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状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8:31:41

歌唱状态

歌唱状态范文篇1

论文摘要: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打都起看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钉都起着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一、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发声的源泉。它是保持声音强弱、快慢、长短及各种表情技术的基础。所以开始学习声乐的初学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或者说话时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平常呼吸纯为天然的动作,歌唱时,尤其演唱高音或者较难的段落时,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也就是说歌唱时用的呼吸常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在声乐学习实践中,教师常做出各种呼吸训练的比喻,如象闻花那样、象喘气那样、象叹气伸懒腰那样等等。吐气象吹一支点燃的蜡烛火苗、呈一个角度不变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声乐学习者掌握和揣摩到正确的吸气和吐气方法。然而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能使学生掌握到正确呼吸来歌唱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以上方法我们都尝试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总是缺乏良好的呼吸支持,无论是发声还是歌唱,唱1--2小节旋律就气息不够了,有的泄气放气,有时出现了漏气、气浅,有的凹胸憋气。这时无论教师怎么去提示学生要深呼吸,两肋扩张,舒展胸部等,还是无济于事,学生还是找不到要领。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实践,我认识到产生和形成以上不良吸气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的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所形成的。不管你怎么吸气,吸多少气,不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把气储存好,一张嘴就把气放掉了,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正确的呼吸。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较好的掌握控制呼吸时的状态来歌唱呢?应该是当学生吸好气以后,提示学生要把整个吸气过程中的各个部位为展开状态即呼吸时的状态。立即控制好,控制时需提示学生调动起呼吸系统周围的肌肉群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腹部的肌肉力量来控制。准确的说,呼吸状态就是用两肋控制,并保持吸气时全身扩张状态。在发声时感觉气息是往嘴里吸进一样,含着气息唱,这时喉咙是打开的,声音是贯通的,气息不会一下子泄掉,也不至于产生凹胸,挤喉咙的现象。在声乐学习中,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加强了对学生呼吸状态的强调与训练,从而使学生从理性转到感性的认识上,最后才能使学生一个个逐步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形成正确的呼吸状态。

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很多。但如忽视了掌握控制呼吸状态这一重要知识的学习,最终会事与愿违,无法使你筑起科学的发声大厦。教师只有不失时机重视到学生的呼吸状态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超过声乐学习中这一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二、歇唱时的发声状态

歌唱时掌握好和呼吸状态是首要的,是发声的基础。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分析、理解、探讨呼吸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声的正确,唱出好的声音。因为声音才是歌唱中和声乐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歌唱就是需要运用圆润、优美动听的声音来表达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在学习掌握呼吸状态的前提下,认识、理解、掌握好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关键。

在声乐学习中,许多学生喜欢用喉咙叫,发出一种干、直的喉音和白声。这种声音一个是没有良好的的呼吸支托,另一种是没有正确的发声状态。因此唱得很吃力,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话都变调了。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暗淡、憋闷,给人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的声音现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良声音的原因所在,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提醒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好正确的呼吸原因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控制喉咙开放的大小,用气用力的多少,声带闭合时放松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隔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才能发出好的正确的声音,才能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公务员之家:

三、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歌唱状态范文篇2

关键词:歌唱发声状态均衡适度心理身体

歌唱是一个既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的全身心运动。歌唱中既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咬字的准确连贯、气息的流畅,还要注意肢体动作的谐调优美、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表现……优秀的歌唱者就是将这一系列要领动作融会贯通,最终以均衡适度的状态、清晰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美妙的歌声打动听众。那么如何做到歌唱状态的均衡适度呢?

一、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

歌唱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歌唱中心理作用支配着歌唱的整个过程,因而歌唱时要学会把握和掌控良好的歌唱心理,该兴奋积极时要好好调动,不该兴奋积极时要学会在兴奋中沉稳、含蓄。把握良好的心态和歌唱欲望,逐步调整呼吸,运用好发声腔体,让那些能使共鸣腔体有稳定状态的肌肉,那些能使声音通畅美妙而气息流畅的形体动作与声带均衡适度运动,以达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1.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对作品、作品风格以及情感表现的认知和思想把握,发声前要做好演唱情绪、呼吸调控、音色共鸣的心理暗示和思想准备。一个歌唱者,如果没有做好演唱前的心理调节,势必会造成心中无数、思维混乱或怯场恐慌。而心理的紧张会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糸统运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状态、气息、音量、音色、语言、情感的不协调或不到位。有的学生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或到陌生的演出场所,或参加重要演出或初次登台等等,莫名的紧张、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因此做好歌唱前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是成功演唱的基础。

2.有了心理和思想的准备,还要学会在歌唱中保持适度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满过度,张扬无绪。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往哪里唱”。如演唱歌剧《白毛女》中第一段“恨是高山愁是海,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喜儿所有的悲愤、冤仇似乎要倾泻而出,但演唱者此时必须把握好适度情绪,太悲愤激昂没法进行演唱,没有情绪又不能刻画喜儿这个心怀深仇大恨的人物……如何在情绪激昂的歌唱中把握冷静,如何在宁静安详中爆发激情,如何刻画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情感抒发中,要把握好适度情绪的运用……该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该有的处理准确到位,该运用的声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经典话语。他告诫声乐学习者,歌唱时要积极而冷静地进行,要兴奋积极也要冷静理智,要细致体会音乐情感和语言风格,要寻找一种均衡和适度。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熟悉演唱作品是建立良好歌唱情绪的关键。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定要鞭策和鼓励相结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不要担心太多、顾虑太多,刻苦努力的同时要多听多看多动脑筋,热爱声乐、相信自己,才会拥有声情并茂的歌声。而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讲,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克服因考试、登台、音高等原因的恐慌刻不容缓。笔者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在教室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可是她在上小组课或考试演唱中,表现出的水准就严重失常、失真。如此情形让笔者开始留意她的一切:她的家庭条件很差,让她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以前很少登台的她对舞台有些恐慌,她觉得一上舞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手不知怎么放,气息堵在胸口,歌词好像也记不清楚……了解情况后,笔者便首先在各种场合鼓励她,赞扬她的每一点进步,时时告诉她: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说,只有坚定信心不断改进和努力,就会更上一层楼,明天才会更美好。没机会登台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将上课的地方时常换到大的教室或音乐厅进行,有意让同学间相互听课,增强舞台体验、增强自信,同学们在学习中逐步就会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演唱心理。

二、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运动就要讲究和谐、均衡,讲究美感和完整。声乐不同于器乐,声乐是把人体作为乐器来使用。因而对歌唱者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协调、适度,要强调自然、舒展、优美的姿态,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准确运用。歌唱身体的运动是兴奋紧张与松弛自然的辩证关系,既要积极兴奋又不可紧张僵持;既要放松又不可松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身体的放松是歌唱状态的自如和松弛,如打哈欠般叹气打开喉头、自然均匀呼吸、手脚自然松弛,面部表情从容而深情歌唱,并非身体的散漫和萎靡不振;身体的兴奋是歌唱状态的腔体打开,注意力集中,身心积极而有准备地进行。如我们说到吸气这个问题,要求兴奋、放松。即是要求保持打哈欠状,用口鼻轻轻吸,横膈膜打开下坠,腰四周绷紧,协调运动,紧张有度。这样所吸之气才会深而通畅,才会达到歌唱中气息的支持。如果一呼吸就抬高胸、提起双肩,手脚以致全身都僵硬着用力吸,胸不仅憋住,所吸之气也无法在歌唱中自如运用……或是相反的浅浅呼吸,没有腰的支持,没有横膈膜打开下坠,没有腔体的打开等等。如此的呼吸也不是歌唱状态所需要的。歌唱状态若没有身体状态的协调和合理的运动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声,更不会有美妙悦耳的声音。歌唱是一种运动,运动需要力量的支撑,这就要求歌唱者要知晓歌唱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力为歌用、量用自如、均衡适度、放松歌唱呢?既不可为了放松而虚着唱,或没有气息支持地叫喊,或全身散漫没有一丝美感地傻唱,也不可为了兴奋而喉头着力太多,口腔着力太主动或全身僵硬着进行歌唱……歌唱的用力要恰当、适度,要寻找自己唱起来自在、舒服的感觉,要寻求美妙动听的声音;还要克服主观的意识,不可盲从,不可自以为是,要清醒知晓什么样的声音是该寻求的,什么样的状态是歌唱中需要的,什么样的运动是歌唱状态中必需的,只有既省劲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学的。

身体的放松是指腰以上的胸、肩、颈、面部、口腔等身体部位相对松弛,只有这些部位自然相对的松弛,歌唱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产生最大能量的共鸣。而身体着力适度绷紧是指腰以下的身体部位,只有腰四周适度绷紧,横膈膜打开下坠,双腿直立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力量,才会产生气柱,形成声音上行气息下走的对抗线条,让声音产生最大的共鸣和最美的音色。歌唱中演唱者还需要外松内紧的积极状态,即是要求演唱者兴奋、精神集中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让发声器官进入积极兴奋的运动状态,而面部表情、胸、肩、颈、口腔等身体部位却要相对松弛。只有做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才会唱出优美的歌声、展示轻松自如的歌唱状态、塑造栩栩如生的歌唱形象。在教学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唱着唱着就身体僵硬了,五指抓紧,没有了面部表情,换气就抬起那紧憋的胸,更有学生一唱到高音就伸长脖子使劲吼叫,歌唱没有了松与紧的有机协调,没有了音乐线条的连贯流动,没有了歌唱应有的美感和纯净的音色。人的身体是歌唱的乐器,不注意发声器官的协调运动,不注意身体器官的合理运用,不注意身体状态的兴奋紧张与自然松弛的均衡适度,就不能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三、歌唱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发声的训练是一个抽象枯燥艰苦的过程,注意呼吸的匀稳流畅,注意各共鸣腔体的协调打开,还要注意声音的统一和音色的圆润等等。要想获得美妙动听的歌声,其实就是学习掌握科学发声技能,协调气息、声音、共鸣腔体和语言的过程。如何获得有支持的歌唱呼吸,如何始终保持在吸气状态歌唱,如何做到在咬字发声的过程松紧自如,如何打开共鸣腔体,如何使歌声韵律流畅……这些都要求歌唱发声的科学与适度均衡。

1.真假声的均衡适度。健康的嗓子都具发真声(重机能)和发假声(轻机能)的机能。在歌唱发声中必须注意真假声的恰当混合使用,不是到高音才用假声或用真、假混声唱,而是在中声区就要找到真、假混声的感觉。中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些、假声成分少些,音越高假声成分越多、真声成分越少,只有运用真、假混声建立过渡声区,才能做到拓展音域和统一声区。而真假声的混合使用一定要注意比例,女声以假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男声以真声为主真假结合进行。若真声用得太多,声带可能会长息肉;若假声用得太多,可能会长小结。因此,科学健康地运用声音就是要注意真假声比例协调与均衡适度。

2.歌唱发声中咬字发音的均衡适度。歌曲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歌词和歌声来实现的,吐字行腔的均衡适度使咬字发音在歌唱中有机结合。在咬字发声中,为了获得美好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必须要保持叹气打哈欠状。只有叹气打哈欠状的咬字发声才能确保咽腔积极紧张和口腔的自然松弛。当咽腔进入积极紧张状态,才能使嘴这一发声器官进入变硬、绷紧的共鸣状态,才能确保声音的高位置,才能确保声音的连贯流畅。而口腔的自然松弛才能使咬字发声流畅自如,字音清晰,声情并茂。同时歌唱前要对演唱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曲作品或喜悦或愤怒或忧伤……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哪些段落或语句是重心,音乐线条怎样塑造,包括形体和手势的运用……咬字发音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开各共鸣腔体,协调好身体各部位恰当着力。

歌唱发声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当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等都在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协调而自如地运动时,歌唱发声状态才真正做到适度与均衡。正如沈湘教授说,“该紧的地方就要紧张积极地用力,该松弛的地方就要大胆地放松,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去掉”,才会唱出美妙悦耳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歌唱状态范文篇3

摘要:歌唱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声乐教师、学生及一切演唱者的心理现象与教学实践的一门新科学,它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歌唱心理学心理状态歌唱欲望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人类精神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一切人类的活动,当然也包括声乐。当前社会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使用并不自觉,也不普遍,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心理学这门课。但是不管你懂不懂心理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却时时伴随着我们的一切声乐活动。和一切正确理论的意义一样,你懂得了它,掌握了它,就可利用前人已发现的规律,主动地遵守它,顺应它,就可避免弯路和倒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大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训练,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代心理学证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以及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声病临床中,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声嘶者,屡见不鲜)。

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指心理因素致病而言的(又讲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可以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还强调指出:“夫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绥、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上所说的气,虽然不单纯指气息而言,还包含着经络学中所讲的“气”,但它与呼吸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所说的“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怒则气上……”每个歌者可能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当生着气上台演唱时,气总是吸不深,觉得嗓音堵在喉部,或者嗓音往上抽。又如怯台的人上场,由于心情紧张,气总是稳不下来,容易失去气息的支点。总之,歌唱心理不正常,则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乱。因此歌者嗓音技巧发挥得好坏,与临场前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初学歌唱的男女青少年,正于青春发育旺盛期中,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有着较强烈的“易感性”,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遇到一点点刺激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于是也就会出现发声功能的不正常。因此教学法不当,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反之,也可以解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如学生没唱好,越批评指责,往往越唱不好。若采取和蔼的态度指出其缺点以及如何克服的方法,并循循善诱使其进入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知道,人的高级神经——心理上受刺激,可影响到血液内的激素和内分泌的改变。因此人们在遇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己又不能排解自拔时,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甚至失眠、不思饮食,甚至有女性闭经等情况出现。在歌唱者的嗓音方面,突出地感到喉、咽部干燥;唾液的分泌减少,身上出汗,胃部停止蠕动,大脑皮层与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瞬发式”失调,以及会出现尿频等现象。相反有的人分泌物过多,有吐不完的口水。有些演员在临场演唱之前,自己总感觉嗓子疼痛、发干,甚至认为自己无法上台演唱;可是演唱完下台后,又感觉自己的嗓子丝毫没有疼痛之感。还有的演员演出时情绪紧张、心慌、血压升高、心跳次数明显增加,同时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心惊肉跳,手足无措,四肢打颤、手势、姿态与声音失去协调性,本来不需要手势辅助的地方,却做出了动作,需要手势的时候,又做不出手势;又因面部肌肉紧张致使目光呆滞,难以传神,难以表达喜悦、激昂、悲愤、痛苦等特殊感情。笔者曾遇到过一个歌唱者在上场之前与别人争吵了几句,上台演唱时,气浮声浅、高音破裂。下场后即对镜检,见其假声带功能亢进,声门闭合不良,显系发声机能紊乱。在嗓音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发声障碍”。对此症施以理疗法及功能训练(方法略),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此症吃药无济于事。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歌唱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歌唱心理状态方面的培育。所谓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有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一是诱导学生进入音乐,进入角色。尤其是培养学生在临场前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排除因突然事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但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难免随时碰到意想不到的外界刺激引起情绪上的波澜,以致影响嗓音。除上述注意锻炼正常的歌唱心理状态外,在生活中应注意“应激机能”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所谓应激机能,即是人们在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予以控制,亦即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达到对不良刺激作出合乎时势的、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使得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及时地稳定下来。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处事能力的提高对于歌唱演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语说“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或说人在激动中办事要做到“冷处理”。“眉头一皱”“冷处理”,就是经过心理矛盾、统一、拮抗、协调等反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和处理的通俗解释。

歌唱演员往往比较敏感、易于激动,因此应激机能的锻炼,应作为必修课程。京剧艺术表演家尚小云先生生前曾说过,在台上唱好戏,平时要进行“修真养性”等等。这些话是值得歌唱演员学习的。对于过于文静、内向的人,切忌抑郁烦恼而自扰。

若是在临场前,突然遇到意外刺激引起心绪不安时,可采取“静气”法。俗语说“遇大事要静气”。所谓静气法,即是在“以意领气”“意守丹田”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匀、静、深、长的呼吸练习,安心地做五六分钟的时间,自可达到心静神宁,而后专心致志地投入艺术创造。还有人介绍经验:演员在临场前有心理障碍时,可给他(她)讲笑话,逗笑之后,心理障碍即可解除。此法有人试过,有效果。

还有一种“默唱”法,也值得歌唱演员学习。默唱法也是解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之一。所谓默唱法,就是在临场前,找一安静之处,将自己要演唱的重点曲目,作无声的歌唱,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造中。著名歌唱家斯克曼·恩克采用此法,不但可以排除某些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很好地把握住积极的歌唱状态,取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如果我们把上述两法结合起来练习,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怯场的歌唱演员来说,除建立正常歌唱状态、树立信心、多实践之外,加强本身技艺的提高,也是克服怯场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语说“艺高人胆大”嘛。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以上所述,远远不能包罗实际教学和演唱中所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北京第1版

歌唱状态范文篇4

关键词: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

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钉都起着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1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发声的源泉。它是保持声音强弱、快慢、长短及各种表情技术的基础。所以开始学习声乐的初学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或者说话时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平常呼吸纯为天然的动作,歌唱时,尤其演唱高音或者较难的段落时,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也就是说歌唱时用的呼吸常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在声乐学习实践中,教师常做出各种呼吸训练的比喻,如象闻花那样、象喘气那样、象叹气伸懒腰那样等等。吐气象吹一支点燃的蜡烛火苗、呈一个角度不变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声乐学习者掌握和揣摩到正确的吸气和吐气方法。然而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能使学生掌握到正确呼吸来歌唱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以上方法我们都尝试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总是缺乏良好的呼吸支持,无论是发声还是歌唱,唱1--2小节旋律就气息不够了,有的泄气放气,有时出现了漏气、气浅,有的凹胸憋气。这时无论教师怎么去提示学生要深呼吸,两肋扩张,舒展胸部等,还是无济于事,学生还是找不到要领。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实践,我认识到产生和形成以上不良吸气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的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所形成的。不管你怎么吸气,吸多少气,不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把气储存好,一张嘴就把气放掉了,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正确的呼吸。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较好的掌握控制呼吸时的状态来歌唱呢?应该是当学生吸好气以后,提示学生要把整个吸气过程中的各个部位为展开状态即呼吸时的状态。立即控制好,控制时需提示学生调动起呼吸系统周围的肌肉群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腹部的肌肉力量来控制。准确的说,呼吸状态就是用两肋控制,并保持吸气时全身扩张状态。在发声时感觉气息是往嘴里吸进一样,含着气息唱,这时喉咙是打开的,声音是贯通的,气息不会一下子泄掉,也不至于产生凹胸,挤喉咙的现象。在声乐学习中,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加强了对学生呼吸状态的强调与训练,从而使学生从理性转到感性的认识上,最后才能使学生一个个逐步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形成正确的呼吸状态。

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很多。但如忽视了掌握控制呼吸状态这一重要知识的学习,最终会事与愿违,无法使你筑起科学的发声大厦。教师只有不失时机重视到学生的呼吸状态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超过声乐学习中这一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2歌唱时的发声状态

歌唱时掌握好和呼吸状态是首要的,是发声的基础。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分析、理解、探讨呼吸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声的正确,唱出好的声音。因为声音才是歌唱中和声乐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歌唱就是需要运用圆润、优美动听的声音来表达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在学习掌握呼吸状态的前提下,认识、理解、掌握好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关键。

在声乐学习中,许多学生喜欢用喉咙叫,发出一种干、直的喉音和白声。这种声音一个是没有良好的的呼吸支托,另一种是没有正确的发声状态。因此唱得很吃力,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话都变调了。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暗淡、憋闷,给人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的声音现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良声音的原因所在,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提醒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好正确的呼吸原因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控制喉咙开放的大小,用气用力的多少,声带闭合时放松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隔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才能发出好的正确的声音,才能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

3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歌唱状态范文篇5

关键词: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

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钉都起着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一、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发声的源泉。它是保持声音强弱、快慢、长短及各种表情技术的基础。所以开始学习声乐的初学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或者说话时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平常呼吸纯为天然的动作,歌唱时,尤其演唱高音或者较难的段落时,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也就是说歌唱时用的呼吸常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在声乐学习实践中,教师常做出各种呼吸训练的比喻,如象闻花那样、象喘气那样、象叹气伸懒腰那样等等。吐气象吹一支点燃的蜡烛火苗、呈一个角度不变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声乐学习者掌握和揣摩到正确的吸气和吐气方法。然而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能使学生掌握到正确呼吸来歌唱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以上方法我们都尝试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总是缺乏良好的呼吸支持,无论是发声还是歌唱,唱1--2小节旋律就气息不够了,有的泄气放气,有时出现了漏气、气浅,有的凹胸憋气。这时无论教师怎么去提示学生要深呼吸,两肋扩张,舒展胸部等,还是无济于事,学生还是找不到要领。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实践,我认识到产生和形成以上不良吸气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的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所形成的。不管你怎么吸气,吸多少气,不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把气储存好,一张嘴就把气放掉了,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正确的呼吸。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较好的掌握控制呼吸时的状态来歌唱呢?应该是当学生吸好气以后,提示学生要把整个吸气过程中的各个部位为展开状态即呼吸时的状态。立即控制好,控制时需提示学生调动起呼吸系统周围的肌肉群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腹部的肌肉力量来控制。准确的说,呼吸状态就是用两肋控制,并保持吸气时全身扩张状态。在发声时感觉气息是往嘴里吸进一样,含着气息唱,这时喉咙是打开的,声音是贯通的,气息不会一下子泄掉,也不至于产生凹胸,挤喉咙的现象。在声乐学习中,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加强了对学生呼吸状态的强调与训练,从而使学生从理性转到感性的认识上,最后才能使学生一个个逐步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形成正确的呼吸状态。

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很多。但如忽视了掌握控制呼吸状态这一重要知识的学习,最终会事与愿违,无法使你筑起科学的发声大厦。教师只有不失时机重视到学生的呼吸状态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超过声乐学习中这一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二、歇唱时的发声状态

歌唱时掌握好和呼吸状态是首要的,是发声的基础。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分析、理解、探讨呼吸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声的正确,唱出好的声音。因为声音才是歌唱中和声乐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歌唱就是需要运用圆润、优美动听的声音来表达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在学习掌握呼吸状态的前提下,认识、理解、掌握好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关键。

在声乐学习中,许多学生喜欢用喉咙叫,发出一种干、直的喉音和白声。这种声音一个是没有良好的的呼吸支托,另一种是没有正确的发声状态。因此唱得很吃力,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话都变调了。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暗淡、憋闷,给人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的声音现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良声音的原因所在,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提醒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好正确的呼吸原因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控制喉咙开放的大小,用气用力的多少,声带闭合时放松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隔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才能发出好的正确的声音,才能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

三、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歌唱状态范文篇6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公务员之家:

歌唱状态范文篇7

摘要: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打都起看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钉都起着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1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是发声的源泉。它是保持声音强弱、快慢、长短及各种表情技术的基础。所以开始学习声乐的初学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或者说话时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平常呼吸纯为天然的动作,歌唱时,尤其演唱高音或者较难的段落时,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也就是说歌唱时用的呼吸常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在声乐学习实践中,教师常做出各种呼吸训练的比喻,如象闻花那样、象喘气那样、象叹气伸懒腰那样等等。吐气象吹一支点燃的蜡烛火苗、呈一个角度不变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声乐学习者掌握和揣摩到正确的吸气和吐气方法。然而这样一来。是不是就能使学生掌握到正确呼吸来歌唱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以上方法我们都尝试过,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总是缺乏良好的呼吸支持,无论是发声还是歌唱,唱1--2小节旋律就气息不够了,有的泄气放气,有时出现了漏气、气浅,有的凹胸憋气。这时无论教师怎么去提示学生要深呼吸,两肋扩张,舒展胸部等,还是无济于事,学生还是找不到要领。通过几年的声乐学习实践,我认识到产生和形成以上不良吸气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的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所形成的。不管你怎么吸气,吸多少气,不控制好呼吸时的状态,把气储存好,一张嘴就把气放掉了,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正确的呼吸。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较好的掌握控制呼吸时的状态来歌唱呢?应该是当学生吸好气以后,提示学生要把整个吸气过程中的各个部位为展开状态即呼吸时的状态。立即控制好,控制时需提示学生调动起呼吸系统周围的肌肉群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腹部的肌肉力量来控制。准确的说,呼吸状态就是用两肋控制,并保持吸气时全身扩张状态。在发声时感觉气息是往嘴里吸进一样,含着气息唱,这时喉咙是打开的,声音是贯通的,气息不会一下子泄掉,也不至于产生凹胸,挤喉咙的现象。在声乐学习中,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加强了对学生呼吸状态的强调与训练,从而使学生从理性转到感性的认识上,最后才能使学生一个个逐步改正不良的呼吸习惯,形成正确的呼吸状态。

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很多。但如忽视了掌握控制呼吸状态这一重要知识的学习,最终会事与愿违,无法使你筑起科学的发声大厦。教师只有不失时机重视到学生的呼吸状态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超过声乐学习中这一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2歇唱时的发声状态

歌唱时掌握好和呼吸状态是首要的,是发声的基础。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分析、理解、探讨呼吸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声的正确,唱出好的声音。因为声音才是歌唱中和声乐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歌唱就是需要运用圆润、优美动听的声音来表达塑造艺术形象。所以在学习掌握呼吸状态的前提下,认识、理解、掌握好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关键。

在声乐学习中,许多学生喜欢用喉咙叫,发出一种干、直的喉音和白声。这种声音一个是没有良好的的呼吸支托,另一种是没有正确的发声状态。因此唱得很吃力,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话都变调了。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暗淡、憋闷,给人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的声音现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良声音的原因所在,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提醒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好正确的呼吸原因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控制喉咙开放的大小,用气用力的多少,声带闭合时放松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隔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才能发出好的正确的声音,才能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

3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歌唱状态范文篇8

关键词:朗诵歌唱教学实践音区共鸣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歌唱状态范文篇9

关键词:歌唱呼吸横膈膜支持

歌唱的呼吸方法因歌唱者不同、声部不同及性别不同等会有不同,也会因为歌唱者对相关概念的表述不同及理解差异而产生一些不同的说法。同样是杰出的歌唱家,同为女高音的莉莉·雷蔓和琼·萨瑟兰在歌唱活动中所采用的歌唱“气息支持”的部位就相差甚远。莉莉·雷蔓的呼吸部位偏于上胸部,可算是“胸式呼吸”方法在歌唱领域之中较为杰出的成功典范,尽管“莉莉·雷蔓在成功地唱了二十五年之后竟承认自己的呼吸方法不正确”①,但其杰出的歌唱艺术成就并没有因“呼吸方法不正确”而黯然;而琼·萨瑟兰作为一位声乐艺术富有杰出成就的时代人物,其气息控制及支持又是偏于下腹部的,歌唱起来“好像往下腹部推压一个汽球”,这又是属于“胸腹式呼吸”,或更确切地说是属于“腹式呼吸”。作为教师的声乐教学或歌唱表演者来说,就不同的呼吸支持方法作一些初步探究是确有其必要的,以免造成对不同的说法不理解而无所适从。

一、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又可称作肋式呼吸或锁骨肩式呼吸,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肩部、胸部随着呼吸的进行、气息的进出而相应提起、放下(塌下)的一种肩胸部位的明显的起伏动作。吸气时靠的是胸肋部位的扩张及肩部的抬起,此时气息储存部位较高较浅、空间较为狭小而气息容量相对于深部位全胸腹部的呼吸方式来说较小,自然也就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吸气,才能适应歌唱活动之需。稍长一些的乐句用这种方法歌唱起来就显得气不够用,会给人气喘吁吁的印象,人在紧张激动的时候或疲惫不堪的时候就自然也会进入这种急促而浅狭的呼吸状态,这样的结果直观上有损优雅自如的形象。

胸式呼吸的相关部位的活动方式还往往会影响歌唱整体状态的稳定。由于喉颈部肌肉与胸部相连,胸部是提起还是放下,都会相应地牵连到喉颈部相关肌肉。胸部提起时往往会使喉部的肌肉拉紧,使喉部产生一种“深下去、更空地扩张打开”的感觉,而当胸部放下时此种感觉便会随之有所消减。这种方式会使喉部很难有一种稳定地放下、打开、放松的状态,这就会影响歌唱发声腔体的稳定,其结果就是难有稳定、良好的发声状态。此种状态的呼吸方式,与当今普遍要求的喉咙放下、打开、放松地歌唱以求较好地得到相应音量的歌唱效果的要求是难以相适应的。此种呼吸状态下的歌唱,为了要求歌唱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喉头位置往往只能偏高,以一种高喉位的方式歌唱,这样也可以得到一种纤巧的歌唱效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的女歌手用此种高位呼吸支持的胸式呼吸也能很好地歌唱,而男歌手用这样的方法则几乎行不通的原因所在。这样的方式和状态也就只适用于纤巧灵活的花腔唱法;相反,如果用很深的腹式呼吸方式,呼吸部位偏于下腹部,胸部没有适度、正确地提起或打开,以形成一个稳固的“风箱架子”来支持呼吸及共鸣,这就可能会使喉咙的放下或打开有不良影响,对有些人来讲,灵活性也会因气息支持控制点离喉太远而运转不灵,导致其歌唱能力受到一定损失。

二、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是极为广泛地应用于歌唱中的一种呼吸方式。目前歌唱领域中所称谓的“腹式呼吸”,与此呼吸方式大致相同,这两种呼吸方式都需要胸部保持稳定的扩张打开状态,只是因呼吸动作控制及支持部位是上腹部(甚至胸腹部)还是下腹部而导致称谓不同。

胸腹式呼吸也就是人在平躺休息时的呼吸方式,类似于练气功或练瑜伽时的呼吸状态,是一种自然平静放松的深呼吸状态。歌唱时的呼吸与气功状态所要求的“气沉丹田”是一样的,“丹田”部位与萨瑟兰所说的“如向下腹部推压一个汽球”所在部位是一致的。正确的呼吸状态首先要有相应正确的身体姿势,全身从头到脚如体操或芭蕾开始表演时的一种兴奋、积极、挺拔而又放松的状态,胸部决不能垮下,要使“胸部像有把撑开的伞一样,目的是使呼吸得到很好的支持,从而使喉头得到解脱,这样喉头就不至于紧张了。”②胸部的抬起打开就如帕瓦罗蒂说的:“胸腔要全面扩张,喉下的胸口有个明显的支点。”③这种“支点”的感觉可以使喉咙正确地打开并排除不必要的错误力量的干扰。胸部正如一个风箱架子,张开了胸部,气息容量空间才能更大,而稳定地张开并保持住容量,其重要性就涉及到喉咙状态的稳定及气息支持控制的稳定,相应地双肩稍往后拉也是必要的。

吸气过程中,“横膈膜向下伸展”似乎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说法,而不应该是“吸气时下降变平,呼气时上凸复原”。从纯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肌肉自身的收缩放松似乎应该是要求横膈膜“变平复原”的,而横膈膜的下降以及腹部的膨胀都是因为空气使肺部充满涨大而导致的,当然还有胸肋肌的扩张。总体来说,只要有适度而兴奋的“膨胀感”,就会出现如帕瓦罗蒂所说的“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围成一圈,非常有劲地扩张”④这样的自然感觉,当然有时难以达到这种状态,那就可以“把气吸到后腰眼部位,同时用此处来保持控制气息”,这样就可以避免“憋一肚子气”而又用不上气和气不够用的情况。歌唱时用口鼻同时进行吸气,吸气感觉要吸到丹田部位(也可以想象吸到后腰眼部位),鼻腔、口咽腔及喉咙要有一种哈气、叹气及打哈欠开始时吸气进去时的几种状态混合的一种兴奋状态的感觉,是一种“贴着后咽壁”往下往里,像一根“气柱”直插下去“坐在横膈膜上”的感觉。在歌唱发声时,鼻、口、咽以及喉头各部位也要继续保持这种吸气时的状态。“贴着咽壁吸着唱”⑤,这一句话讲的就是喉咙状态和气息控制二者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歌唱发声的瞬间,歌唱器官各部位——鼻腔、口咽腔、喉腔、胸腔、腹腔都要同时打开、同时到位,横膈部位有一种向外膨胀的感觉,此时便会产生出如帕瓦罗蒂所说的:“一条声柱往上升起。”⑥这条“声柱”也可以说是“气柱”,自下腹部往上经喉咙一直到“唇以上眉眼以下的面罩部位”,⑦而“歌唱发声就从膈膜部位开始”⑧的这一说法极为奥妙,我们都知道,横膈部位只是气息控制支持的部位而已,它并不能发声,发声部位是喉头、声带,但正因为是声带发声导致歌唱活动之中,时常为了唱得更高更响而去强制声带等喉部各相关部位,用力过头而导致喉音及高音困难等种种问题的产生。因此,帕瓦罗蒂在其杰出的歌唱实践之中所体会到的“声柱”是从横膈部位开始的,并说:“要感觉横膈膜里面的气息往上运动,声带有力闭合,横膈膜不用劲,声带很快就会累”,⑨而气息自横膈膜部位出来经过喉等部位,发声歌唱时是一种“随它去”⑩的状态。通过这样一种气息支持的方式,能使“气”与“声”更好地轻松自如地协调好,气息与声音也才能更加流畅自如地贯穿于整个歌唱活动之中。

有关横膈膜部位是何种状态,我们从多明戈及霍恩所采用的方式中可以知道:在横膈膜部位扎一条系得很紧的弹性腹带,或用腹部顶着钢琴练唱这样的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气息支持的“对抗”感觉更加明显,从而更好地寻求稳定坚强的气息支持,其状态也正是帕瓦罗蒂所说的:“气息支点主要在横膈膜,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地围成一圈,非常有劲地扩张,像武士发功时的状态。”

在歌唱活动中,有的歌者是下腹部位向外顶出,有的是下腹部适当向内收缩,向上托起,上腹部膨出,这些不同的方式会使喉咽部位上下的伸展及向四周的扩张比例有所不同,会使歌唱发声的声音音色等方面产生一些差异,但只要其气息支持总体状态是正确的,可以因各自的声音类型、声部行当及作品的处理需要来选取不同的方式,也可以适当交替使用以丰富音色,还可以使相关发声部位的负担得到适当劳逸调节以便歌唱能力更能持久。

三、练习方式

“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唱歌”,可见呼吸在歌唱活动中的重要。呼吸练习的方式一般看来较为浅显,但呼吸训练如果不能与正确合适的喉咙的放下、打开、放松相结合,不能与正确的歌唱状态相协调,不能根据作品的需要以及歌者本人情况不同以取得恰当的“气”与“声”的比例,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问题及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从始至终气息的训练都要与歌唱发声训练协调配合进行,切不可割裂开来训练。

“如闻花一样吸气”“惊讶地抽一口气”这两种快慢不同的吸气方式的说法都较为通俗易懂,但其后歌唱发声呼气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体会依旧保持“吸进去”时那种“吸开、打开”喉咙的状态,否则其练习也仅只触及皮毛而已。相对而言更可以采用“狗喘气”特别是在真正困乏之时自然地打哈欠吸气进去之时立即快速地喘气并可以无声——有声交替进行。平时的“狗喘气”练习也就建立在这种方式的状态上,各种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的练习都以“狗喘气”结合“哈欠”开始时那种状态,还要注意横膈部位,如帕瓦罗蒂所说的那种感觉状态。建立在“狗喘气”基础之上的训练方式,以气息训练与歌唱训练交替交融进行,这样的练习才不至于“走偏”也才会卓有成效。当然有时也可以弯腰、走动、转体等等,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有效、有力的气息支持方式,这样才能使歌唱得到较好的“气息支持”。

总之,歌唱是一种整体的气息、声带、喉咙、口鼻及心理、心智等各方面都要协调配合好的活动,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平衡要求得到一种自如的状态。气息支持不好,喉咙就不能正确恰当地打开,声带也就不能极积自如地振动,也难有良好的声音共鸣,正确的声音位置也就不可能得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也就无从而得。

注释:

①⑩李维勃著《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原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②田玉斌著《与黎信昌谈歌唱》,原载于《人民音乐》,1988年第5期

歌唱状态范文篇10

【关键词】成人声乐教学;歌唱感觉;音乐感觉;感觉训练

一、歌唱感觉的重要性

在歌唱训练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感觉,在歌唱的技术环节当中,抽像技能是非常需要用感觉来进行控制。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库奇曾说“歌唱成功完全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要靠自己的感觉去摸索。”开展完整的一个歌唱活动,需要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进行综合作用,歌唱器官活动和歌唱生理状态都可以通过内部感觉来进行信息的整理,信息通过综合整理可以一起传递的大脑前回区域,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信息汇总之后可以转变成指挥发声器官各部位运动状态,明确整体各个器官的运动状态之后,可以对整体的内部状态进行精准的掌握。外部感觉可以将歌唱者自身的信息向大脑输出,获取指导老师的相关信息和观众的反馈,通过内部所获取的感觉,可以将信息进行汇总,在大脑当中进行综合的处理。声乐教授王福增曾指出:歌唱家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等器官,不像手指屈伸那样可以任意控制。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生理活动,大多数与发声生理机能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

二、歌唱发声方法的感觉训练

1.“哼鸣”唱法的感觉。歌唱中的“哼鸣”练习中同生活中的“哼鸣”很相似,发出的声音类似于小声哭泣,在头腔中有空振之感,“哼鸣”在整体练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协调好气息和整体平衡关系所处的位置,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将喉咙进行适当的放松,确保喉咙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在唱歌的过程当中对音区进行统一,以便于可以获得音色垂直高位置的音效。在整体训练过程当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最佳的哼的状态,在练习过程当中将这种训练转化为最终的声音,在演唱的过程当中,需要将表达的歌词用“哼鸣”来进行练习,整体的要求要保证动作的幅度比较小,确保声带处于放松的一个状态。最后再用“哼鸣”位置和感觉去歌唱,这样就会获得较好的声音效果。2.“打哈欠”状态的感觉。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特别强调用“打哈欠”的方法打开喉咙。他曾经说“我只能用打哈欠的方法教你打开喉咙,你按打哈欠的喉结位置去发音,这是非常简单的途径。”将这种喉咙状态整体运用在歌唱当中,在整体训练当中,既打开了口咽腔又打开了喉咽腔。为了更好营造这种训练状态,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像打哈欠的状态,但我们必须注意“要防止打哈欠打过头,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

三、歌唱感觉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整体过程当中,为了达到最后歌唱的目的,要熟练掌握歌唱发声的每一个技巧,每一个技术最终所需要必备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具体的学习感受不同,所以在具体练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噪音条件来进行调节。教师在展开训练的过程当中,会适当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指导学生,从而没有更好的考虑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整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要通过自己在训练当中实际的机体感觉和情绪,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充分协调机体运动。通过协调声音的具体发声,最终可以更好地协调机体运动,这才是声乐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要采取一致的教学手段,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训练学生。因此,在成人声乐教学中要以“万变应不变”,因材施教是教学中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声乐教学当中应该以万变应不变,通过因材施教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在歌唱过程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更好地形成歌唱的感觉。学习声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音乐在歌唱的过程当中,需要被歌唱者所感觉,各个感觉器官共同作用产生最终的效果。

四、结束语

歌唱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通过掌握正确的发声感觉,可以真正的使学生掌握更好的发声技巧。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加大力度来培养学生在歌唱训练当中的感觉,可以使学生进行无意识的真正发挥。通过更加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使学生的歌唱技巧越来越完善。在声乐学习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形成成熟的肌肤记忆,更加完善的肌肉运动方式,树立更加完整的发声概念。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