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2:53:25

公共环境

公共环境范文篇1

一、工程目标

(一)大气环境治理目标。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能见度大幅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消除工业区域异味污染,工业企业常规污染物、特征污染物厂界浓度降低20%以上,群众环境污染信访数量下降80%以上。

(二)水环境治理目标。省控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化学需氧量40mg燉L、氨氮2mg燉L以下,市控河流水质达到化学需氧量60mg燉L、氨氮6mg燉L以下。

二、工程内容

(一)大气污染防治。以异味污染治理、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按照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整治同步推进的原则,将县大王镇和稻庄镇、区史口镇、中心城等作为重点整治区域,将石油炼制、橡胶轮胎等行业的31家企业作为重点整治对象,通过完善治污工程、强化管理等手段,全面落实工业废气治理、扬尘污染防治、锅炉烟气脱硫、脱硝等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二)流域污染治理。按照“治、用、保”的流域污染治理思路,落实“一河一策”的治污原则,以省控河流为重点,兼顾市控河流,通过采取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废水污染源提标等措施,在恢复鱼类生长的基础上,彻底消除处于达标边缘的河流断面,全面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三、工程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县大王镇、稻庄镇区域污染治理工程。

1.工业废气污染治理。

(1)橡胶轮胎行业治理。按照《市橡胶轮胎生产行业废气处理参考技术》要求实施废气治理工程。6月30日前完成盛泰集团有限公司、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华盛橡胶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工艺废气污染整治。11月30日前完成恒宇橡胶有限公司、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金宇轮胎有限公司、恒丰橡塑有限公司、市方兴橡胶有限公司、三泰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奥戈瑞轮胎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工艺废气污染整治。

(责任单位:县政府)

(2)石油炼制、化工行业治理。按照《石油炼制企业废气治理技术要求》、《化工医药企业环境管理规范》的要求,完成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市胜星化工有限公司废气污染治理任务,建设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工程。(责任单位:县政府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3)工业扬尘污染治理。按照《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市华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恒丰橡塑有限公司、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市西水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兴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工业扬尘污染治理任务。(责任单位:县政府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4)热电行业治理。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完成热电企业的废气治理任务。3月31日前完成华泰热力有限公司、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热电厂、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热电厂、恒丰橡塑有限公司热电厂、市西水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脱硫分布式控制(DCS)系统建设任务。6月30日前完成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改造工程。9月30日前完成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改造工程。12月20日前区域内所有热电厂完成烟道旁路封堵拆除任务。12月20日前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热电厂、市西水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华泰热力有限公司各完成1台锅炉炉外脱硝设施建设,金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完成2台锅炉炉外脱硝设施建设,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热电厂新建锅炉同步建设炉外脱硝设施。(责任单位:县政府)

(5)污染治理网格化管理建设。对县大王镇、稻庄镇辖区内的所有中小企业开展拉网式环保检查,对未批先建、未进行环保验收投入生产、已验收但环保治理设施落后易产生异味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治,对“土小”污染企业彻底清除,对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转产或关闭,对能够治理的限期增上环保设施。对该区域工业区空气环境实施网格化人、机监控,聘请民间环保监督员,建设环境监控点。金融部门要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信用系统,推行“绿色信贷”。环保部门每周通报一次工业异味及环境质量情况,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市人行,县政府完成时限:3月31日前)

2.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大王镇污水处理厂、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茂源染整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排放提标改造工程。对县福利树脂厂实施搬迁。(责任单位:县政府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二)区史口镇区域污染治理工程。

1.工业废气污染治理。

(1)石油炼制、化工行业治理。按照《石油炼制企业废气治理技术要求》,对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神驰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化工总厂等4家石油炼制企业增上废气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工程。按照《石油炼制企业废气治理技术要求》、《化工医药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对宝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工艺废气污染进行整治。(责任单位:区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2)污染治理网格化管理建设。参照对县大王镇、稻庄镇区域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要求实施。(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市人行,区政府完成时限:3月31日前)

2.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神驰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化工总厂废水排放提标改造工程。同时,对炼油废水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坚决消除废水造成的异味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区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三)中心城空气环境改善工程。

1.石油炼制、化工行业治理。按照《石油炼制企业废气治理技术要求》、《化工医药企业环境管理规范》要求,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经济开发区、垦利经济开发区、胜坨工业园等重点区域的产生异味污染的工业企业增上废气治理工程。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垦利分公司、万德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发制药有限公司完成废气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垦利县政府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2.工业扬尘污染治理。按照《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业堆场、煤场、混凝土拌合场扬尘污染整治,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区辖区内宏坤混凝土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扬尘污染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完成时限:6月30日前)

3.热电及锅炉烟气污染治理。加大燃煤小锅炉取缔力度,全面取缔城市建成区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10吨燉小时以下的民用燃煤锅炉,取缔露天烧烤、洗浴用小煤炉、沿街饭店燃煤小锅炉等;6吨燉小时以下的工业燃煤锅炉淘汰或改用清洁能源。12月20日前,胜利发电厂2台机组完成脱硝工程建设。按照《省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燉1996-2011)标准,11月30日前所有锅炉、工业窑炉等固定源完成颗粒物提标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

4.异味污染整治。尽快协调解决境外异味污染。对油田套管气开展回收治理工作;依法取缔“土小”污染企业,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政府取缔制度,切实做到对查处“土小”企业“断水断电,拆除设备,吊销执照,清除原料”的取缔标准,杜绝死灰复燃;对办公区、居民区附近废气排放较大的加油(气)站、饭店、汽修厂等单位进行整治,增上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垦利县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完成时限:6月30日前)

5.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制定并市机动车排气环保检测收费标准;实行机动车尾气第三方检测制度,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未取得环保标志的机动车,不予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不予办理营运机动车定期审验合格手续;加大路查力度,对没有取得环保标志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辆报废制度,继续开展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工作,禁止报废车辆重新上路;依法加强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机动车监管能力建设,建立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系统。(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物价局完成时限:3月31日前)

6.扬尘污染整治。

(1)组织开展扬尘污染整治专项活动,全面落实《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有效控制扬尘造成的中心城环境空气污染问题。(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

(2)加强建筑扬尘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市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技术规范》,对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线路管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装饰工程采取洒水、围挡、遮盖等控制措施。(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

(3)对中心城裸露地面进行硬化、绿化,及时修复破损路面,城区道路保洁实施湿式机械化清扫作业,中心城主干道落实定时洒水降尘作业措施,对下水道清疏污泥实行日产日清。(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

(4)严格控制城市道路车辆撒漏和带泥上路,开展不间断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运输车辆,实施运输垃圾、土方、沙石进入中心城的施工车辆申领进区通行证制度,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通行,杜绝违规拉运行为,严格落实车辆运输覆盖措施,控制遗洒、飘落污染。严控道路运输车辆进入中心城撒漏污染,严把进入中心城的省道、县道和城市道路关口,禁止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的运输车辆及超载车辆进入中心城。(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

(5)对城区9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周边1公里范围内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河口区政府)

(6)对中心城内工业堆场、混凝土拌合站实施限期整治,对不符合选址要求的限期搬迁,对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限期治理,严格控制工业粉尘污染。(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

(四)实施省控河流水质达标工程。

1.小清河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政府)

建设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处理能力达到7.5万吨燉日,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10月31日前)

建设规模2万吨燉日的李鹊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规模5000吨燉日街道北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现河辛路以东、预备河以南工业园区工业、生活废水全收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丁庄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规模1000吨燉日,同时完善区域污水管网。(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在预备河与小清河之间的桃花沟和反修沟处建设预备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处理预备河污水,确保出水达到地表水

V类水质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清理河滩种植,对河道内及两侧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保持河道环境整洁。(完成时限:3月31日前)

2.织女河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政府)

建设完成大王镇李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完成织女河-淄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实施导水工程和水生植物种植,出水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完成时限:6月30日前)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对河道内及两侧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保持河道环境整洁。(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3.阳河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政府)

建设大王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大王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阳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完成导水管道建设,完善大王镇区、阳河沿岸及东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部导入大王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湿地工程出水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完成时限:6月30日前)

对开元良种奶牛繁育集团公司、市柏拉蒙良种奶牛繁育有限公司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对河道内及两侧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保持河道环境整洁。(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4.支脉河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政府)

建设规模1000吨燉日花官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镇区生活污水,完善区域污水管网,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

A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建设群众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确保群众沟入支脉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对华誉集团种猪场、澳亚现代牧场有限公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对河道内及两侧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保持河道环境整洁。(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5.广利河污染治理。完成《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发〔2010〕13号)中确定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开发区雨污混流改造及雨水分流工程、滨海新材料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等3项续建工程,新建五干排流域小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老广蒲河流域小区(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胜北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3项治污工程。解决东城区域雨污混排问题。河流水质恶化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及时提供生态补水。(责任单位:市黄河水城办、市城市管理局、市环保局、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胜利石油管理局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6.太平河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利津县政府)

建设投运利津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完成时限:5月31日前)

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建成区内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完善县城区内雨污分排工程;完善利津经济开发区及企业雨污分流系统,园区及区内企业全部实现雨污分排。(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在太平河(利津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确保太平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完成时限:12月20日前)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公共环境改善工程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组织实施好。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公共环境改善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各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责任到人,全面负责所承担治理任务的推进、落实。

公共环境范文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

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造成户外空间这些不便的原因在于我们队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不重视,缺乏对人类活动的研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究。对我们现有的公共环境设施综合和比较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①整体水平低;②设施的设置缺乏科学性;③缺乏历史延续;④缺乏人文关怀和地域研究。

三、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1.公共环境设施自身设计影响因素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它的设计因素也受人群、设施使用的材料、使用环境以及技术的限制。①使用人群: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产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群,但是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就不同,因此在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态、色彩、功能上,就需要更多的组合形式,才能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②材料: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给公共环境设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地域的材料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情况,公共设施的选择都应该以城市特有材料为主,使得公共设施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地域性。③使用环境因素:公共设施的使用环境,对其设计有着制约的决定性,譬如当公共设施在水中使用时,使该类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必须将防水性纳入第一要素;不仅是使用的环境,公共环境设施所在的功能区,也需要公共设施承担相应的功能性。④生产技术:公共环境设施不同的功能使得他们有不同的特点,技术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也使得公共环境设施有更多的变化,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应用。

2.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影响因素

根据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分析,影响公共环境设施的地域性因素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气候、植被、季风、温度、降雨、日照、地理位置、地域自然资源;②地域风俗习惯、地域色彩、地域生活习惯、地域历史传说与名人轶事、地方政策;③环境设施使用人群、环境设施生产技术、环境设施人机工学、环境设施的规划布置。

3.公共环境设施历史文化影响因素

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所系,一个城市的建筑、历史、名胜古迹,以及城市的风俗人情、民俗习惯、道德风尚,都是整个城市文化的体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在懂得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上所进行的有组织的开发之中”[1],创造的过程是复制的,但是这种创造活动是以尊重历史文化成果为基础,从过去的创造中吸取、提炼再创造,所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对历史的再现,也预示着未来的变化趋势,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承载着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如果说自然地域是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现实必然的限制,那么历史文化因素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限制。历史文化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影响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①风俗习惯: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产生不同的代表形式,地方风俗习惯所衍生的形式、精神,使得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②地域色彩:地域色彩,即指本土色彩,本土本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色彩,如建筑色彩以及地方服饰色彩。色彩通过对人眼睛和心理产生呼应,让人们在心理上,通过视觉的刺激触发了情感的产生。③历史传说或名人轶事:历史即事物发展的过程、过去的事实、或过去事实的记载。[2]历史传说是地方流传下来关于某个人的某件事的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具有代表性,但是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但是可以加强其在精神方面的地域特征。名人轶事是历史人物、事件地方性文化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通过故事、雕塑或者建筑的方式,进行着对他们的发掘和展现。公共环境设施是对地域文化特色外在展示的重要舞台之一,通过认识和研究景观空间的地域文化,使得无形的精神和自然状态通过有形的设施表现出来。公共环境设施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质文明,也高度的反映了精神文明。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域条件,和地域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使用条件,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富有地域性特点,也为城市创建了独特的风貌特征。

作者:彭帆 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公共环境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环境;人性化设计

1城市公共环境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公共环境建设,顾名思义就是为城市人们提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设备。它的发展建设在为城市人们提供便捷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为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提供了空间环境。现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又有了新的高度。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城市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起到了调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媒介作用。所以,人性化设计的融入将会更加符合人们对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切实需求[1]。

2人性化设计在环境建设中的运用原则

①功能性。功能是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基本属性,其决定了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形态以及其他延伸效果。②安全性。安全性是在功能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必须要优先遵循的设计原则。③识别性。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识别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使用人群对其的利用效果,这是因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识别物大多是用来引导人们操作使用设施方法的[2]。④舒适性。舒适性是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必须要遵循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具体体现是指在设计中考虑人在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让人们体验到身处安逸舒适的公共生存空间。⑤经济环保性。经济环保原则是在城市人们注重精神生活品质,关心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必须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来进行,这是因为公共设施的建设使用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3人性化设计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运用方法

(1)精细化设计。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的部分,其设施设备的安排是否得当、设想是否周全都是进行人性化设计所必须要考虑到的。此外,公共环境的精细化设计还会直接影响使用者在视觉上、情感上的舒适度体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细化设计的具体方法是在建筑物的形式、体量、空间形态、建筑材料质感、建筑物色彩以及建筑物尺寸、与地面标高等。在公共环境设施方面,如对公园内的座椅进行精细化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灯光问题。既不要与灯光设置得太近容易引来蚊虫,也不要设置得太远。还要注意与灌木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都是防止夏季叮咬人群的人性化设计[3]。

(2)特色识别设计。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历程,将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公共环境的识别标志中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参与性。城市人们群众可以在使用公共设施设备的过程中,勾起自身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印象以及综合结构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一个城市进行一场大致、明亮、清晰的定位。人们在城市公共设施环境中,可以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怀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解这座城市的存在价值。

(3)空间序列设计。人性化设计中的空间序列是指,从空间景观、建筑物视野以及整体形象等来进行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也就是说空间序列设计是利用物理环境刺激的原理来增加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来与空间环境进行高度融合。这一设计是将人的思维感受放在设计首位的方式方法,通过景观把人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公共环境建设中,进而完成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在此过程中,人的注意力、情感、兴趣也与公共空间环境达到了同一高度,从而实现情感高潮的观赏游玩效果。现代的公共建筑环境空间与传统的家庭式的园林建筑环境空间不同,它一般不会有较长的空间序列时间。这就为空间序列的人性化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建设难度。

(4)绿色元素的融入。相关学者曾表示在人的视野中,只要存在25%的绿色就可以起到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中,要将绿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入。我们可以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布置大面积的绿化草地,并合理的种植树木为在夏天的人们提供乘凉的去处。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即花园城市。其次,城市公共环境中要进行一定比例的自然植被覆盖,并尊重其自然的生存规律。这样就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实现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目的。

(5)可持续建设。在利用人性化设计手段来实现城市公共环境完整建设的过程中,可持续建设是其连续性的有效保证。这就意味着在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应将可持续性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利用废弃木材、轮胎等进行护栏、秋千、盆栽景观等建设。在降低建设程度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设计出一个绿色、安全、舒适、文明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质量来说是有利无害的。既然其服务对象是城市人群就要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其真正的发挥效用。

4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1)特色发展。每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基调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其建设的方向也应该存有差异。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中,一窝蜂的追求现代化、追求高层建筑、追求大型商场建设,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多样性。所以,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公共环境建设要首先进行突破设计。把各个城市所具备的文化特色重视起来,将其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提高其对城市的特色情感,这与我国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2)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设置是不可缺少的。在当前阶段,乱扔烟头、果皮纸屑、踩踏草坪以及随地吐痰的现象丛生,这就为城市公共环境的连续性完整性带来了难以维持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对破坏公共环境的个别群众进行惩处。以此种小惩大诫的手段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群众维护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当把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普及到每一个人城市居民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将所在城市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一个段位。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可以把生活在这一城市中居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人性化设计有利于勾起人们对城市建设历程的记忆情感,从而更加注重对其的建设方式和行为举止。这就意味着人性化设计不仅在物质在为人们提供了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使用便捷性,还为其在精神需求上提供了一定的情感关怀和心灵慰藉。

作者:沈婷 轩德军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洪焕坪,柳国伟.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9,05:50-51.

公共环境范文篇4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被确定为全市2012年度30个重点建设项目和8件民生工程之一,市政府印发了《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工程目标任务,我局被确定为工程实施的牵头责任单位。为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了加快推进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计划。

一、明确目标任务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紧紧抓住重点区域环境空气和省控河流两个突出因素,通过区域治理与行业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解决空气异味污染问题;通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措施,消除省控河流达标边缘断面,恢复河流基本环境功能。除广饶县、区等重点治理区域以外,其他县区、开发区在完成《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有关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按照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全面抓好辖区内公共环境改善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局长任组长的环保系统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五个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污防科,各工作组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的各项工作。各工作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公共环境改善工程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组织实施好。要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所承担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加强调度检查

局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定期听取各工作组组长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并实施周通报制度。各工作组务必于每周三下午下班前将上周工作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上报市政府。要建立现场检查制度,对重点工程项目加大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及时予以查处。要按照《公共环境改善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中心城区、区史口镇、广饶县大王镇和稻庄镇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以及省控河流的监督监测工作,每周通报工业异味及环境质量情况。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放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督促企业加快污染治理步伐。要高度重视企业污染治理方案,指导企业制定细致的工作计划,确保工程可量化、可考核。

四、严格督查考核

公共环境改善工程是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局实行工作组组长负责制,组长对工作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直接进行督查考核。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将工作完成情况与个人评先树优结合起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达不到预期进度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严肃追究责任。要通过实际工作,发现干部、识别干部、考验干部、锻炼和使用干部。要切实把好廉政关,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确保不出问题。

公共环境范文篇5

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公共产品;生产者;提供者

Abstract:Foralongtime,theChineseGovernmenthasplayedadualroleinthearea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asaproducer,andasupplier.However,withtheexploitationoftheoceanandthedevelopmentofoceanadministration,wheninthefaceofnewenvironmentsandtheinadequacyofinformation,thegovernmentcouldnotdistributetheoceanresourcestogettothePare-tooptimalitythroughitsvisiblehands,whichmaycausetheinconsequenceordeficiencyofthesupply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nordertoresolvethisproblem,whendoingthedeepresearchintheconnotation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tneedstoredefinethebasicfunctionofthegovernmentintheproducingandsupplyprocess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meanwhileconfirmitsrole.Itmeansalotactuallyinpromotingtheaccorddevelopmentofthe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Keywords: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thepublicproduction;provider;producer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纵深发展,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力与日俱增。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海洋环论文境破坏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成为海洋环境管理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权力优势和公众人身份等特殊身份,以“命令—控制”的方式对各种涉海活动进行直接管理,取得了一定收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的完善性、唯一性和全能性。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中,政府经常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一方面,过多干预“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另一方面,职责范围之内的公共产品安排却经常显得乏力。由此,我们认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现代海洋环境管理的关键,正确认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有的作用,对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1.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容公共产品(pubilcgoods)通常和私人产品(privategoods)相对称,其定义有多种,比较经典的是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他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1]但事实上,萨缪尔森所定义的是纯公共产品的概念,即每个人对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征。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这种纯公共产品并不多见,大部分公共产品都是以另外两种“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一是使用上不能排他,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地下水、地下石油等所谓公共池塘资源。二是指在使用上可以排他,但在一定限度内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图书馆等。根据这一分析,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制度、服务项目和基本设施等,包括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和海洋环境准公共产品两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2)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如《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海洋法石油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控制规划、污染治理规划、污染调查监测规划、海洋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船舶排污标准、海上石油平台含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调查规范等。(3)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1.2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特征除公共产品所通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拥挤性(准公共产品的一般特点)外,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同一般的特征,即高综合性和低掌控性。所谓高综合性是指目前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实际上涵盖了与海洋开发、海洋运输、海洋资源甚至是陆上环境都相关的多个领域,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必需一套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例如,为防治海洋溢油污染,2004年,我国成立了由包括国家海洋局、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民航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10个国家政府部门以及总参作战部、海军司令部等两个军队部门在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所谓低掌控性则是指因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组成非常复杂,人类对其掌控能力远低于陆上领域,所以,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而风险大,受益几率相对低,且投资回收期长。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市场行为主体可能因为缺乏经济实力而无法投资,或者因为缺乏稳定预期而不愿投资。

2进一步的分析:基于公共产品的生产者与提供者理论有学者认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包含了三种类型的行为者,一种是寻求某种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集体消费单位,一种是生产它的实体,再一种是做出安排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其中,集体消费单位享用被提供出来的公共产品,生产单位生产公共产品,而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之一的政府,主要应当承担提供功能,即做出安排以联结生产者或消费者[2]。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两个概念,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是指将各种有形(如资金和设备等)和无形(制度和政策)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承担者,而提供者则是指对是否提供某种公共服务、如何提供、何时提供以及提供的质量和数量等进行规定的部门或个人。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谈到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时,曾经指出:“我把那些计划和安排公共池塘资源提供的人称为‘提供者’(provider),而使用‘生产者’(producer)这个术语来指实际从事建造、修理或采取行动确保资源系统本身长期存在的任何人。提供者和生产者常常是同一的,但也并不必须如此。”[3]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受到重视以来,政府部门凭借公共权力和由此而生的信息资源、财政实力等优势在调动和配置海洋资源,生产并提供必要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方面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着有力保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一般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样,“政府失灵”的现象也不能避免,于是,根据上述理念来重新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能范围就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不同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它们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应当是各不相同的: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是涉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基本方向和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这类产品的供给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集体选择的结果,其配置往往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而不是以市场选择为主,政府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提供者又是生产者,必须亲力亲为。当然,这些基本政策的制定过程离不开企业、公众的参与,但企业、公众仅仅是参与者,决策者是政府;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也具有公共性特点,但作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此类产品,政府当然是主要提供者,但相对来说,企业、公众参与的程度要加大一些,特别第5期高忠文,等: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分析525是企业、公众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在生产这些政策、标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这些产品如果供给不足,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和公众利益,是政府失职的表现。但政府并不一定直接参与这些产品的生产,而是仅仅承担着规划、组织、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的生产主要是由企业来完成。

3政府垄断供给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大都仍由政府垄断进行,并未清晰界定政府在生产与提供之间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符合公益产品和环境保护事业公益性的要求,因政府垄断可以从国家整体发展的利益出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的自利倾向以及政府活动成本与收益的分离,使得目前这种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合二为一的做法,反使可能使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陷入低效,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正如199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由公共机构作为垄断性的提供者来提供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4]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看,由政府垄断生产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政府垄断供给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低效政府供给的低效是指在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较多资源,但产出的却是与高成本不相符的低收入。政府管制理论认为,市场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存在着严重的失灵现象,只有政府提供才能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充足,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由政府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往往比市场运作更高,低效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成本与收入相分离、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对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作为提供主体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是其产出低效的一个特殊原因。在我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确立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包括中央政府、政府各涉海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管就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责上而言,不同层级的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间在根本出发点和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其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二是涉海各行业管理部门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上存在冲突,利益驱使下的争夺与推诿同时存在。三是在海洋统一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形式下形成的多头海洋执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3.2政府垄断供给导致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海洋环境产品中的各种政策制度。公共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手段,政府常常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手段等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但公共政策却经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疲软或执行不畅,形同虚设。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领域,政府的垄断供给导致公共政策失效现象不可避免。其一,由于涉海事务和涉海公众的复杂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无法进行成本高昂的调查研究,而是遵循“多数选择制”的惯例,选择了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政策,导致其与实际公共利益存在较大差距。其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现阶段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在发展与环保面前,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发展,毕竟财政收入直接关系着政府官员政绩与切身利益的得失。因此,当地方海洋环境污染企业与国家海洋环境法律、政策出现背离时,部分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驱动下,既不执行国家政策,也不会主动提供地方性的海洋环境政策,甚至充当了海洋环境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干扰国家相关部门的执法管理,致使公共政策在地方严重失效。其三,时滞性也是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原因。由于庞大的政府官僚体制,政府制定一项决策要比私人慢得多。这其中包括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日程的认识时滞,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决策时滞,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应的时间执行与生效时滞。3.3政府垄断供给极易诱发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寻租理论[5]认为,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常常会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美国学者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得款项的那一部分,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6]。一方面,在政府垄断供应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前提下,涉海企业通常会动用一切额外资源去影响政府,从而促使其利用权力资源提供有利于游说企业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政府部门制定的海洋环境政策中,往往给自己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些惩罚标准上下限浮动较大,这样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费”的征收随意性很大的现象,这就给涉海企业寻租提供了机会,为企业“俘虏”政府官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角色定位: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职能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关键在于界定政府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所以,作为供给主体,政府涉海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4.1及时更新管理观念,适应角色变换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区分,突破了所有公共产品都应该由政府提供,甚至直接生产的传统思路,打破了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话,政府涉海部门由以往高高在上、包揽一切的权威,转变成为了要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企业界的支持的服务提供者。这一身份变换对很多官员来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适时更新观念,根据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既有的工作思路不断进行调整。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已不再是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天然承担者和唯一可靠的生产主体,以前的“命令—控制”模式必须被“引导—服务”所取代。通过建议、劝告、倡导、奖励等方式,政府才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政府要从过去完全的垄断者、控制者的思想转变成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服务者,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调控能力的提高和调控水平的改进。4.2强化政府涉海部门的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界定政府涉海管理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并不是使政府完全从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脱离出来。如前所述,对于那些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纯公共产品,如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等,因其涉及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所以它们的生产与提供必须要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必须要由政府肩负生产和提供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在海洋环境基本管理制度的提供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立法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与海洋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制度层面上仍存在整体性弱、系统性不完善等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涉海部门必须承担起全部责任,在认真调研和充分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依靠公共权力做出合理必要的制度安排,强化自身供给职能。4.3履行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其他生产者的组织、管理和规制职能在发挥好“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提供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首先,因为海洋环境管理所涉及的环境与人群的复杂性,要确保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能够长久有效的提供,就必须保证公共产品供应范围与消费者的范围相匹配,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其次要确定消费者表达需求的方式。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作用范围确定后,需要了解范围内公众愿意享受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这一表达过程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第三是确定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政府涉海部门要在深入调研并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等规范程序进行;第四是对确定生产者所生产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质量的监管。如组织有效的监督检查,依据法律和协议规定,对提供产品不力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对提供产品成效好的企业和行为予以奖励等;最后涉海管理部门还需要平衡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消费。由于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会被无差别的使用,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制,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潜在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这样才能保证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和谐提供与消费。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高鸿业等译).经济学(上、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美]麦金尼斯(毛寿龙译).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公共环境范文篇6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②王子云编著:《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8。

③孙振华、鲁虹编:《公共艺术在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

公共环境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服务质量;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逐渐变差,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已经承载不了传统的中国农村一直延续下来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并且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鲜有人提及与关注。截至2014年,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县级、乡级政府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职责。但目前来看,城市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是现在农村所无法比较的,这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日益恶劣。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以提高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最终达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

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概念来源于环境科学,但又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有所区别,即是否能由人的行为所支配。我国的环境立法对“环境”一词的界定采用了概括加列举的方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定义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其在本质上是村民与自然的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文所讨论的农村环境即是人为环境的一种,其是以农村居民这一主体为中心,是整个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指在农村的范围内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耕地、生活区设施和生产区设施等[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有赖于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所强调的就是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由此,作为公共服务一个方面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逐步得到了建立。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主要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需要,整合公共权力和各种公共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社会公众提供物质形态或者非物质形态的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为[2]。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实际环境状况,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乡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乡村环境治理的需要。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进行分析。

2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2.1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构成要素。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供给,因此,要想识别和控制这一服务的提供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与一般的有形产品有所区别的是,即使是同一种环境公共服务,在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的影响下,不一样的服务接受者(村民)对此服务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服务感知的,而如果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下,即便是在相同的环境下,相同的村民也会对该村的环境公共服务的感知发生一定的变化。此外,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应是双方面的,需要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和作为服务接受方的村民相互配合,如果双方缺少响应和配合的话,会导致政府对村民需求的认识不清晰,从而最终影响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因此,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在供给这一方面的过程对于其服务质量形成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来说,村民对服务的预期直接影响着政府应该提供何种质量的环境服务。根据服务质量相关理论,按照服务质量满意关系图可知,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超出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非常满意”;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等于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感到满意”;当服务接受者感知的服务小于其期望时,其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感受是“不能满意”。所以,如果政府想要满足作为服务接受者的村民的期望,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应是至少等于或大于村民所期望的服务水平。基于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的现实状况,目前对于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评价体系。但从实践和经验看来,笔者认为良好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是需要具备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5个要素的。具体而言,有形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有形部分,也就是政府在处理农村环境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处理的设施设备;可靠性,是指政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准确无误地提供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这是作为服务接受者的村民感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反应;响应性,是指政府对于村民的需求能够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能满足村民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保证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即政府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以更有效地处理当地农村环境事务;关怀性,是指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热情的态度。2.2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标准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由权威机构批准的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3]。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是需要满足基本或最低要求的。从目前实际环境服务的供给和相关立法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相关的供给结构失衡,从而导致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区域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由于农村环境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并且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处在长期受到忽视的状态下,尤其是缺乏专门系统的法律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内容做出相关规定。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合理构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要想使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各级政府之间权责划分问题。一方面,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政府间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是相对原则化的,相关的权利和责任规定也并不是很明晰;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当中,省市财政专属城市财政;县级财政服务于城市和农村,但是更偏重于城市;乡镇财政主要服务于农村,但仍然肩负着服务城镇的使命。[4]也就是说,目前主要是由乡镇政府承担着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职责,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中央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中应承担的职责。二是政府环境责任法律制度完善问题。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六章专门对环境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这里所规定的环境法律责任主要是包括2种,其中一种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是环境污染者,另一种则是政府的环境责任。但是实际情况是,该条规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威慑和督促作用,并且该规定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实施。三是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属于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并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迅速改善环境的。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健全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3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对于分析服务接受者对于其所接受的服务的期望和感知间差距,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一种有效工具。基于相似性套用该模型,即可构建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图。参照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图总体上是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者也就是政府以及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接受者即村民2个主体相关的。根据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可以分析出,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差距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3.1立法者认知差距。立法者认知差距,指的是立法者对农村环境服务质量方面所设立的法律法规与当地村民所期待的该村的环境服务质量存在的差距。立法者认知差距产生的原因如下,首先是立法部门对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中的权责规定不准确,这在现实中造成了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处于自身自灭、无人问津的状态。要想改变这一状态,立法者需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清晰地通过立法规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以提高服务提供者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和避免相关主体的不作为行为。其次是立法者对于村民环境需求的认知不清楚、不准确。3.2服务质量标准差距。服务质量标准差距,指的是政府单方面制定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与政府对村民所需要的环境服务的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产生服务质量标准差距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政府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供给是改善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会忽略对环境服务供给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质量标准差距的产生。二是因为政府在给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会忽略不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缺乏操作性。从城乡看,越往基层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越差,其中农村最为薄弱[5]。农村的垃圾清理工作尚处于自我救济的状态[6]。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农村居民环境利益的真正实现。3.3服务提供差距。服务提供差距,指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提供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基层环境公共服务人员不理解相关的职业规范,导致农村环境服务提供不准确;二是因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导致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缺乏,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所需设备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服务质量。3.4服务宣传沟通差距。服务宣传沟通差距,指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外宣传或承诺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与其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宣传沟通差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因为政府与村民沟通不畅,而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来自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以及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不重视;二是由于村民的知识水平使得村民无法正确了解政府对公民所提供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内容。3.5服务感知差距。服务感知差距,指的是村民实际感知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与其所期望的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差距。服务感知差距是在前述4个差距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与此同时,当地村寨经济发展状况、村民不同的环境需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感知差距产生影响。

4结语

党的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提高农村环境服务质量符合党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对于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契机,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引入农村环境服务质量改善工作中来,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而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在于如何在农村环境公共服务制度的动态运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制的主要领域[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6):1-6.

[2]罗楠.我国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

[3]谭福有.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3):56-57.

[4]韩小威.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模式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卢洪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享——供给矛盾及化解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z1):100-105.

公共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公共产品;生产者;提供者

Abstract:Foralongtime,theChineseGovernmenthasplayedadualroleinthearea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asaproducer,andasupplier.However,withtheexploitationoftheoceanandthedevelopmentofoceanadministration,wheninthefaceofnewenvironmentsandtheinadequacyofinformation,thegovernmentcouldnotdistributetheoceanresourcestogettothePare-tooptimalitythroughitsvisiblehands,whichmaycausetheinconsequenceordeficiencyofthesupply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nordertoresolvethisproblem,whendoingthedeepresearchintheconnotation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itneedstoredefinethebasicfunctionofthegovernmentintheproducingandsupplyprocessofthepublicmarineenviron-mentproduction,meanwhileconfirmitsrole.Itmeansalotactuallyinpromotingtheaccorddevelopmentofthe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

Keywords:marineenvironmentmanagement;thepublicproduction;provider;producer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纵深发展,人类利用海洋的能力与日俱增。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海洋环论文境破坏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成为海洋环境管理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权力优势和公众人身份等特殊身份,以“命令—控制”的方式对各种涉海活动进行直接管理,取得了一定收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理的完善性、唯一性和全能性。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中,政府经常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一方面,过多干预“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另一方面,职责范围之内的公共产品安排却经常显得乏力。由此,我们认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现代海洋环境管理的关键,正确认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有的作用,对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涵1.1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内容公共产品(pubilcgoods)通常和私人产品(privategoods)相对称,其定义有多种,比较经典的是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他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1]但事实上,萨缪尔森所定义的是纯公共产品的概念,即每个人对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征。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这种纯公共产品并不多见,大部分公共产品都是以另外两种“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一是使用上不能排他,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地下水、地下石油等所谓公共池塘资源。二是指在使用上可以排他,但在一定限度内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图书馆等。根据这一分析,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制度、服务项目和基本设施等,包括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和海洋环境准公共产品两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2)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如《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海洋标准化管理规定》、《海洋法石油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控制规划、污染治理规划、污染调查监测规划、海洋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船舶排污标准、海上石油平台含污水排放标准、海洋污染调查规范等。(3)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1.2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特征除公共产品所通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拥挤性(准公共产品的一般特点)外,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还具有不同一般的特征,即高综合性和低掌控性。所谓高综合性是指目前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实际上涵盖了与海洋开发、海洋运输、海洋资源甚至是陆上环境都相关的多个领域,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必需一套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例如,为防治海洋溢油污染,2004年,我国成立了由包括国家海洋局、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国家海关总署、国家民航总局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10个国家政府部门以及总参作战部、海军司令部等两个军队部门在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海上溢油应急计划》。所谓低掌控性则是指因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组成非常复杂,人类对其掌控能力远低于陆上领域,所以,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高而风险大,受益几率相对低,且投资回收期长。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市场行为主体可能因为缺乏经济实力而无法投资,或者因为缺乏稳定预期而不愿投资。

2进一步的分析:基于公共产品的生产者与提供者理论有学者认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包含了三种类型的行为者,一种是寻求某种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集体消费单位,一种是生产它的实体,再一种是做出安排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其中,集体消费单位享用被提供出来的公共产品,生产单位生产公共产品,而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之一的政府,主要应当承担提供功能,即做出安排以联结生产者或消费者[2]。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两个概念,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是指将各种有形(如资金和设备等)和无形(制度和政策)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承担者,而提供者则是指对是否提供某种公共服务、如何提供、何时提供以及提供的质量和数量等进行规定的部门或个人。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谈到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时,曾经指出:“我把那些计划和安排公共池塘资源提供的人称为‘提供者’(provider),而使用‘生产者’(producer)这个术语来指实际从事建造、修理或采取行动确保资源系统本身长期存在的任何人。提供者和生产者常常是同一的,但也并不必须如此。”[3]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受到重视以来,政府部门凭借公共权力和由此而生的信息资源、财政实力等优势在调动和配置海洋资源,生产并提供必要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方面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探索,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着有力保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与一般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样,“政府失灵”的现象也不能避免,于是,根据上述理念来重新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能范围就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不同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它们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应当是各不相同的: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是涉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基本方向和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因此,这类产品的供给并不是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集体选择的结果,其配置往往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而不是以市场选择为主,政府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提供者又是生产者,必须亲力亲为。当然,这些基本政策的制定过程离不开企业、公众的参与,但企业、公众仅仅是参与者,决策者是政府;海洋环境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划、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等也具有公共性特点,但作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此类产品,政府当然是主要提供者,但相对来说,企业、公众参与的程度要加大一些,特别第5期高忠文,等: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分析525是企业、公众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在生产这些政策、标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等这些产品如果供给不足,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和公众利益,是政府失职的表现。但政府并不一定直接参与这些产品的生产,而是仅仅承担着规划、组织、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的生产主要是由企业来完成。

3政府垄断供给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大都仍由政府垄断进行,并未清晰界定政府在生产与提供之间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符合公益产品和环境保护事业公益性的要求,因政府垄断可以从国家整体发展的利益出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适合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政府的自利倾向以及政府活动成本与收益的分离,使得目前这种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合二为一的做法,反使可能使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陷入低效,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正如199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指出的一样:“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由公共机构作为垄断性的提供者来提供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4]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看,由政府垄断生产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政府垄断供给导致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低效政府供给的低效是指在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较多资源,但产出的却是与高成本不相符的低收入。政府管制理论认为,市场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存在着严重的失灵现象,只有政府提供才能保证公共产品供给充足,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由政府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成本往往比市场运作更高,低效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成本与收入相分离、缺乏有效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对于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而言,作为提供主体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是其产出低效的一个特殊原因。在我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确立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包括中央政府、政府各涉海职能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尽管就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责上而言,不同层级的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间在根本出发点和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其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不明确,导致地方政府提供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二是涉海各行业管理部门在提供环境公共产品上存在冲突,利益驱使下的争夺与推诿同时存在。三是在海洋统一管理与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形式下形成的多头海洋执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3.2政府垄断供给导致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海洋环境产品中的各种政策制度。公共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手段,政府常常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手段等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但公共政策却经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度疲软或执行不畅,形同虚设。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领域,政府的垄断供给导致公共政策失效现象不可避免。其一,由于涉海事务和涉海公众的复杂性,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往往无法进行成本高昂的调查研究,而是遵循“多数选择制”的惯例,选择了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政策,导致其与实际公共利益存在较大差距。其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现阶段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在发展与环保面前,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发展,毕竟财政收入直接关系着政府官员政绩与切身利益的得失。因此,当地方海洋环境污染企业与国家海洋环境法律、政策出现背离时,部分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驱动下,既不执行国家政策,也不会主动提供地方性的海洋环境政策,甚至充当了海洋环境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干扰国家相关部门的执法管理,致使公共政策在地方严重失效。其三,时滞性也是制度类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失效的原因。由于庞大的政府官僚体制,政府制定一项决策要比私人慢得多。这其中包括从问题产生到被纳入政府考虑日程的认识时滞,从政府认识到某一问题到政府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决策时滞,从政府公布某项决策到付诸实施以至引起私人市场反应的时间执行与生效时滞。3.3政府垄断供给极易诱发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产出过程中的“寻租”现象寻租理论[5]认为,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常常会形成集中的经济利益和扩散的经济费用。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带来了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美国学者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款项中超过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得款项的那一部分,是超过机会成本的收入[6]。一方面,在政府垄断供应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前提下,涉海企业通常会动用一切额外资源去影响政府,从而促使其利用权力资源提供有利于游说企业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监督,政府部门制定的海洋环境政策中,往往给自己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些惩罚标准上下限浮动较大,这样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费”的征收随意性很大的现象,这就给涉海企业寻租提供了机会,为企业“俘虏”政府官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角色定位:界定政府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职能由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解决海洋环境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关键在于界定政府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所以,作为供给主体,政府涉海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4.1及时更新管理观念,适应角色变换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区分,突破了所有公共产品都应该由政府提供,甚至直接生产的传统思路,打破了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话,政府涉海部门由以往高高在上、包揽一切的权威,转变成为了要主动寻求专家、公众和企业界的支持的服务提供者。这一身份变换对很多官员来说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适时更新观念,根据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既有的工作思路不断进行调整。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已不再是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天然承担者和唯一可靠的生产主体,以前的“命令—控制”模式必须被“引导—服务”所取代。通过建议、劝告、倡导、奖励等方式,政府才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政府要从过去完全的垄断者、控制者的思想转变成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服务者,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调控能力的提高和调控水平的改进。4.2强化政府涉海部门的海洋环境“纯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界定政府涉海管理部门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中的基本职能范围,并不是使政府完全从公共产品的生产领域脱离出来。如前所述,对于那些不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且具有基础性、公共性,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纯公共产品,如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海洋环境管理规划和制度体系等,因其涉及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的全局问题,所以它们的生产与提供必须要依靠政治性决策或社会选择,必须要由政府肩负生产和提供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在海洋环境基本管理制度的提供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立法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与海洋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制度层面上仍存在整体性弱、系统性不完善等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涉海部门必须承担起全部责任,在认真调研和充分吸纳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依靠公共权力做出合理必要的制度安排,强化自身供给职能。4.3履行对海洋环境公共产品其他生产者的组织、管理和规制职能在发挥好“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提供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首先,因为海洋环境管理所涉及的环境与人群的复杂性,要确保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能够长久有效的提供,就必须保证公共产品供应范围与消费者的范围相匹配,避免出现“搭便车”现象;其次要确定消费者表达需求的方式。在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作用范围确定后,需要了解范围内公众愿意享受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这一表达过程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第三是确定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政府涉海部门要在深入调研并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采用公开招标等规范程序进行;第四是对确定生产者所生产的海洋环境公共产品质量的监管。如组织有效的监督检查,依据法律和协议规定,对提供产品不力的企业追究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对提供产品成效好的企业和行为予以奖励等;最后涉海管理部门还需要平衡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消费。由于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会被无差别的使用,因此,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规制,将海洋环境公共产品潜在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这样才能保证海洋环境公共产品的和谐提供与消费。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高鸿业等译).经济学(上、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美]麦金尼斯(毛寿龙译).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公共环境范文篇9

许多现代设计家艺术家把环境艺术同西欧、北美城市的公共艺术或街道艺术有机联系起来。认为环境艺术是指与环境有关的环境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其实这样去理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达不到提升环境艺术质量的,环境艺术是广义的具有多种不同层次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等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设计和引导。根据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本身的性质,可以给它下一个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其环境艺术化的工作;狭义上讲,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使该环境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环境化的设计。

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探索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就必须突出城市的地方精神。应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以历史为轴线,探索和分析城市的地方精神,深入探索那些存在于城市空间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只有这样,城市特色的塑造才不会流于形式而得以持续发展。

1.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人把环境艺术称为“无所不包的艺术”、“管闲事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从广义上看,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整个城市生活,它涉及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1)广场。广场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有休闲、文化、集会、纪念等功能,多数广场均是上述功能的复合。广场在城市中有特殊地位,而城市中心广场又被喻为城市的客厅,是一个城市对外展露的窗口,因而也是城市形象表达的关键。广场的形象意义已不在于广场本身,而是城市整体形象及面貌的客观反映。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用武之地。

(2)步行街。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形象表演舞台。步行街商业繁荣、人流密集,既是城市中的磁性点,也是行为主体和行为对象之间的一个极佳的交互场所,是城市标志性的空间,具有形象的传播意义,而这正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

(3)滨江、滨湖、滨海地段。这些地段均为城市的重要展示界面。江河湖海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空间场所。城市音乐化的轮廓、万家灯火的气度、充满神秘幻想的空间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4)城市软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为城市植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好以植物作为颂咏的题材,久而久之使很多植物均具有人文色彩。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则是一个城市静态的识别符号,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外在硬件部分,也是城市形象设计最外露的最直观的表现,它来自城市又作用于城市。可以说,利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来提升城市及人格化意义。所有这些均是城市环境设计的资源。

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

就应用层面而言,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处理城市的公共界面,如广场、街道、滨湖滨海地带、公园和绿地等城市景观。这种景观大可至城市或街区,小可至建筑或软硬质景观。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除囊括上述所有狭义内涵外,还是对该地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各类要素的总体概括。由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所形成的理念可以成为一个城市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反映。因此广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城市总体形象的营造具有战略意义,狭义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对下列所述的城市内容在总体形象方面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个人思考与总结

既然公共环境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具有如此重大意义和作用,那么,目前公共环境艺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总的来讲,近年来虽然有大量环境艺术实践,参与这一实践的人也很多。但是,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尚没有公认的科学的行业标准、行为规范,更没有进行相碰的学科理论建设,所以说公共环境环境艺术“有行无思、有行无业”,远远尚未成熟。形象地讲,它的水准处于正在上路阶段,处于混沌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态。由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角是建筑和城市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日,则因为对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重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些遗憾。而且我也觉得现在的公共环境艺术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设计缺乏个性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现实常常令我们遗憾,以城市公交站牌为例,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如何能体现个性,如何能传达城市形象这样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构建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公共环境艺术的作用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与环境产生共鸣。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构建设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摘要】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行为对象是城市中的人,行为主体则是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公共环境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对城市的文明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越发突出和重要,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是今后环境设计的关键和重心。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环境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傅崇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王志杰,闫广道.郑州“沟灾”[N].大河报,2004.

[4]杨瑛.城市形象与市民社会地空间权利[J].建筑学报,2000,(9).

公共环境范文篇10

1.环境现状概述。我国的生态环境虽然在一些地区、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而言趋势在不断地恶化,这是我国的环境现状。改善和治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必须下大力气去解决。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

2.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成为当前环境破坏的主要标志,重污染天气持续增加,复合型污染特征突出,污染缺乏有效手段予以遏制。而雾霾成为大气污染的关键词,由雾霾引发的雾霾病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部公布的2014年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十城中,京津冀占八席,且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

2.2水污染。对于水环境,环保部称“质量不容乐观”。在中国饮用水的标准处于较低水平,无论农村或城市都存在水污染和水质下降问题。日益加剧的水污染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并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饮用污染水而造成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当之无愧成为“世界头号杀手”。在我国2013年的山东淄博地下水污染事件和2014年甘肃兰州的饮用水污染事件都是典型的案例。

2.3土壤破坏。由于工业迅猛发展以及过度开发,导致森林锐减、土壤剥蚀、土地沙化情况严重,加上各种有害物质在土壤中持续积累,不仅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威胁。而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也对人类的生存提出挑战。而土地的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不易被发现,这种危害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并且一旦污染了是不可逆转的,很难治理.2013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新闻会上透露,中国约有5000万亩土地因污染严重无法耕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22.8%的土壤为三级或劣三级.治理土地污染已刻不容缓。

2.4气候变化,生态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高淹没人们的生存领地。而气温的升高也会对农业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全球变暖引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带来巨大危害;温室效应对南北两极造成的破坏,将使全球陷入疫症的恐慌,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待环境保护问题

1.公共危机的概念及危机管理的界定。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具有巨大现实或潜在危险(危害或风险)的事件。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公共危机灾害的管理活动,并认为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人。

2.环境问题具有公共危机的特征。环境问题具有迫切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麻痹大意、推诿拖延;环境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突发环境问题具有不确定性,需要科学的管理决策。

三、以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治理环境问题

1.建立健全预警预案体系。居安思危,树立环境保护的危机意识.环境问题既有突发性的,也有长期累积性的。可根据问题本身计划性地做好预警监测,加强预测信息的统一管理,对其进行统计评估,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其及时、客观、全面。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环境问题。统计表明,有效地应急预案系统,可以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无应急预案的6%。

2.建立决策指挥机制。决策指挥不能仅仅停留在突发性重大环境问题发生以后,而应更加注重环境问题的常规决策.在宏观上有总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进行事前决策。因为许多环境问题是逐步演变成不可逆转的灾害,等到那时再想改善为时已晚。

3.建立管理责任制。在我国,应对环境灾害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主管部门从宏观上承担责任,地方部门是当地环境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在环境破坏问题上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环保机构内存在的弊端责令严改,对于那些瞒报、谎报问题的以及在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于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建立执行机制。在环境保护的执行上,既要有上级部门从宏观大方向上的把握,也要下放更多权力给地方,只有上下级合理分工,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处理问题.环境保护是个复合型问题,不能仅拘泥于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立协调小组实现部门间的合作。

5.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环境治理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环保部门是否按上级要求开展工作,怎样将执行效果和责任制紧密结合,这些问题都要求建立完备的检查监督机制.领导亲临一线是有效的举措。

6.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及公众自身的环保主动性,增强其对环境危机的认识,训练其在突发性环境危机状况下的自救及相关应变能力。在环境灾害的危机管理中,应强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最大可能吸纳各种力量,调动各种资源共同应对,建立全社会群防机制。

7.建立相关保障机制。通过政府、民间机构和个人三方面来构建保障体系.加强科学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建立环保基金,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以及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法制和环境伦理建设并通过对资源的统一调配来构建这种保障机制。

8.建立评估学习机制。对环境破坏情况,产生的原因,改善和恢复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估;建立案例分析库,找出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好地为国内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四、以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管理正确面对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