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30:48

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范文篇1

全会《决定》系统回顾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五大成就”、对全局的“四大贡献”和积累的“五条经验”,冷静剖析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四个问题”,明确作出了我国总体上“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

(一)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成就”。一是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三是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五是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农村改革发展对全局的“四大贡献”。一是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二是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的“五条经验”。一是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党指导“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二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激发农民积极性、搞活农村经济的动力源泉。四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方向。五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农村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

(四)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四个问题”。一是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二是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四是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全会《决定》鲜明地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充分表明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繁重性,再次警示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五)我国总体上“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是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是我们今后制定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基点、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制度的基本依据。

二、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全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的高度,完整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成了今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目标任务。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全会《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体制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其中,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要求今后12年年均增长5.95%(按不变价计算),从近年实际情况看是积极稳妥的。当然,这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指标,我们要力争在实践中超过这个指标。

(三)重大原则。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5项重大原则,即“五个必须、五个始终”: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二是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五是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全会《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部署和举措,注重制度建设,力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注重抓住关键,力求解决带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注重突出重点,力求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一)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全会《决定》首次系统提出加强“六大制度”建设,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强调“毫不动摇”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毫不动摇”,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长久不变”,就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一大政策亮点,目的是给农民吃长效“定心丸”。“两个转变”,就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是对今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的一个方向性概括。

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重点提出实行“两个最严格制度”、建立“两个市场”和保障“两个权益”。“两个最严格制度”,就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两个市场”,就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鲜明提出“一个允许”、“三个不得”,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对改革征地制度,强调征地要按照同地同价原则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两个权益”,就是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明确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的政策指向。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明确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四项制度”。提出“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明确国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是一项长期政策,要求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强调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理顺比价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从加大支持和放宽准入两方面,在强调加强监管前提下,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作出了政策安排;从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和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两方面,对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出了政策安排,特别强调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允许有条件的地方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从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两方面,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作出了政策安排,提出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会《决定》要求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突出强调各地区都要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除重申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外,又有很多突破和新的要求。比如,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农机3大关键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要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力争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健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

(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全会《决定》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等8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这里面有很多政策亮点,比如:首次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明确提出5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四、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围绕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会《决定》从工作体制、基层组织、党风廉政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要求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点完善5项体制机制:一是健全领导体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三是完善责任制;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五是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二是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三是改善村干部待遇;四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改革措施范文篇2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框架,大刀阔斧地改革国家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制定出能够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效益、速度的宏观统计指标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l)大力精简定期报表指标体系。统计制度改革要坚持年报资料宜全面详尽,定期报表尽可能简化的原则。建议目前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类值表的分类予以合并简化,商品表的商品目录只需设置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即可。

(2)鉴于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难以统准统全的事实,将该表予以取消,把全部贸易企业分为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两大块,分别统计其流转额和流转量,用全社会零售企业流转额代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要掌握其发展趋势就可以了。

(3)在改革国家贸易统计报表制度的前提下,规范和配套改革部门统计报表制度,以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职能作用和积极性。并从科学、简炼、明确、适用出发,考虑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重新构造既能满足宏观管理需要,更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

二、以抽样调查为主体,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贸易统计数据质盘。

在统计调查方法上也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等非全面调查方法,以适应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要求。自1994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及全国各地在贸易统计调查方法改革上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难以满足分级管理对统计资料的需要,且重复劳动、重复统计使企业不堪重负,地方政府统计部门及其贸易统计人员也丧失信心了。所以笔者愚见,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也要适应和顺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异想天开,重起炉灶.如果我们设计的抽样调查方案能从我国行政管理最低一级的县(市、县级区)出发,抽出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县城流通领域情况的样本,地区在所辖各县(市、县级区)抽中样本单位的基础上抽取地区级样本,省、国家依此方法抽取样本,那么就可以调动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搞贸易统计改革的积极性了。当然,建立必要的合适的样本轮换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开展贸易业普查,建立较为准确的抽样框。

改革措施范文篇3

根据工作要点的介绍,全国税务系统今年将认真落实各项税收调控措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改革对象主要有: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好成品油税费改革措施。继续细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范非营利组织减免所得税制度,研究制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减免、创业投资企业优惠等政策实施办法。研究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案。根据国务院的部署,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研究整合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制度的方案。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建税与印花税联动改革。研究制定环境税改革方案。推动研究社会保险税方案。

此外,还将制定实施支持“三农”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提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完善农副产品加工和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增值税政策。做好促进节能减排的消费税政策研究工作。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和收入确认的相关制度,完善特殊事项和行业的所得税政策。研究明确股权奖励及转让等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统一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办法,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抓紧研究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等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业、推进文化、医疗体制改革等税收政策。围绕20*年主体税种的税收新政,工作要点明确,将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日常涉税管理。

在货物劳务税方面,工作要点明确以下内容:一是实施新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完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管理办法。保持增值税征管系统、货运发票税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统一发票和货运发票的抵扣管理。对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实行先比对后抵扣的管理办法,加强稽核工作,对即征即退企业适时实行先核后抵办法。强化对稽核异常的增值税抵扣凭证的审核检查;二是对酒类等征收消费税产品实行核定计税价格办法,防止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产品价格逃避消费税。制定成品油消费税征管办法。完善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管理办法;三是积极推行建筑、房地产行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办法,继续推行总局开发的项目管理软件。完善车价信息汇总工作,推进车购税申报信息采集和业务档案电子化进程;四是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加强出口货物征退税衔接。建立出口退税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加强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行出口退税网上申报和认定,与海关开展加工贸易进口报关单、保税区备案清单、进出口统计等数据共享工作,整合出口退税软件和综合征管软件的相关功能,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管理水平,加大对出口骗税案件的查处力度,防范出口骗税。对于20*年变化最大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要点中透露,将做好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工作,建立企业所得税管理规范,出台部分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完善企业所得税预缴办法。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完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建立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个人所得税管理方面,将扩大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范围,促进全员全额明细申报工作,对高收入重点纳税人实行建档管理。

配合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2099年,将继续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主要是完善反避税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关联申报管理,研究探索针对资本弱化、受控外国公司、避税港避税等反避税措施。做好单边和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的谈签。加大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力度,逐步开展与相关离岸金融中心情况交换协议的谈签工作。完善国际税收管理制度,健全非居民税源监控机制,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及汇算清缴。加强税收协定谈签、执行工作,防范对协定条款规定的滥用。

改革措施范文篇4

随着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高校医疗改革势在必行。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则标志着我国医疗改革进入加速阶段。十二五规划是富民之年,其工作重点是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求有效减轻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再次将医疗改革纳入国济民生大事,加速全面实现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执行,在此大前提下,高校医疗改革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2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

2.1高校医疗经费支出不堪重负

由于国家对高校公费医疗拨款制度多年未变,从1998年扩招到现在高校规模不断壮大,而享受公费医疗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人数翻了几番,同时加上人口趋于老年化,重症病人不断增加,而校医院的医疗设备的陈旧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有限,这部分病人必须转由社会医院治疗,社会医院收费泛滥,从而导致高校医院医疗费逐年提高,甚至超负荷运转。本人所在高校的医疗费支出每年以10%———15%速度递增,这无形之中占用了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经费,影响高校的发展。

2.2医院现状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各高校的校医院都是在建校初期或扩招前根据当时学校规模而建的,医院的用房,设备以及人员的配置与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大极不相适应。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有限,高校要承担大部分的医疗费,所以医疗设备也是寥寥无几,甚至是淘汰品,所购的药品也是低廉的药品,疗效不佳。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职工退休高峰的到来,退休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百分比也增加,本人所在高校的离退休人员占全校教工总数的45%,这部分人也是重症病人的人群,同时中青年教师也因工作压力处于亚健康状态,突发病和疑难病例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并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校医院只能作简单诊断和治疗。

2.3医务人员结构、业务水平与社会医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医院是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旨在为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初步诊断治疗的功能,所进人员也大多是教师家属及配偶,学历偏低,甚至有的是后期培训上岗,业务水平有限,同时在校内所接触的病例较少,临床经验不足,医疗水平也得不到提高,校医院医务人员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门诊工作中,仅凭原有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接诊病人已远远不够。由于医务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诊疗手段落后,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病人,只能采取能治救治,不能治就转外院的办法,根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开展必要的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掌握新的医疗知识和提高医疗水平。甚至有的医务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工作得过且过,稍有疑难病症就将病人转院,对新知识,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校医院对人才的调入也无主动权,而是由学校人事部门统一考虑。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高校医院难以给广大的教职工和学生能够提供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它一方面要对学校负责,不能使医疗费用超支太多,另方面又要在如此落后的工作条件下面对超负荷的门诊工作,这就造成矛盾重重,问题已经极为突出,所以,高校医疗管理改革已魄在眉睫。

3改革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公费医疗管理制度

为加强高校公费医疗管理,做好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的准备工作,高校应根据国家对公费医疗实行“国家负担一部分,集体负担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的原则实行公费医疗改革,完全打破过去的“公费制度”,改变“生、老、病、死”由国家买单的格局。对教职工按照职称,职务等级执行个人自费比例,如:门诊看病取药按照10%-15%比例个人自费,住院按照15%-25%比例个人自费。同时,要与对口医院签订管理协议,防止医患勾结套取学校医疗费,使有限的医疗经费用在刀刃上。对在校大学生将其纳入社会医保,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商业保险以作重症疾病治疗的补充。

3.2加强业务学习,规范人员管理制度

随着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新知识,新药品,新的治疗手段的掌握都要求医务人员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同时,在人才的引进上要让校医院具有主动权,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主动引进业务骨干提升医院整体业务水平。为提高高校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须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按岗定薪,重实效,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其劳有所得,功有所偿,过有所罚,充分调动高校医院职工的积极性。

3.3提高信息化管理,扩展社区服务

改革措施范文篇5

一是选择推荐重要岗位。去年11月,县委根据正科级领导岗位空缺情况和干部工作实际,结合乡镇党委换届,选择县林业局局长、规划建设局局长、环境保护局局长、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局长4个重要岗位,试行了全委会和县四套班子成员实名推荐。今年3月,结合乡镇人大、政府班子换届,根据市委乡镇班子换届调整原则,对3个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职位、4个乡镇长职位再次实行了全委会和县四套班子成员实名推荐。两次实名推荐的11个岗位都属于重要的正科级领导岗位。

二是确定推荐原则。根据推荐岗位及所在班子结构情况,确定推荐原则,明确岗位匹配需要条件、要求,明确规定推荐人选必须具备的年龄、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任职经历等,注重选拔熟悉经济、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执行力强的复合型干部。比如县规划建设局长要求具有规划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乡镇党委书记要求在乡镇担任过副科以上职务,使干部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三是提出预备人选。根据岗位匹配条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推荐预备人选,两次推荐共有103名干部作为预备人选。

四是精心组织推荐。制定了实名推荐工作方案,印制了预备人选基本情况、德才表现、工作业绩简介,设计了推荐表格。参加推荐的人员为县委委员和不是县委委员的县四套班子成员。推荐会由县委书记作动员讲话,介绍推荐岗位、推荐原则和推荐要求,强调推荐纪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介绍预备人选近几年根据工作考核考察综合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等情况,并作填表说明;与会人员根据预备人选基本情况简介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署实名推荐。

五是计票综合比优。由县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干部办主任进行统票,严格保密。然后组织部门对每个职务得票前几名的人选进行综合考察比优,特别是对近三年来的工作业绩、群众反映的优劣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将最优秀的干部确定为该岗位的拟任人选。最后经公示和考察后,经县委常委会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产生任职人选。

**县两次“署实名责任推荐”,积极探索、完善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的实践证明,推荐得票较高的预备人选都是公认程度较高、工作业绩突出、位岗匹配合适的人选,推选出来的干部在群众中公信度高。通过回访了解,通过实名推荐选任出来的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进入角色速度快,工作业绩比以往更加突出。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名推荐制有利于破除“领导印象论”,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干部任用的准确性。实名推荐就是用民主的方法选人用人,视野广、失误少、公正度高,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行为是釜底抽薪,对只认领导、不认群众的官僚作风是治本之药。从我县两次实名推荐的情况看,所推荐的人选,尤其是各职位推荐得票第一的人选,与县委平时掌握了解的情况完全吻合。真正把能干事、干成事、群众满意的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

改革措施范文篇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深刻变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30年前,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耕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林地同耕地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山有其主”,这必将使林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再次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其意义十分重大,是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空间,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充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有近6000万亩集体林地,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41%,相当于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6%。特别是我省南部一些山区,不仅耕地面积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其优势在林、潜力在山。但长期以来,集体林地并没有完全成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从而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制约了林区的经济发展,许多林区群众成为生活较为困难的群体。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通过集约经营林地,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同时,农民还能得到国家在营造林方面的补贴,直接得到实惠。林改还可以盘活林业资产,必将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发展,农民增收,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林业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加强生态建设,不仅要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体制,确立农民对集体林地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必将调动广大农民兴林营林的积极性,农民就会像经营耕地一样经营林地,对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同时,林地、林木成了农民的重要财产,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必将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资源总量,对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产品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比当年的耕地承包难度大得多。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集体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尤其是我省是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省份,造林的难度又十分大,经不起任何折腾。因此,在推进改革中,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把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充分,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妥推向前进,真正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总体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把耕地的家庭承包制度引入林地,根据林业的特点和农民的愿望,通过均山、均股、均利等形式,将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平等落实到户,使集体经济内部的成员平等享有集体林地的权益。可以看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承包到户,通过承包落实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关键是平等公平,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平等享有承包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山于民”。

二、要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分配,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自主经营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要通过落实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让农民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多得利、得“大头”,让利于民,还利于民,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调动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的积极性。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特别是我省集体林地绝大多数为生态公益林,对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作用,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把生态受保护作为改革的底线。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把各项配套措施、管护措施建立起来,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农民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主体。农民对当地的山情林情状况非常清楚,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如何改、何时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主决策,充分发挥民智。改革的方法、内容、步骤都要交群众讨论,让群众明白,符合民心,体现民意。改革的结果要张榜公布,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坚决杜绝“刮风”和行政命令,不能搞包办代替,更不能强制推行,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

四、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一定要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健康顺利进行。要严格执行《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有序。要坚持按程序办事,做到政策、内容、方法、步骤、结果五公开,严禁暗箱操作,杜绝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要妥善处理各种林地纠纷和矛盾,通过改革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对于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承包了的林地,如果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且群众意见较大的,要依法纠正。要严厉打击乘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革依法有序推进。

五、要实行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我省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集体林地林情各不相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不能搞“一刀切”和一个模式。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确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式和集体林地经营管理形式,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特色,真正实现林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

改革措施范文篇7

1.规范干部任用启动程序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大家认为,启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第一道环节,是客观存在的。规范干部任用启动程序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际,符合《干部任用条例》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规范启动程序是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呈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形成了从民主推荐到决定任用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就启动程序而言,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还比较薄弱。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完整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链”和制度体系。

其次,规范启动程序是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领导干部用人行为的迫切需要。启动程序的不规范给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随意用人有了可乘之机。分析近年来受到查处的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典型案件,其原因往往与这一环节的制度存在漏洞有紧密关联。因此,规范启动程序,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的用人行为,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用人权,并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再次,规范启动程序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迫切需要。对启动程序加以规范,有利于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破除干部工作神秘感,体现干部工作的公平正义,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信任度。

2.当前在干部任用启动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党组织着眼于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年6月,浙江省出台《关于试行市、县党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的意见》,对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行为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宁波、绍兴、江东等地围绕干部任用启动的主体、条件、途径等进行了探索研究,形成了一些初步成果。

但由于现行干部政策法规尚未对启动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因而各地在思想认识、实践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思想认识层面,一些领导干部对干部任用启动程序的存在、地位和作用等认识比较模糊。有的提出,启动程序是不是存在?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能不能算一个独立环节;有的担心,各地的动议和初始提名一般都有一套沿袭下来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如果简单地加以统一,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认为,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对一个地方的工作负总责,在用人上如果削弱其权力的话,就会造成责、权不对等,不利于工作开展,等等。

在实际操作层面,比较突出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体不明确。即对“由谁来动议和提名”没有规定,导致实际运作中产生各种偏差。常常是由少数人甚至某个人决定班子调整和选用干部的时机、数量以及提名人选。二是程序不规范。对启动程序包括哪些具体环节和内容不清楚,对应由哪些组织和人员参与也无具体限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使不同地方的启动方式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地方不同的领导之间、同一个领导对不同职位,甚至同一个领导在不同时期对有关职位的启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往往以主要领导的意志为转移。三是要求不明确。主要是在动议和初始提名中缺少具体、清晰的依据,对某一岗位应该选用什么人,不该选用什么人,没有限制性规定,往往是谁的权力大谁就可说了算。这也造成组织部门酝酿协调难,如领导之间意见一时难以统一时,组织部门就会无所适从。在初始提名上权限不明确,提名的广泛性、规范性不够,提名结果神秘化。四是责任难追究。因为实际操作中主体和责任的模糊性,使启动主体的责任难以界定。少数领导干部利用制度的缺失,在干部任用中搀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造成“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的现象。

3.干部任用启动程序的基本内涵

对干部任用启动程序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文件制度作过统一规定。研讨中,许多同志提到干部任用启动程序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所谓广义的启动程序,是指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动议开始到考察对象的确定之前的工作环节。对狭义的启动程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指初始提名;另一种认为应理解为动议,但对要不要涉及干部调整配备的明确意向,特别是具体的建议人选,各有不同看法。课题组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干部任用启动程序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链”,实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和全程监督。

通过深入研讨,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干部任用启动程序是指在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部门具体负责,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配备需要,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酝酿协商和有关会议集体决定,提出并确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包括调整理由、调配原则、职位和任职资格条件、建议人选等)的过程。启动程序从内容上讲,包括动议和初始提名;从组成要素上来说,包括启动的原因、启动的时机、启动的主体、启动的范围、启动的途径、启动的纪律等;从其性质来说,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环节,对用人时机、方式和后续程序产生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向和路径。

许多同志还特别提到,规范干部任用启动程序,是对“一把手”用人权的合理规范,而不是取消。要通过规范启动程序,明确“一把手”用人建议权;同时,对这种权力加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避免不少地方存在的用人上“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努力使“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另外,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整体的一个组成环节,干部任用启动程序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环节特别是与民主推荐环节紧密联系。在个别调整时,启动程序与民主推荐是前后道程序的关系,而在领导班子换届和公开选拔时,启动程序中的初始提名就与民主推荐相互重合在一起,民主推荐本身成为初始提名的一种形式。

4.规范干部任用启动程序的几个具体问题

大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启动程序加以规范:

1、明确启动的主体。党委是干部任用启动的主体。组织部门作为地方党委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干部政策的重要部门和负责党委对干部管理的职能部门,熟悉干部情况和干部政策,是干部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应该是干部任用动议的建议主体。组织部门要本着集体领导的原则,以会议的形式集体研究讨论是否启动、什么时候启动、怎样启动等具体方案,由组织部门负责人与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有关人员充分酝酿协商后启动选拔工作。党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作为党委负责人也应具有提出动议建议的权力。就初始提名主体而言,其范围比动议主体更广,除动议主体之外,初始提名主体有时还可以包括其他领导干部、部门党组织和干部群众。

2、规范启动的情形。这是启动的前提和依据。干部任用工作的启动,要根据领导班子换届、领导职数空缺、干部正常交流、机构变更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提出。要加强干部调配工作的计划性,按照干部队伍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总体要求和适时需要的原则调整干部,防止随意启动、频繁地调整干部。

改革措施范文篇8

今年中组部将认真贯彻实施《**—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就此中组部推出了一系列扎实举措。

——以党政干部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继续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任务的落实。重点抓好《文选》、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培训,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重点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按照中央的要求,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文选》专题研讨班。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切实抓好换届后新进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和培训。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办好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举办的各类主体培训班。抓好境外培训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基础性建设。继续抓好《干部教育条例》的贯彻落实,认真实施《**—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抓好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的学习使用。研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把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与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境外培训工作的意见》,坚决防止借培训之名搞公款旅游和其他不正之风。会同修订和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会同、中央党校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地方党校教学改革的意见》。着手建立全国和各省区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的工作指导,加强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的建设。

——认真落实《**—2010年全国组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重点抓好换届后新任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部长和市(地)党委组织部部长的培训,抓好中央和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继续实施和改进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并试运行全国组工干部网上学院,不断扩大组工干部培训的覆盖面。

改革措施范文篇9

1.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时间有限,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大多数院校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采用前两年基础课,后两年专业课的方式,这样,学生真正接触平面设计的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在专业课中,老师大多以理论为主,讲解大量的专业知识,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平面设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联,伴随着经济,科技的极速发展,平面设计理念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有所用”,不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动态,不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便无法正视自身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也无法真正地投入到设计之中,“学而无用”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2.学生学习技能单一,不利于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动态。

平面设计涵盖了诸多领域,比如:广告设计、图标设计,画册设计等等,创作者要通过一些视觉元素来传达创作者的设想与理念,因此,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多元的知识结构在平面设计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不是简单的高新技术的融入与图形的堆叠,而是一种艺术与思想的传达对接,培养学生向综合方向发展,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其个人素养尤为重要。反观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只是传授给了学生设计的基本功底,如何去设计,并没有教给学生,设计的灵魂与魅力何在,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如何才能用自身的技能来诠释演绎设计的魅力。在平面设计的初始阶段,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值得深思。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平面设计教学的新举措

上文中分析了当今平面设计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我们将从课程设置、评估机制,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

平面设计是一门与社会潮流紧密相联的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同时,平面设计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平面设计内部的变革,掌握日益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并且熟练应用,是教师面对机遇挑战必须拥有的技能。

2.进行合理课程安排,改善当今对学生的评估机制。

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对该专业繁杂的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实属不易,但要尽量地做到相对地紧凑合理。在前两年的课程中,基础技能学习的同时,侧重综合学习,宽口径、厚基础,尽量让学生在获得基础技能的层面上,发散思维,寻找自己的兴趣点,进而为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大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在评估机制上,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擅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优化资源配置,扬其长避其短。

3.转变教师角色,进行引导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

学生在学校习得的基础技能是平面设计的骨架,而丰富的人生体验,多元的知识结构与创造力是平面设计的灵与肉。教师要由“授鱼”转变为“授渔”的角色,将学生从“强制力下的妥协”中解救出来,给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活动空间,并且引导其敏感地感触时代的潮流脉动。创作的灵感来自长期的积累,教师在理论传授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共享最新的网络资源,并且与公司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设计给人带来的更真实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进而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改革措施范文篇10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当前,阻碍江苏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想束缚还很多。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狭隘人才观,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坚决破除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落后占有观,牢固树立人才社会化的思想,鼓励人才、智力、知识合理流动;坚决破除“求全责备、以偏概全”的片面用人观,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用人所长、容人之短,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识才、用才,使各类人才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二是要进一步解放人才,让一切创业致富的人才充分活跃起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是解放人才的关键。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才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把人才引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兼职兼薪、支持创新创业。要加快人才市场发展,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择优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建立充分体现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让做出贡献的人才得到丰厚的社会回报。

三是要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让一切人才创造的成果充分活跃起来。多年来,我省申报的技术专利名列全国前茅,但能够形成规模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却不是很多。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让各类科技成果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在市场中实现价值。要进一步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要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服务;要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和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我省蕴藏的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