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1:53

高校老师

高校老师范文篇1

一、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

事实上,我国的职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65年,为初步萌芽,此时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属于任命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只评不聘;第二阶段是1966—1977年,为十年挫折,此时的职称评聘处于间断状态;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为苏醒阶段,此时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第四阶段是1986—2000年,评定制度成熟阶段,虽然此时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的是聘任制,但是这一聘任制流行形式,归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思想认识模糊,将职称评定制等同于职称聘任制;二是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不配套,职称与工资福利待遇息息相关;三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干预过多。第五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聘任制全面落实阶段,尤其是在2006年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动下,职称制度逐步从评聘制向聘任制推进。

二、现阶段我国职称制度形式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为更好的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现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9个省(直辖市)的教授职称评审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称制度主要分为单位内聘制和职称评聘制两种形式。

1.单位内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北京和上海属于典型的单位聘任制。2005年北京33所市属市管高校和成人高校就已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2009年上海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等56所院校中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这两个直辖市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契机,将聘任制进一步深化,政府摆脱了原先事事亲为的家长制束缚,相反更多地扮演宏观规划与调控角色,通过控制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宏观动态管理;而高校则在被赋予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聘任不仅完善了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岗、政府依法监督的高校用人制度,而且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实现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和维护了教师根本利益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从实际效果来看,单位内聘制也使高校获得了主动权,使学校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推动了学校“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融合的趋势。

2.职称评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7个省市当前仍以职称评聘制为通用作法,即实行评定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先评后聘,目前的这种职称评聘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历及资历条件学历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它不仅较好的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是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所在。研究发现,除广东省外其余6省市所定的条件基本一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就可以申报教授。而浙江、江苏则进一步针对新老教师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策略,明确规定40岁以下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是硕士学位,虽然一些省市暂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这已成为潜规则,高学历人员往往最有先天优势,最低也具有硕士学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出现大量年轻教师成为考博大军中的一员。而广东唯独将任职年限放宽为3年,这些微小政策的变化实际就是广东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

(2)教育教学条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把教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调查结果显示,这7个省市均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河北、天津、江苏、重庆、广东5省市明确申报人员必须讲授2门课程。新疆针对不同的教师从授课门数、课时量进行了区别对待:教学为主的教师,须承担两门及以上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任期内须承担一门以上专业课。浙江则只从课时数上对教师申报职称提出要求,即专业课每周授课4-6节,基础课每周授课6-8节。与此同时,河北、天津、江苏、新疆、广东5省市将“指导硕士研究生,或协助指导过博士研究生,或指导过青年教师或进修教师”作为一项申报条件,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当前大量年轻教师蜂拥教学一线,采取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帮扶制度,有利于帮助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达到优化教师队伍和梯队建设。而浙江、重庆2省市则并未谈及。

(3)业绩成果教师作为科研的主体,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此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职责,将科教兴国战略与培养人才理念紧密结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此,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教师的业绩成果要求也非常明确,主要从获奖科研、论文著作两个方面来衡量。获奖方面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主,如表1所示,河北、天津、江苏、重庆4省市明确了获奖等级及相应名次;浙江除以上奖励外又将精品课程纳入获奖范围;新疆将获奖作为一个优先条件,而不是必须条件。科研方面,除新疆、广东以外,基本比较一致,一般要求至少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对于论文著作方面,如表2所示,区别比较大,不仅论文总数各不相同,而且对核心论文的篇数差距也较大,这从一定侧面也反映出职称评审地区的差异性。

三、我国职称制度发展趋势及建议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变革。目前的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既是契机,又是挑战,职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的单位内聘制可以说是趋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目前而言虽然仅北京、上海已全面推广,全国其他省市并未完全推进,但这毕竟是国家今后的主导方向。评聘制作为当前主流,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单位内聘制改革的影响,也正发生细微变化,逐步向单位内聘制靠拢,有逐步融合之趋势,从原先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向重岗位、重聘任、重考核转变。实际上,就高等教育本身而言,职称制度不会消失,相反随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作用的凸显,职称的评价、激励作用会更加得到关注。学校在被授予更多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高校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可,学校的去行政化、法制化、科学化得到进一步加强,职称制度的内涵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地区情况、学校自身特点,并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1.未来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

鉴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以及用人机制的转换阶段,不同省市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性,虽然大多主要以学历资历、教育教学考核、科研获奖、论文著作等为标准,考虑了教学与科研、学历与能力等诸多关系,但是相对而言还是缺乏容易量化的指标,而且由于对科研、论文过多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造成了学术浮躁、忽视教学而一味追求科研的偏向。对此应以当前岗位聘任制为导向,从完善用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活力,发挥高校办学主体的宗旨,以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环节为手段,构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实际上,这些指标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只有准确把握三大职能的关系,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组织目的。同时,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国家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对此也要求高校应积极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实现大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以此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职称制度指标设计上也应有所体现,将服务社会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虑,突出了教学工作、学科建设等方面,改变了传统职称评聘方面的不足。对于指标的权重问题,可以用属性权重来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只设定一级指标权重,对于二级指标权重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这正是考虑到地区特点、学校特点,而没有进一步细分,将这种权利直接赋予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既保证职称总体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又体现各自历史延续特点。

高校老师范文篇2

初为人师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这样一所重点中学里面,学校严格的管理,同事的优秀,关键是我将要面对的一百多双眼睛有多少的期盼和要求,想到这些都会让我寝食难安。

刚刚走出校门,经验不足是我的缺陷,那么要弥补这一缺陷的可行办法就是多留心,多听前辈的课,在备课的时候多看一些参考书以防把知识点漏掉。

惊讶

我的第一节课是在实验班上的,为了测出学生的水平有多高,我用自己平时和外教交谈时的语速给学生做自我介绍,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几乎抓到了我所有的信息词并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一下让我很是紧张,我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够,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职责,我很害怕这一百多个孩子会因为我而断掉他们美好的前程,当我看到第一次的作业时,一种更大的压力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我的作业要求只是写四句话,每句用三个刚学过的形容词,而学生的作业一大半都是以作文的形式出现。虽然他们的做法跟我的要求相去胜远,可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上,那么怎么才能代好他们,怎么才能很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这让我确实觉得很有压力。

失衡

当我开始给十五班上课的时候另外一件让我很头大的事情也出现了,因为在那个班相对人数较多,学生级差较大,上到一百多分的,低到二十左右,那么出现这个现象以后我该怎么上课?如果上快点,那么后面的学生就很有可能会因为听不懂而逐渐失去信心,放掉这门课,那么英语就成了他们高考的拦路虎,更糟糕的是这些人极有可能干扰课堂秩序,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英语学习;同样的,如果照顾到学困生的情况,那么前面那部分人就很有可能觉得课堂没有什么新东西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天长日久也会放弃英语这一科目,这样一来我就成了千古罪人,那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景。

另一个让我找不到北的原因是,二班学生因为整体水平要比十五班高一些,所以上课进度总是不能一致,而学校的要求是平行的,好几个晚上我都因为这几个问题而睡不着,最后在我们的泰斗将校长的指导下得以解决。

失控

当然我要说的失控不是学生们的错误,是我自己没有控制好情绪对学生发火了。我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火了,当我看到有人抄作业的时候,那种愤怒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拣别人扔掉的西瓜皮吃,愤怒是因为孩子们的不争气;心痛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买西瓜。”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火了,用了很恶毒的比喻“假设上帝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块泡泡糖,有人走的快,最先拿到了自己的糖,放到嘴里开始咀嚼,当甜味消失后那人把它吐了出来,接着走过来另外一个人,他懒的再往前走,看到了地上被扔掉的糖,于是弯腰、拣起,放入口中;抄作业正是如此,你们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不能等一等,为什么要吃别人扔掉的东西?”可能是因为比喻太恶毒,从此以后,抄作业现象嘎然而止。可那种内疚的感觉却久久的无法散去,我相信老教师一定不会像我这么冲动,不会让那些学生那么尴尬,以后一定要好好向前辈们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卤莽。像娄老师说的想发火的时候先回办公室休息五分钟然后在想想要不要,值不值得。

其次,失控的还有我的生活。

刚站上讲台,很多事情总也做不到向老教师那样的得心应手,什么都好象很复杂的样子,总害怕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还不完美,于是一大早来到学校就开始没有目的忙碌,中午也不敢回去休息,害怕作业批不完;害怕课备的不充分;害怕那个题讲的不够客观,有时候会为一道题跟同事们争论好久。就这样直到学校的警卫在楼下喊的时候,才匆忙的离开,回到宿舍才发现没有衣服可以穿,因为所有的都脏了,呵呵!从来没有想过当教师会这么忙碌,忙到没有时间洗衣服,忙到生活无法打理,这跟我在大学里想象的教师生活完全不同。

快乐

首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在感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让感觉到了动力,让我找到了那种消失了很久的向前奔跑的动力和欲望。生活开始变得简单而充实。

其次,孩子们都很单纯,看着他们的眼睛和面孔,让我觉得能够让他们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很久前我的一个做体育教师的哥哥曾对我说当他看到学生的时候,生活里的那些不快乐不开心都会被孩子们的笑赶走,现在我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魔力,他们可以带给我快乐、平和、让我感受到那种在大城市里感受不到的宁静,心的宁静。

高校老师范文篇3

一、高职院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根据“人事相宜”、“人岗相适”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面从人才培养要求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迫切需要的职称政策导向。从人才培养要求来看,人才可分为四类: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技术应用型、操作技能型。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学术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技校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完成从设计到产品转化任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基础理论虽不一定要那么深厚,但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要强,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的实用性、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特点。“打铁须得自身硬”,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者,应是技术应用成果丰硕的实战型专家,而非理论水平很高的学术(学科)专家,这就需要通过改革职称政策加以引导。

二、当前高职教师职称政策导向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个地方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体系,以学历为导向和主体要素,片面追求高学历,对学历实行“一票”否决。下面以《某省高等学校教授资格条件》第四条为例进行分析。该条规定:40岁以下申报副教授资格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这就意味着40岁以下,具备本科学历的高职教师即使比同龄的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业绩突出,也无法申报副教授资格,必须再等上几年。

该省教育厅人事处对此的解释是:“作为大学,应该是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恰当,准确地说,“作为大学,应该是高能力人才的聚集地,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历,学历,即学习的经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提高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作出业绩。高学历不等同于有高知识,高知识更不能等于有高能力,而有高能力还不能等于作出了大的贡献!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是骡是马“亮”出本领就见分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相马”不如“赛马”。学历再高也要经过实践这块“试金石”的检验。无论是高学历的人才还是在实践中成才的人才,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业绩。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教授曾指出:“人才的优秀程度应由实践决定,由实践中的绩效决定的。评价人才,不能只看他读过什么大学,上过什么学校,而是看他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些什么业绩和经历。”我们要重视学历但不能惟学历。高学历者理应比低学历者取得更大的业绩,我们的政策不能也不应该对高学历者另眼相看,具有“双重标准”。

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大众化”,它们对人才的界定已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美国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绩效管理”,强调业绩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给世人以保守印象的英国,对人才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一贯重学历重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能力主义”,并取消了学历统计。日本的索尼公司,一万多名雇员一进公司就把学历封存起来(指人事档案),让他们去公平竞争,在工作中,大家不比学历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科技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世界第一”的新产品不断问世且畅销世界。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一度被喻为“经营神童”,他在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时,曾写过一本《让学历见鬼去吧》的书,他的创新之举令人佩服。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而在美国一家大报一年刊登的3544则科技类招聘广告中,2799则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而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低学历成大事者举不胜举,美国的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既非博士,亦非硕士。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也只是中专毕业。在我国企业中,也出现了大学生工作越来越不好找,而技校生单位抢着要,工资高过白领的现象。而惟有在高校,唯学历成为人才评价难破的最后一道坚冰。多年实践的结果,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不惜弄虚作假;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人们想的不是看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文凭。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谓本末倒置。教育部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日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第五条明确指出: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金萍学者在对大陆高职师资学历水平和台湾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国内高职师资学历水平和台湾地区相比差不多。我国大陆高职教师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是学历水平太低、高学历人才太少,而是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高。这就需要职称政策加以导向才能实现。

“人才不问出处”,“人才不问老少”。人才中有硕士、博士高学历者,也有在实践中自学成才者。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既要使拥有高学历者英才辈出,也不应把自学成才者埋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江苏省人事厅在2007年全省职称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建设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加快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高校老师范文篇4

德高为范。教书育人,学高为师。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之灵魂。

日落而归。天天如此,日出而作。年年亦如此,一天天,一年年到底做了些什么,工作、学习、生活究竟有什么变化或提高。今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首先依法执教,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基本路线,自觉遵守《教师法》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和学校,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第三热爱学生,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第四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余,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科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五团结协作,尊重老师,虚心学习,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第六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备家长。

第七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务之便函谋取私利,不乱收费。

高校老师范文篇5

摘要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根本途径。高校青年教师应清醒认识自身特点,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适应时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对人才的塑造。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几点心得体会。

1准确定位,认识自身特点

作为一名踏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1.1优势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基础,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由于接触教学工作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套路,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进新视角、新方法,从而推陈出新,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劣势

青年教师往往由于教材熟悉程度不够,对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掌握,从而极易忽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调,导致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m.由于本身经验不足,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教法僵硬,教学过程缺乏互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由于年青教师本身阅历不足,知识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起到学习引导者的作用。

只有当高校的青年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多方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劣势转化为优势,让优势保持为优势,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

2扎实基础,提高业务素质

高校青年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已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经过岗前培训,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素养,但是这对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仍需要下真功夫,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做好这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2.1注重教育教学理论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提高教学水平,需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大量专业的书籍期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学习素材,而学校和教研室也会开展一些资深优秀教师的公开课,通过观摩学习,有利于我们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更为直观地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

2.2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r},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3认真备课

课程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一堂课能否上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好坏。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课下却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我们青年教师应做到: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尤其是集体备课,领会教学精神实质,抓住重点难点。②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力求吃透教材,掌握知识要点。立足学科发展,重视前沿知识,拓宽学生视野。③设计可行的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完整而系统,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注意知识的纵横向对比及前后衔接。④由于目前多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时,力求多变,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专业特点,插人较多实物图片及录像资料,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⑤采用课前试讲,以便掌握教学节奏,检验备课效果。

2.4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高校老师范文篇6

本文作者:郎毅娜工作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

力求上进的愿望强烈适应期教师作为新人刚刚进入高校,希望通过个体不断的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来适应工作的需求,获得工作肯定。个人的上进以及教师行业的特殊工作环境,科研能力前沿要求及竞争的压力也使他们有很强的自我发展需求,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深造机会,获得学校以及社会的肯定。适应期教师大多为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个体素质较高,刚一进入学校,固定单一的工作模式使他们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较小,所以他们希望通过外界给予的学习形式,提高个人技能和专业水平,谋求更长远的职业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高校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想在高校中平稳晋升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成果和突出的学术成就,为此,适应期教师非常渴望通过各种途径的高层次进修来提高自己。(二)具有强烈的挑战和创造性需求适应期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喜欢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希望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希望尝试创新模式,发展新思路,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能在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及相关领域做出贡献尽早成为前沿人物,面对这样的需求,希望可以制定人性化的制度来考核和激励他们。所以说高校适应期教师具有强烈的挑战和创造性需求。(三)具有较强的认同感需求适应期教师刚刚踏进教学岗位,从学生转变为教师,都希望自己可以快速融入到学校之中,做好工作安排,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肯定和好评,他们非常在意学生和领导对自己的评价,现在各高校都逐步推行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学生、同事、领导对其工作都会进行匿名评分,在刚入职的阶段,认同和尊重感,会给予他们很大的信心。(四)具有较强的物质激励需求适应期教师读了很多年书,最终以大学老师作为职业,再次回到学校踏上讲台。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中,他们有许多需要面临的问题,如恋爱、学习、住房、婚姻、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等等,这些问题现实又很重要,虽然说教师的理想,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质量和幸福的是通过教育生涯来承载和体现的,但是高校教师还是很清贫的,而这些适应期教师刚参加工作一无所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使其在工作中分心。如果说最初的从教的热情,是激情的促使,现在更多了一份理想的思考,这就导致适应期教师有较强的物质需求来解决生存问题。

适应期管理需要从个人方面和组织方面两个角度考虑。(一)个体自身职业生涯管理对策:积极进入状态并快速获取专业知识新教师在进入教师的职业行列之后,需要尽快地熟悉工作环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建立良好形象。新教师要学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学会如何工作。先弄清楚岗位职责,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掌握专业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些是适应期需要做的事情。要虚心上进,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多向同事请教,不要自以为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点,遇到困难不去请教,自以为是可能会误人子弟,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有独立的精神,主动去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面对困难时不能逃避和萎缩不前。一个人的能力、各方面的素质以及进取心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学会在困境中愤起。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而学院应该为青年教师们组织一些提高专业知识的活动、并提供指导,使青年教师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多做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事情,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效果,获得大量的知识,夯实职业基础。(二)组织管理对策这个阶段针对个体的对策还应该集中于教学能力提高、给予足够的培训、提供科研机会、对经济困难的个体提供关怀帮助上。1.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应该搭设青年教师学习实践的平台,要求青年教师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育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能通过专家与同伴的帮助了解自身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从而明确自身努力的重点。2.建立富有特色的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手段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培训机制是优化教师核心专长与技能、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从事教师行业,在学术上时时要求更新,要不断充电。对要求在学历和学术上有更高一级追求的教师给予人性化制度的鼓励和支持,在时间上提供方便,视学习情况及要求酌情地安排工作量,尽可能提供帮助,为其创造条件,让这些教师能够得到充电,使之早日取得进步。3.对女性教师予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每位高校女教师都希望可以全面发展。可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女教师正面临着婚育家庭问题,需要把自我事务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家庭生活管理这三个方面揉合到一起,压力很大。很多女教师刚刚生育第一个子女,需要较多时间与家人相聚相处,参与抚养孩子,学院工作的地理位置、工作时间及学院对女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会左右女教师的工作选择和工作态度。所以学院应该给予女教师在时间和工作上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安排,使之合理分配教学工作和家庭事务的时间,从心理上学会放松和调节,具有较开阔的视野、开朗的胸怀、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地渡过适应期。4.加强收入激励学院给予适应期教师的工资待遇低,而适应期教师的生活开销较大,使得收入不能满足教师需要,会造成学院人才流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收入与分配差异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收入比较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差别。教师对其社会地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关。虽然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措施使各级别的教师基本上实现了收入的相对公平,但是教师的社会工资待遇低,收入远离期望值,而且很多教师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证,需要得不到满足,无法安心工作,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上彷徨不前,结果导致高校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下降,因此,学院应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这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高校老师范文篇7

高校老师“八荣八耻”体会

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师资只有28人,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我系的教师队伍达71人,承担全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我系两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各类二级学院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然而新教师的师资培训、老教师的进修提高都没有完全到位,另外学校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学校进一步学习“八荣八耻”,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目标,以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有体会:做个好教师并非本文来自易事。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想“传道、授业、解惑”,必需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改革教学内容,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本文来自

其次,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畅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取众人所长,补己之不足,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高校老师范文篇8

一、政治和职业道德方面

政治上,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学书记的科学实践发展观和和谐观理论,作为一个党员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党内民主生活学习。我一直以一名大学教师而自豪,热爱工作,关爱学生,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无愧于“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一个称号。

二、教学和科研方面

本年度我教授《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虽然有的课程我已经带过多遍,但我并不因循守旧,而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得到同行的认可。

今年,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我申报了校级教研项目《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并公开发表了3篇论文(包括一篇教研论文),和自己上一年度相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和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此我有清醒的认识,今后会不断努力。

入党申请书“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才能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授课,所以我一方面加强专业理论和社会理论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坚持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三、管理和服务方面

作为市场营销教研室副主任,我积极地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为老师们认真服务。今年,在院领导的安排下,我全程负责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合格评估工作,从“两表”的填报、专业档案支撑材料准备、专业技能培训安排、到《专业自评报告》的撰写以及评估专家进校后的服务,我都全程参与,为专业评估顺利通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常规工作我也一丝不苟,包括届市场营销毕业生毕业论文安排、毕业生毕业实习动员、教研室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审核、期中教学检查等工作。

四、工作中的不足

高校老师范文篇9

1.开放性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由于网络交流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对话交流中接受来自网络的信息和观念,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多样性师生可以在网络中把握最新的思想文化,其信息容量之大前所未有,为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的传播交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涵盖思想、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3.快捷性网络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尽知天下大事。网络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覆盖面,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加前沿和迅捷。二网络时代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无孔不入的网络垃圾信息很容易侵蚀尚不具有完全识别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影响其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在为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便捷资讯的同时,也由于其虚拟性而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容易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或热衷于网上游戏、或热衷于网络交友恋爱,不仅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理失衡和理想与意志的消沉,更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加之学校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无法及时消解其内心的苦闷和迷惑。

此外,网络技术的更新瞬息万变,加之其遍布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身心要求,持续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增强时代精神,从基本的教育理念上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借鉴互联网中的积极成分,了解最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明成果,还要掌握最及时的教育信息动态,并将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信息时代学生在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互联网络丰富的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应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树立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和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熟悉和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多样性、快捷性的特点,将其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学习,又要将健康积极的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生动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高校老师范文篇10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