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0:17:06

申论热点问题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1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应试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服务的意识、求实的作风等,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必须深刻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毋庸置疑,对政治理论不重视的应试者,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申论考试首先是对应试者政治理论素质的考察。2014年国考申论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怒江水电开发”,主要考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土地问题”,主要考察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这都紧扣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国策和理论热点。在2014年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中,山东省考察的是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2014年,湖南省和云南省考察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广东省是社会救助问题;山东省是社会感恩意识匮乏问题;天津市是公共安全问题……2014年,广东考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问题;重庆考察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话题;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海市是公务员精神和价值取向问题;河南省是“洋垃圾”问题;江西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的,都紧扣重大理论热点。事实充分证明,以理论热点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那么当前最大的理论热点是什么?是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社会救助?新医改方案?家电下乡?农民工返乡?能源危机?食品药品安全?……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热点,但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深挖热点问题的理论依据,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一定要结合理论来进行分析。

二、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入的考察办法。

我们研判发现,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优秀人才,申论测试只是考察和测评人才素质的手段。由于国家行政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参与其中,为此,公务员队伍必须囊括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精英。由于应试者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从文史哲到数理化,并没有一定之规。申论考试命题者必须考虑应试者相差较大的专业素养,不会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拉开档次,不容易找到切入点,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实际上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优秀者,其他专业的精英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这样将使得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实现广纳贤才的初衷。为此,“申论”题目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紧迫性的热点问题,将应试者的视野锁定在统揽全局的角度上,思考空间置放在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跳出一件简单的具体事件或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的牢笼,以期解决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观层面问题”。

宏观引领,中观考察,微观切入是近年来申论命题的一大思路。应试者在申论应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宏观的政策,宏观的政策是管总的,比如教育乱收费,收入分配,社会安定,医疗费用等问题,这些都会涉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党中央、国务院具体的方针政策。脱离了国家的宏观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容易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其结果必定是“败走麦城”;另一方面容易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也难获命题人的青睐。应试者不能脱离微观分析,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说,应试者必须用宏观政策,分析中观问题,解决诸多具体的微观问题,将三者有机结合。

三、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

申论考试往往以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实际问题。申论试题不可能把所有的热点问题或者相关的理论知识都包括进去,它只能选取代表性强的,同时也能够反映较为广阔社会背景的问题为切入点来命题,这样一来既能够考察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也能够满足考试条件的限制。易考的热点问题,倾向于能够体现宏观性、突出现实性、体现操作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试者关注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具体事件,解决的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性质、根源和影响。比如,2014年,山东省通过“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考察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问题;北京市通过新加坡、韩国、美国等提升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和杭州市红领巾岗哨做法,考察应试者对国民素质、公民道德与国家软实力知识点的理解;浙江省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谈浙江经济发展如何走出困境;江西省以返乡农民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受困等为话题,考察在转“危”为“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比如,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试题,以在农村盛行为材料,考察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农村农民、城市居民、受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退役运动员、贫困大学生和流浪乞讨人员等多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救助切入社会保障、社会公平问题。2014年浙江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切入社会公平问题;山东公务员申论试题,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

四、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

申论考试不会直接考察敏感而有争议的事件,而通常会对事件所延伸出的社会问题进行考察。申论考试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要某个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试图通过以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应试者的答案,了解应试者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应试者是否能够尽职尽责依法行政。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有较为明确的答案。而争议太大的问题,整个社会还处于对它的观察思考的阶段,换句话说,大家的认识还处于模糊期,应试者本人也极有可能对该问题具有偏激的认识,从而无法反映他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另外,申论考试的试卷也是需要专人去批阅的,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应试者如果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阅卷人很可能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应试者的最终结论,而忽略他分析论证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年度发生的过于敏感的问题,争议较大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一般不会涉及,这是申论考试命题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并不是事件一直没有争议过,有争议多是过去的争议,而且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以2014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为例,试题围绕怒江开发探讨人与自然的问题,其背景资料是怒江于201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汪永晨和其他环保人士展开了反对建坝的“怒江保卫战”。2014年9月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的怒江项目听证会上,来自动物学、植物学、地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30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关心怒江命运的民众的声音也加入到对怒江大坝的争议中来。2014年2月18日,总理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2014年水电专家对《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予以澄清。这一问题,在经过充分讨论后,双方观点已经定型,国家也有了明确的政策,而且延伸出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故而能在2014年成为命题点。

但是,并不是年度焦点问题就不会成为命题点,只要不是敏感、争议、没有结论的三位一体的话题就有可能成为命题点。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真题,就是以“重庆出租车罢运”、“瓮安事件”、“玉湖水利群体事件”等社会舆论热点话题考察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这些问题,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基层政府,都是高度重视的,国家的政策也是很明确的,不属于争议较大或没有结论的问题,只是由于地方政府处事不当而引发而已。应试者在备考过程中不可忽视食品药品安全、拆迁、农民工返乡、家电下乡、扩大内需等年度焦点问题。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2

最近一段时间,交通安全问题又成为全国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地方公务员考试特别是四川省的招警考试来说,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在申论考试中极有可能会成为考试的出题点。为了帮助大家详细地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我将详细地给大家阐述一下。

二、背景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变化,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交通事故频发、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不仅造成了人员的死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给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据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7193起,造成29866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4.1亿元。最近发生的“杭州胡斌案”、“成都孙伟铭案”等案件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政府开始紧抓交通安全,加强对交通的集中整治,严查酒后驾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章行为,排除交通安全隐患。

三、原因分析

目前,重大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不仅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又有技术、法规、教育和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具体来说,引起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与交通参与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关系密切。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客等。对于机动车驾驶员来说,我国机动车驾驶员基数庞大、增长迅猛,造成驾驶人的素质参差不齐,同时,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车、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的大量存在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非机动车驾驶人主要是骑自行车、人力三轮、电动车等的人。这类骑车人中也有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经常乱闯红灯、抢行猛拐、骑车带人,不仅扰乱交通秩序,危及自身安全,也酿成很多交通事故。

行人和乘客也是参与交通的重要人群,而这类人群中存在大量的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秩序的现象,有些人为了少走一段路,甚至去翻越栏杆或是抄近路等,这同样不仅扰乱了交通秩序,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机动车辆的安全性能较差

我国机动车种类庞杂、数量大。但是,机动车安全配置水平比较低。尤其是经济型汽车安全配置更低,安全气囊、车轮驱动力控制、电子稳定装置、防撞、倒车雷达等安全装置,在经济型汽车上很少应用。造成我国汽车安全性能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车辆安全标准低和对车辆的管理不严格。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车辆安全标准较低。造成机动车辆安全性能差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许多机动车厂商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一些机动车在设计时缺少安全上的考虑。同时,由于对车辆的管理不严格,一些人购买一些淘汰的、已近报废的车辆,有的人擅自改变车辆的构造和用途,有的对车辆长期使用,缺少维修。大量报废车、非法拼组装车、无牌无证车违法上路行驶,这些都导致了交通事故的频发。

(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作为基础设施,道路对交通安全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不能紧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道路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人车混行、机非混行问题严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和行人争道抢行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道路的质量较差,很多城市刚修建的新路,使用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坑坑洼洼,需要重新修建,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道路的技术等级整体水平比较低,很多道路都是低级别的,根本不符合道路标准。许多道路设置不合理,没有经过专业性的设计就开工建设,在道路线形、视距、路面状态、行车道宽度、道路景观等方面缺乏人性化考虑,交通标志、标牌、标线和交通控制设施不完善。还有很多道路没有经过安全评估就投入使用。

(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一方面职能划分太细,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综合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管理机构职能重叠、协调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缺乏一致的认识和行动。其次,道路交通安全的整体管理水平还较低。很多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将道路安全管理纳入道路交通管理的全过程。一些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重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规律把握不够,管理措施缺乏科学性。管理手段单一,过多依赖人工管理,科技水平高、成本低、效果显著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五)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建设

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相关的法律都还没有制定出来。同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在法制建设上存在立法层次不高、操作性不强、多头执法的问题,《道路安全交通法》在保护道路交通安全上,一些规定的可操作性还不强。

(六)道路安全宣传教育不完善

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还存在盲点和薄弱地区。道路安全教育对象的范围有限,主要是针对机动车驾驶员,对于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以及其他人的宣传教育严重不足。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不够系统和完善,经常性教育少,教育的持续性和经常化不够。

四、相关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五、对策及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或措施进行解决:

(一)加强交通立法,健全交通法律、法规。从中央来说,要建立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基本法,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为配套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系;对于各个地方政府而言,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交通安全法规,使交通安全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执法时,要加强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交通安全问题。

(二)加快制定安全标准,提升机动车辆安全性能。要制定胡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同甚至更高的安全标准,加强对机动车生产厂商的监督检查,责令其重视安全问题。提高经济型汽车的安全配置,让安全气囊、一些其他电子安全装置都能装备到经济型机动车辆上。加大对包非机动车、无

(三)深入开展整顿工作,坚决杜绝交通事故隐患。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整顿工作。加强整顿,一方面要对交通秩序进行整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报废汽车、无牌无证车的检查和整顿,同时,加大对汽车安全性能的检查,以杜绝事故隐患。

(四)强化道路安全标准,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措施。各级政府要制定出道路交通安全的技术标注和应用,并在各个地区全面推进道路安全措施,并严格的监督标准和安全措施的执行,及时解决新问题。

(五)加快道路建设,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很多城市的道路建设跟不上发展步伐,带来很多问题。因而,各级政府要把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对于每一条道路都要严格设计,进行安全和质量评估,同时在道路线形、视距、路面状态、行车道宽度、道路景观等方面实现人性化考虑,完善交通标志、标牌、标线和交通控制设施。这样既可以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寿命,也能为经济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3

一、农民收入变化状况

1、改革开放使农民收入上了新台阶。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湖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2217.08元,与1978年110.52元相比,增长20位以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近四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住房和个人消费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预计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2250元左右,比上年增加33元。

2、农民收入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收入总水平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主体,劳务和非农业收入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收入的份额在增大。以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分析:(1)按来源分类:家庭经营收入人平1596.58元,占72%;劳动者报酬收入496.4元,占22%;其它占6%;(2)按类别分类:农业收入占66.84%。非农业收入占33.16%;(3)就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看,农业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多种经营收入在上升。2014年农业(种植业)收入占59.1%,比1995年的67.1%下降8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收入占28.9%,比1995年的25.3%上升3.6个百分点;工、建、运、商、服务及其它收入占12%,比1995年的7.6%上升4.4个百分点。

3、农民收入不平衡明显。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城乡差距在拉大,农村经济生活也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势态,真正进入小康和尚处于贫困是少数。不平衡已在各方面呈现出来。平原、丘陵、山区之间,就是区县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不平衡也比较明显的突现出来。据省统计局年鉴1995年3300户的调查,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的有13户,人平800-1000元的有246户;2014年调查3200户人平5000元以上的有132户,人平800-1000元的仍有127户。收入较高的农民主要是城市近郊或国营大中型企业驻地的居民。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劳动者的素质相比较要高一些,门路宽一点,信息多一点。这些地方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得比较早,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另外,还有少数以农业为主的但生产条件比较好、结构调整比较早且成效明显的农民也跨入了高收入的行列。人均收入在1800-2014元的乡镇大多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或基本没有乡镇企业;而那些偏远的山区、滩区、库区的农民,增收困难更大。

4、近向年农民收入增幅呈降低趋势。以1978-1996年测算,除1984年比1983年约有降低,1989—1992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几年的回落外,其他十几年增幅都较大。最近三年增幅趋势缓,1997年为12.8%,1998年为1.03%,2014年为0.98%,预计今年为1.5%。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价格因素影响。1978年到1984年,国家对冻结多年的农产品进行了以调为主,调放结合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3.8%,使农民实际纯收入得到快速增长。1995年到1993年,价格改革以放为主要形式,1993年与1989年比,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了98.8%,而工业品上涨了90.5%,这期间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据农业部发展中心调查:从1996年第三季度起农产品连续三年下跌,农产品市场处于疲软状态。199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996年的95.5%,1998年为1997年的92%。2014年主要农产品继续下跌,小麦为7.8%,稻谷为7.9%,玉米为11.3%,棉花为26.7%,油料为16.3%,生猪为31.9%,家禽为7.7%,禽蛋为7.7%,水产品为23.1%,蔬菜为1.2%。只有麻、烟和牛羊等为少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略有上升。三年粮价下跌三成,棉价下跌四成多,两项合计全国农民减少收入3500亿元。国家实行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保护价格政策,对抑制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幅度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护了农民经济利益,但难以阻止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也难以增加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

2、农业劳动力充裕,转移速度变慢。目前,多数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种植业上。在农村劳动力中我省农村从事农林牧渔劳动力高达72.3%,高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在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业收入较小。加上近几年,由于乡镇企业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从业人员连年减少,而且农民进城务工也连年减少。据调查,1998年湖北省乡镇企业数和从业人数分别比1997年下降1.28%和0.72%,仅乡镇集体企业约对数减少3.44万家,人员减少了16万人,比从业人员最多的96年将减21万人。目前,经济效益还没有好转。因此,不少地方出现劳动力回流和返农现象,农民劳务收入也大为减少。

3、农业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近几年,农业成本应该说有所降低,但幅度小于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的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997年为1996年的99.5%,1998年为1997年的94.5%,都比农产品下跌的幅度小。加上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科学技术应用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4、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据投入产出资料分析,农产品通过加工,效益可提高一半左右。与沿海省份相比,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每年只有6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粗加工进入市场。而江苏、浙江则达80%。据96年资料,全省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7:1,而江苏、浙江则达1.25:1和2.03:1。仅此就减少收入100亿元。再如农产品卖难现象,加工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河南肉类加工发展快,则带动了生猪,家禽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省先后组建了三十五家较大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开拓市场、发展生产、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的来看,这些企业还是少数,多数企业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较低,农民与企业联系松散,远未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紧密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远销增值,农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同时,多数企业也受到产品市场的制约,吸纳农产品有限,即使加工、往往初级产品较多,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活力还远未得到充分挖掘。

5、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是信息服务不到位。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机构不健全,信息量少,难以引导农优化结构,销售产品,增加收入。有的甚至受到误导,经济上受到损失。二是金融服务不到位。特别是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所需较大资金的信贷服务不到位,这是高效农业的制约因素。三是科技服务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民生产经营所需的实用、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的服务不到位,造成农产品增值率、优质率、投入产出率偏低,直接制约着农民的增收。

三、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增加农民收入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短缺已成过去,农业生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增加农民收入,从保障供给转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对农业的观念上,不应老是围着丰收减收打转转。目前的关键是农民进入市场后的增收问题。寻求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门路。当前农村经济这种变化的新情况可以说是研究增收新思路的现实依据和宏观背景。

2、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农民问题。改革开放20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解决全国严重的农产品短缺。在现阶段看,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就农产品来说,当前突出问题是市场约束。在产品短缺年代,农民只要增产就能增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供需平衡适销对路。受需求总量的制约,多了就卖不掉,价格更上不去,增产反而可能减收。目前农民增收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已成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启动农村市场。农村市场是一个最大的潜在市场,对拉动国民经济增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农村居民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00亿元的消费需求,带动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00亿元;农民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1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讲,新阶段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

4、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入世后,我省种植业生产和农村劳力就业将受到一定冲击,农民增收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

5、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目标最紧迫的任务。湖北省农村人品占全省人口72.5%,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的收入的45%左右。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按照省委的要求,到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要提高到3650元以上,从现在起每年必须增加230元以上。如果不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尽快改变农民收入低增长的格局,将直接影响全省城乡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对策和政策建议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各级已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中心工作。要使这项目工作正落在实处,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农村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的基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门路,适当调整原有的发展思路,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点。

1、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目前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已是不可能的,而必须通过大力度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几年,我们省在结构调整中基本摸清了思路,指导思想明确。一是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二是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三是结构调整要坚持面向市场,追求效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和分层决策,群众自主的原则。总之,市场导向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推动,增加效益应为调整的基本目的。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

调整的主攻目标应放在着力实现“五优化五提高”上:

--优化品质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即以农业“四优工程”(优质稻米、优质油菜、优质三元猪和优质水果)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开发绿色食品。力争到2014年,全国颁优质稻米率达到30%,优质油菜率达到100%,优质三元猪达到60%,优质水果率达到60%,优质棉花达到95%,名优茶率达到40%,精细菜达到40%。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产品比重。坚持一手抓挖潜,壮大传统特色产品;一手抓引进,发展名特产品;一手抓培植,依靠科技开发新品种。我省传统出口产品,如蜂蜜、生猪、大米、优质油菜、特色蔬菜、茶叶、脐橙等要保持优势,发挥优势,通过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

--优化区域结构,提高集约经营比重。要努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重。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农村第三产业,培植农村人才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科技市场和信息市场。促进农工商有机结合。

--优化农村劳力结构,提高非农劳力比重。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分工分业,提高农村劳动者报酬和收入水平。

2、加快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处流的交换中心,对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商品流通、文化教育建设,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把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一是依托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家俱、家电、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尤其对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可以创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二是依托小城镇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逐步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三是依托小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的增加,城镇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将随之增大,农村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四是依托小建镇引导乡镇企业和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有利于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环境污染、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投资,确定区位优势,改善信息环境,方使交通运输,提高乡镇企业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这最终将有利于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依托小城镇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水平。通过小城镇教育的发展,转变人的观念,实现少生优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3、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现在是有市场就有生产。要帮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辟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扩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三是进一步发按农村供销社、乡镇企业和运销专业户的作用、努力拓宽农村市场。四是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大力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充裕的条件,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千方百计增加高效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以出口带动农产品优质率和农民收入的更快增长。

4、推进改革,提高素质,促进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乡村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通过几年的实距,在推进乡镇企业深化改革,已经摸出了一些路子。(1)在改制形式上,坚持因地、因企制宜,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鼓励个体、私营、合伙企业通过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的联合。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适度营企业、增加吸纳剩余劳动力。增辟农民收入来源。(2)继续鼓励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城市国有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资产重组,推进规模化、集团化,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3)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吸纳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应该说是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有效载体。目前,由于信息、市场、资源、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子还不很快。为了有效地推进农产业化经营,一是要着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通过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把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联起来,使农民有比较可靠的市场销售保证,尽量避免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二是要继续有计划的扶持一批有活力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支柱产业和发展农产品商品基地。三是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正确处理各方、各环节分配,鼓励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进入农业领域,引导农民扩大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6、明确主攻方向,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为农业增长提供动力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利用,对于推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至关重要。目前,一是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集中人才、技术和设施手段方面的优势力量,协同攻坚,尽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二是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确保推广服务必要的经费,为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提供要的资金条件。要加强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覆盖率。提高技术推广的转化力度,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三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的利益机制。把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抓好农科教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4

政府:1、谈服务型政府,文山会海问题必须解决,2、政绩观,“恶人治村”的深层原因4、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5、公车货币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6、关于行政许可法7、建设和谐社会,8、房价调控对策9、知识产权保护10、暴力拆迁--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12、国家能源危机(中国正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维护国家石油安全)13、统计数据水分有多大,14、审计风暴之后的中国决心15、国企犯罪重灾区16、电子政务。

17、形象工程问题

教育:1、志愿者教育计划,2、蓝领热的背后,3、助学,从理想化到制度化,4、素质教育,论按%22综合素质得分%22高低决定座位的全新排座方法5、考场不是市场,6、严禁教育乱收费通知为何不管用,7、国耻日更要拉响“记忆警报”8、完善国家助学贷款.9、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信仰问题,10、诚信体系的建立(企业信用警示)11、考大学,也需要兴奋剂?12、中国公众科学素养13、殡葬暴利现象14、正视下岗失业现象14、提倡节俭

卫生:1、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与人类发展(安全性)2、爱滋病蔓延,3、职业病防治,4、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苏丹红事件)食品安全体系要“大修”5、婚检6、谁是电视医院的医托及反思新兴医院现象,7、违法药品广告,8、农村救助任重道远,9、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药品价格虚高(政府招标采购,医药分离),11、一次性医疗用品问题。

三农:1、农业税取消的背后,(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社会公平)。2、警惕%22陈化粮%22背后的陈化,(民工、部分学生吃的多数是陈化粮)3、农民最苦农民最福,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4、问题农药与无公害质量安全体系5、土地腐败,失地农民保障,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出台6、林业:7、毁林事件的背后

水利:1、水利设施谁来维护?2、水价改革思考。

地质灾害:1、近期我省地震频发,2、海啸之灾的思考

治安、安全:1、传销骗局调查,2、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向网上“红灯区”亮红灯。3、氯气泄露的背后,4、莫要“亡羊”才“补牢、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5、禁赌风暴6、生产安全拒绝“带血的GDP”7、户籍改革反映的问题8、打假之难,9、废除死刑。10、交通法规11、见义勇为

电信:1、反垄断、服务霸王条款、电话座机费

劳动:1、工资拖欠,2、劳动保护,3、广东出现民工荒劳动部门警示企业要善待劳工4、短视的“家庭养老”法规5、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环保:1、十年治淮一场空2、分类垃圾路有多远,3、垃圾食品产业链的形成

交通:1、致富路缘何成了民怨路2、物流产业兴起

体育:1、“奥运经济”给我国经济政策影响,2、“亮晶晶”事件的背后,3、体育产业(足协与俱乐部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1、贸易摩擦,技术壁垒,2、教科书事件,3、入安理会,4、参拜神舍,钓鱼岛事件。

2014年社会热点词汇

和谐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生活殷实

“单位人“变”社会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诚信: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土壤,政府取信于民、企业生存发展、个人立身处世。加强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企业信用警示、公示制,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网络化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胡书记说: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发展。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

创新:民族进步灵魂,国家兴旺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源泉。

包括观念、知识、技术(核心)、制度(基础)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创新体系,协调创新活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创新,从弥补市场缺陷转向着重于长期结构调整,政府结构由科层转向综合、简明灵活、透明扁平结构,管理手段由集中管理到网络管理,搞好制度建设,营造优良环境。

企业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战略创新,以持续发展为目的,推进制度创新,以例外性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创新,以人才为本,推进技术创新。

城市化:(户籍改革)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1是国家宏观调控,推进,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是有利于第三产业增长,城镇化滞后,导致第三产业不足和工业的过度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4是WTO一大原则非歧视原则,农民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降低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5是资源和人才优化配置。

社会听证:是在改革和完善机制方面,提出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公民对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商品价格制定调整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政府价格政策听证暂行办法》,原则,1充分考虑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承受能力,2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3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4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行政决策法制化。

新经济运行时代:以网络为基础,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舞台的经济形态。

WTO: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扩大贸易,持续可发展。基本原则,贸易自由化,非歧视性,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对企业影响出口机会增多,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深化改革,转变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技术进步加管理。对政府影响将行政-控制型转变为规则-服务型,增强效率观念、质量意识、服务观念,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强化保持贸易平衡,运用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宽松国际环境,信息搜集服务,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和公平交易。

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04年7月1实行,政治文明建设里程碑,政府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产物,受利益驱动,行政权利市场化,缺乏约束和规范。

物流配送:商业竞争力主要内容之一,是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商品流通的主要途径。物流是所有涉及收集、搬运、储存和运输的供应链产品。物流围绕着各种商务功能,如运输、配送、仓储、材料处理、仓储管理、与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接口。物流供应链(也叫物流系统或物流网络)出现在大量的商务应用和政府功能中。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5

一、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四、2014年先进典型

福建省政府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福建省政府下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责任书》,明确要求列入部、省确定的2014~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要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与财政部、环保部签署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工作部省协议,将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列为2014-2014年整治的示范区域,目前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

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明确工作责任,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突出抓好“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责任书明确要求,示范区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应达到以下目标:示范区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设施基本完善,取缔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示范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示范区村庄畜禽养殖布局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畜禽养殖“两禁”区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养殖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示范项目所在市、县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所在乡镇要建立专门环保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建立农村环保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乡镇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同时,示范工程完成情况将作为下一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示范工程未按计划进度实施、未完成预定任务目标或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将采取追缴上年度中央和省级财政已下达资金、核减或停止下达本年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

五、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从全国总体来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还有很大缺口。去年全国600多个城市共清理垃圾1.6亿吨,县城的生活垃圾8000多万吨,农村的生活垃圾约1.5亿吨。全国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另外,每年还有5亿吨左右的建设垃圾。中国的垃圾总量基本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此外,还有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

一面是堆积如山、即将被塞满的垃圾填埋场,另一面则是居民的持续反对和抗议垃圾焚烧的“困局”,让中国城市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所面临的环保技术和公共行政事务处理“双重压力”再次凸显无遗。

近年来,随着环保建设引起重视,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逐渐显现: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不仅影响了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速度,更潜藏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目前各类垃圾处理技术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从国内到国外,打着各类旗号和示范项目的很多,但建成后运行不了或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也比较常见。可供选择的成熟稳定的垃圾处理技术只有填埋和焚烧,而现在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大型填埋场选址更是难上加难,垃圾焚烧又因污染问题遭到市民特别是一些专家的严重质疑而无法取得环保支持。

国家建设部门主张推行垃圾焚烧的方式,并在其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发达省份的垃圾焚烧量应达到30%以上。国家环保部门对垃圾焚烧也持支持意见。但社会上一些环保专家和环保人士却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垃圾焚烧实际上是二次污染,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目前一些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的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垃圾焚烧的方式,如日本、韩国、丹麦等。

六、解决问题的建议

城市垃圾处理亟待建立一套垃圾处理长效发展机制来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针对垃圾源头管理问题,应逐步建立基于处理设施的垃圾分类标准,根据垃圾分类

二是制定垃圾处理中远期规划,解决选址问题,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中远期规划应该是对未来城市功能布局的一个解决方案。对于规划中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能轻易改变周边的设施建设。

三是提高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保证垃圾处理企业正常运营。从理论上讲,垃圾处理企业的主营收入应该是垃圾处理费,而目前,各地的垃圾处理费在20-30元/吨之间,普遍偏低。政府应参照污水处理费标准的制定,在科学测算的前提下,制定垃圾处理费的指导标准,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四是提高垃圾发电补贴标准。对不同的焚烧技术一视同仁,只要尾气排放达标,电价补贴应一样。按各地垃圾热值确定发电量,并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一个数作为补贴依据。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6

2014年—2014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2014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2014网络监管文化

2014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2014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2014三农问题经济

2014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2014耕地保护经济

2014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2014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14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1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1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14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14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14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14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

2014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7

近二、三年来,国家、北京市及某些省的公务员申论考试内容,已不再单纯考查考生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的能力……[详细]

二、从深层次上考查抽象概括能力

多年来,国家、北京市及各省的公务员申论考试,一般都出题要求考生概括全部给定资料或资料中某个部分……[详细]

三、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为实现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在近年的申论考试中,愈来愈体现出“个性化”色彩……[详细]

四、考试“热点”发生偏移

这里的“热点”指的是社会热点话题。前些年的申论命题内容,大多选择近期的社会热点话题来命题……[详细]

五、重视议论文的写作

自我国开展公务员录用考试以来,申论试题的论证表述部分,除少量考过评论、工作建议、报告、讲话稿等文体……[详细]

六、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申论考试的主要考查目标,就是考查应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细]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易考热点[更多]

·1.酒后驾车·2.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4.食品安全问题

·5.道路交通安全问题·6.社会保障问题

·7.完善医疗对策·8.政府改革建设

·9.就业问题·10.建设节约型社会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易考热点六大基本特征

·一、易考的热点问题须与当前的理论热点密切相关[详细]

·二、易考热点问题须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往往采取宏观引领,中观立意,微观切入的考察办法[详细]

·三、易考的热点问题涉及的面一定较广,须以点带面[详细]

·四、易考的热点问题须较为中性,没有太多争议,不涉及敏感问题[详细]

·五、易考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详细]

·六、易考的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详细]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三种能力”

一、阅读归纳能力:

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不同于一般考试的作文写作,它更多的是一种“看材料写话”。“阅读——再现——评论——作文”是申论作答的基本流程和环节……[详细]

二、判断辨析能力:

辨析改错类题目作为一类创新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判别能力,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目进行判断……[详细]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8

在申论辅导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参加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问我同一个问题:“钟老师,某某省的申论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区别?”对此,我的回答基本都是相同的:“各地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所考查的内容、形式和解题思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的材料选择、材料字数和题目设计上略有不同。”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亦是如此。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均可报考。试题无论在主题、材料的形式和内容、题目的设计上和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试题基本没有区别,总体难度略低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在主题上,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考过“能源问题”(2014年)、“民营企业问题”(2014年)、“公平问题”(2014年)、“基层文化建设”(2014年)、“小康社会”(2014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浙江企业如何脱困”(2014年)等问题。这些主题通常不是浙江省的地区性的微观热点问题,更多的是中观层面的热点问题。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一直保持在6500字左右,比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少1000字左右。在题目的设计上,严格贯彻申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始终保持三个题目,分别是概括题、分析题或对策题、写作题。

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特点

第一,在主题选择上,不回避热点,往往喜欢“迎热点而上”,总会考当时最热的社会问题。

2014年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蔓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危机成为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2月举行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没有回避经济危机这一热点,选择了“经济危机背景下浙江企业如何脱困”作为申论考查的主题。

2014年,十七大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4年初,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则选择了“小康社会”作为考查的主题。

2014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和谐文化的概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文化问题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2014年初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则考查了“基层文化发展”的主题。

第二,在题目设计上高度效仿当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历来都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后的2~4个月举行,因此,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试题,尤其是申论在材料和题干的形式上都或多或少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影子。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概括两种思路并且分析这两种思路的题目。其中第3题有两问:(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在2014年的浙江省公务员考试中,申论也出现了类似的题型。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第2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材料中有两种不倾向性的观点,请对这两种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超过500字。可见,这两个题是非常相似的。

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以D部长访谈形式出现。无独有偶,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材料也以对王主任、张处长、李教授访谈的形式出现。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最后一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巧合的是,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最后一题:请以“蓝图”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写作题要求“视野开阔,见解深刻”,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二题当中也要求“视野开阔,思路清晰”。

有上述对比,不难发现,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模仿是客观存在的,这启发我们,在准备浙江公务员申论考试时,密切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备考策略

(一)得申论者得天下,绝不能“重行职,轻申论”

长期以来,公考大军们总是想当然地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作为突破公考的首选,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技巧,申论考能力,突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很容易,突破申论难上加难,准不准备无所谓。然而,实践却一再证明,恰恰相反,申论才是真正的考实力和竞争力,得申论者得天下。笔者曾见过一些部委的面试名单,进入面试并最终被录取的考生,无一不是申论的高分得主。这是为什么?这是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本性决定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人力资源测评中的一个随机性、压力性测评形式。它的设计初衷就是为难你。表面看起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数学、推理、资料分析等客观题,似乎技巧性很强。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准备好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恐怕要熟练掌握几百个公式和上千个方法,等我们把公式和方法记住了,光判断用什么方法就得费些工夫,最终还是做不完。而申论则刚好相反,只有四个题,方法加起来不超过十几个。只要基本功过硬,结合材料,仔细揣摩,熟练掌握三遍四步法、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分析问题的基本套路,申论高分就不是梦想。当然,这里并没有任何否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也没有让大家放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意思,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要好好考的,它毕竟是个硬门槛。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把申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要忽视申论。而申论准备的关键则是在战略上对申论思维的训练,在细节上对解题技巧和写作规范的训练。

(二)基本理论了然于胸,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公务员作为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对当前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解。政治理论素质是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之一,申论考试首先是对考生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查。申论是针对特定事实,概括事实、分析原因和提出对策的文体。对特定事实和实际政策的熟悉程度决定着申论文章的成功与否。其中的“特定事实”无非就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现象和问题,其应对方案无非就是各类媒体在现实生活所竞相报道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积累,准确领会各种热点理论,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对于准备申论考试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热点问题的现状、根源和应对措施保持足够的敏感。当前,尤其要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如经济方面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政治方面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等;社会方面的就业、保障、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文化领域的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充分掌握热点理论和问题对于快速吃透材料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了文化发展规划问题,如果考生能对2014年出台的《国家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所了解的话,第二题——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就易如反掌了。

必须强调的是,对于理论和热点的掌握,要以理解和领会为主,决不能死记硬背,甚至当成现成的答案顶礼膜拜。

(三)多管齐下,做好资料储备

要准备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就必须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下面向大家推荐几种:

1.《半月谈》和《理论热点面对面》是参加申论考试的必备资料

《半月谈》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份理论刊物,紧贴热点理论和热点问题,便于携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备考申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每期《半月谈》开篇文章“半月评论”大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模仿价值。我们建议各位购买《半月谈》杂志,或登陆新华网的半月谈频道进行浏览。

《理论热点面对面》是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也是非常好的备考资料。《理论热点面对面》(2014~2014)在内容上,不仅直面现实问题,而且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该书是一部精心选题、精心撰写、精心设计、精心编排的高质量理论读物,说理透彻,可读性强,是准备申论考试的重要辅助材料。

《半月谈》的实事性很强,《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针对性很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申论教研室的钟君考试建议大家要把2014年至2014年的三本《理论热点面对面》都买全,细心的人会发现,历年从国家公务员考试到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主题都能从《理论热点面对面》上找到。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这两种通俗的理论读物一定要目的明确,具体来说有三个目的:第一是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第二是拓宽理论视野,第三是优化语言表达。

2.中国政务信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都是很重要的网络资源。新浪网上我的博客(/zhongjunht)上也有一些比较及时并且有用的资料。另外,也可以上QZZN等论坛上去看看。不过论坛里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东西确实有,但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很多。大家上论坛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批判的眼光去看论坛上的信息。要是缺少辨别力,论坛的副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3.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和浙江省政府的重要文献也要了解。十六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成为指导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思想武器。因此,准备申论考试必须要对中央十七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从根本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有所认知。

4.如果条件允许,每天要坚持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坚持收听中国之声的新闻频道(FM106.1)。《新闻联播》是中国最权威、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看《新闻联播》要掐头去尾,前面的领导人外事活动不用看,后面的国际新闻不用看,中间对热点分析的报道是最经典的,关注《新闻联播》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定位和定性,对写作的立意非常有帮助。《焦点访谈》整个节目的编辑思路就是写申论的思路,问题、起源、原因、对策,二者非常像。FM106.1信息量非常大,并且有很多深度的点评。

(四)由修改文章入手,培养语感

申论语言一定要规范,避免大实话、大白话,或者杂文式的语言。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有其特定的文体特征、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对于考生来说,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考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把握申论文章的结构比较容易,但要在短时间内掌握申论的写作规范则有一定难度,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规范的语言表达上。通过短期的培训,写作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这是因为写作有一个语感的问题。语感的形成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建议要像学习英语一样学习申论语言,通过熟读甚至背诵“半月评论”等申论写作范文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培养语感应该从修改文章做起。首先是要学会修改文章,由修改到背诵。这个很重要,不要急于去背诵。在阅读过程中,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文章,要先按照申论规范的式样把它修整成范文,然后来背诵,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你的语言实际上就已经有所提高了。

(五)勤于动手,真题就是硬道理

勤奋是突破申论考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备考中,一定要注意多加练习。练习什么?练历年真题,不问姓“国”姓“地”。只要是真题就去做。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真题无论是主题的选择、材料的筛选,还是题目的设计都经过命题专家反复讨论和推敲出来的,非常严谨,答案和材料有极强的对应性,基本上不会有歧义,而且在解题上有技巧可循。二是各地真题考查的内容有可能是重复的。地方考过的不代表国家公务员考试不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过的不代表省考不考,有的时候这个省考了,不等于那个省不考。例如: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保障、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这些热点都是各省多次考查的重点。因此,准备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练一下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其他省市的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也是非常必要的。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9

申论考试是模拟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的能力型考试。考查考生能否在这种模拟行政行为中体现出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能否以明确的自我身份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将明确的意图(问题、分析过程和结果、解决方案等)传达给你明确的受众(领导、同事或行政对象)。

从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来看,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绝不是求新求特的个性化考试。申论文章本身就是四平八稳的现代八股,具有中庸、平和、凝重、沉稳的风格,绝不需要凸现个性。“中庸”的考试,导致我们的申论热点不可能突破“中”的特点,具体就体现在申论热点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选材是中等热度的,是中性的,同时又是中观层面的。

一、中央精神

申论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殊的考试性质就天然地要求其主题必须贯彻落实(至少是体现)党中央的基本精神和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自2014年以来,申论每年的主题都属于近3年的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和政策焦点,反映着复杂而又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问题多来自党中央和国务院近3年出台的重要文件。例如2014年非典事件的深刻教训之后,中央着力研究解决突发公共事件问题,并于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当年国考即2014年国考申论就考查了突发公共事件问题。

201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解决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等问题。2014年国考申论就考查了规范用地问题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开发工作方案的通知》,10月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七大报告,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2014年国考申论就以怒江水电开发为切入点考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2014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中国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土地流转问题上的政策调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的国考申论,就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2014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所以,2014年对这一问题的考查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就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来看,会成为2014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问题的,可能有: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何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就业、新型医疗改革、新农合、新农保等);如何促进产业振兴(尤其是文化产业)等等。

二、中等热度

申论考试,总是以社会热点为依托,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和基本素养。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或者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当前最重大的热点理论问题,无疑就是科学发展观,因此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问题,都有可能考到。从历年国考的真题来看,恰恰反映了这一特点。2014年国考申论考查了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土地征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生态文明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问题(重点是粮食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着最重大的热点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而展开的。以当前重大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依托,选取具体的切入点进行命题的方式已经成为申论考查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主要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

但是,申论的选材不一定是当年最热的问题。首先,最热的问题,社会关注度高,考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其有个全面的了解,对该问题也可以发散出其他更高更大的问题。因此,选取这类最热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区分度小的结果,这样就不利于选拔能力强、素质好、知识面广的考生。另一方面,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申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不成熟,考点不在于你能不能有效地真正地解决某一个特定问题。没有定论的问题,一般不会考到。

因此,关注中等热度问题的意义可能会更大。中等热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前两年的热点问题和当年的非最热问题。因为前两年的热点问题,反映了人们的关注度,说明该问题的影响面;同时,该问题很有可能已经基本解决了,因此,可以作为考查公务员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考试素材。当年的非最热问题(当然中央已经下发解决方案了),可以有效地选拔出那些广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考生。

三、中性话题

作为一种严格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形式,申论试题的背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都已有定论。一般不会涉及过于敏感的问题。因为申论考试不是单纯的知识型考试,也不仅仅为了特定和具体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主要是试图通过以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考生的答案,了解考生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政府部门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某一问题争议太大,说明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没有明确清晰的解决思路,所有人都在观察,都在慢慢摸索,逐步认识和解决。如果申论考题涉及到这类问题,不同的考生就可能会发表南辕北辙的观点,将无法真实地考查出考生的素质和能力。

申论考试的试卷需要专人去评阅,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考生如果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评阅试卷时很有可能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考生的最终结论,而忽略了考生分析论证的过程。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没有必要去浪费过多的精力于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正在发展、解决思路还不清晰的问题上。

另外,一切特定领域的问题,考查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如纯政治类问题,大致包括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如何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如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如何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如何推进“一国两制”的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如何发展对外关系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问题等。但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包括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应该有所关注。考试大论坛

四、中观层面

应试者来自各个领域,公务员本身也不是“通才”或者“专才”,申论考试命题者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会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法拉开档次,只能做表面文章,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的问题,比如如何确定某一种食品的检测技术或者某一种药品的销售价格,这样的考题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专才,这样会造成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体现广纳贤才的初衷。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因此,“申论”题目必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紧迫性的热点问题。素材还具有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考查对象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材料会有补充说明,要注意后面可能会有参考文献。

申论热点问题范文篇10

申论考试是模拟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的能力型考试。考查考生能否在这种模拟行政行为中体现出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能否以明确的自我身份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将明确的意图(问题、分析过程和结果、解决方案等)传达给你明确的受众(领导、同事或行政对象)。

从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来看,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绝不是求新求特的个性化考试。申论文章本身就是四平八稳的现代八股,具有中庸、平和、凝重、沉稳的风格,绝不需要凸现个性。“中庸”的考试,导致我们的申论热点不可能突破“中”的特点,具体就体现在申论热点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选材是中等热度的,是中性的,同时又是中观层面的。

一、中央精神

申论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殊的考试性质就天然地要求其主题必须贯彻落实(至少是体现)党中央的基本精神和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自2014年以来,申论每年的主题都属于近3年的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和政策焦点,反映着复杂而又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问题多来自党中央和国务院近3年出台的重要文件。例如2014年非典事件的深刻教训之后,中央着力研究解决突发公共事件问题,并于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当年国考即2014年国考申论就考查了突发公共事件问题。

201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解决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等问题。2014年国考申论就考查了规范用地问题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开发工作方案的通知》,10月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七大报告,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2014年国考申论就以怒江水电开发为切入点考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2014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中国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土地流转问题上的政策调整,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的国考申论,就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土地问题和粮食问题。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2014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所以,2014年对这一问题的考查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就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来看,会成为2014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问题的,可能有: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何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就业、新型医疗改革、新农合、新农保等);如何促进产业振兴(尤其是文化产业)等等。

二、中等热度

申论考试,总是以社会热点为依托,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和基本素养。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或者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当前最重大的热点理论问题,无疑就是科学发展观,因此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问题,都有可能考到。从历年国考的真题来看,恰恰反映了这一特点。2014年国考申论考查了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土地征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生态文明问题,2014年考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问题(重点是粮食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热点问题都是围绕着最重大的热点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而展开的。以当前重大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依托,选取具体的切入点进行命题的方式已经成为申论考查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主要趋势。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

但是,申论的选材不一定是当年最热的问题。首先,最热的问题,社会关注度高,考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其有个全面的了解,对该问题也可以发散出其他更高更大的问题。因此,选取这类最热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区分度小的结果,这样就不利于选拔能力强、素质好、知识面广的考生。另一方面,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申论考试主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不成熟,考点不在于你能不能有效地真正地解决某一个特定问题。没有定论的问题,一般不会考到。

因此,关注中等热度问题的意义可能会更大。中等热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前两年的热点问题和当年的非最热问题。因为前两年的热点问题,反映了人们的关注度,说明该问题的影响面;同时,该问题很有可能已经基本解决了,因此,可以作为考查公务员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考试素材。当年的非最热问题(当然中央已经下发解决方案了),可以有效地选拔出那些广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考生。

三、中性话题

作为一种严格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形式,申论试题的背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都已有定论。一般不会涉及过于敏感的问题。因为申论考试不是单纯的知识型考试,也不仅仅为了特定和具体问题的结论而考试,它主要是试图通过以考题的形式,通过审阅考生的答案,了解考生的思维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题往往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而且政府部门已经有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而某一问题争议太大,说明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没有明确清晰的解决思路,所有人都在观察,都在慢慢摸索,逐步认识和解决。如果申论考题涉及到这类问题,不同的考生就可能会发表南辕北辙的观点,将无法真实地考查出考生的素质和能力。

申论考试的试卷需要专人去评阅,如果考题争议太大,阅卷人和考生如果持有针锋相对的观点,那么评阅试卷时很有可能有失客观,倾向于否定考生的最终结论,而忽略了考生分析论证的过程。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没有必要去浪费过多的精力于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正在发展、解决思路还不清晰的问题上。

另外,一切特定领域的问题,考查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如纯政治类问题,大致包括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如何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如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如何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如何推进“一国两制”的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如何发展对外关系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问题等。但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包括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问题,应该有所关注。考试大论坛

四、中观层面

应试者来自各个领域,公务员本身也不是“通才”或者“专才”,申论考试命题者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会设置过于宏观或微观的考题。过于宏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应试者夸夸其谈,空喊口号,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法拉开档次,只能做表面文章,无法体现应试者的真实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达到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过于微观的问题,比如如何确定某一种食品的检测技术或者某一种药品的销售价格,这样的考题选拔到的人才可能只是某个领域的专才,这样会造成公务员考试既有失公平,又无法体现广纳贤才的初衷。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因此,“申论”题目必定是“中观”的,出题者往往选择兼具广泛性、现实性、紧迫性的热点问题。素材还具有非专业性。申论考试的考查对象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对于某些重要概念,材料会有补充说明,要注意后面可能会有参考文献。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申论的材料无论是中观的还是微观的,反映的都是宏观问题,考生在申论复习中都要把握宏观政策,要在宏观政策和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去关注现实,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