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0:09:29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范文篇1

1.监管体制漏洞

我国正在不断的完善公共质量监管体制,虽然建立起了相关的制度,但还是存在着漏洞。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不少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公共建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共建筑市场格局变化巨大,利润最大化成为了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动力。因此,国家想放宽市场,对公共建筑的管理放权。而投资者又希望政府能够放松监管,并且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要想尽量减少公共建筑的质量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针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行动态管理。一些严重的公共建筑质量问题显示了我国公共建筑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很多漏洞,经常会出现在执法方面不规范、不严格,甚至是腐败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公共建筑质量监管必须从更深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调整政策和管理机制。为了解决我国当前公共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漏洞问题,应该要积极建立与多元化投资主体相匹配的监管机制,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2.监管复杂性

公共建筑质量所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减少公共建筑的质量问题,实施精细化管理,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降低建筑的质量中的风险。但是公共建筑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其管理维护比较复杂,因而质量监管的难度被提高了,这就使得公共建筑质量管理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公共建筑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外界,即设计、施工、检验等环节都对建筑质量有深刻的影响。由于公共建筑的隐蔽工程很多,想要有效的对其进行质量监管,在判断问题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所以,要用多元化的监管机制来落实对公共建筑中的质量问题的监管,坚决查处存在质量问题的公共建筑工程。公共建筑有着较长的建设周期,我们以北京“鸟巢”为例,从设计、施工再到完成,前后共经历了至少8年时间。

二、公共建筑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监管执法力度不够

从我国当前的公共建筑质量监管法规、条例来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条款内容的表达比较模糊,不能让人们很好的理解,也就容易造成公共建筑质量得不到有效监管的情况。一些执法部门会面临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为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滋长提供了土壤,造成建筑市场混乱。不利于建筑业的良好发展,也不利于对公共建筑进行科学管理。从整体上来看,公共建筑行业的工程建设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想符合当前的公共建筑监管要求,就必须不断的完善相关标准。在完善的过程中,还要对其他国家的相关先进制度进行借鉴并吸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建筑监管的法规制度。

2.部门利益干涉

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管的队伍,公共建筑活动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进来,出现了许多的大型公共建筑。而且建筑工程的难度不断提高,分工也日益明细,相关的行业要求也变得更高了。公共建筑中对于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催生了一批专业的施工队伍。由于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经常变换,建设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变大了。在复杂而变化快速的建筑市场,技术型人才越来越被质量监管体系所青睐。但有的监督机构因为自身利益而节约人才成本,还有的任人唯亲。这样一来便阻碍了建筑队伍的建设,无法使其真正跟上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脚步,也就无法有效的监督公共建筑质量工作。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关于建筑的法律法规,可还是需要正视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如果外在的监管机制和监管实体不能很好的监督内部,那么以权谋私的违法现象将一直持续下去。因此,要想最大限度的监督好各部门的行为,就必须利用多方面的参与主体来进行质量监管,这样才能真正减少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监管主体的权责模糊

建筑行业中的行政主管部门大多存在着监督主体责权模糊的问题,有的还权责重叠,彼此责任不清。近年来,随着建筑相关部门的体制的改革,建筑质量监管的费用被削减成为了常事。而经费的缺乏也让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出现了困难,对于公共建筑质量监管部门的队伍建设也是阻碍。与此同时,有的单位是集建设和质量监管于一体。这种双重的角色让公共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责任不能真正被落实,不利于监督检查工作的执行。另外,我国旧有体制的影响也是导致监管主体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加强相关的体制改革,明确公共建筑质量工程的监管权责,是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4.监管主体单一

当前,以施工建设为主,其他责任主体为辅是公共建筑质量监管的主要格局,而其主要的监管方法就是现场验收监管与随机抽查监管相结合。监管范围包括了公共建筑质量工程相关的各方活动,而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其对结构安全的重点检查。监管机构要将依法进行监管,严格监督并检查公共建筑质量工程建设的主体行为,促使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实事求是的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管理办法。工期长、专业复杂、工种和设备多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如果相关的监管部门还以国企的方法来进行质量管理,就违背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些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督方法不合时宜,没有根据新时期的建筑施工情况来创新发展。如果监管过程只是由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来实施,也就不能真正全面的看到公共建筑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也会使得工程质量的准确性难以被有效掌控。

三、结语

公共建筑范文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公共建筑项目得到的发展,并占据重要的地位,给人们带来便捷,也创建了崭新的城市面貌。首先,公共建筑主要是具有公用性或公益性的建筑,其中包含办公、商业以及旅游等建筑。因此,可以将一般大众有权使用的建筑称为公共建筑,而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也被称为大型公共建筑;其次,公共建筑有着公共性的特点。其占地面积较大,消耗资源较多,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建筑运用公共资源来提升城市中综合条件的基础,这也是建设公共建筑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通过满足公共需求来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质量的高低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的质量[1]。

2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

2.1公众参与机制上的不足。我国的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发展历史相对较为长远,加之在初创、形成以及推广等阶段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已经建立出了一些相对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公共建筑项目不断增多的影响下,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建筑项目涉及到公共资源的运用,在决策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民意上出发。但是在一些地区中所进行的公共建筑项目决策时,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首先,公众参与渠道上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参与形式过于简单。一些项目从开始到实际建设都没有设立听取民众意见的渠道,即便是设计了也存在着设计不完善的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参与模式;其次,公众所提出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更多是将公众参与转变成为了形式化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对公众意见进行征集,对于是否采纳等却并没有明示。在这一现象的长期影响下,使得民众的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最终也就使得公共建筑项目建成后使用效果上严重不足,浪费资源[2]。2.2规划设计难以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用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项目的能耗来说,其消耗上更加突出。主要是因为一些形象工程不断增多,加之其为了追求新奇等盲目跟随高标准,采取了较多的高能耗资源,并没有从节能环保等方面出发,不仅降低了公共建筑项目的实用功能,同时也造成了建筑规划设计的经济性严重不足。

3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确立出完善的公众参与公共建筑项目建设的措施,坚持从原则性的规定上出发,以此来保证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公共建筑项目中,项目的决策到最终的运行,往往被看作是政府部门或是拥有政府性质的投资公司来进行的内部工作,这样也就降低了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及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将参与权借助系统化的条文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来实现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其次,规范法律程序。对于法律程序来说,就要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规范,且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就要从程序上来进行监督与约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效果;最后要建立出相应的听证制度。作为公众直接参与到监督中的形式,就要做好完善与健全工作,在必要时还要在不同阶段进行,突出其侧重点[3]。3.2完善信息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出相应的项目库。也就是说通过拟建公共建筑项目,在网络上进行评估与论证,尤其是要从节约能源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上出发,始终坚持其环境标准。在评估阶段中不仅要从专家意见上出发,同时征集公众的意见,以此来提高决策的公共性,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只有在确保项目可以实现低能耗与少排放等目标后,才能优先获取支持。就项目库来说,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入库项目标注在电子地图中,通过点击电子地图等来进行下一环节的操作。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中已经成功建立出了项目储备库,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项目入库工作,通过完善与健全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果;其次,完善项目资料库。对于已经完成的公共建筑项目来说,就可以借助资料库来进行完善,以此来为项目或是类似的项目提供支持。对于一些完成的工程项目来说,通过项目资料收集工作,也可以为其他项目提供论证与评估的资料。也就是说在项目决策或是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分析与评价活动。从范围来说,在决策阶段中就可以对项目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实施阶段中,也可以对实施的情况以及项目中的环境变化等方面提供跟踪评估资料。在完成项目施工后,也可以进行后评估资料。通过将资料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出项目的实际效果,对前期所进行的预判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来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项目决策提供指导。就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建筑项目后评估管理工作来说,存在着较为松散的现象,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持,这样也就造成了后评估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因此,在实际中我国就要不断完善后评估体制,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规则与方法等,充实后评估指标体系,借助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固定与完善,健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提高管理的效果。在项目库与资料库中,所收入的信息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想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则需要项目各个环节中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所以就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各个环节上的有效配合[4]。

4结束语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了社会与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公众上的有效参与,完善信息管理与资金管理等工作,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

作者:焦挺峰 吴青 单位: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捷宏润安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斌.瞿焱.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1):176.

[2]王金玲.高层公共建筑防排烟设计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7):217+241.

公共建筑范文篇3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

1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现状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强,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规划要考虑综合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从应对灾害、突发事故、人文、环境、海绵效应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建议,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2大型公共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2.1损失大、风险大

大型公共建筑在安全运营与操作中,伴随的损失往往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耗时、成本高、建设技术要求高,发生事故或破损后的修复难度很大、修复时间久。因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隐患,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发展受阻、人文景观的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紊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较为集中,一般会建设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集中的地区,一旦发生意外或安全事故就会引起巨大损失。

2.2运行风险的多元化

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2.3风险连带特性

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对经营风险的连锁反应引发的问题。城市功能的整体性增强,让很多居民参与到了大型建筑的使用和享受之中。因此,大型公共建筑安全中,大型建筑的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引起众多复杂的连锁反应,对周围一系列的人群和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巨大的灾害发生。

2.4风险防范的难度大

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3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行创新策略

3.1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

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步骤上需要在前期判断大型公共建筑的整体风险定位和标准,认真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安全指标和数据,在建筑物运营中,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在风险因素的判断中,认真评价具体的风险级别,从优化和完善风险防范的具体基础做法入手进行改善;其次,在建筑物安全运营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特性与功能进行规划,对外界的环境与突发事件进行动态调控、预警、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措施。

3.2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具体体现如下:(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设计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

3.3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当前,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稳定的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对未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非常好的帮助,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需要集中处理各类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与数据,并将事件严重性进行分级,并与历史上的事件或案例进行对比,查询具体处置方法与方案,预先设计一种事件的机动窗口与应急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按照紧急方案进行管理和控制。(2)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发展与信息整合实现要进行联合处理,用户可以根据警报处理对事件级别进行控制,对警报流程和信息警示,对民众的安全疏通做出更加人性化的引导。(3)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按照预案规则,进行联动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需要适当创新,采取人性化思路改进各项措施,这样才能保障公共建筑安全的稳定运行。

作者:乔五洲 单位:大庆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范文篇4

关键词: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节能技术

1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设计

从地域气候分区来看,严寒地区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基本特征是地域辽阔,建筑节能设计起步较早,设计经验相对丰富,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冬季的保温问题。以采暖能耗为主的一般公共建筑,主要控制冬季的采暖能耗,并适当兼顾夏天的空调能耗,对于设置全年型舒适空调系统的大型公共建筑,则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如何统筹采暖和供冷的全年能耗。目前从整体公共建筑能耗来看,公共建筑采暖消耗热量来自外墙、屋顶和门窗,这些部分的能源消耗量极大,是西方国家的3-4倍,可见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推广节能设计技术已经势在必行。

2被动式节能设计

被动式节能建筑指的是建筑设计人员从建筑本身出发,通过建筑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单体设计、色彩选择、形体结构规划等,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自然资源,从而在保证建筑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又能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被动式节能建筑是基于当地自然环境形成的,建筑必须要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使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同时被动式节能建筑对于建材和能源的消耗量较小,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被动式节能设计中包括风能的利用、雨水资源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在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普遍大风天气较多,所以非常适合发展风力发电,利用大风带来的能量带动发电机运行从而产生生活生产所需的电能,可有效减少煤炭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我国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中,对于风能资源的利用,虽然有的地区不能实现风力发电但可以利用风能制热,解决严寒地区采暖困难和因为采暖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天,旱涝分明。从被动式设计来看,在涝季可将雨水蓄积起来实现循环利用。再次,关于太阳能的利用,通过太阳能结构一体化公共建筑的设计建设可在夏季实现太阳能发电,在冬季利用太阳能取暖。比如设置太阳能烟囱、缓冲空间以及双层坡屋面、遮阳板等,一方面可以阻挡一部分的夏季阳光以及冬季的冷风进入,另一方面可使冬季阳光进入室内并使光线更为均匀(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被动式节能设计,一方面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遵循因地制宜和节能环保的理念,改变传统建筑设计模式,结合建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好太阳能、地热能、雨水资源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环境角度来看,被动式设计采用了环保的材料和自然环境资源,所以可改善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和采光等微环境,提高了建筑的舒适度,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发展。

3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

3.1公共建筑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严寒地区关于公共建筑的被动式设计,首先要从选址出发,充分考虑建筑和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提高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度。考虑到风环境是影响建筑室内舒适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能耗的关键,所以在选址上在西北方向上最好选择有天然山坡或林木为屏障的地方,而东南方向上最好有天然或人工水体,可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还能避免室内温度的骤降,营造舒适良好的室内环境。其次要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保证所有建筑都获得一定的太阳光照,增加室内的温度。再次要确定合理的朝向,严寒地区建筑最佳方位是正南东西偏向10度以内。此外为保证足够的光照,建筑设计和布局要尽量选择平坦且无遮挡物的向阳基地,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能力。3.2公共建筑体型设计。体型系数是建筑物和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和其所包围的建筑体积之比,体型系数越大单位建筑分担的热损失面积越大,也就意味着能源消耗量更多。所以在节能设计时,要求降低体型系数,减少外表面和室外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少散热。公共建筑的体型系数还和建筑物的体型是否规整、建筑物的大小有关,因此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尽量减少凹凸面,减少的面积,建筑设计不要过分追求体型上的复杂化。3.3公共建筑构造设计。公共建筑结构包括墙体、门窗和屋面。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对于墙体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所使用的墙体材料具有保温环保的特点,为满足节能设计标准,应采用外贴挤塑板材料。在无法实现外保温时可采用其他保温构造,保证构造性热桥的内表面温度。另一方面保温构造设计时需保证阳台底板和栏板、空调机搁板、凸窗以及装饰线等都采取保温措施,门窗框和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选用高效保温的材料进行填充。对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缝隙要做好防水防渗漏处理,对于洞口部分应做好构造防水工作。其次对于门窗的设计,门窗往往是公共建筑能耗损失最大的部分,在保证正常光照、采光、通风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门窗洞口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可减少冷风进入,提高门窗的保温功能。对于窗墙面积比的设置,为实现节能目标不能过分追求视野的开阔和通透明亮就扩大窗墙比,否则采暖能耗和空调能耗都会越来越大。在屋面设计方面,屋面保温层不能采用吸水率较大的材料,避免因为保温层大量的吸水而降低屋面的保温功效。公共建筑类型多样化,需要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一般还会设置通透明亮的公共空间,所以建筑能耗加大不可避免。但是从节能设计角度出发,除了要保证采暖和空调等功能的实现外,应限制屋面透明部分的面积不能大于屋面总面积的20%-30%,同时可通过双层坡屋面的设置,不仅可实现对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可以结合季节的变化、朝向的设置使室内光线变得均匀,另外也可阻止雨水进入。

综上所述,关于严寒地区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目前我国在设计体系上还存在不完善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不但加大了设计的难度还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被动式设计可行性降低。需要肯定的是被动式节能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当前能源资源欠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但是其弊端也需要正视起来,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通过设计体系的完善发展、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带动被动式设计的发展,推动我国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池小兰,相文强.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5):43-46.

[2]张昊天.寒冷地区绿色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9):110-111.

公共建筑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功能;创新应用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需要明确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结合空间功能的基本特征要素进行分析,分析如何提高建筑设计的创新属性,营造合理的创新意境,对行为空间、流线空间进行规范性管理,重视外部空间的功能应用,提高经济建设的规范发展,重视城市化发展空间的布局和历史文化水平的提升。

1公共建筑区域下的功能空间分析

1.1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特征

公共建筑布局设计中,需要依据相关的生命周期理念,分析建立循环往复的操作思路。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要求,分析设定公共建筑的早期设计布局。以资产阶段的发展建设为要求,结合不同形式的设计思路,对建筑物的发展进行规划。公共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示着物质文化发展下,各个阶段社会的审美,是从一个侧面展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依据我国的综合生产力水平,需要对公共建筑设计空间进行联系,结合建筑设计的操作方式,不断提升设计施工的功能操作应用,建立符合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

1.2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优化趋势

依据建筑各项事物的自身发展优势,结合相关特征要素进行分析,准确地判断公共建筑设计的创新要求。按照公共建筑的受众面,从多角度上分析,确定主体思路。公共建筑设计中需要具有创新意识。针对相关的创新思路,结合创新需求和主体要求,分析具体的公共建筑空间,分析如何实施优化和组合配置,制定符合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在建筑创新规范操作分析中,结合不同的风险级别,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从多角度、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入手,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突发风险因素。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是具有创新应用价值的,从建筑物的具体标识入手,结合具体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布局特点,分析人文建设的思路背景,分析政治文化下的公共建筑设计理念和空间功能创新价值。

2公共建筑的功能类别分析

公共建筑功能区域划分过程中,需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组成标准进行划分区域。分析符合相关功能的部署要求和形态部署。依据公共建筑功能的划分区域进行分析,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在纷繁复杂的层级中,判断建筑的功能划分。采用多层次递进的方式分析,获取功能大体模型。依据划分的基础模式,对层次进行公共建筑功能的归类。重视协调公共区域下的功能优化,分析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资源环境、公共区域设计、功能设计模块上加强公共模块功能空间的识别,逐步细化关系,调整思维,避免矛盾和干扰问题的发生。按照实际的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实施综合性反复的过程分析,不断挖掘公共建筑设计内部的矛盾,及时协调操作过程中的因素,实施多变复杂内容水平的分析。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反复的修正,提供由浅入深的分析方法,简化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功能划分。

2.1公共建筑设计功能的作用类型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中,需要以使用功能为基本要求,对整栋公共建筑设计的职能思路进行分析,明确公共布局和权属。对公共功能空间、职能发展空间、辅助功能空间进行规划,确定符合公共建筑设计的区域划分。

2.2公共空间的矛盾类型因素

依据公共建筑空间中存在的矛盾特点,需要结合相关的功能特性进行分析,准确地判断其中存在的干扰因素。通过功能空间矛盾因素分析,判断建筑功能的区域化划分标准。其中包含动静区域的划分和内外区域的划分。动静区域划分过程中,需要结合功能性区域分析,结合相关的布局,调整平面空间内的划分标准。例如,在商业区,通过平面、纵面的布局,可以实施酒店、饭店、商业空间的分别布局,对人流进行合理疏导。将客房一般设置在内院安全区域,将商业、饭店设置在闹市区域。按照内外区域进行划分,依据公共建筑区域的设计进行功能分析,确定空间布局和划分。分析实际建筑功能区域划分下的内外空间建设。公共空间建筑区域分析中,需要设定独立的空间,保证其实际的私密性,建立合理的交流体系。依据内外功能空间,设定合理的出入口,确定交叉范围。采用动态多变的人流调控管理,分析建筑区域内的功能划分,对整个功能的实际运作水平进行界定,确保内外区域的有机整合,加强公共区域可以承受的范围,加强公共建筑区域内的矛盾类型因素分析,结合各公共区域建筑分析其中的矛盾,做好合理的空间设计配置。

3公共建筑设计内部空间的功能创新

3.1精神空间意识的创新设计

按照建筑意境的具体文化实施操作,准确地分析文明作品中的艺术感受,充分落实创新审美的建设意境。依据现代设计特征操作思路,分析建筑设计的情景和文化要求。建筑设计中,需要以建筑设计内的具体建设理念为要求,结合建筑实施的操作标准要求进行创新。从建筑的审美价值入手,实施技术美学的创新和效果优化。依据公共建筑设计,对其中的内部空间进行布局,营造良好的审美空间氛围,重视公共建筑操作的创新应用。结合不同情感表述,对建筑物内的空间意境进行融合落实。公共建筑空间内设定合理的交通通道布局,重视相关建筑的分隔和联系。对于艺术建筑宫、艺术馆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装饰进行设计,快速地激发创作人员的灵感意识。依据蓝色轻松氛围方式,逐步缓解人们的不良情绪,重视运用公共建设资源,实施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布局,为建筑物营造独立的建筑设计思维。例如,公共读书室的划分布局,通过多空间功能设计,实现综合布局的灵活多样(见图1)。

3.2公共空间行为思路的创新

按照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不断加强空间建筑物的设计。以合理的建筑空间视觉设计,分析影响人们行为设计的效果因素。不同的空间设计布局,产生的行为方式不同。建筑空间设计中,需要结合发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要求,分析如何促进行为健康顺利的实施。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为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建筑规范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空间行为的价值作用。例如,教堂建筑多以竖直方向的壁柱,横纵交错的拱形为主,产生综合性的设计氛围效果。按照建筑商场的设计布局,设计者植入山水空间设计理念,结合不同颜色的植物、山水河流、商品进行交相呼应的布局,提高整个购物环境的综合氛围。再通过灯光营造中庭布局,烘托斑斓的设计视觉效果,达到吸引人流、令人愉悦的目的。

3.3流线型引导建筑空间的创新

建筑公共区间的内容设计中,流线是较多的设计思路。主要以道路为主。根据相关的导向方式,确定流线型的空间。依据公共建设的设计空间布局,结合相关的公共建筑设计因素,分析不同功能下的组合设计思路。通过流线型的设计,实施合理的空间布局分割,调整建筑物的设计布局。

4公共建筑功能类别的创新

根据公共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特点,结合具体功能实施阶段性的调整。明确具体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干扰因素。按照功能之间的矛盾特点,设计建筑功能分区,划定重点内容和公共建筑区域。

4.1动静区域的创新设计

按照公共建筑区域进行空间划定,确定“动”“静”结合关系下的功能区域划分,做好分隔,保证相互无干扰,又保证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公共建筑区域、客房区域、集中安静遮蔽区域等。公共互动区域,如餐厅、娱乐房间、商店等,都是集中安排的区域。按照建筑区域进行划定,做好平面划分布局,可以设置垂直分隔,按照底层西南角度入口、门厅设置进出空间,西北侧设置饭店厨房、仓储空间。餐厅全部设定在二层西南区域,东北及三层设定为客房,这样按照区域划分,实现功能划定,动静区域划定,各区域连接可以采用庭院绿化空间的连接,保证区域之间划定的合理,又满足区域的功能要求。

4.2公共建筑内外区域的划定

按照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区域对象划定,根据建筑功能空间内外进行划分也是符合当前大众审美和居住使用需求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公共群体空间,确定驻留所用的时间,确定具体的行为操作标准。一类空间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属于公共流通区域,另一类面向内部,建筑常驻居民,保证内部人员的稳定功能需求。如铜鼓公共建筑区域的划定,可以实现内外建筑功能空间的划定。这种“内”与“外”区域的划分,实现独立区域的功能布局,保证空间的私密性,保证独立而联通的效果。外部功能对外开放,内部功能设置公共功能区。通过“黑箱”“白箱”划定内外运动标准界限,实现公共区域的有机整合,保证整体区域内运作的合理。

4.3净白区域分区划定

按照公共建筑区域功能划定“净白”区域、“污染”区域,分别归属公共功能区域。例如,厨房设定为“净白”区域,日常卫生需要保证卫生清洁,卫生间属于“污染”区域,日常需要做好分区,这样可以提升卫生区域管控分隔合理性。

5公共建筑内外空间功能的设计创新

5.1公共建筑区域安排的设计创新

公共建筑区域的实施操作,需要以经济基础为必须支撑,重视完善经济建筑下的经济实施。并非单独的创新优化,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建设发展需求,结合建筑内外的空间实时操作,实施严格的归属性设计。例如,结合某区域内的校园建设需求思路,结合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划,实施基础经济效益的融合分析,重视当前自然资源的配置。对建筑设计的整体理念实施比配,不断提升建筑的总体经济效益,优化建筑的实际功能建设属性规范标准。

5.2公共空间城市形象展示的设计创新

公共建筑设计中重视城市主体建设思路的布局和优化。从维护城市形象的设计思路和功能要求入手,分析如何加强公共建设内部的布局,重视内部和外部建筑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从建筑质量操作方式入手,分析直接影响居民与城市综合主体感受操作的要求。依据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功能要求,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重视加强城市环境下的建设思路分析,明确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操作思路,实施创新工作的落实开展,确定城市形象的主导展示优化方式。

5.3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理念的设计创新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历史文化、弘扬内外精神要求,需要不断加强主体内容的实施。依据各个区域的长期发展规划,特定历史印记思路。以综合文化传递设计角度进行布局,结合区域的环境理念,制定合理的载体规划思路。公共建筑空间内,需要确定有效地城市形象维护的发展标准,重视弘扬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要求。以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建筑设计理念为标准,加强空间功能的要素分析,结合建筑过程的操作实施标准,加强融入必要的历史文化,充分激发群体历史文化情感认识,将建筑物宏观行为发展要求落实到实际需求中,不断提升对于自然风情、文化、理念、习俗的感受。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共建筑需要从功能、形式发展上实施不同程度的改变和优化。不断加强建筑物的综合空间布局,重点分析实施不断的创新局面拓展。依据城市公共区域下的建筑创新思路,结合建筑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内外的空间功能概念,最大限度地优化公共建筑设计满意度调查,从多思维角度入手,分析获取符合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功能创新优势,从中找出多变环境的归属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裕.浅谈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运用[J].四川建材,2017(5):75-76.

[2]张敏,陈冰俐,左云.基于“卓越计划教学”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7(3):73-74.

公共建筑范文篇6

所谓大型公共建筑,指的是单体建筑大于2万m2,并且使用中央空调的公共建筑,诸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枢纽等。通过相关统计得知,大型公共建筑占比城镇建筑总面积仅有4%,但其年耗电量占比却达到了22%。由于建筑时间比较早,节能水平比较低。

2分项计量现状分析

要实现良好的节能管理,对用能情况的准确了解是基本前提。通过调查得知,很多公共建筑都没有进行分项计量仪表的安装和使用,公用一个电表的现象比较普遍,更有甚者从未安装和使用水电表。另外,很多单位或建筑缺乏对建筑物设备的有效管理,对建筑物资料的保存非常不完善,并不了解建筑物设备的使用情况。所以,办公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采取分项计量,动态监测重点建筑的能耗情况,促进联网统计能耗与审计能源的实现,并统一分析进行汇总。

3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分析

3.1对节能监管体系的内容进行解析

关于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其涵盖的内容主要有:(1)进行建筑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包括办公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使用功能、结构形式以及年度能耗总量等信息;(2)审计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情况;(3)公开公示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结果;(4)进行能耗监测平台的建立,主要针对的是重点城市中的重点建筑。3.1.1对能耗进行监测所谓能耗监测,指的是针对高能耗重点建筑,进行分项计量装置的安装使用,然后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进行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以此来动态实时监测重点城市和建筑的能耗状况;对建筑的用能情况实现全国联网,进行汇总分析[1]。分项计量要实现对每一个用能系统的计量,基于此,就可以分析出能耗大的设备有哪些,为建筑的进一步节能改造奠定基础。3.1.2对能耗进行统计所谓对能耗进行统计,指的是按照季度和年度调查统计办公与公共建筑的能耗(水、点、燃气与热量)状况,并以此进行的相关分析。而这些所有的数据信息,也将成为政府进行建筑节能监管措施与经济激励政策指定的数据来源和依据,同时也是政府与业主进行节能管理与改造的基础。能源审计最初最原始的数据便是能耗的统计,另外,能耗统计也保证了公共建筑能效公示与用能定额的切实可行。3.1.3对能源进行审计对建筑能源进行管理与节能监管,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能源的审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建筑能源进行审计,客观公正的考察用能单位建筑能源使用的效率、消耗水平以及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定量分析用能单位建筑能源利用的状况,并审计、监测、诊断以及评价建筑能源利用的效率、消耗水平以及能源经济与环境的效果。3.1.4对能效进行公示所谓能效公示,指的是在官方网站或主流媒体上,政府定期向社会公示建筑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的结果。其作用在于促进业主之间自发进行建筑能耗比较,总结建筑高能耗、低能效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节能管理与改造,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另外,能效公示可以有效引导居民节能的意识,具有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3.1.5相关制度的建设对能耗定额标准与超定额加价制度进行明确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大型公共建筑合理用能水平的确定,以此得出用能定额,来衡量建筑用能。通过政府颁布实施,赋予其法律法规效力。而基于用能定额,对建筑能耗超出的部分进行累进加价就是超定额加价。这是对高能耗建筑进行的负激励政策,以此激励公共建筑进行节能管理与改造。

3.2监管体系建立的意义分析

通过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能够采集并监测能源消耗的数据,然后进行一系列统计和分析诊断,来达到用能的科学化管理。能耗监测是监管体系里最重要的环节,而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就是掌握准确的能耗数据。通过采用分项计量,促进节能监测平台的建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发现问题找到出路,积极进行节能管理与改造,从而努力促进公共建筑的能耗降低。

4结语

公共建筑范文篇7

城市网红公共建筑文化艺术发展力量溯源

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同时,他也指出,“城市化也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快速城镇化,城镇化的挑战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建设,国内大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基本都有了较为彻底的改观,城市之间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城市形象也越来越标准化。影响城市80%的基础功能性建设完之后,主要基建任务变为持续的常态化调整更新和稳步运行维护,而决定城市个性核心灵魂的20%的文化性打造,将是城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所在。虽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但城市发展的进程并非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的综合体,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形象紧密结合的。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量的积累,城市发展新阶段正在经历的质变新过程主要在于以地域优势、个性特色为主的文化比拼,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建设过程,毕竟经过基建快速发展之后的国内大小城市,在面对文化建设推进时遇到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往以经济为核心的政策指引下,托赖工程技术支撑发展,标准化设计打造使得“千城一面”,模式化的国际范式城市建筑空间冷漠剥夺人们对于传统文脉和自我意识的深层联系,都市生活中的人们都在变成自己城市的陌生人。快节奏的城市日常生活已经很难再拥有传统的诗意,熟悉的烟火、人情味和温度感。经济创造财富,却也让人在物质自由之外变得疏离,文化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但现代城市空间在传统文化缺失之外也造成心灵的麻木。其实,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宜居的最理想标准都没有改变过,那便是艺术化的生存、诗意的栖居,如果有所改变,则是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具体内容对象的差异而已。以往传统城市道法自然,尊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理念指引下的地域差异背景下的城市地域文化已经大量被摧毁,独特的文化品性被现代建筑抹杀。所以,对于任何传统或者新颖的空间、人物、事件,都能在虚拟世界引发较多的关注,成为受到追捧的网红,这是公众对于标准化模式的城市生活的逆袭,是追求人情味与个性化的自发反应。当然,网络走红也是审美观的熔炉,会对公共审美自由状态下的潮流进行过滤和淘澄,并将最终促成主流审美的完成。随着公众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自觉和水平提升,网红的标准和认知也将走上更为深入阶段。对城市公共建筑的评判和追捧行动极大地影响着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将推动城市文化形象的打造最终朝着整个城市文化品格提升的方向前行。

城市网红公共建筑文化艺术的矛盾表现

作为城市文化形象代表的网红公共建筑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如通常处于城市的重要节点位置,对所在区域的整体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原重庆朝天门广场位置新建的来福士广场和连结上下半城的十八梯改造,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赋予的地理红利和长期城市文化情结的凝集,让公众的关注几乎还在建设期间就没有停止过,必然被置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下,城市中心和文化C位的显著位置注定其必然网红。其次是公共建筑形象塑造需要结合城市文脉和所在区位的特征,通过自身的品质来彰显或提升城市空间独有的文化个性。如果符合空间文化特征,则必然得到广泛认同;如果有所违背,则往往引发网络空间的群体讨论甚至攻击。所以对重庆来福士广场的讨论自始至终未曾停止,它也一度被评为全国“最丑建筑”,十八梯改造开街当天就被众多市民网络围观之后群嘲,“回不去的十八梯”成为重庆母城长大的网友共识,二者原本期待得到的认同反而因为负面评价意外成为网红。网红的评价显然已经揭示过去仅仅依靠硬件建设解决城市布局、功能和提供高楼大厦就算完成任务的时代已经终结,这只是金字塔的底部,能够带给城市居民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灵魂精髓是城市中最柔软的文化品格。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就曾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是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力。”[1]文化软实力在当下已经是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这种软性的文化品格不是浮于表面的装饰,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正以最硬的数据指标引发更多的关注。文化政策决定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具有独特文化精神的城市在与其他城市共存的环境中明显更具有竞争优势。经历了长时间高歌猛进的基建时代,当下城市建设已经养成高速发展的惯性思维,但文化建设恰恰与之相反,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缓慢积累才可能真正形成有品质的优秀文化。就此而言,网红是把“双刃剑”,在将公共建筑纳入不受限制的自由讨论之余,也催生了追求表面化的“快餐式”装点城市的观念,并直接影响公共建筑技术表现手段。由于传统文化已然断层,新生文化弱小而苍白,对城市文化发展影响不足,急功近利的快速建设无疑将走向畸形发展道路。现代建筑在公共文化性方面究其表现,学界也有很多讨论。正如学者殷双喜所言,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精英主导设计观念,其次是视觉专制[2]。在精英主导的公共建筑设计活动中,官方或者投资方决定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实施过程,公众只有被动接受,而缺乏事前参与的话语权,对公共建筑的最终落成无法产生作用,只能以网红讨论方式进行后续评判。由领导、商家和专家组合的少数社会精英层面控制的公共建筑,使得原本应当作为公众福利的公共空间由于群众参与的缺位,往往无视最具人性化的部分,只突出上层利益诉求,无疑是导致众多表面精英实际庸俗化的公共建筑出炉的主要原因。伪精英、实庸俗的专制是近年来造成城市文化缺失、审美下滑的元凶。如重庆来福士广场不仅被行业内诟病为“对城市天际线的最大破坏”,社会大众则对以“来福士”取代“朝天门”传统地名表达了最为强烈的不满,斥责为“只见卖儿卖女,没见过卖地名”,其实质是建筑舶来文化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对新城市地标的文化认同,反而给地方民众情感造成了极大伤害。在外部评鉴尚可的背景下,来福士始终没有得到本地民众认可。事实上,在重庆城市更新过程中,这样的网红案例比比皆是。自2000年后解放碑市中心本地原住民生活环境基本被彻底改造,原本富有山城特色的公众夜生活方式被标准化的都市建筑符号驱逐。近期完工的重庆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改造,进一步将市井烟火元素全部去除,让位给商圈和车行(图1、图2)。城市核心区域彻底沦为“外地人的解放碑”,再也找不到城市旧有的文化痕迹。所以,近年来形成“主城居民不逛解放碑”的现象,越来越喜欢“找感觉”的本地人显然不再热衷为现代化模板式“象征性经济”买单。商圈人气暴跌,公共建筑环境的失败改造难辞其咎。“视觉专制”是追求城市文化速成的突出表现,过度强化视觉效果和立面美化,只求“博眼球”,往往会造成建筑华而不实。有的为了满足立面外观效果表现造成功能单一、实用功能不足;有的为了凸显自身形象而罔顾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环境问题;有的缺乏对绿色环保、节能关注,日常维护费用过高造成浪费;有的只重表面形态忽略工程建设质量(图3),等等。这些都是对城市公共环境和公众体验的伤害,伴随这些公共建筑的落地,负面“网红”评价也将接踵而至,受到舆论的重点攻击。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引领网红导向

不论精英还是网民,在涉及公共领域相关事务,都比较喜欢扛“以人为本”的旗帜。近现代西方人本思想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经济基础完善而逐渐得到关注和接受,但实际上中国社会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传统。春秋时期,管仲就曾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显然,这里强调的“以民为本”突出的是社会性的“群体人”,与西方人本主义突出个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所不同。传统观念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受到儒、道、墨、法各家思想滋养,具有更多家国情怀内容和责任感,具有层级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生态与精神内涵[3],所以注定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与担当和西方本能的个性张扬有泾渭分明的差别。现实情况是,精英和网民都以个人理念为本,都认为自己拥有尊重人性的出发点和立场。然而,在公共建筑成为建筑商品化利益指向对象的当下,看似“以人为本”,实则难以摆脱“资本为本”的桎梏。公共建筑仅在物质层面提供满足功能需求的空间,无法提供文化内涵,更谈不上精神统领,而网络空间的网红评价来自大众众多个性的综合,对网红的塑造出发点各自不同,由此注定造成差异化审美之下各种利益观念分崩离析,难以形成共识。所幸,我国“以人为本”思想面对西方人本主义冲击,依然对家国情怀内容有所保留,更为看重代表主流社会群体的“人本”。在此前提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本,在关注历史文脉传承基础上追求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层次文化。当下,众多浅层次文化审美层出不穷,偏好视觉效果,愉悦感官,将城市文化元素加以表面化的机械拼贴,甚至以商品化的形象贩卖,是目前网红的通行做法。所以,提倡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体现,在传统中寻找符合国人价值观与审美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无疑是对生吞活剥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并制造若干新奇怪异事物浅薄网红的最好对抗。当然,值得强调的是,网红现象在反映现实空间文化之时,也在照见自己。这种现象对于客观世界的关注,其实是以虚拟世界的观念孵化现实审美,进而激活现实空间的创造和更新。公共建筑是文化力量的外在表现,通过营造公开使用的场域影响周围环境和在其中活动的人群,甚至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有助于重塑城市的形象。设计师、建筑师不论承认与否,他们的作品都将个人思维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一些东西。迎合网红还是以有内涵的文化思维影响网红话题,将是对精英的挑战。当未来既不确定又不可预知,注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被重复有效使用时,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既能俯身从网红中汲取能量、关注个体,又能兼顾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导入正确的价值理念,以文化空间的塑造引领大众文化艺术走向。不同时代,城市发展有不同侧重点。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市发展需要尊重历史文脉,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关注城市质量和文化提升,关注公共建筑及其空间从实体到网络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无疑将是文化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现代国际主义建筑大师沙里宁曾经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能教育人,什么样的城市就能培养什么样的文化个性。文化艺术在定义城市性格之时,更体现城市的温度、品格、文化诉求和人文关怀。网红现象倾向于追逐猎奇新鲜话题,不断变换对象,显得并无常性,而文化需要长远的影响以形成持续的力量,二者是相互矛盾的。追求短时间的网红必然带来浮夸不实的表面化作风,城市文化建设作为长期任务,需要虑及千百年。借快速的网红可以透视个体当下需求,但更要穿过社会与时代宏大视角尊重主流群体,在长期的历史、环境、生态发展的进程中度量社会发展大势。以关注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领网红最终走向,赋予短期网红长远的生命力,方能接近最高层面的文化审美。

参考文献

[1][美国]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殷双喜.设计与民主[J].美术学报,2002(2):9-12.

公共建筑范文篇8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二、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三、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己在上一节关于小区公建的商业性做出论述。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四、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五、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是小区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

公共建筑范文篇9

[关键词]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

夏热冬暖地区本身与其他常用节能技术地区存在着气候上的较大差异,节能技术多运用于气候较为寒冷地区,所以在夏热冬暖地区采用节能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该地区空调用量大,用电高峰期会出现各种情况,浪费电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研究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也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

1夏热冬暖地区采用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夏热冬暖地区大部分分布于亚热带,气候较湿热,普遍气候特点为夏季较冬季时间长,阳光照射强烈,温度较高但空气较湿润,季风性气候风力较大,降水充沛。当今状况下,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物内多运用空调等制冷设备进行调节室内温度,夏季主要使用空调,使得部分区域内用电量大幅增加,电量大幅度消耗下,不仅会缺电,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特别在用电量高峰期会有断电现象,所以,必须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内部的设施进行节能化改进,通过设计应用节能化设施,达到减少此地区能源消耗的目的,改善能源环境。

2公共建筑运用节能技术的意义

2.1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公共建筑最大的能源消耗之处就在于用电量较大造成的能源消耗,而将室内运用节能技术之后,利用太阳能供应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太阳能能源。在设计相应的公共建筑内部结构时,要留下太阳能通风口,夏热冬暖地区夏季较为湿润炎热,但内部通风较好,此设计主要在冬季起作用。2.2利于提供健康的内部环境。使用节能技术最大的有利之处就是减少对人类的身体危害,吸入较为健康的空气,由于大部分节能材料采用清洁设备,在节能前提下又减少对人类的身体危害,为人类提供一个既温暖又可以随时随地休息的大环境。2.3利于节约资源。公共建筑内部大部分运用一些节能新材料,但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节能性新材料成本较大,虽然起到了节能的目的,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这时应该使用可再生性材料,综合性使用各种节能材料,可再生性材料既可以循环利用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公共建筑外部的浇灌设备可以采用滴灌、喷洒式浇灌等,在周围绿地旁边可以修建排水渠,在浇灌完毕之后可以将渗出来的水自行排入排水渠中,经管道流入池塘,进行农业种植,不仅节省水资源还可以减少财力耗费。

3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具体措施

3.1注重对选材与技术的细致性。夏热冬暖地区节能设备对技术更加具有考验性,并且对于选材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更多运用节能性材料,例如一些再生性无机材料等,根据对不同建筑类型来看,采用不同的材料应用。比较常见的有无机性保温材料,可以长时间的应用还有不会变形老化,在公共建筑中墙面不会经常性地翻修,所以采用此类型的材料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有机保温材料在公共建筑中也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种材质运输方便且较为轻便,建造出来的建筑物也可以保持长期性清洁,但有一点就是这种材质可能会产生变形现象,在建造时难度也较大。含保温性质的材料在夏热冬暖的地区所体现的保温作用除了与用材方面有关,与建造方法也是离不开的。保温材质在建造时要进行直接现场性的制作与拼装,一般在正常性的建造条件下,使用保温材料进行现场制作更有利于公共建筑的统一性。在完成对保温材料的加工以后,要对拼接处进行合理化的处理,避免有渗水,保证结构的稳定。3.2注重节能技术的地域独特性。由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较为特殊,所以采取的技术也较为独特,在相对的夏季时间较长,气候较炎热、冬季时间较短湿度较大条件下,尤其是对于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公共建筑的朝向或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更有待考量。夏热冬暖的地区一般会选择南北方向,由于在夏季有较强的太阳光照,这样的建筑物朝向有利于在夏季有效避免阳光的直射,在冬季则更加有利于阳光的直接照射,增加建筑物室内温度,减少对制冷设备的使用,也有利于通风性能的提高,平衡室内外的湿润度。除此以外,在选择墙体材料也要同样注意气候差异性,例如空心砖等加厚材料,既可以在提高通风条件下有效隔热,还能在调节内部温度或是光线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然后产生节能的效果。3.3注重在细节方面的改善。公共建筑在完工后的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保障性,所以,对于建筑物的细节要不断进行完善,才能够达到大众的喜欢。夏热冬暖地区的特殊性,节能化设计需要多方面完善,可以分为不同结构进行建造。比如在建筑物内部要考虑与外部的热量阻隔,减少热量流失,产生节能的效果。在建筑物外部则要考虑对遮阳效果的保障,尤其是在夏季光照较充足情况下这种设计就尤为重要了,而且在外部选择种植爬山虎等爬藤性植物也有利于遮阳,不管什么样的设计都是以节能为主要考虑方面努力的。

4总结

在电量消耗较大的夏热冬暖的地区内,公共建筑采用节能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源与能源的使用,保护了公共环境,为大自然保持色彩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为使用这些公共建筑的人们提供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环境。对于现代化建筑物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也不断具有复杂性,但是相应环保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对于建筑物的节能性探究不断深入,更加具有技术性。

参考文献

[1]张昊天.面向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15,(11):80.

[2]何玉岩,杨帆,李梁,等.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综合应用示范[J].中国标准化,2017,(6):88-90.

公共建筑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夏热冬冷地区

0引言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统筹兼顾建筑的能源节约、资源节约、回归自然和环境保护,创造出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步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文章将基于绿色建筑理念,阐述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并深入研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1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

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协调,坚持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旨在为人们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整体协调原则

节能设计并非单方面的建筑功能实现,譬如建筑夏季充分利用了自然通风,但在冬季时,建筑围护结构不能够有效保暖保温,是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的建筑节能。换句话说,建筑的节能设计,并非简单地安装几块太阳能光伏玻璃。笔者认为,建筑的节能设计,要综合考虑气候、材料、地理、能源分布等因素,我们秉持整体协调的原则,重视建筑整体能耗的热工性能、地理位置、功能特征和建筑朝向等,因地制宜地完成建筑节能设计方案。

1.2生态性原则

节能型的建筑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特征,在适应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能源的损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类似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建筑的节能效果将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以求减少冬季的热量损失和增强夏季的通风效果,尤其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可构建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1.3全寿命周期原则

建筑从建设伊始,到落成投入使用,无不在消耗各种能源,适时能源的节约与否,以及危害环境与否,都表现出建筑的节能成效。因此,建筑的节能设计,要考虑全寿命周期原则,将其作为建筑节能设计的索引,在建设阶段,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创造建筑舒适健康的环境;在落成后,为人们所提供的环境,是健康舒适和低耗无害的环境,比方说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再如借助地热能进行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在建筑拆除时,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可降至最低状态。

2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遵循以上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自然通风设计、空调系统设计、生活热水系统设计等方面入手,指导完成建筑的节能设计。基于相关的设计经验,笔者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建议。

2.1选址规划设计

关于建筑的选址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城市道路、自然环境等因素,权衡各方因素的利弊,有关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距离的控制,要保证冬季时阳光被障碍物遮挡,增加冬季的日照量和日照时间,但不能够一味考虑冬季日照保证,否则在夏季时也会因为得热过快,而增加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其次是冬季尽量避开冷气流的影响,可通过挡风墙体的设计,以及以绿色植物作为避风屏障;最后是避免室内风速太大,影响室内舒适度,可在建筑物周围布置葫芦柱外墙,形成建筑的安全保护结构。以上的选址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容易忽略的宏观因素,笔者认为选址规划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前提,只有在保证建筑布局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建筑环境。

2.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首先是建筑的外墙设计,选材时要逐渐摒弃烧结实心粘土砖土,这些类型的材料需消耗土地资源,在烧结时会产生污染性气体,属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级的材料,因此外墙材料的选择,可尝试性利用新型环保材料,譬如蒸汽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材料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俱佳,可有效降低建筑的围护结构热传系数。其次是地面的防潮隔热设计,综合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在夏热冬冷地区,降雨量大,常有地面返潮现象出现,使得建筑内部的湿度比较大,并伴随出现结露和发霉,在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地面设计时,可依次铺设薄膜返潮层、发泡水泥绝热保温层、水泥砂浆防潮层和混凝土回填层,减少湿度因素对建筑地面寿命的影响。再次是屋顶的设计,屋顶绿化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节能设计方法,在进行屋顶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屋顶结构的特征,在掌握屋顶热传系数的情况下,将种植屋面技术尽量简单化。值得一提的是,屋顶绿化设计必须做好结构的防渗处理,所选择的屋顶植物,尽量倾向于本土和成活率比较高的植物,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舒适协调。

2.3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自然通风环境的营造,目的是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其关键在于窗户设计、遮阳设计和热压通风系统设计。小型公共建筑的窗户,可选用双层中空玻璃,其气密性为四级,而遮阳设计也是自然通风的关键,在设计时应紧扣气象参数的数据,选用活动型的百叶外遮阳技术,在夏季时遮挡强烈日照光线,减少空调的制冷负荷,同时灵活引入自然风;在冬季时关闭百叶窗,减少建筑内外部的换气频率,避免建筑散热过快。至于建筑的热压通风系统设计,常见设计手法是增加建筑的面积和调节屋顶的结构形式,譬如某建筑的屋顶结构与楼梯间互相贯通,形成仿若风貌的结构形体,并在东西两侧的外墙上,设计了调控型的百叶窗,既可排除污浊热空气,也能够吸入室外新鲜冷空气。这种楼梯间的热压通风设计方法,尤为适合夏热冬冷的地区,夏季可将余热带出室外,冬季时则有效保证围护结构的整体问题,避免冷空气对建筑内部能源的消耗性影响。

2.4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空调系统是现代建筑的功能型部件,系统本身处于不断耗能状态,以换取相对舒适的室内环境。关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目的是控制系统能源损耗速度过快,并且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笔者建议在选用空调系统时,应该结合建筑的冷负荷情况而定,同时需要兼顾当地的气候特征,譬如某建筑濒临湖泊,湖水容积很大,在夏季时相当于一个天然冷库,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方法,将冷热源引入建筑的内部,同时湖泊所产生的水蒸气,提高了自然通风的冷却效果;冬季时湖泊具有蓄热功能,可利用湖水源作为热泵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发挥湖泊的蓄热作用。由此可见,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地设计理念,当然在硬件配置方面必须质量达标,尽量选用质量优越的系统部件,譬如空调主机制冷量至少为60kW,选用半封闭螺杆式压缩机的COP值不低于4.5。

3结语

在夏热冬冷的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协调,坚持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原则,旨在为人们创造出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必须坚持“整体协调原则”“生态性原则”“全寿命周期原则”,遵循节能设计的原则,在夏热冬冷地区小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工作,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自然通风设计、空调系统设计、生活热水系统设计等等方面入手,指导完成建筑的节能设计。

作者:党宏伟 单位: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婷.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5(34):166.

[2]阮翼.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若干问题探讨[J].广东建材,2010(8):165-167.

[3]刘见阳,李坤晓.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2013(5):69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