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21:32

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范文篇1

(一)特定公共场所个人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①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就座甲,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环,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②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

③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二)乘车个人礼仪

1、骑白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能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三)旅游观光个人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公共场所范文篇2

交谈:在公共场所男性在交谈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旁若无人地大声谈笑很不文雅,而且还要注意谈到忘情时千万不要口水飞溅,那样就太失礼了。而交谈的内容则要注意不要口无遮拦、随意动怒和玩笑过度。

落座:男性在落座时要稳当坐下,顺手提裤腿的小动作很不好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男性在等候车辆、乘坐出租车或者是长时间就餐时,为了图舒服,会脱下鞋子,这种行为非常失礼。

抽烟:一般来说,在和女性或老人相处的公共场合,如果女性和长辈不抽烟,男性也不应该抽烟。即使抽烟,也应该离开,起码应该事先请求对方允许并表示歉意。

公共场所范文篇3

交谈:在公共场所男性在交谈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旁若无人地大声谈笑很不文雅,而且还要注意谈到忘情时千万不要口水飞溅,那样就太失礼了。而交谈的内容则要注意不要口无遮拦、随意动怒和玩笑过度。

落座:男性在落座时要稳当坐下,顺手提裤腿的小动作很不好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男性在等候车辆、乘坐出租车或者是长时间就餐时,为了图舒服,会脱下鞋子,这种行为非常失礼。

抽烟:一般来说,在和女性或老人相处的公共场合,如果女性和长辈不抽烟,男性也不应该抽烟。即使抽烟,也应该离开,起码应该事先请求对方允许并表示歉意。

公共场所范文篇4

量化分级管理为了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公共场所中的实施效果,探讨高效卫生监督管理论文模式,我们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指南》和评分标准评价体系。于*年在不断探讨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在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和石嘴山市旅店业、游泳等公共场所开展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及推广工作。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分别在经济发达的自治区直管企业银川市、中等发达地区吴忠市、石嘴山市和欠发达地区固原市,共选择公共场所量化分级试点企业98家,其中旅店业47家、洗浴场所19家、美容美发店24家、游泳场所8家。1·2方法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3-1996[1]等标准制定*旅店业、美容美发、桑拿洗浴、游泳场所量化评分调查表。通过基线调查、宣传动员和培训、准备阶段、自查整改和现场指导、评估等阶段完成调查评估。1·3评分标准得分为总分的90%以上者,评为A级;得分为总分的70%~89%者,评为B级;得分为总分的60%~69%者,评为C级;得分为低于60%以下者,评为D级。1·4资料处理汇总整理调查评分表评分结果,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和成效分析2·1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评价情况本次共对自治区及吴忠、石嘴山、固原市98个公共场所(包括旅店业、游泳洗浴场所、美容美发)进行量化分级评分。其中信誉度A级31家,占31·62%;B级37家,占37·76%;C级23家,占23·47%;D级8家,占8·16%。其中旅店业、游泳场所信誉度A级所占比重较大(31·62%、25·34%),洗浴场所(7·15%)和美容美发业(6·07%)较少。2·2比较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前和实施后综合卫生管理情况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后各项指标得分均有所提高。各项卫生管理指标测评得分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表1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前后综合卫生管理情况(%)监督项目量化企业数①1*回族自治区卫生监督所(银川750004)2*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公共场所各类指标得分前后测评结果比较实施量化后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量化测评前(P<0·01)。尤其在产品索证、卫生设施、专用消毒设施设备添置方面提高最为突出;而建筑和布局、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相对较弱,与更改建筑布局难度较大,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卫生日常工作量大,企业较难坚持有关。(表2)

3讨论通过量化试点工作可以看出,旅店业、游泳场所信誉度A级所占比重较大(31·62%、25·34%),洗浴场所(7·15%)和美容美发业(6·07%)较少。经调查显示,旅店业、游泳场所相对固定,短期内人员、设施变动较少,经理负责人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较为重视有关;而洗浴、理发美容业规模相对较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较快,对卫生设施的投入不足有一定关系。提示:要加大对洗浴和美容业的监管力度。从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前后综合卫生管理情况调查显示:使用产品索证符合率、卫生管理档案建立率、卫生组织管理制度健全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知晓率提高最为明显,与张向阳[2]等报道的结果相一致;而监测指标合格率、卫生操作规范率和卫生设施齐全率提高比例相对较少。卫生监测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卫生质量的优劣,不是短期内能够立竿见效,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卫生设施齐全率则需要企业投入资金,增添卫生设施设备,必要时还需要企业更改建筑布局等硬件投入,常常难度较大;卫生操作规范率也需要企业在日常卫生工作中严格培训员工,短期急训收效不甚明显;而产品索证、档案建立等管理性软件指标,在企业积极配合下收效明显。从公共场所各类指标得分情况也可以看出,企业建筑和布局、公共用品用具配置及卫生量化前后得分率提高明显低于产品索证、卫生设施和专用消毒设施。这与部分老、旧公共场所建设初期未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硬件布局不合理,在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再进行整改,难于奏效。公共用品用具卫生是公共场所监管的难点和重点,短期内难以达到明显成效。卫生设施和专用消毒设施是量化分级关键控制点和环节,经过量化管理,企业对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卫生设施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投入增加。实施量化前,多数企业的卫生设施设备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如多数楼层未配置消毒间或消毒间的数量、面积不够,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一些企业基本卫生设施陈旧或配置不足,如电子消毒柜数量不够或消毒柜容积太小,保洁柜容积小、不密闭等。通过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本次试点企业共改造或增设消毒间78间,更换添置28台消毒柜、保洁柜,购置垃圾桶386件,投入补充、更换床上卧具、茶杯、口杯等公共用品用具11082件,投入资金278万元,使得卫生硬件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对改善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确保卫生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施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其卫生监督管理模式规范、实用,避免了以往工作中的一些随意性,从过去的定性管理、强制性、约束性工作方法向定量量化工作模式转变,突出工作重点,从过去的高频率、松散式的监督向风险度、诚信度低、卫生隐患较大的经营单位倾斜,提高了卫生监督水平,规范了卫生监督制度,为新时期卫生监督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方法。从试点工作效果可以看出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是可行,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建议卫生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总结推广。

通过试点工作也发现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不足在于:量化分级评分工作对部分卫生设施的量化项目虽是必不可少,但对后期的监督整改效果却不明显。一些企业配套的基本卫生设施陈旧,配置不足,企业经济效益差,拿不出资金进行投资改造,极大削弱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标准评价体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完善,量化评分赋值是否合理,代表性、量化评级后延续性、企业坚持量化工作的一贯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建议卫生部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量化分级管理标准体系,统一各地不同的评价体系,使量化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分析比较。

公共场所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场所;人际关系;特定性

“公共场所”在《刑法》中出现过多次并散见于分则不同章节中,是犯罪发生的时空条件之一,也作为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加重情节而存在。从《刑法》条文规定来看,涉及“公共场所”的罪名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侵犯财产罪。但《刑法》中仅有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中列举了“车站、码头……”等典型的公共场所,相关规定中也缺乏针对“公共场所”的实际可行的认定标准。随着社会变迁,“公共场所”的含义更加丰富,与“非公共场所”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实务中对非典型公共场所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需要对其进一步解释。

一、刑事审判对“公共场所”的认定情况

判决书中对“公共场所”的判断标准有以下几种:公共场所是指供不特定的多数人出入、停留、使用的场所。①公共场所应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大众的活动场所。②公共场所应具备三点要求:一是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二是人员的不特定和高流动性;三是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化。[1]总结以上观点可以得出,“多数人”和“不特定性”是判断“公共场所”的主要标准,仅有“特定人”存在的场所通常不能认定为“公共场所”。从应然角度看,在满足人员数量的情况下,场所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是公共场所的形式标准,人的“不特定性”是公共场所的实质标准,具备了“开放性”和“流动性”也就意味着有资格进入该场所的人的“不特定性”。然而,“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是否应完全排除在“公共场所”之外?“不特定性”的具体标准应如何确定?为了解司法实践中对“公共场所”的考量因素,本文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筛选出对“公共场所”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例并分类进行了比较和总结,以期得出不同罪名对“公共场所”的不同要求和更为可操作的判断标准。(一)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法益是公众的生命健康,法益内容的公共性和重大性决定了“公共场所”的判断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关键。判断的难点依然在于“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中“特定性”的标准。案例1:法院。被告人张某将灌满汽油的矿泉水瓶非法携带至法院执行局楼下,将汽油泼洒到车内及自己身上,后因被及时制止而未发生严重后果。辩护人认为,去法院的人基本上是办事打官司的即属于特定人员。进入法院执行局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登记。检方认为,案发地是执行局的院区,而不是法院办公楼内,进入法院第一道门并不需要检查登记,只有进入法院办公楼的人员须经过安检登记。进入法院的人数众多,属于不特定的对象。[2]法院认为,执行局院内属于可以让不特定人群出入的场所,应当属于相对开放的公共场所。事发时许多行人进入院内围观,这些人员为不特定对象,场所也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该场所应当认定为公共场所。张某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③从案例1可以看出,“不特定性”是判断公共场所的重要标准,而对“不特定性”的判断主要根据进出该场所是否受到一定限制或经过一定手续。法院的观点是,不需经过安检登记即可进入的场所属于相对开放的公共场所,能够进入的人员即为“不特定”人员。那么,如果对出入场所的人员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登记和检查,是否就能使他们失去了“不特定”的特性成为“特定”人员,并且能使得该场所失去“公共”特性,得出该场所不属于公共场所的结论?要使进出场所的人员形成“特定性”,需满足何种程度的限制条件和检查手续,最终才能得到改变案件定性的后果?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思考。案例2:学校。被告人萧某甲手持枪支进入某小学教学楼二楼一正在上课的教室。法院认为,被告人非法携带枪支进入正在上课的学校,危及校园安全,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④司法实践中通常认为学校属于“公共场所”,但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学校内人员的“特定性”。中小学校通常仅供老师和学生进入,具有人员组成的“特定性”,按传统判断标准应当排除在“公共场所”之外。但是,学校的门禁管理很难保证达到严格的程度,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门禁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存在有机会进入校园的“不特定人”。同时,学校人数众多,组成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公共场所”的部分特征,但不属于典型的“公共场所”。案例3:住宅楼电梯间。被告人纪某某携带枪支在某小区住宅楼电梯间向吸毒人员田某贩卖。法院认为被告人纪某某非法携带枪支进入公共场所,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行为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与其所犯贩卖罪数罪并罚。⑤在案例3中,法院将住宅楼的电梯间认定为“公共场所”,但并没有考虑该住宅楼是否仅供“特定”人员使用。另外,如果有证据证明电梯间满足人员组成的“特定性”,是否能够影响对“公共场所”性质的判断?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保护的法益是公共秩序,该类犯罪中涉及“公共场所”的罪名成立的关键在于该场所能否形成“公共秩序”和行为能否造成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混乱。案例4:学校。被告人张某某安排多人先后驾驶8台小汽车封堵县一中校门长达8小时,致使车辆无法出入。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致使工作和教学无法进行,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的堵门行为已经造成了公共场所秩序的严重混乱,但并未致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根据《刑法》第293条第1款第4项改判为寻衅滋事罪。⑥案例4中封堵校门的行为最终定性为寻衅滋事罪中“公共场所起哄闹事”证明,堵塞校门的行为虽然仅能造成学校范围内秩序的混乱和进出校门的“相对特定”人员利益受损,同样可将其认定为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中的“公共场所”。案例5:政府办公场所。被告人王某多次到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等办公场所无故纠缠、谩骂办公人员并将公安出勤人员殴打致轻微伤。法院认为,区公务大厦不但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也是人民群众办理事务的场所,系社会公众共同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应认定为公共场所,被告人王某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⑦案例6:政府办公场所。被告人彭某甲在区政府机关大院上访,在办公场所吵闹、唱歌、裸奔。法院认为该行为扰乱了国家行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但公共场所应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大众的活动场所,政府机关大院是行政部门办公场所,不宜认定为“公共场所”,并未支持公诉机关的该项指控。⑧案例5和案例6都发生在政府办公场所这一场景中,但最终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因在于案例5中的“公务大厦”面向公众开放,案例6中的“机关大院”仅供机关内部人员办公。案例7:咖啡店后厨。被告人苌某在其工作的咖啡店厨房内持菜刀将吴某砍伤,又在厨房通往外面的消防通道内将张某砍伤。法院认为,本案发生于苌某工作的咖啡店后厨,是相对封闭的场所,行为侵犯的客体不是社会公共秩序,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寻衅滋事罪,构成故意伤害罪。⑨案例7中,法院认为后厨不是“公共场所”的原因是后厨相对封闭。后厨与学校、政府内部办公区域类似,同样通常仅供工作人员即“特定多数人”使用,且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因而通常认为其不属于“公共场所”。但学校也属于存在“特定多数人”的场所却往往被认定为“公共场所”。该类场所中能够被认定为“公共场所”的因素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三)强奸、猥亵类犯罪。“在公共场所当众”是强奸罪、强制猥亵罪加重处罚的情节。实务中教室、宿舍等场所能否被认定为该类犯罪中的“公共场所”,仍存在较大争议。案例8:教室。被告人齐某在担任某小学班主任期间在学校办公室、教室、洗澡堂、集体宿舍等处多次对多位被害女童实施奸淫、猥亵行为。最高检指导性案例认为本案符合“公共场所”“当众”:行为发生的集体宿舍供20人使用,具有相对涉众性和公开性,是公共场所;床铺缺少遮挡,行为能被他人感知,符合“当众”要求。⑩案例9:宿舍。被告人王某某翻墙进入校园内女生宿舍猥亵多名女学生。法院认为,学生宿舍是供特定的人员即住在该宿舍的学生生活起居的固定场所,相对封闭、独立,不属公共场所。瑏瑡指导性案例将教室和集体宿舍等认定为强奸、猥亵犯罪中的“公共场所”。此类场所具有供“不特定”未成年人活动的“不特定性”,也有除师生外其他人不得随意出入的“特定性”。但是,强奸、猥亵犯罪中有多人存在的教室被认定为“公共场所”已经成为共识,但同样具有“相对封闭性”,供“特定”人员活动的场所,宿舍是否属于“公共场所”仍存在争议。判断该类犯罪中“公共场所”的标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四)侵犯财产罪中的盗窃罪。扒窃构成盗窃罪必须要求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但不同于上述罪名,“公共场所”与盗窃罪所侵犯法益的关系并不密切,实务中却并未突出这一特点。案例10:学校。被告人李某某在某小学开学时进入该校教学楼二楼某教室内对被害人实施扒窃。法院认为,对公共场所的界定应随着不同的时期、面向的群体和范围加以改变。本案因系学校报名时间,学校允许其他相关人员进入学校,此时学校成为公共场所,故李某某的行为符合“在公共场所扒窃”的特征。瑏瑢案例10中法院认为是否构成“公共场所”的关键在于对该场所的进出管理是否严格。学校开学时期允许不特定人进入,因而成为“公共场所”,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公共场所”。该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二、从刑事审判中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案例的归纳不难发现,不同罪名对“公共场所”的要求不同。本文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对“不特定性”要求较低,供特定多数人使用的场所能够被认定为公共场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涉及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和聚众斗殴罪时学校被认定为公共场所有一定困难,而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中学校基本能够被认定为公共场所,机关单位内部办公场所则很难被认定为公共场所。强奸和猥亵类犯罪对“不特定性”要求不高,有多人存在的教室能够被认定为公共场所而宿舍并不一定都不构成公共场所。扒窃行为的成立对公共场所的要求最低,范围最广。(一)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特殊性在于,刑法规定公共安全类犯罪的目的是保护“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利益,从而将个人利益抽象为社会利益予以保护。[3]687这意味着该类罪名重视量的“多数”认定,否则不能称其为保护“社会利益”。其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由于行为人携带物品的危险性,加之发生在公共场所,有可能会对多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紧迫的、直接的、有放大效应的危险。认定某场所是否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中的公共场所,应先判断其是否满足“多数”或者“向多数发展的现实可能”,对“特定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案例1中的法院执行局即使对出入人员进行了安检和登记,案例2中的学校即使装备了严格的门禁管理系统,由于其涉及“多数人”,如果在该场所内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仍应将其认定为公共场所。而案例3中如果该住宅楼电梯间仅供特定住户使用,如果住户的人数满足“多数”要求,也应认定为公共场所。(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明文规定“公共场所”的罪名有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聚众斗殴罪和寻衅滋事罪,根据罪名保护的法益不同,“公共场所”的成立有很大差异。有观点认为,“公共场所”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场所是指车站、商场等人流量大、向全社会开放、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狭义的公共场所是指学校等仅允许特定多数人出入并从事特定活动的场所。与“公共场所”相对应,“公共秩序”也有广、狭义之分。[4]55本文认同此观点,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中的“公共场所”与其他罪名存在区别:第一,从法条的规定内容来看,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公共场所”要求相对较低。按照体系解释,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规定“车站、码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其中“其他公共场所”的性质应与前述典型公共场所一致,对人员数量和“不特定性”要求很高,仅包括广义的“公共场所”。聚众斗殴罪规定在公共场所聚众斗殴达到“社会秩序严重混乱”,该标准可根据《刑法》第290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断,即造成工作教学等无法进行、达到严重损失的程度;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要求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有观点认为,公共场所秩序是特殊形式的社会秩序,侵犯公共场所秩序必然侵犯社会秩序[5]。然而此处的“社会秩序”不能等同于法条规定的“社会秩序”,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的成立不能直接以“社会秩序”混乱为标准,而应以“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为标准,应当包括狭义的“公共场所”。第二,寻衅滋事罪为了保护法益和处罚均衡存在,具有补充性。[6]例如,某行为发生在狭义的“公共场所”中,无法满足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要求,但的确造成该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后果,值得科处刑罚,则可以判断其能否构成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第三,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罪中的“公共场所”仍然对人员数量和“特定性”存在一定要求,即要求场所内部能够形成“公共秩序”,否则不可能造成“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三)强奸、猥亵类犯罪。强奸、猥亵犯罪中的“公共场所”与其他犯罪相比,更有必要进行扩张解释。第一,强奸、猥亵犯罪中的“公共场所”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相比,对“不特定性”的要求较低。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保护的法益主要是公共秩序,因而对“公共场所”的人员数量和特定性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强奸、猥亵类犯罪因发生在公共场所加重刑罚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被害人的性羞耻心,并不在于社会秩序混乱与否,从保护被害人层面考虑理应对“公共场所”予以扩张解释。将“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教室解释为“公共场所”属于合理的扩大解释,既符合公民认知也未超出“公共场所”的最广含义。[7]第二,要实现加重的法定刑要求“公共场所”和“当众”两个要素,“当众”理解为有现实的多数人在场,从而推定有多数人发现的可能性。[8]《关于依法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对“当众”认定体现了保护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扩张解释。(四)侵犯财产罪中的盗窃罪。《盗窃司法解释》将“扒窃”定义为在“公共场所”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公共场所是扒窃的多发场所,但不能决定行为本质或者改变行为法益侵犯程度。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扒窃与普通盗窃罪相比并不能明显降低社会安全感,另外,扒窃中的“公共场所”与《刑法》中其他有“公共场所”规定的罪名不同,不能因发生在公共场所就加重不法内涵。扒窃与其他盗窃的区别在于未经允许侵入他人贴身范围的“贴身禁忌”。[9]例如,清洁人员进入仅供A使用的办公室窃取A身上的财物,应同样认定为“扒窃”。因此,本文认为,对扒窃案件中“公共场所”的判断应进行最大化的扩张解释,无论是广义的公共场所,还是学校、机关单位内部办公场所等供特定多数人员出入的场所,抑或是单人办公室,也不必纠结于该场所的出入管理是否严格,只要行为人没有达到与被害人能够亲密接触的程度实施了盗窃行为均可认定为扒窃行为。分析案例可以得出:“特定性”是判断公共场所的重要标准,实务中多通过门禁管理的严格程度判断。同样存在“特定多数人”的场所如学校、机关单位内部办公场所、宿舍、后厨等,“公共场所”的认定有较大区别。但是,还有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第一,“特定性”的具体标准应如何确定,是否应按照门禁的严密程度来判断?第二,“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如何能被认定为“公共场所”?第三,同样存在“特定”人员的场所,学校、后厨、政府内部办公区域的性质有何区别?教室和宿舍的性质有何区别?判断“公共场所”是否还有更确切的标准?

三、“公共场所”的判断规则———以人际关系为补充

实务中对“公共场所”通常的判断方法是门禁的严密程度,但该方法存在不确定性,也并未对不同罪名中的“公共场所”加以区别,造成“公共场所”的认定中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将人际关系理论引入“公共场所”的判断中。(一)判断“公共场所”应考虑的标准。根据门禁的严密程度判断公共场所的“特定性”,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因门禁的严密程度决定场所特定性的改变存在随意性。现实中很多场所要求仅供内部人员出入,但实际上由于管理缺陷、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抑或是特殊活动举办等,其他人也有进出的可能。第二,门禁的设置情况有差别。有场所设置门禁仅供内部人员进入,但也有场所也供其他人员进入。例如,进入法院需要进行安检,但能进入的并不都是法院的工作人员,还有相当数量的当事人和律师等,如果认为经过了安检就具有了“特定性”并不合理。第三,“特定性”有性质上的区别和程度上的差异,不同罪名中对“特定性”的要求不同,以门禁为判断标准过于片面。例如,同样都设有门禁的场所,如学校和机关内部办公区,在寻衅滋事罪中被认定为公共场所的结论不同。“公共场所”的界定应考虑“公共场所”得以存在的目的。《刑法》中规定“公共场所”有以下目的:第一,在公共场所实施犯罪会导致犯罪的危险性增加:一方面,场所中的人可能成为潜在犯罪对象,更有可能对更多人造成直接的现实的人身危险。即使没有造成切实的人身伤害,也容易增加场所中人员的恐惧感。第二,在公共场所实施犯罪会侵犯公民对社会治安和公共生活安宁有序的信赖感。公共场所通常被人们认为受到国家管理,是相对安全的场所。在公共场所中实施犯罪会侵犯公共秩序底线。在强奸猥亵类犯罪中会给被害人带来更大程度的受辱心理。第三,公共场所具有更高的制度化涉入程度,一般人处于公共场所时行为通常都会有所收敛。行为人选择在公共场所实施犯罪体现了更严重的主观恶性。(二)判断“公共场所”应结合人际关系标准。在满足“多数人”条件下,对公共场所的判断应结合场所中的人际关系确定。特定性的判断标准之一是场所的封闭性与否,但特定性的本质在于场所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亲密,场合控制的松紧程度越低,[10]行为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同时,人际关系越陌生,场合对行为的要求越高,行为对场合中其他人的影响越大。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在差序格局中形成:每个人就像一颗石子落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波纹就代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法律和道德没有统一标准,因判断对象与自己的关系不同会产生程度上的限缩。[11]同一犯罪行为对社会和对被害人造成的影响,会因行为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的亲疏远近而有所差异。人际距离的学说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人际关系的“参照系”。人类学家E.霍夫认为人际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夫妻父母子女之间)、个人距离(朋友之间)、社会距离(上下级、师生之间)和公众距离(陌生人之间)。[12]将人际关系作为“公共场所”的补充认定规则,将对司法实务中有关“公共场所”的判断起到积极作用:第一,人际关系标准与公共场所的传统判断标准相协调。公共场所的判断与所能涉及的人数密不可分,在具体判断时人际距离的观点能与人员数量的判断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在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中,总是最靠近中心的同心圆面积最小,而越远离中心的同心圆面积越大。人际关系越松散越陌生,涉及的人数越多,对公共秩序的影响越大,人际关系越紧密,涉及的人数越少,对公共秩序的影响越小,最熟悉的人际关系存在于刑法意义上的“户”。第二,人际关系标准具有一定稳定性。相较于门禁的严密程度,人际关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不会造成判断的随意性。第三,人际关系标准符合“特定性”的复杂程度要求。特定性原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在涉及不同法益的罪名中应当有程度区别。第四,人际关系标准符合刑法规定“公共场所”的目的,有利于判断行为的法益侵犯程度。例如,性侵犯案件发生的场所不同会造成对被害人羞辱感的差异,扰乱公共秩序类案件发生在不同人际关系的场所中公共秩序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三)以人际关系作为补充规则的具体适用。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学校、后厨、机关单位内部办公区域同为“特定的多数人”存在的场所,在“公共场所”的认定中存在差异,原因不仅在于三者的人数差别,也源于三种场所中人际关系的性质不同。虽然学校仅供师生进出,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有“特定性”,但学校内部成员是“不特定”的:学校中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相当一部分人员达不到与他人熟识,只能满足社会距离甚至是公众距离的程度,能够形成场所内部的“公共秩序”。相较于学校,机关单位内部办公人员之间和后厨同事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基本形成了长时间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成员能达到熟识程度,人际距离通常应认为处于个人距离与社会距离之间,对内部成员不良行为的包容性较高。因此,同一起哄闹事行为在学校范围发生能影响学校的公共秩序,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内部办公场所由于没有形成正式的公共场所秩序,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并不合理。在强奸、猥亵类犯罪中,教室和宿舍同样供“不特定多数”人员活动,但在公共场所的认定上有很大区别。在此类案件中教室被认定为公共场所已经成为共识,但宿舍的性质存在一定争议,大部分宿舍被认定为不是公共场所,但在部分案例中集体宿舍也被认为是公共场所。教室、宿舍之间的性质有何差别?有观点认为,不特定性指成员之间具有不固定性:使用学生宿舍的人员具有固定性,使用教室的人员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学生宿舍则具有特定性,不是公共场所,教室具有不特定性,是公共场所。[13]本文认为,“固定性”无法作为区分教室和宿舍性质的标准:根据普通中小学校的管理规定,同一时间内教室和宿舍的使用者都是基本不会变化的人员,人员组成都具有一定固定性。还有观点认为,宿舍具有“相对封闭”、“供他人生活”的特点,但该观点难以解释集体宿舍同样具备以上特点但仍被认为是公共场所的情况。生活在同一宿舍中的成员通常人际关系更为亲密和熟悉,基本应处在个人距离,对被害人带来的羞耻感相对较弱。集体宿舍由于人数较多,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更弱,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更类似于教室,接近社会距离。发生在教室和多人集体宿舍的性侵犯案件可能会造成更多相对陌生的人员参与或感受犯罪过程,对被害人造成更严重的受辱心理。

公共场所范文篇6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专项执法工作,摸清全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基本情况,推动全市集中空调的清洗消毒工作,探索建立切合本市实际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模式,督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使用单位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质量,减少传染病通过公共场所传播的机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检查范围及内容

(一)检查范围

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公共场所单位,重点是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宾馆,建筑面积在5000m2以上的商场、超市、影剧院、音乐厅、舞厅、大型室内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共浴室等。

(二)检查内容

1.公共场所单位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证情况;

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档案;

3.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施设置和实际运行情况;

4.清洗消毒和卫生学评价情况。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专项执法检查的时间为2012年3月至10月,分四个阶段。

(一)培训阶段(2012年4月前)

1.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对全体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进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卫生监督员执法水平和能力;

2.各县(市)区卫生部门组织对本辖区公共场所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单位进行培训,以增强其守法意识,加强自主管理。

(二)摸底调查阶段(2012年4月底前)

各县(市)区结合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对本辖区所有公共场所进行摸底调查(由集中空调使用单位负责填写《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基本情况调查表》,辖区直管卫生监督员负责对填写内容进行审核签字)。

各市、县(区)于2012年4月30日前将附表1和附表2(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单位基本情况一览表)一并报送至市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全面掌握本辖区内使用集中空调的单位数量、类型、使用年限、清洗消毒等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检查督促整改阶段(2012年9月底前)

对辖区内所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填写附表3(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检查表)和现场检查笔录(样式参考附表4),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未达到卫生要求的,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整改,并在辖区内推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优先督促三星级以上及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的公共场所单位完成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和卫生学评价,逐步推行到所有使用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单位。2012年10月底前,市四城区、巢湖市每市、区必须完成4家以上,高新、经开、新站三个开发区和四县必须各完成2家以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工作。

(四)督查公示阶段(2012年10月底前)

市局组织对各市、县(区)卫生局公共场所集中空调专项检查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并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情况进行媒体公示,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各地报送的工作总结、报表、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析考核,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作为本年度对各市县区执法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四、工作要求

(一)各县(市)、区卫生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辖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的检查方案。

(二)各县(市)、区卫生局要通过本次专项检查全面掌握辖区内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基本信息,对直管的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单位,建立花名册等;建立每户监管分户档,分户档内容需包括使用单位基本情况、使用的集中空调竣工图、日常卫生维护及清洗消毒制度、空调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日常监督监测资料等。

公共场所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法律执行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无论是对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世界上的一切国家,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免遭火灾危害,无一不重视消防管理事业的发展。而其中公共场所的消防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的规模、数量和档次,从整体上说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必定有大的发展。因此,做好公共场所消防工作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务极其繁重。社会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以积极端正的态度和主动有效的工作来适应和满足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屡屡发生公共场所重、特大恶性火灾,不仅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众多人员伤亡,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拟从公共场所的含义及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公共场所中消防法律的立法、执行状况及改进完善措施。

一、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有私人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其中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公共场所的概念,有一种表述为:公共场所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的基础上,由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公共建筑设施,供流动人群从事生活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临时性生活环境。通过对其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公共场所有开放性、共享性、秩序性等特点。我国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公共场所的范围,具体包括7类:住宿与交际场所、洗浴与美容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体育与休闲场所、文化交流场所、购物场所、就诊与交通场所。无论何种公共场所首先应保证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以满足人们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

(二)消防安全现状

火灾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灾害。虽然在防范火灾发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强化了管理手段,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造成的损失仍然越来越大。我国近年来火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公共场所火灾形势严峻。2002年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大火,由于网吧的窗户安装了铁栅栏,屋内人员无法顺利逃生,造成25人死亡;2003年2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天潭酒店发生特大火灾,33人死亡,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是出口过少;2004年2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浙江省海宁市发生特大火灾,共造成93人死亡。这些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公共场所火灾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必须对我国公共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群死群伤的公共场所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深究其背后原因却发现有着必然性的一面。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公共场所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也存在着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1、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在我国,由于没有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体制,大多数国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无论是防火、报警、初期火灾扑救还是火场逃生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常识,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在火灾发生后,从业人员不能及时报警、快速组织灭火、迅速引导顾客逃生,贻误灭火逃生时机,酿成大灾大难。

2、管理人员对消防工作的重视不够,认识不深

公共场所的负责人轻视或忽视消防安全教育,平时不注重消防安全检查和整治,不注重服务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只注重经济效益,把消防安全工作当作儿戏。一些老板、业主和经营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急功近利,只重经营,不顾安全,忽视或不愿在消防安全方面投人,消防设施严重缺乏。还有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实体在招收员工时,没有进行必须的上岗前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特别是公众聚集场所的员工,没有实行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尽管消防部门每年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一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参加了消防培训,但不能认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技能培训,难以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

3、消防设施不足

一些经营业主防火意识淡薄,以为配备灭火器材用处不大,随意削减消防设施的投入和业务开支,致使消防设施严重不足或因年久失修而损坏、灭火器具得不到更新和补充。当发生火灾时,得不到及时扑救而酿成大灾。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短缺、消防设施损坏等是一些公共场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上问题反映出公共场所火灾频繁发生的必然性。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今天,消防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也是急需完善、改进的,通过加大消防立法、执法力度,减少公共场所的火灾发生率。

二、消防安全现状的法律原因

1998年4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标志我国消防工作全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推动了消防工作社会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以《消防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消防法律体系使公安消防机构有法可依,保障了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社会上消防工作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已经严重妨碍了我国消防民主与法治建设。下面将从立法、执法方面分析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现状的原因。

(一)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法律法规体系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德国的消防法律体系结构比较严密,德国为联邦自治体制,国家无统一的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工作均由各自治州独立管理。全国共有16个自治州,各州涉及消防的法律法规有消防法、建筑法和消防标准。各州消防法主要规定了消防部门的职能、任务;建筑法包含了建筑工程消防设施的内容;消防标准涵盖了消防产品标准和消防技术规范。根据德国联邦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各州消防法、建筑法等由州议会制定颁布。起草制订工作由州议会下设的内务法律工作委员会和建筑法律工作委员会负责。相比之下,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结构不够清晰、严密。目前,我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主干是《消防法》和公安部制定颁布的相关规章,以及各地制定的消防条例,各项专门规定和技术规范标准是该体系的支干。但是由于立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主干与支干之间往往出现矛盾和冲突。如:公安部《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第8条、第9条规定设有自动消防设施建筑工程验收前应取得消防测试报告,而《江苏省消防条例》第31条规定设有自动消防设施建筑工程验收前应取得消防测试合格的报告,两者有明显的矛盾。“规定”与“条例”同为消防执法依据,由于缺乏统一,造成公安消防机构执法无所适从。

2、执法程序设置不合理,导致执法成本大、效果差

《消防法》对很多违法行为设置了处罚的前置条件,即公安消防机构发现违法行为后,先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方可进行处罚。这样的前置条件,保护了违法责任主体的利益,却难以保障消防安全。譬如:对“营业性场所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这一违法行为的处罚。《消防法》规定,营业性场所有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可以并处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款。很多情况下,这一违法行为是比较容易改正的,营业性场所的经营者却钻法律的空子。责令限期改正的程序规定,应该仅适用于公安消防机构初次检查发现的单一行为,而《消防法》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关于责令限期改正和到期复查的程序规定,将连续的违法行为分割成若干个单一行为,使《消防法》设定的处罚形同虚设,营业性场所的违法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样既损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同时也给社会消防安全留下隐患。

3、语意不明,法理不清,导致消防责任主体不明确,消防执法随意性大

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内容完整、法语明确、法理清晰,各项规定的内容无明显冲突。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这也是造成消防法律法规交叉多、冲突多、执法随意性大的重要原因。如:在《消防法》中有关于营业性场所不能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的规定,又有堵塞消防通道的处罚规定。在技术规范中只有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的说法,没有消防通道一词,根据《消防法条文解释》,“疏散通道”是“消防通道”的一种,而“堵塞”又是“不能保障畅通”的一种,两者互有交叉。前者须责令限期改正,可处责令停产停业,后者可直接处罚款。以处罚程序看,前轻后重;以处罚种类看,前重后轻。在实际检查中,存在大量营业性场所堵塞疏散通道的现象,究竟按照什么法理原则来处理,消防部门就根据需要,对同样的违法情形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的法律法规执法情况,极易引起当事人的异议,引发大量听证、复议和诉讼。

4、消防行政强制措施过少,导致执法力度不大

消防行政强制措施是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行为人实施的一种暂时强制限制其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的行政行为。它是强制消除火灾隐患的保障性措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强制措施往往与消防行政处罚紧密联系,而且常常是公安消防机构做出处理决定的前奏。针对当前行政执法难度大的现实,公安消防机构作为依法行使消防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赋予必要的强制措施对于消除火灾隐患,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很有利的。从现行的消防法来看,公安消防机构具有的行政强制措施过少,一些火灾隐患因缺乏强制执行措施而不能得到及时消除,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不高

1、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一些执法人员执法时不以法律为准绳,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不唯法唯公,而唯权唯情;不看法律条文有没有,却看谁的关系好不好,看谁的面子大不大,视法律如儿戏,置法规于不顾,搞“上有法律、下有对策”,搞实用主义,蔑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现象直接造成在基层执法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另外有些执法人员超越行政执法权限或者不遵守行政执法程序,造成行政执法的混乱或留下隐患。

2、执法方式方法简单生硬,廉洁自律意识不强

一些执法人员由于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存在特权思想、衙门作风等不文明执法行为。表现为工作作风粗暴、工作态度冷漠、说话语言生硬、执法行为蛮横、办事推诿拖拉、超时限办理,甚至时不时刁难群众等。个别执法人员对开展反腐倡廉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工作被动;有的对自己要求不严,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落实不好,还存在“吃、拿、卡、要”和利用职权或变相指定消防产品、消防工程队伍的现象。

3、执法服务不到位

有关单位监督执法检查发现火灾隐患,依法下发法律文书,本无可非议,但个别执法人员对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对相对人的履行情况不闻不问,使消防执法形同儿戏、流于形式,个别相对人对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中的违法行为不理解,咨询中执法人员不是耐心解释,而是责怪连篇,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等。有些执法人员办案,避重就轻,甚至回避,怕承担责任,导致执法工作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这不仅达不到消防执法目的,而且严重影响执法权威。

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对策

通过上述对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现状的分析及法律原因的归纳,我们认为应从下面几点加强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

(一)加强消防安全的对策

从我国近年来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直接原因看,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可以防范的,关键是做好防范和教育宣传工作。针对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现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应对存在的问题:

1、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劳动、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把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有进行消防宣传教育的义务”。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进行经常性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消防安全技能。

针对公共场所社会性强、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应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消防法规、火灾案例、防火及灭火知识,提高全民自防自救能力。并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实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使他们懂得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及公共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做到“四会”即: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即使发生火灾也忙而不乱,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初期阶段。

2、使公共场所管理者树立“重视消防安全”的理念

做好公共场所的消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场所老板、业主和经营者的认识。要通过消防知识普及宣传、培训等各种形式使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思想和观念。自觉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顾经营,不抓安全的错误作法,引导他们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同时要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消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做好自身消防工作的能力。通过建立消防安全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地开展消防轮训,以促进公共场所管理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3、保证消防设施经费投入,改善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配置

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缺少是导致公共场所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在营业期间疏散通道、始终保持安全出口畅通是杜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基本要求。公共场所的相关管理人员不应随意削减消防设施的经费投入,要加强对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应急照明以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的维修保养,保证其完好有效,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进行有效的扑救,力争在发生火灾时以最短的时间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由于建筑消防设施定期维护、保养、检测等制度执行不力,每年都新增一些消防设施瘫痪的单位。为此,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建筑消防设施专项治理,切实保证建筑消防设施完整使用率,提高建筑的自防自救能力。

4、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

我国现有的消防队伍主要是现役制的公安消防队和乡镇、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他们主要担负着依法进行消防监督、预防和扑救火灾的任务,实行军事化管理,是各地同火灾作斗争的骨干力量。但随着我国国家和社会的职能的分化,以公民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众参与正在出现,并不断扩大。中国城市政府在一系列领域鼓励公众的广泛参与,各种公民社会组织也组织志愿者参与相应领域的活动。我国目前志愿活动的领域主要在卫生、环境保护、就业、扶贫、助残、社区服务、国际志愿者等方面,关于消防的内容尚未列入志愿活动的视角。推动志愿消防活动的发展,对于解决目前消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提高公众的消防意识和自救技能,有着切实的意义。例如:德国法律规定,每个城镇至少须建立一个消防队,但10万人口以下城市政府可只建立消防站,不建立职业消防队,而由志愿消防员轮流在消防站执勤;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必须设立职业消防队,同时也设立志愿消防队作为补充。西方国家对志愿活动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通过志愿活动形成的网络在促进社会融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志愿活动对于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认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当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使消防工作真正落实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完善消防法制体系的对策

尽管消防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公共场所火灾的发生,但是公共场所火灾损失的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的消防法制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必须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公共场所的消防监督制约机制、强化消防执法专业意识等方面来加强公共场所消防法制建设。

1、不断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消防法律法规

坚持立改废并重原则,加强消防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以适应新形式下消防工作的需要。要确立《消防法》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消防法》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同时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内容上要协调一致,形式上要完整统一,即构成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部门主体、法规之间以及各个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都要协调一致,相互衔接,不能相互矛盾。另外,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表现形式要规范,结构要严谨,内容要准确。

2、强化消防执法责任制的奖惩功能,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要通过全面推行消防执法责任制,建立与执法优劣相应的奖惩制度,要坚持执法例会制度,通过支队和各大队、各科,由主官主持按时按质召开执法例会,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和避免执法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做到警钟常鸣。针对消防执法中的滥用职权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把执法中的问题消除在内部,如支队纪检部门对防火监督人员受理的消防业务进行抽样监督、追踪、回访。同时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从社会单位聘请廉政建设监督员,加强对消防执法工作的外部监督,并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当前社会对我们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只有进一步完善警务公开制度,逐步建立起内外交合的联动监督机制,才能保证消防执法的公正、公开、公平。

3、推行消防执法岗位资格持证上岗制度,强化消防执法专业意识和质量意识

岗位资格认证是现代社会各行业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的必然手段,消防执法作为一个特殊岗位对执法者具有更高的专业要求。对消防监督岗位、建审岗位、火调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以确保每一位消防执法上岗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4、借鉴、学习外国经验

英国是以案例法为依据执法的国家,凡是发生的火灾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类型的,即所谓第一次,国家消防局都要为此增补一个案例,以作为下次同类火灾的判决依据。这对消防的严格执法具有极大好处,在这种惯例下,可以说几乎没有一起火灾案例和防火执法检查是轻易疏漏的或难以处理的,只要照搬已有的类型就行,被执法对象也往往无以抵赖,乖乖就范。如果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就要层层上报,引起国家消防局注意,专门调查处理,有关人员更是不可能逃脱责任。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实行案例法至少可以减少法官的执法不公现象。英国的行政机关虽然不能制定法律,但是可以根据法律原则制定行政案例。行政案例制定后,只要是行政执法,就必须遵守。如果像英国一样,各种行政案例都有据可查,印成范本广为普及,那么在法制意识日益强化的今日,其效果自会显现。那些人情案,后门案,人们一翻,你该罚没罚,该查没查,岂不将行政机关的不作为统统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才有利于全社会的监督,也是我们在消防法制建设中最该注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黎丽汉.现实中制约消防执法的因素及对策[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5,(5)

[2]沈友弟,钟薇.浅谈建立和完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3)

[3]许锋,祁明庆.公共场所火灾防治问题与对策[J].安徽消防,2000,(5)

[4]刘志华.浅谈校园学生公寓消防安全[J].辽宁师专学报,2004,(4)

[5]彭连臣.高校消防安全对策[J].劳动保护,2003,(11)

[6]刘玉.浅谈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J].高教论坛,2005,(4)

[7]韦燕群.论高校消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3,(8)

[8]卿婉丽.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5)

[9]王春梅.浅析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

[10]司戈.英国正在推进的消防立法改革[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2)

[11]赵伟.我国公共场所的火灾现状与法规建设初探[J].安全,2005,(3)

[12]安福强.从火灾现状看火灾预防的重要性[J].消防月刊,1998,(12)

公共场所范文篇8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单位负责、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市、区(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市、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管理和本规定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一)托儿所、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基地;

(二)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三)各类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及师生集中活动的场所;

(四)会议室;

(五)影剧院、歌舞娱乐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室);

(六)室内体育训练、比赛、经营场所;

(七)图书馆的阅览室,档案馆的查阅室,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科技馆的展示厅,体育馆的休息厅、接待厅;

(八)大中型商店(场);

(九)市区公共汽车内,车站的售票厅、等候室;

(十)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第五条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执行本单位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

(二)做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设置统一、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内,不得摆放吸烟器具;

(五)对在本单位禁止吸烟场所内的吸烟者,应劝其停止吸烟。

第六条全社会都应当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当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公民有权要求在禁止吸烟公共场所内的吸烟者停止吸烟。

公民有权要求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本规定第五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的职责。

公民有权向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三)项或第(四)项规定的,由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责令该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处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规定,在设置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的,由市或区(县)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四川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处20元罚款。

第十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或爱国卫生工作主管部门对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作出行政处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没财物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上缴同级财政。

第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四条执法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对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共场所范文篇9

一、公共场所控烟范围

根据《省爱国卫生工作促进条例》和国家卫生县城复审

工作的要求,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包括:

(一)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室;

(二)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室、诊疗室和病房;

(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室内教育活动场所,托幼机构的幼儿活动、休息场所;

(四)纪念馆的展厅,图书馆的阅览室、借书处等读者活动场所;

(五)影剧院、室内体育馆的观众厅,歌舞厅、茶座(室)、录像放映厅(室)、网吧、游艺厅等;

(六)20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场)及购物场所。

(七)各单位会议室、电梯等室内公共场所。

二、公共场所控烟的工作职责和标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属范围禁(控)烟管理工作。

(一)部门职责

县卫生局:负责拟订控烟工作计划,制订相关标准;负责全县公共场所控烟指导工作;组织开展全民控烟健康教育,普及控烟知识,组织开展无烟单位评选活动;负责宾馆、饭店及医疗机构等经营场所控烟监督管理工作。

县创建办:负责城区公共场所控烟监督管理工作;协同开展无烟单位评选活动。

县工商局:负责烟草广告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商店(场)、超市、商品交易市场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烟草专卖局:负责烟草制品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和所属青少年活动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文广新局:负责影剧院、歌舞厅、图书馆、文保单位以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等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出租车、客运车辆等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售票区域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旅游局:负责导游控烟知识培训,以及旅游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体育局:负责体育场馆及非经营性运动健身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消防大队:负责具有火灾和爆炸隐患危险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建设局:负责公园、广场举行集会等重大活动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负责所属公共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学生和妇女积极参与控烟活动,遵守各项控烟法规。

各金融单位:负责所属营业场所控烟的监督管理工作。

其它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大力宣传控烟知识,做好本单位会议室等控烟监督管理工作。

(二)控烟标准

各类控烟场所要达到"两有三无"(有禁烟标识、有人管理,无人违规吸烟、无烟具、无烟蒂)的标准,具体要求为:

(一)有禁烟标识。禁烟场所有明显禁烟标识,有条件的单位和场所要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禁烟标语。

(二)有人管理。各单位和场所都要建立禁烟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控烟劝导员,及时发现、有效劝阻违规吸烟行为,做到禁烟场所内无人吸烟。

(三)无烟具。单位会议室及其他禁烟场所不得放置烟灰缸。

(四)无烟蒂。禁烟区域地面无烟蒂。

(五)客运汽车站以及医院、餐厅、宾馆等场所设置有具备良好通风条件的吸烟室或吸烟区。

三、切实抓好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舆论引导。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国家卫生县城复审为契机,对照《省爱国卫生工作促进条例》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提高全体人员对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认识,积极主动配合开展控烟工作。要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健康讲座等形式,大力开展控烟知识和戒烟技术宣传与指导,在公共区域应张贴或摆放明显的禁烟标志,选择适宜场所设置"吸烟区",并予以公示,让吸烟公民知情,营造良好的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环境。加强烟草广告清理,城区街道和集镇不得有烟草广告。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卫生、教育系统的医生、教师要以身作则,正面引导,尽最大努力引导青少年远离烟草,逐步形成"人人会监督,处处受劝阻"的良好氛围。

公共场所范文篇10

卫生许可证持证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95%以上,五病调离率100%。加强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消毒间及消毒设施应专用并保持正常运转,卫生设施、设备等应配备齐全。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制度,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模式向风险度管理转变,到2016年底,住宿业量化分级率达到80%。

二、公共场所预防性审查及卫生许可准入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规定及要求,严格程序,严把卫生许可准入关。对公共场所的选址不符合有关要求的不予受理;对没有专用消毒间,消毒设施不完善,公共用具(用品)未按一定比例配备,无密闭的公用物品保洁柜,无机械通风设施或机械通风不能正常运转,没有禁烟标志等卫生设施达不到有关规定及要求的经营户不予许可。

三、对公共场所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整治

3—10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公共场所专项整治活动和量化分级管理。

(一)宣传、动员阶段

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动员宣传专项整治和量化分级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二)专项整治检查阶段

卫生监督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对各种违法行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打重罚,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该取缔的取缔,该停业整顿的立即停业整顿。

(三)专项整治范围

对公共场所住宿业、涉旅购物商场、文化娱乐业、美容美发业、沐浴业、学校等场所进行监督检查。

(四)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

1、对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持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美容院重点检查是否超范围进行医学类美容、消毒设施是否正常运转。

3、公共用品、用具如床上用品、口杯、浴衣、浴巾、拖鞋等是否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必要时可对公共用品、用具进行抽样。

四、经常性卫生监督

(一)对我县公共场所的现状进行调查,全面掌握公共场所的基本情况。

(二)制定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无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

(三)在日常监督检查中,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的培训,增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对公共用品消毒重要性的认识。

(四)对各类场所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检查。

1、住宿业监督检查

依据《住宿业卫生规范》的要求,对大中小型宾馆旅店(住宿场所)进行全面检查。

(1)住宿场所卫生许可证是否悬挂在场所醒目处,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制度、操作规程建立与执行情况。

(2)住宿场所是否设置清洗消毒专间,清洗消毒间面积应能满足饮具、用具等清洗消毒保洁的需要。清洗消毒间地面与墙面是否使用防水、防霉、可洗刷的材料。采用化学法消毒饮具的住宿场所,消毒间内是否设有3个饮具专用清洗消毒池,并有相应的消毒剂配比容器。

(3)已消毒的饮具(茶杯、口杯、酒杯等)是否存放在专用的保洁设施内。配有拖鞋、脸盆、脚盆的住宿场所,消毒间内是否有拖鞋、脸盆、脚盆专用清洗消毒池及已消毒用具(拖鞋、脸盆、脚盆等)存放专区。

(4)各类水池是否使用不锈钢或陶瓷等防渗水、不易积垢、易于清洗的材料制成,并设置标识明示用途。消毒记录是否完整。

(5)住宿场所是否设置储藏间,储藏间内是否有数量足够的物品存放柜或货架,不同物品是否分类、分架存放并标示明确。储藏间是否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及防鼠、防潮、防虫、防蟑螂等预防控制病媒生物设施。

(6)打扫客房工作车是否有足够空间分别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并有明显的标识。工作车所带垃圾袋是否与洁净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洁净工具分开,清洁浴盆、脸盆、抽水马桶的工具是否分开存放,标志明显。

(7)集中空调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是否制定和完善中央空调卫生管理制度及预防空调通风系统传播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定期对风管、过滤网、冷却塔等主要部件以及机房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开放季节安全卫生的运行。

(8)住宿场所的餐厅、酒吧、歌厅等是否有禁止吸烟标志等。

2、沐浴场所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专用消毒间及专用消毒设施,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公共用品清洗消毒程序是否正确,是否有公共用品清洗、消毒记录,公共用品的配备比例,公共用品的保洁,客用化妆品的索证资料,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机械通风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转等。

3、美容、美发店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公共用具清洗、消毒设施,公共用品清洗消毒程序是否正确,是否有公共用品清洗、消毒记录,机械通风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转,公共用品的配备比例,公共用品的保洁,有无皮肤病人专用工具,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客用化妆品索证资料等。

4、涉旅购物商场及文化娱乐场所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从业人员健康证,卫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专用消毒间及专用消毒设施,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公共用品的保洁,公共用品的配备比例,是否有专用吸烟室,禁止吸烟标志,机械通风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转等。

5、重大活动及会议

在重大活动及会议期间,认真制定公共场所卫生保障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卫生保障工作计划,对宾馆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情况、客房卫生状况、公共用品洗消情况、场所空气调节设备运转情况、客用化妆品索证情况、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为重点检查项目。对宾馆及会议场所全面实施监督检查及卫生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监督笔录和意见书,保障重大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