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3:31:57

存款

存款范文篇1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71年,它在建立金融安全体系以及银行危机监管和处理银行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日本在存款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政策性调整,即处于冻结中的存款偿付制度被解禁,以实施其“存款限额保护”政策。但是,原定于2003年4月起开始实施的定期存款以外的活期存款等流动性存款的解禁被推迟2年,改为2005年4月开始实施。揭示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作用与效果以及全面解禁延期的决策因素,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变革脉络和趋势,对我国今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以及存款偿付制度

日本存款保险制度是1971年依照《存款保险法》制定的。其运作主体是由政府、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职责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建立金融安全体系,特别是银行面临破产时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保险金赔付。二是充当金融整理财务经管人,经管破产银行的管理业务和善后处理。三是指导和支援机构子公司及整理回收机构(RCC),使其完成从破产银行接手的不良债权的回收、整理以及负责经办原经营者的责任追究等事务。四是对健全银行实施资金支援以及不良债权的收购和处理。

存款偿付制度是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银行破产时由存款保险以支付保险金的形式限额偿还存款。自1986年起存款偿还保证最高金额为1000万日元及其利息。泡沫经济破裂后,金融机构破产频出,金融业萎靡不振,金融危机蕴藏的潜在危险正在慢慢地呈现显性表现,为维护金融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稳定,1996年6月至2002年3月冻结存款偿还制度,实施存款全额保护。2002年4月开始分两个阶段实行解禁,恢复存款限额偿还。第一阶段: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对流动性存款以外存款实施限额赔付。第二阶段:2003年4月起,除无息结算用存款外,全部执行限额赔付。由于种种原因。第二阶段被推迟2年即2005年4月起执行。

二、日本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一般存款人存款数额较少,人数众多,信息非对称性使一般存款人群体与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相比处于信息劣势,为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从制度上对存款人进行保护。另外,金融结构由于以下流动性风险,而影响其稳定性。(1)无论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存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非对称性,可导致存款挤兑现象。(2)由于政府实行“通常需要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挤兑冲击下可能会出现不能兑现的问题。(3)金融机构的外部效应和金融信息的非对称性,一处银行的破产波及其它,即便是优良银行也会因挤兑受到冲击。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解决以上信息非对称性和挤兑冲击问题的信用保障。

为防止体系风险发生,事前性措施主要是政府加强监管和规制;事后性对策主要是构筑金融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央行的支援机制,启动存款保险制度。但过分依赖全额保护性存款保险制度所引发的道德风险,致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的关心度下降,丧失了监督银行行动的内在动机,高收益型金融商品可能成为存款人的行动指南;对金融机构来说,无风险分担的运作诱发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易倾向高收益但高风险的金融商品。监管部门的维持信用秩序手段则出现过度依赖事后性处理方式而会放松对金融机关的监控职能行使。

为控制储户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一是要确立市场退出机制。充分行使监管职能,强调问题事前性的监管,危机管理着力点也应放在迅速处理破产银行以期维持信用秩序的目的上;二是对现行存款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在金融机构、存款人、监管机关之间搭建相互制约框架。抑制道德风险发生,减少保险体系维持费用;三是存款保险金额实行限额化。而实施存款偿付制度解禁正是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存款偿付使存款保险制度的操作更具有合理性。它实质为金融机构在破产时提供一种债务清算形式,存款人1000万日元以内的存款及其利息可使其免除承担风险的责任,即存款保险机构是风险的承受主体;另一方面保险金额超过部分偿付额度要根据破产银行财务清算结果来定,因此存款人又是超额兑现风险的承受主体,从而实现了利益和风险的合理分担。存款偿付制度解禁促使金融体系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完成了银行破产时在存款由全额保护到定额保护的转变;二是实现以价值规律和市场原理为原则的金融安全体系的重新构筑。

在日本,银行面临破产时,处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存款人直接支付保险金即存款偿付方式。二是在大藏省(现称财务省)的主导下,指定其它银行接管破产银行资产和承担其债务,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在资金上给予援助,即资金援助方式(PaA方式)。两种方式相同之处体现在对存款人保护上,限额保护1000万日元及其利息,超额依破产银行状况结算赔付。两者根本区别是启动资金援助方式,可使其银行的金融机能得以维持,避免了金融机能障碍引起的混乱,同时符合处理费用最小化原则,可减轻处理破产银行的费用支出,而存款偿付方式缺乏这种功效。自1971年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存款偿付方式从未被使用过,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其根本原因来自于金融政策上。日本政府对金融业以“护送船团方式”采取严密保护措施,“绝对不能让银行破产”的主导思想在促进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滋长了道德风险发生,致使银行内部机能退化。

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真正意义正在于它终结了“护送船团方式”的全面保护时代,处理破产银行时,合理地启动以上两个方法,而不只是由大藏省出面单纯依靠资金援助方式来解决。同时,为了达到公正性、自由化、国际化的目标,必须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之一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而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的实施有利于改革的进行,以完成上面提到的金融安全体系的重新构筑。其作用是:首先,加强了金融体系中的参加者包括存款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和自立意识,增强市场的调节和监管作用,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的制约机制。其次,金融机构由于储蓄余额的下降造成资金筹措成本费用上升而压迫经营,但同时会激活强化内部机制找回顾客信用的动机。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使金融机构错过改善经营的时机,致使破产时因为债务累计过大,存款保险费用加大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公共资金。其三,解禁后,银行存款由“绝对安全资产”转变为“相对安全资产”,可能会增加存款人将资产转向股票、债券等直接金融资产的机会,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人金融资产结构中存款比例过大的现象,又可使直接金融资金筹措的渠道得到一定的疏通和强化,缓冲在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对日本经济的不良影响。

三、存款偿付制度解禁给金融体系带来的扰动及解禁延期的原因

从2002年4月部分解禁以来,存款移动加快,由定期存款向活期存款,由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向都市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由日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其中,中小金融机构向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急速移动尤为突出。日本全國银行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相对规模较小的第二地方银行2002年4月底到7月底的储蓄余额比上年同期以2%前后递减,另一方面,都市银行的储蓄余额却在以8%强的速度递增。银行储蓄额出现了大型银行大幅度增加,地方银行小幅度增加,第二地方银行和信用金库若干减少,信用组合大幅度减少的结果。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调节机制,改善经营状况、提高自身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是制度解禁的目的之一,但另一方面这又增加了对银行的经营压力,表现在:一是活期存款等流动性存款增加使存款保险费增加进而造成金融机构的费用性支出增加。二是活期存款等流动性存款增加使银行长期稳定的放贷能力受到限制和约束,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并加大了借贷后自身流动性风险。

排除了“解禁反对派”的阻挠,小泉内阁果敢地实施了存款偿付解禁而成为小泉内阁提出的金融结构改革的一大亮点,可是,预定2003年4月起实施的“全面解禁”计划却被迫推迟2年改至2005年4月起执行,改革也有可能因此错失良机甚至出现停滞不前。但是,究其原因也实属无奈之举。(1)金融机构自身内部脆弱性由于解禁而完全凸显,为了维持金融体制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而不得不延期。2002年4月解禁以来,储蓄资金出现了急速移动,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向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移动,因此担心中小金融机构受打击过大以至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混乱。(2)与政府的金融政策相关联。2004年度(2004年4月—2005年3月)是政府处理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最后一个年度,利用各种政策手段处理不良债权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这期间,银行业务收益的亏损加大将会使银行经营压力加大,为防不测,全额存款保险体系还有必要过渡性地保留一段时间。(3)经济景气刚刚出现好转的征兆,全面解禁所带来的储蓄资金的移动将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而使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这将会导致中小企业资金调剂不畅和周转困难,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四、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启示

存款范文篇2

关键词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存款人投保银行金融监管者

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兴起于美国,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引进此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中国也正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中各个主体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如何规避道德风险,以使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研究一时间成为热点。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护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管当局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在金融体制中设置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在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救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与最后贷款人制度,作为金融监管的保护性措施,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公众信心,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同业之间的一种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体现了金融机构之间共担风险、共御危机的一种努力,它通过直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来维护公众的信心,进而防止银行恐慌,维护金融安全,明确的救助标准也规范了这个制度。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其存在的严重的道德风险使得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管,这无疑加大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成本,并最终转嫁给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

一、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是指隐藏行为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在签约后,交易的一方违背承诺,进行有利于自己、损害他方利益的行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以及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和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最大利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以致发生银行倒闭的可能性。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是先于存款保险而存在于银行体系中的,它是由于银行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责任制度形成的,是内生于银行体系运行中的。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诱发了更大的道德风险。

二、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形成

存款保险制度有四个主体,基于这四种主体我们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各种道德风险的具体形成过程。

(一)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市场约束的弱化

格林斯潘曾经讲到:真正事前的金融安全网来自于市场,因为我们需要采取那些有利于提升私人部门监管的政策,把私人部门的监管作为实现安全、稳定银行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从事过高风险活动的银行,未被保险的私人部门必然会要求更高的价格,或者干脆不与其做生意。在把存款存入选定银行后,存款人还会继续监督该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如果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存款人会要求一个更高的收益率来补偿风险溢价或者是选择“用脚投票”——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无论是哪种情况,存款人的存在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约束,这被称为“市场约束”。市场约束的存在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能有效的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但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却明显弱化了市场约束。我们知道,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成本,存款人搜集存款银行资料、监督存款银行经营活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只需要选择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进行存款,就可以减少损失,即使该银行破产存款人也能从保险机构处得到全额或者部分的补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经营活动的动力,进而弱化了存款人的市场约束机制。下面我们利用金融经济学的原理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存款人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容易引发的道德风险。

假定存款人原始存款资金为1,在银行存一年后本息和为1+r,其中r为银行年利率。存款人选择银行并监督银行经营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记此成本为c,即市场约束成本为c,c越大,市场约束能力越强。如若银行破产发生违约,那么存款人将不能收回本息,假定银行不违约的概率为p,其违约的概率为1-p。在无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的收益为R1,则有

R1=1+r-c(银行不发生违约时)

0(银行发生违约时)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即使银行破产无力支付,存款保险机构也会给予存款人补偿。我们假定存款保险机构会将本金补偿给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人的收益为

R2=1+r-c(银行不发生违约时)

1(银行发生违约时)

在这两种情况下,存款人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R1)=p×(1+r-c)=p+pr-pc,E(R2)=p×(1+r-c)+1×(1-p)=1+pr-pc,显然的,由于0

(二)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作为投保银行来说,参加存款保险之后,能大大降低银行发生挤兑的可能性,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但这同时也刺激了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的需求。据研究表明,由于银行股份制和负债经营的特点,银行本就存在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倾向,但是为了避免发生挤兑而导致银行破产,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银行会主动约束其投资行为、有效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积极改善经营绩效。而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将增加投保银行的依赖性,使其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将其所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存款保险机构,一旦承担的不适当风险过多,就会导致银行内部体系的不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金融监管者的道德风险

存款范文篇3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1933年美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由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为美国境内吸收存款的银行等存款类机构提供存款保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规定,FDIC主要承担提供存款保险,监督银行体系,接管、处置与清算问题金融机构。

继美国之后,欧盟委员会于1994年颁布了《存款保险制度指引》,要求欧盟的成员国存款保险制度必须是强制性的,保险限额最低为2万欧元,并允许实施共同保险安排,但其存款的90%以上应受到保护,保险范围可由成员国自由决定。部分国家还设定了相对较高的上限。

许多学者也提出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稳定金融体系的建议。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在当前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前提下,似乎已经渐行渐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中往往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中介的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一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较零散的储户有很大的优势,但完全的事后监督却是不可能的,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同时,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存信贷膨胀时期的“从众行为”也导致了其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从存款人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逆向选择的担心,使其在存款时十分犹豫,而一旦个别银行倒闭,往往导致挤兑现象同时在“好”银行和“坏”银行发生,“感染效应”使整个银行体系陷入“恐慌”。市场的这一缺失使得政府的介入十分必要,政府一方面强制银行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借款人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构筑金融安全网以稳定银行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传统功能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这种由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买单”的缺陷和弊端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日益显现,这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还会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扭曲。

如果不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无法得到保证,因为无论银行的损失最终是由财政拨款还是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或用外汇储备注资)解决,都会使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丧失一部分自主权。而且随着银行业对外和对内开放步伐的加快,银行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如果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依然保持目前的资产状况,那么政府对它们实施救助的频率、范围和成本肯定会逐渐增加。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各银行并不需要定期交纳保费(零费率制),并且存款保险实际上又覆盖了所有存款账户,所以我国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比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严重得多——造成已经得到注资或坏账剥离政策支持的银行不相信所谓“最后晚餐”的说法。我国银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要比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严重的一个证据是,即使是那些内部治理结构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并不存在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也达到了6%,而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则低于2%。更为重要的是,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当局根本无法通过实行差别保险费率、调整最优存款保险额上限、实施保险金返还等政策措施来改善各银行的“道德风险”动机。可以预见,如果金融管理当局不突破目前的这种制度安排,那么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所承担的偿债压力还会越积越重。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1)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稳定存款人的信心;(2)建立专业化机构,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有问题银行,节约处置成本;(3)事先进行基金积累,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处置银行;(4)增强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存款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2008年IO月,FDIC临时将存款保险限额提高到25万美元;欧盟也迅速决定在危机期间将存款保险限额较危机前提高3万欧元;同一日,我国台湾地区金融管理部门也宣布将存款保险制度上限由原来的150万新台币提高到300万新台币。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

(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正效应分析

1.处理倒闭银行和保障储户利益的整套管理体系方面的优越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理倒闭银行和保障储户利益的整套管理体系方面较为优越,比隐性存款保障制度更迅速、顺利,具有连续性。因为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要在法律条文明文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基础上运作,保险基金的来源具有事先的保障性,在短期内,政府不但可以获取定期的保费,而且不需立即承担财政支出。而隐性存款保险下政府不得不确定保险基金的来源,行动的时间可能很长。

2.有利于维护公平和效率原则,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平和效率原则,为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创造公平的信用条件和市场环境,有助于中小银行的发展。四大银行的信用是双重信用,一方面是国家信用,实现国家对国民的承诺,另一方面是银行信用,实现银行对存款人的承诺。中小银行没有国家信用支撑,社会公众心存疑虑,难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实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大银行的某些优势,中小银行可以平等地加入竞争,打破大银行垄断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对挤兑的避免和小储户的利益保障方面有优势。隐性的存款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潜伏着更大的信心危机。公众是否挤兑取决于对政府保险的公众预期,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种政府承诺,对增强储户的信心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4.期望达到存款保全和银行保护相分离。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缺乏对存款人有法可依的保障机制,但又不可能让小额存款人承担全部损失,政府往往注资到经营不良的银行,而很少采用强制市场退出,使存款保全和银行保护难以分离,加大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如果存款人利益可以通过存款保险得到相当的保障,政府滥用纳税人的钱为不良银行注资的行为可以得到抑制。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效应分析

1.对尚未形成的市场机制的侵蚀。金融产权形式的国有化和公有化,本来已经使社会公众对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难以形成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收益与风险的选择失衡,风险观念淡薄。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会使社会公众原本就十分淡漠的风险观念更加淡漠,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银行经营的冒险行为,而且银行在实施明确的存款保险后更忽视风险。存款人会把银行看作更为直接的替代,银行会在利率、服务方面展开竞争,却不愿把有关他们贷款质量的信息传递给存款人,使我国刚刚起步的信息披露受到抑制,也影响了市场规则的形成。

2.明确的存款保险加大政府的成本。对政府而言,隐性存款保险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政府在处置倒闭银行时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决策者可控制提供保障的程度甚至根本不提供保障,也有权利确定向储户提供保障的形式和时间,如可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降低总赔付的现期支出,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隐性保险的原因。

3.明确的存款保险将进一步加大银行机构的经营负担。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承担者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四家商业银行根本不存在挤兑和倒闭的风险,实际上相当于国家从国有商业银行征税用于补贴中小金融机构的倒闭风险,将降低他们的市场竞争积极性,甚至损害他们审慎经营的动力。

4.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在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健全,许多存量风险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明确的存款保险可能加大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目前,地方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是由地方政府出具担保,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以解决流动性不足或确保储蓄存款的兑付,法律上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如果建立统一的存款保险公司,就解脱了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处置所应承担的职责,鼓励地方政府多于预,这种干预加大了金融风险。

四、结论

存款范文篇4

一、存款保险的基本特点

从运行机制上看,存款保险如同普通商业保险一样,都是一种风险转移手段,都为经济损失提供补偿。实际上,存款保险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采用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更多的体现一种风险回避机制而非风险分摊机制普通的商业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摊机制,这也是保险的一项基本职能。相对而言,存款保险虽然也有一定的风险分摊作用,则更多的体现出了风险的回避机制。因为在存款保险中,保险人通常特别强调对银行在承保前的资格审查和选择,对不具备条件的投保申请人采取提高承保条件甚至拒赔。同时,保险人通常将存款保险的承保看做是对银行提供信用的特殊手段。

(二)存款保险的直接目的是保护权利人而非投保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具有三方当事人,即保证人为保险公司,义务人为银行,权利人为存款的客户。因为保险人在履行了对权利人的赔付之后有权向义务人追偿,而这正是保险人防范经营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所以存款保险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而是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制约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而该险种在国外发展非常普遍,归根到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存款保险费率厘定的复杂性

与普通的商业保险相比,存款保险风险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费率厘定的复杂性,需要考虑因素众多,通常涉及较为复杂的计算过程和大量的主观判断,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在保证保险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在存款保险费率厘定的时候,数据积累和资料来源也是非常有限,费率厘定很大程度上体现主观性。比较而言,我国如果适时推行存款保险,在产品设计和费率厘定的过程中,既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而影响存款保险的发展。

(二)外部环境条件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外部环境对存款保险的业务推广、承保、理赔等诸多业务环节构成极大的约束,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认同度不够。相对于普通的财产保险,保证保险在我国还是相对陌生,社会各界对其作用和功能还缺乏了解。特别是在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以银行为主的体系,对存款保险认识不足。其次,诚信管理和公正信用评级服务缺失。存款保险的经营离不开有效的信用中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的评级,目前不是缺乏信用评级,而是缺乏公正、有效、合理的评级体系,这不仅增加了保险人承保审核的成本,也极大的损害了承保评估的合理性。

(三)银行缺乏动力机制

从银行的角度而言,存款保险首先增加了银行的成本,这也是银行缺乏动力承保存款保险的原因之一;其次存款保险的推行会增加银行管理的难度,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施行会把原有的储户和银行的单纯的二元关系变成储户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三元关系,改变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在目前银行缺乏动力机制的情况下,存款保险推行变得较难。

(四)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带来的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险制度,也会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也是目前许多人反对推行存款保险的原因就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影响。一般认为,存款保险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增加金融机构追求盈利、从事过度风险业务的动机,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三、发展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对国外存款保险的研究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一国(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特别表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赖程度加大,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所以,在我国适时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缓解金融机构破产等事件的减震器,体现了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存款保险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该制度意味着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将变为以法律形式为主的显性担保,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同时也面临是严峻的市场挑战,要把握机遇,建立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成立专门的存款保险费率厘定机构

合适的费率水平是保证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如果费率偏高会增加银行的成本,继而影响存款保险的推行;如果费率偏低,保险公司因缺乏偿付能力而破产的化,客户所遭受的损失后果比普通商业保险更为严重。另外,考虑到我国保险公司尚不具备自主厘定存款保险费率的条件和能力,由专门机构厘定费率就变得必要。借鉴保证保险制度最成熟的美国经验来看,尽快组建专业化的存款保险费率厘定机构,利用专业力量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定价模型和计算判断方法,并可行业的指导性费率。在现阶段,可以考虑由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或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在中国银行行业协会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内社专门机构,整合资源和各种技术力量,为存款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建立存款保险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

要建立存款保险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建立从承保到理赔涵盖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完善存款保险承保审核指标体系。由于保证保险的特殊性,投保人的道德品质和履约能力和保险承保的关键,既要关注标的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更要审核投保人的品质、能力和资本要素等,需要建立全新的指标体系。其次要重视信息的积累。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信息来源有限,另一方面真伪难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经营的积极性。最后,完善存款保险理赔环节风险防范机制。要建立严格、细致并且专业的理赔调查,防止错赔现象和道德风险;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聘请相应的外部专家机构协助进行调查,保证理赔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另外,为了减少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加强市场惩处的力度。可以借鉴保险公司部分险种的分摊风险的做法,即通过让存款人承担部分损失的做法,增加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和监督,以此来抑制金融机构从事过度风险业务的可能。

(三)大力培育社会信用评估咨询业,加大信息的披露

社会信用评估咨询行业包括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调查分析机构,可以作为保险人审核信息的一个便利渠道,同时这也是我国整个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现实要求。在美国,各大保险公司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料,行业、社会上还有各种信用调查公司提供的排名、信用等级及各种信息资料,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的获取这些信息,方面业务管理。同时,要强化信息的披露,及时向公众披露金融机构真实的财务与业务等信息,借此增加金融机构的外部压力,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优化我国存款保险经营的外部环境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目前经营存款保险的外部环境尚不够宽松,对存款保险的业务推广、承保、理赔等诸多环节还有很大的约束。首先要加强社会对存款保险的认同度。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和切实改善行业形象等方面入手,加强宣传效果;其次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完善银行的市场竞争机制、退出机制,促进有效的竞争;同时也可以理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改变目前企业依赖银行的局面。

存款范文篇5

1、相关法律不健全

部分国外成功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表明,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至今尚未有任何相关存款保险问题的立法,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时缺乏法律方面的支持。

2、存在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

在隐形存款保险的制度下,银行的信用等同于国家的信用,只要国家的政治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存款人的存款就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如果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那么隐性存款制度便过渡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可能致使信用和道德的问题出现。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因为风险和收益的高度不对等,所以银行有可能选取更大风险的投资组合,而成功的收益是归于所有,但如果发生亏损,则大部分是存款保险机构来承担。所以,存款保险制度在防止出现恐慌维持稳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与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3、金融监管难以协调

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下,是由中国银监会来负责全国银行与金融机构的监督任务。所以,存款保险机构的如何监管,由谁监管,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一,倘若把一部分银行监管职能授予存款保险机构,则容易出现监管机构之间职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导致多重监管,降低了监管效率。其二,倘若存款保险机构没有监督权力的话,则无法定期性的对参保金融机构实行检查,进而不能及时的发现参保银行的问题而做出解决。所以,是否授予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权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应措施

1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法律体系

存款保险法律机制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最根本保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为了切实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但如果没有完善的法规法律,则存款保险制度也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内容,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必须从法律上确立存款保险机构的位置。国家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以及稳定性,但也不代表说法律一旦制定就无法再进行修改,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法律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来适应相应的社会环境变化,为经济与社会服务时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倘若存款保险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我国的金融业与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则应当作出适当的变更与调整,以确保存款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早在2002年,我国就颁发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时办法》,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披露制度,但信息披露的质量与内容都让人不大满意,其一是不够完整的信息披露指标,并没有涉及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补充资本;其二是对上市银行的披露信息可算是足够完整,但对于其他未上市的商业银行相关信息则非常少,甚至于连银行的年报都没有;其三是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业务的披露还算详细,但是涉及到表外业务的信息则严重不足。在完善方面,笔者认为,根据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国上市银行方面的报告应参照国际标准,推动会计制度的发展,使得在会计层面上披露的信息一致性和可比性得到保障,其二是扩大信息披露对象的范围,除了部分上市银行按照规定年报之外,其他的非上市银行也应按照规定呈交信息披露报告;其三是对银行的表外信息披露制定要求,倘若出现银行事先并没有披露的表外业务问题,则应对该银行实行相应的处罚。

3提高公众保险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导致公众产生了一种相信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的心理,在作出存款选择时常以高利率为基础,对银行是实际营运情况根本不关心,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性。因此,笔者认为公众应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在对银行信息进行了解时,不能单方面的依靠政府的披露,那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公众应主动了解银行历来的财务情况以及信用等级等,而不是完全依靠政府的披露,只有对银行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投资。不但公众自身要主动去了解,政府方面也应当帮助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有关内容的认识,使公众意识到银行也是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企业,所以也存在着破产的可能性,让公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银行出现危机时不至于产生过分恐惧感。

4、缩小保险范围

存款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一般都没有把全部存款金额都加入存款保险范围。我国银行业的负债包含同业存款、短期拆入资金、向央行借款、吸收存款与金融债券,吸收存款又有外币存款和本币存款之分。倘若对全部类别的存款都收取存款保险费的话,会加大商业银行的营运成本,不益于银行的风险管理。存款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国内银行挤兑的现象,所以应使存款保险的范围尽量小些,把本币存款视为重点保护的对象,以保证本国居民与银行业的安全。

三、结束语

存款范文篇6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风险,金融改革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商业银行的倒闭事件:初期每年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为两位数,1987~1991年平均每年则达到200家,最高一年达到250家。银行的大量倒闭使得凝聚的人们血汗的储蓄顷刻间灰飞烟灭,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投保银行可以从保险机构取得资金救助或得到存款理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和风险。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战略调整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应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一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心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帐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商业化步伐已逐步加快。为了保证我国存款人权益不受损害,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正常的国际交往,实行存款保险势在必行。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现在的存款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破产风险客观存在。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存款,一般国有商业银行中各项存款在资金来源中占70%以上,而居民储蓄存款则要占到一半,银行的自有资金即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资产负债流动性不对称,这就大大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旦管理有所松懈或出现大规模的经济不景气,就很可能出现支付危机。此外,各种信用,流动,利率风险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难度。

其次,我国正在努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建立我过金融组织体系,这样就有了要打破原有的"国家为银行保险"的旧体制,增强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而少了国家的保护银行特别是一些以前国家特别照顾的大银行的风险就大大增大了,而存款保险制度正好能规避其中的风险奠定银行转轨的基础。

第三,我国现今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增多,而国家对国民储蓄率的稳定有一定的需要。而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无论对国家经济,企业还是银行本身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行能减轻公众的担心,增强公众信心,从而提高和稳定国民储蓄率。

第四,我国已经加入WTO,而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也正要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将进入我国市场,这样一来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无论从范围上讲,还是程度上看都将是空前的,国际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相继而来的是各类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这种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为了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实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

第五,我国金融业虽正处于健康发展阶段,但因多种原因形成和积累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暴露。央行虽然调整和充实了监管力度,改进了监管手段,对存在严重金融风险的机构分别采取财政注资,央行接管,银行收购,债权转股权和关闭等整改措施,但金融环境中仍潜伏着风险和隐患。9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爆发了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经营失败,海南34家城市信用社危机,以及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广东信托投资公司破产等事件。这表明,那些累积的金融风险已开始在个别地区和个别金融机构释放出来。

总的说来,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也有弊,但无论是从客观需要还是问题的解决上,我国都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使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上少走弯路。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步骤和策略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不要操之过急,不妨先在各商业银行的系统内部实行存款保险,或按区域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然后再逐步向全国集中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过渡。这样一个缓冲是可以让执行者接受的。

2、确立金融效率为监管目标,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和制度,以不实施监管的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为下限,以实施最优监管的社会福利为上限,将监管的业绩与金融体系的社会福利直接挂钩,然后根据业绩来确定奖惩方案和数额。

3、对金融机构管理者实施管理补偿制度,以调和监管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冲突。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统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迎接挑战。本文中论述的活跃的、有弹性的、全面的监管体系仅是描述了金融监管的基本性格,如何将其融入到每一项基本规则中,体现到每一份立法文件中,笔者认为,不妨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制定产业政策,壮大我国金融机构的力量。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培植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跨国金融机构,以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其次,积极贯彻“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减少不良资产。

再则,金融改革我国尚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能够调整和规范外资金融机构的法律。还要尊重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取消“超国民待遇”,以形成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并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间金融监管的合作,倡导建立共同的防御金融危机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冯肇伯张桥云“刍议存款保险制度-兼谈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四川金融》[J]1998.6

2、刘吉舫“也谈存款保险制度”《税务与经济》[J]1996.6

3、刘泽华王晓宁“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J]1996.3

4、张萍“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动向”《安徽金融》[J]1996.8

5、郭力璞、解少锋“各国存款保险制度比较”《保险研究》[J]1996.3

6、张国海、汪宗俊“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保险研究》[J]1996.3

存款范文篇7

[关键词]存款保险投保形式融资方式赔付方式

存款保险制度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金融改革也刚刚起始,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虽然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影响有限,还不足以令存款保险制度直接发挥作用,但是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面临的破产危机已经给我们足够的警示:我国要发展和完善金融,必须正视存款保险制度,将这一制度逐步列入金融改革的范畴。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专门的保险机构,投保成员机构定期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当投保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倒闭时,由专门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替倒闭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人予以赔付的制度。作为保险的一个特殊品种,这一制度包括投保形式、赔付方式、融资方式等多个内容。作为我国金融新领域,我们有必要在这些方面逐个分析。

一、我国存款保险投保形式选择

存款保险的投保形式有两种:强制性与自愿性。强制性存款保险方案的优点在于它使所有存款人都可获得一定金额的保护,所以比其他保险方案更能够保护公众的利益;但是它剥夺了银行自由选择是否投保的权力,同时存款人不能自由选择投保的数量。在两种方案的取舍上,首要考虑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由于自愿性方案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参加保险,使得那些偏好风险因而风险更大的银行更愿意参保,而且为了避免其他银行“搭便车”,投保银行总是有动力增大资产风险,这种逆向选择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不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因此,在我国,采取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方案更为妥当。

二、我国存款保险的融资方式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或央行建立的风险准备金,二是存款保险机构收取的保费收入。关于保费收入的收取方式有两种:

第一,设立存款保险基金,采用存款保险基金方式,需要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费。要求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费以备索赔之需,保费通过保险费率来计算。保险费率的设计有固定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固定费率操作简便,而且避免了实行差别费率可能产生的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搬家”,因为对一个金融机构收取高费率就在向金融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不善、存在安全隐患的信息,但这种模式漠视了各家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水平、资本实力、风险程度等方而的差异,是一种欠公平制度安排,会助长经营较差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差别费率方式避免这种弊端的出现,但差别费率向市场传递的金融机构的管理质量、风险程度等信息,存款人可能会因此而转移存款,造成社会转账成本增加。

第二,采取非基金方式,即只有小额的初始资金,当有银行倒闭后需要额外资金时,各成员共同支付。这种方式由于其实行事后核算和资金融通的方式,融资成本可能会随着金融机构的破产而导致融资困难,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政府。这一模式将逐渐被淘汰。总体上看,存款保险机构通过收取保费方法实行事前融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存款保险制度成立之初,由财政或人民银行再贷款建立金融危机准备基金形成存款保险机构的创始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在保险机构设立后,由保险机构再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的方式向各吸收存款金融机构收取保费作为机构日常经营费用和保障基金。在保费收取方式上,应在选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因为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大大高于民营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后者恰恰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弱者,需要国家政府的扶持,因此,在保费收取方式上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在采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对后者要有适当的补贴或政策上的扶持,即采用修正的差别费率方式。

三、我国存款保险赔付方式选择

理论上讲,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的赔偿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部分赔偿两种。但是由于实行全额赔偿不但需要筹措大额资金,由于风险几乎全部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存款机构由此会降低风险控制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这种赔付方式已逐渐被淘汰。

存款范文篇8

(一)早期纠正措施。近年来,聊城中支在推进存款保险制度落地的工作实践中,针对风险信息监测、收集、研判及纠正评估等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促进投保机构健康发展、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取得了较大的推动作用。1.在风险监测上实行“嵌入式”即报。为深入开展风险分析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经营中蕴藏的隐患,有效应对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聊城中支对全辖投保机构开展了“嵌入式”风险监测工作。“嵌入式”风险监测,是指依据法定管理职责,通过建立固定联系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及时通报当期新发生的风险苗头和既定事实,共同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该模式要求县支行提取不良资产、流动性管理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对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做出总体判断和评价;要求各县(市)支行与投保机构指定专人负责风险监测制度,确定联系方式和频率,确保第一时间掌握风险苗头、制定应对措施;对紧急重大信息,要求必须做到一事一报、即发即报、急事急报、特事特报、大事快报。2.在风险报告上要求“预、快”结合。为及时捕捉风险苗头,聊城中支先后建立了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和风险信息快速报告制度,列明了具体排查内容和风险报告事项。排查要求各机构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每季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外部形势安排重点项目,结果按照风险点分布、问题集中度和变化趋势及化解措施等建档造册,并报人民银行。快速报告制度要求各金融机构坚持“预警预报”和“即发即报”的原则,对于监测发现的风险苗头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进行书面报告,按“边处置边报告、边核实边报告”的原则,及时跟踪续报事态进展及处置结果;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较长的风险事件,实行日报制度,必要时随时续报。3.在责任落实上进行全面明确。聊城中支针对风险监测、信息报送、存款保险工作推进、早期纠正“四项内容”制定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建立起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工作分级落实、金融稳定工作跨部门协作的责任体系。组织签订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责任书》、《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责任书》,明确人民银行对法人金融机构的13项风险管理责任和9项监督管理内容、法人金融机构应当履行的9项义务。对投保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落实金融管理政策、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早期纠正成效。1.推动风险化解。针对现场核查出的问题,聊城中支和县支行两级人民银行约见其全部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谈话,分析了业务发展缓慢和风险持续暴露的原因,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指定监管专员,贴身监测该行,保证随时掌握其数据、材料、经营动态、风险处置进展和重大事项。并督促该行寻求发起行帮扶,争取优惠政策,尽早处置不良贷款。该行针对人民银行提出的整改意见和要求,结合自身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一是制订了具体的不良贷款清收、核销的压降措施。截至2017年5月末,该行清收不良贷款近100万元;二是申请主发起行承接超出监管指标即年末五级分类不良率高于5%以上的部分不良贷款,拟于9月份实施,年底前到位;三是主发起行委派了专职董事长,选配了行长。推行了首席风险官机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至2017年6月,高级管理人员已逐步配备到位,待银监部门审批后即可履职;四是制定不良贷款处置落实时间配档表。2017年8月21日,下发《存款保险早期纠正通知书》,提出早期纠正要求:一是调整贷款五级分类,如实反映资产质量。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核算,确保贷款五级分类真实准确。二是压降不良贷款,提升不良资产质量。采取“一户一策”的策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对于无法自身有效化解的存量不良贷款,申请发起行帮扶,确保2017年末不良贷款降至5%以内,拨备覆盖率达到150%,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三是加大资本补充力度。进一步制定可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提升计划,加大补充力度,确保2017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2%。2.实现早期纠正目标。一是对高风险贷款实施名单制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落实专人跟踪掌握借款人经营动态及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全力清收不良资产。成立由董事长任组长、行长任副组长的不良清收领导小组,“一户一策”制定化解方案。2017年全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183.99万元。二是积极向主发起行申请重组不良贷款,2017年9月份主发起行出资422.93万元重组该行不良贷款3584.13万元。承接后,该行重点监管指标均能达标;截至2017年11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427.53万元,不良贷款占比3.72%。三是改变经营策略,严控增量授信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支农支小、实体经济、抵押为主”的授信原则。并强化风险防控、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加大问责和责任追究力度。最终,该行通过整改,各项业务平稳有序开展,经营逐渐趋于稳健,于2017年末达到早期纠正要求,并退出问题银行名单。

二、基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从法律上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早期纠正权力。基于审慎监管目标的需要,《存款保险条例》(或升格为《存款保险法》)应当明确赋予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投保机构的流动性、资本及风险指标可能触发早期纠正标准时可以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包括:对投保机构股东的监管措施;对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措施;对投保机构本身的监管措施;以及对目标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对目标机构“恢复与处置计划”持续更新的监管;对目标机构的风险评估等,以解决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二)对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早期纠正进行详细设计。我国《存款保险条例》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权力内容上的原则性设计给《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功能的实现留下了一定的障碍,需要进一步进行充分设计。一是明确早期纠正措施的启动条件。结合风险监测指标内容,明确早期纠正措施的启动条件。如当不良率率超过2%或资本充足率低于8%时需要进行预警,不良率超过5%或资本充足率低于4%,需要进行限制经营或资产业务,资本充足率为负,需要进行接管等。在启动条件的设计上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具体全面。二是出台早期纠正措施相关的办法与流程。防止投保机构出现风险问题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处置、不会处置,最终造成风险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置,进而影响存款保险的权威性。(三)进一步明确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与银保监会的权力配置。我国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法定属性不明确,与央行、银保监会的关系模糊不清,其监管权(早期纠正权与风险处置权)的设计没有与中国银保监会的监管权形成有效衔接、缺少监管措施适用依据和可选择具体措施的法律指引。因此,需要从立法上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组织构成及其与中国银保监会之间的关系和权力配置,确保实现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保证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效履行法定职责。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存款保险宣传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8.

[2]周永胜,刘鸿伟,彭慧.《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般指引》及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7.(7).

[3]黄志凌.问题银行的判断与破产早期干预机制,金融研究,2015.

[4]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管理世界,2001.(4).

[5]杨松,魏晓东.次贷危机后对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思考.法学,2010.(5).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12.

存款范文篇9

储蓄存款实名制,也称金融实名制,是指个人或法人等在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业务时要填写清楚本人的真实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或法人真实姓名及纳税人的登记号等,以保证金融的真名交易,不得使用假名、代名等非真实姓名,也不得进行无记名的金融活动。欧美各国早在50年代采用该制度,韩国自1993年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它对于由假名、代名、无名的金融活动引发以权谋私、逃税漏税、投机致富等腐败现象,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措施。它的实施有利于建立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税收制度,有利于从金融体制上防止舞弊,抑制地下经济活动。

1.有利于反腐倡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实行存款实名制后,司法机构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查阅银行电脑网络,很容易地掌握调查者个人财产的收支状况。可以说,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后,洗钱、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偷逃税款者,就会失去一道隐蔽屏障,这样就从源头上防堵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2.实行实名制,为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征缴和以后开征利息调节税提供便利。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机构就可根据银行掌握的个人收入状况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同时,使国家对利息征收调节税有可能。对利息征收调节税,不仅是国家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杠杆。

3.实行实名制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财产猛增,但一些人在办理有关金融手续时,不留下真实身份姓名,遇提前支取、挂失止付、遭受灾害、涉及继承等情况而难以提供与原单证一致的身份证件时,造成延误、差错甚至无法办理,会遇到很多麻烦。实行实名制,则可规避此类风险。

4.实行实名制后,可以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准确的信号。在非实名制条件下,存款结构比例无法确定,根据储蓄判断有效需求也很困难,拥有大部分存款的少部分人很难代表有效需求。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后,可以挤掉储蓄存款中的水分,确保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为高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银行角度看,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储蓄资金来源的透明度,有利防范差错,确保储蓄存款的安全,也将有力推动金融电子化的普及,推动金融业全社会联网。

5.实行实名制后,有利于个人信用能力的顺利评估,为个人消费信贷的推进扫除一个重要障碍。个人消费信贷被认为是拉动消费的一剂良方。然而从实际运行状况看,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现行制度下,银行无法确定申贷者的个人信用能力,放贷风险太大。而实行实名制后,个人的信用能力全部透明,银行与个人之间的信用关系更加牢固,银行的放贷风险大大减少,必将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

二、我国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几个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居民对储蓄习惯用假名或别名进行存款,真正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还需要一些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储户对实名制的大部分认同。只有居民对储蓄实名制大多赞同,才能顺利推行这一制度。否则,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习惯用假名或别名存款,并不是因为钱的来路不正,而是不愿露富,露富后怕安全成问题。在这种传统习惯作用下,若强制性推行实名制容易引起大众对银行的不信任,特别是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不稳,国家相继推出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的情况下,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生挤提存款,在银行不良资产高居不下,经营状况难有大的改观的状况下容易出现支付危机。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2.不能对私人财产权产生侵害。个人将钱存入银行后能否得到保护,能否做到对外保密,这是储户十分关心的大事。目前,我国仍未建立起完善的税收申报体系,我国《宪法》中仍未对私人财产有明确的说法。有的金融专家指出,改革开放20年来,先富起来的人可分两种,一种是遵纪守法的人,另一种是利用钻政策空子富起来的人,但这部分人从法律角度讲并不违法。因此对先富起来的人的财富如何界定它的合法性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处理不妥会让人对政策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若在此情况下,匆忙推出储蓄实名制,实际的效果与推行的初衷可能相去甚远,合法的收入得不到保护,不合法的收入得不到追缴(许多不法收入已存入银行),不仅达不到征收遗产税、所得税的目的,还会挫伤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

3.资本账户不致引起大的流失。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后,一些钱会绕过金融管制,不存到银行,而是以现金、黄金等形式储存,或将钱存到国外,以躲避实名制。从法人企业来看,前几年已出现企业逃套外汇的现象,1998年更为严重,全年共查出骗购外汇金额64.19亿美元。若实行实名制,则可能导致更大范围和程度的资本外逃。从居民个人来看,目前银行中的个人外汇储蓄存款已高达800亿美元之多,有些是从黑市或亲朋处换来的,有些是非正当的收入,若实行储蓄实名制,有一部分必然会转到国外,造成国内外汇资金流失,容易引起波动。

4.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法律条件。美国是60年代开始实行储蓄实名制,但美国建国后就建立了税收申报制度,在美国只有小费不纳税。美国的信息网络极其发达,电话均要录音,它的监督成本极大。美国的法律环境是我们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间还没有实行计算机联网,其技术条件和法律条件尚有待成熟。从韩国实行金融真名制的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在不具备成熟条件的情况下匆忙推出,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对策建议

国家早在1995年《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中就指出,“建立储蓄实名制的目的是针对那些利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的漏洞,通过侵吞公有资产、搞不正当竞争、偷漏税、骗税和走私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暴富,从而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收入中过高的部分,通过税收手段加以调节。”从这一目的看,实行储蓄实名制应是必走之路。但目前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加大对储蓄存款实名制宣传的力度,取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应该看到,实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制度基础和技术手段。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纳税申报制度、《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储蓄管理条例》以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规定》等,为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为储蓄存款实名制的推行奠定了物质基础。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储蓄存款用的都是自己的真名,同时,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有助于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应该明确,储蓄存款实名制的推行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储蓄存款的所有者和流向,消除现行存款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而不是把追究过去的错误和责任当作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充分宣传,取得储户的理解支持,而且应允许政策实施有一个过渡期。

同时,可对推行储蓄实名制进行民意测验和调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可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两次的储蓄问卷调查,增加“对推行储蓄实名制的意见反馈”一栏,增加问卷调查的覆盖面和范围,以真正摸清大众对储蓄实名制的态度和看法。另外,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金融、法律、公安、税务、财政等部门专家的意见。还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宣传。

2.我国宜实行凭身份证存取款制,将身份证管理与储蓄存款实名制结合起来。为此,应健全身份证管理,对丢失身份证的个人除收取一定罚款外,还应在新闻媒体上声明该证作废,并及时通知银行,以防止冒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3.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规,特别是完善私人财产法规界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消除人们对推行储蓄实名制后的疑虑和担忧。同时,加大资本账户管理力度。在完善纳税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对利用各种渠道逃套外汇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手软。

4.进一步健全储蓄保密制度,完善存款查询系统。目前,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有权查询个人储蓄存款的部门达11个,有权查询单位存款的达12个之多。因此,对居民在银行中的存款情况,金融机构仍应坚持“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应制订出于公益目的的查询金融情报的条件、审批制度和程序,除公、检、法及税务、海关等有权检查部门外,不得对外泄露个人的财产状况。对有权查询个人储蓄存款的单位和部门,在实施查询前必须要求其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办理必要的法律手续。银行予以配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只能提供与查询事项有关票证的复印件,不能涉及无关人员,不能提供原始账册,防止滥查、错查。有关当事人一旦违反规定,必须负相应的责任。包括如果储户没有按规定填写,不予办理开户手续;违反储蓄存款实名制办理开户手续的存折或存单一经发现,除追究有关金融机构经办人员的责任外,已遗失的存折和存单不予办理挂失手续;金融从业人员违反保密制度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经济、行政、法律责任等。

5.加快现金制度的改革。针对收入分配和流通领域存在的现金流量过大的问题,应抓紧着手修改现行的《现金管理条例》,控制单位和个人提取现金的数量,从源头上遏制大量存在的现金支付和现金结算现象,同时,积极推进支付手段的改革,逐步实现支付方式的电子化和个人收入帐户化,最终将个人的主要收支情况纳入金融机构的监控之下。

6.积极推进金融系统和税务部门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步伐。金融资产实名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对每个拥有金融资产的公民建立个人档案,并将储户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资产的情况归结在该档案之内,巨大的数据处理量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的放开搞活和人员流动趋势的增强,跨地域投资、经营、就业以及提供劳务的情况日益增多,为便于金融机构和税务机关完整、准确地掌握公民个人跨地域的收入和资产情况,各地金融机构必须及时交流内部信息,并同时将有关资料向当地税务机关传送。为了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料的充分使用,国家应在资金、技术上支持和帮助银行系统及税务部门尽快建立起一套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

存款范文篇10

存款保险制度对全国整体金融体系的完善存在利好。不可否认,我国公众对于该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社会舆论产生了些许负面预期。各大媒体讨论“存款搬家”,主要是指存款搬离中小银行去国有银行,很可能在短期上对中小银行客户产生一定冲击。但是国家积极作为,从各主要媒体和网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正面性,尤其是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2015年4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不会引发中小银行存款搬家的风险”。这个例行会议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效果显著。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经营的主要商品是特殊的金融商品,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他们的基本特征都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这是由银行业务特征决定的。例如我国境内第一家倒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银行,就是在经营不善、不良贷款增多激发民众的挤兑风波,直至国家宣布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才平息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投保银行可按照保险合同条款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当公众知道存款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二、城市商业银行角度——赣州银行为例

城市商业银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化解城市信用社累积的金融风险的产物。种种原因,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不强,无论是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还是应对风险的能力都与全国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城市商业银行是挑战,更多的是带来了机会。该制度为全部存款类金融机构设立统一平等的存款保护措施,消除了中小银行自担剩余风险的责任,使中小银行具备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制度基础,从而为大、中、小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各大媒体讨论“存款搬家”,主要指存款搬离中小银去国有银行等,笔者不能完全认同,应确切解读成“存款互搬”。从个人储蓄存款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明确50万元保费针对同一客户在单家银行的所有存款。该制度对50万存款以下的客户,增强保障,稳定性较强,由于得到全额保护,客户可能倾向于存放在利率较高的银行,这部分存款由利率较低的银行转移到利率较灵活、较高银行的可能性比较大。故50万元以上的客户最保险做法在于分散资金,存于不同银行。如此,则赣州银行50万元以上客户可能分散一部分资金存在它行,并且其他银行50万元以上的客户也可能分散一部分资金存入赣州银行,此为“存款互搬”。通过对“存款互搬”概念的理解,只要比较各行非稳定存款比例和余额即可。以赣州银行2014年的数据为例。客户层面,由于99.27%的客户(含对公和对私储蓄客户)在赣州银行存款低于50万元,存款高于50万元的客户受众比例很小,对此类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冲击不大。存款层面,50万元以上存款的对公客户占了绝大部分存款比例,为98.99%,其中财政性存款、保证金存款和信贷衍生存款占比87.42%,受该制度的冲击较小。储蓄存款中,5万元以上的存款余额占比14.71%,为可能面临存款保险制度冲击的余额。综合上述计量,赣州银行可能面临存款保险制度冲击的存款余额仅占全行存款比例13%。全国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由于其结算的便利性,预计可能面临该制度冲击的存款比例将远大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存款互搬”的过程中对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有利。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加强零售业务的扩张。主要目标在于扩大活期存款规模,降低定期存款比重,从而降低银行揽储成本,提前为“利率战”做好准备。首先,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业务。以赣州银行为例基,于城区支行先发优势,目前已有代扣水电煤费、国库集中支付、公积金归集、住宅维修资金归集和市级财政工资统发等相关业务。据统计,工资业务、代扣水电煤气费等类业务能有效增加客户资金的集中程度,从而增加储蓄活期存款。再次,加大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加大银行卡设计,包括以特惠商户等形式吸引特定客户和增强移动终端使用的便利性。例如办理银行卡与加油卡相绑定,给予一定比例的加油价格优惠,以期增加储蓄客户数量和提高客户质量。最后,加大类存款产品(包含理财产品等)的创新研发。应加快理财中心、理财系统等建设,创新研发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低的类存款产品,主要目的在于留住银行现有储源,吸收它行“存款搬迁”资金,积极引导它行50万元以上客户拆分资金流入。

2.积极拓展机构新设,合理布局现有网点。出于风险控制考虑,银监会提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应先省内、后省外,先本经济区域,后跨经济区域,最后向全国辐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积极拓展机构新设,合理合规布局城商行现有网点。以赣州银行为例,目前赣州银行在江西省地级市的布局比例为54.54%,县的布局比例仅仅为17.5%。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开拓空间仍然很大,可选择探索开设成本小、针对性强的社区银行。通过社区银行的布局,为客户完成包括物业费、停车费、水电费、话费的一站式代缴,同时与各类衣食住行商户组建营销联盟,共同扩展客户,这将快速增加银行储蓄存款客源。对于现有网点,可选取部分网点作为试点,精美化相匹配装修风格,比如某网点内设钢琴(古筝)演奏、亦或是与茶馆(咖啡馆)结合一起,成本不高,但人气聚集效果明显,形成有特设的网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