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作意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54:18

公共工作意见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1

一、创建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实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坚持健全制度、创新机制的原则。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注重立足本市,参照国内同类先进城市标准,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3.坚持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文化发展的合力。

4.坚持深化改革、争先率先的原则。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能力、创作水平,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5.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完成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市领先位置,各项工作均达到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一)设施网络建设。

1.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2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2.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6册以上。

3.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7次以上。

4.图书馆人均年增新书在0.03册次以上。

5.人均到图书馆次数0.3次以上。

6.100%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配置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艺术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电子阅览室、展览展示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室等8个以上功能活动室。

7.100%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每个文化室都建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农家(社区)书屋。

8.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数量分别为:市图书馆30台,市文化馆、镇(街道、园区、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各10台。

(二)公共服务供给。

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2.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3.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

4.市年均组织开展全市性各类文体活动10项以上,向基层送戏400场次、送电影2300场次;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年均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10项,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4场以上文艺演出、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标准。

5.市图书馆、文化馆、锡剧团各配备1台流动服务车。

6.市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

7.市文化馆人均每年下基层培训、辅导不少于60天。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镇村全覆盖,城乡居民可通过基层服务点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服务。

(三)资金人员配备。

1.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每年各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2%以上。

2.在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综合文化站中配备2名以上事业编制的文化专职人员,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3.市级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数占职工总数80%以上。

4.文化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15天以上,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三、创建示范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创建重点。

1.持续推进设施网络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条件。

2.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切实保障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结合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探索职业准入的实现方式,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为突破口,增加投入总量,改善经费结构,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6.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激励有效、人尽其责、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内部运行机制。

(二)主要任务。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基层、农村深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实施市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根据《文化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加强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使两馆继续保持在国家一级馆行列。

(2)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市和谐文化建设行动纲要〉的工作意见》(靖发[2008]42号)和《2012-2015年市文化建设行动计划》(靖政发[2012]30号)精神,着力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室建设。

(3)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依托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4)完善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根据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村(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把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在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专业化水平上取得明显突破。

(1)实施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按照《市关于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靖政发[2010]139号)要求,采用以市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实行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借通还的总分馆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从群众需求出发,依托“戏舞乡村”文化下乡活动和骥江大舞台独特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发展。

工程之一:做亮做强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艺节、美食节、戏剧节等重大活动,积极构筑立体、多维、开放的历史文化节庆平台,擦亮“文化”的城市名片;通过举办“市民读书节”等活动,提高全民素质,打造学习型城市,弘扬“聚沙成洲,奋发超越”的精神。

工程之二:加强“省特色文化之乡”和省文化示范镇的建设。按照“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以及“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展示乡土文化底蕴和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鼓励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活动和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文化节,确保每个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有一个文化广场,有一支以上能够独立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团队,有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工程之三: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活动。

(3)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确保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1)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和整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共享工程基层点的资源,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为农村提供较为专业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远程指导群众活动,提供以多种方式共享文化信息及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资源的服务。

(3)积极推进电影数字化建设。在市中心城区合理布局4-5家规范化数字电影放映院的基础上,逐步在人口较多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立数字电影放映院,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设多厅数字影剧院。

(4)大力实施“2131”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按照农村“2131”工程要求,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

4.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探索职业准入方式,为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1)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根据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暂行办法》的要求,将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将培训范围覆盖到全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服务。

(2)加强重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重点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按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产业、图书管理、书画创作、文化研究、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类别,对相关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3)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艺拔尖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出人才、出成果的互动双羸格局。

5.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锡剧团和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文化站,重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和各类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文广新、财政、住建、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文件,强化业务管理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的专业指导功能。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2

为了加快“卫生强市”建设进程,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4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5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建立以市为主,市、镇乡(街道)、村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市、镇乡(街道)两级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保障和责任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街道)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镇乡(街道)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化和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完善和加强,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全部达到*市标准化要求,村级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全市人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2、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3、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协调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净化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5、改进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力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社区)、大病及时救治。

6、做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系统,掌握辖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孕产妇等基本情况,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落实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

按照“整合资源、科学分工、合理布局、规范服务”的要求,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市卫生局设立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相应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全市公共卫生工作。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和指导中心,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健康宣传教育等任务以及对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市卫生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接受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卫生院分院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实行改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口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原则上要设立一个卫生室,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可几个村联合办一个卫生室,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4、城区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1.5-2万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通过对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改善医疗机构条件

按照国家、省和*市制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以及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投入的原则,努力改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升级目标,逐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努力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公共卫生机构,争取20*年动工兴建,20*年投入使用。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集中力量在每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今后几年,要把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的重点,通过努力,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基本达到用地面积10亩以上,基本医疗用房在1500平方米以上,基本装备由“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向“新六件”(生化分析仪、心电图、X光机、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转换,改善卫生设施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应根据区域的辐射能力需要,按照省“200强”卫生院的建设标准,进行重点装备和建设。

3、分院、村卫生室。加快对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的危旧房屋和就医环境的改造,使其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

4、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其服务功能和承担的任务,配置必要的医疗卫生条件,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三)配备公共卫生人员

1、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市妇幼保健院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一万五千分之一的比例配备。镇乡(街道)公共卫生人员按不少于辖区总人口的万分之二标准配备,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偏远镇乡可酌情增加配备比例。

2、卫生监督人员。市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按辖区每万常住人口配备0.6-1名的标准核定。按照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体系的要求,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到20*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设置工作,每2-4个镇乡(街道)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卫生监督分所,每个卫生监督分所配备的卫生监督员不少于4人,执行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四)规范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科室设置,提高卫技人员比例

为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急诊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注射室、化验室、放射科、全科(社区)医疗科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30%;卫生院分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全科(社区)医疗科、内儿科、注射室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重点,加强直接面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是指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为重点,旨在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争取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基本适应我市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

1、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抓好市、镇乡(街道)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做到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三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基金标准,增强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参合农民预期受益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改进合作医疗基金征缴办法,降低运行成本;建立信息化处置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通过努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农民参合率。

2、实行农民免费体检。为切实保障农民健康,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政府负责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为保证健康体检经常性开展,镇乡(街道)卫生院应成立农民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并做好健康档案与连续服务工作。对技术力量尚不具备的卫生院采取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方式组织落实。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承担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

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购买和补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医生(护士)责任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按照一名责任医生服务1000-2000人的标准配备责任医生。通过巡诊、电话预约和急诊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落实对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及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级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市(县)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三)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卫生改革,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素质。制定专业服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加强专业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规范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今后三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补助。到2010年全市公共卫生专业服务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5%以上,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2、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逐步打破全民、集体所有制等身份界限,畅通人员进出渠道,逐步推行人事制、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和规范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聘院长,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式,选择素质好、善管理、懂经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并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的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主权。继续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一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卫生院分院的改造、整合、改制等形式的改革。

3、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在明确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为主动上门服务,从单纯的为病人诊治转向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积极落实公共卫生经济政策

1、落实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财政分别建立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从20*年起,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三大类12个项目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逐步创造条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

2、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财政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卫生投入要向农村倾斜。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前,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镇乡(街道)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在改扩建过程中涉及有关规费参照教育项目标准执行。逐步落实镇乡(街道)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财政安排的镇乡(街道)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镇乡(街道)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市财政投入的农民健康体检和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专项资金不得冲抵市财政已有的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不得用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

五、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

1、健全组织网络。市政府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各镇乡(街道)要建立相应组织,确定一名领导分管公共卫生工作,并在镇乡(街道)在职干部中确定一名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行政村要确定一名专(兼)职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具体从事日常公共卫生工作。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完善制度,健全体制,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抓好宣传,促进交流,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

二、目标任务

1、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长效机制;

2、开展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做好局机关和局属单位每月用水、用电、用油等能耗统计工作,明确节能工作方向;

3、大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节能习惯;

4、加强日常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2012用水、用电、用油在去年基础上降低5%以上。

三、工作重点

1、节约用电。加强日常用电管理,电脑主机、显示器、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减少待机能耗。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开或少开照明灯,下班后关掉所有电源开关。合理设置空调温度,所有办公场所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20℃,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下班前半小时关闭空调,冬季取暖不得空调与取暖器同时使用。电梯系统实行智能化控制,有效控制开启台数和时间,除上下班时间外,只开一部电梯,五楼以下工作人员步行不乘电梯。

2、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和卫生洁具,避免跑、冒、滴、漏和细水长流的现象发生。

3、节约用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提倡在公务活动中合乘公务用车,非紧急情况下外出尽量乘坐公交车,距离较近时不用车。实行车辆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和一车一卡制度。实行单车百公里油耗统计、费用支出和维修经费考核制度,建立每月油耗上墙公布制度,努力降低油耗。

4、节约办公用品。加强办公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推行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统一维修和以旧换新,尽量延长办公用品使用寿命。推行电子政务,扩大无纸化办公范围,利用电子文本撰写、修改文稿,推行双面用纸,减少纸张消耗和重印次数。推行曲别针、大头针、信封、复印纸的重复使用,提倡使用钢笔书写,控制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

5、节约会议成本。加强会议审批和申报管理,压减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控制会议规模和参会人员数量,减少会务工作人员,提倡合并召开会议,避免重形式、比规模、讲排场和铺张浪费。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会议、宣传栏、宣传手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普及节约资源知识,增强干部职工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重点做好《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全面掌握基本内容,做到准确理解、正确执行,全面提升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水平。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4

为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南京市文明办将根据中央文明委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全市各区县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不定期的测评。根据雨教[2009]30号,现将本督查组对关于做好迎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1.高度重视。

成立迎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迎查工作计划、措施以及责任分工。

充分利用校园网、升旗仪式、晨会、班会广为宣传迎查工作意义,出一期以“关于做好迎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的宣传橱窗。

2、创设环境。

环境布置:得体、大方,寓教育性、观赏性、特色性为一体。在各场所、教学区、专用教室悬挂、张贴名人名句、师生书画作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警示牌需造型美观,提示语寓人文化;乔木、灌木按品名、科属挂牌,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

校园洁净:校园整洁美观,无裸土,绿化无践踏痕迹,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尿垢、无异味,食堂设置分明,清扫及时,门窗、楼梯扶手无破损,墙壁、过道无污迹、水渍、灰尘,垃圾桶及时清理无残留,体育器械、水电路完好无隐患,公共场所(如会议室、阅览室、食堂等)有禁烟标识,有人现场管理(劝阻)吸烟。

室内布置:班级环境干净整洁,桌椅排放整齐,教学用品放置有序,抽屉无杂物,饰物美观大方,张贴平整;专用教室制度上墙,仪器设备放置规范、完好,保证正常使用,使用记录齐全,专用教室环境布置到位,无人吸烟、无烟具、无烟头。

校园周边:(1)无依傍学校围墙搭建建筑物;(2)没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污染环境以及其他影响学校和学生安全的生产经营活动;(3)没有在校园周边两百米范围内设立歌舞、电子游戏、互联网上网服务;(4)无在学校门前及其两侧五十米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杂物;(5)没有设置影响学生安全或者正常通行的设施设备;(6)依法应当制止和查处的其他行为。

公共场所:集会着装整齐,不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戏吵闹,言语文明,安静有序,不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和斗殴。

倡导“文明排队、文明乘车、文明护绿”,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不进网吧,不闯红灯。

3、师生常规。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5

一、加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实现和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二、加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大力加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至年,达到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积极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努力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要把文化站建成具有文化、广电、体育、科普、宣传等服务职能,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的文化站。要进一步更新建站、办站观念,根据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搞好定位,搞好选址,搞好规划、设计,积极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文化站建设力量,提高办站水平,加强管理,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使文化站不仅能够较好地服务乡镇机关所在地的干部群众,不断满足当地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能够辐射带动所属各村文化室。要坚持公益性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到年底以前全县各乡镇力争建成综合文化站。

(二)实施“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

“”期间,整合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老干等各方力量,因地制宜,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积极为广大村民提供综合服务。到年,力争全县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60%以上的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到“七有七落实”的建设标准。为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在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村作为建设试点。“七有”:一有必要的文体用房;二有电脑1至3台;三有电教设备;四有“农民健身工程”规定的篮球场和乒乓球桌;五有文化体育科技活动骨干队伍和相应的文化体育科技用品;六有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七有宣传栏。“七落实”:一落实综合建设管理机制,形成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学校、老干共建共管共享村文化室的格局;二落实启动资金和长期支持活动的资金来源;三落实专人(兼职)管理责任制;四落实管理人员及村文体科技骨干培训辅导措施;五落实对群众进行电脑、科普培训措施;六落实组织文体活动的措施;七落实持续发展评价管理机制。

(三)实施“城乡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广泛开展“全民读书用书活动”,使读书用书成为全县一种基本的社会风气,成为多数人搞好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成为“乡风文明”的一种基本标志。

2.积极开展“五个一乡村文化活动”,即:每月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看一场电影;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体育活动;每半年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开展一次文艺活动;每村每社培养一批“信息共享”骨干人员;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实用科技、经济信息、政策法规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3.每个乡(镇)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乡村文化体育演赛活动”,每两年县级分别举办一次全县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县职工篮球运动会,时间交错进行,把全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是乡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全县公益性文化工作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的一个新亮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4.进一步加大“歌曲大家唱活动”推进力度,大力开展歌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五进”活动。

5.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活动与行业文化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格局。

6.广泛开展城乡广场(晒场)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

7.组织文艺团队,加大送戏下乡力度。加强县文工团建设,扶持香柏演艺公司搞好市场开拓,提高综合实力,使之既能积极推出代表本地最高水平的大型精品节目,又能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创作、排演短小精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小节目,同时还能积极面对旅游接待市场需求,搞好旅游文化服务。

8.组织好“千场节目”进乡村活动,每年每村组织一场文艺活动。

9.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实施好“县文学艺术政府奖”。

(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充分发挥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年开始启动“农村电影放映”二期工程,积极支持配合好市级实施数字电影试点,实现胶片放映向数字化转化。建立健全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确保运营规范,管理有效,服务优良,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和村委会(社区)的群众真正每月能看到一场电影,使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文化信息共享实惠。

到年,努力完成乡(镇)图书馆和社区文化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之初步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整合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教学设备、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相关设备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设备等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既能服务教学,服务党组织活动,又能服务当地村民群众。以乡镇为基础、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切实让广大村民尽快走进信息网络,学会利用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惠及乡村民众,把全县信息共享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六)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提高文化产业支撑和文化市场供给能力

大力发展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双重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支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采用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和繁荣。

(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工程”,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1.全面落实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监管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确保全县各级重点文物安全。

2.对已颁布的民族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确保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

3.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积极组织申报一批省级、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公布一批县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认真组织“申遗”工作。

4.进一步引导和深化赏石文化、温泉文化、史前文化、侨乡文化、滇西抗战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全县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新设计一批文化产品,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景点。

5.积极整合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力、财力,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机制,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

6.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服务作用。

四、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为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体局,由李绍元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乡(镇)、村(社区)要相应成立公共文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或“协调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

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协调管理,形成投资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合力。

(二)多渠道筹资,加大投入力度

1.从年起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万元的乡村公益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在文体局设立“公益性文化建设捐赠接收管理办公室”,统一接收和监督管理社会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捐赠,指导和协助捐赠人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监督管理受赠单位用好社会捐赠资金。

3.年起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三)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各乡镇、各部门要组织文化管理干部、中高级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通过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加强宣传和扶持,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平较高的文化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知名的作家艺术家;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业务骨干、文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与大中专学校合作,有计划地把优秀的文体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为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强县”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多种方式培养后继文化人才。

(四)加强指导,抓好试点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抓好试点建设,搞好示范带动,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抓出成效。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6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有效预防公共经营场所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市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省政发[2012]1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强化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政府属地监管责任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责任落实和依法监管,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监管体系,以降低事故总数,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加大对公共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力度,实现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二、公共经营场所范围

(三)本意见涉及的公共经营场所是指:从事具有盈利目的经营活动的影剧院、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游艺厅等室内公共娱乐场所;宾馆、饭店、酒家、餐馆、招待所、农家乐、渔乐园等室内公共餐饮住宿场所;酒吧、网吧、咖啡屋、美容美发厅、足浴室、室、洗浴等室内公共休闲场所;体育馆、台球馆、健身馆、旱冰场等室内体育运动健身场所;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对外营业场所和商场、集贸市场等室内营业场所。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源头防控

(四)全面落实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公共经营场所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法人或法人代表)对本单位安全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遵守国家、行业、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实行租赁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产权单位与经营者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安全管理职责。公共经营场所属整体租赁承包的,经营期间安全工作由经营者负责,属多家拥有产权或者多家租赁使用的,由产权单位或租赁使用单位共同确定一家单位负责整体建筑的安全管理;经营使用者对经营使用范围内的安全负责,并配合产权或委托统一管理的单位做好相关安全工作。

(五)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公共经营场所经营单位应对安全经营责任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培训,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教育培训记录应留存2年以上。

(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1、公共娱乐场所、公共餐饮住宿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禁止设置在文物古建筑、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建筑内。

2、公共经营场所中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饮场所、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第二层及第二层以下。一般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内的第一层至第三层的靠外墙部位。

设置在建筑物其它楼层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得大于10米;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00平方米;应当依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应当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已经核准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内的,应当符合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特定要求;已经核准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和地下一层且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限期加以整改。

3、公共经营场所严禁有下列行为:(1)在营业、活动时进行电气焊、油漆粉刷等施工、维修作业;(2)在营业、活动时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3)超过额定人数;(4)观众厅内设置在横向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和纵向走道之间的单排座位个数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疏散走道内设置临时座位等服务设施;(5)超负荷用电、违反操作规程私拉乱接临时电线;(6)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4、公共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体育运动健身等场所禁止使用有引起明火隐患的器具取暖,禁止使用明火照明、明火飞行器;禁止在营业场所的同一防火分区内设置员工宿舍,或者将营业场所作为员工宿舍使用,或者在营业场所内留宿无关人员;禁止在公共娱乐场所充装、销售、施放用氢气等易燃气体充装的气球。

5、公共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每日营业开始前和结束后,对营业区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做好台账,检查和巡查应当做好记录;应当保证安全出口的畅通,不得封闭、堵塞安全出口。

(七)加强应急救援管理。城市经营场所短时间内有人员聚集密度较大的经营单位应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危险目标、启动程序、紧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定期组织演练,并做好记录,建立检查台账。

(八)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公共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隐患排查制度,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九)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各镇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和逃生自救常识,提升公众对公共经营场所安全隐患整治、事故预防的认识。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十)进一步落实镇政府安全职责。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实行属地负责原则。各镇政府要加强对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将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各镇政府应建立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公共经营场所安全专项治理,对本地区公共经营场所重大安全隐患实施政府挂牌督办。在举办重大活动及重要节假日期间,各镇政府应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安全检查。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应纳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总体计划,并组织实施。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公共经营场所经营特点和辖区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职能,夯实监管责任。

(十一)进一步落实县级部门安全职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负有公共经营场所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发证审批谁负责”和现行事权划分原则,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强化职能监督。

县工信、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管理部门对公共经营场所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行业监督管理。

县公安、消防、建设、质监、环保、工商、城管、电力等部门分别对公共经营场所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实施专项监督管理。

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专项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依法牵头组织查处各类经营安全事故。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7

一、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勤俭,反对节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对于推动公共机构降低能耗,减少、制止能源浪费,有效合理利用能源,提高公共机构人员节能意识,推进全社会节能,提高用能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抓好节能工作重点环节

(一)严格落实日常节能措施

空调系统节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空调室内温度控制的规定,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对空调要加强维护保养,坚持定期清洗过滤网,提倡天气炎热时开启门窗,尽量减少电扇、空调使用率。照明系统节能。要坚持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要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灯具。每天下午下班后,除楼梯灯必开外,一、二楼走廊分别在东西走廊各开一盏灯。电子产品节能。及时关闭计算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减少待机时间,特别在中午休息时,一定要关闭计算机及显示器。电热壶烧水时,要估量一天用水量,不要过多烧开水。节约用水。及时维修破损管道和闸阀,杜绝“长流水”,打扫卫生、花草浇灌,禁止大流量用水。办公耗材节能。要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尽量用双面打印,提倡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办公用品。

(二)强化车辆管理

公务车辆要严格执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的规定,严格控制燃油量及车辆保养维修费,降低运行费用。公务用车提倡集中乘车,减少出行次数,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8

一、健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第一类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农村居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其主要内容为:

(一)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村村设置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户户获得健康教育资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与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等。

(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抢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承担或协助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它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三)配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建卡率90%以上;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向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等。

(五)做好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向0—7岁的儿童免疫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检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等。

(六)进行慢性病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治疗指导;为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随访等。

(七)加强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主要包括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等。

(八)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主要包括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时掌握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每月5日前要及时上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月报表,并自留一份备查。

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8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用于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其中用于对乡村医生的防保补助经费不低于30%。卫生局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考核管理,落实政府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规范和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对不提供有关服务的不给予资金补助;对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扣除相应补助资金。

三、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

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是政府向农村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

(一)市财政局、卫生局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补助专户管理,实行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二)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防保所于每年年初编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和用款计划,报市卫生局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局审批。

(三)市级财政将上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安排的资金,按照项目用款计划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拨付到有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位。

(四)各镇、村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合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项目内容规定用途以外的工作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四、明确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道路保洁、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公厕保洁、垃圾转运、公共设施维护“六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不断提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完好,管护队伍稳定,资金筹措到位,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分明,监管保障有力,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农村环境“六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

1、庄台管护。路面、河坡、绿地、空置宅基地(空关房屋)周边等部位清洁、无暴露垃圾,垃圾转运及时、日产日清;纳入全市垃圾收运体系转运的每天将垃圾转运至村收集点,采取临时性填埋处理的定期对填埋点进行覆土;垃圾桶(池)周边无漫溢。

2、河道管护。村庄内河水体清洁,无水花生、水浮莲、绿萍等水生植物,无垃圾等其他水上漂浮物。

3、绿化养护。河塘岸边、道路两侧、村庄四周树木修剪规范,绿化长势良好,无大片死株、缺株;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对所有乔木进行刷白防虫。

4、设施维护。农村公共设施完好,及时维修桥梁、路面、路灯、公厕以及公共活动场所设施;合理添置环卫设施,并对损坏的及时更换。

5、公厕保洁。垃圾桶(池)完好、清理及时、周边无漫溢;公厕干净,冲水设施运行正常。

三、管护队伍

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酬”要求配备长效管护人员,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建立管护责任制,实行常态化管护。

1、管护人员数量。原则上每300人配备一名管护人员,聘用人员要求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无残疾。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周岁以内,对身体确实健康、做事认真负责且热心农村环境保洁工作的,可适当放宽至65周岁。

2、管护人员聘用。采取“划定区域、落实责任、明确报酬”的方式公开、择优选聘管护人员,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不得聘用在职村干部、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严禁人情安排及其他照顾性安排。名单需在村庄显目位置张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管护人员将采取划定区域一人负责制,避免互相扯皮、互相推诿。

3、管护人员报酬。管护区域达到300人,管护人员报酬一般掌握在每人每年6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少数自然庄台较小的情况除外)。各行政村应通过划定管护区域、整合管护项目,采取一人多岗形式,提高管护人员待遇。管护人员报酬由基本报酬和考核报酬组成,基本报酬一般占报酬总额的60%。

4、管护人员职责。管护人员每天对管护区域保洁不少于一次,暴露垃圾应及时进行打扫清理,垃圾转运应做到日产日清。

四、管护制度

1、民主议事制度。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项目严格执行民主议事制度,实行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运行维护工作项目绩效考核应充分听取并尊重村民意见,让村民参与质量监督。

2、管护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各行政村要明确管护人员职责,对管护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签订为期一年的管护合同,同时上报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办公室和财政所备案。通过设立公示栏等形式,对管护人员姓名、管护项目、管护范围、管护要求、年度报酬、考核奖惩办法等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3、设施管护制度。针对村内基础设施现状,结合环卫设施配备要求,年初制定设施维护计划,并经村民民主议事,确定当年设施维护项目,确保村庄桥梁、路面、路灯、公厕、公共活动场所设施、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完好。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确保功能作用正常发挥,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

4、考核奖惩制度。各行政村要落实村干部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并填制考勤表,同时每天对管护人员工作表现、管护质量进行考核。要建立村民监督机制,每月选择一定数量村民代表对管护人员表现及管护质量进行测评打分。乡镇将按月对各行政村管护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村干部考勤考核、村民测评和乡镇考核均作为管护人员考核报酬发放的依据,对不称职的管护人员要及时清退调整。

五、资金安排

乡镇以各行政村人口每人每年32元标准将补助资金分配到各行政村,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其中70%左右用于管护人员报酬,30%左右用于设施维护。

六、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1月20日-12月5日)。镇召开动员会议,宣传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政策及相关要求,同时,村干部要广泛宣传让老百姓了解政策,主动监督政策的执行。

2、方案制定阶段(2014年12月5日-12月20日)。各村根据我镇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人员,确定管护人员名单,明确工作职责、报酬标准、设施维护等情况。

3、长效管理阶段(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镇2015年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从1月1日开始执行,各行政村与管护人员订立的管护合同期限应为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各行政村要按照管护要求加强管护人员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明确管护职责,提高管护实效。

4、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镇将主要采取暗访、督查及专项检查的方式,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各行政村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运转情况、管护效果、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七、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村两委是这项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建立工作班子,明确专门村干部具体负责。要制订村规民约,形成村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的齐抓共管机制,同时组织村民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公共工作意见范文篇10

一、明确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第一类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第二类农村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和精神病防治及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等;第三类农村居民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包括对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等。

(一)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村村设置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户户获得健康教育资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与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指导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育龄妇女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咨询与教育等。

(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做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抢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承担或协助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它防控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

(三)配合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主要包括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实行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建卡率90%以上;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向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提供1次常见妇女病检查等。

(五)做好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向0-7岁的儿童免费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开展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0-3岁儿童在首次体格检查时建立系统管理档案,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等。

(六)进行慢性病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对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治疗指导;为60岁以上老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期随访等。

(七)加强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等卫生监督监测,主要包括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等。

(八)做好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主要包括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时掌握食物中毒、职业危害及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外来人员等信息。

二、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专项资金,2006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资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用于乡(镇)、村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其中用于村级补助经费不低于30%。专项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济困难地区按人均4元、3元、2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另对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贾汪区、宿城区、亭湖区、清浦区、海州区也给予适当补助;不足6元的部分由地方财政配套安排。有条件的省辖市也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各地要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考核管理,落实政府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规范和保证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对不提供有关服务的,不给予资金补助;对服务质量不到位的,扣除相应补助资金。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是政府向农村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

(一)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补助专户管理,实行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于每年年初编制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计划和用款计划,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采取年初预拨70%直接到县,年底考核验收后结算的办法。县级财政将上级财政补助和本级财政配套安排的资金,按照项目用款计划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要求及时拨付到有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位。

(四)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保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合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项目内容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

(五)对出现虚报有关情况骗取省财政补助、擅自变更项目内容、挪用专项资金、地方应安排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不按期报送有关材料等问题,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采取给予通报、停止拨款或暂停安排新的补助项目或收回专项资金等措施。

四、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

省卫生厅、财政厅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体系,各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也要形成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资金配套情况和农村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乡村卫生机构,要把考核内容、要求、目标作为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据,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对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要做好记录,建立档案资料,便于考核。每年11月份,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对辖区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每年年底,省卫生厅、财政厅将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绩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分配和核拨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