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8:02:33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管理风险范文篇2

由于利率市场的波动,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很多风险。要想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就必须要就需要准确地分析当前的基准利率,对其期限结构组成认真研究然后对未来利率做出自己的预测。将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的风险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资产负债不对称问题所引起的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是在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两个方面的比例关系不和谐,这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状况还是比较严重,信贷方面需求的缩减导致资金大量堆积,资金运作的渠道受到限制;期限结构上用短期存款来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比较普遍;利率结构上,利率开始向市场化,这样容易使存款的成本不断上升而信贷资产的利率不断下降,存贷利差也随之下降。其次,利率基差方面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差距降低到最小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极有可能因为存贷方面的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而会有下降的风险可能,加之市场竞争的激烈,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变大。再次,因为客户自由选择方面导致的风险。每个客户都有权利选择对何时提取,如果提前提取定期存款的话,银行利息就会面临风险。

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客户为了获得高利率就会保持定期存款,如果利率上升,客户就会提前支取。一些借贷客户在利率下降时,如果有能力就会提前还贷然后以比较低的利率来贷款,就容易引发风险。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利率方面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要把定价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构建。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获取最大利润而且能够回收所付出的成本,还要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就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实现资产负债机构优化。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稳步的发展。第二,建立完善自身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制度。主要包括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对利率波动进行全程风险控制。第三,结合国内外银行利率风险的实际情况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的风险管控防范

管理风险范文篇3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风险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著,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著。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管理风险范文篇4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

管理风险范文篇5

一、人力资源本身的风险

1、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关于人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详细准确地揭示人的全部心理结构及运行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源中的个体在决定自己行为时,表现出过程上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反馈与主观、客观的依赖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赫尔伯特、西蒙所指出的人的有限理性特征。有限理性假说认为,人们在进行任何有目的行为决策时,并不一定能搜寻到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详尽的有关方案及后果的信息。这种有限理性就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风险。

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即劳动力)附着于劳动者这一活的人体之中,而人受其大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独具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具有物资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人力资源的使用会受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当人的主观意愿与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就有可能造成组织目标的难以实现,并给组织带来损失。

同其他有形资源不一样的是,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资源。人力资源潜在能量的发挥,取决于其载体一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除体力、体质等生理状态外,与人的经济、政治、社会、信仰等满足程度有关,与企业文化、环境、制度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激励等手段有直接关系。这种资源可以通过激励实现资源价值的不断增长,也可能由于激励不当,而导致消极价值的产生,甚至影响组织的发展。

3、人力资源的动态性。人力资源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另一种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人力资源的一个独特性是他的自适应性。人们可以在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中学习理论知识,或向同行学习,或通过具体的工作“在干中学”,使得人力资源的素质在时间上呈现动态特征。当员工素质与组织目标一致时,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当员工素质的发展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则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于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人并不能像机器设备资源那样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指令一丝不苟地执行动作,人们的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可能导致行为的结果与预期有一定程度差异。因此即使是程序化的工作由于有了人的参与,也隐藏了实际目标与预期目标的不一致性,尽管此类风险级别较低。而对于非程序化的工作,人的这种行为动态性便肯定会形成更大的人力资源风险。

4、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动态性又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具体表现在不可“压榨性”。人力资源作为天然的个人私产,或者如巴泽尔所说的“主动资产”,它的所有者——个人——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个人产权、个人利益得不

到承认和保护的时候,个人可以凭借其事实上的控制权“关闭”有效利用其人力资源的通道。当今社会,企业很难拥有终身雇员,而雇员也很难“从一而终”。重新选择企业、重新选择职业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这说明企业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而且,在市场经济愈发达的国家,这种流动性愈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风险主要是因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不足,而在具体实施人力资源的工作设计与工作分析、招募、班选、绩效管理、以及晋升、培训等各个环节中管理不当所造成可能性危害。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代表着管理理论的复杂性、渗透性、交互性和灵活性,其本身也说明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过程自然也具有复杂性。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系统是自生秩序与创生秩序的综合集成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兼有自组织系统特性与人造系统的全部特性。一方面,为严格劳动纪律维持企业生产秩序,需要相对固定的规章制度和量化的考核指标,从对人力资源进行直观的、简单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复杂性,我们又必须辅以其他的模糊的、复杂的方法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使得管理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些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管理风险范文篇6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PDCA循环法;手外科;护理管理

随着人们医疗健康意识水平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观念的提升,使得临床护理难度及医护人员承担的风险进一步增大,所以,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追踪方法学、PDCA循环法是两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使护理管理效率显著提高。因此,本文特对手外科护理管理风险中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手外科护理人员30名,其中,男6名,女24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14名、初级职称14名,年龄24~43岁,平均年龄(31.54±3.48)岁,护龄0~23年,平均护龄(10.18±2.61)年,其中16名护士参与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名。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断指或断肢再植患者46例,神经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8例,各种类型皮瓣修复术后患者28例,重度手部毁损伤患者76例,VSD负压引流术后及植皮术后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40例。其中,实验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9.51±4.67);对照组男81例,女59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9.76±4.5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140例,采用传统护理风险管理法进行管理。实验组140例,应用追踪法及PDCA循环法进行手外科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2.1追踪方法学。1.2.1.1个案追踪。①自由选择检查点: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资料是否正确,信息核对正确后方可开展手外科手术。观察手外科的执行过程,确定各项护理措施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②责任护士访谈:随机抽取护士2~3名提问相关工作制度与手术流程,评估护理制度与规章的落实情况。③职能落实评估:明确手术室护士的岗位职能,了解护理工作是否按照标准落实,了解跨部门交接过程中的配合与协调情况。④反馈与分析。由追踪小组分析护理风险并制定整改建议。⑤持续质量改进:制定整改计划并落地实施,持续性分析与监督整改情况,通过PDCA循环方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直至达到管理目标。1.2.1.2系统追踪。将个案追踪中存在问题的环节转入到系统追踪中,对问题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了解问题是属于个人性质还是系统组织性质。通过了解科室是否开展相关培训、质量控制检查落实情况,准确分析问题。在实际护理管理中可同时开展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1.2.2PDCA循环法。将通过追踪学法检查到手外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制定有效的改进计划,落地实施,检查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检查结果,进入下一个循环的管理流程,对护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追踪调查,通过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此类问题再次发生。针对此次循环未能解决问题应转入下一轮回进行循环解决。通过灵活运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对手外科护理进行持续追踪了解,可及时将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有效排除,提升整体护理质量。1.3观察指标。记录实施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前后手外科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手卫生、危重症护理、健康教育、查对制度等6个方面的质量评分,均采取100分制,分数越高提示质量越佳。统计实施前后1年内200起手外科手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质量评估评分比较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风险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管理程序的一种,是指对护理服务中潜在或现存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处理,有效预防、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对医院与病人的危害与经济损失[3]。追踪方法学是一种先进、实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追踪概念,改变原有终末质量为主体的检查方法,可通过对各流程进行严格审查,发现存在各组织系统中的潜在或现存漏洞。PDCA循环法是一种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通过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开展风险管理后,手外科护理质量显著提高,相比于对照组护理管理进行严格的风险把控,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护理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手外科护理管理风险中的应用追踪方法学与PDCA循环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理风险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魏秀峰.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对手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19):192-193.

[2]刘屏,胡晶晶,蒋红.手外科患者术后多样性护理方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07):625-628.

管理风险范文篇7

关键词:创伤骨科;临床护理;风险控制

近年来,随着公众维权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单位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应运而生。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对环境、患者、护理人员、护理制度、技术、药物、护理流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预见、分析与管理,进一步降低经济损失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创伤骨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治疗组男152例,女106例,年龄33~79岁,平均(54.8±8.2)岁。对照组男156例,女102例,年龄32~78岁,平均(52.7±7.9)岁。两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饮食管理等,不对护理内容做特殊要求。1.2.2治疗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查找护理缺陷:①护理人员不足,由于人手不足,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紧张、大意等情绪,导致很多工作未按要求进行。②有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相关制度的执行不到位。③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无法对现有的或是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进一步导致多种风险的发生。④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骨科护理知识,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不熟练,不能及时观察患者病情,也无法重点观察病情。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到位,缺乏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而导致多种风险发生。⑤不能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医患关系较差。⑥疏于环境管理,相应的设施设备不合理。(2)制定风险管理措施: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管理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工作量以及工作时段变化,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人员的充足,进而保障骨科患者的有效康复。②各科室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加强风险培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清晰认识到在病人护理中,护理人员的法律责任、相关义务权利等等[1]。同时,穿插反面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及时通报护理过程中的高风险、高发环节,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证据意识。③各科室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护理培训,进一步加强关于急救、急诊等突发事故的培训学习。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应急预案以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护理质量。④加强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细节管理,在护理全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的护理技巧与沟通技巧,把握好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每一项护理的规范性、标准性[2]。在护理之前,向患者介绍相应的护理操作,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⑤针对医院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应当加强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开水房、地面等的干净、卫生,只有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才有利病患的康复。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情况(误吸、自伤、褥疮、坠床等)和投诉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中,3例投诉护理,2例意外伤害,对照组中,13例投诉护理,6例意外伤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充斥着各种风险因素,有来自患者的,也有来自外界的,针对这些风险,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更新护理知识,强化防范与保护意识,全面提高自身整体水平与护理技能,做好护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细节管理。时刻紧绷“风险”这根弦,提高洞察力与预见性,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真正将护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本文研究显示,治疗组患者发生投诉护理、意外伤害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或危险性因素进行预见、识别、归类,并积极采取相关防范措施,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小。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积极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风险发生率,最大限度降低医疗纠纷与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宁剑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9):279~280

管理风险范文篇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属于危重病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场所,因担心疗效或预后等因素,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为探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26±9.13)岁;疾病类型:5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14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35±9.14)岁,疾病类型;6例重症胰腺炎,9例脑出血,15例呼吸衰竭,22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确保ICU湿度、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生活、压疮及气道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成立护理风险小组:选派护士长为组长,设质控员、药疗、仪器监护与消毒隔离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与标准,每月开展1次风险管理会议,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应对措施。②强化教育与操作技能:遵照ICU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予以培训,每月组织1次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提高护理人员识别能力。③建立激励机制与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每年科室投票选出优秀医护人员予以嘉奖,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3]护理质量参照ICU评分表,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满分100分,得分与质量成正比。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与护理技能等,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对照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分别为(80.15±2.60)、(82.21±1.50)、(78.26±2.50)分;观察组分别为(92.90±6.09)、(92.46±6.70)、(92.80±6.30)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5.24、7.6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0例(76.92%)、9例(17.31%)与3例(5.77%),总满意度为94.23%;对照组分别为20例(52.63%)、6例(15.79%)与12例(31.58%),总满意度为68.42%;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P<0.05)。

3讨论

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与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加之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肢体体位受限,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预后[4]。为寻求ICU护理管理有效方法,本研究对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士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具体表现:观察组操作熟练度评分(92.80±6.30)分比对照组(78.26±2.50)分高,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考虑可能因为护理风险管理中,注重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严格遵照ICU培训计划,每月落实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等,并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均有利于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等。此外,激励机制建立和加强护理记录管理等,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考虑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时,在护理风险小组中设立组长与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及标准,各司其职,且每月组织1次风险管理会议以探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有利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总满意度。综上所述,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琴.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13-14.

[2]张伟英,王万娟,陆冬妍,等.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1):67-68,76.

[3]李景华.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74-75.

管理风险范文篇9

1病人安全管理现状

病人安全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各项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国外有关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较早、范围广,主要研究内容是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美国质量评估报告指出,应制定安全执行标准以提高卫生保健人员执行标准;制定病人安全目标并执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建立全国性差错报告系统[1]。英国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目标是促进医疗环境的公开、公正,找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的管理漏洞。日本研究者认为,护理安全管理应在护理部或护士长的督导下,提高高年资护士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我国关于病人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病人安全现状的研究、病人安全措施的实施、病人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等,医疗机构也开展探讨护理风险测评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有关病人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明显滞后,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动态识别与分类。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同样风险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①风险感知是护理工作中面临风险所表现的态度、认识和主观判断[4],其核心是明确各类护理风险因素,主要维度有系统流程风险、护理人员风险、病人照护风险[5]。②护理风险分析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对收集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理解、质疑、过滤、整合、存储、甄别、调用、联想[6]。2.2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评估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信息后对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计,为选择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7]。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要求每家医院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事件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为评估工具,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8]。FMEA关键是对风险信息进行整合,确定失效模式,确定原因及其影响,再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侦测程度和严重性计算风险优先指数[9]。2.3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类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风险法律事项准备[10]。①风险预防: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如风险教育培训、完善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倡导护理安全文化等[11]。②风险规避:是通过放弃风险较大的风险来回避风险源,比如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产生风险,可以通过暂时不开展规避。③风险自留:风险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医院自行承担,主要是对风险发生频率低、损失小的风险。④转移风险:将全部或部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方式。主要是将发生频率低、损失大的风险转移给职业保险。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已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且已实施。⑤减轻风险: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如监督组织各项护理活动,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贯彻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等。⑥风险法律事项准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维护病人及家属的各项权益,履行告知义务,具备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12]。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是指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手段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分析风险处理效果和风险损失程度。评价风险管理效益是否良好,是否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3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风险管理制度。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保障。国外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主要涉及:①严格的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②对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督导、审核制度[13];③非惩罚性、非谴责性的风险事件申报制度;④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制度。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多种,但还不尽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防范风险。管理者应结合自身资源并借鉴国外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目前护理人员对现有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管理者应督导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14]。3.2风险管理组织。Luquire[15]提出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研究客观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防御护理风险的根本保障。风险管理属于优先解决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应是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由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以及科、区护士长构成的四级护理风险管理架构,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16]。院长全面组织管理,督导全院规章制度的执行,严防风险事故。护理部深入科室检查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质控小组制定各类风险管理方案相关的质量控制、护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病区护士长负责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对策[17]。3.3风险教育。护理风险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预防等护理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又涉及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护理质量等[18]。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列出了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风险知识,并将相关课程纳入继续教育提供网上资源[1920]。但我国现在还存在着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快完善培训体系的步伐,宜开展规范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科学化的护理管理人才。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专业培训、法律知识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同时各科室开展基于科室的教育项目,让护理人员了解本岗位的职责和专科潜在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采取规避风险的行为[21]。3.4护理安全文化。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有助于识别、预防差错事故,较好地评价护理质量。医院安全文化是由Singer等[22]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无损于病人为先”,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Ruch-lin等[23]认为,安全文化应该建立在护理管理者对异常事件和近似错误等不安全事件认识的基础之上。构建安全文化,需护理管理变被动性的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为主动汇报潜在风险因素,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有效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保证护理安全[24]。“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构建安全文化的关键,有助于管理者发现自身问题。美国病人安全联盟的经验表明,在获取风险信息后,对风险事件的分析应分责任系统和学习系统两方面。责任系统针对个人,分析影响个人胜任护理安全工作的因素,寻找源头;学习系统从组织系统漏洞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制定预防方案[25]。我国卫生部2007年提出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各医院纷纷建立不良事件非惩罚系统。但我国医院对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不足,不良事件不能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报告率低。分析原因将责任归咎个人,制定处理措施及总结经验不够全面[26]。医院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人为差错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激励护理人员分析和学习差错发生的因素,为护理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5护士长风险管理。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专业领域内常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护士长处于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基层位置,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27]。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降低风险事件是护士长的首要任务[28]。护士长未洞察医疗系统中的缺陷或漏洞,未及时排除风险因素将成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温床。李琳等[28]对护士长风险管理体验进行研究表明,护士长对风险认知水平不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不完善、缺乏风险事件上报系统、未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王绍霞等[29]总结护士长风险管理措施:坚持每日查房制;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加强警示教育;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范;全方位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坚持安全警示与质量持续改进。

4小结

管理风险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5]万志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1(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