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56:01

高校热点

高校热点范文篇1

【关键词】

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

【正文】

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

19981999200020012002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

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

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主权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

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依法治教与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

1.招生:

高校招生权目前的状况是“学校招生,教委监督”,自主权有所扩大并有继续扩大之势,招生权力责任相伴增大,实际上将演变成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权。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精神,学校将受到更多更透明更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学校可能在招生宣传(不正确说明学校师资、规模、等次、费用等诱导考生)、录取标准(如不合理限制残疾、性别、地区、身高等)、录取程序(如不合理录取、退档、拖延、说明)、录取方式(暗箱操作、超标收费、附加条件之类)、录取错误等方面遭遇诉讼。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是典型的行政权力行使,因为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涉及到学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但操作中又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程序机制,随意性大,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会在被诉时因违反正当程序原则遭法院撤销。

组织考试也是学校经常性权力之一,因此考试的组织、准备、执行、评卷可能有违公平和公正,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与北大打官司引起教育界、法律界广泛关注的报道,以及此前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两案都是校方败诉。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校内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如田永案,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学校长期以来在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理决定时,程序上不规范。学生的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些都使学校在诉讼中增加了败诉风险。

近年还有武汉理工大学案(武汉市首例学生状告高校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件):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相抵触。本案终审结果表明,校方规定并不合法。一审判决校方败诉后,武汉理工大学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中院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人事组织:

学校作为完整法人必须遵从劳动法的有关辞聘、加班、报酬、劳动保护等相关规定,而学校往往由于财力所限及追求发展而忽视职工权益而造成侵权;同时学校对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干部任免、教工处分等问题处理违法可能被请求人事仲裁。

4.校内处罚

学校为数从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一些违章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高倍赔偿等,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人身限制、伤害等作法,这就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协调规章与法律法规使之保持统一的问题,从制度违法到操作违法,无不是易引发诉讼的雷区。

(二)、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1.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应该在权利义务上与普通民事主体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高校超规模的扩张,使学校经济权益和经济活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1)综合性: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死亡民事赔偿、承包经营、后勤资产核算剥离、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一系列问题;

(2)巨额性:由于高校资源集中、投资增长、发展迅速、新开工项目多、对外交流范围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入世之后,经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民商事活动体现出金额巨大的明显特性,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已不是新鲜事;

(3)辐射性:学校民商事活动开展与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息息相关,互为连环,互为依托,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学校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波及其它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最近我校出现民工封堵洪美公寓大门事件,对学生教学考试、生活、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引发政治事件,如处理不当学校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滞后性:高校因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国家对高校发展往往先出台政策,再实践中逐步用法律手段约束,因此法律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性,这点助长了一些人不顾法律,决策随意的倾向,到管理混乱,控制失衡,问题暴露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已经

2.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特别是作为在部分学科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名牌大学,科研成果的保护、利用和转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校名等教育资源被盗用、侵占案例将出现和增多;教师学生著作权保护以及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识别工作将成为经常性工作;强势专业先进成果专利申请、保护、管理和实施,科学机密的法律保护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术科研的生命力;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维护网络智力成果权的保护问题。

(2)非正常伤亡民事赔偿问题。由于师生员工人数众多,情况各异,非正常伤亡事件在所难免,而学校身处文化聚集区,人文思潮涌动,政治稳定成本很高,因此要做到既尊重事实,依法办事,拒绝不合法的赔偿要求,又要做到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益,如果不加强研究,不正确处理,会使学校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3)校内产业经济实体体制问题:要正确认识学校和实体之间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正确处理控股参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承包分成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校产保值增值,规避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后勤社会化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后勤人员和资金、财物如何合理计算,稳步剥离;后勤集团的独立程度、法人资格、与学校或与外来合作者法律关系的正确定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实行商业运作后的后勤适当控制。

在学生公寓问题上对于外来开发者法律资质调查,合作关系的性质认定,操作过程的法律监控,担保贷款的发放使用审查监督,办理相关法律证照手续等。

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辨析政府法律作用,清楚其法律角色,排除纯政策困素干扰,减少滋意盲从。

例:据报道,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武汉市新江汉大学2000年7月与湖北学府后勤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江大的后勤设施交由学府公司建设,在到期未能完工的情况下,控股学府公司的城明集团与新江大发生诉讼。本案中,学校提供土地273亩,由城明集团控股的学府公司投资1.7亿元实施建设,2001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协议》还补充规定,工程建成后,由江汉大学与学府公司共同组成合资公司,管理经营学校后勤项目48年。

江大党委书记罗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是由于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的。去年3-10月,因为城明集团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时建时停,学校为保证工程进度,共贷款1.98亿元投入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城明集团有关负责人则称:工程进度延迟的直接原因,是校方未能按期提供设计图纸。此外,校方未经城明集团同意,单方面与施工单位搞“双向承诺”,侵犯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管理权,同时造成投资失控、成本增加。

2002年5月30日,在城明集团撤诉、双方进行调解的情况下,江大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江大开学的日子是3月1日,由于新校区后勤设施未如期完工,学生没能按原定时间迁入新校。校方介绍,由于老校区部分图书和实验器材已先行搬入新校区,学校退租了部分学生宿舍,导致返校学生没地方住,开学后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5)建筑施工、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基建:从99年起,政府给高校改革办学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自主办学,扩招、银校合作等思路相继实现,计划主管部门也相对放松了对学校自筹基建计划的限制,给了学校一些自由度。使学校基建项目方面自主安排和选择度稍有提高。这一阶段起,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切实提高教学条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项目。但随之而来法律问题更加深入。

特别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是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问题。园区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的征地、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前期,除政府及部门注入了部分建设资金外,学校将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财政不好安排,只能适当补助或贴息,必须签订一定的银校合作协议,可能有的银行承认借贷的资金难以兑现,园区内学生公寓和办公、生活设施及园区内配套工程建设因为资金、合同争执等问题扯皮怠工跟不上等,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学校大局,损害学校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据《新闻周报》3月23日报道):大学城无序开发带来的不仅是非法滥占耕地、农民失地无作以及拖欠巨额债务,在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同时在愈演愈烈。经国务院再次下发停工令,南京江宁大学城里的6所大学工地才被迫停工。但是,因建大学城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近日,南京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工投书该报,批评江苏省教育厅任意处置该校旧址的土地,严重损害了教职工利益。此前的2003年10月16日,该院在南京工程学院内举行了数百名师生参加的校内游行,强烈要求撤销155号文件,以后这样的游行又举行了两次。今年3月15日,本是南京工程学院领导与各位教职工早已约定的“对话”时间,但是教职工们临时被通知时间有变动,因为江宁分校区的新生们正在“罢吃”。起因是,学校的伙食费比外面高出两三成。无独有偶,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也曾发生过类似“罢吃”现象。如今,新一轮的“罢吃”正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内重演。南京工程学院一些教职工代表反映,如果教育厅和学校不听从广大师生的意见,他们将等到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时将教育厅和学院告上法庭,届时这一事件将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

应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方案

高校面临的众多法律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受制于大的政策面的影响,拘束于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待于高校管理决策层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有关方面能对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早日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从组织上看,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校法制或法务部门,作为直属校党委、行政的处级咨询、审核和决策机构,统一学校法务工作。

行政机关一般将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称为“法制处”,企业单位一般将相关机构称为“法务处”,学校却很少见类似机构,因此相比之下,学校在应对诉讼风险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1.教训:高校日益朝自主方向发展,经济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参与重大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在任何一家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有着相同规模的经济来往,很难想象它会在没有法律意见书的情况下签订一份重大合约,开动一项上千万的工程,没有独立会计师审计调查,也绝不会贸然与人合作或为之担保贷款,任何情况下不会将自己的公章发票交与承包方控制或滥用。而一些高校在一些合作、承包项目上可以说是有深刻的教训,影响巨大,后果或者说损失难以估量。

2.紧迫性:不少学校已经设立了政策法规室之类的机构,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它不是一级常设专门机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基于高校近年遭遇诉讼或法律陷阱的现实,加之迫在眉睫的各高校新校园区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学校如果意欲治本,应首先考虑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法务处,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促成对学校重要经济活动、重点法律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正本清源,最大限度帮助科学与合法决策,及时疏理规章,矫正非法。

3.可能性:高校有一批熟悉学校情况和具备相当法律素养的教师等人员,他们不少具有律师、经济、投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组成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队伍。

(二)从制度上和管理上看,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究的整体机制。

1.重在事前防范

高校无小事,不容耽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法务处的工作重在防范,首在防范,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法律空间,争取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1)规章疏理、审核和备案。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2003]4号)文件,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精神和指示,积极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对现在法律文件框架的分析研究,疏理现在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从报送、审议、审核到备案的校园“立法”程序,以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

(2)文件政策的出台先经法律关。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修改和审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对影响师生员工个体权益或关系学校人、财、物等重要方面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的颁行,要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

(3)重要涉法事件的登记备案制度。群体事件的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出现、涉及师生辞聘、入退学、处分等,均应由法务处备案调研,及时出台措施。

(4)重要项目的资信调查、立项可行性分析,法律风险预测到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的出具,重要专家的资质调查与成果保护。

(5)对学校科研生产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许可、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未把无形的智力成果当成财产权利,没有将之视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加以认识保护;过于注重理论、成果评奖等指标评价体系,容易忽视让知识产权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无机构设置,也无专兼职人员管理,在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攻关、研发、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环节,没有相应办法来激励、监管、实施,易使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流失;特别是在校名、计算机软件、作品、商标等,普通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保护制度,对职务技术成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果是,科技人员在、申报成果、及时转让、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将没有申请专利或采用其它手段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公开;没有一定的约束制度,其后果是在职人员通过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许可等方式将学校的知识产权无偿使用;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务与非职务的鉴定往往很难进行,另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孵化器。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急切呼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信息开发利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学术制高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知识智力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能力。

(6)对学校办产业进行公司化重组和治理,使其具备完全法人资格,与学校从法律上剥离并良性运转。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明确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组织选聘学校法律顾问,协助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2.积极参与事中处理:

(1)尽力调解法律纠份,促成各方和解。

学校不是经得起缠讼的单位,因此法务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促成和解,即保证学校利益不受无理侵犯,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2)积极准备,认真参加人事和劳动仲裁。

(3)诉讼,必要时与相关律师对口联系做好工作。

3.全方位事后追究:

(1)追究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弥补制度缺失,补充和修正学校规范。

(3)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2004-4-12

参考文献:

1.《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地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探讨》(张朔):(高校)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3.1996王轶状告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招生赔偿案:此案涉及安徽财贸学院非正常退档。

4.1992年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当年有二个同名为张志刚的新乡和洛阳考生参加高考,且同为理科考生,又均达到当年的自费生录取分数线,两个张志刚都应被河南师大录取,但事实上只有洛阳张志刚被录取。由于有关人员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把录取通知书误发给了新乡张志刚。

5.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1999-12-17。

6.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北京科技大学:一审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2-14;二审受理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4-26。

7.《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日第2版:大学生自杀,作为学校本身,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该不该给付赔偿金?从教育部到公安部,目前好像都没有关于此事的明确规定。只是有一个关于赔偿金的规定,据说是2000至3000元。但从记者采访的一些学校来看,不管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都给付了较高的赔偿金,远不止两三千元。有的学校为了尽快“了却”此事,甚至要花十几万元。

8.《楚天都市报》2002年3月2日《学生公寓未能如期完工新江汉大学难“乔迁”》、《湖北日报》2002年5月31日《1.5万名师生兴高采烈搬新家新江大开始全面搬迁》。

高校热点范文篇2

高校面对急剧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对这些法律问题可从行政法和民法上两层意义上进行详细剖析,从而得出结论: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还应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关键词】

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

【正文】

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

19981999200020012002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

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

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主权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

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依法治教与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

1.招生:

高校招生权目前的状况是“学校招生,教委监督”,自主权有所扩大并有继续扩大之势,招生权力责任相伴增大,实际上将演变成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权。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精神,学校将受到更多更透明更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学校可能在招生宣传(不正确说明学校师资、规模、等次、费用等诱导考生)、录取标准(如不合理限制残疾、性别、地区、身高等)、录取程序(如不合理录取、退档、拖延、说明)、录取方式(暗箱操作、超标收费、附加条件之类)、录取错误等方面遭遇诉讼。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是典型的行政权力行使,因为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涉及到学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但操作中又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程序机制,随意性大,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会在被诉时因违反正当程序原则遭法院撤销。

组织考试也是学校经常性权力之一,因此考试的组织、准备、执行、评卷可能有违公平和公正,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与北大打官司引起教育界、法律界广泛关注的报道,以及此前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两案都是校方败诉。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校内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如田永案,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学校长期以来在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理决定时,程序上不规范。学生的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些都使学校在诉讼中增加了败诉风险。

近年还有武汉理工大学案(武汉市首例学生状告高校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件):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相抵触。本案终审结果表明,校方规定并不合法。一审判决校方败诉后,武汉理工大学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中院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人事组织:

学校作为完整法人必须遵从劳动法的有关辞聘、加班、报酬、劳动保护等相关规定,而学校往往由于财力所限及追求发展而忽视职工权益而造成侵权;同时学校对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干部任免、教工处分等问题处理违法可能被请求人事仲裁。

4.校内处罚

学校为数从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一些违章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高倍赔偿等,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人身限制、伤害等作法,这就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协调规章与法律法规使之保持统一的问题,从制度违法到操作违法,无不是易引发诉讼的雷区。

(二)、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1.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应该在权利义务上与普通民事主体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高校超规模的扩张,使学校经济权益和经济活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1)综合性: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死亡民事赔偿、承包经营、后勤资产核算剥离、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一系列问题;

(2)巨额性:由于高校资源集中、投资增长、发展迅速、新开工项目多、对外交流范围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入世之后,经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民商事活动体现出金额巨大的明显特性,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已不是新鲜事;

(3)辐射性:学校民商事活动开展与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息息相关,互为连环,互为依托,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学校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波及其它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最近我校出现民工封堵洪美公寓大门事件,对学生教学考试、生活、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引发政治事件,如处理不当学校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滞后性:高校因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国家对高校发展往往先出台政策,再实践中逐步用法律手段约束,因此法律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性,这点助长了一些人不顾法律,决策随意的倾向,到管理混乱,控制失衡,问题暴露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已经

2.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特别是作为在部分学科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名牌大学,科研成果的保护、利用和转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校名等教育资源被盗用、侵占案例将出现和增多;教师学生著作权保护以及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识别工作将成为经常性工作;强势专业先进成果专利申请、保护、管理和实施,科学机密的法律保护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术科研的生命力;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维护网络智力成果权的保护问题。

(2)非正常伤亡民事赔偿问题。由于师生员工人数众多,情况各异,非正常伤亡事件在所难免,而学校身处文化聚集区,人文思潮涌动,政治稳定成本很高,因此要做到既尊重事实,依法办事,拒绝不合法的赔偿要求,又要做到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益,如果不加强研究,不正确处理,会使学校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3)校内产业经济实体体制问题:要正确认识学校和实体之间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正确处理控股参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承包分成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校产保值增值,规避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后勤社会化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后勤人员和资金、财物如何合理计算,稳步剥离;后勤集团的独立程度、法人资格、与学校或与外来合作者法律关系的正确定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实行商业运作后的后勤适当控制。

在学生公寓问题上对于外来开发者法律资质调查,合作关系的性质认定,操作过程的法律监控,担保贷款的发放使用审查监督,办理相关法律证照手续等。

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辨析政府法律作用,清楚其法律角色,排除纯政策困素干扰,减少滋意盲从。

例:据报道,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武汉市新江汉大学2000年7月与湖北学府后勤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江大的后勤设施交由学府公司建设,在到期未能完工的情况下,控股学府公司的城明集团与新江大发生诉讼。本案中,学校提供土地273亩,由城明集团控股的学府公司投资1.7亿元实施建设,2001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协议》还补充规定,工程建成后,由江汉大学与学府公司共同组成合资公司,管理经营学校后勤项目48年。

江大党委书记罗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是由于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的。去年3-10月,因为城明集团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时建时停,学校为保证工程进度,共贷款1.98亿元投入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城明集团有关负责人则称:工程进度延迟的直接原因,是校方未能按期提供设计图纸。此外,校方未经城明集团同意,单方面与施工单位搞“双向承诺”,侵犯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管理权,同时造成投资失控、成本增加。

2002年5月30日,在城明集团撤诉、双方进行调解的情况下,江大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江大开学的日子是3月1日,由于新校区后勤设施未如期完工,学生没能按原定时间迁入新校。校方介绍,由于老校区部分图书和实验器材已先行搬入新校区,学校退租了部分学生宿舍,导致返校学生没地方住,开学后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5)建筑施工、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基建:从99年起,政府给高校改革办学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自主办学,扩招、银校合作等思路相继实现,计划主管部门也相对放松了对学校自筹基建计划的限制,给了学校一些自由度。使学校基建项目方面自主安排和选择度稍有提高。这一阶段起,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切实提高教学条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项目。但随之而来法律问题更加深入。

特别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是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问题。园区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的征地、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前期,除政府及部门注入了部分建设资金外,学校将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财政不好安排,只能适当补助或贴息,必须签订一定的银校合作协议,可能有的银行承认借贷的资金难以兑现,园区内学生公寓和办公、生活设施及园区内配套工程建设因为资金、合同争执等问题扯皮怠工跟不上等,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学校大局,损害学校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据《新闻周报》3月23日报道):大学城无序开发带来的不仅是非法滥占耕地、农民失地无作以及拖欠巨额债务,在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同时在愈演愈烈。经国务院再次下发停工令,南京江宁大学城里的6所大学工地才被迫停工。但是,因建大学城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近日,南京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工投书该报,批评江苏省教育厅任意处置该校旧址的土地,严重损害了教职工利益。此前的2003年10月16日,该院在南京工程学院内举行了数百名师生参加的校内游行,强烈要求撤销155号文件,以后这样的游行又举行了两次。今年3月15日,本是南京工程学院领导与各位教职工早已约定的“对话”时间,但是教职工们临时被通知时间有变动,因为江宁分校区的新生们正在“罢吃”。起因是,学校的伙食费比外面高出两三成。无独有偶,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也曾发生过类似“罢吃”现象。如今,新一轮的“罢吃”正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内重演。南京工程学院一些教职工代表反映,如果教育厅和学校不听从广大师生的意见,他们将等到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时将教育厅和学院告上法庭,届时这一事件将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

二、应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方案

高校面临的众多法律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受制于大的政策面的影响,拘束于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待于高校管理决策层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有关方面能对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早日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从组织上看,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校法制或法务部门,作为直属校党委、行政的处级咨询、审核和决策机构,统一学校法务工作。

行政机关一般将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称为“法制处”,企业单位一般将相关机构称为“法务处”,学校却很少见类似机构,因此相比之下,学校在应对诉讼风险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1.教训:高校日益朝自主方向发展,经济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参与重大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在任何一家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有着相同规模的经济来往,很难想象它会在没有法律意见书的情况下签订一份重大合约,开动一项上千万的工程,没有独立会计师审计调查,也绝不会贸然与人合作或为之担保贷款,任何情况下不会将自己的公章发票交与承包方控制或滥用。而一些高校在一些合作、承包项目上可以说是有深刻的教训,影响巨大,后果或者说损失难以估量。

2.紧迫性:不少学校已经设立了政策法规室之类的机构,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它不是一级常设专门机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基于高校近年遭遇诉讼或法律陷阱的现实,加之迫在眉睫的各高校新校园区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学校如果意欲治本,应首先考虑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法务处,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促成对学校重要经济活动、重点法律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正本清源,最大限度帮助科学与合法决策,及时疏理规章,矫正非法。

3.可能性:高校有一批熟悉学校情况和具备相当法律素养的教师等人员,他们不少具有律师、经济、投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组成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队伍。

(二)从制度上和管理上看,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究的整体机制。

1.重在事前防范

高校无小事,不容耽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法务处的工作重在防范,首在防范,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法律空间,争取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1)规章疏理、审核和备案。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2003]4号)文件,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精神和指示,积极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对现在法律文件框架的分析研究,疏理现在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从报送、审议、审核到备案的校园“立法”程序,以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

(2)文件政策的出台先经法律关。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修改和审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对影响师生员工个体权益或关系学校人、财、物等重要方面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的颁行,要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

(3)重要涉法事件的登记备案制度。群体事件的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出现、涉及师生辞聘、入退学、处分等,均应由法务处备案调研,及时出台措施。

(4)重要项目的资信调查、立项可行性分析,法律风险预测到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的出具,重要专家的资质调查与成果保护。

(5)对学校科研生产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许可、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未把无形的智力成果当成财产权利,没有将之视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加以认识保护;过于注重理论、成果评奖等指标评价体系,容易忽视让知识产权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无机构设置,也无专兼职人员管理,在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攻关、研发、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环节,没有相应办法来激励、监管、实施,易使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流失;特别是在校名、计算机软件、作品、商标等,普通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保护制度,对职务技术成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果是,科技人员在、申报成果、及时转让、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将没有申请专利或采用其它手段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公开;没有一定的约束制度,其后果是在职人员通过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许可等方式将学校的知识产权无偿使用;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务与非职务的鉴定往往很难进行,另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孵化器。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急切呼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信息开发利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学术制高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知识智力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能力。

(6)对学校办产业进行公司化重组和治理,使其具备完全法人资格,与学校从法律上剥离并良性运转。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明确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组织选聘学校法律顾问,协助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2.积极参与事中处理:

(1)尽力调解法律纠份,促成各方和解。

学校不是经得起缠讼的单位,因此法务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促成和解,即保证学校利益不受无理侵犯,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2)积极准备,认真参加人事和劳动仲裁。

(3)诉讼,必要时与相关律师对口联系做好工作。

3.全方位事后追究:

(1)追究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弥补制度缺失,补充和修正学校规范。

(3)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2004-4-12

参考文献:

1.《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地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探讨》(张朔):(高校)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3.1996王轶状告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招生赔偿案:此案涉及安徽财贸学院非正常退档。

4.1992年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当年有二个同名为张志刚的新乡和洛阳考生参加高考,且同为理科考生,又均达到当年的自费生录取分数线,两个张志刚都应被河南师大录取,但事实上只有洛阳张志刚被录取。由于有关人员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把录取通知书误发给了新乡张志刚。

5.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1999-12-17。

6.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北京科技大学:一审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2-14;二审受理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4-26。

7.《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日第2版:大学生自杀,作为学校本身,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该不该给付赔偿金?从教育部到公安部,目前好像都没有关于此事的明确规定。只是有一个关于赔偿金的规定,据说是2000至3000元。但从记者采访的一些学校来看,不管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都给付了较高的赔偿金,远不止两三千元。有的学校为了尽快“了却”此事,甚至要花十几万元。

8.《楚天都市报》2002年3月2日《学生公寓未能如期完工新江汉大学难“乔迁”》、《湖北日报》2002年5月31日《1.5万名师生兴高采烈搬新家新江大开始全面搬迁》。

9.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其主要职能为: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校领导指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为校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建议和依据;研究符合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办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承担学校改革与发展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任务;在学校领导下,与校内有关部处合作,修改完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协调、指导产业、后勤部处有关政策、规章工作;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受学校委托,聘请法律顾问,协助学校法律顾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10.2002年7月31日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山东省宏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山东大学土地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山东大学在移交的土地上存在瑕疵,在土地移交、《国有土地使用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存在违约行为以及存在不适当履行合同的问题,属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中,光案件受理费一项:山东大学一审负担97266元,二审案件受理费山东大学负担168848元。

11.摘录自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2003年工作总结》

高校热点范文篇3

【关键词】

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

【正文】

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

19981999200020012002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

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

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主权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

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依法治教与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

1.招生:

高校招生权目前的状况是“学校招生,教委监督”,自主权有所扩大并有继续扩大之势,招生权力责任相伴增大,实际上将演变成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权。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精神,学校将受到更多更透明更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学校可能在招生宣传(不正确说明学校师资、规模、等次、费用等诱导考生)、录取标准(如不合理限制残疾、性别、地区、身高等)、录取程序(如不合理录取、退档、拖延、说明)、录取方式(暗箱操作、超标收费、附加条件之类)、录取错误等方面遭遇诉讼。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是典型的行政权力行使,因为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涉及到学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但操作中又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程序机制,随意性大,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会在被诉时因违反正当程序原则遭法院撤销。

组织考试也是学校经常性权力之一,因此考试的组织、准备、执行、评卷可能有违公平和公正,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与北大打官司引起教育界、法律界广泛关注的报道,以及此前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两案都是校方败诉。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校内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如田永案,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学校长期以来在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理决定时,程序上不规范。学生的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些都使学校在诉讼中增加了败诉风险。

近年还有武汉理工大学案(武汉市首例学生状告高校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件):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相抵触。本案终审结果表明,校方规定并不合法。一审判决校方败诉后,武汉理工大学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中院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人事组织:

学校作为完整法人必须遵从劳动法的有关辞聘、加班、报酬、劳动保护等相关规定,而学校往往由于财力所限及追求发展而忽视职工权益而造成侵权;同时学校对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干部任免、教工处分等问题处理违法可能被请求人事仲裁。

4.校内处罚

学校为数从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一些违章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高倍赔偿等,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人身限制、伤害等作法,这就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协调规章与法律法规使之保持统一的问题,从制度违法到操作违法,无不是易引发诉讼的雷区。

(二)、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1.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应该在权利义务上与普通民事主体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高校超规模的扩张,使学校经济权益和经济活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1)综合性: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死亡民事赔偿、承包经营、后勤资产核算剥离、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一系列问题;

(2)巨额性:由于高校资源集中、投资增长、发展迅速、新开工项目多、对外交流范围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入世之后,经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民商事活动体现出金额巨大的明显特性,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已不是新鲜事;

(3)辐射性:学校民商事活动开展与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息息相关,互为连环,互为依托,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学校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波及其它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最近我校出现民工封堵洪美公寓大门事件,对学生教学考试、生活、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引发政治事件,如处理不当学校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滞后性:高校因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国家对高校发展往往先出台政策,再实践中逐步用法律手段约束,因此法律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性,这点助长了一些人不顾法律,决策随意的倾向,到管理混乱,控制失衡,问题暴露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已经

2.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特别是作为在部分学科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名牌大学,科研成果的保护、利用和转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校名等教育资源被盗用、侵占案例将出现和增多;教师学生著作权保护以及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识别工作将成为经常性工作;强势专业先进成果专利申请、保护、管理和实施,科学机密的法律保护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术科研的生命力;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维护网络智力成果权的保护问题。

(2)非正常伤亡民事赔偿问题。由于师生员工人数众多,情况各异,非正常伤亡事件在所难免,而学校身处文化聚集区,人文思潮涌动,政治稳定成本很高,因此要做到既尊重事实,依法办事,拒绝不合法的赔偿要求,又要做到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益,如果不加强研究,不正确处理,会使学校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3)校内产业经济实体体制问题:要正确认识学校和实体之间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正确处理控股参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承包分成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校产保值增值,规避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后勤社会化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后勤人员和资金、财物如何合理计算,稳步剥离;后勤集团的独立程度、法人资格、与学校或与外来合作者法律关系的正确定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实行商业运作后的后勤适当控制。

在学生公寓问题上对于外来开发者法律资质调查,合作关系的性质认定,操作过程的法律监控,担保贷款的发放使用审查监督,办理相关法律证照手续等。

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辨析政府法律作用,清楚其法律角色,排除纯政策困素干扰,减少滋意盲从。

例:据报道,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武汉市新江汉大学2000年7月与湖北学府后勤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江大的后勤设施交由学府公司建设,在到期未能完工的情况下,控股学府公司的城明集团与新江大发生诉讼。本案中,学校提供土地273亩,由城明集团控股的学府公司投资1.7亿元实施建设,2001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协议》还补充规定,工程建成后,由江汉大学与学府公司共同组成合资公司,管理经营学校后勤项目48年。

江大党委书记罗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是由于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的。去年3-10月,因为城明集团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时建时停,学校为保证工程进度,共贷款1.98亿元投入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城明集团有关负责人则称:工程进度延迟的直接原因,是校方未能按期提供设计图纸。此外,校方未经城明集团同意,单方面与施工单位搞“双向承诺”,侵犯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管理权,同时造成投资失控、成本增加。

2002年5月30日,在城明集团撤诉、双方进行调解的情况下,江大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江大开学的日子是3月1日,由于新校区后勤设施未如期完工,学生没能按原定时间迁入新校。校方介绍,由于老校区部分图书和实验器材已先行搬入新校区,学校退租了部分学生宿舍,导致返校学生没地方住,开学后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5)建筑施工、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基建:从99年起,政府给高校改革办学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自主办学,扩招、银校合作等思路相继实现,计划主管部门也相对放松了对学校自筹基建计划的限制,给了学校一些自由度。使学校基建项目方面自主安排和选择度稍有提高。这一阶段起,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切实提高教学条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项目。但随之而来法律问题更加深入。

特别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是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问题。园区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的征地、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前期,除政府及部门注入了部分建设资金外,学校将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财政不好安排,只能适当补助或贴息,必须签订一定的银校合作协议,可能有的银行承认借贷的资金难以兑现,园区内学生公寓和办公、生活设施及园区内配套工程建设因为资金、合同争执等问题扯皮怠工跟不上等,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学校大局,损害学校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据《新闻周报》3月23日报道):大学城无序开发带来的不仅是非法滥占耕地、农民失地无作以及拖欠巨额债务,在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同时在愈演愈烈。经国务院再次下发停工令,南京江宁大学城里的6所大学工地才被迫停工。但是,因建大学城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近日,南京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工投书该报,批评江苏省教育厅任意处置该校旧址的土地,严重损害了教职工利益。此前的2003年10月16日,该院在南京工程学院内举行了数百名师生参加的校内游行,强烈要求撤销155号文件,以后这样的游行又举行了两次。今年3月15日,本是南京工程学院领导与各位教职工早已约定的“对话”时间,但是教职工们临时被通知时间有变动,因为江宁分校区的新生们正在“罢吃”。起因是,学校的伙食费比外面高出两三成。无独有偶,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也曾发生过类似“罢吃”现象。如今,新一轮的“罢吃”正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内重演。南京工程学院一些教职工代表反映,如果教育厅和学校不听从广大师生的意见,他们将等到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时将教育厅和学院告上法庭,届时这一事件将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

应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方案

高校面临的众多法律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受制于大的政策面的影响,拘束于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待于高校管理决策层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有关方面能对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早日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从组织上看,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校法制或法务部门,作为直属校党委、行政的处级咨询、审核和决策机构,统一学校法务工作。

行政机关一般将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称为“法制处”,企业单位一般将相关机构称为“法务处”,学校却很少见类似机构,因此相比之下,学校在应对诉讼风险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1.教训:高校日益朝自主方向发展,经济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参与重大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在任何一家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有着相同规模的经济来往,很难想象它会在没有法律意见书的情况下签订一份重大合约,开动一项上千万的工程,没有独立会计师审计调查,也绝不会贸然与人合作或为之担保贷款,任何情况下不会将自己的公章发票交与承包方控制或滥用。而一些高校在一些合作、承包项目上可以说是有深刻的教训,影响巨大,后果或者说损失难以估量。

2.紧迫性:不少学校已经设立了政策法规室之类的机构,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它不是一级常设专门机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基于高校近年遭遇诉讼或法律陷阱的现实,加之迫在眉睫的各高校新校园区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学校如果意欲治本,应首先考虑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法务处,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促成对学校重要经济活动、重点法律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正本清源,最大限度帮助科学与合法决策,及时疏理规章,矫正非法。

3.可能性:高校有一批熟悉学校情况和具备相当法律素养的教师等人员,他们不少具有律师、经济、投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组成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队伍。

(二)从制度上和管理上看,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究的整体机制。

1.重在事前防范

高校无小事,不容耽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法务处的工作重在防范,首在防范,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法律空间,争取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1)规章疏理、审核和备案。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2003]4号)文件,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精神和指示,积极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对现在法律文件框架的分析研究,疏理现在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从报送、审议、审核到备案的校园“立法”程序,以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

(2)文件政策的出台先经法律关。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修改和审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对影响师生员工个体权益或关系学校人、财、物等重要方面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的颁行,要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

(3)重要涉法事件的登记备案制度。群体事件的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出现、涉及师生辞聘、入退学、处分等,均应由法务处备案调研,及时出台措施。

(4)重要项目的资信调查、立项可行性分析,法律风险预测到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的出具,重要专家的资质调查与成果保护。

(5)对学校科研生产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许可、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未把无形的智力成果当成财产权利,没有将之视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加以认识保护;过于注重理论、成果评奖等指标评价体系,容易忽视让知识产权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无机构设置,也无专兼职人员管理,在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攻关、研发、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环节,没有相应办法来激励、监管、实施,易使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流失;特别是在校名、计算机软件、作品、商标等,普通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保护制度,对职务技术成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果是,科技人员在、申报成果、及时转让、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将没有申请专利或采用其它手段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公开;没有一定的约束制度,其后果是在职人员通过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许可等方式将学校的知识产权无偿使用;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务与非职务的鉴定往往很难进行,另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孵化器。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急切呼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信息开发利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学术制高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知识智力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能力。

(6)对学校办产业进行公司化重组和治理,使其具备完全法人资格,与学校从法律上剥离并良性运转。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明确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组织选聘学校法律顾问,协助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2.积极参与事中处理:

(1)尽力调解法律纠份,促成各方和解。

学校不是经得起缠讼的单位,因此法务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促成和解,即保证学校利益不受无理侵犯,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2)积极准备,认真参加人事和劳动仲裁。

(3)诉讼,必要时与相关律师对口联系做好工作。

3.全方位事后追究:

(1)追究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弥补制度缺失,补充和修正学校规范。

(3)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2004-4-12

参考文献:

1.《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地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探讨》(张朔):(高校)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3.1996王轶状告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招生赔偿案:此案涉及安徽财贸学院非正常退档。

4.1992年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当年有二个同名为张志刚的新乡和洛阳考生参加高考,且同为理科考生,又均达到当年的自费生录取分数线,两个张志刚都应被河南师大录取,但事实上只有洛阳张志刚被录取。由于有关人员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把录取通知书误发给了新乡张志刚。

5.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1999-12-17。

6.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北京科技大学:一审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2-14;二审受理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4-26。

7.《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日第2版:大学生自杀,作为学校本身,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该不该给付赔偿金?从教育部到公安部,目前好像都没有关于此事的明确规定。只是有一个关于赔偿金的规定,据说是2000至3000元。但从记者采访的一些学校来看,不管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都给付了较高的赔偿金,远不止两三千元。有的学校为了尽快“了却”此事,甚至要花十几万元。

8.《楚天都市报》2002年3月2日《学生公寓未能如期完工新江汉大学难“乔迁”》、《湖北日报》2002年5月31日《1.5万名师生兴高采烈搬新家新江大开始全面搬迁》。

9.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其主要职能为: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校领导指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为校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建议和依据;研究符合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办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承担学校改革与发展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任务;在学校领导下,与校内有关部处合作,修改完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协调、指导产业、后勤部处有关政策、规章工作;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受学校委托,聘请法律顾问,协助学校法律顾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

10.2002年7月31日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山东省宏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山东大学土地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山东大学在移交的土地上存在瑕疵,在土地移交、《国有土地使用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存在违约行为以及存在不适当履行合同的问题,属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中,光案件受理费一项:山东大学一审负担97266元,二审案件受理费山东大学负担168848元。

11.摘录自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2003年工作总结

高校热点范文篇4

1数据分析方法

为了方便进行数据比较,本研究以《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收录的2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选取多种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比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据,结果显示CNKI数据库统计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广泛,因此,本文统计了CNKI数据库提供的创刊时间、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热点关键词,其中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和累积总被引频次的统计起始年以CNKI数据库收录为准,所有参数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6日.统计关键词时,合并同类型关键词,如:北京市与北京合并为北京、安徽省与安徽合并为安徽等;删除指代不明的关键词,如:1、2、图等;排名相同的关键词统一列入排名,即所统计的关键词数目≥20个.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数据来自《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自然科学卷》[2].使用OriginPro2018软件绘制数据曲线图;使用SPSS24软件进行数据离散度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整体情况.26种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创刊时间、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及排名等数据列于表1.26种学报累积载文量为2246~8045篇,合计114136篇,平均4390篇/种,其中9种学报的总载文量高于平均值;累积总下载频次是277053~1205606次,合计15100801次,平均580800次/种,其中11种学报的总下载频次高于平均值;累积总被引频次是9106~49612次,合计511242次,平均总19663次/种,其中11种学报的总被引频次高于平均值;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是194~1196次,合计9989次,平均384次/种,其中10种学报的核心总被引频次高于平均值.2.2时间分散情况.26种学报的创刊时间是1942—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最早,是1942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最晚,是1984年.26种期刊创刊时间及所属主办单位建校时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两者的时间差为4~71a,时间跨度范围最小和最大的期刊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和建校时间数据的标准差分别是11.60和21.71a;方差值分别是134.66和471.34a,可知与各师范高校建校时间时间分散性相比,见刊时间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951—1960年(17种)和1976—1984年(7种).982.3指标相关性分析.26种学报的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曲线如图1所示.通过趋势图可知,4个参数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将4个参数间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累积量与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807、0.807和0.761,P<0.01);累积总下载频次与累积总被引频次和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925和0.884,P<0.01);累积总被引频次与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正相关(r=0.940,P<0.01).4个参数之间均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其中累积总被引频次与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相关性最高,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4个参数均排名第一.与其他3种曲线变化趋势有出入的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被引频次、《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下载频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下载频次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累积总被引频次.累积总下载频次是累积总被引频次的22~46倍,平均倍数31倍;累积总被引频次是2017年核心总被引频次的39~76倍,平均倍数53倍;即总09下载次数在31次,才有可能被引用1次;总被引在53次时,才有可能实现核心被引1次.累积总下载频次是累积量的86~208倍,平均倍数133倍;累积总被引频次是累积量的3~6倍,平均倍数4倍;即篇均下载频次为133次/篇,篇均被引频次为4次/篇.2.4热点关键词分析.通过统计CNKI数据库中26种学报、所有师范类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热点关键词,结果列于表2.可知,不同学报的热点关键词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出现以所属地域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词为热点关键词的学报分别有23和13个,如安徽、芜湖、北京、扬子鳄、漓江、白头叶猴和喀斯特等;出现与教学相关的词为热点关键词的学报有10个,如教学改革、大学生和课程体系等词;在不同学报中出现10次以上的热点关键词分别是合成、稳定性、不动点和晶体结构,分别出现23、14、11和10次.这从数据上说明了不同学报的学科倾向性,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关键词倾向于地理、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倾向于物理、环境和生物等学科.本研究同时对所有CNKI数据库收录的师范类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热点关键词统计,通过与26种学报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都存在于26种学报数据中;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有2个未出现在26种学报数据中,分别是仿真和有限元.师范类与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有12个关键词是一致的,即相似率达60%,分别是合成、稳定性、教学改革、对策、大学生、应用、教学、高校、吸附、单片机、影响因素和数据库,其中有6个关键词是反映教育动态的内容.

3讨论与建议

不同数据库对期刊的评价指标不同,且同一种数据库不同阶段对期刊的评价指标也会有所调整,如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指标有3个(载文量、文摘量和被引量),发展到2017年评价指标有21个,其中16个一级指标、4种二级指标[3].本研究选取了2个数据库的部分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载文量、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属于多数研究论文会统计的参数,与其他文献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统计的参数均是自CNKI数据库录入起的累积值,数值范围更大;同时首次分析了创刊时间与建校时间离散度和热点关键词分布情况.26种学报的创刊时间和所属主办单位建校时间数据比较分析,创刊时间离散度结果符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整体特点[15];1946—1965年是我国科技期发展的初步阶段,该阶段学术类、科技类期刊达143种,这17种师范类高校期刊自然科学版也是创刊在此阶段;1966—1976年是期刊发展的挫折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期刊处于休刊状态;1977—1990年是科技界发展的春天,同时也是科技期刊发展春天,这个阶段学术类和科技类期刊达2149种,与总期刊数目增长相比,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核心)仅增长了7种.26种学报的4个参数整体趋势图分析,4个参数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与杜利民[13]统计的8种期刊在2012—2016年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的整体趋势结果一致.与上述文献相比,本研究的统计范围更广,且具有相关性分析参数数据结果的支持.累积量、累积总下载频次、累积总被引频次和核心总被引频次均能直接反应一种期刊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本研究数据显示,整体上累计量多的学报,则其他3个参数的频次也高.大部分期刊都是有固定或固定范围的载文页码,因此总载论文量主要与刊期和每期载文量有关.刊期的调整受多种因素影响,受来稿量、稿件质量、编辑力量和经费等限制;每期载文量因受页码限制,则主要与论文长短有关,那么在刊期固定的情况下,编辑进行修改论文时,则要求作者尽量减少文中不相关或重复性的语言,文字与图表之间减少重复性描述,不断进行文章精华内容的凝练.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主要与热点研究、出版内容数字化等有关.洪鸥等[16]对全国344所高校主办的413种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进行网站建设、信息、使用采编系统、网刊在线和开放获取等指标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影响力越高的期刊数字化程度越高,而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网站内容简单、更新少、信息陈旧更有甚者久未更新.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也逃不过这个现象.因此,为了提升论文的下载和被引频次,编辑部需要做到增加热点力度,减少发表冷门或者过期热点论文;加快建设学报网站、投稿-审稿系统和数据开放获取等措施;利用微信和微博公众号、邮箱及app定期及时推送当期、过刊和热点论文;采取在线优先出版措施,缩短出版周期,提前分享和传播热点论文.文题是一篇论文最精炼的表述,读者以此判断是否需要阅读.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章主题内容,对论文具有实质意义、重要的和关键性的词语[17].通过关键词可以直接了解到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关键点.26种学报的热点关键词既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内容,如共有的所属地名和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词语,说明学报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也说明学报与所属地具有一定的统一性;10种学报热点关键词中都出现了教学教育相关的关键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类高校学报是展示最新教育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的平台.不同学报之间的热点关键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学科倾向,这些研究结果与李拓宇[12]和陈留院[14]的调研结果一致.26种学报与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统计结果具有一致性,即师范类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热点关键词被包含于26种学报的热点关键词,表明这些学报的学术定位既统一但又有不同的倾向性.与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相比,26种学报的热点关键词既有包含的内容,又有不同的内容,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不同学报的定位和研究热点不同.与高校学报的办刊环境相比,师范类高校学报的办刊环境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这与2类学校的定位有关.整体上分析,师范类高校学报的发展仍然落后于高校学报的发展.2类高校热点关键词的异同处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高校热点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研究热点

大数据时代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关联数据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应用,这使得科学研究逐渐向数据密集型的方向发展。随着知识的演进,数字学术应运而生。数字学术是一个创新的项目,它致力于用数字图像、文本和音频等手段收集和管理资源,并运用这些手段作为研究的新工具。高校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共享的物理空间以及多学科背景的馆员,从多个维度为数字学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软硬件的基础;而数字学术引领的学术交流新形式、教学模式与科研范式的转型,又拓展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边界。国外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学术领域有较为长久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因此,对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对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检索为主题检索,检索式为“主题:(digitalscholarship)OR主题:(digitalacademic)AND主题:(library)出版时间限定为1986年-2019年,同时,根据作者所在国家和机构筛选出国外高校图书馆,并删掉了会议论文、书评、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222篇。本文通过CiteSpaceV软件对所选数据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可视化图谱,直观地解析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领域的热点前沿、发展趋势及其动态演化关系。

二、发文量统计

国外高校图书馆关于数字学术领域的文献最早出现在1998年。由于数字学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研究初期,每年的发文量参差不齐。但从第一篇文献出现到2009年,还是可以看出来研究者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热情。2009年之后,文献年发表数保持在7篇及以上,尤其是2018年发表了18篇。这表明,近年来该领域持续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在逐步深入,数字学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根据上文提到的共词分析法,笔者将下载的数据导入到CiteSpaceV软件中,设置研究时间跨度为1998年-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其他阈值保持原始设定,运行后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谱中共生成45个节点,76条连线,密度为0.0768,最大的子网络共有43个节点,占比95%。从图谱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频次高的关键词,出现在研究的中后期,且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这说明研究的热点比较新颖且较为集中。除此之外,某些十字节点具有较强的中介中心性,这些节点反映出了关键词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根据频次和中介中心性高低,笔者分别罗列出了图谱中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各自排名前8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了不同时期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的研究热点。其中,以digitallibrary频次最高,information中介中心性最高,且这两个词出现的时间较早,是这些年研究中最为热点的词。除此之外,technology、socialmedia、model等这些词同时出现在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的排名统计中,说明这些词同样是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聚类分析。根据上文提到的聚类分析法,笔者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的聚类功能,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性术语对聚类进行命名,通过LLR算法,进一步得到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图中模块值Modularity为0.6389,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5734,说明该学术网络聚类结构显著,网络聚类主题明确。图中共得到5个聚类,这些聚类是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子群,可以被视为研究领域中的不同研究主题。聚类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根据表2对聚类信息的整理,并结合上述热点关键词,可以将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大致归纳如下:主题一: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高校图书馆由传统的学术型向以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型转变。研究者通过对在线数字资源的评价,强调了数字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务。而近年来数字学术中心的建立,也为读者配备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技术空间,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主题二:数字学术馆员。随着数字学术服务的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学术馆员岗位倾向于拥有高学历的人员,且倾向于语言、艺术、图书情报、计算机甚至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数字学术馆员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项目管理和协同科研的能力,掌握多种数字学术技术和工具来支持服务。主题三:信息共享与新媒体应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高校图书馆的数据信息高度共享与充分利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对大数据技术与新媒体的融合开展研究,他们认为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新媒体为媒介开展关联分析能更好的了解读者搜索倾向。通过对读者搜索偏好来形成用户画像,从而对馆藏数字资源进行融合和分析,把握数据间的关联,帮助读者知识发现,充分利用和创造关联资源的价值。3.趋势分析。为了厘清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的知识演进方向并展望其发展趋势,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进一步生成了关键词时区图。根据图4中关键词分布的情况,可以将知识演进方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初步探索期(1998年-2006年)。该时期的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较高,且连线呈现出放射状趋势。在该时期,数字学术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者提出了“digitallibrary”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作为热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为中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研究瓶颈期(2007年-2012年)。该时期关键词数量较初步探索期有显著下降的趋势,且关键词频次与中介中心性低,节点间连线也反映出该时期的研究只是对之前研究的简单延伸和完善,并未形成新的、成规模化的热点主题。从宏观演进方向看,该时期是数字学术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期,而这与发文量少、信息不对称、创新性不足有一定的关系。(3)创新发展期(2013年-2019年)。该时期的关键词较多,与初步探索期的高频关键词间连线较为紧密,表明该时期研究较为多样化和具体化,是基于初步探索期研究演变而来。该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新思想和新技术与数字学术结合起来,提供读者数字技术支持的物理空间和多样化服务。正因如此,研究形成了许多分支,推动数字学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数字学术的知识演进过程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数字学术在未来还会结合新概念、新事物、新技术形成新的研究热点,不断发挥它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知识生产和扩散的作用来指导实践,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服务能力,推动数字学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启示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围绕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也开展了对数字学术的初步探索,如鄂丽君对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中心的研究;涂志芳对国外高校数字学术服务的研究等,但数字学术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国内高校馆需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1.加强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布局的理论研究。我国高校合理利用实体馆舍空间、配置面向数字资源处理的软硬件或工具来提供数字学术服务方面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研究可从图书馆的整体规划、目标定位、馆藏特色、经济效益等多因素考虑,为我国高校馆建设实体数字学术空间提供理论依据。2.加强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基于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目标与定位,对国外已设立数字学术馆员的高校馆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其数字学术馆员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现状,并认真分析和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同时,对国内已设立数字学术馆员的高校馆进行深度调研,为建立高素质数字学术馆员队伍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提供基础。3.加强高校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数字学术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虽然目前已经有研究者对高校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现状、内容建设和传播力等进行研究,但对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数字资源使用、服务对象需求等研究有明显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健全服务营销策略的研究,融合多个新媒体平台,充分展示数字资源,并重视互动与反馈,了解读者对于数字学术服务的需求,做到精准营销。4.加强国内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之间的科研与合作以及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与探讨。国内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应成立数字学术联盟,每年举办数字学术论坛,学习研讨先进理念和技术,跨学科跨界合作,互联共享,建立完整的数字学术服务体系,促进数字学术的可持续发展。在向国外高校馆学习的同时,还要考虑将中国传统文化嵌入到国内的研究中,打造中国特色品牌。除此之外,各高校馆还应结合自身馆藏特色,整合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学术服务与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鄂丽君.研究图书馆协会成员馆建立的数字学术中心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

高校热点范文篇6

高校面对急剧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对这些法律问题可从行政法和民法上两层意义上进行详细剖析,从而得出结论: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还应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关键词】

高校法律问题探析法务处

【正文】

当今,国内高校处于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见下图),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办学到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下办学模式多样化的过程,教育资源大幅重组,办学自主空间变大,教学招生步伐变革加快,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高校也遭遇了日益增多的法律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法律问题,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

19981999200020012002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人)10221942181319111396

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规模(人)33353815528958706471

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数(人)10836002754500376760046421005428200

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154000000259562300303362700

一、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

高校由于一方面担负国家高等教育任务,明显具有公有事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组织性,另一方面随办学自主权逐步放开,办学模式、资源和渠道多样化、规模巨型化,也日益体现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而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遭遇法律陷阱时的严重性,因此可以把学校所主要面临的法律问题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基于公有事业性,体现其社会职能所面临的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二是基于其作为超大性综合型经济实体,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但就现实而言,后者对学校良性发展意义十分突出。

(一)、行政法意义的法律问题

虽然高校是否真正拥有行政权在学理上仍然有争论,但不断出现的学校官司却有力地证实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依法治教与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的关系。

1.招生:

高校招生权目前的状况是“学校招生,教委监督”,自主权有所扩大并有继续扩大之势,招生权力责任相伴增大,实际上将演变成高校的一项重要的行政权。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精神,学校将受到更多更透明更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学校可能在招生宣传(不正确说明学校师资、规模、等次、费用等诱导考生)、录取标准(如不合理限制残疾、性别、地区、身高等)、录取程序(如不合理录取、退档、拖延、说明)、录取方式(暗箱操作、超标收费、附加条件之类)、录取错误等方面遭遇诉讼。

2.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学生处分等是典型的行政权力行使,因为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涉及到学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但操作中又因为没有完整统一的程序机制,随意性大,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会在被诉时因违反正当程序原则遭法院撤销。

组织考试也是学校经常性权力之一,因此考试的组织、准备、执行、评卷可能有违公平和公正,对学生影响也很大。

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北大博士生刘燕文为学位与北大打官司引起教育界、法律界广泛关注的报道,以及此前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两案都是校方败诉。究其原因:

一是学校校内的自治性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规定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如田永案,校方根据其制定的《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的规定,给予田退学处理,并据此不给填发“两证”,但学校的规定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有关内容相抵触,法院认定校方的紧急通知中有关退学的规定无效。

二是学校长期以来在做出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处理决定时,程序上不规范。学生的被告知权、申辩权、申诉权得不到充分保证。这些都使学校在诉讼中增加了败诉风险。

近年还有武汉理工大学案(武汉市首例学生状告高校不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案件):原《武汉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五条,“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处分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相抵触。本案终审结果表明,校方规定并不合法。一审判决校方败诉后,武汉理工大学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中院于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3.人事组织:

学校作为完整法人必须遵从劳动法的有关辞聘、加班、报酬、劳动保护等相关规定,而学校往往由于财力所限及追求发展而忽视职工权益而造成侵权;同时学校对职称评定、人才流动、干部任免、教工处分等问题处理违法可能被请求人事仲裁。

4.校内处罚

学校为数从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一些违章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高倍赔偿等,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的人身限制、伤害等作法,这就必然面临一个如何协调规章与法律法规使之保持统一的问题,从制度违法到操作违法,无不是易引发诉讼的雷区。

(二)、民法意义上的法律问题:

1.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应该在权利义务上与普通民事主体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由于高校超规模的扩张,使学校经济权益和经济活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

(1)综合性:高校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非正常死亡民事赔偿、承包经营、后勤资产核算剥离、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一系列问题;

(2)巨额性:由于高校资源集中、投资增长、发展迅速、新开工项目多、对外交流范围长足进展,特别是在入世之后,经营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民商事活动体现出金额巨大的明显特性,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已不是新鲜事;

(3)辐射性:学校民商事活动开展与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息息相关,互为连环,互为依托,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学校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波及其它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比如最近我校出现民工封堵洪美公寓大门事件,对学生教学考试、生活、管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引发政治事件,如处理不当学校在经济损失之外还会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4)滞后性:高校因为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国家对高校发展往往先出台政策,再实践中逐步用法律手段约束,因此法律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有滞后的特性,这点助长了一些人不顾法律,决策随意的倾向,到管理混乱,控制失衡,问题暴露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已经

2.主要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特别是作为在部分学科有一定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和名牌大学,科研成果的保护、利用和转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随着学校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校名等教育资源被盗用、侵占案例将出现和增多;教师学生著作权保护以及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识别工作将成为经常性工作;强势专业先进成果专利申请、保护、管理和实施,科学机密的法律保护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术科研的生命力;网络教育的开展也存在维护网络智力成果权的保护问题。

(2)非正常伤亡民事赔偿问题。由于师生员工人数众多,情况各异,非正常伤亡事件在所难免,而学校身处文化聚集区,人文思潮涌动,政治稳定成本很高,因此要做到既尊重事实,依法办事,拒绝不合法的赔偿要求,又要做到有利有节,注重社会效益,如果不加强研究,不正确处理,会使学校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

(3)校内产业经济实体体制问题:要正确认识学校和实体之间法律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正确处理控股参股、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承包分成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校产保值增值,规避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后勤社会化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后勤人员和资金、财物如何合理计算,稳步剥离;后勤集团的独立程度、法人资格、与学校或与外来合作者法律关系的正确定位;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对实行商业运作后的后勤适当控制。

在学生公寓问题上对于外来开发者法律资质调查,合作关系的性质认定,操作过程的法律监控,担保贷款的发放使用审查监督,办理相关法律证照手续等。

在政府参与的情况下,辨析政府法律作用,清楚其法律角色,排除纯政策困素干扰,减少滋意盲从。

例:据报道,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武汉市新江汉大学2000年7月与湖北学府后勤物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书》,江大的后勤设施交由学府公司建设,在到期未能完工的情况下,控股学府公司的城明集团与新江大发生诉讼。本案中,学校提供土地273亩,由城明集团控股的学府公司投资1.7亿元实施建设,2001年10月底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协议》还补充规定,工程建成后,由江汉大学与学府公司共同组成合资公司,管理经营学校后勤项目48年。

江大党委书记罗友松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是由于承建方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的。去年3-10月,因为城明集团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时建时停,学校为保证工程进度,共贷款1.98亿元投入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城明集团有关负责人则称:工程进度延迟的直接原因,是校方未能按期提供设计图纸。此外,校方未经城明集团同意,单方面与施工单位搞“双向承诺”,侵犯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管理权,同时造成投资失控、成本增加。

2002年5月30日,在城明集团撤诉、双方进行调解的情况下,江大进行了整体搬迁,但江大开学的日子是3月1日,由于新校区后勤设施未如期完工,学生没能按原定时间迁入新校。校方介绍,由于老校区部分图书和实验器材已先行搬入新校区,学校退租了部分学生宿舍,导致返校学生没地方住,开学后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5)建筑施工、合作办学合作建设、招标采购、培训交流、商业借贷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基建:从99年起,政府给高校改革办学以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自主办学,扩招、银校合作等思路相继实现,计划主管部门也相对放松了对学校自筹基建计划的限制,给了学校一些自由度。使学校基建项目方面自主安排和选择度稍有提高。这一阶段起,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切实提高教学条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项目。但随之而来法律问题更加深入。

特别是新校园区的建设,资金筹措和资本运作是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困难和问题。园区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公建设施的征地、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前期,除政府及部门注入了部分建设资金外,学校将承担工程建设的大量经费,政府不可能全包下来,财政不好安排,只能适当补助或贴息,必须签订一定的银校合作协议,可能有的银行承认借贷的资金难以兑现,园区内学生公寓和办公、生活设施及园区内配套工程建设因为资金、合同争执等问题扯皮怠工跟不上等,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学校大局,损害学校利益,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据《新闻周报》3月23日报道):大学城无序开发带来的不仅是非法滥占耕地、农民失地无作以及拖欠巨额债务,在那些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同时在愈演愈烈。经国务院再次下发停工令,南京江宁大学城里的6所大学工地才被迫停工。但是,因建大学城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近日,南京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工投书该报,批评江苏省教育厅任意处置该校旧址的土地,严重损害了教职工利益。此前的2003年10月16日,该院在南京工程学院内举行了数百名师生参加的校内游行,强烈要求撤销155号文件,以后这样的游行又举行了两次。今年3月15日,本是南京工程学院领导与各位教职工早已约定的“对话”时间,但是教职工们临时被通知时间有变动,因为江宁分校区的新生们正在“罢吃”。起因是,学校的伙食费比外面高出两三成。无独有偶,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也曾发生过类似“罢吃”现象。如今,新一轮的“罢吃”正在江宁大学城的校园内重演。南京工程学院一些教职工代表反映,如果教育厅和学校不听从广大师生的意见,他们将等到7月1日《行政许可法》生效时将教育厅和学院告上法庭,届时这一事件将有可能成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

、应对高校热点法律问题的方案

高校面临的众多法律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轻易就可以解决的,它受制于大的政策面的影响,拘束于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待于高校管理决策层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有关方面能对高校处身风雨飘摇之中,除了大抓建设加快发展进程外,有清醒完整的认识,从而从组织、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事务工作,早日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从组织上看,应尽快建立专门的学校法制或法务部门,作为直属校党委、行政的处级咨询、审核和决策机构,统一学校法务工作。

行政机关一般将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部门称为“法制处”,企业单位一般将相关机构称为“法务处”,学校却很少见类似机构,因此相比之下,学校在应对诉讼风险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1.教训:高校日益朝自主方向发展,经济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参与重大投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在任何一家比较规范的民营企业,有着相同规模的经济来往,很难想象它会在没有法律意见书的情况下签订一份重大合约,开动一项上千万的工程,没有独立会计师审计调查,也绝不会贸然与人合作或为之担保贷款,任何情况下不会将自己的公章发票交与承包方控制或滥用。而一些高校在一些合作、承包项目上可以说是有深刻的教训,影响巨大,后果或者说损失难以估量。

2.紧迫性:不少学校已经设立了政策法规室之类的机构,可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它不是一级常设专门机构,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基于高校近年遭遇诉讼或法律陷阱的现实,加之迫在眉睫的各高校新校园区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学校如果意欲治本,应首先考虑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设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法务处,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促成对学校重要经济活动、重点法律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干预,正本清源,最大限度帮助科学与合法决策,及时疏理规章,矫正非法。

3.可能性:高校有一批熟悉学校情况和具备相当法律素养的教师等人员,他们不少具有律师、经济、投资、教育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组成一个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队伍。

(二)从制度上和管理上看,要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究的整体机制。

1.重在事前防范

高校无小事,不容耽误,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法务处的工作重在防范,首在防范,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法律空间,争取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1)规章疏理、审核和备案。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政法厅[2003]4号)文件,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精神和指示,积极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对现在法律文件框架的分析研究,疏理现在校内规章制度,并建立从报送、审议、审核到备案的校园“立法”程序,以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逐渐形成一整套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

(2)文件政策的出台先经法律关。积极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修改和审订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对影响师生员工个体权益或关系学校人、财、物等重要方面变化的相关政策文件的颁行,要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和程序。

(3)重要涉法事件的登记备案制度。群体事件的处理、非正常死亡案例的出现、涉及师生辞聘、入退学、处分等,均应由法务处备案调研,及时出台措施。

(4)重要项目的资信调查、立项可行性分析,法律风险预测到完整的法律意见书的出具,重要专家的资质调查与成果保护。

(5)对学校科研生产所涉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许可、实施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

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大多数高校管理层和教学科研人员,都未把无形的智力成果当成财产权利,没有将之视为先进生产力要素加以认识保护;过于注重理论、成果评奖等指标评价体系,容易忽视让知识产权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既无机构设置,也无专兼职人员管理,在教学科研项目立项、攻关、研发、成果鉴定、技术转让等环节,没有相应办法来激励、监管、实施,易使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流失;特别是在校名、计算机软件、作品、商标等,普通高校基本上没有建立保护制度,对职务技术成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果是,科技人员在、申报成果、及时转让、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将没有申请专利或采用其它手段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公开;没有一定的约束制度,其后果是在职人员通过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许可等方式将学校的知识产权无偿使用;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务与非职务的鉴定往往很难进行,另外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孵化器。有鉴于此,有关专家急切呼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及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信息开发利用、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学术制高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知识智力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能力。

(6)对学校办产业进行公司化重组和治理,使其具备完全法人资格,与学校从法律上剥离并良性运转。

校办产业在高校事业体制的框架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协调而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校办产业的法人管理体制的建立,从而确定产业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明确校办产业和学校、产业管理部门、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7)组织选聘学校法律顾问,协助律师进行法律咨询,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

2.积极参与事中处理:

(1)尽力调解法律纠份,促成各方和解。

学校不是经得起缠讼的单位,因此法务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促成和解,即保证学校利益不受无理侵犯,又要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2)积极准备,认真参加人事和劳动仲裁。

(3)诉讼,必要时与相关律师对口联系做好工作。

3.全方位事后追究:

(1)追究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弥补制度缺失,补充和修正学校规范。

(3)及时提出“立法”建议。

2004-4-12

参考文献:

1.《199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表》中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2.《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地方合并高校可持续发展探讨》(张朔):(高校)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目的性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3.1996王轶状告安徽省招生主管部门招生赔偿案:此案涉及安徽财贸学院非正常退档。

4.1992年2月28日在《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当年有二个同名为张志刚的新乡和洛阳考生参加高考,且同为理科考生,又均达到当年的自费生录取分数线,两个张志刚都应被河南师大录取,但事实上只有洛阳张志刚被录取。由于有关人员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手续,把录取通知书误发给了新乡张志刚。

5.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1999-12-17。

6.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北京科技大学:一审受理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2-14;二审受理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999-4-26。

7.《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日第2版:大学生自杀,作为学校本身,究竟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该不该给付赔偿金?从教育部到公安部,目前好像都没有关于此事的明确规定。只是有一个关于赔偿金的规定,据说是2000至3000元。但从记者采访的一些学校来看,不管是校方还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校都给付了较高的赔偿金,远不止两三千元。有的学校为了尽快“了却”此事,甚至要花十几万元。

8.《楚天都市报》2002年3月2日《学生公寓未能如期完工新江汉大学难“乔迁”》、《湖北日报》2002年5月31日《1.5万名师生兴高采烈搬新家新江大开始全面搬迁》。

9.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政策法规处”,其主要职能为: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校领导指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为校领导科学决策提出建议和依据;研究符合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要求的办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承担学校改革与发展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任务;在学校领导下,与校内有关部处合作,修改完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协调、指导产业、后勤部处有关政策、规章工作;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受学校委托,聘请法律顾问,协助学校法律顾问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源自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网站:/duty/。)

10.2002年7月31日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山东省宏业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山东大学土地补偿合同纠纷上诉案中,山东大学在移交的土地上存在瑕疵,在土地移交、《国有土地使用证》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存在违约行为以及存在不适当履行合同的问题,属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中,光案件受理费一项:山东大学一审负担97266元,二审案件受理费山东大学负担168848元。

11.摘录自华中科技大学政策法规处《2003年工作总结》(源自/news/display.asp?id=97)

高校热点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可视作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它在短时间内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利用这一发展趋势,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学信息,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时刻关注社会趋势,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误区

信息技术诞生之前,由于传统渠道受阻以及信息流通速度慢等问题,社会新闻等传播到人民耳中成为“社会旧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素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热点问题解读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化推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片面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高校管理的行政体系,直接与高校党建工作相挂钩。一旦出现社会热点问题,为不触动学校本身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发展的有益面传播给学生。学校不让学生接触社会热点问题核心层面或是对学校发展不利的信息。例如,关闭校园网站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平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这一方面限制了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自由,不利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学生和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应付式工作,将大部分精力运用在科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安排上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忽视。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人为控制外,还有学生思想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关心。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思想上的控制,真正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忽视的根本因素,是学生主观思想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忽视。一些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兴趣较低。高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思想上进行转变,无论耗费多少资金用于设备器材的投入,都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问题是特定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主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主要看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度。高校学生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来自于互联网络。一些学生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后,容易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一些激进思想。高校学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学校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价值。

1.透过社会热点问题把握高校学生主流思想的重要路径。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入是为给高校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让其拥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好高校学生的主流思想,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路径。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学校的校园论坛,学生在课余时间发帖、回帖,在各个网络社区成立参与热点话题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通过论坛、贴吧上学生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见回复,了解学生对该社会热点问题的具体看法,真实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2.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热点问题复杂多样,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是多面性的。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力量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可以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透过社会热点问题表象,分析其本质,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社会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放置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让学生对现下社会矛盾有全面的认知,帮助其判断社会事件的真伪。综上所述,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促进高校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避免学生对网络上的负面言论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全方面向学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成熟化发展。

作者:谷丽 单位: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宁凯峰.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5

高校热点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网络舆情

一、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是青年管理和社会和谐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高校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十分必要:既要引导正面网络舆情,敢于发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化解负面网络舆情,勇于担当,引导青年学生明是非,主动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言论的影响。(一)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总体情况向好。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共青团专属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比如重庆,一共有45所高校开设了共青团专属微博、微信公众号,包括“西政新青年”、“重大青年”、“青春西大”、“川外青年”、“青春工商大”、“重邮小帮手”等。在推送频率上,部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保持每日一推的频率,新媒体活跃度高。在推送内容上,既能旗帜鲜明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又能结合社会热点、校园热点,立足学生需求,引导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引导理性平和的网络舆情。(二)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个体差异较大。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活跃度、影响力与其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关系紧密。从2017年11月开始,团中央学校部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推出全国普通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以及全国普通高校团委单周文章阅读量排行榜,重庆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同样每周定期推出重庆各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通过分析各高校共青团新媒体传播指数,如微信传播指数WCI发现:重庆高校表现最好的是重庆大学的“重大青年”,其在2018年3月25日至3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名中位列第三,获得了团中央学校部的重点推荐。另外,西南大学“青春西大”、重庆邮电大学“重邮小帮手”在全国普通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前一百名中偶有上榜。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二、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技术革新一日千里,发展得如火如荼。但高校共青团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却起步晚、力量薄,使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有待加强。(一)重视不足重视不足,软硬件投入较少。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往往与高校重视程度成正比。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少,关注度低,则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差。目前,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共青团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如很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其相关新媒体的运营,而是大部分交由校团委或学生会负责。如此一来,在日常网络舆情引导中,学生作为推送作者推送或创作的内容虽然可以更贴近大学生生活,但由于受学识、经验等所限,其很难将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尤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缺乏更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另外,由于软硬件投入过少,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普遍缺乏舆情监测管理技术,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很难通过舆情监测进行舆情预防。(二)创新不够创新不够,缺乏精品文章。新媒体环境下,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有总阅读量、头条阅读量、点赞数量。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在日常网络舆情,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创新性不强,精品文章少,阅读量低。新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立在青年学生关注、喜爱的基础上。若推送内容单调乏味,青年学生则缺乏关注热情,缺乏阅读兴趣,那么,网络舆情引导的功能则无法实现。(三)应对方式过时应对方式过时,引导方式滞后。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突发事件,高校包括其共青团新媒体仍时常采用回避、删帖等以“堵”为主的消极应对方式,以避免事态扩大。这种传统的应对方式已经过时,很难适应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点,不但不能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处理,反而有可能因为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回避,致使他们将舆情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进而激化矛盾,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四)资源分散资源分散,优势体现薄弱。目前,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更趋向个体化,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来引导网络舆情。在高校里,所属共青团新媒体除了校团委专属新媒体,往往还有校学生会、校社团联、校研究生会、校青协等新媒体。个体化发展虽然能够体现出部门特色,但细化了的新媒体平台受众有限,影响力小,网络舆情的引导功能不强。

三、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群团组织要站在网上舆论斗争最前沿,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弘扬网上主旋律。”[2]高校共青团应牢固树立“互联网+共青团”理念,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重视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紧跟青年学生使用新媒体习惯,充分利用新媒体阵地,引导网络舆情,弘扬网上主旋律。(一)着力平台建设。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媒介极其丰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受众群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首先,高校共青团应当高度重视受众的需求,积极建设青年学生时下热衷的新媒体平台,为引领网络舆情提供硬件支持,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硬实力;应关注互联网技术革新,建设好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亦可入驻热门短视频。其次,高校共青团应设新媒体运营中心,并组建一支熟悉新媒体技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专职共青团网络舆情引领工作队伍;在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借助自主研发或第三方舆情监测技术,利用大数据进行舆情管理,主动引导舆情和加强舆情监管。(二)加强内容建设。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喜好,设置日常议题,推送精品文章,掌握主动权,引导网络舆情,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网上主旋律。借助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舆情管理中心提供数据,通过主动设置时事热点、社会热点、与青年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等热点关注议题,强化新媒体内容建设。议程设置要及时更新和,紧跟时事热点、社会热点,紧跟大学生潮流,获取他们的好感和信任,增强用户忠诚度;要打造一支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青年学生意见领袖队伍,重点发挥“青马工程”骨干力量的作用,通过意见领袖抛出话题,引领“粉丝”,引导正面网络舆情。(三)全力化解危机。高校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新媒体,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如果缺乏官方及时、权威的消息,会导致负面舆情扩散,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因此,在突发事件中,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化解危机。1.关注青年学生日常需求。高校共青团新媒体与青年学生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日常引导青年网络舆情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的合理需求和诉求,并承担起与学校各部门沟通协调的责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降低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降低负面网络舆情爆发的风险。2.开展网络舆情动态研判。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往往都有苗头和征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当充分运用舆情监测功能,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有所反应,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负责人,提升危机管理预备力;可以自主研发或以第三方舆情监测系统为技术支持,进行更为精准的舆情研判,并根据研判结论进行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可以沉着冷静,从容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化解高校管理危机。3.快速回应引导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当提升回应力,迅速发声,抢占舆论先机,真诚沟通,引导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后,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着力恢复建设,通过议程设置,在后续时间内,进一步加强舆情引导,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理性分析得失,树立负责任的高校形象,以获得广大师生的谅解和理解,重树良好形象。(四)强化网络安全。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要监管网络舆情,及时发现网络谣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常常不是显性的,而是渗透性的、侵蚀性的,如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渗透[4]。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必须要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确的信息、话语、思想价值观,让高校青年学生获得良性的社会认知和人机互动[5],从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也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都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当引导青年学生遵守法律,强化网络安全,不能因为新媒体的隐匿性而肆无忌惮危害网络安全,危害国家安全,侵害他人权益,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要像人品道德一样拥有关键的地位。(五)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合力引导网络舆情。要进一步整合提升团属新媒体平台,把握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与特点,加强团内宣传资源共享,形成主流观点,引导网络舆情;要整合同质新媒体平台,集中力量打造优质平台,扩大新媒体影响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要寻求党政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引导网络舆情。新时代背景下,新青年、新媒体应当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高校共青团应整合资源,打造优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使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坚定立场,让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国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方提.新媒体视域下共青团组织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1):67-7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7-10(4).

[3]吴晶,王思北,胡浩.汇聚起建设网络强国的磅礴力量——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8-04-22)[2019-11-8].

[4]包丽颖,季伟峰.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状况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2017(1):61-63.

高校热点范文篇9

1.1数据来源。本文以2018年度CSSCI中收录的18种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CSSCI中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共有20种期刊,去掉其中两种纯档案学期刊)为统计对象,这18种期刊在2018年度共及文章4332篇,本论文将其中的“专题导言”“征文通知”“选题指南”“研讨会召开信息”等非论文性的文章剔除,共获得有效论文3763篇。关键词为一篇论文论述重点的浓缩,是一篇论文的主题和中心,因此对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如表1)。1.2高频关键词统计。本文首先对上述3763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共得到关键词8695个;其次,对所获得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即将同义不同形或同义但表述方式不同的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大学”、“高校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及同词但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同的词语(如K-Means和k-means)等进行规范化处理,最终得到有效关键词共8675个;再次,在bibexcel软件中对这8675个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及降序排列,各频次区间的关键词数量如下表2所示:由上表可知,关键词出现频次在10次及其以内的数量最多,为8528个,占关键词总数的绝大部分,出现频次在11-20次的关键词有96个,本论文认为此部分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过低,构不成研究热点。因此,本论文将出现频次在21次及以上的51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这51个高频词中,由于出现频次为77次、34次、25次及21次的“影响因素”“研究热点”“实证研究”及“综述”等词并不能有效的表达研究主题,因而本论文将它们从研究对象中剔除,下表3为高频关键词统计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大数据”“公共图书馆”“可视化”“阅读推广”“数字人文”“美国”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为50次以上,远高于其他关键词,说明这些主题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度较高,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2、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探究

2.1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统计。点度中心度测量的是一个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直接相关的程度,表示一个关键词在网络图中所拥有的影响度。一个关键词点度中心度的值越高,表明与该关键词直接关联(共同出现)的其他关键词越多,说明其在网络图中的影响越大[1]。为探讨词频与点度中心度之间的关系及一致性,本文对表3中的出现频次在20以上的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进行统计排序,并将其与对应的词频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篇幅有限,仅将点度排名前25的关键词列出)。2.2高频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与词频的对应关系分析。纵观表4,各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排序与其出现频次的排序大体一致,如“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图书馆”“可视化”“公共图书馆”“网络舆情”“数字人文”“美国”“阅读推广”等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及出现频次均较高,数据的一致性较强,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关键词所表述的主题在图书情报领域关注度较高,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有个别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排名与其出现频次排名相差略大,如“数据挖掘”的点度中心度排名远高于其词频排名,对于这种现象,本文认为由于数据挖掘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取有价值信息的一种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中积累的数据,以便获取某种未知的规律和信息,即对于图书情报领域而言,主要是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各项业务和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因而作为关键词它一般与图书情报部门的具体工作名称同时出现,故其点度中心度会比较高。

3、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3.1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为了更直观的观察图书情报领域中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本文使用UCINET软件及其附带的Netdraw软件,对表3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其以共现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现为图1,同时将该共现图谱中的具体共现频次列为表5(由于篇幅限制,仅对共现频次为5及以上的关键词进行罗列)。在共现图谱中,每个节点均代表其对应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中心度大小,节点越大,则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关键词之间的线段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直接联系,线段越粗,则表示关键词间联系越紧密。由图1可清晰的看出“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图书馆”等关键词在图中的节点最大,且与其他节点的连线较多,可见“高校图书馆”“大数据”“可视化”“图书馆”等关键词在图书情报领域影响力较高,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比较密切。3.2高频关键词共现统计。在关键词共现频次表中,“高校图书馆”与“阅读推广”共同出现的次数最多,为17次,且“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两个关键词的词频及点度中心度均较高,因此可以推断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为2018年度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最大热点。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即结合关键词出现频次、点度中心度及共现频次等综合判断,2018年度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还包括:大数据及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数字人文、美国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智库、人工智能及智慧图书馆等。

4、热点探究

4.1图书馆阅读推广。1995年,在西班牙的建议下,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25届全球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世界图书日”这一设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将每年4月23日确认为“世界读书日”[2]。自此,各国人民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我国,“全民阅读”已第六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彰显了我国政府对阅读的重视,正如所言,“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3]。”对全体公民而言,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还可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涵养,从而在侧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经统计,儿童及大学生为阅读推广服务研究的主要对象;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年幼时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未来的栋梁,大学生在此阶段应实现其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广泛阅读有助于其塑立自身的完整人格,从而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4]。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均高度重视对阅读地推广,但图书馆界仍是阅读推广的主力军,这是由图书馆的职能及定位所决定的。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存贮中心,拥有大量人类智慧的结晶,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理应是推动阅读推广潮流的第一动力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机构[5],因此,阅读推广活动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个核心热点。4.2大数据及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在信息时代下,数据量飞速增长,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已无法适应如今的海量数据,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各行各业均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及挖掘[6]。图书馆界作为新兴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自大数据技术产生之时便对其密切关注,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业务中。如在用户数据管理及服务方面,图书馆在对用户个人隐私数据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对用户信息进行整理和挖掘,根据用户的习惯和喜好,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大数据必然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7]。与此同时,大数据环境下,由于公众在网上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且公众在网络中的身份更为隐秘,因此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中为各种各样的事件“发声”[8],但公众的“发声”有时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刻意煽动,从而引发某种不可控的恶性事件。大学生作为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在冲动下发表不理智的言论,因此其思想需要正确地引导;而高校图书馆被誉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心脏,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地积极引导和潜在教育[9],在此情况下,网络舆情便成为了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3数字人文。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的人文学科,从而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10]。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公众对人文领域知识的获取,增强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深化公众对艺术文化的领悟性,提高公众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度。对图书馆而言,一方面,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在数字化时代,理应承担起促进公众了解人类文明、关注人类文明的重任[11];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大量信息资源的存储地,为数字人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温床,在数字人文资源整合方面,图书馆凭借其对图书及数字化文献整合的经验,可以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揭示,从而提升数字人文服务的效率[12]。因此,图书馆既有推动数字人文发展的必要责任,又有促进数字人文进步的先天条件,故数字人文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就不足为奇。4.4美国高校图书馆。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各个行业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图书馆界同样如此。由于美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均较为发达,因此无论其图书馆管理服务理念还是其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实践均位于世界前列,故开展美国图书馆管理服务经验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图书馆界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探索涉及多个研究主题,例如于亚秀等学者对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13]、张亚宏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调查[14]以及谭玉等学者对美国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的探索[15]等,研究大多是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某项目的详细介绍,或对项目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图书馆界实践进行对比,指出国内图书馆界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4.5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在文献服务及信息服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为满足读者特定需求,依靠图书馆员自身专业知识及素养而提供的服务[16]。知识服务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还包括定题服务、学科报告等服务,这类服务的特点是用户无需再付出多余的成本即可直接获知想要的结果[17]。相较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而言,知识服务可以解决用户更复杂更专深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提供的知识产品智力水平也更高。在大数据时代,有效信息被各种无效信息所湮没,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直线上升,在此背景下,知识服务成为图书馆重点开展的业务之一,因此也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4.6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指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凭借自身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综合系统。相较传统图书馆而言,数字图书馆可提供更为深层次的服务,其不局限于提供某种文献,而是致力于解决用户需要的问题,同时还可根据用户的提问定制个性化的书目推荐,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服务体验[18]。此外,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终端的应用逐渐普及,各互联网巨头均开发了可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搜索引擎,抢占了大量图书馆用户,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界越来越重视开展移动服务,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为微信公众平台、APP和WAP等,可使用户无需到馆即可获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服务[19]。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出现均极大的增强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使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其必然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7智库智库是一种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的各种决策提供支持的研究机构[20];智库研究过程涉及多方面数据信息,而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聚集地,拥有大量数字化资源,可为智库的运行提供资源基础,因此图书情报界在智库的发展中占领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除此之外,图书情报界从业人员往往拥有扎实的信息分析能力,可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从而间接为智库工作提供支持,因此图书馆也逐渐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智库服务,如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在学科服务方面的优势,为智库的研究提供学科发展趋势报告或对其提供定题服务等[21],在这种背景下,智库也就成了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4.8人工智能及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一词最早于1956年提出,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其蓬勃发展的时代,不仅被摆至各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且被工业界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22],各行各业均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探索,图书馆行业也不例外,如早期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及深圳图书馆对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应用等。除人工智能的应用实践外,对人工智能应用理念的讨论热度也持续高涨,因此人工智能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图书馆进入了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视野,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可由智慧馆员通过对智能技术和智能系统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实现用户、书、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目前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对智慧图书馆开展了部分研究及实践探索,在各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影响下,更多学者投入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中,因此智慧图书馆也成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高校热点范文篇10

高校教育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所有学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以正确的思维引导人,以先进的理念鼓舞人。高校新闻传播提高针对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新闻传播的受众主体。高校都是思维处于创新阶段的年轻学生,对新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同时,高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在对特殊事件的认同上,容易产生激动的情绪。因此,高校新闻传播的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界定。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学校要进行基本定位和战略部署,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基于这一考虑,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想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高校的受众群体,将受众群体作为重要的参考,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性,使新闻传播能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以高校受众群体为参考,确定合理的新闻传播内容,是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创新形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校园建设。新闻传播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需要从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创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使新闻传播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要素。创新形式包括创新播出形式、管理模式等内容。例如高校要建立校园新闻网,建立精品栏目,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专题活动,利用手机移动网络,建立专题专栏。同时,在新闻传播的时间上,改变传统的固定时间的播送,变成实时新闻播报。利用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学生自有的媒体设备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实践。创新形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加强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要实现全覆盖效果。高校利用学生组织,进行新闻宣传的组织活动。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教育体系,相对于过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这种形势下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就要结合高校的发展形势,积极创新新闻传播形式,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为促进高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新闻传播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提升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为一点对多点。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新闻传播已经从受众群体的单纯接受,变为新闻传播的互动式体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更加注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宣泄,更加喜欢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意识的夸大。提倡高校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就是本着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加强新闻传播的正面教育意义。交互式新闻传播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新闻舆论的体验,在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校园的广播站、电视台、报纸要成为主流媒体的引领者,在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的参与下,由学校宣传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在交互式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尊重意见的发表,但是,避免消极思想的扩大。交互式的新闻传播实际上就是形成新闻传播的良性循环。新闻传播的关键要素就是注重与时代的结合。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的主题体现。新闻传播的能量和落脚点就是彰显信仰力量。我党信奉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社会的紧密结合。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新闻传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自己的中国梦过程,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党对国家的重要承诺。走群众路线,是新时期政策制度返璞归真的表现,走群众路线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走群众路线更加需要新闻传媒的力量加以发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将时代精神与自身发展结合是保证高校的运行走向正轨的必要手段。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形势,新媒体的到来,给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和新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传播要想发挥其促进作用,形成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推动,就要积极提高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并改变新闻传播的发展思路,满足新闻传播需要,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闻传播质量。

四、把握高校环境与社会热点的衔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环境也是一个社会现实的浓缩。高校新闻传播要想做到有明确的针对性,就要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注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例如国家重要事件的专题性报道和分析,努力把社会焦点和国家重要事件联系起来,开展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准确把握切入点,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宣传部门要注意与高校本身的结合。例如建国周年性纪念,要做好高校与祖国的同步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国际环境的焦点事件,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的伟大复兴实践和保卫祖国的理念教育。从新闻传播的作用来看,新闻传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对新闻受众进行全面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新闻传播只有把握高校环境,并实现与社会热点的衔接,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新闻传播必须认清自身职责,并有效把握新闻传播原则,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的核心思想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办学宗旨和校风形成上,都要经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转折和变化。在新闻传播上,高校要注重创造新闻精品,在新闻传播中创设学校发展的核心思想。这样就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共同建设学校的思想理念。新闻传播的主旨就是扩大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而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核心发展动力的集中,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的真实含义。基于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和提高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实际发展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新闻传播的现实作用,还要树立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核心思想的理念,保证新闻传播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