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32:34

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堤防;工程施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河流沿岸人们的经济发展、生活繁荣,对堤坝实施修建和加固养护的工作要求也变得更高。水利堤坝这项技术具有相应的技术性和复杂性,需要每个流程都紧密配合,唯有如此,才可以确保水利堤防这项工程的质量,确保安全。

1水利工程堤防存在渗漏的主要原因

1.1施工方案整体不够合理。分析当下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能够发现,这个工作的难度并不低,并且对人员专业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设计方案整体不达标的情况。另外,这个行业中的大部分员工自身的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是以至于会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去完成方案的设计,这就造成施工方案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在汛期很容易导致渗漏的情况。1.2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后期维修不到位。在针对水利工程展开防渗漏施工期间,因为相应的监管工作存在不足,时常造成渗漏情况的出现,以至于隐含决堤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完成施工之后,因为有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堤坝,检查工作者难以依次进行细致的检查,进而造成大部分施工在本质上并没有达到国家安全标准。此外,堤坝后期的维护工作也存在不足。在落实堤坝维护这个工程时,因为维修工作者本身在工作上的不足或是还运用以往的维修方式,造成堤坝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获得有效的保养,进而存在渗漏的危险。1.3施工原料在质量上不达标。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堤防自身的牢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施工需要用到的原材料,所以,原材料本身的质量是不是达标,会直接关乎堤防建设所具有的安全性。大部分建设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的把控方面还是存在失衡问题,太过关注施工期间相关的质量管理与把控,忽略了对于原材料质量上的管理,并且因为资金上不足的原因,所购买的原材料大多都是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和工程需要的原材料并不相同,造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堤防建设难以获得合理化的质量保障。1.4施工期间每个环节的连接问题。在正式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期间,地基与墙壁位置的施工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很高,因此,务必要安排好每个环节之间的交叉施工,如此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提升施工的效率,尽可能有效的利用施工中的各项资源,以达成成本操控的目的。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把混凝土施工分为一些大的部分,应该进一步去协调每个部分间相互连接的问题,如此才可以更好地预防更多质量问题的出现。

2各种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运用

在当下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经常运用的施工方案包括:防渗漏帷幕灌浆、混凝土防渗漏墙、劈裂灌浆防渗漏、卵砾石层中的防渗漏帷幕灌浆以及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这些。这部分技术的落实应该依据施工场地与地形的需求去执行。所以,每个地段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案基本上相同,但是其的宗旨与前提就是确保水利工程得以安全运行。2.1防渗漏帷幕灌浆施工技术。这项技术的运用有诸多限制,并且在土壤岩石本身颗粒就很大的区域或是砂砾石土质中会更加合适,同时还需要结合水利工程实际的地质条件,来确定其所使用的施工工艺。运用这项技术进行工作时,应该把固定面积的帷幕埋到土层表面的标准深度以内,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去固定上层建筑和大坝主体。因为帷幕原本就拥有很好的防渗水功能,所以应该依据表面孔眼在数量上的多少,来决定是运用双排孔或是多排孔,按照特定的顺序把泥浆灌注进每个孔眼之内,接着再借助幕布进行固定。2.2混凝土防渗漏墙施工技术。和别的防渗漏施工技术对比,混凝土防渗漏施工技术在实际运用时有着很大的难度,并且这部分的施工通常都从属于地下的隐蔽工程,所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可能要面临很多的安全隐患。虽然这个工作有着较强的危险系数,但是这项工艺也存在着很多的自身优势,例如施工具有较强的环保性、不容易出现污染与噪音、对于施工场地附近的环境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等,并且这个技术在不同地质环境下都可以使用,墙体自身的均匀性与载重性都比较好。2.3卵砾石层中的防渗漏帷幕灌浆技术。这个技术运用黏土与一些水泥浆液二者有效融合性展开灌性施工。其和岩石中的灌浆施工对比,拥有较大的差异性,卵砾石层中的防渗漏帷幕灌浆难以产生钻孔,通常运用套阀式以及循环式钻灌阀这些方式。另外,水利工程在施工时一般都是在地质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遭受水流的影响较大。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工作者难以合理化的把控浆液的填充范畴,时常会导致超出范围或是范围不足这些问题。所以,为了进一步达成施工管理标准,务必要运用超出3排的灌浆孔。2.4劈裂灌浆防渗漏施工技术。这项技术的根本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外部的强压力,使大坝坝体可以跟随轴线的方向进行规范性的劈裂,接着再对这部分实施浆体灌浆这项操作,做好这个工作可以更好地操控切断软弱层、裂缝范畴以及裂缝深度。在水坝坝体出现渗漏时,还可以运用全孔灌注的方式,形成平衡应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坝体渗漏以及坝体变形这些问题。2.5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施工技术。这项技术的实施与高压力产生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高压力的影响下做到了有序的灌浆。就水利工程中大坝建筑的施工而言,其应用原理就是借助高压喷浆的设施,让浆液深入到土壤之中。相关工作者务必要提前明确灌浆孔的实际位置,如此才可以让灌浆孔尽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然而,运用这个技术进行工作,就务必要把控好水利工程的实际位置,同时依据地形环境上的差距对其做合理的变动,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操控浆液。所以,这个技术在具体工作期间具有非常广泛的运用,但必须要保障相关工作者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要确保地质条件能够达到标准。

3水利堤防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承包商的挑选。水利堤防这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承包商所具有的资质,一般借助招投标的形式对于承包商进行挑选,在这个过程里务必要对承包商本身的资质作相应的审核,并且还需要针对承包商自身的信誉、能力、施工队伍、管理队伍以及物质配比实施调查,保障承包商可以达成工程设计所提出的要求。3.2施工组织的优化。针对施工组织做更为科学化的配置,使得项目建设能够更为合理且有效的开展,对设计图纸应展开更为严格且精细的审核,如此就可以就工程施工具有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给予一定的保障。并且,还需要保障和每个参建机构做更高的协调与配合,在具体施工期间的关键部分实施进一步的控制,进而保障工程质量能够获得提升。3.3土木实验。首先,土料取样试样。土料质量对施工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对土料的试验能够借助含水量的测试以及击实测试去完成,一般需要土料拥有很大的防渗功能,最好能有很高的性价比。其次,填筑施工的检测。在进行堤防工作的施工期间,工程自身的含水量作为评价工程质量的主要标准,监理工作者务必要对填筑施工做更为细致化的检测,假如发现工程的含水量和相关标准不吻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措施去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对堤身质量一样应该展开精细化的检查,假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就应该及时地去解决,保障功能可以顺利地达标。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紧密相关的基础事业,务必要确保其在所有施工流程中都可以保持很高的施工质量。就上文中,细致地分析在进行水利堤坝这项工程的施工期间应该重视的技术要点,同时依据这部分技术提出进行堤坝工程施工的措施。针对水利堤坝这项工程而言,保障其施工质量能够很好地提升水利工程所具有的性能,加长其使用的时间,因此在具体施工期间务必要严格去落实和其相对应的标准和规范,在施工过程中持续总结经验,健全和其有关的施工技术,从而提升水利堤坝这项工程在整体上的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超.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7):35-36.

[2]张小辉.水利工程中河道堤防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20):286+288.

堤防工程范文篇2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过去与现状

我国已建江河堤防工程总长20余万公里,98特大洪水后尚有大量堤防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许多已建堤防工程过去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真正工程意义上的工程地质勘察,更谈不上各大江河湖海堤防工程系统化规范性的地质资料的汇编与分析整理工作。正因为如此,许多堤防工程在98特大洪水期间险象环生,出险堤段堤基的地质条件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供抢险分析,为确保万无一失,只能按最坏情况进行抢险,其人力物力的巨大付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洪水期间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精神紧张程度和精力耗费更是无法用实物价值去衡量。如此被动局面,一方面是大自然教训人类的生动一课,另一方面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世纪难题。

建国以来,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要,工程地质专业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国家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性专业。工程地质勘察的法规性准则也逐渐成熟与完善,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规程规范相继出台,并结合工程实践的反馈信息进行修订修编。水利部1997年2月了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编号SL/T188,同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第一部法规性行业标准。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号为GB50286-98,自1998年10月15日起施行)则是98特大洪水之后出台的。特大洪水前后出台的这两部法定标准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巧合与必然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工程地质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侦察兵,具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信不信由你。

《规程》颁布前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标准。《规程》颁布后,地质工作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更为98特大洪水后大规模堤防建设奠定了基础。首次颁布此《规程》,与工程实际存在一些差异再所难免。《规程》实施三年多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问题;二是地质师对《规程》的理解程度与把握尺度;三是人们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认识程度与理解程度。近两年来,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地质师对《规程》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工程审查过程中,也在逐渐地深化对堤防工程和《规程》的理解,力求较准确地把握审查尺度,紧密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和呆板地执行《规程》中明显与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条款,要求客观地、创造性地应用和执行《规程》,同时也强调执行《规程》的严肃性。

近年来,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堤防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随着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堤防工程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出来进行讨论,以便引起足够的重视。

2堤防工程隐患与险情分类

2.1分类的意义与原则

堤防工程存在隐患出现险情,导致大洪水时十分紧张。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建设正是针对隐患和险情而提出来的“整险加固”或“除险加固”。显然,对隐患和险情实施科学分类,不仅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成熟过程,也为堤防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明确了任务,同时为“加固”工程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在分类之前,我们先给出险情和隐患的定义:

险情是指正在发生或发生过程中被抢险保住了的事故堤段,具有直观性,措施明确性等特点。针对险情,需要分析出险原因,界定险情性质,预测再次出险的可能性,落实工程措施,确保大堤安全。

隐患是指尚未发生或可能将要发生险情的事故堤段,具有隐伏性,随机性,再生性等特点,更需要技术人员的分析判断,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险情与隐患有明显区别但又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往往在险情中存在着隐患,在隐患中孕育着险情。辩证地看,险情是隐患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或必然结果,隐患是潜藏着的险情。从过程时态来看,险情是现在进行时或过去完成时态;隐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全过程时态,或单个过程时态。

本文分类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堤身、穿堤建筑物)与天然地质体(堤基)区别开来,出险堤段和存在隐患的堤段与非出险堤段和不存在隐患的堤段区别开来,再按险情和隐患的性质进一步细化,作为指导后续工作的纲要。

2.2堤防工程险情分类

按出险部位可分为堤基险情、崩岸险情、堤身险情和穿堤建筑物险情,这是出险时首先要明确的基本类型。前两类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后两类与地质条件间接有关。可进一步划分如下:

(1)与地质条件与河势演变均有关系的险情:崩岸险情,具有可预见性、直观性、发展性和多变性特征。

崩岸类险情多发生在河流凹岸迎流顶冲或深弘逼岸区段,地质条件往往是抗冲刷能力较差的细砂类土或粘性土。由于河水位与河势流态的变化关系,有的崩岸险情并不发生在洪水期(高水位)而是在退水期(低水位),因此可以进一步将崩岸险情分为洪水期崩岸险情和枯水期崩岸险情,前者抢险紧张,后者可以从容对待。

(2)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的险情(主要为堤基险情,包括穿堤建筑物地基险情):堤基渗透破坏险情、堤基滑动破坏险情和堤基沉降破坏险情等。

堤基渗透破坏险情具有一定的隐伏性,往往不易准确判断,洪水期发生的渗透破坏实例与理论计算有较大出入。另外,还需注意将承压水性质的渗透破坏与堤基接触冲刷或砂性土堤基渗透破坏区别开来,因为渗透破坏机制不同,工程措施当然也不一样。

存在滑动或沉降破坏险情的堤段,堤基大多分布有软弱土层,土体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大;另一类滑动或沉降破坏是随着崩岸险情而产生的,此类险情危害最大,抢险最困难。此外,堤基内或堤基外可能存在陡坎或堤坡太陡,或堤身填筑施工速度太快,都可能出现类似破坏。

以上险情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要求界定明确的堤防工程的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崩岸、渗透破坏、滑动或沉降破坏。

(3)与地质条件基本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险情(主要为堤身险情):堤身渗透破坏险情(与堤身质量有关,如堤身土体的密实程度、填筑土体的渗透性质和堤身单薄等)、堤身滑动破坏险情和堤身沉降破坏险情等。

2.3堤防工程隐患分类

按隐患存在的部位可分为:堤身隐患、穿堤建筑物隐患和堤基隐患。

按隐患的性质可分为:常规性隐患和特殊性隐患。

常规性隐患:堤身单薄,堤坡太陡,填筑质量差,填筑体中存在砂性土夹层,有明显的堤身裂缝等。与地质条件直接有关的主要为堤基类隐患(包括穿堤建筑物地基)。例如上覆粘性土层薄,或本身即为砂性土堤基(包括浅层砂性土透镜体),存在渗透破坏的可能性;堤基有软弱土层分布,存在滑动稳定问题。

常规性隐患具有直观性和可检测性,隐患的分析和工程处理措施都较为明确,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常规性的堤防工程维修加固予以消除。

特殊性隐患:进一步可分为随机性隐患(堤身或堤基随机分布有生物洞穴、植物腐烂物等)、再生性隐患(生物洞穴类隐患具有再生性)、人类活动留下的隐患(例如城市区与堤外江河相通的早已被废弃了的各类排泄管道,工程勘探留下的封堵不合格的钻孔等)以及地质条件不明的堤基隐患等等。

特殊性隐患规律性差,检测困难,在洪水期一旦演变成险情,其突发性质增加了抢险难度。

2.4险情和隐患与堤型之间的关系

堤防工程的主体~防洪大堤,绝大多数为就地取材填筑的土堤类型,由于筑堤的历史条件、筑堤材料、自然环境等等因素复杂,为后人留下了长期隐患,洪水期险情不断,令人心惊。鉴于土堤存在的这些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区的堤防工程比较倾向于改土堤为混凝土防洪墙(堤)。混凝土墙可以基本排除堤身隐患和险情,但却增加了堤基的出险负担。一是堤基的受力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的土堤是大面积分布荷载,混凝土墙改为集中荷载;二是堤基较长渗径变为水头集中的较短渗径。混凝土墙显然对堤基地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地质工作需要重视的。

另一方面,险情和隐患与堤防工程的挡水性质在很大关系。例如一些丘陵山区城市堤防工程,其挡水性质为暴涨暴落,远不能与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高水位较长时间运行情况相提并论,其险情和隐患的性质也是有差别的,需要区别对待。而《规范》中只是对堤防工程的等级标准有所规定,并没有对反映出险情和隐患与等级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由有经验的地质师和设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去理解与把握。

3堤基工程地质分段

3.1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存在的问题

自然界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堤防工程是长距离线状工程,跨越了不同的地质单元,不进行分段分类区别对待显然是不行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又称堤基工程地质分类。在实际工程中,一些勘测设计单位不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分段不合理,或即便是进行了地质分段,但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又不进行分段统计分析,工程地质条件明显不同的堤段没有区别开来。还有一些堤基工程地质分段的结果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相矛盾性,对工程设计和工程措施的选定缺乏针对性。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工程地质分段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足。

例如某设计院参加过大量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有丰富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经验,他们进行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所考虑的因素有:上覆粘性土层的厚度、外滩宽度和历史险情等,将堤基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较差和差四个等级。如此分段其大原则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些特殊组合则不易明确。例如,某堤基段其上覆粘性土层足够厚,堤内也没有任何险情,但堤外无滩,受水流冲刷崩岸严重,是典型的险工险段。将这种堤段分成工程地质条件差或较差都不一定合适。因为出现的险情不是堤基本身的工程地质条件差,而是堤外脚受水流冲刷产生的崩塌或塌滑,且在不同水位条件下其险情不同,与江河水流及河势变化都有关系。显然,崩岸类险工险段在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时应结合河势水流特征单独进行分类,以便于有针对性考虑工程处理措施。例如对某一类崩岸问题,抛石护脚是有效的,而另一类崩岸问题或许要与“丁坝”挑流改变流态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无建“丁堤”的条件,则需考虑“桩”、“笼”等工程措施。

另一方面,对于堤基工程地质条件用“好”与“差”来评价,其针对性不强。例如,存在渗透破坏的堤基划为工程地质条件差,而实际上可能此类堤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滑稳定性都是很好的,如砂性土堤基。又如淤泥质土类堤基,其承载能力和抗滑稳定性差些,但渗透系数却很小,抗渗条件是好的。如此等等,用常规的工程地质条件好或差来评价,都存在明显的矛盾。

目前各勘测单位自行制定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原则,基本上是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再考虑一些自然因素和工程因素,笔者认为这种分段法的思路源自于常规的工程地质分类法,跳不出传统思维的约束,不能较好地适应堤防工程的实际,需要探索新路。

3.2堤基工程地质分段

我们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地质评价时,通常从工程地质条件出发,结合工程建筑物特点,界定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堤基工程地质分段中,我们不妨借用逆向思维的思想,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线,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再结合历史险情类型,争取探讨出一个符合工程实际的堤基工程地质分段法。

本文强调的是“工程地质”分段,因此主要是对堤基而言的。我们知道,无论堤基地质条件有多复杂,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则是明确的,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类(即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崩岸、渗透破坏、滑动与沉降变形。绝大多数堤基岩土体不外乎为:砂性土、粘性土和砂性土与粘性土的混合结构;城市区杂填土较为复杂,另当别论。

根据以上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线的分段原则,我们首先将堤基分为三大类:Ⅰ类(不存在问题的堤基)、Ⅱ类(可能存在问题的堤基)和Ⅲ类(存在问题的堤基)。对于Ⅱ类和Ⅲ类堤基,按其存在问题的性质可继续划分亚类。

(1)Ⅲ类(存在问题的堤基)

堤基发生过历史险情,尤其是一些每年汛期都要出险的部位,在汛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抢险才能保证大堤安全的堤段。按出除性质又分为两个亚类:Ⅲ-1和Ⅲ-2类。

Ⅲ-1类:主要指崩岸类,这是在堤基分段时对有问题的堤基段应首先分出来的一类。

Ⅲ-2类:除崩岸之外的一切堤基存在问题的堤段。按工程地质问题继续分出两个子类:

Ⅲ-2-1类:存在渗透破坏的堤基段。汛期出现过冒砂、涌混水等险情;堤基为砂性土,或表层粘性土较薄,或浅层有砂性土透境体分布,或堤身与堤基接触部位存在渗漏破坏问题。

Ⅲ-2-2类:存在滑动与沉降变形的堤基段。运行期或施工期发生过堤基土层滑动,或沉降过大导致堤身开裂;堤基有压缩性大、承载力和抗剪强度低的软弱土层分布,或堤基清基不彻底,导致堤身与堤基接触面存在滑动软弱带。

(2)Ⅱ类(可能存在问题的堤基段)

此类与前述的堤基隐患相对应。在汛期有一定渗水情况发生,但并未发展成为险情;或经地质勘察,地基中存在砂性土透镜体、软弱夹层等不利地质条件,经渗控或稳定性验算,安全系数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堤基;或存在生物洞穴等其它隐患的堤基。

(3)Ⅰ类(不存在问题堤基段)

历史上无险情发生,堤基为厚度较大的粘性土或基岩,物性指标和力学指标均较好,不存在三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细分亚类的原则

以上分类法,从宏观上将堤基分为三大类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于Ⅱ类堤基段,可以按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进一步细化;对于Ⅲ类堤基段,也可以按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或岩土体的性质等进一步细化。堤基分段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但是地质师对堤防工程理解程度的反映,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本文所提出的分段原则和方法,尚有待工程实践去检验。

3.3堤基工程地质分段对勘测设计工作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Ⅲ类是重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密勘探点;Ⅱ类次之,实施常规性勘探即可;Ⅰ类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地质勘察。设计方面,Ⅲ类堤基必须考虑工程措施;Ⅱ类堤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勘探和检测或监测结果来确定工程措施;Ⅰ类堤基则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仅仅通过堤防工程的常规性维护即可。

4执行《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的基本原则

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颁布实施三年多来的实践可以看到,除了《规程》本身存在一些尚需修订的问题之外,能够将《规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执行和应用《规程》,准确地把握《规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对地质师综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检验和考察我们对堤防工程的认识深度与理解能力。笔者的理解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勘测阶段

已建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可以一次进场,达到初设深度;新建堤防可按可研和初设两个阶段进行。其理由是:新建堤防存在线路比选问题,不可能将比选堤线的工程地质条件都按初设要求做到相同深度;已建堤防一般不存在线路比选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多阶段多方案的反复比选问题。另外,新建堤防工程应该在规划阶段即开展工程地质工作,以便将规划线路从地质专业的角度先期界定其可行性。

4.2勘测深度及勘探工作量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堤防工程勘测深度与勘探工作量问题,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差异。有人喜欢严格按《规程》要求布置勘探工作量,而少在工程地质条件的查明与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面下功夫。笔者强烈主张,一是将安全正常运行的堤段与险工险段区别开来,二是将堤身出险情况与堤基出险情况区别开来,分别对待。这也是本文费了较多笔墨进行险情隐患分类和堤基工程地质分段的目的之一。特别是经历了98特大洪水考验过的堤防工程,未出险的堤段完全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勘探工作量去实施地质勘探,即使按照《规程》中的上限要求,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巨大浪费。而应在分析险工险段的具体问题之基础上明确勘察目的,研究和选择勘探方法,合理布置勘探工作量,重点在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上下功夫。如果认可本文提出的堤基分段原则和方法,地质勘探工作的布置则更为方向明确目标清楚。

4.3《规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准确把握

《规程》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是不可置疑的,这并不等于“死”规定。明显与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具体问题,需要由地质师的创造性劳动加以“灵活”处理。规程规范是指导技术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并不等同于为犯罪分子定罪的法律条款,因此执行规程规范是可以有“灵活”性的。灵活性的把握原则是:不应因忠实严格执行规程规范而遗漏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留下工程隐患造成工程事故;也不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的险工险段、Ⅲ类堤基、城市区规律性差的杂填土和人类活动留下的隐患管道等,《规程》规定的勘探工作量可能就不能满足要求;而对于安全正常运行多年的Ⅰ类堤基,按《规程》规定的勘探工作量又显得没有必要。总之,准确把握执行规程规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需要地质师的责任心、业务水平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5不同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

堤防工程地基多为土质地基,其工程地质评价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土力学,因而容易与工民建基础设计相混淆。目前反映比较集中的是执行水利行业标准还是执行以工民建为主要对象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国家标准GB50021—94简称《岩土规范》)。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应该以水利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岩土规范》。原因是:①《岩土规范》主要是针对一般性工民建地基勘察与评价,而水工建筑物与工民建有根本性的区别,前者地基所承受的荷载以垂直向为主,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主要反映在承载力;后者的荷载是垂向与水平向的组合,地基岩土体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特别是水荷载对地基岩土体的复杂作用,是水工建筑物与工民建的根本区别。②《岩土规范》在总则中表示该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明确了不适用于水利工程。③《岩土规范》中对勘探量的安排和勘探工作的布置主要依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来制定,而堤防工程则主要从工程勘测设计的阶段来确定。

关于土的分类问题,也是近年来较为混乱的问题之一。1990年以前,土的分类主要以1962年版的《土工试验操作规程》为依据,采用土的分类三角坐标,这种分类法以颗分为基础,以砾石、砂粒和细粒的含量百分比来给细粒土定名。广大设计院应用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成熟。1991年国标《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颁布,此标准以颗分为基础,以塑性指数和液限为控制指标对土进行分类,1999年颁布的水利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对土的分类也沿用此国标。我们认为,目前两种分类都有各自的特点,原则上应使用国标和最新的行业标准为主,现阶段也可以根据各单位对标准的理解和与工程相结合的具体情况,互相参照使用,只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工程实际,满足为工程设计提供有关地质参数的要求即可。另一方面,我们也提倡和鼓励对此类问题深入探讨,为进一步统一标准进行实践和理论准备。

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成果资料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所获得的基础性资料数据,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特点。这些资料数据的分析整理归纳汇总,要求标准化,计算机化,最后形成能够通过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数字化的基础资料数据库系统,并与堤防工程的其它资料数据库系统集成,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堤防工程建设、管理和抗洪抢险提供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检索查询指挥调度系统。集成后的系统可在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Intranet上运行。系统要求具有灵活的结构定义、多种存储方式、强大方便的查询定位功能、丰富的统计报表功能以及可靠的数据安全保证体系等;能够通过图示图表提供隐患预测、险情分析、抢险提示、决策支持、模拟溃堤和决口后洪水进堤的演变趋势。目前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目标,统一规划,结构设计,系统集成。

堤防工程数据库系统需要列为专题研究,力争全国统一,至少也应该全流域统一。各类资料数据的使用权限、归档管理、存储格式和形式、存储介质等等,都应该及早研究,统一规定。

7结语

98特大洪水期间,抗洪抢险场面之惊心动魄,至今仍然令人难以忘怀。大洪水给人以大启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堤防工程建设在98特大洪水之后迅速拉开序幕。经历了98特大洪水洗礼过的江河堤防工程,其工程隐患基本暴露无遗,认真研究堤防工程的出险机理,总结未出险工程的成功范例,吸取前人修建堤防工程的历史经验,做好堤防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是肩负着堤防工程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神圣职责。

近几年来我们参加了大量堤防工程审查,在向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工程技术干部学习的同时,也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本文对于执行《规程》的原则、勘探工作量的控制、勘测资料的整理等等问题表明了我们的观点;关于堤防工程险情和隐患分类,我们认为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必然过程;关于堤基分段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属于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性课题,同时又是指导工程勘测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观点供同行们参考,愿与大家共同讨论。

参考文献:

1韦港、冀建疆,关于《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水利水电技术》,1999年第10期。

2韦港、冀建疆,堤防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水利规划设计》,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刊,2000年第1期。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21-9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堤防工程范文篇3

关键词:城区堤防;设计;防洪;美观;和谐

1城市堤防设计新思路

城市依江而建,市区的江河沿岸常常是人口集中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带。因此,城市堤防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多功能、高品位的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城市堤防不但要具有防洪功能,还要具有景观环境功能,必要时还具有交通、商业等多种功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堤防与自然、堤防与城市相和谐。目前丹东市及丹东附属的县级市的堤防建设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城市堤防建设的新思路。

2城市堤防设计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通过参与设计丹东市凤城市南大河综合治理工程,其工程重要任务是根据凤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本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凤城市南大河的防洪体系,提高城市的防洪标准,充分利用南大河水体两侧自然的景观形态,建设以独特、唯美的景观展现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独居特色的魅力,将南大河滨水生态景观打造成为环境健康舒适、景观优美自然、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征鲜明多功能的城市生态滨水廊道。目的是满足防洪要求,兼顾景观,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美化该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并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根据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堤防工程建设必须和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和谐。堤防建设首先必须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堤岸线的布置应保证排洪的需要;同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所赋予堤防的功能任务。

2.2重视堤防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可考虑与城市景观设施建设相结合。城市堤防在洪涝期是保护城市的工程设施,在非洪水期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亲水的场所。凤城市南大河滨水生态的建设与远近闻名的凤凰山相结合,不但是当地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更是观光者在此接触自然、感受城市美景,与自然、城市和谐相处的好地方。因此,应充分注意南大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使城市堤防工程成为凤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合理的堤线布置。防洪堤堤线布置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合理性和建成后所发挥的功用,尤其对工程投资大小影响重大。堤线布置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势、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及拟建筑物的位置、型式、施工条件和河流历史演变,充分估计下伏层地质状况,经过技术和经济比评后综合分析确定。

2.4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相结合。以往在进行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市区的排水、道路规划,水利部门负责河道防洪规划,人为地将城市排水、道路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截然分开。两个部分相互衔接的地方经常会出现许多漏洞,相互间不能很好的结合。城市防洪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二者需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堤防建设中应结合考虑城市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道路与城市防洪工程。

3凤城市南大河堤防设计实例

3.1本次工程的主要任务。本次凤城市南大河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本次工程的修建,使之与南大河上下游已修建防洪堤衔接,完善凤城市城区段南大河的防洪体系,提高防洪能力。对南大河左右岸加固堤防、修建一级阶梯挡土墙和穿堤建筑物进行统筹安排,使之满足防洪、排涝、护槽固滩的要求,提高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并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凤城市城东新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南大河左右岸场地及周围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景观序列组织,建设南大河滨河公园;充分利用地域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景观资源,形成协调的滨水景观结构体系。南大河滨河公园的建成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凤城市建立地区性的生态系统。该城市河流景观将有力地推动凤城市城市健康的发展。

3.2防洪标准及规模。本次工程修建南大河左岸保护凤城市凤凰城街道,右岸保护凤山街道。凤凰城街道总人口11.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4万人,凤山街道总人口4.89万人。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当城市非农业人口≤20万人时,城市的重要性为一般城镇,城市等级为Ⅳ等,防洪标准为50~20年。本次修建南大河左岸共有企业11家,其中凤城市老窖厂为国家中二型企业,还包括凤城市织布厂、辽东仪表厂、丝绸厂、凤化集团等,共有学校2座,分别为城东小学及市农机学校,医院1座为凤城市骨科医院,凤山路及凤华路穿越该区,又根据凤城市城东新区规划图,左岸防洪区分15个区域进行规划,主要有行政办公区、CBD商贸区、文化服务区等,占地面积约3.67km2。右岸共有企业3家,分别有亦佛实业有限公司、申科公司、蓄电池厂,凤上铁路位于右岸堤后,与之平行。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当工矿企业为中型时,工矿企业等级为Ⅲ级,防洪标准为50~20年。又根据“爱河流域规划报告”,凤城市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凤城市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同时本次工程设计确定防洪标准既按照城市发展需要也应考虑与上下游已建堤防衔接的原则进行选取。从上述保护对象的论述可以看出,右岸防洪区保护对象较少,且较左岸重要程度低,上游已建成堤防已经达到30年一遇洪水标准,按照上下游衔接的原则,右岸防洪区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左岸防洪区根据凤城市城东新区规划,保护对象较重要,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综上选定,本次工程设计左岸防洪区防洪标准50年,右岸防洪区防洪标准30年。穿堤建筑物主要以排雨水为主,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505-2012)规定,本次设计穿堤建筑物雨水重现期均选用5年。本次工程治理河道中心线长度约3.5km。两岸共需修建土质堤防长6580m,其中新建堤防2361m,加高培厚堤防2749m,需要修整堤防1470m。共修建一级混凝土重力式挡墙护岸6919m。二级阶梯挡土墙护岸6919m,修建三级阶梯挡土墙护岸6919m。

3.3堤线布置。本次水利工程设计堤线及一级阶梯挡土墙岸肩线应根据水利工程相关要求遵循自然的原则,岸肩线布置在主河槽与滩地交界处,不破坏原有主河槽的河道宽度进行布置。堤防与一级阶梯挡土墙之间的空间应根据景观设计要求布置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挡土墙岸肩线,根据场地的竖向高程,可以考虑形成水体、广场、道路、绿地几个层次。

3.4堤型设计。根据目前常用的护砌材料结合本次工程的具体情况拟定直墙式护岸采用格宾石笼、混凝土重力式挡墙及混凝土悬臂式挡墙三种形式进行比较。最终防洪堤设计采用重力式混凝土防洪墙,并结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在重力式防洪墙上修建两层阶梯用于景观绿化设计。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流冲刷,也可减少堤防占用河道,同时便于景观层次间设计。

4结论

城市堤防工程是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堤防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建设工程布置必须服从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二者需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作者:顾晓琳 单位: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GB50210-94).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堤防工程范文篇4

关键词:堤防提升;生态景观;水景观;水文化

长期以来,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保障堤防安全,堤防工程采用普通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进行护坡。由于此类材料是无孔介质,阻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水土之间的联系,水生植物不能在坚硬密实、无连续孔隙的普通混凝土表面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栖息生存空间,导致河道堤岸与近岸陆地之间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化指数降低,使水体自净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水质恶化。同时普通混凝土护坡颜色灰暗,在感观上缺乏生机,使河道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这与人类追求优美生活环境及回归自然的初衷相违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堤防工程向生态型发展是河道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奶奶庙堤防提升工程中,强调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理念,实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同时融合当地水文化的特点,探索生态堤防建设技术与方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工程[1]。

1设计思路

美丽河流强调了人们对河流景观美学及水文化建设方面的需求,是幸福河流建设外在的直观表现,水形态的魅力、水景观的美丽最能体现人类的亲水感情,最能使民众从美丽河流、美好家园中获得幸福感。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设计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因此,应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对堤防工程进行生态提升,提出3个基本思路:(1)要体现自然之美,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存在的本体美,主要是指原生态河流所特有的景色、散发的天然美感,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原始状态。(2)要体现审美之美,也就是人的意识所创造的景观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景观所表现的景色、塑造的人江西水利科技JIANGXIHYDRAULICSCIENCE&TECHNOLOGY第48卷第5期2022年10月Vol.48No.5Oct.2022文美感,是具有高强度自然扰动和相互联系的生态过渡带。(3)要体现和谐之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合美。主要指人类共享共创、立体呈现的,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生相谐的,是有形景观与无形内秀相结合相统一的和谐美感,是河流生态与水文化结合孕育而生的事物。

2奶奶庙堤提升工程设计

2.1工程基本情况

奶奶庙堤座落于赣江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流文石河的下泸田支流上,属于峡江水利枢纽樟山防护区的堤防。奶奶庙堤提升工程位于下泸田支流口扩展至与文石河汇合口的沿河浅滩湿地,距赣江主河道约5km,距江西省吉水县城约9km,工程占地面积约5.2万m2。奶奶庙堤设计堤顶高程为50.95m(黄海高程,下同),圩堤临水坡及背水坡坡比均为1:2.5,设计堤顶超高1.2m,堤顶宽4.0m,混凝土防汛路面宽3.5m,内、外坡均为草皮护坡。工程区地貌单元以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为主。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发育,上部为粘土和壤土,厚度为1.9~2.9m,下部为中砂及砾卵石层,厚度为2.0~2.5m。堤外滩地一般较宽,为10~20m,局部达30m以上。堤身土主要由壤土组成,呈浅黄色、棕黄色,较松散,稍湿;表层分布的粘性土厚度较厚,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好,防渗性强,但局部厚度较薄。堤防表层土壤土质松散程度适中,板结性状不明显。堤防保护区为大面积水田、稻虾养殖基地,土质肥沃,适宜且能满足中小型乔灌木和景观地被植物生长。工程所在的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的多雨区之一,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3月和10月也偶尔会发生暴雨。本流域为雨洪式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季节与暴雨季节相一致。4~6月份洪水由锋面雨形成,往往峰高量大,7~9月份洪水一般由台风雨形成,洪水过程一般较尖瘦。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7~10天,长的可达15天。

2.2生态景观改造工程设计

2.2.1问题分析通过对工程区域内堤防土质结构、水文、植被现状的分析,该项目改造工程的整体环境现状问题如下:(1)河道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净化能力欠缺。下泸田支流上游来水量较小,河道高水位主要为倒灌形成,枯水期较长。河道局部淤塞,护岸稳定性欠缺,河道轻微下切伴随轻度水土流失。河道土地形式单一,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河道对周边种植和养殖业所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生物降解能力有限,水体自净能力和对周边污染物入河过滤净化作用有待提升。(2)景观形式旷野,滨河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河滩地为单一的硬质地面或草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融入度不够,没有能体现水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多样性,缺乏娱乐休闲空间和文化宣教设施。区域原生态景观形式旷野单一,缺少统一规划和亮点打造。冬季植物凋零,季节性景观效益缺失,造成了区域内滨河土地空间浪费,河道景观与城市功能联系弱化[2]。2.2.2设计原则(1)与洪水为友的弹性设计[3,4]。洪水来临易被淹没,所以在设计区域内,利用最小干预措施,尽可能保持地理风貌,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耐冲刷浸泡的人工建设形式,增加湿地的体验效果。同时,将人类主要活动空间及设施布置在不易淹没区域,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居民参与度。(2)恢复滩涂的动植物生境。构建生态护坡的同时,以流域小块绿地向周边进行渗透、延展,形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在河滩及岸旁建设湿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繁衍场所,增进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的种类,增强生态系统抗破坏性和稳定性。(3)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梳理当地的文化,提取当地特色人文精髓和水文化内涵,通过因地制宜设计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文化载体,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并能更好的反映河流地域人文历史,立体的展示地方特色、精神,提高整体水环境品质。2.2.3设计内容(1)适当适建的护坡设计。护坡连接了河水与陆地,对于滨河区十分重要。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堤岸护坡需具备固土和抗冲刷能力,尽量减少刚性人工结构,加强护坡的视觉观赏效果,使生态与美观兼具,同时还要适当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针对现状河道问题,采用草皮护坡和抛石护坡相结合的驳岸方式。在河道下切位置压石固脚,减少河水的冲刷,防止河岸线受侵蚀破坏,选用自然形态的较大河石,间隙结构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物质交换,实现生态平衡的目的。间隔一段距离搭配多种植物造景,打造局部滨水小景。丰富河道风光,提高景观观赏价值。(2)生态亲水设施设计。观水赏水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亲水设施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堤坡式亲水、平台式亲水、栈道式亲水,通过不同的形式或组合达到亲水目的。结合项目场地的特性和尺度的考量,当人离河面在30~50m时可以看清事物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因此宽阔的河面要有疏朗的亲水设施相互衬托,面积较小的河面适宜突向水面的步入式亲水设施和蜿蜒细长的亲水步道。综合考究设计在文石河浅滩区域选用了高栈桥式亲水,夹堤段结合驳岸道路设计采用了堤坡式亲水。高栈桥设计以堤顶为水平建设木栈桥,临江而上,视野更为开阔,高度比肩大树冠顶,打造全新的视角,营造大气磅礴的景观氛围。堤坡式亲水设施兼具了生态固岸护堤的功能,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充分的结合提升。(3)生态道路设计。道路作为景观设计重要要素之一,也是生态性景观建设的一大方面。堤身二级阶地处的游步道,考虑有行洪要求和长时间水淹的情况,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现浇而成。临文石河浅滩区域所设计的曲形多功能游步道,色彩上继续延续峡江水利枢纽彩色飘带元素,采用橡胶跑道的地面材质,与动感的曲线相呼应,增添空间灵动、活泼感。采用透水性能好的橡胶地坪材料铺设,作为环保新型材料,蜂窝状孔隙结构,透气、透水富有弹性且重量轻,使雨水二次利用,为植物和微生物的存活提供资源。(4)水文化设计。从该地域历史文化着手,深入挖掘水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提炼整理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以时间为线串珠成链,结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提炼出具有该项目水文化特色内涵的基本框架。在该项目现有建筑交通设施基础上进行文化载体建设,设计了桥面文化长廊,防汛指挥部建筑外立面水文化宣传专栏,堤顶道路采用景石和景墙的方式,宣传展示水文化特色内容。利用景观小品低生态影响的人文活动,深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内涵,将人文娱乐、水文化宣教以最和谐、自然的方式融入整个景观环境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建设成效

(1)在护坡改造中采用草皮护坡和抛石护坡相结合的驳岸方式,河岸带以水生植物造景,既起到了固土抗冲击的作用,也保护提升了河岸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兼顾了美学的需要,营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2)在亲水设施景观改造中,将原有的单一岸线改造为三个层次的岸线空间体系,即亲水步道、骑行游步道、高景观栈桥,三道合一,以此形成立体亲水活动系统,丰富场地的高差变化,增进人与水的互动关系。居民可以在河岸散步、骑行或慢跑,体验自然且富有变化的岸线空间带来的不同感受。(3)在水文化提升改造中,充分挖掘了奶奶庙堤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传记,结合当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提炼出本项目水文化特色内涵,丰富了当地水文化底蕴。多种文化载体的建设,提高了水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奶奶庙堤防提升工程的设计,在保障防洪功能前提下,探讨总结了堤防工程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和原则,把堤防工程从单一防洪功能向景观性、生态性方向延伸,满足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为堤防工程除险加固、河道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水利工程生态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文豪.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1.

[2]陈圆圆.基于水质净化的城市渠道化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赵伟.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在滨水环境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安丘大汶河湿地公园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堤防工程范文篇5

关键词:堤防工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堤防工程的作用是保障城镇的防洪安全,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堤防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环境的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耕地安全。因此,政府要加强堤防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针对堤防工程的特点,对已有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制定适宜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堤防工程的质量。

1堤防工程的特点

一是堤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防洪工程措施。其作用为:防御洪水泛滥,保护居民、耕地和各种建设;限制分洪区、行洪区的淹没范围;围垦洪泛区或海滩,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面积;抵挡风浪或抗御海潮;约束河道水流,控制流势,加大流速,以利于泄洪排沙。二是结构以土堤最多,就地取材修筑,结构简单,多为梯形断面。为加固土堤,常在堤防的临水面或背水面修筑护坡,以节约土方,提高堤防抗冲能力。在大城市及重要工厂周围修建堤防,为减少占地多采用浆砌块石堤或钢筋混凝土堤防,称为防洪墙,堤身断面小、占地少,但造价高。三是堤防工程建设的施工期比较长,其建设中所用的施工技术也较为复杂,且水利工程的工程量较大,其施工过程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环境,因此需制定好完善的水利工程规划,减少不利影响,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堤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点

堤防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不仅强调重点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而且重视整个施工环节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为确保堤防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做好施工前、施工中和完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2.1施工前的监督与管理。堤防质量监督管理首先要从招投标开始,质量监督机构要对中标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建设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现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及各部门。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监督管理要从原材料抓起,对堤防建设所用的水泥、砂子、块石、钢筋等原材料进行检查,检查水泥、钢筋是否有合格证,砂子是否干净,砂子、块石抗压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用混凝土是否具有相应水利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试验单。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明确质量管理的标准,使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2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堤防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施工阶段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为关键的环节,堤防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其施工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存在很多隐蔽工程,在施工工艺方面也与一般的建设工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应该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制定适宜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协调好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工序之间的衔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随着堤防工程施工进度的开展,各项施工因素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2.2.1监督方式要转变。由于人力、经费等原因,堤防工程质量监督通常采用巡查的方式,很少采用驻点监督方式,使监督的效能大为降低。因此,对重要的、技术复杂的工程,应实行派驻现场的监督方式,或者采取阶段驻点的监督方式。这样,既可以在关键节点发现并纠正问题,又有利于提升质量监督效能。2.2.2要强化监督检测。质量监督机构的现场检查不仅要凭借实践经验的目测,还要配备基本的检测设备,通过相应的检测仪器直接检测工程实体质量,用数据说话,以提高质量监督的可信性和效能性。2.2.3监督范围要全覆盖。堤防工程建设过程包括修筑围堰、基础开挖、堤身夯填、护坡浇筑、细部结构等工程。质量监督应覆盖施工的全过程,尤其对重要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更应加强监督管理。监督范围不仅是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还包括人员、机械和工程进度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工。2.3施工结束后的监督与管理。堤防工程完工后,并不是说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已经结束,施工结束后的监管与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监管同样重要,有些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在施工结束后的检查中被发现。完工后的监管工作主要包括对于每一道工序所产生产品的质量检验、质量验收、产品评价以及质量隐患的清除。

3结语

堤防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坝建设;防洪建设

1引言

洣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由株洲攸县流入衡东县,衡东县境内全长72.5km,依次流经草市、高湖、杨林、甘溪、吴集、洣水、霞流、新塘等8个镇,经新塘镇洣河村汇入湘江。湘江全线85.2km,由大浦镇狮塘村流入衡东县,流经衡东县大浦、霞流、新塘、石湾、三樟等5个乡镇,由三樟镇澎陂港流入株洲市境内。基于衡东县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特点,衡东县担负着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衡东县经济的发展,保障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水利工程项目有序、稳定的建设,对堤坝建设和防洪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作用

衡东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根据衡邵干旱走廊干旱等级区划表,将衡东县列为重度干旱区。历史上,衡东县因干旱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干旱直接导致大规模粮食绝收、人与家畜饮用水不足,且因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易引发冲突,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治安。衡东县的旱涝急转现象时有发生,洪涝灾害常常伴随着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有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项目的推进是一项民生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有利于汛期蓄水和旱期供水,对于衡东县保障民计民生、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洣水流域的水利工程堤防建设、防洪建设都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良好的水利工程能促进流域范围内各行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洣水流域水流量大,尤其是汛期河水得不到控制,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水利工程中的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就成为工作重点。如果水利工程建设不充分或后期缺乏管理维护工作,将会引发洪涝灾害的严重后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投入,威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洪水及洪灾时泄洪,在堤防建设中增加泄洪通道和洪水引力技术,实现快速泄洪,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危害。衡东县境内已建有望日岩、荣桓、甘溪、洋塘4座河坝,其中位于永乐江上的望日岩河坝,使河面变得宽广,水流由湍急变得平缓,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展水力发电,造福县内百姓,保障县内经济稳定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对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现阶段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3.1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堤防与防洪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各职能部门被传统管理方法支配,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统筹运转、相互协调的高效工作局·70·面,对水利工程项目全面控制还不够完善。审批部门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审批不严格,对是否具备施工条件及对环境、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影响实地考察不严。监管部门缺乏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或现场监督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维护管理部门不能对堤防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排查安全隐患。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水利工程项目难以有序开展。

3.2施工人员面临施工危险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场地环境较恶劣,交通不便造成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量大、施工强度大,且伴有石方爆破、高空作业等高危施工方式,施工人员受恶劣环境和设备噪声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易产生安全隐患。施工材料不合格、安全设备不完善或老化等也是导致施工人员遭受危险的常见原因之一。从衡东县的具体情况看,洣水的上游水流湍急,汛期河道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衡东县境内水面宽达200~300m,其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环境相对较差,且现阶段由于洣水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施工规模大,加之实地考察不彻底、施工人员对水利工程认识程度不高、施工环境湿滑、施工现场人员和设备混乱、施工过程中噪音大等,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面临一定危险,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实施进度。

3.3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参与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主要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认识不足,没有经过专业的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培训。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如果缺乏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经验,往往会因施工人员工作疏忽或操作不当造成工程事故,或给水利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另外,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个人人身安全的认识不足,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会延误工期,不利于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顺利进行。

4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优化对策

4.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为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工作任务繁重、规模过大而造成管理混乱,政府主管部门应重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管理部门要从整体上考虑,各部门协调配合,优化资源配置,使各部门工作协调统一。例如,水利工程设计部门要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根据施工场地的地形、地质、水文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并交付工程图。审批部门应根据设计图审查水利工程的合理性,同时,对施工材料、施工单位和施工时间进行审批,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4.2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

目前,施工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对水利工程建设认识还不够深入。施工企业应增加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学历水平。为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可实施员工激励制度,不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优秀员工给予适当升职、加薪,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职业素养。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施工中注意人身安全及操作规范。

4.3加大质量监督力度

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质量值得关注。建筑材料的优劣直接决定建设质量。施工企业不能为了节省工程成本而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应从建筑材料的采购来源和运输过程入手,保证建筑材料质量合格。要注意建筑材料的使用年限,对超过使用年限的建筑材料进行加固,或选择合适的时间重新施工。对施工现场材料运输不便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减少工程投入,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必须达到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硬性指标,如保证防水性是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基础,可采取加强堤防墙体之间链接的措施。要统计洣水的最高水位,堤防高度不得低于历史最高水位。另外,要对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养护管理。

4.4堤防外观设计与周边景观布置应协调

洣水风光带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洣水河段的下游衡东县,发源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下村乡,其源头就是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炎帝陵,也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因此,洣河又有“历史长河”“红河”的美称。衡东县有洣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旅游业繁荣。衡东县旅游局也投入巨资发展旅游业,游客络绎不绝。因此,在洣水流域,堤防的外观设计要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外形要美观大方,不能与周围环境有太大差异。另外,在目前的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中,也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面对衡东县美丽的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使自然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相一致。从总体上看,洣水流域的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要结合本地特点,同时具有科学环保、实用美观等特点。

4.5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4.5.1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有别于普通混凝土施工,在技术层面上具有独特性。由于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大,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施工条件和混凝土强度的要求更严格。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又受混凝土自身特性的影响,对工程施工有很大影响。为使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尤其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质量不发生明显变化,应严格筛选不同类型的水泥,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水泥。对混凝土而言,粉煤灰是其重要组成材料,具有一定的活性作用,可减小水泥与粉煤灰的间隙,起到填充作用,提高混凝土结构强度。另外,粉煤灰本身吸水能力不强,会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除原材料的影响外,施工过程是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重点。混凝土施工过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各种材料的混合比、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找平、混凝土养护等。不管在施工过程的哪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循施工原则,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明确施工顺序,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要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整体结构稳定性。4.5.2高喷灌浆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中,高喷灌浆技术对提升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稳固性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防渗透性有很大促进作用。该技术是一种新型防渗透加固技术,因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表现出的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高喷灌浆技术的主要施工步骤有钻孔、插管、喷浆和冲洗。钻孔是在土层中对预留孔位进行钻孔处理,为随后的插管工作做好准备;插管是将喷射注浆管插入钻好的孔洞中,让喷射注浆管深入到预设的深度;喷浆是高喷灌浆技术的关键环节,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应实时关注喷浆时产生的各参数,与设计方案中预设的参数进行对比,防止意外发生;冲洗是对高喷灌浆设备进行冲洗,是高喷灌浆技术的后续操作,能清除泥浆等残留,防止损坏机械设备。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采用高喷灌浆技术施工,可形成一道防渗透墙,防止水利工程被水侵蚀。4.5.3水泥土搅拌桩应用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施工地点一般位于软土地基上,软土地基的荷载能力较差、施工难度大,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对软土地基的处理和加固工作尤为重要,可以保障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的稳定性。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工作原理是用水泥、石灰等制备出符合要求的水泥浆,在软土地基深处将水泥浆与软土地基土质进行搅拌,使原本疏松的土质变硬,增加土质强度,改变软土地基承载力弱的缺点。水泥土搅拌桩有很多优点,可快速硬化软土地基,提高施工效率,而且投资少,效果明显。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结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合理优化配置,增强了衡东县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对于衡东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极大帮助,为县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吕乃文.水利防洪水利工程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探析[J].地下水,2018,40(03):161-163.

[2]高建.浅析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堤防设计[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04):107-108+116.

堤防工程范文篇7

关键词: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系统设计

“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要求“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把水利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1-4]。堤防工程是防御洪水最有效的一种措施,传统堤防工程管理多停留在文件管理模式下,数据处理效率低且缺乏统一标准,数据传递滞缓、查找和分析困难,不利于加强堤防工程管理[5-6]。按照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堤防运行管理,尽快摸清已建堤防工程底数,实现动态掌握工程管理状况,水利部堤防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建设了基于J2EE平台、B/S结构的全国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1系统建设目标

为积极有序推动智慧水利建设,系统建设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规划目标。近期目标为建立基于J2EE平台、B/S结构的全国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符合运行管理实际,覆盖到省、市、县及各流域机构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填报模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中期目标为建立堤防基础数据库,支持基础数据动态更新,为我国堤防工程科研、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防汛抢险提供信息服务;远期规划目标以SAAS(软件即服务)的云服务构建面向各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部门,集数据整编、工程安全管理、健康状况考核、规划编制、数据智能分析与报表、在线会商决策、标准体系管理、公众信息公开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运行管理平台。

2系统架构设计

2.1系统构成

全国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为基于J2EE平台、B/S结构的Web应用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由JSP实现视图层,Servlet实现控制层,JavaBean实现商务逻辑层。按照J2EE的三层应用体系架构,系统整体架构主要有硬件支撑层、数据存储层、服务层、应用层,其中应用层包括表示逻辑层和业务逻辑层,涵盖了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的主要技术服务内容,数据存储层主要是数据库系统。系统中间件框架采用Spring、Hibernate、SpringMVC、Solr(基于Lucene)等技术进行开发,对二次开发和框架扩展提供了友好的接口和机制,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的整体架构见图1。

2.2数据库环境

系统数据访问采用数据访问器模式和对象/关系映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系统数据持久层采用Hibernate框架,建立面向对象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编写基于逻辑模型对象的访问接口,数据的查询基于面向对象的逻辑模型,与底层数据库无关,具有跨数据库的特点,通过抽象出的系统API即可进行数据库的查询与操作,系统可在Oracle、Mysql、SqlServer等主流的数据库环境运行。系统非结构数据采用传统的RAID5磁盘阵列方式进行储存,能够在硬件级别最大限度地提高文件系统的吞吐量,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安全。

2.3系统安全

系统采用了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机制,通过对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不同的模块对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访问权限控制。角色管理主要由用户、角色、资源、操作、权限等部分组成,通过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模式实现角色的权限控制机制。全国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堤防管理单位及其负责人、不同级别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等多种角色对数据访问的权限控制。系统实现了堤防工程信息的版本控制机制,工程数据变更时保留完整的历史记录,在时间尺度上形成闭合区间,实现可以追溯的工程数据变更历史。

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涵盖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整编、工程安全管理、健康状况考核、规划编制、数据智能分析与报表、在线会商决策、标准体系管理、公众信息公开等方面。(1)数据整编。数据整编主要用于对堤防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基础数据出现变动时管理单位可及时进行系统更新。数据字段具有版本控制功能,可根据管理需要随时查看历史版本数据或恢复到任意历史版本,所有数据的添加、审核、修改均有系统日志记录,数据溯源和变动路径明确。堤防基础数据包括工程基本信息、工程特性指标、工程管理情况、险工险段信息、安全评价信息等。(2)工程安全管理。动态管理可实现任意时间尺度数据汇总,统计不同状态下的堤防工程数量、空间、规范分布情况,系统提供工程监测数据接口,采集的海量监测数据可安全可靠地存储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分布式计算分析,并建立推理模型,利用构建的模型对工程安全运行状况发展趋势进行推理判断,为工程安全动态管理提供预警信息。(3)健康状况考核。面向内部或公众检查工作动态、检查报告内容。被检查单位按要求填报检查报告数据,以便进行相应的分析统计。(4)规划编制。基于工程安全动态管理和考核模块,统计健康和病险堤段数量及程度,并分析年数据动态变化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堤防年度运行维护计划。(5)数据智能分析与报表。使用动态数据可视化技术汇总生成全国堤防工程基础数据图表,并根据管理要求不同生成对应的主题图表。例如:某地发生地震灾害时,根据地震烈度迅速可提供影响范围内的堤防工程空间分布、工程等级、工程安全现状、监测分析结果等分析数据和简报供决策参考。(6)在线会商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报表、文档实时共享传送,可实现异地的会商决策,会商纪要等内容保存到工程档案,以备随时调用查看。(7)标准体系管理。及时更新堤防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安全评价等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8)公众信息公开。面向公众可适时工作动态、建设治理、重大事件处置等情况,提高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4系统功能实现及应用

按照系统建设目标,目前系统已完成了省、市、县及各流域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堤防管理单位的权限分配,实现了覆盖到省、市、县及各流域机构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填报,初步建立了全国堤防工程基础数据库,包括堤防工程基础信息、工程特性指标、工程管理情况、险工险段信息和安全评价信息等,并支持基础数据动态更新和统计查询。

5结论

堤防工程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分析、应用和安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本文集合J2EE平台、B/S结构的优势,研发了基于J2EE平台、B/S结构的全国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系统构成、数据库环境、系统安全、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目前系统已构建了覆盖省、市、县及各流域机构的权限分配机制,初步建立了全国堤防工程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全国堤防工程基础信息、工程特性指标、工程管理情况、险工险段和安全评价等信息的填报和汇总统计,有效提高了堤防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吕晓兵.湖北黄石长江堤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探讨[J].人民长江,2011,42(5):98-101.

[2]何保国,邱儒琼.河道堤防工程管理三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科学,2009,34(4):85-87.

[3]李燕.黄河河道内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J].人民黄河,2009,31(9):5-6,13.

[4]娄渊清,马晓,滕阳.“数字黄河”工程的总体框架[J].人民黄河,2003,25(8):5-6.

[5]刘增进,张建伟,张俊霞.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0,32(5):14-15.

堤防工程范文篇8

1.1材料质量。水利堤防工程的常见施工材料为混凝土材料,使用这种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可以节约经济成本。不过,混凝土虽然有着良好的承重能力,但是延展性较差。在进行超长结构的堤坝建设工作时,容易出现裂缝问题,造成洪水的渗漏,引发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施工人员重点关注于如何结合实际地质结构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并应当重点研究提高材料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可行方法,而这就涉及到了对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1.2结构设计。流通、管涌以及渗漏是水利堤防工程出现渗透破坏的三种主要形式,而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堤身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新时期的水利堤防工程建设工作的难点就在于需要结合当地的河流整体形状和地基特点,在不妨碍航运通行的情况下,开展整体结构的设计工作。在这个环节当中,工作人员还应当重点分析堤防结构的美观性问题,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外在形象。这就表明,结构设计问题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施工单位引起重视。

2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堤防工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针对于水利堤防工程建设工作当中存在的渗漏问题,施工单位必须要意识到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优势,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2.1预防技术。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利堤防工程建设的防渗加固工作时,首先应当从科学开展预防工作的角度出发,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隐患。一般来说,常见的预防技术主要应当从抹面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在整体混凝土堤坝结构建设完成之后,利用专业机械设备采取高压喷射泥浆或者安排施工人员进行泥浆抹面的方式,与混凝土结构充分结合,提高整体结构的密实度,有效降低水源渗透问题的发生概率。2.2治理技术。当施工人员在进行质量检查时,若发现混凝土堤坝已经出现了裂缝问题的情况,就应当及时采取防渗加固技术进行裂缝的修补工作。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灌浆施工操作,在技术操作之前,需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探伤工作,了解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然后,利用钻机对裂缝表面进行钻孔操作,清理灰尘和碎土块,对裂缝及裂缝周围的混凝土结构质量进行检查,以钻孔灌浆的方式进行修复操作。通常在钻缝工作完成后,施工人员需要结合混凝土堤坝的具体配比数据进行泥浆的混合工作,关注于泥浆的质量。采取泵送灌输的方式,方便控制灌输量和灌输速度。最后,进行科学的养护工作,等到泥浆完全凝固后,检查堤坝的质量,确定安全无误后,才能收工。

3应用防渗加固技术时应当遵循的基本注意事项

在具体使用防渗加固技术预防和治理水利堤防工程的渗漏问题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3.1关注外部环境因素。不论是在水利堤防工程的施工工作中,还是在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环节中,都需要关注自然天气的变化情况,在阴雨天气或者正午温度较高的时间段,不适合进行施工操作。因为,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浆液的含水量问题上,所以混凝土施工需要科学控制浆液的配比数据。同时,在施工开始之前,还要做好环境的清扫工作,清除障碍物。此外,防渗加固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当地河流流量和流速的特点进行分析。保证施工工作与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提高技术的应用效果。3.2其他注意事项。在具体应用防渗加固技术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首先,施工工作应当重点关注经济成本的投入问题。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节约经济成本。同时,在防渗材料的选择上,基于新时期城市发展对绿色环保的基本要求,施工单位还应当从材料的清洁性方面展开详细的对比分析,科学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材料开展施工工作,以此来推动水利堤防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在施工环节中,应当充分研究目前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研究优化技术操作流程,降低技术应用难度的可行方案。并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技术操作的有序运行等方面,在内部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水利堤防建设工作的有序运行。

4结语

造成水利堤防工程质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材料的质量及工程整体结构的建设问题。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堤坝在现阶段出现的渗漏问题,施工人员应当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对比分析不同技术手段的应用优势及操作注意事项,积极研究创新工作流程的可行方法。目前,比较常见的防渗加固技术主要包括泥浆喷射、抹面施工以及浆液灌注等方法。在施工时,工作人员还应当观察自然天气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做好环境的清理工作,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消除施工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周晓丽,张继永,孟晓英.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294(16):109.

[2]李海艳.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应用及质控要点分析[J].河南科技,2017(15):94-95.

[3]彭佩芳.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渗漏原因以及防渗加固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19(5):280.

[4]张培俭.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加固防渗技术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4):95-96.

[5]张荣,张伟.浅谈水利工程的堤防防渗施工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2):7-8.

堤防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堤距;堤线;镇脚防冲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抗争,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需要不断创新创造,达到对自然灾害的预防目标,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出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为了有效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就需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治理,通过对一段时期内我国汛情规律的分析发现,中小河流域防洪治涝一直是困扰我国人民的头等大事,面临河流治理任务,需要不断强化各类防护措施,通过堤防建设,进一步增强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有利方式,作为一级防洪工程,担负着重要的防洪任务。要想全面体现堤防工程作用,就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自然环境情况做好针对性的设计,全面实现工程本身功能的同时,综合性的考虑整个河道规划和土地占用,确保人工建筑与自然融合发展的良好效果。

1堤防工程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提防工程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的水面进行防控,达到防洪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保障。那么在对城市水域景观进行建设的时候,就不能因为景观的建设而导致自然其他灾害的发生,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到和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性,在建设时,需要遵循保留天然景观原貌的原则,确保人工建设不影响、不破坏自然状态,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建。那么,在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就需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建设理念,把环境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保护好两岸的生态,保持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能够充分融合,实现共存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水利施工的时候,不论是岸上还是水中的生物,均需要综合保护,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生态平衡,远离生物密集区进行施工,如果遇到生物发育阶段,那么则需要充分做好保护工作,在施工期对生物的栖息地采取相应措施,不影响生物生长与发育。施工现场如果进入开挖阶段,则需要避开生物成长重要时段,尽量不影响、不破坏周围环境,对施工遭到破坏的生态,一定要对地形进行良性恢复,保证地表植被正常生长,生物正常繁育。

2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规划,确保堤防等级与防洪标准相协调适应,在规划时,需要明确各区域情况,按上报方案进行施工,实现局域治理与上、下游、左、右岸堤等级协调的良好效果。有些堤防工程在当初设计时就不合理,等级标准过低,使用中出现了堤防断裂、压实标准低及稳定安全系数小等问题,无法满足防洪标准要求。堤库结合共同满足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的堤防,其等级一定要由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确定,而不是由堤防防洪标准确定,针对这种情况,堤防的防洪标准需要确保低于保护对象防洪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好堤防防洪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工程建设符合治理河段洪涝灾害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需求,设计时,需要全面统筹考虑河流治理后,对周围大江大河防洪的整体影响,只有区域治理与全局治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保证流域上、下游的防洪需要,真正形成堤防两岸协调发展的目的。对一些重点区域,需要进行特殊规划,按要求做好综合性治理,不能因为一个区域影响整体治理效果,在施工中,一些地方为了强调本区域重要性,有意提升局部堤段防洪标准,突出本堤段保护对象,使治理段堤防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不断加大,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3合理设置中小流域堤距

要根据不同的流域情况做好分析设定,确保提距合理科学。新建河堤堤距一要根据流域防洪规划不同等级的分河段设计,通过对不同流段的实情分析,全面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综合性考虑到社会效应与自然成因的关系,工程目的是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但需要综合做好水文资料的确认,通过对相关资料、河道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河床演变、冲淤规律的分析,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中优选合适的方案,确保不同堤距技术经济指标的综合运用,保证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有机融入,针对特殊流段,比如山嘴、矶头或建筑物影响,会直接导致排洪能力下降,在无法进行有效清理的时候,那么可根据上、下游具体情况,适当展宽堤距,确保防洪能力与水平。

4合理选定堤线布置方案

堤线选择和布置是堤防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才能进一步确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设计单位并没能足够重视,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操作性不强。

4.1不得侵占滩地缩窄行洪断面

一些项目规划不科学,堤距设置不合理,保护范围设置不明,进行堤防改线或改变规划堤距时,随意缩窄河道,来满足防洪需要。那么在进行堤线布置时,一定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到工程实际情况,不能以局部利益影响整体效果,无故改变堤线布置,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增加上游防洪压力。

4.2堤线布置应基本沿现有堤线或岸线布置

对河床狭窄段尽可能退堤还滩,根据现场地形条件,结合水文规划确定好堤距比例,通过优选方案,确定好执行计划,保证堤线合理性。在进行设计时,科学利用好自然高地,尽量把自然高地当成堤线使用,对自然边坡稳定性和抗冲刷性做好有效试验,对不稳定的结构实行防护。

4.3堤线布置不得裁弯取直要随弯就势

可以说,河道形态是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为了防洪需要,人为进行裁弯取直,不仅增加了工程量,加大资金的投入,也违背了自然规律,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那么在进行处理时,就需要在现有堤线基本合理的基础上,做好堤线与布置,全面结合现有堤线、地形地质、防洪保护对象和移民占地等因素,保证堤线布置格局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治导线的整体工作要点,达到有效抗洪目的。

4.4护岸线与堤线混淆

河道洪水主要是由主河槽进行行洪,如果把堤线移至滩地前缘,滩地由行洪区变成了防洪保护区,导致堤身断面型式和结构尺寸增加较多,不仅增加投资,而且增加了防洪压力和风险。山区性河流、滩地前缘不宜建造堤防。

5做好护坡护脚措施

5.1采用砾石混凝土砾浆灌注

为了进一步加固工程,需要在原有护坡块石缝隙内灌注砾石混凝土或砂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石头能够胶结,全面避免出现对护坡的破坏。目前,有些工程还存在垫层厚度和级配不符的现象,块石偏小,垫层厚度不够,破坏了护坡。只有通过浆砌框格加固的方式,才能进一步加固护坡、护脚。

5.2选好堤防填筑材料

稳定渗流主要与堤基及堤防填筑材料的渗透系数KS有关,同时,也受到孔隙率影响,只有全面控制好以上因素,才能确保堤防渗流速度符合标准要求。依据达西定律,如果渗透系数越大,则越容易形成稳定渗流,所以,选择堤防填筑材料要保证稳定渗流。

6结束语

堤防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河流域堤防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堤防工程生态建设理念,形成堤防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促进我国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李发源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官溪水库管理所

参考文献:

堤防工程范文篇10

白蚁危害是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重大隐患。为加强堤防工程安全运行管理,将白蚁对堤防工程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堤防工程安全度汛,必须对白蚁进行年年查、年年防、年年治,确保发现一处,治理一处。根据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水利工程白蚁普查工作的通知》(水利函〔2012〕179号)精神,现就今年白蚁普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当前,即将进入白蚁繁殖分飞季节,地表活动迹象明显,是白蚁普查的大好时机,请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白蚁普查工作,本着对堤防工程安全负责的精神,树立“平时防治白蚁,汛期少出险情”的观念,立即组建普查专班或专人,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明确责任,并落实普查治理经费,严格按照《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程(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白蚁普查工作。

二、做好普查工作记录,建立白蚁防治档案。对达到“严重”级别的白蚁危害要及时上报,并采取应急措施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