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6:46:27

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1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伟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及教育功能》[OL].2007.8.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2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

近些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尤其是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新的高校课堂模式、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所提供的教学氛围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许多高校都逐渐开展起来了。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向学生提供比传统课堂教学丰富得多的学习手段和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取向和兴趣爱好去选择参加不同的活动,而教师则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但在很多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够显著。这里,笔者将探讨英语第二课堂的几种活动形式。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如下:

1.安排常规活动:

1.1英语角

英语角活动是由专人负责的常设项目,可在校园内固定地点,定期进行。英语角能提升全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它所创造的良好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交流愿望,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角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进行:

1)自由交谈。邀请外籍教师和英语教师参加,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也可以提前公布一些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有所准备。讨论题目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或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关心的话题。

2)访谈外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访谈任务。例如:了解某种风俗习惯,风景名胜,校园生活等。学生根据任务设计不同的问题,与外教进行交流。访谈结束后.各小组可以就访谈结果进行相互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提问,如何与人沟通,而且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1.2英语情景棋拟室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搬进教室进行模拟,并定期开放。比如,商店购物银行交易、餐厅就餐、机场登机等等。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大大提高,英语操练的效果也会十分显著当然,这种活动同时需要多个教师指导组织并配合。同时,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必要道具才能进行。

1.3影视欣赏英语影视教学的优势是多面的。首先,它能提供丰富的文化、社会背景,造就一种亲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其次,它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再者,通过影视的形象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其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因此,学校应定期向学生开放多媒体教室,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有价值、有利于练习口语的外语录像、电影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加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师生之间观后感的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1.4英语专题讲座有计划地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外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增强语感、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某一知识领域的精华,看到成功的希望,找到通向成功的方向。

2创办各类英语机构:

2.1英语协会

英语协会是由学生组织的社团,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外语协会可下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分支机构,供学生选择参与。如:英文演讲小组、英文剧社,英文合唱团,英语朗读小组,英语阅读小组,英语智囊团等。

2.2校园英语调频台

校园英语调频台是英语课堂之外覆盖面最大的辅助设施。它可以在学生的闲暇时间,如早晨、午休、晚间广播,让学生时刻处于英语的氛围中;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培养他们的语感。培养语感在语言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多听、多说、多模仿自然就能形成一种语言使用上的感觉。校园英语调频台,可以招募一些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担当主持人,分级分段播报各类英语节目。例如:转播经典英语广播节目、访谈外籍教师、介绍英美国家风俗习惯等,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调频台的负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采、编、播,在制作精彩节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节目播出后,应对学生的收听情况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并反馈,以便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

2.3学院英文网站

1)利用学院教学网络平台创办校园英文报刊,开辟各类英语学习专栏,招募英语水平较高、有专长的学生负责相应的栏目,让他们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踊跃投稿,由相关教师担任责任编辑进行审阅、定稿,上传到网上,定期出版。2)通过校园网络资源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安排教师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探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交流学习经验。)3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学习软件、教师教案、在线测试等教学工具供学生自主学习、操练使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英文原版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听力资料等有价值的视听学习资料。4)设立校园网上英语聊天室。聊天室的英语输出,形式上是文字性的,但实质结构是口语性的,甚至比口语还要简洁,还要有个性。这实际上是学生锻炼口语输出和新兴的网络语言输出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聊天室内,除监督和提醒学生用英语沟通外,也会主动提供一些话题组织大家讨论。由于大家都用网名,所以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而遭人嘲笑,都能大胆地发表见解。所以这里的聊天不再是一种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在聊天室里,最关心语言形式的是教师,当他发现一个学生频繁发生某种严重错误时,应用巧妙的方式进行提醒,而不是打断他的谈话。

3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

丰富多彩的英语竟赛活动,使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与机会,来体现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适时地举办英语词汇竟赛、英文朗读比赛、英文书法比赛、英文游戏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短剧比赛、英语知识竟赛等。通过竟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发现不足,互相交流、总结,促进进一步的共同提高。另外.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省级、部级的英语竞赛,增加他们与兄弟院校优秀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4

一、导师制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一)导师制的应用优势

针对实际的教学活动而言,导师制的应用优势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地位及定位角色的变化,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内心固有的面临教师的紧张感和距离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时,更容易及时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学生积极课堂表现的形成,会对课堂氛围产生优化作用,并反作用于教师身上,诱发教师教学热情的提升。

(二)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原本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外活动等不同形式完成。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其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积极性优势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活动开展的,并且其发生地点在课堂之外。由于不存在压力,因此学生会基于第二课堂模式的活动拥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2、培养实践能力优势基于课堂的教学活动通常只能帮助学生扩展其原本的知识储备,而通常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第二课堂模式的特殊应用方式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从本质角度来讲,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教师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及经验是其培养学生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挥常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影响。而在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融洽关系的形成及教学自由度的增加,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作用发挥空间。2.教学氛围企业化特点明显在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实验等实践方式完成的,当教师的指导工作完成之后,学生需要亲手进行操作完成。这种现象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产生显著的企业化特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实现的。3.教学内容安排更加有针对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为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的,教师需要再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将契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的确定出来,通过递进化的教学内容讲解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流程

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框架该步骤是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例如,可以将该模式的应用方式选为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团体活动等。2.人员安排与内容选择基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常常需要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这种模式的有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小组人数和组建方式。就内容选择而言,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选内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3.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置无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在实践应用之前,教师都应该预先设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通过目标指导作用的发挥保证该模式的应用质量。4.基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除了上述因素之外,针对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动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的实现的难度发生了相应降低。

(三)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这里以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证券投资实务》专业课程为例,对导师制下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1、基于《证券投资实务》第二课堂活动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本身就是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将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整体角度来讲,可实现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目的的《证券投资实务》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证券投资实务》教材中典型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活动。这门课程中包含的投资种类较多,为了保证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调查学生学习偏好的基础上,选出一部分典型投资种类,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素材。这种第二课堂活动本身趣味性的存在及活动内涵,能够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证券投资创新活动。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可以利用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模式开展投资的创新活动。在该教材中涉及日常投资的第二课堂环境中,当学生对相关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了解考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辅助学生开始小额投资尝试以及参加相关金融创新大赛。日常生活化投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参与这种竞赛类型活动的紧张感,并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作用。在整个活动环节中,无论是学生本身对日常理财投资的应用,还是参加金融类创新大赛的应用经验,都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思维的激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基于导师制的生活化、全方位教师作用发挥,也对上述目标的实现贡献出一份力量。2、基于《证券投资实务》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这种应用方式为,高校通过经济类专业学生《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中所包含所有知识的整合,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第二课堂平台。利用该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和互动活动。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特殊性,该平台中包含一个模拟模块。当相关知识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模拟模块进行实践操作。当模拟过程结束之后,教师会对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内容进行评价。教师的温和化评价及其他学生的即时互动,能够使得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有效改正。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还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因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这种情境中,学生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其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内容应用在该环境中,进而起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一)导师制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种类

1、教师教学压力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耗费了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同时包含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工作能力及精力分散等因素会为教师带来较大的教学压力。在《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需求。这种状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2、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内容选择问题。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这种背景中,随着教学模式应用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逐渐成为影响该模式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导师制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向

为了提升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需要注重以下两种措施的应用:页)第一,教师培训措施。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包含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学生问题的应对处理等方面。当教师的教学技能发生显著提升之后,其能够较为合理地应对该模式应用带来的教学压力。第二,沟通交流措施。为了解决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得教师能够利用该渠道及时沟通自身的导师制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获得的经验和灵感。这种措施会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基于导师制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该模式培养作用的有效发挥,应该针对实际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开展课外活动、应用网络平台等不同模式,在巩固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在该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的调整更换加以重视。

作者:闵海燕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曲文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次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2]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蔡亮.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孙大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陈彦武.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对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影响及管理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1.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

如今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效应。2014年4月,团中央提出要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团中央对“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指数。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不足,在分析“第一课堂”相关教育教学内容缺失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上没有学习和积累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历练,并修满规定学分。

一、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一)从线下组织模式转变为线上组织模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前,学校、院系通过学生活动的策划书确定活动参与对象、参与时间、参与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由在线信息技术平台,依托系统,将学生活动在组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凝练,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申报,后台专门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审核。活动前的管理要素有:学生活动的名称、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要素主要有:学生线上报名、课上签到;课程结束后的管理要素有:对课程进行评价。学生活动通过系统得以有效规范地开展,促使学生干部能够掌握第二课堂工作流程。(二)从经验管理转变到依托网络数据化管理。学生活动在早期是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对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群体活动的数量、形式以及参与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掌握较困难,经验化管理对学生校园文化的宏观层面不能进行有效把握,但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活动组织过程和活动资料数据化,从而形成活动组织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活动调整的基本参照[1],可以观测到班级、学院甚至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的类型、参与人数、活动周期等多种数据,为后期制定第二课堂指导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三)从第二课堂边缘化转变到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早期,第二课堂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而存在于大学的生活中,并没有上升到“课堂”的高度,这意味着学校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实践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标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人才培养并无交集。中期,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被发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之一,侧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情况。在成熟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意味着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并给予了有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实时跟踪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二、第二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第二课堂课程依据学生现场签到与开课教师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积分,相对客观,但是并不能全面体现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成长情况,尤其是参与范围广、参与对象多的课程,签到机制可以反映学生的考勤情况,但是开课教师的评分却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样相对简单的单项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来看,因为与毕业挂钩,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活动,并未注重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激励机制缺乏,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形式。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激励机制,没有使用学生相对较为关注的方式和激励机制促使其自觉自愿投入“第二课堂”。(二)缺乏专业、系统、深入的指导。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时,将以往的活动进行归类,并赋予其如第一课堂一样的学分和方案,整个活动只依托了第二课堂平台,系统完成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记录,但并没有把握课程的精髓。整个活动设计并不是从艺术类学生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出发,活动的过程只注重学生的参与量,而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结果与质量的反馈。因此,通过活动出席的签到以及课程的评分并不能达到第二课堂育人成才的效果。目前,由于第二课堂师资、课程和学生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师生之间第二课堂“合作”探索关系无法建立,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协同[2]。(三)方案总体设计思考不深。目前,学院开设第二课堂课程思考不深,仅仅简单地将原有的课外活动进行网络系统化操作,课程开设缺乏明确的规划,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缺乏特色化课程。在第二课堂规划和投入都不足的前提下,第二课堂还存在专业性、学术性不强,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以致很多第二课堂都是以文体活动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生缺乏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的方案设计,未深入考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弱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薄弱项并未得到提升。

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院本化方案。1.将第二课堂纳入艺术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有着举足轻重的优势,所以应用性本科院校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载体[3]。2.制定第二课堂学分实施方案。依据学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制定符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实施细则,详细规定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类别和学分认证标准。二级学院有自主权构建第二课堂实施计划队伍,包括班级团支部、辅导员、团委书记在内的认证体系,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指导、规划、实施和学分认证。针对不同平台的第二课堂根据活动难易程度设置相应分值,根据讲座讲授者的职称设置相应分值,实现分值分类化、差别化设置,突出课程的特色性、重点性。3.开设具有艺术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质培育和能力发展平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构建第二课堂培育平台,尽量让每一个具有自身特长又有浓厚发展兴趣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与提升能力的平台。同时,可以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分别开展专业相关的讲座,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结合班导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目标选择[4]。(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艺术类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协议,企业派骨干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指导工作,学院也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课余实践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应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对接。学院教师本身具有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将科研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应积极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将科研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推动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项目联合申报并开展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规范科研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三)紧抓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着力点。1.创意性。要引导艺术类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善于捕捉细微的灵感,逐步开拓视野。2.能动性。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专业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动手、动脑等发挥人体各个器官的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渐进性。对于主题活动要分步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活动要力求新颖,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四)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战略性。1.第二课堂课程规划要突出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大学四年,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心态、学习能力、思维等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开展第二课堂也应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进行课程设置。大一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通过一些讲座、征文、竞赛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大二进行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能力。大三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以及提升择业所需技能,为大四就业做好准备,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目标并为之努力,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大四注重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开展如模拟招聘会等有利于学生求职的第二课堂活动。2.强化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反馈。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阶段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数据反馈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可程度,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使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同时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可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学生各项评比挂钩,并与第一课效果相结合,促进学生高质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健,等.依托“PU”平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87-89.

[2]杨鹏,李娜.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投资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94-95.

[3]孙伟仁,徐珉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2(7):104-106.

[4]崔寅,杨洪雁.第二课堂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构建[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3):66-68.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6

关键词:“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德技并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第二课堂”应在政治锤炼、知识拓展、技能实践、素质养成等方面成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并且在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形成“强耦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延展性、场域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支撑。研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互相融通,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的价值取向

1.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正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方面,“第二课堂”的建设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涵养家国情怀。在社会功能方面,“第二课堂”要为就业创业服务,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第二课堂”要主动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命题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1.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融入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引领。因此,“第二课堂”的价值内涵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实践活动的需要、综合素质的发展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深刻把握工学结合的育人内涵,要避免以狭隘的工具理性为价值导向的技术技能培养,因为其会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表征为满足某一特定职业需求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或技术[1]。在人才培养理念中,要避免单纯的工具理性,而应当注重技术技能以外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精神品格、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理性培养。

1.3“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支撑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联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育人要素,给予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源更大的柔性空间,从而将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高度融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指出,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这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引领。因此,“三全育人”需要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联动起来,在“第二课堂”的设计、组织、实施上实现全方位参与;在过程记录、质量控制、结果评价等方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在此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教育体系有序联动、教育资源整合分类、教育场域有效扩展等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三全育人”体系。

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困境

2.1“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高职校园文化匹配度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对校园文化的直接映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当前,“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教特色的匹配度有待加强,不同的学校在校园环境、专业特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各有差异,以硬件设施、办学条件为标志的校园环境,以院校类型、课程体系为内涵的专业特色,以精神传承、育人理念为内涵的文化氛围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要素。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厘清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关系,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第二课堂”在内容上与校园文化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相促进,与校史校情相吻合。

2.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自2018年开始实施,尚处于阵地建设、制度构建的推广阶段,“第二课堂”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谨防“大水漫灌”和“营养单一”。学生在初期接触的是不成体系的“活动”,是游离在学校育人体系之外的内容,这使得学生获得感不强。此外,“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够匹配,与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有偏差。因此,“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要与学生德育素养、学习能力、思想意识等方面形成“强耦合”。

2.3“第二课堂”价值评价的显性不足

“第一课堂”的育人成效更具可检测、可衡量的特性,教育过程记载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在价值评价上更具有直观性、显性的特点。“第二课堂”由于目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综合式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使评价更具显性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二者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而是以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为基础,在立德树人目标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路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是相统一的,在育人成效上是相促进的,在形式内容上是相补充的。因此,要围绕“职教属性”这一特色,通过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联动达到“强耦合”。

3.1体系耦合

对标人才培养搭建“第二课堂”体系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中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教育价值取向要指向德技并修。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内容供给体系,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课程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与“第一课堂”协同运行,以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实现围绕实训课程、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顶岗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衔接;围绕“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衔接;围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行为养成教育衔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以学分或成绩认定的方式作为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2]。通过递进式的融合,逐步达到体系耦合。

3.2价值耦合

以技术技能为目标锤炼徳技并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价值导向方面要同向同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片面追求工具价值,忽视德育发展,这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造就大国工匠。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要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在数据维度方面,可以借助大量的数据分析,呈现课堂的活跃程度,调整动员策略;在供给维度方面,可以根据育人导向建立考核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评价维度方面,可以为每个学生精准画像,为育人成效提供参考。此外,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还要在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下,实现价值耦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领个人精神的价值追求;要在工匠精神、品格修养方面锻造个人的职业精神;要在文化课程、技术技能方面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

3.3评价耦合

构建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严把项目实施入口关、过程关、质量关,努力彰显“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第二课堂”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完善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3]。为了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让育人价值更具显性特点。避免人才评价外显化、应试化。让学生清晰地展现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综合发展和成长,保证育人工作的无时不在。同时为满足学校评奖推优、用人单位招聘等社会需求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途径和依据[4]。

4结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从整体上反映高校的育人环境和成效,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全面且客观的反馈,促进“第一课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与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充分联动育人资源,使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从而在产教融合、政策配套、顶岗实习、证书互认等方面形成评价生态和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震.浅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21(11):58-64.

[2]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3]潘海生.“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7

关键词:第二课堂;学分制;PU口袋校园

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实施,是高等教育改革、共青团创新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形式之一,学校相关组织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形成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为学生在校素质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引进成熟的网络“PU口袋校园———甘肃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成长服务平台”,作为我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的载体,能科学准确地认定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的学时,实现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线上记录。

一、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分析均来自研究小组发放的问卷统计,为进行该项目研究,本小组成员于2018年9月在我校发放问卷,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551份,其中纸质版400份,电子版151份,其中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532份。

二、第二课堂调查基本情况

(一)甘肃农业大学第二课堂现状。在被调查学生中,每学期PU学时数量达到30学时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数的70%,说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比较重视,有较高的参与度,而30%的学生PU学时在30学时以下,可能是因为开展的活动与课程时间冲突。有51%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学分制具有实际意义,有49%的学生认为不具有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意义争议还是比较大的。通过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学生有超过一半的人数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而不是积极主动参加,与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初衷不符。(二)甘肃农业大学第二课堂执行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被调查的532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参与度较高,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离场,这可能是因为活动本身不够吸引学生或没有达到学生期望。被调查学生中有61%的学生更倾向于第二课堂学分制应该由学生自愿参加,不应该设置考核,这说明学生更愿意将第二课堂当作完成学业之余,用来开阔视野及培养兴趣的课外活动,不希望第二课堂占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成为一种负担。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532名学生中,有304人不赞同第二课堂学分与毕业挂钩,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希望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参加活动。另外,被调查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反对代签这一行为,认为代签对于实际到场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公平。

三、第二课堂学分制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为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被迫参加。第二课堂学分制通过完成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学分,这就对学生这一参与群体提出了要求,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在第二课堂学分制载体PU上进行签退才能拿到第二课堂学分。在活动开展前期,活动组织者通常会选取某一部分有时间或有意愿参与的学生,为这一群体提供活动名额,但在这一群体中或许会出现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这时活动组织者就会通过学分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此次活动,使学生对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反感,这样一来,活动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1]。(二)PU口袋校园程序繁杂,签到、签退效率低。PU作为第二课堂学分制的载体,活动组织者首先需要活动,等待审核通过后,参与者才可报名,报名审核成功后参与者才可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活动,组织者在确认参与学生是否到场时,由PU这一App自主生成二维码,活动组织者再通过扫取二维码给参与者签到,确认学生到场的情况,这就导致活动参与人数较多时,活动组织者需要大量时间让参与学生进行签到,延长了活动开展的时间。由于有些活动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签到,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签到问题上,而不是活动本身,这样开展的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活动结束时进行签退,由于签到员较少,活动参与者较多,会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即在参与第二课堂学分制所要求的活动时,PU软件程序繁杂,效率也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便利程度还有待提升。(三)第二课堂活动签到管理不严格,学生代签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时,由于对该活2020年2月动没有兴趣或自身事务与活动时间冲突,从而导致无法参与活动,但是因为学校对第二课堂学分的要求,只能找人代签。常见的代签方式是未到场学生将自己的二维码图片通过截图方式发送给在场其他学生,由他们将图片带给现场的签到员进行签到与签退[2],这样即使学生自己没有到达现场也能获得相关活动学分,但这种方式对于到场参加活动的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四)活动人数要求、报名资格受限,形式主义严重,学生的积极性受挫。由于某些活动受场地的限制,不能容纳太多学生同时参加,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想参加而不能参加,这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下降[3];由于学院与学院之间的限制,使一些想参加其他学院活动的学生不能参加;还有些活动在内容上注重数量、轻质量,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效果,就会出现参加人数少、效果欠佳的尴尬局面[4]。(五)管理不完善,存在学生在活动期间中途离场现象。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参加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到场进行了签到,但是在活动未结束时却擅自离场,然后采取代签方式进行签退,所以会出现学生签到即走或代签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容易让参加了的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使其在参加活动时可能也会采取代签或中途离场的方式,这样就使活动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并且流于形式。

四、第二课堂学分制实施管理的对策

(一)活动组织者提前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愿报名参加。活动组织者必须提前关于活动的具体信息,减少临时的紧急通知,取消报名资格的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做出是否参加该活动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使活动变得更有意义。(二)改进签到方式,提高签到效率。出现签到效率低的现象是由于需签到的学生数量本身就很多,但是负责给学生签到的人员又特别少。这就会导致签到时间增加、签到场地大量拥堵。所以必须增加负责签到的人员数量,并且组织学生有序的快速签到。但要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则对于签到软件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做出改变,从而有效地提高签到效率。(三)点名方式多样化,减少代签现象。由于活动进行中的管理不严格,所以出现代签或签到即走的情况,因此需采取多样化的点名方式确保参加活动的人数和减少代签的现象。具体可以采取“三步个步骤”的方式,即第一步进行二维码签到,参加活动的学生集合在一起排队有序地进行签到,安排两名签到员一名负责扫二维码,另一名负责监督签到学生,防止代签,从源头杜绝代签现象发生。第二步,为了防止中途离场,签到员可采取中途随机点名方式进行抽点,或活动管理者对出口进行严格管理。第三步,采取PU二维码和纸质版签到相结合方式进行签退,凡是以上三种方式有一项不一致则不予认定学时。(四)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了解较少,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说明需要普及第二课堂知识,加大其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对第二课堂的理解。同时,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吸引力不足,部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有抵触心理,因此需要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使其变得多样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活动内容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性,让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人才华与能力的舞台,活动管理组织者需积极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第二课堂环境,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五)管理人员应加强活动管理,完善监督体系。在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时,会出现学生代签或离场等问题,这不仅仅是参加活动的学生的问题,也是活动组织者及签到员等管理者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第二课堂学分制时,需要对管理群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减少学生通过关系进行代签的行为及活动中途学生离场的不好现象,同时还需要在现有的点名监督体系上继续进行完善,让管理者在监督参加活动学生时,参加活动学生也能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使活动能够更加有序、顺利地开展。

五、结语

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是对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与完善[5],笔者通过对我校第二课堂学分制本科学生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看法、意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据此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对策,在今后的推广普及过程中,要通过学校及广大学生的通力合作提升软件的完善性;同时要提高管理制度的优质性,这对第二课堂向更深层次推广有着更好地推动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雨晴.优化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的设想[J].才智,2018(30):94.

[2]贾妗洪,霍娜.手机媒体环境下PU口袋校园在高职院校应用现状研究:以徐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纳税,2018(8):237.

[3]胡健.手机媒体环境下PU口袋校园在高校团日活动的应用现状与思考: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21):204-205.

[4]高颖.浅谈我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及改进的举措[J].亚太教育,2016(31):86-87.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8

[关键词]专业职业化;工匠精神;第二课堂;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非常重视。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为实现这3个特点,高职院校应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使其互为补充,共促工匠精神的培育。但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中,第二课堂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与第一课堂内容脱节,且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作用有限。因此,如何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改进第二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的实施现状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相关性低,缺乏职业化导向

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和职业的相关性不显著。本次在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第二课堂专业职业化现状”问卷调查,共计3623名学生参与。结果显示,70.55%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几乎或较少运用专业知识,66.07%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后专业认同感几乎没有或者稍微有点提高。关于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中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形式,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缺少专业性和职业性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强校企联合,但密切度不够,高校对于不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认识不够深入,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分类,在设计第二课堂时缺乏专业职业化思考;其二,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二课堂分别由教务和团委部门各自实施,缺乏有机结合。相比较第一课堂实施,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紧密,与每一阶段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相脱离,导致其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以上几点原因,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职业化导向,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提升作用。

(二)第二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职业价值认识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

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紧贴职业需求,也设置了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但在专业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活动过程缺乏专业老师指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5.88%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而在活动中负责专业知识讲解与宣教的主要是教师;此外,针对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二的是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乏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成体系,没有系统规划整合,导致专业教师主要投入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第二课堂中专业师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参与第二课堂的专业老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全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更无法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观察并给予针对性的及时指导。特别是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为提高效率,需要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准备活动所需物品及配合教师完成较简单的操作任务,能动性低。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专业问题时缺乏独立解决的信心,产生依赖性,再出现问题时又因得不到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而感到束手无策。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缺失,对职业价值体会不深;另一方面因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机会少,也影响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升。

(三)第二课堂无针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考核,缺乏指引作用

随着第二课堂意义的凸显,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缺乏系统的考核方式,其表现优劣无从评价,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缺乏指引作用。此外,学生表现优劣无法与学生的求职就业及升学等联系起来,一方面影响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意义,降低了职业化导向;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只重视第二课堂的参与量,而不是重视参与的质量。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及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能获得一部分的提升,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二、第二课堂的实施改进

(一)构建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的第二课堂体系

为加强工匠精神塑造,第二课堂活动除了设置人文活动外,更应该设置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首先,在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外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对内应多部门加强联动。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代表须共同参与,根据专业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建立与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素养,根据职业素养不同模块设计不同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每一个模块的第二课堂活动可囊括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案例分享等,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内应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进行整合和系统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每学期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部分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考核内容可以第二课堂形式呈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社团活动(91.44%)和志愿者服务(56.17%)。因此,为较好地实现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作用,高校应该根据每一阶段第一课堂专业学习的内容,制定相对应的专业社团和志愿者服务,既能加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鉴于此目的,建议各高职院校可统筹管理第二课堂体系,人文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由高职院校团委统一审核把关实施,而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议下放到各个专业,以建立更符合专业职业化需要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应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适当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切入感,加强学生在活动中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工匠精神内容的感知。

(二)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工匠精神

在专业社团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当增加专业化教师配比,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提升活动各个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则转变为观察指导、协助解决、引导反思和评价总结。活动准备阶段,应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决定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为增强后期在活动实施阶段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在准备阶段应根据经验,提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等各种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并在活动前通过模拟演练来确定方案的有效性。活动实施阶段,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活动对象沟通,了解对象需求,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转向幕后,观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协助指导学生解决突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并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记录成册,作为后续参与者可供参考的材料。提升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首先,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理解,增强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对职业价值的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专业知识,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进而获得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再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树立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最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促进学生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不断创新,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三)围绕工匠精神建立动态可量化的第二课堂考核体系

根据第二课堂的针对性提升目标应设立不同的维度,在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其维度应同时包含工匠精神中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维度,每个维度又可纳入相关的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记录学生工匠精神发展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考核过程也需要多方参与,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并以评语方式记录在案。高职院校应实施《工匠精神提升证书》制度,记录每次活动量化考核和多方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未来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动态考核评价,看到自身成长,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构建中,应加强专业职业化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针对不同素质能力的提升活动,并注重与第一课堂的整合。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合理配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并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专业实践增强学生为他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幸福感,继而获得专业认同感。最后在第二课堂中应建立动态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在提升工匠精神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邓宝仿,贾涛,韩洪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86-87.

[2]吕泊怡,杨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路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81-84.

[3]王蓉霞,王东平,徐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5-96.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周美芳,杨静,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12):15-18.

[3]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4]黄如花,王春迎.面向学科的数据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以《信息检索》MOOC学生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6):99-105.

[5]文炯.广州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调查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2):39-43.

[6]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7):90-93.

[7]陈亚静.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125-131.

[8]熊璋,李锋.信息时代信息素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7-63.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9

1、构建课程项目体系。把课程项目体系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基础,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体系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7个模块。2、构建记录评价体系。把记录评价体系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核心,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建立系统的记录、审核、评价机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坚持“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构建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实现对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把完成学分作为其参与课程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能力进行专业化的准确评价,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3、构建数据管理体系。把网络数据管理系统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手段,成为记录、评价、审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主要平台。发挥好“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作用,学生用户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观察、选择、记录、评价、反馈第二课堂的课程开展情况,并通过系统自主选择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学校管理用户通过系统进行课程、过程管理、收集反馈,监督、考核、评价、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从而不断推进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提升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社会用人单位用户可开设专门的学生信息查证入口,为其在招聘用人中选择学生、评价学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构建工作运行体系。把运行体系构建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保障,通过建立横向沟通和纵向分工,实现“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完整工作闭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制度管理体系,通过出台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二是建立人员保障体系,高校共青团可设立“第二课程成绩单”认证管理中心,各学院、各学生组织、班级团组织要设立指定负责人,通过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强化业务能力和系统操作培训,建立起运转有利的工作队伍。三是建立完备工作机制,规范课程的审核流程,明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审核、评价、反馈、申诉的各个环节,做到便捷、透明、公平、公开。四是建立合作互动机制,构建起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顺畅的沟通合作渠道,确保第二课堂工作在学校有序运转。5、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客观性、有效性、简便性,对学生在第二课堂表现进行权威认证,对学生表现出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反映。要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内容宣传、理念传播、用途推广,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搭建学生、学校、社会有效连接平台,提高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宣传推广及应急处理办法

1、网络平台正面引导。为方便学生更全面、更及时的掌握并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网络应用系统,高校共青团可通过校内各类活跃度高、粉丝量大的平台有关“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辅导性推文,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灵活有效的掌握并运用。网络舆情出现后,应发动网络志愿者和网络宣传员在评论区正面发声,以堵不如疏的舆情引导指导思想,解决了学生因信息不对称制度实施和平台应用产生的误解。同时建立校级管理员群、院级管理员咨询群、团支部咨询群三级“微信咨询群”和专用意见建议邮箱,做到即时作答,以最快速度、最大范围全面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召集各层面典型学生代表召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现场答疑会,解决制度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大多数共性问题,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工作格局。2、网络舆情应急处理。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新形式和新任务下,在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制度不够重视,对实施办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全面,导致信息不够对称,学生对新制度和新系统的运用存在各种疑惑。可成立校园班三级网络舆情监控引导与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当网络舆情初现后,高校团委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第一时间快速解决网络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时,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应主动甄别事件性质,搜索并掌握事件真实可靠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判断事件发展形势与趋势。一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了解舆论事件发生进度状态,通过数据查知,了解为何发声,受众如何看待,主要议论点是什么,媒体怎么看,大V怎么看,普通网民怎么看;二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舆论事件的来龙去脉,何时发生,因谁而起;三是找准舆论事件关键点,何人主导舆论,是否有幕后推手;四是寻找舆论事件爆发的根源,在哪个平台起源,在哪个平台引爆。3、多轮次全覆盖调研督导培训。网络舆情出现后,高校共青团广泛调研师生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为修订实施办法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宝贵意见:严格督导各级共青团组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情况,及时反馈和指导了督导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全覆盖式的开展新一轮次的专题培训,直接面对全体学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应对舆情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的舆情的干预过程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导向,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配备专门的老师和学生队伍兼任网络舆情监管员,主要负责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对校园的发声平台进行了解、关注及联系,特别是在出现校园突发事件后,更应加大网络舆情的排查力度,将舆情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或掌握在可控阶段。

三、总结

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篇10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高校共青团;学分体系;网络工作平台;流程监管

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第一课堂制度下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补充,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开展高校团支部工作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团支部工作的新探索,可以激发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完善高校团支部工作的工作模式。[1]但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高校团支部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历练,所以在具体的高校团支部工作中,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

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高校团支部工作实效,推动高校团支部工作的科学管理。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高校团支部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合作、动手操作、与人交往等能力。2.“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活动方式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存档、分析,可以了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优劣势,及时改进共青团工作的劣势和不足,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共青团工作活力。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兴趣所在,尊重大学生在团支部组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动质量和水平。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第一课堂学习互为补充,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并深度融合,采取新颖有趣的组织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基层团组织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存在的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分类各不相同,缺少统一指导标准。目前,全国高校团支部大都实行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但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指导标准上,各个团支部的指导标准和评价体系各不相同,导致无法通过数据整合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和对团支部工作给予恰当反馈,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应该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在团中央基本意见的指导下,修订课程计划以实现目标培养。”[2]2.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需要二次开发管理系统和制度,间接增加推广难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学生课外活动评价管理机制,依靠互联网对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进行记录、分析、评价。在与高校团支部工作结合的过程中,团支部工作的筹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网页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的配合。高校团支部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本校开发的管理系统,而高校管理系统过分复杂,导致团支部工作量增加。同时,高校团支部工作管理制度复杂,一个活动从筹备到组织审批流程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校团支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限制基层团支部工作开展,给团支部开展活动造成一定阻力。3.第二课堂活动认证的各环节缺乏便捷方式和技术支持,影响学生开展活动的热情。“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同学对高校基层团支部组织的活动的喜好,以及由此采集大学生对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高校团支部工作,从而激发团支部工作活力,促进团支部建设宣传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需要高校团支部的工作人员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数据依次录入到“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从活动的发起、开展到录入等,均需要团支部工作人员手动录入,操作烦琐,缺乏简便快捷的录入方式和技术手段,这会大大降低团支部成员和大学生发起活动的热情,如果选择让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自己录入,还可能导致作弊行为的出现以及降低大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的现象。4.“第二课堂成绩单”往往倾向于“对证记分”,难以覆盖同一个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角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但是在高校团支部组织的具体活动中,“第二课堂成绩单”在成绩录入上倾向于“对证记分”,而实际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个大学生在同一个活动中承担不同角色、完成不同任务的情况,这会导致在某些时候忽略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无法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会导致对该同学的片面评价和分析。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高校团支部工作而言,忽略了对某些同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得大学生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团支部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间接导致高校团支部工作无法得到正向有效的反馈,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直观量化地评价分析数据、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力的策略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要提升高校团支部活力和工作效率需要科学统筹活动分类方法,激发基层团支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活力;系统设计活动学分体系,让高校团支部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搭建网络工作平台,减少高校团支部工作量;强化活动流程监管力度,彰显高校团支部工作新成效。1.科学统筹活动分类方法。活动分类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性使其分类方法出现了多维性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统筹分类方法可大大减少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工作量,使基层团支部的第二课堂活动简洁明了,条理清楚,增加其吸引力。因此,可以以活动级别为基础,按活动类别与活动参与方式分类,级别依次分为: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系级、班级;按活动类别依次分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在参与方式上依次分为:参与讲座、书面征文、竞赛、辩论、培训。这种分类方式仅仅是提供一个思路,意在统筹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激发基层团支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活力。2.系统设计活动学分体系。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系统的学分体系是保障这一制度平稳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支部应设计科学的学分体系,保障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同时,可取得学分,且在不同活动中,对于承担着不同责任和任务的同学应该取得多少学分必须清楚明了,针对不同级别、类型、规模的活动,其学分如何分配,需要做出明确规定。高校团支部和学校方面要做好沟通,建章立制,明确要求。这样不仅能简化高校团支部工作程序,增强高校团支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条理性,而且可以保证大学生获得公正合理的学分,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参加团组织活动,让高校团支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良性循环。3.有效搭建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带来了工作方式的变革。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搭建方便快捷的网络工作平台对高校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要以制度为基础,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激发工作活力为导向,简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网页排版和操作方式,实现集约化、简便化的操作执行模式。同时,开发方便简洁的手机软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网页版与其手机终端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活动参与方式上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减少高校团支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4.强化活动流程监管力度。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仅需要做好前期策划和筹备工作,更需要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加大监管力度。在高校团支部工作中,要转变工作理念,继续完善制度建设,增设监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监督活动的开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从而构建激发高校团支部工作活力的新路径,彰显工作新成效。加大活动流程中的监管力度,不仅可以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客观、可量化的优势,还可以发现高校团支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激发团组织力量,提高团活动质量,有效提升团支部工作活力。

参考文献:

[1]魏晶,贾曦,刘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