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8:45:14

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疫情;高校教育;教育模式;思考

疫情背景下,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节奏被打乱,学校不允开学、学生不能上学,在所有人都万分焦虑的时刻,线上教学的出现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燃眉之急,确保了教学进度、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之外,也使得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调整和改变,也由此引申出了本次研究主题,希望借助本次研究,可以给予更多高校领导、教职工一些教育教学灵感和思路。

一、疫情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在教育方面更是给高校教育蒙上一层阴影,教育模式不得不做出调整和改变。具体而言,疫情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冲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学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在疫情快速蔓延、各行各业备受冲击的背景下,无疑加速了高校教学组织结构的变化进度,教育部紧急下达通知,要求各所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用于下一季度的教学安排,原则是不允许承办大型聚集活动的。紧接着,教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强调了高校职责及需要做周到的防控工作,需要就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严峻形势下,线上教育被大力推崇并被赋予教育厚望,使得传统课堂教育被线上教育全面取代,致使传统教学组织发生根本性转变,由过去的集中型授课转变为了分散型授课,也由过去的线下实际授课转变为了线上虚拟授课,这些都基于疫情期间防控的原则及必要性而制定实施,确保了学生在家也可正常学习。线上教育犹如救命稻草,解决了教育行业的重大问题,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居家学习与高校课堂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授课教师不得不转变原有教学方式,只有跟进全新的教学秩序、教学需求和教学标准,才能为学生构建丰富而多样的课程。除此之外,各专业教师还应根据务实课、实验课、研讨课等多种类型课程,来有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线上教学方案,并需要结合线上教学需要掌握多种教学软件应用技巧,更要把握课程节奏、保证课堂得以互动和学情反馈,这些都需要做到全面颠覆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加强学生专注力、对学生的掌控力,是线上教学中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也会致使教学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二、疫情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优缺点

疫情下,高校及时的相应党和国家号召,及早的制定与推行了线上教育模式,也确保了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差异,但是较于传统模式教学而言,也突显出无法隐藏的教学优缺点,具体如下:(一)线上教育优点。1.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线上教学不会受到时间、空间上的干扰与影响,可以在白天、晚上各个时间段开展教学,也可让不同地域的学生纷纷参与进来,解决了疫情期间不能出门的窘境困境,可谓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做到了升级与创新,不失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新兴产物,也很好的解决了这次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危机,维持了教学正常进度。相信在疫情特殊时期中,线上教育将迎来大跨步发展,为日后在高校的广泛、深入应用埋下伏笔。2.教学更具丰富性、多样性特点。传统课堂教学与学习,主要依赖教材,但是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仍旧阻碍了学生学习到更多新鲜、有趣、多元的知识,这是传统课堂在教学材料方面的缺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对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各类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素材均可纳入其中,为教师筛选教学素材、构思教学路线提供了较好协助,也为学生接触与学习丰富性、多样性学习资料提供了机会,利于学生学的更全面、更透彻。3.交互更便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是全体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周到的照拂,毕竟教师的精力、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而线上教学,利于师生便捷性、高效性交互,可形成“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利于教师加深对个体学生的了解,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会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4.网络学习渠道增多,便于学生摆脱对教师的绝对依赖。在很多教学平台中,都不乏一些优秀教师、学者的授课视频,可大大增多学生学习渠道,尤其是对已学内容未完全理解和吃透的时候,可借助这些视频的观看,来进一步掌握知识,给予了学生自我学习机会和空间,利于学生摆脱对教师的绝对依赖,从长远看,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成长。(二)线上教育缺点。1.对学生掌控力不足。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学生展开教学工作,学生的一举一动皆在教师眼皮子低下,有了教师的管束和课堂纪律存在,学生自然可以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的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可以得到较大程度保证,学生课上走神、糊弄的现象并不多见。而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只能通过屏幕进行“会面”,教师对学生的掌控力明显减弱,学生学习偷懒的机会会增多,充分暴露了线上教育约束力、管控力不足的缺点。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的便捷与包容,使得有害信息得以加速污染网络教学环境,其中包括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色情等荼毒学生心灵的各类信息,这些都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无疑中触碰和遇见,不利于学生躲避经济损失和决策失误,严重的话还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样来看,线上教育存还存在潜藏危险,需要学生警惕和预防。

三、疫情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疫情背景下,高校的责任与重任是往日所不能比的,教学压力持续加重,好在各所高校承受住了这巨大的压力,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这是值得肯定的、赞许的。经历这次疫情,相信高校教育将逐步发生改变与升级,这次疫情可视为高校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与完善的助推力,相信高校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将呈现更多惊喜。(一)疫情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现状。疫情的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教育部出于对学生的保护,不仅推迟了开学时间,同时也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提议,鼓励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各所高校也纷纷响应该号召,陆陆续续开展了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标志着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将逐渐发生转变,是高校教育迈向新征程的开始、步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正是在这一段期间,致使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得到广泛和频繁的应用,用户人数不断激增,我们还是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中看出高校教育发展情况。目前根据线上教学平台功能的差异,可大致分为5种类型,即视频直播类、资源共享类、过程管理类、互动类和会议类。其中涉及诸多知名平台,如哔哩哔哩、斗鱼、腾讯课堂、QQ、微信、钉钉等,这些平台的用户注册和使用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激增,给线上教学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实现了将线上教学渗透与延展到高校各个专业与学科中,确保了大学生居家正常学习,避免了缺课少课现象及问题的出现,虽然不能步入校园进行学习,但是也基本维持了高校教育的正常推进,这是疫情背景下高校在教育方面能够做出最好的应对策略了,值得认可。从目前来看,疫情还未全面攻克,但是高校教育显然已经达成预期目标,并未受到疫情太沉重打击,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减少了损失,积蓄了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印证了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在高校落实线上教育过程中,仍旧暴露出一些问题,只因线上教育开启的匆忙、落实的经验不足等等原因,但只要及时干预、解决,相信高校教育发展将更为健康、成熟,也为高校疫情后的教育模式升级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疫情虽然带给了高校一些冲击和影响,但是往好处方面想,历经疫情,必然使得高校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未来改革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基于对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可将几个发展方向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进程。疫情期间,让大部分高校都看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强大功效,在疫情后,促成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会被充分挖掘,且会真正作用于学生、带给学生实质性的益处,也会促使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创新,教学场所将逐渐由封闭化转变为开放化,可激活线上教学新生机、新活力,朝向体系化方向发展指日可待。2.线上线下结合,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快变革。疫情过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在高校中得到不断推广和普及,这是由传统教学升级为现代教学的过渡阶段,可充分结合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优势,可促成两种教学模式优劣互补,方可实现优质教学在校园的全面覆盖,可收获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逐渐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混合教学模式也即将与这种模式实现深度融合,只因混合教学模式倾向于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教育教学的主要趋势,两种模式的融合是可期的、可预见性的,可加速高校教育发展。3.重塑教学生态,构建“互联网+”教学共同体。当疫情过后、学生迈入校园中,高校必然会在互联网各方面基础建设中倾注较多精力和心力,进而加快互联网教育体系建设,使得教学生态得以重塑,给予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全新体验,并会营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共同体朝向虚拟化方向升级,这是高校教育变革中的重大转折点,且教师和学生也将在这次教学生态重塑中重新得以定位,摆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与被接受关系,利于高校教育不断健全与高端化。4.思维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得以创新。疫情的发生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将带给高校学生、教师、领导全新的思考,线上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会得到更充分重视的同时,也将带动高校上上下下教职工思维得到转变,涉及教学思维、学生管理思维、教学管理思维等等,会更多的关注新技术、高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会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这些都将促进教学管理机制得以创新,不仅会强化教师线上教学培训,还会促成工作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设定,会借助这股力量,将高校教育推向现代化、先进化高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疫情的爆发是始料未及的,给各大高校来了一个措手不及,也正是在疫情特殊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动,与以往教育模式截然不同,是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和冲击而临时开辟的教育通道、教学路径,进一步削减了疫情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也维持了教学正常进度、维护与满足了学生正常学习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历经此次疫情,相信高校教育模式会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与升级,进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积极过渡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周自波.疫情之下高校网络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实践导向[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0,33(03).

[2]李浩.面对肺炎疫情高校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人文天下,2020(12).

[3]官鹏飞,黄青.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20(06).

高校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模式

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相关措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富玲.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趋势分析[J].大家,2011,07:183-184.

高校教育范文篇3

一、高校美术教育宗旨

高校美术教育应传授先进的艺术文化,培养优秀的美术学者,创造发掘具有天分的艺术人才,充当我国文化建设的先驱者,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奉献力量。然而,一些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美术高校凭着高等的硬件设施和昂贵的学费,成为报考学生认为的“优质”出路。中国的美术高校面临着重重利益矛盾,违背了教育宗旨。

二、教育缺乏全面性,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部分是从美院毕业的学生,对学生做教育的时候,过于强调“专业性”,不考虑师范类学生的现实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

三、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我国一些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四、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探索精神

部分美术高校的学生缺乏对世界美术史,尤其是我国传统优秀美术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仅停留在掌握一般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水平。这使他们将来作为美术的教育者或实践者,会是一个艰难挑战。部分学生不做研究探索,个别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无动于衷。

五、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全面培养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规律模式,其步骤即为学生基础临摹,然后是教师对画法步骤的阶段性的师范,接着是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常规知识,最后是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出自身对美术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潜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

六、艺术教育观念不准确,审美标准模糊

一些西方文化宣扬他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和审美标准,使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受到了影响。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急功求成,为了能与国际文化接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直接引进一些西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潮流,将其视为新艺术文化的标准,忽略了我国原本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步伐,使高校美术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况。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化解这个难题呢?美术教育过程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层的审美心理,恢复艺术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魅力。美术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化教育。其中很明显的差异是,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要求超脱现有的知识范围,进行创作型思考。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特性,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有创作能力的人的基本权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持以认可的端正态度,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作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从基本稳定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储备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最终目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框架,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地将学生培养成才,使其能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杰出贡献。

七、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也说明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乐观的前景。要想高校美术教育有所成就,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多重意义,端正艺术态度,改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美术课程的内容,要注重艺术氛围的环境建设。所以,高校适当地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是我国艺术文化实力更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作者:郑跃丽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教育;融合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民间”二字也体现其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民间美术是指民间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所创造的,用以庆祝特定事件、节日的美术活动与美术风格,其领域之宽让人惊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民间美术有剪纸、绣花、编织、古法造纸、蜡染、扎染等,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范畴。民间美术是构成民族传统美术的关键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多种文化形式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或将民间美术融入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则为高校的艺术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调查来看,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中,西方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占据了主流地位,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灌输现代的、新潮的、西式的文化资源,却对本土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教育者往往以西方的文化体系为重心,忽视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民间美术了解甚少。在现今高校开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上,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全方位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堂与民间美术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一、民间美术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现状研究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其发展变化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文化便是其中一项,作为文化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更像是一种“文化、经济相互消融”[1]的延续。民间美术的消融与再创,以文化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为标准,这种标准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民族地区工艺传承人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当地高校艺术教育者的传播与维护。目前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普遍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体,在校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知之甚少,传统艺术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大危机”。因此,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当地民间美术发展的关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一)民间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体系较为薄弱。我国的民间美术教育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说起,以张道一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开始着手于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使之成为民间美术研究的开端,再至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民间美术系,标志着民间美术与调查的概念正式进入高校教育系统。之后除国美、鲁美等传统八大美院外,全国部分综合性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先后设置了民间美术专业或相关课程,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最大限度起到传承、保护本土民间美术的基本作用。以民族地区综合院校为例,大部分的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学时多为32学时或24学时,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只是象征性开设了18课时的选修课程,这些“简短”的课程设置虽然涉及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但课时安排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所占比例较小,可见民族地方高校对本土民间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的学校即便开设了较长学时的民间美术课程,也因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课程的教育内容多以“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基本种类、民间美术的工艺造型”等基础知识为主,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播和如何产业化则成为了边缘性课程内容被忽视。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学科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与民间美术内容相关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明显不足,即使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过于简单,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教学环节单一。除此之外,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授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高校教师依旧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给艺术类学生灌输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的不是为了传承保护文化,而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设定。这种标准化的课程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探讨艺术的自由,使得学生与民间美术实践脱节,最终抹杀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所产生的兴趣。

二、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融合策略研究

(一)课程融合,开阔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在艺术、哲学、经济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的艺术类别,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群体千年来不断进步的美学观与世界观,它从更为朴实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造物体系的美学价值。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同样也与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及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是植根于本民族土壤之上的现代教育体系,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自主自觉”[2]的文化传承,可以为教育课程提供特殊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含义深刻、创造手法丰富、操作性强的艺术门类,这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艺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吸收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造型、结构、图形、材料、色彩等艺术元素,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作水准的基本目的。此外,将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的民间美术融入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中,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和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也有益于高校艺术教学的定位,方便高校教师更好地把握艺术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和教学资源的互助,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形成特色艺术教育体系。(二)校企融合,促进民族地区民间美术产业化发展。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3],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规律。作为民族文化物质载体的民间美术也同样如此。如果当一个地区的民间美术其标志性、传承性及其认同性都不存在社会意义的时候,那么这个民间美术种类就会消失,当然这种消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发展条件有所限制,交通阻塞、现代文化差异、族群共生等原因时刻影响着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民间美术变得更难以发展出新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的维护和传承。如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起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呼吁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责。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方高校开始积极寻求教育体制改革和民间美术保护、传承之路,并力求发展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道路。民族地区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可通过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的结合,更深层次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发展情况,找出推动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探索其所承载的美学思想和社会经济含义,及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高校通过宏观调控教师资源,提高相关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引入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合理有效配置民间美术教师队伍的比重,鼓励年轻师生投身于维护和宣传民间美术的企业实践活动,并建立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民间美术实习基地和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使整个实践贯穿于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民间美术作品的设计、制造与创新等过程中,从而研究出既包含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又具有现代商业推广价值的好产品。

三、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民间美术的融入,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课程的开发、民间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信息档案的建立、学生现代设计的创新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全新探究与构建有着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能够使现今的艺术设计创作汲取传统艺术的营养。而通过对现代设计课程的改革,对民间美术的种类资源进行文化提炼,也能使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广阔的设计视野,从不同的人文环境中思考现代设计的文化缺失问题,从而形成具有传统民族特征的艺术教育体系,促使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论全球化的影响[J].王逢振译.南方文坛,2002(2).

[2]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8-25.

高校教育范文篇5

1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维观念陈旧

我国教育受传统理念影响较深,“继承教育”是主流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通常都喜欢用统一的一种模式去“改造”学生,结果是学生接受先人知识经验的能力普遍较强,但由于这种“继承教育”本身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

1.2机制不健全,政策导向缺失

虽然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开展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推广,但在创新教育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创新教育目前仍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鸡肋。政府主流引导的缺失、创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到位等种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业绩并未能在提职、加薪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

1.3教师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决定的,而现实状况是我国目前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观意识薄弱、职业理想缺失,把工资、奖金、福利等显性收益是否得到增加和职称评定是否得到落实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唯一动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致使创新教育的实施陷于困境。

1.4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

在科技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长则四五年、短则一两年,要求我们的书本知识必须及时适时地更新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节奏,而现实状况是高校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有的甚至十几年不更新,更严重的是学校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验课和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实践动手时间少、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使创新教育与实际教学脱节,弱化了创新教育的作用。

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2.1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冲突,正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沿承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是创新教育发展的精神、思想障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学会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学会摒弃消极部分,让我们的环境更加适合创新思维的涌现,而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转变思想。

2.2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经费的保障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实施创新教育的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第一,高校要落实好学生科研项目的各项经费,学生主要负责项目计划书和申报事项,而项目教师则负责选题和项目的指导工作,一旦项目的立项通过审批,相应的课题经费必须适时划拨到位。第二,高校要落实好实习经费的计划和安排,学校在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阶段,都要给予学生相应的经费支持。第三,高校要建立与创新教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保障机制,确保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创新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到位,保证图书室和实验室的有序开放。第四,高校要建构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质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对教师创新工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使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成果的教师,在奖金、福利和职称评定等方面都能获得相应回报。

2.3以人为本,创新制度环境

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第一,教师们在掌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特别是提高创新方面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氛围;第三,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尝试创新,着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第四,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新制度环境,鉴于我国众多高校教师治学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要积极创新制度建设,将教师年薪与教师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脱钩,引导教师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

2.4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一是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在教学中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课程设置要注重创造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激活学生创造的心理。二是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点,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适时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和学习经验交流时间,通过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和要求,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势必要求自己努力转变思维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柯赟洁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参考文献:

[1]李卫祥,赵慧忻.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4,3.

[2]胡淑芳,孟辉.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如把握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05,5.

[3]杨海生.浅谈创新教育[J].和田师范科学校学报,2005,1.

高校教育范文篇6

(一)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在结束了大学生涯之后,就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但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只顾着享受象牙塔内的安逸,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观念决定的,更是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同时,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没有重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师对于思想教育的忽视,或者形式化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只关注技巧教育,忽视文化教育

重视技巧教学,忽视文化传承的教学问题存在于许多高校的诸多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知识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关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美术技巧与方法。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到美术艺术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美术教育之后,只了解了美术艺术的一点皮毛,没有深入思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持,美术学习是不尽完整的。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承,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三)只培养知识能力,忽视综合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校美术教师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有条不紊地讲解绘画的具体步骤,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美术的绘画技巧,再加以多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只要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考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高校的美术教育重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被限制,也极大地缩小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面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应当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个人人品,决定了其日常行为规范性。只有具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正确的地方,让知识发挥出正面价值。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个人情感的投入以及热情的彰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美术专业知识充实个人头脑的同时,关注思想觉悟的提升。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陕北老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绘制的优势与具体应用的绘制技巧,更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出发,分析出一些思想因素。教师可以从农民的朴实以及农民的辛苦劳作入手,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得以提升,才能让其专业能力体现出来,让美术能力成为个人魅力的一部分。

(二)重视美术技巧与文化共同传承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能了解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化知识,那只能证明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是不完整的,自然,教师的美术教育也不尽合格。将美术技巧与文化教学进行结合,在传授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美术艺术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美术技巧水平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美术艺术观。美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让学生以美术学习过程为荣,更加享受美术学习。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布局技巧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要从布局技巧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更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布局技巧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创造。将技巧教育与文化传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

美术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想在美术方面真正有所成就,只学习课本内容是明显不够的。学生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全方位地感受美术艺术的美感,体会美术学习内容的意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资格去谈论美感与艺术,从自己的视角去创造美术作品,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机会,让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创作个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高校教育范文篇7

(一)高校安全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把法治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律进学校。”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重任,仅仅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具备法治观念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既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同时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二)高校安全教育是保障校园安全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叠加,各种思潮复杂化,大学校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安全意识薄弱、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应对各种安全问题能力差,使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成为各类案件、事故的高发地和受害群体。2012年北京市破获的一起高校系列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的弱点,在11所高校盗窃作案25起,案件造成经济损失约20万元。甚至还有些非常惨痛的教训,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斗殴致死案、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事件以及女大学生打黑车频频失联等,这些都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新时期,加强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校园正常学习、教学的现实需要。(三)高校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教育的目的促进人的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包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认识、以及安全行为和相应的心理状态。安全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高校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系统的安全意识培养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效能。

二、高校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陈旧效果不理想。自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把安全逃生纳入课堂教学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计入学分在全国高校逐渐得到落实。当前高校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说明安全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教育新的内容也次第产生。目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大多采取理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缺乏吸引力,安全实践演练因为场地、费用等在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不高。(二)安全教育模式创新不够流于形式。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融入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而高校开展安全教育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继续沿用一些传统的模式,在开学初、新生报到、案件高发期以及在校内发生安全稳定事故或接到上级有关安全通知时候,才会以宣传展板、安全宣传单、横幅、警情提示等方式加强教育,宣传形式单一、缺乏经常性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渗透力,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三)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一些高校更多关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安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安全教育起不到预防作用。学校保卫工作部门、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处以及二级学院等学生工作管理者多能认识到“安全稳定重于一切”的意识,但是现实工作中,缺乏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二是学生安全意识缺乏。宿舍中私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电器,贵重物品手机、笔记本电脑、钱包随处放置,走路经常低头玩手机,对陌生人没有戒备心,出门乘坐非正常营运车等,这些安全隐患都和学生安全意识不足密切相关。

三、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索

(一)与时俱进,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为了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国内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内容都能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矛盾不断。从宏观层面来看,由此产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问题。以微观视野来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学生源结构的变化,网络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迫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关注。这些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内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要。(二)借助新媒体,构建安全教育综合平台。据国家互联网中心统计,目前高校校园互联网普及率为100%,学生手机使用率达到100%,在校大学生78%以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必须利用“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理念,建构起集自助学习、交流服务、考核管理为一体的多元综合平台,为增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有益补充。一是搭建安全教育互联网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学习到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生活与安全方面知识,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安全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需求,在系统中自主选择学习,从而建立自身的安全知识体系。二是搭建互联网安全教育交流平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平台联系网上在线客服,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尽早排查身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问题发生。三是搭建互联网安全教育考核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学习时长、学习内容来全面考核并及时掌握每个参加自主学习同学的学习进度、安全素质。(三)建构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凝练安全文化,构建高校校园安全体系。用安全文化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校园安全文化的认同,才能确立长效安全运行机制。校园安全文化必须以物质基础为依托,要注重校园安全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消防、技防设施系统,不定期地排除各类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以建章立制为保障,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做到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和谐的安全氛围。二是构建一个实践演练阵地,落实安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安全教育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演练中安全防范技能才能得到提升。高校应针对校园火灾、校园暴力、地震等突发事件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学生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借助安全专业队伍,构筑示范成员阵地。高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成员如警察、消防员、安全专家开设讲座,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解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传授相关经验,让学生对对安全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接受学习更主动、更积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明珠 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6-12-25

[2]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亟待加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高校教育范文篇8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践活动,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在活动中确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公益活动。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促进高校优良文化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拓展,从最初的校园活动扩展到校外的活动,包括扶贫扫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一些重要的社会公益服务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自愿性、业余性以及公益性。即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工作是自愿的,利用的是业余的时间,从事的是公益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自愿性以及公益性可以增强大学生公益活动时的自觉行为,提高大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它不仅仅体现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其实效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实效性。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出现,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实践生活中来,大大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虽然许多高校都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高校内设置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但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只是走秀的形式,根本得不到领导以及相关教师的重视,其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给学生灌输既定的价值观,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学生提不起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反应麻木的现象,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甚少。

2.缺乏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些口头讲授以及一些符号或逻辑的简单说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活动甚少,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的措施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志愿活动中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1.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应带领学生组建青年志愿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组织,对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活动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场地以及必要的经费都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适时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顺利地发展。

2.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作用领导是一个组织的骨干人物,没有领导,组织就难于发展,因此,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的管理能力以及号召能力在整个青年志愿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熟练并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起到号召的作用,带动全体成员进行相应的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应着眼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对成员的心理进行必要的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不同的公益活动类型,确实地在青年志愿者的公益活动中贯彻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志愿者活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3.在公益活动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活动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主要形式,组织领导在设置活动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活动中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青年志愿者的所有活动中来,使各个成员在参加公益活动时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实践的基础,提高其实效性,真正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成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内涵,又兼具一定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语文教学凭借其独有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洞察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也是为了令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材重政治轻人文

受我国固有国情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学,主要体现为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与基础知识或职业考试相关的类型,很少考虑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目的的课本。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选择语文教材时习惯于以思想教育为权衡点,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同时还会渗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这种做法过于夸大了语文教学的政治功能,掩盖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质特征,使语文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深层次价值。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审美

知识传授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语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经历认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种过程,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和作品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然而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大多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实际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这种忽视审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错位现象不仅不利于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念与为人处世态度。

(三)教学手段情感特征不明显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化,情感特征不明显,不仅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还使学生对非功利性知识的关注程度下降,使其从一个原本拥有真情实感的人逐渐变成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汉字和语言的学习,还应包括对人类文明进化史中诸多文化现象的认知,仅依靠当前这种照本宣科传授知识技巧的教学手段显然是难以从灵魂深处来改善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困乏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试分数,却忽视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价值的流失,是对知识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之美

在高校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诗词、散文、诗歌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祖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关注课本内容中的文学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如柳永的《凤栖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等,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使其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诗词中的语言之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韵律之美。无论是现代主义作品,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外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地方美好人情的描写,很容易从情感桑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而在《聊斋志异》、《周亚夫传》、《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类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弃恶扬善、崇尚亲情、友情、爱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态正受到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更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指导学生赏析作品之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文学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学之美的基础上,高校语文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加强对相关作品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把握并学习作者写作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技巧、情感处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笔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组精心挑选和反复研究、编排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些作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过人之处和教学价值,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样需要对教材中的作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在理解透彻作品内涵的基础上方可开展教学活动。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语言之美、思想内涵之美、结构之美以及韵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分别感受各个场景之美,指导他们讲文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结合,运用对比统一的思想来赏析这篇文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努力做到发光、发热,为祖国发展作为贡献。

(三)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主动创造美

从本质上来看,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但从内涵上来看,文学作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通过比喻、拟人、联想等技巧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文学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思想观念,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拓宽课本作品中的内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作品中所显露出来的表象和知觉,赋予整个作品以全新的意义和形式。通常情况下,课本中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想象和填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情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创作,将作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和情感补充完整,呈现出一种创造美。由于不同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补出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切不可用标准答案的框架来约束学生们个性化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空白情节的处理技巧,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他们对语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当代学生对文字作品的阅读兴趣,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高校语文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然而在如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很大一部分被视频、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明显消退。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们阅读,然后再让学生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对比中体会阅读之美。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节选出一些片段让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再播放影视作品中关于这段文字的画面,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影视剧作品对原作改编的优劣之处,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作者:符欲静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

高校教育范文篇10

(一)对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

“文化安全”是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而凸现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命题,关于“文化安全”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文化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能够保持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传统和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二是对内具有健康的文化发展机制,能够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也有学者提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或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消化和吸收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3]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观不受威胁,可以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预防和抵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4]本文将高校文化安全定义为:高等学校在校园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学校倡导的、使全体师生员工始终保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以指导师生员工的情感和行为的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重点是要求我们维护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其免遭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侵袭和颠覆。

(二)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来渗透、消融、分化和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从而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去。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对中国的《十条诫令》中提到:“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5]西方敌对势力大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学生恰恰是直接面对这种文化的重要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2·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的有序状态,文化安全则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和颠覆,必然会给本民族和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高校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工作,这样可以使校园和谐,从而促使社会和谐。

3·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造成冲击在高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国际化气息浓厚的社会中,他们中的一些人立场不坚定、信仰不明确,极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思想。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让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大旗下健康成长。

4·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按照唯物论的要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志指出:中国文化“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6]。民族精神需要炎黄子孙去提炼和传承,而高校大学生则是这个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所以,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文化安全现状,我们要深思熟虑,及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的现状

(一)强势经济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和平渗透”。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的精神却改头换面地取代了伦理标准,物质享受上的纵欲无度越来越主宰和决定着个人生存的内容与目标,这些导致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堕落、精神空虚现象严重滋生与蔓延,影响西方文化的安全与吸引力,而且这个社会有解体的危险。”[7](P125)西方的“和平渗透”思想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反映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上,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的消蚀和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蔓延。

(二)“文化帝国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强权的形式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大肆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以达到控制别国文化的目的,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说:“从观念、感情、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大的软实力资源。”[8](P160)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他们企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来控制别国,进而削弱别国的民族凝聚力。面对这种挑战,中国共产党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9]因为高校是信息传播最集中的中心之一,大学生对接受外来文化有特殊的优势,所以难免遭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和渗透。因此,我们不能任其发展,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控和制止,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

(三)文化网络化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然而也给人们尤其是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精神空虚、迷失自我、价值取向歪曲、责任感淡化等。因此,“网络安全的警惕不容半点放松,网络安全更是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在提高全民网络安全和信息防范意识的基础上,加快构筑信息安全战略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紧要迫切的问题。”[10]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尽量避免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去克服和避免网络危害,使大学生具有认识事物的独特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

三、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它是当代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如若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思想文化安全问题,强调指出:“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9]高校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他们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学术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使高校大学生努力拼搏,勇于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二)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文化安全意识

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正确看待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精神内容,但是不能夸大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11](P225)。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仅是文化利益的一部分。高校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西方强势经济的文化影响,正确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和网络文化的双重性,使他们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有效抵御文化风险。

(三)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