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保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07

教育环保论文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1

憙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看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憖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127;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崐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崐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崐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脖事件;由于崐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崐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崐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崐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崐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崐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崐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憙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憖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崐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崐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崐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崐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崐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崐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崐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崐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崐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崐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崐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崐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崐“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崐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崐“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崐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崐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崐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崐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崐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崐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崐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崐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崐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崐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崐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崐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崐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崐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崐保护意识。

3.开展第二课堂,加强环保教育。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2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4.打开思路,注重校外交流,以求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肯定。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力,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校企联合指导模式。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全程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毕业设计和工程技术类论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和监控学生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保证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课题顺利完成。校外指导教师通过网络会议,微信等线上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中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开展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及制图等方面讲座,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学生可就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校外指导教师担任评审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亚灵,蒋洪强,杨勇.“十二五”时期中国环保人才发展时空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2):6-9.

[2]沈慧惠,梅雪.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能源与环境,2017(5):79-81.

[3]孟娜.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及对策——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3):55-57.

[4]陈永志,马娟,蒋煜峰,等.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方法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235-236.

[5]李庆召,牛俊玲.基于就业需求的地方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7(13):74-76.

[6]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4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环境保护是防治污染,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造福后世子孙的千秋大业。近年来,随着环保宣传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保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而要做好环保教育工作应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着手,从规范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抓起。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观念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开展中小学环保教育,注重培养其保护环境的态度和行动,激发青少年的爱护环境之情,是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基础工作。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环保的好坏取决于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水平。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就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那么长大成人后,当他们踏入社会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时候,就会增强自觉性和减少盲目性。因此,让环保教育早日摆上中小学课堂,增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环保问题,让他们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使他们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关注家庭、校园、社会、国家及全球的环境问题。

搞好环保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要想使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优雅美丽,清新壮观,环保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环保教育一定要摆上中小学的议事日程。建议编写《中小学生环保知识手册》,要求学校将环保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务处把环保教育与学科知识渗透列为教研课题之一,各学科组、教研组探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政教处应把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法制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知识竞赛、即兴演讲、黑板报等方式及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竞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到风景区踏青、写生、捡垃圾,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爱生活的情感,增强他们参加环保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而将环保教育从单一的知识灌输,扩展到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五个方面的目标发展。

环保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环保教育的行动任重而道远,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的生活品质。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5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佛教界相继出现了释传道、释昭慧和杨惠南等几位重量级的佛教环保健将。传道法师不但出资拍摄“反(对政府兴建)五轻(工厂)”的录影带──《净土的呐喊》,而且为文呼吁佛教要组织“环保护生基金会”。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破除‘经济奇迹’的政治神话,纠正偏颇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龙在内的)塑胶垃圾”。他的这一呼吁,已经能够把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识到从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别渡”,来得重要。(杨惠南A)至于昭慧法师,不但创办“生命关怀协会”,更实际投身第一线从事护生和戒杀的工作。她在各种报章、杂志上撰写的环保文章,现已大部分收在《浩荡赴前程》(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两部新书里。此外,像《福报新闻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报导关于环保的问题。

杨惠南于1994年发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对台湾佛教界的环保工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他认为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的慈济功德会和以“心灵环保”为号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虽然在环保工作上成绩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论依据:(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论文尖锐地指出:重“心”轻“境”的环保理论,乃“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杨惠南呼吁:建立一个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心”轻“境”这一古来即已形成的错误理念,此时此地甚至应该提倡重“境”轻“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态学。(杨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经费的补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与环保保育》一书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浓缩和修订成为《从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的专论,提出六点“未来生态新典范”:1.对自然的高度评价;2.普遍的同情心;3.谨慎周密的计划以防止风险;4.经济成长的极限;5.日益求新,崇尚兴革;6.新政治观。以此作为思考的参考座标,然后企图进一步结合佛教的教义,以建立“佛教生态学”。文中批评“台湾佛教环保意识的觉醒又落后台湾社会十年”,建议尽速地整理佛教环保的文献,具体意见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义与环保生态观的汇通。如“缘起”与“深度生态学”的比较;“依正不二”观与自然环境保护或环境权的汇通;“八正道”与“后设经济学”的比较.....等等,都应納入佛教环保的基本文献内。

(二)佛教的环保福利事业。可参考唐《法苑珠林》的方式,拟定条目,細加分类,每类有述意、有经证、有诠释、有引申,以方便参考与查阅。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体事例。重新整理各僧传居士传,选出具体环保事例,以为参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与环保生活法则的比较。环保必须落实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则,大都合乎戒律所规定者,尤其是菩萨戒,更可給从事环保的资源与启发。(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杨、林两教授的论文后,认为两人对佛教界环保思想的批评意见,虽然都是援引西方现有环保理论观点,却不忘在佛教传统教义里,寻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说明佛教传统的生态理论,确实含有和新的“环境范型”理论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积极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没有深论。好在这次研讨会上,杨、林两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论文,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展开。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据杨惠南自述,他所写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观学派“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性空缘起”理论,以及瑜伽行派“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阿赖耶识缘起”之教理,说明内“心”与外“境”的一体性。但该文口头发表时,评论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结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不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本文是对林朝成批评的进一步回应,分作《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四大部分,试图透过更多的经证,说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

一、《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

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例如,在“心灵环保”的运动当中,曾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杨惠南认为,这种重“心”轻“境”的环保理念,乃是当前台湾佛教环保运动的主要盲点,出于对《维摩经》的断章取义。杨惠南详细解释了这段经文的来龙去脉。释迦回答宝积菩萨问“菩萨净土之行”,首先原则性地指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后是展开“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在对十七种德目的长段说明之后,紧接着有一小段经文∶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这段引文当中,最后的两句,乃是被称为“唯心净土”的有名经句,为一切重“心”轻“境”之环保理念的经据和理据基础。然而,引文一开头,一直到“是故宝积”一句之前,还说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个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发行;(3)深心;(4)意调伏;(5)如说行;(6)回向;(7)方便;(8)成就众生;(9)佛土净;(10)说法净;(11)智慧净;(12)心净;(13)一切功德净。

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

在这十三个修行次第当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别注意。排列在前的第⑼是“佛土净”,而排列在后的第(12)则是“心净”。从它们的排列次序看来,外在的“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因此,《维摩经》〈佛国品〉当中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1)如果想要“心解脱”,就必须“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内心的烦恼彻底去除,那么,必须先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次第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那么,就必须先去除内在心灵里的烦恼。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经文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

在唐·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序品〉中,提出“严净佛土”的译名,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曾说“常修净土”,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净佛国土”或“庄严净土”都是同一概念。这样看来,“净土之行”确实有两大类别∶(1)往生既有的净土,这是《阿弥陀》、《药师》等经所阐述的;(2)严净佛土,这是《维摩》、《华严》、《摩诃般若》等经所弘传的。然而,不管是从佛典的经据,或从实际的理论来说,众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间,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普渡众生和严净佛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单单强调“普渡众生”,而忽视“严净佛土”的作法,是不够、有所偏差的。

四、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杨惠南在文章最后说,依照理想的状态,目前台湾佛教的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心与境平等、众生世间与器世间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之上。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佛国品)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似乎来得更加重要。这是作者之所以强调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原因。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林朝成认同杨惠南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认为此文的问题出发点,正是从佛教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保守心态的批判出发。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态与环保都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人文问题,或是决策的问题,并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对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正是从价值观和信念的层次,提出它的关联学说的内涵。他在“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即以“心净则国土净”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态学涵意,并尝试说明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佛教界环境关怀该有的自觉。(林朝成B)

一、“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

林认为,杨惠南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关切的在于应然性或义务性的论据,也就是道德的强制性,以提供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净佛国土”乃至“严土熟生”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那么,正确的解决“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便是建立“内心”与“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态学。从此一理论基础来看,对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义,有二点规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则: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不能是理性的直线式思考,必须透过缘起法对非直线体系的直观才能产生。那么,佛教的生态观有进一步发挥缘起观的解释范畴,衡定其中道观的适用潜能,这对教义的内部体系该有重新评价的积极作用。

其次,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生态的问题因其关联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现的问题更为深入。缺少对国家、帝国、科技或资本真正深层的批判,将人类关系的复杂网络化约成简单的、抽象的、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参见李庆锋译∶《深层生态学评论──对基进环境主义的一次挑战》,刊于《台湾环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境”的构成特征∶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对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得从心与境的双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国土净”的生态学涵意

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国土净”至少有以下两个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意,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从永续社会的观点,可以提供清净国土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清净国土的生态圈(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人类对生态圈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即对清净国土负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二、生态学重视多元化的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大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并非由机械化的标准,而是由有机的分化而达致的。就社会来说,不断增长的统一是从不断分化而来的,一个延伸的整体是它的组成的多元化和充实的产物,因此,永续的社会必然是多元的社会。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态运动主张∶学会降低物质需求,比起过度的消费物质产品将提供更多的实现形式。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将会让心灵与精神得到更多的实现空间。而这种主张和佛教经济学相符合,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佛教经济学是为未来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净”的生态学涵意

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就生态关怀做为内心净化的论题,可以更清楚说明“心净”的生态学涵意。生态关怀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将此同情心推广至⑴其他种族、⑵其他物种、⑶祖先及后代子孙的幸福,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这便是生态关怀的宗旨。

赘论

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下,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石。就佛学的第一义谛而言,在“心”与“境”的关系中,“心”无疑是第一位的。杨惠南、林朝成等学者所提出的“心境并重”乃至“境”先“心”后的提法,须落实在世俗谛层面上看,而且多少还带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愤激之情。笔者曾经指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层次: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杨、林等学者所批评的台湾佛教界的环保思想,恐怕与佛教界对世俗社会的过度适应不无关系。如果避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运作,那么“心灵环保”一类口号,就变成为环境污染人人有份的各打五十大板,使环境问题无从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佛教必须进入到社会批判的层次,才能使佛教的社会关怀真正成为可能。

佛教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与向社会的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林朝成教授在结论中所指出的:“透过社会学习,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态思考,以回应当代的挑战,至于重视内心轻忽外境的主张,或源于心为绝对的自变数的主张,或源于传统的单向直线的思考,或源于佛教缺乏社会哲学的中间机制,以做为思想的参照平衡点,这种种可能的原因,透过整体的社会学习,正是重建佛教整体思想的契机。”

参考资料:

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杨惠南A:《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第104期,1994。

杨惠南B:《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6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具有职校特色的环境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解决诸如能源减耗、废物利用、旅游环境设计等问题,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一)机电与数控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机电与数控等理论课中贯穿环保机械理念,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钳工等实践课中将数控设备的噪音污染和数控加工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渗透其中,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实训材料,节电的习惯和合理管理利用废料爱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我国是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今后几年我国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将大幅度上升。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贮存、拆解、利用或处置不当,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电子企业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财会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财会专业课可结合诚信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把好企业财务关,做好企业参谋,减少资源浪费。

(四)烹饪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障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烹饪专业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重视食品卫生,这和环境保护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注意减少油气污染和污水排放。

(五)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物流专业结合提高货物流通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计算机动漫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时节约用电;影视作品是宣传环境保护非常好的平台,教学中要始终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学生在作品中环境保护。

(七)文化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1.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演讲、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形式,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利用关于环境的计算题或推理题等题型,对学生适当地作环境教育,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结合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等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发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现实。

3、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书本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短篇等,不但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还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4.物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能源与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的影响、放射性污染。

5.地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和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6.生物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7.化学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卤素单质来源及危害、空气污染、硫化氢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气污染、酸雨、砷污染、氨氧化物污染、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合成氨与硝酸工业中的污染、亚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磷与环境的关系、农药和磷肥与环境、硅酸盐工业中的污染及治理、电冶铝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沼气、芳烃污染、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综合利用、卤代烃污染及危害、氟里昴、酚对水的污染、油脂污染。

8.德育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德育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此外,计算机应用学科也要渗透学科教学,计算机应用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计算机应用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的绿色作品,教师应将其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解到相关环境知识。

二、工作要求

1.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人人都做环保教育的带头人,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渗透环保的内容。每位教师须在每学期的教案中选择一份最能体现渗透环境教育的教案参与学校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牢固树立渗透意识。

2.学校开设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利用环境教育课积极开展“六个一”社会环境实践活动: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7

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的几个方面探讨网络教学的方法与建构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教学的任务

众所周知,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如此,小学生也如此。所以,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上面所说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

我曾经在五年级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中有60的人在家里上过网,20左右的人经常上网,当问及上网能做什么时,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的内容,如看新闻、查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等。于是,我为经常上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在网上查找有关"环保"的内容,为一篇"环保"文章搜集素材,结果只有30的学生找到了一些有关资料和文章,其他同学却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见,网络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如何上网。

二、网络教学的准备

在学生上网学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做一些关于网络安全、互联网使用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不轻易下载网上内容,不随便在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网页等等。这个环节是保证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三、网络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网络教学应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的进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什么是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呢?它大体可分为下面几个教学环节: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下面,我们以"搜集有关环保的内容,准备一篇环保小论文"这一课题为例,说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主题:

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关环保的内容,为环保小论文准备素材。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2.搭建框架、进入情境:

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的金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教师抓住"环保"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环保"有关,如: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等,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节点,为主题搭建一个有具体目标的框架。

3.独立探索:

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来。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的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更简捷的搜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则从不同角度了解了"环保"的有关知识;有的找到了多种保护环境的途径;有的还把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竟然想到把大海里的水引到沙漠,让沙漠变成清澈的人造海,从而为改造沙漠服务。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创造能力的体现吗?

4.协作学习

现今社会,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搜集完信息,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在共享集体思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5.效果评价: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8

理论意义:“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学生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的初浅知识和简单技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幼儿教育是人接受知识最初的学习活动,幼儿环保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幼儿环保教育意识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市环保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更充实的切入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0月,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公认目标:“促进全世界人类去认识并且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并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

根据环境和环境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的环境教育目标之精神。将幼儿园《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目标确立如下。

1.激发幼儿热爱自然,有初步好奇心和环境责任感,并有初步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明确要动手动脑去探究身边的环保;

3.寻找幼儿园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了我园幼儿环保意识的现状;

2.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主要成因及其分析;

3.探索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方式;

4.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等途径、方式、方法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重点是: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方式。

难点是:幼儿环境教育方式的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是:2.5—6岁幼儿

范围是: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小朋友群体。将在本园环境教育质量上综合一般的班级,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班级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对幼儿问卷调查,掌握家长对幼儿实施环保培养程度及其影响,幼儿环保行为发展主要原因。为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2.行动研究法: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过程中所进行的设计——探索——反思——探索的过程的实录,老师在活动中成长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七、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9月——.1月幼儿环保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a.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3月——6月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影响幼儿环保意识形成的原因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9月——.9月

a.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验收

等待结题、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八、课题成果形式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产业

一、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收入与生活质量获得了长足提升,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发展中才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问题如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75%的河流、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50余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2013年还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面对这些现实,人们不得不反思、探索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链接起来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剧烈冲突,既符合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德国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建立完善、先进的法律框架体系。德国联邦和各州目前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多达8000多部。德国联邦政府遵循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肇事者责任等,构成了世界上最完备、最先进、也是最详细的环保法律体系,从主要内容上看,包括垃圾法、环保信息法、水利法、土壤保护法等。(二)严格的政府执法管理。仅仅有完善的环保法规体系还不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依法设立了级别较高的环保警察,只要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环保警察一概严格执法。环保警察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一旦发现企业违法排污或出现漏污事故,环境警察有权立即要求这家企业停产,并通报上级部门,向民众发出污染警报。(三)用好经济手段,推动企业成为环保的主体。德国通过税收和收费手段对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要求污染环境的主体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德国政府还通过补贴、金融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对于安装环保设施的企业,免征三年环保设施的固定资产税,并允许企业可以以高于正常比例提取环保设施折旧;环保项目的研发也允许企业将研发费用计入税前生产成本。对于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企业,联邦德国银行还可能给予直接信贷优惠或补贴。(四)深入人心的公民环境教育一项德国的调查显示,高达92%的德国人认为环保很重要,87%的德国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德国人这么强的环保集体意识,既是完善的教育体系的结果,也是多方社会力量努力的结果。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延伸到社会形成了完整的环保教育体系,其中特别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情感教育方法,让人对自然产生情感,继而产生责任感,自发保护生态环境。

三、我国区域生态产业模式构建

(一)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经济学的规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主要模式类型概括为3种:1、“食物链”型多级循环模式生态系统中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一条条食物链把它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互相依赖和制约的关系。比如,作物秸秆可以养猪,猪粪养蛆,蛆喂鸡,鸡粪施肥作物。2、时空演替模式时空演替模式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生物群落生长规律和时空分布特点,人为合理地构建多物种共栖的生态系统,形成时、空上的多维立体结构。比如,在水稻田里养鱼、虾、蟹,在田间的沟、渠栽种葡萄等作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3、旅游观光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农业模式是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农业活动、农业和农村文化,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科学普及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比如,依托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垂钓设施,依托花卉种植基地开展观光休闲和开发婚庆产业园。(二)生态工业模式设计。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建立互利共生的工业生态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工业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内部入手,具体包括资源生态化利用模式、清洁生产模式、生态产业链模式、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和产品服务化模式,其中清洁生产模式为主,其他为辅。另一个是企业外部入手构建企业间的共生网络。它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遵循“3R”原则,生产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投入,最后的废弃物都得到了循环、最优利用。比如有“产品链”战略联盟模式、生态化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式整合模式等。(三)生态服务业模式设计。服务业的范围比较广,生态服务业一般指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和最低限度的废物。具体包括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交通生态旅游、生态金融业等。1、“内循环”模式。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的指导,是服务业自身入手,从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和消费模式绿色化三个方面着手,把生态发展理念植根于服务业的长远发展。2、“外循环”模式。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必然进行资源、产品、能量的交错流动,因此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间的生态化耦合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酒店来说,周围电厂产生的多余蒸汽可作为热源,食物残渣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简言之,“外循环”模式就是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之间通过供求建立起来的生态发展模式。

四、我国区域生态消费模式构建

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中,它把消费纳入生态系统之中,既符合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又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不危害环境。这一提法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实现还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如政府、NGO、媒体、企业、消费者)建立起普遍的生态消费行为为基础的,并且最为关键问题是由谁来统筹、协调多种社会力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主导模式:(一)NGO主导模式。NGO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现象,从国际范围看,发达国家的NGO数量多、规模大、人才集中、社会地位高、活动能力强,能够积极参与国内事务,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它们一方面督促并协助政府制定、执行环保等相关政策,同时也担负着对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教育的责任。(二)消费者主导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消费者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生态意识的消费者在构建生态消费模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消费者生态意识相对较高,愿意支付溢价去购买、消费生态产品,在这样的生态需求下企业往往需要从战略、战术层面作出回应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三)政府主导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尽管政府、消费者、NGO环保组织都可以推动生态消费的发展,但在不同国家,这些主体的作用并不相同,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在推动环保和生态消费方面就起到很突出的作用。政府可以用政策、法规强制性地约束企业的非生态行为;引导企业由高污染产品向低污染、无公害的生态产品转变;协调推进生态教育的多种力量,倡导生态消费。因而,在其他主体还不能担任生态消费主导责任的条件下,唯有政府在构建生态消费模式中应发挥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绿色发展引领时代潮流-赴德法意三国考察报告湖北省党委政研系统考察组《政策》[J].2011.

[3]程红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6.

[4]朱丽娜.东北老工业基地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张立华.西部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与支持体系创新.《经济问题探索》[J].2011.

[6]阮迎勤.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智能城市.2017(8).

教育环保论文范文篇10

一、绿色营销的涵义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障碍

我国现有的市场由于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加之法制不健全,使我国的绿色营销面临着不少障碍:

(一)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由于一些人的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媒体宣传、引导滞后,了解并接受绿色营销理念的至今仅是少数消费者,许多人甚至还不知道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的概念。

(二)绝大多数企业仍未建立绿色营销理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的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的少;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贸然行事;有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顾不上花较高的代价推行绿色营销。

(三)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滞后,与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也不相适应。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绿色运动开展的措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搜集绿色信息。面对大量的绿色商机,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并结合自身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绿色信息的搜集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等。

(二)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尽快培育全社会的绿色意识。针对我国目前人们绿色意识淡薄的现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大力进行绿色宣传。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保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三)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认为对环境高投资是无谓地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得不偿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实施绿色营销的企业,环境投资应作为成本计入绿色产品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比经营同类型非绿色产品更高的利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增加环保投入,不是企业多余的负担,而是企业节能降耗、拓展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就要注重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就必须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努力使他们把环保和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

(四)树立绿色营销组合观念,实施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研制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生产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而开发绿色产品必须从产品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工程的确定、包装和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研制绿色产品,绿色科技是物质保证,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为绿色产品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强化绿色管理。“绿色管理”就是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之中。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和发展。绿色营销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管理与控制、绿色信息管理、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管理与控制、绿色产品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企业治理“三废”及其他环境指标的指定与监督管理等。企业只有在绿色管理原则下,才能加快向绿色企业发展,推动企业采用各种环保技术,实行清洁生产,产出符合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