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24:02

地方电力

地方电力范文篇1

根据我的不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1.从中宏观上讲,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似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面上问题。点多、面广、分散,面上工作做深做透难度大。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与开发程度低、用电水平低并存,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失衡,行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均亟待提高。对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六小工程”的农村水电,国家扶持力度不够。似应首先反思四川自身,为什么长期无相应的地方配套资金?!

(2)实质问题。水能资源管理长期缺位越位实际不到位。对干这一实质问题,目前湖南、贵州、福建、湖北、重庆等省市都解决得好和比较好,而作为全国农村水电最大省份的四川,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要使农村水电资源开发真正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而首先应尽快解决这一实质问题。

(3)重大课题。中央文件指出,农村水电是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加快发展。但截至目前,四川农村水电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未建立。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充分发挥其引擎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亟需研究解决、突破的一项重大课题。

(4)关键问题。从改革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来讲,一个十分突出的、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亟需在政府的主导下,国家电网企业尽快实施主辅分离、及早实施输配分开改革,真正实现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和谐发展。

我们要紧密结合农电体制改革和直接购电改革,积极参加输配分开改革试点和用户向发电企业(向配电公司)直接购电的改革试点。

我们的新老集团应有分工。新集团(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目前应是省级水利地电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资产经营”公司,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好省、市(州)、县企业间的权益关系,不能比照大电网的做法,走“省公司对电业局、电业局对供电局”垂直一体化的经管路子。集团公司是母子体系,含有两级或多级法人。输配分开后,配电公司会保持众多个(原则上以县为单元),而不同产权的配电网资产经营公司则会有若干个或几个,两者不能等同。老集团(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目前也主要应是省级水利地电发电“资产经营”公司,以后可以通过努力,走向独资、合资以及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含当地农村集体、农民股权)兴办与收购一部分水电厂(站)的省级水利地电发电集团公司

2.也是从中宏观上考虑,当前似宜将以下四项列为重点工作:

(1)依法行政的基础。全面贯彻《水法》、《可再生能源法》,确立水能资源独立能源法律地位,建立健全水利部门对水能资源行使统一管理职责的体制机制,有效实施水能资源市场化优化配置。对于水能,无论大、中、小、微,不论投入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都应对其依法行政和实施行业监管。

(2)行业监管与服务的重要手段与重要对象。针对点多面广分散,所有制不一,规模不同,水平不一,素质不同,情况不一,要求不同,面上工作难度大的实际,应认真执行水利部水电[2006]146号文件规定,对农村水电站(厂)和水利系统水电厂(站)实行安全年检和分类管理,并建立健全安检体系,推进平安建设,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群众利益,保障全生产,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运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地方独立配电企业(市、州、县地电公司)“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农电体制改革和直接购电改革,积极参加输配分开改革和用户向发电企业(配电公司)直接购电改革试点,巩固与完善联网运行、发供一体、就地供电、就近消纳、余电全额上网、不足主网补给的地方独立配电公司体制与机制。搞好两个集团的改革发展。关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最新信息,参与部局组织的相关研讨并开展我们自身的相关研讨。

地方电力范文篇2

1目前长春电力市场状况

1.1供电潜力巨大,用户用电需求增长快。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建筑业都发展迅速,用电量也随着大幅增长。2010年长春地区售电量129.59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加17.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8%,总量和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95.61%,比2009年增长0.8%。

1.2用户对电能质量、供电服务质量要求高。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对电能质量、供电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2长春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2.1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策略。加强城乡配网的建设和改造,着力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控制和减少计划停电、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1)全面提高供电能力。长春作为国家重点改造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间电网投资累计达61.2亿元,在全省9个地市州投资最高,相当于再建一个长春电网。500kV变电站由1座增至2座,220kV变电站14座增至17座,66kV变电站由193座增至214座,变电容量1286万千伏安,线路6087.3公里,分别是2005年的1.7倍和1.9倍。(2)加强配电网可靠性管理。实施配网“能带不停、一停多用”,科学编制并滚动修订配网年度停电计划;推广状态检修、与客户联合检修、零点检修,大力实施带电作业和用电低谷作业,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满足供电服务承诺要求。(3)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效益。加强新机机组从并网验收、启动投运、带负荷试运等各个环节的并网管理,严格新机组并网试运及转商业化运营考核。科学安排电网方式,强化调度计划刚性管理,加大电网安全管控力度,解决重载、转供、互供等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确保重要客户可靠供电。

2.2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跨部门的业务平台,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客户工程服务机制和体系,降低用户的工程成本压力,缩短用户办电时间,实现客户早用电、公司多售电。(1)全面推进SG186工程。根据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建设的整体思路,所有业务都通过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实施。通过近10年的运行调试,已成为涵盖业扩报装、计量管理、电费管理、用电管理、95598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等营销全业务信息平台。(2)加强业扩管理,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在业扩报装业务中推行供电方案多部门联合勘察、审查,推广用电工程典型设计、典型设备;加强营销、生产、基建、规划、调度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缩短报装接电流程,促使用户尽早用电。(3)建立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一口对外”。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统一业务平台,简化业扩报装业务审批流程,公开相关信息,审批权力下移,真正实现“一口对外”和“内转外不转”,实现现场勘察、设计审核、工程验收、供用电合同签订、送电全过程的“一对一”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办电难”的问题。(4)建设网络化服务平台,增加业扩服务透明度。依托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先进的互联网营销体系和商务平台,实现对办电客户的实时在线服务,24小时受理客户用电申请。(5)拓展网点建设,增设政务大厅窗口。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体系,将服务窗口前移,在政务大厅内设立供电服务窗口,实现供电营业厅具有的全部功能,充分体现“小窗口、大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快捷的供电服务。

2.3缩短停电时间策略。加快故障修理速度,推行不停电催费,减少停电损失,增加公司售电量。(1)加强故障抢修服务管理。完善营销信息化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等,规范95598报修服务流程,提高故障抢修反应能力,实现电话受理、接单派工、到达现场、故障修复的全过程监控,提高抢修复电速度,减少故障停电损失。(2)提高电网应急响应能力。继续做好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隐患排查,协助客户制订设备故障及停电应急预案,超前部署,积极应对,减少故障及停电时间。(3)实施不停电催费管理。加强对自主缴费的宣传和引导,利用有线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等渠道,让客户及时了解电费信息,提高客户自主缴费率。严格停电审批流程,做到逐级把关、审核,大力推行不停电催费。

2.4加强市场开发专项研究策略。加强能源替代和新型市场的研究工作,为实施市场开发提供基础。(1)组建电科院市场开发课题组,对能源替代、智能用电、自备电厂管理、营业区拓展等市场开发相关工作进行专项研究。(2)加强对市场开发项目的跟踪管理。各供电公司建立客户数据信息档案,对本地区推广的电采暖、地源热泵、电动汽车、智能小区“、油改电”等项目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服务,采集基础数据,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市场开发策略提供准确信息。(3)强化智能用电标准的研究和实施。结合电动汽车和智能用电试点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根据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前瞻性,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和智能用电小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智能用电标准体系。

地方电力范文篇3

一主题鲜明内容实。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充实。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特别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能资源管理,促进*地方电力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开创“十一五”地方电力建设的新局面。他的讲话主题鲜明、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很有新意,很有深度,意义重大,为我们做好“十一五”地电工作指明了方向。忠孝局长的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提出了地方电力“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表明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符合地电改革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是是领导重视规格高。这次会议是我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地方电力工作会。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学忠同志为地电行业题词“深化地电改革,发展农村水电”,对全省地方电力广大干部职工发出了动员令;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地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寄予殷切希望。学忠书记的题词和永祥省长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级相关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等30多家单位的负责人和各市州分管领导、水利局长等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

三是准备充分效果好。为开好这次会议,厅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厅长述明同志多次研究并亲自主持大会,地电局、省水电集团、企协做了大量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企协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地方电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传达会,是一次地方电力工作形势的分析讨论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电力产权改革、水能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部署会,也是“十一五”全省地方电力大发展的动员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开拓创新,狠抓地方电力各项工作落实

落实是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十一五”期地方电力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宏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来说,“关键是落实、落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

(一)抓落实必须创新理念。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富。*地方电力作为基础还很薄弱,作为产业还很脆弱,作为事业任重道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发展不足。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农村水电生存和壮大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领导要用心想事、用心办事,敢办大事难事、多办实事好事。要时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大力推进地电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我省地方电力“小、散、弱、孤”的状态,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第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地方电力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民富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使地方电力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树立安全稳定的理念。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保稳定,稳定出效益。要切实抓好地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地电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特别要妥善处理好省、市、县,企业、职工以及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保持地电企业、水利行业和社会稳定。

(二)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思路。理念的创新决定思路的创新,思路的创新程度决定了发展的程度。第一,工作思路要新。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四平八稳不行,按部就班也不行,必须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发展定势,敢于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实现跨越;必须把思路创新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以新思路指导新实践,促进大发展。第二,工作眼界要宽。要把地方电力的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要求来确定地方电力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标准,做到地方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着力增强地方电力服务“三农”的能力。第三,工作视野要广。发展就是要“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要突破行业和地域限制,努力拓展发展的外延,跳出地电和水利行业,跳出省界国界,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寻找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机制出活力,机制出效益。第一,要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地电企业是地电行业的细胞,细胞不活,事业无望。要以改革的手段创新地电企业的经营机制,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升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地电行业。第二,要以招商引资创新投入机制。要转变投入观念,拓宽投入渠道,丰富投入方式,要以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投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加快地方电力发展步伐。第三,要以奖惩创新管理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要强化考核,规范奖惩,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据,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第四,要以激励创新人才机制。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要改革分配制度,收入分配要向有特殊才能和突出的人才倾斜。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上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要优化环境,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把人才吸引到地电行业、留在地电行业,让人才为地电行业的发展贡献全部聪明和才智。

(四)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好落实,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出新招、善于出高招。第一,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围绕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分析地电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成大事,以点带面,促进地电行业全面发展。第二,要以依法行政为手段。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水能资源管理,制止“跑马圈水”、浪费资源的恶劣现象。要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行农村水电规划、论证、开工、建设、验收的全过程行业监管,依法、有序、健康开发农村水电。第三,要以授权经营为突破。坚定不移地推进地方电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水电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理顺产权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水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第四,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事业发展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地电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意识,以张宇仙、杜俊杰等先进典型为榜样,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诚信敬业,无私奉献,为地方电力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抓落实要创新工作环境。第一,要创新领导环境。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帮助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第二,要创新工作环境。要主动加强与计划、经贸、环保、电监、物价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团结兴电的良好工作环境。第三,要创新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地方电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贡献、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特殊作用,让全社会了解地方电力,关注地方电力,支持地方电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地方电力发展。

三、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全省地方电力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方电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认真学习会议文件。永祥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会议主题报告是这次大会的重要文件,各单位、各地电企业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的精神实质,要领会省委、省政府对“十一五”地方电力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十一五”地电事业的发展。二要积极汇报协调争取支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时与发改委、国资、财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努力将地方电力“十一五”发展规划、水能资源管理和产权改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改革的大局,形成合力推动地电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全面部署落实。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环境,抓紧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工作措施,作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部署,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服从大局,做好当前防汛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学忠、中伟、巨峰、永祥等省领导关于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当前防汛工作。对于地电行业来说,特别要抓电站水库的防汛工作,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水库汛期运作调度方案。要顾全大局,坚持“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防汛统一指挥,不得任意加大下泄流量,确保下游的防汛安全。

地方电力范文篇4

一是领导重视规格高。这次会议是我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地方电力工作会。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学忠同志为地电行业题词“深化地电改革,发展农村水电”,对全省地方电力广大干部职工发出了动员令;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地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寄予殷切希望。学忠书记的题词和永祥省长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级相关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等30多家单位的负责人和各市州分管领导、水利局长等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

二是主题鲜明内容实。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充实。省委常委、副省长永祥同志特别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能资源管理,促进四川地方电力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开创“十一五”地方电力建设的新局面。他的讲话主题鲜明、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很有新意,很有深度,意义重大,为我们做好“十一五”地电工作指明了方向。忠孝局长的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提出了地方电力“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表明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符合地电改革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是准备充分效果好。为开好这次会议,厅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厅长述明同志多次研究并亲自主持大会,地电局、省水电集团、企协做了大量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企协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地方电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传达会,是一次地方电力工作形势的分析讨论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电力产权改革、水能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部署会,也是“十一五”全省地方电力大发展的动员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开拓创新,狠抓地方电力各项工作落实

落实是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十一五”期地方电力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宏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来说,“关键是落实、落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

(一)抓落实必须创新理念。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富。四川地方电力作为基础还很薄弱,作为产业还很脆弱,作为事业任重道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发展不足。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四川农村水电生存和壮大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领导要用心想事、用心办事,敢办大事难事、多办实事好事。要时刻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大力推进地电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我省地方电力“小、散、弱、孤”的状态,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第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地方电力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民富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使地方电力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四川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树立安全稳定的理念。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保稳定,稳定出效益。要切实抓好地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地电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特别要妥善处理好省、市、县,企业、职工以及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保持地电企业、水利行业和社会稳定。

(二)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思路。理念的创新决定思路的创新,思路的创新程度决定了发展的程度。第一,工作思路要新。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四平八稳不行,按部就班也不行,必须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发展定势,敢于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实现跨越;必须把思路创新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以新思路指导新实践,促进大发展。第二,工作眼界要宽。要把地方电力的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要求来确定地方电力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标准,做到地方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着力增强地方电力服务“三农”的能力。第三,工作视野要广。发展就是要“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要突破行业和地域限制,努力拓展发展的外延,跳出地电和水利行业,跳出省界国界,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寻找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机制出活力,机制出效益。第一,要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地电企业是地电行业的细胞,细胞不活,事业无望。要以改革的手段创新地电企业的经营机制,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升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地电行业。第二,要以招商引资创新投入机制。要转变投入观念,拓宽投入渠道,丰富投入方式,要以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投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加快地方电力发展步伐。第三,要以奖惩创新管理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要强化考核,规范奖惩,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据,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第四,要以激励创新人才机制。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要改革分配制度,收入分配要向有特殊才能和突出的人才倾斜。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上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要优化环境,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把人才吸引到地电行业、留在地电行业,让人才为地电行业的发展贡献全部聪明和才智。

(四)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要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抓好落实,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出新招、善于出高招。第一,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围绕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分析地电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成大事,以点带面,促进地电行业全面发展。第二,要以依法行政为手段。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水能资源管理,制止“跑马圈水”、浪费资源的恶劣现象。要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行农村水电规划、论证、开工、建设、验收的全过程行业监管,依法、有序、健康开发农村水电。第三,要以授权经营为突破。坚定不移地推进地方电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水电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理顺产权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水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第四,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事业发展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地电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意识,以张宇仙、杜俊杰等先进典型为榜样,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诚信敬业,无私奉献,为地方电力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抓落实要创新工作环境。第一,要创新领导环境。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帮助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第二,要创新工作环境。要主动加强与计划、经贸、环保、电监、物价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团结兴电的良好工作环境。第三,要创新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地方电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贡献、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特殊作用,让全社会了解地方电力,关注地方电力,支持地方电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地方电力发展。

三、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全省地方电力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方电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认真学习会议文件。永祥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会议主题报告是这次大会的重要文件,各单位、各地电企业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的精神实质,要领会省委、省政府对“十一五”地方电力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十一五”地电事业的发展。二要积极汇报协调争取支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时与发改委、国资、财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努力将地方电力“十一五”发展规划、水能资源管理和产权改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改革的大局,形成合力推动地电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全面部署落实。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环境,抓紧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工作措施,作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部署,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服从大局,做好当前防汛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学忠、中伟、巨峰、永祥等省领导关于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当前防汛工作。对于地电行业来说,特别要抓电站水库的防汛工作,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水库汛期运作调度方案。要顾全大局,坚持“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防汛统一指挥,不得任意加大下泄流量,确保下游的防汛安全。

地方电力范文篇5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需要,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省水利厅设置了专管机构,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分别举办了全国和省的农村水电训练班,为我省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1958年成立了水利电力厅,设置了农村电站处,编制20人,主管水利和农村电站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1965年水电厅设立农村电力管理处(下设农电试验室),编制50人,主管农村电站电网建设与管理以及地、县属地方电厂(站)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1978年农村电力管理处改为地方电力管理处,1983年编制增为160人。1991年2月1日,省编委以37号文批复水电厅:“为了加速我省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强地方电力行业的建设与管理,经省政府领导同意,撤销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地方电力管理处,成立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为你厅直属事业单位。”代厅行使地方电力行政职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川素称“千河之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位居全国第一位,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532万千瓦,遍布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1963年四川省委为了支农转轨,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解决盆周山区丘陵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1960年代以来,我省使用水利投资和采取“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工投料1/3”的“三三制”办法,动工兴建了24座总装机达10.5万千瓦的骨干水电站和配套电网。为发挥地方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开发农村水电,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既提供了新鲜经验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对四川电力改革的考察,在今都江堰市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允许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就可以解决农村用电,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小平同志说:“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1982年12月20日,国家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并要求全国参照执行。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水利部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地方、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我省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主要由地方电力供电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我省一直把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到2005年底,我省地方电力发电装机达到680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631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其中农村水电239亿千瓦时)。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1/3以上。110千伏以下高压输配电线路超过15万公里,低压线路60万公里,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60%-70%以上。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7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有113个县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63%;全省近5000乡(镇),有3669个乡(镇)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73%。

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水利系统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州)电力公司10户,县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绝大部分市〈州〉县国有地电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乐山电力、明星电力(遂宁)、岷江水电(阿坝)、西昌电力(凉山)、爱众水电(广安)5户市(州)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我省市(州)县地电企业大都是当地税利大户,每年创税利10余亿元(税、利各约占50%)。全省地方电力经营性总资产达到300余亿元,从业员工20万人(其中农村电工6万人)。

在全省电力格局中,地方电力的供电面占60%-70%以上(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地方电力的装机和电量占30%以上。四川的地方电力体现了“电源是基础,电网是关键,服务‘三农’是宗旨,与主网联网运行,供需直接见面”的基本特征。四川的电力工业反映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地方电力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全省建成104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七五”至“九五”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四川建成104个,占17.4%,超额30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十五”全国建成新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410个,四川建成65个,占16.3%,超额5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七五”至“九五”初级电气化建设和“十五”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均主要在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丘陵大县开展。

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中,有三台、广安等13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丘陵大县,有九寨沟、甘洛等37个民族自治县,有兴文、渠县等26个国定贫困县和高县、马边等25个省定贫困县。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消灭”了无电县,解决了15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已建成的初级电气化县的年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十五年有的翻三番。

新时期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到2005年12月,有65个县实现了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验收。通过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建成的65个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361.77亿元,增长57.12%;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人均年用电量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592千瓦时;乡通电率100%,村通电率99.53%,户通电率99.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9元,比基准年净增614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48%,比基准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保健及文化教育设施拥有率增长明显,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山乡家庭,有效改善了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代燃料户的增加使各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65个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功能,发电、防洪、灌溉、水保、供水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养电补水,以电兴工促农,以电代燃料和治理水土,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扶贫和电气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造血功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又好又快推进我省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以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为主题,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方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1960年代,四川实行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劳投料1/3的“三三制”办电,就提出以投资比重划分股份,按股分利,国家、地方获得的利润,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既是我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地方、群众实行较为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1990年代四川明星电力(遂宁),继乐山电力股票上市后,作为处理遗留问题而紧接着股票上市,就是由于实行“三三制”办电长期保持股份制性质获得的结果,成为“三三制”办电的典型代表。

我省地方电力推行股份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实行“三三制”办电到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前。1970年代末期明确按股份制性质成立的遂宁电力公司,标志了我省最早的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地方电力企业的出现。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这期间股份制被广泛推广到地电企业,有42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占国有地电企业总户数的14%、发电装机总规模的40%,并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四川省也是全国电力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这时,四川水利厅党组针对地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实力薄弱,处境被动,不利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战略和水利部党组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全省培育了11户实力比较雄厚的水利“百龙”企业,进一步规范了原有的股份制企业,重点抓了全省性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成立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公司法》和四川省地电行业“以电养电”政策规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愿、择优、平等、互利的原则,由14家股东单位的省、市、县三级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出资组建而成。于1998年4月8日揭牌营运。1998年6月,国家动员启动农网建设改造,同年8月,由于产业集团公司具备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和开发经营实体的综合功能,同时实行以进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的经营方针,因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全国水利系统首先被国家计委批准为承贷主体,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建改资金的“一省两贷”。经过5年的营运,到2003年底,完成农网投资81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4.4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产业集团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全省113户市、县地电企业与产业集团形成了农网资金投放与承接的关系,包括农网资金在内,产业集团可控可涉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成为地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列为全省企业集团资产规模10强、综合实力30强。

为巩固农网建设改造成果,确保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对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施授权经营”的申请。2003年8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四川水电产业集团的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10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授权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四川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的批复》,同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全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200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省国资委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12月17日,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以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24.4亿元,授权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2004年12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营运。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地方电力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到2005年底止,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已与宜宾、三台等8个县(区)政府签订了《资产组建协议书》,其中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宜宾长源、三台永安等5户重组后的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自1997年底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以来,在全国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中,四川地方电力跨出了三大步:一是组建省级水电产业集团;二是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实施全省水利系统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实行统贷统还;三是四川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省级水电产业集团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经营四川水利地电省级国有资产,统一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系列重大举措,为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平台,创造了新的运作机制,打下了新的体制基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子公司、母公司的组建和营运,实现了四川水利地电产业和资本经营质的飞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行业为主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网建设改造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资金的“一省两贷”,为克服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走出了新路子,为冲破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推进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全国尚存的240余个自供自管县中,四川有113个,约占47%,对于坚持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推进输配分开,增强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实力、活力和后劲,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

我省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获得国家计划投资81亿元。无论投资方向、力度、强度都创四川地方电力发展史上电源电网投资之最,为新时期发展地方电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实际完成投资84.3亿元,超额4.1%完成了计划投资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安排的110个县(区)115个项目的任务:完成35千伏及以上高压项目412个(超额完成10个),改造农村用电户752万户(超额完成59万户);完成了农村管电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了农村用电管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实施农网改造改善了地方电力网络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5元,5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3.8亿元;同时推动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四川建成的65个水电电气化县,紧密结合农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完成电网投资近50亿元,基本形成了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配电网布局,开拓了农村电力市场,扩大了农村用电面,提高了用电水平。

实施农网改造过程中,我省率先实行了“全省加价2分钱均摊、建立还贷资金”的农网建改还贷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网建改资本金比例扩大为50%的政策,促进了全国“一省两贷”省(区、市)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省水利系统县城电网改造实施县98个,涉及16个市(州),计划投资24亿元。各相关市、州、县围绕任务目标,确保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争取政策突破,积极、顺利实施。

(五)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完成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抉择和有效途径,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农村水电大省,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任务最重的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2001年以来,我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次调整修订,完成了《四川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年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为资源与区位分布基本一致,急需解决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98个县、800万户、3000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上述地区100余万户约4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但仍有近700万户、2600万人口主要以木柴、秸杆等作为生活燃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的巩固。15年规划目标是:新增代燃料居民户380万户,到2015年累计达到500万户。力争到2020年,使累计800万户、30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基本全部解决。

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举行,我省首批7个县(项目)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启动。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到2005年底,广安、天全、珙县、九寨沟等7个县试点项目区,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园满完成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任务。新增发电装机1.62万千瓦,发展以电代燃料居民1.81万户、6.82万人,户均年代燃料用电1700千瓦时,平均代燃料到户电价0.23元/千瓦时,有效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54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44.08万亩,每年减少薪材消耗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万吨,同时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体制与机制。小水电代燃料解除了农民砍柴烧柴的辛劳和烟薰火燎,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珙县麻塘村村委主任何亚先替本村农民算了一笔账:按一户4口人,以年用煤3.5吨算需支出700元,以烧柴算年需耗薪柴7000公斤,耗工时70个,折算支出也约700元左右;用电替代,按户均年代燃料电量1700千瓦时算,电费才356元。项目试点区老百姓说,用小水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群山叠翠,四野漫绿,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草更青了。

(六)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

早在1960年代我省就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1970年代初期,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站管理试行条例》。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并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推进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省水电厅会同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1995年四川省水电厅、经贸委、安全生产委员会、劳动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地方电力生产企业中开展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活动,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全面强化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双达标”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并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继1956年在我省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到1988年止,在我省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管理训练班和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共800余人。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企业全员培训。同时,在此基础上,水利部与四川合建了水利部农村水电成都培训研究中心。1986年我省率先于全国同行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行政、协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创始至2004年下半年转为水利部主管、水利部水电局与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合办的《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现《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杂志,已有整整27年历史。“培训”、“协会”、“杂志”对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期,我省地方电力行业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通过坚持开展安全、效益双达标活动,成效更加显著。全省有13户地电企业进入四川省电力工业企业“双十强”行列,有12户地电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秀企业。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怀、指导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我们经受住了由于电力垄断体制严重影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和宣传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实施资产重组,实施“一省两贷”,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等,终于使不断营造、扩大电力垄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得到遏制,全省地电企业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取得好成绩。截至2005年,全省地电企业普遍执行定岗定员标准,推行企业思想、组织、队伍、方法、手段现代化,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实施创业再就业、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效率成倍增长,提高了企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投资开发水电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呈现出可喜局面,但无序开发现象十分突出,出现了一些“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工程,造成严重危害。四川省水利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成立了涉水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了《依法加强水电开发涉水事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及防洪度汛的通知》,并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安全和防洪度汛工作的管理。同时,认真按照水利部要求,对装机在500千瓦至25万千瓦的“四无”水电站开展了拉网式清查,清查出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管理职能被削弱,所发生的“四无”水电站共有128座,已造成多起事故,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清理“四无”水电站,为依据《水法》、《电力法》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职能机构建设,行使水能资源统一管理,行使从前期工作到投产运营全过程的有效行业管理,杜绝“跑马圈水”无序开发,引导和激发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正常有序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坚持两手抓,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为地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90年代中期,我省就在水利系统地方电力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试点。1998年,经过试点推广到全行业全系统,并制订了作法、措施、考核、验收标准和奖励规定,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系统地电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省有12个市(州)水利(水务)局、50个地电企业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14个县(区)水利(水务)局、160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有70名地电职工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有18个地电企业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有27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有47名地电职工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楷模个人。2003-2004年度四川有6个地电企业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水电行业第一批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有11个供电所被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有11个地电职工被授予文明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3月在四川名山举行的全国水利行业变电站值班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四川15名选手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前30名,8人进入前10名,2人为第一、二名,在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3人中两名是四川的选手。

在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树立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优质服务”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以用户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党风、行风,并将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动我省地方电力的改革与发展。

事实强有力地表明,地电企业通过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职工更团结,队伍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上台阶,事故减少了;电价透明,电费好收了;服务更周到,用户满意了。真正为地电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费用开支,降低农村电价,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地电为人民”的宗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四川水利系统地电行业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受到水利部的关怀、支持和重视,将四川的经验介绍推广到全国农村水电行业。

(八)结尾

走过的历史表明,四川是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发电装机、年发电量、年利用小时、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要发源地,是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的诞生地,地方电力股份制、集团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立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率先实行农网建改资金“一省两贷”,地电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全国同行关注,是长期被全国同行誉为出经验、出政策的小水电之乡和培养行业人才的基地,对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电力范文篇6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需要,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省水利厅设置了专管机构,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分别举办了全国和省的农村水电训练班,为我省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1958年成立了水利电力厅,设置了农村电站处,编制20人,主管水利和农村电站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1965年水电厅设立农村电力管理处(下设农电试验室),编制50人,主管农村电站电网建设与管理以及地、县属地方电厂(站)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1978年农村电力管理处改为地方电力管理处,1983年编制增为160人。1991年2月1日,省编委以37号文批复水电厅:“为了加速我省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强地方电力行业的建设与管理,经省政府领导同意,撤销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地方电力管理处,成立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为你厅直属事业单位。”代厅行使地方电力行政职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川素称“千河之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位居全国第一位,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532万千瓦,遍布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1963年四川省委为了支农转轨,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解决盆周山区丘陵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1960年代以来,我省使用水利投资和采取“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工投料1/3”的“三三制”办法,动工兴建了24座总装机达10.5万千瓦的骨干水电站和配套电网。为发挥地方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开发农村水电,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既提供了新鲜经验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对四川电力改革的考察,在今都江堰市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允许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就可以解决农村用电,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小平同志说:“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1982年12月20日,国家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并要求全国参照执行。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水利部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地方、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我省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主要由地方电力供电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我省一直把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到2005年底,我省地方电力发电装机达到680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631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其中农村水电239亿千瓦时)。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1/3以上。110千伏以下高压输配电线路超过15万公里,低压线路60万公里,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60%-70%以上。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7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有113个县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63%;全省近5000乡(镇),有3669个乡(镇)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73%。

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水利系统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州)电力公司10户,县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绝大部分市〈州〉县国有地电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乐山电力、明星电力(遂宁)、岷江水电(阿坝)、西昌电力(凉山)、爱众水电(广安)5户市(州)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我省市(州)县地电企业大都是当地税利大户,每年创税利10余亿元(税、利各约占50%)。全省地方电力经营性总资产达到300余亿元,从业员工20万人(其中农村电工6万人)。

在全省电力格局中,地方电力的供电面占60%-70%以上(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地方电力的装机和电量占30%以上。四川的地方电力体现了“电源是基础,电网是关键,服务‘三农’是宗旨,与主网联网运行,供需直接见面”的基本特征。四川的电力工业反映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地方电力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全省建成104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七五”至“九五”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四川建成104个,占17.4%,超额30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十五”全国建成新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410个,四川建成65个,占16.3%,超额5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七五”至“九五”初级电气化建设和“十五”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均主要在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丘陵大县开展。

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中,有三台、广安等13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丘陵大县,有九寨沟、甘洛等37个民族自治县,有兴文、渠县等26个国定贫困县和高县、马边等25个省定贫困县。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消灭”了无电县,解决了15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已建成的初级电气化县的年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十五年有的翻三番。

新时期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到2005年12月,有65个县实现了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验收。通过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建成的65个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361.77亿元,增长57.12%;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人均年用电量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592千瓦时;乡通电率100%,村通电率99.53%,户通电率99.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9元,比基准年净增614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48%,比基准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保健及文化教育设施拥有率增长明显,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山乡家庭,有效改善了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代燃料户的增加使各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65个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功能,发电、防洪、灌溉、水保、供水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养电补水,以电兴工促农,以电代燃料和治理水土,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扶贫和电气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造血功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又好又快推进我省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以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为主题,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方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1960年代,四川实行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劳投料1/3的“三三制”办电,就提出以投资比重划分股份,按股分利,国家、地方获得的利润,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既是我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地方、群众实行较为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1990年代四川明星电力(遂宁),继乐山电力股票上市后,作为处理遗留问题而紧接着股票上市,就是由于实行“三三制”办电长期保持股份制性质获得的结果,成为“三三制”办电的典型代表。

我省地方电力推行股份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实行“三三制”办电到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前。1970年代末期明确按股份制性质成立的遂宁电力公司,标志了我省最早的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地方电力企业的出现。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这期间股份制被广泛推广到地电企业,有42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占国有地电企业总户数的14%、发电装机总规模的40%,并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四川省也是全国电力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这时,四川水利厅党组针对地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实力薄弱,处境被动,不利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战略和水利部党组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全省培育了11户实力比较雄厚的水利“百龙”企业,进一步规范了原有的股份制企业,重点抓了全省性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成立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公司法》和四川省地电行业“以电养电”政策规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愿、择优、平等、互利的原则,由14家股东单位的省、市、县三级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出资组建而成。于1998年4月8日揭牌营运。1998年6月,国家动员启动农网建设改造,同年8月,由于产业集团公司具备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和开发经营实体的综合功能,同时实行以进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的经营方针,因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全国水利系统首先被国家计委批准为承贷主体,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建改资金的“一省两贷”。经过5年的营运,到2003年底,完成农网投资81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4.4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产业集团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全省113户市、县地电企业与产业集团形成了农网资金投放与承接的关系,包括农网资金在内,产业集团可控可涉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成为地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列为全省企业集团资产规模10强、综合实力30强。

为巩固农网建设改造成果,确保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对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施授权经营”的申请。2003年8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四川水电产业集团的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10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授权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四川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的批复》,同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全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200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省国资委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12月17日,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以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24.4亿元,授权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2004年12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营运。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地方电力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到2005年底止,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已与宜宾、三台等8个县(区)政府签订了《资产组建协议书》,其中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宜宾长源、三台永安等5户重组后的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自1997年底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以来,在全国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中,四川地方电力跨出了三大步:一是组建省级水电产业集团;二是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实施全省水利系统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实行统贷统还;三是四川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省级水电产业集团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经营四川水利地电省级国有资产,统一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系列重大举措,为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平台,创造了新的运作机制,打下了新的体制基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子公司、母公司的组建和营运,实现了四川水利地电产业和资本经营质的飞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行业为主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网建设改造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资金的“一省两贷”,为克服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走出了新路子,为冲破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推进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全国尚存的240余个自供自管县中,四川有113个,约占47%,对于坚持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推进输配分开,增强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实力、活力和后劲,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

我省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获得国家计划投资81亿元。无论投资方向、力度、强度都创四川地方电力发展史上电源电网投资之最,为新时期发展地方电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实际完成投资84.3亿元,超额4.1%完成了计划投资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安排的110个县(区)115个项目的任务:完成35千伏及以上高压项目412个(超额完成10个),改造农村用电户752万户(超额完成59万户);完成了农村管电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了农村用电管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实施农网改造改善了地方电力网络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5元,5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3.8亿元;同时推动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四川建成的65个水电电气化县,紧密结合农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完成电网投资近50亿元,基本形成了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配电网布局,开拓了农村电力市场,扩大了农村用电面,提高了用电水平。

实施农网改造过程中,我省率先实行了“全省加价2分钱均摊、建立还贷资金”的农网建改还贷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网建改资本金比例扩大为50%的政策,促进了全国“一省两贷”省(区、市)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省水利系统县城电网改造实施县98个,涉及16个市(州),计划投资24亿元。各相关市、州、县围绕任务目标,确保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争取政策突破,积极、顺利实施。

(五)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完成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抉择和有效途径,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农村水电大省,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任务最重的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2001年以来,我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次调整修订,完成了《四川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年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为资源与区位分布基本一致,急需解决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98个县、800万户、3000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上述地区100余万户约4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但仍有近700万户、2600万人口主要以木柴、秸杆等作为生活燃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的巩固。15年规划目标是:新增代燃料居民户380万户,到2015年累计达到500万户。力争到2020年,使累计800万户、30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基本全部解决。

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举行,我省首批7个县(项目)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启动。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到2005年底,广安、天全、珙县、九寨沟等7个县试点项目区,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园满完成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任务。新增发电装机1.62万千瓦,发展以电代燃料居民1.81万户、6.82万人,户均年代燃料用电1700千瓦时,平均代燃料到户电价0.23元/千瓦时,有效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54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44.08万亩,每年减少薪材消耗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万吨,同时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体制与机制。小水电代燃料解除了农民砍柴烧柴的辛劳和烟薰火燎,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珙县麻塘村村委主任何亚先替本村农民算了一笔账:按一户4口人,以年用煤3.5吨算需支出700元,以烧柴算年需耗薪柴7000公斤,耗工时70个,折算支出也约700元左右;用电替代,按户均年代燃料电量1700千瓦时算,电费才356元。项目试点区老百姓说,用小水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群山叠翠,四野漫绿,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草更青了。

(六)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

早在1960年代我省就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1970年代初期,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站管理试行条例》。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并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推进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省水电厅会同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1995年四川省水电厅、经贸委、安全生产委员会、劳动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地方电力生产企业中开展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活动,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全面强化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双达标”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并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继1956年在我省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到1988年止,在我省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管理训练班和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共800余人。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企业全员培训。同时,在此基础上,水利部与四川合建了水利部农村水电成都培训研究中心。1986年我省率先于全国同行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行政、协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创始至2004年下半年转为水利部主管、水利部水电局与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合办的《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现《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杂志,已有整整27年历史。“培训”、“协会”、“杂志”对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期,我省地方电力行业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通过坚持开展安全、效益双达标活动,成效更加显著。全省有13户地电企业进入四川省电力工业企业“双十强”行列,有12户地电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秀企业。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怀、指导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我们经受住了由于电力垄断体制严重影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和宣传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实施资产重组,实施“一省两贷”,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等,终于使不断营造、扩大电力垄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得到遏制,全省地电企业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取得好成绩。截至2005年,全省地电企业普遍执行定岗定员标准,推行企业思想、组织、队伍、方法、手段现代化,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实施创业再就业、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效率成倍增长,提高了企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投资开发水电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呈现出可喜局面,但无序开发现象十分突出,出现了一些“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工程,造成严重危害。四川省水利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成立了涉水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了《依法加强水电开发涉水事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及防洪度汛的通知》,并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安全和防洪度汛工作的管理。同时,认真按照水利部要求,对装机在500千瓦至25万千瓦的“四无”水电站开展了拉网式清查,清查出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管理职能被削弱,所发生的“四无”水电站共有128座,已造成多起事故,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清理“四无”水电站,为依据《水法》、《电力法》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职能机构建设,行使水能资源统一管理,行使从前期工作到投产运营全过程的有效行业管理,杜绝“跑马圈水”无序开发,引导和激发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正常有序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坚持两手抓,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为地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90年代中期,我省就在水利系统地方电力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试点。1998年,经过试点推广到全行业全系统,并制订了作法、措施、考核、验收标准和奖励规定,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系统地电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省有12个市(州)水利(水务)局、50个地电企业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14个县(区)水利(水务)局、160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有70名地电职工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有18个地电企业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有27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有47名地电职工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楷模个人。2003-2004年度四川有6个地电企业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水电行业第一批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有11个供电所被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有11个地电职工被授予文明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3月在四川名山举行的全国水利行业变电站值班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四川15名选手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前30名,8人进入前10名,2人为第一、二名,在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3人中两名是四川的选手。

在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树立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优质服务”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以用户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党风、行风,并将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动我省地方电力的改革与发展。

事实强有力地表明,地电企业通过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职工更团结,队伍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上台阶,事故减少了;电价透明,电费好收了;服务更周到,用户满意了。真正为地电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费用开支,降低农村电价,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地电为人民”的宗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四川水利系统地电行业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受到水利部的关怀、支持和重视,将四川的经验介绍推广到全国农村水电行业。

(八)结尾

走过的历史表明,四川是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发电装机、年发电量、年利用小时、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要发源地,是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的诞生地,地方电力股份制、集团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立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率先实行农网建改资金“一省两贷”,地电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全国同行关注,是长期被全国同行誉为出经验、出政策的小水电之乡和培养行业人才的基地,对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电力范文篇7

根据我的不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1.从中宏观上讲,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似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面上问题。点多、面广、分散,面上工作做深做透难度大。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与开发程度低、用电水平低并存,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失衡,行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均亟待提高。对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六小工程”的农村水电,国家扶持力度不够。似应首先反思四川自身,为什么长期无相应的地方配套资金?!

(2)实质问题。水能资源管理长期缺位越位实际不到位。对干这一实质问题,目前湖南、贵州、福建、湖北、重庆等省市都解决得好和比较好,而作为全国农村水电最大省份的四川,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要使农村水电资源开发真正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而首先应尽快解决这一实质问题。

(3)重大课题。中央文件指出,农村水电是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更显著的农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加快发展。但截至目前,四川农村水电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未建立。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充分发挥其引擎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亟需研究解决、突破的一项重大课题。

(4)关键问题。从改革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来讲,一个十分突出的、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亟需在政府的主导下,国家电网企业尽快实施主辅分离、及早实施输配分开改革,真正实现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协调和谐发展。

我们要紧密结合农电体制改革和直接购电改革,积极参加输配分开改革试点和用户向发电企业(向配电公司)直接购电的改革试点。

我们的新老集团应有分工。新集团(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目前应是省级水利地电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资产经营”公司,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好省、市(州)、县企业间的权益关系,不能比照大电网的做法,走“省公司对电业局、电业局对供电局”垂直一体化的经管路子。集团公司是母子体系,含有两级或多级法人。输配分开后,配电公司会保持众多个(原则上以县为单元),而不同产权的配电网资产经营公司则会有若干个或几个,两者不能等同。老集团(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目前也主要应是省级水利地电发电“资产经营”公司,以后可以通过努力,走向独资、合资以及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含当地农村集体、农民股权)兴办与收购一部分水电厂(站)的省级水利地电发电集团公司

2.也是从中宏观上考虑,当前似宜将以下四项列为重点工作:

(1)依法行政的基础。全面贯彻《水法》、《可再生能源法》,确立水能资源独立能源法律地位,建立健全水利部门对水能资源行使统一管理职责的体制机制,有效实施水能资源市场化优化配置。对于水能,无论大、中、小、微,不论投入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或非公有资本,都应对其依法行政和实施行业监管。

(2)行业监管与服务的重要手段与重要对象。针对点多面广分散,所有制不一,规模不同,水平不一,素质不同,情况不一,要求不同,面上工作难度大的实际,应认真执行水利部水电[2006]146号文件规定,对农村水电站(厂)和水利系统水电厂(站)实行安全年检和分类管理,并建立健全安检体系,推进平安建设,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群众利益,保障全生产,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运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地方独立配电企业(市、州、县地电公司)“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农电体制改革和直接购电改革,积极参加输配分开改革和用户向发电企业(配电公司)直接购电改革试点,巩固与完善联网运行、发供一体、就地供电、就近消纳、余电全额上网、不足主网补给的地方独立配电公司体制与机制。搞好两个集团的改革发展。关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最新信息,参与部局组织的相关研讨并开展我们自身的相关研讨。

地方电力范文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结算中心;财务信息化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提升资金集中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协同作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这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A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索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形势下地方电力企业通过资金结算中心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A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

(一)A公司基本情况。A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注册资本8.06亿元,是一家国有地方电力企业,主要业务是发电和供电,经营范围包括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电网、电源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和生产、销售电力产品等,总资产超过40亿元,管理10家子公司。成立以来,A公司加强电网建设,提升电能质量,引进优质电源,推进资产整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A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1.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从外部环境来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标志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改革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改革前享有区域垄断优势的电网企业在不断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必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2.有效满足内部财务管理要求从企业内部来看,一是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适应国企改革的需要,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二是有效控制融资成本,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监管的需要,现行的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已明确电网企业实际借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将按照基准利率核定资金成本;三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向价值创造的方向转型,积极推动财务工作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由处理日常业务为主向价值管理为主转型。目前,我国企业集团主要通过采用统收统支、拨付备用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内部银行、资金池等业务模式加强资金集中管理。A公司在借鉴国内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金集中管理各种业务模式的优缺点后,结合公司业务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最后选择了结算中心业务模式对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三)A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和成绩。1.资金结算中心的主要职能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从事资金集中管理的内部机构,负责集团(含本部和子公司)资金归集、拨付、内部借款、统一筹资等具体业务,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体来说,A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主要职能有以下六个方面:(1)负责结算账户管理。资金结算中心和子公司分别在已签订协议的指定银行开立资金专户,专门用于各类收入(包括电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归集。按照账户日常管理要求,资金结算中心对子公司因业务开展需要新增银行账户的申请进行审核和报批。(2)办理收入资金归集。根据资金集中管理要求,子公司取得的现金流入汇总到收入归集专户,签约银行按照协议每周分三次将子公司收入归集专户的资金到资金结算中心专户。(3)办理支出资金拨付。子公司每周上报下周资金支出计划,资金结算中心对计划进行逐项审核,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支出、区分限额内和大额资金支出,适用不同审批流程进行处理,审批通过后下拨。(4)办理内部借款。各子公司在资金不足时可以提出内部借款申请,资金结算中心根据借款类型和金额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不同的决策审批程序,签订内部借款协议并按月计收利息。(5)办理对外融资和还款。统一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额度,制定融资计划和方案,提前提出提款建议,做好存量融资管理,根据资金收支计划按期归还借款,在有利的融资条件下可以提前归还借款,降低资金成本。(6)监控子公司资金活动。资金结算中心通过直接管理资金收支业务,掌握了大量集团内部资金收支和往来信息,定期编制和报送每日统计报表、资金周报、月度工作总结,全面反映资金集中管理情况,为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2.资金结算中心取得的成绩通过建设资金结算中心,A公司优化了资金配置,提升了资金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实力显著增强,融资能力大幅度提高。以前,各子公司分别在经营地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不仅借款利率高,普遍存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上浮,而且要提供资产抵押。现在,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向金融机构办理授信,按照信用借款条件取得基准利率条件的借款,融资能力大幅度提高。二是财务费用显著下降,资金管理效益大幅度提高。资金结算中心通过对存量和流量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财务费用、流动资产分别下降18.72%、22.60%,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作用。三是资产负债率显著降低,财务风险大幅度下降。资金结算中心通过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在满足公司日常生产经营需要和资本性支出的前提下,外部银行借款逐年减少,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处于行业较好水平,财务稳健。

二、资金结算中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A公司虽然通过建设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客观地看到,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缺乏全面、统一的资金结算中心相关管理制度。一是资金结算中心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缺乏专门的制度规定;二是资金结算中心主要依靠财务管理一般内部控制措施,缺乏专门的结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和操作流程指引文本规范;三是本部和子公司大额资金分别由不同制度规范,缺乏统一的大额资金管理办法,对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平均余额、偏差率等重要指标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约束制度。(二)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资金结算中心虽然实现了本部和子公司资金归集、下拨和计息等环节操作在系统完成,但是子公司多个其他账户集中到签约银行的收入归集专户需要定期手工划转、资金往来会计凭证核算需要手工录入凭证、资金统计报表需要通过EXCEL进行分析和汇总,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三)现金预算分解不够,资金收支控制难度较大。A公司虽然在年度财务预算中编制了现金预算,形成了现金流量预算表,但是没有对年度现金预算按照季度、月度和每周进行分解,现金收支过程管控不够明确、具体和细化,无法实现现金预算全过程管理,引起实际工作中现金收支与年度现金预算偏差较大,特别是资本性支出方面该问题尤为突出。

三、完善A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机构规范运作。一是制定专门的资金结算中心业务管理制度,明确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在机构设置上,内部结算中心应具有相对独立性,明确业务内容、机构职责和领导监督机制,在岗位职责上,人员实行岗位定员、定编、定责。二是制定资金结算中心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统一结算要求,各项业务、每笔收支都在规范的内部程序下运作,实现资金结算中心的积极作用。三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大额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办法,要求各成员企业严格执行,将资金结算中心融入到企业整体资金管理中,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归集收入、管控支出、调剂资金余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加强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离不开高效的信息系统的支撑,通过建设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下重要功能:一是实现财务与营销自动对账,推进业财融合;二是实现资金跨银行高效集中、归集、下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三是实现总部实时查询子公司各银行账户发生额和余额,加强子公司资金管控,防范资金风险。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建立跨银行资金管理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具有较多企业应用的交通银行、中信银行MBS、招商银行CBS等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三)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一是编制年度综合现金流量预算,既包括现金流量表又包括收支计划,更加重视预算现金流平衡;二是做好年度现金流预算分解,编制月度现金流量预算,进一步形成与资金下拨一致的周计划,重点加强资金支出的计划性;三是考核资金计划偏差率,借鉴行业先进资金管理经验,力争将现金流收支偏差率可以控制在3%~5%的较低水平,有效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综上所述,随着A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资金结算中心作为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公司要在下一步集团资金管理工作中明确重点,首先完善结算中心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然后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最后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发挥存量和增量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促进集团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增加企业价值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来喜.对完善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结算中心的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6).

[2]罗艳妮.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

[3]刘月.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以云南电网公司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地方电力范文篇9

一、“十一五”省地电公司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取得发展成绩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省GDP年均增长14.8%,经济总量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由全国的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8%,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长13.7%和14.9%,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任务。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显著改善,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在我省取得的成绩中,包含了省地电公司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五年中,省地电公司积极实施“服务型、经营型、集团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电网和六个区域电网建设,大力实施“和谐电力进农户”通电工程和“太阳—太阳”光伏发电扶贫工程。同时,公司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销售收入、售电量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电网企业同期水平。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春节前的煤电运保障中,省地电公司积极推动煤电运协调,对保障电力供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省地电公司系统22000多名员工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抓住机遇,把握主线,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省地电公司的供电营业区很多都是部级、省级贫困地区,在原来包袱比较重、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慢的情况下,这些年来,公司不但保证了企业的生存,还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公司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去年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加令人可喜。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提升,都会使全省电力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这对省地电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对电网建设与改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前,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省委、省政府正在推动陕南循环发展,推动产业链完善,推动陕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这也会为我们带来很好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省地电公司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紧紧围绕进一步做大做强电网核心业务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不断加大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确保满足不断发展的电力市场需求。在供电服务区内,要以110千伏电网为主体,围绕主要负荷区域和重点用电市场,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工业化电网和七个区域电网、县域电网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电网建设,继续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使农网改造面、提升面均达到100%。

在电网建设中,要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建设技术先进、供电可靠的智能电网,支持重点工业企业用电,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把智能电网建设作为重要方面,加快技术研发,完成相关建设项目,使整个发电、输电、变电、用电过程精细化,依靠配电网核心技术提高竞争能力。从市场需求来看,经济发展要求电能、电力给予相应的支撑。原来发电、输电、变电、用电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开环过程,发多少就要用多少。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做到精确用电,用多少就供多少,这样会节省很大的成本。这对电网的要求会更高,保证精确供电,就要提升调度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这也是进一步挖潜、提高经济效益很重要的方面。

三、推进管理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是增强工业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核心和关键。省地电公司要认真落实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的基本战略,以配电网领域为主导,引进成熟、实用技术,开发自主技术,提升科技含量,使技术创新成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电力系统目前在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精确供电方面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如果单纯依靠引进技术是不行的,一方面投资很大,另一方面引进的技术并不是很先进。现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传统工业的平滑式发展,两个结合起来就会带来新的机遇。所以,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要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努力创新电力管理的新模式。要推进管理创新,引进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供电、发电、辅业、多经四个业务单元和省市县三个管理层面、多个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作为省地电公司来讲,要以电为主,把供电单元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按照公司目前的投资强度、人才的聚集度和企业的发展基础,能够对供电单元提供足够的支持,我们要抓住机会,把它发展好。对别的单元,要保证与主业相协调的方式去发展,否则分散以后会丧失主业发展机遇。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实现并购重组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人,实现集团公司的创新发展。

要继续强化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优化电网结构,强化电源支撑,切实增强供电能力和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可靠性、高合格率的电能产品。要突出服务这一根本,继续实施以市场为中心的流程再造,完善服务型体制和机制,健全供电服务体系,推行全员服务,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努力把服务打造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紧盯供电营业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市场和重要园区,紧抓负荷发展,密切关注重点电力市场和重点用电项目,提供心贴心、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靠服务赢得电力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保障供电效益持续快速增长,使供电单元成为公司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

要注意推动载能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载能企业发展,对平衡全省区域工业发展给予支持。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电力有密切的关系,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本身也是省地电公司工作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们一些重点区域、省里比较关注的发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地区,要通过电力支持企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工业经济上具有竞争力。例如有的工业企业靠电厂比较近,可以积极支持他们减少成本、提升竞争力。当然从电力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可能经济上要减少收入,但是站在全省的角度上,是支持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考核的时候会考虑到企业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同时要加强与省内电力企业的合作,发挥国资的优势,实现多赢的局面。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地方电力范文篇10

一、会议务实高效,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会议时间短,但务实高效,有三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规格高。这次会议是我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地方电力工作会。会前,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同志为地电行业题词“深化地电改革,成长农村水电”,对全省地方电力广大干部职工发出了动员令;会上,省委常委、副省长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地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寄予殷切希望。书记的题词和省长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省级相关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和新闻媒体等30多家企业的承担责任人和各市州分管领导、水利局长等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深远。

二是主题鲜明内容实。这次会议的内容非常充实。省委常委、副省长同志特别强调要落实科学成长观,加强水能资源管理,促进地方电力可持续成长;要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成长农村水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要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开创“”地方电力建设的新局面。他的讲话主题鲜明、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很有新意,很有深度,意思重大,为我们做好“”地电工作指明了方向。局长的工作报告以科学成长观为主线,提出了地方电力“一体两翼”的成长思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表明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决心和信心,符合地电改革成长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是准备充分效果好。为开好这次会议,厅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厅长同志多次研究并亲自主持大会,地电局、省水电集团、企协做了大部份细致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企协换届选举的顺利开展。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地方电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之,这次会议是一次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传达会,是一次地方电力工作形势的分析讨论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电力产权改革、水能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部署会,也是“”全省地方电力大成长的动员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开拓创新,狠抓地方电力各项工作落实

落实是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期地方电力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宏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来说,“关键是落实、落实,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

(一)抓落实必须创新理念。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富。地方电力作为基础还很薄弱,作为产业还很脆弱,作为事业任重道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成长不足。首先,要树立成长的理念。“成长才是硬道理”,成长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长也是农村水电生存和壮大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领导要用心想事、用心办事,敢办大事难事、多办实事好事。要时刻扭住成长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大力推动地电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变我省地方电力“小、散、弱、孤”的状态,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第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成长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成长观念,创新成长模式,提高成长品质,把地方电力的成长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民富裕、经济成长、社会进步相结合,统筹考虑,科学筹划,使地方电力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成长的轨道,切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成长服务。第三,要树立安全稳定的理念。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保稳定,稳定出效益。要切实抓好地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地电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妥善处理好成长与稳定的关系,特别要妥善处理好省、市、县,企业、职工以及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保持地电企业、水利行业和社会稳定。

(二)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思路。理念的创新决定思路的创新,思路的创新程度决定了成长的程度。第一,工作思路要新。完成目标任务,四平八稳不行,按部就班也不行,必须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成长定势,敢于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实现跨越;必须把思路创新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以新思路指导新实践,促进大成长。第二,工作眼界要宽。要把地方电力的成长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成长的大局中去考虑,按照全省经济社会成长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规定来确定地方电力成长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标准,做到地方电力与经济社会成长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着力增强地方电力服务“三农”的能力。第三,工作视野要广。成长就是要“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要突破行业和地域限定,努力拓展成长的外延,跳出地电和水利行业,跳出省界国界,在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寻找成长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机制出活力,机制出效益。第一,要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地电企业是地电行业的细胞,细胞不活,事业无望。要以改革的手段创新地电企业的经营机制,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升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成长壮大地电行业。第二,要以招商引资创新投入机制。要转变投入观念,拓宽投入渠道,丰富投入方法,要以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投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加快地方电力成长步伐。第三,要以奖惩创新管理机制。要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要强化检测,规范奖惩,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据,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第四,要以激励创新精英机制。事业的关键在于精英。要改革分配制度,收入分配要向有特殊才能和突出的精英倾斜。要建立和完善精英培养机制,精英培养上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要优化环境,为精英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总之,要采取各种措施把精英吸引到地电行业、留在地电行业,让精英为地电行业的成长贡献全部聪明和才智。

(四)抓落实必须创新工作办法。要以科学的工作办法抓好落实,坚持做到谋划中有新思维、工作中有新思路,勇于出新招、善于出高招。第一,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围绕做大、做实、做强地电行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实,认真分析地电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薄弱环节和各种优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集中精力抓要事、攻难事、成大事,以点带面,促进地电行业全面成长。第二,要以依法行政为手段。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水能资源管理,制止“跑马圈水”、浪费资源的恶劣现象。要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施农村水电筹划、论证、开工、建设、验收的全过程行业监管,依法、有序、健康开发农村水电。第三,要以授权经营为突破。坚定不移地推动地方电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水电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理顺产权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水电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第四,要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事业成长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地电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成长、服务大局、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意识,以张宇仙、杜俊杰等先进典型为榜样,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诚信敬业,无私奉献,为地方电力成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抓落实要创新工作环境。第一,要创新领导环境。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帮助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助手,依靠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第二,要创新工作环境。要主动加强与计划、经贸、环保、电监、物价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团结兴电的良好工作环境。第三,要创新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地方电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贡献、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特殊作用,让全社会了解地方电力,注意地方电力,支持地方电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地方电力成长。

三、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全省地方电力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地方电力工作具有重要意思。一要认真学习会议文件。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会议主题报告是这次大会的重要文件,各企业、各地电企业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的精神实质,要领会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电力工作的新规定,进一步增强加快成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动“”地电事业的成长。二要积极汇报协调争取支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时与发改委、国资、财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努力将地方电力“”成长筹划、水能资源管理和产权改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成长改革的大局,形成合力推动地电事业成长的良好局面。三要全面部署落实。各地要进一步创新成长理念,创新成长机制,创新工作办法,创新成长环境,抓紧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工作措施,作出符合当地现实的工作部署,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服从大局,做好当前防汛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中伟、巨峰、等省领导关于防汛工作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当前防汛工作。对于地电行业来说,特别要抓电站水库的防汛工作,建立以行政首长承担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洪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水库汛期运作调度方案。要顾全大局,坚持“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服从防汛统一指挥,不得任意加大下泄流量,确保下游的防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