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41:06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范文篇1

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国内外差异明显。国外更多注重实践,理论知识教学更贴近专业行业需求,其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融合,学生在各种企业团体中活动,实现了与专业、与社会的接轨。前几年有学者发现了这一重点,并着手开始研究,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观念使得国内的第二课堂教育还停留在初期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者都把第二课堂教育定位在课余思政教育和宏观的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对于理论结合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重点没有把控到,使得第二课堂教育没有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只是游走在边缘: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第一课堂教育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文体活动,虽然也有一部分如职业素质、生涯规划等类型的活动,但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教育上,放到实践中显得不系统、不专业,各方面不够完善,最终没能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注入实践元素,没有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我国已把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各界的支持下,学界开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单从学校角度出发。虽然第二课堂教育的提供主体为学校,理论教学很重要,但是学校环境中,不管是从工作环境还是工作设施上,都与社会实际工作相差很多,所以需要借助校外企业共同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工作模式结合学校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实践角度出发,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合作是基于国内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现状,通过构建新型能力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常态化经营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开展以“校企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思路

“校企一体化”模式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在高校推行校企合作,要在将人才向社会、向企业推荐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过程植入学校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细节、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后的技术创新、实际创业奠定重要基础。

(一)明确研究内容

开展该问题研究,要重点探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现状和方式,并对第二课堂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可行化建议,既要重视理论研究,也要客观分析现状及问题,更要提出科学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路径。1.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发生机理、运行机制及实验途径,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实证研究对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搜集大量数据,运用描述分析法从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态度和兴趣、创新创业活动及比赛数量、作品成果等方面分析第二课堂建设现状。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群体实行“校企一体化”(即结合学生专业将创新企业运作实操设定为学生在校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常规化活动项目)模式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运用展示法展示项目成果并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4.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论文和调研报告,并指出“校企一体化”模式不足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二)找准研究目标

立足工作实际开展针对第二课堂项目的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有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持续性推进,常态化开展,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突出关键问题

深入挖掘第二课堂养成教育项目的背景、运行机制及要求,真正了解第二课堂养成教育项目的开展目标,调查分析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效果,探索借助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新途径。

(四)设计项目方案

要围绕“第二课堂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展开工作,突出方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并重,立足现实,从探索实证中得出结论,指导实践。从研究路径上讲,首先要提出研究背景、必要性、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明确研究目的,并为研究限定范围。接下来阅读文献,收集教育部门及学校关于第二课堂的方案等资料,对第二课堂的发生机理、运行机制、实现途径等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因素,研究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最后通过追踪调查特定学生群体的第二课堂实施内容,在第二课堂中融入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常态化项目活动,对大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比赛等进行具体分析,前后对比其成效,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进行实例研究,力求形成目标明确、成效显著的第二课堂活动。研究方案设计如下:

(五)综合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多种渠道,如图书馆、中外文电子数据库、网络等,广泛搜集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专著、期刊及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概念梳理,形成清晰的理论研究思路。同时及时关注前沿信息和研究动态,为本项目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针对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项目及效果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以特定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调查统计结果,探究适合大学生的企业常态化活动方式和活动项目。3.追踪调查法。运用追踪调查法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持续跟踪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动态信息,把握调查对象在“校企一体化”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完善“校企一体化”模式运行机制。

(六)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至少一年的实证探索、比较“校企一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培养下的大学生与同一班级其他同学各类指标的差异:一是在毕业时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二是在顶岗实习阶段实际工作融入能力与得到企业重视和培养的程度,三是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及创业成效。由于通过“校企一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培养的大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术信息,掌握了更多的有价值资源,在顶岗实习阶段更早地接触了行业领域的深层内涵,为自己创业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结果可期。

三、研究实施

研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校企联动,全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关注大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搭建学生与学院教师、用人企业交流的平台,加强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交流,将企业活动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学风的养成。根据高校的不同专业,校企合作负责人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洽谈,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学校向外输出应用型人才,双方从引导学生就业与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角度,以育人为目的达成合作。企业方面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管理运行模式,将部分运作环节植入学校第二课堂教育,同时,委派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学校方面作为主要阵地,合理规划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时间,全力配合企业开展生产运作活动,并在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工作人员一定的教育指导补贴,并由专业教师陪同学生共同开展企业生产管理活动。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在实际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加入企业文化的宣传,将企业文化注入实践教学当中,让学生真切地融入企业工作环境中,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引进。从新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学习动机调研,到大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证书考取,到大三、大四的职业生涯规划,到离校前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逐渐树立学业目标,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培养的“三全育人”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校企一体化”模式融入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教育计划,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是就业。企业在进行实践教育指导的同时,也开展部分理论教学的指导,让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一段时间的工作,更是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接触企业,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探索企业发展,展望企业的未来。同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现状,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校期间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甚至有所成就。

四、研究成果的应用

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在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同时,也将最实际的运用过程植入大学生的高校生活中,实现学生实践的常态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现实出发,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切实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效果。此项研究的运用效果在于使得本科院校师生能够客观地了解第二课堂,明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促使学校加大对第二课堂养成教育的重视,强化“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从长远来看,是提高我校办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此项研究成果深挖第二课堂养成教育中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现有的第二课堂养成教育相关活动,发现漏洞。通过“校企一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为第二课堂养成教育提供规范化的监督和引导,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供各大高校参考,并将其转化为学校第二课堂养成教育的相关准则,不断完善质量标准,继而制定第二课堂养成教育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未来的中国经济形势发展向好,但是市场同样迫切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高校是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输出地,社会各行各业发展都离不开高校的人才输送。“校企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第二课堂教育,不仅提高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也有利于企业了解新时代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宫毅敏,林镇国.创业竞赛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创业竞赛参赛意愿调查问卷的数据挖掘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57-60.

[2]王平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第二课堂范文篇2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伟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及教育功能》[OL].2007.8.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第二课堂范文篇3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

如今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效应。2014年4月,团中央提出要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团中央对“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指数。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不足,在分析“第一课堂”相关教育教学内容缺失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上没有学习和积累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历练,并修满规定学分。

一、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一)从线下组织模式转变为线上组织模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前,学校、院系通过学生活动的策划书确定活动参与对象、参与时间、参与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由在线信息技术平台,依托系统,将学生活动在组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凝练,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申报,后台专门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审核。活动前的管理要素有:学生活动的名称、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要素主要有:学生线上报名、课上签到;课程结束后的管理要素有:对课程进行评价。学生活动通过系统得以有效规范地开展,促使学生干部能够掌握第二课堂工作流程。(二)从经验管理转变到依托网络数据化管理。学生活动在早期是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对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群体活动的数量、形式以及参与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掌握较困难,经验化管理对学生校园文化的宏观层面不能进行有效把握,但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活动组织过程和活动资料数据化,从而形成活动组织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活动调整的基本参照[1],可以观测到班级、学院甚至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的类型、参与人数、活动周期等多种数据,为后期制定第二课堂指导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三)从第二课堂边缘化转变到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早期,第二课堂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而存在于大学的生活中,并没有上升到“课堂”的高度,这意味着学校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实践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标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人才培养并无交集。中期,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被发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之一,侧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情况。在成熟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意味着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并给予了有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实时跟踪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二、第二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第二课堂课程依据学生现场签到与开课教师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积分,相对客观,但是并不能全面体现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成长情况,尤其是参与范围广、参与对象多的课程,签到机制可以反映学生的考勤情况,但是开课教师的评分却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样相对简单的单项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来看,因为与毕业挂钩,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活动,并未注重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激励机制缺乏,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形式。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激励机制,没有使用学生相对较为关注的方式和激励机制促使其自觉自愿投入“第二课堂”。(二)缺乏专业、系统、深入的指导。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时,将以往的活动进行归类,并赋予其如第一课堂一样的学分和方案,整个活动只依托了第二课堂平台,系统完成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记录,但并没有把握课程的精髓。整个活动设计并不是从艺术类学生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出发,活动的过程只注重学生的参与量,而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结果与质量的反馈。因此,通过活动出席的签到以及课程的评分并不能达到第二课堂育人成才的效果。目前,由于第二课堂师资、课程和学生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师生之间第二课堂“合作”探索关系无法建立,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协同[2]。(三)方案总体设计思考不深。目前,学院开设第二课堂课程思考不深,仅仅简单地将原有的课外活动进行网络系统化操作,课程开设缺乏明确的规划,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缺乏特色化课程。在第二课堂规划和投入都不足的前提下,第二课堂还存在专业性、学术性不强,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以致很多第二课堂都是以文体活动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生缺乏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的方案设计,未深入考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弱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薄弱项并未得到提升。

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院本化方案。1.将第二课堂纳入艺术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有着举足轻重的优势,所以应用性本科院校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载体[3]。2.制定第二课堂学分实施方案。依据学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制定符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实施细则,详细规定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类别和学分认证标准。二级学院有自主权构建第二课堂实施计划队伍,包括班级团支部、辅导员、团委书记在内的认证体系,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指导、规划、实施和学分认证。针对不同平台的第二课堂根据活动难易程度设置相应分值,根据讲座讲授者的职称设置相应分值,实现分值分类化、差别化设置,突出课程的特色性、重点性。3.开设具有艺术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质培育和能力发展平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构建第二课堂培育平台,尽量让每一个具有自身特长又有浓厚发展兴趣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与提升能力的平台。同时,可以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分别开展专业相关的讲座,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结合班导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目标选择[4]。(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艺术类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协议,企业派骨干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指导工作,学院也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课余实践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应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对接。学院教师本身具有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将科研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应积极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将科研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推动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项目联合申报并开展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规范科研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三)紧抓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着力点。1.创意性。要引导艺术类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善于捕捉细微的灵感,逐步开拓视野。2.能动性。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专业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动手、动脑等发挥人体各个器官的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渐进性。对于主题活动要分步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活动要力求新颖,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四)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战略性。1.第二课堂课程规划要突出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大学四年,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心态、学习能力、思维等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开展第二课堂也应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进行课程设置。大一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通过一些讲座、征文、竞赛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大二进行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能力。大三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以及提升择业所需技能,为大四就业做好准备,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目标并为之努力,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大四注重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开展如模拟招聘会等有利于学生求职的第二课堂活动。2.强化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反馈。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阶段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数据反馈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可程度,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使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同时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可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学生各项评比挂钩,并与第一课效果相结合,促进学生高质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健,等.依托“PU”平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87-89.

[2]杨鹏,李娜.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投资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94-95.

[3]孙伟仁,徐珉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2(7):104-106.

[4]崔寅,杨洪雁.第二课堂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构建[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3):66-68.

第二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电信类专业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之下利用业余时问进行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山东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02年开始实施第二课堂与创新学分学校文件规定,实行学分制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第二课堂学分5分,否则不能毕业。

第二课堂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校文件只是给出了宏观的要求,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实施细节就电信类专业来说,专业的理论性强,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第二课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了做好电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我们按照教学过程的几个不同阶段,规定了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一、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规定,学生在学习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时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程内容专题讨论、学术报告,并写出书面总结,经任课教师考核,学生可以取得1到个第二课堂学分。

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任课教师来自于兄弟院系,他们与学生所在院系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学生所在院系无法直接给这些教师下达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为此,从2004年开始执行导师制度,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该班级的第二课堂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完成了指导教师布置的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的题目。学生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图书、网络等手段了解了当前经济活动的热点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学生可开展课外专题讨论、写读书报告、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电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等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均包含1周的课程设计,且授课学时较多。因此,我们结合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这两门课程,设置了课外讨论题目。如线性系统的时域解法综述(电路实例),通信系统频分复用方式的频域分析,系统的时域解法与变换域解法的比较等。要求写出书面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分。

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时,还未开通信原理课。要完成通信系统的频域分析,要用到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号滤波),以及通信系统的频分复用系统,后者指导教师可以做适当指导。通过这一题目,学生知道了频域分析的用途,并对后续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开展专题演讲活动也可作为这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在课下准备材料,制作成幻灯片(限定时间为5分钟);由指导教师组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演讲比赛,指导教师按照演讲情况进行评分。这项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及演讲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及方案。

三、专业课学习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由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撰写文献综述、生产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实验设计等,由教师考核,每项活动可得l到2个该类学分。

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技工作能力,但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的部分或全部工作,经历科研及开发工作的整个过程,积累科研开发工作经验。

电子设计大赛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我校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至今,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我们在暑假前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学生组队参加,利用假期进行认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准备,学习单片机的编程技术,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图的制版及元器件的焊接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电路及其应用。学生拿到竞赛题目后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感慨地说,参赛过程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好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的新技术。除此之外,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组合参加各种形式的电子竞赛,如“ZLG杯”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富士通微电子杯MB95200系列MCU竞赛等。至今,我校学生已多次获国家及山东省的奖项。

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另一项内容。学生到课题组后,教师为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工作。例如,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LCD显示驱动子系统的开发,无线数据传输子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小题目非常适合学生去完成。学生在课题组工作,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得到了在科研团队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成立技术协会,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爱好电脑的学生参加电脑技术协会,"协会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协会学生一起交流电脑装机技术,系统维护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等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到为同学、教师的服务中。符合勤工俭学条件的,可以在相应部门的岗位上帮助教师做电脑维护工作,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另外,校外的小企业需要开发网页,大的软件公司不愿承担过小的项目,这种网页开发特别适合学生去做。通过这样的开发过程,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并得到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还得到一定的报酬。

鼓励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虽然专业培养计划中已开设单片机原理课程,但对电信类专业来说,只知道单片机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学习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开发系统品种繁多,各种单片机开发板,ARM开发系统价格仅几百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购买开发学习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少学生把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总结

第二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新课标;高中音乐;第二课堂;全面发展

高中音乐必修部分是目前各高中正常开设的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高一开设音乐鉴赏,高二开始选择性必修的课程,如视唱练耳、乐理,这部分课程只适合决定艺考的学生,大部分的文化生面临的音乐课程是一片空白,所以,有效地在高中开设音乐必修课之外的第二课堂非常迫切。所以,音乐教育也必须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并重,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部分与整体作用。但是,在普通四星级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不是那么乐观,仅仅通过学校音乐必修课堂,显然不能实现高中生对于音乐知识、艺术素养、课外实践的需要。因此,在普通高中教学中急需开设音乐第一课堂之外的课外延伸活动,笔者认为是音乐第二课堂。它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以及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教师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不同学生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教法,不同学生不同评价,培养了音乐爱好者的兴趣,发展了技能生的特长。同时,讲解深一层的乐曲背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演出集体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集体性荣誉感得到提高。但在教学中,音乐第二课堂的开展,由于种种原因,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大多音乐教师只是单纯地培养音乐艺考生或者为了完成某一次的艺术比赛而开设;教学内容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以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重心都没有得到转变。新课标提出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学校要根据高中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内容,重在审美,意在美育。那么,如何提高高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呢?显然,在新课标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少,笔者仅就音乐第二课堂的参与体这一视角作初步探讨。本文中的参与体是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

一、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平台支撑——学校

学校是高中音乐课堂及第二课堂的组织者,高中音乐第二课堂需要严密的组织工作做保证。新课标下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既有原来的必修,又添加了歌唱、演奏编创戏剧,课程灵活性加大,也给第二课堂带来更多趣味性、选择性。不同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既丰富普通高中课程的形式内容,又可以打破传统高中统一学习的枯燥。学校音乐第二课堂计划应当由专职音乐教师、教研组长针对学生学情制定,作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学校为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平台,由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把计划、任务、要求下达给每位涉及到的老师,老师组织学生实施。学校提供固定时间、固定场所,音乐教师按照不同学生情况分班实施。音乐教师规范有效率的宣传动员学生,比如,校音乐第二课堂——长笛队、吉他队、合唱队、古筝队,各需要接收多少名队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怎么训练,一年之后达到什么程度,学生有规范地选择,并且音乐教师鼓舞爱好音乐的学生全部参与,这些前期工作都是学校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学习机会。整个过程是非常细致的烦琐的。一个环节不到位,活动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对音乐教师建立考核机制,不同的课程类型不同的考核制度,如艺考班用本科上线率考核,技能课以获奖比赛为依据,兴趣课以参与率是否达标为考核依据。学校组织开展多种文艺活动,如成人礼展示、国旗下宣誓、艺术节汇演,利用校内版报、广播等活动进行音乐宣传活动、音乐教育活动等。学校抓准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音乐第二课堂激励机制,通过择优形式推荐学生参加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充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多学生能够选拔到区市比赛、汇演,也会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参与文艺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主要实施者——音乐教师

新课标的实施,对音乐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音乐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学能力如唱歌、弹琴、舞蹈、视谱创作的体现,而是运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配合正确教育观念、懂得研究、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音乐审美过程中的。音乐教师要处理好普及和专业化的关系。高中音乐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在体现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音乐特长。在授课方式上,采取一对一与全体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做好整体提高。目前,在如何对待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上,不少音乐教师对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认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精力根本不应放在音乐这门功课上;对教学内容的误区,认为高中学生要么音乐知识贫瘠,要么程度很好走专业艺考的路子。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空白状态,是讲解乐理,还是视唱练耳,还是普及音乐知识?!于是,在第二课堂中,很多音乐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乐理知识、实谱练习及发声练习等内容上,造成了枯燥乏味,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课堂教育,所以,选修的人数越来越少,对于普及而言,这种做法有悖于音乐教育的审美原则。为此,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音乐第二课堂活动,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做好学生摸底工作,有多少学生有基础、有程度,他们的特长技能是什么,为他们的音乐知识再进一步补充。同时,弄清楚多少学生是零基础,完全是真的热爱音乐活动,这部分学生可以作为编导剧务协调,也可以进行合唱队员填充。教师为全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支撑,使学生获得愉悦的体验,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中找到乐趣所在,使学生成为音乐第二课堂的主人,充分施展个人才能。

三、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主导者——学生

高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丰富的表现欲,独特的分析判断力,强大的挑战精神。在第二课堂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给予充足的探究空间。高中音乐第二课堂就是各种类型的排练演出和创作活动中、新课标的教材中体现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如戏剧表演、合奏表演等,这些学生最容易找到自我锻炼的机会,实现自由交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外实践中,比如校艺术节,孩子们自发准备的节目,在准备选材、搜集乐谱、搭配服装等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彩排中,孩子们自发导演,进场,剧务协调。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积累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被动的欣赏转为主动体验,把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能力,凝结为素养。第二课堂,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目标,相信学生,权利交给学生,鼓励组建团队,让其自己组织协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追问探究,团队解决难题,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平时也要灌溉音乐知识,多传播正能量音乐。针对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并且还有部分学生会有“参与这种活动对我有什么好处”等个别现象进行特别整治,从源头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加分制,迟到多少次,旷课多少次,不予加分。使学生从内心认可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普遍性,真正通过学科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的素养习惯。还有,针对有些娱乐内容并不适合高中生演绎,比如描写爱情、失恋等内容的歌曲,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在作品把关上、内容实质上做出选择。尽量全员参与,把音乐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真正成为了音乐第二个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培养自信,积累阅历。长此以往,孩子们就逐渐喜欢上了第二课堂,成为他们学校生活学习的必需品。

四、高中音乐第二课堂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

家庭是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课堂,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音乐修养,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有益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如果全社会都重视家庭音乐教育,势必大大提高我国的国民音乐素养。家庭带给孩子的受益面非常广。实例证明,很多音乐家都是受家庭音乐素养熏陶开始自己的音乐生涯。钢琴家郎朗是世界上有名的钢琴天才,而他就出生于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音乐教师,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文艺兵,在部队中担任过专业的二胡演员,后为了郎朗的音乐发展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陪伴郎朗在异国他乡求学。郎朗的例子告诉我们家庭氛围对学生音乐细胞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位家长不可能都要做到像郎朗的父母一样,学习的学生也不一定有着郎朗一样的音乐天赋,但是作为家长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具有音乐气息的家庭氛围。那么,家长具体该如何做呢?有着某方面音乐技能的家长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家庭生活中经常性的展现自己的音乐才能,为学生弹奏一曲,小唱一首,这些有能力的家长一定要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把好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世界的美妙。而没有音乐技能的家长也不要自暴自弃,可以经常性的播放一些音乐给学生听,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音乐类节目,让学生意识到家长对音乐的重视。总之,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音乐教育惠及子孙后代,并做到全家总动员,让音乐教育的光环在当代尽显,让每一位学生成为音乐爱好者。

五、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保障者——社会

社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平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良好的条件支撑,为学校音乐教育服务。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社会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条件。作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音乐教育所要承载的责任更为厚重。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一直停留在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状态,社会音乐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缺失,可以说,社会音乐教育将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小朋友,高中生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其中。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为高中生的音乐第二课堂提供有力的帮助,让高中生有更多展示音乐特长的机会。在一些发达国家,“音乐教室”广泛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说,这些“音乐教室”正是大家的音乐第二课堂,我国也可以从某些方面加以借鉴,为有着相同音乐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同样的,高中生可以将自己的爱好带到“音乐课堂”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此外,还要发挥社会力量组织更多的才艺表演。众所周知,一些乐器厂家、培训机构、政府部分都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艺表演和比赛活动,以往的各种演出和比赛都是为小朋友准备的,现如今,笔者觉得应该将参与表演和比赛的人群适当地扩宽到高中生,让高中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音乐站到各个舞台上。所以说,社会音乐教师才是高中音乐课堂得以健康有序开展的真正保障,除了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外,在未来的音乐教育大趋势中,社会的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真正从高中生的音乐教育出发,为高中生提供社会音乐第二课堂,不仅是高中音乐教学发展所需,更是我国音乐教育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引子”——生活

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艺术教育,艺术与生活本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结合体,用艺术的形式去解读生活、书写生活,自然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在我看来,高中音乐教学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作为高中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引子”,生活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音乐鉴赏和实践的时候,一定要从生活开始,品味音乐中的生活味,理解音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更有生命力。民乐团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第二课堂形式,爱好古典乐器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乐团,他们可以演奏,可以表演,确实给高中音乐第二课堂带来了不少的生机。作为音乐第二课堂的实施者、引导者,要带着学生投入到音乐生活中去,由此拉近音乐与生活的距离。比如,可以用笛子和唢呐模仿鸟儿的叫声;可以用二胡和马头琴模仿马的嘶鸣声;可以用埙模仿人的呜咽声;可以用古筝模仿海水的声音……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发现和模仿,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音乐与生活结合的美妙所在。再比如,在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笔者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诠释这首乐曲。《二泉映月》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也是阿炳一生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阿炳宣泄情感的传世佳作。想要演奏出这首音乐的神韵,就一定要了解阿炳一生的命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了解阿炳的生平事迹,从阿炳的出生到《二泉映月》的诞生,当每一个学生走进了真实的阿炳,他们才能与《二泉映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演奏出真正的音乐。给予学生生活的启示,真正让音乐与生活融于一体,才是音乐教育之道。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素养提升,个性技能提高,就必须有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力量保障。高中音乐课堂必修与课外第二课堂并重,才有可能实现新形势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赵玲,任琳,吴威.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第二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专业职业化;工匠精神;第二课堂;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也非常重视。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工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应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的特点,为实现这3个特点,高职院校应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使其互为补充,共促工匠精神的培育。但目前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中,第二课堂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与第一课堂内容脱节,且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作用有限。因此,如何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改进第二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的实施现状

(一)第二课堂与专业相关性低,缺乏职业化导向

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和职业的相关性不显著。本次在江苏省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第二课堂专业职业化现状”问卷调查,共计3623名学生参与。结果显示,70.55%的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几乎或较少运用专业知识,66.07%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后专业认同感几乎没有或者稍微有点提高。关于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中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形式,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缺少专业性和职业性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加强校企联合,但密切度不够,高校对于不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认识不够深入,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分类,在设计第二课堂时缺乏专业职业化思考;其二,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二课堂分别由教务和团委部门各自实施,缺乏有机结合。相比较第一课堂实施,第二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不紧密,与每一阶段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相脱离,导致其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鉴于以上几点原因,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职业化导向,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提升作用。

(二)第二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低,缺乏职业价值认识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

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紧贴职业需求,也设置了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但在专业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活动过程缺乏专业老师指导。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5.88%的学生认为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而在活动中负责专业知识讲解与宣教的主要是教师;此外,针对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二的是学生认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乏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自成体系,没有系统规划整合,导致专业教师主要投入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第二课堂中专业师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参与第二课堂的专业老师因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全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更无法在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观察并给予针对性的及时指导。特别是在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为提高效率,需要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的准备活动所需物品及配合教师完成较简单的操作任务,能动性低。久而久之,学生在面对专业问题时缺乏独立解决的信心,产生依赖性,再出现问题时又因得不到专业化老师的及时指导而感到束手无策。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缺失,对职业价值体会不深;另一方面因学生沟通和解决问题机会少,也影响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升。

(三)第二课堂无针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考核,缺乏指引作用

随着第二课堂意义的凸显,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缺乏系统的考核方式,其表现优劣无从评价,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缺乏指引作用。此外,学生表现优劣无法与学生的求职就业及升学等联系起来,一方面影响第二课堂提升工匠精神的意义,降低了职业化导向;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只重视第二课堂的参与量,而不是重视参与的质量。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及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能获得一部分的提升,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成长。

二、第二课堂的实施改进

(一)构建以专业职业化为导向的第二课堂体系

为加强工匠精神塑造,第二课堂活动除了设置人文活动外,更应该设置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首先,在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对外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对内应多部门加强联动。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代表须共同参与,根据专业特点及未来岗位需求,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讨论建立与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素养,根据职业素养不同模块设计不同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每一个模块的第二课堂活动可囊括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案例分享等,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内应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进行整合和系统规划,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每学期的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部分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考核内容可以第二课堂形式呈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最多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排名前两位的是社团活动(91.44%)和志愿者服务(56.17%)。因此,为较好地实现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作用,高校应该根据每一阶段第一课堂专业学习的内容,制定相对应的专业社团和志愿者服务,既能加强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鉴于此目的,建议各高职院校可统筹管理第二课堂体系,人文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由高职院校团委统一审核把关实施,而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议下放到各个专业,以建立更符合专业职业化需要的第二课堂体系。再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应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适当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来提升学生的职业切入感,加强学生在活动中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工匠精神内容的感知。

(二)合理配比专业教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工匠精神

在专业社团和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当增加专业化教师配比,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提升活动各个阶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则转变为观察指导、协助解决、引导反思和评价总结。活动准备阶段,应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决定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为增强后期在活动实施阶段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在准备阶段应根据经验,提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等各种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并在活动前通过模拟演练来确定方案的有效性。活动实施阶段,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活动对象沟通,了解对象需求,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转向幕后,观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协助指导学生解决突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并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记录成册,作为后续参与者可供参考的材料。提升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首先,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理解,增强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对职业价值的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专业知识,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进而获得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再次,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树立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最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促进学生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的不断创新,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三)围绕工匠精神建立动态可量化的第二课堂考核体系

根据第二课堂的针对性提升目标应设立不同的维度,在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其维度应同时包含工匠精神中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等维度,每个维度又可纳入相关的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记录学生工匠精神发展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考核过程也需要多方参与,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并以评语方式记录在案。高职院校应实施《工匠精神提升证书》制度,记录每次活动量化考核和多方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未来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动态考核评价,看到自身成长,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构建中,应加强专业职业化导向,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设置针对不同素质能力的提升活动,并注重与第一课堂的整合。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合理配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并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专业实践增强学生为他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幸福感,继而获得专业认同感。最后在第二课堂中应建立动态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在提升工匠精神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邓宝仿,贾涛,韩洪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86-87.

[2]吕泊怡,杨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路径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视角[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81-84.

[3]王蓉霞,王东平,徐文.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5-96.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周美芳,杨静,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12):15-18.

[3]莫铄.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4]黄如花,王春迎.面向学科的数据素养现状及需求调查———以《信息检索》MOOC学生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6):99-105.

[5]文炯.广州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调查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2):39-43.

[6]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7):90-93.

[7]陈亚静.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125-131.

[8]熊璋,李锋.信息时代信息素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7-63.

第二课堂范文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能力;第二课堂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必备工具。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所脱节、第二课堂硬件不足、缺乏核心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原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竞争力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问题。李慧宇、王向前等[1]从建设原则、组织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胡春春[2]认为经管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应以两个课堂协调发展为基准,加强第二课堂设施、经费投入,创立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韩莉[3]以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问题,发现还存在没有学分要求、没有品牌特色、相关活动的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赖晓华、滕汉书[4]以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生相互交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内容。胡雪芹[5]专门探讨了导游实务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还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李子奈[6]指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原理与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加入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之中。谭砚文、陈珊妮[7]综合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较少、与相关课程无法衔接、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王文静[8]以“多元回归分析”为例,研究将导向学习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去。肖翠仙[9]、肖小爱[10]均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综上所述,大部分文献主要研究经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或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而专门针对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即使提到,也分析得很简单,也较少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就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管理现象,是一门数据分析课程,也是定量研究经济课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测定经济关系、探索经济规律的必备工具。该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一课堂是在教室里的学习,以学习理论知识和模型为主,而第二课堂则是教室外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各种想象,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者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2.3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深造或者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组织与领导,计划性不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组织,很多情况下都是缺乏组织与领导的,教师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开展的活动具有随意性,安排的时间也不太合理。比如有些教师仅仅是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任务,对学生没有太多指导,导致学生上交的论文不具有创新性,也很难达到发表的要求。这样就使得第二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3.2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所以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一般来说,第二课堂教学并不计算课时量,即使计算的话,也比第一课堂教学的课时量少很多。但第二课堂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往往还要多于第一课堂,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大量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因此教师不太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评奖学金没有太大作用,学生只重视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很少参与第二课堂。一般来说,很多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的作业是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并撰写相关的报告或者论文,不少学生“搭便车”,根本不参与小组讨论,最后报告基本上是一个人完成的。这样的话,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所有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只是使少数优秀学生受益。3.3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高素质教师指导团队。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开展了,但是大部分是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阵,还没有形成教师团队,也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另外,教师的指导水平也很有限,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不强,主持的课题较少,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也较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也直接影响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3.4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支撑。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有校内外基地的支撑,需要有经费及相关项目的支持,否则的话,就是纸上谈兵,很难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目前我校仅有三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连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要容纳那么多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了。另外,我校的校外教学基地就更有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主要是在黄冈市相关县市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实训的单位比较单一,实训效果也不太理想。3.5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而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课题的机会很少。即使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却仍然不会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经济现象,不知道如何去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无法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理论有效融合。

4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对策

4.1改革教学目标体系,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目标体系建设非常重要。要合理设计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重视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特别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学习并创新,大胆进行批判,有创新精神。4.2改革教学内容体系,锻炼创新技能以往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太单一,平时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也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无法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所以,要不断扩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地调查和教师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并在正式期刊发表;参加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组织经济专题讲座、研讨会;进行网络资源学习等。通过这些丰富、综合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科研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3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打造创新氛围要有严格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教务处及经管学院要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教师要设定合理、完善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同时,教务主管部门还要设置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对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考核。其中,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可以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用课外完成调研报告或者计量经济学论文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对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考核,可以将其第二课堂教学设定为一定的教学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使得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不再流于形式,而且还能够更多地鼓励学生开展调查、观察、实验等各种活动,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4.4改革教学保障体系,保证创新条件要想提高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首先,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经费可以用于发放教师课酬、支持学生科研立项、购买相关软件和硬件、聘请相关校外专家等。其次,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实践设备、计量经济与统计软件。最后,要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可以深入到校外实训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所在,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改革计量经济学学第二课堂的保障体系,可以提供创新的基础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宗,王向前,何叶荣,等.高校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138-142.

[2]胡春春.第二课堂与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70-173.

[3]韩莉.应用型大学专业类第二课堂建设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J].时代金融,2017(23):285-286,290.

[4]赖晓华,滕汉书.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207-209.

[5]胡雪芹.导游实务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7):153-154.

[6]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7]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82-84.

[8]王文静.PBL&CBL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7(9):48-51.

[9]肖翠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7(4):98-102.

第二课堂范文篇8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范文篇9

1第二课堂应用的网络载体及组织架构

课题研究遴选该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自主创新网络课程,蓝墨云班课微信互动讨论群等手机APP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网络共享资源平台[1],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以自然学期为研究周期,通过调查问卷和定期考核对比,聚焦8个班级研究对象的课上课下表现,分析第二课堂应用参数和实践效果。同步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反馈校准各网络载体的应用属性和参与形式,得出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第二课堂视域下生理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和体系化融入模式,分析评估应用成效,完善组织运行架构。

2基于网络平台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及内控机制

网络资源共享与精品课程平台相结合,强化知识理解深度。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共享网络资源名师讲堂,拓宽生理学知识含量和专业储备,促进课上知识的认知和消化理解。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生理学教研室教研团队结合大纲和课堂教学情况集中备课,采取教师团队专业讲授和专业制作公司录制编辑的方式,梳理汇总重要知识模块和理论单元56个,以制作和精短网络教学视频的方式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和知识点深化,提高知识掌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于线上教学互动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激发课程学习动力。依托蓝墨云班课[2]等手机APP,建立线上教学互动平台,组织开展线上趣味知识答题竞赛和学习达人争优评比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将活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和年终学业档案统一管理,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激发大家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微信互动群和蓝墨云班课等网络载体,提供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线下无障碍交流互动平台,随时探讨知识点和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见图1。,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见图1。盂建立运行机制与反馈阶段情况相结合,优化完善内控机制。通过蓝墨云班课微信交流群等手机APP建立并落实网络教学新型管理模式[3],任课教师从软件客户端在线直观了解掌握学生第一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状况。通过网络平台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建立常规的签到点名机制问题互动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提高辅助第一课堂的效率和准确性,压减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测试和知识点解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自动分析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功能发挥情况[5],并通过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载体,达到预期目的。

3基于网络平台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应用分析评估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满意度分析[6]。设计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向4个班级210人发放,收回有效问卷203人,有效问卷96.7%,设置野非常满意冶野满意冶野无所谓冶野不满意冶4个选项,选择野非常满意冶176人,占比86.7%。选择野满意冶和野无所谓冶的分别为18人和9人,占比8.9%和4.4%,反映出网络平台视域下第二课堂普遍得到大家的接受和欢迎。于网络第二课堂应用效果评估。统计研究对象中4个平行班级学生期末平均成绩优秀率,与未开展网络平台第二课堂的4个班级进行平行比对,学生平均成绩分别为79.5分和74.2分,优秀率渊综合成绩90分以上渊含冤冤分别是14.3%和12.1%渊表1冤。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反映出基于网络平台的第二课堂生理学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知识面的拓展升华具有积极作用。

4总结

第二课堂范文篇10

关键词:“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德技并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第二课堂”应在政治锤炼、知识拓展、技能实践、素质养成等方面成为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并且在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与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形成“强耦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延展性、场域的广泛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支撑。研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将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互相融通,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统一。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实施的价值取向

1.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正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方面,“第二课堂”的建设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提高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涵养家国情怀。在社会功能方面,“第二课堂”要为就业创业服务,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第二课堂”要主动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命题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1.2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融入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课堂”的重要价值引领。因此,“第二课堂”的价值内涵应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将学生的成长需求、实践活动的需要、综合素质的发展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课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对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深刻把握工学结合的育人内涵,要避免以狭隘的工具理性为价值导向的技术技能培养,因为其会忽略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表征为满足某一特定职业需求传授学生相应的技能或技术[1]。在人才培养理念中,要避免单纯的工具理性,而应当注重技术技能以外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精神品格、人文素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理性培养。

1.3“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支撑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联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育人要素,给予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源更大的柔性空间,从而将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高度融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指出,要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这为“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引领。因此,“三全育人”需要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后勤保障等多个部门联动起来,在“第二课堂”的设计、组织、实施上实现全方位参与;在过程记录、质量控制、结果评价等方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在此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教育体系有序联动、教育资源整合分类、教育场域有效扩展等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三全育人”体系。

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困境

2.1“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高职校园文化匹配度不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对校园文化的直接映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当前,“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教特色的匹配度有待加强,不同的学校在校园环境、专业特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各有差异,以硬件设施、办学条件为标志的校园环境,以院校类型、课程体系为内涵的专业特色,以精神传承、育人理念为内涵的文化氛围等,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要素。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厘清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关系,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第二课堂”在内容上与校园文化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相促进,与校史校情相吻合。

2.2“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自2018年开始实施,尚处于阵地建设、制度构建的推广阶段,“第二课堂”的实施尚处于初级阶段。“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谨防“大水漫灌”和“营养单一”。学生在初期接触的是不成体系的“活动”,是游离在学校育人体系之外的内容,这使得学生获得感不强。此外,“第二课堂”内容供给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不够匹配,与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有偏差。因此,“第二课堂”内容供给的精准性要与学生德育素养、学习能力、思想意识等方面形成“强耦合”。

2.3“第二课堂”价值评价的显性不足

“第一课堂”的育人成效更具可检测、可衡量的特性,教育过程记载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在价值评价上更具有直观性、显性的特点。“第二课堂”由于目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综合式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使评价更具显性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二者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而是以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为基础,在立德树人目标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人才培养的耦合路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是相统一的,在育人成效上是相促进的,在形式内容上是相补充的。因此,要围绕“职教属性”这一特色,通过体系耦合、价值耦合,评价耦合三个方面联动达到“强耦合”。

3.1体系耦合

对标人才培养搭建“第二课堂”体系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中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内容供给要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教育价值取向要指向德技并修。因此,“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内容供给体系,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课程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与“第一课堂”协同运行,以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实现围绕实训课程、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顶岗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衔接;围绕“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衔接;围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行为养成教育衔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以学分或成绩认定的方式作为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2]。通过递进式的融合,逐步达到体系耦合。

3.2价值耦合

以技术技能为目标锤炼徳技并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价值导向方面要同向同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片面追求工具价值,忽视德育发展,这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难以造就大国工匠。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18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第二课堂”的评价体系要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在数据维度方面,可以借助大量的数据分析,呈现课堂的活跃程度,调整动员策略;在供给维度方面,可以根据育人导向建立考核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评价维度方面,可以为每个学生精准画像,为育人成效提供参考。此外,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还要在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下,实现价值耦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领个人精神的价值追求;要在工匠精神、品格修养方面锻造个人的职业精神;要在文化课程、技术技能方面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

3.3评价耦合

构建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严把项目实施入口关、过程关、质量关,努力彰显“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第二课堂”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完善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3]。为了让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让育人价值更具显性特点。避免人才评价外显化、应试化。让学生清晰地展现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综合发展和成长,保证育人工作的无时不在。同时为满足学校评奖推优、用人单位招聘等社会需求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途径和依据[4]。

4结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从整体上反映高校的育人环境和成效,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全面且客观的反馈,促进“第一课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第二课堂”的开展要与人才培养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充分联动育人资源,使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从而在产教融合、政策配套、顶岗实习、证书互认等方面形成评价生态和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震.浅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深度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21(11):58-64.

[2]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3]潘海生.“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