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平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9:12:53

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集约化;ERP;资产管理

集约化管理依据“集中设计、统一管理”的原则,集中、统一配置,以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建设能够整合信息资源,规范业务操作,提高深化应用的质量和覆盖度。随着办公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办公系统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也日益增强。企业资源计划即ERP,作为各大企业普遍应用的资源管理平台,集物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于一体,功能强大,系统庞大,缺少专业的系统化管理平台。

1资产相关业务分析

资产的管理指依据相关管理规范,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重点低值易耗品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加强精准投资,提高投入产出水平。资产的管理主要指资产的日常业务操作,涵盖资产的基础管理、新增管理、运行期管理、退出管理以及报表管理等五个模块。对于资产的基础管理,主要指固定资产屏幕、固定资产分类、折旧表与折旧范围、折旧码、固定资产科目确定与折旧替代、资产业务类型和固定资产卡片打印等系统配置和业务操作。对于资产的新增管理,依据不同的资产分类以及相同资产分类的不同新增途径,包括固定资产零购新增、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新增、固定资产其他方式新增、无形资产零购新增、无形资产其他方式新增、重点低值易耗品零购新增等多种新增管理。资产的运行期管理是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资产价值、资产所属单位、资产用途等方面的异动,包括固定资产盘点、固定资产调拨、重点低值易耗品调拨、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折旧预测、资产折旧处理、固定资产技改、资产出租、回收资产出租和资产投保与索赔等。资产退出包括固定资产报废、重点低值易耗品报废、资产报废与废旧物资处置衔接等。资产报表查询以表格、图表等格式直观、动态的显示相关数据,以方便业务人员及相关管理层实时便捷的获取业务数据,了解业务动态。资产相关的常用报表包括固定资产明细查询表、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报表、资产报废情况查询表、固定资产月度分类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变动表、逾龄资产预测分析表、固定资产分类表等。

2资产管理平台搭建

ERP通过基本的数据定义和处理块,实现了一系列的系统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前台直观体现就在于事务码的应用,不同的事务码关联了不同的业务操作,实现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了便于用户更加快捷迅速的查找到业务对应的事务码,减少用户人为记忆大量的事务码,提升业务操作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本论文基于ERP系统,搭建系统化的资产管理平台,以“日常处理业务”、“常用报表查询”、“资产考核指标”为维度进行划分,提供统一入口,对上述的资产各类业务进行了整合。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三个主页签,“日常处理业务”、“常用报表查询”、“资产考核指标”,在各个页签下又进行了功能块的划分,分别对各模块的业务操作范畴进行了展示。展示主要包括事务码的集成以及相应的中文描述,可以直接链接到对应的业务操作平台,进行相应业务操作。除了日常业务处理和常用查询报表,资产管理平台继承了资产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基于考量工作重点和关键、量化业务操作水平的目的而设定的,不仅可以直观反映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可以量化反映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情况。将相关的考核指标直接集成语资产管理平台,可以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都能准确的理解目标和标准,实时的对自己的业务操作进行自检,对于业务操作规范化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3结语

管理平台范文篇2

1目标

新农合医疗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在与以参保人员为中心,建立区域一致的参保标准、个人资金筹集标准与补偿标准,建立覆盖区域医疗机构的新农合实时结算,建立覆盖所有街镇的新农合事后报销服务窗口,建立参保人员服务网站,最终实现高效、优质、可及的新农合保障服务与区域一体化新农合管理。

2技术选择和环境约束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新农合管理实践,在建设新农合管理平台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2.1区域统筹投保资金区域统筹管理能有效扩大筹资规模、提高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减少管理层级,节约管理成本[3]。实现新农合区域统筹管理后,就能制定统一的补偿政策、建设统一的补偿服务网络,这为建设区域新农合管理平台打下良好基础。从信息工程建设角度上讲,新农合投保资金进行区域统筹管理是建设区域新农合医疗管理平台的前提条件。

2.2管理机构新农合管理和其他医疗保障管理一样,在信息化建设中有着基本相似的业务需求。就上海医保而言,其有庞大的投入和庞大的机构支撑业务;如果新农合也像上海医保一样独立完成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新农合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机构。而现实环境是新农合是一个非常轻型的机构,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将新农合管理设计成一个非常轻型的管理机构,这种设计依赖以下3项现实背景。

2.2.1借鉴原则。要考虑到区域医疗保障建设的大环境。如果区域已经建设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顺利运作,则新农合作为医疗保障事业的后来者,需要借鉴前者的建设成果,特别是前者建立的各种基础性结算标准。借鉴前者的基础性结算标准,才有可能在同一医疗机构中实现不同保障类型的实时结算。

2.2.2协作原则。新农合管理部门往往是卫生管理部门的子部门[4],资源和能力有一定限度,很难独立完成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所以,新农合管理部门需要和信息部门、财务部门通力合作,在建设和维护新农合管理平台过程中,互相协作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其中,新农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日常业务运作,信息部门主要负责网络保障与信息平台建设管理,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资金拨付和内部审计。

2.2.3可信交易体系。松江区新农合与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上海医保”)的管理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上海医保由上海市人保局负责管理,与卫生机构结算时,往往会有博弈的成分。而松江区新农合属于松江区卫生局负责管理,与卫生机构结算时,更多的是直接的业务控制和指导考核。同时,松江区作为国家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区县,各医疗机构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缺乏明显的利益冲动。在这种大背景下建设的新农合交易体系,能够充分信任各医疗机构,是一个可信任的交易体系。结算管理服务中,就可将相关业务操作性功能直接下放,一旦发生业务违规,直接进行行政干预即可。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优势,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控制,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保险基金[5]。

2.3管理模式在管理上,该平台由松江区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初保办)负责业务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相关业务纳入松江区区域卫生信息化规划,由松江卫生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松江区新农合管理平台没有独立的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络,其数据中心由区卫生信息中心托管,数据网络使用区卫生信息中心的松江区健康网(业务内网)。这样的建设管理模式使新农合能充分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减少了建设的重复投入,更使初保办能专注于业务的管理,而不必涉足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上。

3设计概要

新农合管理平台是开放性的,它提供对数据库访问时的数据交换协议,在平台上可以部署任何符合平台规范的业务系统。新农合管理系统提供基础的服务,满足各项业务需求;实时结算系统是平台的特色和亮点,它可以满足实时交互需求的业务。以下就新农合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同业务进行概要叙述和说明。

3.1投保管理与年末结转(身份证识别)新农合有庞大的服务人群,做好参保人群的账户管理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一般都需要在新农合管理系统中建立参保账户并绑定就诊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放就诊卡时必须核对并登记参保人的身份证,并将身份证作为账户的唯一标示。这样在就诊卡遗失后补办时,个人账户能得以转存。同理,年末个人账户结转应以身份证号为识别标示,这样才能正确地将个人账户结转下一年度,并统计上一年度参保、本年度未参保人群的个人账户余额。相反,如将就诊卡作为唯一标示而不登记身份证,往往会导致账户管理陷入混乱。

3.2结算服务设计结算服务是新农合的核心业务,结算服务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新农合管理平台的管理水平。在新农合管理机构设计报销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难以操作的政策将为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障碍。就松江区而言,在设计报销政策时,应参照《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汇编)》,借鉴上海医保的基础性结算标准,尽可能遵循与上海医保相同的报销范围的原则,如设定不可报销范围则需考虑医院信息系统出具的发票是否能将其区分出来。报销的比例则可以按实际管理需求设定。

3.2.1基于大类结算的基础结算服务。基础结算服务由平台的新农合管理系统承担,操作员将发票输入电脑计算报销额度。考虑到工作的效率问题,一般都是直接取发票项目大类输入电脑,并进行结算。要明确的是项目大类编码必须标准化,不应随意设定,这对于未来实时结算和分析统计工作非常重要。项目大类编码应参考区域物价和医保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的项目大类编码。就本区而言,项目大类编码采用《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汇编)》,故在统计口径上分类与医保分类保持一致,统计结果易于各级管理部门理解。

3.2.2基于明细汇总大类的实时结算服务。实时结算服务由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实时交易系统承担,参保人员在医院就诊收费时,医院信息系统将收费信息实时传递至新农合管理平台,由新农合管理平台计算报销额度反馈至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按反馈信息收取参保人员需承担的自费或自负费用。实时结算服务一般都是基于明细进行计算,如上海医保。如果新农合采用基于明细的计算方式,就需要在中心建设明细字典,包括收费项目字典与药品项目字典,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需保证新增项目字典及时更新,否则会影响计算;还必须考虑收费明细项目与医保代码的关系,医院信息系统维护过于复杂的话,则开发和维护的难度与成本都会较大。就本区而言,上海医保是医院结算服务的主要人群,新农合的参保人群数远低于上海医保,故设计了基于明细汇总大类的实施结算服务。这种实时结算模型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较好地兼容了基础结算服务,能保证新农合管理平台的数据一致性,又降低了新农合管理平台的维护压力,同时,医院信息系统开发难度小,医院维护压力小(仅维护医保字典即可)。实践中运行效果极为流畅。不必担心医院维护错了代码,产生了错误的报销收费。因为,一旦维护错误,上海医保的日对账会报错并要求修改,这充分利用了上海医保的纠错机制。

3.3对账服务设计对账服务由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实时交易系统承担。对账服务主要针对实时交易中发生的差错。不论实时交易设计地如何完美,网络、医院信息系统和新农合管理平台的不稳定均可能导致医院信息系统登记的结算账目与新农合管理平台登记的结算账目不一致,影响财务报表和资金划拨。所以,需要通过新农合管理平台的对账服务来找出差错,以方便下一步改平帐目。对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医院向平台上传数据,由平台负责对账并反馈对账结果;另一种是平台开发数据查询,由医院自行对账。如果平台不信任医院,采用前者是最佳方式,但需要平台有足够的人力,同时业务运行会比较复杂,主要牵涉到数据真伪的鉴别比较困难和改账流程会比较长。如果平台信任医院,可以采用后者,新农合管理部门的压力会很小。本区采用了平台开放数据,医院自行对账模式。

3.4改账服务设计改账服务由新农合管理系统承担。当医院发现有数据差错,按数据真伪鉴别原则鉴定数据后,需要订正数据时,直接登录到新农合管理系统,补齐数据或红冲数据,保障了数据真实可靠。正确的数据才能为财务统计报表和机构资金结算提供支撑。

3.5报表服务设计

3.5.1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在使用了新农合管理平台进行业务操作后,应参照相关财务规定建立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基于实时交易系统发生的数据会由医院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日结服务,其管理办法参照医院收费财务管理办法。而基于新农合管理系统结算的数据必须使用平台提供的财务日结服务功能,其日常财务入账必须是平台的日结打印清单与报销发票一起入账,两者必须一致,这是基于新农合管理系统结算的财务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

3.5.2红冲设计。当发现报销数据有误,如在新农合管理系统中发现输入的发票属于有误,可以使用红冲功能,将报销数据加上红冲标识,并自动在当日增加一条负值报销数据,如有需要录入新的数据。平台原则上没有数据的修改,只提供红冲功能。红冲的原理是新增负值记录而不是将原记录作废,在财务统计(含日结清单)上不需要去理解红冲的数据,不论是红冲的数据还是负值的数据只需要简单的求和即可,保证了财务报表的严肃性,不论在任何时间分析都是固定的、一致的。

3.5.3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和分析报表应作为两个独立体系进行开发。财务报表的设计是为了满足财务结算和资金划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明确而固定的。而分析报表则用于支撑领导的分析需求,为评价业务开展的情况提供数据,这种需求是会经常发展而变动的。新农合的原始数据有两种,一种是结算清单,一种是发票。结算清单为每一笔结算的记录,其中可能是一张发票,也可能包含多张发票。结算服务中,结算清单是由发票计算而来,按结算清单的支付金额进行报销,所以在统计上,财务报表的原始数据必须基于结算清单。基于发票的统计分析只能用在分析报表,其分析结果会与财务报表有细微的不同。忽视两者的差别是很多新农合管理中账目不平的根本原因。

3.6提交报表与资金划拨各级合管办与新农合管理机构结算与资金划拨较为简单,只需要依据平台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划拨即可。医院与新农合管理机构结算费用时,需要提供医院信息系统提供的财务报表,再加上平台提供的财务报表,二者必须完全一致(需要医院先行做好对账、改账工作);然后新农合管理机构依据两份报表结算与划拨资金。

3.7资金监管

3.7.1针对各街镇合管办的监管。各街镇合管办主要通过新农合报销窗口,事后报销参保人群在外区发生的医疗费用等。事后报销的工作量在实时结算后会变得很小,但在录入发票过程中任然会存在输入错误数据、未核定正确的报销范围等现象。需要对合管办工作的正确性进行监管。

3.7.2针对医院的监管。医院的结算都是信息系统自动完成的,没有人为转译的过程,可靠性正确性很高[6]。医院的结算错误往往是医保代码设置有误,会在与上海医保的对账过程中被发现和纠正。如有需要,可针对此现象进行监管,平台建立实时交易监管工具,原理是根据医保标准建设收费项目字典与药品项目字典,然后与医院实时交易上传的明细进行校对,发现医院代码设置的错误。

管理平台范文篇3

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目的就是要营造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它的建设应遵循标准规范、共建共享和保证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互联优势,打造新一代资源开放共享应用的资源管理平台新体系。

开放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的站点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是实现网内资源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共享资源信息的服务体系。其特点是基于元数据标准规范,充分开放,充分共享,形成能上连省、国家信息资源中心,下连县市区、学校资源管理平台,横向连通史弟地市信息资源中心的一个资源服务网络体系。

在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存储与分布问题,存储与分布数据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应用体系结构。新型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应用体系,可以将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中存储到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资源本身的物理存储则可以采取集中和分布两种方式,既可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也可以保留在分布的节点或者原来的系统中,形成分布式的教育资源。整个平台系统的核心是中心节点,它的作用主要有:

资源注册所谓资源注册,就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资源编码,将一系列最基本的元数据描述信息(注册信息)添加到注册库中,注册信息包括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和资源的地址等元数据规范标准描述的所有信息,对资源进行元数据编码是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存储的基础。资源网内的各节点可以利用中心节点的资源注册服务进行注册,将节点资源纳入统一的教育资源库中,而资源本身可以保留在原来的系统中,不会受到任何干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资源本身直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

资源检索所谓资源检索,就是用户通过查询注册信息库,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资源的注册信息,并且通过存储地址或者有关描述使用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

管理公共资源库中心节点可以存储并管理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资源以及描述信息,并支持按照学科扩展的资源描述规范,可以对所有符合元数据规范的资源描述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共享和的集成平台,完全基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技术开发规范,以数字化的各种教育资源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教育资源库群为支撑,以多种检索技术为手段,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和共享的迫切需求,它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对资源实现元数据规范的标准编目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信息编码完全基于《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编目,这是整个管理平台的基础。

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接口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是资源共享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依据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中心节点和分节点之间的资源同步或资源互换,分节点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资源内容的批量互换,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科目或目录进行内容互换。

资源检索中心资源目录检索中心是通过资源站点注册中心,提供多种同步策略将分布在不同节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同步到中心节点的目录服务子系统,从而实现对分布于不同地点资源库目录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定位。

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可以实现对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中小学网校、学科资源站点的自动发现、自动分类和动态跟踪,充分展现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分布共享的特性,这项功能通常是基于一些免费资源的搜索。

资源内容评价系统目前资源库建设的评价在网上几乎都是以发贴子的简单形式来实现的,面对这种现状,新型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将能够实现异地分时对同一资源进行量化和人性化评价,系统能够根据量化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和整理,建立满足需要的资源网络评价管理系统。

个性化资源服务构建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共享不同的资源站点、资源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根据学校对资源使用的实际需求,配合学校管理平台,完全可以开展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资源建设应用服务。

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

在系统组织实施时,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一线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的主体。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如下(供参考):

内容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确定教育信息的学科范围,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确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确定资源建设标准,依据标准规范描述资源的每一个具体属性。

编制评价指标编制资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为“资源建设评审专家组”对征集上来的资源进行审查提供依据。此外,明确评价标准也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

组织培训对资源建设有关人员(如学科教师、技术组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各相关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

资源征集分配资源征集任务,并向各个部门下发。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特长,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质量。也可同时配发资源征集完成量化登记表,监督和评价各学校的资源征集情况。

管理平台范文篇4

关键词: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设备集中

运维管理平台为了保证油田地面设施建设,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每年需要签订大量设备修理、租赁、运输、机械加工、技术改造合同,有效实现公司自有主要施工生产设备的维修使用,外租设备的有效运营。合同的拟定、修改、审查、签订、项目验收、付款、履行终止确认、合同纠纷处理以及保管、归档等工作更多的是依靠成员单位、工程处、项目部层级单位管理。公司业务主管部门要实现对合同的精细化管理有很大困难。为了实时掌握一手资料,确保合同履行执行到位,公司集中力量开发了设备集中运维管理平台合同管理模块(以下简称合同管理模块),通过推广应用提升甲方合同管理效率和乙方服务积极性,实现强化企业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管控,降低合同管理风险,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1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起草合同人员多

公司下设14个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又下设数十个工程处级单位。合同由工程处、成员单位2个层级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申报,涉及人员多,未能及时有效接收、执行上级合同部门和专业部门的通知要求,导致合同类别、签约依据、相关附件、约定条款难以达到完全统一。

1.2流程过长效率低

工程处层级发起的合同需要经过成员单位财务、经营、专业部门和主管领导,公司经营、专业部门、主管领导,油田公司专业主管部门审批,至少8个审批节点,流程长且存在同一专业重复审批的情况。

1.3统计分析功能弱

合同管理系统重点在于合同管理,并不突出业务管理。从合同管理系统直接导出的台账不能满足各层级设备主管部门的业务分析需求,每年都要下发表格,由合同承办人或业务人员填写台账,手动汇总数据之后进行分析。

1.4履行情况难掌握

合同内容的执行在使用单位实际发生金额经价格审定程序之后确定,履约情况在合同系统进行(不经过公司业务主管部门),付款审批在财务系统申请,线下层层审批。设备是否修理、租用只能通过相关单据和平时的过程监管来实现,付款是否完成只能通过付款单位财务人员反馈。设备专业部门难以掌握相关合同的履行情况。

1.5信息传递不顺畅

一是现场使用人员使用信息反馈不及时,合同管理人员不能准确掌握合同发生金额,容易发生事后增补合同金额、事后延长合同期限、未留质保金付款的情况。二是合同的实际发生金额、付款金额,公司财务、设备专业部门都未能实时掌握,只能通过成员单位进行统计。

2合同管理解决方案

依托设备集中运维管理平台合同管理模块,公司设专职合同管理人员集中签订合同,在合同管理模块内维护合同信息。利用“互联网+”手段,分析租用设备的进退场信息、路径信息,维修设备的进出站和结算单数据、履约验收情况、付款确认情况,实现合同精细化管理。通过权限设置实现部门间协同办公、上下级整体联动,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数据统计信息化程度和实用性,提升设备业务整体运行效率。

3合同管理模块功能

3.1合同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合同系统批量导出台账,再批量导入到设备集中运维管理平台,实现“设备数据存库,一次操作录入,终生调取使用”,所需信息“自动统计,实时查看,一键导出”,各层级单位用户可根据权限设置,掌握合同类别、合同金额、标的物、选商方式、服务期限、结算方式、剩余合同额度、超合同预警、超年初预算指标预警、相对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2履行过程管理

所属单位根据公司分配的额度直接使用,减轻了成员单位、工程处单位选商、签订合同工作。合同分配额度达到90%时系统自动预警,避免超合同额度使用;额度不足时,使用单位申请,公司业务主管部门采取调配其他单位剩余额度或申请增补合同的方式解决,提升使用合同的预见性;合同到期自动终止,避免超合同期限问题的发生。利用GPS定位、门禁系统读取车牌等信息化手段跟踪过程管理,实时查看执行按照合同约定进行。

3.3付款进度管理

用户只需填写付款金额,平台自动调取合同名称、地区企业合同编号、系统编号、付款单位、合同相对人、合同金额,智能计算累计付款金额、占实际金额与合同金额的比例,生成《合同履约情况验收单》。将线下审批流程转为线上,减少承办人员往返公司签字环节,加快了履约办理进度。确认付款后,使用单位以合同相对人开具的收据为附件,在系统内确认付款,自动累计付款金额,相关部门实时掌握合同付款进度。平台可根据合同约定付款条件设置,主动提醒合同承办人员办理付款,降低付款违约风险。

3.4合同可视化管理

一是直观统计设备各类合同签订数量、合同金额、可用合同额度、分公司合同占比、合同种类占比、各单位计划合同剩余额度等数据;二是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平台自动统计各单位设备修理、租用费用,对比设备历史维修记录,准确掌握设备维修实际情况,费用波动异常报警,有效控制成本,实现合规管理;三是指引企业建立合同管理的后评估制度,辅助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4创新点

4.1结合公司实际的管理需求,搭建了合同管理模块

在不能打破集团公司合同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壁垒,线上合同履行验收与线下合同执行监管难的情况下: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把合同管理模块建设成为灵活高效的载体、模式创新的工具,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推进一体化建设。通过平台协同管理,解决设备合同全过程管理涉及部门多的问题,分析平台反馈数据,掌握设备的运行、维修等业务全过程,提高合同效益,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

4.2集成正在使用的各个系统,搭建了数据沟通桥梁

集成大庆油田地理信息系统、GPS系统部分功能,实现内网条件下地图查看、定位、轨迹查询、运行监测、技术状况监测,实现设备实时调配、异常状态报警、保养提醒和智能故障分析。利用合同系统、ERP系统导出台账,一键导入合同管理模块,达到现有数据、功能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性工作,改变原本的合同管理运作方式,为传统企业带来转型升级。

4.3借鉴国内外技术,提升平台先进性能

秉持“让机器多干活、让人员少干活”的原则,一是应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系统维护维修计划、租赁审批单、选商结果,主动提醒合同相关业务人员在要求期限内签订合同,合同终止前综合分析合同使用情况主动提醒合同是否延期,确保合同签订及时;二是通过建模数据(租赁设备使用率、设备维修费用率)对比,计算设备的配套需求,实现辅助决策、甚至准确预测,为公司设备管理带来效益回馈,为合同签订带来计划性;三是应用可视化、物联网技术,将设备过程数据实时反馈到系统中,促进合同过程合规管理。

4.4拓展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体验

注重系统界面简约、操作简单,流程到位,信息推送及时;发生重大事故,弹出警示信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警报提醒等,确保基层员工通过使用平台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减少重复性的工作。

5与现有合同系统对比

5.1使用对象不同

合同模块为线上全员参与,包括公司、成员单位、工程部、项目部层级的管理人员及操作驾驶人员,合同履行过程发生的数据都在平台进行处理;合同管理系统主要为油田所属单位的合同承办人员和审批人员使用。

5.2覆盖范围不同

合同模块覆盖公司及所属单位签订的设备修理合同、租赁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改造合同、机械加工合同、客运合同等6类合同,以及未上线的应急维修。合同管理系统覆盖整个油田所有类别上线合同。相比较合同划分,名称进一步简化,全面而实用。

5.3管控对象不同

合同模块是合同生效之前录进平台,以合同生效为起点,设备修理、设备租用为过程管控,费用结算、合同评审为终点。合同管理系统负责合同签订、变更、审批、终止确认、履约验收单以及台账等工作。

5.4服务目的不同

合同模块服务于公司所有项目管理相关部室,最终实现项目全成本核算。合同管理系统为确保合同签订、验收以及文本的合规性。

6应用效果分析

6.1合同数量大幅减少

合同业务上移到公司设备主管部门,同一法人单位合同由公司集中签订,实现专人干专事。合同数量减少达60%,避免了同质性、重复性工作。审批环节减少4个,提升审批效率50%。合同承办质量大幅提高。

6.2要素数据“精准推送”

由过去的人找数据演变成数据找人,节约大量的数据处理时间及成本,根据个人需求,通过后台自动分析、智能匹配,实现要素数据精准推送,月度、季度等各类合同台账自动生成,设备费用预算化管理,提高设备费用支出的监管能力。

6.3合同评审提质增效

通过平台的智能分析和预警,企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合同评审小组,依据企业有关合同管理办法、对履约完成的合同进行评审,具体包括合同的签订、审核、履行、争议解决、付款方式等内容,对分析评估发现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促进合同合规管理,管理方式与时俱进。

6.4甲乙双方实现双赢

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数据量化各服务商的服务水平;服务商积极主动为使用单位服务,使用单位可以在公司签订的服务商范围内根据距离、服务水平的因素选择服务商。系统结合施工项目生产设备需求情况,合同实时发生金额优化匹配,实现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提升综合创效能力。

7结语

管理平台范文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推广;现状;建议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作为重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手段,能够有效地监管农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因而探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1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现状

1.1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应用不足。随着我国科技高速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运用,国家也开始重视追溯管理平台的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能够保障有问题的农产品被及时追回。对农产品的数据进行收集统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调查发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应用不足,大多数地区长期处于试点应用状态,并没有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1.2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使用不当。企业通过网上注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详细记录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采购、领用及使用信息,利用相应的影像、文字信息等实时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让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及时了解掌握农产品生产信息。同时,上传相关数据至中心端数据库,为各级农业生产监管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材料,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的工作质量。但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追溯管理平台使用不当的问题。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从2016年才受到农业生产企业的重视,许多农业生产企业并不了解这项技术[1]。调查发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企业由于第1次使用,出现数据录入不正确、信息录入不规范、信息填报不完整等问题,导致数据不能正常上传而无法使用,打消了使用者的积极性。1.3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技术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追溯管理平台技术有待提高[2]。同时,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属于政府鼓励发展的新兴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商家,各种软硬件开发机构鱼目混珠,这其中不乏黑心商家出售存在设计缺陷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技术和打码仪器等,造成市场混乱,农产品数据存在误差,进一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建议

2.1发挥农业生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农业生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重要手段,减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农业生产监管部门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首先,农业产品监管部门要扩大追溯平台的试点范围。追溯平台进行试点运用,能够发现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但是,试点范围过小则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用户数减少,不能得到更多的用户体验数据,也就难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农业产品监管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扩大追溯管理平台的试点范围,确保平台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地检验。其次,农业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可以表彰奖励主动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企业,免费配备追溯打码设备,引导其他企业主动认证农产品,扩大平台的可追溯范围,提高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农业部门也要实施全程追溯管理,争取将辖区内的农产品全部进行追溯凭证,减少可能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3]。2.2组织培训工作。农业生产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需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安全风险预警。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因此,农产品监管部门必须要对负责追溯管理的人员和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规范平台日常使用维护技能,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首先,农业监管部门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监督检查农业信息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其次,工作人员也要主动学习相应的操作方法,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保证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最后,农业监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农业生产企业进行学习培训,保证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规范性,确保上传农产品相关数据的有效性[4]。2.3建立社会监督参与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参与机制是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根本保障。农业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保证农业市场的稳定性,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首先,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明确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农业监管部门要建立起社会监督参与机制,让市民群体也参与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让人民对农产品的安全更放心,同时也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最后,农业监管部门还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利益关联相挂钩,整体促进我国农产品追溯全覆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需要农业监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平台高效有序地运行,为稳定我国农业市场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粮食食品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歆贻.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5):54-55.

[2]凌秋育,梁东妮.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运行情况分析报告[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3):53-54.

[3]姜东峰,王新颖,周鑫,等.物联网追溯管理平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8(2):30-32.

管理平台范文篇6

关键词: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战略规划;技术政务

大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就是政府进行数据管理的系统,具有5V属性,主要就是容量、速率、多样性、真实性、价值,从宏观层面来讲,政务大数据主要就是面向政府或者是政府自由的数据,涉及到生活、服务与公共三项数据。为了能够提升政府大数据的管理效果,应着重构建有关的管理平台,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合理使用先进技术,确保有关的管理平台良好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应该完善战略规划,合理使用先进技术,积极构建数据归集交换、数据管理与统一身份认证的相关平台,完善有关平台的政务大数据管理功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有序性开展。

1合理建设数据归集交换的数据管理平台

1.1平台的构建要求。对于数据归集交换平台而言,主要就是面向政务部门,合理使用完善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优势性的资源,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过程中,提升区域之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效果,达到良好的网络互通的目的,预防出现重复建设问题、纵强横弱问题、信息孤岛问题等等,使得各级政府部门都能够在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着集约化、具体性的指导。数据归集交换平台的建设,主要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合理利用原本系统的同时,对其进行扩容处理和优化处理,建设出多级条块都能融会贯通、运行管理性能和效果较高、自控能力良好、持续性扩展性能强的平台。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应遵循节约投资的基本原则,尽可能提升各种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率,创建完善的多交换域模式,增强平台的交换能力、效率,确保平台管理效果和数据采集效果,在优化并且拓展相关框架的同时,使得平台之内更好的容纳各级政府的数据共享、交换,符合政府在数据共享方面与交换方面的根本需求。1.2平台的战略规划。具体的数据归集平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结合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根本需求,将基础性的网络设施、安全体系当做是载体,按照电子政务的发展需求制定统一规范、平台与设计的战略规划,使得平台建设工作能够向着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在有关的平台中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梳理目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交换的目的,也可以在平台中各种资源,订阅相关的信息,对政务数据进行统一性的共享与交换处理。在设计平台的过程中,应保证其在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库有着专门的信息交换域,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民生资金方面、财税增收方面、经济运行监测方面的政务业务的协同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按照政府部门的具体需求,遵循着安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标准型原则等等,完善平台的可维护性能、广泛应用的性能、拓展性延展性的性能。①应该遵循标准性的战略规划原则,根据有关的法律制度、行业技术标准等,在确保合理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同时,增强信息交换的效果,尽可能使用统一性的基础设施与产品,增强其中信息交换系统的稳定性,保证通用性,健全有关的数据构架,争取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提升平台的标准化程度[1]。②遵循先进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创建耦合性较低的软件架构,利用先进的软件设计良好运行的软件系统,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同时还需将行业标准当做是基础部分,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确保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针对信息资源全面的共享处理。③遵循安全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设置有关的管理维护模式,保证所使用的基础设施部分、中间设备部分、软件硬件部分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平台的过程中,选用与标准相符的基础设施,创建科学化、有效性的信息安全管控体系,完善其中的CA认证模式和SSL功能。④遵循实用性的战略规划基本原则,形成正确的平台构建和设计观念意识,完善其中的方案内容,在确保系统性能的同时,提升平台运行的合理性,确保平台运作的适用性,可以在具体工作中有效解决和应对问题,保证平台建设的实用性。⑤遵循灵活性的战略规划原则,将API接口当做是基础部分,在其中设置适配器工具,保证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良好对接,在增强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同时,改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松耦合性,使得系统之内的资源可以高效性的整合运用。除此之外,战略规划期间还应该遵循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的基本原则,形成良好的数据归集处理平台[2]。1.3具体的技术措施。如图1所示,数据归集平台属于数据共享平台中的一部分,构建政务大数据归集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统一的数据交换、运行管理、平台对接等规范内容,在规范性应用技术的同时不断增强相关的平台建设效果。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主要的要求为:①明确有关的平台建设内容,就是要进行交换管理平台的良好建设,保证分布式的各个节点服务器都能够统一性的接入处理,确保区级的业务都可以全面性的覆盖连接,保证数据归集交换平台具备稳定运行的性能,可以增强数据传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应该构建交换业务的多域管理模式,保证各种业务域都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换逻辑隔离。同时还需对政务资源进行统一性的目录处理,融入到有关的数据归集交换平台中,统一开展政务数据的管理工作。②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应该遵循统一性的技术规划原则,将政务数据资源的交换需求当做是基础部分,全面进行部署、逐渐落实各类工作,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遵守着经济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按照政务部门的具体发展、信息化的现状,明确有关的数据归集交换平台的规模和标准,使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全面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此减少平台构建的成本。在建设期间还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确保所使用技术的先进性和规范性[3]。

2合理建设系统化的数据管理平台

2.1建设内容分析。数据管理平台的具体建设工作中需要重点整合所有的数据信息,主要因为在相关平台运作的过程中,数据来源很广、类型很多,如若使用人工分类的方式,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较低。因此,需要按照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合理创建标准性的数据平台,自动化分类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快速进行查询和反馈,然后快速将结果呈现出来,强化部门相互的合作力度,开展深入性的预测分析工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减少信息获取的难度,增强数据管理的效果。在建设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重点开发政务大数据资源中心系统,以免出现数据资源分散性的问题,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大数据资源中心的支持下,使得政务数据信息呈现出聚集性、联通性、利用性的状态,增强数据管理的有效性。2.2制定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对于政务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来讲,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完善战略规划,保证数据管理的效果。①在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健全平台的运行功能,完善其查询功能的同时,开发更多新的管理功能,便于增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②应该采用数据对比的形式,准确的开展对比工作和定位工作,合理共享有关的数据信息,将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的数据融入其中进行整合对比。在完成对比以后挑选带有问题的数据,开展相关的核查工作,确保在平台中能够高效化、有效性的完成数据管理任务。③应该完善有关的数据库管理制度,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在数据收集环节、分类环节、处理环节,都可以在平台中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都应该设置密码权限,严格进行系统安全防护,以免出现病毒入侵、黑客入侵等问题。④重点进行数据管理平台的推广,在合理推广的同时增强平台的运行效果[4]。2.3具体的技术措施。建设相关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发挥各种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作用。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应做好信息资源方面的梳理工作,编制相应的目录,合理开展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之后就要利用数据共享的方式、数据交换的方式、数据采集的方式等,全面整合收集需要利用的数据,保证技术的良好运作。之后就要创建安全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合理运用数据,按照业务数据需求、市民数据需求、企业数据需求等在未来的工作中合理使用数据信息。最后需要开展数据方面的有效分析工作,综合性的评判数据应用绩效,保证有关平台的良好建设发展[5]。①应该完善相关的逻辑架构,为了确保数据管理平台中各种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设置前置性的设备,利用数据桥接的形式在整体系统中将业务数据信息传输到前置设备中,业务部门按照前置机中的标准内容进行数据结构交换处理,将业务数据信息转变成为和交换数据格式相符的内容,然后输入到前置交换数据库系统中。与此同时,平台也可以利用前置机中的交换前置系统,合理进行文件、数据库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利用输出传输通道将其传输到目的端。②合理建设相关的功能架构。对于平台的功能架构来讲,在设计期间应该遵循高效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包容性原则与一致性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意识,使用模块化技术设计具有一定高内聚、松耦合特点的核心框架,确保平台具备一定的扩展性、维护性与适用性。③合理设计业务架构,使用数据管理软件系统、集成框架技术、适配器技术等,进行异构系统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保证数据管理平台中所有数据都能够互通、合理共享交换。在设置数据管理节点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其中的数据交换流程,各个部门之间都可以实时性的交换数据信息。在此期间,还需设置数据管理、监控的重心,统一性的开展数据的配置工作、管理工作和监控工作,形成良好的数据管理平台运行模式和发展体系[6]。

3合理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管理平台

3.1建设的内容分析。对于政务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平台来讲,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管理平台也非常重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电子签名法律制度、我国相关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建设指南等,将公民的身份号码当做是唯一标识,合理采用各种身份认证技术措施,确保相关的电子身份认证之间能够相互连通,争取可以构建出与国家要求相符,能够服务大局并且全面进行连通的身份统一认证平台,使得电子政务能够获取到可持续性、可靠性的身份认证服务[7]。实际的建设工作中需要统一化的开展信息系统登录访问的管理工作,在系统之内无论用户设置还是资源共享、权限管理,都需要有着统一性的规划,在提升系统整体性的同时便于开展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在使用系统中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还能设置统一性的接口部分,提升系统运行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从总体层面来讲,可以促使系统在操作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快速整合政务的数据信息,只需在区域之内注册办理公民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将其存储到系统之内,跨区域的进行业务办理,解决人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多次操作问题和多次登录注册的问题,提升业务办理方面的便利性[8]。3.2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对于同一身份认证平台来讲,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为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一定的底层平台基础保障,主要就是创建组织模型,合理设置单点登录服务、身份认证服务,同时开发移动终端的统一消息服务,整合相关的CA认证服务,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如图2)。3.3平台建设的技术措施。在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将J2EE技术当做是基础部分,合理设计基础层次、数据层次、内网与外网业务层次,在层次性设计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行。同时还需支持LDAP目录的访问协议,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处理,平台具备一定的扩展、容错性能,安全性符合标准,同时使用集群、负载均衡等技术措施,提升平台的运行水平。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功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具有用户集中化管理的功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私密性,保证传输效率的同时提高读取的速率,将所有数据信息存储到DAP目录中,在其中设置用户同步的功能,将所有数据信息转移到相关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之内,按照顺序将数据传输到业务系统之内,保证账号信息的同步性[9]。使用平台构建技术的过程中,还需完善其中的授权、认证接口,为确认身份信息提供较为可靠的认证机制,在这个端口中系统能够快速获取到用户的数据信息与权限信息,接口允许多种编程语言的应用,接入方式多元化,并且支持有关的客户端用户名密码,设置API认证接口接入形式、WEBSERVICE的接入形式,支持应用系统的操作、桌面客户端SSO部分,支持ASP开发工具、NET开发工具等等,如图3所示,相关的平台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可以确保统一身份认证的数据信息处理效果。除此之外,在建设统一身份认证数据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还需在其中使用PC段、客户端的消息服务技术,利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使用C/S模式开展工作,完善其中的消息推送功能、内部即时性通讯功能。在系统支持消息方面,可以应用各种终端漫游的技术措施,利用此类技术无需进行平台的设置与同步处理,可以确保云消息在各种终端中进行漫游,确保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良好运行[10]。

4结语

综上所述,政务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合理建设数据管理平台是确保有关数据信息全面管理、共享传输的基础保障,因此,应该重点关注有关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明确其中的建设内容、战略规划原则,合理使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保证在构建数据管理平台的同时提升政务大数据系统的运作效果,满足当前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海燕.政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战略规划与设计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19,23(44)122-135.

[2]廖喜凤,陈玲霞.大数据管理模式下政务平台用户体验与居民数据素养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11(12):43-47.

[3]邓峰."放管服"环境下科技政务大数据平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0):75-77.

[4]刘高明.长沙"互联网+电子政务"大数据管理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22(17):32-33.

[5]王娟,杨现民,郑浩,等.大数据时代教育政务数据开放的风险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3(6):95-103.

[6]朱岩,刘国伟,王静.政务大数据安全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9,5(5):370-376.

[7]尹玉石.大数据环境下政府数据管理模式及策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8,23(44)144-156.

[8]尤慧.加快江苏政务大数据共享管理的对策研究[J].区域治理,2018,11(37):87-88.

[9]张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2):9-11.

管理平台范文篇7

关键词:教学管理;微信;平台设计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拓展,微信与工作、生活的密切程度不断增加,必然会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或手段。对于微信在高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尚在起步、应用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或相关系统支撑,但对其研究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深入促进高等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基于此,以微信相关技术为依托,研究如何将以移动互联网络为支撑的移动式互联网教学管理工作应用在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场景中是本文的目的。

1需求分析

根据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目前信息化情况分析,现有正方教务系统、超星教学平台、金智学工系统、科探网上办事大厅等众多业务系统,应该将这些系统有效地进行融合,并在这些业务之上提供跨系统的服务,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作为接入口,提供颗粒化微应用,为教师、学生提供教学、教务服务。教学管理平台需结合校园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从各平台获取相关数据,从元数据及管理流程着手,打通数据瓶颈,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共用,构建管理平台。本文所研究的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平台实际是在共享数据库基础之上构建企业号微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服务,以促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2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属于整个学院教学、教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体系的延伸,与现有的教学、教务、学工、图书、资源系统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信息化生态体系,是基于“轻”的应用,是各“重”管理系统的补充与拓展,为教师、学生提供移动教学服务,主要设计如下。2.1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总体架构设计主要分为4层,从下往上分别是:数据层、处理层、支撑层、微应用层。(1)数据层面。管理平台以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作为底层数据,业务系统既是数据的提供者,也是共享数据的受益者。相关业务系统把数据提供给基础数据库,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展现,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可以获取相关数据到基础数据库,成为共享平台的基础数据,数据可以下行到各业务系统,成为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2)处理层。各业务系统数据被私有化,底层数据无法直接被应用,数据的流动性不足,各自管理各自数据,形成“数据孤岛”,无法发挥联合效应。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平台要打破“信息孤岛”,构建以教学、教务等应用为目标的基础数据库,将现阶段业务作为需求出发点,通过ETL工具完成数据的萃取、转置、加载,实现数据的共享与交互,为企业号提供基础数据。(3)支撑层。业务系统是为了完成自动化业务过程,而业务过程又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业务规则控制,业务规则对每个机构来说是独有的,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平台是以各业务系统为支撑的,不可能做到强耦合。跨应用的用户和平台的业务,必须根据实际业务运作的政策、规章和经验,制定、编辑和维护业务规则,业务逻辑必须以相关的业务或系统作为支撑基础。(4)微应用层。在企业号上提供应用服务,创建微门户,提供微市场。微信上的应用具有轻、开放性等特点,“轻”指的是基于SPA,开发时间短、成效快,不依赖于某一单一业务系统;“开放性”指的是教务、教学部门、二级学院、教师都可以在此应用市场上开发应用,提供教学、教务服务。此外,通过企业号上的消息中心,可以不限量地进行精准消息推送,有针对性地对选定对象进行消息推送,提高了消息推送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使为不同用户进行定制化、推送不同的服务和提示信息成为可行。消息中心可以和各业务系统对接发送课程提醒、学院通知、考试成绩等信息[1]。2.2功能设计。本系统是基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企业号”的应用系统,企业号的优势在于安全性,只有通讯录的成员才能关注企业号,且必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才能访问,通过分级管理、保密消息等各种特性确保内部信息的安全。另外,若学生毕业,管理员可在通讯录中删除该学生,该成员自动取消关注企业号,相关历史记录也会被清除。学院可自行在企业号中可配置多个服务号,连接不同的应用,只有被授权的成员才能使用相应的功能。主要设计功能如下:(1)信息推送服务。借助于企业号的信息推送功能,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定时在后台教学相关信息,如课表、调课安排、考试时间、教学动态等。其中,课表、调课安排、考试时间可从正方教务系统中获取相关基础数据,以页面或消息推送的形式发送给学生[2]。(2)学生查询服务。教师可以查询自己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奖、助、惩及扩展等信息,学生也可以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3)课表查询服务。学生、教师个人课程表查询服务,当前学期课程时间、地点、教学班信息、课程性质等总览。(4)计划查询。学生可以轻松获取自己在学期间需要学习的课程、学时、学分等信息。(5)成绩查询服务。学生个人成绩查询服务,提供在校各个学期的个人课程成绩信息。(6)考勤签到功能。可以对接教师上课点名系统,获取本学期教学班学生名单,通过二维码、一卡通等进行课堂点名,并可以根据学生的考勤结果,定向给学生、授课老师、班主任推送考勤实时数据。(7)学务服务功能。与学工系统、教务相对接,提供综合测评、各类奖励等功能。(8)问卷调查功能。移动问卷调查,可以对问卷设置开始和结束时间,提供问卷回答情况相关的数据统计,为了解教学情况提供数据支撑。(9)图书资源检索。与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OPAC系统相对接,可以查询图书信息、当前借阅情况等信息。(10)视频资源检索。整合学院南京学习在线、NERC、万方数据库、学院自建等资源的检索系统,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教学资源。(11)教学平台嵌入功能。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接入第三方的教学平台。例如可以将超星教学平台在线测试、教学资源嵌入[3]。2.3数据库设计。学院已建成初步的共享数据中心,系统使用的数据应从数据中心调用,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系统要完全开放数据接口以及接口使用说明,使学院可以随时将所需数据提取到数据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维护数据一致性。数据库主要分为微信相关数据库、共享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微信相关数据库是系统各轻应用面向教师、学生页面的数据库,来源是共享数据库;共享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所在,从数据流向上来看,共享数据库与各系统平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流是双向的,即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下行至各子数据库,提供业务数据,为其他业务系统使用,也可上行微信数据库,为各应用提供数据展示。

3平台的实现设计

基于微信的教学管理平台是智慧校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设计、建设不单纯是建设一个平台,而是要考虑整体性,同时也是在搭建基于微信教学管理的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接入标准等内容。除了标准之外,还需要合适的工具与方式进行综合考量,才能最终完成平台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进行整体的分解分析,提取轻便、快速容易出效果的应用,同时确定适合在移动端使用的教学管理业务应用。(2)针对提取出的业务需求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整体梳理,包含应用功能、业务上与数据,同时,针对数据进行治理,产生对应的数据白皮书、数据模型、数据映射信息等。(3)基于ETL工具针对治理好的数据进行萃取—转换—加载—使用,获取适合在移动端进行使用的数据信息,同时完成中间数据库—转换数据库—结果数据库的搭建过程。(4)针对现有业务系统对交互性的应用获取相关交互接口,同时搭建应用联合调试测试环境,隔离生产环境,调试过程中相互不影响。

4结语

本课题着力结合南京城市职业院教务、教学管理的当前情况,顺应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趋势,以实现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管理系统信息化、智能化、交互灵活化为目标,为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基础,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理论框架和技术开发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适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微信端的教学管理平台技术模型,但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做到统一规划、总体设计,分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昱,乔世峰.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教学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4):129-130.

[2]左佳丽,屈军锁,孙阳,等.高校教务部门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7):241-243,246.

管理平台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化

智慧水务在城市当中的应用已经形成规模,但对智慧水务管理系统的优化与提升还在持续进行。智慧水务对城市各项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工作进行综合的调控,有效促进了城市水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智慧化运用,更是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水务管理系统智能化、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并为城市水务管理企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一、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的智慧化运用

城市智慧水务系统平台当中包含各类重要的信息资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合理的对水务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调控信息资源的配置,为水务管理工作提供信息管理服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设计当中智慧化的运用,进一步提升的管理平台技术水平,智能化更加显著。首先,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先进的技术,对系统平台进行重新的建设,构建了多功能的结构体系,对城市水务各项管理系统进行扩展处理,使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更加完善,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先进技术的使用,使管理平台包含了水源利用、水厂水资源生产、供水、排水、废水处理等一系列的内容,使各项水务管理活动能够得到统一的管理。其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将多项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包括分析、统计、控制、安全防护等技术,使管理平台具备了自动监管的功能,并且形成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城市水务企业能够实时对水厂、城市管网对水资源处理的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各项水务管理部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还能使城市水务活动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活动链,一体化管理水平更加显著。并且,利用最新型的技术,信息管理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

二、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化的具体运用

(一)在供排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运用。智慧化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当中的系统功能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供排水系统各个管理功能只能对对应的问题进行处理,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信息孤岛问题明显。智慧化在供排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首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将供水的基础设施和供水动态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对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信息,并具备信息传输功能,从而生成数据信息服务业务。为管网管理与应用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其次,桌面应用系统,利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形成排供水设备资源的数据库,并将设备资源信息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储存。在桌面应用系统当中能够对设备资源信息进行编辑、查询、统计和分析,水务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桌面操作,对设备资源进行规划管理,这样设备资源利用情况更加的直观、清晰。最后,监测系统,利用感应技术与检测技术对管网的压力、水流量、水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具体的监测操作如下:(1)管网压力的监测功能可以对城市管网进行远程监控,并可实现远程调控。管网供水管理人员通过监测系统,利用技术手段自动计算管网压力,然后根据管网供水压力值,决策水厂供水设备使用方案,保证管网供水的安全。(2)管网水流量的监测,监测系统在管网的重要节点处设置了监测点,对水流量进行感应,相应的管理人员就可以远程调控供水规划。(3)水质的监测,水厂供水之前需对自然生态水进行加工处理,监测系统能够在线上自动对水厂供应的水质进行监测,并与水质检测管理、问题应急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水质管理体系。(二)在营收客服管理中的运用。将水务行业关心的绩效考核比如主营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抄件表率、收费率等营销指标用数字仪表板方式展现,图表对比更加一目了然。具体的运用如下:(1)表务综合管理,包括普通表管理、多品牌传表管理、工商业户大表管理等,实现表务管理的统一,实现与营业收费系统的统一对接。(2)收费支付管理,运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全民付、翼支付等。(3)客服呼叫管理,呼叫系统与立户报装、营业收费系统信息共享,投诉建议直接工单转办。(4)全网络信息管理,营收客服管理系统当中,内部的所有运营结构信息、运营管理信息以及生产信息都会统一在各个网络平台当中,包括计算机网络平台、软件网络平台、智能设备网络平台等。在管理系统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也都会在管理部门信息平台中共享。(三)水务处理综合系统的运用。在城市供水、排水、生产加工水资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着城市水务活动的正常、安全进行。这时就需要进行及时的水务处理活动,水务处理综合系统当中运用智慧化,可以提高问题发现的及时性,系统还会快速的分析问题的具体情况,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将问题具体情况的数据信息进行列举,利用通讯功能发送至客户、抢修部门和对应管理部门,由各部门进行快速的处理,解决问题。

三、智慧化技术在公用事业公共服务云平台中的运用

云技术与云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智慧化技术,公用事业是指智慧水务中的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利用公共服务云平台能够对两个系统的所有管理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对数据的监测、分析、远程调控、自动控制等内容,并能够为管理业务逻辑模型的建立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云平台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于软件云服务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分类,然后通过硬件接口将业务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四、结语

智慧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智慧化运用,是推进城市智慧水务综合性能与管理智能化优化效果的重要举措。将现代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运用与智慧水务各个系统当中,各个系统的管理功能更加的完善,并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建设,有效改善了传统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少林,杨菲菲,胡阳,等.南京智慧水务的实现——防汛防旱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J].江苏水利,2018(2):60-63.

管理平台范文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

当前时代背景下,森林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森林功能的发挥,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对森林资源实施动态监测,是掌握森林资源时空变化,制定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关键。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推进,实现信息化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成为可能。高新技术的运用,促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程度日渐加深,为此需要构建起一套统一的管理平台,来实现更为高效的森林资源信息化动态监管。

1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意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万物之间的连接均变得信息化,如何收集并且处理好信息成为各个领域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对于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要以信息为基础,在森林资源的时空变化中,如果揭示森林资源变化的信息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则能够有效促使森林资源管理薄弱环节的改进优化,提高管理水平。现阶段对于信息化建设,各行各业都非常关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相继出现,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支撑。对于森林资源管理来讲,由于森林资源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业务不同,其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也存在差别,导致数据共享性较差。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来对森林资源实施动态监测,信息获取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信息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就不能准确反映森林资源的时空变化;无法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就不能准确科学地制定森林资源管理策略。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构建针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系虚拟化管理平台意义重大,是事关林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平台建设能够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森林资源数据不准确、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利用率低、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对于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显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思路

2.1动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利用RS、GIS、GPS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目前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体系。为了保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效果,必须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调查分2类,一类清查和二类调查。前者要求连续清查森林资源,主要清查对象包括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主要任务是定期准确清查全国森林资源质量、数量、增减情况、生态系统状况,进而为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估提供数据信息。省林业部门是一类清查的主要责任单位,定期在固定林业样地上调查森林资源,理论上5a清查1次。后者主要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针对的是经营性林场的调查法,一般10a进行1次。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调查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强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动态监测的目的则是获取森林资源信息,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中,应以森林资源调查信息为基准,整合其它各类信息,为林业信息化提供森林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平台,构建高度协调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系统平台,为林业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数据更新、分析评价、林业发展规划、管理决策等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其中,动态监控体系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并以其中GIS为核心,在GIS系统上记录每年的森林经营措施与生长情况,实现对森林资源信息的动态更新。以RS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利用RS技术立体、随机、实地抽样调查森林资源,以RS影像为基础分析森林资源时空变化情况。

2.2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路线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2步走。建设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平台,着力解决相关行业、机构对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需求;构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包括林业各职能部门业务子系统。这些系统存储的信息数据必须统一格式,并纳入基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其中基础数据平台重点要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库、遥感数据库、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数据库,要以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二类调查区划制定基本单位。而构建地理信息库、遥感影像信息库等,要以一类清查为核心建立省级森林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整合管理。数据库建立后围绕相关部门需求构建管理平台软件,软件开发应以网络传输、数据交换、空间信息技术、时空大数据等为核心,以地理信息、遥感、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等信息数据为基础,以数据的动态更新为保障,建立功能全面、科学适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基于上述技术路线,需要解决2个关键技术问题。小班信息更新技术。利用GIS来实现小班信息更新,小班信息更新必须保证数据质量,更新信息不一致将严重影响信息质量,在动态监测中可能会导致前期调查数据出现不同小班号,或者不存在小班号,造成属性信息更新错误;更新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引起上层系统更新错误,换而言之,小班信息更新上的问题将导致出现大量无用数据信息占用存储资源;小班信息更新本质是在一个时点上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管理、修改和累加,如此森林资源信息量是线性变化的,这种线性变化不应受人为干扰。更新验证调查。上述小班更新要求数据质量高,更新验证调查的准确性将决定数据质量,一般应采取遥感动态观测,GPS定位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确保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的准确性。

3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3.1平台框架

基于前文分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划分为7个部分,共同组成管理平台框架。3.1.1数据平台将数据库数据架构划分为3层,如图1所示。第1层为基础数据库,主要包含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第2层主要以一类、二类调查数据库数据为主;第3层以经营措施相关数据为核心。3.1.2采用云架构将业务系统与用户连通各级系统均可通过云访问数据,更新数据。业务系统的数据采集可能需要用到保密数据。按照保密规则,数据采集应当脱离云,采取物理隔离等措施,以保证数据安全性。对于保密数据可采取手工复制方式进行图班数据交换,为方便操作,数据采集后将目标图班勾绘后,导出形成节点坐标对文本文件,业务系统当中的相关信息数据均以坐标对文本形式存在。3.1.3省级系统重点任务是统一归集数据并进行更新,要求综合应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森林资源本底数据为核心,实现统一的数据归集和更新维护。同时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部门提供信息服务。3.1.4共享服务平台以省级数据中心为支撑,构建共享平台,按照数据更新机制,实施相关信息的管理、汇聚、承载和共享,为业务应用提供统一数据服务。3.1.5开放接口引入移动端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开发移动端APP接入管理平台,方便信息的修改补充,实地调查中所发现的变化信息可及时上传管理平台,进而快速实现数据更新。3.1.6数据可视化分析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在GIS平台上,通过构建相关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3.1.7构建平台维护体系通过用户注册、身份验证、功能权限分配、日志等功能,实现对平台的高效维护。

3.2管理平台建设

根据前文分析,管理平台建设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3.2.1硬件部分本着高效、可靠、实用、安全、可扩展的原则进行设计,保证平台运行稳定可靠。因此,需要事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划网络,确定管理平台可覆盖的范围。一般来讲,省级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其管理平台应覆盖全省。考虑单机运行和局域网运行的子系统数据绝大多数都是地理信息数据,对数据的运算以及存储要求高,因此应当选择高性能服务器作为业务子系统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可选NF8460M4,4U标准机架式服务器,处理器选择英特尔至强系列处理器,配置IPAT2高级网络加速,VMDq虚拟化加速;以及NF5280M4,2U标准机架式服务器,至强系列处理器,配置磁盘阵列,千兆网口。前者可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后者作为子系统应用服务器。网络方面,在林业部门内部组建局域网络,省内形成林业专网,平级部门以政务专网连接,非涉密部分可接入互联网,向公众相关信息,网络上宜构建安全网关、防火墙、入侵防御等设备。应用系统安装于工作站,每县局配置一台高性能工作站。3.2.2软件部分采用WEB服务、地图服务、XML、开放式标准协议等支撑软件应用。开发软件过程中先将平台抽象为一整个系统,然后将其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抽象出一个个模块,由此确定公共模块,如此可实现分级一体开发。公共模块可通用,提高开发效率。平台软件框架设计5层,包括用户层、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和技术层。用户层主要为各级领导、系统维护员、工作人员、互联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应用层支撑分析决策、数据维护、日常业务、社会服务,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林业档案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等子系统为支撑。平台层以林业信息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及信息平台为基准,纳入数据表管理、数据导入导出、数据备份恢复、数据录入、数据压缩传输、投影变换、元数据管理和服务等公共模块。数据层则主要是数据库层面,技术层则主要考虑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包括网络技术、GIS、数据库、组件技术等。

3.3平台建设思考

为了满足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向上位机归集,以供数据分析之用,进一步考虑大数据的应用。动态监测管理平台应打造成大数据平台,可以立足系统结构、系统集成、数据集成、软件集成、应用集成的思路,构建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按各级领导关注的决策、预测数据、可视化分析需求,确定可视化目标数据,如监测预警、突发事件、要素监测等,编制可视化集成平台目标数据代码表。进一步围绕可视化,将目标数据分解为二级子数据———支撑要素数据的关联数据集,编制数据代码表,再次分解,直接下到基层也就是县级信息系统中。这些数据分属不同系统,并且分散保存在各部门子信息系统中。由于一些数据在存储节点上存在副本,需要保证副本数据与数据本身所反映的情况一致,因此需要编制元数据集数据代码表。省级构建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该平台上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发、管理、监控、配置管理等,采集数据可依靠大数据平台、数据文件等数据库来实现,主要实现元数据核查。依靠网格技术、SOA设计思想,构建面向服务的异构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异构数据的集成和交换,实现数据共享遵循开放网格服务框架和WEB服务资源框架,利用GLOBUS等成熟开发工具,将平台基础网格环境所提供的网格服务接口封装为WEB接口。构建WEB页面来实现逻辑集成,形成页面数据采集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打通整个林业部门的业务子系统、应用子系统,形成数据的网络集成。页面设计遵循HTML5标准,数据库接口协议采取HTTP传输协议,REST支持远程服务器数据调用,支持JSON数据格式。可视化集成平台使用WEB页面超链接来实现,即构建WEB数据采集系统,采用全数据链条闭环反馈自适应模式,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的核心要素、重点目标、线上线下位置、状态、数据、关联、分析等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在传统的人工调查技术上发展起来,以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来实现全天候、实时的动态监控,如此森林资源的相关信息数据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将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资产,因此需要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森林资源信息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隆珑.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探讨———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9(01):62-63.

[2]兰玉芳,石小华,李宏韬,等.基于开源GIS的森林资源监测智慧云平台构建[J].林业资源管理,2020(05):131-137.

[3]薛治国.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现代园艺,2019(13):179-180.

[4]刘政,王丽,王建体.森林火灾危害及防控管理查询系统在动态监测平台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9,49(01):82-84.

[5]周杨杨,冯仲科,陈世林.我国面向森林资源管理的监测体系创新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02):85-91.

管理平台范文篇10

关键词:普教中小学;智慧校园;校园管理平台;系统设计;新建校

当前,各种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各中小学也纷纷引入各种信息化设备,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管理效率。目前的校园环境正面向智慧校园发展,所以对于中小学而言,也应进一步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这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也能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之所以要开发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主要是因为校园管理智慧化有着较大的需求,各学校旨在通过校园管理智慧平台来提高校园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公司也与一些学校进行了合作,帮助学校开发和管理智慧校园管理系统,这对于推动校园管理智慧化具有重要作用。

1智慧校园中校园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1.1校园管理需求

在校园管理功能需求中,主要涉及考勤管理、会议管理、安保管理等。其中,考勤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教师的考勤信息进行记录,对于教师而言,其可以对学生的考勤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会议管理功能主要实现会议信息的与修改等,安保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安保信息的、安保活动的通知等。中小学校园智慧管理系统可帮助学校提高整体的管理质量,促进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中小学在建校阶段,可收集校园楼栋的建筑信息、内埠道路及市政管网接驳信息,在规划设计之初,提前部署校园可视化管理,为建设校园智慧管理系统提供支撑。

1.2学生管理功能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模块是整个系统中占用数据库最多、功能最多的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如招生、系班级、高考管理等相关信息,这部分基本信息是学生学习管理的基础,涉及众多功能[1]。(2)在课程管理模块中,在需求分析中,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在线教育子系统需要完成学生选课功能。因此,课程管理模块的设置包括学生选课的详细信息,所选课程的名称、学院、教学老师和上课时间应与教师信息模块中的课程信息相对应[2]。

1.3教学管理功能

教师教学管理是系统管理的重要功能。根据对这一系统的分析,教师是这一系统的主角之一[3]。该模块对应第一个学生模拟考试模块,即师生信息管理模块。第一个模拟考试模块是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是管理全校教师的工作。根据需求分析,学生和教师都需要了解一些关于教师的相关信息,因此一些教师信息是公开的,如系、教授的课程、时间表等,这些信息可以被学生查询[4]。这一部分主要实现:教师上传所教课程的学习资源,所服务课程的信息,上传试题等功能。

2智慧校园中校园管理平台的设计

2.1系统架构设计

该系统在设计的时候使用的是分层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降低模块之间的关联度,从而让系统变得更加安全、更具有可用性。系统框架设计从整体角度定义了项目的边界和模块。该节描述并解释了系统的框架设计,以便理解系统的概要设计。智能校园管理平台采用三层架构,包括数据层、功能层和显示层[5-7],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设计

2.2.1校园管理功能在管理功能的设计上,主要涉及考勤管理、会议管理、安保管理。学生可以检查他们通常的出勤信息、检查成绩、更改密码并退出系统。教师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学生出勤的基本信息。管理员可以会议信息、安全通知等。校园管理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2.2.2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管理模块主要提供作业布置、作业提交和作业复习。(1)教师将指定的作业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服务器,供学生下载。系统不限制作业文件的格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作业文件的格式。(2)下载作业后,学生将作业上传至相应的课程目录,完成作业提交。系统将记录提交时间和提交人的姓名。学生也可以修改作业,并在提交作业后重新提交。系统将覆盖原始文件,仅保留上次提交的作业。2.2.3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管理模块主要提供上传、维护和下载课件及教学相关文件的功能。(1)文件上传:教师可以将课件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为了提高上传速度,可视内容可以根据需要以压缩文件的格式上传到服务器相应的目录中。(2)资源维护:教师可以修改和删除现有文件。编辑和修改课件内容后,他们可以使用相同的文件名将其上载到服务器,原始文件将被覆盖。教师也可以删除他们上传的文件。

3智慧校园中校园管理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3.1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环境

3.1.1硬件配置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是基于2G内存和20G硬盘的配置在.NET开发平台进行开发,连接方式是采用ADO连接方式,在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开发当中还需要网络支持。3.1.2操作系统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系统底层数据库选用Mi‐crosoftSQLServer,系统架构采用最新的B/S架构,后期操作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人员只要通过IE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开发成本,同时也方便了客户对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使用。

3.2系统功能实现

3.2.1校园管理功能在校园管理功能的实现上,主要围绕考勤管理、会议管理、安保管理等功能来进行。其中,添加考勤就是将已到的学生信息记录下来,添加缺勤主要是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相应的缺勤事由填写清楚。3.2.2学生管理功能当学生登录到学生界面后,就开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课程内容;进入答疑讨论区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线测试等。3.2.3教学管理功能当教师登录到教师页面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活动:课程管理、章节管理、进入答疑讨论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3.2.4系统管理功能当用户进入系统登录窗口时,需要在系统中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如果有任何一项错误,系统将显示登录失败信息。程序首先判断用户名的长度是否合法、用户名是否正确、用户密码是否正确。如果不合法,则提醒用户重新输入用户名或密码,直到检测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正确为止。进入系统后,将成为财务结算与财务管理系统的主页面,主要包括主页面中的各种角色管理、角色与系统资源管理、质量评估查询、联系我们等功能。

3.3系统测试

3.3.1测试方法该文主要采取黑盒测试法,该测试法主要将测试对象视作一个黑盒子,测试时不对程序的结构、特性进行考虑,主要结合程序的相关说明书,对其功能进行检测,判断是否符合相应标准。采用黑盒检测主要是为了发现以下问题:(1)是否存在不正确的功能;(2)接口能够正确运作;(3)性能是否达标;(4)是否存在终止性错误。3.3.2测试结果测试工作包括系统的整体业务功能。同时,根据软件需求规范中的非功能性需求进行性能测试。根据表1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很好地支持系统的工作要求。同时,系统运行非常稳定,页面交互性和功能容错性都很好。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4结语

该文主要对智慧校园中校园管理平台的设计进行分析,主要实现了校园管理功能、学生管理功能、教学管理功能。通过对设计完成的校园管理平台进行测试,发现该文所设计的各项功能能够正常运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肖文娟,王加胜.基于Vue和SpringBoot的校园记录管理WebApp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0,37(4):25-30,88.

[2]王华威,李小叶,曹文涛,等.基于云技术的智慧校园平台的开发与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8,26(15):44-48,53.

[3]张文明,刘利波.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智能管理系统[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8.47(3):239-240.

[4]高静.基于有线无线互联技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17):80-83,87.

[5]刘璎川.基于Aprior算法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20,43(14):52-54,58.

[6]鲁志芳.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务管理平台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20,36(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