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9:14:56

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1

理念是行为的前提和先导,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强化,首先须摒弃“专业至上、应用第一”的错误理念,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将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但在有些主管教学的领导在潜意识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玩玩闹闹,没有将其提高到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应有高度。所以经费投入往往不足,物质保障显得很无力。或者是有些学校有预算,划拨了艺术教育的年度经费,但实际情况是艺术教育经费的使用还处在“一次活动、一次申报、一次批复”的状态。“主管”认可或需要的艺术活动的经费自然好办,而属于艺术教育计划和建设等项目范畴的经费就变得非常“模糊”。如一个超万人的在校生的某高校,只有一部钢琴可供教师上课和学生使用。这是“经费”在“模糊”情况下的一个真实例子。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术,它主要是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艺术教育的开展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它跟其他公共课一起,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上,依据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案例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各校实际情况,应作出完整合理的设置。同时,一个由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组成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都是为规范公共教育,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所必须。从而最大可能最大意义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也是“全程”的教育。它要求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从入校直至毕业,始终得到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的艺术教育,并贯穿于整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从事公众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如场地、音响设备、活动经费等。各校要有统一、系统的公众艺术教育组织安排。这些物质条件在缺少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是难以落实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地走进一个既封闭又顽固的非良性空间。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众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政策、师资、资金等软硬件方面给予艺术教育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各部门有机整合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否则,有效的开展高校公众艺术教育就完全成为了一句空话。

二、挖掘艺术社团的艺术引导与熏陶功能,辅助学生独立开展艺术探索

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把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国内外成功的公共艺术教育经验表明,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不仅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任何艺术教育的课程,一定不仅仅限于上好几堂课而已。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不同层面地带动诸如审美情趣、学习感受、情感体验、文化价值和人格塑造等精神内涵层面的东西的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艺术社团也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打造健康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本身就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乐园,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种音乐活动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那些有兴趣但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带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开设形式多样不同内容的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专业、年级、层次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相关的活动规章制度,安排合理的时间段和活动场所,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并融入各种课外活动之中,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学校每年可以开展不同的艺术活动,比如迎新晚会,举办各种歌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元旦文艺汇演、音乐剧话剧比赛、模特比赛等文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课堂的音乐技能学习通过文艺汇演和表演观摩等方面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实践中得以展示。当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学生中自然会出现一些音乐掌握上的好差之分。我们开展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不能只针对那些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那些初学者或者在课堂通过指导才刚刚对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入门的学生,也要给予实践的机会。我们可以把技能课的期末考试以面向学生观摩的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但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实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还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喜爱。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2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统一教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权利;责任;教育

公民通过接触公共艺术作品的表征和意涵引发审美“联想”,回忆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审美经验,或获得未经历过(他人)的相关审美经验,从而认识被赋予的权利,明确应担负的责任。与以往的那种对抽象的教条的背诵或被动服从的形式不一样,这是一种以和谐的形象出现的完形理性操作模式,希望通过艺术促进社会的对话及改造。

1公共艺术有助于公民认识权利

1.1法律权利与政治权利。一方面,在接触公共艺术的过程当中,作品明确而强烈的目的性能传播法律权利意识,帮助和维护公民行使法律权利。公共艺术可能并不能够直接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或干涉相关公部门的政策与措施,但公共艺术能使公民通过审美的过程认识自己拥有的法律权利,并能以各种方式迅速地聚集大量社会力量,为抗争者服务。例如:抗议布兰能。项目将研究与档案资料当作艺术媒材,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展出历时一年之久的布兰能温度计工厂抗争纪录。该展展出的新闻报道,案件始末、工资条单以及当地居民的照片、录影等,吸引了媒体的注意,以成为抗议民众的组织中心,并将签有抗议民众名字的工厂执照影印本出售,为抗争的人筹募基金。这场活动的正面影响是让布兰能的伦敦工厂成立了工会。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示范与暗示政治权利的行使。公共艺术不仅是属于艺术的,更多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实践性意识形态的表现,是行为行动态度、姿态之类的概念,表象形象的复合构成物。公共艺术可以为政治话语权的行使,提供示范的样本。如:无线电波计划,项目提供机会给观众以接触另类的新闻观点。观众可以自行从节目单中选择相关议题的报道,替代原先的新闻片段。参与者通过此项目,了解到某些未公开的或不道德的政治决策,这些另类的新闻,是创作者通过艺术发声,告诉参与者每一位公民都有政治的知情权与评论政治决策的权利。1.2社会权利与人身权利。第一,公共艺术尝试为公民争取社会生存权。对话性的公共艺术创作,是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利器。通过对话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生存的权利是许多公共艺术项目的目的。例如:艺术介入帮助吸毒妇女。项目创造了一个“船上”对话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与政治言词的效果隔离,让主要参与者能够针对吸毒问题解决策略加以辩论与沟通。最后的结果是,社会局获得政府暂时性地提供十五名妇女住屋补助年金。这类作品与现有的政治及管理体系合作,以改变特定团队的状况。第二,公共艺术项目反对侵害人身权。在现代社会,公共艺术以各种方式与侵害人身权的行为抗争。例如:介入驱逐拘留中心。本计划重点放在萨尔斯堡警方拘留中心里被拘禁的移民情况,此中心的环境比任何一间监狱都不如,被拘留的移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自身权利的资讯。项目邀集社会各界组成一个工作小组,针对中心设施如何改善,达成专业共识。透过这些共识,让被拘留的移民能接触社会服务。作品包含了密集的对话和讨论,以决定适合特定案例的介入形式,其务实且针对社区反应的方式是快捷且有效的。

2公共艺术有助于公民明确责任

2.1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公共艺术是促成个人与世界,及与他人相遇的媒介。一方面,公共艺术项目可以帮助建立公共议题讨论机制。公共艺术尝试以艺术空间营造的方式将原有的私人空间转换为公共领域,一个具有讨论社区事务论坛的场所操作的概念模式。例如:台湾土沟聚落艺术改造行动中家埕的泡茶处、树下集会聊天等。这些生活的范围圈内居民不定时聚在一起谈论社区事务或是生活琐事,都是可收集的民众意见与想法的场所,在公共领域的定义下是可成立的。借由公共艺术的形式,在小众场所建立公共议题讨论机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认识彼此之间的关系,唤起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与责任感。2.2人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在阿伦特看来,社会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形式。公共艺术帮助我们凝聚共同记忆。第一,公共艺术连接社会脉络。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风蚀化了阶级的环境和组织。大众不再认为有共同的利益,不再有阶级意识,大众性中的世界,丧失了凝聚力。公共艺术项目具有沟通生活的桥梁作用,可以让彼此疏离、沟通有障碍的群众,能够破除藩篱,坐下来冷静聆听不同的异议与心声。例如:工程进程。这是一所医院所设置的公共艺术,这个医院专事勒戒者的医护,加高的步道从医院的停车场开始,并从建筑物的两边分叉开来,以便扩展至四周的海埔新生地。作品想要创造的是一条把医院和其紧邻的四周联系起来的道路,帮助完成作品的绝大部分都是医院的病人。作品并不是要创造一些人工的社会连接,而是通过“路”这一途径启动一个从对该地方感官经验开始的交流过程,让病人象征性地重回社会的怀抱。第二,公共艺术项目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艺术应当介入社会并改造社会。新类型的公共艺术往往将关注点放在越来越尖锐的社会矛盾等问题上,艺术寻找着能建立意识的做法。照片、文字、对话、装置和表演,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介入社会,缓和矛盾的表现。例如:台湾宝藏岩聚落艺术行动。宝藏岩聚落因为2006年底执行的居民迁离与安置行动引来外界的高度关注。从一个待拆迁的违建山城,摇身变成艺术实验场域,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宝藏岩也给了在地居民安身立命之所。其实,这是文化部门寻求地方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也是诉求保存活化的社会运动与政府体制协商后的妥协。由现代社会带来的矛盾与危机,在公共艺术的力量下得到了缓和,虽然艺术并非能化解所有的问题,但是他相当于一个缓冲地带,为大众与政府、个人与社会之间带来喘息的机会,也给予人们思考社会责任的时间。2.3人与自然之间的责任。在阿伦特的理论中,生存和自然是构成人的世俗或人世间生存框架及空间的最基本条件。首先,公共艺术帮助公民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并不仅仅是科技问题,公共艺术希望人们从哲学高度重新反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永远不变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不可分离性。例如:点音脚踏。艺术家在竹园的不同地点上画下印记。印记指示听音的点,印记中的耳朵和脚印指示我们应该站立,面对环境的方向。印记的设置是希望可以让我们听到河流和他的环境,以及当地的一些特点。每一个听音点会让我们更靠近这个城市,以一种深刻又亲密的方式来让我们了解,开启一种属于没有阶级,价值品位判断的递进关系,其中每件事物建设基础建构每个人和每个自然元素都共同生活在一起。其次,公共艺术项目试图修复已被破坏的关系。除了艺术之外,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表达工具,能够在想象中重新创造自然,同时能够进一步借着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例如:再生田野。此项目用植物来净化污染的有毒废料场土壤,项目与艺术中心、科博馆和污染防治所合作栽种一种稀有的超富集植物,该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并大量积聚,收割之后可达到净化土壤的效果。作品的造型结构包括一个十字,外面一个圆圈,再外面一个方形。圆形的区域种了超富集植物,作为实验区;圆形和方形之间的区域作为控制区。此项目成功的结合了科学与艺术,为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做出了努力。基于审美联想的原理,公共艺术以各种艺术形式,传播法律权利意识,维护公民法律权利,示范和暗示政治权利的行使;为公民争取社会生存权,反对侵害人身权;使公民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公共议题讨论机制和双向互动的关系;连接社会脉络,缓和社会矛盾;使公民认识人与自然间共生的关系,修复被破坏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其公民权责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美]SuzanneLacy编,吴玛悧译.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美]GrantH.Kester著,吴玛悧,谢明学,梁锦鋆译.对话性创作:现代艺术中的社群与沟通[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4][德]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罗森穆勒主编,王旭,寇瑛译.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球与地区问题出版中心,2015.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影视鉴赏;微课;景别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简明清晰、技术得当、理念创新逐步应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微课早在2011年便有了一定的概念,2013年被称为“微课元年”。近年来,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倡导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制作的现状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高质量的微课内容,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欠缺,除了个别学校制作了一些精品的微课视频之外,大多数微课的质量都较一般,无法起到很好的拓展作用。所以,积极建设适应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和精神。江苏省组织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笔者申请了此次课题,课题名称为民办高职公共艺术《影视鉴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研究,根据微课的特点对公共艺术《影视鉴赏》课的景别专题进行了设计,下面笔者将简单介绍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

1教学理念与目的

《影视鉴赏》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影视鉴赏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影视作品鉴赏。景别的划分是影视鉴赏过程中首要学习的概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习者了解或掌握影视景别划分的基本知识、景别在影视作品中及实践拍摄中的运用等,丰富学习者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内容与重难点

(1)教学内容:选取《影视鉴赏》中《景别》这一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学习景别的定义,了解景别的划分,掌握景别的运用等。(2)重难点:充分理解景别的基本内涵;了解景别是如何划分的,可以将影视作品镜头中的不同景别进行区分;在实际拍摄中将各种景别运用到位。

3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环节设计独特:“欣赏、问答、举例、实践、总结、思考”六个环节,从理论(欣赏、问答、举例)到实践,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回归理论思考。(2)学生全员参与度高:本次教学内容可以涉及电影、动画等影视作品的例子,关注度高,能够增加学生艺术知识、提高艺术技能。(3)教学手段资源丰富: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有视频、动画、PPT、图片、习题等。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4)理论实践互融互通:既有理论讲解,又注重挖掘影视作品中景别的运用,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开拓思路。

4微课的具体设计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富魅力的艺术,它的历史虽只有百年,但已是艺术大家族中得天独厚的宠儿。与此相适应,影视理论研究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影视语言是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影视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剪辑)和摄影机的运动或是焦距变化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影视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影视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笔者的微课就是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太阳的后裔》第三集开始时飞机飞过头顶衔接实际俯拍学校全景,女主角跑衔接学生走的镜头,学生走进教室上课衔接教室投影仪正在播放《太阳的后裔》的视频等。《太阳的后裔》的影视时空和微课的现实时空交错出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联想。用《太阳的后裔》的背景音乐衔接上课的打铃声,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有机结合,体现内容的变化,使微课节奏丰富多变,生动自然,产生较强的感染力。通过时空交错蒙太奇的手法引入微课,同时将整个微课设计如下。(1)环节一:欣赏。通过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一段视频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案例新颖,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环节二:问答。怎么描述影视画面?怎样划分景别?怎样将景别运用到拍摄中?景别是指由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画面上形象大小的变化。景别通常分为六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特写。(3)环节三:举例。举例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和Mr.Boomba系列Flash作品之一。通过举例分析景别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4)环节四:实践。请同学们用手机拍老师上课的画面。边拍边回顾景别划分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学完理论,通过练习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巩固。(5)环节五: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与课程导入相呼应,再次用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中的那段视频结束课程。(6)环节六:思考。提出问题:景别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导出下一课,承上启下!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语

回顾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笔者深深庆幸自己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正因为当今的技术,学校快速发展教师们积极使用微课,才有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微课。要注重核心可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要进行整门课程的开发和体系化,重视每一个微课的质量,边实践、边提高,探索适合公共艺术教育影视鉴赏课程特色的微课开发模式;整合系列微课,以达到系列化、专题化的效果。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微课,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采用微课,更要辩证地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杨晓林.影视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龚金平.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晓宁.从美育高度开展学校公共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10-13.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5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设计美学;公共艺术;理论基础;目标定位

1.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势

近年来各个教育阶层已逐渐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在健全人格培养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能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发展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在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主席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足以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目前各大院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公共课范围内就是为了响应号召普及美育教育。1.1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艺术教育具有普通语言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功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钱学森指出:“搞科学的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来的。”同时艺术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1.2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通常公共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均为专业艺术教育出身,精通某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并未达到公共艺术范畴所涉及的广度,在教学方面很容易混淆教学目标与定位,一个是将艺术课程过于理论化,将此类课程归为文化类课程教学方式之一,二个是过于专业,将非专业人群按照技能培训方向培养,从而背离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

2.设计美学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设计美学是关于多维度设计范畴的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方面的研究,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育而言内容更加的广泛。2.1设计美学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来讲,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对于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个人审美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理性思维的训练下,让这一部分非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感性类视觉化的信息艺术方面来讲是非常吃力的,例如在他们看到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以及凡•高的大部分作品,通常被解释为是他的心理问题和艺术家的创作狂热问题的图画表现。介于此类作品,往往大多数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上都很难去阐释作品在创作时的意识由来,然而在理解过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就能够帮助我们去定义在艺术作品的表现的理论依据。在理解此类作品时,就不会出现纯粹的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都是精神失常而产生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对于此类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就能够慢慢消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难以理解,但是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艰深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来源于意识中的生活点滴。2.2设计美学能够辅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定位。艺术教育其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2]设计美学理论则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实现培育艺术素养的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而是陶冶情趣、丰富心灵,它所关注的不是人类精神的外向探索的结果而是内部体验及其表达。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更丰富、更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3]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下的公共艺术是美育的主要环节,可以促进人的情感世界和感觉系统的发展,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德育,以其激发创造力的功能促进智育,以其优美和谐的情趣品位改善体育,以其人本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改变劳育,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生活。因此,设计美学理论可加强和改进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理解设计美学能避免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的误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类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艺术品与设计产品的范畴与定义,往往抽象的认为凡是随意的一个概念创作就能称之为一个艺术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误区,认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一项简易随性的工作,然而真正的艺术或设计必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表演或创作的。我们公共艺术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为未来的生产工作所服务的,我们在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外兼修”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云,于云香.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位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

[2][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精神文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方法

与一般的艺术教育不同,公共艺术教育由于其面向的受教育对象面积广泛,因此无法向其他艺术教育门类一样能够对艺术知识和艺术内涵进行十分深入的探讨,只能够将艺术教育的内容向基础性和公共性方向靠拢。受教育者在进行艺术学习时,并非为了成就较高的艺术建树,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来培养自身艺术文化的修养,使自我通过创新感受到愉悦,此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审美是艺术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教育者对于艺术学习的审美价值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会选择运用审美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实现对艺术价值的感知。公共艺术教育虽然与专业艺术教育在程度和水平深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对于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却具有一致性。审美观主要包含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念三个部分,总结起来即为“何为美?何为丑?”从而形成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例如,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教育当中,学习者就可以通过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来感知创作者所表达的情绪和价值,从而从中收获到感动和成长,这一个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道德教育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遵循并践行的教育,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平衡的法度和准则。在公共艺术教育当中,艺术教育通过其审美价值的形成使得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丑、善恶的区分从而加深对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培养,进而形成对道德教育当中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的时候,学习者会根据音乐作品的表达内容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情绪,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人的情感塑造和培育具有突出作用,学习者经过学习可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观,从而能够明辨是非,形成良好修养。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思考

(一)开放的教学方法。公共艺术教育的面向较为广泛,其对于人的培养和塑造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在开展相应的教育时,教育者需要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打造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认为,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时首先应当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艺术教育的目标将课程内容适当开放。公共艺术教育的涵盖面较广,本身并没有课程门类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穿插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对艺术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能够对艺术作品、艺术特征深刻感知。以音乐欣赏课为例,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讲解时,就可以通过历史知识、乐理知识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情感的表现方法进行介绍,从而使音乐知识更加立体,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印象。(二)开放的教学过程。公共艺术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愉悦感和审美价值,因此相对于传统课程教育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公共艺术教育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更加灵活。例如,在开展陶艺课程时,教师通过陶艺的制作、陶艺作品的鉴赏来帮助学生形成对陶艺的认知,教师通过对陶艺历史的降解帮助学生对陶艺价值的确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检索信息等方式来对陶艺知识进行补充,从而使自身的想象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三)开放的教学空间。艺术教育教学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空间应当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深入自然和社会,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教室。在教学活动中,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参考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方法,打造符合学习者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的活动课程,通过对身边美的发现,来形成认知能力。如教育者可以引领学习者走进较为出名的企业,在对企业进行观摩中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魅力;或者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当中感受历史的发展,形成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教育内容中“艺术”的概念,还需要注重教学对象中“公共”的概念。教育从业者需要从这两个概念出发,建立起艺术内涵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关联,使艺术教育可以向大众普及。

参考文献: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8

一、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有些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往往仅作为一种点缀和摆设,表现在:没有组建相对应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教师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学督导不到位,甚至有些学校由一些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且教学设计没有统一要求,随意性较大,教学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

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在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从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里跳出来,依旧沿袭“教师———课堂———学生”这样的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讲述着一系列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和知识,过分强调共性要求,造成了学生的优劣好差之分,不但无法引导学生投入艺术的审美和思考中,反而将启迪他们艺术心灵的大门提前关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惰性。

3.教学实践性不强在课堂上,学生听多练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缺少实践的体验和感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如孔老夫子所说的“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4.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公共艺术教学,都存在课堂与课外脱节现象,即教师的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艺术文化活动,不能真正从实践参与、实际操作入手,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运用相结合,达不到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传递功能。

二、增强公共艺术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1.建立公共艺术教研室,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公共艺术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从学校层面建立公共艺术教研机构,组织公共艺术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听课制度,执行教学计划,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实施教学指导,不断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教学评价研究与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与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从而全面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2.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增强公共艺术教学的针对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公共艺术教材多数还是按学科体系来编写,内容普遍偏多,通常涵盖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等方面,多数高职院给该门课程安排30多个课时。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完成对艺术的所有种类的教授,只能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和优化教学内容:一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如笔者在给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上该门课程时,设计了五个模块:(1)声乐模块(中国民歌、外国民歌、通俗歌曲等);(2)器乐模块(中国器乐、外国器乐、乐理知识等);(3)舞蹈模块(中国古典舞、外国古典舞、交谊舞等);(4)影视文学模块(影视、文学、配乐诗朗诵等);(5)市场营销职业岗位公共艺术模块。由于设计的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给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销售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二是不同模块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授课风格,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三是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全面衡量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技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树立“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的人文课堂教学观,[2]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品味知识的广博和精神的欢愉。如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练习安排在声乐模块,在鉴赏音乐之余,选取《多谢了》、《爱在天地间》、《一杯美酒》、《听,是谁在唱歌》、《最初的梦想》、《月光爱人》等歌曲,让学生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三种唱法的区别,教会学生完整完成一首歌曲要注意的事项,并使学生学会简单的二重唱;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时,可以让学生配乐深情朗诵汪国真的作品———《黄昏里的琴声》,让学生学习配乐诗朗诵的技巧,并深入体验乐曲的韵味和内涵;在交谊舞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谈谈交谊舞的相关礼仪,并模拟联谊会、Party场景,由男士主动邀请女学生跳舞,演练跳交谊舞的整个过程;引导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请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人物故事的理解进行情景剧创编,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演歌唱,有的学生随着小提琴的美妙乐音进入意境,有的学生用优美的舞蹈、丰富的面部表情重新演绎“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楼台相会”等全曲高潮段落,有的学生则声情并茂地朗诵。在这样一个开放活跃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体验着表演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都得到了展示。良好的音乐课堂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创造力驰骋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

4.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练习。通过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增强实践的体验和感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会得到发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灵活运用“项目化教学法”、“情境再现法”、“成果汇报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2)加强学生艺术表现力训练。一是在教学中,要声情并茂,以情感人,这种“情”可以感染,可以传递,更是可以延续。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作品的含义,体验作品的情绪及创造特征。三是引导学生在演绎作品时,要全心投入,尽可能追求作品的完整性,并勇于突破难点。(3)树立个人品牌意识。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在上第一堂课时,要求每个人选定一个自己最为擅长的艺术项目,采用一个学期的周期进行准备和训练,在最后一次进行个人品牌展示,除此之外,主持、舞台布置、录像、后勤等均由学生担当。教师则根据学生选定的艺术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的亮点和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表演结束后普遍心情愉悦,有成就感,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9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公共艺术教育范文篇10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十分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了素质教育的大范畴,表明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美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大力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并进行考试或考查。”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纲领性文件,都高度统一地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全社会的大关注,它对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凸显。高职高专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是社会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重视艺术教育,大力发展艺术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但目前据笔者调查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却极其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其现状令人堪忧。以下就是笔者通过调查对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具体分析。

一、学生职业方向模糊

很多学生在报考高职高专时,只注重学校的选择,对于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客观的分析,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热情,因此对职业的选择相对主观,甚至盲目。在入学后,真正学习此专业的课程时,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距甚远,从而对专业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公共艺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和体会美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快乐、热情的心。

二、生源艺术素质滞后,审美鉴赏力低

我国现在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美育和艺术教育,但由于地域、师资、设备设施有限等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还比较缺乏。对于河南这个教育大省来说,我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于北京、上海和沿海等发达城市来说,在艺术教育方面确实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之间普遍流传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口头禅,家长和老师也一味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甚至品评一个学生的好坏。经过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改革,我省小学素质教育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出现了评价机制的多元化,音乐、美术等成绩与活动也慢慢开始进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中。但中学,初中和高中的评价机制仍以考试分数为主,甚至只看考试分数。据调查,作为省会的郑州还较为重视美育与艺术教育,但其三线、四线的小城市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之又缓,甚至停滞不前。初中还开设的有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但高中只有一年级开设这些美育课程,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直接取消了音乐课和美术课,只保留了形同虚设的体育课。这样大的课业压力从早到晚压在学生身上,对其身心发展极其不利,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自闭、烦躁,抑郁甚至厌世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开展艺术实践与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作能力,开发其想象力,最终要的是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三、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普遍缺乏美感

笔者在针对三个高职院校的近两百名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如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等这些理科院系中的不少于七个专业的学生都表示,他们专业并未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也没有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的选修课;中文系、外语系等文科院系的学生表示,他们仅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音乐欣赏》,之后就在没有类似的艺术课程了。学生们普遍表示,即使是这门《音乐欣赏》课,在上之前对其兴趣浓厚,期望值也颇高,但上了几节课后,就没有兴趣了,主要因为这门课不是他们的专业课程,系部与任课教师都不太重视,仅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解一下课本知识,然后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听几首歌曲,仅此而已,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一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上下来,只是听了不少歌曲而已,但对于听的是什么,怎样欣赏仍是一头雾水,甚至课堂上听过的歌曲,课下就已经忘记了,并没有达到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与文化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更没有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艺术鉴赏能力,基本上可以说形同虚设。但笔者在调研时充分感受到了学生们对艺术的喜爱,特别是对音乐的喜爱,98%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开设艺术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能够形式多样化,课程种类多样化,甚至可以只是定期的开展一些艺术讲座来满足其学习兴趣。

四、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多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一直被视为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也就是走上社会岗位后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也一直非常明确,甚至单一化,只重视学生职业技术理论与操作的学习和培养,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使高职高专院校走出来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来讲,全面发展的程度不高。国家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培养的人才只专一门,缺乏创新精神、创造力、组织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更缺乏活力。

五、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缺乏统一的管理

笔者对五个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五个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一所学院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学部,共有教师13名,其中专职任教于此教学部的老师仅有5名,其余的8名教师均来自艺术系,只是兼职在公共艺术教学部任教而已。其余的四所院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公共艺术教学部,只有公共基础教学部,其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同样是音乐系或美术系的专职教师。笔者对其中的12名艺术专业的教师进行了调查,他们普遍表示不太愿意兼职其他院系的公共艺术课程,认为外系学生不好带,艺术素养较差,欣赏水平较低,课程开展较难,课程设计较为麻烦,不如带自己系的艺术类学生省力。

六、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和课程体系是密切相关的,由师资建设的缺陷就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不完备。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艺术课只开设了一门课程——《艺术鉴赏》或《音乐欣赏》,并且由美术系的专业教师或者是音乐系的专业教师担任,当教材涉及到不是教师本专业的课程时,教师往往避而不谈,这样就导致了学生鉴赏的片面性。并且这门课程是学生们的必修课,除此之外,并没有因材施教,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认为只要开设了这门公共艺术课程,便完成了美育的任务,这种教育思想是极其片面和不负责任的。

七、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