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汇报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07

申论汇报材料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1

一、历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情分析

综合黑龙江省历年申论考试的情况,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题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申论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试题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申论考试的这种命题发展趋势可以从近几年申论考试的题材情况看出来: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材料的主题是北京奥运会经济问题;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材料的主题是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类材料的主题是政府机关浪费的问题;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类材料的主题是与农民工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农民工的贡献、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犯罪率高、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相关公共服务滞后等各方面。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类材料的主要问题是群租房问题,提出要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类材料的主题是昆明市推行的小区道路改为城市公用道路政策,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陷入僵局。

可以看出这些题材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对此考生应该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二)出题角度更加灵活,更接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

申论考试在问题的设计上更加灵活多变。以近几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试题为例: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是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调研报告;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是依据给定材料,比较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利弊,结合国际潮流和我国国情,谈谈你自己对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主张;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A)类的要求是“请你以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用1000字以内的篇幅,起草一份在本机关落实总理批示的意见和措施”;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B)类的要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论述问题这三个步骤;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B)类的要求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论述这三道题;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A)类的要求是根据给定资料为其整理一份汇报提纲。

从这些题目要求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申论考试在坚持考查能力素质的思想指导下,出题角度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针对性,更趋于接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其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背景资料的字数增多

2014年以前的申论资料字数保持在3300字左右,2014年申论资料字数增加到3500字左右,2014年申论资料字数则高达4000字以上,这两年申论资料字数大幅增加,这就要求考生要更加注重对概括理解能力的训练。具体参考数字如下所列: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背景资料的字数:3300字左右;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背景资料的字数:3500字左右;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背景资料的字数:4700字左右;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背景资料的字数:4000字左右;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背景资料的字数:10000字左右;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背景资料的字数:6500字左右。

综观历年申论考试的材料,其阅读量越来越大,这说明对考生概括理解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

(四)试题的题型、题量和结构在不断改变

“申论要求”涉及三个方面: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提出对策,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对见解、方案进行论证。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般是通过三道题目来体现的。但题目数量允许有灵活性,可以是三道题,也可以是两道题。题目的样式也不会一成不变,可能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要求分析影响,也可能在不同层面上对解决什么问题或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不同要求。近几年的申论题型变化可以参见以下表述:

年份

申论要求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2014年

根据给定资料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奥运经济对国家带来的影响。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分析合理,总字数200字左右。(40分)请以“2014年北京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对策分析”为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要求:有事实、有依据、有观点、有分析、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总字数1000字左右。(60分)

2014年

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出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20分)简析福州“净菜进城”对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启示。限400字内。(30分)依据给定资料,比较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利弊,结合国际潮流和我国国情,谈谈你自己对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主张。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限1000字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顺畅。(50分)

2014年

(A)类

请用200以内的篇幅,对阅读资料内容加以概括。要求:全面,准确,文字简明流畅。(20分)请用500字的篇幅,谈谈你对资料“5”中划线一段文字的理解。要求:准确,深刻,文字流畅。(30分)请你以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用1000字以内的篇幅,起草一份在本机关落实总理批示的意见和措施,并加以分析和论证。要求:全面深刻,观点明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逻辑清晰,文字准确流畅。(50分)

2014年

(B)类

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对阅读资料内容加以概括。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文字简明流畅。(50分)结合阅读资料,从维护外来工权益的角度,就“如何解决外来工面临的诸多困难、改善外来工就业生活环境”提出对策建议,并进行论证。要求:既可以提出多种对策并逐项论证,也可以提出一种对策深入论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论证充分合理,条理清晰,语言通畅,自拟标题,字数限1000字内。(50分)

2014年

(B)类

根据所给材料,用200字以内的篇幅,归纳上海普遍存在“群租”现象的原因。要求:归纳全面、语言简洁。(20分)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用300字以内的篇幅,简要提出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的措施。要求:所提措施全面、可行,操作性强。(30分)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撰写一篇议论文章。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50分)

2014年

(A)类

昆明市“4·22”风波发生后,相关部门要将此情况向上级机关进行汇报,请你根据给定资料为其整理一份汇报提纲。要求:简明扼要,不超过500字。(30分)昆明市“私改公”的推行举步维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陷入僵局。假如你是昆明市交通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思路。要求:有理有析,令人信服,有可行性。分条作答,不超过500字。(30分)根据给定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流畅,1000字以内。(40分)

综上分析,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要求从形式上来看年年不同,但从总体上讲,其测查点都离不开阅读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二、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趋势分析

(一)涉及问题趋于“杂”、“中”

命题内容由最初的单一内容向复杂的综合内容转变。例如:2014年的申论内容相对单一,都是就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材料本身就能较快把握材料的主题和本质,但是从2014年开始,申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就逐渐复杂化。

考生需注意的是易考的热点问题一般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作为很严格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且表述比较准确。对于过于敏感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

易考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也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考生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考生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考生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这就背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的。

(二)试题形式趋于灵活多样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是以“2014年北京奥运会经济影响的对策分析”为题,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调研报告。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是依据给定资料,比较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利弊,结合国际潮流和我国国情,谈谈你自己对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主张。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卷是请你以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用1000字以内的篇幅,起草一份在本机关落实总理批示的意见和措施,并加以分析和论证。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卷则是从维护外来工权益的角度,就“如何解决外来工面临的诸多困难、改善外来工就业生活环境”提出对策建议,并进行论证。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卷是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撰写一篇议论文章。

2014年黑龙江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是根据给定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问题。

(三)对总结概括能力要求更高

下面以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为例:

2014年(A)类试题第一题要求: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2

一、试卷差异

黑龙江省公共科目笔试按A类和B类职位分别编制试卷,所考科目相同,即《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科,但各科的A、B类考生是否考同一张卷子历年情况不尽相同。从2014年到2014年这三年的情况来看,《行测》2014年A、B分卷,2014、2014年同卷,同卷成为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同卷;《申论》2014、2014年分卷,2014年同卷,分卷是基本趋势,今年仍可能分卷。由此,可以判断2014年黑龙江的A、B类《行测》考试,将仍为同一张试卷,试题相同;A、B类《申论》则为不同试卷,试题不同。

二、试题结构差异

2014、2014年黑龙江省A、B类职位同卷的《行测》考试,题量、试题结构均已稳定,试题共分五个部分,数量140道,作答时限2小时。五部分试题的具体情况是:第一部分,数量关系,20题,占总题量14.3%;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40题,占总题量28.6%;第三部分,判断推理,40题,占28.6%;第四部分,常识判断,20题,占14.3%;第五部分,资料分析,20题,占14.3%。由此来看,各种题型分布较为均衡,但言语理解和判断推理相对突出,备考应以这两种题型为重点。

2014年黑龙江省A、B类《申论》考试,分别提供不同的的试卷,主体结构均由给定材料——试卷中称为“阅读资料”和问题——“申论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的数量A卷略多于B卷,如A卷材料是6条,字数是6300余字;B卷材料是一则大材料,6000字挂零。问题数量A、B卷相同,均为3道,但以前曾出现过A卷3道、B卷2道的情况;作答字数要求,A卷为2014字,B卷1700字,这些情况说明,2014年黑龙江《申论》A卷的题量、材料阅读量将大于B卷,间接导致难度高于B卷。

三、难度差异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3

申论一词,取自古代汉语,即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从字面的一般意义来讲,"申论"一词,肯定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并从而发表见解、进行论证的意思。

二、申论考试的由来

我国的考试制度源远流长,"对策"即是其中之一。"对策"作为一种选拔考试的方法,是西汉初年的产物。汉文帝十五年九月,"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正式颁布了这种选拔办法:诏命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推荐"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让被荐者把自己的意见"著之于篇",加以密封,由皇帝亲自打开,亲自考查他们的见解恰当不恰当,透彻不透彻。如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见《汉书·晁错传》)由于当时没有纸,被荐者的意见都写在竹简上。送交皇上考查的,都是好几张竹简穿联起来的"简策",所以这种选拔方法又被称为"策试"。

文帝以后,这种方法有所发展,据《汉书》权威注家颜师古说,汉代实行的"策试"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对策",一种叫"射策"。"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属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人文辞定高下也。"(见《汉书·萧望之传》注)两种方式的区别,一是密封若干问题,抽签作答(射策);一是公开提问,当场应对(对策)。汉代有些大臣是通过"射策"选拔上来的,著名的如倪宽、萧望之等;有的是通过"对策"选拔上来的,名气最大的是董仲舒。而不论射策还是对策,都是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故"策试"也称"策问"或"对策"。

这类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列为一种文体,统称"对策"。于是"对策"不仅指一种考试选拔方法,也成为特定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后代亦称为"策对"、"策论"。作为一种文体,刘勰这样概括了它的特点:"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文心雕龙·议对》)译成现代汉语,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对策"要求所论的事理要反映出对政治的深刻理解,要紧密联系时下重要的事务;要考虑时代的发展,熔铸出合于当世的见解,而不是脱离时代的高谈阔论;要通权达变来挽救世俗的不良风气,而不是发表刻薄的伪谬之论;文辞要有气势,像吹得很远的劲风,像汤汤流淌的江河,但又毫不过分。(注:"三五",语出《史记·天官书》"为国者必贵三五"。旧注解释为: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故这里译为"考虑时代的发展")"申论"从"对策"中借鉴的,主要便是这两点。一是用什么来考查,要充分考虑用人的实际需要;二是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大可不必拘泥于现成的文体。"申论"的提出,与这两点有一定关系。

三、申论考试的实质

尽管以前的写作知识中并没有"申论"这种文体名称,但"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并从而发表见解、进行论证",却是公务员经常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对所属单位汇报的各种材料,要读懂弄清,要辨明主要问题之所在,要向有关方面说明申报,要能提出处理意见,还要对处理意见的可行性有所论证。比如,对调查研究得到的各种情况,要分析归纳,要抓准症结,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甚至还要能提出推进工作的完整方案。比如,要随时关注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要善于收集、筛选,要有驾驭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透过复杂纷纭的现象抓住本质,要有预见,还要有善于谋划恰当的策略。这些,无疑都是公务员的经常性工作。中国公务网2014-7-222:54:09

人们常常把一项复杂的工作比喻为"做一篇大文章"。如果把上述公务员的经常性工作也称为"做文章",那么这些"文章"其实就具有"申论"的性质。只不过这不是坐下来"起、承、转、合",敷衍成篇,而是面对实际问题,反复"申"之"论"之的一项艰苦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出色,肯定是高水平的公务员。若给这样的工作过程冠以"申论"的名目,当然未必确切,但"申论"比一般性作文更贴近公务员的工作实际,是没有疑问的。公务员的工作,与各式文字资料的阅读理解、提炼概括、综合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能恰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公务员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做到准确、简明、生动,必须善于透彻、全面、清晰地说理,善于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行文方式,否则是很难成为优秀公务员的。而"申论"的写作,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考查公务员的因素,使必须考查的能力得到了突出。

申论既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论文的策论形式,也有别于以往公务员考试中的作文形式。但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要达到的测评功能,实际涵盖了策论和作文这两种考试形式的基本方面。把阅读理解和写作结合起来,形式新颖、灵活,能够更好地测评考生的综合素质。

四、申论考试的特点

1、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的考试,不可能与日常工作等同。在考场上,不可能召开调查会进行调查研究,也不可能把大量原始信息交给考生令其筛选。所以申论考试提供给考生的背景材料,是经过初步加工的"半成品"--头绪往往并不很清楚,前后的顺序也未必很有条理,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也并不分明--需要考生阅读材料时完成进一步的"梳理"。虽然这种材料已不是纯的"毛坯",但进一步的梳理、进一步的加工的工作,与公务员日常工作仍然是近似的。

2、申论考试所提供的,一般都是社会性较强的背景材料,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问题均有所涉及;申论考试的试题,一般也都是现实性问题。因为公务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关心,应当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对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也应有所了解,否则很难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4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5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6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7

尽管目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文章写作,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写作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

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题与文章写作题);

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

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

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所以,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的第二个规律可归纳为:

各种题型背后命题者的考察点、阅卷的踩分点或评分标准、考生的答题切入点和作答思路,始终紧扣四大要素中的某个或全部,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

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那么阅读目标也就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问题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的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但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在材料利用上,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但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考生平时对当前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比如说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

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

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一文中郑老师曾提到,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

首先,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考生的语感、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你是否关注社会问题和政府动态,如,你是否经常阅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人民网、新华网等著名媒体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思考和总结在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这一宏观背景下,当前的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反思,讨论和总结,这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社会问题的命题思路——从高处往下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避免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这就构成了考生把握社会问题的宏观思路即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

一、政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社会公平与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社会道德伦理与精神文明、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保护;

五、社会风险的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经济危机、社会群体事件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

六、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产权清晰(具有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

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那么,以此为宏观理论背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两个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需要写一篇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文章,那么这两个具体问题就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主题之下,这无疑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或用党的文件的话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考生的语感和知识背景不足以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材料的主旨,怎么办呢?郑老师总结了以下技巧和规律可供参考:

第一,可看文章本身题干中的要求,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干中描述道,“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显、直接地点明了材料主题。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8

尽管目前,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申论都会出现一些新题型,感觉无从把握,防不胜防,部分题要求不够明确,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有两大主干题型始终保持稳定,即概括材料题和最后文章写作,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概括材料中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题,结合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这就是申论题型设置规律之一——在变之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目前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多变、提问方式灵活多样的考试背景下,申论各种题型背后的命题重点与规律在于概述题与文章写作这两大主干题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每年求新、求异、求变,会有若干新题型出现,可以将这种命题规律归纳为,2+X,即:

1、两大主干题型基本稳定(概述题与文章写作题);

2、每年都有可能会有新题型出现,或者同一种题型变更一种灵活的提问方式,而这种题型又不固定,今年考了,明年可能不考,故称之为X题型;

3、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型中的X题型,命题频率较高的为:单独的小对策题、分析原因题。

尽管申论总是有这些灵活多变的X题型出现,但由于任何社会问题在逻辑上都是由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来构成的,简称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这就决定了,无论这些题如何变化多端,其背后考察的无非还是四个要素,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让你就某个观点谈谈想法,作答时无非紧扣四大要素,这观点具有什么意义,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对策)。

所以,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的第二个规律可归纳为:

各种题型背后命题者的考察点、阅卷的踩分点或评分标准、考生的答题切入点和作答思路,始终紧扣四大要素中的某个或全部,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后果意义、原因、对策。

二、给定材料的规律及其利用上

既然任何申论题型都是围绕着四大要素的,而材料又是申论的基础,那么无论材料无论看上去多么纷杂凌乱,材料背后的规律在于,以不同的方式和线索展现出问题的四大要素,即问题(即存在的不足)、影响(即后果或意义)、原因、对策,材料最终是为了体现四个要素而存在的,那么阅读目标也就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和提炼问题的四大要素。

在对材料的利用方式上,概述题和文章这两大主干题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映成趣的风格和要求,考察两种不同的能力:

概述题是客观忠实于材料,对材料加以简练的概括,客观中立地概括材料中的问题、相关人士对问题的看法、相关方面或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等,考的是在公务员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助手,对问题加以客观、全面、简练地整理汇报,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的能力。

而文章则是对材料的合理升华、提炼、转换、扩展,考的是在公务员的高级阶段,作为决策、管理者,他对一个具体社会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该方面的潜能,但文章是站在主观的角度驾驭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我所用,所以在材料利用上,一方面,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可以将材料中提到的政府部门、国外政府的正确经验做法提炼、加工为自己的对策,也可以将材料中指出的相关方面的错误片面做法、相关人士对问题或原因的看法,经过转换改造,形成对策;但另外一方面,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策是需要一定思想性、条理性的,可是材料虽然是对策的源泉和基础,但杂乱、琐碎、肤浅、粗糙、委婉而不够直接,需要考生平时对当前社会发展有过反思、分析和总结。比如说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乍一看,很少有考生能看出是什么意思,只有你平时多关注社会问题,有过思考和关怀,有过分析和总结,知道自主研发能力的欠缺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你才能更好看透这个材料,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更好地驾驭材料,从而写出既有立足于材料,又高于材料的对策,提高农业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自主知识产权,避免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要挟与控制,这样的对策既有针对性,又有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的深度。

三、社会问题的把握上

在《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的变化》一文中郑老师曾提到,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的社会问题的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社会问题的主题单一、集中、明显;第二、社会问题的主题分散、模糊、问题中纠缠着问题、不易准确把握其宏观主旨。那么如何把握社会问题及其材料中的主旨?

首先,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考生的语感、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你是否关注社会问题和政府动态,如,你是否经常阅览《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人民网、新华网等著名媒体关于社会问题的报道,思考和总结在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这一宏观背景下,当前的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反思,讨论和总结,这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中社会问题的命题思路——从高处往下看,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避免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这就构成了考生把握社会问题的宏观思路即当前社会改革与转型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大类:

一、政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社会公平与社会公益事业、民生问题;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社会道德伦理与精神文明、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保护;

五、社会风险的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经济危机、社会群体事件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

六、法律保障:公民权利、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产权清晰(具有敏感性和过度专业性);

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那么,以此为宏观理论背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两个具体的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报考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需要写一篇视野开阔、统筹兼顾的文章,那么这两个具体问题就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主题之下,这无疑就是,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问题或用党的文件的话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果考生的语感和知识背景不足以准确、有把握地确定材料的主旨,怎么办呢?郑老师总结了以下技巧和规律可供参考:

第一,可看文章本身题干中的要求,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干中描述道,“当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这就明显、直接地点明了材料主题。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9

纵观近几年来的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我们发现,申论考试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贴近公务员的实际工作,材料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注重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也越来越强调个人对行政管理的客观公正的个人见解,针对广大考生的申论考试的阅读概括这一部分,提出以下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是我们整个申论作答的基础,能否在阅读的过程中搭建起整篇申论材料的逻辑框架,能否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有效信息,直接决定着我们概括、分析问题,以及写作的得分率,所以阅读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很强的问题意识,我们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抽象的问题意识,也就是社会问题的四大要素:现象或问题、影响、原因、对策,我们每读一段申论材料,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要在旁边标示出来,它揭示的是关于主题的的现象或问题、影响、还是原因对策、如果勾画的很清楚,到后面作答的时候就简单多了;第二是具体的问题意识,就是我们后面概括题的具体题目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具体的问题意识,比如后面要求概括原因,就把关于原因的做重点标示,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阅读就达到效果了。

对于阅读概括,我建议大家按照“三步概括法”来进行阅读概括,非常有效。

第一步:段落标号,勾画有效信息并概括段落大意。

建议大家进行段落标号,按自然段进行标号即可,有利于考生梳理思路;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并概括段落大意呢,我们给大家提供三大原则:首尾句原则、关联词原则、三大主线原则。

首尾句原则,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这一段落的首句或尾句,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起承转合,段落的首句或尾句对于我们捕捉有效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李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消费货币必然转向对精神消费的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时期,人们的消费需求往往局限于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而精神文化需求通常被压抑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20*年*的人均GDP为3400美元,成为全国首个突破“3000美元门槛”的省份,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强烈凸显出来,宋城的歌舞精品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层次”的攀升。这是2014年*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通过首尾句原则,我们很容易捕捉有效信息,揭示的是四大要素的现象,说明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关联词原则,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关联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尤其是但是或者然且这些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往往后面是对于我们有用的信息。

例如: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这是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试题中的一段材料,关联词但是帮助我们捉到有效信息,揭示的是四大要素的对策,说明的是消防队和联防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应对火灾,扩充到整篇材料就说明的是应急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首尾句原则和关联词原则是我们捕捉有效信息的基本原则。

三大主线原则,第一大主线,媒体报道或调查显示,这一大主线有利于我们揭示四大要素中的现象或问题、以及影响;第二大主线,相关人士的看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四大要素,尤其是原因和对策;第三大主线相关方面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对策,错误的做法有利于我们揭示原因,相关方面面临的不良状况有利于我们揭示存在的问题。三大主线原则是我们勾画有效信息最为重要的原则,也是有效的原则。

例如:张处长:应当说,日渐凸显的公众人文素质差距也正成为我们这个GDP上万亿元省份的特殊发展瓶颈。有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指数为7.5,即每千人中仅有75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达标。尽管我省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从文化方面的指标衡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平均每56.2万人才拥有一个,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数,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均藏书拥有量0.44册,远低于“每个居民两册”的国际标准。全省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第十位,其中文化馆数量位于全国倒数第十三位。*是率先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虽然带动了参观人数飙升,但全省年人均参观次数也仅为0.4次,远低于西方国家年人均参观博物馆两次的比例。这一段材料是2014年*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对这一段勾画有效信息就需要运用我们三大主线的第一大主线调查显示,揭示的是四大要素中的问题,说明的是公众人文素质较差。

例如:王主任:这些只能说是劣文化,先进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人应有的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去教化人——使人“人化”——像个“人”。我们一些地方在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仅注重市场收益,搞粗放型发展,满足于生产一些短、平、快的东西,甚至是低级、庸俗的东西,缺乏高品质的、既能卖座又让人叫好的文化商品。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有相当多的人和团体变得“没文化”了,我们的社会由于快速拉动,如扳断后的藕一样,出现了“文化中空”。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表明我们文化精神的缺失,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这一段材料也是2014年*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一段材料,对这一段勾画有效信息就需要运用我们三大主线的第三大主线相关方面面临的不良状况,揭示的是问题,说明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出现了文化的中空。

概括段落大意,应该是跟捕捉有效信息同步的,要形成一种思维,就是先考虑用的三大原则中的哪条原则,揭示的四大要素中的哪条要素,说明的是什么信息,这样梳理下来,思路就很清晰了。

第二步:分门别类,简单的说,如果是综合是的阅读概括,比如概括主要内容,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按照问题或现象、原因、影响、对策的框架进行分门别列,将相关信息进行分别罗列。而对于单一式的阅读概括,比如概括存在的主要问题,只需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相应罗列即可。

第三步:进行概括。

申论汇报材料范文篇10

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样式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文活动的重要工具。之前给大家讲过函的写作方法,下面分析一下报告的写作方法。

一、报告的概念及使用范围

报告的适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的部署和工作计划,汇报工作进度,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及希望取得上级部门的指导等都需要写报告。在党,人大,政府,军队的公文处理中都存在这一文种。在党,人大,军队的公文规定中,报告的适用范围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四种情况,但在政府公文中,没有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情况,而是增加了“意见”这一文种来承担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功能。

二、报告的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因此报告具有汇报性。

2.语言的陈述性:因为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

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时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属于单项行文。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了解下情,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三、报告的分类

1.报告可以分为:例行报告,如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年报等,此类报告要随着工作进展,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写出新意;综合报告,适用于全面汇报工作情况;专题报告,关于某一情况的专项报告,要求报告迅速及时,一事一报。

2.报告还可以分为:回复性的报告,根据××指示或要求,我们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下,现将××报告如下;反映性的报告,简述基本情况,提出写作目的;汇报性的报告,简述基本情况,说明取得一定进展,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四、报告的格式及写法

报告包括报告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结尾四部分。

1.标题:包括机关的名称,报告事由,文种。

2.主送机关:顶格写,收文机关或者主管领导人。

3.正文:正文包括基本情况:无论是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还是答复上级的询问都应实事求是的交代具体的情况,以便上级了解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妥善的予以处理和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具体的要求及措施三部分。

4.结尾:报告的结语根据报告的性质和内容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般有“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贯彻执行”等字样。

五、报告的注意事项

报告要求情况确凿,观点鲜明,想法明确,口吻得体,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回复性报告:处理的好,领导满意的主要写处理的经过,表达出对工作的重视,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不好领导不满意的,除了写处理情况,表示重视认真对待以外,还要详细写情况及问题的分析,让领导了解事情的全面情况及问题的复杂性。

反映性报告:发展变化快的,急于上报的写情况为主,比如一些恶性事件,突发性事件,要求写明起因、经过、事情的现状。比较复杂的情况需归纳为几个方面,分项细说现象和实质。发展变化缓慢的需要写情况,原因,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