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6:15:17

出口退税制度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1

一、文献综述

1.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出口退税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邓力平(1996)、潘明星(1997)、刘怡(1998)、马玉瑛(2000)都认为出口退税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保证公平竞争。另外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1997)的研究表明,出口退税符合传统的税收法理:符合避免双重征税原则,符合流转税的消费者承担原则,符合流转税的中性原则。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置疑。唐倩(1996)认为:出口退税助长出口贸易的低价倾销,这不仅使出口利润减少,还遭受其他国家反倾销抵制。

2.出口退税率的合理确定

我国理论界基本赞同,出口商品退税率的设置从理论上讲应本着“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的原则,但对于实践中应如何设置合理的退税率,理论界有两种不同意见。邓子基(1999、2000、2003)、邓力平(2000、2001)为首的一派学者认为,出口退税率的设置应采取“中性与非中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既能使退税率的设置符合出口商品的实际税负,又可体现出国家的政策意图。王复华(2001)认为出口退税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与外贸商品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差别、有层次地对不同商品设计不同的退税率,以体现出口退税的政策导向。

3.出口退税经济效应的计量

对于出口退税在促进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的衡量方面,理论界采取的方法比较一致,大多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隆国强(1998)通过假设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与汇率贬值1%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一致的,间接测算出了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出口总额、GDP增长、国内税收总额的积极作用。陈红伟(2000)遵循此思路,估算出汇率贬值1%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相当于出口退税率提高0.92个百分点,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经济效应分析结果。陈平、黄健梅(2003)通过引入实际有效汇率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出口退税对出口规模的作用,所得到的结论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赢利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该政策对促进我国的出口增长无论在长期或短期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本领域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对我国出口退税的研究中,对出口退税的存留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持赞同态度。但是在出口退税率的确定上,是实行彻底退税还是差别退税,仍有分歧。从长远的利益看,应该实行零税率,理论界赞成这种观点的也较多,但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的话,实行零税率还为时过早,所以说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更倾向于差别退税。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外贸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分几方面来分析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1.征、退税脱节,导致退税不合理

当前由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不健全,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征税地与退税地不一致且相互独立运作,使征税机关与退税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无法避免的尴尬局面。并且由于我国电子计算机参与税收管理较晚,全国各地税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出口退税有关的海关、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联网,因而无法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以至于利用假出口货物专用发票和伪造税务机关复函来骗税的行为时有发生。

2.退税办法复杂,退税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退税手续为“两单三票”,即出口销售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税票、海关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出口企业退税的总体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企业出口收汇的过程,即企业收集退税所需凭证的过程;二是企业申请退税取得退税款的过程。由此,退税的速度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出口企业取得退税凭证的速度,二是税务机关审核退税凭证并办理退税的速度。整个过程花费很多时间,效率低下。

3.出口退税政策的立法不完善

我国于1994年制定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新税制下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随后又多次颁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和规定,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修改和调整,但关于出口退税的法律少之又少。据统计,仅从1994年到2004年,我国共出口退税方面的法规36条,其中通知有35条,决定有1条,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则几乎没有,甚至税务机关的行政解释也成为出口退税的重要法律渊源,导致当前出口退税法律支撑极其薄弱。另外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出口退税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作为出口退税制度核心的出口退税率更是调整频繁。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法治建设,切实做到依法退税

(1)要建立严格的出口退税执法责任制,明确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主管征税机关、主管退税机关的责任。

(2)充分利用“金关”、“金税”工程,完善出口退税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和防骗税、反骗税的能力。

(3)对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行为,要有明确、严格的法律界定和处罚依据。

2.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允许出口退税的条款,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1)应积极全面推行零税率,这样退税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符合国际上通行的退税原则,也有利于外贸出口。

(2)结合实际制定新的出口退税政策,扩大退税税种范围。

(3)运用税收政策支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保护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2

出口退税制度自1854年首先在法国采用,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目前,出口退税已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并普遍实施,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世界各国在出口退税方面的具体做法却有很大差异,有的国家对出口商品直接免征国内税,如美国的消费税在最后的零售环节才产生,所以美国的出口商品是不含税的,出口后也不需要退税。而更多的国家为了加强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一般并不直接免征出口商品的国内税,而是实行先按供国内消费的商品的标准计征国内税,待商品出口后,再按向海关申报并实际出口的数量,计算已征收的税款,并退还给出口商。下面介绍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法国、英国、韩国、德国等国家关于出口退税的相关规定。

(一)世界贸易组织(WT0)对出口退税的规定

WTO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允许成员国采取出口退税的措施,规定只要出口退税额不超过出口商品实际所含税负,出口退税就不能被视为出口补贴。如GATT附件9《注释和补充规定》第16条明确规定:“免征某项出口商品的关税,免征相同商品供内销时必需缴纳的国内税.或退还与所缴纳数量相当的关税或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

WTO的这一规定符合其基本原则。WTO最基本的原则是无歧视原则,这一原则又是通过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实施的。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一国国内税(间接税)制要求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承担相同的税负,故进口国常常会依照消费地原则对进口商品征收间接税。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退税才能使出口商品彻底或尽可能地以不含税价格进入进口国,避免国际间的重复征税,以符合税收具有的公平原则和中性原则。

(二)法国的出口退税制度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在税收机制上,法国的增值税属于中央税,在征收与退还方面都体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性,即增值税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再分成给地方政府,而出口退税的负担也完全由中央承担。

法国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政策,具体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免税购进,即出口商在购进出口商品时彻底免除国内税,出口后也不退税。这种免税方式有两种申报方式:1.适用于经常出口、效益良好的出口商的年度免税额度审批方式,出口商在批准的额度内自主办理出口商品的免税购进,无需到税务机关审批;对于为执行出口合同而超过批准额度的出口商品购进,出口商需获得税务机关的逐笔审批或再申请免税额度。2.适用于新成立的或有临时性商品出口的企业的逐笔审批免税额度方式。对于每一笔出口,企业都要在批准的额度内免税购进商品。二是免、抵、退,即对出口商品免征最后一道环节的增值税,对以前环节已征收的应退税款与内销商品应纳税款进行抵扣,不足抵扣的部分再结转下期继续抵扣或予以退库。这种方式又包括普通退税和专门退税,其中前者是指企业以季度或年度为时间单位向当地税收征管机关办理退税,适用于外贸业务较少的企业;后者是指出口企业按月向当地税收征管机关办理退税,适用于主要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

法国在税收征管中重检查、重处罚,如某公司某月偷逃一笔税款,税法就假定其该年每月都有相同行为,而且对这一行为上溯10年,纳税人要一次性地补齐10年的偷逃税款.这对出口骗税行为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外,法国已实现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

(三)英国的出口退税制度

英国的出口退税措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英国实行规范的增值税,故出口退税中的免、抵、退都按法定征税率办理,不存在征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的做法,出口商出口商品时享受出口零税率,而且国家不设立专门的出口退税机构。免、抵、退的做法与法国的比较类似,出口退税没有指标限制,申请多少,办理多少。

英国税法规定不仅各类出口商出口商品可享受零税率待遇,而且外国旅游者以及进入英国采购商品的外国商人也可享受出口零税率待遇并申请出口退税。

英国的出口退税办理及时。按英国税法规定,出口企业每月可以申请出口退税一次,当地税务机关必须在接到申请的两个星期内办完退税,否则即要向企业赔偿因滞期带来的损失。

(四)韩国的出口退税制度

韩国实行国税与地方税两级税收体制,增值税属于国税,自1977年开始征收。在韩国,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出口(包括制造商自营出口、委托商出口、出口商买断出口),出口商在出口商品时都享受全额的退税,商品出口时完全是零税率。增值税的退税分为早期退税和一般退税。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退税对象。前者的退税款在退税申请结束后15天以内必须支付,后者的退税款在退税申请结束后30天以内必须支付。

韩国没有设立单独的退税机构,由纳税人所在地的税务部门办理退税。目前通过电算化网络对增值税退税实行实时,动态管理。

(五)德国的出口退税制度

德国的增值税属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享税,其征、退都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

共享税在征、退方面容易引起各级政府间的矛盾,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德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设立专门的出口退税机构管理出口退税事项。一是出口退税机构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工作,征税与退税工作紧密配合,使商品出口前各个环节的税款依法及时、足额征收,而同时保证退税款到位,商品完全以零税率出口到国外。二是出口退税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独立,相互牵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管理完善。如检查部门只负责检查,无权办理税款退库;而审查并办理税款退库的部门则无权检查。

二、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出口退税制度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国1950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1958年废止,1966年又实行,1973年又停止执行,而现在的出口退税制度是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rt;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

1994年,我国税收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统一负担。

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又进行了调整。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而且,退税款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承担。

2005年1月1日,出口退税机制又得到了完善,国家全面推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1.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捌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2.规范地方出口退税分担办法。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负担分解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所属市县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等问题,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3.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4.调整出口退税率。一方面,提高了我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IT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降低或取消了“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出口商品退税率。

几经改革,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不断得到完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中央财政退税负担过大

2004年以前,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对中央财政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每年的出口退税款都无法保证及时退到出口企业。财政欠账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而且,中央单独承担出口退税款.其实质是中央隐性地对出口地进行转移支付,出口越多的地方得到的好处越多。东部沿海地区每年的商品出口要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量的80%~90%,远远大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因此,贫穷的地方补贴了富裕的地方,各地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

2004年之后,由于出口退税款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承担,中央财政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但是,这种出口退税机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各地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级政府的财力也不同,因此由地方政府支付的退税款很难退到位。拖欠退税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005年口退税机制的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例,但即使如此,对于贫穷地方的地方政府来说,也很难完成返还退税款的工作。中央财政在2005年彻底偿还了2000多亿元的退税欠账,但是,中央政府的出口退税负担又有所加重。人们担心出口退税是否又会回到2004年改革之前的情况,因为现在退税时间的确又在延长。

(二)对骗税行为惩罚力度不够,出口骗税严重

目前,我国的税收业务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算机联网,税收的征、退脱节。而且,我国的税法对骗税的处罚并不是很严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骗税行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款对不法企业来说意味着巨额的财富,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法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款,比如虚开增值税发票、假冒增值税发票或将“三资”企业挂靠在国内企业,将“三资”企业产品转为国内企业产品,在出口后骗取出口退税款。目前,犯罪分子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使得骗税行为越来越难以识别,犯罪案件日益呈现出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特点。

(三)出口退税速度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出口适用税率为零的货物,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可以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而税务机关向出口企业支付退税款的具体时间,法律却没有规定。因此,即使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负担的退税款比例,但出口退税速度慢这一情况依然存在。从目前看,自出口企业申请退税日期起,最快也要两个多月才能拿到退税款,而一般情况下要3~4个月以上才能拿到。

三、改革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收入,降低财政负担,保证出口退税

按照国际经验,在实行增值税的绝大多数国家,增值税都是中央税,但在中国和德国是共享税。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共享了增值税,那么两者共同分担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也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不同层级的政府可能在退税方面产生利益上的直接冲突。而像法国、英国等国就不存在这一现象,因为这些国家的增值税不涉及分成问题。我国2005年的出口退税体制改革虽然降低了地方政府承担的出口退税款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但中央政府负担的相对加重又使得出口退税速度放缓。因此,必须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出口退税的顺利进行。

出口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从相对静止的观点来看,降低出口退税率可以相对增加财政收入。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降低出口退税率会因减少出口而导致生产的缩减,并相应减少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其他税收,而最终减少财政收入。因此,出口退税率的升降,应与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相配合,并不能一降再降。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也必须与国家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相配套,不能孤立进行。

(二)进一步依靠出口退税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WTO规定出口退税应符合中性原则,即“征多少、退多少”,这是退税上限,而实际上,各国是“征多少、退多少”还是多征少退或不退税,完全是各国的自由,WTO并不干涉,即各国商品出口时是否真正实行了零税率,应根据出口国的国情来决定。我国因为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因此出口商品不可能完全退税,即出口退税率不等于征税率。我国的出口退税改革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在这一点上不应过分纠缠,而应将改革重点放在依靠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发挥出口退税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中实现政策倾斜,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使出口商品结构更趋合理,而对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的企业要采取其他配套改革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三)其他改革建议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3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出口退税退税模式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鼓励出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的部分或全部(甚至是超额)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长期政策就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各产业的实际国际竞争能力后的正确抉择,出口退税制度也必须为这一战略决策服务。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回顾及简要评价

从198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1988年,我国确定了出口退税制的原则,即“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1994年我国实行税制改革,在此次税制改革中规定了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的政策,继续坚持“征多少、退多少、末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原则。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规范涉外税收制度、支援贸易体制改革、扶持出口企业迅速成长,扩大出口创汇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贸的增长与出口退税的增长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特别是1998年,我国为了抵制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周边国家汇率相继贬值所带来的出口负面影响连续三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使综合退税率达到15.51%,接近征税水平,在国际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仍然增长了0.5%左右。这与出口退税的积极效应的关系密切。另外,出口退税制度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1.出口退税率整体偏低,部分行业的退税不反映其实际国际竞争力

从1999年7月1日开始,我国增值税的出口退税率有四种,分别是17%,15%,13%和5%(具体规定略)。而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是17%,13%,7%(农业生产环节免税的农产品等商品的收购单位有10%的扣除率,只需向税务机关缴纳7%的税款)。如果不考虑财政来自出口退税企业的增值税实际收入低于应征收入这一因素,则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上是吻合的,即采用的退税模式是“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这种退税模式算是一般性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对部分行业的退税并不反映其实际国际竞争力,没有用足WTO规则中允许的出口退税的条款,出口退税率整体还是偏低。笔者认为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应该,高于7%,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应立足于目前各个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差别的现实,在保护产业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方面,要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政策选择。具体而言:首先,对一些因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限制而需要长期保护的薄弱产业,如农业(指初级农产品的出口),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保护和鼓励出口;其次,对一些发展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行业、医药行业,以及一些对外开放程度低、国有经济比重高,但属于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的产业,如石油行业、钢铁行业等,加入WTO后将有较大冲击,所以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保护和鼓励出口;再次,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低下,但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一定出口竞争力,创汇率较高,加入WTO后将有利于其出口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普通日用消费品工业、玩具制造业等原则上可以采用一般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在退税模式上可以选择“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最后,对于一些稀缺的天然资源或其有战略意义的资源的出口不应鼓励,应采用“多征少退或禁止出口的措施。如天然牛黄、麝香、石油原油资源等。基于我国所处的阶段性实物相对过剩,而不是资本过剩的现状,所以,“走出去”首先表现为加工贸易向境外的扩张,而非资本的境外扩张。

2.实际税负不公的根源是出口退税政府缺乏统一性

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统一性,即相同的出口商品由于企业的性质、类型、成立的时间,以及贸易方式不同,出口退税的政策存在差异,造成实际税负不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出口退税政策的“内外资”企业不统一及“新老三资”企业不统一;第二,生产企业无论执行“免、抵、退”还是“先征后退”办法,其出口货物按增值税退税率与征收率之差计算并转入出口成本的进项税是以出口货物离岸价为计税依据的,而外贸企业收购并出口的货物,转入出口成本的增值税进项税是以购进价格为计税依据计算的显然生产企业出口环节实际税负重于外贸企业。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有悖于WTO要求的非歧视性原则。

我们现在可以考虑借鉴国际上多数国家的成功经验及习惯做法:对所有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及委托外贸出口,一律实行“免、抵、退”法,取消出口额占季度全部销售额50%的规定,凡是一个月内有末抵扣完的进项税金都得退还,并对其计算办法、管理程序及配套措施等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收购出口应采用“免税采购”、“免、抵、退”和“先征后退”并存的方法;对一部分信誉好、管理佳的国有大型企业准许“免税采购”或者“免、抵、退”;对新成立的外资企业、小型外资企业以及“免税采购”的企业超额出口的部分则实行在征退一体化基础的“先征后退”。

3.税款大量流失,其中很大部分是出口骗税造成的

部门之间行为缺乏防、调和监督、税收管理技术的落后以及公民纳税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现在比较严重的骗取出口退税现象。

部门之间行为缺乏协调与监督突出表现为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分离的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征税机关对于可以用来作为退税凭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责任心不强,因为大量的虚开发票不仅不会对其部门利益带来任何损失,而且还会给部门内的某些人员带来好处。加之我国税务管理方面的技术落后,计算机全国联网还没有实现,使得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之间以及退税机关和管理出口的海关等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不对称,这就为骗税打开了方便之门,造成骗税一时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退税机关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拖欠退税款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退税的效率和出口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想改革“征退分离”的局面,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那么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是遏制骗税犯罪的有效手段。笔者建议:首先,应加强税法、外贸形势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使公民真正理解“符合型”退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获得实施政策需要的群众支持。其次,实行出口退税“谁征收、谁退税”的办法,即出口企业出口前一环节已负增值税额的征税机关也是退税机关,具体事项由出口企业所在地的国税局负责办理通过计算机联网,出口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可将该企业已负增值税额从实际征收机关的税款账户转出,直接退还给企业。“少征多退”模式的企业,其应多退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由所在地国税局办理。再次,尽快实现计算机全国联网,建立全国综合信息库和纳税申报的电算化稽核制度,通过计算机的交叉审核和逻辑审核及时发现征收和出口环节的问题,使“征、退、管”各方的信息交流顺畅起来,从而有效防止出口骗税现象的发生。最后,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鼓励各部门支持退税政策,可以考虑未来从出口企业的创汇收入,拿出一部分补偿税务机关的税收损失,奖励海关等管理机关;另一方面,建立“滞退金”制度,规定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期限,超期赔偿纳税人的时间价值损失从而保障纳税人的权益。

4.再谈财力制约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退税数额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由预算安排的,预算具有“事先性”,退多退少是由国家当年的财力决定,并通过计划额度形式下达,而不是根据出口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总量落后于外贸的发展速度,而且结构上出现出口口岸地区额度的分配不均,造成大量拖欠退税款,财政积累的风险加大。按照我国分税制的设计,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享,而出口退税的税额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使得中央财政负担过于沉重,使出口退税与地方的利益、责任脱钩,不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所以,应增加出口退税方面的顶算资金,并建立“滞退金”制度,提高退税效率;恢复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出口退税的机制,并将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

参考文献: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4

出口退税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税收协调的结果,已经成为处理国际贸易中税收问题的一种有效并为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际惯例。各国在税收实践中一般都坚持“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的中性原则。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中也规定了“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的基本原则。这样做是为了遵循税收的国家间公平原则和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也是为了保证本国商品以真正公平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一、加入WTO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要求

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到现在,这一制度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完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作为缔约国必须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互利贸易原则、扩大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这要求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必须增强透明度,一切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办事,要求出口退税真正实现“零税率”,使我国出口商品真正以不含税价格进入进口国,避免国际间重复征税,与此同时,出口退税也不可高于国内已征的间接税,以免被视为变相补贴而造成贸易争端。因此,加入WTO后,有必要对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将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修改。

二、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过于频繁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制订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新税制下的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退、免税做了规定,但这一政策仅仅实行了一年多,1995年和1996年由于国家经济紧缩、财政负担和出口骗税猖獗,我国两次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打击出口骗税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鼓励外贸出口,我国又于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诚然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变化是有一定原因和经济背景的,但是短时间内大量的修改和变动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首先不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长期规划,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出口规划,出口退税的频繁变动会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其次,对税务部门的出口退税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给税务部门组织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二)现行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与法定征税率不一致,没有真正实现出口“零税率”

至2001年按国家税务总局测算的计算口径,我国出口商品的平均退税率为15%左右,而平均征税率按增值税计算为17%.除四大类机电产品的服装外,其他大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未达到法定征税率。这意味这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不能以真正的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增强,而且这种做法本身不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许可的全额退税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企业出口商品不能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会挫伤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从长期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的外贸出口。

(三)出口退税运用范围比较狭窄

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仅限于增值税和消费税,并没有涵盖所有的间接税,这也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存在差别的地方。《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不得因其免纳相同产品在原产国或输出国用于消费时所需交纳的捐税或因这种捐税已经退税,即对它征收反倾销或反补贴税。”此处所说的消费时所交纳的捐税是指货物应交纳的间接税。由于我国是实行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间接税除了增值税和消费税以外还有营业税、印花税、特许经营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等。为了鼓励出口,可以考虑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也列入出口退税范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也使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更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四)出口退税指标的计划性和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的不合理性

我国出口退税指标的计划性很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预测的不确定性以及受年度财政的影响,往往使计划指标与实际数量有较大出入,例如1994年和1995年计划指标分别是450亿元和550亿元,而实际应退税款分别为715亿元和846亿元,1997年情况正好相反,计划指标为735亿,而实际只退了432亿元。出口退税的计划指标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入世后,这种计划指标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会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外贸出口起到阻碍作用。

1994年税制改革前,出口退税应退还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分担,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出口退税计划不再和出口创汇任务挂钩,而是纳入工商税收计划统一管理,同时外贸出口退税指标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但是随着进几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免、抵、退”的全面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的比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全由中央负担出口退税就不太合理,而且中央也无法继续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

(五)出口退税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出口退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存在问题。出口退税涉及外经外贸、海关、税务、工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而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协作配合不到位,电子信息化手段不衔接,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灰色地带,给骗税分子以可乘之机。尽管税务执法部门为了防止出口骗税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总的看来,出口退税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并不尽人意。

其次,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上存在问题。我国目前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不同企业退税收益上的差别。在加工贸易出口上,对来料加工两头在外的企业采取免税,导致企业放弃使用国内原材料,而大量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这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不仅损失了外汇,而且从客观上限制了国内原材料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采取两种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一种是“先征后退”的管理办法;一种是“免、抵、退”的管理办法。“先征后退”的管理办法客观上由于征退税在时间上的分离,造成了征退税环节相脱节,从而导致多征少退、少征多退、未征也退的现象,容易诱发出口骗税现象。“免、抵、退”管理办法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我国自1997年起对自营出口企业实行这种管理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办法对于解决征退分离问题,有效防止出口骗税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有利于我国税收政策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实际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加入WTO后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

(一)增强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

出口退税制度的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的出口规划和税务机关的管理工作,因此,我国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增强出口退税制度的稳定性,这样做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这要求我国政府和税务机关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稳定、透明的出口退税制度。

(二)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实现彻底的“零税率”

目前,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5%,但是仍然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也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不相一致,更不符合出口退税的国际惯例。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彻底实行“零税率”,并保持这一政策的稳定性。根据有关专家推算,出口退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下降约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零点八九个百分点。可见,提高出口退税的退税率不但不会对财政造成损失,还会以刺激出口的方式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而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

(三)扩大出口退税的适用范围

根据WTO规则,首先,建议扩大出口退税税种的范围,将营业税,以及随同增值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接列入退税范围,以便进一步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建议对所有出口商品(除国家限制或禁止出口的商品以外)都一视同仁,出口货物是企业自己生产的也好,是企业从流通企业购进的也好,均允许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四)逐步取消出口退税计划指标,按实际情况办理退税

目前,出口退税计划指标的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生硬的计划指标不仅郴能对出口退税起到预测和指导的作用,还会形成一种硬性约束,对整个外贸出口起到阻碍作用。加入WTO之后,要求我国政府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在市场越来越灵活的今天,计划只能起指导作用,而不能成为一种硬性指标。

(五)出口退税由中央地方财政合理分担

在出口退税的财政负担上应该根据实际经济形势的需要改为中央地方共同负担,至于分担比例不必一律按照增值税的分成比例确定,可以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的富裕程度和出口退税的规模来确定。

(六)完善出口退税的管理

首先,完善出口退税立法体系,建立规范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简化出口退税资料和稽查手续,加强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责任分担体制。争取早日实现出口退税跨地区、跨部门的计算机联网,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金税工程”和“电子口岸”,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务机关与海关、外管、工商、银行之间建立出口退税凭证与数据资源的共享体系,同时切实落实好各部门的责任分工。

其次,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尽快建立统一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不同不应该成为对企业优惠或歧视的手段。按照WTO的要求和国际惯例,除了国家禁止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的企业和货物外,所有企业可以对所有货物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统一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的做法事实上使不同企业获得的利益不同,有背于WTO的公平竞争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笔者认为,“免、抵、退”的管理办法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与国际惯例比较接轨,有利于减少出口退税资金流量,有利于促进征退一体化,还有利于防范出口骗税,所以这种管理办法应该在我国进一步推广,不分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公司,都实行统一的“免、抵、退”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贺志东著。现行出口退(免)税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出口退税,税收中性,税收调控

一、对税收中性的理解

中性税收作为一种理论是在近代西方产生形成的,其思想源流最早体现在亚当??斯密的赋税理论之中。在19世纪末由新古典学派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在其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第一次对作为中性税收理论基础的税收超额负担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税收中性原则经历了被肯定——否定——肯定—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也在演变之中,即从早期的绝对税收中性到凯恩斯主义的非中性再到相对中性理论。

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国家征税是将社会经济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因此,税收不仅会给纳税人造成税款负担,还可能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超额负担:一方面,税收在减少纳税人支出的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其含义有二:一是国家征税应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①

税收中性的实现方式是沿着这样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对效率原则的强调,即征税有可能带来效率损失,由此而要求政府征税应尽量减少对经济个体行为的不正常干扰,一个理想的税收制度应是超额负担最小的制度;二是对普遍原则的强调,即“对价值增值普遍征税,也就是对所有经济活动按统一税率普遍征税。”②

事实上,税收中性原则的内容从来都是相对的,绝对税收中性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产生税收收入效应或替代效应,因此实现绝对的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提倡税收中性的实践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在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税收调控,从而使税收的经济效率最大化。在现行诸税种中,人们普遍认为增值税是最中性的税种。该税系由销售税衍变而来,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③由于只对增值而不是对全部收入征税,增值税避免了许多形式的销售税所具有的多阶段重复征税的特点。一方面,增值税不仅使企业在税负方面更为平等,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增值税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的稳定。显然,增值税以其自身的内在优势,与中性税收的要求完全契合,而被各国普遍采用。

二、出口退税——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结合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缴纳的间接税予以免征或退还,从而使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税收制度。它是各国为鼓励本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采取的普遍措施和制度。

(一)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1、国际惯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世界贸易组织都认可出口退税为一种促进贸易的合法措施。GATT附件9“注释和补充规定”中明确指出,免征某项出口产品的关税,免征相同产品供内销必需缴纳的国内税或退还与所缴纳数量相同的关税或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即出口货物退税,如在国内已征或应征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关税等间接税的范围之内,是合法的,不可视为补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第4款规定:“在任何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进口至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时,不得由于此类产品被免除在原产国或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所负担的税费或由于退还此类税费而征收反倾销或反补贴税”④。

2、国民待遇(避免双重征税)。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一国国内税(间接税,制要求进口商品与国内商品的税负相同,进口国往往会依照消费地原则对进口商品征收间接税。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出口退税是一种避免重复征税的有效措施。事实上,对出口货物免征或退还已缴纳的税额,同时,对进口货物征收与国内货物同等税率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既可以避免两国对同一货物的双重征税,又可使进口产品承担同国内产品同等的税负,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公平竞争。

3、属地税收管辖权。根据间接税的属地原则,各国的消费者只负担本国的纳税,没有义务承担别国税收,而对货物出口征税就等于一国政府向他国消费者征税。从理论上讲,税收负担和摊派费用只能由本国居民负担,而不能转嫁给国外消费者,因此,那些出口商品的国家将已征税的部分退还给出口商品的所有者,进口商品再按国内同类商品征收相同的税收是完全合理的。一个主权国家,在税收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包括课税权和减免税权。对出口的货物,在不损害别国利益的前提下,一国有权决定对该项目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缴纳的税款。这是国家主权的具体体现,国际社会对此必须尊重。世界各国的流转税均是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来制定各项规定的。我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条例中所作的征免税规定只适用于中国境内,而不适用于境外。因此,相应的出口退税也当然适用属地管理原则。

4、宏观调控。国家在制定出口货物退税政策时,既要符合出口货物退税的国际惯例,又必须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会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国家对某些出口产品的鼓励或限制在政策制定时都会有所体现。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出口退税,以实现其税收杠杆的作用的。

(二)关于出口退税模式的分析

符合税收绝对中性要求的出口退税模式是政府对所有纳税人出口的任何物品全部退还国内已征间接税,其内容包括效率性和普遍性两方面的要求。效率性原则要求退税管理的科学化和退税申报手续简便易行;普遍性原则要求退税对象普遍、退税范围普遍、退税方法一致与退税率设计上的零税率。但理想税制和现实税制通常有差异,绝对中性的出口退税模式是建立在国际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的,它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中性原则运用于一国出口退税制度设计时往往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出口货物垄断势力的存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各国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当一国出口货物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相当份额并足以影响甚至控制市场价格后,这种货物就拥有了垄断势力。出口国对该种货物征收出口税,调节垄断利润反而可增加本国福利。如目前我国纺织、家电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同行们,对这些出

口商品适当征税,使其边际成本上升,不会影响到出口,反而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通过市场的方法培育他们的竞争力。因而,对此类货物就没有必要实行完全的零税率。

2、出口商品存在负外部性。它是指出口商品的私人边际成本低于其真实社会成本时所导致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如我国的资源性产品其私人边际成本往往低于社会边际成本,生态环境恶化都应记入资源性产品出口的社会边际成本。此时,若出口产品纯粹以私人边际成本为标准,便会造成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此时应通过征收出口税,使私人边际成本上升,方可消除由负外部性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因而,对此类货物出口没有必要实行零税率,甚至根本不予退税和免税。

3、出口税与国内税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税收收入主要包括国内税收入与出口税收入两部分,因此在税收收入总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出口税与国内税之间会产生替代效应。如果对出口货物免征税,则由此产生的财政缺口势必需要通过增加国内税来填补,这样会增加国内税的效率损失。因此在决定是否开征出口税及确定出口税规模时,既要衡量国内税与出口税的替代效应,又要全面考虑本国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收入目标等多方面的现实需要。

4、征管缺陷。政府凭借征税权纠正市场失灵,但由于政府官员的素质问题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等因素将导致政府干预失灵,从而在征税领域产生征管缺陷。我们同样可以理解纳税人和税务官员总是在征税与偷税、骗税与反骗税领域不断进行博弈的情形。我国目前少征多退和出口骗税严重的情况表明,在出口退税领域所进行的博弈过程中政府所处的劣势,这种情况迫使政府不得不改革出口退税制度。

综上分析可知,现实中的出口退税制度可以而且也应当是相对中性的。一方面,税收中性原则严格落实到出口退税政策上,应体现为对出口产品所含的国内流转税进行彻底退税,退税率与征税率完全一致,这应是出口退税机制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税收调控原则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则表现为对征税率与退税率之间存在差异的运用,从而有助于国家特定政策目标的实现,这是各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的普遍现实性。换言之,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是出口退税税收政策制定的两极,税收中性是其上限(即最高按征税率确定退税率,否则就有补贴之嫌),税收调控是下限。好的税收政策,既不能高于税收中性的上限(即税收的调控超过市场自身调节),造成过多的额外负担,也不能低于税收调控的下限,否则,无法实现税收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三、我国出口退税法律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有机结合

我国出口退税改革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一轮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是我国应对目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尝试。

(一)我国出口退税的沿革与现状

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1994年的财税改革,结合增值税条例的全面实施,重申了对出口商品实行整体税负为零的零税率政策。从1994年至2003年的10年间,根据我国中央财政承受力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口退税率几经调整。应该肯定,⑤出口退税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出口退税结构,不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数额超出了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利于出口贸易的科学、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虽可称为外贸大国,但还称不上是外贸强国。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出口市场存在危机,企业盲目扩大出口、恶性竞争、低价竞销,也给了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口实。因此,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在技术和质量上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为世界市场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和服务已变得刻不容缓。

(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内容

200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对出口货物退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有关措施从2004年起正式实施。这次出口退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⑥

2、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的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3、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4、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制,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5、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三)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特点

1、标本兼治——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出口退税问题。(1)出口退税改革与增值税改革同时进行。出口退税涉及两个税种,即增值税和消费税,其中主要为增值税。一个国家增值税税制的特性决定了其出口退税制度的选择,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解决增值税的制度设计问题。增值税税种规范,其出口退税运作方式也规范,否则相反。改革和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必然要求出口退税运作方式与增值税制相配套,真正形成内在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其中,关键是要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以有利于出口退税中性目标的实现。(2)关于退税负担与分税制。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应与税收分享体制基本一致。我国增值税地方分享25%,而出口退税则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利益分享与责任分担不对称。此次建立共同分担机制,符合分税制要求,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出口欠退税的问题,也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群体性骗取出口退税问题的产生。

2、立足于国情,遵循国际惯例。(1)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符合国际惯例。按照WTO的规则,出口退税的最大力度不能超过“零税率”,否则将被视为对出口产品的政府补贴而受到制裁。但一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目标和财政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在法定征税税率以内确定适当的出口退税水平,既可以选择退税和不退税,也可以选择多退税和少退税。(2)借国际规则扩大对农产品的支持。目前农产品的各种政策支持还没有纳入WTO的框架之内,所以各国都运用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产品进行支持。我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产品也做了特别的规定:现行出口退税率为5%和13%的农产品和现行出口退税率为13%的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生产的工业品,维持原有的退税率;对部分农产品的加工行业的产品还提高

了退税率。(3)借出口退税改革,力求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实际压力存在;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商品在外国经常遭到反倾销的调查,虽然其中有贸易保护的原因,但也与出口商品的竞相压价有关,而这主要是基于国家退税的支持。所以此次改革既要缓解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要培育和发展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3、从国家产业政策出发,发挥税收调控职能。(1)税率调整的差异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新政策根据不同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需求情况,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的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对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实行差别待遇,有利于推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推动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这次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历史欠退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新的退税机制保证“新账不欠”,将提高生产企业通过制扩大出口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贸制的发展。

4、从提高效率角度,体现税收中性原则。出口欠退税与出口骗税问题是我国出口退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上的收支责任不对称,对发达地区的隐性转移支付,造成地方政府在“增收”与“退税”上的激励不对称,再加上实践中的征管缺陷,导致应征未足额征收与出口骗税并存,相应欠退税现象也就日益严重。出口欠退税与出口骗税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不符合出口退税中性的要求。这次改革针对这些现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新机制,引入地方政府退税方面的责任,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累进欠退税由中央负担,目的就是要解决出口欠退税与出口骗税问题,尽量减少效率的损失,实现即征即退。

一般来说,税制改革之是否成功,需要三个标准来判断:(1)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2)税制改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而不需要频繁变动;(3)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如何。这些标准,对出口退税制度也同样适用。此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成效如何?是否做到了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有机结合,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陈共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177页。“

②刘溶沧、马王君:《税收中性:一个理论经济学的分析》,载《涉外税务》1999年第1期。

③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第212页。

④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二),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07—508页。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6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变迁

我国出口退税的做法可追溯到1950年,当时已有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的规定。1958年,我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中止。

1973年,工商税制进一步简化,我国对进口货物不征税,对出口货物也不退税,出口盈亏由外贸部与财政部算帐。

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退税。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由于当时没有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流转税都纳入了消费税系列,所以退税率不是很高,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也只有11.2%。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制定实施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法[1994]31号),具体规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退税的税额计算方法、出口退(免)税办理程序及对出口退(免)税的审核和管理。平均退税率一下子提高到16.63%。

1996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下调,平均退税率降至8.29%01998年和1999年我国又多次将退税率上调。以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之后几年,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央财政的退税支出又重新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出口退税指标成为控制该项支出的重要手段,但越积越多的出口退税的欠款又形成了中央财政的一笔隐形负债。

2002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二是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三是新增加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企业的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解决。具体的退税办法: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2005年我国对退税办法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规定:从2005年起,中央负担超基数退税的92.5%,地方负担7.5%;出口退税基数不变;出口退税从中央库统一办理,年终中央与地方清算退税。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2005年8月,国家再次改革出口退税制度,业内称之为现行出口退税制度或出口退税新政。

第一,出口退税对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内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收购后直接出口或委托其他外贸企业出口的;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出口的;对外承包公司及对外承接承包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外轮公司、远洋运输公司;以及企业用作境外投资的货物等。

第二,出口退税运作方式。现行的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办法主要有六种操作方式,一是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二是外贸企业含税购进的货物出口后再办理退税的“先征后退”管理办法;三是卷烟出口企业实行免税购进,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四是国产钢材和新疆棉实行的“以产顶进”办法;五是来料加工实行进口、加工环节免税,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六是对国家统一规定的免税货物,无论是否出口销售一律给予免税的办法。

第三,出口退税税种、税率。根据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消费税的应税货物,退(免)税率仍为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率。在解决中央财政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下,2003年10月以来,国家对现行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改革,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第四,出口退税负担机制。①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②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③2005年1月1日起,规范地方出口退税分担办法。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负担分解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所属市县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等问题,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④2005年1月1日起,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第五,其他方面。①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②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③自2006年1月1日起,为规范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

二、我国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过大、过频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制订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新税制条件下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退税或免税作出规定。但在上述管理办法出台后的一段时间内,又多次对其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包括退税率的数次调高、具体规定的更改,操作和管理要求的变化,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的现实说明,我们尚未找到出口退税的规律,这就决定了每次修改补充只能是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一是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规划,并且降低退税率也会加大生产成本,降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对税务部门出口退税工作也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政策的调整需要有关税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规定,有些工作程序可能因此要加以修正,而且还要对企业办税人员进行辅导,这无疑要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此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些具有“回逆性”,即政策调整后,要上溯到以前某个时间开始实施,这有时会使退税工作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

(二)我国出口退税法制建设不完善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己经失效。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三)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

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不统一的退税政策造成不同企业间矛盾重重。

第一,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矛盾。出口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增强了生产企业的直接出口积极性,但是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尤其是传统和中小型企业)缺乏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尤其是缺乏对于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交易规则的了解,往往出现国内、省内,甚至区内同行业企业低价竞争,重复出口,不能应对反倾销等问题,而外贸企业不能直接实行“免、抵、退”,必须先收购生产企业的产品,而生产企业更愿意直接通过出口实现退税,造成外贸企业出口产品来源大量减少,严重影响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和竞争能力,也打乱了国内出口的秩序。

第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矛盾。国家强调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出口退税的支持,而不重视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出口退税,这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相违背,而且中小企业由于融资能力有限,对于出口退税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造成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第三,全部(产品)出口企业与一般出口企业的矛盾。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的产品100%外销,其产品享受出口生产环节免增值税政策,但是生产企业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不能够抵顶内销货物(没有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只能等待退税,而在退税不及时的情况下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四)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管理必须同步、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否则势必会出现漏洞。由于出口退税政策上的不完善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使当前的出口退税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退税机关与征税机关不统一,征退脱节,骗税时有发生。征收机关负责出口征税,各地专责的退税机关负责出口退税,使征税与退税分离,信息流通不畅,不便于统一管理。

第二,地方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第三,退税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部门协调不力,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企业资金现象严重。出口退税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退税部门也涉及征收、计会、信息等部门,同时还要涉及海关、外汇、外经贸等部门,如果其中一个部门滞留单证或电子信息,那么整个退税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出现退税缓慢、滞后期长等问题。

第四,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方式和手段低效。

第五,缺乏高效可行的系统性约束,税务部门与海关等部门经常出现管理上的脱节,与出口退税同时出现的,是不断发生的骗税现象,给国家造成损失。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

判断一国的出口退税政策优劣与否,首先要看其是否遵循税收公平的原则即出口退税政策既能解决国际贸易中公平税负问题,又能避免双重征税,使得国家的贸易行为完全符合WTO规则,能够满足国际贸易良好秩序的需要。同时要看这一政策对本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推动作用如何,是否能够增强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实施有效规范的税收流程,保证外贸秩序,增强企业活力,使出口企业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步伐,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运用

第一,取消退税计划指标,建立“滞退金”制度。为了保证纳税人的权益,监督退税机关的工作效率,要规定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的时间期限。关于退税的时间期限,如果财力允许,我国税务部门可借鉴瑞士的做法:瑞士增值税退税分为年退税制、季退税制和月退税制,出口企业可灵活选择退税期,及时得到退税,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加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外贸发展。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办理完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要赔偿纳税人税款的时间价值损失,比照税款滞纳的方法,支付纳税人出口退税款的“滞退金”。

第二,我国的退税政策应以不违反WTO规则为前提,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对出口退税政策也可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区别产品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退税政策。①对不具备明显优势、国家市场上与它国产品竞争激烈、技术或品牌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实行彻底退税;②对普通产品实行适度退税。可根据我国财政的负担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情况变化给予适度退税,灵活调节退税率;③对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不退税或少退税。如我国的电视机、自行车、打火机、纺织品等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不退税或少退税。

第三,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实际,灵活、合理制定政策,掌握退税率。①对一些因资源条件等“先天因素”限制而需要长期保护的薄弱产业,如农业(指初级农产品的出口)等,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加以保护和鼓励出口;②对一些发展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医药行业以及一些对外开放程度低,国有经济比重高,但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和潜力的产业,如石油、钢铁行业等,应采用“少征多退”的模式加以保护和鼓励出口;③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低下,但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创汇较高,加入WTO后将有利于出口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普通日用消费品工业、玩具制造业等,原则上可以采用一般的保护和鼓励政策,在退税模式上可以选择“征多少,退多少”的模式;④对于一些稀缺的天然资源或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如天然牛黄、鹰香、铜及铜基合金、白银以及煤炭资源、石油原油资源等)的出口不应鼓励,应采用“多征少退”或禁止出口的措施。

第四,进一步考虑扩大出口退税税种范围。中国目前出口退、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依据WTO规则,退免的间接税还包括销售税、执照税、营业税、印花税、特许经营税等等。为了加大税收鼓励出口的力度,可以把营业税列入退税范围,也可以把随同增值税等三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列入退税范围。

第五,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税的改革政策同步进行。调整增值税政策,保持政策的统一。一要继续提高退税率,力求同征税率保持一致;二要统一出口商品政策,不论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还是国内采购都要退税;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使流通型企业出口和生产型企业出口在退税时间上大体保持同步,使他们处于相对平等竞争的地位。

出口退税主要涉及增值税,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税的改革政策同步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增值税制度的改革,实行规范、中性的增值税制。理想的增值税的改革要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准许资本、财货的进项税金能得到抵扣,消除重复征税,保持增值税的中性,使商品出口时全部进项税都能退还;对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消除实行不同税种带来的税收负担差异,做到真正的税收公平,对劳务出口同样要实行退税政策。

第六,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并逐步取消WTO规则禁止性的出口税收支持措施。WTO规则原则上也不允许采用行政手段限制产品出口,只允许征收出口关税。我国加入WTO后,列名禁止出口的产品将减少,除对少数产品继续运用出口关税的手段进行限制外,也可考虑再加用国内税的手段,这就是对少数需要限制出口的稀有资源和紧缺物资,不退免应征的增值税、消费税,或视情况差别,减少退免税,要逐步取消WTO规则禁止性的出口税收支持措施。

(二)出口退税管理

在我国己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出口行为是一种比较单纯的市场行为,而出口退税的计划控制与集中管理,使得退税信息、退税额度、退税进度,乃至退税率差别等又具有极强的计划性,不能够充分和及时反映企业的国际市场出口行为,造成占压企业流动资金,甚至侵蚀企业利润,降低企业国际信誉等幅面效应。要抑制和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必须加大出口退税管理改革力度,加强海关、银行、外贸、外管与退税部门之间出口退税的协作管理,建立科学、严密的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保证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出口动态,“0距离”、“0间隔”地支持企业出口。

第一,在海关管理方面海关在出口商品的监管上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加大打击力度。首先,建立了高风险商品数据库,业务现场直接将易伪报成高退税率的商品收集到数据库,作为海关审单和查验工作的指导;其次,在审单环节加强对重量与数量逻辑关系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风险商品的布控力度;最后,在查验环节提高风险意识,积累高风险商品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建立出口退税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①对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的实施机制,简化退税环节,提高退税效率,尽量杜绝出口欠退税现象的发生,降低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获取成本,提高外贸企业从正常退税活动中获得的净收益,鼓励外贸企业通过正常渠道依法获取出口退税。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日常监控,尽量减少退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大对退税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违约成本;②对税务机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对税务机关和退税管理人员要明确权的范围和职责,对认真履行权职责的税务机关和退税管理人员给予较高的报酬或相应的激励(包括货币、名誉、职位等),并在退税管理岗位上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设置相应的退税管理考核指标,如平均退税进度、骗税发生次数、外贸企业退税满意程度等,对税务机关的退税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酌情给予奖励或处罚约束机制上强化内部监督约束。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约束,建立退税公开制度,加强退税执法检查,加大退税管理腐败寻租的查处概率和处罚力度,提高退税管理人员的违约成本,确保税务机关退税行为的合法化;建立严密、高效的出口退税控制机制充分利用“金关工程”、“金税工程”,完善出口退税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管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一方面充分发挥“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对出口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电子信息进行及时、真实、全面核对的作用,建立一个基于统一应用平台上的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赋予电子信息以法律效力,逐步实现计算机自动汇集相关信息、自动办理退税。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规范涉及各出口退税部门的行为。加强海关、银行、外贸、外汇、财政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相互监督、制约,从机制和技术手段上有效地控制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问题,产生协调的效果,最终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加强对出口退税全过程的监控。

第四,逐步实行征退一体化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企业出口货物的退税申报同应纳税额的申报一体化,实现了征退一体化,不仅更紧密地把税收征管信息和退税信息结合起来,便于税务部门全面掌握企业的纳税和退税情况,更容易监测出口退税,同时也减少了税收管理环节,降低了税收成本。征退一体化可以直接减少出口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出口退税中存在的大量拖欠问题,与征退管理脱节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在取消出口退税额度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征退一体化的新型征管体制。扩大免、抵、退税、免税购买等促进征退结合的退税管理方式,征、退一并申报,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征退不衔接的问题。

(三)实行弹性的出口退税率制度

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确实需要依靠出口退税制度尤其是出口退税率来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但应该审慎地使用非中性的出口退税措施,对宏观调控权进行适当规范。具体地说,首先应该规定出口退税率可以浮动的范围,其上限当然是WTO规则允许的征税率,同时根据对未来一个时期财政和外贸情况的预测,制定最低的退税率。然后,应该规定谁有权对出口退税制度、退税率进行调整的权力应该归国务院,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最后,应该规定宏观调控权行使的程序,包括听证程序、调整前对纳税人留有的最短过渡时间等等。

长远一点看,我国劳动力的成本正在升高,并面临着东盟国家的挑战,可以说目前主要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正在失去。当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比较优势失去的时间也许会比一般的预测更早到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出口产品价格。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创造条件,实行中性的出口退税政策,使我们的产品能够按照国际惯例以不含间接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四)加强立法,建立出口退税制度法律体系

由于强制性的出口退税制度变迁在施行中缺乏“强制性”,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法制建设,将出口退税政策上升到法规层次,尽量减少出口退税的人为干预和计划控制,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新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对于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跨地区收购产品出口退税不予办理或故意拖延办理时间的,给予必要的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维护正常的出口退税和出口经营秩序,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中间梗塞”现象的发生,维护依法行政的严肃性。

出口退税制度应该建立在国家法律还是部门规章的基础上,这是不容争辩的问题。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经济领域的制度还很不完善,需要经常地进行调整。因此,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对某些领域的经济问题进行立法,现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就是这一授权立法的表现形式。出口退税制度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制度,在我国目前还不成熟,不宜出台法律,因此选择授权立法的形式,但是,应该根据出口退税实践,选择比较成熟的规范进行授权立法或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并严格限制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权力。

结束语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唐海燕.国际贸易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5]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6]陈蕾.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税收征纳,2007,(2).

[7]吴丽冬.浅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面临的问题与调整策略[J].科技咨询导报,2006,(8).

[8]马用民.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31).

[9]易凯.对出口退税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建议[J].税务研究,2006,(3).

[10]林谷.出口退税负担新机制问题研究[J].南方经济,2005,(4).

[11]夏杰长,汪敏,陈昌盛.出口退税新政:潜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税务研究,2004,(10).

[12]林淑云.浅析福建省外资企业出口退税的有关问题[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4,(3).

[13]张丽英.现行出口退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论坛,2004,(12).

[14]屠庆忠,金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2003,(6).

[15]徐晓慧,刘曙光.我国出口退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6]魏文强.我国出口退税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J].陕西审计,2003,(4).

[17]刘秀萍.现行出口退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对外经贸财会,2001,(12).

[18]陈新忠.当前外贸出口退税存在问题成因解析[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5).

[19]崔学斌,关鉴航.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20]赵广林.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涉外税务,2001,(6).

[21]宋长军.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1,(10).

[22]Michaelkeen,JackMintz.TheoptimalthresholdforaValue_addedTax.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4(88)

[23]Ebrill,I,Keen,M.J,Bodin,J.TheModernValueAddedTax,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01

[24]Shan.JandF.Sun.Export-LedGrowthHypothesisforAustralia:anEmpiricalReinvestigation.AppliedEconomicsLetters.1998,5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7

第二条旧设备的出口退(免)税管理由出口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旧设备是指出口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过的设备(以下简称自用旧设备)和出口企业直接购买的旧设备(以下简称外购旧设备)。

第四条出口企业出口旧设备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持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认定手续。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本办法所称出口企业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方式包括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

第五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其应退税额:

应退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金额(不含税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退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已提折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须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折旧年限计算提取折旧,并计算设备折余价值。主管税务机关接到企业出口自用旧设备的退税申报后,须填写《旧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见附件1)交由负责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税务机关核实无误后办理退税。

第六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自用旧设备后,应填写《出口旧设备退(免)税申报表》(见附件2),并持下列资料,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

2.购买设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3.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旧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旧设备的,除上述资料外,还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凡购进时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其他单证齐全的,实行出口环节免税不退税(以下简称“免税不退税”)的办法。

第七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外购旧设备,实行免税不退税的办法。企业出口外购旧设备后,须在规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期限内填写《出口旧设备退(免)税申报表》,并持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购买设备的普通发票或进口完税凭证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免税。

第八条小规模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和外购旧设备,实行免税不退税的办法。

第九条申报退税的出口企业属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的,其自获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资格之日起出口的自用旧设备,主管税务机关应核实该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未计算抵扣后方可办理退税;如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该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计算抵扣,则不得办理退税。

第十条出口企业出口旧设备后,须在规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旧设备的出口退(免)税。主管税务机关接到出口企业申报后,须将出口货物报关单同海关电子信息进行核对,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及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核实的普通发票,通过函调的方式核查其纳税情况。对普通发票的函调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根据本地情况自行确定。对核查无误的出口旧设备予以退(免)税。

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的出口旧设备,凡企业能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的,实行免税不退税办法;企业不能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及其他规定凭证的,按照现行税收政策予以征税。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8

第二条旧设备的出口退(免)税管理由出口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负责。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旧设备是指出口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过的设备(以下简称自用旧设备)和出口企业直接购买的旧设备(以下简称外购旧设备)。

第四条出口企业出口旧设备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持下列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认定手续。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3.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本办法所称出口企业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方式包括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

第五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其应退税额:

应退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金额(不含税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退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已提折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须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的折旧年限计算提取折旧,并计算设备折余价值。主管税务机关接到企业出口自用旧设备的退税申报后,须填写《旧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见附件1)交由负责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税务机关核实无误后办理退税。

第六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自用旧设备后,应填写《出口旧设备退(免)税申报表》(见附件2),并持下列资料,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

2.购买设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3.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旧设备折旧情况确认表》;

4.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旧设备的,除上述资料外,还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凡购进时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但其他单证齐全的,实行出口环节免税不退税(以下简称“免税不退税”)的办法。

第七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外购旧设备,实行免税不退税的办法。企业出口外购旧设备后,须在规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期限内填写《出口旧设备退(免)税申报表》,并持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购买设备的普通发票或进口完税凭证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免税。

第八条小规模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和外购旧设备,实行免税不退税的办法。

第九条申报退税的出口企业属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的,其自获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资格之日起出口的自用旧设备,主管税务机关应核实该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未计算抵扣后方可办理退税;如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该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已计算抵扣,则不得办理退税。

第十条出口企业出口旧设备后,须在规定的出口退(免)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旧设备的出口退(免)税。主管税务机关接到出口企业申报后,须将出口货物报关单同海关电子信息进行核对,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及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核实的普通发票,通过函调的方式核查其纳税情况。对普通发票的函调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根据本地情况自行确定。对核查无误的出口旧设备予以退(免)税。

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的出口旧设备,凡企业能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的,实行免税不退税办法;企业不能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或出口货物证明及其他规定凭证的,按照现行税收政策予以征税。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危机;出口退税;困境

国际需求急剧萎缩对我国外贸的冲击日益加深,出口形势严峻是当前中国经济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为了防止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加速萎缩和缓解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口退税调整被用来作为稳定外贸出口的主要财税刺激手段。

1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1]

1.1出口退税调整频率加快: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口退税调整被用来作为稳定外贸出口的主要财税刺激手段,从我国税改以来历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来看,此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频度呈现出显著加快特征。从1994年税制改革直到危机爆发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仅历经了五次大幅度调整(注:不包括小幅调整),这五次大幅调整时间分别发生在1996年、1998年、2004年、2006年和2007年,每次调整间隔均超过一年。随着此次全球危机蔓延和扩散,为了避免出口遭受负面冲击持续加深,自2008年8月份以来我国已累计连续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率之快实属历史罕见。

1.2出口退税调整力度加大:此轮出口退税调整力度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亚洲危机期间政府把除“两高一资”以外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从3%、6%、9%三档调高至5%、13%、15%、17%四档,而此次出口形势远比当年严峻,出口退税率已上调至5%、9%、11%、13%、14%和17%六档,并且多数出口产品退税率上调幅度均超过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经过连续七次出口退税调整后,当前全国已有1971个税号商品实现了出口全额退税,即把已征收的出口商品增值税全部退还给出口企业,当前综合出口退税率已从危机前的9.8%快速上升至13.5%。与此同时,我国出口退税金额大幅提高,虽然我国财政收入连续几个月快速下降,但是财政部坚持加大出口退税额度,今年1-5月我国办理出口退税达29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3.4%。

1.3出口退税调整产品覆盖面广:在当前海关税则目录上,我国涉及出口商品税号总计13000多个,在经过连续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后,出口退税税率上调所涉及产品已经超过8000个税号。在危机爆发后的第二次出口退税调整中,涉及出口退税的商品多达3486个税号,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在第三次出口退税上调中,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它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商品多达3770项。在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下,财政部于6月1日(第七次)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所涉及行业面更为广泛,退税商品涉及农产品深加工、机电、鞋帽、玻璃制品、钢铁制品等多个领域。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占据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当前税务部门在海关税则目录上,机电产品共有约2500个税号的商品,经过此轮调整后,当前已有1771个机电税号的商品实现出口全额退税,占比已超过七成。

2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困境和矛盾

2.1出口退税利益被外商挤占:在一定程度上出口退税财政刺激政策缓解了出口企业面临的短期压力,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国外进口商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借口,要求我国企业下调出口报价,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率的部分利益被国外进口商挤占,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效果在危机时期被严重削弱。我国所有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约为-0.46[2],即出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出口收入上升0.46个百分点,在此以2009年1-5月为例,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口收入总额为4263.3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133.80亿元,以及今年前5个月我国办理出口退(免)税总额达2900亿元,所以出口退税额在数量上约占出口收入9.95%。为了简化起见,假定出口退税全部用于降低商品价格以增加出口,占出口收入9.95%的出口退税将导致出口价格下降9.95%,出口价格降低使得我国出口收入由于出口退税而相应增加1333.42亿元人民币(=29133.80*9.95%*0.46),同时,间接补贴了国外进口商额度高达1565.40亿元人民币,较低的出口价格弹性导致半数以上出口退税补贴了国外进口商。

2.2扩大财政压力和赤字规模:当前出口退税税率的大幅提高将导致我国财政压力急速上升,近期世界银行预计我国今年全年赤字规模将达到GDP的5%,明显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赤字规模为GDP的3%的预算计划,日益增加的出口退税规模相对于当前整个财政税收状况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几个月快速下降,1-5月全国财政收入27108.6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比去年同期减少1955.7亿元,下降6.7%;然而今年1-5月我国办理出口退税达29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3.4%,出口退税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10.7%。

3建议

3.1细化出口退税税率:建议在现有出口退税税率档次上,进一步细化出口退税税率。危机时期我国将出口退税调整政策作为财政刺激出口措施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了缓和了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当前出口退税税率在连续七次上调后,涉及5%、9%、11%、13%、14%和17%六档,但是,我国海关税则目录上的出口商品税号总计达13000多个,目前六个档次的出口退税率显得过于笼统和集中。

3.2在出口退税基础上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政府在为了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而适度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应加大政府购买出口企业相应产品,通过商品转内销的方式支持出口企业。从全球角度来看,由于我国企业国际议价能力普遍较弱,国外进口商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借口压低我国商品出口报价,上调出口退税的部分利益被外商挤占,不仅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效果在危机时期被严重削弱,而且同时变相增强了国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出口退税制度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研究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平衡各地区、各级政府间的利益,避免骗退税现象的发生,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出口退税是一项促进外贸出口的税收政策,在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同时它也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促进出口的措施。出口退税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以保持出口持续增长并减少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新焦点。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退还出口货物,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出口退税制度不在个别国家单独存在,事实上各国普遍实施,是一种符合多边贸易体制的贸易惯例,客观上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回顾

1985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此规定从当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正式确立。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增值税成为主体税种,在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了出口货物的零税率和免税措施。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历史上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确保改革后不再发生新欠,建立中央、地方共同负担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改革实施1年后,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从2005年起负担比例改为92.5:7.5。

二、我国出口退税制度问题分析

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起步较晚,且历经多次变更。制度的缺陷导致退税资金安排不当,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另外,出口企业得不到及时退税,占用了企业流动资金,阻碍了企业的再发展,也影响了政府信誉。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立法层次低,制度依据不严肃

目前,我国税法立法级次普遍较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几部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的。其余的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行政规章,出口退税政策也多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以“通知”的形式来变动和修改,这使得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出口退税制度立法层次低,使得对制度的调整不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批准,这就意味着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可以按财政状况决定退税率和退税时间,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安定性和可预测性难以得到必要的保障,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差,甚至发生寻租现象,更给出口企业增加了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和法律变动风险。

(二)退税资金难以保障

从理论上说,出口货物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款应作为出口退税的资金来源,因此,国家不需要为出口退税另外安排资金。但实际上,我国现行的退税数额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预算安排的,退多退少由国家当年的财力决定,并通过计划额度形式下达,而不是根据出口的实际情况即征即退。因而当年的应退税款与实际退税款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造成大量的拖欠退税款,财政积累的风险加大。巨额和长期的退税拖欠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外向型企业的正常经营,影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损害了政府在出口退税制度安排上的信誉。甚至因为“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迟迟不能归还,还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给国家财政和经济运行带来隐患。

(三)退税方式繁杂,标准难统一

当前,我国对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不同的退税方式,导致退税收益会有很大的差异。从征税方面来看,产生征税差异是由于计税价格不同造成的,即由于自营出口的计税价格是按离岸价全部收入计算,而产品销售外贸出口的计税价格是按含税的收入计算应纳税额。从退税方面看,产生退税差异是由退税的计算依据不同造成的,实行免抵退税方式的出口货物是按出口的离岸价格计算出口退税,实行“先征后退”方式则是按销售给外贸的价格计算出口退税。征税率与退税率的不一致,是造成出口企业实际得到税收额差异的根本原因。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有悖于WTO要求的非歧视性原则。

(四)各部门缺乏沟通协作,骗退税现象严重

由于出口货物经过多道加工环节,增值税的链条一旦被人为切断,客观上造成征税与退税的分离。如某产品在A地生产,由A地负责征税;但在B地出口,按照“谁出口,谁退税”的原则,则由B地税务机关负责退税,显然征税与退税机关的不一致,加大了B地的财政负担,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加之税务管理技术落后,计算机全国联网还没有实现,使得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之间以及退税机关和海关等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不对称,相互缺乏联系和协作,极易给骗税提供可趁之机。同时由于出口退税制度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和监管的缺失,出口骗税的控制和防范显得十分有限,导致税款大量流失,干扰了正常的出口贸易管理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严重阻碍了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正常发挥。

三、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目标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目标模式应该实现公平税负,保障出口积极性,抑制骗退税。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以下措施:

(一)提高立法级次,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前面已经分析了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合法性不足,法治化程度低。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快出口退税相关法制建设步伐,提高立法级次。将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通知”形式颁布的政策,上升为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通过的法律。此外,为防止加入WTO后由于地方擅自制定的政策违反国家的统一税法,要对地方政府制定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另外,出口退税政策的制定应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法规频繁变化将会影响执行效力。因此,出台前应深入调查研究,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税率的变动要有充分依据,不能朝令夕改。重大政策性变动,应提前若干时间进行预告,一般应避免新法律对生效前企业经济行为的溯及力。

(二)统一出口退税方式,实现公平退税

我国现行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退(免)税方式主要有先征后退、免抵退、零税率以及免税等方式,退税方式的多样不仅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也是骗退税发生的根源。出口退税的“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从实践效果来看,由于将征退税过程合二为一,操作较为简便,从其运作机制上来说也比较严密和科学,且又符合出口退税的国际惯例;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出口环节征税和增加随增值税税基附征的其他税负的超额负担问题。因此,统一出口产品退增值税的办法,面对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尚不完善的现状,对出口产品的增值税全面实行统一的、无差别的“免、抵、退”税管理,是促进不同类型企业出口产品公平税负的一个良策。

(三)推进新一轮税制改革,退税资金由中央负担

1994-2003年我国出口退税资金完全由中央负担,造成中央财政困难;2004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机制,又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冲击。由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享比例与退税责任的不一致造成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导致了退税资金难以保障。因此,要使退税退得相对彻底,就要加快增值税转型,推进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为了保证政策有一个过渡期,可实行“两步走”战略。短期内仍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方式。首先,调整2003年出口退税基数,将按实退税指标数改为按应退税数确定,此外,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资金由现行的按季核拨改为按月核拨,减轻财力不充足地区的压力。其次,为了鼓励地方出口,中央可对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和异地收购比重较高的地区,给予奖励或补贴,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外贸出口的积极性。再次,设定地方负担上限,以地方分享的25%增值税增量作为地方负担的上限,符合“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最后,规范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退税负担比例,不能将负担分解到乡镇一级。远期则将增值税改为中央税,取消税收返还,出口退税额完全由中央负担,完善地方税制,发展地方主体税种。将增值税改为中央独享税,由中央政府承担出口退税,既可以消除现行出口退税中各级政府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地方分担出口退税方案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操作层面看,造成的地方减收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发展营业税、财产税等为地方主体税种,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扩大地方税基、加强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等方式予以解决。由中央完全负担出口退税,是最为成熟、最为稳定的出口退税体制,它有利于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中央一盘棋部署,减少了中间环节,企业能及时得到退税。

(四)部门通力合作,电子联网提高效率

出口退税制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走向,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因此,尽快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对于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全面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水平,建立科学、严密、稳定的出口退税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堵塞骗税的漏洞。首先,对出口退税的管理,不仅要重视出口退税环节的管理,加强退税时的审核和退税后的检查,而且还要重视退税前的管理,即把征税和退税紧密连接起来,使出口企业在货物出口前的各个环节做到依法、及时、足额交纳税款,在运作过程中保证实现征税和退税的一体化。其次,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强化对增值税进项、销项真实性的审核。同时,加强税务、海关、银行、外汇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实行对出口货物的协查体系,加快信息共享体系建设,实现综合执法数据的联网查。最后,要严惩偷漏税和出口骗税。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执行中涉嫌骗税的企业和责任人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对策划、参与骗税的不法分子要绳之以法,提高其违法成本,给予犯罪分子以极大的威慑力,有效遏制骗税行为,减少税收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沈明企.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5).

5、廖晓军.2005财税改革纵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游振宇.我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