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岗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5:59:36

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范文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消化内科,自2016年1—7月,临床护理岗位新护士12名,1年以内护士(N0级)8名,2年以内护士(N0~N1级)4名,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5±0.3)岁,大专学历10名,占83.3%,本科学历2名,占16.7%,均为女性。1.2方法。1.2.1实施方法。以能级对应原则对护士培训进行分级:N0级为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N0~N1级两个阶段为规范化的护士培训[2]。新入职的护士培训内容以上岗工作为主,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公共内容由护理部科研组负责组织集中统一授课,专科内容则由所在科室的教学小组组织完成。护士规范化培训以轮岗培训为主,护理部根据专业统一安排,持续6个月,轮训科室根据科室岗位胜任力培训的模式和计划等进行安排,由科室教学小组专人负责带教,2个月后根据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初级岗位胜任力的评价,3个月后进行中期评价,6个月后进行最终独立胜任岗位的评价。1.2.2培训内容。以护士所在岗位必须具备的胜任要求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N0级护士侧重于对人际沟通、服务态度、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临床护理知识技能以及医院各项规程进行培训;N0~N1级护士则侧重于对护理学基础进行巩固,并强化批判性思维和评估能力,同时需完成急救理论和演练技术,轮转科室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1.2.3考核方式。N0~N1级护士以护理理论、护理操作技巧、每2个月的岗位胜任力评价、每半年责任制包干整体护理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以考卷形式答题,重点衡量专业知识和三基知识的掌握成熟。1.3评价方式(指标)。对培训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包括:(1)岗位胜任力。以我院N0级岗位胜任力标准进行评定,包括护理服务质量、专业知识与技能、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责任与慎独;(2)培训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调查对象为片区内12名N0和N0~N1护士。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N0级护理人员胜任力考评结果研究表明,实施后护理服务质量为(16.8±2.19)分,高于实施前的(15.5±2.37)分,实施后专业知识与技能为(16.4±1.87)分,高于实施前的(14.6±1.81)分,实施后工作态度为(18.5±2.72)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15.9±2.59)分,实施后人际沟通为(15.6±1.63)分,高于实施前的(13.5±1.49)分,实施后的责任与慎独(16.3±2.05)分,高于实施前的(14.7±2.12)分。由此可见,实施后护理人员胜任力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实施前后护士对培训满意度。结果表明,实施后护士对培训满意度为100%(12/12),高于实施前的67%(8/12),实施后护士对培训满意度优于实施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护士胜任力考评结果可见:N0级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能帮助新入职护士完成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规范护理行为,可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高N0护士专业技能与知识,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端正、规范工作态度,人际沟通、协调及责任感、慎独精神也得到一定提高,由此可见,基于岗位管理的护士培训,适合新护士成长特点与规律,充分体现了新护士的个人发展愿景与组织需要相结合。有研究表明,个人特质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队伍的稳定性以及护理工作质量[3-4]。基于岗位管理的护士培训,提高了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与传统培训相比,岗位胜任力培训在形式和方法上更富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且培训内容均来自于临床实际,针对性强,护理专业的内涵更为突出,新入职护士接受培训后可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且能让不同阶段的护士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从护士对培训的依从性方面来分析,岗位胜任力分阶段培训更加看重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选择性学习有利于激发护士的求知欲,减少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培训满意度[5-8]。

综上,基于岗位管理的新护士培训通过能级应对原则和分阶段培训,能让护士逐渐具备临床岗位履行不同职责时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满足临床实践需求,提高护士的适应性。我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后,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对培训方式进行了创新,不仅能缩短新护士适应期,而且能促进不同岗位的护士在不同阶段时自身所需掌握的重点工作内容,有利于护士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建设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准则的护理团队。

作者:郑丽娟 单位:福鼎市医院八病区

参考文献

[1]郭晓萱,李红玉,孙培阳,等.灾害救援中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3):45-47.

[2]温贤秀,张义辉.优质护理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8-192.

[3]温贤秀,敬洁.实施岗位管理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6-8.

[4]李红侠.个人特质对护理服务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87-2488.

[5]田玉凤,李茶香,邓红艳,等.三级教学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方法及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09-211.

[6]蒋蓉,孙晓燕.基于岗位管理的临床护理培训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8):691-693.

管理岗位范文篇2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和对象

1我省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依法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事业单位中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中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已经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实施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者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6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5)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有具体规定的,按照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执行。

(6)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7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核准,事业单位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岗位等级设置。

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等级,根据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等级,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划分。国家确定的事业单位通用岗位等级见《事业单位岗位等级表》(附件1)。

(二)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9管理岗位包括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和其他担负管理任务的管理岗位。我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8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0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各等级的数量或者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职员岗位设置,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规格确定。

(2)担负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数量,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务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务职数确定。

(3)其他担负管理任务的职员岗位数量或者结构比例,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

11未定机构规格、领导职务职数的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各等级的数量或者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商机构编制部门确定机构规格、领导职务职数后,按照10条规定执行。

12事业单位中的党群组织,除国家和我省有具体规定的外,原则上不单独设置职员岗位,其专职工作人员在本单位中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范围内,按照各自章程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产生、任用。

(三)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级的,暂按国家和我省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

14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包括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按照各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确定。

15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1∶3∶6,其中,省属事业单位为3∶4∶3,设区的市(州)属事业单位为2∶4∶4,县(市、区)属事业单位为1∶3∶6,乡镇属事业单位为05∶3∶65。

16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7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主系列岗位,其他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为辅系列岗位。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70%。辅系列岗位的等级设置一般应低于主系列岗位的等级。

(四)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8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19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0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其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五)特设岗位设置。

21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或者特殊情况消失后,按照岗位核准权限予以核销。特设岗位的类别和等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2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无相应等级岗位设置或者设置的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的,可以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1)承担国家或者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本单位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主要完成人(主研人员)的。

(2)引进专业技术一级、二级岗位任职人员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以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

(3)符合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特设岗位设置具体规定的。

(4)其他确需设置的。

23特设岗位的设置按照管理权限逐级审核后,报设区的市(州)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其中,特设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报省人事厅核准。

四、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4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者技能条件;

(4)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5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中技、高中)以上学历,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新招聘参加工作的管理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民族自治区域的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新招聘参加工作的管理人员,其学历要求可以放宽到中专(中技、高中)学历。

26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年限是: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任职满2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任职满3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任职满3年以上。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27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国家和我省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28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29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任职条件,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制定指导意见,事业单位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30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其人员的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1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是省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其任职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

(2)**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符合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以及行业对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条件具体规定的。

(4)其他在科技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同行公认的省内一流人才。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2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新招聘参加工作的工勤技能人员试用期(学徒期、熟练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以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33事业单位各类岗位和各等级岗位的具体条件,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在不低于国家和我省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规定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各类岗位和各级岗位的设置数量、人员队伍情况等因素,研究制订。

五、岗位设置程序及审核权限

34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并填写《**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附件2);

(2)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

(4)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本单位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由单位领导人员集体研究通过;

(5)公布岗位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并组织实施。

35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具体核准权限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1)省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省人事厅核准;省级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事厅核准。

(2)设区的市(州)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设区的市(州)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后,报设区的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市、区)部门或者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或者乡镇政府、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设区的市(州)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直属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由其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汇总后,报省人事厅核准。

36对单位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分布较分散的事业单位,可以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订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

37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38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以按照34、35条规定申请变更:

(1)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出现分设、合并,变更机构规格,须重新进行岗位设置的。

(2)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增减机构编制的。

(3)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六、岗位聘用

39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0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基本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破格聘用。

4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确需兼任,且符合兼任岗位任职条件,并能履行兼任岗位职责,完成兼任岗位工作任务的,须在所兼任岗位核准的结构比例内按照岗位设置管理权限审批。

42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的聘用,由事业单位按照隶属关系,将符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条件的人选逐级上报,经设区的市(州)政府或者省级部门审核后报省人事厅,省人事厅商有关部门后核准(核准后,该单位专业技术三级以下高级岗位的数量应相应减少),由单位聘用。

43事业单位应按照聘用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与聘用的工作人员按照所聘岗位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做出相应变更。

44事业单位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后,应及时写出书面工作总结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区)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对其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可兑现各岗位聘用人员的相应工资待遇。

七、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45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和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46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做好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47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聘用工作人员。

48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有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规定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能够参照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参照相近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执行;其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规定执行。

49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时,现有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者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逐年逐步到位。

50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3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40号)规定,已经实行聘用制度,普遍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国家和我省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在编在职的正式工作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

尚未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3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40号)、国家和我省以及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未按规定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得将进入最低相应岗位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到上一等级岗位和执行相应工资待遇。

51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妥善处理好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管理岗位范文篇3

1999年7月毕业于河北省邮电学校光纤通信专业。尔后,通过六年艰苦自学,先后获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专科、本科学历。2003年12月,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取得证书。2004年2月,被廊坊通信初级工程专业评审委员会授予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2004年4月,通过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证书。

1999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县电信局参加工作。刚开始3年,在阜草支局从事机务员工作。2002年10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入公司机关,负责秘书、人事、劳资、安全生产以及机关办公局域网维护等工作。三年管理工作期间,在县分公司、市公司人力资源部各位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各位同事的鼎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公司领导讲话、公司工作报告、通信信息编发、会议记录等公文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公司机构优化调整、竞争上岗、营维体制改革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县分公司领导、综合部主任交办的经营分析PPT制作、组织会议、协调县委政府关系等临时性工作。

工作期间,坚持学以致用,及时将工作、学习经验撰写成文章和大家交流探讨。2003年底,撰写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文被省通信工会授予优秀论文奖。2004年11月,参加完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培训专业讲座及拓展训练后,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情景模拟创建学习型组织及现实思考》一文,被作为头版文章刊登在河北通信人力资源杂志上。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的竞聘目标是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一般管理岗。

我竞聘这个岗位的最大优势是我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基层工作经验和一定功底的文字水平。

我如果竞聘成功的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想开展工作:

第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企业精神,苦练基本功,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决服从领导指挥,紧密团结同事,协调联动,携手共进,努力开创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新局面。公务员之家

第二,创新思维,努力做好工作。省公司形势教育指出:网通公司成在经营,败在管理,关键在人。通过近两年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公司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现代化的治理结构”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高盛市、县三级公司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县级公司的管理水平,但是当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主要课题之一。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充分应用正强化、负强化理论,使员工将学习和改革视为网通工作的常志,进而逐步提升全省网通系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管理岗位范文篇4

2、具有为宾馆多作贡献的精神,不断提高管理,业务上精益求精。

3、拟订本餐厅的服务标准,工作程序。

4、对下属员工进行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技巧,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5、热情待客,态度谦和,妥善处理客人投诉,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加强现场督导,营业时间坚持在一线指挥,及时发现和纠正服务中产生的问题。与客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将客人对食品的意见转告总厨师长,以改进工作。

6、严格管理本餐厅的设备、物资、用具等,做到帐物相符,保持规定的完好率。

7、抓好餐具、用具的清洁卫生,保持餐厅的环境卫生。

管理岗位范文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分析;岗位说明书

1岗位分析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1岗位分析的概念:所谓“岗位分析”,又叫职位分析、职务分析或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基础职能。主要是指通过系统地收搜集获取组织目标岗位有关的信息,对目标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职责、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并加以科学系统的描述,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

1.2岗位分析的意义主要在于:

(1)使组织内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角色分工更加清晰

(2)可以优化组织的机构和职位设置,强化组织职能;

(3)有助于确定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4)为制定考核标准及方法提供依据。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

(5)岗位分析对胜任每一个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作了明确规定,在分析比较岗位要求与现有员工差距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分层分类对员工培训,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价值,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6)明确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岗位分析涉及岗位的横向、纵向变动空间,即每一个岗位可以转换到哪个岗位,这个岗位可以晋升到哪个岗位,从而为单位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7)获得有关工作于环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现导致职工不满、工作效率下降的原因。

1.3通过岗位分析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为人员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2)为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3)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满足业务需求能力;

(4)明确各级人员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5)明确个人之间的工作接口;

(6)出现问题能够追溯到唯一的责任人。

2岗位分析的流程和工作内容

2.1岗位分析流程:岗位的分析流程一般包括计划准备、信息收集、分析确认、汇总反馈、应用维护等几个主要步骤。

2.2岗位分析工作内容

2.2.1计划准备阶段工作内容:

(1)建立岗位分析项目小组:明确岗位分析的目标、目的和任务,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建立岗位分析小组,制定方案,明确分析活动的流程、方法及安排,以保证分析活动的协调和顺利完成。

(2)了解组织战略目标、工作流程:岗位分析及岗位说明书的编写源于组织战略发展目标、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及单位设计,最终把实施战略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员工个人。因此,需要对上述内容有很好的理解。

(3)选择被分析部门及岗位,并进行岗位任职人员的必要培训:为了保证分析结果,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部门及岗位。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前,对员工介绍岗位分析意义、目的及过程,介绍将要使用的调研方法,希望他们提供怎样的配合。

(4)选择信息来源:在收集整理信息时应注意:不同来源的信息差别;应从不同角度收集,不要有事先抱有偏见;应结合实际,不可照抄照搬。

2.2.2信息收集阶段工作内容:信息收集是岗位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本所目前的岗位和工作流程搜集现有资料,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岗位基本信息:如岗位名称、职衔等级是什么?

(2)工作关系:包括工作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内部关系涉及上下级关系,即该岗位的直接上级和直接下级是谁?与单位内部哪些部门或哪些岗位有合作关系。外部关系是指该岗位与哪些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有联系。

(3)工作职责:包括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该岗位最关键的职责,该岗位独有的职责,该岗位任职者需要负责并被考核的具体工作成果是什么,该岗位任职者有怎样的权限?如何检查该岗位员工的工作。

(4)岗位发展路线:分为员工发展和自我发展两种。自我发展针对每一位员工,他们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及本身的发展需要接受哪些培训。员工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岗位,管理人员需要对其下属作出什么样的培训安排。

(5)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条件包括该岗位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哪些工具、仪器和设备等。药检人员的工作环境根据其特殊性包括:工作地点、有无有毒药品试剂及有害气体、室内温度等。

(6)岗位对任职人员的要求:包括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培训种类、身体条件、心理素质、性格、特殊技能等。

2.2.3分析资料阶段工作内容: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判断,从而得出对岗位的全面、准确和有条理性的认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岗位名称分析、工作职责分析、任职资格分析、工作环境分析。

2.2.4汇总反馈阶段工作内容:岗位分析小组成员整理形成岗位说明书初稿,并向上级反馈,经确认和补充最终完成岗位说明书。

2.2.5应用维护阶段工作内容:将岗位分析的成果运用到全所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并在职位或组织发生变动时及时更新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将人和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将绩效管理体系、岗位评价体系、薪酬体系、职业生涯管理与升迁异动制度、培训开发体系、竞聘上岗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制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人事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迎刃而解,进而为药检所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支持。

3岗位分析的路径和调研方法

3.1分析路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单位和流程入手进行分析;二是从现在岗位入手分析。

3.2调研的方法

3.2.1工作实践法:工作实践是指岗位分析人员实际从事该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有关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在体力、环境、社会方面的要求。

3.2.2观察法: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观察,把有关工作各部分的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把取得的岗位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的文字资料。

这种方法取得的信息比较广泛、客观、正确,但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且使用结构性问题清单。

3.2.3问卷法:通过结构化问卷来收集并整理信息的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表法、核对法。该类方法要求本单位有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问卷调查表法即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内容等编写结构性问卷调查表,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后回收整理,提取出岗位信息。

3.2.4访谈法:通过岗位分析人员与任职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信息资料,包括单独面谈和团体面谈。

此法需要岗位分析人员掌握较好的面谈技巧。

3.2.5工作日志法:根据岗位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记录的工作内容和过程,经过归纳提炼,取得所需工作信息。

在本次岗位分析工作中,我们主要综合运用了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参考工作日志内容。个别关键岗位和专业性技术岗位采用观察法和工作日志法,具体做法如下:

(1)对于通用性岗位,我们主要采用访谈法,我们通过与任职者进行个别访谈,挖掘更多的事实依据,以确认岗位分析所需相关材料是否完整、客观、准确。

(2)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我们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岗位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与任职者本人及其直接上级的访谈,确认岗位的具体信息。

4岗位分析的产品——岗位说明书

岗位分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形成岗位说明书,它是岗位分析的产品。许多事业单位开展岗位分析,大多参照企业单位的经验与模式,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专业跨度大,流程复杂,事务性的工作任务很多,难于简单模仿。即使是药检所的药品检验工作任务其流程也相当复杂。许多任务的量与质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因此药检所只有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与专业特点,明确目标,遵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分工和协作统一”的原则,才能编制出一套详略得当,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和最大使用价值的岗位说明书。

要编制一套科学的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岗位说明书,不仅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支持,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在编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人事部部门必须与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事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并在人力、物力的得到支持,使编制岗位说明书更具操作和实施的可能。

(2)加强宣传,取得职工的理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个人或部门都很难独立完成获得岗位说明书所需信息这项工作,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并发动职工积极参与。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分析方法来搜集信息。不同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当前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岗位工作性质等差别决定采取哪种岗位分析方法。

(4)应注意岗位说明书的整体性和客观公正性。一套好的岗位说明书应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岗位说明书的各个岗位之间必须衔接才能保证整体工作的协调配合。对一些相关联的职位,一定要明确彼此的职责、权限与任务,要使相关的职位之间相互对照,既要各成一个体系,又要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保证岗位说明书的整体性。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岗位是其中最基本的细胞,是根据组织目标而设置的具体单元。岗位上的“事”是由“人”来做的,“识事”和“知人”成为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岗位分析,既为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又明确了组织内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工作环境等内容。实施岗位分析,使员工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无功就是过”“落后就要被淘汰”的新观念。岗位是组织为员工搭建的展示才华的舞台,岗位分析指明了员工竞争进取的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上进心。有效地克服了吃大锅饭、不愿多出力、不愿承担风险的弊端,有能力、有贡献、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价值得到认可。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强,每一名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逐步成长为优秀人才。

5.2建议:

(1)准确把握岗位分析的时机。岗位分析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当组织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对岗位分析的需要尤为迫切。当组织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发生变化需要对工作进行调整、组织业务工作发生变化工作流程改变、大规模招聘需要、制定绩效考核标准需要、制定培训员工培训计划需要等等。准确把握实施岗位分析的时机,可以获得管理层对岗位分析工作的支持,减少员工对岗位分析所带来的增大工作量的误解,使岗位分析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2)岗位分析经常化、战略化和超前化。产生于科学管理时代、以工业经济为背景的岗位分析制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日益完善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要求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岗位分析以组织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既满足组织的现实需要,又充分预测组织的未来需要,实现岗位分析的经常化、战略化和超前化,以增强组织应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3)正确选择岗位分析方法。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关系开展岗位分析的许多企业进行岗位分析时,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导致分析工作成本太高或分析结果误差过大,不够科学而失去应用价值,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选择一种或几种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岗位分析方法,是保证岗位分析取得成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姚若松,苗群鹰编著.工作岗位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孟风莲,高景宏.岗位价值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化工管理,2008年03期

管理岗位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区的1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40岁,学历包括中大专4名,本科11名,职称包括护士2名,护师10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自2017年1月起对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1.2方法。1.2.1加强培训。在统一培训安排的基础上,科室调整护理培训制度,对骨科护士进行在职培训,培训管理方案以分层培训为基础进行调整。由护士长带头组成培训管理小组,充分了解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制定培训计划。管理小组根据学历、职称、年资、能力等信息对护士进行综合评估,不同层次的护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低年资护士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高年资护士则注重科研和管理方面内容的培养。管理小组积极做好调研和考核统计工作,对下阶段的培训计划进行拟定,确保培训合理、有效。1.2.2合理调配。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护理资源是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前提。要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1.2.3规范职责。对工作岗位进行充分划分,按照性质分为临床岗位、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护士最多可同时负责2个岗位,要求岗位分配应当考虑护士的个人意愿和工作能力,结合工作性质、责任程度、技术难度等因素,确定各岗位的任职条件,确保护士的技术水平、工作资历、护理经验能够与岗位匹配。管理层要明确岗位名称、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等内容,避免出现错误或空缺。1.2.4层级管理。将层级管理模式引入到骨科护理管理中,分为N0~N4共5个级别,N0级:护理专业毕业新分配入医院工作的护士;N1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医院已定级,临床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N2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N3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临床工作5年以上或专科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具备护师及以上的职称;N4级:具有有效注册的护士执业证书,工作8年以上大专学历或工作6年以上本科学历,专业工作至少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或专科护士。1.2.5岗位竞争。建立岗位培训及岗位竞争制度。岗位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采用集中授课、床旁培训等方式,与科室整体层级培训计划接轨。②选派优秀的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护士专业水平。③鼓励护士成立学习、科研小组,科室尽可能提供条件,进行情景模拟、案例学习等多元化的提升。岗位竞争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以岗位职责为基础,量化考核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量、工作质量、团队精神、执行力、出勤情况、劳动纪律等项目,安排岗位轮换,优秀护士可申请进行岗位调整,鼓励护士提升自我。1.3观察指标。以2016年全年工作情况为比较,比较制度调整前后骨科护理质量评分,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护理质量评价采用科室统一调查数据,将护理质量分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宣教、护理安全5项内容,各项均以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评价分为满意、不满意,由受调查者自行填写。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见表1。2.2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前后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护士岗位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调配资源不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更能够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3]。进行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有文献指出[4],护理岗位管理应当遵循按岗取酬、竞争上岗、合理分配的原则,将传统的按身份管理转为按岗位管理,体现护士的工作价值。在本次研究中,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了层级管理模式,确保护士能够在参与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通过岗位竞争和层级晋级制度来提升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在实施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后护士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传统的管理制度虽然也设置有绩效考核来评价护士的工作成果,但在酬劳分配上更多的是按照护士的职称、资历来分配的,这不但降低了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引起低年资护士的不满,造成整体护理队伍工作积极性降低[5]。在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后,整体制度更趋于弹性化,在培训和职责分配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层级原则,而在酬劳分配上则充分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包括护士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团队精神、执行力、出勤情况、劳动纪律等,这种更为科学的酬劳分配制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价来看,在进行岗位管理制度调整后,整体骨科护理质量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在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下,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显著提升,推动了整体骨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护士岗位管理与培训实践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7-9.

[2]杨莘,董婷婷,李冬.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设计方法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161-163.

[3]李丽,叶文琴,田东惠.国内外护理岗位设置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4):876-877.

[4]张辰,范秀云,李庆印,等.心血管病房护士岗位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47-50.

管理岗位范文篇7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高运行’,强力推进工作

1、高度重视。我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主要负责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实施和监督工作。同时,要求各单位切实加强对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定风险岗位、落实防范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机制。

2、高位推动。为了保证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顺利推进,我县在深入调研、反复酝酿、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关于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意见(试行)》文件,明确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对象、目标、工作机制和主要任务。该文件下发后,全县上下立即行动,迅速召开了动员大会,对全县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提出阶段性工作具体目标,要求领导抓全面,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部门协作,环环相扣,定期听取廉能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3、高效运转。我县建立了由纪委常委和纪工委书记分片包干指导制度,定期带领有关科室人员到联系单位指导监督,通过以会代训等形式,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对分片包干单位的工作进度、创新举措、工作打算以及特色做法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确保风险排查、措施防范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使防范工作呈现出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严格‘三个步骤’,全力查找风险

1、理清风险岗位。廉能风险由岗位而生,因此针对岗位查找风险点是基础,只有理清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才能针对工作职责查找由此而生的廉能风险点。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我们确立了“有权力的岗位就有廉能风险”的工作理念,组织机关干部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等规定,本着“职责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从梳理岗位设置、理清岗位职责入手,对风险岗位权力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逐项审核确定了权力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责任主体、服务承诺和工作纪律。在清理的过程中,及时编制了风险岗位职权目录,确保了已压缩的权力事项不扩张、已取消的权力事项不反弹。

2、排查岗位风险。查找风险点是廉能管理的前提。因此,在排查风险过程中,我县明确了“对岗不对人”的理念查找岗位廉政风险,采取导查、自查、帮查、督查、评查等方式,以岗位为点,以股室为线,以单位为面,从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其他岗位三个层面查找风险,对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工作效率、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准确、深入地查找。尤其是对掌控人、财、物的重点单位、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实行普查、抽查、复查、彻查,做到查深、查透、查清、查准。对各单位的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由县纪委严格审核,确定全县重点岗位进行重点监管。自风险查找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梳理行政职权239项、梳理出80个岗位200多个廉政风险点。

3、规范业务流程。在理清岗位权限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对梳理出的权力事项进行了流程优化和再造。针对每项业务,认真分析了权力运行轨迹,按照廉洁、效能、便民的原则,制定了风险岗位工作流程图,明确了业务办理条件、承办岗位、运作程序监督制约、投诉途径等内容,确保了程序规范、效率提高、简明清晰、方便办事。对群众普遍关心国家大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事项,公开了办理程序和办理过程,确保办理事项从受理到办结全过程可查可控,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建立了“权责明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健全‘三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1、建立廉能风险制度防范机制。风险点找到了,防得牢才是关键。我县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查找与风险防范同步推进,对岗位责任、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绩效评估、行政问责、轮岗交流等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完善,细化了各项制度的操作办法,提升了制度的执行力,牢牢筑起拒腐防变的大堤,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岗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目前,全县各单位已修订完善和重新制订各类制度600余条。

2、建立廉能风险监督预警机制。我们组织各单位将排查出来的风险点逐一登记汇总,根据廉能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危害程度和违法违纪性质,确定风险点化分为红、黄、蓝三个等级,实行等级管理,分级负责,明确了具体监控人和重点管理人员,并建立岗位风险台帐。通过信访举报、效能投诉,领导交办及有关部门移送,政风行风热线等多种信息监测方式对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运用督导、纠错、诫勉谈话、打招呼或发短信提醒等方式采取处置措施,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堵塞漏洞,避免问题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形成“没有问题早防范,有了问题早发现,一般问题早纠正,严重问题早查处”的运行机制。

3、建立廉能风险教育防范机制。监督防范是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关键。为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我县对高危廉能风险的重点岗位人员采取岗位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形式实施重点教育,加大对重点岗位教育谈话次数,并要求重点岗位人员作出廉能风险防范承诺,把风险教育贯穿于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始终,促使廉能风险意识深入人心,增强了“廉能风险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廉能风险”的认同观念,强化了廉能风险教育的防范功能。

(四)搞好‘三个结合’,实现廉能并进。

1、与深化改革相结合。以“廉能阳光工程”建设为主线,继续深入推进源头治腐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预防和杜绝廉能风险。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及时启动运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县直相关部门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审批。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和公务卡制度。

2、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针对权力运行和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人为干预的节点,将风险防范纳入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绘制业务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行使权力条件、业务承办岗位、工作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进一步梳理行政职权、确定风险点源、规范业务流程,做到廉能管理和业务工作两手抓、共促进,既有效防范廉能风险,又强化了岗位工作职责,提高了业务水平。

3、与效能建设相结合。结合创业服务年和发展提升年活动,积极探索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召开全县优化创业环境内设机构现场测评大会,组织80名代表进行现场投票测评,测评结果在全县进行了通报,对排位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还上报其省、市主管部门。对县直测评排名靠后的内设机构要求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全县监测点共进行了6000余次监测,监测满意率达96%。严格问效问责,下发督办函和整改函20多个,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升效能、转变作风的目的。

二、主要成效

1、丰富了惩防体系工作内容。通过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采取防控措施,把惩防体系建到岗位上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惩防体系制度框架,丰富预防腐败工作的措施和方法,拓展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初步实现了预防腐败工作由原来的“亡羊补牢型”转变为如今的“防患未然型”。

2、提高了党员干部廉能风险意识。查找风险点的过程是对廉能风险的识别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防范和自我监督的过程。通过“自己查、群众提、互相找”等方法查找廉政风险点,使全体岗位人员不仅明确了自身岗位的廉能风险及其防范重点,开始重新审视工作岗位和手中的权力,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实在而深刻的廉能教育,真正从思想上绷紧了防范廉政风险这根弦。

3、优化了反腐倡廉工作格局。通过开展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从过去纪委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到现在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发动,参与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从而真正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倡廉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4、推动了机制制度的完善。防范廉能风险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的过程,廉能风险点的查找和管理将成为机制制度建设的起点和其成效的试金石。如国税局将8个岗位查找出的15个廉能风险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制定了28项防控措施,并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涉及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16条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国税事业的管理。

5、增强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一方面通过查找廉能风险点,制订完善防范措施,使行政业务工作的权力更加透明、工作职责更加清晰、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对制定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制度,形成对风险防范工作的评价,强化责任追究,不仅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也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产生了“以廉促能的联动效应。

三、体会与思考

1、要创新平台载体。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还必须要有多彩的载体作为支撑。因此,要持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结合廉政教育、廉政文化活动等载体,经常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丰富的活动吸引人、引导人,切实提高拒腐提能的意识,做到风险意识入脑入心,提升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水平。随着环境变化,各岗位的风险情况也会变化,要对照法律法规规定,定期对风险岗位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清理,更新风险库并加强风险岗位职权的轮换和岗位教育谈话次数,努力提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抵制腐败、恪守职责的自觉性。

2、要拓展监督方式。监督防范是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关键。针对不同业务工作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点,绘制业务工作流程风险防控图,点对点建立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形成以业务工作流程为点、以业务工作程序为线、以业务工作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防控措施的全覆盖;要建立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范工作平台,将排查出来的岗位廉政风险建立台帐,并将相关资料输入信息工作平台,通过定期分析信息数据、分析个案发现存在或可能发生廉政风险时,及时向有关单位或岗位个人发出预警信息,堵塞漏洞,化解风险,避免问题演变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

管理岗位范文篇8

第一条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第四条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第六条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人事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行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第七条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自主设置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

第二章岗位类别

第八条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第九条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第十条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第十一条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第十二条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第三章岗位等级

第十三条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第十四条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第十五条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第十六条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第十七条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确定。

第四章岗位结构比例及等级确定

第十八条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实行不同的岗位类别结构比例控制。

第十九条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实行最高等级控制和结构比例控制。

第二十条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第二十一条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之间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二十二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第二十三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第五章岗位设置程序及权限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设置岗位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二)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三)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四)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五)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六)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事部核准。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事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地(市)、县(市)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二十五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一)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二)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三)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第六章岗位聘用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第二十九条事业单位应当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相应的工资待遇。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

第三十条事业单位应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聘用人员。

第三十一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的聘用条件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应符合准入控制的要求。

第三十二条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第三十三条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的聘用,由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务院部门审核后报人事部,人事部商有关部门确定。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定期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岗位设置工作有序进行。

第三十五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第三十六条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第三十七条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八章附则

管理岗位范文篇9

一、公益性岗位的界定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

(一)政府投资开发的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协管员、基层工会协管员、民政低保协管员、社会保险协管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劳动监察协管员、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协管员等岗位。

(二)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街道、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社区开发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管理服务岗位。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公益性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对象

具有本市城镇户口、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

(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二)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男30岁以上,女25岁以上)且已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一年内介绍三次,非本人原因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

(三)夫妻双方无一人就业且无一子女就业的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即零就业家庭)。

(四)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

(五)因病或肢体残缺又未达到完成丧失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

(六)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随军家属、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

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

(一)公益性岗位必须优先安排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4**0”人员(即截止20**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一年以上就业确有困难的人员、随军家属、复转军人、城镇退役士兵、两劳释放人员。

(二)新增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时,应面向社会,自愿报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录用。招聘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承办,用人单位协办,相关部门配合,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新增公益性岗位在招聘公益性岗位时,必须由用工单位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申报,提出具体用工条件,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招聘,办理招聘登记手续,招聘信息,内容包括岗位介绍、拟聘人数、招聘时间、录用条件等。

2.招聘工作采取“面向社会、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公开招聘。由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组织报名,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推荐,报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者经考核,由用工单位按照择优录用原则确定人员报社区张榜公布一周后,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出具**市公益性岗位人员认定证明,凭认定证明由代管公益性岗位的劳务派遣组织开具统一的《公益性岗位上岗通知书》上岗。

四、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关系的建立及解除

公益性岗位人员由各区(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委托协议的方式交由劳务派遣组织代管,并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为1年,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进行鉴证。合同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续签下一年劳动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各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

合同期满,年终考核不合格者;或合同期内,有违反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考核和奖励办法情节严重的由各用工单位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后退回劳务派遣组织,由劳务派遣组织解除劳动关系。各用工单位不得自行解除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关系。

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合同期内,经各用工单位考核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可由各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组织,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至其它公益性岗位,二次被退回者,直接辞退,由劳务派遣组织予以解除劳动关系。

五、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及资金来源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按我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支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按自治区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执行,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含个人应缴纳部分)由市、区两级就业再就业经费承担。

公益性岗位人员使用期限暂定到2008年12月31日。

六、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申领程序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按月支付,由劳务派遣组织统一办理。公益性岗位人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含个人应缴部分),由劳务派遣组织报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核准后,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

各用工单位按照本单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考核办法和实际考勤按月编制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报表,于次月10日之前报劳务派遣组织,由劳务派遣组织审核汇总后填写《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审批表》、《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及本月缴纳社会保险凭证报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每月15日前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经市财政局核定,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各区(县)财政部门,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将公益性岗位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拨付劳务派遣组织。

七、公益性岗位的空岗申报和统一调配

(一)空岗申报及岗位调整。

各用工单位及岗位调整如出现空岗,必须在每月5日前将岗位空岗情况填写《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表》、《公益性岗位调整情况表》报劳务派遣组织,劳务派遣组织负责汇总报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备案审批。

(二)统一调配。

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将各用工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空岗信息和岗位用工要求及时传送给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由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不突破下达公益性岗位总数的前提条件下,五个工作日内负责推荐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跟踪空岗落实情况,及时收回未落实的空岗信息并重新调配。

八、公益性岗位的管理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任务、考核、考勤、服装、袖标、工作牌、劳动工具等由各用工单位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发放工资工作等由劳务派遣组织负责,各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指导。

(一)由各用工单位制定本单位公益性岗位考核奖惩管理办法。

(二)各用工单位在每月向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时应如实上报增、减、调整情况,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第七条进行增、减、调整。

(三)各用工单位将在岗的公益性岗位人员,调整至不属于原招收的公益性岗位工种范畴之内的,不得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已认定公益性岗位的用工单位新增其他公益性岗位的,应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进行补充认定。

(四)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按街道(乡镇)进行档案备案管理,由各区(县)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按公益性岗位工种建立本辖区内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基础档案及台帐,做到一人一档,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本区(县)公益性岗位人员台帐,作为公益性岗位专项目标考核依据。

(五)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公益性岗位分布情况、公益性岗位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人员有关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并实现连网,同时将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起始时间等情况在《再就业优惠证》上予以记载。

(六)对在岗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一年内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对本辖区内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进行不少于四次的检查。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一年内不少于两次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就业责任考核内容。对出现弄虚作假、人岗分离、把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单位,一经查实,将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七)各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发放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审核、发放和管理工作,对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责任。

(八)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对虚报冒领、骗取岗位、社保补贴的单位和个人,除追回所有补贴资金外,还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进行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管理岗位范文篇10

一、公益岗位的界定

公益岗位是指由政府投入资金、政府或由政府委托中介机构管理、从事公益性活动、辅助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临时性工作岗位。

二、公益岗位的设置

公益岗位的设置与取消由区政府决定。区政府各组成部门根据每年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对有关工作的要求适时设定和取消。通常情况下,每年11月底前,各有关部门应提出次年的岗位设立计划,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汇总,提交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三、公益岗位的管理

1、公益岗位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全区的公益岗位统筹规划,对公益岗位投入资金提出意见,定期对各单位公益岗位的用人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公益岗位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

2、凡是在各街道设置的公益岗位统一由各街道管理,其设立部门为业务主管部门,辅助街道管理。业务主管部门应制定所设岗位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约束公益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街道管理的岗位由街道负责按月发放岗位补贴。

设立在街道以外的公益岗位由设立部门直接管理。

3、各街道或主管部门对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有招用、考核、考勤、辞退的权利。

4、公益岗位的工作人员有自愿退出岗位的权利,但必须提前一周提出申请。

5、各街道或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上岗人员学习,加强对上岗人员的教育和业务培训,按照各岗位管理办法对上岗人员进行考核。

6、公益岗位上岗人员要爱岗敬业,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所在岗位的规章制度,凡是因表现不好被辞退的今后不再安排到其它公益岗位工作。

7、公益岗位上岗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由所在街道收缴后送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管理,上岗期间不再享受其他的优惠待遇。

8、各街道对被招用到公益岗位的人员要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9、对安排到公益岗位工作后家庭收入达到低保线以上的人员,应从上岗的次月起由民政局负责取消其低保待遇。

10、未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允许,各公益岗位使用单位不得随意增加岗位数量,其人员变动须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备案。

四、公益岗位工作人员的招用范围

1、政府确定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即“40.50”人员;

2、企业失业军转干部,现役军人家属的失业人员;

3、夫妻双方均属失业人员和无就业家庭的失业人员;

4、丧偶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老人的失业人员;

5、低保家庭的失业人员;

6、其他特定人员。

以上人员必须具有区内户籍、在区内居住、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身体健康并符合具体岗位的条件要求。

五、上岗人员的招用程序

1、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向所在街道申请,并提交本人的户口本、身份证、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低保证、转业军官证等证件。

2、各街道对申请人的情况核准后,与公益岗位的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审核,经面试或考试后,根据岗位的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录用。

3、公益岗位的上岗人员确定后,各街道应让上岗人员填写《公益岗位上岗登记表》,加盖印章后送交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备案。

六、公益岗位补贴的发放

1、公益岗位上岗人员每月领取公益岗位补贴,其标准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政府常务会决定。

2、各公益岗位管理单位除发给上岗人员基本补贴外,一般不再发给其他费用(有政策规定的除外)。

3、公益岗位补贴资金列为区再就业资金,由区财政局统一拨付。

4、每月5日前(节假日顺延,下同),各街道或主管部门将上月的公益岗位上岗人员及所需补贴情况汇总列表后,报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审核后,将所需资金报送区财政局

区财政局每月10日前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各街道或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