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7:37:04

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1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历程

出口退税制度是中国商品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专项制度,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建国以来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的出口退税政策表现:不成型与不稳定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进出口产品的征免退税,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专项制度,并且受当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和外贸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影响,变动较为频繁。经历了1950开始实施,1957年废止,1966年又恢复实施,1973年又停止执行的过程,因而税收对进出口贸易发挥调节的功能受到限制。

2、1979年到1993年问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逐步建立与完善

改革开放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为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以国外市场需求拉动国内需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和探索,希望确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进出口税收制度。财政部同有关部门,为外贸企业逐步走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轨道创造了条件,把“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原则作为基本内容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税条例(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草案)》之中。从1984年10月1日起全面实行进口征税、出口退税制度。1988年和1989年又针对出现的漏洞,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完善:一是在地方设立进出口税收管理机构,二是建立出口产品退税管理办法。1985—1992年先后作出一系列补充规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进出口税收制度。

3、1994年到1999年间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

1994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税收体制改革,对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政策,继续坚持“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原则。但由于我国征税力度不够等原因,出现了出口退税负担过高的现象;1995年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更增加了这一矛盾,为此国务院曾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1997年后的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对外出口增长幅度放慢,为此,我国两次对出口退税率做出调整,对部分出口商品退税率提高了两个以上百分点。

4、2000年后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重点进行退税结构调整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而出口退税欠税的问题目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改革,使用了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对于退税率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7%、13%、11%、8%和5%五档,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也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2007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降低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结构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

(二)我国近三次重要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情况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改革,如1988年出口产品零税率、1994年的新税制、1998年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扩大和加入世贸组织,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更加频繁,而每次的改革都有着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深远影响。这部分分别从背景、主要内容和效果三个方面重点分析1998年、2004年和2007年三次重要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1、1998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

(1)1998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背景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周边国家纷纷宣布本币贬值以应对危机,而我国中央政府坚持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虽然这一政策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但这样做却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出口订单减少,部分已经谈好的合同没有签订。一些国家的客户以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为由要求我国企业降低出口价格。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出口增长缓慢。

(2)1998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后,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1998年1月1日,中国决定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两个百分点,其出口退税率从9%增加到11%。并连续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变为5%、13%、15%和17%四档。使综合退税率达到15.5%,几乎接近征税水平。

(3)1998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效果

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各国经济出现萧条的时期,我国对外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在别国货币持续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承受住了不贬值的压力。中国政府在危机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同时中国也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2004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

(1)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背景

这次改革其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一直存在升值压力。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或者这些国家企业不再生产而是从中国直接进口他们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使得这些国家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工会向本国政府施加了很大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多次向我国政府施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其次,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出口规模逐年增长,相伴随的便是出口退税规模的扩大。在这次出口退税改革之前,我国的增值税为中央和地方共享,而在此基础上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样就给中央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拖欠企业退税现象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税额,2001年底为1,440亿元,2002年底为2,477亿元,2003年底到达2,770亿元,出口企业对出口退税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这严重打击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影响我国的商品出口。可以说出口退税机制的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2)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对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四点。①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②加大中央政策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首先用于出口退税。③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④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3)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效果

新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后,欠退税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加快了退税速度和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200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共办理出口退税4,200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161亿元,包括偿还2004年以前发生的欠退税2,004亿元。例如,江苏开元国际集团在2004年年初,出口退税挂账9,602亿元,到6月份已基本退完,使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中国政府一直在被迫使人民币缓慢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得到一定的平息。

3、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效果

(1)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背景

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仍然是此次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重要原因。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海关统计,2007年1至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总额4,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进口总额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8.7个百分点,累计顺差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1%。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贸易摩擦发生频繁。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出口大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多种贸易壁垒,实行反倾销等手段以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恶化。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并伴随贸易顺差而进一步加大。我国出口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初级产品和资源依赖性产品。初级产品的出口获利低,资源依赖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也不高,而且环境损害很严重。初级产品和资源依赖性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资源消耗过大加剧了资源短缺,形成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使我国必须面对改变出口产品结构的现实。

(2)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主要内容

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①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②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③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17%、13%、11%、8%和5%五档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

(3)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效果

本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体现了我国控制外贸顺差、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决心。取消和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我国相关出口商品的成本将会增加,从而会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这次在政策设计时采取了“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释放了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的明确信号。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三、近三次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比较

(一)近三次改革的特点

分析比较以上三次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可以找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1、改革原因

1998年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其诱因是亚洲金融危机,为了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必须促进外贸出口。两次提高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产品因人民币不贬值而失去的价格优势重现,增强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2004年出口退税改革由国内外因素共同引起。国内出口退税拖欠问题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四起;国外有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传统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的国内外矛盾,改革成为必然。2007年的改革基于我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及其引起的贸易摩擦。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我国经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所承担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增加。近些年来,我国与主要出口国的贸易摩擦迭起,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被屡屡用到我国出口产品上。此时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十分必要。

2、改革侧重点

1998年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采取的特殊的手段与对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以达到促进出口,防止经济萎缩的目的。而2004年的出口退税政策改革不仅改变了出口退税机构,而且调整了出口退税的责任人。之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由中央一力承担,地方不需负担,而且增值税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享受,这样就形成了征税方和退税方不统一的现象。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巨大的退税额使中央负担过重,拖欠退税的现象日益严重。为此2004年改革后,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对截至2003年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2007年的出口退税改革,进一步将重点改为调整出口退税的结构,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和低污染环保产品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的扶植政策。

3、改革力度

与此前历次调整相比,2007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被列入调整“大名单”的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共有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共性

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从中国的经济实情出发,以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

从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世界经济脱轨,到改革开放后国内内需不足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以外需带动内需,再到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也经历了从时断时续,到建立相对完善的出口退税政策发展外贸出口,再到出口退税政策结构调整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调整的改革历程。可以说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2、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出口退税政策主要通过出口退税率来发挥其对出口的调节作用,而出口退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下浮动。在金融危机时,为了鼓励出口需要提高出口退税水平,一旦危机的影响消失,过高的出口退税率就不再适合,必须回落到正常水平以维持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当出口增长过于迅速且出口产品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时,降低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传达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引导企业投入到附加技术高,污染小的产品生产中去。

3、出口退税政策改革是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政策在实施前虽然经过无数专家的反复推敲与大量数据模拟,但实施后仍然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化与风险。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建立完善健全的体制,因此在新的问题显现出来后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尤为重要。出口退税政策亦是如此。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将中央承担所有出口退税改革为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正是因为在政策改革前中央负担过重,欠退税现象严重,导致出口企业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出口贸易。但改革后,出口地外贸公司向外地收购产品出口时,这些产品的生产环节的增值是缴纳在生产地的,其中这些地区也分享了部分增值税收入,而出口地企业享受的出口退税则要由出口地政府负担百分之二十五,这就是所谓的出口地政府为生产地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为出口产品生产地的经济发展“买单”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出口地政府很可能会采取这样的对策:鼓励外贸公司收购本地产品出口,鼓励生产性出口企业从本地购入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后出口,或者要求外贸出口企业对外地生产的产品实行出口,将出口退税任务转嫁给生产地政府。这些政府博弈都会扭曲出口企业的市场行为,破坏外贸经济秩序。出现了生产地征收产品的增值税,由出口地负责退税,收税地政府与退税地政府不统一的现象,造成沿海出口大省入不敷出的局面。有些地方要求出口企业采购本地原料和产品,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逐渐严重。这些新的问题已经被一些专家重视并正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4、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只能以全局利益为主,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要求出口退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出口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是宏观调控的工具,因此不可能体现所有人的利益与意志,总会带有偏向性。因此每一次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总会保护到大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突就会导致新的问题产生。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降低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退税率,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出口这些产品的企业的暂时利益,但这从长远看这一调整是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

5、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必须以确保出口退税给付及时的基础上,否则就形同虚设,无法发挥该政策的调控作用

出口退税政策将生产环节征收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者,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市场。如果出口退税未能及时给付就相当于商品仍以含税价格参与竞争,则失去了出口退税的意义。

6、出口退税政策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盼道路,这符合国际发展的总趋势,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促进对外贸易的重要税收手段,必须立足于全国经济,制定长远目标,谋取长远利益。要区分政策性调整与体制性调整,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出口退税机制。不宜依靠短期的、相机抉择的政策性安排解决长期的制度问题。出口退税体制的调整应当与财政体制改革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四、总结与启示

出口退税政策是我国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调整退税结构有利干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具有多方面意义。有利于调动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深化改革、增加出口的积极性;有利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效益;有利于消除财政和经济运行的风险隐患,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利于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发展出口贸易、加强退税管理的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2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变革;贸易方式;效应分析

出口退税在一国政府应对国际贸易的大幅波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已成为各国一项贸易调控政策。不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同,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一、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近年来从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因此带动了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对于出口退税额、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对此已做定量分析。为验证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1994—2019年各类贸易数据的基础上,对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以及出口退税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增长率相关性分析。出口退税率经过多次调整,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率是从2018年11月1日起,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出口退税率为15%,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①从整体上看,出口退税率全部上调。从出口贸易增长率看,在出口退税率上调后,2018年11月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26亿元,同比增长8.2%;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6.42亿元,同比增长7.1%;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了17.23亿元,同比增长5.0%。②这说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影响出口贸易增长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为保持外贸稳定,政府采取分批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措施来促进外贸出口的增长,保护我国的外贸出口。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外贸稳定,财政部、税务总局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外贸大省广东430.32亿元出口商品受益,增强了出口商的信心。(二)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关性分析。在我国出口退税发展过程中,从总体上看,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正效应,促进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我国的外贸出口额逐年增长。但是,如果单纯从出口退税率变动来分析该政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两者之间相关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显得有点片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出口退税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1994-2019年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趋势与出口退税总额的增长趋势大体保持一致,但二者增长速度又不尽相同。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额从1994年的450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810.4亿元,再到2019年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③1994-2000年期间出口退税额增长不足1倍,而2001-2019年期间增长了接近20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出口退税总额的增幅基本都高于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是也有少数年份情况特殊。例如1996年出口退税额增长率为50.4%,高于出口贸易额增幅49.4个百分点。1997年出口退税额负增长,但同期出口贸易额增长了20.55%,两者幅度之差达到了68.19%。2004年实行新税制,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27.63%,2010年出口退税额增长低于出口额增幅17.51%,其它年份出口退税额增幅均高于出口增长的幅度。这表明出口退税虽然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但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那么,出口退税影响出口贸易的程度如何呢? 根据樊艺璇(2018)从选取的1986年至2015年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可知,出口退税的增加会对出口产生政策激励作用,即出口退税额增长1%时,出口贸易总额会增长0.34% ,两者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2]。

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又包括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重点从这两种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进行分析。(一)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我国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会影响到我国贸易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或下降一般情况下伴随着以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的出口额的增长或下降,每一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增长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不同贸易方式出口额在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是否进行国内采购受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很大。根据我国现行的对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不同税收政策,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原对料的采购渠道,进而对进料加工出口的生产企业的国内采购比率产生影响。从历年出口数据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来料加工出口贸易的影响大,对进料加工出口贸易影响较小。因此,当出口退税率发生变化时,局部上会出现贸易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情况。我们以2004年出现的“境外一日游”贸易现象为例来说明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方式变化的影响。④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进行结构性调整,将出口退税率从17%下调到13%,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原先采购零部件后再组装出口的企业的出口税收成本及出口企业的利润。组装出口企业为了消除退税率下降的影响,利用自身优势,将这部分税收成本转嫁给上游原料供应企业,要求上游供应商先将零部件报关出口。紧接着,组装出口企业就可以申请以免关税、增值税的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零部件,从而完成税收的转嫁。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2019年间,一般贸易的出口额持续保持着增长。在“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负面影响下,一般贸易出口额仍保持着正增长,2019年加工贸易出口负增长,和2018年调整出口退税率有关,来料加工出口额波动受出口退税率的影响比进料加工大。2004年出口退税率经历了重大调整,2004年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率基本都保持了较为高速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3.8%和35.6%。而在加工贸易中,2004年进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为38.4%,比来料加工贸易多将近13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情况也基本一致,加工贸易进料加工的增长率比来料加工贸易的增长率高,可见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加工的方式影响作用明显。(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分析 。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退税致策的不断调整,针对不同的商品实行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从1994年的16.3%下降至2019年的5.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逐年上升,从1994年的83.7%上升至2019年的94.5%,提高了10.8%。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高达68.6%,远远高于1994的26.4%;201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总出口额中占比为24.6%,比1994提高了19.4%。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具体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历次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制度变革显示,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带有明显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降低或减少出口退税额限制或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或增加出口退税额鼓励引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从我国出口退税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出口退税政策的短板效应分析

(一)出口退税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不够。在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频繁、波动。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变动,减弱了出口企业对出口的稳定预期。由于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企业对政策变更的行为反应因政策实施的时间长短而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出口退税政策过于频繁的调整,不利于出口经营环境的稳定,同时也会因其较低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二)出口退税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具体的出口退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程序尚不统一,在实践中影响了工作效率。一方面,出口退税管理机制存在征税、退税脱节现象,出口商品的征税地和退税地地域分离;另一方面,出口退税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出口退税制度的全面落实需要不同部门和机构相互协作,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协调有序的外部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沟通和协调,从而使整体出口退税效率不高。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实行不同的退税税率,因此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在出口环节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不同。不同贸易方式,不同类型企业适用不同的出口退税标准。由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引起的贸易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平衡,加工贸易企业可能会减少国产料件的使用,“境外一日游”现象可能会增加。因此,应加快调整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退税政策不公平的状况,建立公平的税收环境。

四、结论

随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运行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完善现有的出口退税机制,使出口退税政策具有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效率提升,实现退税主体的公平待遇。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被WTO所认可的政策,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用,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我国经济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口退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出口退税与出口贸易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出口退税率的高低对外贸出口额的升降具有影响作用。分析表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与出口贸易额大致同方向变动,从总量上看,出口退税对出口总额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主要影响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分析表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一般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影响较大,而对来料加工出口总体规模影响较小。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实践证明,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第四,分析表明,出口退税作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的一项重要税收政策和国际上认可的通行做法,理应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度”。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速增效。

[参考文献]

[1]靳玉英,胡贝贝.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的持续影响效应研究——来自异质性企业出口生存率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7,43(6):40-51.

[2]樊艺璇.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刘信恒.出口退税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事实与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20(1):17-31.

[4]乐景涵.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8(32):37-38.

[5]王冰心.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8):56-58.

[6]程倩.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外贸出口的影响[J].纳税,2017(17):29.

[7]辜娜.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9):159-162.

[8]李国忠.国外出口退税制度的比较[J].税务研究.2005(10)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3

中国2004年前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效应

中国2004年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主要是:

1、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支持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它不但加大了企业的出口动因,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支持出口的热情。

3、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

4、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不强。

增值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享受75%,地方留成25%。由于出口退税是由中央政府全额负担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出口中有大约25%的增值税净收入,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出口的热情在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实施之前始终很高。同时,由于多支出了25%的出口退税,由于独立承担了出口骗退税的风险,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非常严重。

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解决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的问题,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政策,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以下跨地区出口经营在过去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但在实施出口退税新政策后,却造成了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1.本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加工自营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外贸企业收购产品均在本地缴增值税,又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只是将增值税属地方25%的部分用于退税,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但相对于老的出口退税政策,地方少收入用于退税的增值税。

2.本地生产企业购买外地原材料加工本地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外地产品出口本地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外贸企业收购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均在外地缴增值税,却要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没有得到出口产品原材料和产品25%增值税收入,却要承担出口产品25%出口退税,其超基数部分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3.外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外地出口,或外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外地出口,本地地方财政不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而却享有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增值税25%部分,不但不增加出口退税负担,反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4.外贸企业将收购外地商品出口改为委托出口,由于委托出口征税和退税均在外地,不增加本地财政负担。但外贸公司为争做,通常自告奋勇地要求在外贸公司所在地退税;这种制大量存在并且又非常不合理地造成出口地政府对被企业所在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为了自身利益,深圳等市的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例如,天津摩托罗拉公司采购江苏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过去是直接采购,现在则应天津当地政府的要求,要求江苏的企业先把原材料出口香港,天津企业再从香港进口,用这样乙蝗沼斡的方式避免为江苏征收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由于这种行为大量存在,中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面临分割、分裂的危险。

5.加工贸易更受地方政府青睐,并且来料加工比进料加工更受到推崇。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不但出口企业税收负担较轻,地方财政负担的退税压力相对要小。来料加工由于不征不退,因此地方政府不存在退税的担忧。

这种效应是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反优化。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强烈。

7.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相关商品的出口有消极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出口商品结构反而有所优化。

2005年后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应

为解决出口退税中,地方财政负担过于沉重牙口不公平问题,国家进一步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比例,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比例共同负担;同时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该项最新政策的实施效应主要表现为:

1.增加了出口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出口企业打消了对出口退税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的办法使得出口企业不再担心地方政府的财力问题。

2.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明显减轻,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缓解。

3.中央财政负担加重。即使在超基数部分,中央财政也要担负出口退税的92.5%,该比率远高于征税比率75%。但由于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的负担并不象想象中那样大。后面的分析将会说明,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

4.地方政府对促进出口的热情有所恢复,但仍有限制出口的行为。过去,地方财政部门有很多同志主张限制出口,新政策实施后很少听到这样的说法。由于仍然担心地方退税负担,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拒绝在当地注册外贸流通企业。

5.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得到极大地缓解,但矛盾仍然存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仍面临分割的危险。上节所分析的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幅度大为减少。一些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仍然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较强。

7.目前新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效果良好,既缓解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和地方的矛盾,又有效地促进了外贸出口。

出口退税率变化与人民币升值的数学关系和政策选择

一般地,设原出口退税率为s,原汇率为h1,出口退税率降低t个百分点后,新汇率为h2,则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有:

(1+s)h1=(1+s-t%)h2

所以,(h2-h1)/h1=t%/(1+s-t%)

即,出口退税率每减低t个百分点,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必须贬值t%/(1+s-t%)。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可

以按确定的数量关系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取s=17%,即按17%的退税率计算,则出口退税率减低t个百分点后,人民币需要贬值U(117-t)。例如,出口退税率减低4.25个百分点,则人民币需要贬值3.8%

考虑取消出口退税,即按t=17计算,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需要贬值17%。所以,取消出口退税可以基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以牺牲人民币升值来替代出口退税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维持较高的出口退税水平来换取人民币的升值。因为,在制定适当的出口退税等政策从而不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等同于国家和国民财富的升值,进口、境外消费、旅游等经济活动的效益将随之提升。

理想的出品退税政策

综合以上各种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效应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有助于达成如下效果:

1.出口企业及时享受出口退税,出口产品报价不含有国内增值税,不会被在国内外两次征收增值税。出口是公平的和有竞争力的。

2.不会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从而保护地方的出口积极性,维护中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3.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很强烈。

4.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

5.不以减少出口退税来抑制人民币升值

中国目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要想制订能达到以上效果的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退税由地方与中央分担,则势必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则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是净亏损,很难保证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显著降低出口退税率,虽然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但出口产品的报价中势必包含相当部分的国内增值税,中国出口产品在公平贸易基础上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如果要达到理想的出口退税实施效果,只有改革现行税制。改革现行税制可以有两种办法:

方法一: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转变为中央独享,同时中央在所得税、进口商品增值税等方面相应地允许地方分享。出口退税由中央全额负担,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

方法二:将生产环节的增值税转变为最终消费环节的增值税或消费税。对出口免征增值税或消费税。

改进和完善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在不触动现有税制的前提下,相对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

将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在04年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的基础上继续减低1.3个百分点,使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比增值税征收率减少4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出口退税骗税的风险承担机制,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一经查实,出口企业所在地财政要划拨相当于骗税金额的款项给中央财政。

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因为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率为17%*75%=12.75%,所以如果出口退税率减少(17—12.75)=4.25个百分点,则退税额基本上与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额相等,这时中央财政能够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实际操作上可以取减少43个百分点。由于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已经将出口退税率减低了3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只需要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即可。

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可以抵消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中地方政府承担的7.5%出口退税。由于(17—3)%*7.5%=1.05%,因此理论上只要把出口退税率下降1.1个百分点就能免除地方政府的负担。

地方政府由于不需要承担出口退税,促进出口的积极性将大增,出口退税也不会导致新的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维护。由于规定地方财政要为当地出口企业的骗税案件买单,又由于中央财政要为没有发现的骗税买单,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将很强烈。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4

关键词:出口退税;出口贸易;成本效益

出口退税就是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缴纳的间接税予以退还。出口退税是我国一项主要的促进贸易措施。准确的把握出口退税所引起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通过对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仅是顺利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入世”后外贸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出口退税思想发展回顾

(一)、出口退税思想的历史研究

有关出口退税思想的理论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倡导国际贸易的重商学派,并由重农学派的先驱者布阿吉尔贝尔(PierreLcPesandeBoisguiuebert)和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及亚当·斯密(AdamSmith)所发展。布阿吉尔贝尔最早提出了进口商品征税出口商品免税的思想,他认为:“关于法国的进口税,税额应保持现状但应消除手续上的麻烦,因为这对国王丝毫无益,却会使外国人望而却步。至于出口税,则丝毫不应轻饶,而应全部取消。因为这是国王和王国前所未有的敌人”。威廉·配策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出口商品不应该课征消费税,因为它们不是以实物形式在本国消费。不过,如果出口商品未课征消费税,用其交换得来的将要在本国被消费的进口货物就一定要课征消费税,由此看来,配第已经意识到重复征税问题和流转税是由消费者负担的情况。实际上,配第无意识中已经接触到税收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问题。亚当·斯密是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大成者,他认为高关税比低关税危害更大,出口税比进口税危害更大。他指出在各种奖励出口措施中,要数退税最合理。商品输出国外时退回其国内交纳的一部分或全部税金,既不会使货物的输出量减少,也不会驱使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投入某些特定产业,破坏社会资本的自然平衡和劳动的自然分配。虽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出口退税的思想,但他仅从自由贸易,有利于商品出口的角度考虑,没有从税收来源去认识。直到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才从税收来源及转嫁认识出口退税。他宣称,某个国家如果对其享有特殊便利的生产条件的效率高于别国的某些输出品课税,这种税会完全落在外国消费者身上,该国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就将由外国的土地和劳动所有者负担。例如,如果中国政府在商品输出时课税,这些税就将由外国人交给中国政府享用,而不是向现在这样由外国政府花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不与邻国通商,就不能把赋税的任何部分转嫁出去。因此,从税收方面来看,对出口产品征税是进口国消费者负担的,即不公平又不合理。从道理上讲,出口退税是必要的。

(二)、出口退税思想的现期发展

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出口退税的研究也在不断前进。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考虑出口退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税收的法理进行分析,间接税属于转嫁税,虽是对生产和流通企业征收,但实际上是由最终消费者负担。根据间接税的属地主义原则,各国消费者只负担本国的纳税义务。由于出口货物并未在国内消费,而在国外消费,因此应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所缴纳的间接税退还;同时,出口国将货物出口以后,根据领域权原则,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的工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还要依照本国的税法规定对进口货物征收间接税。这样即不歧视为内销的生产,也不歧视为外销的生产,即不歧视国内贸易,也不歧视国际贸易,而且符合当代税收的公平原则和中性原则。

第二、从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来说,不同国家的货物要在国际市场上公平竞争,就必然要求在税收负担上享有同等待遇。但是,由于各国的税制不同而使货物的含税成本相差较大,这样无法进行公平竞争。要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就必须使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以说,只有对出口货物退(免)税,才能使本国的出口货物具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公平竞争,促进出口的目的。如果不实行出口退税,实际上是限制出口,最终影响出口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间接税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实行出口退税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第三、从进出口的对应关系来讲,出口退税表面上使国家财政少收了出口货物的间接税,实际上由此可降低出口商品成本,提高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创汇。出口创汇是为了支付进口用汇,进口用汇多了,就有可能多进口商品,进而增加进口关税的收入,上述一增一减,两者相抵后,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一定会减少。如果出口货物含税,其国际竞争力势必大大下降,出口创汇会因此减少,进口用汇也会相应减少。进出口贸易萎缩不仅影响税源,而且将产生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出口退税成本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出口退税率,将刺激出口的增长,并且由出口扩张引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虽然提高出口退税率会增加财政支出,但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也会使财政收入增加。只有全面的从财政收支两方面分析,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出口退税率的效应。

(一)、模型的设定

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以汇率变化近似替代出口退税率变化(由于出口退税率提高相当于出口成本降低,与汇率贬值有相同的效应)。首先测算出口额增长对出口成本降低的弹性,依据出口额与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X=f(E)

设X代表出口额,E代表汇率,上述公式经过变形,可转化为如下回归模型:

LN(X)=a+b×LN(E)……(1)

设LN(X)是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总额的对数,LN(E)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对数,a为常数项,b为汇率对出口额的弹性,也就是要计算的回归系数。

其次,采用支出法计算出口扩张对GDP的拉动度,其公式如下:

外贸对GDP的拉动度=外贸对GDP的贡献度(率)×GDP相对增幅……(2)

第三、设出口创汇后一半用于进口,测算进口额增长对进口关税收入的弹性,从而引致的财政收入提高幅度。

最后,测算出口退税引致的财政支出大小,并比较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使GDP提高的百分比,进一步使财政收入提高的百分比,分析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成本与效益。

(二)、计算及结果

根据以上思路,首先测算出口增长对出口成本降低的弹性。根据1985-1999年以来出口总额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关系测算,依据公式(1)计算得出:

LN(X)=3.8604919+2.6638054LN(E)R2=0.980417

(21.072305)(25.511348)

以上估计式汇率变化对出口额X的解释度达到98.04%,出口X与汇率E呈正相关关系,t统计值也比较显著,通过了5%的检验。表明出口汇率贬值对出口扩大有显著作用,即汇率贬值一个百分点,将使出口额提高2.66个百分点。

假设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下降1%,与汇率贬值1%的效应是一致的。由于一般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42.22%(2000年度),这样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出口额提高1.12%(这里提高退税率对加工贸易当地采购的作用暂不计算)

其次,利用支出法测算外贸出口对GDP的拉动度,按此方法计算(根据测算1975-1999年度外贸对GDP的贡献度为21.06%,2000年GDP比上年增长8%):

2000年外贸对GDP的拉动度=21.06%×8%=1.68%

由此可见,货物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1.68个百分点。依此计算,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8%。

根据对1985-1999年进口额与进口关税之间关系的测算,进口额增长对关税收的弹性为0.375个百分点,解释度达到77.06%,t统计值为6.6096196,显著性一般,但可以通过检验。假设出口提高所创外汇收入一半用于进口,则出口额每提高1%可使进口关税收入增加0.1875个百分点,由于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可使出口额提高1.12个百分点,所以出口退税率提高1%可使关税收入增加0.21%。

再次,1994年新税制改革以来,我国GDP每增长1%,税收总额平均增长1.26%,依此计算,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税收总额增加2.31%。

最后,利用上述数量关系分析出口退税率提高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按2001年出口总额增长25%(2000年为2492亿美元,增长27.8%),且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42.22%计,将使国家财政支出增加172.25亿元。但出口增长导致GDP增长(按8%计),以及由此引致的进口增加和进口关税收入提高为1.18亿元,国家税收总额将增加293.627亿元,比较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总体上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出口退税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财政增支172.25亿元,增收293.627亿元,净增收121.38亿元。但由于在现行税制下出口退税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按目前情况中央财政大约占51.1%,地方财政约为48.9%)对国家财政而言,增收150.0434亿元,增支172.25亿元,净支出22.2107亿元,增收的好处完全被地方财政所享有,地方财政净增收143.5836亿元。

(三)、分析及评价

从以上的出口退税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发展是有利的,但由于我国总体财政资金紧张及现行出口退税由中央一家负担的机制和实际少征多退的情况,迫切需要通盘考虑和加以解决。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很大一部分受财力的制约。目前,我国出口退税金额是作为财政预算支出的一部分,以计划额度下达的,而财政预算安排供出口退税的财力在实际操作中,不仅总量上跟不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速度,不得不将本应及时退给出口企业的税款,延迟到一下年度兑现。另外由于出口商品退税税负结构差异不明显,这样即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又不利于外贸出口对GDP增加发挥更大乘数作用,而且企业逆向逃税动机强,不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管理。因此,可以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结构,使出口产品退税率稳定在合理水平。出口退税政策不应受财力制约,本质上应由“征多少,退多少”的原则决定,只要坚持这一原则,出口退税政策就将摆脱财力制约,向接实退税和积极支持外贸发展的方向迈进。为此,笔者认为出口退税既要坚持“征多少,退多少”这一基本原则,实行按实退税,又要在贯彻这一基本原则过程中寻找中央与地方在新的财政体制下共同负担的有效机制,调动两个积极性和发挥两级职能管理,完善现有出口退税管理办法。

出口退税作为一项税式支出,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出口退税究竟由谁负担为好,就财力利益而言,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其结果无非是在中央与地方两极政府间作进一步的均衡与调整。但是由此衍生出的出口退税管理上的优劣,其效果却大不一样。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两级政府的监督和控制,而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等于放弃了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必然造成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尤其个别地方政府从地方利益出发,忽视对出口退税的监督,容易使违法骗取出口退税的活动有机可乘。这几年来出现的“假出口、真退税”的重大案件,以及目前出口退税所面临的征少退多的矛盾和客观上存在的管理松懈等问题,都与此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比较我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前后,外贸出口额在1984年前平均年增长为74.4%,而85年外贸出口额猛增到808.9亿元,比上年同期外贸出口额增长198.277%,关税收入达到205.21亿元,比上年同期提高100%,取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出口退税政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国自1985年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出口退税率变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出口退税率相当于名义征税率。第二阶段从1995年7月1日起逐步调低出口退税率。第三阶段从1998年7月1日起逐步上调出口退税率。从这三个阶段退税额、出口额、进口关税收入、GDP值的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呈现出这一变化趋势,但也应看到,由于影响这几个指标的因素较多,出口退税只是其中之一,故个别年份出现例外,也是有可能的,如1996年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国内经济紧缩的影响,我们都应加以考虑。

三、结束语

出口退税作为我国扩大外贸出口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国际上通行作法,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为了使这项既定政策的政策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必须对目前出口退税实施过程中不正常,不合法现象进行综合治理,即要在政策上及时完善,又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以维护出口退税的正常秩序。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5

1985年开始推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以鼓励出口、多赚取外汇为目的,随着当时的“双缺口”转为“双顺差”,这种鼓励出口的税收政策其弊端也来越明显。

作为应对贸易收支失衡的最新举措,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通知》规定,对进出口税则第25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煤炭,天然气,石蜡,沥青,硅,砷,石料材,有色金属及废料等金属陶瓷;25种农药及中间体,部分成品革,铅酸蓄电池,氧化汞电池等;细山羊毛、木炭、枕木、软木制品、部分木材初级制品等,取消出口退税政策。

同时,将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将陶瓷、部分成品革和水泥、玻璃出口退税率分别由13%降至8%和11%;将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8%和11%;将纺织品、家俱、塑料、打火机、个别木材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将非机械驱动车(手推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退税率由17%降到13%。

与之相反,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由13%提高到17%;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也由5%或11%提高到13%。

《通知》明确,将以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二、新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此次调整是有降有升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而另一方面提高了装备工业、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退税。更为主要的是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使商品出口的价值必然大于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发达国家又对我国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进口需求加以限制,决定了我国的进口不会巨额增长。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贸易顺差不会大幅减少,但这次调整其积极意义是无容质疑的。

第一,有利于减轻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外贸企业规避33%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又享受了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在出口额不断猛增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退税压力越来越大。

出口货物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征收了17%的增值税,这部分税收地方有分成,但地方财政退税的绝对额远远大于增值税的分成部门。为了鼓励出口,我国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2003年前,中央财政承担了全部退税支出。2004年,国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中央财政负担75%,地方财政负担25%;2005年1月1日起,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调整为92.5%比7.5%。

虽然出口退税地方分担比例下调,但浙江、广东、江苏等出口大省的地方财政,仍有较大的退税压力。这次出口退税率的普遍下调将无疑有助于减轻两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我国出口结构升级

此次调整是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降低了部分原材料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而另一方面提高了装备工业、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退税。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提高,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中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市场对非熟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业已趋于饱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过度竞争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大幅度下跌,并屡屡招致反倾销指控。并且,附加值低的产品既使出口了,所获利润也极低。那种单纯为了换取外汇就是赔本也要出口的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稀缺的条件下是可以的,目前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这种单纯为出口的做法而出口已经没有必要。

此外出口产品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其结果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量的资源出口对我国的影响将是长期和代价巨大的。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原料基地,每年向日本出口大量的石油、煤炭、水泥,其结果是付出了破坏环境的代价,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将国内本已稀缺的资源卖给国外,得不偿失。这次税率调整明确规范了这类行业的发展,新政策将弱化资源类产业出口,引导有色金属行业调整,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金属产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对其实现“进口反替代”,尽快摆脱世界“产业初级加工厂”地位,引导产业升级更新换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铜、铝等大幅度降低资源类产品出口退税率,对上游产业的金属材料出口受到抑制,出口需求减少,同时也降低对上游产品需求量,使部分产品转销国内市场,形成国内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压力,尤其是铜、铝等原材料均是亏本出口,这些出口企业完全靠退税补贴费来维持经营和生产,另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给子孙后代埋下隐患,此次税率调整抑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金属产品生产与出口,保护国内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第三,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的改革

此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不同企业受到的影响有所差异。下调出口退税率后,很多外向型生产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是,与生产企业相比,专业外贸公司在此次退税率调整后将受到更大冲击。

对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外贸流通企业的利润率远远低于生产企业。因此,外贸流通企业对退税率下降的反应要敏感得多。由于退税率下降导致的利润率下降,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理论上可以通过向供应商压价和向客户提价的方式来抵消。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和批发商的选择范围都大大增加,外贸流通企业对上下游的要价能力越来越低,供销两头挤压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难题。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迫使其促进与生产企业的更好沟通。提高生产企业通过制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将有助于我国外贸制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为中国出口立下汗马功劳的出口退税,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得十分明显:不仅被视为导致贸易摩擦,使国内企业常发生内讧、大打价格战的“罪魁祸首”,更关键的负面效应在于,外商常常在谈判中将出口退税部分算进去,拼命压低价格。给了国外谈判对手压低价格的把柄,相关好处并没有落到中国企业手中。以纺织品为例,目前出口型纺织企业出口退税率为13%,外商对此了如指掌,他们常常在谈判时将出口退税部分也算进去,拼命压低价格。由于竞争激烈,加上行业协调机制缺位,我国纺织企业不得不忍气吞声,将一部分出口退税让出。目前纺织品出口的利润大概在3%-4%,除去各种费用,净利润还不到1%。国内很多纺织行业公司目前只能挣‘出口退税’这点薄利。

同时,出口退税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更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据统计,自1979年至2005年底,国外共发起745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到中国数百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遭受反倾销商品除了纺织品服装和一些资源产品之外,我国出口的电视机、空调、DVD、轴承、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等机电产品也相继进入国外反倾销调查的视线。目前,无论是出口总量还是出口价格,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国家没有必要继续用财政手段扶持这类产品扩大出口规模,而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企业低价竞争的本钱,新的政策实施有望在一定程度扭转这种尴尬局面。

三、建议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6

*近几年的开放型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外贸易更是势头迅猛,去年我市的进出口总额为73.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2.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16.3%,出口依存度也在96.6%,已大大高于国家的60.3%和31.1%。在国际上外贸依存度往往被用来衡量国家、地区或城市是否是从事外向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城市而言,外贸依存度越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也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紧密,对经济的拉动力也越高。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作为外向度如此高的地区,出口退税改革对全市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和企业经营到底已经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应对冲击、化解矛盾,争取既能充分利用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和实惠,又能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新出口退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出口退税即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进行退税。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有关规定将出口货物在出口前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退还给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的目的在于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保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是国际通行做法,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按照WTO要求,WTO各成员国都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确定恰当的出口退税水平。我国从1985年起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这一政策实行近20年来,对推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出口增长,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发挥了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在促进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且日积月累问题愈益严重:第一,出口退税数额超出了中央财政承受能力,中央财政日益不堪重负。第二,出口退税滞后导致企业资金占压严重,增加了企业的支付成本和经营风险。第三,比较高的退税率也驱动一些企业为追求为数可观的出口退税而盲目扩大出口规模,包括相当多的资源性产品出口企业也盲目扩大出口规模,甚至有的企业为骗税而出口。从表面上看,退税滞后问题是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问题,但实际上也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合理,与外贸经营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结果。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与税收分享机制基本是一致的,凡是增值税作为中央税的国家,出口退税一般都由中央财政负担;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的国家,通常先从增值税中扣除出口退税,剩余的部分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我国目前征收的增值税是中央税,但实际上与地方有75:25分成,但出口退税则完全由中央承担,显然税收的利益分享和责任负担不对称。面对这一情况,理顺税利关系,建立共同承担机制,实现利益与责任的一致,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共同管理,打击出口骗税,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外贸和经济健康规范发展都十分亟需。

此外,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压力也使出口退税必须做出积极的调整。多年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降低出口退税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要求的压力,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也被认为是采用非汇率手段调节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手段。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推动外贸体制改革;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采取全额贴息解决。特别要注意两点:第一,这次降低出口退税率是区别不同产品的,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甚至取消退税。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际上也是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至关重要。第二,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退税机制,地方政府要承担超过退税基数部分的25%的退税。这一机制的建立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出口效益,促进外贸企业深化改革,消除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隐患,财政的隐患,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加强退税管理和规范发展进出口贸易,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次调整是总税率水平降低,是结构性的调整,是规范性的调整,是着眼于新的科学机制建立的调整。

二、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我市的影响

1、加快了退税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此次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最为有利的是,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并不再形成新的拖欠。新政策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原则,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从而加快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我市至2003年底累计欠退税额高达6.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8亿元,自营生产企业0.9亿元,外贸企业2.5亿元。今年以来,国家加快了陈欠税款的退付速度,至5月底,我市企业已拿到陈欠税款5.18亿元,尚欠陈税款1.*亿元,预计这部分也将在6月份退完。同时,对于今年发生的出口应退税,国税部门打破常规,采取主动措施,积极改进退税申报方式,极力压缩退税周期,退税间隔时间不超过两个月,截至5月底,全市今年新出口部分已拿到出口退税额6546万元。在当前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情况下,欠退税的足额到位及新发生的出口退税不欠对出口企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减弱了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2、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使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毫无疑问,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后,出口企业的成本肯定会增加。如果是出口型企业,它的税务成本从增值税的角度讲,增加大约是增值额的4%,具体多少,要看使用的国内材料和零部件多少,国内增值额是多少。从贸易方式看,退税率下调影响最大的是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另外,还会影响到出口企业上游的供应商的利润和下游的销售环节,具体影响多大要看企业在货物的供应流转里的分量有多重。

3、对照出口退税率税目,我市多数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下降。

从目前我市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在这次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产品范围中,保持高税率和大幅下调的资源

性产品对我市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下降4%和2%的产品则涉及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产品涉及我市一大批纺织服装

企业、机电企业、化工原料企业等,其中既有内资企业,也有外商投资企业。一些企业的出口利润率本来就不高,下调出口退税率将使其出口利润率更低。如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3年出口额为3.4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0.6%,出口退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则该类产品出口企业将减利1.15亿元人民币。再如我市大量的IT产品,尽管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加工贸易形式,但具体分析主要是进料加工(2003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86%,其中进料加工出口占85%,来料加工出口占1%),而此次退税政策只对来料加工实行不征不退政策,而对进料加工则采取免抵退的办法,对国内增值部分是要进行征税的,此次退税率调整,IT产品普遍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这对我市IT行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4、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外贸公司的冲击比外商投资企业、自营生产企业更大些。

此次税率调整将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除了和同行竞争,外贸公司还要和生产企业竞争。生产企业的利润包括生产利润和出口利润,而专业外贸公司只有销售利润这一块。因此,对利润率本身就低的外贸公司而言,出口退税率降低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据外贸集团测算纺织品每出口一美元使成本上升0.32元,这使一些公司不得不放弃一些业务。另外由于担心地方政府会对外地采购采取遏制措施,不少外贸公司存在观望态度。今年前四月我市外贸出口的困难已初露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发显现。同时随着我国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新的《外贸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已允许自然人经营外贸进出口业务,这样外贸公司面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

5、对招商引资特别是吸收外国资本的速度有所影响。

由于大部分外资企业产品主要是外销出口,那么外资在选择进入地时必然要考虑其成本因素,而出口退税政策将会成为其主要考虑因素。另外,还有一部分外商投资者在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未考虑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因素,因此部分项目可能要重新进行评估,客观上影响投资的进度及规模。

6、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退税机制改革方案,地方财政要负担超基数的25%,而以前则全由中央财政负担,因此对于出口增长比较快的地区,这会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据财政部门测算,按照目前我市的出口速度,新的退税政策影响我市今年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左右。同时,由于出口货物税收和财政负担地区间的不平衡性,执行这种退税政策实事上形成了一种由货源地向出口地的财政支出上的转嫁,造成外贸收购外地产品出口越多的地区,地方财政的退税负担越重,因此对于专业外贸公司收购外地产品出口,这对我市财政是肯定不利的,因为这些产品的增值税由外地征收,而我市却要负担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

三、鼓励出口还是否有意义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除加速企业周转资金外,对企业和地方财力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那么继续鼓励出口还是否有意义呢?对这个问题,已有好多地方提出了质疑,认为是多出口多吃亏,甚至有的地方已有了抑制出口的倾向。我们认为这要因地制宜,对于口岸城市,因为收购外地产品较多,新政策下会发生异地采购时增值税交在外地,而出口时超基数部分退税由口岸地财政负担的情况,这会导致地方利益的不均衡,影响那些地方对出口的支持,对于我们*,政府还是应该要坚定不移地支持、鼓励出口,理由是:

(一)从企业层面看,企业要发展,仍需扩大出口。(1)尽管退税率降低后,行业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了,但是否面临洗牌,应该还没有到如此严重的程度。过去十几年,外贸出口企业经历过退税率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变迁,我市的外贸出口还是一直在增长,这次退税率再次降低,虽然阵痛,但大多数企业应该能够化解。(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还将长期存在,转为内销也不容易。对于某些产品,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要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另外,许多外贸企业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如纺织服装、鞋类产品等都是适应特定市场需要的,一旦转移到国内不一定有市场。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会千方百计扩大出口。(3)对企业来说,退税率降低只是影响其成本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现在我市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步上升,比如工资、地价及环保等,企业的惟一出路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

(二)从政府层面看,财政归根结底来源于经济的发展,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地方要比原来多承担超基数部分的25%,而还要考虑到另外一方面:政府财政来源于税收,而税收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企业实现产品和劳动的销售。出口不仅实现了最终产品的销售,也使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原材料、劳动得以实现,使各个环节中的税收得以实现。因此只要企业在*生产、出口,一般来说我市征得的相关环节的地方税收还是多于要负担的出口退税额的,只是在量上比以前年份少了一部分。至于外购原材料,今日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你不可能使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放在*进行,企业肯定会考虑比较成本,我市生产企业有向外地采购原材料的,也有外地企业来采购我市原材料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狭隘的“税源经济”观念出发,减少或不重视对出口的鼓励和扶持,必然会有一批出口企业面临困境或另寻他地发展,而如果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重视出口工作,则会引来群凤集聚;另外如果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一段时间过后还是会影响地方经济,从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如果企业得到好的发展,日后的地方财力也必然增加。(2)对于外贸公司,如果收购外地产品越多,则我市地方财政损失越多,目前我市外贸公司出口产品中外购产品与本地产品的比率为1:1,此比率较高,对我市财政不利,但是如果我们一下子限制外贸公司收购外地产品,这首先有与中央政策不符的嫌疑,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大多数专业外贸公司的打击太大,可能使之无所适从,因此当前尚不宜采取抑制外地产品收购措施,只能立足于外贸公司自身改革(包括积极推行制等)及政府引导多收购本地产品。只有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渡过难关,才有可能为日后的我市的财政作出贡献。况且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总额上我市外贸公司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例不算太高,2003年为4.78%,2004年1-4月为3.45%;另外,我市还有不少产品是通过外地外贸公司收购出口的(主要是大米、部分化工产品和纺织服装等),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可能超过我市外贸公司收购外地出口的。

四、对策措施

退税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比如企业总是希望能够有较高的退税率,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精明的企业家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来规避退税率下降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如原来采用进料加工方式的现在改为来料加工,企业就达到了不受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1-4月我市进料加工进出口贸易合计为21.4亿美元,同比增71.58%,来料加工进出口贸易合计为8.98亿美元,同比增7265.46%,而去年全年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仅0.87亿美元,因此说今年来料加工的增长是相当迅猛的,而且这种增长势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加剧,在量上可能会逐步逼近进料加工。),但对于地方财政,却少了一块增值税,两者相比由进料加工改为来料加工地方财政减少了;再比如企业发展国家鼓励的农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此次退税率保持不变甚至调高,对于企业来说是好事,但对地方财政短期内却是支出更多的出口退税款;第三,出口退税率调整使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减少国内采购,这会阻碍国内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可能减少地方税收。那么面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该采取什么措施,使企业、地方经济和财政都得益或少受影响呢?

1、对于进行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或直接从一般贸易转为来料加工,政府不鼓励也不引导,让企业自主选择。

我们不要去鼓励企业将一般贸易或进料加工改为来料加工,应该让企业自己去核算,如果企业认为要转为来料加工,那么政府要提供好的服务,及时帮他们办好手册;如果企业不转,也自有他的道理,或者为内销作准备、或者不愿意受供货商的牵制、或者不满足于只赚取加工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企业弄虚作假,导致地方税收流失,一是实为进料加工却通过海外母公司移花接木变为来料加工,二是进料加工中通过海外母公司的价格操作人为提高进口原材料价格,使国内增值部分减少,应交税金减少。

2、大力发展农产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我们应该认识到此次退税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税率调整来起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由规模速度型的贸易大国走向质量效益型的贸易强国。结合当前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调控政策,我们更应该看到国家对调优产业结构,从而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税收政策的引导下对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包括招商引资上要有所选择,着力发展农产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以新求变,以变求强。

3、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因此我们要抓住机会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努力做大做强我市的加工贸易监管区,并争取出口加工区早日获得批准。

4、外贸公司要加快改革步伐,走工贸结合的道路,同时要积极推行外贸制。

(1)此次退税政策变化使外贸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在这种竞争形势下,外贸公司可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于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工业、农业领域,建立专业化、系列化的产品生产基地。这样既使外贸企业稳定和扩大货源渠道,同时也把外贸公司的人才优势、客户优势和生产企业的价格优势、人力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2)要大力转变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外贸制。外贸企业应转变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转变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外贸制,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建立境外贸易网络,通过境外贸易扩大国内产品出口,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还有要积极开展与国外大批发商的合资、合作,成为国外大批发商的国内贸易伙伴,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网络。积极创建品牌优势,品牌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品牌不仅影响企业的效益,而且企业本身也难得到发展。我市外贸企业应注重对品牌的培育,通过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来增强对供货企业和资源的控制,稳定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运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经营,外贸企业可以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更好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国际竞争力。

5、政府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出口企业提供强力支持及引导。

(1)坚决贯彻中央政策,及时、足额办理退税。等基数下达后,对于地方财政应承担的超基数部分的退税额,市政府应早作安排、打足预算,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不留缺口,不产生新的拖欠。对于外贸公司退税,我们要坚决服从中央和省要求,无论采购本地还是外地产品,退税时要一视同仁,绝不采取歧视政策,只要符合出口退税条件,一律保证及时、足额办理退税。

(2)对出口扶持的力度不减。要保持原有扶持外贸出口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要根据退税政策及*实际,择优扶持,加大对地产品的扶持力度。

(3)不断改善通关环境。通关环境是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在物流集散、通关服务等方面,营造更大的优势。物流发达是进出口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目前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打造现代*物流基地。物流区域要综合考虑我市交通运输、经济关系、地理位置和物流流向以及周边地区等诸多因素,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布局,重点在*经济开发区、盛泽开发区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的规划、开发和建设要符合*现代物流体系要求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经济开发区直通式监管点可利用随开发区物流中心一起搬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这个机会,进一步改进功能设施,促进实现出口拼箱业务和堆场作业的自动化。继续改进报关、报检和报验等进出口综合业务设施和办公条件,并完善与此相关的配套措施。同时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

(4)做好出口核销工作,加快退税进度。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出口收汇核销数据准确度和核销速度,降低出口收汇核销的退单率;同时采取措施组织协调各银行,及时帮助企业顺利履行贸易收汇项下的国际收支申报义务。国税部门要引导出口企业加紧收集退税单证,及时办理发票认证、数据核对工作,进一步提高审核工作效率,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争取出口退税指标,严格出口退税计划管理。

(5)加强部门协调,共同促进外贸发展。财政、国税、海关、商检、外管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联系,加强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在服务出口企业、推进退税机制改革、防范出口骗税等方面加强协作,及时通报情况,促进外贸出口的健康发展。

(6)要积极发挥商会或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中介运作机制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商会或行业协会在行业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引导企业团结起来,不要再打价格战,不能仍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从而促进共同发展。最近成立的*市纺织协会(商会)必将为*的纺织行业的有序、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7)引导出口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出口产品在本地的增值率。要引导出口企业延长其出口产品在*的产业链,增加本地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量,促进更多的出口产品在*加工、*征税。要鼓励深加工出口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在*加工、在*征税,提高出口产品增值率,增加出口产品的地方财政效益。

(8)通过宣传或可行的经济手段鼓励进料加工企业提高国内料件比重,进一步提高市内的配套率,使地方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动我市民资等其他经济成分的增长。

6、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使退税影响降至最低:

(1)适当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出口企业可以利用政策和出口退税率调整这一契机,在与外国进口商的价格谈判中,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以增加企业利润。

(2)适当转嫁供货企业,要求供货企业适当降低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以减少出口企业的进货成本。

(3)苦练内功。出口企业要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4)加强出口竞价的核算。出口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外竞价出口的核算,充分考虑退税率调整影响,企业只有为自己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

(5)从长远看,企业应采取立足于“不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的做法。不把出口退税作为盈利的重要部分加以考虑。

(6)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方式相结合,确立新的信息优势。应创建有特色的商务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宣传企业产品,吸引外商和国内企业进行业务洽谈。

总之,对于企业来说,与其继续寻求旧日的政策保护伞的庇护,不如反求诸己,适应环境,大自然的法则永远是适者生存。困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变革,所要经历的变革阵痛也是为了推陈出新,更好地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应变能力。

五、对下一阶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判断

进口方面:一方面,随着一系列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等措施的实施、国内需求会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因此我市的纺织机械及纺织原材料等将改变大量进口的局面,这部分主要集中在我市的民营企业中(主要是一般贸易,且大部分由外地外贸公司进口);另外,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也因土地、电力、退税等因素暂缓投资,从而减少作为投资的设备的进口。另一方面,由于退税原因,预计今后加工贸易进口料件比重会有所加大,这样进口就会加速增长。综合两方面,由于我市加工贸易占的份额较大,因此预测下一阶段我市的进口增速仍会较快,但增速比前4月可能稍有趋缓。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7

关键词: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原因

一、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2007年4月1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通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4月15日起,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板、涂镀等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5%;普碳钢、热板、型材、盘条等83个税号的钢材产品则取消出口退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再次降低了部分钢铁制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第五次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率。2004年1月1日,国家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统一下调到13%;2005年5月1日,国家将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由13%下调到11%;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板材和线棒材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为8%。另外,在钢材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的同时,我国于2005年4月1日取消了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并于2006年11月1日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钢铁产品加征10%出口关税。

二、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1.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全年出口钢铁突破4300万吨,增幅高达109.58%,其中,美国、欧盟,以及韩国是中国出口钢材主要目的地。这种冲击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警惕。近一段时间,欧美钢铁组织纷纷对中国钢铁举起反倾销的“大棒”。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料,2006年共有11个国家对中国钢铁企业采取了27项有关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种趋势仍将继续甚至更会严重。

从减少贸易摩擦角度,为了不给欧盟、美国等反倾销、反补贴的口实,中国只有再次调整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是为了鼓励企业生产出口创汇产品,根据税负平等、税不重征的原则,即一种产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纳税后,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再纳税,如果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该商品征税,则生产国对企业实施退税。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惯例,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意味着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国内外钢价保持在同一水平。这样一来,出口钢产品的竞争力将被削弱,我国的钢铁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势必会将大量的钢材产品由出口转为内销。随着出口钢产品的大量回流,钢产品的出口增速将减缓,从而降低出口贸易顺差,达到减少贸易摩擦的作用。

2.节能减排的需要

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2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均未能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的目标。为了能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政府将会下大力气采取一些重要举措,调整出口退税率是其中之一。工业是节能降耗的重要行业,而钢铁业又是工业中节能降耗的重中之重。中国大量出口国外的钢铁产品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不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范围。生产这些钢铁产品的企业越多,越不利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甚至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国内外钢价保持在同一水平,使这些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3.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减轻财政负担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正确的汇率制度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而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是缓解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方法。

出口退税的增加实际上相当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退税的减少则相当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2005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我国出口退税3374.66亿元,由此测算,每一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元。如果我们为出口贸易做一下减法,完全取消出口退税,就相当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4429元。照此估算,2005年底,合理的汇率水平应该为7.7元/美元左右,这与2006年的7.94元/美元升值的空间仅有3%左右。与当时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该年度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中间值3.5%也相差无几。因此,取消出口退税可为人民币减除升值压力。

此外,由于近几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退税额也在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央财政支付压力加大。据中国税务总局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出口退税总额为11944.47亿元人民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也有积极意义。

4.抑制进口铁矿石的价格

目前,中国已探明铁矿石资储量为581.19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但是,铁矿品位低于世界品位11个百分点,平均品位为33%,已探明储量中97%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富矿仅占2.7%。因此,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所需的铁矿石仍然要依赖于进口。据中国产业研究院预测,2007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将达到6.5亿吨;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预计达到3.55亿吨。据此计算,2007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55%将依赖于进口。然而铁矿石价格却年年上涨。2006年6月,宝钢集团宣布,已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供应商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一年度上涨19%,这使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增加了70亿到80亿元人民币。铁矿石价格频频上涨,增加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下调出口退税率后,随着出口量的减少,将会抑制进口铁矿石的价格。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8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9

经国务院批准,对20**年7月1日以前已经签订的长期贸易出口合同,适用以下退税政策。

一、对下列9个长期贸易合同,准予出口企业持已签合同或中标证明,于本通知下发后l0日内,到当地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备案,准予按20**年7月1日前的出口退税率将合同执行完毕。

(一)中汽凯瑞贸易有限公司与古巴交通部TRANSIPORT汽车公司,签订的总金额为9124万美元的出口大宗柴油发动机的长期供货合同。

(二)江苏亚星锚链有限公司在20**年7月1日政策调整前,签订的总金额为1.3亿美元的出口船用锚链和海洋石油工程链的长期供货合同。

(三)中国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20**年6月18日中标,总金额为1050万欧元的出口韩国和德国的焦炉设备的长期供货合同。

(四)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在20**年7月1日政策调整前签订的总金额为8.48亿人民币的出口西班牙、突尼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加纳、尼日利亚等国的离心球墨铸铁管及其配套管件的长期供货合同。

(五)河南宝龙国际物流贸易有限公司出口叙利亚的电工圆铝杆,总金额为1.5亿元人民币的长期供货合同。

(六)福建福耀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年7月1日前与巴西、美国、俄罗斯、韩国、目本、西班牙、印度、德国和英国等国客户签订的总金额为72亿元人民币的汽车玻璃的长期出口合同。

(七)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化宁波公司在20**年7月1日前与欧盟的客户签订的总金额6024.5万美元的出口草甘麟和双氧化物等货物的长期供货合同。

(八)石家庄鸿锐集团有限公司在20**年4月以前与美欧客户签订的总金额1.993亿美元的出口PVC、丁腈手套的长期供货合同。

出口退税政策范文篇10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选择

纵观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承担了四个方面的政策目标:贸易目标、产业结构目标、财政目标和汇率目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的不同,出口退税政策会承担不同的职能。自1985年我国恢复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以来,以2003年为界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调整以总量调整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注重结构调整。

(一)1985年-2002年:以总量调整为主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服务于对外经济流量和存量均衡的调整,实行了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出口退税制度。

由于1985年进口增长过快,我国经常账户出现了高达114亿美元的逆差,接近GDP的4%。为了鼓励出口,政府推出了从1973年就已经取消的出口退税政策。可以说,治理当年我国对外经济严重的流量失衡是政府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因。1994~1996年,我国连续3年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而且顺差还大幅度增长,这直接导致了我国1996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再次提高了出口退税率。

从我国对外经济存量即对外净债权债务头寸的状况来看,1985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26亿美元,同期外债余额却在快速增长,达到了158亿美元。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只有16.64%,而按照国际公认标准,这一比率应该大于100%,小于80%就进入警戒状态。因此,1985年我国的对外债务实际上已经进入“超紧急状态”,这是我国政府当年以高退税率和大范围退税恢复出口退税政策的直接原因。从1994开始,我国的对外净债务快速收缩,到1996年只剩下了净债务112.2亿美元,因此,当年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下调。1997年我国首度出现了近20年没有出现过的89.3亿美元的对外净债权,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我国又出现了10.8亿美元的对外债务,导致了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

(二)2003年至今:开始注重结构调整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经济中的流量和存量失衡问题已得到解决,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逐步转向通过差别出口退税率设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1年到2003年,经常账户顺差快速扩大,显示了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可持续性。同时,我国的对外净债权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003年我国的对外净债权接近2000亿美元,因此政府适当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同时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具体表现为针对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基于经常账户顺差和对外净债权的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又进一步下调了出口退税率,同时扩大了退税率的差别幅度。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取消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功能再定位的必要性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出口退税重新关注总量调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我国从2008年8月起又多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如从纺织品来看,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自2008年11月1日起,又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从2009年4月1日起,再次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

从以上的出口退税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出口退税的政策性特征,出口退税会因为扩大出口创汇、财政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无论是从贸易视角还是从财政视角,中国现行的普遍出口退税运行模式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一)加剧了对外贸易失衡

在我国以对货物征收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下,由于出口退税的力度大,在我国生产并出口的商品税收含量较低,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和出口退税政策对扩大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94年起,我国外贸出现持续顺差。尤其是2005年外贸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之后,增长迅速,2008年更是高达2954.59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不仅存在巨大的外汇风险和管理压力,央行货币对冲流动性过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外贸顺差的扩大使中国对外贸易环境趋紧,遭受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二)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却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国民收益低。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整个货物出口的90%以上,但出口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而且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国内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对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原因在于,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企业没有对出口商品进行升级换代的动力,使出口商品长期沦落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商品结构中。而且,低附加值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还经常容易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三)引发对外贸易摩擦

中国在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贸易摩擦。中国在近年的贸易摩擦中受指责最多的便是出口退税政策的普遍性导致的倾销行为。中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其中虽然不乏贸易保护的原因,但也与中国许多商品竞相压价导致价格太低有很大关系。出口商之所以能压价,主要是基于国家的退税支持。许多企业利用退税优惠,在国际市场上竞相压价,将退税当成正常的利润,以致很多企业耗费大量资源却反靠出口退税来维持生计,没有赚到外国的钱反而变相地吃国家财政。

(四)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巨额出口退税对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体,而出口退税涉及的是流转税。与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国家相比,我国出口退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高。2008年和2009年我国财政负担的出口退税高达5865.93亿元和6486.61亿元,分别占当年税收收入的10.8%和10.9%,占国内增值税收入32.6%和35.1%。我国现行的中央与地方75:25的增值税分享体制和中央负担出口退税基数和增量92.5%的出口退税体制,更是加大了中央财政的退税压力。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功能应该如何再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随着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应将出口退税政策明确定位为产业政策工具,加强出口退税政策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引导作用。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应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收益和退税的经济效率为导向,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并以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实际效果。

(一)实行差别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结构

出口退税率是出口退税政策的核心工具。差别退税率设计可传达出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实现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设置出口退税率时,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与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要求,按出口商品的性质不同,有差别、有层次地对不同商品设计阶梯型退税率,以体现出口退税政策导向。

一方面,最优出口退税率应与商品结构调整相适应。对于低附加值产品,应尽量采取低的出口退税率;而对于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适合采取较高的出口退税率,保护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最优出口退税率结构应与出口商品性质和出口商品市场竞争结构相一致。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为实现国家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或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程度确定出口产品的退税率。根据次优出口退税理论,对具有出口负外部性的产品应不退税或少退税。具体来讲,对于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较小、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以及出口负外部性较强的产品如“两高一资”产品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甚至可以征收出口税。

(二)调整不同贸易方式的税负,引导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换

目前,在征退税率不一致的情况下,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税收负担也是不一致的。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税收负担最重,其次为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的税负相对较轻。因此,应尽快调整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退税政策不公平状况,提高一般贸易在贸易格局中的比重,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出口退税率调整应充分考虑出口和内销之间、出口贸易方式之间的税负平衡,对进料加工进口料件按国产同类产品征退税率差征收增值税且不予抵扣,并将来料加工业务改为对加工费先按征税率征税,再按退税率退税,对来料加工免税政策和进料加工的“免、抵、退”政策只允许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内进行,对非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外开展的来料加工贸易将现行免税政策改为“免、抵、退”政策,与进料加工贸易政策相一致。

(三)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和消费税退税。由于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较为狭窄,而且主要在产制环节征收,出口退税仅适用于外贸企业购进并用于出口的消费税应税商品,因此出口退税主要涉及的还是增值税。从2009年1月1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增值税转型,这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彻底退税”。但由于大部分劳务,尤其是生产性劳务还没有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征收营业税),这会产生无法抵扣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渐趋饱和以及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的弱化,今后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服务贸易,增值税转型和扩大范围改革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完善。另外,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容易产生少征多退现象,形成事实上的“出口补贴”,因此还要进一步清理增值税的减免税优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