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十篇

时间:2023-08-08 17:21:20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 优质网络课程资源; 专家任务分工;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已成为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和热点话题。但由于网络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程序复杂,制约着本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文力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一套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为加快我国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一定帮助。

二、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界定

每所高校都有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关键是如何合理开发并使之成为网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笔者认为,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是指由一流教学人员提供的课程资源,经过教学设计专家精心设计与素材处理专家合理化加工,经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开发、测试后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其特点是需要一支“专业分工,强强联合”的开发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共同完成教材内容整理、教学设计、素材处理、平台开发等工作,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以及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体化和最佳化。

三、目前高校优质网络课程

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网络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受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课题组通过走访国内部分院校,通过与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教师、学生)、网络课程管理机构进行了面谈交流(部分调查对象通过网络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上网浏览了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128门,掌握了大量信息,并结合自身实践后发现,目前我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缺乏理解与认识

面谈交流(包括网络交流、问卷调查)发现,80%以上的教师认为网络课程资源就是把教学大纲、电子教材、PPT课件以网页的形式放到网上让学生浏览。但事实并非如此,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网络学习环境等进行设计,按照网络课程的设计要求,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后期需加强网络课程后台功能的测试与改进,更新网络课程资源。日常教学中,把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资源库,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之成为扩充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有效学习平台。

(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单一

调查发现,80%以上的网络课程开发主要采用“学科组成员负责分工模式”、“学科组—软件开发人员为主模式”和“学科组—智能开发工具模式”。“学科组成员负责分工模式”是指在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网络课件制作、视频处理、网络环境实现等各个阶段由学科组人员完成。“学科组—软件开发人员为主的模式”是指网络课程资源的收集、教学设计等由学科组人员完成,网络环境的实现由学校网络技术人员或网页制作公司完成。“学科组—智能开发工具模式”是按照一些公司提供的LMS(如Blackboard)系统,由学科组人员将教学内容添加到平台上,生成网络课程。这几种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中,由于学科专家未必熟悉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许多学科组只是在网上模仿现有课程进行栏目和教学内容设计,导致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设计,网站功能存在缺陷或网络课程如同公司网站一样缺乏教育性。

(三)网络课程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28门网络课程的调查(内容分析)发现,90%以上的网络课程都是由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试卷、教学资源、参考教材等内容组成。其中,电子教案是以Word形式在课程网站上,教学试卷是近几年的考试试卷,教学视频是由3~5位教师40分钟左右的课堂录像组成。对学习者来说,最感兴趣的是直观教学资源——教学视频,而目前国内开发的网络课程,由于视频内容建设缺乏系统性,学习者通过40分钟左右教师授课内容,难以获取该学科相关知识,学习者需要的恰恰是网络课程中主讲教师对一门课程从基础到深层次内容的系列讲授,如现在网上流行的视频公开课,学习者兴趣较高。

(四)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后期维护

调查发现,70%以上的网络课程资源一旦上网,长时间缺乏更新与维护。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以课题的形式由教师承担,结题后,由于经费等问题,教师放弃了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更新与维护;二是学科组缺少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导致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后期及时的更新与系统功能的扩展,一旦上传网络,课程就无法改进;三是网络课程前期开发存在技术问题,开发的课程由静态页面组成,后期更新需要在服务器上完成,导致更新不及时。

(五)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缺乏推广与共享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开发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存放于各高校服务器上,由于网络课程资源下载和视频学习资源占用带宽较多以及流量较大,加之部分高校经费投入有限,购买的服务器配置偏低,导致网络课程资源不能面向社会共享与使用,重复开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四、基于专家任务分工的优质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优化。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3

1.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才能提高,但许多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课程训练,大学艺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科目少、学时短,这对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培养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美术基础薄弱、缺乏艺术修养,致使许多工科院校产品设计学生缺乏艺术审美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从最终的效果图到展板排版设计都缺乏美感。

2.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当前,工科院校引进的教师虽然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对许多设计可行性问题、实际产品的设计经验、产品开发流程等缺乏了解,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设计的市场性以及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又无法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

3.学科设置缺乏交叉渗透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类:机械专业教师讲授的工程力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基础课程;艺术学院教师讲述的素描、色彩和效果图技法等艺术类课程,专业设计教师讲授的产品、包装、字体与板式等设计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采用的是机械专业工程设计教学方法和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手段,各课程都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讲授,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和渗透,这不仅造成许多学生在择业时选择了与产品设计无关的工作,也造成企业招不到符合需要的产品设计人才。

二、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产品设计是一门涵盖审美、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美学因素对于工科产品设计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专业必须尊重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缺乏美术专业训练和艺术熏陶的实际情况加大素描、色彩等艺术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形体、对色彩的敏锐度、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三维造型能力、对产品形态的把握、增设优秀产品设计赏析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课题,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凸显产品设计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优化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品设计领域有重要科研成果或重要影响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选派优秀在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和工厂进行学习锻炼,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聘请国内或国际著名产品设计师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推动学科发展。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4

1.1对象用抽签法选取本校2010级3个护理本科班,并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采用讲授法(51名学生)、一般情境教学法(54名学生)和缺陷式情境教学法(53名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均已完成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3组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成绩(F=0.115,P=0.895)、年龄(F=0.359,P=0.709)、性别(χ2=0.326,P=0.8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个班为同一教师授课。

1.2方法实验章节为临床病证辨证施护章节,共18课时。

1.2.1讲授法按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每个病讲授40~60min。

1.2.2一般情境教学法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组。教学安排:①提前布置情境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自学后准备情境表演。②教师讲解(15min):授课教师先简单讲解1个病的相关理论知识。③小组表演(8min):学生表演1个病证。④课堂讨论(7min):小组表演完成后,要另一组学生根据表演分析讨论为何病何证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讨论结束后,每组选1个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⑤表演组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说明理由(5min)。⑥授课教师总结评价(5min):授课教师对所表演知识点进行总结,对表演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讨论结论是否正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并鼓励表现好的小组。

1.2.3缺陷式情境教学法组缺陷式情境教学法即在一般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或多个缺陷环节,讨论时让学生先寻找缺陷再根据情境讨论,其余具体实施方法与一般情境教学法相同。缺陷环节的设计,如“感冒”,中医辨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体虚感冒4种证型。风寒感冒冬春季节多见,如表演小组表演的为恶寒、不发热、头身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喜热饮等风寒感冒的症状,小组表演时将场景设在炎热的夏天,炎热与风寒感冒原因不符,视为一个缺陷。又如“哮病”,中医辨证有寒哮和热哮两种证型,如果表演小组表演的为寒哮的症状,在饮食护理时嘱咐患者可以食用西瓜,饮食偏凉,寒凉饮食容易诱发寒哮,寒哮患者的饮食宜偏温热,西瓜不合适,也是一个缺陷。在课堂讨论时,小组表演完成后,要另一组学生根据情境表演的信息先找出情境中所设计的缺陷环节,并说明理由;授课教师总结评价时,要对表演缺陷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进行评价。

1.3效果评价该章节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评价,3组学生均使用同一份试卷在同一时间进行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以及病例分析题。对3组学生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课堂气氛问卷涉及互动情况、学生上课状态等7个项目,每个项目设有3个选项;满意度问卷涉及学生上课时的心情、积极性的调动等8个项目,每个项目设有3个选项。统计分析3组课堂气氛、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组间年龄、成绩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学生教学评价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结果

3组学生考核成绩有差异(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缺陷式情境教学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课堂氛围和满意度优于一般情境教学组和讲授法教学组(P<0.01);一般情境教学组学生成绩、课堂氛围和满意度优于讲授法教学组(P<0.01)。

3讨论

3.1缺陷式情境教学方法的优点

3.1.1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中医护理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辨证施护等多方面的内容,知识点繁多、分散、抽象。讲授法按部就班地讲解,很难使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从3组教学方法的考核成绩来看,缺陷式情境教学组考核成绩优于一般情境教学组和讲授法教学组,将试卷按题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3组学生在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4种题型的得分无太大差异,但在病例分析题上,缺陷式情境教学方法组得分较高,且更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回答得更全面、准确。缺陷式情境教学法不仅将所学知识点巧妙地融入所设计的情境剧中,将分散、细小的知识融合起来,而且有意识地设计了缺陷让学生寻找,全面调动学生的储备知识去综合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3.1.2活跃课堂气氛本研究结果提示,3组教学方法的课堂气氛不同,缺陷式情境教学组课堂气氛比一般情境教学组和讲授方法教学组活跃。情境模拟得越真实、学生越投入,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缺陷式情境教学法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何设计剧中情节并将知识融入情境剧中,而且设有缺陷环节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缺陷环节设计得越巧妙,越能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活跃课题气氛。

3.1.3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组教学方法学生的满意度不同,缺陷式情境教学组高于一般情境教学组和讲授式教学组,缺陷式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识别、判断情境中的缺陷,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促使学生利用一定的知识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3.2缺陷式情境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讲授法(传统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对缺陷式情境教学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存在学生准备时间较长、上课讨论时间较难控制、师生互动受限等问题。少数学生准备不充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互相配合能力较差,学习收获有限。应加强对缺陷式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轻负优质; 有效作业

当前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多样性,作业设计往往缺少筛选、量大、质低,缺乏典型性,设计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部分学科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且一部分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缺乏时效性。能否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各学科的作业

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精编,精选作业时,要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的习题,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每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根据练习的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将课后的练习分为:常规型练习、养成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诊断型练习、展示型练习等类型。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编写适合所教学生发展的作业。

②适当设置补充作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难度应稍大于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设计下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③进行作业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各类报刊杂志等中的好题,以丰富作业的题型。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高频错解题穿插在作业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2、设计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

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故教师在设计弹性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二点:

①满足差异性。作业编制时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差异可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模仿的题目;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

案例1: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7题,命题者的六问依次考查了焓变、熵变,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条件等五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四问侧重于原理的应用,尤其是第五、第六问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样的试题既能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侧前三问),又可以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后三问)。

②突出典型性。具有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

案例2: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有机化合物,相互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

③注意延展性。作业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案例3: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8题。这个题目利用葡萄糖制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实验。考查了氧化、趁热过滤、抽滤、洗涤、溶解性等知识来进行物质的制备、提纯,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及时反馈并矫正作业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教师可将教科书中的习题安排在课内口答或当堂作业。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教师当堂指导作业与批改课外作业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来源,也是及时矫正学生学习的依据,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中发现的优点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同时要分析作业中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性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及时纠错(发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改)。

因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对知识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教师在选编作业时,还需要注意题目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真正的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 教学 师资 硬件

一、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优化的意义

职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在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在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创新的问题,教师教育缺乏创新,学生学习也缺乏创新。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优化就要打破以往存在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壁垒,找寻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实在是日新月异,但是教学内容不可能保持同步的发展,总是存在3到5年的滞后。因此,计算机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追赶,要持续地进行动态的跟踪,防止教学内容的过度滞后。

(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深度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缺点,教师依然是照本宣科的讲解,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整个课堂缺乏生机,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将来取得的成绩也会不佳。另外,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问题,导致很多问题深入不够,学生实践能力差,学生也很难全面了解相关的工具软件。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便很难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

(三)师资情况复杂

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师师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不是师范类的教师。这类教师大多专业知识过硬而在教学水平和策略上却相对缺乏。另一类与之相反,是师范专业毕业,但却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由别的专业半路出家。这类教师是教学水平较高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当然,不管是哪一类的教师,都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

(四)职业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视实际操作的学科,该学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设备予以支撑。但是,当前许多职业教育院校在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上却存在很大的不足。相应的教学设施缺乏,教学设备陈旧,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也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讲授知识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在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上下工夫。除了要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摒弃填鸭式的方式,要多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多多列举学生熟知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着力提高师资队伍

一支精良的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对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针对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就要要求计算机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和教学能力。为了防止教师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职业教育院校就要多多给教师提供深造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教师要多到实践的第一线去,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

(三)大力加强硬件投入

完善的硬件设施能够更好地辅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在这方面,国家应该重视起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培养更多的实践性人才。职业院校要致力于相关教学基地、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机会,防止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脱节。

(四)开展网络化教学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网络化环境为依托,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开展更高层次的网络化教学。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更可以快速达成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方式。对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相关计算机资料,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制度

1.多元评价。针对当前考核制度单一的问题,职业教育院校要发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因此,评价方式也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以证促考。首先,等级考试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是在考教师。为了带学生参加考试,教师会自觉了解考试信息、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进而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在备考中,教师找重点、难点,并积累了很多操作技巧。这将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以证促考、以证促学。其次,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明确,各个计算机任课教师之间教学目标统一,成绩能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水平。如果自己教、自己出试卷,教师可以控制学生及格率、优秀率,考核机制不够客观,不能真实反映各个教师、各个班级学生的水平差异。

四、结语

综上,信息技术使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断地去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晓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於琳琳.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 运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近些年来该专业的持续扩招,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再加之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该专业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这一教育培养新模式正是为顺应时展应运而生。它以公共性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作为辅助模块,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将改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校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横跨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许多专业领域。因此,依靠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各门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取契合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正是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它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拓展达到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与个性化,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因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优势在于保持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统一性和基础性,而在此基础上又构建出适应于社会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前者为平台课程,而后者即为模块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平台课程实现具有共性特点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热点学科来设置模块课程,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等来选择适合于自身未来事业发展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自主选择与学习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为社会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而在模块课程教育中,则更多地加入创新性内容,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从而为社会环境设计领域培养教育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

二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现阶段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普遍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为薄弱的高校,其困难更为明显。具体地来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优秀师资与优质课源不足。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担任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形成优质课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数重点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模块课程教师缺乏,或专业性不强,或非该专业领域领先教师,从而直接导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优质课、精品课。

2、硬件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远较传统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因而需要更为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以此来支撑“平台+模块”课程群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硬件条件均严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续扩招造成硬件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在硬件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甚至都受到影响,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更是难以成功构建。

3、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认知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远未得到普遍开展,许多教学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对“平台+模块”认知不足或没有认知,在惯性教学思维下,教学管理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有效指导,而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认知,许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专业需求和未来就业缺乏规划,在选择专业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认知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策略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而我们应当在发现困难之后迎难而上,统一思想、加强认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得到真正应用。

1、加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型课程,重点加强建筑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学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一是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专业素质水平,形成年龄、学历、水平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是重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借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以学科典范为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团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并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团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2、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优质课程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成功应用的保证,应重点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优质课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平台+模块”教学课程建设的成果。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来确定,构建应用型优质课程。因此,优质课不仅由学校来评判,还应征询环境设计公司、机构以及环境设计专家意见,并根据其意见进行调整与提高。

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应用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内建设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芸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8

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在正确处理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基础上,注重设计思维训练和专业实践,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拓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5-03

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一支高水平的设计人才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由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规模迅速膨胀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尽管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但许多毕业生无论在前期分析、概念构思还是细节设计上都缺乏应有的能力和创造性,难以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甚至被称为“设计蚂蚁”。[1]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当前主要的两种模式中,较为“正统”的是在美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进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人才的就业市场不断扩大,为数众多的各类理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也纷纷加入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队伍。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人文教育底蕴缺乏,毕业生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在后者显得更为突出。明确自身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问题,发挥已有学科群的特点,创造务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备适当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已经成为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亟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特点

籍着高校扩招的东风,许多理工院校相继依托原有学科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本身是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领域,同时也可以看成一个设计创作的综合方法系统,交叉互补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设计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高校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倡导学科交叉,发展务实的、特色的设计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经验来看,努力发展学科交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向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转变,正是艺术设计专业不断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理工院校严谨的作风、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组成背景、学术研究积淀和资源优势,结合艺术类生源特有的人文气质、学习方式及学术诉求,有利于使学科的道路越走越宽。

艺术类学生逐渐走进理工院校,既为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同时也对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在艺术专业考试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艺术类生源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尽管他们在艺术直觉、领悟能力、图解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在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当前艺术类高考对于文化成绩要求过低的现实,也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将艺术考试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倘若入学以后未能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正确的认识,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主动性或导致盲目学习;而如果缺乏对设计史论和相关支撑学科的认真研究与学习,则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设计作品缺乏形式美感和思想深度,更无创新可言。

二、影响理工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1. 教学观念

传统的“艺术”与“科学”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院校往往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内涵并不了然的情况下,片面地以“艺术”代“设计”进行教学。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于艺术设计的理解停留在视觉和形式的“审美”范畴,对艺术设计创新的理解停留在设计形式、语言与手段变异的表层。无论在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还是在教学重点上,都偏重于对造型、色彩、肌理、表现手法等设计所呈现形式因素的反复研习,甚至用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替代设计基础课程,颠倒了美术与设计的关系,缺乏对创造性思维的有意识的培养。而机械地用视觉和形式审美原则评判设计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必然会造成设计教学中学科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

事实上,现代艺术设计最初是为了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2]正如大卫·瑞兹曼所说,设计“一直都在对产品、消费、社会和环境作出积极的回应,所有这些又反过来刺激设计的发展,为设计创造了永远延续下去的条件”。设计的“艺术性”不是视觉化的装饰展示,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存活动的视觉层面的形式或形态之美,它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与人的生命活动及生存行为建立的紧密联系。[3]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也并非按照纯粹的审美法则构成的封闭体系,而必然受孕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并反构着它。[4]因此,设计艺术的创新植根于生活,引领着生活,富有鲜明的人文性与科学性。如果缺乏对人生存方式、文化语境、精神诉求的深刻理解与研判,设计作品就不可能具有创新力。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学校;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51-02

一、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等综合发展的结果,具有分布式存储和虚拟化管理等优点,是一种现代创新的、可以使数字资源共享得到较好实现的服务技术[1]。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代表一种新的理念和服务模式。在云计算环境中,云用户只要通过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直接从云服务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云计算具有服务需求自助化、资源配置动态化以及应用扩展性强等优势。

根据当前云计算的应用与研究,典型的云体系架构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2]。

二、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自建或购买的方式囤积了大量资源,但是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

现有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通过购买厂商现有的资源应用平台及其资源,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建设的数字资源平台与资源。由于这些平台和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造成资源建设重复。

2.教学资源与平台共享程度低,缺乏整合

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无法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封闭的数字资源平台,“资源孤岛”现象严重。

3.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

随着各个高校教学资源数量的急剧增多,各个学校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为自己开发的数字教学资源或购买的网络教学平台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来维持其运行。

4.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重点大学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软硬件教学资源,而大部分地方院校受资金来源等因素的限制,软件硬件资源往往较贫乏,造成教学资源分布差异较大[3]。

三、云计算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1.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势

与传统模式相比,采用云服务模式建设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实现高校数字教学资源的共享

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通过网络连接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对其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调度,其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可以利用云技术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的云资源,有效缓解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教学平台,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节省高校设备购置及软件升级的费用

云计算环境下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都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资源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对用户使用的客户端没有较高的要求,用户的客户端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就可以获得所需的服务。各个高校在设备购置和软件升级方面的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且有利于避免资源平台的重复建设。

(4)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云端服务器拥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资源存储能力。云计算技术通过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组合成一个超大计算机群,能够达到亿万次级别的超强运算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超级复杂的运算服务。同时,在云计算中,数据通过冗余存储方式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群中,数据存储具有分布式、大吞吐率和高传输的特点。云计算服务对数据进行多重保护,相比数据存储在各个客户端,安全性更高。

2.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架构模型

云计算通过网络把大量的虚拟化资源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4]。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设计的目标就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及其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封装成一个资源池,完成各个教学资源平台及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高校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并通过客户端向用户提供云服务。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平台架构模型分为4层,如图2所示。

云计算客户端是指用来访问云计算服务的各种软、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用户通过这些终端设备就可以进入教学资源平台获取相关服务。

云计算应用服务层主要是整合现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以及个性化学习云服务平台等,并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软件的服务与应用程序接口。

云计算平台服务层通常需要云基础设施并支撑上层云应用,它将解决方案或计算平台作为服务交付,一方面为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系统集成与系统应用提供综合的管理功能。

云计算基础设施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架构的基础,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等物理基础设施资源及其虚拟化资源两大部分,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为上层提供网络通讯、数据存储和计算等按需的云基础设施服务。

四、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解决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飞速地发展与成熟,它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瑜龙.基于云计算的大学教学资源整合模型优化研究[J].科技通报,2013,29(7):201-203.

[2]王莉利,高新成,李瑞芳等.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4):37-40.

教学设计的优缺点篇10

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