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31

教育实践论文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1

幼儿园保教结合,生活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点一餐、入厕、盥洗、午睡,特别是在幼儿园,保护好幼儿、让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障。现在的幼儿切记说教,在平时的保育活动中可以引用儿歌、绘本故事、情境表演的等一些游戏的方法,让幼儿节约粮食、正确洗手、开心用餐。如:在幼儿园设置小小广播站,中午散步休息时可以听一听感恩小故事的广播。每周选两名感恩小天使,在升国旗时由园长颁发。班级在用餐时播放唐诗音乐《悯农》,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吟唱,从而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在生活中通过绘本故事《小狗旺旺》让幼儿懂得珍惜每一滴水,从身边小事做起。通过绘本故事蹦蹦和跳跳的故事中《我要去睡觉了,你呢?》让幼儿懂得午睡时不打扰别人,懂得为他人着想。通过绘本故事《别取笑我的朋友》让幼儿懂得朋友间要互相帮助。《小刺猬与老奶奶》的故事中学会了怎样去孝敬老人;在《让爱住我家》的歌曲中体会了父母的关爱;在与家长共同收集感恩故事中说说自己的感恩心语,让孩子逐步学会感恩。我们在一起是一家人,出现矛盾了,教师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让幼儿之间的矛盾尽快化解,互相怜惜。盥洗时引导幼儿一起创编儿歌《洗手歌》,这样幼儿即会懂得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怕洗手。让幼儿做小主人,让他们出谋划策,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懂珍惜、懂节约、懂礼貌、懂谦让、懂合作、懂感恩。

2.游戏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1区域游戏。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让幼儿能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幼儿根据主题、季节的变化一起搜集材料,做自己想玩的玩具,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交往、合作。美工区中画秋天、画家乡、画天安门、画朋友等,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他人。在自然角养殖植物、饲养动物,深入了解动植物的特征及习性,让幼儿萌发热爱动物的情感。2.2自主性游戏。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味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自主游戏给幼儿以机会,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这种游戏形式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发展。现在游戏中注重半成品材料等一些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唤醒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游戏前和幼儿商讨上次游戏中缺少哪些材料,请大家一起帮忙搜集。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小中班的孩子可以抱着自己带来的娃娃给娃娃喂食、穿衣服,体验做爸爸妈妈的辛苦。大班的孩子可以抱着自己带来的玩偶在图书吧惬意地讲故事。在蛋糕店游戏时轩轩说没有烤蛋糕的烤箱,怎么办?大家一起出主意了,说可以做一个,大家一起带盒子来,结果第二天涵涵带来了一个做好的烤箱,妈妈说这是她自己找的盒子、自己装饰的,虽然不那么美观,但是足以感动我们。2.3户外游戏。游戏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情境,如: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中当老狼说天黑了的时候,小羊们回到家(圈圈)中,可以帮助那些没有家(圈圈)的小羊们。在户外游戏中,幼儿应当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玩具和玩法的权利。所以在每次准备活动材料时,我们都会请孩子们和我们一起准备、一起收集、共同制作,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喜悦,增加他们对游戏材料的兴趣,学会珍惜游戏材料。

3.教学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我国有很多带有感恩色彩的重大节日,如:“三八节”“植树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良好的时机。我们不断挖掘节日内涵,在国庆节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大事喜事,进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重阳节时,让孩子给爷爷奶奶捶背;“三八节”时,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讲一讲妈妈哺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并发自内心的想付出爱,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者给妈妈唱首歌;……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使幼儿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通过幼儿园的感恩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对周围的人、事、物充满感激之情。从而逐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并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产生感恩、爱惜的意识。初步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用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大自然。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大连市教师教育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开发适切研修专题、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提供内炼外修平台等措施,规范、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研训一体、校本研修为契人,以提高课堂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以项目专家、科研点校为牵引,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务实工作,前沿指导,规范屯有效地统领区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适切研修专题,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方向

为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研训教师深人教学现场,开展行动研究,在应对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发适切的研修专题,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并以此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方向。

我们把研修专题开发的目标聚焦到课堂,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各校各学科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上,把工作切人点定位在帮助各校准确分析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修学校研训教师联合区教育局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区中小学进行联合视导。研训教师深人每位教师的课堂、每个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听取学校干部的听评课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学科教师积极进行评课和点评。联合视导之后,组织研训教师多次座谈,深人分析现状,挖掘出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确立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听评课”“学校教研组建设暨教研组长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能力培养”“学校(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技术”等系列研修专题,统领各校的校本研修方向。

二、开展“下水式”研修专题培训,统领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实践

在将研修专题的理论转化为干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研训教师以身示范,针对上述三个研修专题,进行了全区各层面、各学科“下水式”研训引领。

1.集体听评课,研磨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区中小学“教学质量月”总结会,以初三作文课为课例,研训教师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学副校长集体评课;召开“**区中小学加强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打破部门界限,由小教部主任、科研室主任进行现场评课示范,真正贯彻“深人研究课标,牢牢抓住有效,服务教师成长”的评课理念;进行听评课研修专题的培训,引领干部教师以新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为标准,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

2.形成研、训、科一体化,打造“形神兼具”的校本研修

以校本研修为主要方式的教师教育工作将我区教研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研组建设培训由培训部牵头,中小教、科研部门共同参与,并开展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中教部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不同专题的研修活动,并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向全区中层以上干部开放,研训教师进行点评。组织研训教师对本学科教师开放研修活动,组织全员参与研修活动观摩研讨,研究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实效性;开展校际联动研修活动,引导各教研组继续深人开展研究。中教部集体下校调研,研训教师为教研组长示范组织学科教研组评课。培训部对教研组长实施“关于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培训,进一步形成校本研修研究、质疑的学术氛围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自主意识。面向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实施“校本研修管理实践”专题培训,以校为单位的学员团队,以本学期所听本校教师的课例为资源,合作提炼学校下学期必须解决的课堂教学核心性问题,形成分析报告,聘请校、区两级专家组进行论证,其结果将作为制定学年校本研修工作计划的有效依据。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示范培训、引领和把关,明确组织教研活动基本环节,即活动前确立研究专题、组织教师围绕专题进行相应的学习与准备—活动中进行质疑、研究、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活动后实施方案—再次活动时,反思、继续研究等,校本研修的“形”已初具。

校本研修的形式建设最终目标要为教师教育服务,只有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赋予教师教育“神”采。为此,我们以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牵引,以科研点校、区级项目组、校级专家组、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中坚力量,扎实实施“形神兼具”的教师教育统领工作。

进人“十一五”教师教育,我区开展的“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已深人到各校、各学科。为使研究更贴近学校,更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我们确立点校,聘请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专家组,每月深人点校听课,参与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调研、诊断、总结、交流,以点带面,资源共享,为各校培养科研型骨干教师。

**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语文作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和数学习题功能研究项目组,选定了项目组成员,分别制定了中小学实施方案和中小学一体化项目实施的研究和论证方案。在中学数学区教研活动中,确立数学习题研究主题,各校校本研修工作围绕这一主题全面实施。与此同时,进修学校指导各校成立学校教学专家组,专家组成员通过参与听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做示范课等途径发挥初步的引领作用。

为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师教育中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修学校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学科学术报告会、市区骨干教师开放课等活动,为校本研修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3.推广质量分析技术,提高自我教学诊断的准确度

为引导学校和学科教研组科学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并分析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研训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教学质量分析理论与统计学原理、SPSS软件、双向细目表的原理和制作技术,并应用于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中。富有准确、科学、合理、直观的数据和结论的质量分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提供内炼外修平台,提高区域教师教育的研修水准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为引领校长有效履行职责,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沙龙、座谈、讲座等形式,组织校长学习研讨“校本研修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校本研修走向内涵发展,校长该做些什么”“课堂教学观察与关键事件诊断”等问题;我们多次聘请市教育局、市教育学院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及其他区的名校长与我区校长围绕教育教学管理座谈、对话;我们特聘学院专家对名校长班学员进行“学校管理问题诊断”的跟踪递进式培养,这些工作有效地帮助校长理清了工作思路。

我们选派干部和教师分别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习,观摩新课改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等。我区干部教师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与专家交流,返校后,及时将获取的前沿性信息和学习体会与同伴交流,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3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键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烧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翔和认识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知培养自身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矫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三)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镜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性交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三、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4

一、目前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学生安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得到家庭成员最充分的呵护,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安全的经历、意识、反思,留给社会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独生子女天生安全意识缺乏,安全事故发生率比其他孩子高。从学校安全事故总体形势看,据教育部《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2006年,全国各地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伤害和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从家长自身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在校期间发生的一切安全事故都该学校负责、老师负责,轻视监护人自身对孩子安全教育管理的责任。

二、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

(一)学校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安全工作首要任务是教育。通过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辐射效应。平时注意调查摸清学生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地点和时段,有针对性地健全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二)家庭是安全教育的示范岗。家庭安全教育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告诉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如行走常识、骑车常识、乘车常识等。同时,家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孩子的榜样。一些家长本身就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如送孩子上学,带孩子闯红灯。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生活教材,在安全教育方面,父母同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社会是安全教育的航母。山东省平度市为了抓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确定由市综治委牵头,组织教体、公安、交通、农机、交通、广电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一旦发现接送学生车辆出现超员、超速及存在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罚整治,限期整改,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平度的做法并非个案。在学校安全引发普遍关注的情况下,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学校安全已成为常态。如近年来,由政府发起、社会各界组织的校车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消防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就是学校、家庭力量所无法企及的,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开设安全教育课。学校根据时令变化,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设定明确的安全教育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挖掘安全教育因素,将安全教育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之中。

(二)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如举行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学校定期举行地震或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教会学生在发生地震或火灾时如何避险、自救和逃生方法,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液化气。如开展校园周边防骗防盗防抢夺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识别骗局,机智应对盗抢行为,临危时维护自身安全。

(三)自编安全常识教材,使安全教育知识系统化。真正的安全,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保障,也来自于个体意识。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校生活安全、心理情感障碍、防灾(伤)害安全等方面的事件事故案例,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将其纳入正常教学之中。

(四)参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使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能力。学校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些场景模拟活动。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纠纷的化解、饮用水安全的检测、校园食品安全检查,模拟地震、火灾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等。学校也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中,如与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体验交通志愿者活动;与消防部门联系,让学生观摩或者参与使用消防器械;与政府应急办联系,参与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演练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实践,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生存、安全生活的行为能力,这是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张立林工作单位:张掖市甘州区青西中学

第二篇:中小学安全教育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法,分别抽取了青岛、济宁、威海、滨州、临沂、潍坊六市15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问卷的对象主要选择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以及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本次调查除采用问卷调查法外,还辅之个案访谈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之不足。

(二)调查方法

针对本研究所要涉及到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安全教育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学生卷和教师卷两种,学生卷由20个问题组成,教师卷由15个问题组成,题型均为选择题。问卷主要涉及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安全教育师资状况和安全教育教材的使用等方面。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学生问卷1010份,回收问卷996份(回收率为83.4%),有效问卷868份(有效回收率为87.1%);教师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8份(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为88.2%)。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统一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校园安全教育在意识层面上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但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下面仅从师生对安全教育的认知、安全教育的师资构成、安全教育实施的方式与途径、安全教育教材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对本次调查进行分析。

(一)师生对安全教育的认知情况

1.学生对于安全教育关注度较高

总体上看,山东省中小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已有很高的认同度。“你是否关注校园安全”,学生选择“是”占95.4%、“否”仅占4.6%。“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占51.6%、“有必要”占45.6%、“没有必要”占2.8%。这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了安全教育以及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2.学生关注的安全教育内容

“平时你最关注安全教育的哪些方面”,学生选择较多的选项依次为防止打架斗殴(73%)、交通安全(62%)、自救安全(60.6%)、预防疾病(56%)、消防安全(50.6%)。可见,防止打架斗殴已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安全教育内容,无论是从学段、城乡还是性别来看,学生的选择都是一致的,差异性不明显。这说明打架斗殴是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一项安全隐患。“在学校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有哪些”,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交通安全(74.4%)、自救安全(74.2%)、消防安全(65.6%)、防止打架斗殴(60.7%)、预防疾病(59.8%)。可见,学校把交通安全和自救安全放在了安全教育的首位,而对学生最为关注的防止打架斗殴重视不够。这说明学校在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基本一致,但学生对学校有效制止校园暴力现象的渴望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3.教师关注的安全教育内容“您认为应对学生重点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是什么?您开展的有哪些?”教师认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内容依次为交通安全(93.9%)、自救安全(89.1%)、防止打架斗殴(80.6%)、消防安全(79.4%)、体育课安全(74.5%)。教师认为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依次为交通安全(92.8%)、防止打架斗殴(84.9%)、自救安全(73.5%)、消防安全(72.9%)、预防疾病(64.5%)。可见,教师认为重要的和学校已经开展的内容大致相同。除交通安全和防止打架斗殴这两项内容都被城乡教师重视以外,城区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自身安全保护,乡镇教师强调的是校园治安防范。4.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发生火灾或地震时,你知道正确的逃生方式吗?”学生选择“知道”的占76.4%、“知道一点”和“不知道”的占22.6%,这说明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二)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状况

“你们学校有专门进行安全教育的老师吗?”学生选择“有”的占59%、“没有”或“不清楚”的占41%。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设计问卷时就存在疑问,担心学生对于“安全教师”的概念可能难以界定,容易做出盲目的选择,又设计了“为你开展安全教育的人员,大多是谁?”学生选择班主任的占36.4%、父母及家人的占20.9%、任课教师的占18.4%、交通和消防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占14.7%、行政教师的占9.6%。可见,班主任是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员,在校园安全教育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三)安全教育实施的方式与途径

1.师生认可的安全教育方式

不同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师生认可的与学校现行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差异。“你比较认可的安全教育方式是什么”,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安全演习(29.1%)、专业人员讲解(22.5%)、观看影视展览(17.1%)、教师讲解(16.7%)、发资料自学(5.7%);教师的选择依次是专业人员讲解(22.1%)、安全演习(21.9%)、观看影视展览(19.3%)、教师讲解(17%)、发资料自学(9%)。而“你在学校接受的安全教育方式”,学生的选择依次是教师讲解(37.1%)、专业人员讲解(22.4%)、安全演习(15.9%)、观看影视展览(9.5%)、发资料自学(8.1%);教师的选择依次是教师讲解(22.5%)、安全演习(21.2%)、专业人员讲解(17.8%)、观看影视展览(17.5%)、发资料自学(11.7%)。这说明,师生认可的安全教育方式是安全演习、专业人员讲解、观看影视展览等注重实践演练与参与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师讲授和放任自流式的发资料自学虽然被很多学校所采用但得不到师生的认可,效果自然也很差。教师之所以将专业人员讲解方式作为首选,一方面是因为专业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既能提供专业的安全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教师安全教育知识和能力薄弱的现实。

2.学校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90.3%的学校开展过自护自救等实践演练活动,其中每年一次的占8.9%、每学期一次的占39.9%、每月一次的占18.8%、时间不固定的32.4%。值得注意的是,有9.7%的学校从未开展过自护自救等实践演练活动。从学段与城乡相比较,安全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小学要高于中学、城区的学校要高于乡镇的学校。

3.学校开发校外资源实施安全教育情况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落实的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在问到“学校是否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偶尔举行(54.1%)、经常举行(35.1%)、从不举行(10.7%)。在问到“学校是否开发校外资源共同致力于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教师的选择依次是有(81.3%)、不知道(8.4%)、正在计划(6.6%)、没有(3.7%)。

(四)安全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形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教师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学科教学中涉及到的安全教育内容,选择“挖掘相关内容讲解”占75.3%、“时间充足多讲,时间仓促少讲”占14.5%、选择“不增加也不缩减”占9%、“让学生自学”占1.2%。而安全教育课的教材,使用校本教材占47%、统编教材占30.1%、自编教案占13.3%、不用教材占9.6%。

三、存在问题

(一)重视校园安全防范,忽视学生安全教育

在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态度非常认真,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十分深刻。可以说,所调查的学校都成立了校园安全领导小组,校园安全管理的硬件建设很到位,在班级课程表中每周都有安全教育课,也安排了任课教师,安全教育类的宣传标语、张贴画随处可见。然而,一些学校领导在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上却差强人意,对于校园安全防范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为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取消了诸如冬季越野赛、班级足球比赛、春游、调查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把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确体现了“一把手责任制”。但是,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却是认识与行动严重脱节,安全教育课有计划无实施,不仅没有专门的师资,而且时间也难以保证,上级部门检查或刚开学时会由班主任上几次,平时就改为自习课或者被其他任课教师所占用。“安全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是一些学校的真实写照。

(二)重视安全知识传授,忽视安全能力培养

由于对安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许多学校以校园安全管理来代替安全教育,为数不多的安全教育课和安全教育活动也是以安全知识的传授为目标,忽视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得到最多的教育是哪些不许做,而应当如何做以及灾害发生后如何应对知之甚少,防灾意识和能力很低。笔者在某校调查时曾听过一节《生命与安全》课,作为任课教师的班主任只是照本宣科,既无激情也无条理,学生更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即便是学生期盼的校园安全活动日举行的专题讲座、宣传栏、黑板报等传递的还是安全知识,其作用只能在短期内对学生起到一个警示作用,并没有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安全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在与学生座谈时我们多次问到“你们知道在火灾或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吗?”学生齐声回答“知道”。再问“你们演练过吗?”大多数学生都笑了,低声回答“没有”。教师和学生中会使用灭火器的人很少。学生溺水死亡或者不会游泳而下水救人致死、因小事而打架伤亡等案例频繁发生,既不能说学校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也不代表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关键是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这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低效的必然结果。

(三)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忽视校园暴力行为矫正

交通安全和校园暴力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难题,但前者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而后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众所周知,校园暴力是世界各国教育都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它不仅存在面广、频率高、危害大,而且呈现上升趋势。校园暴力行为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同伴(包括上下级同学)的,诸如侮辱、威胁、恐吓、强迫、抢夺、殴打甚至群殴等形式。相比交通事故、火灾等,校园暴力给学生造成的伤害虽然表面看来不是十分惨烈,但由于受害人数多、时间持久、发生频率高、影响时间长,对学生身心的伤害要远远大于前者。不少学生厌学、恐惧校园、郁郁寡欢等,很多是长期受到暴力侵害而造成的。调查发现,有73%的学生和80.6%的教师将防止打架斗殴列为学校应重视的安全教育内容,说明校园暴力问题是学校安全教育的热点、难点。

(四)重视班主任工作,忽视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为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与教育,维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对于校长安全意识的提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避免和消除校园安全事故,各学校普遍重视班主任工作,将班级安全管理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这对于校园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建立和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不可能完成的。当下有一个不正确的共识,无论是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学生安全教育是班主任的岗位职责,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因而安全教育应该由班主任来负责。我们在调查和访谈时,许多教师很不配合,明确讲他们既没有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也不负责安全教育,让他们来是浪费时间,直接找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就行了。许多班主任也很无奈,表示自己没有受过安全教育的培训,不仅安全知识和安全教育方法欠缺,而且学生安全管理的压力很大,如果不是领导硬性安排和考核、晋级的需要,自己根本不愿意当班主任。目前,班主任普遍年轻化,四十五岁以上的“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愿意当班主任和担任班主任的已经很稀奇了。安全教育课没有会上的教师,也没有主动愿意担任的教师,这是当前许多学校面临的普遍现象。

(五)重视文本教材的编写,忽视音像教材的使用

当前,除部分教师上课不使用教材外,学校安全教育课所使用的主要是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知识化、抽象化,缺少系统性、可读性,学生喜欢的音像教材很少。由于任课教师知识储备较差,重视程度又不够,致使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重要的、自己知道的、教材上有的就多讲、多看,全然不顾学生是否需要、是否已知、是否喜欢,是否有效。学生认为安全教育重要但不愿意上安全教育课、教师也认为安全教育重要但学生对安全教育课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重视系统的教材尤其是音像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式的优化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六)重视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

专题活动是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方式,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普遍重视。新生入学以后,学校就有针对性地安排几项专题活动,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常见的有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消防安全讲座、饮食卫生讲座等,并有计划地进行图片展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以提高专题教育活动的效果。应当说,这些专题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辅助形式是必要的,但不能作为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这些专题教育活动虽然是由专业人员来主讲,案例也很丰富,但针对性、计划性、启发性不强,场面热闹效果一般。有些内容,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还讲,内容不变、形式不变,反反复复,学生必然厌倦。以活动代替课程,以专业人员代替教师,以入学教育代替安全教育,是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改进建议

(一)更新安全教育理念,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山东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已颁布实施,安全目标责任制已初步落实,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校长都心知肚明的。但是,重视安全管理并不能取代安全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安全管理是安全教育的基础,没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和秩序教学活动(包括安全教育)无法实施:安全教育又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不仅要保障师生在校园及在读期间的安全,更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二)规范教材建设,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调查发现,全国不少省、市的安全教育课的教材建设都存在不系统、不规范的缺陷,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随意性也比较大,成为制约安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①由于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职教师缺少培训,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安全教育教材的条件尚不成熟。鉴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已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模块、各学段的内容侧重点以及实施途径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省、市宜据此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统一步调。对于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渗透的内容,应在学科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各学段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也应该将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做明确规定,有利于提高安全实践活动的计划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重,提升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缺少合格的安全教育课教师是中小学安全教育制度建设的瓶颈。当前的教师队伍,职前没有受过正规的安全教育培养,职后也没有获得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无论是意识、知识还是经验、技能,他们都不能胜任公共安全的教学和指导。古人言:“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对于在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并选拔校医、保卫干部、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以解燃眉之急。对于即将从业的师范生,高校应该将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加以培养,造就合格师资。此外,要处理好专职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关系,既不能关门办学也不能以校外辅导员代替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自护自救、实践演练以及应急预案制定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家长委员会建立一种互动互助的合作机制,让校外辅导员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顾问,教师的安全教育导师,把专家培训和培训“专家”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者:张良才王春萌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第三篇:护理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开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选修本门课程的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选修《护理与病人安全》的护理本科生共112人,其中一年级38人,占33.9%;二年级70人,占62.5%;三年级4人,占3.6%。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病人安全教育采用专题讲授、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例如在“用药与病人安全”这个专题,提前公开讨论题目,由学生小组搜集相关材料,设计制作PPT,并由学生汇报讨论,从多个角度阐述问题。

1.2.2调查方法

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30min后回收,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回收有效率100%。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发放问卷,45min后回收,发放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有效率100%。

2结果

2.1开课前调查

在开课之前,有24%学生未听说“病人安全”这一概念;62%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属于中度风险,38%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属于高度风险;学生普遍认为医护工作中洗手很重要,但对手卫生的正确理解不足10%。对什么是差错事故,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发生差错事故后应该怎样处理,回答正确率不足20%。

2.2课程结束后调查

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病人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除护士被HBsAg阳性病人使用针头扎伤时的职业防护措施、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良事件分级之外,其他题目的回答正确率都超过50%以上。

3讨论

2008年,WHO病人安全联盟启动“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项目[1]。2009年初确立11个课程指南题目,包括病人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病人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病人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如何处理临床风险,质量改进方法介绍,病人参与病人安全活动,加强感染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病人安全与介入性诊疗,提高药品安全[2]。2010年WHO病人安全联盟在全球11所医学院校试行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指南,旨在促进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从源头遏制或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促进病人安全。

3.1病人安全教育的目标要求

保证病人安全是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也是所有医学类本科生都应具备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教育和培训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病人安全的重要性,将“病人安全”的意识整合到今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以及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掌握并执行安全的医疗护理行为、规范和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健康维护,防止和减少伤害病人的事件发生,正确地对待医疗不良事件,构建积极安全文化管理对策[3-4]。围绕医学模式转变和伦理、法律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寻找护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懂得关注、关怀和关爱病人,保障个体生命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持续的教育中巩固生命珍贵、病人安全第一的理念[5]。

3.2病人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按照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课程指南的要求,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学教育实际,我院开设的《护理与病人安全》课程共设9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病人安全影响因素,手卫生与病人安全,安全用药,病人安全文化建设,临床工作中的病人安全,职业防护,病人安全目标解读,医护行为的伦理与法律、差错事故防范,病人安全教育[6-10]。这些内容与WHO关于“医学本科生病人安全教育”课程指南题目的内容相对应。每一专题主要围绕该专题对于病人安全的重要性、现状、目标要求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阐述。每一专题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病人安全因素分析这一专题,我们通过医学发展史、医学模式转变、目前社会公共卫生和医院病人安全现状,阐述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介绍保证病人安全的新理念、新技术,同时还阐述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沟通策略是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因素,系统介绍了循证护理学应用对保证病人安全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病人安全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理论讲授与视频资料观看、案例分析讨论结合,积极创建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形式,生动的案例,有视觉冲击的视频资料,众多学生参与、多角度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课程的内容讲授与专业思想教育、护理人文理念教育相结合。由于低年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临床护理专家通过经验分享,注重言传身教,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鼓励学生牢记职业责任,把病人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注重材料收集、课件制作、内容讲授等每个细节,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3病人安全教育的评价

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理念,加强病人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护理学专业教育在低年级阶段重点是对病人安全基本概念的掌握、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识。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病人安全第一的观念、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培养训练,将其贯穿于护理学专业教育的始终。通过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非常重要,教师讲授生动形象,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后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病人安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教师深知还需要多途径寻找支撑该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精心筛选、不断完善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更科学、合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效果。希望该课程能成为护理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作者:黄美萍1李云芳2刘翠萍1王爱敏1工作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1护理学院2附属医院

第四篇:本科护生患者安全教育效果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皖南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441名本科护生,其中男44人,女397人;平均年龄为21±2.6岁。选取选修“患者安全护理”课程的82位护生(男生7人,女生75人)为观察组,其余359位护生(男生37人,女生322人)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课程安排、内容及授课方法

观察组护生于大四上学期参加“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该课程共计20学时,分10次进行,含理论讲授18学时和汇报交流2学时。参考WHO开发的患者安全课程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多发的不良事件自编课程讲义,内容包括:国内外患者安全现状概述、WHO患者安全联盟倡导的患者安全解决方案、临床护理工作环节的安全隐患分析、住院患者常见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围绕患者安全目标做好临床安全护理、临床用药安全护理、安全屏障设计与管理、医院安全文化建设与护理风险管理等。

1.2.2调查方法

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患者安全调查小组修改、翻译的《WHO2009年患者安全本科医学教育“患者安全知识、态度、技能基本情况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该问卷共有29个条目,包括5个维度:A,“医疗差错相关知识”7个条目;B,“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6个条目;C,“医疗差错发生后的情感”4个条目;D,“患者安全的个人态度”8个条目;E,“有关患者安全你的意向/打算”4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最高计5分,最低计1分,得分越高越好。分别于大三上学期初和大四上学期课程结束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两组学生患者安全知识水平变化情况。由研究者直接发放问卷,研究对象匿名答卷后收回。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两人进行双录入核对,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参加“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前后两组护生问卷得分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41份,回收问卷441份,有效应答率100%。参加“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生在5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见表1。表1显示,课程开设前,两组护生在5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在“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和“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生自身前后问卷得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维度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显示,除患者安全的个人态度维度外,其他4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三护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水平较低,这与Li等[16]对国内医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护生患者安全水平最低的两个维度分别是“医疗差错相关知识”维度和“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维度。两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不足20分(总分35分)和不足17分(总分30分)。这可能是因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缺乏针对患者安全教育的专门课程,而现有的护理教育体系和临床实践过程中患者安全教育内容又未能得到充分体现[17]。我们认为,随着护理技术的进步,患者安全应始终是医疗护理的重要方面,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将维护患者安全的范围在空间上从院内扩展到院外,在人员上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扩展到医学生[18]。加强护生患者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护生患者安全护理知识储备势在必行。国外早已重视护生的患者安全教育,英国于2004年就强调应该在本科护理教育中加强用药安全教育[8],美国多数大学的护理专业均有患者安全教育的专门课程[9]。本研究参考国外患者安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结合我国临床护理和高等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率先尝试在本科护理教育中设立“患者安全教育”的选修课。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技能”得分的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显示,大四时护生在“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医疗差错发生后的情感”、“有关患者安全你的意向/打算”4个维度的得分上均高于大三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护生从大三学年开始系统学习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课程,并进入临床见习,护生与临床带教老师和患者的直接接触增多,使得护生的患者安全意识逐步增强。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参加“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学习后,观察组护生在“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和“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这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对提高护生最薄弱的“医疗差错相关知识”和“医疗差错发生后我应该怎么做”两个方面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还应指出的是,由于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开设患者安全教育课程十分重要,因此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认为,患者安全教育应该是与护理实践紧密相连的,承担患者安全教育的师资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患者安全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患者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施教学之前需对教师进行严格选拔,并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胜任患者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在参考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需更多结合我国临床护理和高等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编排上多选取临床护理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如用药安全、意外损伤、非计划性拔管、医院感染等,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取患者安全管理的最新知识和理念,具备初步处理临床常见患者安全事件的能力。最后是教学方法的确定,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在患者安全教育的课程中应更多注重在实际情境中去引导学生,也可参照国外的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19,20]。

作者:李远珍1汪苗1何圣红2吕建萍2贾鹏丽3张鸣明3工作单位:1.安徽省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护理部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第五篇: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一、当前小学生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1.当前社会没有足够重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小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据了解,全国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仅2007年公布了《2006年全国中小学生安全形式分析报告》。这一系列研究报告不跟进或不向社会公开,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安全重视于口号式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大众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安全形势进行充分的把握和应对。当前,各地众多安全事故发生时,人为逃避责任,往往隐瞒实情、封锁消息,加之群众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使得肇事人逍遥法外。例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这一规定显然还没有完全落实。如,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的惨案,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服务和保障方面存在不足。

2.学校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政府部门、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安全非常重视,各学校的安全硬件设施也是比较到位的。但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总抱有侥幸的心理,对学校布置的安全任务以应付居多,对学生教育力度不够。如,每天晨检不到位,安全演练不重视,安全教育不开展,常规排查不落实,安全漏洞不整改,对于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视而不见等。如,有的小学生自行车带人、有的家长助力车带着两个甚至三个小学生,而教师看到却不管,因此,教师未树立“全员安全员”的意识。

3.学生家长安全知识匮乏

家长与孩子间充满信任,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知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当前,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教育经验,不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小学生玩火、电等危险项目时只会受到责骂、责打,却不告诉他们不能玩的原因及危害,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也有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成绩,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脱给学校和社会。而且家长自身还带着小孩闯红灯,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因此,孩子的安全成长,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回归生命本义的呼唤,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易盲目行事,自身的安全意识往往不强。主要表现为:在校内外活动只顾好玩、不计后果;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明辨善恶能力差;不注意用电、用火、用气和出行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可能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通过多途径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目前,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有的学生染上恶习,以大欺小,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校园外的不法分子、对社会不满者以及心理变态的人层出不穷,骚扰学生、校园暴力的例子接二连三。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巧妙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小学生的迫切需要。

3.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落实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小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必须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三、增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高,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对其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能促进其良好安全习惯的顺利养成,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导力量

业务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能够促进小学生安全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过硬的安全教育团队。这一团队应该由若干名优秀的安全干部、一整套负责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组成。学校开展全面的小学生安全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把学校举行各种活动的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2)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的施工场所,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实验室、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等;(3)研究四季的险情变化,挖掘安全教育题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发安全教育校本教材,结合实际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四是开展地震、火灾、踩踏、食品、交通等各类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教给学生基本的逃生技能及自救、互救方法;五是发动全体师生兼任校园安全员,一旦发现校园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及时告知学校领导。

2.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及其家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小学生的终身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虽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有着润物无声的示范作用。家长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安全教育。如,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生活中,正确使用电器;离家前,检查水电、煤气;空闲时,引导孩子正确逃生等。

3.家校合作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全方位落实小学生安全教育,强化家长的安全责任,学校应举办培养小学生安全习惯为专题的家长学校,把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办法及行政法规等告知每一位学生家长,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印发《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加强周日、节假日和寒暑期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通过家访、发送手机短信、电话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避免孩子意外事故的安全意识品社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落实留守小学生监管责任,与留守小学生的监护人签订校外监管责任书。同时,学校积极履行告知义务,把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如学生生病、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等,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社会媒体是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补充

除了学校、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外,还需要社会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单、简报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种媒体的力量,营造安全宣传氛围。比如,推出动画片等小学生喜欢的节目时,有意识地植入公益广告。社会媒体只有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安全引导,才能激发起他们模仿的天性。只有长期坚持这种教育方式,就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安全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加强安全教育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行为以及安危情况直接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为了让小学生茁壮成长,我们要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作者:李娟工作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安监科

第六篇:网络安全教育提升

悉网络法律法规是提高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他们驾驭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然而对于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更是聊胜于无。

越来越多的QQ诈骗短信充斥着学生的聊天记录,越来越多的黄色信息也被学生无意识的搜索出来。要想真正杜绝网络黄赌毒现象,就应该从学生自身抓起,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熟悉网络法律法规。高校大学生熟悉了法律法规,就会真正的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意识是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渠道,在现代化教育中,高校大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相关技能,但是更多的大学生并没有掌握安全上网知识,因此强化安全上网意识、形成自觉的安全上网行为,是避免各类网络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方法。

只有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了,社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也只有高校大学生提高自身教育意识,才会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建立网络安全网站是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前提。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是UNIX、WINDOWS和Linux等系统,这些操作系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许多新型计算机病毒都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传染。如果不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漏洞,计算机即使安装了防毒软件也会反复感染。

所以,要想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建立网络安全网站,实时更新最新病毒并及时上传杀毒软件,保证高校大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软件杀毒甚至是系统重做。让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网络达人。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讲座是推广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的很多大学都开始注重网络安全教育,但都远没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

网络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缺乏和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两个方面。因此,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宣传可以加强学生的自身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进行推广。总而言之,要想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就得从学生自身做起,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网络修养,将网络的用途多专注于学习上。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作者:张雪萍张明工作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七篇:品社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分析

一、安全教育生活化

安全教育是孩子们的正常生活、游戏的保证,所以应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与安全有关的教材内容时,我注重了信息传递的生活化。比如在讲消防安全时,我绘制了一些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消防图片,可以让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感悟消防安全知识。如:选取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火灾中的自护和自救”内容,做成有趣的、生动形象的卡通连环图片、漫画布置成墙饰。

二、安全教育主题化

一些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安全常识、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的安全技能,都要以教学专题形式来进行。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识,都要根据教材中的主题材料,在广泛搜集大量辅助材料的前提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小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安全教育活动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将安全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玩耍中自己去体验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危险的能力。比如,学习“居家的安全与保护”时,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知识大比拼竞赛等。

四、安全教育随机化

针对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次在品社课前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孩子对新安装的多媒体很好奇,自由活动时就去摆弄多媒体的开关和线路。在接下来“校园安全”的讲授时,我没有按原来的思路进行,而是以这一事件当引子,引导学生寻找存在于同学身上的校园安全隐患,使这节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实施随机教育。只有从小把安全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心田,让它发芽开花,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安宁。作为品社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品社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挖掘出安全教育因素,寻找突破口,逐步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救和防护的技能。

作者:赵会艳工作单位:唐山市雷锋小学

第八篇:农村寄宿生安全教育管理

一、农村山区中小学住校生的安全现状及成因

1.交通安全隐患

虽然学校对寄宿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管理,但我区寄宿制学校,客观上还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学校住校生大多来自边远的自然屯,交通极为不便,学生每周往返学校,在路上要走几个小时,住校生往返学校成为了学校安全第一大隐患。

2.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3.学生自我保护方面存在隐患。

4.校舍简陋带来安全隐患。

5.消防安全隐患。

6.来自校外的非法侵害。

7.学生早恋现象存在隐患。

8.自然灾害存在隐患。

9.发生踩踏事件。

二、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安全教育管理策略

(一)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1.加大安全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全体教职工安全教育教学水平。

2.开设安全知识教育课。

3.增强责任意识。

4.增强"防范"意识。俗话说的好:"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学校教职工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如山"。要及时排查学校各种安全隐患。学校要高度树立警戒思想,克服麻痹思想,防范于未然,建立系统高效的安全防范体系,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预案,把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贯穿于学校全部工作的始终。

5.增强家长安全监护意识。家长是子女的直接监护人,家长对子女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因此,要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提高家长安全意识,促使家长加大对子女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寄宿生安全工作。

6.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护自救能力。学校应加强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住校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二)建全安全防范机制,确保安全措施得力

1.建立安全责任机制是落实住校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各方要明确责任内容,树立责任意识,真正履行安全职责,形成良好的安全责任机制,在这种责任机制下促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2.建立安全管理监督机制是落实住校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建立校领导督查制度,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常规时坚持做到必查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建立值日督查制度。值日教师坚持每日检查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学生到校情况、食堂卫生、寝室卫生安全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住校生安全防范工作的有力措施。建立住校生安全日查日报制度;设立住校生安全信息员,通过信息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凡重大突发事件、重大险情、疫情、重要案件等,都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

(三)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制度落实

1.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落实家长监护职责和接送子女制度;严格规范乘车,家长雇用的个体私营运车,必须报请有关车管部门检查核准;努力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加强校园进出管理,监控学生外出。

2.加强饮食安全管理。加强对食堂卫生管理督查工作,切实按饮食卫生标准操作;组织对食堂工友及采购人员健康体格检查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饮食管理水平;严把定点采购关;确保餐具管理符合卫生标准;严格按餐具存放要求,生熟分开、荤蔬分开,隔地放置,腐烂变质食品要及时处理;排查学校周围小卖部,严禁"三无食品"和劣质食品进入校园;及时打扫校园环境卫生,清理污水沟、墙角,不留卫生死角。

3.加强住宿生管理。严格实行住校生离返校签到制,学生离校、到校均要签名登记;建立住校生查房点名制度,做到住校生每日五点名;严格灯火管理,严禁学生在教室点蜡烛、玩打火机、抽烟,寝室点蚊香一定要在值班教师指导下,放在指定位置,杜绝安全隐患;严格晚值班管理制度,晚值班教师要与住校生同吃同住,监督住校生纪律,要特别关注女生,严格采取女生特殊保护措施。寄宿生的安全保障是靠教育、靠管理。为了使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开展,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预案要健全,安全管理责任要落实到位,安全设施要备足。寄宿生的安全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我们要常抓不懈,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引导,加强规范,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规范自己行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安全习惯。只要大家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一定会做好的。

作者:谭延安工作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安稳办

第九篇:食品安全教育问题分析

1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在学术界,“食品安全教育”的科学内涵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一般而言,将我国食品安全教育界定为: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在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监管环节中,有目的地引导食品安全的参与者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并按照法律规范行为的活动[1]。由此,可以归纳出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由于食品安全教育的缺失,特别容易导致公众产生一些消费的误区,例如,贪图价格便宜,不注重商品质量;选择商品时,缺乏防范意识;或者公众出现过度紧张情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出现食品恐慌现象。反之,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提高食品质量的鉴别能力,在挑选商品时,选择相对安全和适合自己的食品,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其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消费者的行为决定生产者行为。公众识别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抑制企业的制假售假行为,使造假的企业失去市场和生存空间,最终在市场上消失。积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深化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维权、自我保护的意识。总之,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既可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可以有效维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第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对于减少执法成本和提高监管效度具有重大意义。处理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和保证食品行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这些都是政府的职能,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经过食品安全教育,生产者会增强自身的规范操作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这样,政府在进行食品监管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食品安全教育虽不能解决食品安全的所有问题,但是有效控制人为蓄意制造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教育能够提高消费者意识,鼓励消费者及时反映食品安全事件,有效弥补政府管理中的不足,提高管理效度。第三,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对于规范生产者行为和提高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可以使他们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自觉按照法律规范办事,生产和销售合格产品;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的意识,可以有效制约企业制假造假的行为。最终达到有效减少食品安全行为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食品质量的目的。

2我国食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政府教育力度不强,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对于政府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职能,公众的关注点常常局限于政府监管工作是否做到尽职尽责,而针对政府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关注较少。在我国食品安全的一些法律条文中,零散地直接或者间接地提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力度不够,成效不好,这种不良状况亟待改进。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部门共有13个,但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安全教育。曾有多个政府部门都开展过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但各自为政,虽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这种分散作战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对一些地方、一定群体、一些内容的宣传重复或者对其他区域的宣传缺失。早在1997年,美国就在“国家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中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战略措施,并且对食品安全教育的具体操作做了周密的安排[2]。美国从联邦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消费团体都对食品安全教育高度重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治,法治和教育必不可少。因此,明确规定食品安全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等相关因素的法律的缺失,将会造成食品安全教育无法可依。这不利于规范政府和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职责和行为,也不利于培养公众积极参与的意识。将食品安全教育明确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2.2企业行业自律欠缺,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解释》对行业自律的解释如下:“所谓行业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行业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内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贯彻;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的行规行约制约自己的行为。”行业自律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企业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我国很多行业欠缺行业自律,“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乳制品行业的黑内幕以及随后乳制品巨头伊利和蒙牛的大战,“吊白块毒豆腐事件”暴露出豆腐行业的黑内幕,这些内幕都是行业自律的缺失和诚信意识缺失的典型外在表现。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还表现在企业经常进行夸大其辞甚至虚假的宣传。诸如勾兑的酱油、勾兑的醋、味千拉面的汤、肯德基的醇豆浆、一滴香与“化学锅底”、老酸奶、牛肉膏调味的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了“合成”“调制”“勾兑”“添加”等非传统的方式,这是商业欺诈行为。商家还热衷于“炒概念”的营销方法,如“无蔗糖”“纯天然”等[3]。实际上,无蔗糖并不一定不含糖分,而可能含有大量的糊精和麦芽糖成分,而纯天然这种宣传多数也是夸张的说法。企业的这些缺乏行业自律和不诚信的商业行为,大大地影响了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成效。许多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储备偏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多数人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认为食品安全教育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与己无关。公众只是盲目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却没有想过通过学习的方式科学地掌握食品安全知识,这是不正确的意识。况且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中明确规定的内容之一[4]。

2.3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滞后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为数不多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中,多是针对大众整体的,很少开展针对特殊的群体,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疾病患者或者从事食品安全行业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普通大众和特殊群体应该进行不同重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对与食品生产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进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即GMP)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即HAC-CP)的教育;对医生关键进行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处理以及配合流行病理学调查的教育;对消费者重点进行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教育[2]。2011年5月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年至2015年)》(下文简称《纲要》),确定每年6月份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2011年6月13日到6月20日是我国第一个宣传周。在启动仪式上,强调:有针对性地普及食品安全法律和知识,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教育针对性问题,并在逐步进行改正和完善。食品安全教育另一个问题表现在“就事论事”的现象比较严重。例如,三鹿毒奶粉使公众认识了三聚氰胺;台湾毒饮料使公众认识了塑化剂;老酸奶让公众认识了工业明胶,这些都是在产生严重后果、经受惨痛教训后,才通过“补考”修来的知识。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2.4教育途径狭窄,教育形式匮乏

调查显示,公众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广播和电视;重要途径是报纸和杂志;紧跟其后的是网络;最后是食品安全知识手册、宣传画册。初中生和高中生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的讲解和课本获得食品安全知识[5]。当前,浙江、湖北、上海等地方的食品安全教育日趋常态化,在编制中小学教材时,将食品安全的知识带进课堂。对比而言,美国食品安全教育的资源极其丰富、名目众多,包含食品安全报告、图书、小册子、新闻来信、杂志、教材、教育辅助资料、网站、电子教材、VCD、活动设计方案、科学实验等[2]。可见,我国没有努力开发多重渠道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仅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教育途径,这样就给公众全面高效地把握食品安全的动态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局限。

2.5对农村食品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就要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也有明文规定,在植物生产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生长素、催熟剂等,在动禽类生物生长过程中要正确使用饲料、兽药、各类激素等。对农民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必要要求,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农民由于不懂得安全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作物减产和污染,这对于农业和农民切身利益是极大的损害。现实中,真正在农村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实在是太少。同时,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低,生活水平低,导致农村成为制假售价的最佳场所,过期劣质产品大都流向了农村。农村集镇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加强对农村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农民应该重点开展关于农产品安全生产、预防中毒的措施、个人饮食卫生习惯、营养搭配、健康的饮食习惯、食品选购知识(水果、熟食、加工食品等)等内容的教育。

3推进食品安全教育的对策

3.1构建政府主导,有明确法律可依的教育体系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的条件下,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尚不能承担起食品安全教育的责任。政府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既是职能所在又具有很大的优势:政府方便掌握信息,而且获得的信息是最权威的;获得知识的成本低,效率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与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共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教育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将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同时帮助其掌握相关信息[6]。这样就可以减免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减少对人民群众身体的损害。因此,政府扩大食品安全教育的财政支出比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再进行滞后性的问责处理和宣传教育更有意义。食品安全的内涵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其具有政治性,即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得当,可能会导致政局动荡。因此,应该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国家政策体系的范畴,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化。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和统一步伐地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纲要》要求各有关方面通过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这表明我国已经把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正式纳入国家政策体系范畴,把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到以人为本、关注民意、改善民生工作的战略层面上。美国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走的是一条法治的道路,经验值得借鉴。可以制定《食品安全教育法》,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都作出相应的规范,做到有理有据、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将有利于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提高企业行业自律,鼓励公众参与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自律和内部经营的规范。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推广产品时,要坚持行业自律和诚信的原则。只有企业在思想上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制度上推进自律体系建设,行为上积极主动地提高行业自律和诚信意识,不做虚假宣传,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以及对公众负责的良好态度。公众也要树立起对企业的信心,由于公众的不信任,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造假行为的产生。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有利于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对公众诚信宣传,有利于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公众是食品的直接消费者,加大对公众食品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十分必要。在生活中,公众要经常留心关注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生活中的信息来源丰富,例如书报、期刊、电视、网络等方面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无处不有;鼓励公众参加社区举行的宣传活动、培训活动。

3.3教育内容要具体化、科学化,注重时效性

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两部分。专业教育包括学科教育和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我国已经在2002年招收了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利用本科教育的良好平台,培养大批专业的知识分子,这对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和有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种植养殖、管理、收获、储藏、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整个食物生产供应链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分析各种潜在的危害并加以预防,通过检测、检验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纠正,系统有效地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8]。对食品相关的从业人员主要进行食品原料选购、食品处理和价格、包装和储存、食品安全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6]。普及教育针对的人群是普通大众,针对普通大众教育的重点内容是食品的安全选择、食品处理及加工、健康的饮食习惯、营养膳食知识等。具体可以分为:第一,食品标志的识别。主要有QS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公众要学会识别这些标志,知道这些标志代表的食品的品质。积极倡导公众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购买标有安全标志的产品。第二,转基因食品应该慎重选择。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转基因食品,目前对于其是否存在负面作用尚无定论。我国法律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第三,食品的正确食用知识。食物本身的毒性、食物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食物的烹调方法、最佳营养方法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这些知识都需要经过学习才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第四,伪劣食品的鉴别。公众要注重对商品的商标和包装等进行真伪鉴别,或者去鉴定机构鉴别。第五,维权教育。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特殊人群的教育,开展起来难度更大,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此外,家庭教育、儿童教育、摊点群的教育以及特殊人群的教育等都应该加以区分、细化。总之,将大众普及教育和特殊人群教育结合起来,以增强食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食品安全教育还需要重视时效,及时教育,避免事态扩大化。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及时利用媒体报道,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消费者;着手进行处理,将危险食品下架,某些食品可以进行召回。其实,最应该做的不是善后问责,而是未雨绸缪。食品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食品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共同维护食品安全,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食品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

3.4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

食品安全报告书、报纸、杂志、图书、新闻报道、教材、教育辅导资料、网站等,只要可以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都应该加以利用,营造公众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强化常规教育途径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开发其他的教育途径,如学校开办学堂、社区举办讲座、街头宣传、向消费者发放资料、知识竞赛、电话咨询、大众媒体等教育途径。越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教育形式,就越容易被接受和快速传播。比如,有关食品公益广告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的移动电视上播出;印制彩色挂图;在城乡的合理空间做墙体宣传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公众参与讲座、有奖问答,用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开展互动式教育。

3.5重视农村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农村作为薄弱地区,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作为食品原材料的产地,在食品生产链条中占据源头地位。如果原材料被污染,企业就很难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是我国食品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的集贸市场普遍缺乏统一的、固定的监管机制和宣传机制。为了扭转这种困境,政府必须承担起监管和宣传的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深入走访、了解当地情况,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相对于城市居民的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而言,农村普遍偏低,这意味着在农村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难度更大。总之,在农村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政府需要更大的投入、更强的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宣传,使农村居民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和食品鉴别能力。

4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严峻,食品安全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应该尽早出台明确的法律规范,使其制度化;应该尽快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正规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

作者:郭雨叶良均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十篇:煤矿员工内部安全教育培训实践

1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观念落后。现代培训理念认为:对员工开展教育培训,实质上是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人的工作潜能。笔者在长期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工作质量差,安全问题突出的部门、班组或个人,往往与直接管理人员长期疏于安全教育分不开。有的部门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会议精神、规章制度等也传达不到基层员工,出现员工长期不学习,班组安全学习走形式。有的管理人员片面将员工教育培训当作业务部门的事,疏忽了自己在教育管理上的组织和监督职责,实质是造成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2)部分员工职业技能水平低,学习安全知识和提高岗位技能期望值不高。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国企员工思想还停留在“等、靠、要”的观念,工作上抱残守缺,面对职业竞争无危机意识。他们停留于低技能,低质量,凭经验生产,安全“偷工减料”,发到手中的专业书籍束之高阁,平时多靠蒙混和侥幸过关,遇到教育培训敷衍应对,大多不能使用好新技术、新产品。

3)缺乏教育教训人才储备意识,对培训人员的培养和发展不够重视。要做好这项工作,培训人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超前的安全意识。煤矿企业远离城市文化中心,许多培训人员来源于生产和管理一线,和同行先进交流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机会不多,还缺乏系统的教育技能培训。

2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全面性

1)煤矿要高度重视并落实好企业教育培训主体责任。按照有关法规和上级部门要求,煤矿依法组织“三项岗位”人员、班组长等人员到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其余人员教育培训可以由煤矿组织实施。因此,为落实好企业教育培训主体责任,煤矿组织员工外部培训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建立完善内部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保证培训资金和培训学时,责任部门应制定好培训计划,合理设置教学课程,落实教育培训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培训人员平时应做好安全调研,掌握员工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短板,结合实际做好备课教案,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目标是什么,就教什么,学员缺什么,就学什么”,对教育培训严格考核,保证培训质量。

2)坚持教育培训全面性。主要是抓好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安全教育培训。全员就是要依照有关规定,保证全体上岗员工都受到与本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知识教育;全过程就是要保证岗位生产情况变化时,员工及时得到相关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全方位就是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意识、技能、制度等多方面教育。实践证明,不抓好全面安全教育,容易出现安全短板效应。笔者几年前曾对本单位近20a内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煤矿主业生产事故总起数直线下降,而零星勤杂活计生产事故相对突出,有上升趋势。分析事故原因,多为疏忽管理,事故责任者安全意识淡薄,低技能。这主要是片面认为勤杂工作任务简单,低风险,曾在一段时间内忽略了这部分员工的安全管理教育。可见只有做好全面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使全员熟知本部门和本岗位的安全职责、岗位技能、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在生产中主动落实好事故防控制措施,养成安全作业的行为习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3教育培训的内容

1)立足煤矿生产技术状况,坚持教育培训目标和内容与安全生产经营目标相适应,推动员工提高安全素质。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煤矿实现预定的安全生产目标服务。煤矿生产目标受制于技术装备、组织管理、员工技能素质等因素。小龙潭煤矿经历了人背马驮、人山人海的原始开采,到现在已发展为设计年采煤190万t,实现机械化高效露天开采。员工队伍逐步实现年轻化,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到中技以上学历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生产定员大幅下降,已连续3a实现无轻伤、无一次性万元以上经济损失事故的现代化安全高效露天煤矿。过去,安全生产停留于重产量,轻质量,提倡不怕苦、脏、累。现在生产设备高价值、高效率,更新换代快,要求操作人员年轻化、技术化和生产安全高效化。年青员工学习能力强,追求高工资,渴望轻松工作,更加关注职业卫生,对安全的追求已经上升为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无疑为建设安全、高效和绿色矿山的目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安全教育培训要因势利导,围绕煤矿生产经营目标,将安全高效、质量标准、技能素质和职业卫生等作为重要教育内容,鞭策员工重安全、学本领、出效率、保质量,将工作高质量,收入高回报作为职业追求,变被动学习为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而主动学习当作教育目标,积极开发员工个人潜能。

2)结合不同岗位实际,注意教育培训内容专业技术性与安全知识通用性相结合。露天煤矿生产岗位种类繁多,风险程度有高低,设备作业有专业性,技术差异大。尽管岗位种类繁多,但需要熟悉的共性安全生产知识也不少。如:安全常识、防火防爆、交通安全、用电安全、机械安全、劳动保护等知识,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对所有员工在生产生活中都适用。企业安全教育应将这些知识普及到全员,教育内容尽可能做到普及化、大众化。此外,煤矿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建设安全、高效和绿色矿山应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追求,各类安全文化活动应成为企业开展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如“六月安全月”、“11•9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等公共安全文化活动。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安全文化活动都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教育。

3)结合季节、节假日、员工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教育内容有针对性。露天矿山生产受季节影响大,雨季要做好“三防”,加强边坡维护,旱季要做好洒水防尘、防火等。因此,雨季前,至少应对变电操作人员、水泵操作人员进行防洪倒闸操作演练和相关安全知识教育,并严格考核,对救险人员进行专项防洪、边坡等应急安全教育,并组织应急演练,对全体员工进行防雷、雨季交通安全等教育。旱季应做好洒水防尘、粉尘防治、旱季防火等教育。高温季节应开展防暑、防“空调病”等教育。在节假日,员工思乡念亲,忙于喜乐,来去匆匆,安全上易疏忽大意,应做好节前安全教育,注意安全出行,收假做好复产安全教育。员工有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应注意勾通疏导和亲情帮教,避免员工将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带到工作中。

4)结合“打非治违”行动,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围绕煤矿安全,制定了不少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这些规定有强制性执行特点,所有煤矿从业人员必须遵守和执行。部分基层员工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依法生产,是煤矿和领导的事,忽略自己应履行的安全生产义务,意识不到在自己作业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事实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含有许多安全作业规程、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如:《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了大量的采装、运输、排土等作业规程,《电业安全规程》规范了用电安全操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等强制规定。员工违反这些规定,不仅是违章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样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开展“打非治违”宣传教育和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安全生产权利与督促员工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义务是同等重要。

5)教育培训中,思想观念要紧跟时代步伐。安全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考核指标。煤矿安全教育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更要顺应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教育内容不应仅囿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也要让安全知识延伸进煤矿社区,进8h以外生活圈,让广大员工家属关注安全与健康生活。如:开展好家庭用电、卫生保健、儿童娱乐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场所多一份安全亲情温馨提示等。总之,打好安全亲情牌,多一份安全人文关怀,将企业生产“小安全”融入到社会发展“大安全”,同样也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4教育培训的形式和途径

1)坚持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随着网络信息普及发展和员工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煤矿文化生活已经丰富多彩,员工对安全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枯燥的课堂教学,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调动员工学习和关注安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员工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目前,常见的多媒体教学条件有光盘、自制幻灯、企业内部局域网、手机短信等。结合生产实际,还可利用绘声绘影、PremiereProCs等软件自制视频教学片。可以说,不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是难以适应形势。此外,黑板教学、事故案例教育、岗位技能竞赛、安全经验交流、专家安全讲座、班组安全互助联保、师带徒等传统教育培训形式也应不断创新推进。

2)坚持教育常态化。露天煤矿生产作业是动态过程,安全情况会有新变化,矿区周边不利社会因素会带来事故隐患,生产长期安稳会使员工产生麻痹思想。因此,煤矿应对员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预防行为习惯,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细节上做到安全可靠,安全生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中,可利用班组周安全教育、班前安全交接、安全员定期集中交流汇报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教育。

3)根据培训对象和教育目标,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如:入厂安全教育、同一类别岗位培训适宜煤矿集中开展,新岗位、车间和班组员工教育培训适宜集体与“师带徒”形式相结合开展,“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培训适宜由制造、销售单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等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应急培训演练应定期反复开展,落后员工适宜单独教育和师带徒结合开展。

4)注意回访检查教育培训取得的实际效果。教育培训要确保员工对岗位生产安全做到“应知、应会”,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工作中做到能安全,比安全。培训人员和有关监督管理人员要注意回访检查教育取得的实际效果,确认落实是否到位,教育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员工是否认真学习。避免教育培训达不到目的,员工教而不学,教学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5结语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5

一、精选社会实践的主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大学生教育中,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巩固大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实践技能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客观需要。社会实践的开展多依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题对实践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就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而言,存在娱乐性过重,教育性不高的问题[2]。国旗队作为国旗的护卫使者,其工作具有崇高性、神圣性,队员自然应该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国旗队社会实践的选择中,要精选社会实践的主题,特别是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凸显实践活动的教育性。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特定节日到来之际,开展相应节日主题活动。如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队员前往革命公墓扫墓、凭吊,寄托哀思。

二、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

对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思政教育,或者社会实践,都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的,而非针对某个群体。之所以将国旗队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这和国旗队的宗旨、使命及人员组成有很大关系。国旗队的队员大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从各院系、各班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择出来,他们不仅有着较高的思政政治素质,且学习成绩优秀,个人品格突出,是其他学生学习与效仿的对象。对此,在国旗队社会实践的开展中,需要做好两点工作,第一,凸显国旗队的模范作用,国旗队在实践活动的选择、实践活动的开展及个人行为表现中,要做好示范作用,成为其他学生的表率[3];第二,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性。在社会实践中,国旗队要积极地与学校社团开展密切的合作,这样既能扩散国旗队的影响力,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国旗队在观摩军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从学校其他社团中选择积极学生。

三、积极开辟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同于纯粹的理论教学,纯粹的理论教学在学校中便可以完成,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离不开相应的实践基地。尽管,当前不少高校已经为学生社会实践建设了相应的基地,但基地多以技能训练及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构建社会实践基地的高校尚不多见。国旗队作为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之一,需要根据自身实践活动及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地开辟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比如,国旗队可以和已经合作过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企业机构等制定长期的合作规划,以双赢为目标开辟实践基地,为优化思政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铺平道路。

四、打造学校国旗队品牌

国旗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政教育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与提升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将国旗队的品牌建设作为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前置条件。目前,我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成立了国旗队,但绝大多数高校在国旗队的建设中存在同质化的现象,未能真正实现并发挥好国旗队应有的作用。对此,高校首先要重视国旗队的组织建设,将国旗队由松散的队员,建立成组织体系严密、组织宗旨明确、组织活动丰富的机构;其次,重视国旗队的制度建设,为国旗队日常管理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定完善的制度框架,使国旗队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在框架内进行。国旗队品牌的建设不仅对高校自身有突出的价值,对其他高校国旗队的发展与完善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举两得。

五、结语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其实践能力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国旗队则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表率性的作用,对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国旗队的作用,加强国旗队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全面发挥国旗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祖国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姚忠宝,胡国良,杨石穿.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建设实践及育人作用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2-106.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6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小学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

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7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如何开设数学活动课、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校使用了江西教育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一书,在全校各年级结合教材内容,每周开设一节数学活动课,变原来每班只有几个数学尖子“吃小灶”的强化训练活动,为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的班级定时授课活动,使对数学感兴趣、有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自由度较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仅就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课,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活动课中注意创设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教育。数学活动课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和谐氛围,有利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数学活动课的成功与否除了考查课堂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外,很大程度是看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其中“数学游戏”课的开设,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形式。如二年级“乘法游戏”课是由老师当火车司机发号员、学生一人为一节车厢,教师的号令是:前进、后退、往左开、往右开。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轮到谁,谁就迅速说出算式。如果哪位同学说错了就“停车检修”,指定一名同学当检修工,帮助纠正错误,然后游戏继续进行。这样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又如五年级一节数学活动课,是由学生主持开展的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课堂上有的扮演祖冲之老先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当年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有的扮演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当年是怎样受到老师的启发,立志摘劝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还风趣地说:我还只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较大的偶数都可以分成一个质数与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还有“1+1”将有待于你们去证明了。有的扮演德国数学家高斯,讲述如何速算连续自然数相加方法等。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在搜集整理资料、表演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崇高理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成功的激励,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活动课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同伴)的承认,而开展成功的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活动。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内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如举行的数学知识“接力竞赛”,属于分组集体竞赛活动。教师首先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A、B、C三套(每套3份)试卷,将全班学生按平时成绩(也可自由报名),分为三大组(9个小组)通过抽签排位,开始进行“接力竞赛”(平均每人做一题,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小组的同学可帮助修正前面同学的答案),竞赛结束,取前三名为夺取红旗小组,这种竞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均有成功的机会,并增强了他们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增强了他们的高度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3.开展自主活动,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数学活动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设“动脑筋”活动课,主要内容有:(1)不用计量工具怎样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多于一半、等于一半、少于一半?(2)怎样利用量杯和水计量出不规则石头的体积?(3)用直尺和水怎样计量出酒瓶的容积?活动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去发现,诸如“水的形状能任意改变,但体积不变”的道理,使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活动课中注意正确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1.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第七册在学完行程问题之后,根据书中的※号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列式明理”思维训练活动课。题目是:“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从甲城出发开往乙城,汽车每小时行49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5千米,出发6小时后,汽车先到达乙城。再过几小时,拖拖机才能到达乙城?”在解答之前,老师有意列出与题意有关的七个算式(略),让学生根据题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步解释算式的含义。如49×6表示什么?35×6表示什么?49-35表示什么?……再综合出解答此题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之后,进一步提出“如果汽车到达乙城后停留1小时,再返回甲城,他们在离乙城多远的地方相遇?”同时又列出三个不同的算式(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说出每一步的含义,再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经常进行这样“列式明理”的找依据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导观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第七册教材的一道※号题:“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距离5千米处要返回到起跑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2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05米,起跑后多少分钟这两个运动员相遇?”解答这道题,如果用先求出领先的运动员到达返回点跑了多长时间,再求他从返回点到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的时间,最后求出再过几时相遇,那么计算就非常繁难。在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整体着眼,全面观察问题,迅速地找到“两个人跑的时间相同、跑的路程之和等于起跑点到返回点路程的二倍”这一解题的关键,就可运用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之和除以他们的速度之和,从而使方法简捷化。在活动课中,如果经常引导学生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完解比例应用题之后开设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只安排了两道应用题,第一道题:“某工人3小时加工9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要加工256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经教师引导,学生竟按整数、分数、方程(或比例)的知识,分别列出9种不同的解答方法。第二道题:“客货两车同时从A、B两地中点相背而行,当客车到达A地时,货车离B地还有40千米,已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为43,求A、B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根据联想、转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同的分析思路,也列出了六种不同的算式。总之,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活动课中注意参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数学活动课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劳动技能素质的形成。

1.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一书中设计的“小明家有一张书桌,他要找一块桌面布铺上,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花布,但都比桌面小一些,小明想了想终于找到了方法。他用剪刀在布上齐剪了一刀,就拼成了稍大于桌面的正方形花布,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剪的吗?”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启发学生剪剪拼拼,通过比划操作,很快发现了只要沿着对角线把两个正方形各剪一刀便能将剪开的四块小三角形拼成一个较大正方形。又如五年级《试试你的创造力》数学活动课,目的是动手剪剪拼拼,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直径(或半径),对折4次,剪开,把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这16份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除了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之外,还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近似的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两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新方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8

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就把历史教育作为培养训练本阶级的继承人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秦朝至汉朝初年,就设立了“掌通古今”的“博士”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把孔子修的《春秋》和专门解说《春秋》的“三传”(即《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史书奉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列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必修课。唐朝时,史学和历史教学空前繁盛。廿四史中,有1/3成书于唐朝前期。“鉴古知今”,“循古训”,在中国士大夫中一直奉为公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内容,是儒家学说的附庸。历史教育的目标,完全是培养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人才。

西方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主张改革历史教育。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要让青少年读自己国家的历史,使祖国的辉煌业绩和著名人物的形象,保留在他们的心灵中,使之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资产阶级当权者于1893年下达的国家命令中规定: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三步,第一、第二步均为革命本身的历史;第三步是各族概况及法国美术和工业史。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以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政府就着手讨论和制定苏维埃教育计划。1920年10月,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1],列宁这里所讲的“知识”、“基本事实的知识”无疑包括历史知识。1920年底,列宁在评注一份关于教育工作的提纲时,这样写到:

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里增设普通课程

附图{图}

列宁这里说的“职业技术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列宁强调增设普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校——笔者注)不变成培养手艺人的学校”,“避免过早地专业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把历史学科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必不可少的知识素养,是列宁关于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前苏联党和政府接受了列宁的意见。1920年以后历史学科一直被列为前苏联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战争年代,就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1938年10月,他在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报告中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的一系列论述,给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老解放区的干部教育中,规定了要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史》等。在一般学校中,也规定了学习中国历史。在运动中,还规定学习《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些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历史教学的滥觞。

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杰出继承者,素以爱读书、爱学习著称于世。他读书广收博览,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几乎无所不读。在对中国古籍的阅读中,尤其偏爱史学和古典文学。他从历史书中学文学,从文学书中学历史,并巧妙地将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著作中,以及革命事业的实践中。有人统计,已经公开出版的著作中,运用古代成语典故的就有2000余处,[3]这就构成了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大内容。具体地说,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中国革命。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目的,是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实现历史的超越。比如,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他通过总结历代农民战争经验,特别强调吸取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因为没有建立根据地而失败的教训,坚决地批判了流寇主义,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的路线。

为了防止党内腐败现象的发生,利用历史上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领袖人物发生腐化和宗派斗争而导致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诫全党要时刻警惕腐败现象。1944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文章,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4]建国前夕,告诫身边的卫士李银桥:“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牢记的告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干部教育。一向重视干部教育,他的历史教育实践,注重从才、德两个方面对干部进行教育。1958年,向罗瑞卿推荐读《吕蒙传》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80%~90%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周瑜鲁肃吕蒙合传》。”[6]赞赏吕蒙虽然年长仍然发奋读书的精神,对我军高级干部提出读书学习的要求,这对改善我军的文化结构,提高军事素质,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吕蒙虽然是一位历史人物,他的读书精神却有借鉴意义。

《南史》的《韦睿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在这段话旁批注:“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此类批注还有不少,如“躬自调查研究”,“干部需和”,“仁者必有勇”。[7]这些称赞韦睿的话,正是我党的干部应当学习的。

3.青年教育。注意用历史人物对青年进行教育。195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会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时说,办学校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要学《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待,这种不会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哭脸。她脆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肺病,又怎么能革命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精华,民族的至宝,是革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他对青年的期望值很高。1958年5月8日下午,在北京怀仁堂讲“破除迷信”的问题,一连举出近40个古今、中外、历史、神话和现代人物,用以说明“自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年轻人,学问比较少的,被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并以相对肯定的口吻设问:“这是不是个普遍(客观)规律?不能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可以说,多数是如此。”对青年人的教育、信任和鼓舞,激励着全国青年在艰苦的革命道路上奋斗不息,勇往直前。

4.家庭教育。在与子女、亲属的团聚和谈话中,常常鼓励他们学好历史,热爱祖国。1947年9月12日,在《致》的信中指出:“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8]意在要求对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的爱人刘松林读书时,有段时间历史学得不好,亲自为她开列了学习历史的书目,指点她从《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开始学起。的次子毛岸青是在原苏联读书的,常常嘱咐他多读些中国历史方面的书,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国情。

不但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十分严格,还运用《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教育领导干部对子女应作长远之计,让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在实际斗争中增长才干,不能让他们“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7]目前,指出的这种危险性并不是不存在。天下为人父母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上,是应该很好地向学习的。

5.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他的讲话里、著作中用爱国主义的事迹、人物铸造民魂,激励人民的事例是很多的。1917年11月,举办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时,亲自讲授历史。据《夜学日志首卷》记载:“历史常识出席,教历朝大势及上古事迹。”“教以历代之大势及近年关系最巨之事迹,所以粗养其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9]

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为了争取每一个有良心的炎黄子孙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写了《祭黄帝文》。他赞美这位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兴起过程的神话祖先:“中华民族,民族轩辕;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5]并根据“世变沧桑,中更蹉跌,”的时代形势,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保卫民族主权的战斗誓言。

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因对华夏民族的统一和进步有着极大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祭黄帝文》中,把对神话先祖的认同、赞美,同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为民族解放而战的信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了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古为今用”是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援引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在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引用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有很多。比如,他引用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告诫全党要采取谦虚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他引用孟子的“取长补短”,[4]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要以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并给予新的解释。从而阐明共产党人和每个革命者树立起为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对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这种援引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选择来说明马列主义的理论,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使人感到亲切朴实,清新明快,易于被人民阅读和接受。

2.运用古典文学中的故事。历史教育思想实践中大量运用了包括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传统剧目中的故事。比如,他运用京剧《法门寺》里贾桂的故事,[11]批判某些人崇洋媚外的思想,号召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他借用《聊斋志异》中“狂生夜坐”的故事,[5]教育人民不要怕鬼,要同现实政治斗争中的敌人针锋相对。他运用《水浒传》里林冲等人被“逼上梁山”的故事,[11]说明要发动起对建设方针的研究探讨,就必须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将中国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运用到自己的讲话和著作中,使千姿百态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用这些故事去阐发革命道理,寓情于理,寓庄于谐,从而增强了他写文章和讲话的宣传效果。

3.使用古代的成语典故。古代语言中的成语富有生气,它集中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简洁精炼的成语里,蕴涵着意味隽永的哲理。的讲话及其著作中使用的古代成语俯拾皆是。在使用中,他赋予古代成语新的意义,古语新用,从而使他的讲话和他写的文章更加新颖别致、情趣盎然。比如,他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上用“愚公移山”[4]来号召全党同志发扬“愚公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去争取胜利。他在《致蔡和森等》信中,运用“人心不知足,得陇又望蜀”[8]来说明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军国主义者,除非被推翻,是没有肯自己退出历史舞台的。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用“叶公好龙”的典故,揭露之流口头上讲革命,实际上是畏惧革命、反对革命的丑恶面目。对成语典故的大量运用,使的讲话、著作形成了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独特风格,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从而起到了激励壮志,振聋发聩的重要作用。

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12],“古为今用”是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无论是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很重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充分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难怪历史学家周谷城曾钦佩地赞叹:“‘古为今用’是没有人能企及的。”[7]

总之,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对提高民族自尊心,促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如何像那样,用历史教育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激发人民的进取精神,加速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收稿日期:1999-10-13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济彬,蒲仁.著作引语成语典故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4]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陈晋.幻想与现实——与神话传说及其文化性格[J].思想论坛,1991,(3).

[6]滕纯.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7]张贻玖.读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8]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0]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9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体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时代性。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首先,党员思想日薄西山趋活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党员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党员队伍活力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党员由于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不够强,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的东西缺乏抵制力,因而对党组织的正面宣传教育不一定能够全盘接受。另外,一些党员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特别是随着党内腐败现象的不断滋生和蔓延,使得一些党员对党的前途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再就是,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导致一些党员心理失衡,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取得应有效果。

二是在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展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以下四个观念。一是人才观,就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资源的优势要通过干部教育培训转化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二是效益观,就是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是最高效益投入的观念,干部教育培训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三是素质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要地位的观念,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终身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干部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

三是要引进鲜活的教育内容,突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首先,要适应新形势,以党员干部的需求为导向,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科学设置教育的内容,把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由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先进科技知识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已成燃眉之急。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教育党员学科技、学文化、学管理,引导党员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真正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

四是要采取新颖的教育形式和灵活的方法,体现党员教育管理的生动性。

要大胆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手段引入到党员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开辟新的方式和手段。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以讲求实效为根本,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实地调研,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克服单一呆板的教育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内驱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类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是要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首先要建立起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需要的制度保障体系,特别是关于激励约束、考核登记、培训与使用结合等方面的制度,既要充分考虑“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又要立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所履行职责的不同,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和要求,使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由弹性转向刚性,构建评价激励长效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作为考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制定党员岗位业绩考核的标准。对标准的制定,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作出明确定性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通过实施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增强党员意识、荣誉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处置力度,不断纯洁党员队伍。

作者:申利栋工作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地市党校教育管理思考

一、认清把握新形势是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作为培训轮训地市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及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正确理解和认清新形势,是加强和创新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的基本状况

我们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格局、国际力量、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变化、新态势、新特点,西方国家始终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再从国内的环境状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仍没有改变,可是随着国内的阶段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与此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为此,党中央针对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自身状况,提出了面临“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主渠道、主阵地的地市党校,只有深刻认识新形势,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紧紧依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地推进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二)新形势下地市党校受训干部的特点及状况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地市党校是培训轮训地方副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县处级后备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党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地市党校应当不断探索研究干部成长规律,找准党校干部教育的定位,使党校教育规律更好地符合干部成长规律,使党校教育更加有利地促进干部成长。当前,地市党校受训学员基本来自机关和基层,其状况和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年龄知识阅历上,以中青年干部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70年代,受训学员大多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但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第二,在人格特质上,据北京市委党校课题组调查显示:“总体上看,中青年领导干部级别越高更稳定,年龄越大更开放,自信、敢为,但个性不够鲜明。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更加善于交往和与人沟通,更加自信并敢于担当,同时支配、管理和影响他人的意愿更强,而45岁以上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更强,情绪更加稳定,对挫折的忍受力也相对更强,处事更为老到。”第三,在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上,由于受训学员基本成长、成熟于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部分受训学员忽视了自觉地对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党性修养提升,存在着思想道德滑坡和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习在《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指出,现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相当一部分人最需要解决好的是理想信念问题,最缺乏的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

二、新形势下地市党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市党校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要求和国内外形势,与时俱进地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有些地市党校的教育管理与新时期新形势以及跨越式发展所担负任务要求仍有差距,其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不同程度的在教员和学员身上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既包括受训对象又涵盖教育培训主体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新形势,部分受训对象在思想和行动上还不到位

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力量。当前,地市党校部分受训学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问题是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受训学员理想动摇,信念缺失,宗旨观念淡薄,在功利性驱使下,学习的动机不纯,把党校学习当作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的机会,热衷于迎来送往、交朋结友和相互吃请,从而形成学风不正,导致学习流于形式,甚至影响了党校校风。第二,部分受训学员对培训的认识不足,被动接受多,主动接受少,注重量化的成绩,忽视内在党性修养的自我提升。认为党性修养摸不着,提高与不提高一个样,理想信念不检验,我说坚定就坚定。第三,培训与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任用工作联系不紧密,在提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把党校培训成绩和表现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学与不学,好与不好没有明显区别,有些受训学员成为“老培训生”后对学习缺乏热忱和新鲜感,导致培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面对新形势,部分地市党校的师资力量和教研能力水平与新形势要求还有差距

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及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求党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必须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当前,虽然地市党校师资管理改革在不断地推进,但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来说仍然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力量较薄弱。地市党校行政人员多、教员少,教员队伍存在着一定的老龄化和局部断档的现象,在缺乏学科、学术带头人,缺少中青年骨干以及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形势需求。第二,理论素养还比较欠缺。党校是轮训培训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的主渠道、主阵地,地市党校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理论素养,就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受训学员的需求,必然会出现一些“讲不清、讲不深、讲不透”的情况,因此教员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第三,教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地市党校教员在学历专业、信息获取、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受训干部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作为党校教员练兵平台的函授教育也已退出舞台,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在缺少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和外出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加强对学术的钻研和调研,势必会造成教研能力和水平停滞不前,造成培训能力与受训对象需求不相适应。

(三)面对新形势,地市党校教育管理综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市党校能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干部教育培训的精神和要求圆满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部分地市党校在教育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培训和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校风、学风建设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地市党校管理机制上仍不健全,教与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优化。激励是思想和行为跃升和发展的前提,监督约束是守纪自律、防微杜渐的根本保障。教员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员授课好坏就会一个样;学员的学习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利用不充分,学员的学习和行为就无法得到激励和约束,就会出现教育培训与干部使用“两张皮”,这些问题不得到真正解决,干部的教育和学习情况就难以实现行之有效的奖惩管理,学风建设只会流于形式。地市党校缺乏有效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突出地反映在管理考核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考评和学习考核量化标准,作用在教员、学员身上,往往是重定性、轻定量,缺少具体的奖惩措施,或者碍于情面,有措施无落实、考核概念化,导致管理不严,反响不好;第二,地市党校教学研究长期滞后,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教学研究侧重于微观和心理层面的研究,强调对“规律”的探索,在关注“规律”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由于体制机制、传统理念以及研究难度较大、结果的概括性较低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地市党校在对教员的成长规律与发展和受训学员的成长规律、心理特征、培训需求上研究不足、不透,以至于无法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党校教育规律,无法正确的找准党校干部教育的定位,即党校教育规律如何去适应干部的成长规律。另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一些最具党校特色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和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党性锻炼、教学科研一体化等也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

三、新形势下地市党校教育管理的思路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认真总结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突出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这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力抓手,为新形势下地市党校办学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地市党校应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加强管理,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培训后,能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弘扬良好作风,把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作为立身为政之本,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更好地为地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一)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党校姓党”是党校最本质的定位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党对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党校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党校姓党的核心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校姓党”,对地市党校来说,就是要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自觉地把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党校教员来说,坚持“党校姓党”,不仅要求教员在新形势下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讲课中要有纪律,同时还要求教员践行党的思想路线,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深刻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持“党校姓党”,是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通过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党性,这是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校事业的发展,是与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大局密不可分的,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坚持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做好教育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探讨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办学、教学,把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二)加强地市党校教育管理,坚持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从严治校地市党校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要求,尤其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对党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做到质量立校、制度管校、从严治校。坚持质量立校,就是要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受训学员满意度为重点抓好教学工作;以提高理论学术研究水平、发挥思想库作用为重点抓好科研工作;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抓好队伍建设;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为重点,抓好服务工作;以打造精品为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先争优和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为重点,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制度管校是实现质量立校的根本保证,地市党校坚持制度管校就必须不断提高党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运行机制改革,遵循教育培训规律和教员、学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教与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做好党校自身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激励驱动作用,加强教员和行政人员的管理,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评比以及素质能力、教研成果和工作目标考核,实行奖优惩劣,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校风学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找准学员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环节,通过薄弱环节折射出来的思想观念、执行能力和学风问题,教育管理就采用相应的学习考核考评机制去解决这些问题。从严治校是对党校校风、校纪、校规的根本要求,只有从严治校,才能落实党校姓党原则。地市党校坚持从严治校必须要做到从严施教、从严治学和从严管理,使党校成为最讲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表率,进而推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升党校的形象和声誉,保证党校教学目标按要求实现。

(三)创新党校干部教育内容方式,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切实把党校建设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习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不是在能力上,而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多次强调党校要重点抓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并强调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决不意味着知识教育、领导能力教育就不重要了,更不能把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知识教育、领导能力教育对立起来。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按照党中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各项要求,树立为党政干部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意识,围绕着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党性教育贯穿党校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创新党校干部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开拓党校教育管理的新局面。地市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有新的举措和新的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授课方式,改进班次设置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要突出党校的特点和体现党校的优势,使党校教育教学有核心竞争力。在教学中,坚持学员是主体,教员是主导。经典理论是科学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武器和法宝,要多学、多读经典,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课,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围绕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使命,把党性教育放在党校教学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份量和力度,引导和推动党校教员、党校学员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中,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新形势下,地市党校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切实把党校建设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为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赵刚平1李春1万强1工作单位: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第三篇:教育管理信息化反思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困境及解析

1、思想观念上抵触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多种彼此密切联系的部分组成,并且形成一个充满着变化的生态系统,具有开放的、动态的特征,总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新技术的进入或旧技术的离开。当一种新的技术进入一个系统中时,它通常会对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产生影响,并且也会影响已有物种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经过短暂的新鲜期后,它要开始进入到教育管理与教育等具体的业务之中,必然要引起原有业务模式的变化。而一般人对熟悉事物的改变都是排斥的:在教育管理领域,信息技术会触动工作模式、业务流程的变化,乃至工作岗位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是会触及传统习惯甚至于个人利益,所以受到部分管理人员排斥;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必须要有相应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要求教师适应新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些都无疑会在短时间内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2、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资中,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而在软件应用方面、在标准化方面以及专业管理人员培养方面投资很少,这就造成教育机构投入了几百万上千万的硬件设备,真正对教育管理却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提高管理效率。而它们的管理与维护成本则成了学校沉重的负担,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甚至有大学学者声称“就是现在把学校中所有的校园网络全部撤除,我们的学校照样运转”。调查显示,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都是4:3:3,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国家是9:0.5:0.5,90%是硬件、5%是软件、5%是人才的培养,学校承担任何信息化项目,都是规定钱要用于设备硬件的投资,只有极少数可怜的钱用于人员费用,造成一些单位不切实际购买设备,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闲置浪费。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比例的不协调也反映在城乡之中。中国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单从学校电脑普及率来看,城乡差距在20%左右。农村学校要么没有电脑设备,要么有电脑,设备也常常是陈旧破损的。而这些电脑中,只有三分之一安装了学习软件,但其中没有一款是与国家教育大纲配套的软件。这无形中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应用增加了巨大的阻力。

3、管理软件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项软件的开发,其主要的目的应当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由于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没有配备专门的软件系统开发人员,所以要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要聘请外界人员来实施,这必然会造成软件的系统与实际应用不符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外聘的系统设计者,其并没有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中,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认识来进行软件的设计,无法了解到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联系,必然会造成其设计出来的软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适应。另一方面,如果程序开发人员对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便无法预见到未来管理工作的扩展,便无法设计出能够适合未来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和变化的需求的软件。

4、系统软件开发缺乏系统性

在学校中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校会自行进行管理软件的设计以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每个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进行研发,无法确保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因此,很多系统都具有相似的功能,导致资源和信息严重浪费;而另一方面却又使有效的信息无法通过系统的软件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共享,各部门之间的技术力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每个信息系统的功能不能得到完善,后期的维护和更新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5、管理队伍信息化专业水平低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随着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无法顺利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无法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获取和分析,更加无法利用管理软件处理日常复杂的业务。

6、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在教育管理工作信息技术化过程中,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潜在的风险也将随之增多,这也给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教育管理系统中,资料的存储都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而其传播也是依靠网络。网络具有开放性,很容易因外界的攻击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是数据被篡改和破坏,甚至是系统的瘫痪,这些都为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埋下了安全隐患。然而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却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在诸如学籍管理等环节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无法确保教育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走出困境之对策

1、转变观念,营造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其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因此,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管理和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由于大部分的教育管理信息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传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应当树立起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营造一个乐于运用和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2、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管理活动提供先进和完善的实战平台,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抓住“中坚种群”,培养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人是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关键性物种”。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当的使用甚至判断技术运用能否对教育的效果带来影响等的决定因素都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动态、开放、多样的系统,决定了“技术”能在该系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了这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将能如何实现。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先进的技术不是主角,技术可以改变教育的方式、教室的构成,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提供相应的信息化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应如何应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为教师提供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教育中的教育实践程序。具有开放教育理念的教育人员是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高素质的教育管理人员是确保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应当培养一支既懂得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同时又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新时期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当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以及促进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教务处的管理人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重点对教育管理人才进行开发和引进,使教育管理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使教育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

4、设计开发适用的教育管理软件

优质的教育管理软件是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学校在引进系统时常发现,购进的系统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水土不服”,这时,软件系统的开发就尤为重要。在开发研制软件系统时,学校的网上评教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都有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与,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要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力争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利用公共网络教育资源管理教育、服务教育,实现教务、教育、学生的自动化以及交互式管理。

作者:袁典典1姜召2工作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2、长沙市信息技术学校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问题

一、家庭发展带来的现实很无奈

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敌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随着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无论是收人水平、消费水平,还是生产生活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城乡之间都存在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受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影响,造成了如下三个层次的农村劳动力的迁移:

1、落后家庭的低收人迫使中青年家长背井离乡,维持生计。在农村,有一部分家庭,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家庭经济收人仍然制约着家庭的发展。农业投人、人情世故、赡养抚养义务等各方面的支出让部分贫困家庭深感压力重大,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收人无法满足家庭正常运转的需要。于是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北上或南下,或东奔或西走,他们的孩子留守了。

2、时展的高节奏促使青壮年家长异域寻梦,开创未来。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在农村的年轻家长,由于农业生产经验欠缺,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加大投人,加之其年轻就是资本,他们开始外出寻梦,期盼在沿海或较地区感受时展的高节奏,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一部分人中,许多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也渐渐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着。

3、发达地区的高待遇诱使青壮年家长他乡创业,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惊人。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建设,吸引和接受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建设者。高收人高待遇让不少农村青壮年放弃本地发展的意念,纷纷外出创业致富。伴随(中)青壮年家长的外出,大部分农村儿童都被沦为留守儿童的特殊身份。家庭经济发展的紧迫性战胜了孩子们成长中异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管理。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多溺爱

留守儿童的祖辈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儿童亲生父母的负担,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提供了许多保障条件,也与留守儿童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但是通过对隔代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任性、依耐性强、自理能力差等方面的性格特点大都源于祖辈家长的溺爱。隔代教育之所以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老化。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在对儿童的监护过程中,偏重吃饭穿衣,而轻视学习和教育培养。

2、情感转化。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留守儿童家长过程中,“爱屋及乌”,爱自己的儿女以至于爱自己的孙子。这种爱还带有一种情感的转移,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年幼时,未能享受到和现在社会一样优越的物质条件,那么现在,祖辈便想要将这些源于时代的“亏欠”转而关照在自己的孙辈。这样的情感转化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人溺爱的误区。

3、能力退化。隔代教育中的隔代家长,基本上都是年过半百甚至年龄更大,岁月不饶人,他们曾经养儿育女的经验、方法和能力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退化。随着教育能力的退化,祖辈家长就只能不断地以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来尽其作为家长的职责。

三、家长面临的困惑—有懈怠

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家长外出,留守儿童“家长”缺位的问题,价值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履行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常见的家长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留守儿童的祖辈亲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二类是留守儿童家长托付的其他亲人,如伯叔、阿姨、舅舅等;第三类是与留守儿童没有血缘关系的工作人员,如教师、社区干部、社会志愿者等。作为家长,不管是哪一类,在履行家长职责的时候都会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造成职能受到懈怠。

1、感情与交流有限。家长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留守儿童的感情交流有限,要么是年龄上的沟壑,要么是情感上难以接近。

2、时间与精力有限。家长在留守儿童家长职责的同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办理自己的事情。这就势必造成家长留守儿童家长职责受到影响。

四、社会关爱机制的缺陷—难覆盖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化影响越来越凸显,社会各级各界都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开始如火如茶的开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爱机制。但是我们仍难不难发现,由于留守儿童地域的广泛性和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关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机制的全覆盖,尚需时日。针对如上问题,笔者研究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领导职能的发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

1、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立足于当今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现状,统筹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提高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力,留住区域内青壮年劳动力。

2、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着眼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加快农村地域经济发展速度,通过扶持乡镇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吸引区域内外出务工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就地增收致富。

3、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应该服务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实,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服务站的领导和监管,让托管机构教育管理为家庭教育管理“补位”。

第二、加强家庭辅导职能的有效发挥,减小隔代教育、“家长”教育管理模式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

1、隔代监护人、家长在关照留守儿童生活吃穿用行等方面的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沟通,同时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社区的综合发展情况。

2、留守儿童家长应尽可能的靠近儿童学习成长地域,外出距离不宜太远,外出时间不宜太长,应主动创造条件就近就业,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监管。因情况特殊,不能就近监管的家长,应与孩子定期联系,注重对孩子成长的心理引导。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情况。

1、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向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培训,提高隔代监护人、家长的家庭教育管理能力。

2、教师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观察档案,多渠道开展留守儿童家访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途中的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协助家长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

作者:王海波工作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沙坪小学

第五篇:艺术教育管理发展意义

1什么是艺术教育管理

艺术教育管理在院校中如何发展的?

1.1什么是艺术教育管理所谓艺术教育管理就是在学校中的一种文艺方向上的教育管}理,它具有着非常有特色的素质}培养教育内容。艺术教育管理的{不仅仅存在于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管理,而是全面地培养整体素.质的一门教育。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文化学科的学习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为教育事业增添了非常多的学习乐趣。艺术教育是一种多重形式的综合教育体系,它客观地贯彻教育方针,是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教育形式。艺术存在于自然界景观和社会生活中,它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管理方向的,在形式上它有着不同的教育类别。艺术教育总体以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和艺术教育的管理方向为目的,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管理中教育功能的发挥。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教育学科,它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几个因素,它是由包括“道德教育”、“美术教育”、“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组合成的综合性教育模式,这些教育在学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所以说艺术教育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1.2艺术教育管理在院校中是如何体现与发展的?艺术教育管理会在学生的学习中增加一些课外的活动、社会演出与实习的经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渐地从事一些艺术活动,了解其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精神面貌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和谐的心理和良好的涵养。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艺术教育类的活动还是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艺术教有管理应该与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证艺术教育的相对稳定性和广泛性,学校应该对艺术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把教学质量作为目标,对课外活动,特别是规模宏大的艺术课外活动作出统一的安排,开始列入学校的工作规划里面。所以说艺术教育管理在当今社会的管理方向上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是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的教育课题。

2艺术教育管理中哪些教

育具有培养综合素质方面的特性并且有哪些重要意义?

2.1艺术教育管理中的道德教育

艺术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观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从古到今一直都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古人教导我们做人行善,思想高尚,不去信仰歪门邪道的信仰与知识,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直接促进人们脑内形成思想的最直接的一些因素。思想道德在观念上有着行为上的教育类型,而且在分类上包括了人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这几种道德上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首要的地位,人如果缺乏道德无论做出多么出色的成就最终都会一无所获。艺术教育管理的道德修养重点存在于人们内心,要追求更高的道德情操,加强训练与修养,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加形象、愉悦地感染到人们的思想,它能够提高生活的心情质量和增添丰富的课外活动。懂得一些艺术方面的有关知识,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教育是一门积极活跃的活动而且非常受人们喜欢和接受。艺术教育能逐渐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审美,它可以将道德和情感相互连接然后使二者变得更加的和谐。

2.2艺术教育管理中的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艺术教育中身体活动的一项教育学科,课外的体育活动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体质的训练才会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人的体质和体能方面的教育和教学能够使人的大脑发育上能够有一种非常健全和完整的发展方向,能够增强人的感官能力和视觉能力,加强课外的锻炼还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体育教育能够加强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而且艺术教育能够促进生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而完善学生们的心理结构,以更好地促进理性和人性的实现。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形式的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种崇高的艺术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内心中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是一种}非常有号召力的教学模式,能塑}造最坚强和最健康的灵魂。

2.3艺术教育管理中的劳动素质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中一小学的劳动教育上它是一门直接}能够影响学生心理,而且关系到,成长后人生观念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在学校的学习中可以不断-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劳,动精神,在学习中也要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劳动思想观念。有一,些学生从小就不喜欢劳动,到了以后很容易影响到了长大后思想-上的成长,因为思想不够明确就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判断。艺术教育是能够加强教育质量的一项学科,它可以在学生们受教育的过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艺术教育不是单单注重一种外在的教育形象,其重点也是一种内心的感染,它包括心理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上的劳动,是劳动操作技术的发展。它是能够培养这些心理状态的方法,而且也依靠着一些艺术教育的劳动来管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通常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计划方案,能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艺术教育管理是非常重视操作培训的艺术,能够举办一些有关艺术的技巧性活动,更好地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审美素质反映在工人的生产活动中,注入一些新的想法,使操作上的艺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使用一些劳动技术,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艺术教育的培养和培训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整体人才素质发展,在艺术教育发展方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前途和作用。

3总结

艺术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同类别的素质性教育的学科,我们在学校中可以学习到非常正统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创新与学习,把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社会知识与教育文化。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它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形式,它贯穿在每一种教育文化中,不但能够涉及到每一单项教育的模式,并且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艺术教育是一种以多元化为主的教育模式,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把握这一特点,来更好地为社会与学校中教育工作充分地开展综合的艺术教育。

作者:高畅工作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

第六篇: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思考

1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

运动员是运动队的核心,主要从事着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特殊且特别的群体,为了实现竞技体育目标任务,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国、为省争光的特殊责任和使命,且还要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艰苦训练。由于00后运动员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的特殊性和时代性,使得这一代人的思想和认知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分析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有利于把握和归纳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规律。笔者认为,00后运动员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独立的行为能力

通过与00后运动员的交谈和对其日常生活训练的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独立意识和自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思维灵敏,不愿局限于某一固化的行为方式或附庸于他人,但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同时,他们的较高的自我意识与较强的自信心,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乐于挑战自我;[1]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学习上,自己觉得不喜欢的课就不愿意听,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习上不需要那么认真刻苦;训练中,能够在教练的帮助下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之处,主动的进行联系,改正不足等。

1.2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因为所处时代的特殊性。00后运动员对社会坏境非常敏感,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对中国00后运动员的影响越来越大,且他们的言行举止也都深深地被烙打下了时代的印记。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起来的00后运动员,深深受到文化多元的冲击,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中,且又不断接受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有利于00后运动员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进而形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化也是有利有弊的。但是一味的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则又有可能让00后运动员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因此,00后的运动员是在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和西方个性文化的冲击下不断的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具有时代特殊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1.3强烈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一种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愿望或意图,是个体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任务并使之得到完美成果的一种内在动力,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两种。00后运动员因为受家长、教练和老师对其训练的注重、教育的重视影响,他们的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表现的都比较强烈。他们不仅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行为能力,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技能和知识,而且对自己今后的运动生涯都有具体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4较强的践行能力

00后运动员普遍具有较强的践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不仅能够认真学习老师和教练所教授的知识和动作技能,且还在业余生活中通过便利的信息渠道,学习更多的知识。从科学文化知识到文体技能,他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因为运动员的特殊性,需经常的外出比赛,他们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比赛任务,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1.5强烈的维权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传播的途径不断的增加,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更加的便捷,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在如此大的维权环境下,00后运动员对其自身权益维护意识也明显强烈,这就要求运动队思想教育管理者既要依法训练、依法管理、依法教育,也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运动员的权益意识,加强对运动员权益意识的教育引导,为运动员们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的措施

00后运动员的可塑性非常大,因为他们年龄较小、且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需要正确及时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放松思想教育工作,一些不良的诱因则可能使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2]运动员思想意识、训练态度、行为习惯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进而影响运动员个人和整个团队的运动成绩。且00后运动员的心理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成长过程所造成的。因而作为运动员的教育管理者,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的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和管理手段,促进00后运动员全面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着手,培养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使运动员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在对运动员的进行思想教育中注重将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进来,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促进运动员思想品德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2.1引导00后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00后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更加宽广的获得信息的渠道。同时,他们也担负着更多的来自父母、教练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人的一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也就等于没有前进的动力方向,人生也就没有了实质性的意义。因此,需要重视00后运动员的理想观念教育的开展,坚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对其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00后运动员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将00后运动员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不畏困难和勇于挑战自我且符合新时展要求的新人。此外,要认识到00后运动员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的引导,教会他们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项技能素质的关系,能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行为。[3]

2.2激发00后运动员的主动性

00后运动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行为方式更是多样化,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拘泥于单一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因此,作为运动员管理者,重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训练的兴趣。面对这样一个成长在特殊时代的特别的群体,单靠管理者是无法完成思想教育管理目标的,因而我们要注重发挥教练员、教师、家长和运动队的群体文化的力量。运动队应在全面认识00后运动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引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的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4]并根据00后运动员身心的特点,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运动员学习、训练的兴趣,由要我学、要我练转化为我要学、我要练。

2.3克服00后运动员的情感障碍

对运动员的教育要坚持以运动员为本,坚持将教育运动员与服务运动员相结合,注重对其人文关怀、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对于00后运动员“主张个性、要求独立”等特点,不应简单地将其判断为缺点。这是进步的表现,因为00后运动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敢于说出自己意见。00后运动员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物质充裕、条件优越、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中使他们养成了注重物质、好奇心理强、独断、偏激、依赖网络等不良的习惯,因此引导他们消除感情障碍是对他们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帮助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与周围的事物。

2.4提高00后运动员的抗挫折能力和自律意识

作为运动员思想品德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00后的运动员,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而应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自主的学习和积极的规划未来。首先开展抗挫折训练。[5]00后运动员的行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但很容易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失去学习和训练的动力。因此,在对00后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应注重关怀和疏导的同时,加强对其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且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其次,增加榜样教育。运动队应从00后运动员的不足方面入手,有目的地利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充分利用身边发生的实例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如优秀运动员是如何刻苦训练、克服困难、严于克己、勇于挑战,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再次,应加强自律性的引导。不少运动员认为主要任务是学习运动技能,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训练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运动员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价值观,要求他们在学习、训练和思想品德发展中做到“学习好、训练佳、做人优”,以争取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为目标。[6]

2.5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评价00后运动员

不同时代的人身上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实践证明,00后运动员亦是如此,他们的身上也深深的烙下了时代的印迹。随着00后运动员逐渐的成长,成为这个时代体育的主力军时,不免会有许多与前辈“格格不入”的地方。我们应理性的看待00后运动员的“格格不入”,作为运动员的教育管理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教育的高度,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评价00后运动员的成长,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去引导和促进00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7]

3结论

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优秀运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满足00后运动员的个性需求的思想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00后运动员的身心全面发展,且有利于充分调动00后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因此,在针对00后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应坚持“尊重运动员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满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需要为目标、实行教育管理并重”。应注重加强教育手段基础性、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提高教育与管理的成果,并将教育与管理的措施落到实处,00后运动员思想教育工作必将能够得到新的跨越。

作者:许立俊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

一、先进典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同志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高校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教育和生活中自强、自立,尽心竭力,争创一流业绩;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成效。先进典型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思想引领作用

树立和学学校园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有利于在高校大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舆论导向,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价值观,为引领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典型示范作用

典型教育方式可以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成生动的形象教育。通过典型宣传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减少非主流校园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并通过对先进典型的认同、暗示和模仿来见贤思齐,自觉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形成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

3、情感激励作用

一个好的大学生典型就是大学校园中的一面旗帜,青年大学生耳闻目睹先进典型的事迹,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的作用,使外在的先进典型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激励着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激发和诱导大学生产生主观的动机需要,进而产生模仿典型,向典型学习的自觉行为。

4、感染熏陶作用

通过典型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先进思想会融入校园文化中,先进人物会不断涌现,从而在校园中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同时,大学典型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大学生与其生活在同一环境,学起来感到亲切,做起来也易于接受,使大家感到只要努力实践都会成为先进分子中的一员。

二、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先进典型教育

先进典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即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能代表一般,又突出于一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先进典型教育。要善于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深入学习和推广先进典型。笔者结合本学院工作实际,就如何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总结如下:

1、本着事实就是的原则选择先进典型

我们选择典型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看到先进典型的主流,也要看到其不足的方面,不能因为宣传的需要而刻意追求高大全,给典型做过分的包装。[1]当代的大学生具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社会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表现出反感的态度,不真实的典型也必定无法让广大学生信服。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从在校生及毕业生校友当中挖掘出思想道德品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或者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通过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与时俱进中寻找先进典型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树立的典型就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体现时代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典型例子对大学生才最有说服力。例如,针对目前大学生对择业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只追求高薪资和好环境而不甘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工作的现状,土木建筑学院适时的挖掘出在建筑企业“四年磨一砺,从小技术员到项目经理的历练”典型代表毕业生王某等,并邀请他们回母校用自身经历为在校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反响很大,对他们将来奋斗目标的确立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因此只有符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典型才能让大学生认同,被大学生主动接受。否则,那些不能让青年大学生信服的典型也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土木建筑学院在选取典型的时候注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现普通同学中的闪光点,并把它予以放大和宣传。例如很多在校学生都梦想着能够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但苦于没有创业的知识和经验。学院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扶持一部分有思想有能力的同学实现了自主创业,例如结合建筑学专业知识通过淘宝网开店卖设计的在校生常某、自己开店改良爆米花加工工艺的贫困生许某等。通过推广这些普通同学的成功经验,使身边的同学找到了自己成功的影子。

4、发挥典型教育的魅力

典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典型本身具有感人的事迹、高尚的品德、先进的思想和成功的经验,这正是典型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被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专栏报道的土木建筑学院毕业生时锴,他投身于援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布朗村灾后重建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汗水抛洒在青海这片热土上,为当地人民灾后重建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事迹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土木建筑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典型人物的宣传点,邀请时锴重返母校,用鲜活的事迹感动了师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有针对性的选树先进典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或不足之处,这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处理得好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土木建筑学院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注意培养和选树一批德智体发展均衡的优秀典型,把他们的事迹按照学习篇、励志篇、科创篇等类别编辑成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范例读本。通过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6、要重视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

教育实践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三位一体的生活观,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对于中小学校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生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人生教育行为,尽可能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当前“三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漠视生命的现象还仍然存在2008年初冬一个寒冷的夜晚,我校一名外地学生被另一名外地学生残忍地杀害在宿舍的床上,这是一起本可以避免的悲剧。联系最近几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触目惊心的案例,不由使人发人深省:如今的社会学生怎么了?如此漠视生命的现象还在陆续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些学生对生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知,漠视生命,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他们总感到自己生活幸福感很低,有些学生总感觉到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一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就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人,对其他生命体也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私心欲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大中小学的生命教育的实施成效并不理想,生命教育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还亟待加强。2.生存能力及危机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今年夏天,一则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疑陷传销组织致死的信息在网上被大量转发。有消息称,毕业于东北大学的李文星在一家名为“BOSS直聘”的招聘平台上发简历找工作,却疑似落入打着招聘幌子的传销组织的骗局,直至有人在天津静海区一处水坑里发现他的尸体。几乎以此同时,又一名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张超也因找工作而误入传销组织被害,尸体与李文星同日被发现。联系到当前一些大中专学生眼高手低、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存在着各个年龄段学生普遍存在的缺乏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薄弱的现象,有些学生承受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差,无法适应生活和激励的社会竞争等情况。因此,开展生存能力的教育培训,增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次,将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学校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势在必行,这方面,中职学校尤其要加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及生存危机教育。3.学会生活及生活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调查发现:我国有38.6%的家庭存在为子女陪读现象。“陪读”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这种现象在县城中小学体现得尤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陪读”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中重智力培养而忽视生活教育的严重问题。当前,从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的重智轻能到灌输式教育、强制式、命令式教育,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道德行为滞后、道德失范严重、人际交往复杂、业余生活随意等精神空虚现象。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活教育,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生存与生活能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职校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中职校开展“三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好“三生教育”(1)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探索“三生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不管是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因此,“三生教育”始终强调实践性原则,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生命、生存、生活的展示与发展必须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同样,生命价值、生存与生活的能力的提升也必须通过人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来实现。这个实践就是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三生教育”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加强对全校老师的“三生教育”知识培训,使教师能在各科课程中充分挖掘有关“三生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内容,并加以渗透讲解,另外利用社会重大事件渗透“三生教育”;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故及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实施“三生教育”。(2)“三生教育”课程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一方面,将“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针对当前中职学生中的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等。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外各类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德育处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有的放矢的“三生教育”。2.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好“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与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主题教育、竞赛评比、参观体验等形式开展“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3.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开展好“三生教育”学生行为规范评比、班级日常教育管理是班主任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思想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班级管理、思想教育、监督考核、奖惩评优、生活服务、温暖班级温馨宿舍评比等等都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好“三生教育”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外,学校德育处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参加勤工助学、举办园林创业工作室、参加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学生在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学校德育处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在实践结束后,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二)中职校开展“三生教育”的实施策略。1.迂回潜行,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和根本。“生命教育”旨在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事,一个失去了喜怒哀乐的人的人生是失败的,教师要迂回潜行,善于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失败挫折,要珍惜生命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志和光辉。2.循循善诱,感受生存的艰难困苦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有追求,追求才能更好地生存,体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我们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要让学生感受生存的艰难、生活的不容易,帮助学生树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努力地去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3.品味人生,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对美好、对幸福、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也有人认为简单、朴实、平淡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适应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努力创造幸福生活,只有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活教育教会我们在面对学习中的迷惑所带来的烦恼,面对考试中的失意,面对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时要以积极从容的方式去面对。面对挫折、失败、喜悦、成功时应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努力过生活,自足最快乐。只有慢慢地品味人生,你才能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

三、开展“三生教育”实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