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4:35:25

管理发展

管理发展范文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酒店;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酒店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维持资产安全的主要环节。如何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个酒店成员所关心的重点,在酒店资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创造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一、强化酒店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酒店资产在生产、经营、租赁等多方面的管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设备质量和各种功能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收益和未来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在酒店行业中,客房的出租率和餐饮的上座率决定着企业的最终效益,但是不能单纯片面按照最终销售看效益,因为酒店的硬件设施、服务质量和酒店管理各个环节都在为最终销售服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酒店的发展还需要练好内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酒店内部管理,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特长,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酒店发展长远利益来看,加强酒店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酒店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酒店是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异地办公的多方面服务的综合型场所,需要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顾客,必须有优质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才能够达到顾客的满意度。硬件设施多为酒店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这是酒店运行发展的基础。酒店基础设施中的硬件设施资产,尤其是规模化、多元化的酒店,需要豪华的装修、高档的设备。酒店的资产种类繁多,大到酒店内外装修,系统型设备、小到房间的电器设备、餐厅的厨房设备等,以及给客户提供住宿餐饮服务需要的所有低值易耗品等。(一)酒店资产管理体制不科学。目前酒店资产的管理体制不科学,资产管理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对于资产管理不断变革,但是整体重视程度仍不够。在目前阶段,资产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酒店各部门之间不能够有效融合,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企业负责人对于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组织管理混乱,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比如后勤的财务人员认为自身的工作重点是做好财务记录和各项账目的登记,没有及时和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有时会给酒店的资产管理和整体利益造成损失,阻碍酒店的发展。这就需要管理层的介入,为各部门之间做出调整融合。酒店资产管理过于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服务质量和挖掘顾客需求等无形资产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酒店的整体效益降低。(二)酒店企业资本性支出随意性。资本性支出又叫“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对于酒店的装修改造没有整体布局规划,则会失去酒店硬件设施的整体协调性,显得主题不明确,区域建设杂乱;如果资产监督保护工作做得不够详细,购买资产则会随意性很大。还有电器设备的维修、报损、折旧处理等没有明确的规定,负责维修报损的人员就会趁机把这些资产以高价维修或低价报损折旧,给酒店整体利益带来损失。由此可见,酒店资产的监督系统不够完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加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酒店的决策层忽视了资产的严格控制管理。在酒店管理的运行中,一直大幅度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内部的细节管理,可以看出决策层的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详细的管理细节,导致管理水平落后或管理懈怠,给酒店利益造成损失。(三)酒店资产流失严重。酒店资产管理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从购置、领用、清理、维修报废等需要全方位的监督。酒店企业的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体现在低值易耗品及物料用品上,比如餐具用品和客用品,都是容易携带的东西。各种原因资产流失后没有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流失的资产最终不了了之。因为没有有效的资产保护机制,在实际运行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也会给酒店的运行造成较大的阻碍。(四)缺乏对酒店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酒店的无形资产很多,就目前来看,酒店的品牌,文化内涵,酒店的独特设计,整体的物品摆放等都属于酒店的无形资产。但是酒店都不太重视这些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酒店的无形资产需要持续维持,不断开发更新,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且在星级酒店住宿就餐的大多数顾客的档次比较高,这些顾客经常在全国各地做业务,见识广泛。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更能体现酒店的品质和内涵,做好方方面面的管理才能在社会中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三、强化酒店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酒店资产管理制度。酒店想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资产管理立法意识。对于传统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吸收适应自己酒店发展的资产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酒店的发展方向。对于酒店财务中的各种虚假账目、通过制定相关的处罚制度来约束。在酒店中各个部门需要互相监督,互相配合,为酒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应该建立起内部监督机制,明确立法目的和细节,在原有的机制上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通过业绩考核来完善员工的各项指标的完成,利用健全的机制积极引导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完善各种制度,让内部的监督机制达到平衡性和互相制约性,为酒店的资产管理加强力度。(二)加强资本性支出管控。酒店的所有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不可侵犯。在资本性支出投资的制度上应该加强管控。在酒店的硬件设施的支出与管理上设立专门负责的部门,整体规划,集体决策,考虑酒店发展的长远利益。从酒店的投资回报角度考虑实施的必要性,这才能在资产的支出管控中起到作用。加强对于酒店的各种设备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让负责人尽快掌握内部设备的使用和性能,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将各项资产管理的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将实施效果和绩效有机联系起来,在反馈信息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让各层负责人都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让酒店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运行,为酒店创造更大的收益。(三)加强各项资产管理。加强酒店各项资产的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管理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生产力,没有人才的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重视资产管理的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和引荐资产管理人才,减少跳槽等现象的人才流失,多方面的管理方式,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为酒店资产管理做出努力。资产管理应该把酒店的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物品类的管理再进行细分: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的管理、细小物品的管理、日常用品的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多个管理内容。在资产管理中,最容易损坏的是电器设备,比如电梯、音响、投影、空调、电视、热水器等,最容易流失的资产是低能易耗品及物料用品。应该在这些方面指定专人负责,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理力度。(四)强化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增强酒店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应该先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酒店的品牌,文化内涵,是在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创办起来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维护。酒店的品牌要申请专利,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文化,从外形到内部设计,再到员工的培训和精神面貌,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负责对待。要设立一套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对于无形资产进行内部审核。审核还可以分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内部审核要由有管理经验的领导组成审核小组,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审核。外部审核要聘请审核资质健全的专门机构进行审核,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审核制度。酒店应该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加强重视,处处维护,不断更新,才能使酒店更好的发展。加强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酒店的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资源,需要加强管理,加以保护。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为国家实现增值保值,只有高质量的管理,才能在企业竞争中发挥优势,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永平.资产全生命周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探索[J].技术市场场,2019,26(11):181-182.

[2]郭波.资产管理信息化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0):47-48.

[3]姚娜.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纳税,2019,13(29):237-238.

[4]左娜.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29):45-46.

管理发展范文篇2

中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学的体系进行的研讨,代表性的观点把档案学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档案管理技术三个部分:

理论档案学是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学各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档案学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概括,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自身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档案工作实践和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提供一般性理论依据。

应用档案学是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称。所属学科有: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等。

应用档案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术性强,它研究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解决档案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复制缩微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等问题。

当代档案管理和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因此要求档案学也必须进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理论档案学是应用档案学的高层次理论概括,对应用档案学起直到作用;应用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问题将推动理论档案学的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整体水平。

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这是由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档案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研究档案、档案工作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们社会实践关系的学科,因此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总之,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相互从对方吸取适合本学科需要的知识。

管理发展范文篇3

进入“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煤炭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我矿始终顺应煤炭市场需求,坚持以文化管理为核心,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拓宽了生存发展空间,全矿“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和全煤系统“文明煤矿”、“中国煤矿康居建设小康矿”等荣誉称号。

我矿之所以能够健康和谐发展,追根溯源,核心原因就是在文化管理的“定位、再造、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文化管理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一、更新观念,深度定位,为文化管理全面延伸规划蓝图。

文化管理的不断更新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建塑企业文化以来,我们在企业的文化管理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没有就此满足,我们深知,与全煤系统兄弟单位相比,自己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更新观念,放宽眼界、取长补短,不断追求、更新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决策、管理和操作三个层面,开展了“延伸文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决策层领导根据企业文化的双重特性和企业的建塑实际提出“愿景激励、制度调控、分项建塑、整体推进”的观点;管理层干部从文化管理的作用、功能、功效发挥入手提出“引深精细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推进文化管理延伸”的观点;操作层员工从提升企业文化实效性入手提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推进文化管理延伸”的观点。综合讨论意见,结合建塑实际,我矿审时度势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文化管理延伸思路:即向意识形态延伸,向本质安全延伸,向精细管理延伸,向综合素质延伸,向人本管理延伸。

二、创新思维,整合再造,为文化管理的全面延伸提供恒久动力。

企业文化的出发点是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双赢,落脚点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去年以来,我们坚持“文化与管理并重,深化与创新同步”的原则,化感性为理性,以理性促实践,在文化管理的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四个层面上创新思维、整合再造,形成了具有个性管理特色的全面延伸体系。

1.向意识形态延伸,构建团队思想卓越模块。

思想决定行动。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只有引导、调动、调适好思想意识形态状态,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企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一是构建目标引领体系,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我们在认真分析煤炭市场发展规律,探寻建矿五十多年来沉淀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设计提出了二矿的愿景规划目标。并积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舆论手段,对员工进行大张旗鼓地宣灌渗透,使员工队伍内聚力、战斗力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共同愿景:建设卓越、文明、平安、和谐的二矿。

战略方针:采掘并重并举、管理精细致胜。

战略目标:原煤产量实现10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人均工资超过6万元。

二是构建“三个六”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员工的基本情况“六知道”,员工有事“六到场”,家有困难“六帮助”,切实为员工解决子女上学、就业、婚丧嫁娶等实际困难,使员工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工作。

三是推行政策激励机制。全矿上调岗薪系数,对关键管理(技术)岗位、苦脏累险和短缺人才岗位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生产队组中推行台阶工资加奖励政策。

2.向本质安全延伸,打造安全高效型矿井。

安全是煤矿工作永恒的主题。向本质安全延伸,重点要在“防”和“控”上做文章。抓预防,从思想上牢固安全意识。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形式对修订后的安全宣传教育12法、安全定位理念和“六个零”的安全目标进行宣传造势,开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让每个员工都能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搞好安全的重要性,都能做到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将安全预想制度、动态隐患排查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严密闭合的隐患排查体系,及时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推行“六网”互动,形成了对不安全问题发现、跟踪、落实、考核的互动机制。抓调控,从行为上严把安全关。推行安全账户,将员工的安全行为与自身的经济收入绑起来,旨在增加员工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

3.向精细管理延伸,构建一流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向和谐管理延伸,就要做好精细管理和人本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推行进下现场编码定置标识管理。为运行的机电设备、材料编码建账,包保给责任人,既方便管理维护,也避免了丢失浪费。在工艺安装中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编码管理,使每个操作环节都有人负责。如我矿工二队在锚杆打的质量再与奖金挂钩,使工程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对生产现场使用的材料进行定置摆放,实现了工作现场的规范整洁。在进下大巷沿线悬挂机电、运输、通风三大类的625种安全标识牌,使作业标准随处可见,有效地避免了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推行工艺流程管理改造。对井下员工的灯号、帽号、箱号、衣号实现“四号合一”,管理程序由繁变简,管理难度大大降低。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与安全生产的结合改造,开发安全监测监控、无纸化办公、干部跟班上岗等软件,管理流程进一步科学,管理环节进一步严细。

实行标准作业管理。全矿推行工程质量“十二化”标准。在317个关键岗位上推行手指口述,对92个要害岗位实行4E精细标准作业。此外,我们还利用管理监督机制,每用组织有关科室,到各单位、队组进行检查考核,奖优罚劣、打分排名,并将结果上网公布,保证了标准作业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调动了基层单位坚持标准作业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将书本上的“死标准”应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

4.向综合防治素质延伸,锻造一流员工队伍。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矿严格按照“双轨运行”的素质养成方针,在员工的思想言行和业务技能素质上同步运作,实现了综合素质的整体延伸。

实施全员培训战略,提升员工文明素养和业务理论水平。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矿员工文明公约》和6S行国规范准则。在班后讲评中对员工进行日常行为绩效考核。规范员工日常言行,展示企业员工文明风貌。对干部队伍、党员队伍、骨干队伍进行培训。干部队伍、知识分子队伍以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知识为重点;党员队伍以《先进性教育辅导读本》和党章、党史为重点;骨干队伍、员工队伍以提高劳动技能素质为重点。全矿统一规划和部署,矿、区、队三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部门及时监督、指导,确保了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培训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在学历教育上,侧重于工长以上基层管理人员,通过企校联合办学,改善和优化我矿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保证我矿后继有人。

实施全员技能提升战略,提升员工业务技能。推行“百名管理技术骨干、操作岗位明星”选树工程。对选树的36名管理技术明星、66名操作岗位明星进行了表彰和津贴兑现,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上网公布,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学习激情。以周“二.五”安全活动日为主,全员推行72小时安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深入开展“QPC素质金字塔攀升工程”和群众性“学练比”活动,通过劳动竞赛、岗位练兵、首席员工的动态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学技术、学知识、提素质的热情。一年来,全矿共产生矿级首席员工23名、井区级首席员工76名、队级首席员工163名、集团公司级技术能手43名、矿级94名。

5.向人本管理延伸,构建和谐企业集团。

满足企业员工需要,使员工获取最大化,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通过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为员工谋利办事出事这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企业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改建员工文化娱乐场所,使员工下班后有一个休闲舒适的好去处。兴建员工班中餐超市,为员工提供美味可口的工作餐。为员工配备两套工作服,并实行公管,使员工穿上了干爽的衣服。为班前会安装空调,设立图书角,让员工的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改建职工浴室,让辛苦一班的员工舒服爽心地洗上清水浴。建成全托制幼儿园,解除双职工家底的后顾之忧。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让职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打造平安和谐二矿,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治安防范格局,让员工在良好的治安环境下生产生活。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积极畅通渠道,将职工群众反映的信访矛盾和问题,处理前萌芽状态。鼓励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推行“企务公开”,切实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

三、全面延伸,不断拓展,企业的文化管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如果说先进设备、工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的话,那么,文化管理的全面延伸,就是抓住了生产力中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利用文化力激活生活力,利用文化力提升管理水平。一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全力推进文化管理延伸,各项工作取得骄人业绩,企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管理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预算管理理论发展阶段基本内客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意义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产一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卞体。为了求得企业的产存、盈利和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实施预算管理刁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日标与企业整体日标趋同。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产一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苹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苹的小断深入企业产权结构发产一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分散投资者小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小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小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仲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企业的财务活动小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小仅要对小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产卜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囚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答理的有效机制。

此欠发达地区项日吏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日的是追求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日标是使企业和投资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即满足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要使资本真正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必须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一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纂础上围绕企业战略日标对一定刊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产一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日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在实现财务日标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民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

四、国外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及实践现状

预算管理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应用极为普遍尤其是在美国、日本及西欧大多数企业都利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管理被视为企业实现管理控制与评价的有效办法。小同的国家其运行模式也有所小同。美国企业的预算般是山高层管理者做出预算过程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编制预算刊卞张销售预算的编制优光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并采取在销售预测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模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较快责任比较明确但小利于调动巾、纂层答理人员的积极性而日本的企业预算一般是山集体做出也是光确定公整体的纲领性的利益计划以此为依据设定预算编制方针再根据预算编制方针来编制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次协商和侧究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型预算。日本企业的预算方式能集中答理者的智慧考虑问题也比较周到囚而推行起来比较容易产产一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从运行模式上看西方企业预算答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多数企业都设有专的构对市场进行预测和制定预算并特别注意编制体现企业今后发展的中、民期预算。

现今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仍将预算作为实现答理控制和对公!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卞要依据在企业集团山于卞要决策者没有其他可行的非正式控制具囚此吏加强调满足预算的要求答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在小断地对预算答理进行吏深入的研究以使企业预算答理能够吏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阶段

五、计划经济刊期的预算

计划经济刊期纂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企业的产一产、销售等个部被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这刊的企业预算答理完个与财政预算融为一体企业预算只是附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而成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形成自已完整、独立的预算答理系统。

世纪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定额答理年代又推了班组核算答理及至年代又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及经济责任制、个面质量答理、市场预测、日标答理等企业答理方法对强化企业答理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六、引进先进的答理制度

改苹开发以来西方国家的企业现代答理理论被引入国门世纪年代初期西方的此欠发达地区项日更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管理发展范文篇5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以现雏形,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工作,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建设工程的基础环节,不仅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方面,还对市场秩序规范化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强化政府管理,使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得到更有优越的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更是当前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历程分析

按照年份来看,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程来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按设计图计算工程量的阶段。从1950年至1957年的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程造价没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从属于无统一预算定额与单价情况下的计价模式,只是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工程报价,有估价员经过和业主进行双方洽谈,根据企业的积累资料和本人的工作经验来达成的最终的工程造价。2)概预算定额管理逐渐削弱的阶段。从1958年至1966年,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由于受当时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设计单位概预算人员减少,造成后各级基层管理机构的概预算部门被精简,概预算与定额管理权限全部下放,概预算控制投资阶段被削弱。3)概预算定额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从1967年至1976年的时期属于第三阶段。这期间大量基础资料被销毁,定额一再受到挤压,预算人员改行,概预算和定额管理机构被撤销,造成设计、施工无预算、竣工无决算的现象。4)造价机构管理工作整顿和发展的阶段。从1977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国家恢复重建造价管理机构,成立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的第四阶段,这期间,建设管理发展文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完善。直到1900年,我国终于成立了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这标志着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对造价机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逐步与国际接轨之后,各地在编制新预算定额的基础上,遵循着国家建设部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计价模式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提出的“控制量,放开价,引入竞争”的基本改革的思想路线发展,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做了新的尝试,计价方式也由政府决定造价转变为政府指导造价,造价管理方式进行了转变。明确规定预算定额单价中的材料、人工、机械价格均作为编制期的基期价,建筑产品价格从根据国家预算定额、计划价格的计价模式,并定期市场价格信息进行动态知道,逐步走向根据国家预算定额、物价管理部门的市场指导价,在规定的幅度内予以调整,同时并受承包合同条件制约的计价模式。由于更多地融入了市场对行业的影响因素,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建筑法》等一批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建筑产品的市场管理,促进建筑业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的种种不足之处

4.1工程造价管理的上行法律缺失

工程价格管理的规章制度层次不高、可操控性弱,没有一个整体的较为统一的系统性。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均停留在部门规章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缺乏上行法律、法规。同时在实际处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被串标、扭曲、议标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贯彻和落实中经常的会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出现,这是十分值得相关部门对认知对待的问题。

4.2目前,建筑市场计价行为也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这些问题大多与工程造价直接相关,缺乏监督与惩治手段

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面,更是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往往导致资金缺乏、监督和责任追究起来无从下手,起了极大的反面作用。变现的主要形式包括:单纯注重政绩和形象工程、压缩工期现象严重、不履行法定的招标程序、不履行法定的建设程序、不按合同支付工程款及拖欠工程款等等。

5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5.1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中国的经济逐步的融入到全球市场的行列,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目也在不断的程上升局势,与此同时的外国企业,也必定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占据中国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和改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

5.2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伴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到了离开网络就无法顺利生活的局面,网络已经紧密的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已经开始大批量的运用到其中,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另外,由于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这也从一方面间接的表明了,工程造价管理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网络和电脑的发展,未来的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

6结束语

管理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体系;薪酬政策

薪酬是企业必须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回报的总和,也就是说薪酬是因员工为企业所作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经验等)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的货币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工资、分红、福利等。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薪酬制度,在不同的薪酬制度下。员工的薪酬构成不同,薪酬的不同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不同方面的认可。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也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

从工业革命给早期工厂制度带来冲击开始,发展到今天网络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全面渗透,传统的薪酬管理也在不断地变迁。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传统薪酬管理的变迁可以归纳为3个阶段。

1.1早期工厂制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把工资水平维持在最低限度。在前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工人习惯于家庭或农村生活,不喜欢接受工厂的约束,工作时间随意性大,工厂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培养“工业习惯”。当时的工人如果能在4天的时间挣到足够维持7天生活的钱,那么他们就会把剩下的3天作为休息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家研究的结果是:收入与所提供的劳动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工资增加时,工人宁可去花掉他们的钱,等钱花光以后,需要更多的钱时再去工作。凶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雇主们认为: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的工人。他们尽可能地采用低工资标准,让工资维持在最低水平上,使工人刚刚能够维持生计,希望工人尽快把钱花完,然后不得不回到工厂工作。但是,为了吸引熟练的技术工人,这些雇主又不得不为他们提供稳定的、较高水平的工资。于是,雇主们为了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就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薪酬办法。在这个时期,工厂薪酬的支付沿用了家族制简单的计件付酬办法。

在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里,工资激励使用得相当广泛,那里的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劳动报酬与个人劳动付出紧密相关。

1,2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薪酬政策。在科学管理时代,以“高工资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当时的观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劳动报酬与劳动表现联系起来。利润分红能够鼓励工人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因为他们能分享盈利。

现代管理学之父泰罗不赞同当时正在实行的利润分享计划,认为利润分享计划不能促进个人抱负的实现,因为不管人们作出的贡献大小,所有的人都参与分享利润。而且,按照时间接近的心理原则,这种制度获得奖赏的日子太遥远,在一年终了时分享利润并不能激励工人在每天都作出最大的成绩。l9世纪末,他针对工人“偷懒”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度,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把钱付给人而不是职位。泰罗认为,如果采用差别计件工资,一旦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差别计件工资制度就能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使得达不到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率,同时向确实达到标准的工人支付较高的报酬。在此基础上.甘特发明了“完成任务发给奖金”的制度,来实现泰罗制所无法达到的鼓励工人相互合作的目的。根据这个制度,如果工人某一天完成了分配给他的全部工作,他每天就得到一定数额的奖金。甘特建议,工人如果在规定时间或在少于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除了可得到规定内的报酬外,还能按该时间的百分比获得另外的报酬。此外,甘特采纳了一位同事的意见:一个工人达到标准,工长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如果所有的工人都达到标准,工长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甘特认为,给工长这种额外奖金是为了使能力差的工人达到标准,并使工长把精力放在最需要他们帮助的那些人身上,可以说,这是最早关于管理者薪酬激励的表述。与此同时,利润分享计划也得到了修正和改善。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一个工会领袖斯坎伦针对团体激励提出薪酬计划。当时,他所在的拉角公司处于破产的边缘。斯坎伦在同钢铁工人工会职员商量以后,制定了一个工会—管理当局合作提高生产率的计划,该计划在工人节约劳动成本时给予奖金,这项计划使得拉角公司免于破产。斯坎伦计划的核心是建议以计划和生产委员会为主体,寻求节省劳动成本的方法和手段;不对提出建议的个人付给报酬,整个计划的首要原则是以团体为目标,强调的是协作和合作而不是竞争,任何一个人的建议都能使大家得到好处,在整个工厂或整个公司范围内付给报酬,鼓励工会和管理当局进行协作以降低成本和分享利润。斯坎伦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提出的建议实行团体付酬,建立讨论和制定节约成本的联合委员会,工人分享的是节约的成本,而不是增加的利润。

从以上薪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完成了从“低薪”到“高薪”刺激理念的根本转变。“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的工人”的观点逐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是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正是由于得到最好报酬的劳动力去操纵机器,才保证了相对于资本投入的最多的产品”的观点所替代。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如果雇主支付低工资,产量就会下降;但是,如果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并且与机器相结合,产量就会提高。为了证实这个结论,舍恩霍夫比较以后发现支付工资最高的国家反而成本最低。当时美国匹兹堡制钉工人的工资收入是英国同类工人的l0倍,而前者铁钉的成本却只有后者的一半。这样,“高工资、低成本”的观点便在企业中得到确立。

l.3行为科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制定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工作中的人同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并不是彻底的理性生物。他们有感情,他们感到自己重要并使自己的工作被人认为重要。当然,他们对自己的工资袋颇感兴趣,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有时候,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工资能否确切地反映他们所做的不同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因此,一些企业为满足个体心理需求而进行不同的尝试。

詹姆斯·林肯尝试并试验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方法。他认为,对工作的自豪、自力更生以及其他久经考验的品德正在消失,为了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恢复个人“明智的自私自利”。激励人们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钱和安全,而是对他们技能的承认。林肯计划试图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然后按照他们对公司成功作出的贡献发给奖金。结果表明,与克利夫兰地区其他制造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林肯电气公司没有停工,也几乎没有员工离职现象,个人生产率是整个制造业平均生产率的5倍,股份的平均股息稳定上升,产品价格稳定下降,而工人的奖金保持在高水平上。林肯电气公司的个人刺激计划一直得以延续执行,而企业一如既往地取得成功。这些做法在现在的美国还仍然获得很高的评价。

威廉斯最先提出工资权益理论。他认为,从工人的角度看,工资是相对的,也就是说,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人所得到的绝对工资,而在于他所得到的相对工资。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的公平激励理论发展了这种观点,即工资分配的公正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他们认为,一个人对薪金的感觉至少基于两种比率:一种是所得工资相对于他人工资的比率,另一种是其“投入”(即所付出的努力、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培训、经验)相对于“产出”(薪金)的比率。也就是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并不是指一味的“高薪”,而是追求公平、合理,对员工有最佳激励效果的薪酬制度。因此,他们强调了薪酬调查在薪酬决策中的地位。

从薪酬管理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在传统的薪酬管理思想中,薪酬政策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维度的。证据表明:工资刺激的效力是如此依赖于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至于不能将它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衡量效果。

二、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趋势

传统薪酬管理思想关注的基本点是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付薪酬是为了降低员工的“偷懒”程度。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员工持股运动持续了将近l0年时间,“员工可以拥有公司所有权”的思想逐步为许多企业所接受。特别是在委托理论提出后,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将这种思路用于解决管理者报酬问题,提出把经理人报酬与企业业绩捆绑在一起,使经理分担部分经营风险,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使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理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经理人报酬中与股票价值相联系的长期报酬比重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界开始关心薪酬如何与新出现的管理变革,如柔性化、团队管理、流程再造等情况相适应,使得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制度推广得更为普遍,并从广义的薪酬含义出发,提出了相对柔性的新型薪酬制度。

这个时期的薪酬管理强调的是员工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传统的对“偷懒”行为的约束。一般认为,薪酬并不是简单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更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大量案例表明,企业开始尝试可变薪酬制度,倾向于按业绩和竞争优势付酬,薪酬的概念已经突破“金钱”与物质的范畴,问接收入(福利)和一些非经济性报酬(心理收入)在薪酬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对员工的需求又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员工既重视工资和收益,同时又在意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无论任职的形式如何,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因此,除了各种形式的收益分享计划外,薪酬制度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2.1宽带薪酬制度

这种薪酬体系将原来报酬各不相同的多个职位进行大致归类,每类的报酬相同,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些下属甚至可以享受与主管一样的工资待遇,同时薪酬幅度加大,激励作用加强。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薪酬模式突破了行政职务与薪酬的联系,有利于职业发展管理的改善,建立一种集体凝聚力,适应组织扁平化造成晋升机会减少的客观现实。当然,由于操作性问题,这种薪酬体系还在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2.2以技能与业绩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技能工资体系和收益分享体系发展迅速。正如美国学者莱芭·尼尔斯1998年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面对技术人才的独立性,美国各公司的对策就是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计划来同其他公司竞争,吸引更多人才。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一些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根据职务或工作价值确定报酬的做法,采用以“投入”(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衡量依据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这种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与特征。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大量的企业也采用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薪酬体系。据调查,美国有70%的大型企业采用了这种制度,英国的不少企业也正在改善和尝试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为高级主管提供奖金和股票期权。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为了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2.3泛化的薪酬政策

管理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一、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W.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据报道,IBM公司在1992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结成了400多项战略联盟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1876年诞生了电话网络,1948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1969年国际互联网萌芽,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产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崭新而强大的功能所决定的,尤其在互联网和经济联姻之后,其强大的功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网络经济对管理理论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新技术革命对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4.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异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与前网络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从“充满竞争与不信任状态”向“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状态”转变,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型”向“自觉的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简单的服从”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等新的特点。而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又必然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五、结论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1.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2.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

3.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4.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总之,面临新经济环境的挑战,我们要分析、明确并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进行管理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尹柳营,李敏.国际企业管理:经营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彭璧玉.现代企业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董艳玲.网络经济与管理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管理发展范文篇8

1.计划型转变成需求导向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都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规模、生产格局、生产产品的价格,都要按照计划确定。计划型农业经济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由于资源短缺,产品价格固定,所以生产者注重的是高产量,而忽略了经营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不再是落后传统的了,而是象征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计划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型,也需要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和现代农业知识,这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2.确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供给的及时性,才是证明农业经济转型成功的有力证据。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的首要特点。

3.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农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农村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城乡之间依旧千差万别。这不利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所以,要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平稳建立康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4.农业生产科技化进程加快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学校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了、农业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类似的专业。让学生们掌握农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技术,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为农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求,与农业经济对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

(1)农业经济管理开始关注食品科学。原来的农业发展是为了完成计划产量,而如今的农业发展是为了促进。我国三大产业分工明确,所以农业涉及到的范围就变大了,从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多加注意。而食品质量安全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关注范围扩大,也加重了自身的任务,但是更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几进步;(2)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环境经济的时代。农业的生产依靠自然,与大自然的“心情”休戚相关。所以,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两大产业无法取代的。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填补了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许多空白,也将促进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动荡,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面临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出口和进口不少农产品,所以在农业经济一体化方面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用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经济应用有着巨大开发潜力,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要做到以下两点:(1)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农业经营制度的深入研究的突破,仍然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2)“三农”问题的克服。农民、农村、农业依旧是我国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课题,不容忽视。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发展

21世纪的时候,世界许多高等院校与农业经理管理相关的专业纷纷更名,寻求更多的生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主要有三类:农业与资源经济、应用经济学、食品经济学。这足以表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

1.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转型

“首先要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为此作出对策。其次,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我国的农业主要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世界30%的土地养育着世界70%的人口”这种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状态表示我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并没有形成。而且农业经营的发展多元化也使得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矛盾也被激化。我们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并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这些矛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各高校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立一个集管理和农业经济齐发展的学科,合理的处理“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的人才结构。不仅要培养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更要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诸如“农业企业家、农业经历的宏观管理者以及专门研究理论的人才”所以,我国各高校要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2.形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特色

这样有利于农业经理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在近50年的农业发展中,实现了由“个体私有经营”到“集体经营”的转变,再由“集体经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可为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但是仍旧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的局面,怎么样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研究的课题。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所以,要形成本学科的自身特色,能够区别于国外管理学科,更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农业生产需要不同阶层的人员,所以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时,要注重人的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要分步骤、分层次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农业发展问题都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不会大材小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一部分是“”期间的前辈,而一部分则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如何融合两类人才的精神,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贡献力量,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首先,可以对改革开放后期以及留学归来的人才进行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实践,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与我国国情接轨。其次,对于前的老前辈进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使他们扩宽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更要注重的是对高级人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支持他们研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项目,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管理发展范文篇9

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业务繁重.准确率不高。传统管理模式在材料核算与管理方面,成本员、材料员和保管员仍使用手工票据往来核算.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易错,无法及时、精准地提供管理信息。

二是流程过长.管理难度大由于材料从物管科出库到井区入库要经过井区开票、物管科审批、物管科送票领料等八个环节.中途时间花费长.矿领导和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准确掌握材料动态信息.难以及时进行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

三是品种过多.监控难度大矿用材料种类繁多.票据全部采用手工传递、记账、对账、分类和汇总.矿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材料出入库情况以及周转材料的回收、复用情况.容易造成账实不符.产生流失和浪费现象四是责权不分.管理机制差由于依靠人工操作业务.流转过程中数据全部沉压在基层工作人员手中,对成本员、材料员、保管员等业务人员长期缺乏有效监督.无法做到权责分离。即使发现材料管理中的问题.追踪起来也十分困难。难以划清具体责任,造成管理透明度不强、约束力不大。五是家底不清,资金损失大由于管理人员无法实时了解材料、设备的具体占用情况.很多基层单位调用的材料、设备长期闲置,闲置物资无法在矿内调剂.增加了储备资金占用.部分材料设备长期闲置后变质、毁损和淘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六是监控不严.管理效率低物资管理使用中流程不够清晰、出入库环节漏洞较多.管理者不能够及时对物资进行监管和调控大量库存物资及相关数据长期分散并沉淀在各个基层单位.对各项物资的监控只能事后分析.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往往造成过度投人的现象.管理效率低。

推广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信息掌握更加准确通过建立井区核算信息化管理平台.矿对井区材料收、发、存等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对井区材料入库、出库、查询、处理、报表进行实时控制.随时接收和处理井区材料消耗数据,实现了井区材料来有渠道、耗有去向的全程监控.所有数据实现电子比对.杜绝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实现了即时跟踪问责。

二是管理效率大幅提高在管理的重点环节.有机融人了限额控制、内部银行管理、呆滞材料分析等先进管理手段.各级管理人员依照计算机程序设定的权限随时查阅各基层单位的业务数据和材料使用情况.将以往的事后单向考核转变为以业务流程控制为中心的实时控制。提高了井区库存、物管科库存的流动性.对各级库存紧缺物资实现了全矿调拨.有效解决了以往各级仓库积压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公司各矿储备资金占用较实施信息化管理前平均降低50万元.连续两年杜绝材料变质、淘汰现象。

三是流程控制更加严谨实行制度流程化控制.通过将管理制度在网络中以信息化的形式表现.在网络中按工作人员岗位设置计划、付料、收料、验收、考核等唯一操作权限.明确相关人员管理责任,日常工作中一旦出现材料投入异常变化.网络系统立即提示各级管理人员查找原因.并通过网络责令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在计划控制、限额领料、定额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管理责任的追根溯源。同时,实行网络限额、定额控制.杜绝了人为独立操作可能带来的数据不实等现象。信息化效率的提升实现了材料管理动态跟踪.对材料投入现场核实、大型材料核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材料消耗。

四是物资管理更加方便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矿内各职能部门可以清晰掌握大型材料、机电设备、单体支柱的在用、闲置、待修、修复、报废、丢失等各种状态.对井区已领未耗材料和闲置的大型材料、机电设备、单体支柱进行更好的调剂.使新品投入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增加了呆料分析控制功能.矿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可直观地看到各个库存中都有哪些材料长期滞留.占用了多少生产成本.可迅速责令相关人员进行“退库”或“调剂使用”处理。

五是井区核算更加规范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配套措施.矿财务统一了内部经济核算形式和内容.编制了基层核算管理软件,使成本预算、消耗控制、业绩考核由原来的手工操作变成依托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微机操作.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上报实现网络传输.使井区核算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六是人员操作更加便捷由于公司井区分散.相互间距离仅投入大.而且在维护上也存在较大难度部分单位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广泛分布的优势,实现数据网上审批传送.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工作.操作更加便捷。

管理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阶段发展趋势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Modigliani)和米勒(Merto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纳(John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