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6:16:23

高校青年

高校青年范文篇1

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讲话精神

2016年,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学习和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任务,因此应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提供根本保证。然而,高校在加强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中仍然有少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思想问题,部分教师理想信念相对模糊,政治信仰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宣讲不健康思想,这种教师虽然少数,但是却能够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一定要严格避免这种现象的蔓延。还强调,高校党组织应该全面支持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以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作出正确的指引,高校党组织要真心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深入地对青年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在全面把握教师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效果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结合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时期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充分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建设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措施,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腐朽、糟粕思想的侵入,导致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致使教师无法对自身工作岗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开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网络监督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甚至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接触网络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网络信息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监管技术水平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网络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分享不健康信息,对青年教师思想认识产生不良影响,造成部分青年教师精神空虚,行为不检点,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发展,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不断增加,教学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教师为了职位晋升,将工作重点放置到科研方面,对自身教育责任和人才培养责任认识不足,在个人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错误价值认知,导致青年教师不注意积极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整体教育效果相对较差。而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方面的错误极大增加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难度,对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基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入党建工作思想,借助党建工作助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促使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以党建工作助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的对策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明确新时期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而严格按照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想,对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加以创新,进而以高校党建工作助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教师群体实施针对性、先进性、创新性、前瞻性教育,提升青年教师群体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发挥党建最新成果指引作用,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机构、实现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基于当前党建工作形势,高校党建工作应该借助党建工作最新成果的指引,不断加大党建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对党员实施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促使各类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切实奠定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同时,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求,建设横向党支部,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合理创新,进而充分发挥出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高校各院系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灵活优势,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的横向党支部建设应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结合青年教师群体中党员所在学科的差异性,合理成立横向党支部,并且保证青年教师的组织隶属关系属于横向党支部,但是其行政隶属关系仍然坚持原有关系保持不变。第二,在横向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中,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由学校党委通过选举和审批任命,对支部各项工作实施理性管理,并且支部书记和委员必须接受上一级党组织所安排的各项任务,配合上一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第三,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横向党支部的届期进行合理限定,加强对党支部成员的管理,横向党支部届期到达时限后所有党支部成员仍然归属到原有院系党支部中,接受院系党支部管理。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结合高校学科融合的发展需求进行建设的横向党支部不仅因为丰富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式,受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欢迎,还借助对青年教师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为青年教师提供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等方面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使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发展意识,在推动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蓬勃开展,进一步带动了高校学校建设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全面实施,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以及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借助学习型党组织突破口,逐步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效果。基于当前社会建设背景以及高校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实际需求,高校在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群体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逐步强化政治学习,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观念,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合理优化,进而借助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高校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和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增强学习内容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的契合性,为教师思想困惑和精神迷惘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支持。具体来说,高校在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时,应该注意创新工作理念,对党的教育学习观念进行合理更新升级;借助方法创新,有效拓展高校党建工作的视野和领域;借助机制创新,对党建工作机制进行科学改革。特别是对高校中的青年教师群体,在实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学习的常态化、机制建立的科学化以及评先工作的规范化,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化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也可以适当借助网络多媒体形式构建虚拟青年教师党建工作平台,向青年教师分享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为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坚实的保障。如开发红色在线学习论坛、热点问题交流平台以及全方位信息交流平台,促使青年教师能够基于自身需求学习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上海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在学校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按照结构学理论指导对学生党支部的设置进行充分分析,进而打通纵向关节,形成了纵向的组织机构。同时,学校加强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视,对以学科和专业为背景的学习型党支部群活动平台建设工作进行合理创新,真正实现了对师生的有机结合,所有党建工作都融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自身政治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校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上海市理工大学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学校党支部的创建课题也被列为基层党建宣传重点课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获得了一定的肯定,为学校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三)借助党建工作加强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创新组织建设。青年教师群体是高等教育得以顺利推进和发展的要素,也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资源,只有保证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青年教师的教育引领作用,为高校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一方面,应结合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党建各项方针政策,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辅助。高校在借助党建工作助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青年教师群体的年龄阶段、思想认识、教研工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贴近青年教师群体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生动活泼的党建工作方针政策和形势政策教学大纲,进而借助科学的教学活动和原理分析,探索更为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对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引,用党建工作的伟大成果加强青年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并用党的发展历程激励教师,促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自觉配合党建工作,推动青年教师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取得更大的效果,为高校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挖掘青年教师潜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加以完善,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中能够充分挖掘潜力,展现应有价值。同时,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用人制度进行合理规范和创新,对青年教师进行合理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引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快速成长。此外,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梯队建设放置到首要位置上,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实施梯队建设,并加强组织创新,才能够为青年群体做出正确的指引,充分挖掘青年教师潜力,为青年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相应成果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作风创新。在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作风建设扮演着灵魂核心的角色,对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创新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高校实施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借助作风建设创新,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对于高校党建工作而言,党的作风建设实质上也应该从青年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代表作风创新入手,只有不断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合理创新,才能够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为青年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也为党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强化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引导,为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创新提供一定的支持。此外,要选取工作机制的完善作为突破口,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手段,保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运行。在此基础上,在开展党建工作、借助党建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也应该认识到引导青年教师群体树立社会实践观的重要性,为青年教师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促使教师在社会交际和接触基层的过程中深化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认识,明确思想政治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在自身岗位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借助党建工作的优化开展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党建工作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重视,保障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质量,坚定青年教师的政治信仰、促使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作者:王雅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芹.以党建工作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5):70-71.

[2]郑川,苏夏,于红艳等.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2):27-29.

[3]张进林,曹必文.思想政治建设: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J].江苏高教,2014(6):104-106.

[4]张加华.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2(5):114-115.

[5]郑渊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3-24.

[6]戈丽薇.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意义和有效途径[J].前沿,2013(10):129-130.

[7]吴坚.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1392-1395.

高校青年范文篇2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辩证认识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清晰真切把握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对培养和凝聚高校青年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更有力的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大且现实的意义。当前,“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学习”问题在高校教育体系尤为突出。这种现象是长期形成的,难以自发的整改落实,以及一蹴而就的解决。高校唯有通过建章立制,从制度设计层面出发,有序推进解决,确保取得实效。

1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系统最重要的师表和楷模,思想政治素养对他们而言,犹如生命线一样重要。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关乎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特质素养,也关系到所教育学生的思想培养、人格塑造和“三观”的树立,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根据2018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显示:45岁以下高校专任教师1,121,718人,约占比68.65%,是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强化高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既能够坚定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使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和职责使命,也要求他们更好的提高素养和教书育人。当前,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媒介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社交APP快速渗透进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信息病毒式的传播及公众获得信息途径的变革性变化,也对信息的筛选和管理提出极高的要求。移动互联网一方面使公众获取海量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得以保障,另一方面也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价值理念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渠道和便利。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百年树人的重要使命,以及为人师表的重要职责,但身正为范,他们履行职责的前提是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现象,部分青年教师在学业传授上尽职尽责,但思想政治素养不足以及行为有失师表,导致了学生思想上的错误理解和认知偏差,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进一步放大和扭曲了这些教师的不良示范作用,使得不良行为不断被模仿,不良理念持续蔓延传播。因此,新时代下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极其迫切。

2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新时期,新任务,为切实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高校必须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不断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律自强,强化师风师德教育,才能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精湛综合能力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2.1强化理论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曾作出重要论述,概括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比照高校客观实际,高校应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青年教师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实践和领悟。通过强化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策方向,提高履职能力。2.2落实实际意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具备较深厚的专业基础,掌握较丰富的学术知识,但生活阅历尚浅,缺乏社会实践。有的青年教师受学术和专业技术考评压力影响,选择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既败坏了学术风气,自身也因学术不端受到惩罚。有的青年教师精于教育教学工作,但缺乏妥善处理日常家庭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技巧。高校通过发现和解决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协助解决实际问题。高校不仅是青年教师的工作地,也应是他们提升综合素养的培训班,以及抵御心理困难和情感困难的庇护所。2.3组建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内部组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赋予小组管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领导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旨在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一方面,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培训,着重加强青年教师价值观、思想政治和形势政策的培养,逐渐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并把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吸引到党的队伍之中;另一方面,领导小组可以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师风师德讨论会等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师风师德建设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2.4加强宣传师风师德先进典型。组织师风师德评先活动,发挥先进模范和优秀案例的示范、桥梁作用,有利于展示高校教育中优秀青年教师骨干在教育教学中的风采和水平。依据事先制定的先进模范和优秀案例的认定评判标准,对评选出的模范和案例进行褒奖,激励先进,树立典型。这样既为青年教师提供师风师德学习、借鉴的机会,评选活动本身也为他们构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加大师风师德先锋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在高校内部及时的、广泛的宣传推广,可以营造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扩大师风师德建设的影响力。

3建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新时代,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应把此项工作看做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契机,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能力建设,更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引导机制,完善相应保障措施,保证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3.1完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高校应以完善评价体系为导向,引导青年教师自发地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同时,选择客观公允的衡量标准,对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再者,将青年教师的岗位考核指标进行多元化丰富,把考核指标作为“指挥棒”,引导思想政治学习和行为规范。最后,鼓励师风师德良好、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高校青年教师结合教学、科研、交流等活动,多维度发挥示范作用,激励其他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及提升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3.2强化思想政治素养考核监督。高校应以考核机制建设为保障,把政治信念、师风师德和职业素养等纳入青年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考评条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风师德档案,考核思想政治能力建设,实行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票否决制”。同时,完善监督措施和机制,如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审查机制,探索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共同构建的监督体系。然后,高校根据考核监督表现,应对思想政治素养表现良好的青年教师予以表彰奖励、优先培养,对表现不良的青年教师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表现严重失范的青年教师依法依规严肃惩处。高校通过完善机制建设,形成长效考核监督体系,着力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迪钊.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分析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石妍,许阿雪,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管理观察,2018.

[3]侯锡铭.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

[4]马俊,王长华.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特征和优化路径———学习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

[5]易思.“四有”好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的新时代使命[J].交通职业教育,2018.

[6]朱延君,文娟.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J].广西农学报,2017.

[7]王曼.“中国梦”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7.

[8]肖亚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视域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9]袁宝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途径及方式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7(2).

高校青年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思想工作;典型;示范引导;影响合力;评价机制

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关心、关注青少年和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的青年工作思想。这不仅将党的青年工作理论推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也为当代青年成长发展提供指路明灯,更为新时期青年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1]。新时期,各级党、团组织不仅要加强对青年工作思想的学习,更需结合高校青年思想发展的规律,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航教育,尤其是要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时,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反哺思想引领教育,进而达到知行合一之境界。典型示范的引导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发力点。新时期,面对国情、世情、党情之变化,青年大学生如何更好更理性地面对和处理?高校在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阳光地成长?虽各高校也非常注重青年典型的树立,但典型的作用日渐呈现出弱化、虚化的趋势,这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在树立典型并发挥典型影响方面急需攻克的难题。本文主要从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现状分析切入,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实践路径和创新工作思路两方面入手,探寻一条适应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具体实现路径,并提出在这项工作中应坚持的“三重三忌”原则,以此来促进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最大最优化发挥,进而推动高校青年思想工作的开展,在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量的同时,紧紧抓牢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一、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现状分析

高校青年狭义上是指高校的在读大学生,广义上包含高校青年师生,即青年教师与青年大学生。高校青年典型的树立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示范引导工作更是贯穿主题思想教育工作始终的有力抓手。各高校举办的年度“校园先锋”评选、“情暖校园”表彰等类似活动,将校园里涌现出来的身边人、身边事借以树立典型,正是在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工作中可以施展、运用并推广至更大范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青年典型的思想引导可从后续的一些“树立身边典型、传递身边正能量”的思想引领教育活动着手,并将之有效运用到日常主题党团思想教育活动中,深化成为典型案例。各高校虽已意识到并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相关活动,但仍存在活动的初衷与活动的后期效果相距较远的现象,因而未能收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之教育功效。思想的引导不是靠几次活动或几场讲座就能解决的,需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充分发挥现有的、贴近学生的、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的同时,各高校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之上举办一些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围绕成功青年典型示范引导的系列活动,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更长效地带动学生,让其积极主动融入其中,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探讨。

二、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的对象均属于清一色的90后、00后,这一代青年学生对于形势政治、思想教育、三观引导、主题教育等活动普遍表现出不关心、不主动、不配合的冷漠姿态,其后果就是相关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虽然各高校的青年典型等相关思想引领类活动的举办已被纳入日常事务性工作环节,但其思想光芒恰巧被埋没在一阵典型会演之风中,导致典型树立之后后续的示范引导作用反被大打折扣了。高校青年典型本应沿着基层团组织推荐—校或院选拔—回归学生群体强化这样的路径展开,而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环即回归学生群体、巩固强化宣传未能很好地落地生根。事务性工作一告终,释放典型魅力的最重要一环反被忽视了,这种活动止于表彰的现象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警惕和严防。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强调丰富性和系统性,但日益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这也是当前共青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去“四化”的新任务。高校青年典型也不例外,目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表彰和文艺晚会相结合。一阵热闹之后缺乏长效性和实效性兼具的系列活动进行典型宣传支撑,因而总体效果没有呈现出来。此外,各高校自我的校园凝聚力和带动力很难在仅仅依靠校园典型的确立而得到提升和加强。因此,在贴近学生心灵、用真人真事引导学生弘扬青春正能量方面尚存可待挖掘的空间。校、院二级团委开展学生活动力求办出特色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现有的评价机制在确保活动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流于拍照片、发新闻、确保活动量的形式怪圈。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更是呈现出难以创新姿态开展、难以触及学生心灵、学生活动始终在学生自有组织内部兜圈等问题。学生工作必然是围绕学生开展、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最终为学生群体服务的工作。学生工作呼唤学生真诚的参与、沟通和引导,以青年典型来引领青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对于高校青年学生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整个社会先进典型作用的弱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也被搁置在整个社会典型作用弱化的背景之下。关于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研究,武汉大学曾出过一份调查报告。调研结果主要侧重“三个注重”来解决问题,至于如何探索在新一代大学生中间树立典型,典型选拔与传播如何适应大学生认同的话语体系以及传播的方法、途径等具体问题却没有提及[2]。可以说,目前在这一领域关于这一研究还是一大盲区,而且其研究大部分停留在高校青年典型引导的重要性上,却鲜有人去关心如何树立典型,如何借助典型在更大范围内对青年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解决问题的关键直指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的具体实现路径。

三、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实现路径

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实现路径可谓多种多样,重在打通具体实现路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关键症结。各高校青年典型确立过程不仅要注重选拔、表彰,更应该回归到宣传、巩固、强化的示范引导中去,从而形成体系化的影响合力。其中各高校的青年典型示范引导最为关键,以此为切入点,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各高校树立青年学生典型的注意事项。这涉及各高校结合专业特色选拔典型的方式方法,目前是以系、院、校三级层层筛选,跨系科时主要依据相应条件或者影响范围大小而定,例如学习、创业、技能、团队等领域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人物。此外,还有按照主题分类树立典型,比如“感人”的主题有“情暖校园”颁奖典礼,“奋斗”的主题有“校园先锋”人物评选。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同时,首先应力避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化的做事风格。钦点式的选拔所导致的典型宣传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必将无所作为。其次,应避免将典型形象无限放大的倾向,强调典型的真实意义才能让广大学生真正信服。再次,高校青年思想意识异常活跃、价值观日趋多元,对于典型的多样化需求日趋明显。因此呼吁更多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的形式加入,比如可以建立“我为典型点个赞”等微信平台。最后,高校青年典型要具有与时俱进性。(二)各高校青年教师典型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首先,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工作除了要重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还应重视发挥青年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各高校青年教师典型所起的作用不大。青年教师除了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之外,专业教师对此类工作的了解知之甚少,更提不上参与其中。青年专业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年龄优势、专业气质、人生经验都对相关专业领域的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更易为青年大学生效仿学习,但这一点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校长久以来存在的学工领域与教学领域分而治之的状况。(三)各高校青年典型的示范引导应该形成逐层推。进进、持续发力的整体优势这不仅是指示范引导活动本身的逐步推进,也涵盖了青年内部逐层深入的必要性。现今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评价机制量化带来的功利性弊端,使得学生活动日益向目标化、量化、影响力看齐,踩点给分的工作思路是实际存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了一种不痛不痒的存在。这对各高校巩固强化典型的长久示范引导作用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收获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恰恰是需要经历历久弥新的示范引导教育过程才能获得,因此不容忽视。

四、高校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工作的创新思路

曾多次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等优点需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引导好,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有思想、气质儒雅、健康、阳光之人。针对当前高校青年典型作用弱化的现象,要结合实际创新实践路径,具体可归纳为“三重三忌”原则。(一)重““思想”忌“施想”。随着高校对于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未来的研究趋势或者关注焦点主要是立足于学生工作(尤其是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在整个社会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与树立青年典型相结合,贴近学生主体开展有步骤体系、有思想深度、有对象主动融入的典型示范引领工作,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不再停留在“施想教育工作”的浅层表面,真正达到启人深思、阐发智慧、筑梦远航的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境界。(二)重““体系化”忌“单一化”。目前的先锋表彰、情暖校园的表彰需要相应力度的体系化支撑,本身形式多元、充满正能量的活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的后续发力有待加强并纳入到考核机制中来,青年教师典型不应与青年学生典型相互分离,在横向典型树立的同时,应该弥补纵向维度的缺失,从而形成影响合力。(三)重““长效实效”忌“一劳永逸”。树立典型易,发挥典型作用难。一劳永逸的事务性工作作风在青年典型示范引导工作中应极力避免。在长期性、实效性与现有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评价机制量化之间应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继而将典型深入、持续、推广、验证下去,才能发挥长久的助推力,最终形成系统合力并发挥出典型应有的示范引导作用。高校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工作思路,让高校广大青年大学生在青年典型示范引导活动中主动融入、学会感悟、懂得奋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魅力和无穷生机最大最优化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高校青年范文篇4

高校是学术精英荟萃各种文化思潮汇集之地,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其它的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它。据调查,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以上,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青年教师党员代表着青年教师中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先进分子[1],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容易对学生的成长成材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对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但民办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却不能适应这种新特点。

1.1教育形式化

民办高校大多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部分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工作存在思想误区,认为民办高校教师党员数量不多,毋须像公办高校那样重视教师党员教育工作,所以教育方式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主要采取开会、听报告、念文件、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党员对党组织建设漠不关心,厌倦参加组织生活会,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提高缓慢。

1.2教育内容滞后

据调查,67%的教师党员表示“党员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教条,较少涉及时事政治及当前国际形势等内容。有的研究者指出:“一些高校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对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形式单一,教学模式枯燥……[3]”民办高校教师党员教育内容一般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分年龄、党龄、层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青年教师党员教育内容较少,而且教育内容陈旧、老套与时代脱节,较少涉及时事政治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使青年教师党员产生厌倦心理,不愿参加教育活动,即使参加开小差的也比比皆是。

1.3教育效果不明显

民办高校教师党员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重过程轻结果的教育现象。教师党员教育活动重数量不重质量,大多数的教育活动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应付差事,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这就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党员思想觉悟不高,政治修养提升较慢。

2影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教育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

全球化浪潮冲击了青年教师主流的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各种价值观之间的较量越来越白热化。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党员从年龄段上处于思想的嬗变期,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理解不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盲从西方的价值观念,背弃马克思主义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而产生思想混乱和行为冲突。

2.2民办高校

高校教师因其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薪酬以及自由灵活的工作时间是高学历年青人的首选职业。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内就业压力的日益突显,民办高校招聘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从教已不是一件难事。民办高校将教育管理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民办高校内部经济利益简单,聘任制的人事关系,对教师的政治素养要求不高。所以,许多民办高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对其政治倾向如何不够关注。据调查,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党员比例只有15%~20%,远远低于公办高校65%左右的比例,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选择加入党组织的不足20%[2]。

2.3青年教师自身

据国家统计局的年龄界定和高校教师受教育时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对应的年龄段集中在26~34周岁。当前在民办高校从教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8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像老一辈教师经历过社会磨难,做事稳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大部分是学生时代入党的,当时的入党动机端正,思想觉悟较高,但进入民办高校以后他们工作压力大,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民办高校处于郊区的大学生,多数教师需要起早贪黑,坐班车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上课。有的教师一学期承担4、5门课,几乎每天都在上课,备课量大、工作量大,但工资待遇和享受的社会地位却不高,面对高物价、高房价,不少青年教师迫于生活压力选择在校外兼职,无暇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顾及自己的政治诉求。青年教师党员和普通的群众差别不大,职业道德下降,甚至有的青年教师党员言行师范,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无法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3青年教师党员教育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的民办高校责无旁贷要引导青年教师党员成为政治过硬、专业水平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先进分子,从而带动整个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3.1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党员的思想素质习曾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2016年以来,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党员纷纷响应,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民办高校党委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在青年教师党员中大力弘扬学习之风,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提升青年教师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同时,要开展经常性地实践教育活动。由于民办高校党建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党员培训大多以理论学习为主,调查现实,79.7%党员对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表示“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民办高校可以在当地建立爱国主义实践基地,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党史,以鲜活的历史感染他们,坚定其理想信念。

3.2加强青年教师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教育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是提升党员素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制订青年教师党员培训规划,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每年面向青年教师党员开展的党员集中教育应不少于24学时。”民办高校要严格执行“意见”,建立青年教师党员经常性学习制度,抓好经常性教育。同时,要通过民主测评、群众监督、网络信箱等多渠道对青年教师党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3.3着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干部队伍

党务干部是党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党务干部队伍状况如何决定着党建工作水平的高低。民办高校要按照党的文件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党务干部队伍。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优化党务干部队伍结构,将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作风优良的中青年教师党员吸纳到党务干部队伍中来,改变党务干部兼职多、专职少的局面。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民办高校的党务干部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低,外出培训学习少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对党务干部要开展定期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大政方针和最新成果。三是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党务干部的思想作风,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4树立青年教师党员先进典型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全院师生评选先进共产党员,树立优秀青年教师党员典型,并大力宣传先进党员的先进事迹,号召全院师生向他们学习,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5利用新媒体拓宽教育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青年总是站在时代的前言,青年教师乐于接受新事物,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要善于抓住青年教师的这一特点。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即新媒体手段。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交互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民办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网等平台,开展青年教师党员教育活动,可以达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接收信息、接受教育的目的。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青年教师党员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民办高校要把握青年教师党员思想特点,以党性教育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内涵建设,实现民办高校的华丽转身。

作者:邹芳芳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张海彦,王艳碧,李国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6.

高校青年范文篇5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概况和教学要求

1.高校青年教师概况分析。近年来,众多高校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62%,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学历较高,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到了教师总体的68.8%,并且众多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培训。历年来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对高校青年教师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大家从不同角度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概念做出了深入的阐述。主要以近几年与大学教师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若干重要科研基金项目对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制为参照标准,经过分析可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是指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以实施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内,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2.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要求。刚刚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发展难题,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偏低等问题。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教学积极性,是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众多高校都本着对教师负责、以教师为本的培养理念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组建发展调研会,从教学研究、教学激励、教学考核、教学培训以及教学帮助等方面深入了解青年教师。总体来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创新以及职业规划三个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如何合理的把控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对象令青年教师感到不知所措,希望通过完善以上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满意度,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问题

1.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是现代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可以为高校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资历较深的老教师而言,高校青年教师更愿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注重直观教学方式的呈现,他们更加注重利用实物、模型、教具以及多媒体工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若习惯于按照课件内容进行教学,往往会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教师自身的板书规划与撰写能力也会日渐下降,授课语言抽象化、个性化,没有系统完善的教学语言作为授课支撑,只是照搬课件和PPT,显然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2.教学态度端正但缺乏激情。据了解,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较为端正,能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也愿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但由于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晋升、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把教学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饱满的教学热情,教学感染力不够,自然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3.教学实践追踪滞后。高校的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学模式更是多种多样,尤其在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据调查,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结合度较低,不能满足学生深入探索、立足实践的学习要求,教学追踪滞后,教学效果检验不及时,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应用型学科当中,应该引起广大高校青年教师的注意。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师入职培训,夯实教师教学基础。入职培训是高校青年教师入职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高等教育法规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基础性课程。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培训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等培训问题,高校相关院、系要进一步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细致的教育培训,为参与培训的教师安排一对一的教学培训指导课,并为教师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及时进行课程答疑和课堂示范等,并采取观摩课、示范课、演示课以及实践模拟课等形式进一步进行岗前培训,只有培训合格者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通过完善系统的入职培训,让高校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并为教师上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大薪酬支持力度,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薪酬是保证教师职业稳定性的关键所在。(1)实行差异化薪酬管理与奖励制度,将岗位津贴与教学任务量有效结合,实行“多劳多得、按劳计薪”的工作原则。如完成80%教学任务的,按规定发放基本的岗位津贴;完成90%教学任务的,按照教师的工作表现适当增发岗位津贴以及工作奖励;超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除了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可增加荣誉奖励以及其他精神奖励等。(2)加大教学奖励,设立服务于青年教师教学的奖励基金,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校青年教师提出嘉奖,从而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多管齐下,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坚持开展名师带领示范活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公开课的形式,邀请名师进行授课,并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授课技巧、授课方法和有效的授课途径,以优秀名师为教学指导,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召开交流座谈会、教学专题讲座以及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充分表达自身教学观点,在交流与示范中找出自身的教学不足并进行及时改正。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教育实践,通过演讲、授课等形式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寻找课本与实际之间的教学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注入新鲜的教育血液,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金英.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25-26.

[2]童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王莉,赵光珍.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3).

[4]于畅.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5,32(04):65-68.

高校青年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仅是党和政府对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殷殷期待,更是为党和政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视域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青年教师不但与大学生年龄相仿,而且跟大学生的生活接触、日常交流比较频繁,所以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影响较大。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品质如何以及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坚定,不仅事关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与否,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意识的交流交锋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这不仅影响到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给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首先,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门,正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可是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也会让他们初入职场就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其次,青年教师大多跟社会接触不多,思想比较单纯,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难免会带来一些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第三,由于我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难阻止一些不良信息,尤其是西方有预谋的不良信息的和流动。因此,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它主要表现为“认同主体以自身的利益需要为基础对认同对象进行主观评价和行为选择,这种评价和选择不仅要求确认和承认,还必须接受和赞同”[1]。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来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发掘到自身利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共性以及相互促进性。通过这种共性和相互促进性建立起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确认和承认,接受和赞同,进而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聚合了我国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有助于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其政治立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亦具有重大意义。

二、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指认同主体对认同对象形成的肯定、接受、满意并赞同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感趋向,它是认同主体在实践中做出符合认同对象所规定的内容的前提。同样,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肯定,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价值认识,这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首先,增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必须从情感上唤起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让高校青年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识和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他们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关系着每一个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能有效激发出每一个高校青年教师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其次,增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必须从青年教师的实际出发,让青年教师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他们带来的有益变化。人作为“生物人”都有对利益的趋附性,“‘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越大,越能得到青年教师的情感认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高校青年教师情感认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利益认同。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密切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利益诉求,及时处理并改革和调整各项相关规定,关心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花大力气帮助高校青年教师解决在职称晋级、福利待遇、子女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高度关注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他们在被关心关爱中自发唤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目的。

三、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导致他们理论基础不牢、政治素养不高,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集中体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有助于他们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认同关键是要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大众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其实质就是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耳熟能详的话语等来表达和展示“二十四字”的深刻内涵,使之简单、明了,更加易于认知和认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实践、研究时,一方面要注重从理论高度上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要注意接地气,如推出一批通俗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树立一些道德模范人物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才会变得更加生动饱满,其内含和代表的愿景以及对行为的指导也才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才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二是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高校青年教师的头脑,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把握各种机会,利用各种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班、讲座、讨论会,充分透彻地向青年教师讲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网络的优势,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等新型学习方式,打破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学习的交流互动,建立起高校青年教师之间“快速”、“亲密”、“近距”的接触,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使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品质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四、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集中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并反映到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当中。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是增强人们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人们政治素质、坚定人们政治信仰的需要。同样,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坚定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立场,并进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政治认同的方法有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大都是受过常年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自己政治生活的选择不仅仅看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且要看这种选择是否科学,因此把握好以下两种关系对于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的,其内容涵盖四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本质内容和理论来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或者等同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关系的认识,就是高校青年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成长土壤和根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与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对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5],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关系的认识,就是要高校青年教师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为一体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就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二者是统一的,互为促进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又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他们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又要给青年大学生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尤玉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高校青年范文篇7

一、民办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多次提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注意吸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力量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习曾指出:“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与学生沟通互动多,对学生影响很大。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大问题来抓,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民办高校由于成立晚,社会声誉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引进方面落后于公办高校,所以,引进青年教师居多。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

(二)加强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办高校更需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民办高校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据2015年全国教育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23.8%。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言,“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时间充裕,对教学和科研都怀有极大热情,年龄与大学生比较接近,容易与大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多、任务重,担负着教书育人和教育改革的重任,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民办高校顺应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也无法满足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虽然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但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以大连某民办高校为例,专任教师417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290人,占专任CENTURY教师总数的69.5%。专任教师中党员1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党员48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5%。有入党意愿的青年教师40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3.6%,不打算入党的青年教师115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39.8%,近三年未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青年教师77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6.7%。根据对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存在“三难、二少、一低”状况,即对青年教师启发教育难,发展工作难,青年教师有畏难情绪;申请入党人数少,发展党员少;青年教师党员比例偏低[2],其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思想文化不断入侵,青年教师作为网络的追随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许多错误思潮,涉世不深的青年教师极易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跟从西方的价值观念、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了理想信念,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望而却步。

(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力

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区别于公办高校,没有国家的经费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靠学费维持学校开支。这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必须开源节流,降低办学成本,所以民办高校普遍不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对党建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压缩办事机构,组织负责人一般由行政负责人或教师兼任,专职党建机构人员较少。由于经费短缺,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民办高校的党内活动多以报告会、民主生活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缺乏吸引力。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入党意愿不强

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是80年代后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受西方多元价值观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影响,加之党内少数党员贪腐奢靡的作风严重玷污了党的光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没有看到我党整治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决心,动摇了入党的信念。不少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淡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普遍认为搞好教学和科研就可以满足自身的职业追求,对政治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在民办高校这种特殊的体制下没有从政的机会,有的甚至认为党员承担的义务多、责任大、实惠少、没有特别的政治优势和待遇,加入党组织反倒是约束。

三、做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不能游离于其师资队伍建设之外,是其加强内涵建设的一部分。随着高校生源减少趋势的日益凸显,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已认识到过去那种规模式扩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学费是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招生工作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生源减少的压力对民办高校更加突出。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在新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优秀的教师团队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优秀的学苗到民办高校就读。民办高校35岁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5%以上。民办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依靠教师的发展理念,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组织建设是基础。党委要将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工作放在党建工作的主要日程上去。民办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选拔作风优良、群众基础好的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开展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内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把握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激发其政治热情

在公立高校林立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求生存的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仅仅满足于教师能够进行日常教学,科研任务也不像公办高校要求那么重,更无暇顾及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职业发展。青年教师通常将进入民办高校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二选择。他们大部分因为学历、专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限制进入不了公办高校无奈而选择民办高校的。民办高校的聘用制、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使青年教师无法产生归属感。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较低的工资待遇使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较大,不安全感凸显。民办高校要着眼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了解其思想动态,从青年教师的实际利益出发,激发其政治热情、工作热情,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发展留人。

(四)立德树人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师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民办高校应经常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完善师德考核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对青年教师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学、科研、评定职称等的首要指标。三是树立师德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教风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民办高校要注重从青年教师中遴选师德标兵,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感召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校风。

作者:邹芳芳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青年范文篇8

关键词:组织公平;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一、大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中亟需重视的成长群体

大学青年教师是指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书,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以实施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内,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1]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过渡到素质普及教育阶段,情势倒逼我国高等院校教师队伍被动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大批青年教师入职后经过催熟后迅速地走上了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青年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8.1%,青年教师业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高,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强,对新事物、新信息接受快,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无论是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是组织领导能力、交流协作能力,这与当今社会的‘能力为重’是一致的,也表明青年教师群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较认同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等理念”,“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教学中不避讳谈及社会问题,表述和谈论社会的阴暗面、制度失衡等激进言论”,“注意积极地去影响学生,向学生传递正面价值”,他们对学生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2]在学生培养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限于知识传递本身,而是体现了更多的价值分享与情感交流,作为教师的教育主体与作为学生的教育对象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以更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成长。但对于青年教师群体而言,他们中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处于适应转型阶段,面对沉重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高校提供的制度环境等问题,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他们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层”,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3]另外,读书时母校与目前工作学校的校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也容易让青年教师产生困惑。作为新教师,面临诸多检查与督导,加上职称晋升压力日益紧迫,容易让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如何构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路径依赖”: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常见思路及隐忧

国内学者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于咏梅(2007)指出符合青年教师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合理的激励机制通常有物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自我激励机制、目标激励机制,目前激励机制在青年教师工作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对青年教师心理需求的分析、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激励方案对青年教师工作业绩评价和考核的手段不科学、激励的时间、内容和力度缺乏弹性,在构建相关激励机制时要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意识和能力、多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4]周杰、孙江丽、李昌祖(2009)从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要视角,分析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关注建立“共同愿景”、科学规划生涯、优化薪酬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实施情感激励。[5]倪海东(2014)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外部驱力和个体需求,以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需求为核心,以目标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绩效激励和发展激励为途径,建立相关激励机制。[6]目前,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思路,多以需求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青年教师的基本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研究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客观环境和内在动力。前者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包括教学评价、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明确阶段性及长期目标;后者关注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人文关怀,加强青年教师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产生精神动力,实现内在激励。这些激励青年教师的已有思路忽略了激励的效果,而实际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会进行比较,当他们对一些敏感行为认同度不高、觉得“不公平”,对组织的措施不认可时,不仅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影响了相关制度的实施。其结果导致:首先,教师队伍中优秀人才跨行业流失。如果没有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非常容易转行到其他领域,这对于高校来讲,是一种损失。其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期提前。职业倦怠是任何行业都难以避免的一种阶段性职业感受,如果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难以感受到工作自身的成就和价值,对其整个职业生涯将造成重要影响,特别是职业倦怠期的提前,将缩短教师有限的教学生命。再次,造成青年教师精力分配发生偏差并稀释教育热情。从工作的回报与收益上看,青年教师如果无法从本职工作中获得必要和足够的认同,社会“普俗”价值观将会降低教师职业注意力和道德操守,增加青年教师从事与教学科研相冲突的其他工作的风险。。“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认同感是一种情感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意向”。[7]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能仅仅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必须要尊重大学的文化特性,加速大学新教师融入新的组织文化的进程。“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新来者的社会趋同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认识、熟悉、认同其服务院校的组织文化,否则他们就永远是格格不入的。”[8]

三、另辟蹊径:组织公平理论解决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适切性

(一)组织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组织公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总是将产出(如薪水、晋升、认可)与自己对组织的投入(如努力、经历、教育背景、能力)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和投入比率进行横向对比。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比率与比较对象的比率相同,则会认同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公平的。而觉得这种比率不同时就会承受公平张力。这种负面张力状态会激发人们采取行动来纠正这种不公平的动机,比如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产出、歪曲对自我的认知、误解对他人的认知、选择不同参照对象、脱离该领域。公平理论聚焦于分配公平,即员工对报酬数量及其分配的公平程度所持的看法。[9]近年来的研究更多是是从组织公平的角度来看待公平。组织公平强调的是对工作场所公平性的整体感知,即只有当员工认为他们所获得的结果回报以及获取方式是相对公平的时候,才会认为本组织是公平的,即程序公平。[10]具体来说,过程包括:在处理不同的人和在不同的时候处理时应保持一致性,没有偏见;在制定决策时确保收集信息的准确可靠;有改正错误决策的“召回”机制;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在公布决策时,确保受决策影响群体针对决策有发言权(Leventhal,1980)。[11]这六个方面组成了程序公平的衡量标准,当人们认为决策过程不公开透明时,则员工会背离对组织的承诺,出现低绩效行为。组织公平还有一个维度即互动公平,互动公平又具有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两个层面。人际公平指员工在与上级的人际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公平待遇程度,管理者尊重下属,有助于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信息公平指是否给当事人传达了必要的信息,即给当事人提供一些解释,如要用某种形式的程序的原因或为什么要用特定方式来分配结果。组织公平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及积极性都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够加深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组织凝聚力。而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提高了,不仅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为组织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高校青年教师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

首先,与其他行业相比,投入与产出的不一致。由于高校十多年来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虽然各高校也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但很多高校的师生比仍然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这就导致青年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们还需要参于所在院系的科研、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相关活动,有的教师还需要承担部分行政事务。虽然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高学历,但由于工作时间短,职称、职务级别低,收入较低。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并未得到与之对应的报酬。高校青年教师一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教育阶段,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让这一群体对报酬有较高的期望,但在青年学者廉思的对高校青年教师调查形成的报告中写道:“相比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近年来的迅速提高,高校教师的相对经济地位近年来不升反降。”[12]虽然高校青年教师近年来收入和地位有明显提高,但他们将投入产出比与公务员、国有企业、外企、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时,仍会有不公平感产生。其次,现有评价和激励制度的不健全。目前高校实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单一,仍侧重可量化的方面,以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等级、获得资助项目数量和级别来衡量教师能力。而忽视了师风师德、教学态度、对各项工作的投入和贡献等。并且目前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过程中,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与反馈,青年教师无法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无法对结果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真正实现考核评价的目的。高校的薪酬制度仍然受到传统薪酬分配模式的制约,工资主要与资历、职称、行政级别等挂钩。薪酬中的课时津贴依据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劣而是职称的级别高低,青年教师无论教学质量如何,都是固定级别的课时津贴。青年教师参与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主力完成大量具体工作,但在分配中只能拿到一些津贴,无法反应他们的实际贡献。这些都会让青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觉得自己在学校处于不利的位置。导致青年教师只注重发表文章,申请课题等硬性指标,不认真备课,对教学质量等环节,持“不出错”、完成任务即可的心态,不积极参与基础性科研工作等消极行为的产生。不仅造成部分青年教师的短视行为,甚至还妨碍了他们的发展前景。

(三)组织公平理论的适切性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成员的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员工如果觉得报酬不合理,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现有评价体系不公平等,就会降低员工的满意度,造成工作积极性的下降。组织公平侧重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得到公平对待的,以及这些感受对其组织的影响。组织内部公平才能保证激励制度的运行。所以公平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这种公平不是绝对公平,而是一种相对的公平。作为管理者,就是在出现不公平感后,改进方法使之变得更加公平。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对个人发展和工作氛围比较关注。通过改善组织公平的主客观领域,通过创建合理的薪酬制度、通畅的信息渠道、公平的工作环境等环节,满足青年教师的公平意识和公平要求、对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四、组织公平理论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探索与讨论

首先,注重激励的标准公平。在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职业目标,实行有差别和量化的激励政策。对青年教师的考核除了对科研论文及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更要注重对教学能力、职业道德、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积极引导青年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科研工作中,肯定青年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建立团队绩效考核,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院行政事务,可采取物质奖励、参加专业方向培训、高层次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其参与的工作表示认可。特别是要重视各种评价的反馈,与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和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能力,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对考核评价体系的公平感。其次,强化激励的分配公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提升青年教师的分配公平感,从而提高其组织公平感,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在物质激励方面,首先要具有外部公平性,即工作收入高于同类高校,特别是学校急需的人才、团队核心成员等重要岗位,确保其分配的外部竞争性;其次,报酬制定具有内部公平性,不仅是指同一岗位、同一职称人员执行相同的工作标准,还要考虑“各项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贡献程度大小来支付报酬。要实现内部公平的目标,考核标准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获得的收入也应该越多;从事这项工作时所处的环境越不利,这项工作获得的收入也应该越高;自身工作对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贡献程度越大,则这项工作应获得的收入也应该越多。[13]”考虑到青年教师的发展、工作能力和内容,对工作的付出等方面,优化分配制度的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对于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除了加大物质奖励,还可以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帮助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训教学科研能力等。再次,促进激励的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建立沟通与参与机制。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组织的管理者应该以公正的方式来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征集意见的形式,保证信息的完整。一个组织的制度无论多完善、执行多严格,总是有人会对分配结果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沟通和解释,会对组织成员的公平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建立更多的渠道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倾听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疑问和建议。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具有高学历,作为高校教师社会地位较高,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管理的愿望。在组织环境中,青年教师内心要求得到尊重,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认可,也希望更多的参与和了解各种政策、决策的详细信息,遇到问题能够有通畅的反馈渠道,并能得到切实的答复。让青年教师更多的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发挥其主人翁意识,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对工作的肯定,也使学校管理与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成共识。建立相关的申诉指导和监督制度。推行民主参与制可提升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然许多制度缺陷仍可能因考虑不周而出现不公平的问题,因此可申诉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要设立多种申诉渠道,重要的是要设立专人负责这些申诉,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切实的答复。为了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要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督,成员的组成要避免单一,不能仅由具有行政职务或高职称的教师组成,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监督工作,同时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避免监督权利“真空”的窘局出现,使管理者能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提升青年教师的组织公平感。第四,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正确理解“公平”。“公平”是一种心理主观感受,既然是主观感受,因为选择的参考对象不够客观,产生的感受也会有偏颇。比如青年教师会将自己的待遇与在其他高校工作的同学进行比较,却忽略了各高校的科研条件、师资条件、考核体系都是不同的。因此,高校要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看到组织提供的工作氛围、发展空间,更多的是着眼于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从根本和长远角度看,要建立公平的组织文化,营造一个公平的工作氛围,组织的管理者首先要对青年教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愿意倾听他们对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了解青年教师的想法。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了解政策是如何制定的,加深青年教师对组织公平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成长。

作者:郑忻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事处

参考文献:

[1]李宜江.关于大学青年教师身份与年龄界定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3][12]王梦婕.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N].中国青年报,2012-09-14(03)

[4]于咏梅.构建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J].经营与管理,2007,(3).

[5]周杰,孙江丽,李昌祖.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教育探索,2009,(6).

[6]倪海东.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动力及激励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

[7]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96.186-190.

[8]操太圣,卢乃桂.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化发展分析[J].教育研究,2007,(3).

高校青年范文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

民办高校近年来生源人数逐步增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民办高校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参与教学。但是由于许多青年教师均是应届生,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有效的指导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青年教师导师制则是有效的方式,能够加快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然而当前在应用中仍存问题,需要探索有效的培养优化路径。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存在的问题

1.认知程度较低。现阶段,我国诸多民办高校在进行教师培养过程中,已经将青年教师导师制应用其中,但仍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知到导师制的真正作用以及应用价值,普遍存在认知程度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导师制中的导师,均是民办高校中资深骨干教师,不仅需要开展教学,同时也肩负着科研任务,基于此现状,在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扶中通常体现出力不从心,也无法避免出现应付的状况。另一方面,许多青年教师不善于主动求教,由于刚参与工作时间较短,短时间无法确立学习目标,也为认知到导师制对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双方均未体现出重视和积极参与,因此导师制在民办高校中流于形式。2.指导范围狭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主要针对对象是民办高校刚刚引进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通常是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充分适应教师的角色。这部分青年教师虽具有较高的学历,并且学习了一定量先进知识,但由于刚接触教学工作,缺少足够的经验,通过导师制跟随资深教师学习,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技能。然而近几年,民办高校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引进了青年教师,同时聘请许多行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这些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但对于教学知识、技能和经验仍然相对匮乏,无法真正为学生传授知识。因此,导师制进行指导过程中,应涵盖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提高其教学知识和技能。3.指导方式单一。导师制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方式方面,通常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现阶段,民办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通常具有较高学历,他们在知识学习方面的能力普遍较高,这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事实上,他们最缺少的是课堂讲台表现能力的指导和评价,单纯为青年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很难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也无法实现促进青年教师持续成长的目标。除此之外,民办高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导师制实行过程中,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的优化对策

1.提升重视程度。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导师制实施对象,均应高度重视导师制的落实工作,充分认知到导师制对于青年教师适应岗位、学习实践教学经验的重要性。民办高校方面应加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于导师制主要针对二级学院,因此,高校在此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工作,建立完善的考核实施细节,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效果。二级学院则应在民办高校进行导师制部署后,需要结合当前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状况,以及二级学院的师资队伍,选取最为合适的导师,进行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导师应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指导态度,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对所指导的青年教师有系统化了解,保证指导工作符合实际情况,青年教师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回复,同时,青年教师也应尊重导师,遇到困难虚心求教,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2.拓宽指导范围。青年教师导师制当前指导对象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应进一步拓宽指导的范围,结合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许多教师在学习和接受指导结合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许多教师在学习和接受指导后,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由于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仍会遇到诸多问题,往往这个时候就是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导师应注重在这一时期给予青年教师引导和帮助,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给予指导,能够进一步强化指导的针对性和效果。可将指导范围拓展到入职两年内,且工作中仍存亟待解决问题的教师群体,选取合适的导师给予进一步指导和帮扶,由于这一时期教师遇到的是实际问题,自身缺乏解决的能力,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和学习,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效果。3.革新指导方式。不同学科和专业所呈现出的教学方式均有所差异,在开展青年教师指导工作过程中,应结合青年教师教学专业以及专业发展趋势,革新当前的指导方式。例如,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时,导师随堂听课,并记录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课下及时给予有效指导。教研室也可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与青年教师分享教学资源。或者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专业项目实践活动,逐步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指导方式,切实发挥导师的帮扶指导作用,将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共同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4.建立考核机制。青年教师导师制都充分落实和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指导效果需要青年教师实际开展教学方能体现,因此在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机制构建过程中,应适当延长考核的期限,可考虑一到两个学期。通过一到两个学期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能够充分体现出导师指导工作的效果,换言之,青年教师在接受指导后,无论是在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均不断成长和进步,则可充分说明指导工作具有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逐渐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密切关联。青年教师导师制是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可通过提升重视程度、拓宽指导范围、革新指导方式、建立考核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青年教师导师制在民办高校中充分发挥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

[2]宋晓焕,等.陕西省民办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7(01).

高校青年范文篇10

要明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理解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大会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判的依据,因而,教师的价值观中,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支配作用并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培育形成的。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新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甘于奉献、为人师表、忠诚教育、教书育人。其中,甘于奉献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道德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为人师表”,是要求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操守、学识等的核心要求,同时也是教师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忠诚教育”,要求教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它是教师政治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过后,那么就面临着如何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以下将浅谈一下如何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培育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2培养教师核心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在现今情况下,高校都很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同时也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道德价值观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把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方面,因此,它们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现在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校应建立起严格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指标,同时也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于人才的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从而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诚然,高校对引进人才方面非常重视人才的学历学识以及相关能力方面无可厚非,但是却在客观上忽略了更重要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了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青年教师在职称和收入方面的标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职称较低,工资待遇也不高。二是一些青年教师面临家庭、婚姻、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老人的赡养费,小孩的各种开支等。青年教师能在高校工作,说明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高校青年教师可能对高校有一定的不满,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在职业方面显得消极被动。三是高校青年教师还面临着一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同时还有学校教务的各种考核和评估,又由于青年教师的职位低,因此得承担起更多的差事然而得到的报酬却和工作又不成正比。因此,个别的青年教师急功近利会不择手段,例如为了更快从而抄袭论文,伪造学术等,高校这一系列不合理的机制体制使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当前,一部分高校做出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培育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一些成效,部分高校教师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传统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的进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因此,这也是高校现在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3培育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对于如何建设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做出认真的探讨,下面就提出了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措施和意见。第一,高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取向,同时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因此,应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制定一些有利于建设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措施,从而达到切实的效果。第二,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培育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准备。依据目前的形势,为使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适当的减轻教师的课时,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从而做到工作、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第三,统筹兼顾,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培育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可以建立规范的制度,将培育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在一个中心环节,制定一些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范的文件,建立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长效的机制,通过制度明确相应的任务。其次,建立好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就要从行动上开始落实,为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从而更加迅速的推动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