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3-31 09:34:03

村居工作思路

村居工作思路篇1

兴办事业,我在前

多年来,村干部的旧观念是“税费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张支书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此,早在1986年,他就想到,这样的工作是被动的,他认为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帮助和带领全体居民致富上,而这单凭开开广播会、做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是没有说服力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做创业的带头人。由于资金不足,他就和村民陈均合作,从创办预制场入手,以作坊起家,当时租地2.95亩,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场地,年产值达到50万元,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金。1999年初,四安镇规划了民营经济园区,张支书瞄准这个机会,又与村民王建中合伙承包了镇纺织厂下设的一个车间,由于他经营有方,车间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更增添了他兴办民营企业的信心以及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2000年2月,张支书将自家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并以房产抵押借资,与王建中共合资50万元兴办了久安棉绒有限公司;2002年又动员村民吴浒潭参股,新办了久酒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50万元;2003年下半年,张支书借着四安镇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契机,又联系了本村两位在外老板吴雪峰、方杰军回乡投资,公司规模得到不断壮大,投资总额达到450万元,共拥有汽流纺两台,环绽纺8台,职工110多人,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企业可谓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要想说了算,得先干起来看”,作为支部书记,张季明大胆办厂的创业举动给居民们起到了示范作用,给先富起来的老百姓集股办厂吃了一颗定心丸。

带民致富,我来干

张季明同志先富了起来,同时他也不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清楚知道群众的具体困难和疾苦,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位群众,去温暖居里的每一户家庭,通过点滴小事,把党对农民的关怀渗透到群众的心里。他常这样讲,作为一名村支书,每一个村民都应该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尤其是贫困户,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致贫的,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拉他们一把,不让任何一个掉队。凭借自己办企业走南闯北的胆气和见识,他想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利用镇区在居委会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工业项目,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居民大胆办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创业创造条件;一方面去南通、走上海、奔京广,根据本居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现在,80%的村(居)劳动力都走上了经商务工的道路,其中有近10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板,全居老百姓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四安街道,提起张支书的好,每个人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不把路修好,干啥都不行。他在老沿防村任村支书的时候就寻思着要修路,测量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没钱。2001年道路建设一炮打响,这回,修路所需的资金,张季明全掏了;出工出力,乡亲们全包了。环村4公里的黑色路、至户5公里的砂石路,把家家户户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在镇成立工业园区之初,他积极响应,与村民一起动手备土打坝,为园区的开辟打了前哨。现如今,全居已实现道路通达化、灌溉防渗化、住居楼房化、厂企园林化、主要干道路灯化,为富民强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时候,我来上

俗话说,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张支书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招商引资,他想尽了办法,为投资者铺平道路。办企业,需要厂区,而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从农民手上征用土地,难度可想而知,工业园区里的十几位企业家对此都深有感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支书挨家挨户帮他们上门做工作,将一分分土地征集起来变成了厂区,白天农户没人在家,张支书就晚上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和农户签好字、订好合同就不回去睡觉,就凭着这股“犟”劲,不少农户就这样被他打动了,同意出让承包的土地。在张支书的带动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其中有达1000万元的定报企业,也有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同时也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业机会,老百姓有了稳定工作,纯收入逐年提高,居经济也逐步好转,成了零债务村,且有盈余。

开展活动,我领先

平日的工作他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将老百姓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税费征收期间,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人,广播会开到喉咙沙哑……为了努力改变居委会的面貌,也为了创设招商引资和扩大商贸成果,张支书带领着居委会在各项工作上都争先创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统一农民群众思想,树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载体,是农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办法,也是引导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张季明与两委班子成员围绕居委会创建文明街道,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他组织居民开展“双思”教育,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引导居民从农村改革20年来的变化中深刻领悟致富思源“源”在党的富民政策。与此同时,他把居党支部、居委会下一步工作计划交由居民代表讨论,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进的前进方向。平时居里的工作,无论是农业税费征收、民事纠纷调解还是道路桥梁建设都走在全镇前列,居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先进党支部称号,全居七星级以上的文明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劳动力转移达85%以上,科普示范户达1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去年,社区居委会一举夺得江苏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荣誉称号。

村居工作思路篇2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三合的重大举措,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构建绿色三合庄,文明三合庄,美丽三合庄,宜居三合庄,魅力三合庄,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基本情况

三合村距万盈镇人民政府3公里,位于镇政府东北角。现有786户,2038人,耕地面积62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三合庄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将三合庄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示范村,具体目标为:

1、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形成以高效农业、生态养殖、林果苗圃种植为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以上。

2、村容环境更加整洁。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自来水覆盖率达100%,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更加和谐。村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得到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村民自治不断深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要求,一要加强怡美社区建设。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动员群众搬入社区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危房改造,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三要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立8人的专职环卫队伍,做到生活垃圾日扫周清。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动农村改水改厕。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以村秋中养殖场为龙头,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殖。以三合庄游乐园为骨干景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四)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结合“五星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提高村民诚信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三合庄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办黑板报、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村居工作思路篇3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314”总体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宜居的决定》,以“安全稳定夯基、交通水利活乡、柑橘牛羊富民”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为核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城乡居民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工程。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认真编制城乡规划。要编制好产业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实施四规叠合,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进一步优化集镇空间,合理确定集镇建筑风格。科学优化布局公园、广场、道路、科技文化体育场所、住宅小区等。集镇规划注重新旧建筑协调、树木花草共融共存。

(二)重点发展农村巴渝新居建设。在继续完善城镇规划的同时,加快实施农村康居工程,结合土地规划的调整,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大力推广《重庆市巴渝新农村居民通用图集》,农村新建房屋中“巴渝新居”推广率达到60%。结合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建设村级垃圾运输点,实施房前屋后净化、庭院绿化和道路绿化,加快我镇新农村康居村建设步伐。

(三)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完善城乡道路改造、绿化,在实现区域内100%乡村公路畅通的同时做好管护,加大对村级道路建设,在年实现全乡村级道路100%通达。新建一座公共汽车站,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各种交通方式快速、便捷。

(四)统筹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农贸市场1处。加大集镇及农村人行便道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节源工程,切实加大水源地保护,整乡推进人饮工程,全面实施场镇自来水内网改造,整治病险塘、堰,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健全乡、村医疗网络,完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

三、构建绿色环保生态环境

(一)加快生态乡建设。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饮水源保护,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建设集镇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强化农村垃圾转运管理,建设集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二)实施森林工程。推进集镇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农村森林建设,拟定新造林17000亩,以“绿廊”和“绿脉”通道建设为构架,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道路林网。

(三)美化市容市貌。大力整治集镇市容市貌。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户外标志,拆除一批乱搭滥建违章建筑,规范道路、市场标志。

(四)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加大佛手村农民新村建设力度,严格要求,建设成风貌优美、环境和谐的农民新村。完全实现“六通”和“六有“。

四、建设宜居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宜居,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不仅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拥有碧水、蓝天、绿地的人居环境;更要打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最适宜人们生活、就业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快城镇与农村资源共用,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的城乡协调发展。各村(居)务必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建设宜居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领导,统一部署。为扎实推进宜居建设工作,成立乡“宜居”建设领导小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凝心聚气、齐抓共管。

村居工作思路篇4

城中村改造将借鉴马家路村的做法,遵循原则:

1、实行分步改造原则。

2、实行区块改造自求平衡原则。

3、尊重绝大多数被改造户意愿的原则。

4、实行补偿价格与市场接轨原则。

5、实行政策平衡原则。

6、实行产权调换安置与货币安置自由选择原则。

7、实施以高层带电梯公寓楼建设为主原则

8、实行产权调换拆迁户本区块安置原则。

下面围绕本村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从“改造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作一分析。

(一)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

周塘东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具备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思想优势,三是政策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周塘东村居住区东靠赵家河江,紧临兴园路工业区和浒崇公路,与古塘街道接壤;北靠市教育园区、曙光社区、星光家园;西、南与新华、新塘村交接。宗兴路、周塘路横贯东西,新江路、东小路、三灶江纵穿南北,把村庄分割成八个大块。地形规划,易于设计规划。

2、良好的商业价值。新江路本村域长达0.89公里,除协和医院、新华村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650米左右。宗兴路本村区域长0.55公里,除已建设开发的区域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500米左右。如与新塘、新华、古塘街道充分合作,可建设新江路、宗兴路特色商业街。本村周边已有曙光社区、玲珑小区、香溢美墅等居住小区,容易形成连片居住小区,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二、逐步转变的群众观念

1、村民对拆迁具有一定接纳性:本村从宗兴路建设、东小路拓宽、教育园区建设、新江路北延,大大小小的拆迁已有四次,群众从拆迁中得到了实惠。又由于本村新村规划面积较小,老居住区规划长期控制,房屋陈旧、密度高,居家交通很不便利,村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因此,对旧城改造具有较高接纳性。

2、村民具有初步的集约居住理念:随着年轻一代在浒山城区购买和居住套房,转变居住方式的理念逐步影响广大村民,年轻一代普遍能够接受多高层套房居住的理念。

3、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XX年,施叔利主任任书记时,曾启动过旧村改造,因此,在村民的思想意识上,具有一定的基础。

4、马家路村的试点和新塘、新华村的推进,对村民具有促进作用。马家路村试点地块已进入签约阶段,可能在年底前拆除完毕;新华、新塘等村,正在学习政策,召开座谈会、摸底调查、上门入户动员。周边兄弟村的积极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动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工作的紧迫感。

三、党员、干部、群众形成基本的共识。实施“城中村”改造,对周塘东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从近三十年周塘东村的发展历史来看,周塘东村的发展经历了三波高潮:第一波发展高潮是,实行第一轮土地承包,农民的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农民发家致富;第二波发展高潮是,98-XX年兴园路工业区、市教育园区、相关企业、投融资公司土地收储征用本村全部耕地,村民用领到的土地征用补偿款建造住房或进行

二、三产投资,但这虽然是发展的高潮,但同时也是村庄发展潜力耗竭最快的一个时期;第三波发展高潮是,新江路北延拆迁工程,近二百户村民迁居到曙光社区、星光家园,从拆迁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村域优势也在新江路开通中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是目前村庄发展最可利用优势。

从周塘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土地资源的全部丧失,市政工程仅剩下牵涉到30户村民左右的宗兴路拓宽一项,要借助外力发展村庄,已经不太可能。周塘东村作为传统意义的农村也已经从过去的青年、壮年时期进入了衰老时期。周塘东村要发展,只能依托划时代的第四波———城中村改造。

四、优惠的政策激励

在城中村改造中,市、街道党委、政府制订出台了“政府零收益”、配套“农房两改”专项资金、中心城区自主改造村实行“一村一策”、政府融资扶助等优惠政策,在政策层面保证了城中村改造的成功。

(二)推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开创性的建设工程,大的方面涉及到政策制定、改造方式选择、土地转制、规划设计、资金筹集等问题;小的方面涉及到农民与居民、本村社员与外来挂靠户等不同身份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到宅基地、自由地、承包地、国有土地等不同土地性质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涉及到正式住房、违章建筑、平房、楼房等建筑公平补偿问题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城中村改造的性和艰巨性。在实际操作中,城中村改造将面临村民观念、利益分配、改造操作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扰:

一、村民理念层面的问题

1、“怕吃亏”心理在改造时间选择上犹豫不定。许多村民迫切希望进行城中村改造,但在选择改造和后改造的时间选择上,一是怕先改造吃亏,一是怕后改造吃亏,犹豫不定,影响改造进度。

2、农村传统的居住理念阻碍居住方式的转变。许多村民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把“单家独院、有天有地”视作居家理想。他们对新颖、集约化的多、高层住宅怀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在新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不能适应。一部分拥有别墅式住房的村民,又留恋眼前的既得利益,对改变居住方式也很不情愿。

3、对改造后生活缺乏保障的担忧阻碍宅基地、自由地的回收。相当多的中、老年村民,对“失去宅基地、自由地后,还能干什么”、“现在三轮车、电瓶车以及就业劳动工具尚有空间存放,住多层、小高层后,该怎样生活呢”等问题十分惶恐。他们既担心自己的就业,更担忧以后的经济收入。特别是以靠房租收入谋生的村民,更为担心:本村区域内的近8百户村民中,有一半住户有房屋出租,共出租房近1900余间(大多是违章建筑),平均每户2.5间。现有的房子租金虽少但仍有市场,但改造后到底有多少房屋可供出租,租金的收入是升还是降,他们觉得心中无底。

4、对兑现改造承诺的担忧阻碍签约决心。有些村民担心政府、村的改造承诺不能完全兑现,担心城中村改造半途而废,担心改造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社会目标。村民对本村XX年启动过的旧村改造项目尚有记忆,对本届村级班子能否担当起改造的重大责任,疑云重重。同时对改制后的股份合作社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第三次利益分配和物业保障的任务也心存疑虑。

5、少数村民唯钱是图阻碍改造进程。部分村民明知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他们往往对个人利益考虑过多,把城中村改造当成政府和被拆迁户之间的一场大买卖。认为一辈子拆迁可能只有一次,希望能拿到一辈子用不完的补偿金或解决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乃至下一代的生计问题;甚至还有个别村民无理取闹、漫天要价、滥敲竹杠,这将严重阻碍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二、利益分配层面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还集中出现在利益再分配时,也就是利益在集体和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如何再分配、再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土地、房产利益分配错综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本村由于新江路、明州路、宗兴路等城市主干道路贯穿全村,形成土地级差。而城中村中既有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又有工业用地、国有土地;既有平房、楼房又有街面房、出租房;既有合法产权房屋又有违章建筑,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土地、房屋关系。此外,还存在着村民、集体、(开发商)、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利益协调问题,存在着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统筹问题,存在着住户回迁、房屋评估定价,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等操作环节的公平公正问题。

2、各类成分人员利益分配界限理清困难。城市化推进过程,实质上是农民发财致富的过程,但对哪些人可以全额享受,哪些人可以部分享受,哪些人不能享受,具有相对复杂性。如村中的居民、挂靠户、房屋买入卖出户、户口迁出户、就学就业转居民户、房改政策享受户、无房户、多房户等,政策确定具有一定难度。

三、改造操作层面的问题:

1、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三种思想。一是怕失败思想,认为新江路拆迁了三年多了,还没有最后完成,城中村不一定能搞得成。我们如果启动了,搞不成,那就大失面子了。二是怕麻烦思想。认为,近千户人家,房屋密度又这样高,现状又这样复杂,要做好这一件事,要破解多少麻烦事,信心不足。三是简单化思想。对工作艰巨性认识不足,对城中村改造想象得过于简单。

2、改造建设成本高昂影响财务平衡。长期来,由于土地规划滞后,以宅基地为基础所形成的用地布局杂乱无序,土地权属和使用相对混乱,村民住宅条件差异巨大。又由于规划控制过长,违章建筑过多,现有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拆迁成本大。另一方面,本村虽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但由于新江路、明州路、宗兴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两侧所有空闲土地均被其他单位先期占用,城中村改造利益影响巨大。在资金平衡方面,由于土地被征用时地价低,村提留少,全靠贷款保证改造,资金压力大。由于建筑密度大,回迁安置面积多,可用于销售的面积少,投资回报小,城中村的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如何降低城中村改造的成本,保证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回迁村民满意,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大制约因素。

3、改造经验不足影响公平效益。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城中村住户间巨大经济利益的平衡,政策性强,操作要求高,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由于缺乏现成的城中村改造政策体系与推进机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出现偏差。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城中村改造在宗汉乃至慈溪才刚刚起步,困难与机遇同时呈现。我们可以从四个“坚持”入手,破解改造难题。一是坚持通过建立完备体制、提高协同能力,来确保改造的公平效益。二是坚持前瞻性的观念引导、激发村民改造积极性,广泛发动村民深入参与,来促进“村民自愿”氛围的形成;三是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城中村良性演变,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村民经济社会保障,来真正实现“村民得益”的改造目标;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块实施,选择合理开发模式,来营造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统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认识,形成机制,奠定城中村改造的组织保证

1、抢抓机遇、遵循科学、勇于担当。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明确认识到城中村改造既是挑战好是机遇。既要有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勇气,也要有科学决策、按规律办事的智慧。要彻底破除怕失面子、怕麻烦的思想,从对周塘东村发展负责的高度认识城中村改造工作,以周塘东村的村民办实事、为村民谋福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投身于城中村改造工作之中。

2、从组织人事入手,形成机制。村级组织要抓好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工作,保证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解决城中村问题。组建一套专门班子,制定一套适合本村情况的工作方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改造规划。同时制定城中村改造教育培训计划,对城中村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城市化知识专题培训;对普通村民进行通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城市化意识。

3、协同配合,构建高效推进机制。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管理、户籍管理、街道村组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做好领导和服务,为每个城中村设计好未来远景,做好指导、规划、宣传、联系等工作,让城中村改造成为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村民自治建设行为。改造过程成为在街道的统一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协同配合,高效推进的行为。同时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改造的公平效益。

二、观念引导、激发村民积极参与

1、做好居住理念、生活环境、经济效益、政策发展四方面的引导。一是从居住理念上引导。建设多高层公寓、走向集聚居住,是对农民延续数千年传统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针对部分农民尤其是一些老人喜欢“上要有天、下要有地”的单家独院居住方式的现状。要做好前瞻性的引导和教育,全面宣传现代居住理念,让村民思想意识得到根本的转变。根据实际,分析当前形势,让老百姓认识到,新江路北延完成后,当前大规模拆迁已不太可能,群众要“自己解放自己”,普通村民要“翻身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是城中村改造。二是从环境上引导。实施城中村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状,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环境,杜绝农民滥建出租房导致社会治安恶化的现状。三是从经济上引导。通过算经济帐,让村民感觉到城中村改造是为村民谋福利的大事,认识到通过城中村改造,村民经济收入将持续稳定增长,集体经济也将得到快速增长,村民的保障将更加完备。四是从政策发展上引导。本着群众得益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相关政策,强化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导向。以马家路村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为蓝本,创新思路,在街道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公平。

2、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让城中村改造成为一种在街道指导下,由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建设行为。纵观各地的经验可以发现,充分尊重民意是做好城中村改造一条不变的规律。城中村改造,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党员、回村大学生、社会贤达、企业主等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全面推行改造前的调查、访谈、听证制度,让村民充分表达意愿。其次,要集思广益,根据城市规划和确定的用地性质,讨论明确开发强度和分配方案。让广大村民清楚,为什么确定这样一个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将来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再次,要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让村民明白,容积率既定,地块面积既定,房子就只能盖这么多,如果大家所要的拆迁补偿过高,可能就无法做到收支平衡,无法实施开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就没法改变的道理。另外,城中村的改造成为村民自治行为后,对那些不愿拆迁、妨碍拆迁的村民形成为村民“千夫所指”的态势,让改造成为民众自发的行为,解开强制拆迁这一瓶颈。

三、规划先行,强化政策保障

1、严格规划控制,引导城中村良性演变。严格规划控制,控制城中村现有的规模,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重点控制用地性质和控制主干道两侧重要建筑,严禁非法建设永久性建筑物。

2、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做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为杜绝“城中村”的再度形成,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城市容量的适度控制标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开发时序,在宏观层次上发挥对城市未来整体地价、房价的引领作用。优先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控制要求,形成规划图则和文本,为改造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

3、要注重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提高规划、设计、建筑水平。根据“城中村”周边城市功能类型进行个性化设计,根据本村紧临浒山核心城区,大部分村民靠出租建造在原宅基地、自由地上的房屋挣取租金,村民存在着担心拆除房屋后无收入来源等现状,制订个性化的改造方案。在开发中适当增加路网密度,以增加商铺比例,使村民有新的收入来源,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家庭工业集聚区,安置家庭作坊,保证村民收入。

4、完善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时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城中村改造中,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推行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保留村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分配权,解除农民城中村改造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和落实经济政策保障措施,推进农民“四金”化发展。一是全力打造“薪金农民”,保障民计民生。逐步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发挥培训和就业指导功能,利用城中村改造契机,实现(土地流转与)就业安置同步进行,最大程度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安置问题。二是全力打造“保障金农民”,完成失地农民的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全力打造“租金农民”,要精心做好商业设施的规划和招商选商工作;四是全力打造“股金农民”,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走强强联合之路,组建新型经济实体。

四、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城中村改造的成败。

1、开发模式分析。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拆迁安置和开发建设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以城中村改造的名义自行组织开发建设。除部分土地用于安置村民住宅以外,整理出来的富余土地用作开发。这种模式既有利于调动村集体和村民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也基本符合国家的土地和住房政策,但由于经验和眼界的问题,开发建设水平可能较低。同时,由于拆迁改造需要比较多的资本,必须由政府大力支持。二是由开发企业独资或者由开发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合作进行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通过毛地招拍挂拍获得土地开发权,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与村民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开发的住宅首先用来安置被拆迁户,其他向社会出售。这种模式下,一般的开发企业急于回收拆迁安置成本,往往强调将拆迁安置和开发建设控制在比较短的周期内,为避免在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造成资金沉淀,常常有短期行为。三是名义上由土地储备机构实施拆迁,实际由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开发企业垫资拆迁,开发企业、土地储备机构和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三方协议,形成净地后通过招拍挂出让,出让后再用土地出让金支付原开发企业垫付的资金,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新开发企业自行组织开发建设。此种模式,由于环节众多,极易出现合同纠纷。

村居工作思路篇5

城中村改造将借鉴马家路村的做法,遵循原则:

1、实行分步改造原则。

2、实行区块改造自求平衡原则。

3、尊重绝大多数被改造户意愿的原则。

4、实行补偿价格与市场接轨原则。

5、实行政策平衡原则。

6、实行产权调换安置与货币安置自由选择原则。

7、实施以高层带电梯公寓楼建设为主原则

8、实行产权调换拆迁户本区块安置原则。

下面围绕本村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从“改造优势”、“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方面作一分析。

(一)实施城中村改造的优势

周塘东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具备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思想优势,三是政策优势。

一、良好的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周塘东村居住区东靠赵家河江,紧临兴园路工业区和浒崇公路,与古塘街道接壤;北靠市教育园区、曙光社区、星光家园;西、南与新华、新塘村交接。宗兴路、周塘路横贯东西,新江路、东小路、三灶江纵穿南北,把村庄分割成八个大块。地形规划,易于设计规划。

2、良好的商业价值。新江路本村域长达0.89公里,除协和医院、新华村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650米左右。宗兴路本村区域长0.55公里,除已建设开发的区域外,两边共可建造临街店铺500米左右。如与新塘、新华、古塘街道充分合作,可建设新江路、宗兴路特色商业街。本村周边已有曙光社区、玲珑小区、香溢美墅等居住小区,容易形成连片居住小区,具有较高商业价值。

二、逐步转变的群众观念

1、村民对拆迁具有一定接纳性:本村从宗兴路建设、东小路拓宽、教育园区建设、新江路北延,大大小小的拆迁已有四次,群众从拆迁中得到了实惠。又由于本村新村规划面积较小,老居住区规划长期控制,房屋陈旧、密度高,居家交通很不便利,村民有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因此,对旧城改造具有较高接纳性。

2、村民具有初步的集约居住理念:随着年轻一代在浒山城区购买和居住套房,转变居住方式的理念逐步影响广大村民,年轻一代普遍能够接受多高层套房居住的理念。

3、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XX年,施叔利主任任书记时,曾启动过旧村改造,因此,在村民的思想意识上,具有一定的基础。

4、马家路村的试点和新塘、新华村的推进,对村民具有促进作用。马家路村试点地块已进入签约阶段,可能在年底前拆除完毕;新华、新塘等村,正在学习政策,召开座谈会、摸底调查、上门入户动员。周边兄弟村的积极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动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工作的紧迫感。

三、党员、干部、群众形成基本的共识。实施“城中村”改造,对周塘东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从近三十年周塘东村的发展历史来看,周塘东村的发展经历了三波高潮:第一波发展高潮是,实行第一轮土地承包,农民的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农民发家致富;第二波发展高潮是,98-XX年兴园路工业区、市教育园区、相关企业、投融资公司土地收储征用本村全部耕地,村民用领到的土地征用补偿款建造住房或进行二、三产投资,但这虽然是发展的高潮,但同时也是村庄发展潜力耗竭最快的一个时期;第三波发展高潮是,新江路北延拆迁工程,近二百户村民迁居到曙光社区、星光家园,从拆迁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村域优势也在新江路开通中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是目前村庄发展最可利用优势。

从周塘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土地资源的全部丧失,市政工程仅剩下牵涉到30户村民左右的宗兴路拓宽一项,要借助外力发展村庄,已经不太可能。周塘东村作为传统意义的农村也已经从过去的青年、壮年时期进入了衰老时期。周塘东村要发展,只能依托划时代的第四波———城中村改造。

四、优惠的政策激励

在城中村改造中,市、街道党委、政府制订出台了“政府零收益”、配套“农房两改”专项资金、中心城区自主改造村实行“一村一策”、政府融资扶助等优惠政策,在政策层面保证了城中村改造的成功。

(二)推进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开创性的建设工程,大的方面涉及到政策制定、改造方式选择、土地转制、规划设计、资金筹集等问题;小的方面涉及到农民与居民、本村社员与外来挂靠户等不同身份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到宅基地、自由地、承包地、国有土地等不同土地性质土地价值评估问题,涉及到正式住房、违章建筑、平房、楼房等建筑公平补偿问题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城中村改造的性和艰巨性。在实际操作中,城中村改造将面临村民观念、利益分配、改造操作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扰:

一、村民理念层面的问题

1、“怕吃亏”心理在改造时间选择上犹豫不定。许多村民迫切希望进行城中村改造,但在选择改造和后改造的时间选择上,一是怕先改造吃亏,一是怕后改造吃亏,犹豫不定,影响改造进度。

2、农村传统的居住理念阻碍居住方式的转变。许多村民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把“单家独院、有天有地”视作居家理想。他们对新颖、集约化的多、高层住宅怀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在新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不能适应。一部分拥有别墅式住房的村民,又留恋眼前的既得利益,对改变居住方式也很不情愿。

3、对改造后生活缺乏保障的担忧阻碍宅基地、自由地的回收。相当多的中、老年村民,对“失去宅基地、自由地后,还能干什么”、“现在三轮车、电瓶车以及就业劳动工具尚有空间存放,住多层、小高层后,该怎样生活呢”等问题十分惶恐。他们既担心自己的就业,更担忧以后的经济收入。特别是以靠房租收入谋生的村民,更为担心:本村区域内的近8百户村民中,有一半住户有房屋出租,共出租房近1900余间(大多是违章建筑),平均每户2.5间。现有的房子租金虽少但仍有市场,但改造后到底有多少房屋可供出租,租金的收入是升还是降,他们觉得心中无底。

4、对兑现改造承诺的担忧阻碍签约决心。有些村民担心政府、村的改造承诺不能完全兑现,担心城中村改造半途而废,担心改造达不到预期的经济、社会目标。村民对本村XX年启动过的旧村改造项目尚有记忆,对本届村级班子能否担当起改造的重大责任,疑云重重。同时对改制后的股份合作社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第三次利益分配和物业保障的任务也心存疑虑。

5、少数村民唯钱是图阻碍改造进程。部分村民明知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他们往往对个人利益考虑过多,把城中村改造当成政府和被拆迁户之间的一场大买卖。认为一辈子拆迁可能只有一次,希望能拿到一辈子用不完的补偿金或解决一辈子的生计问题乃至下一代的生计问题;甚至还有个别村民无理取闹、漫天要价、滥敲竹杠,这将严重阻碍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二、利益分配层面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还集中出现在利益再分配时,也就是利益在集体和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如何再分配、再调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土地、房产利益分配错综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商业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本村由于新江路、明州路、宗兴路等城市主干道路贯穿全村,形成土地级差。而城中村中既有宅基地、自留地、承包地,又有工业用地、国有土地;既有平房、楼房又有街面房、出租房;既有合法产权房屋又有违章建筑,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土地、房屋关系。此外,还存在着村民、集体、(开发商)、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利益协调问题,存在着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统筹问题,存在着住户回迁、房屋评估定价,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等操作环节的公平公正问题。

2、各类成分人员利益分配界限理清困难。城市化推进过程,实质上是农民发财致富的过程,但对哪些人可以全额享受,哪些人可以部分享受,哪些人不能享受,具有相对复杂性。如村中的居民、挂靠户、房屋买入卖出户、户口迁出户、就学就业转居民户、房改政策享受户、无房户、多房户等,政策确定具有一定难度。

三、改造操作层面的问题:

1、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三种思想。一是怕失败思想,认为新江路拆迁了三年多了,还没有最后完成,城中村不一定能搞得成。我们如果启动了,搞不成,那就大失面子了。二是怕麻烦思想。认为,近千户人家,房屋密度又这样高,现状又这样复杂,要做好这一件事,要破解多少麻烦事,信心不足。三是简单化思想。对工作艰巨性认识不足,对城中村改造想象得过于简单。

2、改造建设成本高昂影响财务平衡。长期来,由于土地规划滞后,以宅基地为基础所形成的用地布局杂乱无序,土地权属和使用相对混乱,村民住宅条件差异巨大。又由于规划控制过长,违章建筑过多,现有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拆迁成本大。另一方面,本村虽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但由于新江路、明州路、宗兴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两侧所有空闲土地均被其他单位先期占用,城中村改造利益影响巨大。在资金平衡方面,由于土地被征用时地价低,村提留少,全靠贷款保证改造,资金压力大。由于建筑密度大,回迁安置面积多,可用于销售的面积少,投资回报小,城中村的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如何降低城中村改造的成本,保证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回迁村民满意,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大制约因素。

3、改造经验不足影响公平效益。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城中村住户间巨大经济利益的平衡,政策性强,操作要求高,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由于缺乏现成的城中村改造政策体系与推进机制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出现偏差。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城中村改造在宗汉乃至慈溪才刚刚起步,困难与机遇同时呈现。我们可以从四个“坚持”入手,破解改造难题。一是坚持通过建立完备体制、提高协同能力,来确保改造的公平效益。二是坚持前瞻性的观念引导、激发村民改造积极性,广泛发动村民深入参与,来促进“村民自愿”氛围的形成;三是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城中村良性演变,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村民经济社会保障,来真正实现 “村民得益”的改造目标;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块实施,选择合理开发模式,来营造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统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认识,形成机制,奠定城中村改造的组织保证

1、抢抓机遇、遵循科学、勇于担当。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明确认识到城中村改造既是挑战好是机遇。既要有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勇气,也要有科学决策、按规律办事的智慧。要彻底破除怕失面子、怕麻烦的思想,从对周塘东村发展负责的高度认识城中村改造工作,以周塘东村的村民办实事、为村民谋福利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投身于城中村改造工作之中。

2、从组织人事入手,形成机制。村级组织要抓好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工作,保证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解决城中村问题。组建一套专门班子,制定一套适合本村情况的工作方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改造规划。同时制定城中村改造教育培训计划,对城中村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城市化知识专题培训;对普通村民进行通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城市化意识。

3、协同配合,构建高效推进机制。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管理、户籍管理、街道村组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做好领导和服务,为每个城中村设计好未来远景,做好指导、规划、宣传、联系等工作,让城中村改造成为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村民自治建设行为。改造过程成为在街道的统一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协同配合,高效推进的行为。同时强化各环节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改造的公平效益。

二、观念引导、激发村民积极参与

1、做好居住理念、生活环境、经济效益、政策发展四方面的引导。一是从居住理念上引导。建设多高层公寓、走向集聚居住,是对农民延续数千年传统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针对部分农民尤其是一些老人喜欢“上要有天、下要有地”的单家独院居住方式的现状。要做好前瞻性的引导和教育,全面宣传现代居住理念,让村民思想意识得到根本的转变。根据实际,分析当前形势,让老百姓认识到,新江路北延完成后,当前大规模拆迁已不太可能,群众要“自己解放自己”,普通村民要“翻身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是城中村改造。二是从环境上引导。实施城中村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状,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环境,杜绝农民滥建出租房导致社会治安恶化的现状。三是从经济上引导。通过算经济帐,让村民感觉到城中村改造是为村民谋福利的大事,认识到通过城中村改造,村民经济收入将持续稳定增长,集体经济也将得到快速增长,村民的保障将更加完备。四是从政策发展上引导。本着群众得益的原则,进一步创新相关政策,强化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导向。以马家路村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方案为蓝本,创新思路,在街道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公平。

2、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让城中村改造成为一种在街道指导下,由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建设行为。纵观各地的经验可以发现,充分尊重民意是做好城中村改造一条不变的规律。城中村改造,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党员、回村大学生、社会贤达、企业主等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全面推行改造前的调查、访谈、听证制度,让村民充分表达意愿。其次,要集思广益,根据城市规划和确定的用地性质,讨论明确开发强度和分配方案。让广大村民清楚,为什么确定这样一个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将来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再次,要帮助农民算好经济帐,让村民明白,容积率既定,地块面积既定,房子就只能盖这么多,如果大家所要的拆迁补偿过高,可能就无法做到收支平衡,无法实施开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就没法改变的道理。另外,城中村的改造成为村民自治行为后,对那些不愿拆迁、妨碍拆迁的村民形成为村民“千夫所指”的态势,让改造成为民众自发的行为,解开强制拆迁这一瓶颈。

三、规划先行,强化政策保障

1、严格规划控制,引导城中村良性演变。严格规划控制,控制城中村现有的规模,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重点控制用地性质和控制主干道两侧重要建筑,严禁非法建设永久性建筑物。

2、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做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为杜绝“城中村”的再度形成,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城市容量的适度控制标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开发时序,在宏观层次上发挥对城市未来整体地价、房价的引领作用。优先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控制要求,形成规划图则和文本,为改造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

3、要注重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提高规划、设计、建筑水平。根据“城中村”周边城市功能类型进行个性化设计,根据本村紧临浒山核心城区,大部分村民靠出租建造在原宅基地、自由地上的房屋挣取租金,村民存在着担心拆除房屋后无收入来源等现状,制订个性化的改造方案。在开发中适当增加路网密度,以增加商铺比例,使村民有新的收入来源,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家庭工业集聚区,安置家庭作坊,保证村民收入。

4、完善和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时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城中村改造中,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首先推行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保留村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分配权,解除农民城中村改造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和落实经济政策保障措施,推进农民“四金”化发展。一是全力打造“薪金农民”,保障民计民生。逐步完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发挥培训和就业指导功能,利用城中村改造契机,实现(土地流转与)就业安置同步进行,最大程度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安置问题。二是全力打造“保障金农民”,完成失地农民的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全力打造“租金农民”,要精心做好商业设施的规划和招商选商工作;四是全力打造“股金农民”,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走强强联合之路,组建新型经济实体。

四、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城中村改造的成败。

1、开发模式分析。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拆迁安置和开发建设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以城中村改造的名义自行组织开发建设。除部分土地用于安置村民住宅以外,整理出来的富余土地用作开发。这种模式既有利于调动村集体和村民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也基本符合国家的土地和住房政策,但由于经验和眼界的问题,开发建设水平可能较低。同时,由于拆迁改造需要比较多的资本,必须由政府大力支持。二是由开发企业独资或者由开发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合作进行城中村改造。开发企业通过毛地招拍挂拍获得土地开发权,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与村民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开发的住宅首先用来安置被拆迁户,其他向社会出售。这种模式下,一般的开发企业急于回收拆迁安置成本,往往强调将拆迁安置和开发建设控制在比较短的周期内,为避免在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造成资金沉淀,常常有短期行为。三是名义上由土地储备机构实施拆迁,实际由土地储备机构委托开发企业垫资拆迁,开发企业、土地储备机构和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三方协议,形成净地后通过招拍挂出让,出让后再用土地出让金支付原开发企业垫付的资金,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新开发企业自行组织开发建设。此种模式,由于环节众多,极易出现合同纠纷。

村居工作思路篇6

*区是*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先行一步,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片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潜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仍然制约*的发展。特别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大幅度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繁重。*区委区政府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围绕构建和谐*、文明*、效益*的目标,落实加快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实施固本强基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召开农村、城郊、城区三个片区现场办公会,从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各方面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促进了农村稳定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早抓紧抓实,力求实效。一是明确思路,落实责任。行政区域调整后,鉴于农村人口占的比重大,全区又出现了纯农、城乡结合部、市区三个片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组织人力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又于20*年上半年召开三个片区现场会,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同时根据各个片区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区财政连续三年拨出6000多万元完善三个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解决民心工程等。去年下半年,我区便紧锣密鼓地做好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并组织涉农部门到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区取经,学习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在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并于去年底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一位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一位区委常委和二位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各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到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区各套班子还分别挂钩各个镇、街道和村居,区直各单位也到村居驻点挂钩,为基层和群众解决了各种问题,化解了不少矛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安排上给予倾斜,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制订方案,分类实施。区委组织人力在对全区农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订《*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分类指导,按照启动、实施、提高发展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和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村居干部管理的若干意见》、《农村基层干部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关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带动,营造氛围。我区在各街道、镇选择5个村(居)作为新农村建设先行单位,并从项目的引进、村镇建设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在去年召开的全区新农村工作会议上,还推出了8个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分别从经济发展、固本强基、村居规划、社区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还组织村居书记到先进村参观学习,互相交流促进,使各村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今年以来,我区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典型,先后推出了自解放以来没有发生一宗犯罪案件、乡风淳朴的铁洲村,村班子带头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凤美村,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村办工业跻身“亿元村”的西南村;推广了*街道广兴村治保主任陈平北二十多年坚持当“和事佬”,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近千件的先进典型。外砂、新溪两镇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在各村居开展“党风带民风、共建新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全区上下掀起建设新农村的新高潮,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区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做到“五个坚持”,致力建设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坚持规划先行,改善村容村貌。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切实做好村居建设规划。区委、区政府在城区片、城郊片率先进行详细规划,合理控制用地,并投入200万元对原*片列入规划编制任务的41个村居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划调整后,外砂、新溪两镇积极配合市东部城市经济带规划编制,村居规划工作也全面铺开。按照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心村,形成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外砂镇大衙村将全村规划为工业区、农业区、生畜区、住宅区,并通过开展创建生态村活动,从一个脏乱差的传统型乡村,逐步演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农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街道筹资300多万元,对妈屿岛已平毁墓地进行全面绿化和开发利用,建成观海长廊和文化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岛旅游。在加强村居规划的同时,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网络建设,抓好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五改”和农村脏乱差综合治理工作,改善村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以来,各街道、镇筹资4627.9万元分期分批建设80多个“五改”项目和文化广场。

(二)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我区探索建立挖掘农业潜力促农民增收机制,调整优化产业,全面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一是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策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商品基地,誉为“百禽之乡”的五香溪村种养业、蔡社糖果、万石金鱼、蓬中毛织、大衙玉米、李厝疏菜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得到扶持和发展,全区通过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带动型、加工型、科技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拥有绍河珍珠等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雅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051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三是提高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通过开展创名牌、创品牌等活动,提高农产品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全区已通过农业部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产品14个,绍河珍珠、“玉蕾”橄榄菜等被认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雅园亚热果酒和“玉蕾”橄榄菜、贡菜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原产地标记产品认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心工程。区委区政府明确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的指导思想。三个片区现场会召开后,区、镇(街道)已连续三年投入8592万元解决农村危房修建103户、群众饮水难11890户、新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等“一保五难”问题,推动一批民心工程建设。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的解决辖区内内涝成灾问题,多方筹资约1000万元,通过连续两年的集中整治,基本解决了内涝问题,增强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改、小区道路建设及路灯、消防配套等25个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去年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居民1916户5275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93.83万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多次举办送岗下乡活动,免费举办电脑、电工、裁缝等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就业难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900人,登记的“零就业家庭”9成以上得到援助实现就业。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及因病致贫的问题,全面推行区办区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5.8万人,参合率78.3%,村(居)覆盖率90%,居全市首位。

(四)坚持素质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区把今年定为农村基层文化年,扎实开展以“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文化科技“三下乡”、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村基层电影巡回放映、村居流动图书室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针对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区委区政府先后两次召开青少年德育工作会议,开展青少年“成长路上法同行”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队赴农村基层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讲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遵纪守法,“知荣耻、树新风、促和谐”,用先进的文化培育现代农民。按省一级文化站标准建成的新溪文化中心等建成投入使用,全区107个村居中有6成以上建起文化室或文化广场。

(五)坚持民主管理,维护基层稳定。落实“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开展以“五个一”为载体的普法活动,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外砂镇蓬中村、南社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强村居班子建设,以去年村居换届选举为契机,把一批素质好、能力强、懂经济、威信高的能人选进村居领导班子。根据省委“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工作部署,抓好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分二批派出110名干部分别进驻32个村和23个涉农社区,投入资金480多万元,帮助发展一批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为提高村居党员干部发展经济、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的能力,先后组织村居书记、主任到市委党校集中培训学习,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上辅导课。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推行村务公开,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保证。近年来,通过“三个回合”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力推进大调解、青少年与法同行、老年人和刑释解教人员安帮“四大工程”,同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区在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路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得到了张德江、等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区召开全省刑释帮教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区的经验做法。根据德江书记的指示,省委办公厅还印发*区构建和谐社会系列做法的典型材料。

三、着眼未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村居工作思路篇7

明确“三农”发展新思路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应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管理工业的办法管理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结合起来,推动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科学规划,实施功能开发。无锡城乡的人口和工业密度高,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一样遇到了资源环境制约。走集约发展之路,关键是按照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科学规划和功能开发,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生态良好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强教育培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大量土地,这就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应大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以“六化”落实新思路

产业园区化。园区化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无锡实际,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符合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要求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则应放在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走资源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子。

居住社区化。建立农村新型居住社区,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结合中心城市扩展、行政村撤并和各类开发建设工程的推进,大力调整现有散布的自然村落,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

生产规模化。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应加快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大户建立原料基地与加工基地,同时注重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品牌建设。

组织合作化。建立农村经济新的组织体制,关系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内在活力。应大力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村居工作思路篇8

为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联系村居工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经街道党委、办事处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驻村居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针对街道实际,进一步加强驻村居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联系村居干部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监察员、工作指导员和干群联心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街道现代化建设。

二、具体措施

实施“下村居工作”系列服务,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多为群众送服务、办实事,在原驻村居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驻村居干部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发放联系卡片。驻村居干部向辖区村居每户群众发放联系卡,上面写明驻村居干部姓名、办公地点、联系电话、驻村居工作职责、电话等,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

2、做好联村居记录。每位驻村居干部均要做好联村居联户记录,机关驻村居干部每次下村居接待群众或在村居坐班,所有内容均要有记录,同时要有分管领导、村居干部签名备查,记录内容列入年终考核。

3、开展蹲点调研。每个驻村居干部都要深入所联系村居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村居基本情况、了解干部群众思想状况、找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村居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并撰写好1500字左右的调研文章,在5月底前上交街道效能办。

4、完善坐班制度。完善驻村居坐班制度,要求每个驻村居干部每周二下午必须安排半天以上时间在村居坐班,如遇工作冲突,可将坐班时间调整为周二上午或周二晚上,现场接待群众,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并落实措施,帮助解决村居和群众实际问题,对群众反映的涉及上级部门的问题要及时向街道党委、办事处反映。

5、强化驻村居考核。街道将把驻村居工作纳入年终机关干部立体考核内容,驻村居干部除参加机关立体考核外还要与村居干部一道,接受所驻村居干部、党员、队组长、村居民代表及群众的年终考评,考核结果按比例记入总分中。

村居工作思路篇9

**镇幅员面积91.03平方公里,总人口53115人,共有党员1460名,33个基层党支部。近年来,**镇党委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融合,从配齐配强班子着手,通过“五抓”促进“五力”,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能人治村,提升班子活力

要建设一个“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班子,选好找准“领头雁”是关键。镇党委在选拔村干部时,严格按照“五个好”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确立了“先富型”、“先进型”能人村官标准,增强班子活力。去年,镇党委在村居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中,通过“招贤用能”、“两推一选”的办法,从一批素质好、有思路、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建筑老板、致富能手中任用了23名优秀中青年担任村居主要干部,其中资产超过百万元的民营企业家有3名。目前,能人型村居干部占全镇57名村居大三职干部总数的40%,全镇133名村支两委成员平均年龄由56岁降至42岁,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以上的有83名,占62%。全镇村居干部的结构得到优化,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抓素质工程,提高干部能力

一是建立了学习制度。**镇党委以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为抓手,把抓学习、强能力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组织村居干部每季度集中学习培训一次。同时通过编发资料自学、办班集中学、技术人员指导学等方式,为村干部练就“富身功”和“富民本领”打好基础。在村居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刚结束就进行了村级干部队伍岗前培训,学习《村民组织法》、《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处理农村复杂问题、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二是结合实际,搞好交流学习。组织村干部先后到茅谷、万河、中坝等村居参观学习,把阵地建设有新意、制度完善顺民意和结构调整出特色的典型经验推向全镇。三是建立了科技下村制度,由村居选点,致富能手、广大群众参加,涉农部门讲授养殖、种植、果树栽培等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年培训达2000人次,使每位村干部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

三、抓规范管理,凝聚基层合力

镇党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坚持以“三级联创”和“五个好”党支部创建为着力点,督促村居落实了、党支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等系列制度,把村务、党务公开和财务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实行奖优罚劣、分类管理,提高村级管理水平。一是定期考查。采取百分制考评村居干部的实绩,每半年对大三职干部量化评分,每年对小三职干部业务考评,对得分在80分以下的村级组织进行谈话诫勉,限期改正。对茅谷、万河、抗建等强村典型,镇党委在“七·一”表彰会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使其他支部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二是随机抽查。凡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镇督查办列入督点,随时抽查办结和解决情况,凡办事拖沓、作风漂浮的,镇党委予以通报批评,年底考核减少分值。三是民情调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的方式进行测评,凡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停职进入党委举办的“提高班”学习,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如董家居委会三职干部思想僵化,在为企业服务和维护一方稳定工作方面不力,受到集体诫勉谈话,并被勒令找准症结,限期整顿。目前,通过强化管理,全镇村居党支部基本都能达到“五好”标准。版权所有

四、抓观念转变,增强经济实力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镇党委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引导村居干部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该镇各村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建设新农村的规划和近期目标,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茅谷村支部打响生态农业牌子,以200亩贡桃基地为核心,发展农家乐15家;万河村做起“大山”文章,制作盆景假山、种植花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大团村利用栽植经果林的传统,建成300亩无花果基地和1000亩柠檬标准示范园;老岩村引进业主建起了1000亩的朝天椒基地,使村民不出大山走上了致富路;陈家、小湾居委会与太白酒厂签订协议,发展了1000亩酿酒高梁基地,亩产在400公斤以上,人均净增收入178元;绿茶村1000亩油桐种植基地顺利实施。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不忘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镇19个村居分别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秧歌队、莲箫队、腰鼓队和乐队,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村居工作思路篇10

过去的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积极工作下,我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是新一届“两委”班子磨合、稳定之年,又是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突破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大家鼓足干劲希望我村有更大的发展,现就我村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围绕农民增收和改善人居环境工程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尊重民意,切合实际。

1、坚持在发展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

2、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在外流动党员定期通知其返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会。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了解其思想、就业和生活情况等。

3、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座谈会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2015年

1、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改变种植结构,加大对农业设施的投入,计划新打机井2眼,修防渗渠2000米。

2、重视发展经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适合经济发展的路子,找准农民致富的突破点,发展养殖业。并建5000平米养殖小区一处。

3、在村周边进行绿化,改造河道栽植杨、柳树1250棵,松柏树1100棵,保护生态环境。

4、完善村内路灯、监控、清理卫生死角,并为进村路南居民区加装路灯10盏,让村民安居乐业出行方便。

5、搞好弱势群体的低保、救济、医保工作,使居民的生活能够达到最起码的保障。

6、加大对我旧村复耕力度,搬迁安置旧村居住人口。

2016年

1、继续加大对农业设施的投入,铺设地下管道3000米,让村民在农业上增产,增收。

2、解决群众出行,硬化我村至义和堡乡间道路1公里,方便小学生上学。并沙石硬化进村至沙河的乡间道路2公里。

3、在我村旧村复耕地块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铺设地下管道2000米,改造良田。

4、修善我村低水高调工程,解决村民浇地浇树难题。

5、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

6、在村委会东侧建2000平米休闲文化公园一座,让村民有一个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2017年

1、宝平公路至我村一公里道路拓宽,并进行路边绿化。

2、建能容纳100人的老年公寓—处,使我村村民老有所养有—个安度晚年的好去处。

3、建一处100亩集休闲,娱乐,观光的农业观光大棚一处。

4、以我村为中心,吸收周边村发展农村小城镇化。

充分发挥党建活动室的阵地作用,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多搞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是我村2015―2017年工作计划,请上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支持村政建设,使我村成为新的亮点,我村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