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29:21

教育实习论文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认识上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实习经历了由萌芽到产生、再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本文在回顾了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探索教育实习的新起点。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实习则是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实习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逐渐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实习列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获得真知的关键性步骤。基于此,笔者试图对我国的教育实习作一些深入的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我国教育实习的整个发展历程;其次,通过整理国内自1994年以来的已有研究文献,对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现状作一些具体而详细的分析;最后,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一、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非常重视实践,对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与方案,为我们进行教育实习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教育实习由古代躬行实践的思想理论到当代以教学计划、文件、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方针政策,其含义由广义的“行为重”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其形式由以见习为主的“游学”发展到以“操作”为主的实践,每迈进一步,都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教育实习的萌芽:古代教育家的笃行教育思想

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认识过程,教育实习与古代教育家们的重行思想有质的相通之处。古代教育家们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教育笃行,他们的这种教育思想随处可以看到,如原始社会的“劳教合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为本”说、宋代的“知先行重”说、明朝的“知行合一”说、清代的“格物致知”说等等。虽说有的强调行是知的必经过程,有的强调行是知的最终目的,有的则强调知行合一,但他们都认识到行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行。而且古之学者到一定时候总要“以旅游为形式,以学习为目的”单独或结伴出游。在旅游中接触社会生活,了解风土人情,考证历史事实,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今人概称之为“游学”。对于游学的较早记载见于《学记》。游学最典型的实例当属《史记》之作者司马迁。这种“行为重”的笃行思想为师范教育实习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育实习的产生:清末民初的教习与演习

教育实习是在近代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早在1886年,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指出:“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这实际上就是倡导师范生到小学去实习。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随之也产生了近代师范教育实习。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对实习作了明文规定:京师大学堂第四学年实习,优级师范学堂第四学年“教授实事演习”,第五学年“教育演习”。使我国的教育实习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虽然近代教育实习制度是以摹仿外国经验为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有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章程制度等,已具备教育实习之雏形,对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提高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3.教育实习的发展:解放前后的参观、见习与实习

解放前,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限定,教育实习的形式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两大类型。老根据地的农民讲习所在其教育计划中安排三周的参观、见习和实习,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实习的萌芽。由于战争的影响,我们党在教育实习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它却具有马克思主义因素,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教育实习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经验。在国统区,延续并发展了近代的教育实习,到三、四十年代逐步趋于完善。194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办法,这是我国关于教育实习的第一个专门工作条例。

解放以后,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育实习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95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以此为据,北京师范大学在苏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实习,成效十分显著。随后的几年,国家一再颁布有关教育实习的规定。在这一阶段,教育实习的发展得益于陶行知和等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理论指导。陶行知重视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更重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建设。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等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师范教育仍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教育实习的兴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实习

在十年动乱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了干扰和破坏,教育实习也被取消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实习制度得到恢复,并获得不断地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教育实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教育理论、培养教育技能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的师范教育实习工作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实习成为师范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师范生进行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初步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也正因于此,当代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教育实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实习的研究现状

自1978年以来,我国关于教育实习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众多的学者从理论、实践、历史、现状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加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对我国教育实习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以教育实习为主题,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通过仔细地阅读与分析,从中发现有了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概述如下:

1.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

针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围绕教育实习应该安排多少时间,应该采用什么形式,研究者从教育实习模式人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所谓教育实习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的程式化了的教育实习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各师范院校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由师范院校各系教师带队,按专业将学生相对集中到若干所中小学校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已经无法适应师范院校的发展。

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实习模式,并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一直是师范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或改革方案,例如,回乡顶岗实习、结合试用期进行实习的形式、“三结合”教育实习模式、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定点分散、分阶段、集中”教育实习模式、协作型教育实习模式,等等,在此不——枚举。这些教育实习模式的提出,丰富了教育实习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对我国师范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管理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师范院校的教师如何指导教育实习问题,研究者们认为:一是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过硬,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指导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应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要有奉献精神”。@“带队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二是指导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教育实习,提高指导实习的自觉性;掌握教育实习规律,以科学方法指导教育实习”。三是指导教师要帮助实习生达到实习目的、完成实习任务。“在准备阶段要精心设计素质教育的蓝图,在实习进点前就反复讲要求,定措施,使实习生素质的培养训练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实习阶段要全面铺开素质教育的任务,一是抓好学习和见习,二是抓好备课和练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实习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原因有二:一是高校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状况越来越严重,造成指导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实习安排困难,使实习点越来越分散,越来越远离师范院校,造成高校教师指导的顾此失彼局面。因此,有人提出,“充分依靠实习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实习”,“在教育实习中充分相信、充分调动、充分利用好中小学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与指导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他们长期坚持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指导更具体、更切合实际,对于未接触教学实践的大学生来说甚至是更重要的”。由此可见,有关教育实习指导的观念已经有所突破。3.关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

教育实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实习学校。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师范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范生成倍地增加。师范院校在实习季节来临时,每每求东家告西家,“讨”到一定数量的实习学校才算松口气。有人指出,“师范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种种困难,关键是因为缺乏一个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建设稳定的基地学校的主张。有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展开:(1)明确建设基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师范院校包揽教育实习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把原来单纯由师范院校联系安排教育实习,变成由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共同领导、管理、负责的新局面,从而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尽可能地为师范生争取一些实际锻炼的机会,有效地保证教育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2)选择好基地学校。所谓基地学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师范院校的附属学校。附属学校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它可以随时向师范生开放,为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另一种是师范院校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选择若干所中小学校,通过协议、约定等方式与之加强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3)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有研究者指出:“实习会给中小学的正常教育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麻烦,所以大学要给以优惠和帮助,使中小学校乐于接受实习生。”另有学者指出:“通过实习基地建设,高师主动给实习基地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师资培训、物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4)师范院校要注重基地学校的建设。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进行互动,为基地学校培训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可定期邀请基地学校校长和指导教师到师范院校研究教育实习工作,定期和不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或名师讲坛。有关专家要为基地学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双方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教育实习是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而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但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实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研究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已有研究侧重于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是从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这两个因素出发来探讨教育实习问题,却很少关注“人”的问题,这里的“人”既包括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更包括实习生。尤为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实习生作为主动发展的人的生存状态。

其次,已有研究关注了教育实习的指导与管理问题。但是,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以指导教师为切入点,针对指导教师展开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还有人认为:“在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至今为大家所忽略。”据笔者考证,在有关“教育实习”的著作中,仅有两本专门列出“指导教师”这一章节,还都作了特别说明,将范围限定在师范院校的教师。这就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提出了师范院校教师或中小学教师要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却很少关注教师怎样指导实习生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指导的有效性。

第三,已有研究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就此提出很多的解决对策,但没有真正意识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之间所要建立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一篇《浅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互惠关系》@的文章提出“为建立起真正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借助于自身的优势,给中小学以办学、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并与中小学建立了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主张,这只是简单地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来处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起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如主动发展理论、多元互动理论、听一说一评课活动等,为笔者进行后续研究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1.教育实习为的是培养主动发展的人,这里既包括实习生,也包括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

作为教育实习中最重要的要素的“人”,他们将在教育实习中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旅程,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参与教育实习活动中的“人”,所能采取的基本生存方式只能是“主动”。因为,主动生存的方式常常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联系在一起。

2.教育实习可以通过“听一说一评课”活动,形成有效指导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活动中,师范院校教师深入到中小学校,与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一起组织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用最后达成的共识对这堂课进行重建,再由教师投入新一轮的“听——说——评课”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专业引领者;中小学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实践反思者;实习生既是见习经验者,更是理论践行者。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2

(一)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主要是指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技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掌握的教学技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实现成功就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教学能力是个人作为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有促进作用,又能够提高师范生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既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培训和培养的目标,反过来个人就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又影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培养不仅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师范生能否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标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民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学习’必须是整体性的,涉及教师素养的整体性转化。教师的素养不能被肢解为相互孤立的部分,如基础理论、实用技巧、专业态度,然后分门别类地对其进行培养。”[1]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提出既是适应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从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三位”是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美术教师的基础和重要尺度。从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一体化”培养是指将美术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美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专业化角度来看,美术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人文修养。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之达到未来美术教师就业岗位应具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为此,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是通过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构建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实施一体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教育实习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应用探讨

(一)构建以“三位”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体系

有效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第一,突出以主干课程为核心、选修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结构。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了进一步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学院根据地方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国画、水彩、版画、油画、民间美术等主干课程,围绕主干课程模块,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如拼贴画、沙石画、编制、剪纸艺术、综合材料版画、陶艺和泥塑等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整合,对所选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充实和补充,美术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第二,合理安排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的时间。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美术专业师资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并做到有计划、循序渐进,才能使培训取得实效。笔者建议,通过观摩、感知、获得和研习与交流四个过程,和20个周次的美术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较为合适。教育见习阶段可安排约4周时间让师范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让师范生明白教师的职业观是什么、美术教学常规工作有哪些、应掌握哪些美术技能。在教育实习阶段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安排2周感知美术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12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指导工作,最后再利用2周时间让实习生进行美术教学研习与交流。第三,利用中学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来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展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各项研究工作。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是开放的,可以开展如调查、讨论、座谈等各种方式参与到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去,发现问题,给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为美术教学研究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

从现行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师资情况来看,缺少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表现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水平,而忽视作为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从美术教育实习师范生自身来看,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够适应当前地方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因此,建立一体化的美术专业实践平台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和建设性工具。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反思,更好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特点,扩大师范生的创造空间,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2]笔者认为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可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块培训师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分阶段主要是针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美术实践的特点和难度,可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分初级阶段(小学1-6年级)、中级阶段(7-9年级)和高级阶段(高中阶段)来培养。分层次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内容的需要,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综合应用层等三个层次。多模块主要是根据中小学不同类型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美术教学技能,并具备美术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训练模式的目的是以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训为主线,注重对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以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表达美、展现美和塑造美的过程,在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让师范生参与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锻炼。如在大一年级教育见习阶段,通过观摩优秀美术课教学活动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未来美术教师职业的认知感。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师范生参与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课外指导活动,培训师范生教什么,怎样教,通过试讲、模拟上课、参加美术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训美术专业师范生如何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在大四的实习阶段,在对师范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中,通过座谈、职场模拟竞聘和职业情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最后,开放式的指导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仅接受本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多请教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学会获得各项技能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发挥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优势,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具体落实这项重要内容就要借助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只讲不做、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也能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进行施教和思考。”[3]现有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实习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有限,课堂教学仍以美术欣赏替代了动手实践,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思维跟不上现有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指导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美术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具体做法是:笔者采用一利用、二发现、三探究的方式来加强对师范生美术教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一利用就是直接利用学生身边民间美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广西玉林地方木偶戏人物呈现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三江侗族吊脚楼木质材料组合的形式美。通过欣赏,用毛笔、水彩笔、鸡蛋壳等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二发现就是指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地方乡土材料制作成艺术品。如利用棕榈编制各种动植物形象、树根制作简易壁挂艺术品、地方小子石特殊肌理制作成色彩斑斓的图案、豆类的不同颜色和性状做成拼贴画等等。开动师范生的脑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培养师范生具体的美术实践能力。三探究指美术专业实习生根据已掌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地方现有美术资源创作美。如根据所学专业技法和具备的造型能力教会中学生利用萝卜雕刻大象、铁丝制作简易书架等工艺品、纸张不同制作方法形成各种染织图案和浮雕等。总之,实习生可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独立设计教学内容,独立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实行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就美术专业教育实习的管理来说,一方面由于实习生人数多,分布比较散,覆盖面广,时间、空间及各种条件对实习生制约性小;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又不能和一般的合格美术教师一样严格要求。所以这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实行合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美术专业教学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一是职责明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四方应明确职责,即由地方高师院校精心组织、培训指导教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督促指导,实习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加强合作、共同管理。高师院校、地方教学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在师资培训和技术能力方面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在充分调动美术专业实习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对美术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共同管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效性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将就业的意识融入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更新观念,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人才。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对新型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势必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高职高专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的不同于以往本科教育的鲜明特点,可与企业直接实现无缝对接。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特别是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实习方式的创新。

1实习观念的创新

高职高专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办得好不好,有没有特色,应该由社会、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认同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最终以较高的就业率来赢得高职高专的发展空间。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紧紧抓住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桥梁的实习环节,对旧的实习观念加以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因此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思想应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习强化关键技术的训练,将学生的“有所知”变为“有所为”,体现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二是通过实习让学生以“准职工”的身份较长时间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快速适应企业对高等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力争做到就职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完成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的过渡,以达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最终教育目的。

2开发多元化的实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按照以上精神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一就业”的五步培养方案,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实习。

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我们尝试“先实践,后理论”的新模式。譬如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安排到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虽然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具备任何专有知识,但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理论教学将要接触到的知识建立一些基本概念,为今后教学中突出“应用”的理论学习作准备;通过顶岗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整对就业的期望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平稳的心态。一般学生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后,都能对今后要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对就业态度的转变和对企业职工敬业精神的认识,有80%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会有“师傅的工作真不容易”的感想。

第二阶段的生产实习,将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及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实习,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基本上可以独立胜任一些维修和销售工作,我们对这次实习的要求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首先在专业技术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生产实习,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取向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就业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整体已进人了“大众化就业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这样的现实,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我们采取了开放性实习的方式,在实习中更加强调学生不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技能专长、就业取向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进行就业练兵,学生在联系实习单位时,就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如果说生产实习实现了专业技能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那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之间的“零距离”。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其实,找实习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走出校门,只要你敢于去找,只要你眼光放低一点再低一点,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其实,这也同样可以用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二是创造就业机会,近半年的毕业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让用人单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和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半年的实习中,将自己定位于企业的职工位置,着重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变,实现学生素质与企业环境的“零距离”。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承担了实际岗位的工作,已经成为企业的准职工,也同样接受企业的管理,这样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获得了重要的非技术能力,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社会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发现通过毕业实习的“准职工”锻炼,学生在观念上成熟了不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谈到相关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头头是道,已经可以称得上“专家”了。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习,打破了以往实习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的旧观念,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实现个人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同时使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由浅人深,对业的期望值由脱离实际到切实可行,把实习和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实习成为就业的预演和彩排,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个人素质与企业环境三方面“零距离”,在就业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准备和更平和的心态,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3建设具备专业特色和水平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学生实现三个“零距离”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配套性。譬如针对办公自动化专业我们发动各位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先后走访了近l0余家与办公设备相关的企业,最后本着就近、有实力、有特色的原则,选定了4家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和公司作为实习基地,分别是:云南南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碧办公设备公司、云南华业高科技公司和华震高科技公司。在联系、实习、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这些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合作,最后签约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按计划接收学生进行实习,无偿或优惠地提供实习设备和实习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设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另外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技术培训,缓解了校内实习教学安排上的压力,他们用在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直接与学生交流,既生动又实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差距。在实习中更突出“实”、“专”、“新”的特点,所谓“实”是指内容的实用性;“专”是指职业技能的专业性;“新”指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针对实习基地反馈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学生的实习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办公设备市场营销”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实习与就业挂钩的想法,在各个实习阶段都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环境中,建立模拟就业环境,既磨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调整了学生的就业心态,培养学生自理自律、与人合作、完成任务、应急应变、耐劳耐挫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同时也接收或帮助推荐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预就业制,这激发了学生的就业潜能,对实现学生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转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完善实习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针对就业的实习方式要取得成效,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为此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层次性。在制定实纲时,应以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人手,针对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编写。例如,认识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对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知;生产实习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预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

2)整体性。实习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3年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实习活动。通过三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生的整体的职业素质进行提高和磨练,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毕业后的就业进行较全面的准备,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认识上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实习经历了由萌芽到产生、再到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本文在回顾了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旨在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探索教育实习的新起点。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实习则是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实习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并逐渐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实习列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获得真知的关键性步骤。基于此,笔者试图对我国的教育实习作一些深入的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我国教育实习的整个发展历程;其次,通过整理国内自1994年以来的已有研究文献,对有关教育实习的研究现状作一些具体而详细的分析;最后,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一、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非常重视实践,对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与方案,为我们进行教育实习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教育实习由古代躬行实践的思想理论到当代以教学计划、文件、规章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方针政策,其含义由广义的“行为重”到具体的教育实践,其形式由以见习为主的“游学”发展到以“操作”为主的实践,每迈进一步,都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教育实习的萌芽:古代教育家的笃行教育思想

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认识过程,教育实习与古代教育家们的重行思想有质的相通之处。古代教育家们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教育笃行,他们的这种教育思想随处可以看到,如原始社会的“劳教合一”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行为本”说、宋代的“知先行重”说、明朝的“知行合一”说、清代的“格物致知”说等等。虽说有的强调行是知的必经过程,有的强调行是知的最终目的,有的则强调知行合一,但他们都认识到行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行。而且古之学者到一定时候总要“以旅游为形式,以学习为目的”单独或结伴出游。在旅游中接触社会生活,了解风土人情,考证历史事实,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今人概称之为“游学”。对于游学的较早记载见于《学记》。游学最典型的实例当属《史记》之作者司马迁。这种“行为重”的笃行思想为师范教育实习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育实习的产生:清末民初的教习与演习

教育实习是在近代与师范教育同步产生的早在1886年,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指出:“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这实际上就是倡导师范生到小学去实习。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随之也产生了近代师范教育实习。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对实习作了明文规定:京师大学堂第四学年实习,优级师范学堂第四学年“教授实事演习”,第五学年“教育演习”。使我国的教育实习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虽然近代教育实习制度是以摹仿外国经验为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有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章程制度等,已具备教育实习之雏形,对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提高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3.教育实习的发展:解放前后的参观、见习与实习

解放前,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限定,教育实习的形式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两大类型。老根据地的农民讲习所在其教育计划中安排三周的参观、见习和实习,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实习的萌芽。由于战争的影响,我们党在教育实习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它却具有马克思主义因素,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教育实习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经验。在国统区,延续并发展了近代的教育实习,到三、四十年代逐步趋于完善。1943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办法,这是我国关于教育实习的第一个专门工作条例。

解放以后,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育实习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95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以此为据,北京师范大学在苏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实习,成效十分显著。随后的几年,国家一再颁布有关教育实习的规定。在这一阶段,教育实习的发展得益于陶行知和等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理论指导。陶行知重视师范学校的教育实习,更重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建设。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等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师范教育仍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教育实习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教育实习的兴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实习

在十年动乱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了干扰和破坏,教育实习也被取消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实习制度得到恢复,并获得不断地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教育实习、注重在实践中掌握教育理论、培养教育技能已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的师范教育实习工作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实习成为师范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师范生进行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初步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也正因于此,当代教育工作者们认真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教育实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二、我国教育实习的研究现状

自1978年以来,我国关于教育实习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众多的学者从理论、实践、历史、现状以及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加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对我国教育实习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以教育实习为主题,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通过仔细地阅读与分析,从中发现有了一些代表性的、共识性的问题,概述如下:

1.关于教育实习模式问题的研究

针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围绕教育实习应该安排多少时间,应该采用什么形式,研究者从教育实习模式人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所谓教育实习模式,就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的程式化了的教育实习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各师范院校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由师范院校各系教师带队,按专业将学生相对集中到若干所中小学校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已经无法适应师范院校的发展。

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实习模式,并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一直是师范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或改革方案,例如,回乡顶岗实习、结合试用期进行实习的形式、“三结合”教育实习模式、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定点分散、分阶段、集中”教育实习模式、协作型教育实习模式,等等,在此不——枚举。这些教育实习模式的提出,丰富了教育实习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对我国师范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关于教育实习指导、管理问题的研究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师范院校的教师如何指导教育实习问题,研究者们认为:一是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要过硬,否则一切无从谈起。“指导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应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要有奉献精神”。@“带队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二是指导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教育实习,提高指导实习的自觉性;掌握教育实习规律,以科学方法指导教育实习”。三是指导教师要帮助实习生达到实习目的、完成实习任务。“在准备阶段要精心设计素质教育的蓝图,在实习进点前就反复讲要求,定措施,使实习生素质的培养训练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实习阶段要全面铺开素质教育的任务,一是抓好学习和见习,二是抓好备课和练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实习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原因有二:一是高校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状况越来越严重,造成指导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实习安排困难,使实习点越来越分散,越来越远离师范院校,造成高校教师指导的顾此失彼局面。因此,有人提出,“充分依靠实习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实习”,“在教育实习中充分相信、充分调动、充分利用好中小学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与指导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他们长期坚持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指导更具体、更切合实际,对于未接触教学实践的大学生来说甚至是更重要的”。由此可见,有关教育实习指导的观念已经有所突破。3.关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

教育实习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实习学校。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师范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范生成倍地增加。师范院校在实习季节来临时,每每求东家告西家,“讨”到一定数量的实习学校才算松口气。有人指出,“师范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种种困难,关键是因为缺乏一个相对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建设稳定的基地学校的主张。有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展开:(1)明确建设基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师范院校包揽教育实习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把原来单纯由师范院校联系安排教育实习,变成由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共同领导、管理、负责的新局面,从而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尽可能地为师范生争取一些实际锻炼的机会,有效地保证教育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2)选择好基地学校。所谓基地学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师范院校的附属学校。附属学校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它可以随时向师范生开放,为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另一种是师范院校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选择若干所中小学校,通过协议、约定等方式与之加强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3)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有研究者指出:“实习会给中小学的正常教育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麻烦,所以大学要给以优惠和帮助,使中小学校乐于接受实习生。”另有学者指出:“通过实习基地建设,高师主动给实习基地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师资培训、物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4)师范院校要注重基地学校的建设。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进行互动,为基地学校培训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可定期邀请基地学校校长和指导教师到师范院校研究教育实习工作,定期和不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或名师讲坛。有关专家要为基地学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双方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教育实习是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而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但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实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研究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已有研究侧重于教育实习模式,主要是从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这两个因素出发来探讨教育实习问题,却很少关注“人”的问题,这里的“人”既包括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更包括实习生。尤为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实习生作为主动发展的人的生存状态。

其次,已有研究关注了教育实习的指导与管理问题。但是,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以指导教师为切入点,针对指导教师展开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还有人认为:“在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至今为大家所忽略。”据笔者考证,在有关“教育实习”的著作中,仅有两本专门列出“指导教师”这一章节,还都作了特别说明,将范围限定在师范院校的教师。这就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提出了师范院校教师或中小学教师要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却很少关注教师怎样指导实习生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指导的有效性。

第三,已有研究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就此提出很多的解决对策,但没有真正意识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生之间所要建立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一篇《浅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互惠关系》@的文章提出“为建立起真正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借助于自身的优势,给中小学以办学、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并与中小学建立了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主张,这只是简单地从互惠互利的角度来处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

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起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如主动发展理论、多元互动理论、听一说一评课活动等,为笔者进行后续研究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1.教育实习为的是培养主动发展的人,这里既包括实习生,也包括师范院校和中小学的教师

作为教育实习中最重要的要素的“人”,他们将在教育实习中共同度过一段重要的旅程,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参与教育实习活动中的“人”,所能采取的基本生存方式只能是“主动”。因为,主动生存的方式常常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联系在一起。

2.教育实习可以通过“听一说一评课”活动,形成有效指导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活动中,师范院校教师深入到中小学校,与中小学教师、实习生一起组织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用最后达成的共识对这堂课进行重建,再由教师投入新一轮的“听——说——评课”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既是组织者,又是专业引领者;中小学教师既是指导者,更是实践反思者;实习生既是见习经验者,更是理论践行者。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研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职业养成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巩固学生的教育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奉献教育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教育实习的效果直接影响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发展渊源

我国师范教育自创办始就很重视教育实习。l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设师范院.相当于今天的师范学院或教育系,师范院设附属小学。“令师范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意思就是让师范生分别到附属小学各班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为一年。这是我国最早实质意义上的教育实习。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师范馆前三学年学习内容分别为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原理及学校管理.第四学年进行实习.正式确立了教育实习的制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和“实事授业”。“实事授业”,即“师范学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方法”,就是教育实习。1912年《师范教育令》、19l3年《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都规定了教育实习,并强调完善教育实习基地(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规定:“本科各系实习参观等为教学的组成部分。约占总时数的15%”。1952年7月颁布《关于高度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明确规定“参观与实习为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各系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平时参观、见习与定期集中参观、实习”。1954年教育部印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新的教学计划.把教育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1962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习的健康发展.使教育实习制度更加完善。但在十年动乱期间,教育实习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实习制度得到恢复。l978年6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规定:“教育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初步锻炼和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方式.必须认真进行。实习时间为16周。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搠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重申教育实习的地位和意义,对教育实习的内容、成绩评定等办法作了具体要求。198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要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点.增加实习时间,认真总结教育实习规律,完善实习制度。嘲199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教育理论教学和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师范教育现代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强化实践环节阎教育实习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实习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随着教师教育大的环境、形势、氛围的发展变化,教育实习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

2007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高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切实保障师范生实习支教经费:加强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支持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

应该说。我们对教育实习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制度越来越完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师范生免费教育回归的情境下再次强调完善教育实习制度.延长实习时间等等.意义非常重大。

二、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薄弱的现状不容乐观.已成为师范教育工作中亟待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教育实习现状堪忧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都制订了具体的《实习工作条例》或《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规定实习方式上采取集中实习和自主联系学校实习:实习时间多数在6—1O周.一般专科生安排在第五学期、本科生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内容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结、社会实践、教育调研等:部分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安排实习专项经费.支付实习学校的教师指导费和实习学生的生活补助费、交通费等。

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差强人意,大打折扣。据访谈调查中部省份某师范学院03级师范类毕业生.约有54%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加上往返时间总共实习时间不到7周.46%的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本上没有真正到中小学实习.大多数都采取到原毕业的母校请老师在实习鉴定上盖章或签署意见了事。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课题组调查。许多院校即使把见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加起来.教育实践周数没有超过12周的.如果去掉准备和总结的时间,加上基本上都是几个实习生同在一个班的.共同完成参与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各项任务.分配到个人的实际时间大打折扣.很难给学生有足够的教学初战经验积累和反思自己实践的机会。另有研究小组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东北师范大学、陕西渭南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山东菏泽师范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教育实习时间进行调查.选择4周以下的占28.6%;选择4—6周的占39.64%:选择6—8周的占19.14%;选择8—1O周的占9.57%;选择l0周以上的仅占3.05%。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6周之内完成,在不足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草草体验教学过程.未免有些仓促。调查教育实习的专项经费落实情况.75%的学生认为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只有2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教育实习专项补助。另外.普遍存在中小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尤其是教学水平高、办学质量好的中小学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学校不愿意.连学生家长都干涉,给教育实习造成很大困难。不过,近年来也有部分院校师转变观念,创新机制。

大力推进范生教育实习工作如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支教、信阳师范学院的实习与教师培训、忻州师范学院顶岗实习支教等.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把师范生教育实习与在职教师培训、与支援农村教育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育实习工作.使大多数师范生真正参与实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取得积极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时间短,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效果不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实习的观念滞后尽管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人们对教育实习作用、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实习视作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最终检验和对未来准备的适应性训练.没有形成教育实习的整体观念和质量观念。对教育实习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等的认识、观念仍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在具体工作中就表现为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乏力、实习模式陈旧、流于形式。

2.教育实习的管理缺位教育实习工作涉及师范院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等多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教育实习的规定办法,但都没有明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对中小学校也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在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教育评价制度下.师范院校难以协调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落实教育实习工作.必须强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实习工作中的协调管理职能和中小学校在教育实习中应尽的责任义务要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介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在教育实习方面应尽的责任义务

3.教育实习缺乏有效设计。教育实习在内容设置、实习模式、时间安排、指导管理、实习准备等各方面各环节都缺乏良好规划设计,实习准备工作不充分.实习内容单一、模式陈旧,基本上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加上一些简单的班主任辅助工作.偏重于课堂教学.课时又很有限.忽视了其他实习环节.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协助组织活动等。另外.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偏紧,时间短,有限的时间利用率又不高,难以达到实习的目标要求。

4.了解基础教育不够。目前。中小学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基础教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而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受办学理念等原因影响对基础教育了解不够,缺乏深人研究.其教育教学改革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变化.使师范生教育实习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相脱节、难以契合,从而影响教育实习效果。

三、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比较

从教育实习的目标、方式、组织等方面与美、英、德等国家做些比较.以期对我国教育实习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教育实习的目标要求

美国,英国、德对教育实习的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要求比较具体.便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美国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实习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教学研究能力:英国要求培养师范生组织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部分师范生到达硕士研究生水平:德国则通过立法规定对学生进行严格考试实习生必须通过规定的第二次考试。只有通过部级的考试方能任教而我国教育实习目标要求比较笼统.不利于对实习工作的评价。另外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探索从单纯的培养教师向培育研究型师资的转变.而我国尽管教育实习形式趋于多样化.但仍处在理论一应用层次.很难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育实习的形式

各国的教育实习一般都由模拟实习、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构成,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也各有一定侧重。美国注重模拟实习,一般在教育学院或实验室内进行,采用微格教学法.师范生对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模拟,同时利用声像手段对学生模拟情况进行录像.由教师对录像进行点评和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为正式实习奠定基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在多数国家都是通行做法.我.国教育实习也是由见习、实习两部分组成。教育见习是实习的练兵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协助教学工作,并承担少量工作。教育实习则是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实习生到学校认可和联系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

(三)教育实习的组织

美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联合体.共同制订、实施教育实习计划.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学和中学的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英国成立以中小学为基地.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教育学院代表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制订实习指导原则和目标.充分调动中小学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德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断返回大学接受理论指导学习我国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一般由大学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联合建立实习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实习生。

(四)教育实习的时间

美国、英国、德国的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长,教育实习的任务明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美国规定了教育实习的最低时限,一般实习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l2%.部分州延长到一年,研究生一般为2—3年:英国要求实习时间占总学时的15%以上.一般不得少于2O周.师范生实习期间与正式教师一样.每天工作8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实践教学技能;德国教育实习时间为72周。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阔一般都在6一l0周。相对来说,时间安排偏紧,短暂的实践使师范生难以对教师这一职业形成深入的认识。

四、加强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建议

通过以上历史回顾、现实比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把教育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一)转变教育实习观念

第一.把教育实习放在教师教育的大视野中去.树立教育实习整体观.克服单一的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实习模式.打破一次性实习.把实习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每次都有具体的任务和目的.做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结合。将实习当作课堂上理性知识学习的补充和完善过程。第二,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与基础教育的沟通。教育实习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通过实习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水平。第三.从培养合格师资的高度来看待教育实习工作.而不是仅仅把实习当作工作任务来应付,树立教育实习质量观.不断改进努力提高实习工作的质量

(二)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教师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环节的教育实习工作.不仅仅只是师范院校的事情.必须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中小学校的积极性.让其积极参与,共同指导。建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学校参与的教育实习工作小组.共同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协调统筹工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实习经费投人。高师院校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加强教育见习。做好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组建实习小组,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积极配合实习创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指派优秀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

(三)强化实习保障工作

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探索建立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试验区.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条件适中、集中连片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师范院校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同时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和咨询等方面为中小学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建立互惠互利、平等合作的良好互动关系。二是保障实习经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高师院校经费的投人力度.安排落实教育实习专项经费。高师院校加大师范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证师范生实习经费的投入。三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师范生实习工作.给予实习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上必要的支持帮助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岗位树人指导

现今社会的发展竞争可以说非常残酷。企业的生存方式已逐步转化为以诚信树立企业品牌的时代,企业中需要的人才大部分要来自现今在读的在职学生。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怎样使德育工作做到恰到好处才是关键问题。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岗位塑人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7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长余,王志斌,回顾德育教育的历史——对现实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03)

[2]赵淑娅,确立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先导地位[J].西安教育职业学校学报,2000,(02)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践智慧

如何有效的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审视与反思,并帮助幼儿教师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将自身的知识运用到职业实践中的重要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在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师作为引导幼儿对外界事物形成初步认知的重要导师,肩负对幼儿的身心、能力、思维培养的重任,在顶岗实习中促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实践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反思性、注重个体经验的生成性,如何有效的关爱幼儿,进而帮助幼儿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重要性与特征

1.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重要性。第一,实践智慧有助于学前教育学生关注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完成基础技术理论课程以及教学实习之后,由学校安排在校生到对口专业单位实习的一种方式。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顶岗实习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实践中,更好的建设一直有智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借助顶岗实习的契机,有助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热爱幼儿、关注学前教育。第二,实践智慧有助于全面评价顶岗实习教师的能力。实践智慧最初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概念,指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美国学者格林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基础上,将实践智慧与教育相结合,用实践智慧评价与分析教师的道德感知、道德选择。学前教育实践智慧是指在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恰当处理学前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影响力不仅是知识资本的影响力,更多是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智慧,把握幼儿发展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借助实践智慧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组织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习惯,学习良好的品质。2.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特征。第一,实践性。实践是主体付诸于对象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是在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中,离开了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其实践智慧是脱离于实践的“纸上谈兵”,是一种“空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实践智慧形成无法脱离学前教育的实践,顶岗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的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的在园表现行为,从整个学前教育的事件、场景对幼儿的行为语言等表现以及归纳幼儿的规律,都需要以实践智慧作为支撑。第二,个体性。实践智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每个顶岗实习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成长、个人的知识与经验都存在差异性,实践智慧的生成也受到个体的影响,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难以被复制,顶岗实习中每个学生对于学前教育的职业态度、对幼儿的关爱行为都不同,无形中会影响其实践智慧的形成。第三,生成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具有生成性,其主要是与书本知识、教学实习经验的预设性对应的,在实习中,做什么、幼儿学什么,怎么去安排课程等都可以通过计划安排的方式推进,但是实践智慧是在综合的教育实践中生成的,是受到幼儿的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的环境情况、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专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顶岗实习时学生不断的与周围的环境、教育对象进行沟通而生成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积累。

二、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形成的阻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形成具有复杂性,而且影响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形成的因素是多层次的,从影响因素上看,主要从学生个体、幼儿园以及高职院校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顶岗实习中学生的教育信念与实践能力限制实践智慧的形成。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其作为幼儿启蒙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种具有崇高信仰的文化活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不同教育信念对其实践智慧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对于教育的平等与尊重的观念无法有效落实,对教师的职业角色认知不全,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仅影响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也对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产生影响。2.幼儿园的环境与文化影响顶岗实习中学生实践智慧的生成。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实践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智慧受到幼儿园的环境因素的影响,顶岗实习学生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其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沟通与讨论、帮助与支持,顶岗实习学生与其他教师的不同教育观点都会对实践智慧形成产生影响。开放、和谐、自然的幼儿园文化环境影响顶岗实习生实践智慧生成。合理、科学、安全的幼儿园文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智慧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而幼儿园中强制性的文化氛围容易导致顶岗实习学生对幼师职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制度影响顶岗实习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是其教学实践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制度的设置现状上看,其存在模式化、功利化的倾向,一些高职院校在与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合作时,存在忽视对学生的持续监督管理的现象,导致幼儿园为顶岗实习生提供的环境、保障条件不健全,过度要求实习生照搬所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影响顶岗实习生在学前教育中的独立性思考等能力,导致顶岗实习生容易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不均衡发展,以及追逐功利等心理诉求,制约顶岗实习生的实践智慧水平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实现路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提升教研实践能力。迈耶认为,信念是教师面对环境挑战时拥有的武器。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上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智慧形成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信念,在正确的教育信念的支持下开展顶岗实习工作,才能促使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对学前教育的保教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内容、方法、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反思,不断的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教研实践的能力,借助反思去解决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增进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实践智慧。2.幼儿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实践智慧生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幼儿园中开展,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实践智慧的生成场域,幼儿园的环境与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实践智慧生成。幼儿园需要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与氛围,减少功利性的任务与压力,让顶岗实习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让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安静的环境中发挥与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3.良好的高职院校制度支持环境,减少实践智慧生成的制度影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实践智慧生成,但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模式化、效率化的改革,导致幼儿园成为无明显成果、无特色成果的实验场所,顶岗实习生成为幼儿教师的助手,做的是辅助性的工作,不利于顶岗实习生实践智慧的生成。因此,需要转变模式化的顶岗实习制度环境,给予顶岗实习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注重顶岗实习生的个体经验以及独特教学风格的培养与形成,帮助顶岗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形成具有自身教育教学风格的智慧,鼓励顶岗实习生进行独立性的教育教学思考,防止实践智慧发展固定化。

参考文献:

[1]何叶.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杨彩霞.幼儿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一、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现状

(一)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更注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习渠道,让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汲取经验,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反馈,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在我国音乐教育中一味地注重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但忽略了音乐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高师音乐教师经验不足,对待学生的需求和知识接受能力没有一个好的把握,导致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接受能力差,侧面体现出我国音乐教育水平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高师音乐教育实习应该加以重视。(二)实习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经验不足,使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据了解,很多音乐特长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因其兴趣爱好而报考的,很大一部分考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临时性学习音乐,时间仓促,不能将知识完全掌握,再加上大学期间由于缺少兴趣也不会对其深入学习,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在教导学生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现代大学生在音乐方面更加注重歌唱、舞蹈,往往会忽略了理论性的知识,在实习过中缺少对理论知识的专业解释和辅导,无法让学生多方面地对音乐有所了解,而且也因为年龄原因和经验不能更深入地走进学生内心和了解学生需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师音乐实习生的水平偏低。

二、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分析。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是每一个师范学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将学生从一直听讲、学习的学生身份,转换成教授知识的老师身份,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完成身份上的转变,学生的身上就有了更多的职责和义务,老师的这个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做一些事情时更加严于律己,慢慢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规范、优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程度有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学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对学生的心理和传授方法在实习过程中会逐步探索,因此实习对于学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地提高自己能力,探索教学模式,逐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二)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作用分析。高师音乐教育实习可以起到两大方面的主要作用,第一对学生所在高校的外部认知作用,学生实习时代表的是从本高校经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人才,在代表自己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学校的脸面,通过实习生的教学质量和所在实习单位的评价还有学生的反馈,对外部认知本高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学生通过实习阶段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知道该怎么传授知识,能够将自己所学有所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新的思索,无论是对学校还是本身,实习都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

三、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改革

教育实习论文范文篇10

一、重视岗前教育、确保医疗安全

1.1护生进院由护理部进行岗前教育介绍医院概况、规章制度及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性质和责任,从而增强护生对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1.2进入病区后,由护士长、带教老师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本专业特点、物品存放的位置、医护人员及病人情况,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

二、选拔优秀师资提高带教队伍的整体素质

临床教学和学习是一个通过教师和护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教师的行为在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派热衷带教、操作规范的大专以上主管护师为总带教老师,并有计划的外送学习培养,以提高安全带教质量。

2.1严格选拔优秀带教老师从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操作规范、责任心等方面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挑选整体素质好、业务技术精湛、有一定教学能力、热心带教工作的护师以上人员任带教老师。要求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做到带思想、带作风、带技术,并勤问、勤讲、勤查。

2.2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和提高护理部经常组织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技术操作考核。有目的地对带教老师进行人文科学知识、高精尖仪器的操作技能、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灌输。选派护理骨干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引导她们向多学科发展,拓宽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高素质的带教班子为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2.3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模范、表率作用带教老师不仅要以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护生,做护生的楷模,更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严谨、认真、求实、创新,充分体现对护理专业的热爱,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以自己的行为影响护生。

三、培养护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应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与病人和家属打交道是一门艺术。有的病人或家属不愿让实习生操作,认为是在拿他们作试验,带教老师应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与理解,并鼓励学生胆大心细,知难而上。经常带学生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提高他们心理护理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化解纠纷的润滑剂。

四、规范操作行为、重视患者权益

带教时注意老师与护生的语言沟通尽量避免在病房内及病人面前;进行临床教学的护理查房,小讲课,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后应离开患者、家属及探视人员后再进行讲授和讨论。在护理技术操作前,老师对护生的操作能力及患者一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避开患者与护生共同分析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顺利完成整个操作。操作前要取得病人的配合,一旦操作失败,应以文明礼貌的语言向患者表示歉意,并由带教老师完成该项操作,不可过多的增加患者的痛苦。对护生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能当着患者的面进行批评及分析。严格执行带教老师职责,在整个带教中,对护生始终坚持"放手不放眼",在给护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护生的监督、指导,做到既对护生实习中的行为负责,也对患者身心健康负责。

五、根据实习阶段制定培训计划

实习初期,护生对环境不熟悉,各项操作技术较生疏,加上担心自己不熟练的操作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或病人拒绝自己的服务,常表现为不知所措。带教老师态度要和蔼,边示教、边讲解,以缓解护生的紧张情绪,并设法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先安排难度较小的技术操作,让护生以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然后根据护生个人能力逐步安排技术性强的护理操作。实习后期增加技术难度,如监护危重病人,参加护理查房和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病历的书写等。既要鼓励护生单独操作,又要坚持放手不放眼。做到耐心指导,严格监督,培养"慎独"精神,养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勤思考、多请教、有疑问弄清后再执行的良好习惯。坚决杜绝随时间的进展、环境的熟悉、操作技术的掌握而放松"医疗安全"意识。公务员之家

六、进行双向评价,促进临床带教

护理部主任、专职带教老师经常深人科室检查护生组织纪律、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并定期召开实习护生座谈会,征求护生对临床带教的意见和要求。及时通报护生实习情况,分析近期护生发生差错的高危因素,提出防范措施。及时提醒带教老师切不可因实习进程、护生操作熟练度增加而对护生过于放手,力争使她们把医疗安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将差错发生率降到最低。护生出科前对所在科室的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评,考评内容包括敬业精神、抢救技术、带教责任心、安全意识等。对护生的综合评价由带教老师负责,考评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态度、遵守纪律等;通过双向评价,激发了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护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保障了医疗安全。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安全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在护生步入社会,踏上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即开始接受医疗安全教育,将在她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为她们将来的安全行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