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方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6:44

教学改革方案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测量是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与操作,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等,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以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是农林工程中常用的测量应用。[1]该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测量、绘图和计算的综合能力,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专业中实际问题。目前,由于测量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测绘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技能的需求,同时也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2-4]本文将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工程测量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方法进行剖析,探索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5]同时为相关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工程测量的现状分析

1.1课程内容与分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控制测量以及地形图的测绘。工程测量教材的版本虽然较多,但教学内容多以光学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的认识和施测为主,实践内容也以这两种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为主。工程测量学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这门课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要求较高,但是从现在的教学来看,理论学时占比较高,实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

1.2教学效果及方法分析

以我校目前的工程测量教学为例,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多媒体主要针对测量仪器的构造与施测、建筑的施工放样、地形图测绘等内容。板书教学主要用于工程测量中的重点、难点、公式推导等内容。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教师层面来讲,讲授的内容枯燥,无法很好的结合实际水土保持工程,且相关工程模型、工程实例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充分体现。其次,从学生层面来讲,被动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难以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定位。

1.3实习仪器与基地分析

测量实习仪器主要是光学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实习过程以教师进行仪器操作演示和学生分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教学仪器相对缺乏,组内学生人数较多,加之部分学生缺乏仪器操作的主动性,许多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训练,以致不能很好的达到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对仪器认识水平有限,很难严格执行仪器的操作方法,会造成仪器的灵敏度下降甚至损坏,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我校的测量实习没有固定的测量实习基地,实习教学主要在校园内进行。校园内的地物种类稀少且地貌特征单一,而且缺乏基础的测量控制点,作为实习基地不规范、不完善。同时,学生所测的数据成果不具备检核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实习效果。

2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1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互联网+”等。本课程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工程测量当中公式的推导与计算、重难点的学习,给学生们留有消化知识点的时间,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充分掌握;通过应用多媒体对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以及野外建筑的施工放样过程进行讲解;通过“互联网+”,把线上线下、理论实践高度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知识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实操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实践教学,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增加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入有实践测量经验的施工设计人员、测量仪器厂家技术人员、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以唤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通过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提高测量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2完善教学内容与考核制度

教学实习是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开展,是集中时间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过程。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偏差,理论知识易于掌握,而动手能力无法普遍提升。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和测量相关的工作,能蒙混过关就好;有的认为实践测量在野外作业,非常辛苦,马虎应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应该不仅仅简单完成好光学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的测量使用,还要充分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通过参观实习,深入到各种工程测量的实地进行学习。比如,实地踏勘水利枢纽工程测量,参观学习淤地坝施工现场,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丰富自己的感知,通过更认真的观察,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理解测量知识和掌握测量技能。传统的考核方法和制度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测量学的教学质量。用卷面成绩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而通过实际操作能力来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才是关键。通过给学生布置单个工程建设实例的测量,从角度、距离、高程三要素出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测量方案,现场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当场测定后完成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

2.3引进新技术及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技术的引进直接关系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实践仪器相对于生产技术使用落后,那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服务实际需要的意义,而产学研合作是解决目前困境的良好手段。产学研合作是集学习、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岗位、社会脱节的问题。[6]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内外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借助于企业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在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多层次、多形式的工程实践训练,以提升实践能力。比如,2016级、2017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榆林市博科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的水利枢纽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滑坡变形监测项目等工程的测量工作,通过最新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以及测量作业和数据处理的过程,更是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强化与校企的合作联系,为本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基地和先进仪器。此外,邀请本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单位工程师来我校做讲座,让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测量行业的最新动态,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又能营造实践的氛围,提高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结语

工程测量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而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更是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相应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通过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更新,采用翻转课堂、“互联网+”等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完善教学内容与考核制度,旨在加强学生理解测量知识、掌握实际测量技能;引进新技术及强化实践基地,更是让学生了解到行业动态,进而提高测量的实践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总之,以行业导向为目标,通过对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信息化教学、过程考核制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远智.测量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张红华,孙江,赵威成.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矿山测量,2009(5):92-95.

[3]朱学兵.案例教学法在《土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2):101-105.

[4]龚振文,王庆.农科院校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5,41(4):238-240.

[5]谢慧.转型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以黑河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5):63-64,67.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教学;学习期望;学习体验;学习满意

教育部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靠课程实现,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支撑了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从环节上表现为一个教学链,从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过程考核、课后总结、效果评价,每个环节互相关联而不能脱节。课程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参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主体之间又是互动的关系,互相影响教学过程的体验感。所以课程教学改革既要从教学环节上设计得当,又要从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视角,增强教学体验,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程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会计学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基于企业角度研究财务管理,利用价值形式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发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理财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以学生完成作业和习题练习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课前不预习或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不掌握;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累,教与学的双方体验均不好;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难以掌握;学生课后投入的时间教师难以掌控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慕课资源计中国乡镇企业和雨课堂、对分课堂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以专业思维构建知识体系、以教育技术锤炼学生能力”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探索,形成一整套“课程思政+优化内容+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专业方法论;实现教学内容从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法———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思维方式逐步提升,并结合前沿、面向问题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实现把课堂让给学生,打破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界线,利用线上资源拓宽学习资源途径,利用雨课堂进行课堂互动和分组讨论,精选内容让学生讲课,加大师生、生生互动等;教学考核上注重过程化考核和课堂表现,既反映课下学习效果,也反映课堂上精力投入情况和学习效果。为了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必须加大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我校《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是在出版教材和建设课程习题库的基础上,引入中国大学MOOC资源,建立异地SPOC,在充分引进、吸收国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课程大纲和教学侧重点,选择课件视频、单元练习和单元测试、荐读文献,设计各个环节的考核办法,记录学生各环节的学习投入和学生效果。再利用雨课堂进行课堂交互,动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答题效果可以及时公布,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跟进。雨课堂也可以课前预习和测试题,在上课前就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利用对分课堂进行资源,如课件、习题、作业题,可以进行信息和交流。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视频和习题进行预习,课堂中加大了测试和互动,课后完成单元测试和作业,综合运用雨课堂等多种手段,提升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效率。为了评价教学改革的成效,开展了教学效果评价。

(一)问卷设计

为了分析教学效果,借鉴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从学习预期、价值体验、课程忠诚和学习满意四个方面,设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单选题形式,从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

(二)调查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面向2018级《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学生,利用问卷星开展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13份。利用SPSS19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设定因子固定数量为4个,运行结果KMO为0.91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2793.60,通过显著性检验。解释的总方差累计为71.559%,满足要求。1.信度检验对学习期望、价值体验、学习忠诚、学习满意四个构面的题目进行信度检验。利用SPSS19的可靠性分析,完成了四个构面题目的信度检验。以学习期望为例,具体结果如下:可靠性统计量Cronbach'sAlpha为0.885,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Alpha为0.887。学习期望各题目的相关性矩阵如表2所示,第3个题目、第5个题目与第8个题目的相关系数低于0.3,可剔除第8个题目。剔除第8个题目后,Cronbach'sAlpha为0.877,项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3,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均大于0.5。具体数据见表3、表4。同理,开展其他三个构面数据信度检验。价值体验各题目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为0.95,项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3,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均大于0.5,通过信度检验。学习忠诚题目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为0.828,项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3,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均大于0.5,通过信度检验。学习满意题目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为0.951,项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3,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均大于0.5,通过信度检验。2.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检验用各构面的题目间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来衡量收敛效果度。利用因子分析法取单一因子可得AVE。其中,学习期望的AVE为0.5071,价值体验的AVE为0.6781,学习忠诚的AVE为0.7584,学习满意的AVE为0.9112。均大于0.5,各构面内收敛效度满足要求。题目间的平均方差提取量(AVE)的平方根与构面间的相关系数相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对角线上为AVE的平方根,均比构面间的相关系数大,表明构面间的区别效度满足要求。

(三)学习满意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学习期望、价值体验、学习忠诚对学习满意的影响。假设学习期望、价值体验、学习忠诚与学习满意之间为正相关,以各构面题目均值进行计算,利用SPSS19中的线性回归。如表6所示,感知价值和学习忠诚两个因素与学习满意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感知价值与学习忠诚、学习忠诚与学习满意之间的影响。结果如表8、表9所示,价值感知与学习忠诚显著正相关,学习忠诚与学习满意显著正相关。学习忠诚在价值感知与学习满意之间有中介作用。

四、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

经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表明,价值体验会影响学习忠诚、影响学习满意。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满意度,需从价值体验的各个方面出发,不断改进与提升。如课程内容、教师的思想引领、教师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解惑答疑、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优化、注重课程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等。学习期望对学习满意的影响不显著,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预期与结果之间有一定差异。主要是学生课前对课程性质和地位的了解不足,学生没有理解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展更多的专业宣讲。学生期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对课程的口碑,反映了前期开设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或往届学生对专业教师、课程的评价。要做到学生期望与学习满意之间正相关,一是需要加大专业培养方案的宣讲,二是需要教师课前更多了解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三是形成课前、课中与课后闭环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优化改进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赵一凡.财务管理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133-134.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校地合作;模拟法庭训练;教学方法

一、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概念和教学目标

(一)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概念

最早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是14世纪英国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林肯学院、格雷学院、内殿学院和中殿学院。通过组织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决定哪些学徒可以成为英国律师协会的正式成员,由此获得出席正规法庭辩护的资格[1]。现在各大高校的模拟法庭训练课程大多由此演变而来,是真实庭审的模拟仿真。由学生根据所选案例,自行担任审判长、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等角色,运用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法庭上按照不同性质案件的开庭审理流程进行模拟审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学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帮助学生开拓新的知识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模拟庭审,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程序,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加深学生对有关程序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通过“亲身、亲历”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成果、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反应能力与思辨能力等。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民事、刑事以及行政等不同性质案件的庭审流程,掌握民事起诉状、词、公诉意见书以及辩护词等基本法律文书的写作,还要求学生能够查阅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对案件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合理运用法言法语去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二、现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弊端

现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为“表演型”模拟法庭。这种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操作模式基本如下:首先,由授课教师选择近几年有争议和讨论点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组长,以组长抽签的方式,让每组学生拿到一个不同的案例。其次,学生自行分配角色,了解庭审程序,进行庭审模拟。在庭审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再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庭审程序后,指导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指导,从程序把控和文书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建议。最后,在所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以表演的方式进行验收,指导教师总结并点评。这种“表演型”授课模式,能够达到学生初步掌握庭审程序这一教学目的,也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法律文书的写作,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法言法语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但是这种模式演练的痕迹太重,缺乏法庭辩论的紧张气氛和真实性[2]。

(一)过于注重“表演”,对抗性不强

因最终验收方式为“表演”,学生在案件模拟过程中满足于能够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庭审笔录,写出形式合格的法律文书,完成庭审流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审判庭对于整个庭审节奏的把控,忽略了法律文书中己方观点有无清晰明了的表达,忽略了层层递进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重要性,甚至对于举证质证环节的重要性也不甚明了。即使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往往表现为在庭审过程中增加自身所扮演角色的情绪表达,增加庭审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这种传统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下,学生似乎只是根据剧本进行表演,未能充分体会到法庭审判的真谛。

(二)角色缺乏实情仿真,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强

整个庭审程序由本组学生共同完成。为了完成模拟法庭的验收,学生已经通过查阅资料、查找案例等方式提前准备好了庭审所需要的法律文书。并为了通过最后的模拟法庭验收进行了多次私下演练。庭审过程中的程序或者具体细节,也有指导教师对其提供指导意见。因此,在验收过程中,审判庭对于原被告或者控辩双方将要打出的“牌”心知肚明,原告或公诉对于被告或辩护提出的意见或者辩护意见全然知晓,庭审判决事先写好,整个庭审过程缺乏对抗性,因此学生对于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不够强烈,进而审判庭对于小组设计以外的程序不够了解,难以处理突发情况。原告或者公诉与被告或者辩护方对于对方观点的反驳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没有通过大量收集相关案例来寻找足够的证据以及理论层层递进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没有组建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相对单一

虽然各大法学院校模拟法庭课程的指导教师大多数为“双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书,也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往往以教学为主,执业为辅,以及一些学校将研究的质量以及数量摆在对教师工作考查的首位,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办案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得授课教师在模拟法庭指导课程中更偏向于教授学生书本知识的运用,而对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指导不足。即使部分授课教师有办案经验,也只能从律师或者辩护角度给学生一些指导,而对于法官审判庭的庭审控制和检察官的公诉要点等内容,授课教师无法进行充分指导。因此在课程指导方面,有必要利用各院校实习基地,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专家组成复合授课团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庭审模拟的指导建议。

三、校地合作模式下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改革方案

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基本都有法院、律所等实习基地,这就为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形成以司法实习”为中心、以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3],也为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形成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案例库

法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当认真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当亲身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现状,关心社会热点,查阅各类案件的审判结果与法官在判决中的说理,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第一,学生应利用毕业实习、暑假见习等机会,由办案法官或者办案律师推荐,收集法院、律所有价值、有争议的案件,形成案例库。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网等官方网站收集案例。第三,对近期媒体报导过的热点案例进行收集和编撰。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缩小与案件的距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贯彻“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应海量阅读实习单位的卷宗材料,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的判决文书,理解法官如何根据证据锁链得出案件事实,理解法律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社会阅历的沉淀,理解判决结果不是简单的“非赢即输”,理解法律的攻辩、判决的形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优化自己学习法律的逻辑思维,为今后投身法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校地合作为依托,打造高水平复合型指导团队

学校与实习基地深入合作,教师与外聘法官、检察官、律师共同授课,采用团队授课模式,打造复合型指导团队。首先,由资深法官分享自身的审判经验与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官思维的指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法官眼中的“公平正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法官职业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资深法官可以对审判小组进行庭审把控要点方面的指导,并考查其应对突发庭审情况的能力,如面对原被告当庭提交证据、原被告当庭提出回避要求、被告人当庭翻供等情况,原剧本无法进行时,学生应当如何应对。其次,由资深检察官给学生分享公诉案件,让学生了解检察官如何处理检察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冲突,让学生感受检察官的职业信仰,然后从公诉角度对公诉方的公诉意见书进行指导,不同的角度使得公诉意见书中法言法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最后,由资深律师对辩护方、原告方、被告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身的法律思辨思维,针对自己的观点,初步掌握如何有理有据地利用现有证据攻击对方的漏洞和弱点,阐述己方观点。让学生建立证据思维,一切提出的观点,都应当经过充分的证据论证,这样才能说服法官接受己方观点,而不是简单的庭审对抗、庭审辩论。这样的指导过程可以使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不仅能够将庭审模拟的案例的要点把握得更为全面、透彻,而且学会了如何将案件焦点总结得更为精炼,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充分阐述并使法官接受。这样的指导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研究案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法律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变“表演庭”

为“唇枪舌战庭”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将模拟法庭比赛的竞赛模式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模拟法庭训练课程验收阶段,采用模拟法庭比赛的对抗模式,即由第一组的合议庭和第二组的原告或者公诉以及第三组的被告或者辩护组成庭审,现场抗辩。原则上同一分组的三方主体任意两方不在考核中同时出现,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模拟庭审时“表演”成分过重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模拟法庭比赛赛制将学生重新排列组合,以竞赛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模拟法庭课程的趣味性,化被动表演为主动应变。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案件相关法律规定和各地类似司法判决,制作证据并形成证据锁链,方能应对小组验收时对方小组突如其来的攻击思路,从而在庭审中占据优势。新型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模拟法庭课程允许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寻求现有法律规则在适用具体案例时的漏洞和空隙,也即所谓的“法律边缘”。学生通过模拟庭审,既掌握了审判庭的庭审控制能力要点,又理解了律师的着眼点和难点;既掌握了各种类型诉讼文书的写作方法,又明白了标准答案是相对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更重要的是每个参与者都在公平程序的保障下尽力展示并说明了真实。最后,请实习基地的实务专家从法庭三方主体的角度对学生的现场表现进行点评,学生可以在模拟法庭训练的过程中明白庭审的真谛。教师无法让法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具备资深实务专家的实践能力,但是通过上述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改革措施,学生可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知道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务技能方面需要付出何种努力,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远芳.法学实践性教学探析:以“模拟法庭”实训课程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89,91.

[2]窦衍瑞.论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法制博览,2018(17):25-27.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高速发展,具备大数据管理技术的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我们大数据人才仅有46万人,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人[1]。目前大数据技术高校相关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尚不健全。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现,不同专业领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人才的专业素养的技术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如何科学地设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数据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为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及数据科学家[2]。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理应做好顶层设计,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企业、社会亟需的大数据人才[3]。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通过分析不同专业特点和市场行业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专业导向、行业驱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程形态,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一年级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应当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应不仅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技术启蒙,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职务实现更多专业技能的入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下设19个二级学院(部),现有51个本科专业。根据不同学院之间差异性以及不同学科对相关计算机专业方向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的授课内容划分以下7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科学知识、多媒体技术、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技术、网络技术演变、信息安全、数据库与常用工具软件、数据与智能。各个学院按照各自专业领域的需求,选择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

二、专业导向的课程模块选取

将上述7个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分发到二级学院,广泛地听取学院教师和学生意见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成3个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与智能技术。每个教学方向包含的模块如表2所示。每个教学方向均包含40课时,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分配略有区别。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无盘化的智能化网络考试系统。

三、结论

本文的教改方案于2016年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部分学院试点,2018年全校铺开实施,经过几轮的教学成果对比发现,改革后的基础课程教学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在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引导者,通过一个个技术前沿领域的鲜活案例的讲解,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纳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教学方案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有力地促进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提高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数据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联寻英.数联寻英顺利举办大数据人力资源论坛[EB/OL].(2016-07-21)[2016-07-26].

[2]夏大文,张自力.DT时代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9):191-195.

[3]李莎莎,周竟文,唐晋涛,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8,40(1):109-113.

[4]刘云翔,王志敏,黄春华,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5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需要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还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计算机手段完成现代化办公或信息整合。高职院校的教育以技能教学为主,让人才能够在毕业后服务于企业生产或管理的前端,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培养要求和人才规格等方面。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现状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实作用

高职院校内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现代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完成学习和工作,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利用网络数据库当中的信息辅助解决。即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也能将课程内所学到的知识和内容应用于工作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未来岗位适应能力。[1]

(二)课程开展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基于狭义工具论而开设的课程,通过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现在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着实际的教学学时不足、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支撑等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是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相关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系统管理、网络维护、网络工程师等多项工作,所以学生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强化此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在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同时,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内。最新一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明确了计算思维对于课程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后续的教学阶段要确定主课程在学生知识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教学内容展开综合调节。课程体系改革方向需要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以岗位实用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落脚点,根据企业的工程实践采取项目引导或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内容缺乏针对性

知识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一本教材当中就会包含多门课程的内容。如果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并理解这些内容难度较高,且现有的教材当中,对于一些涉及实践层面的操作部分讲解不明确,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尽管当前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生不仅要学习此类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实际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学习效率有限[2]。对此很多学生在毕业甚至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仍然要花相关的精力去学习计算机的学科知识,使得职业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从教学理念来看,如果教师仍然将教学当成是一个简单的单项知识传输过程,那么就无法对教学目标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难度较大,知识在工作岗位当中缺乏应用价值。

(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创新的思维和头脑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但是其心智相对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这一部分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公民,他们喜爱网络,并且善于利用计算机去获取想要的信息和资源,信息接收能力较强。但由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遇到困难时也容易放弃,缺少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

(三)教学基础条件问题

任何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尤其是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突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之下,要关注软件设施和硬件条件的同步优化。实践教学作为职业院校的基本教学特性应该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但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并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出现了明显脱节现象。例如在授课过程当中会先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完毕之后再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这对于某些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极为不利的。以Java课程来说,该课程内部的操作内容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学习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教学和生产实践产生脱离之后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同时还会让大量的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剖析和讲解,只能对知识进行大致说明。当教学过于理论化没有考虑工作的实际需求时,教学内容便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特性,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适应岗位的现实需要。

(四)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岗位职业教育具有非常明确的岗位针对性,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具有理论知识水平,又要具备岗位操作能力,才能将教学理念深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的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内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领域共识,但很多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4]。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背景,甚至脱离专业内的核心前沿技术,使得开展教学时无法用创新思维来影响学生。因此在深入实施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并重视岗位能力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点提升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重视知识内容的针对性

要想让教学的知识和内容具有针对性,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课程特征,在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下对教学过程展开重新设计。例如在工作任务方面,以企事业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真实项目作为依托设置教学任务,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达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和岗位实践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作任务来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基于社会实际需求,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和优化,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5]特别是在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相应的课程课件,或是编写实训项目指导方案,积极探索多种内容考核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以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核为根本目标,将课程教学与技能考核展开结合,以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制定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6]总而言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明确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开展调研,确定学生的技能要求和岗位工作计划,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才能在课程的推进过程当中强化课程内容和岗位之间的联系,明确现阶段教学存在的既定问题,将优势的改革成果进行推广,扩大其受益面。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内容的学习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基于岗位工作要求让学生具有计算思维,从而关注到某些不可见的教学内容,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层次处理。在进行案例列举的环节。可以以编写程序为基础对变量进行筛选,了解循环结构的定义和作用,并共同探讨循环条件(count>0),最后引入计算思维当中的递归思维方法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广泛接受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岗位实践当中学会利用这一方面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项主体实施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理论教学应该清晰而明确,利用每堂课课前的5~10分钟将概念知识点进行说明之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完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7]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训实验项目是关键的学习阶段,此类实训实验的项目均要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主,区别于其他专业实训内容。教师在辅助教学行为的支持上要选择学生进取并易于接受的内容,例如,将教学资源制作为课件短视频或是将其共享到云平台之内,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只需要通过电脑甚至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过程。对于一些在技能方面有更高层次要求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以保障其学习的动力。当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学生不仅要将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同时还要对自身的行为展开评价和激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将学生的学习倾向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让他们自行通过计算机来设计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并主动完成学习过程。虽然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熟练度上存在差异,但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提升学习过程的主动性都是进行能力培养的关键点。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分层教学模式,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展开基础知识的说明;而对于某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以更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思考。[8]

(三)教学基础条件的整体改革

教学基础条件一方面要从设施水平入手,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开展计算机课程。例如在学习到Android编程内容时,整个教学目标从教学组织和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习重点是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知晓行业背景的前提下搭建开发环境,在开发环境下开发相应的程序,利用模拟器运行程序从而了解程序的调试方法等。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节奏的展开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在教学实施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利用网络设备完成对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这样一来也能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就了解岗位职业能力应该具有的工作要求,为学生毕业就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则要从环境条件入手让教学质量的量化工作能够更加透明。具体来看,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指导和说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对已经学习的内容展开全方位深化[9]。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环境,学校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平台或实习基地,或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具备正向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是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点,因为教师作为开展教学的主体,其个人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未来的教育过程当中,学校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一方面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完成实习实训过程,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兼职教师,不仅可以提升原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行业内部的前沿信息动态。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和帮助,国家对于教师素养的培育工作也高度重视。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帮助下,学校内部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和实践教学要求保障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师能力水平。例如,在学习到Java程序设计时,也应该提前让教师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代码编写和案例分析当中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准,才能在后续的教学阶段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10]

(五)树立综合课程观念

课程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观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认知所形成的关于课程的观点和看法。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需要。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念高度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并不匹配。从世界范围角度来看,高职能力本位课程观念的确定,满足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实际要求,所以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的重点。高职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形式,诸如此类的学科系统都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等其他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未来工作的具体内容。例如加拿大的高职课程改革就以CBE职业教育模式为主,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为每个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了个性课程计划,根据工作需要完成课程开发,不受到学历教育框架的限制。

四、结束语

岗位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未来的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信息技术环境之下,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所使用的各类教学手段可以互相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加强对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更好地提升专业化素质适应时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改革阶段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唐蜜.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体育教学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3.

[2]陈长印,蔡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7,(12):219.

[3]颜珍平.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3,9(5):4.

[4]王春红,张文杰,何永琴,等.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类教学改革构建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5):3.

[5]邹汪平.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6):4.

[6]郭佩刚.基于“双高”背景“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21,23(1):126-128,131.

[7]付伟.基于“平台融合”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文信息,2018,(1):159-160.

[8]陶洁.高职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研究述评--基于CNKI文献的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42-44,58.

[9]王振,张倩.基于技能大赛模式的中职生专业学习能力提升的设计——以《网络搭建与系统管理》技能大赛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21,(12).217-219.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保障条件

一、专业办学现状

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多年来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工商管理类人才,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1、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学校及学院在专业建设中高度重视基础条件建设,配备了集音频和视频及网络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得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和丰富化;建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可利用电子软件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建有企业竞争决策沙盘模拟实验室,增强学生的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以上软/硬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模拟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及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积极与全疆各类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承担毕业实习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在校学生现场参观、学习、考察、调研,从而在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通过人才引进、学历提升、进修访问、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外聘专家学者讲学等多项措施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了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3、人才培养。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已经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制定了课程结构较为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持续开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强调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法等教学方法,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外结合的形式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团队精神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教研教改。专业任课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更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并将教改成果撰写成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刊物公开发表。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凭借专业特点具备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条件下,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经济规则被改变,大量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一批基于它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这些新型企业的出现,对传统企业正在产生深远的冲击与影响。激励他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思考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和途径。新的环境变化条件对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化,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已成为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方案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完整的改革方案体系。该体系由五部分内容构成。(一)课程建设改革方案。1、优化课程体系。在通识基础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创业学通论课程和创业实践模块。在专业必修课建设中,根据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现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2、搭建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在现有课程体系适度调整的基础上,注重搭建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平台。从专业技术模拟实践教学、业务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平台设计。首先,通过课程内模拟实训,即课程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借助现有教学软件和实训基础,加强校内的仿真实训,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或鼓励学生进入孵化基地自主创业,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实践训练,以提升学生实际创新创业能力。(二)人才培养改革方案。1、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确保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形成有效的联动。校园内,通过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第二课堂,保证学生掌握有效且全面的专业知识,在学习和项目开发中落实学习力;校园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及进入企业实习等,增加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我学习能力。2、采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采用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大创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学术引领,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延拓为学生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动态前沿,力求为学生奠定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在实践训练中,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大创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申请科研项目实现研学相长,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为求扩展学生视野和提升综合能力,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实验教学改革方案。1、优化升级实验条件。将现有实验室进行优化升级,升级现有教学软硬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的沙盘大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2、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引导实验、基本实验、提高实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借鉴发达地区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精选适应现代智能化技术发展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推进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四)社会实践方式改革方案。按照“长期性、综合性、实效性、互惠性”的原则,建立互利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在基地的选择上要注重质量,优先选择创业型企业。尽量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不断拓展实习实训基地的应用范围,除了参观,要通过企业综合实践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实践,加深对创新创业过程的理解。(五)保障条件改革方案。1、设置专业教学团队,产生教学优势互补、互学,共同提高的格局。以合理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设置团队,团队成员不同的学缘,带来了不同学校的教学风格;不同年龄、职称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不同学历带来了不同的专业视角、教学风格流、教学经验流和专业视角流的碰撞和融合,形成“学习场”,以特定教学问题讨论组织形成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学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培养教师团队转变教学理念,具备卓越教学能力。2、加强与企业合作互动,构建多层次创业体验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践互动机制,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等;企业人才主动到高校担任创业实践课和在企业经营场所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等良性互动机制。3、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基本设施,丰富教学资源。购买教学图书资料、辅助视频及影视资料,更新现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一方面更贴近目前工商管理的实际,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购买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学案例,更新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学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创新之路[J].经济管理,2017(7)

[2]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

[3]刘艳林,林相友,逯家辉等.改革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7)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也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不同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列入到课程标准中,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多种方式与途径来开发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拓”为一体;知识则要把握够用的原则,加强应用性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汽车营销类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文理结合的新型专业。其教学成本低,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就业面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一现象,我院推出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意见》。结合这一指导意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汽车企业的工作过程,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汽车营销类课程进行整合,分成多个可行的项目进行教学。所谓项目化就是依据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现实产业的发展状况,构建一种能够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际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得以实现的教学方式[1]。项目结束后通过技能竞赛来验收项目成果,即以“项目+竞赛”的模式实施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研究内容

基于汽车企业工作过程的“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竞赛”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核心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项目化,以竞赛形式完成任务。即以总的教学任务为框架,细分“子项目”并作为支架,以竞赛活动为载体,使学习者沿着“支架”逐步攀升。它打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以完整的一个工作项目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的需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充分运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驱动式、协作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境模拟法、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彻底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逐步达到课程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项目+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竞赛+项目”的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项目+竞赛”,让学生在完成“竞赛+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技能竞赛中引入竞争机制,整体牵引学生自主实践水平迅速提升[2]。通过技能竞赛,学生主动实践,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的机率。

3创新点

(1)整合汽车营销类课程,模拟汽车销售顾问这一岗位的工作流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把原来的死板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如“大众班、奥迪班、丰田班、本田班”等,并以“项目+竞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项目+竞赛”,按照这些品牌对销售顾问的职业能力标准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竞赛”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2)革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驱动式、协作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模拟法、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彻底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整合教学内容的“阶梯递进、专题教学、单项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逐步达到课程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的。

(3)以“项目+竞赛”为载体,“成果驱动”+“任务驱动”双核心。大量运用视频影音及教学软件辅助讲解教学重点,学生兴趣浓厚,不枯燥;难点通过情境模拟、项目竞赛来突破,每完成一个项目,即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对该项目进行考核,在成果形成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的去研究、探讨、协作,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再通过竞赛后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职业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项目+竞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作为汽车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既可以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在汽车服务企业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作为企业内训的一种手段。

4该教学改革方案应用情况

4.1应用范围

自2012年该改革方案推出以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多种渠道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积极组织汽车营销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①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代表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对所授课程对应的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打好专业技能的基本功。②经过学生的演练和一定时间的准备,将可行的“项目+竞赛”按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取得名次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实践。③积极参加省级汽车营销大赛,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宽、更广的展示平台。通过校内省赛选拔,学生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都得到很好的培养,潜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入围省赛的同学的专业技能通过省赛的平台得到全面的提高,开阔视野。以省赛同学为典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主动实践,形成良好的学风。据统计2012—2013年两年内,校内共组织四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共有120名学生参赛,每次按参赛人数比例10%为一等奖,20%为二等奖,30%为三等奖,72名学生取得名次;省级共组织两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有7名同学参赛,其中有5名同学获得名次,最好成绩为省级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二等奖。(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项目+竞赛”的完成提供更有力的保证。将汽车营销类课程整合后,以“大众班、奥迪班、丰田班、本田班”等岗前培训的标准来指导相应的“项目+竞赛”,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大众汽车4S店、奥迪汽车4S店、本田汽车4S店、本田汽车4S店参观、学习、顶岗实践,一方面使学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验证;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的岗位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为“项目+竞赛”的完成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4.2应用程度

在此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后,不仅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群进行应用与推广,同时运用此方案多次为汽车服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两年内该方案提出后,被多个汽车企业认可,并与我院深度合作,部分学生顶岗实践,这不仅使学生与企业活动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为一线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使教学改革成果在校内和校外得到全方面的推广。

4.3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自2005年创办以来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总毕业生人数为226人,平均就业率为99%,在我院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榜上居于第一位。同时,现已毕业的毕业生当中,已经有60%的同学在汽车企业工作业绩突出,成为企业的骨干,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教学改革特色

5.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汽车服务企业的工作过程,将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以技能竞赛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完成,实现了“成果驱动”+“任务驱动”双核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5.2从细节着手,将职业标准列入技能考核项目中,解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较弱的问题如汽车营销对应的工作岗位是汽车销售顾问,那么在教学中以汽车模拟销售技能竞赛为一个“项目+竞赛”的成果,注重平时职业素养的培养,将销售顾问的职业标准如职业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销售礼仪等列入技能考核标准中(具体权重如表1),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5.3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解决学生平时学习中不善于团队合作的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有特点,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同一小组内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同时通过项目的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图1)。

6综合水平

(1)该教学改革方案通过2013年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高职组汽车商务项目专家评委的认可,在入围国赛的九名选手中,该改革方案指引下的教学内容总成绩排名第二名,荣获了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在2012年辽宁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该教学改革方案指引的说课内容得到省教育厅专家评委的好评,荣获了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8

高师艺术教育本、专科专业点也从1987年的300多个增长到500多个;并且有硕士点30个。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怎样更好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相接轨,实现与其携手共同发展,与时俱进,已成为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讨的课题。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在召开的专门研究布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也在全国教育科学科研培训会上强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应该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在地方所属高师教音乐普修课十几年,最令人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各学科、各专业学生中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几乎是乐盲,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阶、音高、节奏、节拍都不清楚。据学生们讲:“小学时上音乐课,就是跟着老师学唱歌,流行什么就唱什么,音乐课还经常被换成语文或数学课;到了中学,学校为了抓升学率,音乐课基本就没有了。”

而在基层高师,也就是地方所属专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延用着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布的课程方案(试行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农村音乐教学的实际脱节,且滞后于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甚至把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等同于音乐表演人才来培养,把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标准作为衡量以讲台、课堂为主要定位的教师的标准。以技能代替素质,把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引向技能教学的误区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在对基层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作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多数音乐教师不知道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甚至没听说过,更谈不上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音乐教师,也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上音乐课,还要兼上地理、自然、英语,甚至语文、数学等课。这与新世纪我国迅猛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在部级、省属高师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展开的轰轰烈烈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较大的落差!然而,这些地方所属基层高师,肩负着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他们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和教学改革中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图示:为了培养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适应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音乐师资,由沧州师专音乐系牵头,组织集中了15所地方所属基层高师在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了“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把目光集中在为广大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教师的焦点问题上。从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入手,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通过零距离接触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研究途径,掌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动态,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拟订出相对合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匹配的、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和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层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切实达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基本目标。

类似这一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美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音乐师资的培养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技能知识和教育能力)、课程类别多样、各校特色鲜明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相配合的基础上,重视音乐教育学,重视民族意识和品德教育,并且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管理科学严谨、评估体系完善。德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将音乐理论知识、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组织教学的经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倡音乐教师应当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和革新者。日本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侧重教育思想准备和音乐专业修养,其课程结构包括一般教养课程、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等,使音乐教师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修养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有其历史形成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各其独特的条件和环境,各区域高师之间也有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因此,不同地区、院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针对本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点、发展趋势而进行。尝试将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本校、本地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使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所以,课题组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世纪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2、不同国家、地区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得失研究。

4、新“音乐课程标准”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5、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估体系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究。

6、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贯彻实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改革方案。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逐步改善目前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尤其是北方农村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求)的现状。

2、逐步改善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尽快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现状。

3、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拟订出适应在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实施的、符合新“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教学大纲。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详实的、有说服力的决策参考依据。为21世纪广大农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发展型、综合型、开拓创新型的教育师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指导高师(本、专科)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各地所属高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知识结构、培养目标的要求上也都有其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措施与方式。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历史与文献法、观察与调查法、实践与经验总结法,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校调研、体察、指导,直接参与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切身体验来指导基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我国北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地方所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9

一、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当今中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正受到高度关注,并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化构建与谋划。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要求,同时提出了全民守法的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由此可见,当下中国对法治教育与国民教育相关性的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态度。由于学制和社会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技师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在学校修完专业课程后步入社会,大多成为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使技师院校学生践行法治理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减少劳动纠纷、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我们临海相望的日本,二战以后,为了使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曾忽视专业技能以外的法治教育,一度导致较为普遍地出现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绑架、杀人等校内暴力以及网络犯罪现象。在经过一系列极端的管理甚至体罚方法,造成了教育的极端僵化,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效果显著。日本学校将“培养适应自由公正社会的法律观点”作为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标,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和学生互动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就行政机构而言,主管教育的文部省和主管法律的法务省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改革任务。文部省于2007年、2014年先后两次对2002年4月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提倡“期望在学校教育中充实有关司法的学习机会”。法务省先后成立了法务省法律教育研究会、法律教育推进协议会,对学校法治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就社会角色互动而言,法学家、教育家、法律实务人士也群策群力,为日本青少年法律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技师院校法律教学现状分析

(一)技师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技师院校的学生可塑性强,活泼好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甚至没有成绩,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缺,自我约束力较差。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技师院校法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目前技师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师较少甚至没有,而仅有的法律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因为缺乏相关培训和实践经验,无法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竟不知道如何签订自己的劳动合同,还有的连“五险一金”是什么都不清楚。(三)技师院校法律教学方法有待拓宽。目前大多数技师院校的法律教学工作,教学地点仅仅局限于课堂,主要采用的授课方式还是教师为主导的理论传授模式,或辅之以举例方式。在书籍缺乏的年代里,这种传统理论的讲授课方式曾经风光无限,教师通过念讲稿传授知识。但在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采用单一的“课前知识点提问→新课讲授→穿插案例→教师提问→知识点总结→布置作业”的教学流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学生们间隙屡有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发生,课堂气氛平淡,课后学生只是注重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一堂法律课学习下来,学生就像在走流程一样,根本达不到应用于实践的目的,更无法使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亦无法培养法治意识。

三、探寻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出路

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基于该指导思想,结合目前技师院校法律教学现状,大胆提出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方案。(一)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方案整体框架。众所周知,法律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是系统工程,还是素质教育,更是规则教育。所以在此打破原有法律教学模式,将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方案整体框架构建。(见图1)(二)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方案。1.教师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采用专题授课法。鉴于技师院校法律教学的系统性,法律专业教师应着力于改变教学思路,充分重视备课环节,改变传统法律教学法中的备课方式,应用系统法律教学方法进行备课。在此,教师必须研读多本教材,形成一个初步的技师院校法律教学体系框架,继而与学生的各个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讨论沟通。比如任课学生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法律专业教师应该首先和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确定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与任课教师沟通,将法律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专业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尽最大可能挖掘该专业学科的法律教学因素;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辅导员进行讨论,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入思考一、二、三年级学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法律教学;认真听取专职律师的教学意见,可以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将法律教学落到实处,方便实践教学。最后构建法律教学专题。(见图2)综上,一年级上学期,主要使技师院校学生掌握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专题。一年级下学期,使学生掌握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题。二年级上学期,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婚姻家庭和继承法、劳动法等专题。二年级下学期,使学生掌握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合同法、社会福利等专题。教师采用专题授课法,不拘泥于课本,要将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保证学生踏入工作实习岗位之时,能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在三年级这一年的技师院校学生实习顶岗期间,可以设置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的法律课程,由法律教师陪同专业教师一起走访在企业见习的学生,满足技师院校的学生运用法律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要求。2.教学场所多样化。技师院校法律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教师要大胆带领学生走出去,教学场所可以是校园,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面开展技师院校法律教学工作。3.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法律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瓶颈,应用系统法律教学法,分两步走改革学生法律学习方式。第一步,使学生通过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技师院校系统法律教学改革进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技师院校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并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第二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后,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册。4.考评变为双边考评。一方面,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改为综合考评,以实践考评(以学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册为主)与笔试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实践考评环节中,之所以把学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册作为主要参评因素,是因为该手册并不是由简单的理论摘抄而成,而是教师应用系统法律教学法后,通过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制作的人生生涯法律手册。另一方面,不能仅仅考评学生,必须为教师提供培训考评的机会,每学年都必须保证技师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师到律师事务所所实习培训一段时间,并由专职律师进行考评。从而使技师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提升技师院校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

四、结语

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是为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常见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为从事中药药理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1研究背景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与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关系密切,故对主讲教师的知识背景要求较高,如何整合教学团队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大多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中药药理学这门课程,缺乏该方面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其研究生阶段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是研究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故亟待学生在研一阶段系统学习的过程中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教学课时少,故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改革方案

课程组近年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进一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1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融合了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医药理论,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中药学、中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教师整合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对青年教师,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拟订培养计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坚持带领青年教师每2周进行一次学术或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方法讨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设计等;认真贯彻落实青年教师听课制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通过观摩、研讨、培训等方式,开拓视野;在教学团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以科研反哺教学。

2.2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2.2.1注重课程思政抓住契合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挖掘现代研究中能体现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引领下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寻找最佳的融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经据典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实现教书育人效果的突破[1]。在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在教学评价中强调诚信等等。比如,在讲到青蒿的药理研究方法时,可通过屠呦呦研究员研究青蒿素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严谨求实精神等思政教育;在讲到麻黄碱的药理作用时,通过介绍麻黄碱与冰毒之间的关系,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敬畏法律。也可在讲某一味中药之前以典故开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介绍越王勾践亲自尝野菜,振兴越国的故事引出鱼腥草。2.2.2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秉承立足学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模块化处理的教学内容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相关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开展课后科研实践拓展训练。课程以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的比例以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知识构成部分重点介绍研究中药药性、炮制、配伍与禁忌等中药药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中药药理研究设计与统计;新药申报及毒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各类中药功效的药理研究方法;“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能力构成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合理选择“证”的动物模型及中药药理研究方法设计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实验方案。理论教学包括总论和各论2大部分,参考陈奇教授的著作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从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知识模块化处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基础知识,各论部分主要涉及中药功效、中医证候模型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常见病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中药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法等。理论教学部分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可开展专题式课堂教学。开展专题式课堂教学时可以专题科研课题的讲座和讨论等方式进行。邀请课题项目负责人、新进博士以及高年级优秀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或研究生介绍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切身感受、经验或教训,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并从这些专题讲座中学习和领会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课主要涉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证候模型及中药治疗常见病症的药效学研究方法。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布置学生自主设计课题,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教学部分可采取定期带研究生进实验室,开展病症模型的制备、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技术等培训[2]。2.2.3活用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获得知识。将讲授法、CBL法、讨论法、比较法、演示法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2.2.3.1理论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结合CBL法、讨论法、比较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丰富的知识;CBL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如通过介绍中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中药抗病毒药理作用的认识[3];讨论法指提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相互启发、交流。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如讨论清热解毒中药是不是等同于西药抗生素,加深学生对中药多靶点起效的认识。比较法是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方法,可将同一药理作用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明白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而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法。借助慕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前线上教学内容与视频;课堂进行答疑讨论;课后复习、测试等集课前、课中、课后于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2.3.2实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法主要介绍实验的机制,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要点;演示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使学生学会该操作技能。比如,可向学生演示免疫组化法的操作过程及如何光镜下观察图片,何为阳性反应等等,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2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可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2.2.4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改变传统的考核内容,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开展中药药理研究的能力、创新及批判能力,是否具备借助网络等教学资源独立获取专业知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性评价,将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讨论问题的情况、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方法掌握情况以及课题设计等组成。课题设计要求选题新颖、思路清晰、指标先进、具有可行性。对课题设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不再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更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素质(思政)水平。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考核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教学情况并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根据反馈内容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3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方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1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

课程组教师认真备课,积极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支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老中青结合的优秀课程团队。课程组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3.2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经过系统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课程的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不但掌握了中药药理的常见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而且更加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及家国情怀。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多次在校级以上科技活动中获奖,多次在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中进行成果展示。多人次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并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中医药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继续博士阶段的深造。总之,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努力从加强课程思政、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内容及方式等方面,切实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静,张亚杰,刘佳,等.中药药理教学改革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38):42-45.

[2]曾嵘,王志琪,杜可,等.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中药药理学专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