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53

教育案例论文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1

在教学中,各级各类干部教育机构普遍采取了案例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对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但就当前的情况看,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是授课人往往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案例,因此讲起来总有点雾里看花,隔靴搔痒,影响了学员对案例的吸收。

其二是在案例的选择上,陈旧的、简单的较多,而新鲜的、复杂的较少,使得学员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必须解决由谁来讲和怎么讲的问题。以往的案例教学大多采取由干部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来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大多数专职教师本身没有更多的党政机关和基层的实践经验,仅有的实践经验是通过挂职获得的,这和长期在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来比,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学员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看文件机会不多的人给整天有机会看文件的人讲文件精神,很少去国外的人给经常出国的人讲国外情况,没有当过领导的人给当领导的人讲领导艺术。”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短板所在。后来,为弥补这一短板,采取教师出题目,学员互相“教”的方法,即学员在相互讨论中,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初衷虽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不明显。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忽视了学员间的心理作用,学员们资历相仿、年龄相当、职务相近,互为人师,抹不开面子,难以把问题说透,又缺乏具备实践经验的老师的指导,最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可以试请具有党政机关和基层丰富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担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案例式教学课主讲教师的做法。尤以在人大、政协任职或退休的领导干部为优先考虑对象,因为他们时间相对宽裕,且从政经验比较丰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作为案例来组织讲稿,教给学员,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而且,所举案例的新鲜度、多样化和复杂性,肯定是目前书本上的案例所无法比拟的,在引导学员分析、讨论时,无论是案例的背景介绍,还是事件的发生、发展、应急处理的方案及其结果等,都具有目前干部教育机构专职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从政经验,从政风格,也能极大地丰富学员的视野。案例处理的结果,还可以引发学员讨论,最终的答案不一定是已经处理过的结果,可能在讨论中还会发现更好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这样,在不断的分析、思辨中,学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这比只讲大而化之的原则和原理管用得多。教师的任期应以至少一个学期为好,可保证课堂内容的连续性,课时可根据班次的长短进行分配,短训班安排的课时应少些,长训班安排的课时可适当多些,并尽量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这样有利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充分结合,效果会更好;学科可按各人讲述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共管理、经济、政法、党建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这些教师退休后大多是赋闲在家,作为长者,是愿意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年轻人的,通过这种授课活动,既能使年轻的领导干部受益,少走弯路,也能使老同志感到自己尚有余力,能够继续发挥光和热,同时又便于使老同志了解目前各地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能力、学术水平,以及各地区、各部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人大、政协的工作中,便于提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议案,可以说,一举多得。

作者:李宁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2

(一)教育目标不适应时代要求

我国高校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熟练的会计核算型人才,单方面的向学生教授会计专业知识,可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对会计信息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致使我国高校在传统会计教育目标下培养的会计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自我国加入WTO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除过具有专业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之外还必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会计的法律法规、掌握国际商务法则和相关文化背景以在国际交往中能够熟练自如进行处理经济信息工作。同时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还必须注重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二)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关注理论教学,极其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众多,归结起来首先是高校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高校只重视如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只重视如何按照学校要求的教学任务按期进行课堂教授以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且近年来高校扩招致使教师的授课量不断加大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就是我国高校教育依然还是应试教育,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获得较高的分数只能硬性的背诵记忆课本的概念定义;再者就是学生很难有实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企业注重的是自身的利润和市场效益根本不愿接受无法胜任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实习。

(三)教学方法僵化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过程中多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师只能在规定的课堂时间极尽可能的进行讲授,无法充分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更无从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在众多高校上课时教师一言堂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讨论。当打开会计教材每一章节会计作业的问题时都有一个唯一正确已经完成的正确答案;等到考试之时就是让学生将这些答案死记硬背下来即可;此种高校会计教育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只会和数字打交道,只会处理固定死板的问题,无法适应非确定情况下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重塑会计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必须要与时代的特点与时俱进,其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过硬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此类素质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亦需要学生掌握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法律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此类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了学生在会计专业中的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不是单一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需要是不同的,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要有通用、专业、学术和应用的类别之分,根据社会和企业不同的需求来侧重点的进行会计教育目标教学的制定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专业要求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管理技能,其中包括很多非常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和规范规则,其应用能力必须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够快速的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故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学环节上必须要注重以下环节,一是要增加实验课,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要加大对实验课的投入力度,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以真正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加大会计实训的力度,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尽可能从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弥补高校会计教育实际能力缺乏的问题,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会计专业学习的实际运用能力。三是保持好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建立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关系,保持学生能够稳定长期的在此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同时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其中实习锻炼或勤工俭学,不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来源。

(三)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我国高校会计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共同欢迎,案例教学的主要优势首先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老师填鸭式灌输变成主动投入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在真实的案例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通过案例教学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是与具体的实际事件紧密联系而进行的,学生能够直接的获得很多相关的经验和方法;再者就是案例教学使一个问题的答案多元化,使学生在实际具体的问题面前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可行性的方案和解释,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比如以分析我国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时,采用会计管理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固定资产、财务状况和管理水平等都与此密切相关。只有在这样案例教学下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在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结束语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3

【摘要】伴随着财税法在经济法中的凸现,财税法学逐渐为学者和政府所关注,而坚持权利义务这一基本线索并辅之相关知识的学习才是财税法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传统法学教育弊端所致,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改进财税法教学,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机会以保证财税法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财税法权利义务实证分析

一、财税法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预经济的行政性手段逐渐为政府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财税、金融等间接性手段对国家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因此,不仅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视,我国的国民也对其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而这一热情一方面是来源于财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财税与国民生活紧密程度的增强,加之人们逐渐对于税收本质认识的加深,更是给了财税法的发展以强大的动力。

在国外,税法对于国民的影响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谚语所讲: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税收。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税法的教学和研究也是颇为重视,不论从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数量还是开设的学时,以及所讲的内容方面等等,都是我们所不及的。诸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的税法的设置位居国家众多项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学要求申请法律硕士课程(MasterofLawsPrograms)的申请者,必须是已经修读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等课程。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将税法作为一门强制性的课程来设置,只是在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与之相比,我们财税法课程的开设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税务类院校)都是极为有限的,税法课的学时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是54学时,且讲授的内容很多的涉及到财经类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对于财税法学的研究和法学所特有的权利义务并为被其所重视。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经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和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成为社会民众的最强音,而且也成为当权者致力实现的根本愿望;它不仅以显赫的文字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它将不再是中国人的梦,也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和中国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行动。[1]随着“依法治国”思想的树立以及该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在各个领域中不同程度的贯彻,相应的财税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财税法治建设成为我国财税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但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标,无法可依只会导致法治建设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从何而谈法治!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人们尊中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质势必影响到整个法治的进程。这种影响是最基础的,没有权威的、有预见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现实的。

伴随着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并成为一门显学为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所关注。财税法人才的培养是财税法治进程中的必备环节。而作为我们这些法学的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仅仅对财税法有一个比较粗浅的、单一的学习,对于今后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薄弱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极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证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树,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二、财税法学教学应以法学特有的“权利义务”角度为根本研究路径

现今全国开设税法或者财税法的课程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一比较大的提高,但是设置的课时却是极为有限的,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学校是54学时,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今对于财税法或者是税法的讲授很多的时候是以财政、税务、税收以及会计知识为主的,对于法学知识的讲授却是非常有限,从财税法或者税法基础理论的探讨更是如数家珍,对于权利义务线索的把握和灌输确实不足的。财税法和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等之后虽然会有交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两门学科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正是法学学生和财政、税收学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权利义务是我们学习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路径。而从笔者自身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在本科阶段对于财税法知识的了解和接受不仅有限,而且偏离了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的把握,所以在理论根基上并不是扎实的;同时,对于一些财政、税收、会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又使得我们在实务中不能运用自如,出现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财税法课程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基本路径进行研究,运用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深入探究;其次,财税法学相对于法学的其他部门法应用方面更为频繁、综合性更强,因此,研究财税法的学生势必要辅之以一定的财务会计和税收学知识,这也是专业型人才培养。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它相抵触,财税法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公共财政、税收法定主义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随着对财政和税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于财政、税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公共财政这一服务于市场的财政,是将财政活动限定于服务市场的范围内,避免财政供给的不足或是过量,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财政活动的适度适时是我们财政活动的目标的;而税收作为一种侵犯国民财产的手段,更是将其定位于“债”的属性,是国民为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对价。纳税不是义务性的进贡,而是获得相应服务的方式,纳税人权利的意识不断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权在各个领域中的落实和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财产权的理论支持。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种种情况无不表明,对于财税的研究从法学角度进行探究,对于权力的监督,权利意识的树立意义颇为重大。因此,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是要把握这一根本的线索,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税收学等方面研究的显著方面。因此,从法理学和宪法学、行政法学的角度切入,从更为广泛的背景下研究财税内容,势必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化。正如,日本学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阐述的税法并非是“征税之法”,更是纳税人据以对抗、制衡国家课税权的“权利之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则是另一全新的视角,权力和权利的研究也是我们在以后学习中所应重点关注的线索。

此外,要密切加强对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等基础性知识在财税法中的具体的研究,尤其是该学科所特有的内容的研究。

同时,在自己的一些实习或者是实务操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法学知识对于研究财税法是远远不够的,财税法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表明:必要的经济学、税收学以及会计学知识的积累,是深入研究财税法的理论问题以及实务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认识的研究最终势必要运用于实践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促进的,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认识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是无效的,结论正确与否要得到检验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到实践中去,特别是像财税法这样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

我们不少研究财税法理论的学者或者以税收学位基础简单的附加法学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或者是从法学理论对此进行探究却忽视了财税法本身固有的财税经济方面的知识,总是给人以各行的感觉,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专业的角度对此深入研究,势必要辅之财政、税收以及会计方面的知识,真正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该学科。

财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素质的积累过程,是多领域知识兼备的人才。当然,财税法的讲授必须坚持“权利义务”、“权力权利”等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这一根本要求,相关知识的具备是该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素质,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应该有所侧重。

三、财税法将案例教学与实务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财税法课堂的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总论部分许多理论的介绍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体到之后许多具体内容的讲授,仍然不能脱离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只有一种抽象、宏观的概念,对于数字、公式的机械的接受,对于以后的实践并无多大的意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财税法课程之后,仍然对一些基本税种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从教学方面是失误的,而就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没有丝毫获益的,只是机械的或者迫于考试等压力记忆,过后就没有丝毫的印象,这是许多学生学习过后的真实体会。因此,有不少教师讲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入,通过一个个切实具体的案例对具体税种进行讲授,不仅形象具体,同时真正使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促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记忆效果。

财税法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以案例作为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从中形成各自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法学这一应用性学科体现的真真切切。财税法学当然具备这一特点,并且具有更为频繁的实践性。但是,在我们现在财税法学教学中还没有充足的案例,虽然不少的学者为搜集财税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们案例教学成为可能。然而,笔者以为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丰富各异的,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多种冲突,和法律规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先讲述一个结论,再为此寻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然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证该结论,但是这并不利于法学的研究,也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现实中非典型案例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笔者以为,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具体化,对实务性的操作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于案例所要证明的理论加以检验,这也是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丰富案例、拓展视眼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鉴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栽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中开设律师实务、毕业实习等,很多学校的法学院系还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的人作为兼职教授,讲授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这无疑是一种值得采纳的教学方式。财税法教学也同样,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人员。笔者以为,我们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真正给学生以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保证在毕业之时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当中。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问题;案例教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大四这一学年面临着实习及就业的压力,许多学生真正花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再加上本专业的尴尬处境——真正对口的实践机会并不多,更加大了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的难度。董淑慧(2016)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208篇毕业论文为例,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论文选题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情况,且汉语本体研究、纯文学研究以及中华文化研究比例偏高。刘弘、杨欣怡(2017)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genreanaly⁃sis),发现华东师大本科生撰写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引言结构存在着头重脚轻,复合语步较多等问题。笔者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经历也发现,每一届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因此,本文打算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谈谈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试图从案例教学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1.正文前存在的问题

1.1主标题的问题。主标题即论文的题目,应该扼要、简明、有吸引力,必要时可以添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强调。此外,还要求能体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本科生毕业论文主标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冗长不简明;大而含混;谦辞滥用等。案例一:《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Ⅱ)》(第2版)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词汇匹配研究①此标题中,像“中级”“Ⅰ、Ⅱ”“第2版”等涉及到教材的水平等级、册、版次等的信息并非关键信息,可以放到正文中加以说明,不一定要体现在标题里,以免造成标题过长。案例二:浅析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障碍作为平时写的小论文,我们可以“浅析”“试论”,不过作为学位论文的标题,最好避免用这一类谦词;其次,标题中的关键词“汉语写作障碍”涵盖了留学生在运用汉语写作各种文体时遇到的障碍,包括的范围比较大,要论述的对象比较含混,而论文实际上只拟探讨留学生在参加HSK六级作文考试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因此综合以上两点,上面的标题若改为“留学生HSK六级写作障碍研究”可能更好一些。1.2摘要的问题。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应该简洁地展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论和意义等。周小兵(2017a)指出,“好的提要①,读者看完后,能基本掌握论文内容,基本判断是否有研读全文的必要,基本了解这篇论文是否对自己的研究有参考价值。提要应该包含论文最核心的材料和观点。”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不简洁,把一些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二是简单罗列各章标题和主要内容,没有总结出论文的主要观点或结论。以下是一篇毕业论文初稿的摘要:案例三: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外国人希望学习汉语。进入21世纪,更是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潮,快速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新形势向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类汉语口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口语教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口语教材,表现出对教材研究的缺乏。《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汉语纵横(会话课本1)》则是留学生本科必修课系列教材,这两本口语教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通过这两本口语教材的比较研究,呈现当前口语教材的编写现状,并试着探讨其优缺点,为日后的口语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参考。(《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与《汉语纵横》比较研究)在案例三中,“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的缺乏”这135个字,本来适合出现的位置应当是正文的引言部分,放在“惜字如金”的摘要里是很不合适的。而这段摘要的后半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呈现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的,但却只是泛泛地说“呈现当前口语教材的编写现状,并试着探讨其优缺点”,读者还是不知道通过这两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像这样简单说明论文主要内容的摘要,在功能上与学位论文的目录是重复的。1.3目录的问题。目录的问题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文章结构的问题,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写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论文目录要求逻辑清晰、结构匀称、标题简洁、形式整齐。本科生论文目录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论文主标题与目录中章标题或节标题相重合;结构不匀称,某些章节的内容过多;逻辑不清晰,某些章节的内容互相牵扯包涵;章节数太多,重点不突出。案例四:有一篇论文的标题是《马达加斯加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以菲亚纳兰楚阿教学点为例》,其文章目录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学习动机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菲亚娜兰楚阿教学点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第四章影响菲纳教学点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五章……论文主标题的内容应该能涵盖论文各章标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下位关系,而不应该是逻辑上的平等关系,可是细看案例四的第三章的标题“菲亚娜兰楚阿教学点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只是从形式上对论文的主标题“马达加斯加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以菲亚纳兰楚阿教学点为例”进行重述而已,语义上几乎完全重合。案例五:论文《留学生HSK六级写作障碍研究》目录:一、引言(一)研究现状(二)问卷设计二、调查结果(一)构思定型阶段写作障碍:1时间方面;2词汇方面;3材料理解方面;4心理方面(二)谋篇写作阶段写作障碍:1文章内容方面;2句子选择方面;3语法方面;4写作练习三、结语可以看出,该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就一章,所有的内容全部堆积在这一章里,使文章的内容分布极不均衡,其实完全可以把第二章拆分成两章,使文章从总体结构上更加匀称一些。案例六:论文《新HSK六级考试中的成语研究》目录第一部分:引言: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汉语教学大纲和权威教材中成语收录情况的调查分析1、《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分析2、《新HSK考试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分析3、对外汉语权威教材中成语的收录情况分析(以《发展汉语》、《博雅汉语》为例)第三部分:《HSK真题集》五套样卷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分析1、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2、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分析(出题点)3、新旧《大纲》的成语收录与样卷的成语考察之间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教学建议及学习策略案例六的研究对象是新HSK六级考试中的成语,各部分都应该紧扣这一主题。第二部分对汉语教学大纲的成语收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理解,因为要知道考试试卷中成语的出现是否与大纲吻合,超纲率是多少等,就要把“大纲”和“试卷”进行对比,但是本部分还对权威教材中成语收录情况进行分析则显得不太必要,相反,倒是可以把第三部分的第3小点移上来放到第二部分,使第二部分的主题重点放在解决“大纲”和“试卷”成语的对比问题。论文第三部分的主要问题在于下级标题太空洞,“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统计”“阅读部分中成语真题的分析(出题点)”,这样的标题让人读完以后,还是不知道作者想做什么,是如何去统计,对出题点进行分析又是如何操作。这些问题实质上都反映了作者头脑中对于整个论文的构架还不甚清晰,以致各部分之间内容互有牵扯、小标题表示的内容含混不明确。

2.正文及参考文献存在的问题

2.1文献选取的问题。文献的选取是进行研究现状陈述、文献综述的基础。另外,文中为了证明某些观点,也需要相关文献的支撑。本科生毕业论文关于文献的选取这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选择的有些文献学术质量令人质疑,比如要界定一个重要概念,不去认真查有关专业参考书,而是随意地引用“百度百科”;过多地引用尚未在正式刊物发表的硕士论文,如本人指导的一篇论文《柬埔寨暹粒地区汉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以未来光明国际学校为例》,一共7篇参考文献中,有6篇是硕士论文。一般来说,我们要尽量选取重要刊物上的论文。只在网络公开的硕士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引用时要慎重,应在认真研读后确定值得参考,才列为参考文献;且引用数量不宜过多。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常引用一些质量不高的期刊文献。案例七:某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围绕“程度补语”而选取的部分文献《浅谈现代汉语极限性程度补语的XX》,科技经济XX,20XX.《网络新兴极性程度补语“XX”XX》,XX语文,20XX.案例七的第一则文献,明明是一篇研究语言本体问题的文献,却出现在以“科技”“经济”为主要领域的杂志上,这样的文献引用时应特别谨慎;第二则文献,确实是发表在语言类期刊上,可是细查一下这本刊物,竟是一本旬刊。语言类专业期刊的周期一般是双月刊或者至少是月刊,引用类似的周刊、旬刊、半月刊之类的期刊,尤其要注意判别文献质量。2.2文献综述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要有文献综述,不仅让读者对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也让写作者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从而使研究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研究。周小兵(2017b)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常见的毛病里,有两点也是该专业本科生常出现的问题,即:(1)只述不评。每个论著介绍一两句,说它研究了什么,没有自己对文献的客观评价。(2)没有建立关联。既没有阐释前人的研究对本研究的启发,也没有指明自己需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哪些问题。除此以外,本科生毕业论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比如,完全没有文献综述,直入研究正题;不知道文献引用的基本格式和规范,不会对文献进行分类介绍,以及在介绍文献时不注意区分应该重点介绍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和只需一般提及的文献,平均用力等等。案例八: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就专门研究某一系列教材来说,《口语速成》还是一套比较热门的教材。周婉梅(2011)将《汉语口语速成》系列评价为短期汉语口语教材的经典之作。曾玉(2008)从教材的针对性及编写原则、词语与词汇量的选择、课文的趣味性以及课文的难度四方面简要评析《口语速成》。黄方方、孙清忠对《汉语口语速成》课文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崔秀霞(2013)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依据,比较分析了《口语速成》和《汉语初级口语》(下册)。李镮(2014)从课文、词汇、语法等方面将《汉语纵横》和《发展汉语》(初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口语速成》系列教材的研究还是有不少,而《汉语纵横》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并且,目前还尚未有就教材本身,对《口语速成》以及《汉语纵横》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与《汉语纵横》比较研究)案例八中,文章的主题是要对《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和《汉语纵横》进行比较。作者一共介绍了五篇相关文献,既没有分类,也没有选择一两个文献进行重点介绍。其实前三篇文献是一类,属于对单本教材的研究,后面两篇文章是一类,属于对相关教材的比较研究。此外,由于没有对这些文献进行评价,所以也看不出这些文献与作者将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联,仿佛是为了综述而综述。虽然该文献综述第二段似乎也谈及了为什么要对这两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任何一个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少或研究成果少,而只在于该项研究有其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2.3格式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有基本的格式规范,比如每个自然段首要空两格、语句通顺连贯、无错别字、字间距和行间距以及页边距等既要合适又要统一,不随意换行等等;涉及到引用作为分析对象的语料,一般用不同的字体(如果正文是宋体、语料用楷体)显示。但是即使在一些毕业论文定稿中,还常出现这些方面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方面易出现不规范问题的还有图表、引文的标示及参考文献。对于图表而言,常常出现图表的左右边距超过正文的左右边距;图表不居中;没有图题或表题;或者图表没有编号,以及图题或表题的位置不居中等等。在先说明出处后呈现引文时,很多本科毕业论文作者不知道采取“作者(年份)”的格式。案例九:赵新燕(2000)在《海外华裔儿童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中提到编写儿童汉语教材应注意:教材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标准中文》与《轻松学中文》练习册比较研究)案例九中,介绍引文的出处时已经标明了作者和年份的信息,如果读者对此文献想进一步了解,只需要按照这些信息去参考文献中即可找到这条文献,了解到更多的相关信息,因此没必要再出现文献标题。参考文献提供的信息,必须清晰、准确。对于某一条参考文献,如果读者觉得有需要,能较容易地根据该参考文献提供的信息找到该文献。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的问题较突出,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不标出文献标识码,或者漏写错写标点符号、期刊文献的刊期等等。案例十: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1]王恩界,武玉香篱,范氏清平.汉语学习动机、策略与汉语水平的关系研究—基于越南汉语学习者的调查.《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6月第3期[2]齐文喧.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交际性练习考察研究——以《汉语口语》和《汉语口语速成》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3.[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按照一般期刊的参考文献格式,案例九的第一条参考文献漏写了文献标识码“[J]”,刊物《扬州大学学报》在参考文献里一般不需要加书名号,后面也只需要以“年份(刊期)”的形式标明刊出的时间信息;第二条参考文献是没有标明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第三条参考文献中,专著《现代汉语通论》并不需要加书名号,而且出版社前一般要写明出版社所在地,专著的时间信息可以只写到年份为止。

3.案例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上文只是选取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成稿中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还是有必要加强写作教学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的讲解。在讲解具体的学术论文行文规则时,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使讲解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规则层面,让学生能明白地了解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哪些做法是符合要求的。央青(2011)指出,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以案例为范例,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案例促反思。案例十一:本文对《新HSK词汇大纲》、《HSK六级真题(2014版)》的五套样卷中出现的成语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套样卷出现成语为67.8个,当中约七成为超纲成语词汇;阅读部分对成语的考核力度最大。通过对样卷的具体试题进行分析,从命题角度及命题选项的设置两方面入手,得出结论:(1)语义理解在成语试题命题中占最大比重,语法考核最少;(2)命题选项设置一般从成语的理性义、色彩义、具体用法这三个角度出发;(3)成语试题在命题上尚存在超纲词汇过多、分布随意、过于侧重考察语义等问题。据此,笔者对新HSK六级成语试题的命题及成语教学提出一些具体建议。(《新HSK六级成语的研究》摘要)比如,我们在讲本科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时,可以首先给学生两则摘要的案例,如(上文的)案例三和案例十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两则摘要的构成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则摘要比较好?哪一则摘要不符合要求?为什么?由于这两则摘要有鲜明的对比,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容易地讲解清楚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淑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2]刘弘,杨欣怡.基于语步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研究类论文引言结构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02).

[3]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下)[J].国际汉语教育,2017(02).

[4]周小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设计与写作(上)[J].国际汉语教育,2017(01).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行业;协同;毕业论文;工程实践;教学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时间最长,持续时间跨越两个学期;其教学环节最多,要历经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毕业答辩等若干环节;其培养和考核的内容众多,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要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最综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掌握的点知识、线知识和体知识的综合考量[1],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基于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共识[3]。

一、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作为对本科生走向行业岗位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具有承前(综合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启后(对接行业需求)、开启职业生涯的作用。构建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内生动力来看,教育部自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到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再到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直至现在推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一直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贯穿上述政策链的核心关键之一,是要求高校重视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融合,促进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都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落实。从行业加大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需求来看,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未来行业将更加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气象行业对气象探测人才的需求为例:按照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支近1.5万人的综合气象探测(综合观测)人才队伍。气象探测技术是将大气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同相关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该行业要求其人才队伍必须在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特征,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也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承载。

二、构建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学校与行业协同合作的框架不成熟。构建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学校自我革新之外,行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关键因素。相较于欧美一些国家从法律制度和政策利益等多个维度,对行业(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做出的规定和引导,国内的行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律义务和社会公义[4]。单纯地从经济利益方面考量,行业同学校协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并不能对其产生较好的直接收益,反而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在高校未同行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大批量培养的人才对行业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也并未因此获得自身急需人才,因而行业参与协作的动力不足。所以,如何找准切入点,与行业建立协作框架是问题之一[5]。2.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局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一方面,高校引进人才多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许多引进来的教师本身并无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多重论文、轻实践,无法引导教师投入精力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纵然有高校引进了“双师型”教师,久而久之,在上述大背景下,其个人发展重心慢慢也会与行业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引进人才的诉求集中在学历、论文和纵向项目等方面,来自行业一线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与之不相适应,所以制约了行业人才向高校的流动[6]。现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高有限,外部行业的新鲜血液难以注入,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3.毕业论文研究对象不贴近行业生产实际。从来自某地方普通高校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调查中,采样分析了4522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数据。调查表明:论文中明确研究对象来自行业(社会)实践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21.36%;论文中明确是在行业(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38.46%。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论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实际脱节。4.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欠缺高效的信息平台。许多高校和行业合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推进乏力,既有上述的协作框架不成熟、行业缺乏动力等原因,也有操作层面上的缺乏管理平台和沟通渠道等原因。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既需要长时间(跨度两个学期),又需要面对多个主体(学校、行业、导师、学生等),还有多项重要指导和考核环节(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其日常的指导、监督和沟通工作更是繁复。如果缺乏一套运转顺畅的协作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很多工作开展起来都难以为继。这种管理不畅,也成为制约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成效的问题之一。

三、与行业协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1.立足行业构建协作框架。高校在构建协作框架时,应优先选择直接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协作共建,而非面向单个企业寻求合作。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具有更加全局和广阔的发展视野、具备更加宏观的掌控和布局行业发展战略的能力,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精准地嵌入整个产业链中,这既避免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性,也能提升毕业生在更加广阔的行业空间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达成框架性合作关系后,受益于其领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将更易于在行业内部署人才培养战略、更平滑地在具体项目中与业内企业对接,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地实施。同时,立足行业的协作框架,整合行业力量,更易获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及有利资源,对推动行业积极参与协作有显著作用。2.共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中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显现尤为突出,成为依托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短板。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专门聘请一批来自行业的兼职指导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相较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指导教师具有更直接的行业实践经验、更加敏锐地对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观察能力以及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关键工程实践能力等,这些经验和能力都是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工作重点培养的,恰好也是许多长期在高校教学的指导教师所缺乏的。因此,学校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时应该广泛地推行“双导师制”,即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行业指导教师,二者协作共进,相辅相成。由于行业指导教师的兼职身份而无法全职投身学校教学,故为使双导师制能持续有效运转,应该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做出明确分工: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训练学生了解行业技术前沿、熟悉行业生态、掌握关键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校内指导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生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体系、掌握工程技术基础、遵循论文撰写规范、按时参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环节等。3.构建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程实践案例库。要使学生掌握能在行业“落地生根”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应来源于有实际价值的工程对象,并尽量在行业工程实践的大环境下完成论文的研究撰写工作。为此,应建立起基于实际工程的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工程案例库,规范和引导论文选题工作,切实体现毕业论文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设案例库有多种渠道,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查阅和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实际进入工程现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选取与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构建工程案例库;应用现代化网络功能,构建在线工程案例库;等等[7]。通过构建工程案例库,学生可以更早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接触实际工程,高校和行业也可通过对案例库数据的长期跟踪,进一步归纳、提炼,借以掌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内涵。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8]。4.与行业协同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高效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协作框架、建立行业指导教师库和构建行业工程案例库,理论上可以较好地保障毕业论文工作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毕业论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教学内容众多,综合性的指导、培养和考核的环节繁杂,所以有效地建立协同机制、高效地推进协同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探索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一平台”是指一个平台,囊括了与行业协作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的全部管理与考核内容。“两协作”是指在一平台基础上,学校与行业协作、校内与校外导师协作,按照平台设置的各项流程和功能,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培养工作。“三通道”其一是指建立从设置导师库、案例库,到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等的全环节的管理通道;其二是指建立跟踪、监督各环节工作进展以及考核状态等全过程的监控通道;其三是建立学校、行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等的全方位沟通通道。通过平台,学校和行业在平台上交流数据、完成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论文的教学、考核等。通过建立平台,学校和行业能协同推动有关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能及时沟通指导方案和论文进展,学生能及时接收指导意见。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原本分散到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整合,将所有毕业论文的培养工作都纳入统一的平台中,所有的培养环节和指导、考核数据流转都有迹可循,从而改善以往与行业协作的落实主要依靠教师个人而不便于实时跟踪、监督的局限。通过多年的积累,平台的各项数据还有望为高校开展对毕业论文各级各类的评估评审提供宝贵的大数据支撑,对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与行业间建立协作共赢、通畅高效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行业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协作框架、共建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工程案例库、搭建“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管理机制等措施,将为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陶旭晨,余承海,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5,31(01):158-159.

[2]乔永民,李爱芬,韩博平,赵建刚.关于生态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思考[J].生态科学,2010,29(2):579-581.

[3]党亭军.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1):89-93.

[4]周宝玲,解媛媛,靳佳萍.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120-121.

[5]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6]姚旭.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80-82.

[7]王巧焕,张卫民,吉植强,罗跃.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的思路研究———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60-162.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6

叙说案例引出主意

教育漫笔往往是由一个详细案例作为由头。对这个案例的要求是:实在、生动、有新意。实在,就是案例有必要是日子傍边的确存在的,是自己所见所闻乃至是经历过的,而不是随意伪造的,或许道听途说的;生动,是指案例有必定的故事性,并且比较风趣,或许有经典细节的,可读性较强,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陈词滥调;有新意,指的是案例能折射出某种新的意向、新的认识,或许是一种新的现象的端倪。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这是一次区级优异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课堂展现活动。第三位上场执教的是一位年青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捐躯炸暗堡》。由于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教师为了调集情绪,生动气氛,她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繁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王聂卫平……待学生讲了一些崇拜目标后,教师反诘:“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简直异口同声地说“:教师崇拜。”一听这么规整的答复,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里登时爆发一阵哄笑。教师们为什么笑?笑学生答复得奇妙?笑学生答复得规整?恐怕都不是。本来,教师也许是要说崇拜的,但是,这一阵哄笑,使教师为难了,语塞了,她供认不行,不供认也不行。

这个案例无疑是新颖而有新意的。案例的叙说应该简练而不大略,详细而不烦琐,不要用抽象的归纳,也不要用细腻的描绘。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决议了漫笔的价值。因此,精心选择案例是写好漫笔的第一步。引出案例后,能够说说自己的感触和主意。

引经据典深入剖析

案例的内涵总是多元的,往往能够从多方面来考虑,发生不同的主意,但在教育论文写作时,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方方面面都写,而是要捉住感触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来翻开。在这一层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不要就事论事,只作简略的判别,说这个现象好或欠好,简略的判别是简单的,但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B.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深层次剖析,挖掘出潜伏在现象背面的本源。例如有一篇《教育的庄严在于思维》的漫笔,在举出案例后剖析:“有些教师太听话,他们规规矩矩照着讲义教,他们不折不扣地依照参阅书上说的办,他们把讲义和教参作为肯定正确的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什么会这样谨言慎行、唯唯诺诺呢?剖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们认为这样教就不会错,稳妥,由于讲义和教参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那也不是我的职责;二是他们认为这样教,就能有用应对考试,考试的内容总是课内为主,课外是没底的,课内是抓得牢的;三是这样做省力,讲义和教参里现成的,拿来就可用,不用动任何脑筋,并且谁也不会说”。这个剖析,实事求是,很有说服力。

C.剖析要引经据典,要翻开思路,从多方面简述,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仍是《教育的庄严在于思维》一文,在剖析原因后,有这样一段引申和发挥“四百年前法国闻名思维家、哲学家帕斯卡尔从前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软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考虑的芦苇。’因此他又说:‘人的悉数庄严就在于思维。’帕斯卡尔终身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死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思维录》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帕斯卡此后面的这一句,粗粗一听,好像有点不行了解,细细一想,却颇有道理:一个没有思维的人,一个被他人的思维牢牢操控的人,一个有思维却无法表达的人,还会有多少庄严?那还不是奴才!这儿,我想唐突地引申一下:教师教育的悉数庄严也在于思维。一个教师想在教育上获得尊重,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特性和思维。一个没有自己教育思维的人,是不行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也是不行能赢得同行的欣赏的。”这段引经据典,不光突出了立意,并且使论说更赋有力度,一起,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照顾最初表明态度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集中指导;个别指导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本科阶段的学结及检验,论文质量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也反映了某一专业乃至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2000年至今,松江开放大学会计本科34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虽然都能顺利毕业,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因毕业论文无法按期完成而不能毕业的情况。因此,本文以松江开放大学为样本,对其会计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教师多年的毕业论文组织与指导实践,分析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在学校会计工作室进行多年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若干策略。

一、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会计专业的学习和调研完成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并撰写而成的文章。基于松江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组织及指导工作实践,我们针对学生准备论文过程中的五个难点,对139名在读本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①,收回有效问卷104份,占比74.82%,该问卷调查科学有效。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学生准备论文过程中的难点依次为严重缺乏写作经验、难以获得研究数据、专业基础薄弱、缺乏会计相关工作经验以及没有充足的研究时间。下面,我们对这些难点与困境进行逐一分析。

(一)学生严重缺乏写作经验

由表1可知,约68.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严重缺乏写作经验,具体表现为论文缺少引言、段落间无衔接语过渡、数据与论点联系不紧密等。造成学生缺乏写作经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语言功底薄弱,表达能力欠佳;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接受论文写作技巧的专门训练。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学生严重缺乏写作经验的原因,我们从生源、学生在中学时代的写作水平和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写作应用情况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表3及表4所示。如表2所示,约26.92%的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来源于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这与表3中“在中学时代的写作水平‘很不错’和‘比较好’”的学生占比24.03%基本接近,说明这部分学生语言功底相对较好。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过程并不顺利,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接受论文写作技巧的专门训练。学生表示,写作技巧的训练止于高中阶段,专科阶段几乎没有接受专门训练,本科阶段接受的训练也不多。由表5可知,松江开放大学会计专业本科阶段共开设了18门课程,仅4门非专业课程需要写作,而且这些写作都不涉及专业内容,只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技巧。表2的数据显示,约67.31%的会计专业本科学生是从开放大学专科直升而来的,与表3中“在中学时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占比71.15%基本接近,这部分学生往往语言功底薄弱,他们中鲜有学生读过高中,而中专技校又很少开设写作课程,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多为事务性的,几乎不需要写作,关于这一点,表4中显示的占比54.81%的学生在工作中不用写作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写作训练基本止于初中阶段,语言功底相对比较薄弱。

(二)学生难以获得研究数据

如表1所示,约56.73%的学生认为很难获得相关研究数据来支撑、论证论文的论点,在难点中位列第二。大部分学生虽然都在岗,但是所在岗位几乎接触不到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因而无法获得重要研究数据;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基础薄弱而无法深入理解论文选题,对核心概念界定不准确或论文写作思路不清,以至于不清楚应该搜集哪些研究数据。

(三)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如表1所示,约54.8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在难点中位列第三。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常常混淆专业概念,如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等。

(四)学生缺乏会计相关工作经验

如表1所示,约52.8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会计相关工作经验,这不仅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仅限于教材,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导致学生无法直接获得研究数据,是造成学生论文选题困难的重要原因。

(五)学生没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由表1可知,约42.3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论文,这和表6的数据基本吻合。这可能是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突出所致,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主观上不重视,不愿意将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上。

二、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为突破论文工作困境进行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建设会计专业,松江开放大学在会计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会计工作室,成员由本校教师、总校教师及骨干学生组成,专业负责人主持工作。工作室重点围绕夯实基础、本科论文、职称考试三条主线开展工作,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生经验分享、微信群分享与答疑、腾讯会议研讨等。为突破论文工作困境,专业负责人结合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的具体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毕业论文相关工作的探索。

(一)持续夯实专业基础,论文质量稳中有升

会计专业本科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概念不扎实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指导教师。为此,学校在10年前就尝试安排跨专业报读会计本科的学生和专科学生一起参与面授课,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他们夯实专科基础,但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面授课出勤统计显示,仅有不到5%的学生能坚持慢节奏地听完专科课程。因此,学校进行了改革,从2016年开始,为跨专业报读会计本科的学生单独安排3门专科核心课程,由专业负责人亲自授课,教师挑选核心内容以学生能接受的最快速度进行讲授,并采取了自学———检测———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年的补专教改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基础得到了加强,为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从2014年到2018年,松江开放大学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合格率连续8个学期低于市平均水平,其中4次低于市平均水平的1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补考学生多次报考却始终未合格。为此,工作室启动了高级财务会计攻坚计划,攻坚小组由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组成,重点管理补考学生。为了帮助补考学生重塑学习信心,工作室相关人员整理了分层复习的资料并传授了学习及应试的技巧。经过两年的持续攻坚,松江开放大学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合格率明显上升。以上举措夯实了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变得更为顺利,近3个学期的学位论文合格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具体情况如表7所示。

(二)开展专题教学和讲座,创建微信群进行交流分享

最近几学期,结合新修订和新制定的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的大力推行,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适时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了调整,补充讲解了新的专题,如收入、金融工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租赁、作业成本法等,并及时将最新准则、税法以及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和案例提供给学生自学。工作室还邀请专家给学生开展了诸如“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等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此外,具有会计实务背景的骨干学生还经常在微信群里讨论会计处理、税收实务等问题,截止目前,已有上百个实务问题得到了解答;另有部分学生时常分享学习资源、传授学习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专业负责人将学生的学习心得修改后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供学生学习,目前已发表5篇。

(三)推出论文写作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提前指导

如图1所示,从2020年8月15日开始,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持续推出了论文写作系列讲座,包括选题技巧、提纲锤炼、布局与雕琢以及收尾阶段的自查与互查技巧等内容。参加讲座的对象为会计专业本科各年级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早了解早准备,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培养自己的研究及写作能力。不少学生认为,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如何提前准备毕业论文的相关事宜,而且也提醒了他们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处处留心,尽可能多积累论文素材。

三、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优化策略

基于问卷调研及分析,结合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的探索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尝试分类指导和交叉指导

在前期探索中,松江开放大学形成了较好的论文指导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将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前4个学期,通过系列讲座对会计专业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提前指导。第4学期末,专业负责人再针对毕业班开设一次集中指导课,强调写作要求和重要环节。然后启动个别指导,由指导教师和学生逐一确定选题。选题确定后,会计工作室再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一次分类指导[1],根据题目进行归类并对论文框架结构的确定、关键数据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做统一指导。目前,专业负责人已经梳理出期间费用、应收账款、存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历届毕业论文,准备继续开展分类讲座。分类指导结束后,学生继续在指导教师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师生观点相左的论文,可以尝试采用交叉指导[2]这一方式,即选择与指导教师细分专业特长相同或相近的其他教师在内部进行论文指导交流,以帮助学生写出更有广度和深度的论文。具体的论文指导环节流程如图2所示。论文完成后的复审及答辩工作将结合总校的要求进行安排。

(二)积极开辟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论文素材

随着会计专业本科学生低龄化和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开放教育会计专业通过实践基地[3]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调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论文素材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将持续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一方面,由学校出面恢复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利用其它专业的实践基地如伟本智能公司等开展会计、财务及审计方面的观摩和调研工作。另一方面,发动工作室骨干学生及其人脉牵线搭桥,向学校提供更多的调研企业。工作室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调研和交流,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研究数据,争取到毕业学期能积累到充分的论文写作素材[4]。实践及调研构想如图3所示。

(三)组建交流群,持续推进论文互助小组活动

为了强化教师对学位论文的个性化指导,松江开放大学会计工作室成立了学位论文群,该群成员包含会计专业本科阶段有申请学位意向的所有学生。学位论文群的活动主要包括优秀论文展示、写作素材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写作心得分享、师生互动、学生互助等。截止目前,工作室已分享了18篇优秀论文给学生参考,内容涵盖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生产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建筑业营改增、销售费用管理等。学生在交流群互帮互助、相互启发,碰撞出很多思维的火花。此外,专业负责人还建立了一个指导教师群,方便指导教师之间开展交叉指导和分类指导,小组活动的架构如图4所示。图4论文小组活动架构图

(四)加强论文写作辅导,增加小论文考核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本科生;柔性教育;毕业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急需创新型人才。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高校必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培养各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要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视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化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做到知行合一。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和中国共产党成立0周年的交汇之年,也是实现新时代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打造友好的创新环境,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继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部“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努力构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真正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真正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释放学生的内在个性和潜力。源自20世纪0年代美国的柔性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思考空间,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本科毕业论文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以柔性教育理念为教育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初衷和教学目的,这也是新时代本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

二、大学生柔性教育的概念界定

20世纪0年代初,受柔性制造模式的影响,美国教育部门和一些大学提出了柔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重视、肯定、承认并保证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人才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大学教育中,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大学生既是教育主体,也是认知主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大学生的地位,使其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2]。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不再做传统的、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要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同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激发他们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毅力和决心。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个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对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了解并予以尊重,要创造条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一个柔性教育场域: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在学完所有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这一制度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从论文选题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按照柔性教育理念,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指导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使学生产生内在的责任与动力。同时,通过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以及与同学、教师相互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在每一环节都得以体现,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毕业论文选题环节为例,指导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是“不能大包大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教师不应该先入为主直接指定论文题目,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研究兴趣、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资料的可获得性,经过认真思考,并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流后,自行确定论文的选题。

四、案例呈现:学生毕业论文指导

0—1年下学期,笔者承担了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柔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遵循三个指导原则。首先,严格参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方向,同时为规避范围过大、泛泛而谈的普遍性问题,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究,小题大做。其次,毕业论文要把握“适中”的原则,就是量力而行,根据掌握的资料、写作的时间及个人的写作能力进行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再次,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在宏观上把握学生的选题和论文撰写质量,同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纠正、答疑解惑,而不是事必躬亲,囿于繁杂的写作细节中,甚至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收获少、效率低,教师却过度劳累,从而背离毕业论文教学的初衷。×同学是退役军人专升本的学生①,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通过联系自身现实需求,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指导教师对他的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同学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同指导教师多次沟通、讨论,最终很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并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同学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柔性教学”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从论文选题和论文论证两方面对×同学案例进行具体剖析,在展示鲜活案例的同时,试图提炼更多有价值的大学生“柔性教学”经验。

(一)把好论文选题环节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具有研究意义的选题,才能对学术研究和工作实际产生推动作用。一个没有价值的选题,即使了解得再透彻,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写出来也只是劳神费力[3]。在学习上,×同学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和一贯性。在学习“社会政策”课程时,×同学提交的作业论文与退役军人就业相关;在学年论文写作时,×同学的选题同样也是退役军人就业,可以说,×同学在退役军人就业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国从1年立法实行兵役制以来,经过数次的修改,形成了如今较为完善的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与此同时,每年有数十万的军人因服役期满从部队退役重新回归于社会。0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并于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使退役军人的就业保障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退伍大学生军人的安置工作。1年对于应召入伍的大学生是不平凡的一年,多地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加大了对退伍军人的招聘力度,明确了招聘条件中退伍军人这一项。如1年国考,北京招聘的125个公务员岗位中,计划招录2名退伍军人大学生;山东今年定向招录退伍军人1名,比去年增加五十多个名额;贵州1年面向高校退伍大学生军人,招录多名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但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难以有效地解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年龄。每年事业单位招聘都会向应届生偏重,在招聘岗位中应届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年龄往往限制在25岁以下,与正常毕业的大学生年龄相对应。但退役军人大学生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他们虽然是应届毕业生,但年龄往往偏大,不符合文件要求,所以只能同其他非应届生一起报考。二是岗位竞争激烈。退役军人大学生参军入伍两年,文化知识不如其他专心备考的同龄人,部队所学又难以发挥用处,即便有招聘机会,退伍军人大学生的录用可能性也很渺茫。三是与社会脱节。退役军人大学生参军入伍两年,处于封闭式管理状态,与外界沟通大量减少,然而,外面的世界却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导致退伍军人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脱节,甚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综合而言,如何就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对助力进一步改进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真正把党和国家关心、关爱退役军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显著提高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毕业论文开题之初,×同学就同指导教师商量,打算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广东省为例继续深入研究。他的想法得到了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在程序上,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得到导师的认可。一旦得到教师的认可,可以极大地节约撰写开题报告的精力;若导师不认可选题,应该立即从备选选题中进行考虑,以免耽误论文进度。在导师的指导下,×同学在选题谋划之初,先列出了几个选择,然后经过深思熟虑,将选题可能触及的问题和困难尽量考虑周全,再与导师进行多次沟通,最后定下了论文选题。

(二)把好论文论证环节

本科论文指导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差,缺乏写作训练。很多大学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等类似的课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基础薄弱,不懂基本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生搬硬套、拼凑他人论文观点”“错词病句连篇、标点符号乱用”“不会总结”等问题,使很多指导教师苦不堪言,不知从何下手。有很多学生分析能力很强,但却不能将一页的会议总结或纪要写好,而这正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素质[4]。可以说,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是一个艰难且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不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成功地越过了论文撰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障碍。一是确定研究内容。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同学查阅了大量与就业相关的论文,发现社会资本理论经常被用在就业研究中,但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还很不充分,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点。于是,×同学初步确定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支撑,立足于广东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退役军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非制度化因素、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设计,列出了两个研究假设:其一,退役军人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他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其二,退役军人大学生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他的就业满意度就越多高。二是选择研究方法。基于教师的指导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同学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1)深度访谈方法。×同学具有丰富的访谈资源。×同学过去的战友,有的已经就业,有的还在就业的路上,同时,×同学所在的班级是专升本单独成班,其中有一半学生是退役军人,就业一直是他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同时带给×同学无限的思考和灵感。(2)问卷调查法。×同学的调研对象包括退伍后在广东发展的退役军人和广东籍退役军人,通过退役军人之间的联系,以“滚雪球”的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邀请一些城市(如东莞市和惠州市)专门负责退役军人联络的志愿者帮助发放问卷。值得高兴的是,问卷的总体质量很好,并引起了东莞市退役军人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他们主动联系×同学,有意同×同学合作进行相关调研和研究,这给×同学带来了很大的信心和鼓励。三是重视论文修改。格式规范、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评价指标。指导教师反复强调,要重视论文修改的必要性,必须对全文的逻辑结构、语句是否通顺、用语措辞是否恰当、错别字、标点符号,特别是论文的摘要了然于胸,要在校对时认真注意,多看几遍,也可以和本班、本寝室的同学互相挑毛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更容易看出问题。在教师的督促下,×同学在论文修改环节中,每一次都非常认真仔细,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

五、结语

随着我国进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促进人才引领创新,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加大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既可总结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也是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身处教学一线的指导教师,其作用非常重要。指导教师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发挥所长,做学生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为达到此境界,需要采用柔性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动力,不仅使学生上“道”,还要使学生悟“道”。

参考文献

[1]王能民,马亚南.企业柔性:基于集成的观点[J].工业工程与管理,2(6):-.

[2]吴晓义.柔性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1(4):-61.

[3]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7():-63.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阅读;研究性实验

1引言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使命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1],有6个二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2],三大基础理论:空间与形态营造,景观生态,风景园林美学[2]。生态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3],为了应对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景观生态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现[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专业人才的责任[3]。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增加其生态知识储备、使其深入理解生命体之间及它们与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生态规划应用的理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需要。西华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参考建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景观生态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6学期开课,有2个学分32学时,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的结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景观生态学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从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改革策略和途径,并通过教学组织应用进行实践,为改善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生态学教育培养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景观生态学课程在非生态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适宜性

各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实践”的二元结构为主,部分高校在此结构基础上,结合专业背景、地域等自身特点,建立了如“理论+案例+概念设计”[3]“理论+实验+实习”[5]“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实践与探究性学习”[6,7]“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8]“教学+实践+实验”[9]等三元结构。虽然已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但各校之间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发展不均。从理论方面,有的建立了与风景园林学科相关理论结合的特色教学体系,如结合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的理论优势进行的景观生态发展总结和思考、结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风景园林生态伦理教育[10]、结合绿色基础设施[11]和景观都市主义[12]理论的教学课程。有的建立了与各类保护、规划等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如基于雨洪管理与集雨型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的教学[13,14],基于整合观的生态技术教学研究[15]。从实践方面,即使有实践教学版块,有的缺少与地域特征结合的应用案例[16],有的地方院校受经费与办学条件限制,缺少野外实习基地、实验机房等,实践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17,18]。

2.2课程协同性

首先,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主干课程之一[9]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其他理论类课程如园林工程、景观植物应用等的衔接较弱[19],学生难以将各门理论课融会贯通。其次,对本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协同性较低,以知识点、概念、理论为主的课程讲授,使学生难以辨析景观生态学是理论成果,还是可以作为基础原理方法指导所有范围类型的规划设计。与设计类专业课衔接时,景观生态学课程中的专业名词,如“植物群落结构、景观生态格局”等,与不同尺度、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用的衔接不足,学生难以将课程内容应用到专业规划设计中。2.3教材适宜性风景园林专业应用的景观生态学教材有:《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建筑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尚无适合专业自身特色的生态学课程教材[20],多数直接采用其他学科背景学者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但与风景园林专业结合的实践性较差[20],教学内容体系与其他专业区别不大[21]。同时,基于教材的理论教学偏向知识与原理阐述,落后于学科快速发展[5]。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与案例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常用教材的修编跟不上研究发展速度,对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的更新不足[16]。

3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研究性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变革

各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发展迅速、数量众多,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搜索CNKI的期刊数据库,有12271篇文献(搜索日期为2021年12月28日),年度变化如图1所示。与教材相比,学术论文更具有时效性,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可以看到学科的发展形势、最新进展。因此,本文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核心课《景观生态学》为例,尝试在对2018级风景园林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的教学结构,变革为“理论+研究性实验”。在按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概念讲授的同时,引入学术论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辨析学术论文类别、精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3个步骤,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热点入手,通过文献结构梳理、内容解读,到写作输出的方式,不仅对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理解,还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3.1辨析学术论文类别

对数量众多的景观生态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分类辨析,可以提高论文阅读效率。首先,建立论文分类层级结构,如图2所示;其次,利用主题词搜索,将检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辨析、归纳到相应的分类中。此步骤的学生实验结果:从论文分类层次上,都通过认真思考,建立了至少三级分类层次,且在第三级分类时,根据检索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辨析总结,如“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完善”。从研究内容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了研究方向,利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比如对城市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论文进行对应层次分类归纳。从各类型文献的辨析上,大部分学生对实证性论文分类较为清晰,对数理实证层次继续细分了如模拟、遥感、统计等数理方法的第三层次,对案例实证层次以观察、访谈研究方法细分了第三层次,通过实证类文献的辨析,对景观生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对理论性论文和综述性论文容易混淆,尤其是对理论性论文的细分层次表现出了很强的个体差异,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研究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理论对比的类型辨析较易,但对理论构建、理论完善类型的理解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练习。综述性的论文数量少于理论性和实证类,但依然存在辨析难度,学生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后,才能辨析出综述论文的重点是突出总结还是展望前景之类的差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工整理、课堂汇报、相互提问、教师讲评,再次修改,对论文分类层次不断清晰,有针对性地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景观生态学各研究方向的进展成果。初次的“研究性实验”尝试,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为未来想要继续深入进行科研工作的同学启发了兴趣。

3.2精读学术论文

该步骤的要求是:在明晰研究性论文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某一类型中的一篇英文论文,按文章结构进行精读解析。从论文类型选择上,实证性论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及时反映了各研究方向最新应用成果,体现了研究热点,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实证性论文进行精读,如关注外来植物对农用地生境影响的实地调查案例、工业化进程对生态影响的模型研究等。说明实证性研究论文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可以此引发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对教材讲授的概念、名词等内容,建立了实际案例的空间联想。从论文结构分析上,各组同学通过精读,明晰了实证性论文的标题主要包含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关键词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摘要的字数差异较大,但结构上,都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方法、结果、结论、意义。熟悉了正文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大部分组成,辨析了结果来自于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结论是可以通过对比等分析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通过精读解析,对第三步骤的写作实验有了结构性的指导与启发。

3.3论文写作

通过研究性论文写作,思考与输出课程理论学习的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选题兴趣,可以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风景园林设计课作业,以实现景观生态学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联动衔接;可以解析其他的研究案例或设计方案;对比本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关系;综述某一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此步骤实验对本科阶段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分为两个步骤开展,首先是写作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接着,通过讨论、汇报、讲评、修改之后,在至少建立两级目录结构后,开始全文的写作。从学生的实践结果看,写作类型清晰的有两类,一是综述类,二是实证类。实证类主要是将设计课的作业作为案例,结合了景观结构分析等课程理论知识,进行了理论与设计内容结合的写作。综述类论文写作难度较大,选择此类型写作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本课程理论想要深入理解学习的主动性,如“景观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近40年某期刊文献分析”等。总结此步骤实验成果,学生刚开始尝试研究性论文的写作,会有题目范围过大、写作深度不够、停留在数据、资料分析直接结果层面、关于研究内容观点的深入总结较少等问题。但也通过此步骤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研究性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实践,对课程理论教学给予了研究性补充。

4结论

总结此次《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下方面值得反思:在辨析学术论文类别这个步骤时,可以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对第一层分类结构的三大类别分别开展教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缩小范围,聚焦检索与该章节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如在讲授景观结构、景观生态过程章节时,可根据章节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实证性论文分类辨析总结,在讲授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章节时,开展针对性的理论性论文分类辨析。在精读学术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步骤时,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与写作的论文类型一致的范文进行精读,从结构到内容都可以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教材知识点,缩小写作题目范围,并给予更长的写作时间和多次讨论、指导。这次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疑问”主动搜集资料、在讨论交流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的认识;以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阅读、思考当下社会热点,解读各类运用生态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形成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标的研究性思维,为未来的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27(5):4~8.

教育案例论文范文篇10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术论文的检索、阅读和写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识外,增加了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审稿、发表的流程和步骤等内容。让学生对学术论文从撰写到出版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学术论文的写法和规范,以部分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展示学术论文从投稿、评审、修改、校稿到最终发表的各个阶段。这种案例教学,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说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味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此外,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宣讲、学术道德等内容。学术交流中,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如何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和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以案例形式介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警示教育,让学生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初就认识到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诚实、严谨的学风。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术资料如何获得,学术成果如何、学术成果如何展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教学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讲解,因此能够保证在课时不做调整的情况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也能普遍反应良好。

2.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三创”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分别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实践方法。在课程前期,侧重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讲解为主;在进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组织阶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参与学生关于选题、论文提纲等方面的讨论;最后,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各学生小组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准备成果的宣讲,教师进行最后评审。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选题,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参与到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对学生学术论文选题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问题,关注科技前沿问题。同时,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引导学生将题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了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采用这种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采用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考查方式,不仅导致许多雷同相似的论文作业,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付心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按照分组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撰写,并进行成果宣讲。组内的分工由组长负责,组长将论文撰写和宣讲任务进行分解。小组方式的考核,一方面由于任务的分解,使得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内容完成的比较扎实,保证了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相互讨论,小组成员对选定的论文题目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