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16:28

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剖析了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阐迷了民间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及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拟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剖析,试图厘清其引领作用与影响。

一、从发展脉络看民间音乐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秦以前、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当代。从这四个时期可看出其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乐歌总集。春秋时期,由于《诗经》的广泛传播,使得歌唱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普遍盛行,并影响和推动了先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诗经》开始的采风制度,为后世奠立了向民间音乐学习的优良传统。所谓采风即是由宫庭派出的采诗官下去将各地民间的歌曲收集上来,交给管音乐的太师,太师把民歌按音律加以整理,配上乐器,然后再演唱出来。《诗经》中的“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己表明是由不同地区的土乐组成。而被称作朝廷之音的“雅”,实在说也是地方土乐,只是它出在王歌,便被称为“止乐”。贵族中的进步人士,为了讽谏,为了批判现实的黑暗,也需要向民歌学习其精神和手法。这在《雅》中贵族诗人的讽刺诗中可以明显看到。因此,《诗经》中即使是贵族作家的作品,都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这一事实提醒了后人,继此以后的汉乐府、唐曲子词与变文、元杂剧等也都是在向民间学习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前进,这与《诗经》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现象,其最原始的意义是指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即可指代民歌,也可指代诗词。

作为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从上引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的“观风俗,知薄厚”。

由于汉代乐府所教习、排练、编创和演出的各种音乐节目,大都用收集而来的民间音乐作为编创素材,并采用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和体裁进行排练和演出,因而体现出浓重的俗乐特点。也正因为乐府音乐的俗乐性质,使得乐府编创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一种领导潮流的艺术风范和形式样板,既不仅为宫廷和贵族享用,同时也为民间各阶层群众所喜好和效仿。汉乐府这种根植于民间音乐的深厚生命力,使其成为继《诗经》以后,中国音乐史上的又一颗明珠。

(三)“瓦舍勾栏”与元杂剧

民间音乐的历史进程在宋元时期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这时国家已不设采诗官,但是向民间学习的传统却沿袭下来。

“瓦舍勾栏”即是这一时期非常值得重视的音乐现象。瓦舍勾栏中的民间艺人表演的市井杂乐,形式多样,品目繁多,仅就与音乐相关的品种论之,就有唱曲类、歌舞类、说唱类、戏剧类、器乐类等,这些类型不同、表演形式不同的杂乐品种,要么逢年过节以群体联欢形式自发地进行民俗性表演,要么长期固定在勾栏内演出,形成了宋元时期引人注目的都市文化新景观。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它不仅在内容上第一次使下层人民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在前代和当代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及其加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诸如唐宋大曲、民间曲子、词调、说唱音乐等,均为杂剧的出现与发展准备了条件。民本内容与民间形式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呼声,表达了汉民族的豪迈气魄,使元杂剧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在当时一领风骚。

(四)明清时期的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延续与发展时期,我国能够保存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和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空前传播与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由此衍化出的众多音乐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各个品种均己成熟成型,形成了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格局。如戏曲音乐的多声腔体系、民间歌舞形式的争相斗艳、说唱音乐的地域特色、“吹、拉、弹、打”兼具的民间器乐合奏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面貌和特色。特别是昆曲、京剧的发展更是占尽风流,而京剧直到今天仍被我们奉为国戏,可是追根溯源,它们又都是由地方土戏逐渐演变来的。

二、从横向关系上看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四大类。相比较而言,民间音乐广泛存在,并对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间音乐是其他音乐的基础

首先,从品种和曲目数量来说,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色人等。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来看,民间歌曲的歌种有千余种;民间舞蹈音乐有近1500种;曲艺音乐有300余种;民间器乐乐种近百种,曲目逾万余首。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其次,从使用及传播概率来说,全国各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生活中的民间音乐,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门类。无论是在一年四季各种定期的岁时节日里,还是在各种不定期的婚、丧、礼、祭民俗以及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都少不了要演出各种相关体裁和题材的民间音乐。尤其是那些流传最广、历久弥新的精典之作,如《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人们几乎张口就来,鲜有不知者。

再次,从民族音乐文化及其传统演进来说,无论是历史的衍变还是现代的构建,都一直受到民间音乐的深刻影响。民间音乐以外的其他各种传统音乐门类,它们或者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的发展擅变,或者将民间音乐作为本体音乐的材料构成新的音乐类型。如宫廷音乐中的歌舞大曲,其结构形式来源于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相和大曲则是在汉乐府“相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而“相和歌”则是源于“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是一种有着深厚民间音乐基础的歌曲形式。

(二)民间音乐对宫廷音乐的影响

从远古时代的六代乐舞开雅乐之先河,直到清王朝覆灭为止,宫廷音乐几乎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尽管统治阶级一直排斥民间音乐,但是宫廷音乐还是免不了受到民间音乐的深远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宫廷音乐(主要是燕乐)的艺术成就,是以民间歌舞艺术的成就为先决条件的。

首先,宫廷音乐的原始素材大都是来源于民间音乐。如《诗经》中的《雅》,虽是属于宫廷的音乐,但是从形式到素材大都取材于民歌。再如《关唯》,原是一首形式朴素的民间情歌,后来被宫廷里面当作“燕礼”中的乡乐来演奏。

其次,宫廷音乐的创造者与表演者大都来自民间。周王朝的“大司乐”、汉代的乐府,唐宋的大乐署、教坊等都是宫廷的音乐领导机构。这些机构中有很多乐师,大都出身卑微,只是由于有优秀的音乐才能,才被吸收到宫廷中。他们通晓南北方的民间歌曲和乐器调律,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包括曲调与歌词,进行加工处理后,为王候将相创造出供其享乐的音乐。如周王朝的“大司乐”,有一千多人表演民间乐舞,这所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中的主要力量,即是“音乐奴隶”。

第三,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和娱乐需要利用民间音乐。《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统治者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尽管这种制度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也为宫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曲调与歌词,使民间音乐成为宫廷音乐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另一方面,从娱乐的角度看,统治阶级一向鼓吹的雅乐从来就不能满足其享受的需要。从周代燕乐中的节目看,工歌、乡乐、散乐、四夷之乐、房中乐等,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隋书·音乐志》记载,大业二年,隋场帝为了接待突厥族的单于,征集全国各地的散乐(各种民间歌舞、杂技、戏剧的统称)到东都洛阳来演出。

可见民间音乐对统治者有多么大的吸引力。统治阶级的这种政治和娱乐的需要本身就说明,宫廷音乐难以拒绝民间音乐。

(三)民间音乐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与远古时代的巫术以及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以后,相继产生了佛教和道教音乐。其中道教音乐与道教本身同样发端于古代巫现的歌舞祭祀音乐,自然与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清末,道教更是向民间性、地方性发展,直至与民间音乐融合。佛教传入我国后,宗教音乐初始虽受外来音乐的影响,但久而久之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影响而民俗化,民间音乐再一次成为滋润宗教音乐的土壤。一方面,佛教徒为了向我国人民宣传教义,并使之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常常利用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配上带有宗教色彩的歌词,来宣传他们的教义。这从后世保存的寺院音乐中可以找到用中国民间曲调唱褐赞的例子。如常州天宁寺用民歌《班坞调》的旋律歌唱“清净佛身法”等。另一方面,佛教利用一些特定的宗教节日进行宗教宣传活动,如唐朝大戏,大都聚于寺院中,寺院因此而成为民间音乐集中表演的场所。这不仅为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佛教僧人能够广泛地接触民间音乐,并利用它们作为吸引群众和宣传教义的工具。

(四)民间音乐对文人音乐的影响

传统音乐范文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统文化

在中国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它既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又关系着我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冲击、融合的当下,在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同时,必须强调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视。

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此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呼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乐的演绎,边缘化本土音乐,这是令一个民族深思和担忧的事情。如今,从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标准,人们对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了解,这种对传统乐理教学缺失的教学体系,最终将阻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开始追求具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音乐。我国的音乐教育紧紧抓住了这次转型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加强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例如,时常召开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研讨会、设置传统音乐的专业研究方向、大量编写传统音乐相关专著和教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来倡导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对策

(一)深化音乐教学改革,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保障

首先,对音乐教育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我国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都过于偏重西方的音乐教学模式,而轻视了本土传统音乐的学习。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学习音乐的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对此,我国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民族音乐的元素,才能促进学生重视和学习传统音乐,肩负起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责任。其次,对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进行创新,注重传统音乐教材。目前,我国传统音乐的教材多为学校教师自己编写或推荐,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这已然影响了传统音乐的教育。因此,重视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对于促进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如,在编写音乐教材时要注意选取收录旋律优美、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名族特点的音乐素材,借此多元化的选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后,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在偏重西方音乐教育的时期,师生都习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理解和评价我国民族音乐。但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评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对此,必须完善音乐课程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理论、鉴赏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增加,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创造环境

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关键需要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学校里讲授的传统音乐大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虽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流于表面形式,缺乏了传统音乐的灵魂。真正民间音乐的传承多是代代相传的,这样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却也因此缺乏规范性。因此,让民间音乐传承人走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入民间实践,领略真正的传统音乐,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去粕取精和可持续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设专门课程、讲座等,邀请民间音乐传承者走入课堂,讲授最具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文化,令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和尊重,进而产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开展课外传统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其魅力。学校中学习的传统音乐知识大都止于理论,只有学生亲身接触民间音乐,并结合本地传统文化才能对民间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够令掌握的知识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升华。此外,当下传统音乐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运用现代科技将传统音乐教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才能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的活力。只有传统音乐兼具了民族与时代的特色,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和长远的发展。

(三)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为传统音乐的传承灌注活力

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意识形态背景。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到某一音乐的本质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音乐置于传统文化之中加以剖析和传承。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音乐的演绎技巧等方面进行讲解,忽视了音乐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背景的联系。而切断了音乐与文化的关联,传统音乐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和本源的魅力。反之,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剖析和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传统音乐独特的灵魂,而传统音乐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此外,传统音乐源于传统文化,最终也将回归传统文化。现今的大多传统音乐教育因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变得浮躁和单薄,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重新回归文化的沃土,在丰富的养料中获得新的活力,绽放更美丽的艺术之花。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是音乐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源泉。提高传统文化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传统音乐中蕴涵的文化精髓,才能令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真正的兴趣和使命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全球化进度加快,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音乐领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坚持以民族音乐为本的理念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精华,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只有深入了解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明确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且深化音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构建新的传统音乐传承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长远发展。

作者:王莎莎 单位:合肥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吴旦.试论传统音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对策[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2]田亮.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3).

[3]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4]奚峰.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03).

[5]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2).

传统音乐范文篇3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

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其偏重于西方音乐理论教育,西方乐器学习。音乐教学中,从乐理到和声、对位,从作品分析到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占据着绝对优势。钢琴课、芭蕾课成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许多音乐教师教学生演唱拉丁语、德语音乐作品,忽视了挖掘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更谈不上从创作思维、表现形式、艺术表现力方面比较、分析东、西方音乐艺术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长期接受西方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的影响,他们的音乐技巧与实践多向西方音乐艺术看齐,并没有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许多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霓裳羽衣曲》,更有甚者许多学生不知道宋词、唐诗都是可以歌唱的歌词[1])。高校音乐教育片面重视西方音乐,忽视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风格甚至影响到了普通家庭,许多家长在培养子女的才艺时,会不假思索地让孩子去学小提琴、钢琴,而没有家长会想到让孩子去学古筝、琵琶。

二、传承传统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文化实力是国家的软实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用几千年历史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与生命力。而优秀的传统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让学生懂得尊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音乐艺术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西方沉睡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世界上仅仅只有一个中国,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文化[2])。高校音乐专业,是中国未来音乐人才的建设基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主动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学会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音乐视角来欣赏音乐,将学生塑造成适应全球化的中国音乐人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世界上只有中国拥有数千年不曾中断的音乐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优秀传统音乐背后的历史人文价值,使学生承担起复兴中国音乐事业的责任。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策略

今天,中国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化,所以更不应该忘记自己来时的路,不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主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设置音乐课程上,高校音乐专业应当适当增加我国的传统音乐(如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优秀音乐作品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道教的关系等[3])。第二,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具备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艺术家与教师合作,拟定一套具备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元素的教材,并推广应用。第三,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鉴赏、比较西方钢琴乐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寻找两种音乐之间的共通点,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第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创建传统音乐社团,为学生提供传统乐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深化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最后爱上传统音乐。第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乡村,通过参加乡村民俗音乐活动,使其进一步感受本民族传统音乐,提高对本民族音乐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目的。第六,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智能手机用户同样高居世界第一(99%的高校普及了智能手机)。教师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传统音乐制作成微课,对学生开展碎片化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传统音乐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传统音乐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才得以流传和延续。高校应当摒弃对西方音乐的片面崇拜,主动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在全球化时代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中国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让学生学会做一个优秀的中国音乐人。

参考文献:

[1]皇甫幼晨.谈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当代音乐,2018(11):22-23.

[2]连文玲.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4):64-65.

传统音乐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音乐;流行音乐;音乐风格

目前,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崛起,但是由于发展时间有限,在音乐技术与曲风上都不是很成熟。在当代音乐歌坛中,对流行歌手的要求不仅仅在演唱技能上,还需要他们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创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的灵魂,从而树立良好的音乐形象。本文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希望可以让更多的音乐人意识到流行音乐中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音乐创作中可以将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合进去。

一、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

(一)民族音乐被重视并广泛应用。我国民族音乐是民间的一种传统音乐,它的音乐形式与音乐曲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可以说,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理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也值得我们继续将它发扬光大。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民族的音乐特色都各不相同,比如说,蒙古族的音乐特色既绵延又宽广,青海的音乐特色又比较高亢,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产生喜爱之情。民族乐器也在不断转变演奏风格,以往的民族乐器都是以民乐合奏的形式进行,现在民族乐器开始与各国乐器进行合作,融入到各种大型乐队中,它们的存在为音乐增添了别具特色的素材,音乐创作者根据民族乐器的不同特点编排出来的流行音乐会更加具有音乐灵魂。(二)民族乐器被追捧与认可。传统民族音乐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各种社会人文学科之间都有紧密联系,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文化水平相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开始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相关理念。有很多高等院校也创办了民乐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魅力有更多的了解。学生如果想要学习民族乐器,则必须要懂得相关的演奏技巧,民族乐器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准水平。另外,不同乐器的组合演奏出来的音乐内容更加深刻,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与热爱。

二、现代流行音乐的民族音乐元素

近几年,在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为现代流行音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现代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既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内涵,也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下面针对民族音乐元素来分别介绍。(一)民族声乐元素。我国的民族声乐元素非常丰富,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特点,如果把民族声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则可以给现代流行音乐增添不同的文化元素,同时也给音乐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听众的兴趣与共鸣。(二)民族器乐元素。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比较深远,在现代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如果将民族器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则可以体现出音乐的真正内涵。比如《东风破》这首歌在演奏过程中,使用了二胡与琵琶两种传统乐器,不仅给音乐本身增加了内涵,还会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民族器乐元素所体现出的微妙之处。(三)戏曲曲艺元素。在我国戏曲中,有不同种类的曲艺元素,每种戏曲都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当前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比较单一,为了改变这一因素,可以把戏曲曲艺元素掺杂到其中,就可以达到听众对音乐的需求。在《花田错》这首歌曲中,作者将戏曲元素很好地融入进去,让听众在感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音乐的美好情境,这种完美的融合,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戏曲曲艺。(四)民族乐器元素。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如果把民族乐器的多种音色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可以给流行音乐带来别具一格的特色,从而更能体现出音乐所具有的魅力。周杰伦有很多歌曲都与民族乐器相结合,这种做法可以把中国特色的中国风更好地体现出来,让现代流行音乐更具有独特的韵味。

三、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流行音乐中的融入方式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将传统民族音乐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具体的融入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加入戏曲曲艺元素,这样会使音乐本身更加饱满,从而给听众带来美好的感受;第二,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比如《浏阳河2008》这首歌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广大听众,不仅让人们了解了湖南的传统文化,还能让人们感受到这种音乐融合所带来的魅力;第三,在流行音乐会的表演过程中,需要融合民族器乐的演奏,这种结合会深深吸引广大听众,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音乐情境中;第四,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也可以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其他民族对该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并从中获取相关文化知识。

四、传统民族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

(一)使现代流行音乐形式多元化。目前,我国流行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很多歌曲由于缺乏特色而逐渐被人们遗忘,事实证明,这些禁不住考验的音乐注定会消失在流行音乐圣坛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循环发生,音乐创作者开始运用各种素材来创造有价值的音乐,因此,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开始被广泛应用,这些新鲜元素的注入给现代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有很多歌手在改变音乐过程中都融入了民族音乐,使音乐更加丰富与饱满。因此,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是可行的。(二)使现代流行音乐更加丰富。民族音乐在演奏过程中变幻多样,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都不是按照传统音乐调式进行的。一种民族乐器在音乐演奏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有欢快的、有豪迈的、有悲伤的、有高亢的等等,这些乐器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运用到每一首歌曲中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现代流行音乐来说,音乐创作既简单,又没有内涵,因此,音乐创作者可以根据中国传统音乐重新赋予流行音乐新的价值。另外,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民族音乐上,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发扬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五、结语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美学、人文学等紧密相连,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民族音乐的形式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因此,音乐创作者开始把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让流行音乐更加饱满,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由于传统民族音乐有着深刻复杂的特点,所以需要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的道路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作者:王 斌 顾兴彦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 武威市凉州区第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1]曹晓旭.流行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问题四则[J].研究生论坛,2011,23(12):112~114

传统音乐范文篇5

关键词: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地位和发展趋势

中国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拟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剖析,试图厘清其引领作用与影响。

一、从发展脉络看民间音乐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秦以前、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当代。从这四个时期可看出其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乐歌总集。春秋时期,由于《诗经》的广泛传播,使得歌唱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普遍盛行,并影响和推动了先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诗经》开始的采风制度,为后世奠立了向民间音乐学习的优良传统。所谓采风即是由宫庭派出的采诗官下去将各地民间的歌曲收集上来,交给管音乐的太师,太师把民歌按音律加以整理,配上乐器,然后再演唱出来。《诗经》中的“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己表明是由不同地区的土乐组成。而被称作朝廷之音的“雅”,实在说也是地方土乐,只是它出在王歌,便被称为“止乐”。贵族中的进步人士,为了讽谏,为了批判现实的黑暗,也需要向民歌学习其精神和手法。这在《雅》中贵族诗人的讽刺诗中可以明显看到。因此,《诗经》中即使是贵族作家的作品,都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这一事实提醒了后人,继此以后的汉乐府、唐曲子词与变文、元杂剧等也都是在向民间学习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前进,这与《诗经》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现象,其最原始的意义是指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即可指代民歌,也可指代诗词。

作为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从上引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的“观风俗,知薄厚”。

由于汉代乐府所教习、排练、编创和演出的各种音乐节目,大都用收集而来的民间音乐作为编创素材,并采用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和体裁进行排练和演出,因而体现出浓重的俗乐特点。也正因为乐府音乐的俗乐性质,使得乐府编创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一种领导潮流的艺术风范和形式样板,既不仅为宫廷和贵族享用,同时也为民间各阶层群众所喜好和效仿。汉乐府这种根植于民间音乐的深厚生命力,使其成为继《诗经》以后,中国音乐史上的又一颗明珠。

(三)“瓦舍勾栏”与元杂剧

民间音乐的历史进程在宋元时期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这时国家已不设采诗官,但是向民间学习的传统却沿袭下来。

“瓦舍勾栏”即是这一时期非常值得重视的音乐现象。瓦舍勾栏中的民间艺人表演的市井杂乐,形式多样,品目繁多,仅就与音乐相关的品种论之,就有唱曲类、歌舞类、说唱类、戏剧类、器乐类等,这些类型不同、表演形式不同的杂乐品种,要么逢年过节以群体联欢形式自发地进行民俗性表演,要么长期固定在勾栏内演出,形成了宋元时期引人注目的都市文化新景观。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它不仅在内容上第一次使下层人民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在前代和当代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及其加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诸如唐宋大曲、民间曲子、词调、说唱音乐等,均为杂剧的出现与发展准备了条件。民本内容与民间形式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呼声,表达了汉民族的豪迈气魄,使元杂剧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在当时一领风骚。

(四)明清时期的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延续与发展时期,我国能够保存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和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空前传播与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由此衍化出的众多音乐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各个品种均己成熟成型,形成了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格局。如戏曲音乐的多声腔体系、民间歌舞形式的争相斗艳、说唱音乐的地域特色、“吹、拉、弹、打”兼具的民间器乐合奏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面貌和特色。特别是昆曲、京剧的发展更是占尽风流,而京剧直到今天仍被我们奉为国戏,可是追根溯源,它们又都是由地方土戏逐渐演变来的。

二、从横向关系上看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四大类。相比较而言,民间音乐广泛存在,并对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间音乐是其他音乐的基础

首先,从品种和曲目数量来说,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色人等。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来看,民间歌曲的歌种有千余种;民间舞蹈音乐有近1500种;曲艺音乐有300余种;民间器乐乐种近百种,曲目逾万余首。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其次,从使用及传播概率来说,全国各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生活中的民间音乐,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门类。无论是在一年四季各种定期的岁时节日里,还是在各种不定期的婚、丧、礼、祭民俗以及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都少不了要演出各种相关体裁和题材的民间音乐。尤其是那些流传最广、历久弥新的精典之作,如《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人们几乎张口就来,鲜有不知者。

再次,从民族音乐文化及其传统演进来说,无论是历史的衍变还是现代的构建,都一直受到民间音乐的深刻影响。民间音乐以外的其他各种传统音乐门类,它们或者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的发展擅变,或者将民间音乐作为本体音乐的材料构成新的音乐类型。如宫廷音乐中的歌舞大曲,其结构形式来源于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相和大曲则是在汉乐府“相和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而“相和歌”则是源于“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是一种有着深厚民间音乐基础的歌曲形式。

(二)民间音乐对宫廷音乐的影响

从远古时代的六代乐舞开雅乐之先河,直到清王朝覆灭为止,宫廷音乐几乎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尽管统治阶级一直排斥民间音乐,但是宫廷音乐还是免不了受到民间音乐的深远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宫廷音乐(主要是燕乐)的艺术成就,是以民间歌舞艺术的成就为先决条件的。

首先,宫廷音乐的原始素材大都是来源于民间音乐。如《诗经》中的《雅》,虽是属于宫廷的音乐,但是从形式到素材大都取材于民歌。再如《关唯》,原是一首形式朴素的民间情歌,后来被宫廷里面当作“燕礼”中的乡乐来演奏。

其次,宫廷音乐的创造者与表演者大都来自民间。周王朝的“大司乐”、汉代的乐府,唐宋的大乐署、教坊等都是宫廷的音乐领导机构。这些机构中有很多乐师,大都出身卑微,只是由于有优秀的音乐才能,才被吸收到宫廷中。他们通晓南北方的民间歌曲和乐器调律,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包括曲调与歌词,进行加工处理后,为王候将相创造出供其享乐的音乐。如周王朝的“大司乐”,有一千多人表演民间乐舞,这所世界上出现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中的主要力量,即是“音乐奴隶”。

第三,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和娱乐需要利用民间音乐。《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统治者从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通过采风来了解民意,改正施政中的错误。尽管这种制度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也为宫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曲调与歌词,使民间音乐成为宫廷音乐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另一方面,从娱乐的角度看,统治阶级一向鼓吹的雅乐从来就不能满足其享受的需要。从周代燕乐中的节目看,工歌、乡乐、散乐、四夷之乐、房中乐等,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隋书·音乐志》记载,大业二年,隋场帝为了接待突厥族的单于,征集全国各地的散乐(各种民间歌舞、杂技、戏剧的统称)到东都洛阳来演出。

可见民间音乐对统治者有多么大的吸引力。统治阶级的这种政治和娱乐的需要本身就说明,宫廷音乐难以拒绝民间音乐。

(三)民间音乐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与远古时代的巫术以及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以后,相继产生了佛教和道教音乐。其中道教音乐与道教本身同样发端于古代巫现的歌舞祭祀音乐,自然与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清末,道教更是向民间性、地方性发展,直至与民间音乐融合。佛教传入我国后,宗教音乐初始虽受外来音乐的影响,但久而久之也受到了民间音乐的影响而民俗化,民间音乐再一次成为滋润宗教音乐的土壤。一方面,佛教徒为了向我国人民宣传教义,并使之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常常利用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配上带有宗教色彩的歌词,来宣传他们的教义。这从后世保存的寺院音乐中可以找到用中国民间曲调唱褐赞的例子。如常州天宁寺用民歌《班坞调》的旋律歌唱“清净佛身法”等。另一方面,佛教利用一些特定的宗教节日进行宗教宣传活动,如唐朝大戏,大都聚于寺院中,寺院因此而成为民间音乐集中表演的场所。这不仅为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佛教僧人能够广泛地接触民间音乐,并利用它们作为吸引群众和宣传教义的工具。

(四)民间音乐对文人音乐的影响

传统音乐范文篇6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传承

1传统音乐的概念

传统音乐大致可分为新音乐、中国音乐以及国说三种形式,或者可以将传统音乐细分为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这几种类型。民间音乐也包括流行于民间的器乐、歌舞、戏曲等音乐,民间音乐主要流行于普通老百姓的身边,在民间逐渐产生和发展。文人音乐主要是指流行于文人墨客身边的音乐,包含古琴演奏以及吟诗作赋等形式,文人墨客为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且也为中国创造了很多新的民族音乐。宫廷音乐主要代表我国宫廷的形象,主要表现的是我国的皇权贵族的日常。宗教音乐主要表现的是我国宗教的高贵信仰,比较具有仪式化特色。这几类音乐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比如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二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比较凄凉的声音,中国历史上一些比较哀怨凄凉的画面经常用二胡来表现。再比如中国的古筝,古筝弹奏起来比较有历史的底蕴和传统的韵味。西方的乐器———小提琴或者是钢琴等来说却没有这个特点。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乐器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的意识形态。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包含着每一代人的传统音乐以及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的音乐就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的文化特点,也就是说传统音乐可以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它通过音乐来反映历史的发展。

2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现状

受各类文化的冲击,当前的现代音乐早已不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了。虽然我国一直在呼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重视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但是不管是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上,还是流传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传统音乐的踪影都少之又少。而且随着中国音乐的逐渐转型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西方的音乐已经渗透到传统音乐之中,甚至已经将传统音乐吞噬。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下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而且还承担着将传统音乐与新时代背景融合、在保存传统的音乐的形式下创造出更经典的音乐的职责[1]。然而在当下的音乐课堂中,大多数的音乐老师对于西方音乐文化了解透彻,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在音乐课堂中也是属于比较流行的,而对于传统的音乐掌握程度却是很低,缺乏传统乐理教学的模式,而且缺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就会使下一代人对传统音乐的了解越来越少,也会影响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区域民俗文化的逐渐演变,很多民族音乐走向消亡。比如在汉族民歌中有一种音乐体裁叫做小调,小调又称为小曲,是汉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小调广泛流传于民间,充分反映出农民的思想感情。而且小调的题材也非常丰富,它可以将生活中的爱情故事、社会事件以及风土人情等都表现在小调中。而且许多优秀的小调再加上传承人的加工,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随着近几年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小调也正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逐渐消亡。

3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3.1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双方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保护好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吸引大批的音乐人来学习,在学习传统音乐的同时,也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除此之外,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音乐特色,而且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信仰,通过传统音乐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民族精神的不断传承,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3.2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育人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物质上人们已经得到了满足,然而在精神方面却显得十分匮乏,现代的音乐作品中有很多的音乐形式较低俗,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底蕴。面对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层次逐渐下降的现状,我们必须拿出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来弥补当今社会的缺陷。中国传统音乐表现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传承精神,它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也充斥着人们淳朴的生活,表现了人们善良淳朴的精神。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生活里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思想逐渐得到充实和丰富,同时也可以发挥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审美育人的功能,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国民精神水平的提升。3.3能够确立本国文化的地位。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魂音乐之称,它也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逐渐侵入,我国的传统音乐丧失了它本身的音乐文化形态,以及民族精神和情感[2]。面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本土的文化观念已经成为了表达一个国家特色的重要形式,中国传统的音乐传承和发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再创造和生产,以此来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底蕴,并且确立本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4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措施

4.1从音乐教学上进行改革,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就要从教学方面展开。首先,我们要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从学生到教师都要对传统音乐重视起来。我国大部分的音乐教学都偏重于对于西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钢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然而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的学习却少之又少,严重阻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进行关于音乐的教学改革,提高对于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视力度,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音乐专业,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还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材进行深化,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传统音乐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渗入到传统文化中,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地涉及我国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于音乐教材的改革。可以在传统音乐教材中多增添一些地域民族音乐特色的文章,只有了解了当地民族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对传统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在进行传统音乐授课时,可以将其分得更加细化一些,比如传统音乐理论、传统音乐鉴赏以及传统音乐的学习等,通过细化课程,使学生对传统音乐得了解更加透彻,对传统音乐也更加感兴趣,从而促进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4.2发挥大众媒体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播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契机,传统音乐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众媒体对传统音乐进行积极的传播。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会,大多都是西方的音乐会形式,以钢琴、小提琴为主。为了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以及传承,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来对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宣传,多举办一些传统的音乐会,让人们也逐渐对我国传统的乐器有所了解。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非常火的古琴,他们利用一把古琴可以演奏出电吉他、民谣吉他、小提琴等多种西方乐器的形式,通过网络的逐渐宣传,人们也对我国的古琴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见网络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要利用好这样的一个文化资源传播途径,对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积极的宣传,只有人们接触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才会逐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尊重与敬仰,才会赢得大众的喜爱。4.3利用科研加强传统音乐学术交流。传统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保护对象,在传承的过程中,政府以及学校等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关系到一种音乐的发展,更加关系到我国文化底蕴的提升。可以设立全国性的传统音乐科研项目,定期召开传统民族音乐的研讨会,以此来增加传统音乐的学术交流频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传统音乐师资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鼓励建设传统音乐教学试点,发展传统音乐教学专业,加强学术方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传统音乐,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更多的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可。

5总结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它还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传统音乐的逐渐西化致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不管是从教育还是从科研等方面,都要加大对于传统音乐的宣传,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很多人也认为,传统音乐是一种旧文化,面对新时代的冲击,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而改变传统音乐风格,对于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我们固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在世界万物变化的同时更要保持住不变的风格,那就是传统文化。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更加理解,并且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重新拾起传统音乐,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宏颖.浅析保护并传承好民族音乐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5(17):122.

传统音乐范文篇7

关键词: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内特质与民族个性。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辨别音乐风格的问题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从音乐角度分析,音乐风格主要取决于旋律的创作与演奏,了解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要对传统音乐有透彻的了解。

一、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

朝鲜民族音乐在调式的形式原理和调式体系及旋律特点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调式骨干音来看,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调式支柱音和中国、日本的传统调式的支柱音有所不同。由于主音之外的调式骨干音的位置不同,它所产生的调式内各音级的倾向性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也有显著差异。朝鲜族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平调和界面调的调式体系,其旋律也是平调旋法和界面调旋律的进行特点,但到了朝鲜王朝末期,平调虽然还是保留了五声音节,但界面调从五声音阶变为三声或四声音阶,歌曲中看到的平调曲是羽调(平调)《灵山再会》《别羽调打令》等,界面调是《定大业》《三弦灵山会相》等。虽然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主要由三音或四音音阶构成,但却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三音或四音音阶这些单纯音阶构成音乐依赖于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来获得其本身独有的风格特征,这是朝鲜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些演奏法和其他民族音乐演奏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的特点——“长短”

朝鲜族传统音乐形成了特殊、丰富多彩的节拍节奏组织形态,而且拥有了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长短”构成。

“长短”包括节拍的规律、节奏的组织形态、速度、情绪等,每个“长短”都有自己相对情绪性格上的特征。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长短”的基本特征是一个3拍子为节拍单位的节奏型。所以,所有8分复合拍子来构成的“长短”,实际上是几个3拍合并的“长短”。这几个3拍子往往是不同的强弱规律和不同的节奏性的组合。因此,3拍子是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节奏型。

朝鲜族传统音乐节奏型的产生原因和生活语言音节的节奏组合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中长短的三分拍法、退声法、摇声法、转声法是朝鲜民族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些传统技术发在西洋音乐理论中被认为是不正统的,但在朝鲜族传统音乐中,如果去掉这些因素的话,便失去它独特的韵味及风格。

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朝鲜族传统音乐不论是声乐曲或器乐曲,大部分都在“合长短”即强拍开始。2.大部分的终止采用四度下行或音节是下行终止的终止法。3.在平调和界面调中摇声和转声是上行时常用,退声是下行时多用,而且一般是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使用。4.在装饰音的用法上,朝鲜族传统音乐是以上行装饰音为主,日本民族传统音乐以下行装饰音为主。在摇声的用法上,日本传统音乐也是常用下行,而朝鲜族传统音乐是常用上行。5.朝鲜族传统音乐“长短”法和西洋音乐的节奏有本质上的区别。6.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唱法和其他民族音乐的唱法不同。西洋唱法以亮为点,朝鲜族传统音乐唱法是在明暗交叉中带柔断性的颤音。以上的特点是朝鲜族传统音乐固有的特点,它和西洋音乐、中国及日本传统音乐都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三、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的衍生与发展

高丽时期,朝鲜的宫廷乐接受中国音乐,中国文化对朝鲜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涉及的面也很广。单就音乐方面来看,这种影响涉及到音调的进行、乐器的制作、乐谱的记谱法乃至乐队的编制。由此可看到,朝鲜族传统音乐的本身特点和固有性以及和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朝鲜族的音乐教育当然是离不开西洋调式体系为基础的旋律学、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法等体系,但就音乐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功能以及培养民族音乐后继人而言,我们的音乐教育内容和体系很有必要进行特别的修改和补充。有了对朝鲜族传统音乐本质上的理解,就有基础和可能建立民族音乐所倡导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从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利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为基础,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体系创作的旋律,在纵向上,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3拍为基本形态的节奏型与2等分原则的节奏型的结合,是有完全的理性与时间意义上的存在价值,这些得到了教学实践的证明。可见,结合传统音乐特点来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开拓民族音乐为主的教学体系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但目标是明确的,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研究民族音乐的固有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爱心,巩固和发展学生对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将来从事民族音乐的能力。

总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应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放眼未来,才能担负起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朴宇英.朝鲜音乐史[M].民族出版社,1985.

[3]崔顺德.音乐史[M].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1994.

传统音乐范文篇8

所谓传统音乐本体内容的记录,指的是把传统音乐用文字符号和音响的方式记录下来。忠实地记录传统音乐,是采访传统音乐必须遵守的准则,能反映传统音乐真实面貌的记录才是日后研究或作其他运用时可靠的材料。因此,记录时要切忌根据个人好恶随意增删、修改。

(一)静态信息的采集

首先,音乐中的歌词要记录完整。要尽可能地记下每一首民间歌曲的全部歌词,避免记词不全的现象。因为只有依靠全部的歌词,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思想内容。记录传统的歌词的同时,也要记录它的新词。在调查过程中,由于我们常常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介入调查的,所以出现对歌词内容、读音不懂的情况实属正常,这时最好当场向“局内人”请教,以便日后的案头工作进行的顺利。其次,民间传统音乐术语的记录。不同的民族对音乐的定义不同,所以用来表示音乐的术语就会有存在差异,比如对传统音乐的体裁、板式、调名、速度、鼓点、发声、引子、过门和伴奏等等,局内人常有一套习用的音乐术语言。采录传统音乐时,应该将这些音乐术语记录下来,并加以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术语,除了在翻译汉文时要考虑采用更能表达原意的字句外,还要把它的原文和读音记录下来。最后,关于音乐变体的记录。传统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变体,而这些变体常常又是构成传统音乐的一大“支柱”。民歌素有“十唱九不同”的说法,同一首曲调,也往往由于语言、情感、风格等种种子不同的要求,而产生许多不同的变体。从这些变体中,可以看出传统音乐的发展、变化;这些变体常常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作智慧。所以,要注意不同的变体,应该把有意义的各种不同变化的曲调都记录下来。另外,我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各有特点,为了记下传统音乐的特殊风格,常要用到一些一般不常用的记谱符号,甚至有时还需要创制一些新的符号。这时需要遵循几点:准确地运用符号;在有国际通用符号可用时,就不要另创新的符号,以避免符号繁复,给读者造成困难;不得不创制新的符号时,也要注意和国际通用符号的联系和统一,尽量少使用几何形象或汉字。

(二)动态信息的录制

在实地调查阶段,所谓动态信息主要包括正在表演着的音乐以及音乐参与的礼俗活动。当下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学者们已经打破了之前那种“重音乐本体、轻文化内涵”的思想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即把音乐放入文化中去研究。动态信息的录制表现为在现场表演中的音像的录制。早在比较音乐学时期,留声机的发明为人们了解来自于世界各地异文化的音乐带来了便利。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像机相比留声机在田野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功用,不仅记录了音响,保持了传统音乐表演的本来面目,而且录制了音乐参与的各类礼俗活动,因而具有较完美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另外,音像记录比书面记录更具有更生动、更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从录音中更直接地感受演唱演奏者表现在传统音乐中的生活情绪。

二、传统音乐相关背景的调查

(一)传统音乐相关背景调查的重要性

所谓调查则是为了求得对所调查音乐事项的全面了解,不仅仅停滞在关于音乐对象是什么样的表层结构的认识之上,更重要的是“挖掘”其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A.P.梅里亚姆在其《音乐人类学》中说过:“在我看来,民族音乐学应当被界定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根据这一提法我们不难发现,音乐与其文化背景好比鱼与水的关系,离开水的鱼是不可能存活的。于是,在实地调查阶段,一名音乐研究者在研究音乐的过程中要不仅理解音乐的基本结构,而且还要理解形成这种结构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要从其文化诸要素的联系中弄清这种音乐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为了呼应这一口号,田野工作的方式与内容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从以前的“重音乐本体、轻文化语境”研究模式转变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语境与本体共研究”的局面。

(二)传统音乐相关背景的调查内容

传统音乐的背景资料大致可以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五个角度进行调查。1、历史背景的调查。历史资料主要包括与被调研音乐事项相关的民族史、地方史,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以便调查者了解调研对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把握其在历史长河中或交融或涵化的现象。2、地理背景的调查。在我国,56个民族的音乐各有其特色,即使同一个民族但是不同地域形态下的音乐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其音乐给人一种节奏绵延、旋律平稳、音调辽阔之感觉;而来自于地势险峻的山区里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给人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较大的感觉。3、政治背景的调查。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国家在场”、“政府行为”的干预成了研究传统音乐不可忽略的一环。4、经济背景的调查。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以壮族为例,稻作经济孕育了壮族的传统音乐,支持着整个壮民族文化的发展;水路的通畅,使得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商业经济贸易成为音乐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重要场合与途径。5、文化背景的调查。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信仰习俗、人生礼仪、民族节日……以人生礼仪为例:人的一生经过的礼仪主要有出生礼、成年礼、婚嫁礼、寿庆礼与葬礼,这些礼俗活动或仪式的进行往往自始至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进行,通过音声从而把仪式或礼俗活动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三、结语

传统音乐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是否定音乐。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证的观点,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墨子禁止音乐。墨子再三强调:“为乐,非也!”意思是,“从事音乐活动是不应该的啊!”

传统音乐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教育学习与培养

一、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教育价值

1.音乐教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儒家的音乐审美观,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美”与中国传统道德范畴的“美”联系在一起,认为仁德者为善,平和中庸者为美,把人们的审美价值引向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其中,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具有美的形式与内容,《大武》是尽善未尽美的艺术,以此来强调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体现在它的“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音乐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变人的风尚习俗与文化道德。孔子推崇雅乐,不喜“郑卫之声”认为音乐在反映人们七情六欲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体现在感情上时应当受到节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性的统一。孔子的主张是关于音乐审美里程碑上一个重要基石。2.音乐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道家审美价值观,以庄子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主张人与大自然应当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认为无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这一主张企图摆脱中国传统的美丑、善恶、是非、生死等对立面,突破了以儒家为代表的音乐审美价值体系,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之外,建构了一种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庄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应当顺应“自然”,违反“天道”或毁坏“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顺应“天道”之美不予修饰,即是朴素;使“天道”之美与自我天性相结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即是率真。庄子批判“人道”与“天道”的背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自身的天性与其发展的规律,春种秋收,斗转星移,花开花败,雨过天晴……这些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的“天道”之美,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是人与自然平等存在的前提,牵一发而动全身。庄子感叹天地之大,向往自由,渴望将自身融入天地之中,从而忘却自我,忘却现实,忘却利益纷争,从自然中得到“美”,用自然的“美”来净化自己的灵魂,构建一种超凡脱俗,无欲无求的审美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音乐是建立在人的感情上的一门艺术,是人类古老的表达形式。它通过独有的语言符号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任何建立在没有感情基础上的简单说教,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汉代“乐府”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它收集并整理了民间音乐文化并加以改编配器,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机构,如教坊、梨园、鼓吹署等音乐机构的产生表明我国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不断完善。宋代以后,经济不断发展,各种音乐教育机构层出不穷,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类世界需要不断发展,从传承到创新已成为了一个循环,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才能完善音乐体系与音乐制度。记谱法的产生对我国音乐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从最初对曲调简单记录的声曲折,到后来的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以及工尺谱的使用,完整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最纯粹通俗的音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音乐更为深远而广泛的流传。

二、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学习价值

1.意境是传统音乐审美的精髓。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精髓。用美学思想来阐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作曲时带着浓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情感。即在编写音乐作品时只描写心中所溢出之景而不直接抒情,情感体现在对景物描写之中。在演奏时却恰恰相反,演奏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器乐直接抒情而不写景,绘景抒情,情以景兴。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使音乐作品形象生动,情真意切,颇为动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对意境有独特的见解。“情浓而意远,景清而心淡”意境中的情与景是一种形影相随,相即不离的关系。天地万物情景相即,万物之情四海归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景”并非人的一己之见,它是通过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来表现的。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创作时通常不会过多描写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以情绘景,通过音乐对情感的描绘,时而张狂,时而平和,来描绘当时之景。如:《高山流水》为中国著名古琴曲,其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描绘了琴师伯牙无论几次弹奏,钟子期皆能听出琴声所表现的画面,因为伯牙每每弹奏之时皆将自身所见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紧紧的联系起来。这种演奏时夹杂着想象与情感的音乐作品,勾勒出一副美轮美奂的意境之景。2.自然万物是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里,多以描写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四季变迁、节日庆典为题材。古人把音乐艺术看作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艺术,在作曲时,往往会借自然之景来暗喻人生道路或以自然之景来比喻内心情感。比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作《代悲白头翁》中提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自然界的花朵来暗喻时光的一去不复还,事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个人却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又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水深千尺”与“不及情深”相联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汪伦与李白真挚纯洁的友谊,空灵而有余味,自然又不失情真。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大量涌出以“自然万物”为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共鸣罢了。3.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编写时通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它是把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即把眼前之景与发生过的回忆之景或是未发生的想象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手法。虚与实是相对的,它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通常包括三种意思:(1)实,以直接描写自然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拟物体形象间接描写的内心想象为题材来进行音乐创作。(2)实,以描写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指想象中的物体形象及活动来进行音乐创作。(3)在一定程度上,实就是音乐创作的大量描绘;虚仅仅为一个音符,一个休止符的延长与停顿。如:清朝唐彪的《读书作文谱》“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其中,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趣味从事;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怡然自得。人们常说“弦外之音”也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想象来描写真实,使音乐形象更富有生机。

三、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培养

1.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一个人在认识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有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学习。譬如:根据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阳关三叠》,琴歌音调空灵久远,高潮部分“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情真意切,曲调高昂,表达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牵挂,和对前路漫漫,路途坎坷的担忧,“历苦辛———”曲调悠扬,渐缓,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更体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之情。在鉴赏作品时,不仅要去听去赏,还要进行讨论与分析,分析这首歌曲的调式调性、旋律起伏、节奏强弱、题材选择及内容编写上的特点等有什么积极或消极之处,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正确鉴赏。同时受教育者们还要扩展自身的音乐视野,多听,多思,多想,多多了解音乐文化知识。2.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在音乐审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与发展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需要的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能力。魏晋琴家嵇康所著《广陵散》,乃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全曲旋律激情昂扬,热血澎湃,把聂政刺韩相的故事充分的展现在了听者的眼前,歌颂赞扬了为父报仇的事迹和他聂政敢于反抗和斗争的精神。全曲围绕着聂政的不幸命运和其对复仇的宁死不屈两个部分为主题,不断地交织、起伏、变化,使听者动容闻者落泪,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乐曲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目的及艺术价值。其次要了解作者在作曲时运用的创作手法,如乐曲运用的体裁、调式、和弦、乐器等。最后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要静心聆听,细细品味乐曲间的呼吸,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在脑中形成画面仿若身临其境。通过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祖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作出不屑的努力。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对音乐的学习不能只单单地停留在教与学的阶段,更多的是把他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为生活添上“美”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都臣.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认识和思考[D].西南大学,2008.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美、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李欣枕.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D].西安音乐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