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11:37

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范文篇1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一)郑州商学院所在地巩义市特色文化简介。郑州商学院所在地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心,滔滔黄河和潺潺洛水在这里汇流,孕育了光耀千古的河洛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其发祥地便出自巩义。千年以来,河洛文化用它独特的魅力滋养着巩义这片土壤,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厚实的发展力,助推巩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巩义市的豫商文化、庄园建筑文化、诗歌文化、石刻文化、留余文化、家训文化、乡贤文化、民居民宿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当地标志性的特色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二)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1、人才培养。在教学方面,郑州商学院开设了《河洛文化艺术》《豫商文化专题》《巩义地方文化》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河洛文化的精神、制度、理念、故事、商训、商业风俗、民间手工艺等,传承并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全方位育人。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中,以丰富的形式感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学校成立了“河洛大鼓工作室”“河洛剪纸工作室”;为了普及宋陵文化知识,宣传保护宋陵文物,学校重点推出“宋陵文化成功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通识游学活动,使学生对宋陵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史知识和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到康百万庄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更好地了解、凝练、传承和发扬传统豫商文化;学校孝义文化中心举办了孝义文化周活动,以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领略孝义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看到根植于巩义这片热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2、学术研究。郑州商学院自建校以来,扎根巩义市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文化优势,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潜心做好学术研究,积极融入地方社会发展。学校充分挖掘巩义市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以诗圣故里、康百万庄园、宋陵等为依托,确立了学校“三服务”的科研工作方针,制订了“企业(政府)出题、学校支持、院部作答、市场检验”的工作机制。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成立了杜甫研究所、宋陵文化研究所、巩义窑陶瓷研究院、黄河流域商文化研究中心、智能商业研究院、豫商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竹林精神研究中心、孝义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总结凝练、深入挖掘巩义方志文化资源,积极转化方志资源教学成果,推动方志文化在校园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发挥方志文化在育人上的重要功效。3、服务社会。郑州商学院立足于巩义河洛文化,深耕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努力成为展示与传播巩义特色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核心平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立体化融合模式。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服务于地方发展,培养适合地域发展的人才,结合巩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优秀的特色文化,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依托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豫商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集聚专业力量组成帮扶团队驻村助力巩义十五个乡镇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巩义特色旅游文化,主动对接当地产业转型与旅游业发展,依托长寿山景区、康百万庄园等文化遗产,与政府、企业联合开展合作项目十余项,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涉村镇石窑民宿资源研讨开发,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推广与传承。

三、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路径设计

(一)传承原则

1、思想指引原则。加强地方高校自身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要以中国特色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引导地方高校大学生坚定自身政治信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与思想导向,夯实自身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2、批判继承原则。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秉着批判原则,进行选择性继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精华与糟粕的并存。要对地方特色文化做出认真审慎的区分,在吸收、传播的过程中进行适宜的选择与创新,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结合当今时展的脉络与趋向,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补充创造,使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协调。3、融合互补原则。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地区之间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变得更为畅捷,提供的互动平台也更加宽广。在地方高校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明。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过程中,要站在东西方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汇点上,融合互补,相互借鉴、吸收、发展,使得地方文化更具有先进性与中国特色,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浪潮之中。

(二)传承路径

1、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地方高校可以从所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寻找丰富的资源,建设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体现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比如,可以在校园里建造一些地方历史名人的塑像;挑选出当地著名历史人物名言名句,张贴在教室、宿舍楼等场所内,也可以书法的形式,制造牌匾悬挂在教学楼等建筑前;给新盖的建筑物、新修的道路、新修的活动广场等,以蕴含地方特色的名字命名;利用校园中的展板、文化墙等进行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增强特色文化的普及面,等等。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将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身边点滴中随处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对地方高校学生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2、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著作阅读。地方高校要引领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高校所在地诞生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素养与地方情结,通过阅读可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熏陶,在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文化自觉的提升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认真阅读、品悟,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就可以很好地转化为其自身精神素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可以借助“书香校园”工程,在阅读优秀文化经典著作的同时,进行名句名段的摘抄与诵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3、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讲座。讲座是高校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较强的学术性、知识的宽广性可以给人带来新的启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地方高校可以经常开展以普及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讲座,这也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中一些不容易理解或者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使学生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社会进程的结合点与发力点也有更为长远的目光。通过讲座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可以更好提升知识的传播与吸收效率。地方特色文化讲座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夯实必要的知识基础。4、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其活跃、多元性很强的模块,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知识领域的扩展、文化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团活动趣味性较强、可参与度高、加入门槛低,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快捷。借助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民间故事演讲、书法比赛、传统剪纸技艺展示、摄影比赛、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方特色文化,达到培养兴趣、普及知识的目的。5、拓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渠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凭借自身的低成本、互动性强、传播较快等特点,成为当今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很强,新兴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成为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突破点。可以借助新媒体多样的传播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新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化、立体化的方式多层面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线上论坛或者制作相关专辑;创建地方特色文化网络博物馆,普及文化知识;搭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网站,进行相关书籍、服饰、特产的销售;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短视频播放、发起话题讨论等,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6、加强社会实践体验。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文化基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做志愿服务。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业的企业进行参观与交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一些地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因其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进行师徒制教学,则更需进行实践深入体验。除了外出进行参观了解外,可以在校内建立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基地,邀请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人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现场传授与示范,这样的实践教学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可,达到更好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涛.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4).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思琪.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8(03).

[4]申晓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以河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地方高校范文篇2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一)郑州商学院所在地巩义市特色文化简介

郑州商学院所在地巩义市位于中原腹心,滔滔黄河和潺潺洛水在这里汇流,孕育了光耀千古的河洛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其发祥地便出自巩义。千年以来,河洛文化用它独特的魅力滋养着巩义这片土壤,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厚实的发展力,助推巩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巩义市的豫商文化、庄园建筑文化、诗歌文化、石刻文化、留余文化、家训文化、乡贤文化、民居民宿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当地标志性的特色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

1、人才培养。在教学方面,郑州商学院开设了《河洛文化艺术》《豫商文化专题》《巩义地方文化》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河洛文化的精神、制度、理念、故事、商训、商业风俗、民间手工艺等,传承并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全方位育人。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中,以丰富的形式感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学校成立了“河洛大鼓工作室”“河洛剪纸工作室”;为了普及宋陵文化知识,宣传保护宋陵文物,学校重点推出“宋陵文化成功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通识游学活动,使学生对宋陵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史知识和文化素养;组织学生到康百万庄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更好地了解、凝练、传承和发扬传统豫商文化;学校孝义文化中心举办了孝义文化周活动,以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领略孝义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看到根植于巩义这片热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2、学术研究。郑州商学院自建校以来,扎根巩义市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与文化优势,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潜心做好学术研究,积极融入地方社会发展。学校充分挖掘巩义市优秀的特色文化资源,以诗圣故里、康百万庄园、宋陵等为依托,确立了学校“三服务”的科研工作方针,制订了“企业(政府)出题、学校支持、院部作答、市场检验”的工作机制。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成立了杜甫研究所、宋陵文化研究所、巩义窑陶瓷研究院、黄河流域商文化研究中心、智能商业研究院、豫商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竹林精神研究中心、孝义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总结凝练、深入挖掘巩义方志文化资源,积极转化方志资源教学成果,推动方志文化在校园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发挥方志文化在育人上的重要功效。3、服务社会。郑州商学院立足于巩义河洛文化,深耕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努力成为展示与传播巩义特色文化与城市文明的核心平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立体化融合模式。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服务于地方发展,培养适合地域发展的人才,结合巩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优秀的特色文化,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依托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豫商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集聚专业力量组成帮扶团队驻村助力巩义十五个乡镇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巩义特色旅游文化,主动对接当地产业转型与旅游业发展,依托长寿山景区、康百万庄园等文化遗产,与政府、企业联合开展合作项目十余项,邀请业内专家参与涉村镇石窑民宿资源研讨开发,促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推广与传承。

三、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路径设计

(一)传承原则

1、思想指引原则。加强地方高校自身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要以中国特色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引导地方高校大学生坚定自身政治信仰,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与思想导向,夯实自身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2、批判继承原则。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秉着批判原则,进行选择性继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精华与糟粕的并存。要对地方特色文化做出认真审慎的区分,在吸收、传播的过程中进行适宜的选择与创新,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结合当今时展的脉络与趋向,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补充创造,使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协调。3、融合互补原则。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地区之间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变得更为畅捷,提供的互动平台也更加宽广。在地方高校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明。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过程中,要站在东西方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汇点上,融合互补,相互借鉴、吸收、发展,使得地方文化更具有先进性与中国特色,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浪潮之中。

(二)传承路径

1、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地方高校可以从所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寻找丰富的资源,建设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体现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比如,可以在校园里建造一些地方历史名人的塑像;挑选出当地著名历史人物名言名句,张贴在教室、宿舍楼等场所内,也可以书法的形式,制造牌匾悬挂在教学楼等建筑前;给新盖的建筑物、新修的道路、新修的活动广场等,以蕴含地方特色的名字命名;利用校园中的展板、文化墙等进行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增强特色文化的普及面,等等。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将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身边点滴中随处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对地方高校学生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2、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著作阅读。地方高校要引领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高校所在地诞生了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素养与地方情结,通过阅读可以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及价值观的塑造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熏陶,在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文化自觉的提升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果可以认真阅读、品悟,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就可以很好地转化为其自身精神素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可以借助“书香校园”工程,在阅读优秀文化经典著作的同时,进行名句名段的摘抄与诵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3、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讲座。讲座是高校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较强的学术性、知识的宽广性可以给人带来新的启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地方高校可以经常开展以普及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讲座,这也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中一些不容易理解或者理解出现偏差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使学生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对于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社会进程的结合点与发力点也有更为长远的目光。通过讲座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可以更好提升知识的传播与吸收效率。地方特色文化讲座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夯实必要的知识基础。4、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其活跃、多元性很强的模块,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知识领域的扩展、文化情操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团活动趣味性较强、可参与度高、加入门槛低,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快捷。借助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民间故事演讲、书法比赛、传统剪纸技艺展示、摄影比赛、辩论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方特色文化,达到培养兴趣、普及知识的目的。5、拓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渠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凭借自身的低成本、互动性强、传播较快等特点,成为当今媒体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学生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很强,新兴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成为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突破点。可以借助新媒体多样的传播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新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化、立体化的方式多层面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线上论坛或者制作相关专辑;创建地方特色文化网络博物馆,普及文化知识;搭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网站,进行相关书籍、服饰、特产的销售;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短视频播放、发起话题讨论等,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学习的参与度。6、加强社会实践体验。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文化基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做志愿服务。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创业的企业进行参观与交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一些地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因其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进行师徒制教学,则更需进行实践深入体验。除了外出进行参观了解外,可以在校内建立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基地,邀请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人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现场传授与示范,这样的实践教学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与认可,达到更好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涛.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04).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思琪.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8(03).

[4]申晓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以河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地方高校范文篇3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地方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探索研究通过实施“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创新专业运动技术培养模式、实施“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激励机制和全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新举措,有效地提高了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并为提升体教专业的办学实力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三十多年成功改革的经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强大的物质基础及党中央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等为高教事业改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因金融危机和就业率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考验。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我们每一所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结合我校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重实际应用能力、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重人文素质培养”三重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历时八年的不懈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的适应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得到增强,近四年的就业、招生率稳中有升,办学质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篇文章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存档。(2)问卷调查法。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进行了函件问卷调查,寄出函件200份,回收函件189份,回收率95%。(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数理统计(4)逻辑推理法。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从《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对比表》(见下表)可看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2001年后的教师职业技能设置比2001年前的增加了三门课程,使开设教育课程门数与总课时比例提高到13.2%,高于我国其他体育院校平均占总学时10.75%的比例。不仅如此,绝大多数课程的课时量和学分比过去都增加了一倍,加大了“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牢牢地把握了体教专业人的才培体教养方向。(2)2001年后新增的语言艺术、汉字书写、现代教育技术三门课程是当代教师职业必备的技能,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技能的继承和发扬,是传统和现代教育技能的有机结合,适应了中小学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3)2001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际应用环节得到充分扩展,从过去以校内、课堂为主的狭小空间发展到现在的主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校内外兼职、参加各类比赛等更广阔空间,实现了多渠道人才培养途径;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创新专项运动技能培养模式。“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没有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因而,一定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前我院在专业运动技术的培养上采取“大而全”模式,即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多专业技术‘齐头并进”’,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各项运动技术都不精通,运动成绩不理想,用人单位不满意。

2001年后在专业运动技术的培养上采取了“少而精”培养模式,即学生按专长和爱好选“一主一副”专选课,从进校到毕业四年间均可进行系统的专业运动技术学习。可供学生选择的专选多达十余项,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始拳道、健美操、田径、体操、民族传统项目等。实践证明,“一主一副”少而精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运动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通过采取专选课教师竞聘上岗、教考分离、课内外结合的成绩评定和实行教学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师生专业运动技术的教学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运动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超历史最好。

3.实施“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分散见习和分散实习是指在传统的集中见习和实习之前,学生在各个专选课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分散到校园周边或市区周边县市体育基层部门进行的见习和实习活动。2001年后对体教专业学生试行了“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担任专选课教师,管教管导,而且还要负责学生分散见习、实习、就业指导等工作。学生在大二上学期,由导师负责学生校内外分散见习的指导工作,分散见习单位可由导师联系和推荐,也可由学生自己联系。学生分散见习半年的主要任务是熟悉、观摩专业课教师和校外辅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提炼和内化教师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二下学期开始分散实习,主要是实践和创新教学与训练理念。在分散见习实习过程中,以导师主导,学生为主体,逐步完成从“学生一见习生一实习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保证学生教学与训练的实际应用能力培育质量稳步提高。从大二开始进行分散见习和分散实习,这样可以比过去集中见习实习提前两年时间开始教育实践活动,改变了原来集中实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很难深人、细致地进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的状况,能够让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较早、较长时间的锻炼和培养,为集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导师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形成了由学工办、班主任、导师多方共同指导的合力,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具体、更具实效。由于导师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多、感情深、影响大,所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人生规划。

4.建立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我院体教专业在2001年后加强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增加了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和毕业论文,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凡在校期间科研有成果或发表体育类文章都给予学分奖励,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和运用好科研工具,提高中英文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科研和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基础。激励机制还鼓励学生平时多参与教师的和校外的课题研究,协助教师收集和翻译资料、社会调查研究和独立撰写论文,这些措施极大地帮助和提高了学生科研的实际应用能力。

5.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人文素质是衡量大学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课程开设已从过去的一门增加到现在的六门,先后开设了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音乐欣赏、摄影摄像、名著欣赏等课程。不仅如此,为了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人文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学院制定了课外学分奖励机制,创造条件支持和提倡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审美情趣、美学欣赏等能力,使他们更早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厚积薄发的文化素质,逐步实现由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大型的文化活动增多,成绩斐然。

由于我院体教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步发展,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应变力,扩宽了在就业市场的择业力。这说明我院对体教专业学生进行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研究,已初见成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三、结论与建议

地方高校范文篇4

【关键词】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在线资源;在线教学

1.背景与现状

2018年9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文科高等数学》是高校文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公共课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数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文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无用”的论调一直存在,关于文科学生是否应该学习高等数学也存在着争议。就笔者所在的省属地方性高校来说,《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主要是面向法学、外语、中文以及国际交流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的开设也曾经历过反复,有一段时间新的培养方案取消了该课程的开设,之后根据学生培养的整体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等综合考虑,又恢复了该课程的开设。笔者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一方面,学习数学对提高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导能力大有裨益,而这些能力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科学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合,也使得不同性质的学科间的结合日益紧密。已故的苹果(Apple)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科技是手段,人文是归宿。只有将科技与人文结合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为的将文科、理科硬性的割裂开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课情况上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分量偏少的情况,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师不会讲、不敢讲”、学生学习不深入的问题;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导致了相应的学习资源单一、薄弱的情况;另外,由于在线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展。针对文科高等数学国内已有学者注意了这些问题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参见参考文献[1]。本文中,笔者结合所在的地方高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究基于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建设实践。

2.课程建设实践

在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课程组首先对各文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细致的研讨,另外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合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在线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辅以配套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课程建设总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建设的尝试。1)优化课程内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程涵盖的内容广度大,但深入度不算太高。比如,主流的几本文科高等数学的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都涵盖了高等数学(准确的说是极限和微积分部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并且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授的内容与高中阶段学生所学内容重合度较高。正因为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相对简洁,更需要注重联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组首先确定文科各专业必修的基本教学内容,继而根据不同的专业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论在证据学、犯罪心理学等方面的应用,则加强了概率论部分内容的教学。针对国际交流、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则对线性代数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强化。2)加强在线资源建设课程组注意到,学习文科高等数学另一个瓶颈问题是适合文科学生的学习、练习资源相对较少。无论是理工类学生的学习资源还是习题资源都难以完全契合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方案。考虑文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组利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学院开发的手机APP学习平台,对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上传,节省了教学学时,扩大了教学容量。另外,增加、完善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视频。特别是按照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录制短小精湛的授课视频,极大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手机APP学习平台上,课程组教师录制了习题解答过程以便学生随时点击浏览,实现了学生碎片化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在线课程建设的平台,配置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提供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知识面。3)强化在线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学习中,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是主要的,但课后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方式的同时,也要建设好课后在线测试、作业解答及学生答疑等。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手机APP技术的优势,围绕教学内容,定期安排手机在线测试,并对学生测试的结果进行及时汇总、反馈,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作业提交、批阅、学生互问互答和教师答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配合度,效果显著。4)注重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尝试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主要措施是降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在线学习与测试环节以及日常学习探究活动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影响。

3.结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在在线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校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建设已初见成效。学生课上、课下的教学过程参与度明显增高,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距离教育部“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尚有差距,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适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挑战度;在“金课”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如何改变学生较为安静和批评度不够等问题。另外,对于参与“金课”建设教师的绩效考核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要切实加大力度,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随着各类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课程组将积极顺应时展潮流,加强学习,继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金课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地方高校范文篇5

本文所讨论的“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经费投入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视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含义:以教育经费提供者为主体,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即为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以教育经费使用者为主体,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则是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本文以地方高校为主体,在研究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时主要从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两方面来分析。1.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是指在教育经费来源中,各项经费来源占总经费的比重。目前,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事业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2.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是指地方高校内部各项经费支出占当期全部支出的比重。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等。在上述五大类支出中,事业支出是影响高校事业运转的关键因素。根据支出用途,事业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内容,事业支出可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按支出对象,事业支出又可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二)高校绩效高校绩效是高等院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是对高等院校完成这三大目标的一种综合评定。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较为权威的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等。武书连大学评价主要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将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2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科学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2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但对大学的社会服务绩效未作考虑。而网大的大学排行主要是从高校消费者角度采用本科教育声誉、学生质量、教师资源、课程质量、支撑条件等五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对中国高校进行了排名,中国校友会网采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综合声誉三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对中国大学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无论是何种大学排名,所采取的指标主要是围绕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和支出过程中,凡是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提升的,即是高校绩效的提升,反之亦然。

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结构是系统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系统的元素、结构、功能和环境四要素的关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系统的功能既取决于系统的元素,更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元素,尤其是结构是构成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元素尤其是结构的表现并反作用于结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根据系统论观点,结构影响功能。因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影响高校功能,而高校功能与高校绩效合为一体,故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在系统论中结构是构成功能的基础,但不能完全决定功能,组织的功能除受结构的影响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优化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提升高校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只是影响高校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包含全部。影响高校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有宏观的教育管理体制,也有高校的微观管理制度;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有技术的,也有制度的;有可以量化的,也有不可以量化的。总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是在宏观外部环境和微观内部环境的背景下,是机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影响高校绩效众多因素中一个重要因素,并不会消除其他因素对高校绩效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财政补助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功能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财政补助收入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来源可靠、稳定,其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就越大,高校各项功能活动保质保量完成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H1: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地方高校事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适当的事业收入比重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但事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就不高,从另一方面说明国家财政补助收入相对不足,高校的经费不够充裕,势必影响高校各项功能活动顺利的进行,从而影响高校的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H2: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事业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负相关。地方高校的其他收入主要包含投资收益、社会捐赠和利息收入等。在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中,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均与高校的学生数量有关,在学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两项经费来源相对固定,因此,高校其他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高校的社会筹资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高,从侧面也说明高校绩效较好。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H3: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其他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具体项目而言,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尽管按教学、科研等功能划分的支出结构更有利于对高校绩效的分析,但按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统计的归口,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主要从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三方面进行的。人员支出指在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用于教职员工工资福利方面的支出。该部分支出比例越大,说明高校对人员素质越重视,员工薪酬越高,工作就越努力,因此对教学、科研等方面产生的绩效可能也越高,故本文提出假设4:H4: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人员支出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公用支出是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中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该部分的支出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必要保证,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具有知识密集型行业特性,绩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处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工的努力程度,因此过多的公用支出势必会减少对教工群体的激励,从而影响高校绩效;另外,公用支出中有一部分可能与高校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无关,造成教育经费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H5: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公用支出比重与高校绩效呈反比。基本建设支出是指高校用于高校校园基本建设方面的支出。高校的校园建设是高校进行正常教学、科研的重要保障,必要的基本建设支出可以扩大学校规模,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也会为教职工提供舒适安心的教学、科研条件,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声誉等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故本文提出假设6:H6: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与高校绩效呈正比。

三、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地方高校为样本

(一)变量的选择1.来源结构变量选择根据2005年至2010年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现状分析可知:财政补助收入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的36.57%-45.13%;事业收入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30.52%-47.98%,两者之和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的84.55%-88.04%。由此可见,地方高校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以外的诸如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占比很小,对高校绩效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本文把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以外的地方高校所有收入归集到地方高校其他收入中。本文的来源结构变量即为: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事业收入比重和其他收入比重,分别用x1、x2、x3表示。2.支出结构变量选择我国目前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有按支出内容的、也有按支出用途的、还有按支出对象的。理论上,按支出用途分类统计更有利于对高校经费使用效率即高校绩效的分析,但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口径基本上是按照支出内容来进行的。将高校教育经费分为事业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而事业支出又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但在本文获取的25个地方高校样本中,基本建设费所占比例很小,甚至很多学校的基本建设支出为零,为降低数据的波动性,本文中将各地方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归集到其他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因此,综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人员支出比重、公用支出比重和其他支出比重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测量变量,分别用x4、x5、x6表示。3.高校绩效变量选择高校绩效的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本文对高校绩效的测定采用借用权威数据的方式完成。目前我国对高校绩效评定较为权威的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等。武书连大学评价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部分进行展开评价,是业内较早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学评级结果。但武书连大学评价在2012年以前仅公开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名的高校,2012年首次全国综合排名前350名的高校。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省地方高校,这些高校在全国综合排名中不可能全部上榜,为了地方高校绩效的可获取性,本文未采用这一评价结果。网大大学排名主要是从高校消费者角度去评价高校,并且其只针对高校本科教育进行评价,对高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未有涉及,因此,本文也不采纳其评价结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始于2003年,已连续十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其评价内容涵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其报告中每年公开全国综合排名600名的高校评价结果,基本涵盖了本文所研究的江苏省地方本科院校。综上,本文采用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的评价结果代替高校绩效的测量。另外,考虑到高校绩效与其投入总量有关,因此,本文将校友会网的第一手绩效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即用校友会网江苏省地方高校的绩效值除以该校当年的经费总投入量,再乘以1000000000,得到的就是本文因变量最终采用的绩效值,用y表示。(二)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江苏省地方高校为样本。到目前为止,依托课题组能搜集到其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统计数据的地方高校有56所,因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仅收集到这56所地方高校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统计数据。另外,在这56所地方高校中,2010-2011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综合排名前600名的只有: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等25所江苏省地方高校。由于本文仅获取2年的数据,无法做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因此,本文将这25所地方高校的两年数据放在同一截面上,即本文的研究样本数为50,即每个高校有两组数据。本文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的数据全部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苏省地方高校财务数据的统计汇总,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高校绩效则来源于中国校友会网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分别反映的是2010年和2011年高校评价结果,数据真实可查。(三)实证分析由于本文仅获取江苏省25所地方高校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数据,样本数量较少,并且时间跨度较小,因此,本文将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将样本扩充到50,既增加了样本量,又避免了时间序列年数太短的问题。首先对各自变量x1、x2、x3、x4、x5和x6进行多重相关性分析如下表1。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R2=0.565771,Prob(F-statistic)=0.01041,说明方程拟合得较好。从自变量的系数列来看,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事业收入比重、其他收入比重、人员支出比重和其他支出比重前面的系数均为正,说明它们对高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财政补助收入比重(x1)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15.30588),即在教育经费总量相同时,高校教育经费中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增加1%,则高校绩效增加15.31%;并且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回归系数的P值为0.0093,小于5%,可以认为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认为假设H1成立,即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财政补助收入的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事业收入比重(x2)的系数为14.5131,与高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且其系数的P值为0.0265,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事业收入的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故假设H2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地方高校事业收入比重较高,并不能说明政府对该校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也不会因为高校事业收入比重过高而降低对高校的财政支持,相反政府为了达到地方高校学费收入占教育成本25%的目标,对事业收入比重较高的高校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以降低该校学费收入的占比,从而导致地方高校事业收入比重与其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收入比重(x3)对高校绩效的影响相对最小,影响系数为11.99259,系数的P值为0.047,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该变量对高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假设H3也成立。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人员支出比重(x4)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19.780235),即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人员支出比重增加1%,则高校绩效增加19.78%,但其系数的P值为0.3778,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公用支出比重(x5)与高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12.83084),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H4和H5均不能成立。其他支出比重(x6)的系数8.22857,且其系数的P值为0.0039,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故假设H6成立。对于假设H4和H5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是这种未能按照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进行划分的支出结构不利于对高校绩效的分析。人员支出包含在职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支出,在职教学科研人员支出越多,对其激励就越大,其教学和科研的努力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绩效就会提升。但其他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支出越多,说明高校的行政成本越大,对高校产生直接绩效的在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高校的绩效也会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在人员支出中有多种因素对高校绩效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时,人员支出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是很难判定的,因此人员支出比重的系数P值明显不显著也是合理的。公用部分支出中有用于教学、科研的直接支出,还有用于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显然教学和科研的支出必将提高高校的绩效,但是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这些非直接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费支出比例过高必将挤占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而高校绩效则会降低。同样在公用支出中,有对高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教学和科研的支出,也有对高校绩效可能产生负向影响的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在正向和负向的共同影响下,公用支出比重对高校绩效的影响同样难以确定,因此公用支出比重的系数P值明显不显著也是符合实际的。另外,由于本文收集到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的数据比较粗糙并且年限较短,这些都会影响到数据统计结果的正确性。但方程总体拟合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是有一定影响的。

四、研究结论

地方高校范文篇6

关键词:赣南苏区;艺术教育;“2+1”模块教学

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诚如李政道博士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而,地方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的艺术教育上,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与发达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艺术教育不平衡现状需要依赖于地方高校去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艺术资源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来拉近和消弭差距.

1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概述

“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为整个江西红色艺术文化中的特色组成部分,既是原中央苏区文化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也是苏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发生学和艺术学角度的分析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艺术形成是需要一定地域的文化土壤和实践形成的基本艺术形态.因此,赣南苏区红色艺术概念界定,在狭义上所指的是在十年原中央苏区革命活动时期,在赣南苏区存在和与赣南苏区有关的一切积极革命艺术形式;在广义上所指的是与赣南苏区相关的一切艺术文化资源总称,换句话说,“赣南苏区红色艺术”是在某种程度上从区域性或文化性上打了“赣南苏区”符号烙印的苏区艺术.以1931年在瑞金的苏维埃一大召开为标志并确立了赣南的瑞金作为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地和政治文化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如李伯钊、危拱之、钱壮飞等.苏区艺术文化事业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修订了《工农剧社简章》《高尔基艺术学校简章》《苏维埃剧团组织法》《俱尔部纲要》等,明文规定了各个组织的方针任务,从而使根据地文艺更加趋向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同时,在赣南苏区成立了诸多文体团队,如“工农剧社”“工农美术社”“中央苏维埃剧团”和“蓝衫团”等,并建立了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中央苏区蓝衫团学校”(1934年3月改名高尔基戏剧学校).苏区艺术文化在赣南苏区出现了艺术繁荣的局面,据同志在1933年底所写《长冈乡调查》中介绍,江西兴国县长冈乡“全乡俱乐部四个,每村一个,每个俱乐部下,有体育、墙报、晚会等很多委员会……每个村的俱乐部都有新戏”,并在调查中提出苏区“每个乡苏维埃都要学习长冈乡的文化教育工作”.因此,在苏区时期,党和赣南苏区人民把苏区艺术文化的发展推到一个历史高潮.在苏区艰苦朴素的革命生活中,赣南苏区文艺工作者依据现实革命生活,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了大量艺术作品,这也诚如石仲泉先生在赣南考查时所言:“在赣南苏区,党和红军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书写了光耀中华的历史”.《江西文化艺术志》中统计部分苏区艺术作品有近300余项作品(详见表1),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为我们当前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和改革思维.

2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与高校教育融合

追寻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源头及其发展历程,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一条以“人本”教育为主线,历经审美启蒙、审美形成与审美创造的途径.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提出:“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的“以美育代替宗教”口号并在当时的北大推广实施,而“美育”一词也成为此后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符号.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文中所说,“尽管美学家可以潜心研究”美,但纯粹的美是难以进行教育的,因此,就其载体来说,“艺术教育是较理想的形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高校艺术教育能引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美育”载体的选择问题,即什么样的艺术资源是合适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教育部在2014年年初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特别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或许是政府部门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回应,但却为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定位指明了方向.赣南苏区红色艺术作为艺术资源本体和时代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性和典型的时代精神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和创新模式的新思维.

3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观念的创新转变

3.1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的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向部属院校学习,以部属高校观念为导向,未能形成

地方院校自身的教育观念即凸显它的区域性和因地制宜性从教育的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开展与主导采用的是阶梯式下达方式,即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部直属高校、省属地方高校、市属地方高校.教育政策阶梯式下达的方式是行政体制的一种体现方式,其本身没有异议,但在政策整体执行的过程中会形成“走样”或“变形”,尤其是到偏远地区教育基层的执行端.教育政策的“走样”或“变形”就会出现政策“僵尸”或“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同时,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制定项目组成员主要集中在各部属重点高校及专业机构,如《艺术课程标准》团队是由教育部牵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家单位专家组成.这种政策制定方式兼顾的是大方向和前沿趋势,而没有地方特色,更缺乏因地制宜的对策.这种现行行政体制观念和教育政策本身构成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囿于传统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高校艺术教育需要强调“区域性”“因地制宜性”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也贴切政府近年对艺术教育改革的新导向.国务院刊发的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地方艺术教育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15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袁贵仁部长同样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本地、本校学生美育活动的特色和传统”观念.

3.2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资源的选择上过分强调高大尚,忽视了本土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培育

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一般都依据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交响音乐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当代影视评论》等八门任选课来进行轮换选择.但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区域优势分化日益严重,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学生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互联网加速了这种分化差距.以《美术鉴赏》为例,发达城市的高校艺术教育集中着优秀的师资和艺术藏品;同时,城市中盛行的艺术市场、艺术画廊和画展也为该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平台和机会.地方高校尤其是落后的地方高校,在艺术教育中应该转变攀比的观念,切实贯彻[2014]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从地方自身的艺术资源中寻找特色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重视挖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的特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4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下构筑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4.1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2+1”模块教学方式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是当前教学改革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它的教学理念来源于19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所实施的课程选修制变革.这种按照学生兴趣和意愿的课程优化任意组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被美国众多学者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包或个别化学习包.因此,针对于赣南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趋势,结合学生素质、技能等综合培养参数并依托赣南苏区丰富的红色艺术教育资源,提出“2+1”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培养方式.“2+1”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提出,首先是科学合理地遵守模块化教学方法,依据高校艺术学科知识的模块化分解或组合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模块课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模块次序等要素进行系统考虑;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由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发展个人学习能力;最后,根据2009年教育部的高校艺术纲要和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地域特性设置提出具体方案.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2+1”模块化教学方式实施重点,一方面在于“2+1”构成的形式即“2”与“1”的关系和量变形成条件.其中“2”在地方高校艺术课程体系中表示的是一个固态常量,即指两门艺术教育的课程(可选修亦可必修)和必修完成的2个学分(教育部,2009).而“1”是变量,指艺术教育的实践项目;根据常量2的课程内容来决定变量1的实践内容与目标.因此,在二者关系上是相生互补关系.另一方面是“2+1”内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其中,“1”是该模块教学中最为灵活和变化的组成部分.根据赣南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对“2+1”模块化教学方式实施调查中得出结论,“1”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通俗性、互动性、深刻性;在教学方法上,与“2”形成互补和反差,凸显学生为主体,强调实践能动性,并结合地方资源的优势,深入地方艺术发源地进行实地感受.因此,“2+1”模块化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性主要突出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的不固定性,因学生、师资、时间等而变化.以上的教学反馈调查发出了467份样表,收回421份,有效调查表为368份.通过对调查样表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数据.尽管学生对样表的填写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结果的合理和研究性,但也在客观上反映出“1”模块课程的特色和认可度.因此,在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下,通过“2+1”模块形式来构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并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

4.2在实践课程中凸显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特色教育

赣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方艺术教育资源,其中苏区红色艺术是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之一.在艺术发展角度上,苏区红色艺术是时代和文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社会和历史性特征,符合艺术精神发展的需要,也是革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资源;从价值审美观看,苏区红色艺术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凸显了革命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人本精神.在“2+1”模块教学方式中,“1”的内容重点突出在借助地方艺术资源特色形成高校艺术实践模块.因此,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在构建特色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1”作为模块中实践项目的变量具有高度的特色性.一方面,在艺术内容选择上,“1”实践课程内容要凸显地方特色、思想感人、情感互动.赣南苏区红色艺术资源中具有大量的特色内容,如兴国山歌中《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等,苏区话剧《八子参军》《为谁牺牲》《欢送哥哥上前方》等,革命诗歌《月夜行军》《战斗的春天》《妻送夫》等,在教学及师资特色方面强调灵活和双赢.赣南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性课程灵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对于源发性地方艺术,教师积极组织学生身临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如《苏区红色漫画及标语赏析》及《苏区红色革命遗址赏析》的课程教学就用了“走出去”到现场感受的教学方式.高校艺术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艺术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但对于“1”的赣南地方特色艺术资源课程教学就更需要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地方艺术文化.因此,“1”的师资和师资培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解决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采取“请进来”,即把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行家里手采用表演、辅教、座谈等方式引入课堂,使课堂氛围和艺术内容具有原汁原味的形式,进而凸显特色.在“1”模块的教学意义上,“2+1”模块教学重点强调地方艺术文化符号在高校大学生素养的培养和文化的印迹中留下深深的赣南区域特征;同时,赣南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也将助推艺术资源的推广和流传.

参考文献:

[1]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M].南昌:江西省教育出版社,1960.

[2].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汪木兰.苏区文艺是战斗的号角[J].江西社会科学,1982(3).

[4]江西文化艺术志编选组.江西文化艺术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5]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6]付强,徐继存.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7]王志强,黄凡.赣南苏区红色艺术的价值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4).

[8]邹华.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9]周芳.对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地方高校范文篇7

关键词:科研档案;地方高校,管理;对策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意义的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文件材料。高校科研档案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和科研发展情况的历史记载,是高校科研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和调查而形成的各种技术性资料和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研和信息资源价值[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因其处于特定区域,往往会把当地的经济文化、民生等需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科的专业特色明显,研究方向鲜明。同时,也要面向地方性高校,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性高校特色的发展之路;地方性高校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避免被其他高校同化、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脱节以及失去个性和特色。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聚集地,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具有特定价值和地方鲜明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因此,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2]。

一、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因高层次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科研档案资源价值认识不足,直接导致科研档案有效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一是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够细化,还未建立科研档案的标准和制度,特别是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档案归档、档案缺失、卷宗混乱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科研项目立项、验收、成果鉴定与科研资料归档并没有实现完全同步,科研档案工作比较滞后。二是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当多的科研信息档案还处于手工输写模式,目前市场上还未有与之相结合的科研档案软件,而且只在职称评审、项目审计等方面使用科研档案,使用率非常低。三是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归档操作不够规范,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和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力有待加强,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二、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规范有序的档案归档管理制度。要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地方性高等院校要将科研档案集中划入到学校档案管理的制度范围内,出台相关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确保档案管理与科研活动相吻合。强化科研档案管理的主体责任,明确科研活动的负责人为档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使项目负责人能够参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对科研档案的形成和归档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科研项目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协调,减少科研档案的流失,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督促归档的工作量,集中精力做好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明确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以及在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高校的科研处、计财处、人事处以及科研活动人员需要互相配合,确保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建立健全科研档案保管和使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档案的政策法规及科研档案的分类标准,对各种保密等级的档案使用流程做出详细标识,避免科研档案的流失和失密泄密等事件发生,使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3]。2.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数据资源建设。地方高校因大多数处在非中心城市,人才资源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限,一些高校对科研档案资源建设还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对地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建设十分必要。在科研档案收集方面,一定要保证科研档案资源收集的全面和准确,归档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在提供完整的纸质文档的同时提供完整的电子文档,这就对归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研档案归档方面,要按相应标准执行,更加详细、科学、规范地进行分类,保证科研档案的系统性,方便使用者快速检索和利用,使科研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随时被使用者独立获取并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最大利用价值。随着高校智能化、信息化的校园建设,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加强地方高校科研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各种科研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分类,开展精准化管理,制定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操作程序,如科研项目软件、中期检查、结题管理、验收鉴定等数字化操作规程;学术活动中的音视频数字化操作规程[4]。同时,还要强化数字档案的安全意识,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技术水平。3.加强地方高校科技档案管理队伍建设。要做好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素质高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一是要了解熟悉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包括申报立项、中期管理、结题管理、成果申报以及转化应用等各个环节,熟悉其档案管理流程。同时,还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勇于和善于做深入细致的科研档案归档工作。二是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计算机办公软件,熟悉OFFICE、EXCEL等常规性办公软件,也要熟悉PHOTOSHOP等图形操作软件,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科研档案保管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科研档案的检索、查询的自动化水平,使科研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三是了解地方高校科研创新的前沿领域,对地方高校和科研特色、学科方向有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的档案人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及时更新学科知识领域,才能适应变化快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的科研档案是学校获取相关科研信息的唯一资源,是高校科技活动最为真实的记载,它不仅记载了科研成果,也记载着与之相对应的科研活动过程,特别是为地方高校开展区域性研究提供了独有的科研信息资源,是借鉴相关经验、分享特定成果的重要文献[5]。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档案在地方经济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首先要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把好科研档案的质量关,确保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加强科研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地方高校科研档案开展信息挖掘,通过数据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地方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毕保良,郝一沁,吕霞.浅议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61—63.

[2]米军.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7(10):47—48.

[3]高桐.浅议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档案[J].办公室业务,2018(2):152.

[4]马国胜,李高峰,王文慧.高校科研档案数字化策略与措施研究[J].兰台世界,2018(2):58—60.

地方高校范文篇8

(一)资金来源风险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四)规范高校财务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地方高校范文篇9

一、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得到较高水平的培养,就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部就业,发现并高效利用创业机会,为自己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国内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比较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在人才培养形式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探索和尝试新就业模式和传统就业教育的意义,同时给就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核心内容为对大学生的创业特征、创业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进行良性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全国推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扶植力度,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自主创业机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不断提高。高校一定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并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程中,注重开展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其次,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更好的实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准确的掌握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不断提升,大多数的大学生愿意去自主创业,如今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更加热衷于自主创业。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使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得到提高,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伴随着创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急切的需要不断掌握和积累创业知识,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根本要求,为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个性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体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根基,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互为一体,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依托。所以,地方高校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就要将创业教育开展好。首先,创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素质教育纲要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开展好素质教育,党的教育宗旨是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党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型”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创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业素质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将综合素质进行了完美的展示,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一••定要具有的素质。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好,可以使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将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好,可以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较好的推进,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延伸,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其次,要想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就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做好。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灌输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将技能型创业教育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将创业教育开展好,能够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素质。

三、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的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地方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服务水平,进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创业教育可以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得到较好的转变,使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得到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全面的开展创新和改革工作,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做好创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使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合进去,将地方高校人才计划、社会服务性能和科学研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观念的转变,注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学生的心灵、精神和意志要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得到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使其更好的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其次,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转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教学方法得到较好的革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是变革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创业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中得以实现,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一定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注重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注重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相互的补充和渗透,加强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实体孵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体系,将渗透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发挥好,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专业课教学和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后,通过创业教育转变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观念,使教师转变成“双师型”教学精英。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对于所讲授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教练型教师是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建设的基础,职业素质是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普通的教师进行比较,教练型的教师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较好的参与到创业培训里。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的技能,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要进行改变,不可以将学历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地方高校要不断的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讲学,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比如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挂职锻炼与项目合作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培训机制,“送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创业教育要想顺利的开展下去,就要有专业的创业教师做保障,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创业教师队伍,还要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创业人才到校讲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促使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自己创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使高校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工作,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就一定要开展好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使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可以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

作者:杨继全 单位: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1]侯永雄,林闻凯.创业教育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在耦合性及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15,(2):34-36.

地方高校范文篇10

一、树立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理念

理念对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提升地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从理念的树立和转变抓起。从宏观层面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从未间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到来以后,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与日俱增。高校英语教学在知识社会的裹挟下,同样面临着不断变革的时代命运。从微观层面上看,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对象不断变化,新增词汇、网络语言都在冲击着这门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这就要求高校英语老师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树立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理念,力争在知识时代的浪潮中能够坚守住自己的专业阵地,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另外,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还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职业操守的基本原则严格贯彻。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才能增强持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动力。

二、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技术。这需要从事一线教学的高校英语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充分掌握教学技艺。总体而言,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讲课、演示、板书和会话四大部分,这些部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环环相扣,不可分离。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师,掌握这些教学技艺是走向教学岗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所谓根基不稳、地动山摇,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胜任教学工作。为此,各地方高校在引进英语教师的时候,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教学基本功。同时,针对现有教师队伍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地方高校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比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评选出一些教学基本功扎实的教师,并将其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这既有利于提升参赛人员的教学基本功,同时也有利于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三、着力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工作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教学,其本身也承担着教学研究工作。而且,进入高校英语教学岗位上的教师绝大多数出身名校,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各地方高校可以此为着力点,深挖现有英语教师队伍的科研潜力,以科研的开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地方高校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申请相关课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教研课题的高度开展学术研究和探索。

通过教学研究掌握教学规律,并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地方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教研交流会或沙龙,加强不同高校英语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沟通、交流帮助英语教师,尤其是一些青年英语教师尽快成长。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反思,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理念和行为,都可以进行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作者:唐巧惠 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