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模拟试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3:52:37

申论模拟试题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1

一、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做大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二、清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为之作答的,不得分。

三、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是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

政府运行以“运动”为重要特征,但这种运动并不是民间社会力量自动生成的“社会运动”,而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营造的“政府运动”。从政府运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如早期的“大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晚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务经济”等等;也有社会领域的,如“普九达标”、“计划生育达标”;还有政治领域的,如“政务公开”、大规模的政治学习活动等等。从政府运动的层次来看,有全国性运动,也有地方性运动,还有基层性运动。省里有省里的运动,县里有县里的运动,乡镇也可以有自己的运动,比如省里有“创建文明村”,县里可以有“百村振兴”。这些上下名称不同、大小规模各异的运动,在实质内容上,有的基本一致,有的则各具神韵,也有一些其实是各唱其调。从这些政府运动的发生过程来看,基本上都是领导要求部署启动,检查考核评比开路,宣传发动的时候轰轰烈烈,检查验收浩浩荡荡。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都会涌现出若干典型,早期的典型可能是自己出现的,后来的典型,特别是领导亲自抓的典型,则基本上都是各级政府倾人力物力营造出来的。运动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表面上皆大欢喜,总结起来成果累累,非常成功,上级领导抓得对,下级领导做得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或者是形式主义成风,用“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或者是强迫命令造成种种后遗症,如现在的巨量乡村债务有相当部分就是这些运动的“丰硕成果”。

2

碎片化现象似乎是与运动化相冲突的现象,但这恰恰是地方政府运行过程的重要特征。准确地说,应该是形式上的运动化,实质上的碎片化。就其具体表现来说,主要有:第一是“价值”的碎片化,下级对于上级的服从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对于上级的部署精神,下级往往从思想上就不认同,只是表现出表面上的认同或者顺从。第二是“体制”的碎片化,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根据各自需要执行上级部署。所以我们看到,基层的领导讲话,上级怎么讲,下级怎么讲,但是讲话完了往往烟消云散;许多政策文件,上级怎么写,下级也怎么写,如法炮制,层层转发,转发完了往往一了百了。但是,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各有诉求,各有表达手段。因此出现众多的“文件打架”,执行文件的人员打架。这样,看上去一呼百应的政府体制其实是蕴涵着内在的割裂。

“碎片化权威”(fragmentedauthority)是美国政治学家李侃如(KennethLieberthal)和奥森伯格(Oksenberg)在《中国的政府决策》(PolicyMakinginChina)中提出的,主要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有关决策过程的考察,特别是能源部门的政策过程。他们认为,造成碎片化权威政治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治的人治化色彩过浓而制度化不足,而改革过程中的决策权下放则加剧了这一问题。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碎片化的分层结构特征的国家,在离心的官僚机构中形成一个谈判的政策过程。这样的政策过程是相互间不衔接的、渐进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原因:一是意识形态的淡化。作为能够促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共享价值观,不再能够使得官员们保持对上级的忠诚和服从。不同的部门开始形成各自的部门价值和部门文化。二是政治结构的改变。部门天然就有分工,改革中的分权造成了权威和资源的分散分布。尤其是财政分权和允许部门自行创收来弥补财政不足的政策,使得各部门都取得了经济决策权,地方有强烈的冲动去谋取地方的利益,部门有动机去谋取单位自身的利益,即预算外收入。官僚机构具备了追求自身政策偏好、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动机和资源,对上级政策的忠诚也有所下降。三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分析。这个层次的分析涉及到官僚机构内部的联盟、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权威和资源的结构性分布以及奖励机制。第四,对信息的控制是造成碎片化权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信息在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流动,信息失真也是重要原因,下级的领导可以选择性地向上级提供资讯。

3

在过去的20年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以加强村民委员会对集体财产掌握。如1990年代末期鼓励所有的行政村发展集体企业以增加集体收入。这项举措尽管失败了,给许多行政村带了大量的债务负担,但是甚至这些债务都强化了行政村作为集体经济代表的地位。

作为一级组织,行政村也曾经有向农民征税的权力,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三提五统”,以及各种其他的杂费,“三提五统”仅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包括了乡村两级收入,大部分由乡政府使用,但是公积金和公益金被留在行政村用来维持村庄的集体支出。村委会有义务向村民提供公共产品,如修桥补路、赡养孤寡老人等等。当然在执行这些职能的时候,不同行政村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有些行政村会做得比较好一些,他们的集体收入多一些,提供的公共产品也会相应多一些;也有的行政村除了能够维持村干部的工资,很少再有其他的职能。行政村之间的这种区别来自于行政村的资源动员能力,也来自于村干部的目标趋向。在税费改革以后,“三提五统”停止征收也就意味着行政村没有了征税的权力,行政村也不再直接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是行政村作为集体资产代表的角色并没有发生变化。

行政村越来越成为村庄公共资源的直接控制者的同时,他们在政治上的合法性也通过村民选举被进一步加强。从19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了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关于民主选举的研究有很多,对选举的程序、对选举的民主性和选举与各种农村事务的关系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选举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却被忽视了,也就是在选举过程中,行政村获得了其组织运行的合法性。

到目前为止,如同村委会一样的直接选举还不曾普遍地发生在其组织或政府,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似乎只有村委会的选举一花独秀,尽管有许多学者试图将其推广到其他政府机构,如乡级政府,但现在仍然困难重重。在村委会之下的村民小组尽管也多是经过选举产生,但是这种选举远没有村委会选举的那样正式,有许多制度规定。直接选举向村民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己选举的组织,农民有权力选择或罢免这个组织。但是在赋予农民以选举和罢免权力的同时,也同时赋予了村委会作为村庄管理者角色的合法性。

在许多研究者看来,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是中国农村民主进程的开始,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作为村庄的管理机构,行政村一级组织已经存在很久了,包括时期的生产大队,甚至时间更早的保甲长。这级组织一直处于政府任命和农民认可之间的中间地带,因为任何行政村的管理机构如果不能得到农民的承认,他们就无法处理农村日常社会中的众多事务。但是这级机构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并且代表政府对农村进行管理。因此不管是政府任命,或者村庄自然推举产生,它必须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授权,同时得到政府和村庄的认可。在实现村委会的直接选举以后,这种事实并没有改变,所改变的只是在授权的形式上,也就是说从公开的话语上,村民委员会直接来自村民的授权,村民的直接选举赋予了村委会的合法性,在这个基础上,村委会成为村庄的代表,他们获得了管理村庄事务和处理村庄公共财产的合法权力。

在基层政府帮助行政村扩张其管理权力的同时,村庄居住格局的也发生了改变。在农村改革之前,特别时期,人口的流动被禁止,农民的居住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格局中,也就是聚族而居,或者各个自然村相对独立,但是改革以后,农民开始大量建造新的房屋。在多数村庄,特别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平原地区,宅基地审批权被掌握在行政村手中。在农民建设新房的同时,许多地方也同时开始了村庄规划,受到土地资源和村庄规划的限制,新的房屋往往会选择新的建筑点,这种新的居住点或者是由规划决定的,或者受到土地开发和交通、水源的影响,比如,农民可能会向交通沿线和村庄中心聚积。村民离开了他们原有的亲属和邻里,与新的村民比邻而居。原有因为居住而形成的各自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了,整个行政村的村民相互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团体,包括自然村或家族的影响,而加强了行政村的影响。

在中国农村改革以后,作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级组织,行政村在两个方面扩张了自己的权力,从经济上,他们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合法代表,从政治上,他们成为村庄的合法管理者,是经过农民自我选举产生的。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向人们显示,村庄已经为中国的村民自治提供了基础,村委会则是这种自治的代表。在这种格局的影响下,村民的居住格局也在变化,在行政村的范围内,村民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地域分割,逐渐混合起来。这一切似乎都显示,行政村成为一个社区,而村委会则成为农民的自治组织。

4

我们知道,传统村庄中起主要作用的联络纽带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在行政村都不存在。在平原地区规模较大的村庄,尽管农民可能居住在一起,但这并不能构成具有悠久传统的地缘关系,因为村庄已经足够大,村民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村民之间并不熟悉,也缺少各种非正式的关系。当然在山区,同属一个行政村的自然村之间更少相互交往,如果存在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自然村,村民之间的认同就更少了。贺雪峰曾将现在的行政村称为半熟人社会,也就是说村庄内部的成员之间并不熟悉,他们可能仅仅是认识,或者根本不认识,他们属于一个行政村,具有共同的村民身份是由外部社会所决定的,而非他们之间的天然联系,如果借用涂尔干的说法,这是机械团结,而不是有机团结。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大多数行政村庄的半熟人格局并不是近年来形成的,从最初行政村就是建立在半熟人社会基础上的。在政府政权向基层延伸的时候,为了管理的方便,将数个农民自然居住点放到一个管理单位之内。我所调查的温村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政府为了管理的方便,将一个本来联系在一起的村庄切成两半,分别与周围的两个自然村互相结合成为两个行政村。在山区,尽管有了村委会的名称,有了村民选举,但是农民还习惯将行政村称为办事处,因为行政村在建立之初是作为一个办事处,也就是乡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而设立的。它们带有明显的政府职能,由办事处所管辖的各个自然村是基于行政管理方便而划定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的自然或历史的关系。村庄居民的社会交往和生产互助也主要发生自然村内,而非各个自然村之间。

自然村本来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空间,一个自然村内成员彼此相互熟悉,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但是随着行政村权力的增强,各个自然村被行政力量捆绑在一起成为行政村以后,自然村对其成员的影响则在减弱,比如自然村已经没有完整的组织,村民小组组长往往只能上传下达,而没有独立的权力。

如果说行政村并没有很明显的、在长期历史的作用下产生的社区认同,仅仅是被外来的行政力量集中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有着共同财产的单位,行政村在某种角度上就成为各种力量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场所。

这种冲突首先来自于资源的分配。当行政村掌握了村庄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资源进入农村的主要通道以后,行政村就承担了资源分配的角色,比如如何组织村庄的集体收入以及如何分配。村庄可以决定将村庄的耕地、林地或荒坡承包出去,也可以制定如何承包的制度。在村庄掌握了很多资源,特别是这些资源可以转变成现金收入的时候,比如有大量的土地被卖掉以后,村庄在社区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国家的资源,包括救济、扶贫、信贷等等资源进入农村的时候,也需要村委会的介入进行分配。当资源在行政村的层面进行分配的时候,各种群体争夺资源分配的角逐也就在这个层面上开始了,村民小组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如同任何地方一样,在一个村庄中也包括了一些强势人群,他们经常更多地使用村庄的资源或经营资源,他们从承包或拍卖中往往得到更多的利益。在许多行政村内还存在多个自然村,特别是山区,自然村之间甚至相隔很远,他们日常生活还相对独立,因此自然村之间也存在着资源之间的竞争。在贫困的山区,这种竞争很多时候表现竞争政府的投入,如政府的水利、农业、扶贫等等方面的投入资金和实物。

在某种程度上,行政村也是矛盾冲突的焦点。国家政策是通过行政村组织实施的,如粮食和税收的争购和征收,农业生产计划的落实。尽管在农村改革以后,国家不再对农民的种植制定计划,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或发展政绩,还往往会给农民下达种植计划,这些种植计划都需要经过村委会来落实。当然,向农户征收税费也是村委会的工作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农民之间一旦产生矛盾,处于其中的村委会自然成为矛盾的焦点。多数村委会对此采取了退避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尽可能减少自己的风险。比如,在遇到比较棘手问题的时候,村委会往往采取不直接出面的方式逃避矛盾。原来农村计划生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计划生育最初的出发点是通过惩罚措施减少人口出生,当然这个政策到了后来逐渐演变成地方政府罚款增加收入的工具。地方政府对超生的农民有了越来越多的罚款,由此形成了越来越激烈的矛盾,而村干部往往绕开这些矛盾最为激烈的地方,他们往往不会直接参与对超生农民的处罚。然而试图使自己处于一个超然的地位并不能使行政村从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中解脱出去,行政村往往摆脱不了上面和下面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格局,不论是关于税收或计划生育。

行政村成为矛盾的焦点也在于行政村被赋予了村庄全部事务管理的职能,因此对村庄公共事务的任何不满都可能集中到对行政村干部的不满上,如果村民对行政村的公共产品不满,比如道路维护和整修不好的话,他们会指责村干部没有尽到责任。1980-1990年代,行政村的干部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象地方政府一样。村庄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会被认为是他们领导的好,如果不好则会受到指责,对于他们来说,受到指责的可能远远大于受到赞扬的可能,经济发展缓慢被认为是他们的无所作为的结果。如果用农民的话说,行政村的干部是负全面责任的,因此也就承担全部的指责和不满。

在过去的20年中,个体农户的能力被强化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变,比如,生产条件的改善随处可见,农民收入提高以后,农户的农用机械增加了,许多小型农具都是农户自己拥有,而不是集体拥有,这增加了每一个农户的生产能力,也减少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助,过去农民可能需要集体行动来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不需要了,大部分农户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了。

由于传统的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已经越来越不能给农民提供足够的收入,农民越来越多的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包括外出打工。当他们不再依赖农业的时候也就逐渐开始不再依靠村庄内部的资源,而是要不断地增加村庄之外的社会资源。尽管他们的亲戚朋友可能对他们的非农就业还有很大帮助,比如许多人外出打工还是依靠他们的亲属网络实现的,但是这些网络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关系重新建立的,与传统的村庄中的团结互助有很大不同。这些关系不再是纯粹的地缘或血缘关系,它们甚至不是建立在村庄基础上的,而是基于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农村中原有的关系只是为这种关系提供一些保障或基础。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村民对村庄的依赖。在许多村庄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农民恰恰是那些率先开始在村庄之外经营关系,有着众多村外社会网络的人。

人际关系的疏远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因为村庄作为一个整体在趋于消失,村民之间的关系更为松动,因此社区内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弱,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同时也因为村民之间互助减弱,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因此社会治安情况越来越成为问题。而农民对付社会治安问题也往往求助于自己的家庭,而不是社会力量。在许多边远山区,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养狗越来越多,因为养狗几乎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自我保护工具。当然养狗一方面说明村庄内村民之间关系松散,他们对各种犯罪行为缺少有效的集体行动;另外也说明农村缺少公共产品,政府在维护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缺陷。

村庄中的成员越来越趋于独立,对村庄的依赖减弱。行政村本身缺少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行政村的成员甚至彼此并不熟悉,在这种背景下,行政村只是一个管理单位,不可能成为村在这相互密切关系的社区。

5

经营集体资产是村干部经营权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作为村庄集体经济的代表,是集体资产的实际控制者。经营集体资产可以增值、变现和分割,从而使村干部从中获得利益。使村庄集体资产增值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村干部可以控制村庄集体经济的增量部分。有发展企业基础的村庄都可以通过扩大企业来实现集体经济的增值,只要条件允许,村庄很热衷于发展集体企业,因为集体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村庄干部所控制的资源。如果说集体的土地可以平均分配到各个农户,企业则不同,企业需要干部的领导,在领导企业过程中,干部也获得了权力。当然村庄集体资产增值还可以通过争取政府或外界的投入来实现。所以在一些村庄中出现了一些跑项目的村干部,他们知道如何从国家的口袋中将钱掏出来,变成集体资源。但是企业增值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够从国家争取到投资也并非很容易,多数村庄干部无法做到,他们便采取另外的方法,也就是将村庄集体资产变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利益,扩张权力。如出卖土地。土地是村庄集体的,但是一旦将村庄土地变卖,换回补偿款,那么就可以由村庄干部来支配。很少有村干部将所有土地补偿款全额发给失地的农民,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保留对土地补偿款的支配权。变现村庄资源方式有很多,如将村庄的资源集中出租获取租金,甚至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村庄干部也希望通过出租山林获得微薄的租金收入。在缺少集体资产可以经营和变现的时候,村干部还可以通过将资源分割获得收入,他们通常是将集体的资产拍卖给个人经营。广义地说,这也是一种变现。只是这种变现更多地表现为在明晰产权的名义下对集体财产的分割。

在不同的行政村,集体资产的存量是不同的,有些村庄的集体资产存量很低,在这样的村庄中,村干部更多地是直接经营权力,而不是经营资源。他们的权力首先来自于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在国家权力深入农村的过程中,村干部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权力,因为农民的许多活动必须要得到村干部的认可。农民盖房需要宅基地审批,农民结婚需要村干部出具证明。在一个制度越来越趋于严密的社会中,只有村干部才能给农民出据各种所需要的证明。这是国家管理权力在农村延伸的结果,而掌握这些权力,无疑可以使村干部在使用权力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自己的权力地位,通过权力增加权力。另一方干部也可能在使用权力过程中扩张自己的利益。村干部是否使用这种权力以权谋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村干部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身份。

对于行政村干部来说,国家的权力还不仅仅如此,许多其他部门也会依附这种权利,典型如司法和金融部门。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唯一向农民提供贷款的正规机构,但是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民提供贷款的时候需要村级组织的证明或担保。尽管没有任何规定要村干部承担这种责任,但是金融机构更相信做为一级组织的村干部。司法部门可能比金融部门更依赖村干部,他们调查、办案往往都要通过村干部的合作。由于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村干部的权力被大大扩张了。如果说村干部的正式权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如要求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等,滥用权力的机会被降低,但是这些依附于行政权力的权力却缺少明确的制度规定,如村委会愿意为哪些村民提供贷款支持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任何一套制度规定村干部必须为什么样的农户提供担保。

尽管从制度规定上来看,村级组织并不是政府的基层机构,他们没有固定的工资,他们是由村民民主选举的,要接受村民的监督。他们生活在村庄中,一旦他们被停职,他们还会回到农民中,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能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因为国家赋予了他们权力,而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既来自于经济上的,更来自于权力本身。在许多边远山区,村干部是村庄中率先安装电话的人,因为他们有许多公务要处理。从这个角度看,村干部已经很象政府的公务员了。

6

乡镇政府对村庄管理主要是通过乡村干部来实现的,因此他们对行政村的干部也投入了很大的关注。一位乡的党委书记说到,对村民选举行政村干部,乡政府不可能不去干涉,因为如果不干涉,不知道会选出什么样的人,尽管多数情况会是好的,但是也会有极少数村庄会选出一些坏人来,因为这些村干部是为了政府在工作。这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个意思,行政村干部更多地是属于政府系列,农民选举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去选举那些能为政府做事的人。因此乡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对村民选举施加影响,当然这也包括对在职村干部的保护。

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村干部的角色定位会产生很大影响。过去村干部的工资主要来自于乡农民征收的税费,税费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村庄内部,主要是村干部的工资补贴。村主要干部的补贴在当地往往是比较好的,一般的地方可以达到数千元,超过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数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只支付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原来的许多税费被取消,并且中央政府要求不断降低农业税,为了保障村干部能够继续为基层政府工作,许多地区不得不将村干部的补贴也纳入到政府预算支出中。这可以被解释为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基层干部的福利,但更重要的也意味着,村干部逐渐地离开村民,他们尽管是由村民选举的,受到村民的监督,但他们真正的领导是基层政府,因为他们的补贴是来自于政府。

伴随着税费改革,许多地方开始调整行政区划,主要是通过并乡来扩大乡镇的管辖范围,其目的在于减少乡镇干部以减少行政费用支出。在一些地方,这种措施也被扩展到了行政村一级,行政村被撤并,这种撤并更凸现出来行政村只是作为行政管理单位。

在中国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公共产品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社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在税费改革以后,村庄通过自我积累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更小,相应地,村干部在动员当地资源方面的能力也就更弱,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会越来越多地依靠政府的资源,他们会更象行政干部。

在这双重作用下,行政村组织越来越象是农村社会之外的一个机构,外界赋予了这个组织运行的制度,他们按照这个制度运行各种政务,并在运行中扩充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行政村既不能成为农民社区合作组织,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村民自治组织,它们介于政府于农民之间,一方面垄断社区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又成为国家资源进入农村的主要渠道,利用这个位置,他们借助农民力量,同时也借助政府的力量,成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第三方。

当我们透过村民选举、集体经济等表面现象来考察行政村,以及村委会角色的时候发现,村庄已经越来越远离农民社会,成为国家的一个管理单位,而支配这个单位的村委会越来越行政化,成为远离农民社会的组织。它们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并在行使其权力的过程中扩张自己的利益。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请你概括我国乡村治理的体制症结。(30分)

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2请你分析碎片化现象,字数150左右(10)

三、请你根据材料3到6解释中国乡村建构的必要性。字数400左右。(15分)

四、根据资料,请你草拟一份关于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字数300字。(15分)四、以“乡村治理急需走出官僚化误区”为题,请你写一篇文章。(30分)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概括乡村治理的体制症结500字

乡村治理通过多方努力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存在体制上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运动和碎片化现象。

政府运动以“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但这种运动不是民间社会力量自动生成的,而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营造的“政府运动”。这些运动从全国到地方,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名称不同,规模各异。但结果都是表面上皆大欢喜,硕果累累。实质上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效果,有些强迫命令甚至造成很多后遗症,比如现在的巨量乡村债务。

碎片化是与运动化相冲突的现象。表现在价值的碎片化,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是象征性的,表面的认同,其二是体制的碎片化,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根据各自需要执行上级部署,但体制内存在割裂。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形态的淡化,使官员不能保证对上级的忠诚和服从。二是政治结构的改变,使各部门都具有了经济决策权,可以获得预算外收入。三是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分析。,对信息的控制是造成碎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失真,下级领导可以选择性的向上级提供资讯。

总之,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体制上的症结,亟待我们加以解决,使得乡村治理健康顺利发展。

根据给定材料2分析碎片化现象

碎片化现象体现在政府的运行过程当中首先是价值碎片化,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只是象征性的,对于上级部署精神没有思想上的认同。其次是体制的碎片化,,不同部门之间根据自己需要执行上级部署。对于领导讲话政策文件,不同部门各有诉求,各有表达手段。政府体制蕴含内在的割裂。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意识形态的淡化,二是政治结构的改变,三是政策制定和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材料3到6解释中国乡村建构的必要性400字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以加强村民委员会对集体财产的掌握,长期以来,行政村一直扮演者集体资产代表的角色。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级组织,行政村在两个方面扩张着自己的权力,经济上,他们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合法代表,政治上,他们成为村庄的合法管理者,是经过农民自我选举产生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显示,行政村成为一个社区,村委会成为农民的自治组织,事实并非如此。

传统村起主要作用的联络纽带是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但这些关系在行政村都不存在。村民之间不熟悉,村民之间的联系没有以前紧密了,村庄中成员越来越独立,共属一个行政村,具有共同的村民身份是由外部社会决定的,而并非他们之间的天然联系。使行政村只是机械团结而不是有机团结。

行政村成为各种力量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场所。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强弱势人群发生矛盾冲突。国家的政策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也是村委会成为矛盾的焦点。行政村摆脱不了上下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格局。行政村被赋予了村庄事务管理的职能,对村庄公共职务的不满集中到行政干部身上。

最后,行政村的干部虽然是村民民主选举,接受村民监督,但因为国家赋予了他们权力,而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就形成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既来自于经济上的更来自于权力本身。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他们更像行政干部。村委会越来越行政化,成为远离农民社会的组织,它们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扩张自己的利益。

看似合理的行政村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迹象,中国乡村建构建设势在必行。

根据材料草拟一份关于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300字

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如下:

1针对在乡村治理中的体制化症结对症下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各项机制,各项制度在制定的同时要抓落实,将工作做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

2对政府部门加强思想教育,理顺上下级关系,严格执行上级部署,贯彻上级思想,政策制定的同时执行到位。保证政策过程的衔接渐进。

3对行政村的政治经济职能加以界定,限制其行政权力。做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要有农民的话语权。

4对行政村干部的职权加以限定,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村民对其监督,对不良行为可以举报。

5要将行政村建立成属于农民的社会组织,削弱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村委会要严格落实国家政策,真正为农民服务。

“乡村治理急需走出官僚化误区”1000-1200

在国家权力深入农村的过程中,村干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农民的许多活动都要经过村干部的认可,比如农民盖房需要宅基地审批,农民结婚需要村干部出具证明。只有村干部才能出具农民需要的各种证明。对于村干部来说,国家的权力不仅如此,许多其他部门也会依附这种权力。村干部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自己的权力地位,通过权力增加权力,另一方面在使用权力过程中扩张自己的利益。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

体制上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运动和碎片化现象。

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营造的“政府运动”。这些运动从全国到地方,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名称不同,规模各异。但结果都是表面上皆大欢喜,硕果累累。实质上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效果,有些强迫命令甚至造成很多后遗症。碎片化是与运动化相冲突的现象。表现在价值的碎片化,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是象征性的,表面的认同,其二是体制的碎片化,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根据各自需要执行上级部署,但体制内存在割裂。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以加强村民委员会对集体财产的掌握,长期以来,行政村一直扮演着集体资产代表的角色。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级组织,行政村在两个方面扩张着自己的权力,经济上,他们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合法代表,政治上,他们成为村庄的合法管理者,是经过农民自我选举产生的。

行政村成为各种力量相互竞争和冲突的场所。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强弱势人群发生矛盾冲突。国家的政策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也是村委会成为矛盾的焦点。行政村摆脱不了上下同时对其施加压力的格局。行政村被赋予了村庄事务管理的职能,对村庄公共职务的不满集中到行政干部身上。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2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14年4月12日下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广州一个校园里发现了一份小学四年级的奥数试题,原本应该是初二才学的平面几何体竟然出现在卷子上。

这让杨东平非常气愤,三天后,他在个人博客上写道:“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赌、毒。”截至4月24日下午,共有近48万网友阅读此文,并有6000多条评论。

杨东平认为,奥数热的背后原因在于由于教育不均衡产生的小升初择校问题,他希望政府能够限期治理“择校热”。

他认为严重戕害小学生的“奥数”等学科竞赛屡禁不止,主要是少数重点学校与培训市场里应外合,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应当予以坚决禁止。同时,禁止初中用“考证”的方法招生,可主要参考小学阶段的表现来招生,建立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

从治本方面看,要加快改革中考制度。一是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至初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初中上学都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从而有效地减缓“小升初”的择校竞争。另一方面是实现高中自主招生(分配名额以外部分),教育行政机构只负责监督与控制。

只有在真正取消重点学校制度、通过教师流动明显缩小初中学校差距之后,“小升初”才可能真正取消考试和考证,实现抽签或电脑派位制度。杨东平说,他已经将这些意见提交给了相关教育部门。

2.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择校的产生。择校的实质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重点小学、知名中学、理想大学,是许多父母给孩子设计的人生“三部曲”。

择校造成“优校”班级普遍臃肿,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的班级达80多人,学生超额,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还导致学校校舍、师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有些学校为了应对每年9月的“扩招”,只好搭建活动板房,临时聘请代课教师。由于教室人数太多,造成教室空气质量下降,有的学校连学生做课间操的场地都没有。由于学生增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一直举手想回答问题,但一节课只可能让10多名学生参与讨论发言,许多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关注,这与孩子的成长需要不相适应,也违反了教育规律。

学生超额还给学校管理带来潜在隐患,特别是安全问题。学校的各种场所和设施的设计,都是按照一定规模的标准进行的,学生数量的增多,增加了这些设施的负担,如果管理不好,或遇到什么情况,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有一所实验小学,学生数有2014多,而厕所只有6个坑位,学生上厕所拥挤不堪,学校只好每天安排教师在厕所内维持秩序。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优化教学资源开始,标本兼治,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择校问题。如果择校热愈演愈烈,最终受伤的将是学生。

3.目前,择校现象十分普遍。择校生分为“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择校方式有“分择校”、“权择校”、“钱择校”。选择名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诱发择校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其中包括单位用人标准越来越高,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所以家长都想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有些家长只要孩子读书成才,花再多钱财,做牛做马也心甘。

笔者的妹夫就是一个“范例”。他的女儿读书一般,硬是走后门花钱进了××一中。进了一中不算,还要借钱找关系读快班,并要选择语、数、外三科实力较好的老师。

笔者问他小孩在农村读书好好的,为什么非要进××名校呢?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中校园环境好,教师素质高,教学质量优,花钱再多也愿意。

他的理由令我无言以对。说的全是实情,比如大冶一中、黄石二中、华师附中、武汉四中,有一流的校园环境,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每年中考后,最好的学生由他们先挑。这对学生、老师来讲本身就是不公平。由于这些名校的学生在每年高考中都名列前茅,所以很多家长不管有钱无钱,孩子读书行或不行,都想方设法往里挤。来就读的学生多了,收取高额择校费就成了“潜规则”。孩子读书跟到市场买苹果和到医院看病差不多。都想买好苹果,去好医院,在好学校读书——即使花点钱也心甘情愿。

4.众所周知,择校的“潜规则”已无任何隐蔽性可言,当下上小学、小升初、初升高,各名校均设“门槛”,明码标价。面对日趋贵族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少低收入家庭只能望名校而却步,因交不起择校费,不少贫寒家境的子女因几分之差与名校失之交臂,一些平时勤学好问的学生竟然顿生辍学念头。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已失去其公平、公正的本义,匍匐于权钱的脚下。

破解择校“潜规则”需先改人才观。用人观偏狭致使“求高分、进名校”成为家长育才的唯一途径。从“名校热”、“高考状元热”的“温度”就可窥见一斑。而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却很少见,这是因为他们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德国为例,据统计目前德国16岁~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接受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就不存在家长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的现象。因此当前主管部门要从社会人才的评价体系、选拔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入手,逐步引导公众理性地评价人才,立足现实,因人而异地选择成才的路径。

此外,还应构建公平、均等的教师待遇制度。当前教师的补贴、福利与学校星级水平、地方经济成正比,东西部教师的收入差距很大,同一县市教师待遇差别也很大。因此,一流教师往名校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名校吸纳了大量的优质师资,这势必进一步扩大名校与普通学校间的差距。这方面不妨参看日本的做法,在公立学校,教师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实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同样教师也实行定期流动,一般说来在6年内都会流动一次,这对平衡校间发展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薄弱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

5.记者从北京多家房产中介公司了解到,开学前两个月内,人大附中、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等学校周边的房产市场备受关注,其中二手房市场较新房市场要火热很多,周边的经纪公司门店咨询量、登记量均有明显上升,其中因为孩子入学而有置业需求的客户占据了相当比例,在已成交房产中也占据了相当份额。

据某房产中介公司市场研发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014年9月份以来,二手房市场相比8月份同期回暖明显,整体成交量上涨一成左右,而对于重点中小学集中的“学区房”而言,成交量上涨更为显著。其中,9月前半月,中关村、东直门、金融街、和平里等“学区房”集中区域二手房成交量均上涨两成左右。同时,“学区房”集中区域的租赁成交量也进一步走高,同比成交量普遍上涨二至三成。

一位房产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新学期开学前都会有家长前来咨询名校周边的二手房情况,中关村、北京小学等重点学区的房产交易也非常活跃,因此房价也相对较高。

一位房产中介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6、7月份是家长置业的高峰期,每年因学生就学而成交的二手房占该区域总体交易量的45%左右,而房价也是一年比一年高。虽然2014年受楼市调整影响,一些区域房价有所松动,但重点学校周边的房产价格却表现得非常稳定。

记者发现,“学区房”受追捧绝非偶然。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这样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所有家长给子女规划的“理想人生三部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而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跨区域置业,买二手房“就近上学”就成了上“名校”的一种捷径。

一位房产中介公司的市场总监说,购买“学区房”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在北京盛行,其热度已经涵盖全国。一些地区甚至推出专门的“学区房”展示会,且成交情况非常可观。当前,学区置业正悄然成为升级置业、资投机等购房需求之外的另外一种大众化置业需求,在房产市场普遍走低的大环境下,以高价著称的“学区房”却逆市热销。

6.2014年4月20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工程师街2号,看到不少家长都站在人行道上等孩子。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参加的是哈工大附中举办的小升初试前培训班,孩子在上课,家长得在外面等着。“数、语、英全科收费1560元,孩子每周一、三、五来上课,上到‘六一’前后。为了备考小学升初中的择校考试,这一年可把家长折腾坏了。”

经了解,工程师街2号的培训班是“神州业余文化学校”开办的,数学、语文、外语全科学员每周分一、三、五和二、四、六两组上课,每组有500名学生,每个班有50名学生。1560元是52堂课的学费,家长交费后并没有拿到收据。

4月23日,记者来到哈工大附中,“神州业余文化学校”就位于一栋教学楼的二楼。该学校校长刘某告诉记者,他们这所学校与哈工大附中是合同关系,他们只是租附中的教室,学员并不能保证都升入哈工大附中。刘某说:“我们的班不能称为小升初强化班,而是小学初中衔接过渡精品班。我们正在办理税务登记,课程结束时会给家长收据的。”

在1985年前后哈尔滨市取消了省市重点初中的录取考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公办校和民办校又开始自发进行择校考试,小升初再次成了让家长和学生忧心的问题。哈工大教授关龙说,繁重的学习任务过早地落到小学生身上,不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哈尔滨市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中,不能采取考试的形式来录取新生,然而这却并没有挡住小升初择校班的发展,小升初择校考试让小学生提前尝到了中考和高考的滋味。黑龙江大学教授张景超说,小学生应该轻松快乐地进行学习和生活,目前小升初愈演愈烈的办班补习和选拔考试,已经让小学生失去了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环境,不少孩子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奥数,变成了学习机器。“不能不说,有些四五年级孩子做的奥数题,大学老师也难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出,背诵的诗文佳句也过于深奥。应该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彻底取消小升初考试,杜绝各种小升初补习班。”张景超说。

7.2014年4月3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将力争经过3至4年时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禁止公办小学、初中学校择校行为和进行小学升初中选拔性招生,也不得擅设重点班、实验班。

广东省政府公布的这个文件值得我们欢呼。一方面,我们欢呼横行了多年的择校费终于一步步走向坟墓了;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反对择校费的观点,甚至对取消择校费的一些具体做法的建议,终于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当然,我们也有两点更进一步的希望:第一,希望广东省的做法“南风北渐”,向全国推开,让择校费走进历史的垃圾堆;第二,广东的做法也需要拓展,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择校费不仅不能排除在外,更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取消。

在广东2014年的两会上,曾经就取消择校费的问题引起了一场热议。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建议首先取消公立高中择校费,再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捐资助学费。而省政府和广州市的官员则认为,从长远看,择校费是应该取消的,但是,应该在逐步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基础上取消,现在就取消,时机还不成熟。而这一看法立即受到媒体的反驳。第一,只要择校费存在,教育均衡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会使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优质学校多收了钱,返还50%的择校费,普通的学校则没有,就拉大了差距。第二,如果教育资源真的均衡了,学校的条件差距不大,连择校问题也几乎不存在了,就是想收“择校费”也收不到了。那就不是“取消”的问题,而是它自己就会消亡。

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在财政投入、师资配备、校长人选等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狠抓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教育公平;与之相配套的则要取消一切重点学校的达标升级活动。另一方面,即使在教育均衡实现之前,也可以立即取消择校费。取消之后,用什么办法招生?一种办法是,在初、高中招生时,将优质普通初中、高中的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小学、初中学校,由小学、初中选拔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入读;一种办法是,高中凭考试招生,所有优质高中的全部招生指标都拿来统一招生,一律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唯分是举”,从而实行相对公平。上述两种办法都可以立即取消初中和高中的择校费。现在,广东省的文件终于提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了,而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我们几年前说的上面的第一种。

8.2014年8月28日**市教委下发规范教育收费通知,要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科学划分学区片,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2014年,**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费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允许招收借读生,收取借读费。保证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绩效工资的资金足额落实到位。加强教育收费监管,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科学划分学区片,切实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扶持改造力度,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市教委及各区县教委要针对实际情况,逐步取消义务育阶段各类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坚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结果、收费项目和标准“四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禁擅自扩大择校比例,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费用。认真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限制择校比例和收费标准。招收择校生要以学校为计算单位,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总数的25%。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后,一律不准再收取学费。

三、作答要求

1.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15分)

2.请用3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择校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分)

3.请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给定资料5所反映的问题,并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25分)

4.仔细阅读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内容充实,论述深刻。(4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之间、城市内各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却日益趋向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强烈的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由此引发的择校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随处可见,学校向学生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甚至花高价在名校附近购房。择校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急需解决。

2.答案提示

择校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家长和我国教育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学生为了升入较好的学校,在上课之余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休息、娱乐时间严重缺乏。

(2)给家长带来经济压力。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学生家长不得不负担孩子补习的费用;甚至有的家长“买房择校”,因此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

(3)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择校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城乡和区域之间、各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更不平衡。大量的学生涌入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好的名校,条件稍差的学校无人问津,只能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3.答案提示

买房择校,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被动之举,面对学区高昂的房价,很多家庭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但由于自家户口所在的区域内没有好学校,不得已只有通过置业迁移,来完成让孩子在重点学校上学的心愿。

虽然大批家长为了子女能够上“名校”而不惜重金在学校周边置业,但这并不代表只要在学校附近购房就能顺利进入相应的学校。这其中还包含许多具体的条件,也存在一些风险,学生家长不应为择校而盲目买房。

4.答案提示

遏制择校热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持续升温,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对其进行遏制,然而择校热却没有丝毫冷却的趋势。

究其原因,无非是区域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之内的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城市内的中心城区和城市的边缘地区间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择校”就是一种必然,也是各种力量的一种博弈。遏制择校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变“按生均分配经费”为“按班均分配经费”。一般说来,薄弱学校班额相对较小,而比较好的学校班额相对较大,这样的分配原则降低了比较好的学校扩大班额的积极性,必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择校”问题的发生,也是农村和城市非中心区学校实施小班额教学的有利保障。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3

1.申论考论,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文学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1.依照我国《刑法》第201条的规定,偷税数额在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以上的,就要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收入者走向“富豪级“的时候,他们生活的奢靡程度远远超乎工薪阶层的想象。在北京,最贵的毫宅“均价”竟然达到每平方米4万元,其中最贵的部分更是高达每平方米6万元。

3.刘小庆的豪华别墅坐落在北京玫瑰园。这座欧式格调的别墅总面积500多平方米,绿草环绕,当时的卖价达到700多万元人民币。

4.在临近紫禁城的第一豪宅中,意大利设计师用牛皮装饰的套房墙面可谓奢华至极。依照售楼小组的说法,因为每块牛皮只能用中间的一小块,所以整面墙一共镶上了66张牛皮。在如此天价的150套豪宅中,100套只租不卖,真正出售的只有50套。据说,目前已经卖出了一半左右。对于这些“毫宅”买主的身份,售楼小组表示“没有外国人,也没有来自台湾的人”。

5.中国高收入阶层留下的另外一个谜是“谁开走了天价宾利”。在北京新近举办的国际车展中,一部和劳斯来斯属于姊妹车型的宾利轿车加长版广受青睐。这部据说全世界只有两部的名车——另一部归英国女王使用——要价888万元人民币,却依旧有10位参观者争先付出了50%的定金,其中6位是北京人。车展主办者不肯透露最终开走天价宾利的买主,只是承认其身份是“北京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目前,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月290元。即便忽略所有的税费、保险和养车开支,888万元的要价也意味者一个北京市民2528年的最低收入。

6.201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征缴量仅为600多亿元人民币,只占到税收总额的4.7;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总量达到7万亿,人数不足20%的高收入阶层名下控制着这笔财富的八成左右,所缴的个人所得税却仅占总量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已经征收上来的个人所得税中,工资和薪金所得依旧是占了大头。来自上海、北京、深湛、厦门等地的资料显示,工薪和薪金所得一直占个人所得收入的六成以上。

7.“国内一些富豪为何不缴个人所得税?”在回答新闻记者的这个问题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表面上看是纳税人的观念错了,实际上则说明我们在税收征管方面有问题。显而易见,制度的漏洞给那些为富不税者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人们很难理解的问题是,税务部门为什么不能公开那些挥金如土的富豪门的纳税情况?毕竟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富人如何纳税才是公众纳税的标杆和榜样。中国公务网2014-8-1920:30:23

8.由于我国九成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来自代扣代缴,工资外的收入几乎处于失控状态。越富的人越有工资外的收入,也就意味着越富的人越是瞒税的大户。

9.一些高收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条上也许标明的是工薪阶层的数额,并且依此缴纳微薄的个人所得税。然而,形形色色的补助津贴、津贴、月奖、和年奖,通过各种名目进了个人的口袋。灰色收入体制外收入、现金交易┈┈由于更有办法隐蔽财富的去向和来路,高收入阶层也就有了更强的避税能量。纳税意识的淡薄,使得众多人游移在避税与逃税的边缘。

10.发票冲帐是最基本的逃税方式。由于我国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公款、私款时常界定不清,名义为公的东西往往实为私用,以此逃税与避税并不困难。在一些薪金可观的单位里,帮助员工偷逃税款的经验也同样可观。对于那些月收入动辄上万的人来说,真发票亦或假发票都成了逃税的工具。吃饭的发票可以报销,租车的发票可以报销┈┈大量的个人支出就这样被列入企业成本,堂而皇之地躲过纳税的关口。于是,这些买车买房的高收入者每月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有时甚至还要低于一个普通的国有企业职工。

11.在西方发达国家,“把个人的支出打到公司里是不可能的”。曾经担任广东省美国商会会长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利普生举例说:“如果我为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购买了一辆车,联邦税务委员会认定我下班后也会开这辆车,只把五成的买车支出列入公司支出”。

12.对于我们的税务部门来说,也许的确不知道富人们究竟有多少钱,也许的确没有法律依据去彻查富人的收入渠道,但是我们应该有办法让那些富的太明显的富人足额纳税,譬如声誉显赫的“十大富豪”,譬如举手皆金的演艺明星。毕竟,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可能没法查清某一个公众人物的收入情况。如果连这些凤毛麟角的人物都能够堂而皇之地逃税和低额纳税,只能说明我们的个税征收还存在漏洞,只能说明我们对高收入阶层的纳税监控还缺乏足够的力度。

13.逃税在中国似乎成了一件并不需要承担多少风险的事情。尽管税务机关有权调查高收入者的收入情况,但是银行也有义务为储户保密。此外,税务部门也无权扣押拒绝纳税人的人身或者财产。

14.知名学者胡鞍钢授引国内外的数据说,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中,工薪阶层排在第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排在第二位,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仅仅排在第三位。

15.有熟知富豪发家内幕的人士直言:“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很多今天的财富风云人物,可能只好在监狱里举行峰会。”

16.随着为富不税的刘小庆被绳之以法,税收风暴在全国全面展开。目前,修订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未来不远的时间内各类应税所得分类将合并计征,并实现源泉扣缴、双向申报。此外,纳税费用扣除标准将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情况,逐步将个人取得的额外福利、投资收益以及各种补贴、津贴、奖金和实物福利全部纳入课税范围。

17.媒体披露的数字显示,即便是在海淀区,工薪项目纳税仍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的88%,劳务报酬、股息红利等收入仅为10%左右。这就是说,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依旧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逍遥在税法之外。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公众强烈要求公开知名人物的纳税情况,这些主动纳税的高收入者的纳税数字依然不会向外透露。

18.有消息称,一批偷税漏税严重的“重量级人物”已经被有关部门纳入视线。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高收入阶层而言,相当一部分积累下来的财富来源于游离社会监管体系“灰色地带”,其中掺杂着浓厚的冒险家的爆发户的味道。仅仅截止到2014年7月15日的统计,北京3200户外企代表处便通过自查补缴个税6000多万元。香港《文汇报》则通报说,内地诸多富豪开始主动给自己开工资并缴纳个人所得税。排名福布斯富豪榜第96位的民营业主尹明善公开表示说:“上榜后的富豪们应该多想想如何回报社会,在纳税和就业等方面多作贡献。”

19.每年的1月、4月、7月、和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地方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科,人们可以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在海淀辖区内的100多位重点监控知名人物必须主动到这里申报纳税。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2.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总是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1、答案提示:给定材料集中反映了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人数不足20%的高收入阶层占有我国储蓄存款的80%,所缴的个人所得税却仅占总数的不到10%,他们的大量逃税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巨额损失,还致使个人所得税不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社会公正与公平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2、答案提示:为使高收入阶层依法纳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法机关及政府有关部门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填补税收立法上的一些漏洞,使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更加规范,使偷逃税的人无法律空子可钻。如将各类应税所得合并计征,并实行源泉扣缴、双向申报,逐步将个人取得的额外福利、投资收益及各种补贴、津贴、奖金和实物福利全部纳入课税范围等。

(2)税收征管部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依法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纳税人,不因其是名人而减征或少征税款。

(3)针对高收入阶层这一特定群体,有关部门可进行重点的纳税宣传,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使他们能主动报税纳税。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4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20年带给中国人的重要理念。由于地区经济与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人们收入的差异应在预料之中,而在同一地方不同部门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其实际收入的日趋悬殊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实。

(2)1992年前后,国家公务员年度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机关干部”年度,公务员收入水平及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公务员收入一般由三大块组成:工资、津贴、奖金。

(3)每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辖权范围,公务员们并不像老百姓想像的那样完全吃“皇粮”,而是通过与辖权相关的创收活动乃至变相的权力建设租“自我补贴”,吃的“杂粮”份额比“皇粮”多得多,而“杂粮”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部门所“占用”(管理)社会资源的稀缺状况。这使部门之间分化出“肥差”与“清差”。由此,同一地方的同级别的公务员尽管在固定工资、职务津贴上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一工资标准,而且在“工资单”上加上其他补贴也相差不大,但因所处部门的不同,各种名目的补贴、奖金、福利及其他隐性收入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实际收入大相径庭。以沿海中等发展城市为例,一些如工商、财税、房管、城建、银行等“要害”部门干部年收入达四五万元以上,而一些清闲部门的干部年收入仅在一万七八,差距达到二三倍。公务员收入日趋严重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4)那么这差异的收入是怎样来的?有这么几个渠道:

——各种各样的行政“规费”。据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其总额超过40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从2014年底浙江省搞的“三乱”问题的群众投诉活动反映的情况来看,被投诉较集中的正是公安、建设、工商、房管、教育等所谓“肥差”部门。

——摊派性的推销与赞助。变相推销、摊派、赞助,实际上是披着市场经济外衣(如自愿“征订”或“认购”)而对部门权力的严重滥用。

——下属实体:变相的部门“自留地”。它们在其主管部门的“势力范围”内展开“市场化动作”的过程中,享受着优先、甚至垄断的权利,于是教委下属的校企公司无竞争、高利润地经营着学生的各种教具、校服及营养午餐;城建部门的绿化公司与建筑公司、财税部门的财政开发公司、公安机关的保安公司、交警部门的汽修厂、法院参股的拍卖行……等等。无不享受着这种主管权力的荫庇乃至暴利。它们以上交管理费、承包金及年终机关福利的形式汇入部门利益、公务员隐性收入的“蓄水池”。

(5)如果说,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还是转型时期社会财富总量整体扩张过程中基本合乎法、理的暂时现象的话,那么公务员收入的分化则更多意义上是由权力因素孕生的分配畸形,它的存在乃至膨胀对我们这个致力于强国富民的政府之行为方式、行为能力而言,无疑将是一种可怕的“自残”。公务员收入的倾斜虽未达到贫富分化的程度,但其进一步走下去的后果将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社会学的范畴。中国公务网2014-6-1920:28:11

(6)公务员收入分化的本质是“部门利益”的虐,由此引发了权力的金钱化及公务员行政执法的扭曲:审批权拽紧不放,要盖的章多如牛毛,有利于可图的事各部门争着去管,公益性的行政管理敷衍了事,《企业法》定的企业十四项目自主权松而不放,等等。这么多年三乱禁而未止,最根本的源头就在于“部门利益”。当“三乱”已是事关公务员手中的票子时自然难治。公务员收入与权力的同向倾斜,必然导致政府部门应有的职能管理、宏观调控能力的退化及公正裁判方式的失落,最终使得政府职能转而不变,政府形象树而不立,这是部门利益、公务员小利对国家整体利益的公然挑战。

(7)部门利益至上,公务员收入分化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职能部门之间协作精神的淡漠。趋利成为管理执法的重要目标,公务沦为陪衬:由部门争利而推诿扯皮的事不胜枚举。公务员收入的分化也导致了公务员心态失衡。在同一地方财政这口大锅中吃饭的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实际收入相差好几倍,并不是因为各自的能力高低、贡献大小,而是因为各自所属部门权限的大小,下属“采邑”及逐利的手段的多寡,这很容易促使公务员对权力、特权的进一步追逐,导致比权比富、争权趋利的风气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中蔓延。

(8)公务员实际收入多来自部门这个“分利集团”。利用权限通过收费、罚款、提成、摊派乃至“权力寻租”等途径,堆积部门利益这座小“金山”,最终获取比其他部门同级干部多得多的收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它腐蚀的对象将是我们的公务员队伍。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的基本问题。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5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模拟试题(一)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模拟试题(六)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模拟试题(七)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模拟试题(九)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模拟试题(十四)中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统观书中参考答案,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具体情况还是机关工作作风采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6

一、请用不超过I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答题步骤:(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答题方法: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答题步骤: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方法: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申论模拟试题范文篇7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方法: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