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33:26

管理革新

管理革新范文篇1

1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工作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面临巨大改变,如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教育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主要涉及资金筹集、投资、分配等工作,是满足不同时期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与企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来看,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源于理财环境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自然属性是财务管理的技术性,财务管理应该积极吸纳先进经验,逐步实现国际化管理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属性来自国家的社会体制与生产关系,体现了国家化的财务管理特征。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最终都来自外部环境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随着工业经济时代的发展而调整,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与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2.1财务管理背景全球化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时展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化管理接轨。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除了受到企业影响之外,还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状况等密不可分。随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可能引发一些矛盾与弊端,寻找国内与国际的差距,建立与中国特色相符,同时又可顺利实现国际对接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国际化标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财务管理实效性,促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

2.2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有所转变。除了利用知识势力、知识劳动增强效益、创收利润之外,也要融入知识经济的新要求,确保“员工利益最大化。”另外,满足与企业相关对象的要求,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非常重要,包括政府机关、战略伙伴、社会公众、供应商、客户、潜在客户等。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经济效益。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日趋多元化。

2.3财务管理职能交叉化

在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中,强调权责利的明确划分,属于直线型管理。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社会分工细化,更强调团队协作的力量以及知识共享。因此,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了财务管理职能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不再单属于财务部门,而是以企业为整体,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贯穿于各个部门。这样,通过财务管理职能的交叉,提高全员管理意识,挖掘企业财务潜力,更加深刻、清晰地认知自我,制定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2.4财务管理手段先进化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例如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减少人为干扰因素,避免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并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简单化、优质化。另外,战略信息系统、系统模型等也在财务管理中积极使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减少错误,实现了企业的智能化、柔性化管理。

3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

3.1创新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一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企业只有树立全新财务管理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应树立以下几点观念:

(1)国际化战略观念。企业财务管理遵循国际化战略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我国企业将置身于国际化竞争环境中,以国际战略、国际眼光谋划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自然要与国际化接轨;

(2)“以人为本”观念。在知识经济时展中,信息与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以此作为员工创造财富的重要工具与途径;

(3)多元化资本观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涌进来,企业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寻求外资合作机会,实现多元化的投资发展;

(4)经营风险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投资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必须树立风险观念,有意识地规避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获得更多利润空间。

3.2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一切管理行为都离不开制度的制约,通过创新财务管理制度,既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将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财务合约”公开化,以此规范企业行为,发挥约束作用。以现代化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一般委托—关系主要包括股东和经理、股东和债权人、经理和雇员等,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可能出现利益相悖状况,而委托人为了自身利益,可通过奖惩、激励、约束、监督等办法实现管理目标,由此增加成本,也加剧了财务危机。因此,企业若想获得财务价值,应该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最重要的是激励体制,包括员工利润提成、福利制度、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等,以此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与认同感。另外,针对财务合约中提到的债务、管理等问题,也要加强监督手段,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约束体制,如等级评价、政府法规等,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自觉发展。

3.3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一方面,创新企业融资活动。在企业传统的融资手段中,主要筹措财务资本。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要素之一,对资源优化配置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拥有知识资源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大小。企业财务人员应转变观念,注重培养知识资本;另一方面,创新企业财务分配活动。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谁拥有的物质资本多,谁就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享有绝对收益分配权。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与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根据知识能力与水平分配财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选之路。

3.4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财务管理手段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初期,大多只具备筹资功能,单一的职能决定了管理手段的低级化。直到上个世纪,财务管理逐渐步入科学化、合理化发展,将管理的重点转为内部控制。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以应用网络技术为主,将网络财务纳入企业资源规划中。因此,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将原本单一化的管理工作转变为多元化,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中,甚至形成供应链连通上下企业。但是网络化财务管理仅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在规划系统资源时,应该将运营流程当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整合财务管理职能与其他部门职能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3.5创新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可能性有所提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将风险投资管理纳入财务管理工作中。过去,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以投资者角度为出发点,风险主要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大类;从企业角度为出发点,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两大类。但是在当前环境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一方面,由电子商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业务,促进了国际化的资本流动,提高资本决策效率,但同时货币从有形变为无形,从直接价值变为间接价值,必然存在风险;另一方面,由知识经济带来的信息传输、处理及反馈速度加快,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但同时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企业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创新风险防范办法,同时加强财务风险的预算、报告与控制手段,以合理的风险政策,确保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

3.6创新网络财务立法

在计算机与网络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步伐加快,网络财务管理紧密相连。但是鉴于网络特殊性,存在诸多风险,国家应加快立法创新,制定与会计电算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准则等,规范网络化财务管理行为。另外,企业除了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之外,还应增强安全意识与安全管理手段,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但是以企业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往往缺乏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数字化管理基础不足,没能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特点,与企业发展严重不符。因此,企业必须加大软件开发能力与力度,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整合,向管理要效益,发挥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加快企业财务与业务发展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

3.7创新财务评价体系

管理革新范文篇2

一、促进“学生自主”的德育管理理念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群体客观上是一群资优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具备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以及较强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围绕这些德育目标,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学校重点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学校在贯彻落实“两纲”教育中,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力度。与此同时,鼓励全体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制定并形成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形象、日常行为规范、班团队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干部测评等各种自主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不断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在各项重大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二、探索“六个百分百”模式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在长期的育人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六个百分百”为载体的育人系统。所谓“六个百分百”就是指所有的二附中学生高中在学三年必须做好六件事:

第一,百分百的学生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即,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做100课时的志愿者。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百分百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参加小课题研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参与研究、亲历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第三,百分百的学生选修校本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宽广扎实的基础和多元发展的能力,同时赋予学生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权,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第四,百分百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全体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以上的社团,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百分百的学生完成100个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印证和探求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六,百分百的学生学会游泳。通过学生的游泳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磨练承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塑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六个百分百”的育人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新腾飞的重要平台。

三、采用以德育研究引领德育创新的策略

学校德育是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在现代社会遇到了挑战。学校坚持以德育科研引领德育创新,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研究和尝试。

1.坚持“学科德育”的实践研究,有效落实“两纲”教育。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学校德育必须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必须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学校致力于一种“无痕”的德育,尤其注重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即“学科德育”。学校的做法是建立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学科德育;循序渐进,以案例研究的方式落实学科德育;营造氛围,以交流研究的方式加强学科德育。

2.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课程系统,适合并满足学生需要。学校德行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两大驱动引擎。针对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中一直存在的、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之道的“老”问题,如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时效性等,在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基础上,可以借鉴学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特色即课程化。这样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长,又能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并举,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德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为最终解决德行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发动全体教师,共设计了41门学校德育课程,4门年级德育课程,30门班级德育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进行了课例的研究,收入《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一书中,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3.抓好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的研究,提升教师育德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在观念、理念、概念上讨论得比较多,科学的、机制性的研究比较少,这也是学校德育一直以来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突破这些难题,学校开展了以课题引领的研究工作。《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以及《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教师育德行为内在机制,探究教师育德行为活动的方案化设计与案例化实践,从科学性、操作性层面回答并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德育与教师育德的难题,用切实的育德行为活动及积极效应,改善或提升学校德育成效与水平。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探索,通过及时、不断地概括和总结,形成了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卓越学生群体的班主任育德素养与行为机制研究》结题报告以及《学校教师育德行为机制研究》一书。

管理革新范文篇3

在农村商业银行中,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的成本、费用、预算、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和外部的经济资金的组织、规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内外部一系列活动的管理从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

一、财务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地位

从农村商业银行日常运营管理的角度而言,有效的财务管理是保证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营活动最优化的重要保证。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促进银行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银行提高经营效益,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随着目前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局势逐步加剧,致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逐渐缩小,与之而来的风险在不断扩大。为了能够使农村商业银行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金融环境,银行必须要对目前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革创新,转变战略发展思想和目标,重新制定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以便降低费用开支和成本预算,增加运营收益,控制防范风险,最终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实力,使农村商业银行得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属其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职能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财务部门只重视财务核算,却忽视决策支持,只重视账务处理,却忽视成本控制,导致其管理职能也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财务资金的投放管理不严谨,造成资金的过度浪费;财务管理中对于资金的使用把控不严,没有科学的方法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各部门的成本开支不断增多,营业所得的收入出现跑冒滴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成本核算没有科学的方法作为支持

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方法非常简单,还在使用增量预算法,以过去的数据作为基础,进行费用预算的逐年递增,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核算方法,对于过去不合理的费用给予承认,最终造成预算的浪费,与实际相互脱节。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进展迟缓

财务信息化进展迟缓,网络资源开发滞后,内部信息没有统一标准,造成无法共享;缺乏既懂财务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优秀管理人才;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实现财务信息对财务管理的保障作用。

(四)对于成本的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控制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不设立单独的成本管理部门,成本管理工作就被分解给财务部门、行政部门及其他办公部门。由财务部门对银行的费用预算进行分析和管控调整,由业务部门负责所涉及到业务范畴的成本控制。因此,这种将成本分散管理控制的方法势必会造成银行成本控制管理的混乱。

三、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创新的建议

(一)扩充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内容

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现状拓展财务的管理范围,将财务管理落实到银行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负债管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管理。把财务管理落实到银行整个运营过程中,包括银行的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市场管理等等全部与财务管理进行挂钩,使得财务管理同银行日常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全面运用财务的计划分析管理和控制监督功能,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管理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决策指导作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1.健全财务部门体系,增设除财务、出纳和会计以外的财务岗位,如:财务数据分析员、电算信息管理员、预算决算编制员等。调动全部财务人员投入到财务管理中去,认真的进行预算、分析、控制和核算,制定科学细致的财务管理流程,细化管理方法,规范具体操作细则。

2.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方面的垂直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对于财务领导人进行垂直管理。财务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勇于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支持创新式的财务管理变革。

(三)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前提,对企业的人力成本、物资成本、信息成本进行整合,做出全面预算管理,从而保证实现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农村商业银行对未来竞争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确定适当的授权和分权,明确战略业绩的评价,从而实现银行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及战略目标的达成。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把银行经济运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所有项目的收支预算都要细分到每个月。利用财务软件,把过去的年度预算,细分到季度和月度预算,把固定预算改成滚动预算,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有秩序规范化的运行,预算人员要加强学习最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四)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科学化、高效性的重要手段,建立财务信息化就是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增进财务的现代化管理,提升财务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的工作质量。财务部门在进行日常核算时,工作量极大且较为复杂,往往手工做账比较耗费时间,部分财务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财务软件功能,稍一疏忽,就会出现错误,如不能及时发现加以修正就会导致成本数据错误,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最新财务软件,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进而优化财务核算,保证财务信息的正确性,为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提供稳定的信息平台。

(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商业市场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风险分析,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相互制约的岗位机构,制定互相制约的硬性制度,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财务检查队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财务收支、资金支取部门、机构和岗位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例如对资金出纳、划拨环节和岗位,设备用品采购环节和岗位,固定资产管理和异常交易等环节进行有力的监管;实行财务审计制度和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对于日常的办公用品、印刷品、宣传品的购买及会议经费、汽车养护维修和固定设备投资进行审计监控管理,制定制约和监督机制,防微杜渐,提高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银行财产安全。

管理革新范文篇4

当代有一个时间界线。就行政体制改革来说是指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其标志是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成了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先驱。82年里根在美国上台后也大力推行行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扩展开来。

1、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有四个特点

(1)当代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普遍性、广泛性、激进性和前所未有性。普遍是指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返个浪潮中。都在进行改革,这个改革是大刀阔斧进行的。即使行政管理体制运作很好的国家也在进行改革,如日本。广泛是指改革内容和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激进是指改革体现了根本的方向性弼整,所以也有人把当代的行政体制改革称为“政府重组”或“政府再造”。

(2)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与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改革的总方向上相反。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总方向是政府职能、责任的膨胀,随着这种膨胀政府规模也开始膨胀。而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总方向却是政府的退缩和市场的回归。撒切尔称之为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里根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时有两句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它本身才是问题”,“让政府不再骑在我们头上,让政府的手远离我们的钱包”。

(3)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取向,塑造企业型政府,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特征。即不论什么形态的国家,不论什么倾向的党派、不论什么经济水平都在进行世界范围内趋同的改革,所有改革的方向都有些雷同,所有政党都有向右倾的转制趋势。比如英国工党过去讲求信奉共产主义、公有制,堀在的党章中已经没有了这一规定,布莱尔上台后撒切尔执政时期出售的国有企业全部都没有收回,而且还新卖了很多企业,目前正在研究邮政如何市场化,他的施政方针跟撒切尔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现在有人把布莱尔称为布撒切尔。

(4)当代行政体制改革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意义非同一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是转型的标志。所以当代行政体制改革肩负的使命与过去的改革不同。过去的改革只是调整:当代除了调整还要探讨适应未来的管理体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当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也就是推动改革的力量

(1)当前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全球化速度加剧,等等。各国为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必须改变,必须使自己国家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必须相应的修改国内原有的法律、行为方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要有竞争力,政府的管理必须跟上,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好的环境,企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从大学中途退学后只用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成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了,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社会给他提供了这个环境,如果换在我国的环境下他就不可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功了。所以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竞争力,政府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此外在国际化的条件下,政府改革本身具有传播效应,所有的信息都实现了全球化,老百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可以很及时、准确的了解外国政府的管理动向,会根据外国政府的行为向本国政府提出相应的改革要求。而政治家们为了获得老百姓的支持电会有相同的改革意向。这些力量都能推动改革的进行。

(2)行政体制的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要求提高。用美国政府的话说:“老百姓希望政府工作得更好,花钱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有通过改革自身才能适应老百姓对政府日益提高的期望和要求。私营部门为了在高度竞争下求得生存,在管理和提供的服务上有非常大的改进,他们的改进与政府提供服务的不好形成对比,所以老百姓强烈要求政府进行改革。

(3)政府自身面临的困境迫使它采取改革措施,这是改革内在的主要动因。当代政府面临了三大危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信任危机。

财政危机尾指每国政府都感到入不敷出。所以有学者称当代改革为财政驱动的政府改革。老百姓越来越抵制政府的收费,“让政府的手远离我们的钱包”,在财政收入有限,支出又很大的情况下,政府只有以改革内部管理,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

管理危机本来可以通过强化对政府的管理来解决,但政府非常庞大,所以最难管理。全球最大的企业是通用公司,它的所有员工加起来才14万左右,可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有700万。要管理好这么庞大的人群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政府的目标也很多,公务员的身份具有两重性,既是领导者的下属也是他们的选民,领导者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以便在下次的选举中获胜,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有时候会遇到两难境地。

由管理危机导致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不信任,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

二、当代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指导理论

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有2个方向:第一、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着眼于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的退却。这个方向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政府目前面临困难的原因在于管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要退却,集中力量抓好重要的事情。第二、政府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工作效率。

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以公共选择及其相关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为指导理论。

1、公共选择及其相关理论。探讨了政府在与市场的关系上应该怎么做,政府为什么应该退却

公共选择理论将理性经济人假设用到政治领域。过去人们都认为“无商不奸”,搞经济活动的人是自私自利的,而政府官员是公职,所以不是理性经济人。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并由此发展出了市场论和政治家行为动机理论。具体来说就是认为社会中存在两个市场,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中进行服务、商品的交易,交易媒介是货币。在政治市场中交易的主体是政治家和选民,内容是权力和福利,媒介是选票。政治家通过管理国家给老百姓一些福利。以此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在两个市场上主体的行为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市场上,作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在有效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在政治市场中,政治家追求权力最大化,老百姓追求福利最大化。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政策有利于百姓福利最大化,不利于政治家自身权力最大化,政治家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可以使他权力实现最大化的措施。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说维修马路问题。马路刚刚修好的时候质量较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质量会不断下降。根据工程师协会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马路质量下降的轨迹是一条曲线,不是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前几年下降的速度比较慢,如果不加以维护的话下降速度会不断加快,最后两年简直就是呈直线下降了。而马路修复的时机选择是一门学问,早期修复所花的费用很低,而且效果很好;如果这个时候不管它,再过两年修复的话就要花更多的钱了;如果再不动,那马路的修复成本会更高;到最后无法再修复时就只能重新修建了。修马路什么时候最好、成本最低我们不知道,但是什么时候最不好、成本最高我们却可以看出来,就是在重新修建那一点上。可实际上美国很多马路的修复都要等到最后一点才重建。原因在于对政治家来说重新修建比不明显的修复更能让他感到荣耀,他可以通过奠基仪式、剪彩、接受新闻访问等形式在民众中扩大他的知名度,通过修复马路这个表面的“政绩”来获得民众的支持:换句话说就是政治家以此来换取名声和荣誉,以名声、荣誉来换取选票,以选票来换取权力。总之,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也是人,电是理性经济人,以道德水平来讲与一般人相同。所以他们所作出的决策不一定科学。可能会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中包括官僚行为动机理论。它承认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政府部门的人不一定比我们更加自私,但由于政府设计有缺陷,如垄断、缺乏监督、投资的无效和资源的浪费、不承担决策失误的成本、决策权与责任分离加大了决策的风险等因素使官僚变成了预算最大化的人,他们的最大目的就是从国家取得尽可能多的预算,使预算最大化。由此出现了所谓的“帕金森定律”,包括在政府部门职能任务量和人数成反比,会议时间与议题的重要程度呈反比,等等。如英国议会开会讨论开发三叉核潜艇的计划,需要投资20亿,只花了40分钟就决定了:而对投资300万建立公共汽车站站亭的问题却讨论了4个小时没有结果。想想也可以理解,因为英国的议会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旁听,很多与会的议员都不知道20亿是个什么概念、不知道三叉核潜艇是个什么东西,如果随便乱发表意见的话,很容易被旁听的记者抓住向大众报道,这样会显示出自己的无知。降低自己在民众中的支持率,最理智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尽快通过议案了。而公共汽车站站亭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有能力在这上面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很多人争执的结果就是过了四个小时讨论还没有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以为完全的民主决策也有局限性,重要问题由老百姓投票决定也不能避免政府的决策失误。因为政治家可通过操纵舆论、提供不完全信息来引导老百姓的投票行为。也可以通过控制程序来决定投票结果。在这里我想到一个例子,就是天津大邱庄俞作敏,他想让一个人入党,但是党委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不同意。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举手表决叫叫“不同意的人举手”,当然大家都不愿意当第一个举手表示不同意的人,都不愿意跟他发生正面的直接冲突,所以决策就这样通过了。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即使是全民参加的决策,政治家也可以通过控制程序的办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从个人角度看,完全正确合乎理性的个人选择对集体决策来说却是一个灾难。凯恩斯用“合成谬误”来描述这个现象。比如说很多人去看一个演唱会(大家都是站着的),前面三排的人会随便站着看,第四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就会踮起脚尖,列第四排的人来说这是理性选择,第五排的人为了看清楚也会这么做,这样第六排,甚至更后面的人就看不到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集体的无序,还不如大家都老老实实的站着看。所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即使采用民主决策,重要问题由老百姓投票决定也不能避免政府的决策失误。

2、管理主义理论。在管理层次上,从管理角度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二者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可以通用。就目前来看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的管理更加优越,所以改进公共部门管理,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效率的一个捷径就是全盘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甚至是管理人员。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内容

管理革新范文篇5

(一)健全机构,推进资产专业化管理

义乌市按照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推行“统一产权、集中管理、授权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专门组建了日常管理执行机构——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与市机关财务管理核算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立了“财政局—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资产占有使用单位”三层管理模式,实现“横向到边”的三级联管体制。财政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作为枢纽,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并代表政府统一行使产权所有人身份;占有、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和监督。这一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资产管理职能分工更加科学,实现了资产的专业化管理。

(二)明晰产权,推进资产法制化管理

产权明晰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义乌市切实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方式管理向依靠法律手段管理转变。建章立制,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从制度上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统一产权登记,于2009年3月全面部署和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统一登记工作。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各行政事业单位向市国土和房管部门申办所有权及相应土地使用权。明晰产权,明确规定公共资产管理中心代表市政府行使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及建筑物、土地等资产的所有人身份,并统一对外实施投资、资产出借、处置和调剂等权利,而行政事业单位仅享有占有、使用权。

(三)依托信息,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

义乌市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构筑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与改革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记录并反映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总量和具体分布情况,夯实资产基础数据,实现资产动态精细化管理。配发资产“身份证”,对普通设备资产粘贴电子条码标签,通过扫描录入方式实现数字化卡片管理;对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和土地,在国土数字地图上建立矢量图片标注,记录并显示房产地址、面积、楼层分布、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目前,“身份”信息量已涵盖365家单位的44.97亿元账面资产。建立“身份”信息维护机制,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维护资产所属单位、数量、金额、购置时间等账务信息;由占有、使用单位维护资产使用人、品牌、编号等具体使用信息。完备资产基础数据库,做到账、卡、实相符,有效确保了从资产配置、日常使用管理到处置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下一步实现资产购置、产权变更等管理事项的网上申报、审批奠定基础。强化预算决策参考的服务功能,建立资产财务核算和报表汇总分析报告制度,完善资产分类查询、统计等功能,为政府、部门预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科学配置,推进资产标准化管理

建立配置标准,统一制定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和相关定额,严格资产配置和更新。规范增量资产审批程序,并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先按配置标准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名、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填报《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报表》,随同部门预算报市财政局。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形成部门采购预算草案,报经市人代会审批后,与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同时对单位部门预算购置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资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加强资产调剂使用,初步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配置机制和重大资产形成联席会审机制。同时,按照“先调后购(建)”原则,建立了闲置资产的调剂制度,把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的资产,以及由于人员编制缩减、职能变更等原因闲置的资产调配到需要的单位,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五)市场运作,推进资产效益化管理

制定资产处置的标准,对交通工具、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资产的处置分别设定了最低使用年限,并明确要求专用设备最低使用年限的设定要根据专门性能和专业用途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部门鉴定,未达到规定年限一般不得申请处置。明确审批权限,规定固定资产处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房屋、土地等重大资产处置经财政部门审核后,须报市政府审批。规范处置行为,经批准处置的资产,各单位须向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处置,处置结果报财政部门备案。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置闲置资产,规定以有偿转让方式处置国有资产的,必须在依法设立并具有国有产权转让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内进行;处置房屋、土地及评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机构要通过招标选定;国土、房管、交警、运管、物资回收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处置的土地、房屋、车辆不予办理登记、回收等手续。同时,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的闲置房产由公共资产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拍租。严格规范处置收入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全部进入财政收入“笼子”,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收益分配秩序。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产权归位、优化了资产配置、盘活了资产收益、促进了廉政建设。但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复杂性,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配置的科学性、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性、信息平台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形成监管活力一是完善配套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义乌市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些管理规章,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细则,对管理规章进行适应性调整和配套性建设。目前,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资产的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各管理环节,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办法,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构建纵向到底的管理体制。义乌市已建立了横向到边的联管体制,但对于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还未真正到位。因此,要在横向到边的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形成“市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协管”纵向到底的监管体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职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各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人员、资产保管人员等各环节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机制。在财政机关内部,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等职能机构相互联动的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理顺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做到从程序上规范、从源头上控制,进一步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管活力。

(二)健全配置机制,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无缝对接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在常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房产、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分层次的配置标准体系,使得配置标准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规定更加具体、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并成为编制部门预算的科学依据。还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事业发展特点,制定事业单位专用资产配置标准,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预算审批提供科学标准。尝试建立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应研究制定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施设备等运行维护费标准。二是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与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相衔接(见图3)。在资产预算编制阶段,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分析资产存量并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提供信息;资产预算通过审批后,预算编制部门将正式的资产预算信息反馈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为实施资产预算跟踪管理提供依据;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将履行采购、资金拨付等手续后形成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同时,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及时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输出资产增减变化的数据,为预算执行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在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数据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期末资产报告,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资产预算执行跟踪管理机制。将资产管理纳入财政改革整体的制度设计之中,积极探索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监控的方法和路径,规范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有效衔接的业务流程,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管理革新范文篇6

一、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企业改革也在不断的开展和探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企业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不符合市场化和现代化要求的传统理念仍然存在,并阻碍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管理观念落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管理者的理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脉络。但是,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够适时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推动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前进的步伐。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而人们的观念也必须逐渐转变,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普遍增强。但其弊端在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或者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管理的好坏,于是自然而然地企业管理就被摆到了次要位置,无人问津。管理观念落后,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愈来愈衰退,是很多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产品卖不出去而导致企业连年亏损的根本原因。

2.管理体制不健全。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少数管理者实行企业发展的决策权,思维面比较狭隘,制定出来的政策往往缺乏执行力。在企业组织结构上,部门、机构繁杂,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在激励机制上,很多企业以经济手段制裁或管制员工,不注重激励机制的实施,缺乏对员工心理需求的了解,导致员工对待工作应付了事,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再加上一些企业领导人滥用职权以谋取私利,缺乏民主作风,缺乏责任心,使企业的管理机制混乱不堪,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3.企业管理方法不科学。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沿用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开放初期的管理方法,方法陈旧,不重视创新,缺乏科学行和可行性。一些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一些企业管理者观念陈腐,对企业的管理仅仅满足于听汇报,作报告,缺乏深入实际地去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这种不严谨踏实的管理方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其次,多种利益调整导致了企业管理不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管理变成了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呈现多元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许多企业进行产权流动和重组,使财务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单位日益增多,不少企业实行了股份制、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租赁承包等,虽然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但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跟上步伐,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计划不能落到实处没,更没有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导致企业管理缺乏系统性。

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1.企业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1)系统原则。管理要遵循系统的原则,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潜质,保证管理的协调一致。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管理创新必须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即在企业创新管理中必须将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将创新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价值原则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价值的体现是整个创新过程的目的和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价值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

(3)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包括人和物两个基本要素,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和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截然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管理不应简单的将重点放在生产资料的管理上,而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的发展快慢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所发挥的力量要远远大于经济基础所带来的效益。引进并留住高素质的先进人才,对于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人才管理应采用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掘自己的才能,勇于创新,并在物质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要建设企业的文化,即企业的灵魂,一个有灵魂的企业才能有生机,才能给予员工精神上的满足和鼓励。这些都需要以为本的理念支撑,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总之,企业的创新管理可以使企业管理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升,同时也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2.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1)改管并举。改管并举是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机制和谐统一的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管理理念获得最大程度的实施,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与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革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反之,管理也可以巩固改革的成果,改管并举,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

(2)加强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现代化创新管理的前提和条件,是科学管理的基石。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从加强基础管理入手。而基础管理的关键在于细和实,也就是既要抓标准的宣传贯彻,也要抓标准的执行考核。

管理革新范文篇7

1.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对于医院来说,其经济管理的创新,是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医院也纳入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的体系之中,在客观上医院的经济负荷随着财政补贴的减少而相对的加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并不能依靠财政上的补贴,而必须要逐渐的依赖于自身的医疗服务经营的能力来进行收入。对于我国的医院来说,医院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分的性质已经成为事实。而控制医院的收入的却是计划经济的体制,这样,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则是不利的,而必须在资产经营和管理上有所突破,以降低医院的采购成本,而加强其提高劳务技术服务。

2.医疗收费管理的需要

在医疗的收费管理上,不但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经济管理体制,还需要探索有责任和有竞争力的规范机制。医疗收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实行成本核算,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和医疗费用,在经济方面给患者留出更多的空问。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有助于从根本上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改变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和满意度,同时,也有助于医院降低自身的成本和浪费,避免仪器的限制和内部员工的冗员,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收费的问题。

3.医疗成本管理的需要

医院的医疗活动中,成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相对的资源的利用和成本的消耗,如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强其成本的核算和审核的力度,并规范医院医疗活动的支出管理,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

1.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加强经济管理的领导

在医院的管理模式上,应该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在经济上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起高效的经济管理组织应该根据医院的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起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管理组织方式,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院长、院长助理)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财务科、经济管理科),经济管理体制以财务科、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具体运作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方式,不但有利于医院进行集中的管理和经济方式的决策的统一,还有助于经济信息等的共享和沟通,以及高效的经济管理。

2.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的创新上,还应该注意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以及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核算方面,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成本数据的核算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的管理,有助于管理的效率化和标准化,但是,这需要在管理方面注意培养操作人员的规划和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和成本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在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将各医疗科室和临床的数据进行录入和联网,有助于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全员成本意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在经济创新管理中,不但要从机制上来保证,而且还要从全体员工出发,让大家都参与到成本的管理中来。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成本的管理和核算都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全体医院的人员中树立起成本意识,更是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要让大家理解和明白成本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工作。实施科室经济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科室,使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自然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进行责任负责到科室的制度,有助于提高全员对于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助于科室进行有效的核算,并抓住主要的投入产出项目,进行核算。

首先,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全员的成本管理。如定床位,定业务指标,定工作任务,定人员编制等,在核算方法上,所有一切经济活动采取代金券结算。各项开支,消耗,劳务费用,针对不同科室情况,分别给予定额补助。

其次,医院对科室进行一级分配,并提供科室进行二级分配的有关数据。坚持科室核算与院级核算的一致性。将科室内的工作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并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的贡献、他们相应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后患者的满意情况等进行量化考核,以此衡量个人贡献的大小并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使职工的收入按业绩和贡献大小拉开档次,形成激励机制。职工明确责、权、利关系,增强成本意识,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

第三,医院根据科室医疗经济总效益(不单是纯收入一项)直接给科主任发管理基金,科主任不参与科室内部管理基金的分配(科主任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角色十分重要,赋于科主任一定的自主权限)。全员成本核算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指包含所有成本要素的成本核算,即医院纳入成本的支出合计。只有通过全员成本意识的建立和促进,才能加强医院内部各科室的成本的管理,也就相应的加强了整个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4.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里,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可以直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对于医院中各种成本的准确核算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加强成本的管理,降低医院的成本消耗,并且强化全员的成本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的管理,还可以降低医院药品和服务的经营成本,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更大的经济上的效益,对于医院改善自身不完善的一面,对于改善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核算,对成本费用的构成和分布,以及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查找成本变化的原因和途径,这样,才能有高效优质的经济创新之路。测算医疗成本的难点是内部服务定价和合理成本分摊。实行全成本核算并准确分摊各种间接成本,首先面临如何先在各供应保障部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因为只有这些保障和管理单位的成本核算和内部虚拟定价完成了,才能够将其作为间接的管理成本分摊到各直接收费的医疗服务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才能够完成。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分行政管理和后勤两部分。行政管理部门,一要考核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二要严格控制管理费用的支出。后勤部门的核算将全面推向社会(量力而行)。

5.加强效益评价,完善审计监管机制

效益的评估对于经济的管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医院要根据各科室的支出和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和效益的评价,找出其不足的一面以及可行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在效益上实行工资与成本效益挂钩的核算方法,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

管理革新范文篇8

一、保险公司作为新农合管理主体资格的正当性

新农合是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社会保险的政府主导、三方筹资等特点,政府机构直接承担了制度的筹资、管理、监督等方方面面的监管职能,政府的筹资甚至达到了制度筹资总额的80%①。众所周知,社会保险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个人短视、卫生保健服务的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商业保险市场极易产生市场失灵。如医疗保险中由于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以及商业保险公司把患病人群排除在外的“撇奶油”行为,难以保证保险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以及全体民众的医疗保障权。为了克服医疗保险市场失灵,1883年德国首创建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直被视为政府应对市场失灵的产物,与政府干预相联系,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特征,是商业保险、市场调节的对立物。但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受公共产品私人供给、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石油危机、经济滞胀等形势的影响,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福利国家陷入福利危机,改革步履维艰的同时,智利等国的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潮流。养老社会保障的私有化实际上是指将提供退休收入的责任由政府部门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到职工个人身上,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受益基准制(definedbenefit)下的公共账户转为供款基准制(definedcontribution)下的个人账户;二是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

在智利1981年首创进行养老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后,秘鲁、阿根廷、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意大利、英国、瑞典、瑞士、荷兰、加拿大、爱尔兰等老牌欧洲福利国家,波兰、拉脱维亚、吉尔吉斯斯坦等转轨国家都相继对本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私有化特点的改革[3](第112-124页)。这一改革得到了弗里德曼、布坎南、加里•贝克尔、费尔德斯坦等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并受到世界银行的推崇。世界银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社会公共养老保险、私营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养老保险等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多支柱模式”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众多国家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什么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保障会走上私有化道路,并体现出市场配置的效率?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效率性的内在要求。作为一项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制度,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目标。而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管理是实现公平目标的必要前提。

但是,如同市场配置资源存在市场失灵一样,政府管理也会由于公共决策失误、官僚机构提供公共品的低效和浪费、寻租与腐败、内部性与政府扩张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而且,由于政府部门垄断了公共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以及监管机制的缺陷,政府提供公共品可能成本更高。而公共产品私人提供的方式下,市场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现有的先进设备和专业人员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达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目标;市场的价格和竞争机制也足以克服政府提供下的官僚主义与效率低下[4](第77-79页)。实践中,智利等国养老社会保障由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很好地规避了官僚机构运作的腐败和低效率风险,大大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及投资回报率,提高了制度的运营效率,减轻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增进了社会福利。实践的突破推动社会保障理论也经历了一场“革命”,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一起,成为制度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手段。正如学者所总结的那样,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将长期围绕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两大主题展开。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领域承担主要责任,尤其是充当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伞;同时,市场在配置社会保障资源方面的功能会发挥得淋漓尽致[5](第74-82页)。

与养老保险不同,医疗保险领域市场失灵更加严重,这使得政府干预必然成为医疗保险调节政策的首选。或许这也是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延伸到医疗保险领域的原因。但是,健康经济学鼻祖阿罗(Arrow)早已指出,卫生保健市场必定是失败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将市场失灵的结果最小化,我们将永远也无法做到完全根除健康资源配置中内在的低效率[6](第941-973页)。医疗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在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衔接与协调机制,使二者的总和效用最大化。社会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方式包括私营医疗服务的补充供给,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保障,并且要探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有效的方式。从国际上来看,医疗保险领域不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成功典型。如加拿大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公共保险机构向私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定点医疗机构几乎全部是私有性质的;而美国唯一的老年人专属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中,政府只是负责制定法律及监管,具体的管理职能则交由专门的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通过这样一种政府监管、市场提供的方式,不仅保障了医疗保险服务的效率提供,而且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增进了民众的福利,提高了社会幸福感。1999年,国际商务咨询公司KPMG对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加拿大的企业成本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学的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中国新农合制度中,商业保险的介入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新乡模式”为例,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接管新农合管理事务后,在风险管理、理赔技术、服务网络、技术人才等方面比政府管理形式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并节省了管理成本。原来农民领取报销款需要出院后等待10天,现在出院半小时即可;原来每年运营费用需1000万元左右,现在降到400万元,节省了600多万元[7](第1页)。由此可见,社会保险的公共性和效率性是并行不悖的,正是制度的效率性为公共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新农合也要追求公共性与效率性的双赢,而商业保险介入新农合发挥管理职能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思路。

二、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盈利的可能性

(一)业务性质分析

从业务性质上看,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是一种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投资行为。从广义上看,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是建立于理性的决策之上,需要对自身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效率方面的综合权衡,考虑投资的成本和收益率(包括对当前现金流的现实影响、对公司潜在市场和社会形象等的无形影响)。从狭义上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承办具体业务,追求农合基金运作效率的最大化,即:承担风险相同的条件下,追求期望收益的最大化;或者期望收益相同的条件下,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最小化[8](第34-68页)。

(二)基本的理论模型

我们采用Markowitz(马科维茨)的E-V(均值-方差)模型对此作一说明。假设在一定时期内,某项投资的收益为随机变量R1,R2,……,Rn,而相应期望值μi=E(Ri),σi,j=Cov(Ri,RJ)。协方差矩阵∑=[σij]为n×n对称矩阵,且对角线元素为相应的方差;并假设为可逆阵[9](第71-91页)。现有一个由n项投资组成的投资组合,令wi表示第i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权重。可以从数学上证明满足上面条件的(σ,r)点的集合是一条双曲线②,而取双曲线的上部分为投资的有效组合③边界(因为在相同风险条件下,上面部分所能取得的收益更高)[10](第36-85页)[11](第16-124页)。在图1所示的有效投资组合边界上任意选取两个点(σB,rB)和(σS,rS),其权重分别为wB和wS。那么对于曲线上任何其它一个点(σ,r),都可以用这两个点组合出来,这就是卢恩伯格(Luenberger)的两基金理论,且可以得到唯一解[12](第157-193页):r=μw=(1-a)rB+arSσ2=σ2w=Var[(1-a)RB+aRS]=(1-a)2σ2B+2a(1-a)ρσBσS+a2σ2S(*)现在考虑一项无风险投资(例如购买政府债券)和参与新农合业务投资C。假设保险公司在没有参与新农合的条件下,所有的投资业务构成一个效率投资组合M,权重wTM=[w1,w2,…,wn]。那么由前文的两基金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效率投资组合都可以由无风险投资和M组合而成(即资本市场线CML)[13](第425-442页)。现在考虑引入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C。如果σC<σM且rC<rM,其经济含义是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这项投资业务所获得的利润率比较低但是风险相对较小,那么C在M的左下方。由于C与M所组成的新的投资组合是一条双曲线,因此只要曲线在M点的斜率为正,那么曲线就一定有一部分位于CML线的左上方。由两基金定理,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市场均衡:即在承担相同风险的条件下,因C的引入可以使构成新的投资组合取得更高的预期收益率(即图2中位于CML线之上的虚线部分),保险公司因而可以提高获利机会。由此,我们得出的均衡条件是:在σC<σM且rC<rM的条件下,如果ρC,M<σMσC,我们通过引入投资C就能改进投资组合的效率,提高获利机会。也就是说,只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现实运作过程和特点满足以下条件:(1)新农合业务与保险公司投资经营的其它市场业务具有很小的相关性;(2)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业务风险小于它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从保险公司自身的角度来说,即使参与新农合的投资收益小于保险公司的平均收益,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也仍然是合理的:因为参与新农合业务可以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效率,提高保险公司的获利机会。

(三)均衡条件的现实满足

按照是否承担基金运营风险来分类,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有基金型、混合型和契约型三种模式④。2005年,在68个试点县市中,三种模式分别为36个、10个、22个,从实践来看,基金型模式运作最为成功。本文以下的分析均针对基金型模式而言。

首先,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和其它业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使得两类业务的相关性很小。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业务必须以政府组织领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为前提,保险公司仅承担具体业务。从经费来源上看,保险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所获得的管理费用不能从保费收入和基金投资收益中计提,只能靠财政补贴。政府的补贴行为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更多地考虑到制度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保险公司的商业利益。在维持保险公司对新农合实施正常管理的前提下,政府对保险公司的补贴是一个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水平。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利润率更多地由政府根据公共管理目标来确定,是一个由政府公共利益决定的均衡水平,而与新农合具体运作、基金盈亏状况分离。“新乡模式”中,中国人寿新乡分公司在新乡市政府的组织监督下,承办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和基金管理。它的业务收入由市财政每年按照合作医疗基金总额的1%固定拨付,与新农合基金盈亏状况相关性很小。与之相反,在其他投资业务中,保险公司则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在遵守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自由的投资和选择。政府的主管职能部门享有监督权,但不能干预保险公司正常的经营决策。从收益来看,保险公司的其他市场业务收益取决于保险市场供求状况和灵活多变的市场因素,如保费收入多少、准备金提取额度、费率水平、基金投资运营状况、利率波动等。市场风险的较大波动也带来了保险公司利润率的较大波动。可见,由于目标不同、运营机制不同、利润决定机制不同等原因,保险公司的新农合业务和其他业务相关性非常小。

其次,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风险小于它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投资风险包括以下两类:(1)新农合基金运作风险。在基金型模式下,基金亏损的风险被转嫁给政府,保险公司新农合业务的基金运作风险趋近于零。(2)政府支付管理费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管理费用是否足额和是否到位两种风险。实践中,很多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政府给予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不能按时足额到位。不过,作为政府债权人的保险公司的这种风险•由于政府的高信用等级而得到降低。此外,政府制定的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标准可能过低。此时,即便是足额支付,保险公司依然难逃无利可赚甚至亏损风险。新农合试点的成功典型“新乡模式”中,就暴露出保险公司补偿不足问题。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厘定水平取决于政府直接管理下的费用水平和保险业界最低的管理费用和利润率水平,前者可能是最高的标准,而后者可能是最低的标准。合理的补偿标准应该在二者之间,具体则取决于政府与保险公司间的沟通和博弈。一般而言,新农合管理费用不足额的风险也较低。因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可能短期内压低补贴水平,但是,绝不可能长期如此,否则,保险公司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新农合业务,那样的结果同样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公司新农合业务的风险会远远小于其他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际数据验证了以上的推论。据保监会统计,2006年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中,处于亏损状态的只有8个县市,而且都是契约型或混合型模式,而基金型模式总体运行平稳。

综上所述,尽管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合这一项业务中收益并不显著,这仍然是一项理性的投资决策。因为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行为满足模型均衡条件,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的获利机会。现实中,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收集农村医疗保险的经验数据,为开拓农村市场打下基础;还能扩大保险公司资金运营规模,获取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不过,获利机会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实际获利的提高。获利机会的提高只是一个事前预期,同时,保险公司还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任何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都应该是在综合权衡投资成本、机会成本、产出收益后做出的理性决策。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保险公司都适合参与新农合业务。只有那些有相当风险承受能力,能够并愿意应对短期低利润(甚至亏损),且具有较高业务收益预期的保险公司才适合参与新农合。

管理革新范文篇9

一、档案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

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今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档案资源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是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过程,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序、有效开发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信息化将成为各项档案工作的重要管理平台和技术支撑,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一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的目录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二是档案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档案网络建设和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将不断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档案保护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意义上档案保护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设备及档案载体保管保护。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如机读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这些档案信息的记录和存储载体有磁性的和光学性的,磁性的有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新型载体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档案保护创新与发展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它不仅要研究有效保护和保管档案载体的方式、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护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管理手段创新与发展

档案管理手段包括理论手段和技术手段,即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技术成果,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之一。首先是要利用局域网,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充分利用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第三是要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第四是要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第五是要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目前到档案馆(室)查阅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六是要强化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通过借鉴和利用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档案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与档案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发展,最终形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第七是要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要不断地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和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自动化。

四、档案管理标准化

档案管理标准化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档案标准化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标准、规范,使技术应用和分工协作有了统一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保证了档案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在档案的管理中取得最佳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源的共享、网络平台的链接等,都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来实现,必须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来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档案管理创新与发展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新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以适应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立足于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高度。做出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人员,如软件开发、网站管理、系统维护人员,使之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又了解档案业务,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效用。要通过技术培训手段,培养一批精通档案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造就一支能胜任档案信息技术监督指导工作的管理队伍。

管理革新范文篇10

一、我国乡镇政府管理现状

我国的乡级政权体系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国家为了能够最优化农村资源,成立了政社合一的,维护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在农村的基层政权。随后,国家决定改革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建立了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我国的乡镇政权在成立之初就问题连连,乡镇政府的管理也举步维艰,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治理都充满挑战。

1、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庞杂,供养人员过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我国现行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最佳表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都片面追求和上级政府机构设置的对口,设置全套的机构组织,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乡镇政府4万多个,总财政供养人员有1280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按照中央和乡镇结构改革的要求,要精简近100人。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导致财政支出增长超负荷,财务债务责任不明,终将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

2、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缺位错位现象严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的概括了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末端的职能复杂性。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传达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指令和本级人大决议;推进本乡镇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发展;为乡镇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许多乡镇政府职能不明,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部门职能,使得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服务缺位和职能错位现象严重。

3、乡镇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财政危机是乡镇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供养人员过多,对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已使许多乡镇政府债台高筑。本来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乡镇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但事实上大部分乡镇政府的财政已经成为一种“吃饭”财政,更有人不敷出的乡镇政府财政沦为“讨饭”财政。财政危机让走投无路的乡镇政府只有巧立税目,搜刮民脂民膏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引起了广大乡镇居民的不满。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欠缺,人民满意度下降,与人民矛盾日益突出

公共服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政府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严重的财政负担,农民交上来的钱基本上花在了供养人员的身上,乡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善乡镇生活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可总是事与愿违,钱花了却看不到效果,民众的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将出现的问题归结为乡镇干部的腐败无能,严重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信任危机空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对绩效管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产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寻求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管理是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基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解决财政危机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公共选择和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撑,以服务、社会、公众、市场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管理主体和范围的扩大,更是公共生产力提高的彰显,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效能建设的诊释。乡镇政府地位和职能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所暴露出的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等问题,都表明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当前各乡镇政府在机构改革方面虽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始终都没能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改革不到位,没有与改革相匹配的制度来保证改革的完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政府绩效管理,成为一剂良药,给乡镇机构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绩效管理不仅强调乡镇机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注重改革过程中的检查和控制,利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来衡量机构改革的效果,这样一种规范与机制相统一的控制,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2、有利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政府的7条职责权限中,主要体现的是“执行、保护、保障”职能,各级乡镇政府都在向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以政府该做什么、如何做作为立足点,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职责使命,以提高绩效作为目的指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的职能止步于社会起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集中精力做好“执行、保护、保障”工作,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职能缺位向补位的靠拢,错位向本位的回归。

3、有利于建立合理科学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

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来源受阻,使得人不敷出的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乡镇政府引人绩效管理,在公共预算和公共理财观的指导下,运用绩效预算方法和目标管理手段,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源头控制,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绩效预算、绩效评估、绩效审计的乡镇绩效财政体制,公开财政支出项目,透明乡镇政府财政,接受群众的监督,让人民清楚了解国家的资金和自己的积蓄何去何从,以此来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4、有利于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但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均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居民寄希望于党和政府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生活。乡镇政府绩效管理则将满足农民需要置于首位,并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不平等关系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并由政府控制农民转变为农民监督政府,这样也就必然极大地增强政府的效能,提升乡镇干部形象,改善乡镇政府和居民的关系。

三、以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

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在乡镇的触角,其能否高效运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宁。将绩效管理运用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进行改革机构,转变职能,解决财政危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用绩效管理推进乡镇政府的管理创新,对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效能型、有限型、廉洁型、服务型乡镇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绩效管理意识,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建设效能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机构改革以后人员如何分流、撤销部门的职能如何合并、新增部门职能如何落实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难以彻底的问题所在。过去的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机构改革是一场效率大仗,触及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他们抵触机构改革。因此,强化绩效管理的意识,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力度,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深刻了解到政府绩效管理在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诸如机构改革后的人员分流问题,可根据绩效综合考评结果决定人员是提前离岗、提前退休还是分派到村里或其他部门;对新增部门的职能也可以根据绩效评估指标来界定。这样,乡镇政府改革就能顺利进行而不再会有后顾之忧,使乡镇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转变。

2、运用绩效评估指标,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有限型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绩效是履行自身职能的表现,而绩效评估的指标需要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能来设定。我们首先应该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是什么。在行政体制改革以前,乡镇政府承担了所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行政行为杂乱又无效率。运用绩效评估的指标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能容,并以此为依据来设定评估指标,加强各评估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镇地域之间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有效地绩效管理规范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使乡镇政府履行正确的行政职能,努力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3、加强绩效管理规范,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财政体系,建设廉洁型乡镇政府

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的财政系统都是不规范的系统,公款私用,乱立税目的现象十分严重,债台高筑,财政压力大使得社会公共事业无法顺利进行。这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运行规范。虽然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提高乡镇政府财政绩效进行了有意的探索和尝试,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加强绩效管理的规范,就是从法律上明确绩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立法明确绩效管理的程序,建立乡镇政府的绩效财政体系,包括绩效预算、绩效支出、绩效审计,把乡镇政府的财政体系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有效解决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提高乡镇政府的财政效率,努力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型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