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5:35:34

公共音乐教育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问题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调查;研究

公共音乐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然而,在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开设不足,公共音乐活动开展的不丰富,音乐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学设施、场所有待完善,使公共音乐课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为了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了使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得到提高,在我校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和2018级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三个专业375名学生。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150人,占40%;工程造价专业106人,占28%;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19人,占32%。共发放问卷375份,收回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态度及音乐的认知水平。当问到“你认为有必要开设公共音乐课”的问题时,86%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5%的学生表示可开可不开,9%的学生表示没有必要。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公共音乐课。但在回答“你的音乐认知水平怎么样”的问题时,12%的学生表示学习过器乐,9.8%的学生表示学习过音乐理论知识,13.5%的学生表示会识谱。可见,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较低。2.学生对音乐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看法。当问到“你觉得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是否完善”的问题时,28%的学生回答“比较完善”,58%的学生回答“不够完善”,14%的学生回答“基本完善,稍有欠缺”。可见,认为音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的学生占多数。还有41%的学生认为本校音乐老师太少,38%的学生认为外聘的音乐老师上课水平不高。可见,学生们认为应该增加音乐教师人数,并且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3.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课程。在回答“什么音乐类型你最喜欢”的问题时,选择“流行音乐”的占72%,选择“蓝调”的占2%,选择“爵士乐”的占7%,选择“摇滚乐”的占10%,选择“古典音乐”的占9%。可见,流行音乐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在提出“你喜欢的音乐课是什么教学形式”的问题时,回答“欣赏课”的学生占45%,回答“实操课”的学生占41%,回答“理论课”的学生占14%。可见,学生喜欢的音乐课程是“欣赏课”和“实操课”。4.学生接触音乐的途径。当问到“你接触音乐的途径有哪些”的问题时,68%的学生回答“大众媒介(网络、手机、电脑)”,12%的学生回答“校外音乐活动”,20%的学生回答“校内第二音乐课堂或音乐社团”。可见,通过大众媒介接触音乐是学生接触音乐的主要途径。5.学生对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的热衷程度。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音乐活动吗”的问题时,58%的学生回答“希望,但不会参加”,15%的学生回答“不希望”,27%的学生回答“希望,愿意去参加”。在回答“学校两个小时的音乐会或文艺演出,你是否能坚持观看完”的问题时,89%的学生回答“是”,11%的学生回答“否”。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当观众听音乐会或观看文艺演出可以坚持下来,而对于参与表演、组织音乐活动并不热衷。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强建设音乐专业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和外聘的途径引进更多的音乐教师,壮大音乐教师师资队伍。还要定期开展音乐教师培训活动。根据学校需要,开展各类长、短期培训。结合当前音乐教育中的情况,开展反思式、研讨式、讲座式、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培训。创新音乐教师人才交流机制。为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发展事业,可以给有突出业绩的教师发放一定的补贴。还可以采取人才双向交流的形式,交换音乐教师,请外校优秀的音乐教师到本校来上课,带来优质的教学资源。本校教师到外校去交流,也学习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音乐教学设施是音乐教育的硬件条件,对音乐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教师充分开展音乐教育工作。学校应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的配置。如确保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的正常使用。2.加强学生歌唱的训练。音乐是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艺术,歌声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声音的训练,即歌唱的训练。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基本歌唱方法训练学生。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态。如让学生双脚站稳,挺胸收腹。杜绝出现含胸、驼背、歪嘴、眨眼、耸肩等错误姿态。还要加强学生气息的训练,歌唱中运用的呼吸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即用胸腹舒展、扩张的动作吸气,用小腹推动气息进行发声。还要打开喉咙去歌唱。打开喉咙时,喉结和喉的底部沉稳地向下拉,牙关也打开了,鼻腔、口腔、咽腔都处于打开状态。这时候,适合发声的共鸣腔体就形成了。正确运用气息、正确打开喉咙,是正确的唱歌、发声的基本要素。3.注重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喜欢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是开拓音乐眼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供学生学习。如西洋器乐曲欣赏、中国民歌欣赏、民族器乐曲欣赏、通俗音乐欣赏等。再如进行中国民歌欣赏教学时,选取两首体裁不一样的曲目。第一首《兰花花》,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体裁是什么。而在欣赏第二首《船工号子》时,则强调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律动感强、节奏固定、音调粗犷有力的特点。4.在现有的课程模块中融入多种音乐类别与形式。学生喜欢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有效的、趣味性的学习过程。我们应以学生的喜好开设音乐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学校在现有音乐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电声乐、音乐剧、欧美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由于学生喜欢音乐实操课,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合唱队、电声乐队、舞蹈队等进行训练。合唱队训练时,除了整个合唱队员在一起训练外,还可将队员们分成小组,具有针对性的给每个小组分配好任务,最后再进行考核。其他实操课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开设实操课,既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5.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音乐文化氛围。音乐文化氛围对音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可以开展一些音乐社团活动,如吉他社团、民乐社团等。举办丰富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等。在特定时间邀请相关文艺团体到学校举办文艺表演、艺术知识讲座。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微信、QQ、广播、班班通等媒介,宣传音乐活动。

三、结束语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手段方法。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多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了课堂的室内教学,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课余艺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使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在和谐的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使学生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喜欢上艺术,愿意主动地投入其中,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和丰富的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姚鸿.浅析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报,2000(03).

[2]国华,毕海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中国高校研究,2000(07).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3

山西河曲有“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的美誉,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区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横渡黄河时船夫们酣畅淋漓的船夫号子现如今已经听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区如左权的开花调、沁源小调也同样陷入尴尬的境况。1986年在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普查中发现,山西的民间舞蹈有65种。时隔近三十年之后,艺人能够依靠日常演出维持生活的舞种只剩下临县的“伞头秧歌”、孝义的“悬空椅”。而那些依附于农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灵石县的“独龙杆”、浮山县的“人熊舞”、晋城陵川县的“五鬼盘叉”以及曲沃的“人庄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动时,让老艺人们自娱自乐一番了。山西的民间说唱也曾经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太原莲花落”,长治地区的“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潞安鼓书”,沁水县的“沁水鼓子词”,陵川的“陵川钢板水”,沁县的“沁州三弦书”等。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说唱艺术渐渐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取代。山西有享誉全国的四大剧种,“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戏更是有50多种。目前,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台下的观众,大都是中老年戏迷朋友,基本没有青少年戏迷。可见,戏曲的未来令人堪忧。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路径

公共艺术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提出了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内涵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其中虽然没有涵盖关于本地音乐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相关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本土音乐纳入其中。将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更是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摘要: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遗产。面对当前地方民间音乐日趋衰落的现状,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辐射面广、大学生数量庞大这个优势,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1.开设相关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确立教学目标。地方民间音乐进课堂并不是以让大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技艺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乐为视角,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地方民间音乐属于任选课程范畴,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要以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兴趣和音乐品种的重要性为依据。有的教师是民乐专业,即可申请开设《山西民间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视频领略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的风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种乐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擅长声乐演唱,可申请开设《山西民歌鉴赏》课程,根据山西地域的划分,讲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类型、特点以及方言与民歌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人人会唱家乡歌”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鉴赏》、《山西说唱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则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品种、音乐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西民歌鉴赏》课程开设时要考虑山西因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民歌呈现的音乐本体和审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研制教学大纲时即可按照山西的区域划分为大学生呈现风格多样的名歌。

2.开展教学活动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4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整体划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开始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因定位不准而“边缘化”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造成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边缘化

众所周知,大学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扮演着艺术教育的“公共角色”。其“公共角色”是指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亦即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角色。它的产生为高校实施美育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了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李岚清同志就曾多次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道德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艺术类课程成了那种“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五条件”的弃儿。

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的重视”。有些高校的有关领导自身审美素质欠缺,且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往往曲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在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高校的差异较大。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上以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一个课时,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课时量少、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修了那些自己虽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所以当有些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质问:“老师,不是我们要做音乐欣赏的‘下里巴人’,请问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何时提供给我们欣赏‘阳春白雪’的机会?”作为一位挚爱音乐教育的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心灵受到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无奈。

2.大众传媒的误导影响到教育客体片面追求流行音乐,使得公共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边缘化

普通大学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音乐课经常被占用,未能受到应有的音乐教育。即使他们当中有一定艺术天赋和音乐特长的学生,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对他们文化课学习的要求,也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弃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很自然地想学习音乐,以弥补中小学阶段留下的遗憾。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发展以及有些传媒导向的片面化,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有些媒体报道追逐的是引导人们去注意歌星们的“一地鸡毛”,而对其之所以成为歌星的真正的“成功之道”却宣传甚少。这种仿佛无需任何演唱才能技巧就可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的失实报道,对那些做着歌星梦而又成不了歌星的大学生的诱惑是势不可挡的。于是他们把一腔希望和激情投射在歌星、投射在自己的精神偶像身上,其审美心态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片面倾向而扩张并显著化。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在欣赏品位上,80%以上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大量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很多大学生说我喜欢音乐,其实就是说我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代名词;部分学生误以为音乐欣赏课就是给他们听或者看一些当今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音乐欣赏就是欣赏流行音乐。在笔者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不会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人还不到5%,他们学歌只能随录音带哼唱;有些学生买一本音乐教材几元钱都会“节省”,但如遇当红歌星来开演唱会或签名售碟,不少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花掉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为的就是买一张昂贵的门票,与自己崇拜的歌星见面。而对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如交响乐、艺术歌曲、民乐、民歌、京剧等,这些学生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此,与对流行歌曲的狂热程度相比,公共音乐教学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地位下降,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趋势。3.公共音乐教育的从属地位,使得教育主体即音乐教师成为高校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音乐教育本来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但有些高校的领导至今还没有脱离出作为传统的“乐以愉情”的观念,就是还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把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看作仅仅是协助德育或智育更好地发展的辅助形式。所以在实践中,音乐教育在许多高校却是实实在在地处于“从属”的地位。它或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性教育”而受到冷落,或被当作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呈现一时的“火热”。所以,在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过尴尬的体验。多年来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从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着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压力。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上的是选修课,工作量完全取决于学生选修人数多少而定,而课外辅导学生又不计入正常的工作量。这就使他们陷入了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学校不开课或者课时量太少而无课可上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说公共音乐教师时时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种不公正已影响到公共音乐教师的评聘奖励等方方面面,如评职称要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学校公共音乐类的实践成果不计入科研,而英语、计算机过级、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少文章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而有些学校里平时提供给公共音乐教师的科研经费却是出奇的少,甚至没有。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中心,致使公共音乐教师在学校里既没有归属感也无发挥自己专长的“用武之地”。更有一些学校还规定各种比赛必须是必修课才有资格参赛,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这种“边缘人”的地位严重地打击了公共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公共音乐课质量多年得不到提升的恶性循环。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已使其发展陷入到一种危机之中,而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因此,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消除其发展障碍,摆脱危机状态的主要途径。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围绕着其准确定位而进行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定位“边缘化”的现状,建议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建议把音乐、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当作大事来抓,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要加强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水平。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切实加大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各高等院校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2.加强对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科学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种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面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开课率低的实际,高等院校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整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也决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音乐知识的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与公共选修或个别辅导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而公选课的课程设置,面可以广一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选课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选课原则,先修基础类课程,再选鉴赏类课程,再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大众传媒的片面宣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和健康发展考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方面的管理,鼓励它们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东西,限制它们对不健康东西的过多渲染。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高品位课外、校外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

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求新、求变的流行趋势,我们无法“指导”其发展,但却可以“引导”其发展,只要我们把握艺术审美中的情感特征,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

3.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

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开足开齐公共音乐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学分,力求课时、进度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挖掘人力资源,创造教学条件;鼓励音乐教师开设较高质量的音乐选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针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地位偏低、待遇低的问题,应不断改善公共音乐教师的教学处境,提高其生活待遇,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根据学校规划和发展计划,配备、充实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数量;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稳定公共音乐教育教师队伍,把热爱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要根据公共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合理计算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学习、工作待遇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同时,广大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也应注重师德修养,自律、自尊、自爱,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质量;努力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重要性;创新;探讨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音乐一直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音乐对于人类而言,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可以对人类的文化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处理。因此,音乐教育就存在其自身重要的内在价值,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音乐院校,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想对所有人的知识结构及音乐素养等进行完善,就需要相关院校重视音乐教育在公共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重视公共课中音乐教育相关课程的优化改革处理,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一、高校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自身的重要价值

1、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存在极为明显的互通性,将其与任何事物相结合都可以带来一种净化效果,可以直击人们内心深处,而这对于高校开展相应的人文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与电影、话剧等观赏性艺术不同的是,音乐的重点就是“听”,以此感染学生的每一处神经,让学生理解创作者等的真实想法。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基础性很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加速完善型人格的形成。

2、实现文化的合理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这是民族发展中最为珍贵的无形资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一直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若想将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需要高校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利用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对音乐艺术进行传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可以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更会掌握中国音乐的相关发展历史,并且会在此基础上掌握世界音乐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我国音乐就可以得到有效传承,并发挥其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

在民族发展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而创新的重要前提就是需要具有相应的灵感。因此,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应当在公共课中利用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价值。音乐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更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素质。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学习,可以使自己的灵感得到更好地培养及迸发。目前,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十分看重学生个人的综合实力及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当认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利用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对高校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创新

1、重视音乐教育

高校在掌握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一定要更为重视这门课程。高校应当参照我国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指导方案等,全面贯彻具体的教育方针计划,有效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养成,并加强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应当在每一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公共课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具体形式及相关设施等进行更为清楚的规定,还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相关曲目等。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展中,未能形成系统化理论,这一点需要高校注意,以免给音乐教育课程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2、举办实践活动

高校应当在音乐教育课程开展的同时,多在校园内部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等,吸引学生参加,这样也可以使院校内部公共课中音乐教育课程更为丰富。某高校在认识到音乐教育课的自身价值之后,在公共课中开设了相关教学科目,并且在院系和学校的内部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歌唱比赛、歌舞剧的编排及演出、音乐知识竞赛等,并积极邀请广大师生共同参加。该院校的师生在参加上述活动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公共课音乐教育的学习中,不仅陶冶了个人情操,也培养了学生更为完善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的实际价值。

3、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若想实现音乐教育的自身创新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音乐教育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之外,多学习一些新的音乐知识,包括我国各类型音乐的发展变化、世界范围内音乐的类型编排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在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音乐教师定期参与各类培训,丰富音乐教师的个人观点等,在进行培训之后,高校还应当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考核。只有考核情况达标的教师,才能被安排进行实际教学,不达标教师需要接受深层培训。

三、结语

在高校公共课中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切实完善高校教育中相关科目的学科建设,并不断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完善学生的全方面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之下,高校公共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相应的问题,其自身重要价值也未能得到较好的重视,导致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之下,就需要相关院校及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把握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确保音乐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

作者:陈芳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艺芳.浅析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学术探索,2012(11).

[2]任璐.浅谈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大舞台,2011(06).

[3]唐子涵.浅谈我校开展音乐公共课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3(22).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6

1.音乐艺术社团蓬勃兴起

近年来,随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日渐丰富,音乐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许多高校都有相当数量的音乐艺术社团,大学生作为音乐艺术社团的主人,自发地组织、参与各种音乐艺术活动。但是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即使是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离学生的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高等学校认清形势,正视大部分学生喜爱音乐艺术的这样一种现实,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改进公共音乐教育,为大学生音乐艺术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2.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80%的高校开设有公共音乐教育或相关课程,大部分高校是把其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多样,这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一般是每学期只有30个学时,难以形成完整的、合理的、渐进的学习体系,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学习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等。另外,有些教材不符合课程要求,只注重对审美的阐述,缺乏识谱、试唱等方面音乐技能的练习,另有一些教材比专业音乐教育用的教材还难以理解,甚至有的音乐教师一味向学生推销自己参编的教材。

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状况堪忧

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只有65%的高校拥有自己的专职音乐教师。其余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或是从专业音乐学院聘请兼职教师,或是在校内师资队伍中选择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队伍,都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年轻教师占多数,学历层次高、职称层次低,教学经验不足,又很少有机会接受在职培训;年龄偏大的教师职称层次高、学历层次低,以至于缺少学科带头人,难以组织起合理的教育科研梯队。问题还在于,部分教师在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时,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其自身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也还很不到位,误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就是简单地听歌、唱歌、演奏,外加一些文艺汇演、比赛活动等。

4.相关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硬件设施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学习内容对乐器和音响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另一方面,各类欣赏课是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而目前的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校因陋就简,相关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譬如,有些高校上公共音乐课需要借用专业音乐课的场地和设备,一旦上课时间等方面发生冲突,公共音乐教育就无法正常开展。又如,有的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严重老化,教学中所需要的音乐资料大多是任课教师自己买的,但由于有的音乐资料价格昂贵,一些教师就会选择购买盗版音乐资料,从而影响音乐欣赏的效果,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价值

1.德育价值

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历来被认为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所谓“成于乐”,是说君子立德,完成于学习音乐。音乐作品中的传世经典,往往蕴含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和坚韧的民族精神,其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影响和教育着人们要树立崇高理想,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塑造完美人格。大学生学习音乐理论、鉴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关键还在于音乐的德育功能不是靠硬性灌输实现的,而是靠艺术魅力动之以情、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用不着说服和劝解,无需严厉刻板的说教。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悟和对美好情操的体验,积极主动地接受美的陶冶,并进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自觉抵制消极而庸俗卑下的时尚文化,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观。

2.智育价值

爱因斯坦指出,音乐是科学创造的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是思考力的源泉”。作为一门极富创造性、开启创造能力的艺术,音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既可愉悦身心、表情达意,又能促进智力发展;不仅能够发展想象思维,而且可以调节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合乎规律地交替运动、协调工作,避免片面且过度地动用某个大脑半球而使另一大脑半球受到抑制。只要大学生被优美的旋律拨动心弦,其生理、心理便会与音乐产生交流甚至相互融合,并且经过联想、想象与共鸣,还会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想象。这样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被激发,创造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音乐教育能以音响的魅力使人接受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精神品质的熏陶浸染,其要求大学生要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要避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

3.美育价值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被视为净化心灵的最有效手段,好的音乐有助于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作品经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给欣赏者、表演者留下极为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使之学会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认识世界、美化心灵。大学生通过欣赏、创作音乐作品,能受到美的熏陶,其心理状态更为积极向上,更具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

三、如何进一步彰显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

1.深刻认识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恢复音乐选修课的高校之一,该校领导认为,没有公共音乐教育的高校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领导者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以为公共音乐教育无非是教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在聘用教师时往往只注重应聘者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视教学实践能力。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而且短期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很不愿意为音乐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这无疑阻碍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在深入自然领域的同时切合社会需要,进而在各学科领域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高校实施公共音乐教育,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而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必须充分挖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隐性价值,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有效整合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实施公共音乐教育需要有效整合资源。笔者认为,如果将公共音乐教育资源分为生命资源(人的因素)和非生命资源(人以外的因素,如硬件设施),那么毫无疑问,充分利用生命资源是体现公共音乐教育价值的先决条件。如果再将生命资源分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毫无疑问,教育者是体现公共音乐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简言之,建立一支稳定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此外,高校还必须努力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培训在岗教师等形式,使音乐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以适应公共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硬件设施是保障公共音乐教育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有专用教室、配套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料。音乐作为人文艺术学科,不同于一般的文理科课程,其听觉上美的诉求,只有依靠一些硬件设备才能完成。高校的公共音乐教研室,必须拥有大量经典音乐作品的音像资料,以保证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和体验。

3.走公共音乐教育法制化道路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建设的建立和完善,也能够使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得到全面实施。只有通过颁布法令和规章,才能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有法可依,也只有按章办事才能真正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高等学校理应配备一位主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设置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办法,还要制订出每学年、每学期的音乐教育活动计划,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7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整体划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已开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开始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因定位不准而“边缘化”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定位模糊,造成课程设置和地位的边缘化

众所周知,大学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扮演着艺术教育的“公共角色”。其“公共角色”是指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亦即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角色。它的产生为高校实施美育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高等教育从以往只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单一模式扩展到了全面育人,成为全面落实美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国家教委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如李岚清同志就曾多次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对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道德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国家教育部更没有把此类课程纳入到教学评估体系中。在这种定位模糊的情况下,高校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艺术类课程成了那种“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五条件”的弃儿。

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的重视”。有些高校的有关领导自身审美素质欠缺,且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往往曲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在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各高校的差异较大。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选修的要求;而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上以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一个课时,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课时量少、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修了那些自己虽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所以当有些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质问:“老师,不是我们要做音乐欣赏的‘下里巴人’,请问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何时提供给我们欣赏‘阳春白雪’的机会?”作为一位挚爱音乐教育的普通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心灵受到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无奈。

2.大众传媒的误导影响到教育客体片面追求流行音乐,使得公共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边缘化

普通大学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繁重,音乐课经常被占用,未能受到应有的音乐教育。即使他们当中有一定艺术天赋和音乐特长的学生,为了满足家长、老师对他们文化课学习的要求,也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弃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很自然地想学习音乐,以弥补中小学阶段留下的遗憾。

但是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发展以及有些传媒导向的片面化,对当代大学生审美心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有些媒体报道追逐的是引导人们去注意歌星们的“一地鸡毛”,而对其之所以成为歌星的真正的“成功之道”却宣传甚少。这种仿佛无需任何演唱才能技巧就可一夜成名、名利双收的失实报道,对那些做着歌星梦而又成不了歌星的大学生的诱惑是势不可挡的。于是他们把一腔希望和激情投射在歌星、投射在自己的精神偶像身上,其审美心态也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某些片面倾向而扩张并显著化。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在欣赏品位上,80%以上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大量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很多大学生说我喜欢音乐,其实就是说我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成了音乐的代名词;部分学生误以为音乐欣赏课就是给他们听或者看一些当今流行歌手的演唱会,音乐欣赏就是欣赏流行音乐。在笔者对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89%的学生不会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人还不到5%,他们学歌只能随录音带哼唱;有些学生买一本音乐教材几元钱都会“节省”,但如遇当红歌星来开演唱会或签名售碟,不少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花掉自己几个月的生活费,为的就是买一张昂贵的门票,与自己崇拜的歌星见面。而对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音乐知识,如交响乐、艺术歌曲、民乐、民歌、京剧等,这些学生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因此,与对流行歌曲的狂热程度相比,公共音乐教学内容不受一些学生的重视,地位下降,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趋势。3.公共音乐教育的从属地位,使得教育主体即音乐教师成为高校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音乐教育本来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但有些高校的领导至今还没有脱离出作为传统的“乐以愉情”的观念,就是还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把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看作仅仅是协助德育或智育更好地发展的辅助形式。所以在实践中,音乐教育在许多高校却是实实在在地处于“从属”的地位。它或被当作可有可无的“装饰性教育”而受到冷落,或被当作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呈现一时的“火热”。所以,在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过尴尬的体验。多年来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名从事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面临着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压力。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大多上的是选修课,工作量完全取决于学生选修人数多少而定,而课外辅导学生又不计入正常的工作量。这就使他们陷入了一方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学校不开课或者课时量太少而无课可上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说公共音乐教师时时面临着“下岗”的危险。这种不公正已影响到公共音乐教师的评聘奖励等方方面面,如评职称要科研成果,但大部分学校公共音乐类的实践成果不计入科研,而英语、计算机过级、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少文章是“一个都不能少”,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而有些学校里平时提供给公共音乐教师的科研经费却是出奇的少,甚至没有。有些学校至今还没有公共艺术教育指导中心,致使公共音乐教师在学校里既没有归属感也无发挥自己专长的“用武之地”。更有一些学校还规定各种比赛必须是必修课才有资格参赛,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这种“边缘人”的地位严重地打击了公共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公共音乐课质量多年得不到提升的恶性循环。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已使其发展陷入到一种危机之中,而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模糊。因此,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消除其发展障碍,摆脱危机状态的主要途径。

针对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围绕着其准确定位而进行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定位“边缘化”的现状,建议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艺术的教育管理体制。如可以借鉴国外如美国、西欧等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把公共艺术法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如同其他核心学科一样,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抓好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建议把音乐、美术这两大类公共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当作大事来抓,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要加强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水平。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要切实加大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各高等院校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2.加强对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提高其音乐鉴赏水平

科学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种教育途径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面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开课率低的实际,高等院校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整教学计划。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能搞成专业性的技能训练,也决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音乐知识的普及上。课程设置应坚持必修与公共选修或个别辅导课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宗旨;而公选课的课程设置,面可以广一些,科目可以多一些,让学生有广泛的选择余地。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选课时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选课原则,先修基础类课程,再选鉴赏类课程,再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于大众传媒的片面宣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和健康发展考虑,国家应该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方面的管理,鼓励它们多宣传积极向上的东西,限制它们对不健康东西的过多渲染。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高品位课外、校外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

对于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求新、求变的流行趋势,我们无法“指导”其发展,但却可以“引导”其发展,只要我们把握艺术审美中的情感特征,就一定会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认同艺术,享受艺术。

3.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

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开足开齐公共音乐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学分,力求课时、进度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挖掘人力资源,创造教学条件;鼓励音乐教师开设较高质量的音乐选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针对目前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地位偏低、待遇低的问题,应不断改善公共音乐教师的教学处境,提高其生活待遇,以确保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根据学校规划和发展计划,配备、充实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保证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数量;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稳定公共音乐教育教师队伍,把热爱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要根据公共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合理计算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并在学习、工作待遇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同时,广大公共音乐教育教师也应注重师德修养,自律、自尊、自爱,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质量;努力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综合素养;现状;价值;运用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内在联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校教育的本质也是重大课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健全人格等。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音乐课程通过鉴赏多元音乐文化作品、解析艺术理论、创设艺术实践活动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文化、审美、思想品德等素养,能够以音乐艺术的角度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程资源有限

近些年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设备的不足、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公共音乐课程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依旧有许多高校并未开设公共必修音乐课程,而音乐选修课受众面太窄,课程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音乐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美化人类的情操。在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能够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开发智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1]。但是,还有部分音乐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手段、模式也比较单一,缺乏课堂互动。这样的音乐课堂太过于死板,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相违背。

(三)学生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无法真正落实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一般都是采取多班合班上课,一个综合梯形教室里容纳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等一百多个学生。他们对艺术的敏感程度及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不仅课堂管理难,而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也是众口难调。教师往往只能根据班级同学大概的情况进行备课,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创新能力

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设置中,《音乐赏析》是最普及的课程,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解析作品中音符和旋律所传递的音乐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愉快、兴奋或者惆怅、苦闷的内心情感。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结合自身阅历审视和发现自我,与作品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进而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大学音乐课程陶冶大学生审美情操,提高联想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2]。

(二)丰富内心世界,塑造健全人格

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时而表达一种梦想、抱负,时而诠释一种信念、理想。在音乐课堂上欣赏轻音乐、中国古曲等,可以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缓解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的情绪,对于学习压力日剧增加的大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降压功效[3];音乐课堂上欣赏励志类音乐作品,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是汪峰的励志流行作品,都能激励生活的斗志,让学生在受挫或是意志消沉时得到心灵慰藉。音乐具有神奇的功效,它能磨练心智,提高情商,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塑造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三)助推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

大学生应当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面,拥有整体性、层次性以及实践性相结合的知识结构。音乐课程中将声乐、器乐、音乐种类流派等音乐知识与文学、历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与艺术魅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积累。

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中的运用

(一)进一步巩固音乐选修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201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美育政策,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的重要论断。为践行教育部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应从陈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优化教材的选编,在政策允许之下适当延长课程时间,扩大课程受众面,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研科研力量的投入,解决音乐师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音乐课程的陶冶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以深厚的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中包含着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与音乐元素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赏析琵琶曲《十面埋伏》,带学生走进楚汉相争的战争场面,了解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聆听通过中国琵琶技艺展现出来的厮杀声、马鸣声以及刘邦得胜凯旋的号角声、项羽自刎乌江的悲戚之声。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重现,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技术魅力,将音乐与文学素养完美融合。

(三)课程设置多样化,以多元化的视角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大学生思维跳跃、活泼,具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应该以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群体为出发点,跟紧时代脉搏。赏析类课程,比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外电影音乐赏析》《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等,此类课程通过欣赏特定的曲目,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的感触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对曲目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情感内涵等方面的解析,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品位与审美能力。

(四)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以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时代在更新,“00”后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他们自我意识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自信、注重个人奋斗;思想观念多元化,娱乐爱好特别广泛,综合素质高。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墨守成规,应积极创设灵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养。1.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讲解能力。“翻转课堂”是基于“慕课”平台搭建的新型教学模式[5]。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安排,课前预习,课堂进行答疑解惑、知识拓展等。例如在《中外流行音乐赏析》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课前可以在互联网慕课海量的视频资源中,选取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经过整合,最后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程”;其次,把“微课程”内容放在慕课网站上供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进阶练习加以巩固;再次,教师通过慕课网站自动生成的学情分析和评价反馈,确定教学重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作最后的总结陈述。师生讨论、互动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人文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课程实践载体,鼓励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完善自我认同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重视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把大学艺术社团作为最好的课程实践平台。社团里的各项音乐艺术活动尽可能与公共音乐教育相结合,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音乐技能,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来。同学们在艺术平台上挖掘自我潜力,施展才华,同时也推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提升,提高了今后就业的竞争软实力,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4]。涉及文学知识的公共音乐课程如《中国经典诗词传唱》《中国地方戏曲》等,教师可以与社团管理部门合作,组织、策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艺术活动,例如“传承中国经典”“中国地方戏曲展演”等活动,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也是老师教学成果的精彩展示,可以让学生在绚丽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获得自我认同感。

五、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特殊的价值。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应顺应时展的趋势,从政策制度和硬件配套上更加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培养与健全师资力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导向,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并运用于教学中,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丽莉.关于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和培养方式探究[J].北方音乐,2020,(13):142-143.

[2]杨妙菲.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析[J].音乐生活,2020,(9):67-68.

[3]李清清,常青.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J].求知导刊,2019,(17):137-138.

[4]万绍芳,徐雅卓.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4):69-70.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协同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恋爱甚至生活上都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产生的抑郁、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和自杀、谋杀惨剧频繁出现。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专职教师,还应是全员教师共同参与,形成一股强劲合力,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寻公共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途径、多方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处在青春末期和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无法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陈都河川(2016)[1]称,据2016年我国教育部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发现,全国约占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都处于心理亚健康、不健康状态。一项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中,以5所大学中的1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有19%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19%的大学生中,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所以,如何培养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心智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师工作者的最高目标。

二、音乐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调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充足的精力,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容易情绪冲动,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情感调节。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血压等)都是具有固定的节奏感,音乐所带来的节奏感与人体的节律感相匹配时,人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感实现了身体与心灵的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的自我疏导与调节,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各种负面情绪。[2]欢快、愉悦的音乐有着强大的力量,通过音乐与情绪产生的共鸣,可以使人释放出巨大的热情,将大学生负性情绪与被压抑的情绪彻底地引导宣泄出来,把不良情绪转化为正能量。所以,大学时期应多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公共音乐教育活动,如:音乐剧、合唱团、音乐交流会以及各种音乐娱乐文化活动,会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得到转移,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二)注意力调节。注意力过于集中未必是好事,当一个人陷入到某件事情当中,容易钻牛角尖,这时音乐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如,参加一些音乐活动,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思维方式,就可以对整个身心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三)合理宣泄调节。在适当的场合中,合理将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非常重要,而音乐就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自我调节,比如,参加合唱团把情绪化为歌声大声的宣泄出来,大学合唱课是学生宣泄情绪的合适场合和方式。(四)协作心理调节。协作在于和谐,个人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容易导致冲突,激化矛盾。音乐具有一定的传递性与交流性,可以有效地将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传递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将自身不良的行为与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

三、公共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五音与人体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现代的医学研究表明,音乐可对人体中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变化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还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和引起行为方面的变化,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消除因外界环境因素与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不良情绪[3]。不同音乐,具有不同的调、节奏与旋律,人们的情感、心理会随着不同音乐的不同曲调、节奏与旋律,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与调节作用。例如舒曼的《梦幻曲》、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等一些意境深远的曲子,聆听之后,使人感到心清神爽,心情变得畅然兴奋,促使人们可以在音乐的海洋之中,进行身心的自我调节,对人体大有益处。对于公共音乐教育来讲,较为注重的是审美意识的培养,其主要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公共音乐教育通过运用一缕缕抽象、流动的音符,来创作出不同情感、内容、形式的乐曲,并对其进行充分的运用,以此带给人们听觉上的感受与刺激,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通过音乐与人体情感的共鸣,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了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二)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1.音乐欣赏中可以有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4]。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仔细聆听和观察,并及时纠正学生在作品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对于不利于学生之间加深感情和过激的言谈举止也要进行纠正,让学生在尊重其他人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适当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社会上发生的不同事物,摆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包容。2.音乐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音乐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培养团结意识和协作关系,合唱、合奏这都是以团队形式集体展现给其他人的,即便是独奏、独唱都会与伴奏者产生合作关系,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多参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协作中增加学生感情,增加团队意识和凝聚力。3.在公共音乐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中具有的音乐情感可以感染每个人,运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让学生聆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情绪[5]。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或悠扬引人向往,或深沉引人遐思,或激昂壮阔引人奋进,教师要合理把握每个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转移。

四、结语

公共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是高校教育模式的新渠道和新思路。公共音乐教育借助音乐本身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排解和宣泄心理压力和负能量,从而促成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都河川.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对比以及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6,3(07):217-218.

[2]唐剑,崔静宇,吴静雯.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研究方法[J].高教学刊,2016,(21):100-101.

[3]刘北辰.浅谈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6,(15):79-80.

[4]罗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6,(01):258-259.

公共音乐教育范文篇10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和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主要内容是通过音乐的功能和价值来实现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身心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通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其完美人格,以促进他们自身和谐完美的发展。

2素质教育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是要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多种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这就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素质教育中提倡发展大学生身心和创新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意识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提升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个人的修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

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标志之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逐步把握住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丰富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扩大音乐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本规律,还能领会音乐的精神并能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追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听、唱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唤起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积极影响。

3.2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并且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乐记》载:“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就认为音乐可以用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育通过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手段抒发人们真实的情感,表现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一些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3.3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并不只是教授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与演奏等,还包括音乐作品在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能够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文化的导向。从而活跃大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融合中促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体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从生理和心理的意义上讲,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从而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音乐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影响是多方面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人的性格、情趣方面的形成。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陶冶自己的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由于音乐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净化心灵。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个性的养成。

3.5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音乐教育能启发人的智力,激发创造力。音乐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艺术,这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充满创造性,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活动,其魅力就在于能使大学生进入一种高尚的、超越的精神境界,启迪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使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并进,扩展大学生的心理空间,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心理活动。例如:音乐欣赏就是充满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激发积极的创造过程;学生通过音乐创新和音乐实践培养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4促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

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深远影响的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因此各高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应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并用相对独立、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与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围绕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多元性和可操作性、可行性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4.2改革现有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的,如果不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就无法欣赏音乐,更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去欣赏音乐、鉴赏音乐和理解音乐,最后达到审美的目的。鉴于现在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较薄弱,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先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入手,侧重于音乐的思想内涵、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选择国外音乐家成熟时期脍炙人口的作品,还要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因为民族音乐教育绝不只是停留在让大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这个层面上,而是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是学习和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音乐欣赏课应更突出民族性和大众性,宜重视对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器乐的介绍、欣赏以及传播。

4.3改革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音乐不仅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还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方法,即使满腹经纶也无法真正领略音乐美的妙趣。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可采用“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但不能一贯到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或穿插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法、提问法、比较法、查阅资料与研究讨论等方法。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可让大学生对感到陌生的传统音乐,可先分析,后欣赏或边分析边欣赏;一些较为熟悉的曲目,就让大学生自己边分析边欣赏,也可由教师设问,共同讨论;对那些较为通俗的音乐则可以采用刺激式或背景式的欣赏方式。另外对于欣赏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音乐理论知识,也要作简明扼要的介绍。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大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学习、研究音乐。而且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开拓其文化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还能拓展对其所学专业的研究。

4.4注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

注重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内容。大学生通过参加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艺术实践展示的机会,能激发大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提升自信心,巩固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喜爱。高校艺术实践活动还是大学生创新的过程,可使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个性,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并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提升。

4.5培养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终身持续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师要使教学水平有“质”的提高,并且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师终身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需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拓宽音乐教师的培训渠道,扩大音乐教师培训的规模,引进有效的竞争机制,多方合作来改善公共音乐教师的终身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师要建立严格的考评、聘任制度,那些“匠人式”的执教者应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再者,要树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观,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来促进教学。

4.6改革现有的公共音乐教学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得不到迅速发展,原因之一是教学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都给予了程度不同的重视,但实际上是“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公共音乐教育仍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这说明部分高校领导的教育思想、理念还存有漏洞。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存在着多头领导、属性不清、定位模糊、效率低下等问题,建议各高校要建立健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赋予较大的管理自主权和发展权限,将公共音乐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体系中,以便巩固和提高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地位,加强对公共音乐教学的管理,确保教学和课后艺术实践的完整统一,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