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1:48:27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范文篇1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第二产业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家都有明确的认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1、要充分认识新形势第二产业的新作用。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们南丹来说,必须积极推进“三化”,即: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推进“三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要把工业作为县乡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作为城镇化的支撑。要通过工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三化”的进程;在推进“三化”的进程中,使全县的第二产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2、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第二产业的新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制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第二产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凸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民待遇的实施,资源比较优势和政策比较优势日趋弱化,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总之,我县工业已进入了以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为重要特征的新阶段,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努力创新。

3、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第二产业的新内容。新形势下,无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都已经或正在分化重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布局、内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的内涵外延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上凡是非国有企业,都要与国有企业一样看待,都要作为第二产业的重点,切实抓好、抓大、抓强。

二、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要求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明确以下几点新要求:

1、产业发展,要以矿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我县工业的优势在矿产品加工;工业的潜力和前途在矿产品加工。一定要把矿产品加工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要按照产业的要求,集中力量抓一批龙头加工企业。

2、经济成分,要以非公有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同时,要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民营经济。坚持大力发展非公企业,不管企业业主来源,企业规模大小,凡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都予以支持,要支持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要鼓励民营企业安置城乡劳动力特别是下岗职工。县委、政府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问题进一步调查,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研究落实。当前,仍有部分同志认为经济成分越分越好,担心民营经济发展多了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导致两极分化,对发展民营经济心存顾虑,有的同志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担心与民营企业接触多了会有权钱交易的嫌疑,对民营企业家敬而远之,还有的同志对民营经济不是一视同仁,给予鼓励支持,而是排斥和歧视。实践证明,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胆子更壮一些,思路更宽一些,魄力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步,要破除发展民营经济无关紧要的传统观念,改变单纯依靠国有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并重的思想,要像重视国有经济那样重视民营经济,像重视国有企业那样重视民营企业,坚持放心发展的原则,确保民营经营者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发展。

3、资金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一定要在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上下苦功夫、硬功夫,领导要亲自抓,各级各部门一齐抓,利用各种形式、所有关系抓。“把老乡请回来当老外对待”,“把老外引进来当老乡看待”。

4、区域布局,要以城镇为重点,工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县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不能一刀切、搞教条主义。继续办好原有的工业园区,要引导企业向小区集中。

5、发展方向,要以提高水平为重点。调整发展工业,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既要扩大企业规模,更要提高企业水平。要提高质量、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必须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扶持优势企业、优势产品。

三、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南丹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放开放手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加强规划、指导和协调。各级领导要建立健全同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发展民营企业的整体合力。

2、要加大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力度。要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作为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要集中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行“一家收费”制;三是严格控制检查评比,全面实行检查报批制,进一步优化环境问题。公务员之家:

3、要加大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力度。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特别要重视金融工作,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要充分发挥银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依法合规地处置资产,“加强资产处置,提高处置效率”。

第二产业范文篇2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第二产业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家都有明确的认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1、要充分认识新形势第二产业的新作用。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们南丹来说,必须积极推进“三化”,即: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推进“三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要把工业作为县乡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作为城镇化的支撑。要通过工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三化”的进程;在推进“三化”的进程中,使全县的第二产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2、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第二产业的新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制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第二产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凸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民待遇的实施,资源比较优势和政策比较优势日趋弱化,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总之,我县工业已进入了以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为重要特征的新阶段,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努力创新。

3、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第二产业的新内容。新形势下,无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都已经或正在分化重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布局、内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的内涵外延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上凡是非国有企业,都要与国有企业一样看待,都要作为第二产业的重点,切实抓好、抓大、抓强。

二、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要求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明确以下几点新要求:

1、产业发展,要以矿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我县工业的优势在矿产品加工;工业的潜力和前途在矿产品加工。一定要把矿产品加工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要按照产业的要求,集中力量抓一批龙头加工企业。

2、经济成分,要以非公有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同时,要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民营经济。坚持大力发展非公企业,不管企业业主来源,企业规模大小,凡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都予以支持,要支持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要鼓励民营企业安置城乡劳动力特别是下岗职工。县委、政府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问题进一步调查,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研究落实。当前,仍有部分同志认为经济成分越分越好,担心民营经济发展多了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导致两极分化,对发展民营经济心存顾虑,有的同志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担心与民营企业接触多了会有权钱交易的嫌疑,对民营企业家敬而远之,还有的同志对民营经济不是一视同仁,给予鼓励支持,而是排斥和歧视。实践证明,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胆子更壮一些,思路更宽一些,魄力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步,要破除发展民营经济无关紧要的传统观念,改变单纯依靠国有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并重的思想,要像重视国有经济那样重视民营经济,像重视国有企业那样重视民营企业,坚持放心发展的原则,确保民营经营者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发展。

3、资金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一定要在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上下苦功夫、硬功夫,领导要亲自抓,各级各部门一齐抓,利用各种形式、所有关系抓。“把老乡请回来当老外对待”,“把老外引进来当老乡看待”。

4、区域布局,要以城镇为重点,工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县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不能一刀切、搞教条主义。继续办好原有的工业园区,要引导企业向小区集中。

5、发展方向,要以提高水平为重点。调整发展工业,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既要扩大企业规模,更要提高企业水平。要提高质量、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必须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扶持优势企业、优势产品。

三、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南丹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放开放手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加强规划、指导和协调。各级领导要建立健全同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发展民营企业的整体合力。

2、要加大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力度。要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作为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要集中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行“一家收费”制;三是严格控制检查评比,全面实行检查报批制,进一步优化环境问题。

3、要加大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力度。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特别要重视金融工作,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要充分发挥银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依法合规地处置资产,“加强资产处置,提高处置效率”。

第二产业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结构的创新,校办产业的发展较快,进入到全盛时期。首先校办企业可以借助高校丰富的技术资源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生产技术。而且作为第二产业,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向着新的领域发展,对于新型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校办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明显。但是对校办企业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促进的作用,其中关键的原因是校办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提升整体的管理质量。

一、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来讲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不均衡,企业的发展规模差距也是较大的,第二产业本身涉及到一些科技行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知识本身较为复杂,存在一些交叉的领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使得企业本身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作为二级财务,学校为一级财务,这样的方式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国家的权责进行统一,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讲,限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造成企业发展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财务管理主题的多元化

校办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毕竟校办企业发起人是学校,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相应的教学工作,虽然依托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了专门的企业,但是因为高校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不擅长,因此需要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样的方式下就会出现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造成企业在发展中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顾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对于企业决策的高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职能认定情况不清晰

高校创办的企业,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技术力量,但是企业的发展是独立的,并不能完全的依靠学校的各项决策,毕竟企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市场。因此学校应该将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升企业职能方向发展,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经营企业方面,将学校的职能由原本的被动监督到主动转变经营资本的方向发展,将企业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整,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显然现阶段校办企业中仅仅关注企业盈利,对于企业结构的认定不重视,造成企业整体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产权管理、资产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的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创办了一些校办企业,这些企业的形式多样,一些创意性行业和科技行业占据一定的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产业。这些企业在建立初期主要是依靠学校的优势,但是因为资金困难,在创办的初期出现了一些虚拟资金来扩大资本,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企业,本身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因此校办企业为了获取工商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通常会使用学校固定资金充当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注册,这样就出现企业产权的关系不清晰,后期的管理中造成产权管理的模糊,资本管理出现影响。

(二)资本在运作中规范性不足

高校对于校办企业的资产管理明显存在不足,监管的力度不够,使得校办企业的一些资产游离在学校的管理之外,企业原本投入的一些资产也难以回收,出现资金管理的混乱。例如,校办建筑企业,首先需要学校垫付一定的资金,但是项目花费的时间较长,后期进行资金回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造成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规范性,资本管理混乱。

(三)会计成本管理核算存在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校办会计核算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企业财务报表及账目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企业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某些民办高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技术资源发展校办企业,在机械电子、广告创意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在进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并没有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全面的经营,而是分包或转包给他人,这样造成企业的财务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化体系,从而致使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高校第二产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一)重视学校资本结构

学校在进行校办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控制,特别是第二产业,在经营中需要对企业进行监督,并对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行提升,按照资产的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产权关系结构,将校办企业的责任关系进行明确,实现企业原理人员、资产、管理方式的结合,并了解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各项规范,提升企业抗击风险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

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其中的遗留问题也较为突出,一般来讲校办企业的全资股东是高校,需要高校承担所有的风险,因此我国在05年之后要求对所有的校办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并进行股份制改革,对于现有的校办企业资产进行清查,特别是第二产业,将产权进行清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将一些非法占有学校的资本且进行清查,明确产权关系,提升校办企业产权管理质量。

(三)强化财务控制

高校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实行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首先加强内部的建设,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控制,严格审批制度。其次需要学校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约束,定期地对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检查,善于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最后,可以聘请专业审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检查,通过专业的财务管理方法,找出其中的漏洞,提升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校办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因为校办企业的特殊性,在产权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第二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明确产权责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约束,提升审计的质量,进一步改进校办企业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我国校办企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

作者:卢丹婷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强明隆.高校产业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2]陈爱兰.高校校办产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8)

第二产业范文篇4

*年,全区上下紧紧抓住*西进战略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利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5321”工程,坚持“工业立区,引进强企”战略,抢抓建筑商机,积极发展壮大建筑业,全区第二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年预计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25.1%,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60.3亿元,增长25.8%;建筑业增加值预计13.9亿元,增长23%。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2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利税16.6亿元,同比增长30.5%。

(二)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骨干企业订单不断增加,生产和效益较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北辰集团、鲁能恩翼帕瓦、宏达、冶金、长虹等企业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1.2亿元、3.5亿元、1.3亿元、1.12亿元和1.1亿元,增幅都在25%以上;重点调度的山水、重汽、佳宝等3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16.7亿元和7.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2%左右,其中山水、重汽同比增长达到60%以上。

(三)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年预计全区工业投入达到3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0项,完成工业投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90%。投资较大的项目有:*柴油机厂投资6亿元,办公楼基本完工,部分车间开始生产;联想沃德投资1.39亿元,设备安装完毕,部分车间开始生产;鲁联集团投资1.3亿元,商贸楼、车间主体正在建设;高强标准件投资8200万元,车间办公楼主体完工,正在订购设备;富美科技投资2916万元,主体正在建设;桑乐太阳能真空管投资600万元,车间主体正在建设。佳宝集团、中洁公司、深圳低温菌公司等大型企业建成投产,极大的带动了我区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5%。全区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2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8家,去年申报的6家市级研发中心今年正式挂牌,并获得市政府资金奖励。目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6个,*市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9个。志信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仙峰泰山化工设备公司取得D级压力容器认证,“仙峰”商标评为“*著名商标”;“双泉”牌系列散热器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

(五)建筑业取得新成绩。*年荣获“泰山杯”工程3个、“泉城杯”工程5个,创出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26个,其中省级安全文明工地5个,无重大伤亡事故,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工程招标管理进一步强化,共招标工程54个,其中,建筑招标面积56万多㎡,管道招标长度3.7万米,工程总造价2.2亿元,工程应招标率达到100%。资质以上企业预计完成建筑业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9%,交纳建筑营业税预计达到8000万元。在首届建筑企业20强评选中,我区三家企业榜上有名,在新一轮全省建筑业十强县评选中,我区再次荣获全省建筑业十强县(区)荣誉称号。

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土地问题。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新引进的项目落地难,特别是乡镇园区影响最大,如张夏冶金化工因厂地受限,已制约了企业规模发展。二是资金问题。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据统计,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达1.5亿元,晶恒电子、计算机公司、海安特公司等企业,因流动资金缺乏,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三是人才问题。由于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机械加工类技工严重不足,北辰、沃德、济柴、高强等企业短期内招工不足。四是资产闲置问题。在土地供应紧缺的政策下,全区仍有闲置资产47家,土地面积约为843.67亩,闲置厂房面积6.5万平方米,这些闲置资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年经济形势预测和分析

预计*年,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上将保持稳定,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但受投资增幅回落、部分行业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生产效益指标增幅将有所回落。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加快。*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回升的态势,这将为我区工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承接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国内经济形势稳定趋好。*年,国家总体上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国内投资将在今年较高基础上有一定回落,但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三是从我区实际情况看,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构建,我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1)一批新建大型工业项目将在*年投产并发挥效益,预计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多家,可新增销售收入38.7亿元,新增增加值12亿元。其中:济柴可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联想沃德6亿元,天诺1亿元,龙浩酿造1亿元,高强标准件3亿元,鲁能超高压设备1.2亿元,省建机2.4亿元,双玉味精1亿元。(2)现有工业企业将产生新的效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预计*年可保持10%左右的自然增长,可新增销售收入16亿元,新增增加值5亿元左右。综上两项,可新增增加值17亿元。

三、*年第二产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发展以104国道、经十西路及延长线为轴线的“两个亮点”,坚持走自主创新、科技兴企、品牌创优的发展道路,重点培植机械装备制造、压力容器、建筑建材、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建筑业,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主要预期发展目标

――第二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5.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30.1%;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21.7亿元,增长30.7%。

三、*年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及措施

1、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培植五大产业集群。一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省中西部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培育重汽、济柴、沃德、捷迈、高强、志友、康鲁、试金、长虹等优势企业,形成汽车及零配件、柴油机、数控机床、污水处理、变压器、特种铸管等产品系列,加强企业之间的配套联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建筑建材产业集群,以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壮大平安建筑集团、长兴建安公司、港基建安公司三家龙头建筑企业,重点培育山水集团、平安商砼、帝强彩钢等企业,扩大生产,加快建设,形成高标号水泥及产品、砼及砼产品、装饰玻璃、彩钢板、花岗石板材等建材系列;三是压力容器产业集群,继续发挥*省“压力容器之乡”的优势,重点培育北辰、宏达、双泉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壮大散热器、压力容器等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晶恒、鲁能正泰、计算机公司、天诺、迪生等优势企业,积极开发生产电子仪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电子屏蔽材料、智能控制器等电子及相关产品;五是食品药品产业集群,围绕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与我区都市农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培育佳宝乳业、欣和食品、龙浩酿造、一品公司、双玉味精、民天面粉、奥利兽药、泰丰疫苗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乳制品、调味品、肉制品、蔬菜制品、粮食制品、兽药制品等。

2、抓好“两个亮点”的开发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载体。启动104国道沿线区域和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两个经济发展新亮点”的规划建设,坚持“明确功能、整合资源、整体布局、综合开发”的原则,加快规划论证和沿途企业、园区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04国道沿线区域,重点抓好大学科技园、水龙王工业园、万德工业园建设,大学科技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学研产一体化的科技研发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新型、高科技产业基地;水龙王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和以冶金、供水、制冷设备为主导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工配套项目;万德工业园,重点发展以特色农产品、旅游工艺品、毛纺等为主的轻工、食品及环保产业。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和南园建设,发挥*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和现有主城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承载作用,承接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按照“园中园”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壮大经济开发区南园,重点承载*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项目。

3、抓好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是抓好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帮助已建立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做好“产学研”联合文章,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选取1-2家市级研发中心申报省级研发中心,在重点骨干企业中,选取8-10家企业申报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争取政策扶持。二是抓好企业品牌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年内争创*省名牌产品3项,*市名牌产品7项;争创*省著名商标3个,*市著名商标5个。对新获得各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三是抓好企业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一批技改项目,集中投入,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明年重点抓好北辰、冶金等骨干民营企业的技改项目,确保这些企业持续快速增长。

4、多措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继续坚持“外引内扶,全新服务”的工作方针,优先引进“大、高、外、新、强”项目。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招商,对手续较完备的闲置资产专门管理,通过招商,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对厂房厂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的企业,帮助寻求合资合作伙伴,尽快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力争闲置资产利用率达50%以上。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竣工投产一批。重点抓好鲁联、志友、民天、高强等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积极优化建设要素,抓好施工质量,争取早日竣工投产、达产。开工建设一批。对已签约项目严格按承诺履行合同,讲究诚信,积极帮助企业办理项目报批、征用土地、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相关手续。跟踪签约一批。对正在洽谈的*机车车辆厂、力诺集团、中信医药等大项目,采用跟踪战术,加强联系,力争早签约、早落实。走出去洽谈一批。通过恳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广交客商,洽谈储备一批新项目,力争年内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5个。

5、抓好节能环保工作。适应节材、节能、环保、生态、智能要求,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支持桑乐太阳能真空管生产企业和地源空调生产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各类节能政策,帮助企业依法享受减免税政策;积极应用高科技、新工艺,开发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及环保型涂料等新产品;大力发展利用黄河淤泥、粉煤灰、碎石粉制砖产业。抓好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为关闭范围的五小企业争取工作经费补助,并为利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争取优惠政策。

第二产业范文篇5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个问题。

一、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第二产业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家都有明确的认识,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认识。

1、要充分认识新形势第二产业的新作用。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们南丹来说,必须积极推进“三化”,即: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推进“三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要把工业作为县乡工业化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作为城镇化的支撑。要通过工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三化”的进程;在推进“三化”的进程中,使全县的第二产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2、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第二产业的新特点。随着形势的发展,工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制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第二产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凸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民待遇的实施,资源比较优势和政策比较优势日趋弱化,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总之,我县工业已进入了以体制创新和结构优化为重要特征的新阶段,必须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努力创新。

3、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第二产业的新内容。新形势下,无论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都已经或正在分化重组,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布局、内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的内涵外延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上凡是非国有企业,都要与国有企业一样看待,都要作为第二产业的重点,切实抓好、抓大、抓强。

二、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要求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明确以下几点新要求:

1、产业发展,要以矿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我县工业的优势在矿产品加工;工业的潜力和前途在矿产品加工。一定要把矿产品加工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要按照产业的要求,集中力量抓一批龙头加工企业。

2、经济成分,要以非公有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同时,要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民营经济。坚持大力发展非公企业,不管企业业主来源,企业规模大小,凡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都予以支持,要支持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要鼓励民营企业安置城乡劳动力特别是下岗职工。县委、政府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问题进一步调查,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研究落实。当前,仍有部分同志认为经济成分越分越好,担心民营经济发展多了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导致两极分化,对发展民营经济心存顾虑,有的同志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担心与民营企业接触多了会有权钱交易的嫌疑,对民营企业家敬而远之,还有的同志对民营经济不是一视同仁,给予鼓励支持,而是排斥和歧视。实践证明,我县的民营经济发展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胆子更壮一些,思路更宽一些,魄力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步,要破除发展民营经济无关紧要的传统观念,改变单纯依靠国有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并重的思想,要像重视国有经济那样重视民营经济,像重视国有企业那样重视民营企业,坚持放心发展的原则,确保民营经营者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声誉,经济上有发展。

3、资金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一定要在招商引资、启动民间资金上下苦功夫、硬功夫,领导要亲自抓,各级各部门一齐抓,利用各种形式、所有关系抓。“把老乡请回来当老外对待”,“把老外引进来当老乡看待”。

4、区域布局,要以城镇为重点,工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我县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不能一刀切、搞教条主义。继续办好原有的工业园区,要引导企业向小区集中。

5、发展方向,要以提高水平为重点。调整发展工业,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既要扩大企业规模,更要提高企业水平。要提高质量、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必须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扶持优势企业、优势产品。

三、对新形势下调整发展第二产业要有新的措施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南丹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放开放手发展。各乡镇、各部门都要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加强规划、指导和协调。各级领导要建立健全同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发展民营企业的整体合力。

2、要加大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力度。要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作为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要集中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代办制;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行“一家收费”制;三是严格控制检查评比,全面实行检查报批制,进一步优化环境问题。

3、要加大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力度。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特别要重视金融工作,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要充分发挥银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依法合规地处置资产,“加强资产处置,提高处置效率”。

第二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二、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1、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5.0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下降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8.8个百分点。劳动力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1年的73.9%降为2009年的62.3%,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相比,却高达45%。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的不协调性,找出产业调整的原因,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衡量。其公式为: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百分比-1。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解决的方法是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据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1-2009年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1年第一产业为-0.71,第二产业为3.62,第三产业为1.11。2005第一产业为-0.72,第二产业为3.12,第三产业为0.92。2009年第一产业为-0.73,第二产业为2.50,第三产业为0.5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从2001年的0.71到2009年的0.73,变动的比率很小,但仍然有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愈加不合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非常困难,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终将向第二三产业释放。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3.62下降到2009年的2.50,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减弱,原因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有下降的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1.11下降到2009年为0.59,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趋于合理。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就业的壁垒较低,容易吸纳劳动力。

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阻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以稳定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为重点。保持第一产业产值稳步上升和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提高科技附加值,保证第二产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所占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效吸收农村劳动力,减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滞留的状况。

2、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总体按三次产业内的“三二一”顺序推进,调大第三产业、调强第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预期,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关系,以“15:40:45”为宜,由此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未来五年间,产业结构调整将在2009年17.3:41.9:40.8基础上,使第一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4.2个百分点,达到第一、二、三次产业间的“15:40:45”,实现“三二一”结构目标。对应的三次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则以55:14:32为宜,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继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最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从而达到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的目标。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

据云南统计局数据,与2001年相比,200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23.18亿元,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715.47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19.62亿元。而对应的就业情况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710.4万人减少到1672.5万人,减少了37.9万人。第二产业劳动力从207.9万人增加到321.3万人,增加了113.4万人。第三产业劳动力从404.2万人增加到691.0万人,增加了286.8万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

为反应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需用就业弹性指标来衡量。

就业GDP弹性=某一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截止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02、0.05、0.13,其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从第一产业看,就业弹性为0.02,已经接近于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已经相当弱。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可以拉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上升的幅度较小。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第二产业的需要。尽管第三产业也存在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但其总体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云南省的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劳动力配置到第三产业,边际收益率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该产业就业弹性的降低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因为第三产业既包括如批发、零售、餐饮这样的传统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科技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后一类部门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就业机会相对少,导致就业弹性下降。由于相对于传统第三产业来说,新兴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因此第三产业的总体就业弹性就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非常强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就业人员的增量部分应尽可能多地配置在第三产业。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素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的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产业范文篇7

1.1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最初的林业产业采取的是粗放式快速发展模式,是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及一些简单的林木加工业。直至1995年以后,森林结构的变化使得可采资源的减少,木材的综合利用才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的建设以及结构调整。由图1可知,2007~2013年吉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2008年和2011年吉林省林业产值总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34.5%。2008年之后增长速度虽处于波动中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最低也达到12%。在图2中,可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07~2010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产值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加大,2010年以后至2013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稳定趋势,基本在61%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有高低交错的波动,但其总体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较低,但就其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已逐步超过第一产业。表明吉林林业产业正在逐渐从以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其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二、一、三”向“二、三、一”格局靠近。

1.2林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一直以来定位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林业产业作为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就业结构如图3所示,吉林省林业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表明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第二产业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虽有上升,但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下就业比重有下降趋势;主要劳动力仍聚集在第一产业,从事简单再生产的工作,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就业结构效益较低。

2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在对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面,具体分析见表1。由以上数据,把各产业的产值比重记为x,各产业产值的比重记为xi(i=1,2,3),把就业结构的比重记为y,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为yi(i=1,2,3),利用上面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林业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11=0.597,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R22=0.710,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33=0.566。将各产业在GDP中的比重7年的平均值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Rn(n-2)为相关系数临界值,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本文中选取a=0.05。若|R|>Rn(n-2)则相关,若|R|>Rn(n-2)则不相关。根据选择的显著性水平查询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到Ra=(n-2)=R0.05(5)=0.755,可见R=0.4914<R0.05(5)=0.755。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吉林省林业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出了不相关性,不符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结构失衡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2.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31.73%下降到2010年的25.85%。但在2011年出现反弹,产值比重增加到27.78%,其产值增长率也达到44.57%,是继2008年之后达到最高。2011年之后林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并有趋于稳定趋势。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虽呈现高低波动状态,但其方向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并在2010年突破90%的下限下降到86.08%。从表3的数据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仅为0.356,表明两者的相关度均较弱,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拉动效果较差。这跟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吸纳劳动力的起点低。加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并在政府“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支持下,有一大批的人集中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有90%以上的人从事木材采运业。

2.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想关性分析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一直处于林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并在2011以来所比重增长缓慢并有趋于稳定趋势,其年均增长率33.48%超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29.83%。而第二产值就业结构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8.24%,从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表4可知,林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为0.584,未呈现出显著相关,表现为中度相关,有产值结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二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产业化规模的调整从而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同时对劳动力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也进一步也会降低第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目前阶段吉林省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自农村,文化和技术水平不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调。

2.3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低值11.42%,并在2011年以后有小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到达就业比重的最低值3.89%,但在2013年很快的反弹到8.44%,达到历年的就业比重的最大值。由表5得出让r=-0.343,表明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负的弱相关,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未来第三产业结构是吸纳转移劳动力重要阵地,加快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也是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3促进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相关性分析,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严重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严重偏低,与就业构成的一般变动规律存在着较大偏差。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森工企业的改革制度留下的后遗症。全省户加工企业涉及亿元的资产己全部完成产权出售,实现了国有资本在加工业领域的全部退出,分流了数万人职工。二是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国有林业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使得原来由国有林业企业承担的多种非林产业逐步转制,脱离了国有林业企业。

3.1产业结构调整

(1)始终坚持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吉林省其他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系统,也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坚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是吉林省林业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加强林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发展模式。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07年以来一直占有最多的比重,是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仍然以简单的锯材木片加工业、木制品业这种木材原料初级制造加工为主,人造板制造业中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还不高。因此仍要继续发掘林业第二产业空间,使其不断地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效能。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的关键是选择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进行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间的关联带动性发展,还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来吸纳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选择吉林省林业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3)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阵地,但是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全省就业结构的优化。充分利用吉林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集餐饮服务一体化的森林旅游业,是未来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主导方向。

3.2就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及流动方式,往往决定了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云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可为促进云南地区就业结构的更加合理提供依据。

一、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的现状

根据表1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云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从云南产业结构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居主要地位,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劳动力构成上看,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在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73.9%下降为2009年的62.3%,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上升,但2009年比重仍高达62.3%。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过大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有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产业劳动力构成比重上升的比较缓慢,而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第三产业的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不断上升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二、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

1、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2001-2009年间,第一产业下降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5.0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下降1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8.8个百分点。劳动力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1年的73.9%降为2009年的62.3%,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相比,却高达45%。

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劳动力比重与产业比重的不协调性,找出产业调整的原因,采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衡量。其公式为:结构偏离度=各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百分比-1。结构偏离度越接近零时,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结构偏离度大于零,该产业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解决的方法是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据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001-2009年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2001年第一产业为-0.71,第二产业为3.62,第三产业为1.11。2005第一产业为-0.72,第二产业为3.12,第三产业为0.92。2009年第一产业为-0.73,第二产业为2.50,第三产业为0.5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从2001年的0.71到2009年的0.73,变动的比率很小,但仍然有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明,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愈加不合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非常困难,原因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意味着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终将向第二三产业释放。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3.62下降到2009年的2.50,有下降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减弱,原因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有下降的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1.11下降到2009年为0.59,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趋于合理。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就业的壁垒较低,容易吸纳劳动力。

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阻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以稳定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为重点。保持第一产业产值稳步上升和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提高科技附加值,保证第二产业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所占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效吸收农村劳动力,减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滞留的状况。

2、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未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总体按三次产业内的“三二一”顺序推进,调大第三产业、调强第二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根据“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预期,全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关系,以“15:40:45”为宜,由此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阶段性目标。这样,未来五年间,产业结构调整将在2009年17.3:41.9:40.8基础上,使第一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4.2个百分点,达到第一、二、三次产业间的“15:40:45”,实现“三二一”结构目标。对应的三次产业间的就业结构则以55:14:32为宜,与2009年相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继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增加最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略有增加,从而达到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的目标。

三、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

据云南统计局数据,与2001年相比,2009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23.18亿元,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715.47亿元,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19.62亿元。而对应的就业情况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从1710.4万人减少到1672.5万人,减少了37.9万人。第二产业劳动力从207.9万人增加到321.3万人,增加了113.4万人。第三产业劳动力从404.2万人增加到691.0万人,增加了286.8万人。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

为反应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贡献,需用就业弹性指标来衡量。

就业GDP弹性=某一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长率/同期该产业经济增长率,截止到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02、0.05、0.13,其中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从第一产业看,就业弹性为0.02,已经接近于零,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已经相当弱。第二产业就业弹性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可以拉动一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上升的幅度较小。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较少,尤其是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已经难以满足第二产业的需要。尽管第三产业也存在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但其总体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云南省的就业主要靠第三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劳动力配置到第三产业,边际收益率逐步降低。另一方面,该产业就业弹性的降低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因为第三产业既包括如批发、零售、餐饮这样的传统部门,也包括金融保险、科技服务、房地产开发等新兴部门。前一类部门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后一类部门资本技术密集程度高,就业机会相对少,导致就业弹性下降。由于相对于传统第三产业来说,新兴服务行业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因此第三产业的总体就业弹性就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非常强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就业人员的增量部分应尽可能多地配置在第三产业。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素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千方百计的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二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一、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概况

1.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布局演变由湖北省统计年鉴[1]可知:1985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96.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相当,第三产业占比较少;2000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545.39亿元,这时第一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最少的产业,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相当;2010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6114.59亿元,此时的第一产业在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最少,第二产业则占比较大;2019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5828.31亿元,此时,第三产业在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占比。由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1985年至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全省产业发展中心为农业;在2000年至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全省产业发展重心为工业;而在2010年至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全省产业发展重心为服务业。2.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分析由湖北省统计年鉴可知,1979年至2019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其中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6%,第二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2%,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3%。2019年相比于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为5698.4%,表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湖北省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1979年至2019年的40年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保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意味着湖北省经济在此期间稳步增长。由相关文献可知,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间内地区生产总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②。湖北省统计年鉴表明,1985年至2019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最大值为1985年的116.2,这也意味着1985年是湖北省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通过查阅资料可知,1985年是“六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在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下,“六五”期间按计划实行产业经济的全面改革,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截止1985年,“六五”计划目标已基本完成③。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

由上文可知,1985年至2019年,湖北省经济平稳增长,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可将湖北省经济增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湖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成为分析的重点。产业结构变迁意味着各产业部门的份额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年鉴可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演化由湖北省2020年统计年鉴可知,当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时,从三次产业贡献率来分析,1992年至2019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1992年时湖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18.0%,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8.2%,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3.8%,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大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小,根据1992年至2000年的数据来分析,第一产业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1992年至2000年第一产业贡献率下降12.3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上升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上升9.1个百分点,到2001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第二阶段:2001—2003年。2004年湖北省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再次超过第三产业,在2001年至2003年年间,第一产业贡献率大幅上升,第二产业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第三产业贡献率先上升后下降。第三阶段:2004—2015年。2004年湖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11.2%,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1.4%,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7.4%,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大于第三产业,根据2004年至2015年的数据来分析,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到2016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第四阶段:2016—2019年。2016年湖北省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4.9%,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2.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52.3%,在此期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逐年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并逐年上升,随着第三产业份额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湖北省第三产业的突飞猛进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第三产业贡献率先是超过了第二产业,随后在沉寂了十几年后迅速提升,发展速度一骑绝尘。纵观国内外产业经济发展,其发展规律一般为先农业再工业最后是服务业,但从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正如湖北省一样,我国许多地区在缺少工业基础的背景下积极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这也与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成本小、约束少、门槛低等原因有关,但其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服务业不能大量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并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湖北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迅速调整了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在打下了坚固的产业基础后发展第三产业。下面以湖北省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对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说明。由湖北省统计局的《湖北统计年鉴》可知,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618.6亿元,而到了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4062亿元。2000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在此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增加值为189.3亿元,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增加值为65.9亿元,新材料产业的增加值为244.1亿元,先进制造产业的增加值为417.2亿元。由此可见,2000年至2009年,湖北省的先进制造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2015年至今,是湖北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五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朝气蓬勃[2]。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028.94亿元,相对于前一年增幅13%。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488.29亿元,相对于前一年增幅13.9%。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841.29亿元,相对于前一年增幅12.9%。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542.91亿元,相对于前一年增幅12.8%。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于2019年增加8817.43亿元,相对于前一年增幅11.3%。其中,湖北省先进制造产业增加值仍然大幅超过其他产业增加值,表明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态势良好。综上所述,湖北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就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兴起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的变迁其实就是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过程(杨仁发,2019)[3],这也恰好说明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更高,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则意味着更快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可以预测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

三、研究设计

第二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河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偏离度

为研究河北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新近变化趋势,本文依据《河北经济年鉴》对2005—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从纵向看,由图1可知,2005年以来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动总体可以概括为“双降一扬”态势。所谓“双降”指的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一扬”是指第三产业比重上扬。具体说,2005—2016年,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4.9%下降到10.9%,下降了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约为26.8%,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2005—2006年出现了急剧下降,约占总下降幅度的55.2%,此后十年呈稳中有降,下降幅度趋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51.8%下降到2016年的47.6%,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8.1%,降幅低于第一产业。与第一产业比较可见,虽第二产业也呈现下降态势,但其与第一产业又有明显不同。一是第二产业的下降主要出现在中后段的2011—2016年,前段的2005—2010年间有小幅波动,而第一产业的下降幅度主要来自于前段的2005—2006年。二是第二产业虽下降的百分点数大于第一产业,但相对下降幅度却远低于第一产业,这是因为第二产业一直“高位”运行,基数较大,其下降难度也就较大。从唯一上扬的第三产业看,其由2005年的33.3%上升到2016年的41.5%,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24.6%,其上升幅度与第一产业的下降幅度基本持平。从横向看,由图1可知,河北省产业结构在2005—2016年呈现出“二三一”的分布格局,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交叉合抱趋势,但截至2016年三次产业之间相互没有任何交叉点,第二产业的“老大”地位从未受到其他产业具有颠覆性深度的冲击,这反映了河北省对工业依赖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续贯性。从2005—2016年的12年间,有10年第二产业水平在50%以上的高位运行,其中2008年最高,达54.2%,其次是2011年、2006年,分别为53.5%、53.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仅有2015年和2016年两年略低于50%。2005—2016年,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平均值为51.8%,第二产业稳居“半壁江山”,在第一产业所占比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说明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缓慢,对经济的贡献水平相对较弱,对第三产业的培育扶持还存在比较大的上升空间。事实上,第二产业的这一地位与各省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二、河北省就业结构特征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纵向分析河北省2005—2016年三次产业的就业变化特征,总体可概括为“两升一降”,即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整体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从2005年的43.8%下降到2016年的32.7%,下降1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所占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坚决,基本未出现短期阶段性的上扬和波动。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趋势看,二者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尤其是在2012年之前二者几乎是两条平行线,这是因为二者是同向增长且增长百分比数是相当的。比如,第二产业就业比由2005年的29.2%到2006年的29.99%,增长了0.79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就业比由2005年的26.9%上升到2006年的27.77%,第三产业就业比增长了0.8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百分比增长量基本持平。需要说明的是,同向增长性变动中变动差异最大的时点是2013年,该年第二产业就业比增长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相差1.2个百分点。总体看,除2014年和2015年(因第二产业就业比出现负增长)外,各年都基本上延续着同向也基本同幅的变动。从横向看,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由“第一产业独大”向“三次产业均衡”发展的态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即2005—2012年,这一期间第一产业担负着吸纳劳动力的排头兵,就业所占比在2005年达到最高,为43.8%,高于第二产业的29.2%和第三产业的26.9%。此后,随着河北省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优势逐渐弱化。第二阶段,是2012—2016年,在此期间第一产业优势继续下滑,但与前期相比下降幅度有所减缓。与此同时,第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也出现了劲头不足,增幅逐渐收窄的现象,导致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就业比在2012年达到了均势(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所占比为34.9%,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为34.3%)。综合三次产业容纳劳动力的分布关系看,在第二阶段出现了三足鼎立局面,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百分比依次为32.7%、34.1%和33.2%,各产业难分伯仲、相差无几。

三、河北省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一般认为,就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反映各产业增加值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当某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现了契合,是一种合理状态。根据《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分析河北省2005—2016年三大产业与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如图3所示。纵向看,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较稳定,从2005—2016年大致在-0.69~0.63的区间徘徊,均值水平为-0.6652。根据1989年Syrquin等提出的国际标准模式,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其偏离度为-0.56,达到2000美元和3000美元时其偏离度均为-0.60。[1]河北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2005—2008年间分别为-0.6601、-0.6996、-0.6742、-0.6834,在人均GDP基本对应的情况下与国际标准比较,其偏离幅度仍略微大于国际标准。第二产业在人均GDP达2000美元、3000美元时,国际标准偏离度分别为0.70、0.40,并于此后无限趋近于0值[1]。对比河北省来看,首先,第二产业各年偏离度系数均为正数,说明第二产业整体吸纳劳动力不足。其次,在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且此后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偏离度系数也一直是高于国际标准的0.40,直到2016年的0.3959才略低于0.40,这反映了其结构偏离度趋0的速度较慢,说明河北省关于第二产业的产业政策及就业政策调整方向总体是合理的,但力度、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图3可知,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偏离度在轻微波动,并于2009年出现过一次反弹后稳步降低,在2016年又一次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且达到最高值。在河北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背景下,推测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生了某些结构和方式的变革。从三次产业的横向对比看,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线与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线无交叉点,且比其他二者更靠近0线,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偏离度相对较为合理,且整体上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分析原因,一是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学历、技能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二是近来河北省不断加快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三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消费电商、餐饮住宿等非传统制造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战场。四、对策与思考1、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由前文分析可知,河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是负值,反映了农村农业人口相对过量,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升级。有研究称“河北省未来30年还有23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2]。为此,必须按照《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规划目标系统发力。一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就业岗位对接及向企业和中介机构发放劳务输出补贴等措施,强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和惠农资金整合机制。同时,通过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发展支农再贷款,支持涉农企业上市等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实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京津冀合作开展跨区域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转移接续等平台建设。2、借力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欲化解过剩产能,就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供给侧改革。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地方高校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一批重大专项科研攻关,搭建京津冀联合研发、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加快科技资源的交流融合。同时,强化成果转化管理,打通研发、中试、转化、推广、应用等全部环节的“肠梗阻”,畅通信息交互渠道和协调机制。二是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扩大光伏规模化应用,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动力电池产业化建设”。[3]三是在人才供给方面,通过短期兼职、候鸟服务、对口支持、顾问指导等方式弹性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组织博士专家联谊会等手段,引进一批国家“长江学者”、“”、“”、“杰青”人才,通过实施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3、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构建富有区域特色、国际标准的新型服务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对接国际、投资便利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格局,依托唐山港、黄骅港和秦皇岛港等港口条件,围绕综合保税区设置、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多式联运功能大型综合物流基地建设等关键节点发力。高标准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秦皇岛国际邮轮港建设,京津张、承秦唐和太行山冰雪旅游带建设,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国际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强化国际旅游承载能力。另外,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协同科技创新服务等领域也大有作为的空间。为此,必须有力推进旅游、物流、金融、会展、养生、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主要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一批具有世界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优秀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单良、张涛、董晓菲: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2018(2).

[2]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2016)精读[EB/OL].中国社会科学,http://www.cssn.cn/zk/zk_zkbg/201606/t20160607_3061130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