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思维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6:31:09

申论思维方式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1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华图教研中心申论辅导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

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

发牢骚,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

申论考试,特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

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2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发牢骚,甚至是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申论考试,特别是国考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3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华图教研中心申论辅导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

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

发牢骚,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

申论考试,特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

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4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华图教研中心申论辅导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

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

发牢骚,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

申论考试,特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

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5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华图教研中心申论辅导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

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

发牢骚,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

申论考试,特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

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6

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专家提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发牢骚,甚至是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申论考试,特别是国考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7

一、提纲构思法

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考生以虚拟的政务身份,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给定的材料范围和条件内以限定的篇幅进行写作。在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的时候,其思维往往犹如夏雨来临之前天空中滚滚跃动的浓云,上下翻腾,异常活跃。作者的思路必须经过一番思前索后、而张而驰、而缓而急的运动和跳跃,最后才趋向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在题意的控制和指导之下,考生要先审定文章的虚拟身份、写作对象、体裁、取材范围、题旨中心、写作方法,然后再定下一个大致的框架——怎样开头,如何展开,分几个段落,写几个层次,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怎样结尾等。在确定一篇文章的框架时,采用“提纲构思法”是考场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提纲构思法的具体操作可按照下面六个步骤进行:①拟标题(在试题未给标题的情况下);②用判断句式概述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③全文应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阐述基本观点或中心,确定大的层次,布局全文的结构框架;④逐个考虑大层次内的段落,写出段旨;⑤依次考虑各段的安排,把准备的材料按照构思的顺序标上序号,排好队;⑥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补。有时还要标识一下具体材料的使用方法,如大致标明说明文各部分该用什么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等)、议论文具体的论证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等)。这样构思下来,文章的骨架已经立起来了,有了明确通畅的思路,确定了清晰合理的布局,考生才有可能将那些各自游离、互不联系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提纲可以圆满解决“言之无序”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提纲,从头至尾急就华章,思路明晰,畅通无阻。

这里笔者以2008年申论国考卷的第四题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题目是: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提纲参考:

本文中心论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水电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开头:精炼引用材料中水利部负责人的讲话,强调对怒江的13级水电站的开发将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破坏。由此引发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在水电开发方面所带来的生态保护问题。

过渡:或是对开发水电的两种态度给予列举,或者分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却相对落后,亟待脱贫,由此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主体部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说开去”:

一是加强对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电开发的规划整治。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执行力度;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防止大规模或无序开发。

二是实现水电开发的循环发展。加大对当地贫困人口的水电收益扶持力度;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遭到毁坏。

三是以开发带动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谐一致的局面,带动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提纲构思法有三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帮助作者搭建文章框架;二是能帮助作者始终保持畅通的思路;三是能避免观点和材料遗漏。

二、腹稿构思法

这种构思方法,是在脑海中对一篇文章进行总的谋划和设计。考生在写作之前,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快速构思。即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搭好文章框架,脑子里形成一个不见字面的写作提纲,什么内容放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什么地方不写,粗略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观点、说明的问题等,都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理出头绪,理清思路,从而设想出文章的整体规划和具体的组织安排,使整篇文稿的蓝图明确地勾画于胸。“腹稿”构思过程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首先要酝酿和确立主题;其次要选取和提炼材料;最后是考虑好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简单地说就是心里先完全想好,然后再笔载于纸。鲁迅先生在写作前往往是“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淋漓酣畅,一挥而就。自然,腹稿就是要求在腹中构思、腹中起草成文。这正如清代李渔所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在申论腹稿构思中既准确又快速,动笔写的时候就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腹稿构思的时间不能太长,构思快速才能体现出考生的才气。考生要控制和要求自己在5~10分钟内完成构思。构思结束,提起笔来,做好不停笔的准备,一个劲儿地往下写,不达目标,决不停笔。考场的“高压”,有时能使考生妙笔生花,产生佳作。

采用“腹稿构思法”构思较长的文章,除了具有较好的写作经验、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能力的考生之外,对于其余考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方法用于对付申论考试中历年都有的那些或“不超过500字”、或“不超过200字”、或“不超过150字”的写作题目,就是所有考生都能用得上的了。因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考生,用“腹稿”构思500字之内的短文章,都不是难事。腹稿构思可为考场写作节省时间,不会使文章不成形而飘忽不定,也不会使写作顾头失尾而难于奏效。其实,这种“腹稿构思法”,在机关公务员平时的集会、讨论、访问、会谈、参观甚至致贺、凭吊等活动的即席演讲中也经常用到,所不同的是临时性的即席讲话一般都不写成书面文字。

三、借鉴创新法

借鉴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而借鉴与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模仿与借鉴、创新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模仿是“描红”,以丝毫不差为最高水平,而借鉴、创新就是在“描红”的基础上,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严格地说,借鉴主要是偏重于学习和思考;创新则主要偏重于创造。关于借鉴创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在模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的是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就是创新;借鉴创新,既是一种正当的、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写作手段。我们应该知道,在写作上博采别人之长,目的是为了创造。郭沫若先生曾经毫不忌讳说他的写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到一点“暗示”,促进“兴趣”。那么,我们今天的申论写作也可以运用“借鉴创新法”,辩证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在申论写作中,凡善于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取长补短,又能摆脱固定模式和思维的人,可以缩短自己摸索的过程,更快地走向成功。一个善于借鉴的人,一个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的人,很容易顿生感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平时善于树胆练识、勤于借鉴,在考场写作瞬间的冥思苦索中,有时潜意识的大海里会突然跃出一个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尤其是给定材料和试题要求的信息)一下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这就是借鉴的效果,即古人所说的“通才敏思”的成效。下面谈谈几种借鉴方式:

1.思维方式的借鉴。看看以前的申论试题,琢磨琢磨其思维方式,可以作为我们笔下申论写作构思的借鉴。纵观九年来的申论国考写作试题,每写一篇申论文章,都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尤其像“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2000年)、“网络的利与弊”(2002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城市交通拥堵”(2004年)、“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土地资源合理保护、利用”(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2008年)这类申论题目,它所涉及的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应该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思中,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阐明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借鉴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全面思考问题,避免文章观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结构方式的借鉴。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许多版本的申论写作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往年的申论优秀答卷,有的还附上了评析文章。这对于申论备考者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有助于考生熟悉申论写作套路,培养申论写作语感,开拓申论写作思路,故而应分外珍视,认真阅读,悉心研讨。如果我们仔细审读近两年来国考申论优秀答卷的结构便可得知,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不超过500字的“类公文”,其结构方式一般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第二题撰写不超过200字或150字的文章,一般采用“分条列项”式;试卷最后的论说文题目一般采用“三段论”的结构方式,即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序论),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本论),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论)。

但如果我们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申论结构模式之后,可能比较容易被原有结构禁锢思路。为了确保考场作文既结构严谨,又独具特色,在搜索到适合下笔的结构思路后,不要生搬硬套,要随文灵活变通。也就是说,要根据所占材料和表达中心的需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便使结构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自然得体。因为模仿借鉴和创造开拓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相互转化的。如果考生能在尊重申论写作规律的同时,借鉴旧法,独创新法,就会走出依赖与模仿的狭隘天地,真正实现创造性的构思。

四、焦点聚集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写作中聚集焦点,即考生通过对申论某一试题和给定材料的整体思考,从宽泛的内容和材料中搜寻出一个角度,一个点,深入发掘,以局部显示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在明事论理中透视深刻的道理。写申论文章,无论是“类公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首先要选择一个“焦点”切入。利用“聚焦”法,可以在表达文章内容主旨上,达到稳、准、实的效果。下面说说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1.快速找出焦点问题

找出给定材料矛盾的焦点,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申论”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比较具体,涉及的现象比较多。构思时,必须舍弃那些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信息,在几个主要问题中,要找到最重要的问题,即“焦点”问题。有的现象初看是问题,但经过分析,不断追索问题的过程和根源,就会发现它不是问题,只是一个问题的局部,或问题的一个次要方面,甚至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方面。有些问题,初看不怎么重要,但如果能把它作为典型,进行联想和类推,从身边扩展到大范围,从局部看到全局,就能从小事情发现大问题。如2005年申论国家卷事关解决农村农民的问题,涉及的方面特别多,综合的意见也十分复杂。但有的是枝节问题,有的仅仅是事实的陈述而已,焦点问题还是解决农村农民的“民生”和“民权”问题,即一手发展农村经济,一手建立、健全、完善乡村机制和法制建设。2008年的申论国考题第一题“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快速找出材料中争论的焦点。总的来说,争议的焦点就是国家要不要开发怒江水电资源,建设怒江水电站。具体来说,争论的焦点是怒江水电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文化效益等问题。焦点问题拿准了,下面“理由”的概述就会文从字顺。

2.快速追索本质或主旨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8

截止目前,人们对申论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将申论理解为“写作考试”。这一阶段对申论的理解停留于猜测,因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除了考试机关对申论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之外,其他人基本从未见识过如此安排的考试形式。因而,对千余字的申论给定材料视而不见,将其虚化为普通的背景读物。材料的作用则被理解为主题的给定,这当然和申论本身的旨趣是相去甚远的。

第二个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人发现了申论背后隐含的公文属性,于是将研究的方向掉转,直接针对公文而去。这一阶段,可以说已经触及到了申论考试的某些本质性因素,但因为过分将其局限于公文性要求,所以对材料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大多将其作为素材和原料,只是供“公文化”之加工对象而已,甚至有人公然鼓励学员抄袭材料,直接导致考生应试的失败。

第三个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研究和认识已然深入,自不可和前两阶段的猜测和摸索同日而语。这时,人们发现了材料的“热点化”特征,认识到考试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现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考查指向和意图,了解到申论考试对材料问题的理解性要求。但终于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和眼界的约束,停留于此,将申论考试和一般政治性较强的考试中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对应理解,导致了观点的浅显和摇摆。

第四个阶段,随着一批学历层次和思维能力更强,又受过良好的学术培养人员陆续加入专业申论研究者的队伍,也是基于申论考试日趋成熟,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强的大前提,这一阶段人们对申论的理解无比深化,不仅发现了其背后隐含的公文性要求和材料更深的考查指向,而且挖掘出蕴含于材料背后的更深考查目标。

众所周知,不管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都是服务于国家对公共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其从业者的要求自然日益提高,从过去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到现代公共服务者转型。其所要求的知识储备、眼界见识、思维水平和德性修养都是前所未有的。由浅入深,现代公共管理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可分为依次递进的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理基本行政事务的能力,包括具体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在这一层面,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具备处理行政事务的基本素质,包括阅读、整理和汇总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线索,上通下达,保持政府和群众的消息沟通,按照职权和程序规定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化解民众问题,完成管理和服务职能。

第二个层面是能较为深刻地领悟公共管理的实质,主动积极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思考。从优化行政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上考虑,体现出行政法治意识,体现出对国家宏观政策精神贯彻和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一层面,一名公共管理者所应该扮演的不光是一名政府雇员的角色,而且应该对公共管理本身有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表现出维护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的责任意识,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连带于政府的人民利益,自觉从内心和精神气质上表现出一种“政府人”或“公共管理人”的职业化自豪感,能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中体味到心灵的归宿感。

第三个层面是践行并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理解、认同、践行并贯彻能够澄明社会风气,改善社会环境,启发社会意识的主流价值目标。在这一层面,公共管理者的作为,能使社会成员呈一种积极、精进、团结的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使社会运行减少因意识歧见所造成的阻碍和摩擦,并尽可能的体现出理念上多元并进与一元谐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层面是真正触及行政的本质,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真正了解当下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深刻地感受社会运行的脉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求公共管理者要对社会问题有极其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良之道与改进之术。

申论之本质,实则公共管理之本质。

植根于公共管理的精神实质,决定了申论的本质只能服务于公共管理的功能与追求。因而,公共管理所需人才素质的四个层面通过申论的考查方向体现出来即为:

第一,申论考试细致透彻地检验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申论考试从最直观的形式上去认知,就是根据给定材料,回答所设问题。起于阅读,成于写作。一读一写,能够细致透彻地检验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阅读是一个集认知和思考于一体的过程,要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准确摄取材料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并借助经验和体会,思考出文字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和意蕴。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的信息提取和意义领悟的过程。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材料信息和意蕴是作答申论的先决条件。因而,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过关是申论应试能力过关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申论考试需要将阅读所得之信息应用于写作,用文字表达出来。相对于阅读的理解,这里更强调驾驭文字的能力,所以对语言逻辑能力、行文架构能力,甚至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都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而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文字表达能力都决非朝夕之功可获进步,都需经年累月地积累才有所进。因而,申论考查的只能是长期积淀的能力素质,而不可能是短期突击可得的知识。

第二,申论考试准确充分地检验考生对公共管理的领悟和把握程度。

申论考试的题目,其作答要求从实质上来讲有着深刻的“公文性”,无论从传统的“三题型”,还是改良后的“四题型”,每一种题型都能找寻到其背后的公文原型。而公文作为公共机关日常意思表达和行为安排的一种最常用载体,可以说其特征恰恰能够勾勒出公共管理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来说,申论作答作为选拔初级公务员的一种考试形式,其答案整体表现为一种上形体的公文特征。概括归纳题的原型为报告体公文的汇报,分析题则根源于调研报告,对策题则直接和方案建议相对应,综合论述的实质与会议纪要有着深刻的契合特征。因而,申论考试通过各种题型设置,基本能够准确充分地检测出考生对公共管理程序和规则的领悟和把握程度。一个熟悉公共管理流程和规则的考生和一个不甚熟悉此道的考生所答之申论题目当然会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特征。而要了解和熟悉公共管理的流程与规则,熟练掌握各种公文的内涵实质与外在形式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的途径。

第三,申论考试严格全面地检验考生对主流思维的认同与贯彻意识。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考试,其作答有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引导的色彩。一方面其所设计的话题主旨都与当下党政方针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其所要求的作答结构体现了我国社会当下主流的思维模式的方法和结构。可以说一次申论考试就是一次宏观政策方针的大宣传、大学习,就是一次深刻地思维教育和引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居主流意识形态的我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机关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决定着政策方针的致力方向,决定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程序、作风,甚至效果。

第四,申论考试深入灵活地检验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见识和认知水平。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9

--2014年吉林省考高分考生经验分享

各位考友,大家好,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希望把我考公务员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主要是针对申论的一些经验心得,希望能给迷茫中的考友们一点借鉴。

我是一个三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高中选的是文科,因为我对理科一窍不通。上大学前两年,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开始逃课、打游戏、处对象,学业几乎荒废。

我一共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第一次是2014年年末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落榜,与前三名差了8分,申论成绩只有可怜的44分。第二次是2014年的5月31日的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为了能考出好成绩,我下了很大功夫,最终考取机关的第一名,申论成绩得了60分,成功进入面试。

2014年7月,我的好朋友鼓励我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这是我首次接触公务员考试,当时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复习了两个月,结果真的试试看了,落榜,灰心丧气,最后决定走出低谷另谋生路。应该说我是幸运的,2014年2月我应聘到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段工作生活中,我体会到了选择工作的重要性,我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想每天为了那微薄的工资疲于奔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当时事务所已经决定留下我,而我却在4月初选择了放弃工作,回来参加吉林公务员考试。

回来以后,跟上次一样,还有两个月就考试了,俗话说,"准备不充分,那就准备失败吧。"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这次我下了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我做了周详的复习计划:

每天7点起床,8点至9点半做一套行测题,用半小时对答案。10点到12点做申论,1点半到两点半做综合知识。因为我的申论水平很低,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我把每天三点半到六点半的时间留给了申论,晚7点到8点,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切入点。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复习,我的申论水平似乎没有多少提高。通过总结经验,发现在申论写作上我缺乏系统的指导,而且我的思维方式也是错误的。而在这个时候,郑雪峰老师的指导无疑给我迷茫的路上点起了明灯,以至最后我能够顺利通过笔试。

他提醒我,要答好申论,不仅要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勤写勤练以实现自己申论水平的快速提升。

于是,我像一个刚学艺下山的木匠,开始了自我修炼之路。我把每天做两套申论改成了三套。主要做历年真题,不要做模拟题,效果不好。我还弄到了2014--2014年全部的《半月谈》期刊来阅读。这两个月每天除了做题、看书就是听新闻,我所有做过的题本、卷子、打印的资料堆起来,超过我膝盖的高度(本人身高176CM)。唯一的娱乐就是每周日晚上看一集新出的《钢之炼金术师》。(它让我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人没有牺牲就什么也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就要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这部动漫激励了我,大家有空看看,强烈推荐。)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我笔试的成功主要来源于选对了复习的方向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分析了自己的优缺点,找到了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换来了笔试第一名的成绩。

言归正传,有人说,得申论者得天下,我认为很有道理,在多数人都紧张的复习行测和公共知识的时候,这两科的分数是比较平均的拉不开多少差距。而如果申论的成绩提高10分到20分,会把很多人甩开很远!

申论思维方式范文篇10

一、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的规定

申论到底考什么?这是应对申论考试的一个元问题,也就是本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说明没有什么教材比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说的更清楚。

考试大纲的规定: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考试大纲字字珠玑,明确告诉我们考查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其中的关键词实际上就是三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材料、能力。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寓于材料之中,要通过四种能力把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对策从材料中剥离出来,形成考生自己的认知。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可以总结出申论考试的四个基本题型:概括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写作论证。

二、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的两个关键和根本逻辑

拨开申论的层层迷雾,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其本质:申论考的就是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考查是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下进行的。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的文章。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申,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有人引经据典,说申论就是“申而论之”,这个观点没什么错,但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空洞的、套话式的思维,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其实质是同义反复。实际上,申论考试不是自古就有的,是我们国家的人事部模拟公务员实际工作的场景发明的。

申论实际上考查两个部分,分别是“申”和“论”。“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申,“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申论有两个关键性的要素:

一是“申”,申明或阐明特定事实,包括特定事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这一点,有60分的含金量。

二是“论”,论证特定事实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在实际工作当中,当我们形成了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调研和分析报告的时候,还只是调研层面的问题。我们要想真正地去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就需要把它变成政府的政策。怎么才能够变成政府的政策呢?要通过说服你的上级领导,通过说服你的上级机关,甚至要通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里就有一个说服的过程,这个说服的过程就是“论”的过程,就是要论证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写作部分。有40分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