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6:35:41

村居范文篇1

第二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条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和审核、审批工作。

村民委员会受管理机关的委托,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民主评议、汇总上报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条县人民政府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乡镇人民政府明确专人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村民委员会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第五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县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第六条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国家绝对贫困线标准执行。

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其补助水平以评议为主,以测算为辅,根据保障对象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施保。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扶)养关系且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包括:

(一)夫妻及共同生活的双方父母;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含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继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

(一)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及副业生产,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自谋职业等获得的劳务收入;

(三)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福利等);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五)投资和经营性收入;

(六)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及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七)依法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与;

(八)因农村房屋拆迁领取的一次性住房拆迁补偿费,扣除经查实确需购买安置住房部分的收入;

(九)因建设征地所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补助费,除已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外的收入。

(十)其他收入。

第九条下列所得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县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及死亡人员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五)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六)政府下拨的救灾、扶贫、移民扶持款物;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八)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费;

(九)政府、社会或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第十条家庭年收入,按照申请人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时,上年度家庭收入的年人均数额计算、核定。

第十一条家庭成员中非农业人口的收入,按以下方式计算、核定:

(一)在职职工按工资收入计算;因所在单位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连续6个月以上领不到或未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费),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出具证明后,按实际收入计算;

(二)离退休(职)人员、失业人员的收入,按原单位或社保机构支付的实际数额计算;

(三)职工遗属的收入,按省政府规定的当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

(四)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从事非固定职业的,按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5%计算;从事相对固定职业者,按实际收入计算,其收入难以确定的,比照辖区内行业平均收入计算或按当年本县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五)在就业年龄内,因病或非因工(公)致残,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出具鉴定证明,按实际收入计算;

(六)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按用工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计算,无法证明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七)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所获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已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其余下部分按农村低保标准和家庭人口计算可分摊的年数,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计算方法:

(一)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

(二)无赡养费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年人均收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30%计算。

第十三条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户为单位,由户主通过户籍地的村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农村低保待遇申请的受理,原则上安排在每年12月份。遇特殊情况,可随时申报,县民政局审核审批。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需提供以下证明:

(一)户主的身份证、家庭户口簿;

(二)家庭成员收入的有关证明材料;

(三)在职职工提供上年度工资收入的单位证明;

(四)离退休(职)人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原单位或劳动社保机构核发的有关证件和保障性、救济性收入领取证明;

(五)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单位的工资收入证明;

(六)提供近3个月家庭电费和电话费缴费单;

(七)其它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申请者人户分离的,按下列规定申报:

申请者确因无房而借居、寄居或租住他处形成人户分离的,向户籍地申报,由户籍地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现住地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情况、收入情况、居住地住房情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十五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下列程序规定审核、审批:

(一)村民委员会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调查取证,公示5日后,召集村民代表民主评议、集体研究,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连同申报材料、调查记录、会议记录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10日内,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查核实,汇总并签署意见,报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条件的,做出核准其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或差额享受的决定。审批手续应在10日内办结,并在村民委员会公共场所张榜公布3日。

(四)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凭证;有异议的,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20日内调查核实,并做出是否发给保障金领取证的决定。

第十六条农村低保资金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制”发放到户,实行按季度发放。申请人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持卡在规定时期内向授权机构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无特殊原因逾期不领的,作自动放弃处理,并且当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或予以取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隐瞒、虚报家庭收入,提供虚假收入证明或不提供收入证明以及不配合调查的;

(二)家庭有空调、机动车、移动电话、电脑、贵重首饰、高级组合音响、古玩字画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的;

(三)近2年内购(含贷款)房(不含拆迁还原购房)、建房和装修住房的,家庭有1处以上住房的;

(四)家庭饲养名贵宠物的;

(五)进行高消费餐饮、娱乐活动的;

(六)家庭电费月支出超过20元、电话费月支出超过20元的;

(七)因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八)出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九)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明显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经村民委员会代表评议表决不应纳入的;

(十)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的;

(十一)人户分离家庭成员情况难以查清的;

(十二)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上述原因或者不履行有关规定,被停止保障救助未满6个月的;

(十三)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无特殊原因,连续两次不按时领取低保金的,或不按规定参加低保待遇年度审核的。

第十八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居民,应遵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农村居民,应参加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服务劳动。无正当理由1年内2次以上拒绝参加的,停发1个季度保障金,确因身体状况不能参加的,可予免除劳动。

第十九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低保管理机关应建立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实行村、乡、县三级管理,做到一乡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的1月份必须重新核查一次。

第二十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遇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在1个月内主动告知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和协管低保员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和入户巡访,掌握其家庭收入等情况变化,并及时提出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的意见,报管理机关审批。对停发的,应收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凭证。

第二十一条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审核、审批、签署意见的,无故拖延的;对不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签署同意享受意见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在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按规定告知管理机关,继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三条有关单位为申请低保对象提供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对出具虚假证明、帮助骗保的有关单位及责任人,一经查实,给予公开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故意侵害其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村居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目标,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努力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推进和谐平安塘山的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二工作目标

争创平安村居的工作目标为:至年底,100%村居达到上级标准,且有一个以上市级和谐平安村居或三个县级和谐平安村居。

具体工作目标为:实现“三个提高”,达到“四个领先”,“五个降低”。

“三个提高”:

1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2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3人民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四个领先”:

1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全县领先,及时有力地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防止危害发生;

2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3社会治安混乱地区以及交通安全安全生产娱乐场所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全乡领先,黑恶势力犯罪得到遏制;

4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保持在95%以上。

“五个降低”:

1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刑事犯罪重大经济犯罪总量逐年下降;

2扰乱社会秩序等重大群体性事件及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总量逐年下降;

3表少年犯罪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逐年下降;

4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逐年下降;

5因涉法涉诉因素引发的群体访越级访总量逐年降低。

三工作要求

为实现争创平安村居的工作目标,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对平安建设的投入。各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各方支持的良好氛围。要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工作经费,保证专款专用,推动群防群治工作正常开展。

四考核办法

村居范文篇3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旧村(居)改造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旧村改造的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导,梯次推进。依据我区城市总体规划及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城中村(居)实施整村改造,近郊村、远郊村按规划实施合村并点或单独改造。由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编制本辖区旧村(居)改造项目的改造建设规划。需合村并点的,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首先编制好中心居住区控制性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合并各村稳妥有序地改造与合并。旧村(居)改造工作首先在综合条件较好、村(居)班子坚强有力的村(居)进行,依各村(居)实际情况梯次推进,稳步实施。

(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旧村(居)改造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旧村(居)改造方案、拆迁安置办法、拆迁补偿标准等涉及到旧村(居)改造每一个环节的政策都要向村民公示,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造方案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方可实施。

(三)优化方式,保证效果。为保证改造标准和改造效果,并有效解决村(居)改造资金不足、改造经验缺乏等问题,对改造项目特别是城中村、近郊村改造项目,除自筹资金外,可采用开发代建或开发联建改造方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先行垫资或部分出资,也可向区融资平台申请贷款实施拆迁和建设村民安置房,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垫付资金及区融资平台所拨付贷款资金从村(居)后期腾空土地收益资金中偿付。安置房建设中的建设标准、建设资金、建材供应等相关问题由村(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商讨确定,共同监督实施。

(四)拆旧建新,集约用地。各村(居)可以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先拆后建、边拆边建、先建后拆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严格按拆迁安置政策实施改造,通过改造使村(居)现有旧址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五)科学建设,综合配套。旧村(居)改造工作要充分体现现代民居的理念,完善水、电、气、暖、绿化、休闲、健身、社区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经济、宜居、安全、美观的村民住宅,并实行规范有序的物业管理。

二、安置办法

(一)村民住宅安置方式

1、货币安置。由合法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依法对村民住宅进行评估,确定拆迁补偿额,按评估价予以全额货币补偿。

2、实物安置。严格实施宅基地换房。还迁安置面积按宅基地面积(具有合法手续的)乘系数的方式确定,原则上城中村(居)安置系数≤0.8,城郊村安置系数≤0.7。每块宅基地置换的安置房面积最多不得超过160平方米,超出160平方米的应安置面积部分,按还建新房成本价给予货币补偿安置,不得实施实物安置。

还迁安置住宅找补办法根据各村(居)条件确定,可以按旧房合法房屋产权面积实行拆一还一,也可以实施差价找补。实行拆一还一的,按旧房合法产权面积置换相同面积安置房;实行差价找补的,旧房按合法评估机构评估价进行补偿,还建新房的应安置面积内部分按成本价购买,交房时由村(居)委会与村民一并结算,多退少补。不足应安置面积的部分,由村(居)委会按还建价格给予村民货币补偿,不再另行安置。

村(居)民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一种安置方式。

(二)旧村(居)改造的拆迁安置和分房办法需经村民会议通过后方可确定。

(三)村(居)在旧房拆除前,应将拆迁涉及的每户宅基地面积、旧房面积及结构、旧房评估价、置换安置房面积、安置房房款等向村民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方可实施。

(四)村(居)改造过程中,被拆迁人自行解决搬迁用房。各村(居)制定具体的拆迁奖励和搬迁补助政策,在村民搬迁时先行支付补助费用。

(五)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除地质、飞行带等特殊情况外,村民还迁安置住宅项目的容积率不低于1.2。村(居)改造项目应充分考虑建设标准及改造成本等,根据规划合理建设多层、小高层或高层等不同类型住宅。

(六)村民还建住宅户型原则上控制在70至120平方米以内,各村(居)具体建设的还建住宅户型和数量需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确定。

(七)村民还迁安置住宅只能安置本村村民,不得对外销售。违反规定对外销售的,取消扶持政策并严格依法查处。

(八)村民安置住宅的房屋产权手续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对土地为集体性质的还迁安置住宅办理集体土地性质的房产手续。

(九)对生产性、营业性用房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具体拆迁补偿额由合法的房地产评估机构依法评估确定。生产和营业用房需具有房屋所有权证或合法的批准建设手续,生产或经营单位需具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有纳税记录),并且与登记注明的经营时间、地点相一致,方可认定。

(十)本文件下发前已经建设部分村民住宅楼的村(居),其已建村民住宅楼的用地面积从该村(居)还建住宅总用地面积中扣除。

(十一)村民安置楼被批准占用耕地的,首先从本村复垦指标中解决。本村解决不了的,由区政府从全区指标中调剂,村(居)从宅基地面积中等额置换。

(十二)旧村(居)旧址土地除村民还建住宅用地外,区政府按还建住宅用地面积的20%预留居住用地给所在村(居),用于安置村(居)大龄青年;按人均10平方米预留生活保障用地供村集体使用,用于村民的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大龄青年居住用地和村民生活保障用地,村(居)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确定建设时间,可与安置房同期建设,也可实施后期建设。其余剩余土地由区政府收储为建设用地或复垦后收购用地指标。

(十三)对于腾空出让土地或腾空复垦土地面积小、收益少的村居,安置用地中的大龄青年预留地及生活保障用地部分,征求村民同意后也可不预留土地指标。

(十四)旧村(居)改造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严格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到位。要充分考虑村(居)长期发展中村民不断增加的生活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规划地下或半地下车库、村(居)办公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幼儿园、学校、老年公寓、医疗诊所、文体活动中心等,切实为村民生活提供方便。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施工、监理等要公开招标,择优选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建设标准,确保还建安置住宅的建设质量和安全。

(十五)按规划进行合村并点的,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建设资金,由相关村(居)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公共设施建筑面积与居住建筑面积所占比例进行分摊。

(十六)合村并点实施中,村与村之间的利益分配与利益补偿,由村与村相互协商,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协调。

(十七)旧村(居)改造中建设的村民安置住房,必须确保居民全部回迁安置,建设的商业设施要作为集体财产,用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得对外销售。若违反规定擅自对外销售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产权手续,停止该村(居)的一切旧村改造优惠政策,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十八)旧村(居)改造后建设的商业设施和新组建的经济实体,应优先安排本村劳动力就业,有条件的村(居)应积极完善村民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

三、审批程序

(一)对拟实施旧村(居)改造的村(居)实行预审制。计划实施改造的村(居)应先征求国土和规划部门意见,制定旧村(居)改造的拆迁安置和分房方案,由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查后,报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预审。

(二)合村并点的项目,应将中心居住区作为一个整体改造项目申请预审。

(三)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收村(居)改造申请资料后入村实地考查,认真核实,并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改造村居的旧址土地数据测算村(居)实施改造的实际可行性,研究确定预审意见,上报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四)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经研究后,下达批复文件。经领导小组批复同意的村(居),正式开始实施改造。未经领导小组批准,任何村(居)不得擅自实施改造。如有违反,将依法严肃处理。

(五)改造村(居)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中心居住区、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等改造项目的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严格按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批复的安置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安置区布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方案,报规划部门审批。

(六)规划方案审批通过后,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改造村(居)的拆迁、立项、土地、规划、建设等手续的办理工作,确保改造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七)改造项目在改造建设中,要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和落实。安置房竣工入住前,村民旧房必须拆除,腾空土地纳入政府储备或复垦后由区政府收购用地指标。

(八)各村(居)申报的村民户数、人口数量,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公安部门要严格把关,确保上报名单真实准确。对报送虚假材料的村(居),取消其旧村改造扶持政策,并对村(居)负责人严肃处理。

(九)旧村(居)改造的拆迁安置及分房方案、总拆迁户数、人口、每户安置面积、拆迁补偿标准、改造政策、改造资金筹集、改造资金使用与管理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要向村民公开,经村民会议通过后方可上报。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严格监督村(居)改造工作的规范实施,因不按规定实施改造而引发的群众投诉、上访等事件由改造村(居)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处理。

四、扶持政策

(一)村民还迁安置住房在办理项目审批时,免收城市绿化及环卫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园林绿化费等区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村民还迁安置住房项目建筑营业税、契税的区级留成部分,经区发改部门会同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审查确认后,报经区政府批准,给予村集体等额财政资金扶持。

(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控制区内用于村(居)民安置的先期周转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应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土地出让金全部足额上缴后,由区财政将区级留成部分等额扶持村(居)用于旧村(居)改造。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的周转用地,不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可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

(四)村民住宅旧址安置村民后剩余部分土地,经依法出让后所得收益,在扣除先期周转用地同等面积区级应得土地收益后,土地出让金区级留成部分按拆迁进度分期全额给予村(居)财政资金扶持,主要用于村民的居住安置补助和村民生活保障。

(五)村(居)住宅旧址之外腾出的存量土地(含先期周转用地同等面积土地)全部由区政府先行储备,经依法出让后,土地出让金区级留成部分按40%的比例给予村(居)财政资金扶持。

(六)处于城区主要地段且旧房密集、亟待改造的部分城中村(居)、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宅基地换房后,每户还迁安置面积在不超过120平方米的前提下,若腾空地块出让收益不足安置费用的,区政府可对腾空地块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配套费用采取一事一议政策,给予一定优惠。

(七)返还给各村(居)的土地出让金和其他旧村(居)改造扶持资金由村居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代管,专项用于旧村(居)改造的拆迁补偿、还建安置和村(居)民生活保障。

(八)旧址腾出的出让土地上所开发项目,上缴城市绿化及环卫配套费的5%给予村(居)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资金扶持,用于辖区旧村(居)改造工作的办公经费;上缴城市绿化及环卫配套费的5%给予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资金扶持,用于全区旧村(居)改造组织、管理、服务等工作经费。

五、组织领导

(一)全区旧村(居)改造工作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区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区旧村(居)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调度旧村(居)改造情况,研究解决旧村(居)改造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全区旧村(居)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旧村(居)改造工作纳入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

(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协作,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按照职责分工,严格审核把关,对违反规定开发建设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保障旧村(居)改造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政策实施。

(三)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好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旧村(居)改造的组织领导工作,搞好旧村(居)改造规划编制、方案审查、利益协调、资金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辖区内各村(居)改造工作有序进行。经区旧村(居)改造领导小组批准的旧村(居)改造项目,无故不能按时完成年度旧村(居)改造目标任务的,停止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六、本《意见》涉及到相关具体配套联动的实施细则,由区相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另行研究制定。

村居范文篇4

本文作者:赵保国刘勇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消费价值观量表的研究

1.量表的构建本次研究中,我们运用RVS量表的理论框架,以罗克奇提出的基本价值观模型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将农村居民小组座谈会得出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因素融入其中,最终根据消费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不同,将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划分,即“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具体的维度构想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量表初稿确定了8个价值观维度,其中消费价值目标包括经济型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功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5个维度;消费价值手段包括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和保守性手段3个维度。每个维度含5个测项,总计40个测项,采用李克特自评式五点量表,按照“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依次对应l分、2分、3分、4分、5分计分。2.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在正式研究之前,先采用100个方便样本对问卷进行初测,从填写错误和初步信度两方面对问卷初稿做了若干项目的修正,最终保留7个维度,30个测项。在正式研究中,笔者在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河南、山东和浙江3大省18个乡镇的农村居民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研,共计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1)信度检验。Cronbach-α系数是信度检验中最常用的参考指标。Bryman和Cramer[5]指出,α系数值越高代表信度越好,大于0.80时表示问卷内容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一般情况下,α系数值不宜低于0.60。运用SPSS17.0对本问卷各维度进行分析,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60,且取值在0.67—0.81之间,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作为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2)效度检验。为检验问卷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KMO球形检定法”。KMO是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度量指标,其值越逼近1,代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17.0对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分别进行效度检验,其取样适当性数值KMO都在0.8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依据Kaiser[6]的观点,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量表的因子识别及验证(1)探索性因子分析。Nunnally[7]认为,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其样本量应至少为量表测项数目的10倍。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共包含30个题项,因此在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时,运用SPSS17.0软件从50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300个进行分析,并用其余200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鉴于消费者价值观由“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构成,因而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二者分开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旋转法,方便共同因子辨认及命名,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由表3和表4可知,原来的30个变量已经被归为7大类,表中各个子项目分别归属于对应载荷最大的因子,载荷值均在0.50以上,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经过因子分析,本文提取了7个因子,从各因子的解释变量和顾客价值感知角度可以对这些因子进行如下界定:因子1:“新潮时尚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与左临右舍相比,我穿的更加时髦”,“我向往城里人新潮的生活”,“我更倾向于购买流行的商品”,“购物时我喜欢尝试新产品”,“保守与时尚之间我更倾向于时尚”。这些语句代表了农村居民对都市新潮生活和时尚元素的喜爱与渴望。因子2:“面子地位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购买名牌高档商品能让我在朋友或邻居面前更有面子”,“购买廉价或打折降价商品是件丢面子的事情”,“拥有一两件名牌产品,我会觉得与众不同,家里有小轿车等高档品能提高自己在村里的地位”,“穿着打扮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重视品牌,认为购买或使用名牌产品能使自己更有面子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购买廉价或打折降价商品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因此对这类消费者来讲,品牌效应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子3:“勤俭节约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我通常选择购买便宜实惠的商品”,“我倾向于购买打折降价的商品”,“我通常不考虑购买太贵的商品”,“买东西时我经常首先考虑价格”。这些语句显示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价格,倾向于购买便宜实惠、打折降价商品,价格是影响其购买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因子4:“情感需求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卖场的购物环境会影响我的购买决策”,“售后服务好的产品,让我买起来更放心”,“商家的服务态度会影响我购物的心情”,“别人的意见会影响我的购买决策”。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购物给他带来的感觉,购物环境是否惬意,购物过程是否有乐趣,购买商品时是否受到了贴心周到的服务,厂家的售后服务是否能让消费者放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子5:“谨慎理性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我对家里的日常花销非常谨慎”,“选择购买商品时,我经常考虑家里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对我来说过日子应该能省就省”,“购买商品前,我经常会货比三家”,“家里的东西坏的时候,我通常进行修理而不是买新的”。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谨慎和理性,购物前会考虑家里需要和支付能力,会货比三家,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后再消费,很少发生冲动消费的行为。因子6:“保守储蓄因子”。包含3个测试语句:“将大部分收入存在银行里很重要”,“我一般不会购买很新奇的产品”,“我认为钱存了比花了强”。这些语句显示了此类农村消费者不会轻易购买新奇的产品,其消费观念甚为保守,储蓄倾向很强烈,认为家庭有一定的存款是生活安全感的保障,因此他们即使有支付能力也很可能不会转化为消费需求,有点守财奴倾向。因子7:“超前消费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我有时会借钱购买家里支付不起的东西”,“我认同有钱就花、想花就花”,“如果有机会,我愿意贷款购买家里需要的东西”,“我愿意分期付款购买需要支付利息的商品”。这些语句显示了有些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超前,认为花明天的钱换取今天的享受很正常,而且他们的消费需求很强烈,为了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宁愿去借钱或贷款。(2)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我们已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到了构成“消费价值目标”的4个因子和构成“消费价值手段”的3个因子。但是由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未知状态,导致所有因子负荷、唯一性方差和因子相关等都是待估值,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又开展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各维度的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模型的稳定性。余洪文[8]指出,验证性因子分析能够用于检验潜在变量的存在性、原定假设下的因子结构、评估测量工具的效度并对所涉及的各种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往往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测试,可以进行测度模型及包括因子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模并拟合的统计软件有很多,比如LISREL、AMOS、EQS、MPLUS等,其中最常用的是LISREL。Shumacker和Lomax[9]研究发现,在大部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样本数都介于200—500之间。本研究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抽取了500个样本,采用LIS-REL程序对模型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研究中,存在许多测量指标和标准,用以表示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这些拟合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和简约拟合指标。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拟合指标,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一般认为,应该参考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判定某个模型能否被接受[8]。Esbens-en[10]建议同时考虑上述三类指标,其优点在于,同时使用三类指标时,更能够对模型的可接受性达成共识的结果。根据公认的标准,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如表5所示。根据表6显示,拟合指标大多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证明原设定模型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可接受程度,同时验证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出的因子维度是合理的。

研究结论

本文对消费价值观与农村居民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国内外相关消费价值观量表的基础上,自编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问卷,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结构,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特点。以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包含“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消费价值目标”由“经济性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四个维度构成,“消费价值手段”由“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和“保守性手段”三个维度构成。根据上述维度的特点,笔者提出假设并通过对应分析、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证实,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可以通过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来细分我国农村市场。第二,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第三,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对品牌选择、商品价位选择和促销活动存在显著差异。第四,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目的。第五,消费价值观是决定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本质原因,与其所在的地区没有根本联系。四、研究局限及实践意义本文不足表现在:在样本选取上,由于时间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调查抽样只在河南、浙江和山东等省份进行,取样还不够全面,因此对于反应全国的整体情况具有一些局限性;在调查方法上,有限的文化水平很可能使农村居民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并直接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进行研究,可以预测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倾向,洞察他们之间的消费差异,并据此进行市场细分,进而对各细分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区分度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村居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需求

一、引言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呈现老龄化程度加深和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趋势,随之而来急需面对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过去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对于中年人、年轻人来说,家庭中老年人的养老压力更加深重,单纯依靠家人养老来应对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太现实,需要寻求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当下及未来的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在当前的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模式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能够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养老服务,重要性越发体现出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且地区之间差异大,所以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为严重,任务也更加艰巨。因此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问题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众多养老服务中居家养老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一种方式,具备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在我国,基于注重家庭的传统思想,在家中养老更能被老年人接受。

二、“居家养老”的含义

我国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和讨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从已有研究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居家养老”的概念:第一,居家养老的场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强调的是家庭这个住址场所带给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一种情感上的归属,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第二,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养老的责任主体不完全是家庭,同时也包括政府和社会。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含义

有关居家养老服务的讨论主要出现在2000年以后。从2008年全国老龄办的概念解释中可以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是为了应对家庭养老压力过大而出现的一种分担模式,分担压力的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加入社区照顾的理念,服务内容应当包括基本生活照顾、健康护理、精神抚慰等。陈友华(2012)认为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仅仅是指上门服务,老年人只需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护理员的上门照护服务,而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除了上门服务外,还包括家庭以外的服务,例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的日托服务。丁建宁(2013)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入手,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注重家庭概念的国家,居家养老服务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适合中国基本国情。

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需求方面的研究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涉及需求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一地区进行走访,研究在众多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农村老人更希望获得哪些照顾内容以及需求的迫切程度如何;②对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此;③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当下及未来的需求进行测算,这部分研究较少。(一)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的研究。关于养老服务意愿的选择,李新建(2004)认为绝大多数老年人更偏好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肖庆业(2016)对福建漳州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和深层访谈发现,相比于其他养老方式,27.7%的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方式。黄俊辉等人(2014)在对江苏省21个县的1051位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在社会养老方式选择中,22.2%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王振军(2016)走访甘肃563位农村老人,发现74.25%农村老人愿意居家养老服务。总的来说,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希望获得家庭以外的养老力量的支持,且在多种社会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显然更受欢迎。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的划分,李伟(2012)将需求划分为: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服务三个层次。这也是国内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郭竞成(2012)在对浙江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调查,认为居家养老需求应当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满足、医疗保健、失能照料、法律维权五大类。黄俊辉等人(2014)将居家养老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法律援助五类。肖庆业(2016)将农村养老需求划分为四个维度: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并对老年人养老意愿进行研究。谷彦芳等(2014)认为农村老年人服务需求可以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与权益保障。王振军(2016)分类有所不同,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这几类项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临终照料服务,并且研究发现甘肃农村老人对于这项服务需求最为迫切。关于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研究,郭竞成(2012)在对浙江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类服务,例如做饭、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物品等需求并不强烈,但对于“紧急情况有人及时救援”服务需求强烈。黄俊辉等人(2014)发现对于江苏省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疗护理的需要最为迫切,其次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而李伟(2012)通过对河南省六个地市抽样调查发现,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抚慰。王振军(2016)发现对于甘肃农村老人来说,最需要的服务为医疗护理和临终照料,对于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需求较小。张国平(2014)通过对江苏农村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依次为:医疗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家政服务、教育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可以看出,首先在养老模式上,农村老年人普遍表现出更愿意接受居家照顾的方式;其次在需求方面,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进一步的需求还包括了精神抚慰、法律服务方面等等,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发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二)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王洪娜(2011)和陈建兰(2010)认为影响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年龄、老年人配偶是否健在、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子女数量等。孙鹃娟等(2017)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对比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李芬(2017)通过对海南省237位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土地出租或承包收入、社会保障状况、子女情况、老年人孤独感等因素会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张国平(2014)认为老年人个人及群体状况、家庭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影响着老年人对养老居住地、医疗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选择。胡芳肖等(2016)认为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意愿越强,而良好的健康状况、配偶的存在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会减轻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老年人的年龄这一因素却对意愿影响较小。而黄俊辉等(2015)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年龄越大、个人收入情况越可观、慢性病情况越严重会使得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意愿更强烈,相反子女中儿子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大。(三)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目前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预测的研究还很少。赵婧(2010)发现未来我国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断上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会逐渐体现在具体的服务项目上,精神慰藉类的服务项目逐渐被农村老年人需要和接受,随之而来的对专业照顾人员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这对农村就业的积极影响较大。

五、研究评述与展望

村居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消费;储蓄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居民为5362.22万人,占到安徽省总人口的77.31%,然而在2014年安徽省居民7839.15亿元的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仅为2181.22亿元,只占到消费总额的27.82%[1],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尚未被挖掘。因此,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特征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现状

根据安徽省2011—2014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和储蓄现状如下。1、农村居民收入增加2010—2013年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是5285.17元、6232.21元、7160.46元、8097.86元[1],较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7.3%、17.9%、14.9%、13.1%,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5.8%。2、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低2010—2013年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是4013.32元、4957.29元、5555.99元、5724.54元[1],分别较上一年增长9.80%、23.52%、12.08%、3.03%,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不稳定,总体增长水平偏低。3、农村居民储蓄倾向高2010—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减去所有支出剩余收入分别是986.04元、866.24元、1066.62元、2214.36元[1],除2011年下降了12.15%,其他年份分别较上一年增长58.39%、23.13%、107.61%。由此可见,安徽省农村居民储蓄意愿较高,且高于消费倾向。

二、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特征

1、消费特征

(1)生存型消费特征突出。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虽然在不断下降,且自2009年以后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已达到富裕,但恩格尔系数的测量方法并不准确。很多农村居民自己种植粮食蔬菜,饲养家禽,极少需要食品支出。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测量贫困的标准并不精确。2010—2013年,安徽农村居民消费中衣食住消费分别占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额的76.55%、74.90%、75.03%、74.86%[1],安徽省农村居民的衣食住消费平均占消费总额的75.34%。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村居民衣食住消费占消费总额的很大一部分,生存型消费特征明显,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2)边际消费倾向较低。2011—2013年,安徽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60.85%、56.36%、26.59%,平均值为47.93%;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59.22%、75.69%、60.93%,平均值为65.28%[1]。虽然国家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刺激消费,但在农村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打开农村消费市场,安徽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2、储蓄特征

(1)“选择性贫困”储蓄特征明显。李实和JohnKnight教授曾提出过“选择性贫困”的概念,即有一部分人口,他们的收入高于贫困线而消费却低于贫困线[2]。“选择性贫困”人口更倾向将当期收入储蓄起来,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风险。我国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他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低于当期收入,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却高于当期消费。他们为将来可能面对的子女教育费用、购房、医疗保健、养老等可能的支出进行预防性储蓄,使得很多农村居民收入远高于贫困线,消费却依旧停留在贫困线之下,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贫困”储蓄的特点。另外,由于对金融理财产品的不了解,只有极少数农村居民购买过国债等投资理财产品。笔者对安徽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样本数为96的小样本调查,调查发现95.83%的农村居民将存款全部存到银行,只有4.17%的农村居民曾将存款部分投资到国债等金融投资产品上,然而随着银行利率不断下降,物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储蓄的财富在无形中不断地缩水。(2)储蓄结构逐渐改变。笔者通过小样本调查,让农村居民对储蓄目的进行排序打分(1-7分),结果发现子女教育平均得分为6.11分,住房平均得分为3.83分,医疗保健平均得分为2.67分,养老平均得分为2.53分,家用设备及用品更新平均得分为2.2分,自身投资提高平均得分为1.46分,预防失业平均得分为1.16分。可见教育、住房、医疗已经成为农村居民身上的“新三座大山”。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其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已成为储蓄最主要的目的;农民有自己的宅基地,住房本不应成为储蓄的重要目的之一,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向往城市的生活,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购房也跃升为储蓄的第二大目的;由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居民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也是他们储蓄的目的。

三、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特征的归因分析

1、农民现代化意识增强

农村居民储蓄最主要的目的是子女教育。据笔者小范围的走访发现,农村居民进城买房,不仅是为了紧随城镇化的脚步,脱离农民这个“土”身份;也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里优质的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备都难以和城市里的中小学相比。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家庭很少再出现有3个以上子女的现象。很多农村父母都竭尽所能地提供物质基础让子女接受教育,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再成为“泥腿子”,重复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他们往往节衣缩食,竭尽全力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代际间的人力资源投资现已成为家庭储蓄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

2、消费惯性影响持久

由于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者绝收的自然因素极多,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频繁,农民的收入很难得到保证,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所以他们自古以来就对不确定风险有着极强的防范意识。虽然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但是长期物质资源匮乏的生活使农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将大部分的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长久以来养成的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低收入时期养成的消费习惯对现阶段的消费支出依旧具有绝对占优的影响效应[3],即使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水平依旧很难有较大的提高。

3、农村保障水平过低

社会保障财富替代效应过低。《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但2009年至2012年确定的基础养老金并未进行动态调整,依旧停留在每月55元的基础上[4]。而物价不断上涨,基础养老金对财富的替代率不断下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预算约束线的扩展效果不明显,难以刺激消费;另外,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活的生物,它们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照料管理的精心程度,很难确定农业保险的预期保险利益大小,商业保险精算的“大数法则”难以正常发挥,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农业保险存在很大的空白,农民生产种植时的风险难以得到分散。

四、促进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村居民有钱花

(1)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虽然农村的青壮年进城打工,使土地被荒废,但土地的价值还在,土地对农村居民的基本保障功能并没有减弱或丧失。刺激农村消费,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增加土地经营性收入;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效应,真正提高农民收入。(2)助力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农场化建设需要资本注入;种粮大户、农村合作社、小型农业公司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应弥补农村金融的空白,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小额农业信贷服务,减小农村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实现强农、富农。

2、提高保障水平,让农村居民敢花钱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扩大新农合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逐步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弥补农村社会福利空白;均衡城乡医疗资源,实施重点专家下乡活动,解决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限制住房的过度市场化,引导住房价格合理化,降低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的门槛。(2)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因为农业保险具有特殊性,需要政府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加大对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用于特大灾害发生的及时赔付,减少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不确定性损失,提高恢复再生产的能力。3、转变农民消费观念,让农村居民乐花钱(1)打破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互联网”、“物联网”的大发展,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城镇居民接触到同样的消费资源,农民的消费服务渠道已经拓宽,消费平台已经构建,现在急需的就是转变农村居民过度“勤俭节约”的消费思想。政府应提倡健康养生、快乐出行等现代消费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居民消费理念。引导农村居民由生产型消费领域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转变,并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优化农村消费结构。(2)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针对农村消费领域存在的如“家电下乡”等惠民利民的活动中有商家以次充好等不合理的现象,重拳出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产品安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确实享受消费对生活品质的提高。

作者:张家俊 丁福兴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D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strColId#.

[2]李实、John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经济研究,2002(10).

村居范文篇7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面板数据

Abstract:Thetradeliberalizationisaprocessofbenefitredistributionandresourcesredeployment.Thispapertakesthe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safoundation,elaboratestheconductionmechanismoftheeffectoftradeliberalizationonruralincomeinequalityinChina.UsingChineseinter-provincialpaneldatafrom1988to2005,itanalyzestheinfluenceoftradeliberalizationonruralinhabitantincomeinequalityinChina.Accordingtothecurrentconditions,italsogivestherelatedpolicysuggestion.

Keywords:tradeliberalization;Chineseruralinhabitant;incomeinequality;paneldata

一、引言

20多年贸易开放和逐渐自由化的结果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提高,到200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约为63-86%。在1978-2005年的27年里,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41-5倍,年均增长16-71%,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贸易自由化过程所推动的不仅是该国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还对该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差距产生影响。根据Heckscher-Ohlin模型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贸易开放后,因贸易开放而扩张的部门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将得到更多的收益,因贸易开放而收缩的部门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益将会减少,收入差距因此而发生变化。

我国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1978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第一个顶峰,基尼系数由0-21扩大到0-34,1996年基尼系数下降为0-32,随后差距开始逐年扩大,2005年接近0-40。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早在2000年就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达到0-4296。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阶段。而贸易自由化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两者在中国都是如此显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更加自由的贸易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通过农产品价格机制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农产品名义保护率,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幅度降低贸易保护措施,多次削减进口关税,将平均关税率从改革初期的52-3%降到2004年的10-4%。名义保护率的下降使国内市场价格不断向国际价格靠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内价格扭曲,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时也降低了对国内产品的保护,增加其竞争压力,特别是削弱了对小麦、玉米、棉花、稻谷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保护,减少了出口,因而对主要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产生负向福利冲击。因此,产品的国际流通会降低国内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影响部分农民及相关部门的收入。

(二)贸易自由化通过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也推动了农产品外贸结构的变化,对农民福利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农业贸易的比较优势特征: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下降,而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则在上升。这种结构变化对农村收入差距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使不同农产品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发生变化: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另一方面恶化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者的收入分配,从而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其二,使不同地区间农民受益不均。内地农民则偏向于种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小麦大豆和棉花,其净出口也越来越低,沿海地区农民更多而高效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与内陆农民相比较,沿海农民是贸易自由化最大受益者,造成了区域间农民收入的不均等。

(三)贸易自由化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贸易自由化不仅带来了产品的流动,更重要的是,使得诸如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比如,逐步消除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自动”出口限制会推动此类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此类生产的就业,特别是推动非国有企业中农民工的非农就业,这将有利于减少农村的收入差距。

三、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数据

以上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机制,要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必须通过计量回归对其从总量上进行更精确的估计。贸易自由化测度指标有很多,采用T(进出口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表示贸易自由化程度,因变量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Y),这里采用标准差来衡量。自变量除了贸易自由化指标外,还设计以下控制变量:(1)人均收入(PGDP)及其平方项(PGDP2),用来考察经济增长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2)人均农业总产值(RUA),用来考察农业增长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3)收入分配(INE),用来考察收入分配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这里用城乡收人差距(如林毅夫,1998)来替代它;(4)RSR,反映农村就业结构的变量,用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就业人口比重来表示非农就业对收入差距影响;(5)反映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变量: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EDU)。在此笔者用乡村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来表示这一变量,该指标表示教育对农村收入差距影响;(6)RLOAN,农村人均信贷额,代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对农村收入差距影响,用农业信贷额除以农村总人口来表示。其他诸如政策制度环境、地理和自然环境因素由于没有数据,在变量选取时暂先不考虑。

为了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笔者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贸易自由化可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也可能通过增长和分配间接地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而加入了交互项(T·X),试图考察贸易自由化是否通过影响农业总产值及就业结构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了影响,影响方式和程度又如何。因此建立第二个方程:笔者采用的是时间跨度为1989-2005年,横截面单元为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集,在方程(1)和(2)中,i为横截面,表示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t为时期,代表1989到2005年;Uit为横截面在时期T的随机扰动项;Y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这里的农民收入都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消胀处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

(二)模型分析结果

笔者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霍斯曼确认检验(Hausman′sSpecificationTest),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的面板数据模型更适于用固定效应法进行估计。对模型运用固定效应估计法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结果来看,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拟合良度都较好,F检验也十分显著,而且解释变量的系数与常数项估计值也在1%-1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所建立的计量方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根据以上估计方程,笔者对计量模型中回归结果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1.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直接影响。从具体的回归结果看,T项的系数在各计量方程中都通过了T检验,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经济开放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即外贸依存度每提高1%,会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扩大2-63618%。在模型(2)、(3)中,加入反映各省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的变量后,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依然是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多角度、多方位的来考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2.人力资本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扩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模型(1)中的系数分别为0-8594,这一系数值表明,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加强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从结果来看,农村人均信贷每增加1%,会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扩大0-1131%,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越高,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

3.经济增长及收入分配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反映宏观经济变化的变量中,PGDP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会明显下降,但PGDP2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人均GDP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下降速度会有所减慢。IN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大会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这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因此,在经济发胀的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很有必要的。

4.贸易自由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间接影响。从模型估计的交互项系数可以看到,贸易自由化通过增加人均农业总产值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而通过增加农村非农从业人口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即非农从业人员每增加1%,会使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较小0-4895。可以看到,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就业趋向,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从而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因素很多,贸易自由化只是其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笔者认为,中国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相应的措施:

1.制定惠及全民的贸易和外资政策,进一步鼓励受益部门(或受益地区)带动受损部门(或受损地区)的发展,逐步使不发达地区也享受到贸易多带来的好处。

2.高度重视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提高幅度太慢是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原因。政府应该通过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人才开发的投入、狠抓技能培训、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3.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尤其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也是抑制收入不均等加剧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流动壁垒,这无疑限制了全球化利益的扩散,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逐步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

4.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实践证明,我国过去的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有效的遏制作用,我国的财政支出应把对“三农”的投入放在首要位置,利用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Harrison,A.“OpennessandGrowth:ATimeseries,Cross-countryAnalysisfor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6(48):419-437.

[2]Leamer,E.(1988),MeasuringofOpenness,TradePolicyandEmpirical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村居范文篇8

一、包村居工作任务

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所包村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

2、围绕镇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及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督促、检查、指导所包村居完成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重点指导所包村居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发展经济、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平安建设、文明创建、计划生育等工作,并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3、指导、协调和参与所包村居的重大活动,检查、指导所包村居做好防抗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工作。

4、指导所包村居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督促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镇领导班子成员按规定参加所包村居党支部(总支)民主生活会。

5、结合开展民情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6、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每周下村调研不少于一次,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帮助所包村居理清思路、谋划发展的同时,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经验,发现典型,以点带面,指导全镇工作的开展。

二、包村居工作要求:

村居范文篇9

关键词:长三角;农村居民;负债行为

一、前言

近年来,家庭负债情况引起了关注,成为了热门讨论问题。家庭缺乏足够的金融产品来规划未来的收入和消费,导致家庭资产管理失衡,而家庭负债无疑是家庭进行长期平稳消费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总的来看,对家庭资产以及负债管理行为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而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最基本的微观单位,因此,家庭负债行为研究成为了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主,江苏和浙江为两翼。近年来,长三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居民的财务行为是反映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重要指标。农村居民债务分析是研究农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债务构成能够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且提出具体建议,进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

二、农村居民负债行为现状分析

选取2016年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数据,结合理论知识,了解长三角地区居民家庭负债基本情况,为下文研究农村居民负债行为提供背景因素,以便于选取影响因素,了解他们负债行为的原因。长三角地区家庭部门的负债主要是家庭部门在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近年来,家庭贷款额不断上升。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上海市消费贷款高速增长。受降息等因素和公积金贷款新政策的影响,下半年住房贷款增加较多。全年新增本地和外币住房贷款1539.7亿元,同比增加942.1亿元。下半年新增1077.3亿元,同比增加857.3亿元。截至年末,全市本外币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4%,增速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江苏省贷款增长加速,新贷款达到历史新高。截至年末,全省境内外贷款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全年新增外币贷款8669.2亿元,同比增加1325.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增加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首先,在频繁的住房政策背景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的贷款有所增加。其次,自2015年以来,央行一直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贷款融资和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持市场流动性。通常家庭贷款可分为正规金融融资渠道和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正规金融渠道包括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正规金融机构,而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包括私人贷款等方式。本文主要界定为银行与非银行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以浙江省为例,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温州民商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相继开业,截至年末,资产总额分别为30.82亿元和301.99亿元,私人民营银行的试点分阶段取得了进展。体现出浙江近年来民间银行的发展势头迅猛,民间借贷自古以来就十分流行,居民一定程度上信任民营银行,政府也支持民营银行健康发展,这样可以增加居民资金行为的选择,而民营银行一般也会比国有银行门槛低一些,也更注重群众感受。所以农村居民很大一部分都会选择民间银行进行贷款。除了银行借贷以外,非银行借贷现象也十分普遍,长三角地区居民一定程度上是信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三、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负债行为统计描述

(一)负债来源。可见,银行贷款是居民进行家庭负债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对非银行贷款的参与度大于城市,这表明农村居民一定程度上信任非银行金融机构,仍有不少的农村居民选择其进行贷款行为。文章研究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家庭,列出城市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二)家庭资产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活期存款参与度十分高,近乎达到了90%。农村居民家庭负债中以消费性负债为主。消费性负债中住房负债占比很高。农村居民家庭资产中以非金融资产为主,而非金融资产中自有房屋比重最大。房产提高了家庭负债规模。住房价值对负债行为有显著影响,房产由于价值大,所以一旦负债建房或买房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就会比较大,房子越贵,居民家庭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大,从而提高了负债规模;现代社会渐渐发展,人们逐渐喜欢“钱生钱”这一方式,家庭存款额逐渐减少。

四、结论与建议

村居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重点;难点;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因此,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应重点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落后的消费环境。农村消费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缺乏,如农村用电、交通和通讯等,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问题已十分突出。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多在城市司空见惯的公共品到农村就会变得极为稀缺,如电网建设。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电网都以高收费的形式来收回投资成本并取得相应利润,农村居民所承受的电价远高于城市。因此,农村居民可能买得起家电产品,但却很少能用得起这些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符合理性的消费行为就是干脆不消费。这些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还有待开发。

(二)陈旧的消费观念。我国农村居民仍基本沿袭几千年来一直固有的生活方式,虽然那种纯粹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已不复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是我国农村消费的一大问题。在这种带有浓重自然经济色彩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许多农民不是没有钱,也不是在消费的硬件设施上有很大限制,而是很多农民就是不敢消费、不肯消费。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居民在长期消费资料短缺的状态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农村居民普遍存在“惜购”、“喜存”的现象。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这种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消费观念更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市场经营者对消费市场的研究和把握存在严重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很多产品从研究设计到开发生产再到营销,生产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城市消费者,而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购买心理等方面往往没有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另外,我国部分商品如彩电、冰箱、服饰、光盘及其他名牌产品价位较高,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太大。向农村提供这种超出一般农村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的高价位商品,其结果一方面造成部分产品“企业高积压、农村低普及”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一些假冒伪劣的低水平仿制产品创造了生存空间,导致市场供给的产品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低下问题,给农村消费品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难点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决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居民收入缓慢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增产不增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求由原来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农产品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农产品价格持续波动,致使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减弱。据统计分析,近年来农民增收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平均弹性明显下降,目前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所能带动的农民收入增长远小于1%。二是经营规模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农民人均只有1亩耕地,一户只有三、五亩地。这种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目前中国农业人均产值比世界人均产值低50%以上。劳动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相对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全国不少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或基本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地方甚至进一步恶化。如,有的地方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没有改善,相反把过去的水利设施也破坏,以至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素质不高使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难以实现增收目标。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也影响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使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普及推广难度增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我国农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农民的养老、医疗等负担较重,制约农民的消费需求。2005年,全国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1.79亿,仅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0%左右;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5442万,占农村人口比重不到10%。而且已参保的农户的保障水平还很低,城镇中人均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高于农村居民2.4倍。农民的收入低,还要将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应对将来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即使收入有所增加也不敢轻易增加消费。这是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下,消费信用制度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由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但金融机构放贷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第一,政策性银行业务收缩直接减少了农村信贷资金投放。政策性银行由于停止了农村经济开发等几十个专项贷款,导致其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较为有限。第二,商业银行推行的集约化经营直接造成农村信贷业务的萎缩。商业银行为减少营运成本、提高效益,纷纷精简基层商业网点,减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资金供给的来源。第三,农村信用社的政策约束限制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对农民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对“支农”认识不足,行动不积极,没有充分认识到支持农村、农业、农民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不注意开发适于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致使信贷资金供应不足,造成农村居民消费现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三、对策

(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收入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是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从直接的角度看,一是切实有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要切实保证农业粮食收购资金的全额到位和封闭运行。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区域优势,发展名牌特色产品,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从间接的角度看,一是要坚决落实科教兴农的方针,把农村经济转到以优质和高效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农民真正依靠科技致富。二是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投资农业的良好氛围,使农业的收益水平至少要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持平,甚至要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的分析认为:我国目前有2亿多户农村家庭,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为每种家电增加200多万台的需求量。可见,农村在家电产品的消费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要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为农机、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加强市场管理,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近年来,国家推出14个省市的“家电下乡”工程。这顺应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该工程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引导和组织工商联手,开发、生产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且提供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流通和售后服务。这将有效激活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最终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现在这项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不仅是这些家电产品,还有其他很多消费品,如生产用农机具等,也都可效仿这样的形式生产销售。这些措施可改善消费品供给结构,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