过度包装的定义十篇

时间:2023-12-22 17:50:12

过度包装的定义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1

随着我国人民近年来审美水平的提高,极简主义这一设计风格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包装设计业发展的尤为迅速,一些代表性品牌的出现使得极简主义这一风格日益高档化。本文就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的相关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包装设计业界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极简主义;包装设计;应用

1前言

在现代包装的应用中,其需要设计、艺术、技术、材料、工程与机械的多种方面的有效合作,而在相关方面的合作中,不断优化相关艺术设计与包装材质,使包装外观更加美观、结构方面更加安全是相关设计者在工作中不懈的追求。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国当下的包装设计中,相关设计者越来越重视相关包装的人性化设计,这种设计不再只是单纯的追求美观,更开始注重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此外,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相关设计者开始追求环境、功能、经济三者的有机统一,极简主义这一包装设计风格的出现与流行,与当今包装业界的发展趋势也有着不小的关系。

2极简主义风格下的包装设计

2.1包装设计中的极简风格

据美国一权威机构在调查近百年包装图案演变中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包装图案呈现出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变过程。而根据相关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线条越简单的图形越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必须接触数量庞大的各类信息,而在对这些信息的查看中,单纯简单的几何图形最容易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据相关机构研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简单的几何图形与周边复杂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此人们才会在数目众多的各类信息中第一时间发现线条简单的相关商品,这就与极简主义的包装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所谓极简主义设计理念,指的是在相关设计中通过去除复杂、琐碎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简单的线条与几何图形以及最少的色彩和形象进行相关主题表达的一种设计理念。产品包装图案本身拥有着传递商品相关信息、彰显产品风格的作用,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包装进行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向消费者传递哪种信息,并在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表达商品特色与内涵的信息后进行相关设计,在具体设计中,设计师应本着极简主义风格的本质,以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几何形状与色彩搭建起最为传神的视觉传达符号,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人们对相关包装的辨识度,这种设计流程正是极简主义包装的设计风格[1]。在包装的设计中,设计师应秉持极简风格设计理念中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用尽可能自然、简约的几何图形进行相关包装的设计。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与我国几千年前老子提出的道家思想极为吻合,道德经中有云,“少则得,多则惑”。在极简包装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具体包装设计时,应采用简单大方的手法进行相关设计,其本身的风格自然会在一片“庸脂俗粉”中凸现出来,让消费者直观的领略其品质与内涵[2]。

2.2极简风格下包装材料的改善

在极简主义理念的包装设计中,相关设计师除了要追求极简的设计理念,还应通过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表现出产品的极简风格内涵。在具体的设计中,设计师应通过包装的相关设计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以符号语言书写的故事,用以吸引与打动消费者,这就使得相关的包装设计变成了商品的活广告。通过包装的相关设计,应使消费者在看到这个包装后将包装上的符号迅速放在脑袋里,并迅速完成对品牌由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最终消费者使得对具体商品及品牌产生较好的整体感官体验。在具体的材料选择中,极简主义可以从两极化角度进行考虑,采用新材料或原始绿色材料进行相关的包装设计。相关设计师应该考虑选择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并追求适当的材料使用。例如,结合环保概念使用简单的牛皮纸板材料进行商品的装饰与包装,看似简单,实则深沉。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大国,一些产品可以通过植物类的包装材料进行相关极简风格包装的设计,以便充分体现具体商品的新颖时尚[3]。

3极简主义的包装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3.1表现形式的极简化

所谓极简主义风格,其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相关绘画作品中,随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国多行业中都屡有应用。在具体的相关包装设计中,极简主义是一种通过抓住产品本质进行相关设计的一种设计方式。在与传统的包装设计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发现,其自身简单的图案风格与其它包装繁复、华丽的造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追求的是素材与功能上的美感,相关设计师在具体设计中通过对具体造型的抽象、减去各种元素的方法,使得包装设计最终呈现出外形色彩凝练而抽象的极简主义设计的本质;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通过抓住产品本质,相关设计师可以通过采用较少元素充分的表现出产品的自身的相关内涵,在相关极简主义的设计中,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产品本质的探究;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中,相关设计师需要考虑包装的造型、包装的图形以及包装的图案等因素,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表达出产品的形式与形态[4]。

3.2体现思想形式化

在人们日常的购物消费中,挑选产品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其包装,而在包装中,包装本身的色彩、图案、图形都有可能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最终产生相关消费。所以我们也说,一件产品的包装就如同它的衣裳,我们能够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中了解这个人的品位,同样的也能在对一件商品的包装中发现其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品牌优越性,甚至于了解其商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商品的包装中,包装虽然只是一种展示形式,但其本质上却阐释着产品的内涵与价值。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中,极简主义理念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提高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不说,更能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的产品设计品位。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大道至简一直被历代中国人津津乐道,而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正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并通过这种设计确实的拉高了产品的相关品位[5]。

4极简主义风格包装设计引领着消费潮流

4.1极简风格的代表-无印良品

说到极简主义风格的包装设计,就不得不提来自于日本的一个品牌-无印良品,走进无印良品的店铺中我们会发现,无印良品无论是其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店铺设计等都采用的是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而其在世界各地中取得的成果也说明了极简主义设计的优越性。在中国,无印良品虽然引入时间不长,但已经在我国塑造了一种比较有“逼格”的品牌形象,无印良品凭借其极简到极致的冷色调床单被我国网友调侃为“睡在上面都不好意思有性生活”,这从侧面角度反映了无印良品在我国的影响力之大。无印良品的创始理念是在产品的制造中简化制造过程与省略无意义的装饰,以此降低产品价格的,生产出不昂贵的设计作品。《设计的觉醒》一书是无印良品对自身创作设计的总结,在书中无印良品的创始人田中一光先生对于当下产品包装包装过度有着很大的不满,而无印良品的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则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自由选择是任何人都有的权利,无印良品正是基于一种轻微的唱反调思想所创建的,而这种思想也是无印良品自身所需要的[6]。

4.2极简主义对消费的引领

无印良品的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常常谈到“培养欲望”这一营销论调,在设计师对于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就需要明白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的欲望是什么,通过了解欲望到瞄准欲望,设计师设计出能够激发出消费者欲望的包装设计,点燃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在这其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设计师不能通过培养消费者劣质愿望的方法因其其消费热情。在无印良品中,其设计师注重的是产品本身的质地,在包装上选择简朴的无漂白商品袋,只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为舒适的消费体验。不过在这其中,简朴的无漂白商品袋为了保持其本身的原生态特性需要消耗更多的包装成本,也许这就是无印良品进入我国后从日本的平民品牌转型变为我国轻奢品牌的一个原因。不过无印良品的这种简朴包装设计风格还是开创了一个产品包装的新领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群人的消费心理,更提高了人们对美德追求。

5结论

根据上文内容,我们对于极简主义在包装中的设计原理及相关应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随着近些年来极简主义在我国一些品牌包装中的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我国相关资源,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针对我国包装业界的发展趋势,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推动极简主义在我国包装中的大量应用,使其在我国环境节约型社会创建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卢雅然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阴小璐.极简主义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青岛大学,2014.

[2]高凯虹.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现代服装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

[3]鹿飞.极简主义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3,05:123-124.

[4]奚路阳.“无牌”成就“大牌”———论极简主义在无印良品品牌与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新闻界,2015,12:43-47.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2

[关键词] 生态伦理;现代商品包装;绿色包装

[中图分类号] F7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81-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的包装已逐渐发展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大大突破了保护、携带、运输物品的功能,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市场营销中,商品包装正执行着丰富的推销任务,甚至被称为营销中的第5个P(packaging)也称包装化。对商品进行适度的包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对于商品的保护和运输有着其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包装就会背离商品包装本身所应有的生态伦理价值。花样层出不穷的商品包装,在给消费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却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厘清生态伦理与商品包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指引当代商品包装的生态走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商品包装必须讲“生态伦理”

翻开汉语词典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包装的含义:(1)在商品外面用纸包裹或把商品装进纸盒、瓶子等;(2)指包装商品的东西。

现代商品包装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商品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商业价值。所谓“在商言商”,多数人认为:只要商品的包装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能迎合消费者“体面”的心理需求,对其评价就应该是“善”的。事实上,现代商品包装作为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如:消费伦理,商业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等。商品包装本身带有道德倾向或暗示,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功利评价和道德评价两个层面展开,对事物的功利评价是基础层次的评价,道德评价是较高层次的评价。对于商品包装的评价也不能摆脱这两个标准,道德评价始终约束着功利评价。也就是说,当商品包装能够为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实现最大的功利目的,但其损害了人与人的根本利益、损害了人与自然的利益时,它仍然不能获得善的评价,因为它还缺少一个更高层面的评判,即道德层面的评判。而生态伦理的价值观是一种人类伦理道德的升华,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符合全人类共同的要求,所以商品包装的生态伦理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商品包装置于生态伦理的视野之外,不能把实现商品增值作为企业逃避生态伦理责任的挡箭牌。不能过分强调包装产业的经济人角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其同时作为道德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应如何固守商品包装的生态伦理底线,避免因盲目而使包装走向肤浅的作秀与奢华,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革新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现实的生态伦理问题。商品包装的生态革命往往需要人们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需要人们生态良知的回归和生态伦理责任的落实。

二、商品包装过度的生态伦理批判

(一)商品包装过度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合理、适宜的包装往往会对商品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商品物有所值、物有所用。但作为生产活动的商品包装,其生产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当商品包装所形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远低于资源自身的价值时,包装生产就是一种浪费。[1](P100)

过度包装的背后往往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这里有一连串令人震撼的数据,据环卫部门统计:1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为28万吨,其中2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衬衫产业,平均每年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高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我国每年花在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平均每生产1 000万盒月饼,就要耗费400棵~600棵胸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做包装盒。除了树木外,大量金属、玻璃、橡胶等包装材料的使用,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来讲,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面对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的现实,必须在思维意识形态领域有一番革新:

1. 任何国家用于商品包装的消费都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供给与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突出,社会用于商品包装活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城乡绝大多数群体尚不具备承担过度的商品包装费用支出。面对人们物欲追求的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构建节约性消费的理念可谓是理性之抉择。其中对于商品包装的消费一定要符合这个价值观,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著名学者施里达斯・拉夫尔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2]因此,理性节制人们日益浮嚣的商品豪华包装之风,构造适合中国国情的节俭性商品包装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商品的包装应与商品本身的价值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要重视商品的本身价值,商品的外部包装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但目前来讲,中国商品“外衣”贵过商品本身的包装作秀现象层出不穷,商品包装往往超出商品本身价值数倍以上,“天价月饼”、“天价酒”其包装成本已占到产品总价的70%以上,而最终这些过度包装的费用还是要消费者来承担,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此外,在豪华包装的掩盖下不仅给了某些黑心商家趁机搭售其他劣质商品的机会,而且也给“巧妙行贿”创造了便利条件。一般认为,商品包装成本不应超过商品总成本的15%~20%,否则包装费用若占到总成本的30%以上,即属过度包装。[3](P100)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制定了相应法规,并对“过度包装”做出量化界定。韩国把“过度包装”视为违法行为,政府对商品包装会进行检查,“过度包装”会被罚款;日本则规定:商品包装空位不得超过包装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售价的15%。因此,制定我国关于商品包装的制度性规定已时不我待,这有利于矫正中国目前畸形的商品包装走向。

(二)商品包装过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1962年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西方引发了人们对工业行为和传统观念的早期反思,许多觉悟的西方人已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限制过度包装消费,提倡绿色包装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商品包装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我们要使商品包装和环境建立一种共生和谐的关系,不断开发可控生物降解、光降解和水溶性的包装材料,在推出新型包装材料的同时,同步推出其回收再利用技术,把包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其目的也是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一切行为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人类对大自然是负有某种责任的,人类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生态伦理的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量的包装垃圾尤其是塑料包装未经无害化处理而投入生态领域,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空间、损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包装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包装取材过程的污染、包装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包装废弃物的污染。具体来讲,首先包装取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消耗大量生态资源的过程,比如包装用纸往往都是一些高档纸张,纸张的大量过度使用会消耗地球上的植被,许多树木遭砍伐。其次,在包装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最后,包装材料的使用价值毕竟有限,许多包装材料最终也将成为垃圾,尤其是一些不易分解的材料,给生态环境的再生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商品的包装已经成为一个重头的环境污染源,从取材、制造到废弃都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已付诸于实施。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州议会通过禁令,禁止食品店和餐厅使用不能再生的塑料容器。欧共体规定,包装用品的设计、生产必须符合能再利用和再生的要求,对不可回收及不可分解的原料将制定管制措施。意大利以法律形式规定:制作购物袋等包装物所用的塑料必须是生物分解性塑料,使用非分解性塑料的包装,再征收100里拉的税。[5]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必须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唤醒商品包装从业人员和商品购买者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尽快出台相关的商品包装限制性规定,以适应我们构造绿色生态社会的时代诉求,也将最终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符合生态伦理的商品包装走向

1. 节俭原则。包装必须遵循节俭原则,因为节俭本身就是生产,节俭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生产,创造了生产,而过度的、无节制的包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生产的破坏。[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节制列为四美德之一,而现代人们失去敬畏节制而日渐狂妄任性,在消费主义理念横行的大环境下,包装奢侈浪费大行其道。因此,使商品包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端正消费观,秉持理性、适度的包装原则,节制无谓浪费的过度包装,已迫在眉睫。在节俭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应大力提倡“浓缩包装”、“简约包装”,也就是要根据内容物要求,以满足要求的最基本条件进行结构设计,以降低包装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供最低消费。企业要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着手,改变现有不合理的包装理念,明确自己肩负的生态伦理责任,将商品包装建设与当前构造节约社会结合起来,在满足保护商品、方便使用、利于运输等功能的条件下努力做到适度包装。

2. 合法原则。合法原则也就是商品包装的最低伦理底线。这里的“合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符合自然的人性法则,即一切形式的商品包装,都必须符合普遍权利利益要求,比如,不能因为人类的商品包装而不顾整个自然世界的生命万物的权利利益,也不能因为当代人商品包装的过度消费,影响到后代人对于资源的需求和利益。二是指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对于法律涉及包装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要严格依法执行,例如商品外观包装要注意对商标权的保护,杜绝包装仿冒对消费者造成的侵害;同时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要避免涉及一些禁忌图案和不良文化信息。

3. 人本原则。商品包装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围绕“人”而不是物来展开的,我们所主张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叫嚣,而是要求商品包装要弘扬道德精神,符合人性塑造与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商品包装要从“一切为了人”的理念出发,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商品的介绍要真实自然,不过份夸饰溢美,切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骗性包装,以免直接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不能利用商品包装传播一些不良文化信息,例如:迷信、暴力、等等,以免造成对于人的视觉污染;不能忽略安全注意事项的提示义务,以免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4. 生态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但过度的包装对于资源、对于生态造成的破坏也是难以消除的。不可否认的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创造史同时就是大自然的一部血泪史。随着人们生态良知的复苏,目前全球已掀起了“绿色包装”的新革命。欧洲各国政府已纷纷制定包装法,表示了他们对商品包装的生态理解,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丹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

生态原则要求商品包装符合“3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生循环”(Recycle)。也就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商品的包装材料,追求适度、简约的包装方向;包装材料应能回收、再生利用,提高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努力研制和使用易分解、无毒害、无污染的包装材料,以便于回收再利用。

生态原则下的商品包装充分体现了公正、关怀的伦理价值,主张在对资源和环境最小伤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利益,是代内、代际公正的充分体现。也就是说,生态包装不但保证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资源利用的相对公正,也体现了当代人对于后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生态环境的保护,无疑是21世纪最为凝重的命题之一,而商品包装的绿色革命无疑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以生态伦理的视角审视我们今天的商品包装,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引导当代商品包装的绿色走向,将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要求商品生产者生态伦理责任感的觉醒,要求人们消费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将合理的包装消费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相融合,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3]王方华,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英】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王友良.论“简约包装”的伦理生态价值[J].求索,2004,(10).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3

[关键词] 物流成本 包装 包装物流

素以文化营销著称的“今世缘”,凭借文化品牌形象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稳步升级、市场“区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以及人才结构的科学调整,在白酒行业的困顿中不断开拓,的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称道的经营业绩。

今年以来,作为国家大型名优酒企业的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销售渠道,力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5亿元,挺进全国白酒业20强。2007年1月至5月份,公司上缴税金8327万元,同比增长60.42%。另外,今年上半年,占淮安市消费税总量的99.3%的四户企业中,除今世缘酒业外,其他企业均同比减收。惟有今世缘酒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477万元,增长率为15.26%。

然而,白酒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能否获得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一般说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能够使自己在顾客眼里形成与竞争者差异化的能力,即价值优势;二是以低成本经营而获得高利润的能力,即成本优势。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既能获得成本优势,又能获得价值优势。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已从传统的支持性的企业职能转变为重要的竞争手段。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确定物流服务水平、增加顾客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WW.133229.COM

现代物流观认为包装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始点。作为生产的终点,即最后一道工序,包装标志着生产的完成作为物流的始点,包装完成后便具有物流的能力,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包装要发挥对产品的保护作用。包装贯穿了整个物流过程的始终,没有完善的包装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又对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包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包装属于物流系统,这是现代物流的新理念。

一、包装及包装物流的定义

我国《包装通用术语》中给包装以明确的定义:所谓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包装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各环节质量的充分发挥。现代包装为顺应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要求,其功能已不再只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容纳”、“保护”、“便利”和 “促销”四大功能,还兼有便于“运输”、“装卸”、“在库管理”、“智能识别”、“信息传递”等功能。

包装物流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包装物自身作为一个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从生产加工制造过程结束直至被使用、处理、回收的运动过程;从传统的包装作为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包装适应物流的单边关系的角度讲,包装物流又可以看作是为了支持物流过程和满足消费者需要,针对包装产品和包装系统开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包括计划、实现和控制在内的现代大物流理念角度讲,包装物流是一个动态的集体系统,是面向市场、面向环境、面向被包装物品的物流,以安全有效、方便快捷、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以包装为工具手段进行计划、实现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包装物流所涉及的不仅是包装材料、包装物的生产加工领域,还涉及到包装物自身的再包装、装卸、搬运、存储、配送的物流领域;被包装使用的产品的装卸、搬运、存储、配送的物流领域;涉及到包装废弃物处理、回收、再生重新使用的环境保护领域;最终涉及到通过信息和通讯,通过设计装潢进行宣传、促销的市场领域。包装物流就是这“四大领域交互界面上形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有交互作用的关联系统”

二、包装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包装物流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测算,2006年世界大约在包装物流上的消耗总额为6000亿美元(其中30%是工业包装,70%是民用消费包装)。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约500亿美元,仅为世界的十二分之一。按人均包装支出看,发达国家(以北美、日本为例)达到625美元,而中国是30美元,相差20多倍。我国目前包装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达到16.7%,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包装物流占整个生产同期约 90%的时间和 40%的生产销售成本。

就功能形式而言,企业的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储存费用、装卸搬运费用、配送费用、包装费用和流通加工费用等。

作为物流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包装几乎影响着供应链中所有的成本项目。作为纯粹的物流过程,工业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系统运作的成本。包装作为企业生产的终点和物流的起点,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多数产品只有经过包装才能进入流通。据估计,包装费用约占到流通费用的10%乃至50%(对于某些生活消费品)。

包装费用一般包括:(1)人工费用:从事包装工作的工人与其他有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奖金、津贴、保险和补贴。(2)材料费用:包装的材料费用。(3)能源费用:包装过程耗费的水、电力、燃料、油料等。(4)机械费用:包装设备的购置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维修费等。(5)技术费用:为达到最佳包装效果而实施的缓冲包装、防潮包装、防霉包装等技术而耗用的费用。(6)辅助费用:包装标记、标志的设计费用、印刷费用、辅助材料费用、赠品费用等。

根据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2006年“企业物流状况”报告显示:该公司当年物流成本总额3500万元,其中包装费用与运输费用所占比重最高,均为1200万元,各占物流成本总额的34.29%(见表)。

2006年公司物流成本分析表单位:万元

(说明:表中“其他费用”包括利息费用、保险费用、管理费用等。为简化起见,分析时未予细分)

需要强调的是公司估算的包装费用等物流成本并不包括隐性成本,也未包括全部的显性成本,所显示的成本、费用只是企业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比如:公司库存物资中占相当比例的难以消化的包装物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未考虑在内。可见,控制包装费用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合理化包装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合理化包装主要体现在包装作业机械化、包装成本低廉化等方面。 包装机械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包装的效率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物流运作体系的成本。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拥有8条现代化包装流水线、年包装名优酒能力25000吨的包装中心,为其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实现包装成本低廉化,也能减少相当一部分的物流成本。比如:回收废旧包装、选用低廉高质的包装材料都会对物流成本控制起到积极作用。另外,注意低价值的产品不采用高成本包装,否则既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又增加了物流成本。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4

论文关键词 红罐之争 包装装潢权 商标权

一、“红罐之争”一审判决及相关评论概述

“红罐之争”被称为“中国装潢第一案”,是指广药集团在收回“王老吉”商标并推出红罐王老吉后,市场上出现了广药集团生产的红罐凉茶和加多宝红罐凉茶两种包装十分相似的产品同时销售的局面,由此引发了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关于包装装潢权的法律争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19日对加多宝与广药的“红罐之争”进行一审判决,判决加多宝败诉。

“红罐之争”的争议焦点是涉案知名商品包装装潢权属问题,使用该包装装潢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其核心在于对涉案知名商品和知名商品包装装潢的定义,以及“红罐”包装是否能与王老吉商标相分离的问题。对于“红罐之争”,许多专家提出可以通过委托市场调查机构的方式来判断包装装潢是否对消费者造成了混淆,在消费者群体中调查有利于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对此,我个人认为民众的意见具有多元性,民众的意见并不能反映一种客观且真实的事实,调查的方法、方式与手段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影响。“民众的声音即上帝的声音”是一句错误的格言。所以我认为解决本案争议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法理角度对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二者的概念辨析。

二、从法理角度辨析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概念

(一)从法理角度辨析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概念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并未规定一项叫做“包装装潢权”的独立权利,我国对商业外观的保护主要依据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各类知识产权客体的交叉部分给予“兜底保护”,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包装装潢权一般理解为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权,从中可以得出包装装潢权的主体是知名商品,但该定义仍然没有明确什么是包装装潢权并没有确定包装装潢权所包含的要素。

我国的商标法中并没有“商标权”这个概念,而是用“商标专用权”这个概念。结合“红罐之争”案,红罐作为一种可视性标记,究竟红罐包装能否与王老吉商标分离,根据部门法的相关定义以及法律条文很难判断,所以我们对于部门法中的法律概念应该谨慎且小心地予以参考,“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概念应该突破部门法的限制,上升到更深层次的法理层面去理解和判断,用逻辑推理客观理性地分析。

(二)从法理角度辨别和分析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概念

当我们从法理角度辨析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概念时,需要正确认识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客观对象,并对此加以主观认识与理解。一个好的概念需要三个要素,一是主观要素,包括语言与意义;二是客观要素,一个好的概念是依据客观标准而非主观标准所得到的;三是语言的问题,包括语言符号、客观指称及意义等。

包装装潢是一种对商品外观和造型的设计、装饰,是通过图案、绘画、文字或者色彩等方式来对商品进行装饰与美化,目的是为了宣传与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包装装潢权作为一种权利,是指商品具有独特的外观设计与装饰的权利,在其背后不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还涉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客观独立的存在,都是人性的表达与体现,体现的是不同类型的人性。包装装潢权的保护范围应该扩大,其不仅仅要保护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权,而且应对具有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同等保护。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商品包装装潢的目的是为了美化商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希望消费者进行购买,只要有对消费者或者对相关公众造成混淆的可能就构成侵权,所以要保护具备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其次,在实践中,何为“知名”是个难以判断的问题,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需要结合事实与证据加以证明与判断,这种主观性和模糊性并不利于对商业外观的保护;第三,为了保护权利人的利益,避免竞争者对权利人的侵权行为,对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进行保护能够预防竞争者对权利人的不当竞争行为;第四,经过一定的时间,如果该商品的包装装潢保持不变,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的包装装潢识别商品,即使这种包装装潢未成为注册商标,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商标首先是一个标志,即是能够让消费者将商品区别开来的标志,然后是一种财产。在我国的现行法中商标并不包括作为整体形象的“设计”,由于商标的本质是来源识别性,具有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能够作为一种标志区分商品之间的不同与差异,所以我认为商标的保护应该包括具有显著识别性的商业外观。此外,单一颜色或者两三种颜色的简单组合并不具备来源识别性,所以并不能作为商标来保护。其次,商标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会随着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关商标许可使用的案例,当商标不断增值时,即所带来的利益不断增加时,商标权人与被许可人的利益很难平衡。我在此基于人性的角度以及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视角认为在商标许可使用中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当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有违人性时,应当有相应的法律作为引导性的规定来制约或者解决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红罐之争”中,对于判决书中所认定的“知名商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思。本案判决书认为知名商品是指不为相关商品所通用,具有显著区别性特征,并通过在商品上的使用,使消费者能够将该商品与其他经营者的同类商品相区别的商品名称。 由此可得知名商品是商品名称,商品不能是名称,虽然商品有自己的名称,但名称只起到标识作用。知名商品是商品,而非名称。在本案中,“王老吉凉茶”仅仅是一个商品名称,而非商品。

“红罐之争”实质上是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对商业外观权的争夺,是对产品外包装整体使用颜色之争,其背后都是企业之间市场份额之争及巨大的利益之争。红罐的红色并不能被任何企业作为外包装整体颜色独占性使用,“红罐之争”一审判决并不利于企业之间的正当竞争。

三、结合“红罐之争”从法理角度论述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关系

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在特定的方面是不可分离的,比如二者同时适用于商品的包装外观上,它们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商业标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装装潢权是商品自身独有的外观包装的权利,包装装潢具有可变性,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美化商品外观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我国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与《专利法》来调整;而商标权是一种商品能够区分任何其他商品标志的权利,商标一旦注册便具有不可变性,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经营者,在我国是由《商标法》所保护。

从法理上看,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所反映的人性与关系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背后反映的是商品之间的关系,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包装装潢权侧重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美化商品,鼓励与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商标权侧重于生产经营者之间、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其目的是使消费者识别不同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其次,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的客观对象不同,包装装潢权的客观对象是商品的自身包装,商标权的客观对象是商品的标志。包装与标志的含义与特征有根本上的不同,包装在于美化、渲染商品,设计者可以让包装浓墨重彩,绚丽多姿,而一个标志需要简洁大方,最重要是突出显著的特征;第三,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所体现的主观要素不同,包装装潢权主要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而商标权主要达到识别生产经营者的目的。

一种商品的外观包装是该商品的表面特征,应当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这里的“法”并不是单纯指部门法领域中的法,而是要深入根本,寻找最本质的法来保护商品的外观包装以及标志,这种法必须要突破部门法的限制,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法律法条之中,而要用逻辑思维推理得出。世界上存在一种永恒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自然法,自然法依照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环境和人际关系而赋予了人类明确的职责,对于每个具体的概念也有明确的定义。包装装潢权与商标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应当视不同的情况具体予以分析。

结合“红罐之争”,红罐作为一种凉茶上的外包装,能否与王老吉商标而分离呢?笔者认为王老吉凉茶的包装上不仅仅有红色的外观包装,还有“王老吉”三个字以及其他的图案等,而这三个字就足以区分“王老吉凉茶”与其他凉茶的包装装潢,所以我认为红罐包装可以与王老吉商标分离。红色的包装不能仅仅被王老吉凉茶使用,它属于公共资源,民事主体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公共资源,而不能够强制某民事主体必须使用或者不应当使用某种公共资源。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5

[关键词]过度包装;生产者责任制;循环经济;绿色包装;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188-05

[作者简介]张晓文,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环境法。(浙江杭州310018)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商品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材料等的总体名称。商品包装必须根据商品的特性、分别采用相应的材料与技术,使包装完全符合商品理化性质的要求。包装容器大小与内装商品相宜,包装费用,应与内装商品相吻合。过度包装是相对正常包装而言。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很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规定,过度包装(excessive package)是指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其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

一、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

商品过度包装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据环卫部门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为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第二,浪费大量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有数据显示,每年仅包装废弃物就白白扔掉2800亿元,这2800亿元相等于筹备7年来直接跟北京奥运相关的总投资额。第三,同时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泛滥,迫使消费者支付额外的巨额包装费;而经营者利用夸大包装装饰功能的方法从消费者身上取得更多的利润,在短期内,企业营利可能会有明显上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伴随着商品包装愈演愈烈之势,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价格扭曲刺激了商品过度包装,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五,商品过度包装助长奢侈浪费、畸形消费等不正之风,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宗旨相悖。

从环境法哲学的意义上讲,过度包装行为违背了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伦理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它从本质上就是要建设一种能使全人类可以永续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道德,并在人与价值观方面实现革命性的变革。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传统的工业文明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和高效率,而环境伦理观则主张“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所以,根据环境伦理,我们必须奉行节约原则。而过度包装明显与环境伦理背道而驰。

在法律上,过度包装行为也违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原则指人们的行为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诸如公序良俗即公共道德,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等都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商品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相悖,行为本质上违反了公共利益原则。

今天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所导致的。新的人类文明方式即“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世界自然(Wodd CharterforNature)是1982年10月28日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IUCN)起草,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且庄严宣告的重要文件,它确认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承诺。该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服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常质,以及养护自然资源”。

二、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作为环境法中的基本法,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没有规定。近两年,政府终于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了议程,并开始着手整治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企业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可见,我们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过度包装的危害问题了,但该法的宗旨是在宏观上促进清洁生产的形成。由此可见,对于其中的产品过度包装问题,只有简单的规定,缺乏实际操作性。

2008年8月29日,《循环经济促进法》经过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终于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法是一部框架法,不可能对过度包装这一事项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对规范过度包装也缺乏操作性。

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政府连出重拳。我国目前有3项针对过度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2008年7月30日商务部关于开展适度包装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流通环节制止月饼、茶叶、酒类、保健品、化妆品等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并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展以“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为主题的抑制商品过度包装专项工作。2008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月饼包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通知》提到,包装层次过多、选材用料过度、装潢设计奢华、包装成本过高的月饼既不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又助长奢华之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并要求各级质检部门要对月饼生产单位以及宾馆、饭店和酒楼等生产月饼的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

查,加大对包装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依法予以下架处理。月饼过度包装问题进入法律规范的视野,压缩了奢华月饼生存的空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数据,作为过度包装商品的代表――月饼,2008年中秋市场上有了明显改善,基本上走简易包装路线,朴实、简单、大方,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更趋于理性,这也充分说明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于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但是,节日毕竟不只有中秋节一个,送礼佳品也不仅指月饼一种,其他依旧在走奢华路线的商品同样亟待规范。2008年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计划安排,起草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2008年9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在质检总局举行,共有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等各个阶层的27名代表参与了听证。此次听证会主要针对《草案》与相关国家标准之间的衔接、《草案》中对过度包装的界定的合理性、《草案》规定的相关技术参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商品包装的循环使用、《草案》对监管处罚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焦点进行讨论。但条例明显的不足,是仅把商品过度包装看作一个商业问题,寻求的解决之道自然是对企业进行约束以完成监管职责。其实,过度包装还涉及多项公益问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过度包装涉嫌商业欺诈,有损消费者的权益;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浪费公共资源。但在条例中,消费者权益和社会权益都没有得到体现,整个抑制行动也就变成了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虽然违法企业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罚款惩处,但它并不需要为自己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负上全责。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包装法,对包装行业所涉及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环保法、知识产权法以及一些零散的行业法规和规章、标准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滞后。零散的标准和原则性的法律法规,难以对当前豪华包装等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进行有效规范。有标准无法律的弊端,在于无法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导致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而且一出问题相关部门就容易推诿,节前‘旋风式’例行检查,虽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从长远看,仍难以有效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而且《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立法层次不高。要真正能依靠法律及政策去引领市场,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还需要通过更细化的立法及相关措施,以形成包装法体系。

在现有法律呈现空白或不足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规范商品过度包装行为,就有必要考虑和借鉴他国的相关立法与实践,“采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将他国的成功经验移植于我国,这样不仅经济,而且有利于高效地遏制过度包装行为。

三、国外关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立法与制度

商品包装过度的现象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起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德国的《包装条例》、荷兰的《包装盟约》、法国的《包装条例》和比利时的《国家生态法》等等,都是较早制定的专门规范商品包装的单行法。而在1994年的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更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各国的相关立法。该指令明确指出:“为商品包装立法的目的在于防止包装废弃物的形成和提高包装品的再生利用率。”在这一指令中,欧盟对包装的定义和种类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所谓“包装”,是指“一切用来盛装、保护、掌握、运送及展现货品的消耗性资源”,包括糖果盒,塑料袋、直接与商品系在一起的标签等;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包装品管理体系,以提高包装品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多数欧洲国家对于欧盟的这项指令都通过立法和采取配套措施的方式积极地落实,其中尤以德国的立法最成熟、相关设施最完善、成效最佳。

日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在日本被看成为“社会静脉产业”。从立法的角度看,虽然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较早,但其是从解决垃圾再利用问题开始的。而日本在德国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立法大大推进了一步,日本制定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这个法律之下,又有《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和《固体废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关于《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废弃建筑物再生利用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等。在这些法律实施的同时,政府又出台了一个建设循环型基本法的推进计划。而把这些法律和政府的推进计划结合起来,的确对于推进资源的节约使用、解决污染的防治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通观国外关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方面的立法及配套机制,这些成功的控制手段主要有:

(一)标准控制制度。对包装物的容积、包装物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的比例等设定限制标准,德国、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都有这类法规。如德国的《包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包装容器内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容器内商品与商品的间隙应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装容器内壁的间隙应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成本一般应在产品总成本的15%以下等等。再以韩国为例,《关于产品各种类包装方法的标准》对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几层包装)都作了明确规定:各种加工食品、酒类、营养保健品、化妆品、洗涤剂、日用杂品、药品等的包装不能超过两层;筒装和瓶装饮料、衬衫和内衣只能有一层包装;饮料、酒类、化妆品(包括芳香剂,不包括香水)、洗涤剂、衬衫和内衣等的包装空间不得超过10%;加工食品和保健营养品的包装空间在15%以内;糖果点心和药品的包装空间不超过20%;文具类和钱包、皮带的包装空间为30%以下;花式蛋糕、玩具和面具等的包装空间不超过35%。

对于在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限制规定下的产品,韩国采用由政府、专业机构和群众共同监督执行的办法。凡被发现违反相关规定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征收罚款。消费者和使用者也可以举报、揭发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违反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限制的事例,有关部门经核准后除征收罚款外还会给举报者一定的奖励。

(二)生产者责任制度。德国关于商品包装的专门立法《避免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法》出台于1991年,首次就废弃包装的重新利用及利用比率进行了全面规定,同时颁布了《包装条例》,至2007年9月19日德国联邦内阁批准《包装条例》修正案为止,其进行了5次修订,该条例一开始便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定由生产厂家和分销商承担包装废弃物的收集分选和处理费用的法规,其中心目标是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总量,削减使用包装材料和减少原材料消耗,规定运输包装必须100%回收,销售包装和消费后包装要由废弃包装物处理组织(简称DSD)公司回收。

为保证实施生产者责任制,德国创设了一个面向全社会

的方便完善的包装收集系统和具有足够处理能力的再循环机制,即著名的德国二元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的载体是DSD(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公司,DSD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是在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和德国工商会的倡导下,由大约95家工商企业联合于1990年9月28日在科隆创立。现股东约有600家工商业企业。DSD公司是非赢利性公司,因此股东们也没有分红。DSD公司唯一的收入是来自于“绿点”商标的许可证费,每个包装的使用商、包装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他的包装购买“绿点”商标,他必须向DSD公司支付相应的销售数量和包装的许可证费,由此合理地担负了废弃包装物的收集和分类以及再生利用的费用,该费用将被纳人产品价格中,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在德国所有在包装上印有“绿点”商标的销售包装,都由DSD公司负责进行回收利用,收取的许可证费用必须用于消除污染的服务。DSD公司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放置黄色圆桶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非DSD成员的公司必须执行包装法规中的经济法规,所花费用更高。

此外,荷兰的《包装盟约》、法国的《包装条例》和比利时的《国家生态法》等等,都是较早制定的专门规范商品包装的单行法。而在1994年的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更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各国的相关立法。在德国、法国乃至欧盟许多国家,大部分商品包装上都印制了绿色圆点标志,意为循环利用。由于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而产品价格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均想方设法简化包装和方便回收,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三)抵押金制度。这一制度在德国的《软料容器实施强制押金制度》和《包装条例》中都有所规定,主要是针对饮料包装而言。为了提高包装品回收率,德国环境保护部制定这项制度:如果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回收率低于72%,则必须实行强制性抵押金制度。自实行此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汽水等饮料时,均须支付相应的抵押金,1.5升以下为0.25欧分,顾客在退还空瓶时领回抵押金。目前德国一些零售连锁企业如PLUS、LIDL、ALDI已实现交叉退还制度,即在一家购买物品所交包装品抵押金,可在另一家交还被抵押包装品时领回。一次性的易拉罐或塑料瓶,尽管被收集后会被循环利用,再制成新的包装,但这一过程无论是回炉再生产,还是重复的交通运输都将造成很大的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直接与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挂钩,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大有裨益。这一制度除了提高了包装品的回收率,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改掉使用一次性饮料包装的消费习惯,转向更有利于环保的可多次使用的包装。

(四)侵权救济制度。美国的联邦法律明确禁止欺骗性包装,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以及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的30%,就应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这就是欺骗性包装。美国各个州制定的包装方面的法律中也有这方面规定。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严禁在包装箱中使用不必要的填充物,填充物不能导致包装体积的增加。康涅狄格州规定,商品的包装不能误导消费者对其质量和数量的认识,包装内的商品质量不能低于政府有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标准。新泽西州规定,商品的净重、体积和食品数量等包装内容有变更时,厂家必须在包装显著位置向消费者作出说明,时间至少6个月。根据德国政府的有关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加拿大规定包装内有过多空位,包装与内容物的高度、体积差异太大,无故夸大包装,非技术上所需要者,均属欺骗性包装。韩国规定过度包装是违法行为,政府以三大措施来规范厂商:一是检查包装,二是奖励标示,三是对违反包装标准的罚款处理。日本为了防止欺骗性包装,制定了《包装新指引》,规定:尽量缩小包装容器的体积,容器内的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应超过售价的15%,包装应正确显示产品的价值,以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法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食品(包括进口食品)包装文字说明做出了明确规定:食品的重量或体积必须在包装盒的显著位置上标明清楚。包装盒的体积必须与食品本身的体积相一致,不得用超出食品本身体积过多的盒子包装,避免消费者对食品单价有误解。

欺骗性包装一旦成立,包装企业就违反了不得欺诈他人的一般义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条可以获得救济的途径。

(五)“绿色采购”制度。日本一项较有特色的政策即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绿色购物法》就纸张、文具、家电产品、汽车等18个大类237种商品制订了各种环保标准,比如对生产某种商品时使用废纸等再生原料的比例以及消耗的电能等都有明确规定。2001年4月,随着《绿色采购法》的实施,日本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等单位就承担了优先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义务。该法案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供报告,地方政府也要尽可能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这不仅促使了环境产业产品在政府购买中的占据主导地位,对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静脉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005年底日本已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但商品实际上是否达到环保标准,目前只是根据生产商自己的申报。由于部分企业虚假申报或者环保标注难懂,日本政府下决心对所谓的环保产品进行彻底排查。日本环境省决定从2009年4月开始,将首先对可能存在造假问题的纸张和塑料类等几十种商品进行环保检查,若发现有厂家造假,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将介入调查。用4~5年时间,对《绿色购物法》涉及的237种商品实施环保测试,旨在调查它们是否达到环保标准。但是环境省没有提出对违规企业的惩罚措施,当然这项措施能否见效还是未知数。

四、我国规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对策

要使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过度包装规定具有操作性,还需要完善立法,尽快制定《包装法》,就包装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其次,在这一法律框架下,根据不同的问题对象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形成法律法规标准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包装法律体系。通过上述对他国相关立法与措施的考察,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规章和措施来规制商品过度包装行为的时候,似乎应该注意在如下几个方面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一)建立界定过度包装行为的判断标准。要限制过度包装就必须先明确过度包装的标准问题,有据可依才能督促生产者将条例贯彻到设计、生产、包装的过程中。这个标准应本着节俭、简装、绿色、环保的原则,少用或禁用木材和金属做包装材料,必须确立商品包装的三大硬性标准――商品包装

空隙率,商品包装层数,商品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比例。并将包装用材和成本在商品说明书中标明,便于消费者监督。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上,多数企业认为商品包装的技术参数应该根据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不能搞一刀切。《草案》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商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55%;除初始包装外,商品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而一些制药企业对该项规定持保留意见,认为某些中药如人参,根须分散,体积较大,很难做到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5%;而珠宝类企业则对商品包装层数的算法表示质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连冕博士认为,珠宝类商品的包装本身也体现着品牌的品味和价值,装钻戒的绒布盒又应该怎么算包装层数;而且该条例草案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不利,对设计行业极端不尊重。《草案》第十二条规定除初始包装成本之外,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5%。这一条也引起了较大争议,作为信息产业界惟一的与会代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质量与标准总监赵军认为,某些降价速度快的商品如数码产品,很容易出现降价后商品包装成本超标的可能性。销售企业有时会对某些商品进行促销降价,也存在商品包装成本超过商品销售价格15%的可能性。

然而,这些硬性标准并非如生产商们所抱怨的那么难以实现。德国的《包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包装容器内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容器内商品与商品的间隙应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装容器内壁的间隙应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成本一般应在产品总成本的15%以下等等。这些技术标准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而不断修改后确定的,显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就《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中相关条款而言,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关于“商品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5%”和“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三层”,应该明确这里的商品包装是指装饰性包装还是非装饰性包装。第二,“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5%”,条例没有明确“销售价格”是哪个环节的销售价格,究竟是指出厂价还是零售价?

(二)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生产者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生产者对于包装缺乏必要的责任负担。生产者在享受包装所带来的盈利等好处之外,对于包装废弃物却视而不见,让整个社会来承担产品包装的负外部性,这本身违背公平原则,有悖环境伦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生产者应该对产品包装流转全过程承担相应责任,这便是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的立论基础。生产者责任扩大(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其责任范围自然涵盖了外包装。因此,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对此世界各国有两种立法例:欧盟把这种责任完全课给生产者,而美国立法则认为产品及包装对环境影响不应由生产者负完全责任,主张责任分担,即产品链各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由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第14条只规定“商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销售的商品符合限制过度包装要求负责”,而对包装废弃物的责任却只字不提。扩大生产者责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中国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先考虑某些对环境影响极大的行业生产者征收包装税或者“废品回收费”,同时,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回收系统,作为配套政策;为了达成平衡和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对较大的商品,向消费者征收“垃圾清运费”,甚至为了便于包装的回收,也可以借鉴包装抵押金制度,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分散的包装集中机制,能迅速地将废弃包装物返还给生产者处理。押金手段是一项遏制过度包装的有效手段。押金制度的公法属性体现在国家作为公权力主体的介入,其与普通押金制度区别也正在于此。这项制度的普及应用,不仅有利于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而且也可以达到从源头治理的效果。

(三)借鉴“欺骗性包装”的概念,保护消费者权利。《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对于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利用包装材质、结构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只承担“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罚款”公法上的责任,而无私法上的责任。引入“欺骗性包装”概念,这是一条为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救济性条款,赋予消费者权利的同时,也会引导消费者发展更健康的消费习惯,且会有一定的市场监督作用。

(四)明确处罚方式,加大监督力度。《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没有规定违规行为限期整改的期限,而且处罚仅规定“相关质检部门可对违规行为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上限没下限,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可根据企业包装成本超出规定水平的金额乘以商品数量,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处罚。此外,过度包装只需要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并不需要承担公益和消费者监督。其实消费者才是商品流通中最直接的利益群体,增加消费者的举报、投诉、监督渠道,从而确认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公益侵犯性――其直接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以及消费者权益的受损。建议奖励举报过度包装的消费者,从而加大监督力度。

此外,目前生产商使用的包装材料中,极少有使用绿色材料的。因此,对于包装材质的环保性,应该有更有效的政策配合。如比利时于1993年7月通过《国家生态法》,1995年7月该法规正式生效。该国制定了一种生态税,规定凡用纸包装食品和重复使用的包装可以免税,其他材料的包装均要交税。再如从日本的经验看来,政府带头施行“绿色采购”非常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使用“绿色材质”的生产商,在包装废物回收的过程中,由政府负担一部分处理费用,而对于使用“非环保材料”的生产商,则由其全额支付回收处理费用。

参考文献: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6

一、Web包装器的概念设计

定义Wrapper:给定一个包含一系列Web页面P(其中P={p1,p2Λ,pn})的Web数据源S,找到一个映射关系W,它可以将S中的P映射到一个数据集R,并且当pi,j ∈{1,Λ,n}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能正确抽取数据。映射W就是通常所说的Web包装器(Wrapper)。

从功能上来说,Wrapper就是根据特定的抽取规则从特定的半结构化Web数据源执行数据抽取的程序。Wrapper的核心是抽取规则。抽取规则用于从每个HTML文档中抽取相关信息。

维护的步骤首先要进行Wrapper的验证,然后,进入维护过程。当页面发生变化时,Wrapper所抽取的数据就可能不正确或抽取不到数据,这样就触发了维护例程。维护在本质上是在新页面中重新建立抽取规则,从而完成Wrapper的自动修复过程。

Web信息抽取就是从Web页面所包含的无结构或半结构的信息中识别用户感兴趣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结构和语义更为清晰的格式(XML、关系数据、面向对象的数据等)。信息抽取可以理解为一个从待处理文本中抽取信息,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并存入一个数据库,供用户查询和使用的过程。因此为了完成信息的抽取和转化,Web包装器需要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1)信息定位: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在文档中的位置;(2)数据抽取:将文本内容分字段抽取出数据;(3)数据组织:将抽取的数据按照正确的结构和语义组织起来;(4)可维护性:当Web页面发生变化时,Web包装器仍能正确抽取数据。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高效的Web包装器算法如下:

输入:

- Config.xml配置文件:Web数据源S抽取规则定义;

- S:Web数据源;

- P:Web数据源S的Web页面,其中P={p1,p2Λ,pn};

- T:HTML解析后生成的DOM树,其中T={t1,Λ,tn};

- B:待抽取信息块,其中B={b1,K,bm};

- Express:表达式;

输出:

- R:抽取数据结果集R=R1,YR2KYRn

①利用JDOM解析Config.xml配置;

②R=(空数据集);

③for(int i=1; i<=n; i++)

{

解析S中的pi得到ti,即:piti

从ti定位信息抽取块bj,即:tibj,其中j ∈{1,Λ,m}

//对于pi中得到的bj进行如下操作;

④for(int j=1; j<=m; j++)

{

用表达式Express从bj中析取数据,记作Ri j={rj1,Λ,rjk};

k表示从S中抽取数据生成k个字段的数据模型

}

⑤RetuRn Ri=Ri1YRi2ΛYRim},其中i ∈{1,Λ,n}

}

⑥RetuRn R=R1YR2ΛYRn

二、Web包装器软件的设计

根据以上算法,Web包装器的结构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预定义模块、数据抽取模块和数据组织模块。其中预定义模块、数据抽取模块是Web包装器的核心部分。

1.预定义模块。预定义模块主要完成了抽取规则定义。本文设计的Web包装器是基于规则的抽取模型,考虑到这种包装器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采用了通过解析XML配置文件(Config.xml)来完成信息定位和信息抽取。对于Web数据源页面发生了变动,则Web包装器的维护只需要更改针对此Web数据源的配置文件(Config.xml)即可。在网页组织形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快速地解决Web包装器的维护问题。预定义抽取规则Config.xml配置文件模板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gb2312”?>

<config>

<url>Web源网页地址</url>

<beginPage>起始页</beginPage>

<endPage>结束页</endPage>

<tag>标签</tag>

<index>索引号</index>

<regex>正则表达式</regex>

</config>

2.数据抽取模块。数据抽取模块作为Web包装器的核心部分,完成了信息定位和信息抽取功能。页面解析主要是解析HTML文档格式的文件,可以利用HTMLParser解析器。HTMLParser是一个纯的java写的HTML解析的库,不依赖于其它的java库,是目前很好的HTML解析和分析的工具,能根据需要抓取网页数据或改造HTML的内容。此模块主要完成抽取信息的定位,即确定所需抽取的信息块在文档中的位置。

在完成信息定位后,根据定义的抽取规则中的正则表达式来按字段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是一种可以用于模式匹配和替换的强有力的工具。一个正则表达式就是由普通的字符以及特殊字符(称为元字符)组成的文字模式,它描述在查找文字主体时待匹配的一个或多个字符串。正则表达式作为一个模板,将某个字符模式与所搜索的字符串进行匹配,从而可以按字段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

3.数据组织模块。Web包装器完成的功能就是从半结构化的信息中抽取出结构化的数据并保存。因此,如何将抽取的数据以结构化的形式保存起来也是Web包装器的一个关键部分。而数据组织模块正是完成了对抽取结果的处理过程。我们使用XML格式来组织抽取结果,XML语言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以及便于与数据库交互,可以方便以后对抽取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如检索和分类等。

三、算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Web包装器设计与实现方法的可行性、高效性及在Web信息集成中的应用,现针对清华大学、冶金工业、北京大学等出版社的新书推荐和网站的页面运用以上设计思想定义其抽取规则及Web包装器,进行图书信息抽取测试。用ce,te和fe来分别表示:已抽取出的正确信息个数、还没抽取出的正确信息个数和抽取出的错误信息个数;用R表示召回率也称查全率;P表示精度也称查准率,根据R、P计算公式得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表中实验结果看出,此包装器的召回率(查全率)和精度(查准率)均可达到近100%。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由于其图书页面以列表形式显示。为了抽取其详细数据,利用二次抽取完成数据抽取,在抽取过程中一些图书信息定位不同造成一些图书信息未能抽取出来。但从整体实验结果来看,此Web包装器设计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7

商品过度包装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据环卫部门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为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第二,浪费大量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有数据显示,每年仅包装废弃物就白白扔掉2800亿元,这2800亿元相等于筹备7年来直接跟北京奥运相关的总投资额。第三,同时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泛滥,迫使消费者支付额外的巨额包装费;而经营者利用夸大包装装饰功能的方法从消费者身上取得更多的利润,在短期内,企业营利可能会有明显上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伴随着商品包装愈演愈烈之势,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价格扭曲刺激了商品过度包装,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五,商品过度包装助长奢侈浪费、畸形消费等不正之风,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宗旨相悖。

从环境法哲学的意义上讲,过度包装行为违背了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伦理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它从本质上就是要建设一种能使全人类可以永续生存和永续发展的道德,并在人与价值观方面实现革命性的变革。环境伦理观告诉我们: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到头来遭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传统的工业文明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和高效率,而环境伦理观则主张“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所以,根据环境伦理,我们必须奉行节约原则。而过度包装明显与环境伦理背道而驰。

在法律上,过度包装行为也违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原则指人们的行为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诸如公序良俗即公共道德,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等都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商品过度包装浪费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相悖,行为本质上违反了公共利益原则。

今天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能正确地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所导致的。新的人类文明方式即“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世界自然(WoddCharterforNature)是1982年10月28日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IUCN)起草,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且庄严宣告的重要文件,它确认了国际社会对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承诺。该文件开宗明义指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服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的行为或行为的后果,能够改变自然,耗尽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维持大自然的稳定和常质,以及养护自然资源”。

二、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作为环境法中的基本法,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没有规定。近两年,政府终于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了议程,并开始着手整治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应当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企业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可见,我们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过度包装的危害问题了,但该法的宗旨是在宏观上促进清洁生产的形成。由此可见,对于其中的产品过度包装问题,只有简单的规定,缺乏实际操作性。

2008年8月29日,《循环经济促进法》经过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终于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法是一部框架法,不可能对过度包装这一事项作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对规范过度包装也缺乏操作性。

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政府连出重拳。我国目前有3项针对过度包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2008年7月30日商务部关于开展适度包装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流通环节制止月饼、茶叶、酒类、保健品、化妆品等商品过度包装现象,并在2008年第三季度开展以“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为主题的抑制商品过度包装专项工作。2008年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月饼包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通知》提到,包装层次过多、选材用料过度、装潢设计奢华、包装成本过高的月饼既不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又助长奢华之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并要求各级质检部门要对月饼生产单位以及宾馆、饭店和酒楼等生产月饼的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包装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依法予以下架处理。月饼过度包装问题进入法律规范的视野,压缩了奢华月饼生存的空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数据,作为过度包装商品的代表——月饼,2008年中秋市场上有了明显改善,基本上走简易包装路线,朴实、简单、大方,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更趋于理性,这也充分说明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于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但是,节日毕竟不只有中秋节一个,送礼佳品也不仅指月饼一种,其他依旧在走奢华路线的商品同样亟待规范。2008年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按照国务院法制办立法计划安排,起草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2008年9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在质检总局举行,共有来自行业协会、企业等各个阶层的27名代表参与了听证。此次听证会主要针对《草案》与相关国家标准之间的衔接、《草案》中对过度包装的界定的合理性、《草案》规定的相关技术参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商品包装的循环使用、《草案》对监管处罚相关规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焦点进行讨论。但条例明显的不足,是仅把商品过度包装看作一个商业问题,寻求的解决之道自然是对企业进行约束以完成监管职责。其实,过度包装还涉及多项公益问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过度包装涉嫌商业欺诈,有损消费者的权益;从社会角度来看,它浪费公共资源。但在条例中,消费者权益和社会权益都没有得到体现,整个抑制行动也就变成了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博弈。虽然违法企业会受到监管部门的罚款惩处,但它并不需要为自己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负上全责。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包装法,对包装行业所涉及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环保法、知识产权法以及一些零散的行业法规和规章、标准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滞后。零散的标准和原则性的法律法规,难以对当前豪华包装等商品过度包装问题进行有效规范。有标准无法律的弊端,在于无法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导致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而且一出问题相关部门就容易推诿,节前‘旋风式’例行检查,虽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从长远看,仍难以有效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而且《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立法层次不高。要真正能依靠法律及政策去引领市场,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还需要通过更细化的立法及相关措施,以形成包装法体系。

在现有法律呈现空白或不足的背景下,我们要有效地规范商品过度包装行为,就有必要考虑和借鉴他国的相关立法与实践,“采他山之石,攻己山之玉”,将他国的成功经验移植于我国,这样不仅经济,而且有利于高效地遏制过度包装行为。

三、国外关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立法与制度

商品包装过度的现象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起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德国的《包装条例》、荷兰的《包装盟约》、法国的《包装条例》和比利时的《国家生态法》等等,都是较早制定的专门规范商品包装的单行法。而在1994年的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更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各国的相关立法。该指令明确指出:“为商品包装立法的目的在于防止包装废弃物的形成和提高包装品的再生利用率。”在这一指令中,欧盟对包装的定义和种类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所谓“包装”,是指“一切用来盛装、保护、掌握、运送及展现货品的消耗性资源”,包括糖果盒,塑料袋、直接与商品系在一起的标签等;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包装品管理体系,以提高包装品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多数欧洲国家对于欧盟的这项指令都通过立法和采取配套措施的方式积极地落实,其中尤以德国的立法最成熟、相关设施最完善、成效最佳。

日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在日本被看成为“社会静脉产业”。从立法的角度看,虽然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较早,但其是从解决垃圾再利用问题开始的。而日本在德国的基础上,将循环经济立法大大推进了一步,日本制定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这个法律之下,又有《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和《固体废物处理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关于《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废弃建筑物再生利用法》以及《绿色采购法》等等。在这些法律实施的同时,政府又出台了一个建设循环型基本法的推进计划。而把这些法律和政府的推进计划结合起来,的确对于推进资源的节约使用、解决污染的防治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通观国外关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方面的立法及配套机制,这些成功的控制手段主要有:

(一)标准控制制度。对包装物的容积、包装物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与商品价值的比例等设定限制标准,德国、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都有这类法规。如德国的《包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包装容器内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容器内商品与商品的间隙应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装容器内壁的间隙应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成本一般应在产品总成本的15%以下等等。再以韩国为例,《关于产品各种类包装方法的标准》对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几层包装)都作了明确规定:各种加工食品、酒类、营养保健品、化妆品、洗涤剂、日用杂品、药品等的包装不能超过两层;筒装和瓶装饮料、衬衫和内衣只能有一层包装;饮料、酒类、化妆品(包括芳香剂,不包括香水)、洗涤剂、衬衫和内衣等的包装空间不得超过10%;加工食品和保健营养品的包装空间在15%以内;糖果点心和药品的包装空间不超过20%;文具类和钱包、皮带的包装空间为30%以下;花式蛋糕、玩具和面具等的包装空间不超过35%。

对于在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限制规定下的产品,韩国采用由政府、专业机构和群众共同监督执行的办法。凡被发现违反相关规定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有关部门将视不同情况征收罚款。消费者和使用者也可以举报、揭发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违反包装空间和包装层次限制的事例,有关部门经核准后除征收罚款外还会给举报者一定的奖励。

(二)生产者责任制度。德国关于商品包装的专门立法《避免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法》出台于1991年,首次就废弃包装的重新利用及利用比率进行了全面规定,同时颁布了《包装条例》,至2007年9月19日德国联邦内阁批准《包装条例》修正案为止,其进行了5次修订,该条例一开始便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定由生产厂家和分销商承担包装废弃物的收集分选和处理费用的法规,其中心目标是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总量,削减使用包装材料和减少原材料消耗,规定运输包装必须100%回收,销售包装和消费后包装要由废弃包装物处理组织(简称DSD)公司回收。

为保证实施生产者责任制,德国创设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方便完善的包装收集系统和具有足够处理能力的再循环机制,即著名的德国二元回收利用系统。该系统的载体是DSD(DualesSystemDeutschland)公司,DSD公司是一个股份公司,是在德国工业联邦联合会和德国工商会的倡导下,由大约95家工商企业联合于1990年9月28日在科隆创立。现股东约有600家工商业企业。DSD公司是非赢利性公司,因此股东们也没有分红。DSD公司唯一的收入是来自于“绿点”商标的许可证费,每个包装的使用商、包装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他的包装购买“绿点”商标,他必须向DSD公司支付相应的销售数量和包装的许可证费,由此合理地担负了废弃包装物的收集和分类以及再生利用的费用,该费用将被纳人产品价格中,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在德国所有在包装上印有“绿点”商标的销售包装,都由DSD公司负责进行回收利用,收取的许可证费用必须用于消除污染的服务。DSD公司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放置黄色圆桶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非DSD成员的公司必须执行包装法规中的经济法规,所花费用更高。

此外,荷兰的《包装盟约》、法国的《包装条例》和比利时的《国家生态法》等等,都是较早制定的专门规范商品包装的单行法。而在1994年的1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更进一步地统一和协调各国的相关立法。在德国、法国乃至欧盟许多国家,大部分商品包装上都印制了绿色圆点标志,意为循环利用。由于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而产品价格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生产企业均想方设法简化包装和方便回收,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三)抵押金制度。这一制度在德国的《软料容器实施强制押金制度》和《包装条例》中都有所规定,主要是针对饮料包装而言。为了提高包装品回收率,德国环境保护部制定这项制度:如果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回收率低于72%,则必须实行强制性抵押金制度。自实行此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汽水等饮料时,均须支付相应的抵押金,1.5升以下为0.25欧分,顾客在退还空瓶时领回抵押金。目前德国一些零售连锁企业如PLUS、LIDL、ALDI已实现交叉退还制度,即在一家购买物品所交包装品抵押金,可在另一家交还被抵押包装品时领回。一次性的易拉罐或塑料瓶,尽管被收集后会被循环利用,再制成新的包装,但这一过程无论是回炉再生产,还是重复的交通运输都将造成很大的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直接与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挂钩,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大有裨益。这一制度除了提高了包装品的回收率,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改掉使用一次性饮料包装的消费习惯,转向更有利于环保的可多次使用的包装。

(四)侵权救济制度。美国的联邦法律明确禁止欺骗性包装,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以及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的30%,就应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这就是欺骗性包装。美国各个州制定的包装方面的法律中也有这方面规定。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严禁在包装箱中使用不必要的填充物,填充物不能导致包装体积的增加。康涅狄格州规定,商品的包装不能误导消费者对其质量和数量的认识,包装内的商品质量不能低于政府有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标准。新泽西州规定,商品的净重、体积和食品数量等包装内容有变更时,厂家必须在包装显著位置向消费者作出说明,时间至少6个月。根据德国政府的有关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加拿大规定包装内有过多空位,包装与内容物的高度、体积差异太大,无故夸大包装,非技术上所需要者,均属欺骗性包装。韩国规定过度包装是违法行为,政府以三大措施来规范厂商:一是检查包装,二是奖励标示,三是对违反包装标准的罚款处理。日本为了防止欺骗性包装,制定了《包装新指引》,规定:尽量缩小包装容器的体积,容器内的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应超过售价的15%,包装应正确显示产品的价值,以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法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食品(包括进口食品)包装文字说明做出了明确规定:食品的重量或体积必须在包装盒的显著位置上标明清楚。包装盒的体积必须与食品本身的体积相一致,不得用超出食品本身体积过多的盒子包装,避免消费者对食品单价有误解。

欺骗性包装一旦成立,包装企业就违反了不得欺诈他人的一般义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条可以获得救济的途径。

(五)“绿色采购”制度。日本一项较有特色的政策即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绿色购物法》就纸张、文具、家电产品、汽车等18个大类237种商品制订了各种环保标准,比如对生产某种商品时使用废纸等再生原料的比例以及消耗的电能等都有明确规定。2001年4月,随着《绿色采购法》的实施,日本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等单位就承担了优先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义务。该法案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供报告,地方政府也要尽可能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这不仅促使了环境产业产品在政府购买中的占据主导地位,对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静脉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2005年底日本已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但商品实际上是否达到环保标准,目前只是根据生产商自己的申报。由于部分企业虚假申报或者环保标注难懂,日本政府下决心对所谓的环保产品进行彻底排查。日本环境省决定从2009年4月开始,将首先对可能存在造假问题的纸张和塑料类等几十种商品进行环保检查,若发现有厂家造假,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将介入调查。用4~5年时间,对《绿色购物法》涉及的237种商品实施环保测试,旨在调查它们是否达到环保标准。但是环境省没有提出对违规企业的惩罚措施,当然这项措施能否见效还是未知数。

四、我国规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对策

要使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过度包装规定具有操作性,还需要完善立法,尽快制定《包装法》,就包装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其次,在这一法律框架下,根据不同的问题对象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形成法律法规标准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包装法律体系。通过上述对他国相关立法与措施的考察,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规章和措施来规制商品过度包装行为的时候,似乎应该注意在如下几个方面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一)建立界定过度包装行为的判断标准。要限制过度包装就必须先明确过度包装的标准问题,有据可依才能督促生产者将条例贯彻到设计、生产、包装的过程中。这个标准应本着节俭、简装、绿色、环保的原则,少用或禁用木材和金属做包装材料,必须确立商品包装的三大硬性标准——商品包装空隙率,商品包装层数,商品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比例。并将包装用材和成本在商品说明书中标明,便于消费者监督。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上,多数企业认为商品包装的技术参数应该根据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不能搞一刀切。《草案》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商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55%;除初始包装外,商品包装层数不得多于3层。而一些制药企业对该项规定持保留意见,认为某些中药如人参,根须分散,体积较大,很难做到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5%;而珠宝类企业则对商品包装层数的算法表示质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连冕博士认为,珠宝类商品的包装本身也体现着品牌的品味和价值,装钻戒的绒布盒又应该怎么算包装层数;而且该条例草案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不利,对设计行业极端不尊重。《草案》第十二条规定除初始包装成本之外,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5%。这一条也引起了较大争议,作为信息产业界惟一的与会代表,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质量与标准总监赵军认为,某些降价速度快的商品如数码产品,很容易出现降价后商品包装成本超标的可能性。销售企业有时会对某些商品进行促销降价,也存在商品包装成本超过商品销售价格15%的可能性。

然而,这些硬性标准并非如生产商们所抱怨的那么难以实现。德国的《包装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包装容器内空位不得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容器内商品与商品的间隙应在1厘米以下;商品包装容器内壁的间隙应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成本一般应在产品总成本的15%以下等等。这些技术标准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而不断修改后确定的,显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就《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中相关条款而言,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关于“商品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5%”和“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三层”,应该明确这里的商品包装是指装饰性包装还是非装饰性包装。第二,“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15%”,条例没有明确“销售价格”是哪个环节的销售价格,究竟是指出厂价还是零售价?

(二)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生产者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即生产者对于包装缺乏必要的责任负担。生产者在享受包装所带来的盈利等好处之外,对于包装废弃物却视而不见,让整个社会来承担产品包装的负外部性,这本身违背公平原则,有悖环境伦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生产者应该对产品包装流转全过程承担相应责任,这便是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的立论基础。生产者责任扩大(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EPR)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其责任范围自然涵盖了外包装。因此,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对此世界各国有两种立法例:欧盟把这种责任完全课给生产者,而美国立法则认为产品及包装对环境影响不应由生产者负完全责任,主张责任分担,即产品链各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由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第14条只规定“商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销售的商品符合限制过度包装要求负责”,而对包装废弃物的责任却只字不提。扩大生产者责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中国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先考虑某些对环境影响极大的行业生产者征收包装税或者“废品回收费”,同时,可以借鉴德国的二元回收系统,作为配套政策;为了达成平衡和提高全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对较大的商品,向消费者征收“垃圾清运费”,甚至为了便于包装的回收,也可以借鉴包装抵押金制度,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分散的包装集中机制,能迅速地将废弃包装物返还给生产者处理。押金手段是一项遏制过度包装的有效手段。押金制度的公法属性体现在国家作为公权力主体的介入,其与普通押金制度区别也正在于此。这项制度的普及应用,不仅有利于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而且也可以达到从源头治理的效果。

(三)借鉴“欺骗性包装”的概念,保护消费者权利。《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征求意见稿)》对于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利用包装材质、结构欺骗消费者,误导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只承担“责令限期改正”或者“罚款”公法上的责任,而无私法上的责任。引入“欺骗性包装”概念,这是一条为维护消费者权利的救济性条款,赋予消费者权利的同时,也会引导消费者发展更健康的消费习惯,且会有一定的市场监督作用。

(四)明确处罚方式,加大监督力度。《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草案)》没有规定违规行为限期整改的期限,而且处罚仅规定“相关质检部门可对违规行为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上限没下限,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可根据企业包装成本超出规定水平的金额乘以商品数量,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处罚。此外,过度包装只需要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并不需要承担公益和消费者监督。其实消费者才是商品流通中最直接的利益群体,增加消费者的举报、投诉、监督渠道,从而确认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公益侵犯性——其直接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以及消费者权益的受损。建议奖励举报过度包装的消费者,从而加大监督力度。

此外,目前生产商使用的包装材料中,极少有使用绿色材料的。因此,对于包装材质的环保性,应该有更有效的政策配合。如比利时于1993年7月通过《国家生态法》,1995年7月该法规正式生效。该国制定了一种生态税,规定凡用纸包装食品和重复使用的包装可以免税,其他材料的包装均要交税。再如从日本的经验看来,政府带头施行“绿色采购”非常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使用“绿色材质”的生产商,在包装废物回收的过程中,由政府负担一部分处理费用,而对于使用“非环保材料”的生产商,则由其全额支付回收处理费用。

参考文献: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8

【关键词】存货;物资;会计核算

一、引言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制定并颁发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要求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然而,在资产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补充和完善,以促进顺利实施,促进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政府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相关规定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准则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除此之外,再无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中删除了“存货”会计科目,同时新增加了“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三个科目对原“存货”项目所涉内容进行核算;其中“库存物品”用于核算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或出售而储存的各种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在对“固定资产”核算内容的解释上,新会计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除此之外,同样再无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对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新会计制度规定,“对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费用,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对于“无形资产”,新会计制度规定,“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二)关于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容缺失不完整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的通知”中明确表示,自2019年1月1日起财政部将启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并要求不再执行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然而,令人迷惑的是,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既没有关于单项固定资产(比如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的价值认定标准,也没有就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诠释,是否继续参照现行制度和准则执行并不明确。

2.新会计准则和和新会计制度个别内容规定不一,内容粗放,执行困难

第一,新会计准则中流动资产依然将“存货”列举其中,但新会计制度中并无“存货”这一提法,而是将原来“存货”的内容分解成了“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三项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不同的表述对新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带来困惑。第二,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固定资产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各自所包含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都缺乏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这样的规定似乎显得简单粗放,不具可理解性。

3.用词不严谨不科学,易引起操作多样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费用,不通过“库存物品”核算。也就是说,对于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可以购进时直接列支,也可以不直接列支。对于无形资产,新会计制度规定,“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也就是说,对这部分无形资产,在会计处理上既可以计入当期费用,也可以不计入当期费用;同时,在量词的使用上,不定量词“大批量”的使用让人缺乏明确的口径,什么样的数量才叫“大批量”在认知上无法进行统一。试想一下,如果根据这样的规定开展工作,不同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进行办理。这不仅会造成不同单位核算口径的差异,还影响会计报表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和可使用性。

4.有的条款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1)将动植物纳入存货或固定资产管理值得再思考(什么样的动植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什么样的动植物作为流动资产管理)由于动植物特有的生物属性,其单项价值会因其持续生长时间而发生较大变化,比如不少高校里面有不少长年生长的名贵古树苗木,其单项价值巨大,不少就是从所谓的“库存物品”逐渐生长成了“固定资产”。事实上,具有生物属性的动植物与非生物性资产在价值的形成与转移上有很大不同,将动植物纳入“库存物品”和“固定资产”管理显得简单粗放,里面所包含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2)核算内容不明确,有的地方内容重叠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1)参照《企业会计准则》[3]关于低值易耗品的定义,对“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等物品”,在实际工作中通常被列入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2)“包装物”和“装具”按汉语词义二者部分语意重叠。3)“包装物”核算的内容可以归结到“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中,将“包装物”单列核算没必要,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区分。4)“动植物”与“自然资源资产”怎么界定,自然生长的动植物是否属于自然资源资产不明确。

5.“低值易耗品”词语引用不准确

在《企业会计准则》[3]中,“低值易耗品”通常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包装容器、劳保用品、管理用具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等。而政府会计新准则和制度并没有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定义,也缺乏对相关内容的阐释。单就这一概念所体现的词义上看,“能多次使用并能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在汉语词义上不仅不属于易耗品,而是属于“耐耗品”,把耐用的物资叫做“易耗品”,不仅在词意上相互矛盾,也不符合大众对汉语基本词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完善新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中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内容的思考

(一)尽快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确认口径

鉴于财政部明确要求政府新会计制度启用后,现行相关行业会计制度和准则必须停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显得更加重要。第一,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中所包含的“存货”删掉,用“在途物品、库存物品、加工物品”进行替换,以此保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容的一致性。第二,对新会计制度中资产所包含的内容做进一步的阐释和完善,明确相关科目核算口径和标准。包括非流动资产中单项“固定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动植物资产”的核算内容和确认标准;流动资产中“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核算内容和认定标准。比如低值易耗品,如果将其定义为“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内(比如:单项价值大于10元),能多次使用并能基本保持实物形态,并且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的劳动资料”,就会更加便于理解和执行,并更有利于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对“库存物品”所包含的内容重新定义和阐释

新会计制度规定,“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包括材料、产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动植物等的成本。实际工作中,“包装物”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储存包装各类物资而储备的、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比如桶、箱、坛、瓶等;另一部分是直接用于包装、盛放各类物资的一次性包装物和包装材料,如包装纸、一次性包装纸箱、绳索、包装用铁丝铁皮、一次性盒子等。根据不同包装物的使用情况及价值转移过程分析,一次性包装材料和包装物统一纳入“材料”核算更为科学合理;对用于储存和保管各类物资和材料并能多次使用的包装物,可以根据其价值大小和使用年限长短,分别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3]中,所谓“低值易耗品”,就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包装容器、劳保用品、管理用具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等。因此,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和解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用具、装具”同样属于“低值易耗品”核算的内容。因此,新会计制度中关于“库存物品”核算的内容可以表述为:本科目核算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或出售而储存的各种材料、产品、低值易耗品,以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动植物等的成本。这样的表述与实际工作更为相符。

(三)用“低值耐耗品”替换“低值易耗品”,并对其核算内容进行界定和阐释

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3]中,“低值易耗品”通常是指单项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不满一年,并且能多次使用而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从定义上看,能多次使用并能保持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与“耐耗品”词义更为接近。因此,参照企业会计相关基本概念及核算规定,如果将“低值易耗品”改为“低值耐耗品”,不仅会大大增强汉语词义与核算内容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相关制度的理解和执行。

(四)加强资产的分类核算和管理的研究,新设“生物性资产”科目

动植物作为具有生命的活体,其价值的变化与非生命类物资价值变化完全不同,动植物可否作为生物性资产单列进行管理和核算,值得广大会计人员思索;实际工作中,不少动植物早已从“库存物品”成长为“固定资产”并还在继续成长,并且不少单位动植物资产价值不菲,尤其是高校里面几乎都有不少长年生长的名贵古树苗木,价值巨大。结合动植物资产生物属性和实际管理需求,专设“生物性资产”类别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符合会计学基本理论和要求,符合生物性资产实际管理的需要。

(五)科学准确表述相关制度,不定量词、表述模棱两

可的词语少用或不用,或者斟酌使用1.新会计制度中“对于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这句话中“可以”一词建议删掉;或者直接改为“对于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在购进时经物资管理部门验收后直接列作支出”。2.无形资产条款中“非大批量购入、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可以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句话可以这样描述,“单价小于1000元的无形资产,于购买的当期将其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样的改动更符合财务会计严谨性要求,有利于新会计制度的理解、实施和完善。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低值易耗品”进行精细化管理

为科学有效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全面核算和管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该类物品可采用“批量记账、单项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二维码生成、识别、扫描技术,在低耗类物品购进验收合格后,以同类批量(单件)物资的总金额直接记账列支,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将每一项(件)低耗品自动生成唯一对应二维码并进行系统保存记录,通过二维码生成和扫描识别仪,对单项低耗生命周期及价值运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和管理,包括购进、验收、领用、维修、报废报损等,使用过程不计提折旧。二维码技术的运用,将极大提升低耗物品管理绩效,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四、结语

新会计准则和制度随着2019年的临近将很快实施,加强准则和制度相关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尽快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建立起科学、全面、有效的资产管理及核算制度体系,提升相关单位资产管理绩效和办事效率,促进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A].2015.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9

美学及设计美学强调鉴赏的不同方法或模式,这些模式的目标是试图把握恰当的鉴赏本质。作为包装设计根据传统的审美模式在审美鉴赏中的发生过程,笔者认为可将包装设计的审美鉴赏模式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对象模式和多元模式。对象模式主要关注所欣赏的包装对象本身的审美鉴赏并作出说明,其过程更接近于对抽象性的绘画、雕塑等作品的欣赏,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将其内容作为某类符号抽取出来并关注其形式特征。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之为绝对模式,这种鉴赏模式强调的是包装设计对象本身的艺术构成要素,忽略日常经验及对包装的个人化理解,从而从美学角度获得纯粹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是无利害性的。多元模式呼吁鉴赏者参与包装对象的设计过程,关注覆盖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层面,以一种渴望全面拥抱鉴赏对象的姿态与设计作品相遇,通过对对象的使用目的,设计语言,科学结构,一直到文化的深层内涵等进行积累,获得一种和纯粹主义相反的丰富的审美经验。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相对模式,它与绝对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鉴赏的中心及驱动力不同:前者侧重于包装设计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后者落脚于包装设计作品与各类相关因素的共生共荣。

二、从沃尔顿的审美观念解释包装设计作品的审美判断

沃尔顿在他的著名论著《艺术的范畴》中明确指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的真正价值是两种东西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件艺术作品具有现实的(非审美的)感知特征;其次,一件艺术作品在其正确的艺术范畴中感知这些感知特征所感知的状态。沃尔顿用一种本质上为客观主义的观点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判断,又用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来描述审美判断过程,从而设定出这样一个审美判断的前提——要在正确的艺术范畴中感知。①沃尔顿提出的在审美上的心理与哲学观点如果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根据一件作品看似具有或者本来具有的某种审美特征,当相对于根据某些审美判断看似或是作品正确或错误的审美判断,②这种观点应属于多元模式。运用沃尔顿的观点我们以王薇拉(VERAWANG)女士香水包装为例来对其进行审美判断:首先要把它放在正确的范畴内感知——浪漫主义,然后在这个范畴内对此包装设计的感知特征产生相应的正确的感知状态,要形成正确的感知,需要四个条件:1、对于浪漫主义,它具有相对大量的标准特征;2、当感知它作为浪漫主义设计时,它是一件优美的作品;3、设计师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它作为一件浪漫主义作品被感知;4、浪漫主义设计已经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承认,有了较好的地位。在正确的范畴内根据这四个必要条件审美主体才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反之若在判断所在范畴之初就有所偏差(如将其归入古典主义)或者不完全满足上述四项条件(如某种风格在当时并不为社会所认可,所归范畴背离设计者的初衷等),就会对设计做出错误的审美判断。从以上判断依据可知,王薇拉的这款以浪漫主义为主题的香水包装设计,在其应有的范畴内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成功作品。

三、“无利害”观点与典范式鉴赏包装设计的审美态度

斯托尔尼兹的“无利害”观点诉诸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态度:“为其自身,无利害的和移情的注意以及静观意识中的任何对象。”在他的观念中审美经验参照了审美态度,当审美态度产生作用时,审美鉴赏被定义为整体的鉴赏,并借助审美观点为指导鉴赏提供一种普遍的审美标准。③我们的美感功能有先天的原因,它含有历史经验的总结。只看到眼前,因为美感产生时,没思考功用,没得到功用,看不到历史上的需求关系,这正是静观的反映论观点。虽然康德也否定功利、善、认识对美感的影响,④但是笔者认为从时代的发展进程与包装所决定的实际功能来讲,这种纯粹“无利害”的审美态度属审美的对象模式,诉诸于产品的包装设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典范式鉴赏对象是一个设计对象,一个创造的对象,以致它的所有重要特征是一个设计者诸多决定的诸多结果,典范式艺术鉴赏的本质可以称之为设计鉴赏,⑤设计鉴赏的基本特征是鉴赏对象必须作为一个设计对象被鉴赏,属于审美的多元模式,仍以古驰(GUCCI)罪爱香水包装为例,它必须包含三项关键内容:

1、设计师的此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古驰(GUCCI)香水包装要解决的是作为此品牌的香水容器及购买者的接纳性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此设计很成功——品牌意识强烈,满足使用功能,符合时下崇尚此商品的购买者的总体欣赏趋势;

2、作为设计对象具有诸多特征。古驰(GUCCI)罪爱香水包装圆形LOGO与方形外轮廓的对比使“双G”形成的透明视窗,标志更加突出,黑色外包装盒突出了瓶身和外包装盒上时下流行的土豪金色,突出了此品牌走在世界潮流最前端的设计理念,这些特征使得这一包装具有超高的辨识度和记忆度;

3、就设计者而言,如何将设计理念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意大利设计师FridaGiannini以Gucci的传统灵感作为出发点,将其加入到现代感设计中,在此款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工艺之精湛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和高阶时尚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无利害鉴赏和典范式鉴赏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包装设计的审美而言作为设计本体典范式鉴赏更具有针对性,做此种鉴赏的根本就是认识和理解上述三个关键实体以及它们的核心特征,尤其是它们发生作用的诸多方式,因为这种相互作用体现确定了鉴赏对象的本质设计。

四、包装审美鉴赏应从设计者和鉴赏者双向考虑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读者的文本”(作品),读者只能以“屈从的”态度阅读它;另一种是“作家的文本”(文本),它要求读者自觉地阅读它,“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阅读的相互关系,因而也给予读者以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谈论作者就等于“给文本强加限制”,而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⑥她的这种思想也波及了设计界,她的文集《埃菲尔铁塔》一直被公认为关于埃菲尔铁塔建筑美学和巴黎风景美学的代表作,⑦而在20世纪70年代包装设计领域同样也掀起了“以设计者为中心还是以鉴赏者为中心”的审美鉴赏讨论。⑧以玛亚科布(MarcJacobs)雏菊绽放女士香水为例,见图3(图片摘自丝芙兰MarcJacobs海报),这一系列的香水味道倾向于清新甜美的花香调,因此包装的定位是:青春活力、阳光、快乐、自由,设计师MarcJacobs采用了甜美而俏皮的设计形式:瓶身设计由柔软边框包围着晶莹剔透的玻璃瓶身,平滑的表面和曲线雅致的边缘象征着单纯而诉诸美感的本质,圆形金黄色的瓶盖上散落着大大小小朵朵充满生气的雏朵,在每朵雏菊的中间则镶着金属质感的圆形花蕊,金色中带着洁白而触感极佳的花瓣(以金属质感的小细节体现设计的精致感是MarcJacobs喜爱的设计手法),外包装设计采用一连串的白色柔和雏菊蕾丝花边环绕在黑色纸盒的周围,尽善尽美的设计细节赋予了体验者无尽的年轻、神秘感受,加上仍旧灿烂的花朵,带来明媚繁花的绚烂感,是别致享受的精髓体现。MarcJacobs从1997年开始担任LV设计总监,但是从此款香水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和LV所有产品包装有着巨大差异,其设计无论从售卖效果还是艺术评价来看无疑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的考量包括了设计师本身的艺术倾向、鉴赏者的审美需求,还有商品自身定位的体现以及品牌意识。包装设计有其作为商品附加值的特殊性质,必然从各方面努力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但是符合不等同于迎合,所有单纯为了物质利益而迎合消费者的设计必会随波逐流,而不考虑消费者审美倾向只关注设计师自我艺术表现的设计同样会面临问题,因此在讨论以设计者为中心还是以鉴赏者为中心的时候必须以体现商品乃至商品品牌本身的认知度为前提,这同样也是多元审美模式的一种审美方法;但是作为消费者单纯消费鉴赏时可以以自身为中心采用对象模式来鉴赏,这是和设计鉴赏不矛盾的。

五、结语

过度包装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包装设计;美;视觉;情感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88-01

1包装设计中的美概述

1.1美

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概念上来看几乎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词意的角度看,美是会意词。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是味美。另外羊是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从美学的角度看,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往往将美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从此定义可以看出美是人类的一种主观感受。

1.2包装设计

包装是对商品进行储存和保护的方式,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商品进行外在的保护。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包装已经从单纯的商品外部保护发展到包装设计,讲究通过对商品包装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包装设计即指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运用巧妙的工艺手段,为包装商品进行的容器结构造型和包装的美化装饰设计。可见包装设计是一项以“美”为追求的设计活动。

1.3包装设计的美

所谓包装设计的美,是通过设计将商品在结构外形上进行美化,给人产生“美”的感受。包装设计的美往往通过包装设计体现出来,而包装设计首先是以外在的形式美被感知而吸引人们的关注。此种外在形式往往是通过人的视觉来察觉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装设计的美首先表现在人们视觉的感受上,即包装设计美的外在表现形式。美给人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中。此种内心的活动虽然无法具体量化但是仍然有其内在规律,即包装设计形式上的规律:对称均衡、对比、节奏等。

美是一种人类内心活动,对美的认知的过程,有相当复杂的大脑神经元活动。这注定是一个不能简单照抄规律、机械复印的过程。包装设计中过程是设计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设计作品中,通过创新使得商品包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人性需要。只有在设计中包含了感情、创新、符合人性才能打动消费者,打动消费者才是美。这个是包装设计美的本质。

2包装设计中的形式美

2.1对称均衡

(1)对称。所谓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称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对称也成为人类的自身的进化标准,人类的身体器官结构往往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可以说对称是人类的一个潜意识。因此在包装设计中采用较多的是对称的设计手法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

(2)均衡。在美学中,均衡是指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平衡。包装设计中讲究均衡感,而均衡感往往产生在对立统一的形态中。视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种特定的均衡现象,在处理画面时应遵从上紧下松的构图手法,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从此可以看出均衡感是一种形式关系上的“等量异形”和视觉心理上的“体与量的相当”。

2.2对比

所谓对比是两种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对比较。包装设计中通过对比将相差较大,性质不同,相互矛盾对抗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此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刺激美感。在包装设计中通过色彩、图形的对比体现强烈的美感刺激,从而体现包装设计的美。在色彩的对比上往往采用低纯度色彩与鲜艳色进行对比,突出整体的色彩。在图形上往往采用大小的图形对比。

2.3节奏

所谓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节奏通常是在画面构成中体现出来。如通过对画面的大小、宽窄、深浅,明暗的结合,均衡或有规律的停顿,在一定画面位置上进行图案与色彩的反复,渐变来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3包装设计中美的本质

3.1符合人性

包装设计虽然追求形式上的规律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必须服务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装设计必须为人服务,以人的需要为最终归宿。因此包装设计中的美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必须满足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这个是包装设计中美的根本要求。

3.2体现感情

任何包装设计都是设计者心血的结晶,其中也蕴含了设计者自己的感情。那些充满美感的包装设计无不是倾注了设计者的感情。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必定是充满了感情。一件作品如果仅仅是满足包装商品的最基本要求,没有任何感情,那就根本谈不上“美”。

3.3设计创造性

包装设计是一个智力型的活动,设计师通过色彩、图形和文字的排列组合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包装设计更是一种创新活动,没有设计者的推陈出新,创新不止,重复旧有的设计,是根本产生不了美的。

参考文献

[1]王美双,卜林森.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形式美探析[J].包装世界,2011,(9).

[2]黄伟.论美的包装设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