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7 15:19:35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期,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将“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强耦合”,就是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有效融合,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德技并修。

关键词:“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德技并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第二课堂”应在政治锤炼、知识拓展、技能实践、素质养成等方面成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并且在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形成“强耦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延展性、场域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支撑。研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互相融通,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的价值取向

1.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正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方面,“第二课堂”的建设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涵养家国情怀。在社会功能方面,“第二课堂”要为就业创业服务,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第二课堂”要主动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命题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1.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融入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引领。因此,“第二课堂”的价值内涵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实践活动的需要、综合素质的发展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深刻把握工学结合的育人内涵,要避免以狭隘的工具理性为价值导向的技术技能培养,因为其会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表征为满足某一特定职业需求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或技术[1]。在人才培养理念中,要避免单纯的工具理性,而应当注重技术技能以外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精神品格、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理性培养。

1.3“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支撑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联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育人要素,给予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源更大的柔性空间,从而将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高度融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指出,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这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引领。因此,“三全育人”需要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联动起来,在“第二课堂”的设计、组织、实施上实现全方位参与;在过程记录、质量控制、结果评价等方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在此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教育体系有序联动、教育资源整合分类、教育场域有效扩展等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三全育人”体系。

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困境

2.1“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高职校园文化匹配度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对校园文化的直接映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当前,“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教特色的匹配度有待加强,不同的学校在校园环境、专业特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各有差异,以硬件设施、办学条件为标志的校园环境,以院校类型、课程体系为内涵的专业特色,以精神传承、育人理念为内涵的文化氛围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要素。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厘清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关系,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第二课堂”在内容上与校园文化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相促进,与校史校情相吻合。

2.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自2018年开始实施,尚处于阵地建设、制度构建的推广阶段,“第二课堂”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谨防“大水漫灌”和“营养单一”。学生在初期接触的是不成体系的“活动”,是游离在学校育人体系之外的内容,这使得学生获得感不强。此外,“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够匹配,与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有偏差。因此,“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要与学生德育素养、学习能力、思想意识等方面形成“强耦合”。

2.3“第二课堂”价值评价的显性不足

“第一课堂”的育人成效更具可检测、可衡量的特性,教育过程记载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在价值评价上更具有直观性、显性的特点。“第二课堂”由于目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综合式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使评价更具显性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二者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而是以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为基础,在立德树人目标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路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是相统一的,在育人成效上是相促进的,在形式内容上是相补充的。因此,要围绕“职教属性”这一特色,通过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联动达到“强耦合”。

3.1体系耦合

对标人才培养搭建“第二课堂”体系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中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教育价值取向要指向德技并修。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内容供给体系,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课程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与“第一课堂”协同运行,以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实现围绕实训课程、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顶岗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衔接;围绕“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衔接;围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行为养成教育衔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以学分或成绩认定的方式作为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2]。通过递进式的融合,逐步达到体系耦合。

3.2价值耦合

以技术技能为目标锤炼徳技并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价值导向方面要同向同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片面追求工具价值,忽视德育发展,这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造就大国工匠。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要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在数据维度方面,可以借助大量的数据分析,呈现课堂的活跃程度,调整动员策略;在供给维度方面,可以根据育人导向建立考核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评价维度方面,可以为每个学生精准画像,为育人成效提供参考。此外,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还要在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下,实现价值耦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领个人精神的价值追求;要在工匠精神、品格修养方面锻造个人的职业精神;要在文化课程、技术技能方面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

3.3评价耦合

构建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严把项目实施入口关、过程关、质量关,努力彰显“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第二课堂”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完善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3]。为了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让育人价值更具显性特点。避免人才评价外显化、应试化。让学生清晰地展现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综合发展和成长,保证育人工作的无时不在。同时为满足学校评奖推优、用人单位招聘等社会需求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途径和依据[4]。

4结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从整体上反映高校的育人环境和成效,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全面且客观的反馈,促进“第一课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与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充分联动育人资源,使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从而在产教融合、政策配套、顶岗实习、证书互认等方面形成评价生态和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震.浅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21(11):58-64.

[2]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3]潘海生.“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4]吴卉君,蒋小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1):39-40,43.

作者:赵盼盼 赵双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