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职称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46

化学职称论文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环境监测;综述

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COD测定的主要方法有高锰酸盐指数法(GB11892-89)和重铬酸钾氧化法(GTB11914-89)。高锰酸盐指数法适用于饮用水、水源水和地面水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法(CODCr)适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测定,但此法要消耗昂贵的硫酸银和毒性大的硫酸汞,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且加热消解时间长、耗能大,缺点十分明显,已不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需求。为此,人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进。

1标准法的改进

1.1消解方法的改进

为缩短传统的回流消解时间,早期进行的工作包括密封消解法、快速开管消解法、替代催化剂的选择等;近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采用微波消解法、声化学消解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新技术。

1.1.1替代催化剂的研究重铬酸钾法所用的催化剂Ag2SO4价格昂贵,分析成本高。因此,毕业论文研究Ag2SO4的替代物,以求降低分析费用有一定的实用性。如以MnSO4代替Ag2SO4是可行的,但回流时间仍较长。Ce(SO4)2与过渡金属混合显示出很好的协同催化效应,如以MnSO4-Ce(SO4)2复合催化剂代替Ag2SO4[1],测定废水COD,不但可降低测定费用,还可降低溶液酸度和缩短分析时间,与重铬酸钾法无显著差异。

1.1.2微波消解法如微波消解无汞盐光度法测定COD;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测定COD;无需使用HgSO4和Ag2SO4测定COD的微波消解法;氧化铒作催化剂微波消解测定生活污水COD等。Ramon[2]等采用聚焦微波加热常压下快速消解测定COD。

与标准回流法相比,微波消解时间从2h缩短到约10min,且消解时无需回流冷却用水,耗电少,试剂用量大大降低,一次可完成12个样品的消解,减轻了银盐、汞盐、铬盐造成的二次污染[3]。专著[4]对此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1.1.3声化学消解法尽管微波消解时间短,但消解完后要等消解罐冷却至室温仍需一定时间。而超声波消解方便,设备简单,且不受污染物种类及浓度的限制,近年来已有一些应用研究[5]。钟爱国[6]使用自制的声化学反应器对不同水样进行了声化学消解试验,提高了分析效率,减少了化学试剂用量,COD测定范围150mg·L-1~2000mg·L-1,标准偏差≤615%,加标回收率96%~120%。超声波消解时,超声波辐射频率和声强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超声波辐射标准水样30min时,低频(20kHz)、适当高的声强(80W·cm-2)有利于水样的完全消化。

1.1.4光催化氧化法紫外光氧化快速、高效,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对水和废水分析的优势特别突出。近几年来,半导体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消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312eV)的光照射半导体时,可使半导体表面吸附的羟基或水氧化生成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使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艾仕云等[7]提出纳米ZnO和KMnO4协同氧化体系,并据此建立了测定COD的方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与标准法相当。他们还使用K2Cr2O7氧化剂、纳米TiO2光催化剂测定COD[8]。通过光催化还原K2Cr2O7生成的Cr3+浓度变化,可以获得样品的COD值。但反应仍需恒温搅拌,反应液需离心过滤。操作烦琐,且不能在线快速分析。

1.2测定方法的改进

1.2.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定COD是在强酸性溶液中过量重铬酸钾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Cr6+还原为Cr3+,英语论文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Cr6+或Cr3+来实现COD值测定。Inaga等以Ce(SO4)2作氧化剂,加热反应后测定吸光度,计算出COD值。Konno使用自制的比色计与PC机相联测定COD,所得结果与标准法基本一致。光度法测得COD值快速、准确、成本低等。目前,国内外不少COD快速测定仪均是基于光度法原理。如美国HACH公司制造的COD测定仪是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可的COD测量方法。

1.2.2电化学分析法

(1)库仑法库仑法是我国测定COD的推荐方法,该法利用电解产业的亚铁离子作库仑滴定剂进行库仑滴定,根据消耗的电量求得剩余K2Cr2O7量,从而计算出COD。广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制的EST22001COD在线自动监测仪,采用库仑滴定原理,测量范围5mg/L~1000mg/L;测量时间30min~60min,测量误差≤±5%FS;重复误差≤±3%FS,与手动分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2)电解法此法既不外加氧化剂,也不加热消解水样,而是利用电化学原理直接测量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是COD测定方法的突破。方法原理基于特殊电极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同步迅速氧化水中有机物,较难氧化的物质(如烟酸、吡啶等)也均能被·OH氧化。羟基自由基被消耗的同时,工作电极上电流将产生变化。当工作电极电位恒定时,电流的变化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关系,通过计算电流变化便可测量出COD值。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结果[9,10]。由于水样不需消解,极大缩短了分析流程,还克服了传统方法中“二次污染”的问题。目前,这类仪器代表产品是德国LAR公司的Elox100A型COD在线自动监测仪h[11]。仪器测量范围从1mg/L~10000mg/L,最大可到100000mg/L,测量周期2min~6min。此仪器在欧美各国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

(3)其他电化学分析法Dugin[12]提出以Ce(SO4)2为氧化剂,利用pH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直接测定电势从而测定COD值的方法。Belius2tiu[13]以两种不同的玻璃电极组成电池,通过直接测定电池电动势,对水样中COD值进行测定。赵亚乾[14]以一定比例的反应溶液回流10min后,冷却稀释,用示波器指示终点进行示波电位滴定测定COD。

Westbroek等[15]提出Pt-Pt/PbO2旋转环形圆盘电极多脉冲电流分析法,通过电化学方法产生强氧化剂,硕士论文有机污染物在圆盘电极表面直接氧化或与产生的氧化物质反应而间接被转化。伏安计时电流法和多脉冲计时电流法测COD,可在几秒中获得结果,而且可以在线监测。形成的强氧化媒介可使工作电极表面保持清洁。但方法检测限较高,不适合地表水或轻度污染水的测定。但德忠等[16]提出混合酸消解和单扫描极谱法快速测COD的方法。该法基于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混合酸(H3PO4-H2SO4)消解体系中过量的Cr6+,从而间接测定COD。混合酸消解回流时间只需15min。Venkata等[17]使用示差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DPASV)进行电化学配位滴定确定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络合能力,从而测定COD。

.2.3化学发光法根据重铬酸钾消解废水后其最终还原产物Cr3+浓度与COD值成正比关系,以及在碱性条件下,Luminol-H2O2-Cr3+体系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的原理,文献[18,19]提出一种用光电二极管做检测器测定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新方法。

1.2.4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测量水样中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般用254nm波长),直接测定COD。已有工作表明,不少有机物在紫外光谱区有很强的吸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物的吸光度与COD有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直接测定COD。这种方法不像COD、总有机碳(TOC)方法那样明确,但在特定水体中有极高的相关性,也能真实反映有机物含量。基于紫外吸收原理测定COD的仪器已有生产。这类方法均不需添加任何试剂、无二次污染、快速简单,但前提条件是水质组成必须相对稳定。此方法在日本已是标准方法,但在欧美各国尚未推广应用,在我国尚需开展相关的研究。

2自动在线分析技术

流动分析(FA)用于水样COD的测定可将样品消解和测定实现一体化,留学生论文使整个过程实现在线化、自动化。Korinaga[20]提出以Ce(SO4)2为氧化剂,采用空气整段间隔连续流动分析法对环境水样中的COD进行测定,采样频率达90次/h,但需特制的阀,且管长达18m。陈晓青等[21]提出测定COD的流动注射停流法,系统以微机控制蠕动泵的启停,并记录分光光度计检测到的信号。由于停流技术的引入,解决了慢反应中样品的过度分散问题。

Cuesta等[22]提出COD的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流动注射分析法。用微波加热消解样品,未被样品中有机物质还原的Cr6+保留在阴离子交换树脂上,Cr6+经洗脱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这种方法在检测中没有基体效应的影响。

尽管流动注射分析的优势突出,但仍免不了传统加热方式。为了提高在线消解效率,不得不加长反应管或采用停留技术,这又导致分析周期延长或低的采样频率。医学论文微波在线消解效果虽好,但去除产生的气泡使流路结构复杂化。但德忠等[23]将流动注射和紫外光氧化技术引入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中,建立了紫外光催化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流动分析体系,并对多种标准物质(葡萄糖、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钠等)进行了研究,反应仅需约115min,回收率8310%~11110%,检测限为016mg/L。用此方法成功测定了COD质控标准(QCSPEX-PEM-WP)和英格兰普利茅斯Tamar河水样品。

Yoon-Chang[24]将光催化剂二氧化钛铺助紫外光消解与流动分析技术联用测定化学耗氧量,获得了好的相关性。李保新等[25]把化学发光系统和流动分析法结合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有机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化学氧化反应,KMnO4还原为Mn2+并吸附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微型柱上,同时过量的MnO-

4通过微型柱废弃。吸附在微型

柱上的Mn2+被洗脱出来使用H2O2发光体系检测。若换用职称论文重铬酸钟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还原生成的Cr(Ⅲ)催化Luminol-H2O2体系产生强的化学发光可测定COD。该方法已用于地表水样COD的测定。

基于流动技术,综合电化学技术、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光机电技术研制的COD在线监测仪,一般包括进样系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四部分。进样系统由输液泵、定量管、电磁阀、管路、接口等组成,完成对水样的采集、输送、试剂混合、废液排除及反应室清洗等功能;反应系统主要有加热单元或(和)反应室,完成水样的消解和的反应;检测系统包括单片机(或工控机)、时序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键盘和显示屏等,完成在线全过程的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显示、储存及打印输

参考文献:

[1]杨娅,艾仕云,李嘉庆等.用MnSO4-Ce(SO4)2协同催化快速测定COD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1):30-31.

[2]RamonRamon,FranciscoValero,Manueldelvalle.Rapiddeterminationofchemicaloxygendemand[J].AnalyticachimicaActa,2003,491:9-109.

[3]但德忠,杨先锋,王方强,等.COD测定的新方法-微波消解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33(3):135-136.

[4]但德忠,分析测试中的现代微波制样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5]AntonioCanals,M.delRemedioHernandez.Ultrasound-assistedmethodfordeterminationofchemicaloxygendemand[J].AnalyticalandBioanalyicalChemistry,2002,374(6):1132-1140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前,学术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内稿对外稿的排挤。这种排挤对稿件流向、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使稿件的淘汰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二是学术期刊必须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三是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要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部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验系统;设计;液位系统;控制算法;过程控制;实验平台

1研制液位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背景

最近几年,科教仪器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硕士论文许多教学实验设备都是由许多公司、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来完成的,由学校提供教学实验设备的想法和技术,由企业来实现。作为学校方既得到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个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设计并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及时反馈给企业;而企业则获得了高校的技术支持并获取了经济效益,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达到双赢的目的。

液位不仅是工业过程中的常见参数,且便于直接观察、容易测量,过程时间常数小。许多科教公司生产了不少液位过程控制系统,这些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的目的是基于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大都采用的一阶和二阶对象,提供了许多种控制手段,但是可扩展性不强,不利于更高层次科研开发的需要,而且售价高昂。因此,笔者考虑设计了如下的水箱系统,组建计算机液位过程控制系统。

2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液位系统的工作介质是水,其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图1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运行前,操作手动阀构成一定特性的被控过程,再接入调节器即可构成闭环系统。系统测量容器液位和管道压力的变送器,送给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卡,并通过相应的控制算法输出控制信号给电动调节阀和变频器,来改变输入流量的大小,以实现对液位、压力等参数的控制。

3硬件电路设计

硬件部分主要有水泵、数据采集部分、变频器和调节阀组成。

3.1PCI-1710数据采集控制卡

数据采集部分采用研华的PCI—1710数据采集控制卡。PCI—1710是一款PCI总线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先进的电路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功能。这其中包含最常用的测量和控制功能:12位A/D转换、D/A转换、数字量输入、数字量输出及计数器/定时器功能,具有16路单端或8路差分或组合模拟量输入和2路模拟量输出通道。

3.2DLL技术

由于本系统采用组态王的工控软件和VisualBasic6.0编程软件,医学论文但VB本身并不支持对硬件端口的操作。PCI—1710的附带软件中包含了多种操作系统下的驱动程序,并可在VB和VC++、BorlandC++、Delphi等多种开发软件环境下使用,其中包含有一系列能对硬件设备进行底层I/O操作的函数。从VB调用DLL函数时,先在全局模块或窗体的说明部分,用Declare声明所要使用的DLL函数;然后,像使用VB自己的函数一样调用这些函数。进行动态链接库调用前,必须安装研华AdvantechDriverforWIN95/NT/XP程序,程序安装结束后才会添加其相关的DLL库到系统的Windows安装目录下的System子目录中(如Advapi32.d11库等)。为方便用户,研华开发商制作了“Driver.bas”文件,其中声明了有关DLL函数及相应的结构,只需把“Driver.bas”导入VB工程的模块中,用户就可省去声明DLL函数的麻烦。

3.3注意事项

使用中,PCI—1710采集卡的信号线要尽可能远离电源线、发电机和具有电磁干扰的场所,也要远离视频监视系统,因为它会对数据采集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现场试验中,如果信号线和电源线必须并行(比如在同一个电缆沟里),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同时最好采用屏蔽电缆,以确保信号能够安全准确地传输。采集卡的每个通道的模拟量采集都有一个输入电压范围,超过了这一范围会造成采集卡A/D转换部分的烧毁。所以在采集模拟信号时,要保证被采集的信号在设定的量程范围内。

4软件设计

软件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利用工控组态软件来实现控制系统示意图和动态显示,形成实验数据报表;利用VB编写数据采集程序获取系统的液位和压力等参数;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参数辨识、控制算法的编写。

5控制算法设计

本系统提供一个验证和比较各种控制算法的实验平台,控制算法的修改和参数摄制的变化均不影响其他的模块,这样可以为控制算法的验证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选控制对象为单回路,出水阀门开度保持不变,采用PID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响应曲线如图3所示。

6结束语

从目前实验效果上看,基本实现了设计的目标,对于单容对象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职称论文控制算法也只是PID控制算法。但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的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平台基本建成。今后,对于具有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研制更好的控制算法,能够满足更高层次教学科研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惠鹤.工业过程高级控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谢剑英,贾青.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3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付家才.工业控制实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马明建,周长城.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防砂技术;化学防砂;固砂剂;热采稠油井;技术发展;辽河锦州油田;综述

锦州油田现生产区块主要有锦45块、锦7块、欢17块、锦25块、锦16块等,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约油田正常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2000年出砂井数873口,2005年上升到1056口。论文这些区块呈现的特征是出砂的套变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径逐年变细,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锦45块和锦7块由于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油井出砂极为严重。机械防砂、压裂防砂、螺杆泵排砂等防排砂技术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适用于出细粉砂油井和套变油井防砂,而化学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固化强度高、有效期长、对地层伤害性小、施工简便的特点,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挡地层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决各种油井防砂问题,是解决套变油井和出细粉砂油井防砂难题的有效方法。

1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历程

锦州油田已开发15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响油田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毕业论文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油田开发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2005年期间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92~1995年,在稀油和稠油区块分别使用以长效黏土稳定剂为主的FSH2901稀油固砂剂和以无机物为主的BG-1高温固砂剂。

(2)1996~1997年,稠油井化学防砂技术有了新突破,先后开发并研制了含有有机成分的三氧固砂剂、高温泡沫树脂和改性呋喃树脂溶液防砂剂。

(3)1998~2002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代替长效黏土稳定剂成为稀油井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剂的有机硅固砂剂代替了三氧固砂剂。

(4)2003~2005年,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由于有效率较高和有效期较长,医学论文成为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学防砂技术不再使用,同时LH-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通过了现场试验。

2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

2.1FSH-901稀油井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FSH-901固砂剂主要成份为线性的高分子阳离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这种聚合物中阳离子与黏土晶格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静电荷,消除黏土片层间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缩状态,阻止黏土膨胀引起砂粒运移。由于与黏土发生交换的阳离子是连接成链状的,可在黏土颗粒表面形成强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颗粒,使黏土颗粒与泥砂颗粒牢固地黏结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阳离子的侵入和交换,达到固砂和防止油层出砂的目的。

(2)应用效果1992~1997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剂总计施工136井次,有效107井次,有效率78.7%。

2.2BG-1高温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该高温固砂剂是以含钙的无机化合物为主体,加入有机硅化物及分散剂,经密闭表面喷涂工艺处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在快速搅拌下将该剂分散在水介质中,配制成微碱性的悬浮液,在注汽条件下挤入井内,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带高温表面发生脱水反应,将地层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固砂的目的。

(2)应用效果1992~1995年,使用BG-1高温固砂剂总计施工79井次,有效63井次,有效率79.7%。

2.3三氧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三氧固砂剂由粉状氢氧化钙、碳酸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剂、助乳化剂及其他助剂组成。承载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变为硅醇基,硅醇基与砂粒表面的氢氧基(—OH)之间和硅醇基相互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硅醇基与钙化合物之间也会发生某些反应,其结果是砂粒和钙化合物颗粒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有机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胶结在一起。

(2)应用效果1996~1997年,使用三氧固砂剂总计施工98井次,有效81井次,有效率82.7%。

2.4高温泡沫树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当高温可发泡树脂液挤入地层后,一部分树脂液在砂粒之间吸附而形成胶结点,树脂固结后将地层砂固结;进入地层亏空处的另一部分树脂在发泡剂作用下发泡并形成固体泡沫挡砂层,起人工井壁的作用。这一技术是高温树脂固砂与固体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结合。

(2)应用效果1997年,使用高温泡沫树脂总计施工4井次,有效2井次,有效率50%。

.5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由改性呋喃树脂、固化剂、催化剂及抗高温老化剂、吸附剂及后处理剂组成,在紊流状态下易分散于水中,职称论文不结团、不沉降。防砂剂在清水或污水携带下进入油井目的层段,分散并吸附在砂粒表面,在地层条件下固化,在套管外地层中形成不熔化不溶解的阻砂井壁,水则作为增孔剂使其具有一定的渗透率[1]。这种防砂剂形成的人工井壁,抗压强度为5~15MPa,可阻挡粒径>0106mm的砂粒通过。

(2)应用效果1997~2005年,使用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总计施工99井次,有效94井次,有效率94.9%。

2.6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氟硼酸可水解产生HF[2],即BF4-+H2O=BF3OH-+HFBF3OH-阴离子可进一步依次水解成BF2(OH)2-、BF(OH)3-、H3BO3,同时产生HF。各级水解生成的HF与砂岩中的黏土和地层骨架矿物颗粒的反应为HF+Al2SiO16(OH)2H2SiF6+AlF3+H2O与此同时,羟基氟硼酸和硼酸亦与地层矿物颗粒如高岭石反应,生成硼硅酸盐和硼酸盐。硼硅酸盐可将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运移,使氢氟酸进一步与地层骨架矿物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黏土中的铝生成取决于F-的某种氟铝酸盐络离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矿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盐和硅细粒上则形成非晶质硅和硼硅玻璃的覆盖层,溶合成骨架,使颗粒运移受阻。

(2)应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总计施工130井次,有效106井次,有效率81.5%。

2.7YL971有机硅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该固砂剂能改变黏土表面的电荷性质,其中的主体成份聚合物还能与地层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包括黏土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和砂砾中的SiO2)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同时在油层条件下固砂剂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既稳定了胶结物,又固结了疏松砂粒。

(2)应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YL971有机硅固砂剂总计施工89井次,有效76井次,有效率85.4%。

2.8LH-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

(1)防砂机理在高温下该固砂剂中的有机硅化物经水解、表面脱水,以硅氧键与地层砂结合,并在各种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将地层砂紧密连接在一起,留学生论文形成具有一定渗透率和高强度的立体蜂窝网状结构滤砂层,阻止地层砂流入井筒。

(2)应用效果2005年,使用LH21高强度固砂剂总计施工11井次,有效11井次,有效率100%。

3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各种化学防砂技术在锦州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随着各个区块开发力度的加大及上产措施的实施,化学防砂主要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3.1出砂套变井逐年增加

据统计,随着锦州油田各采油区块递减幅度的加大,出砂油井数每年递增,2000年共有873口,2005年已增加到1056口。其中出砂的套变油井数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163口,2005年底已上升到316口。出砂的套变油井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套管变形将更加严重,甚至发生套管损坏、油井报废。虽然套管严重损坏的油井可以采取注灰、补层、侧钻等补救措施,但会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对于套变油井,最好在出砂初期便采用化学防砂法防治出砂。

3.2长井段油井化学防砂的难度加大

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锦州油田在布井上采取了井网加密策略,在油层开发上采取了几套层系合采措施,油井开发层系增多,油层厚度加大,井段加长,也加大了化学防砂的难度。有些油井由于井段长,层间差别大,笼统的化学防砂方式已不再适用,只能根据不同油层的地质状况、出砂量及出砂粒径,设计不同浓度、不同组成、不同药剂用量的合理的分层防砂方案,并利用井下工具来完成分层化学防砂措施。该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3.3油井出砂粒径逐年变细

以锦45块为例,根据463个采集砂样的筛选分析结果,2000年砂样平均粒度中值为01243mm,2005年为01156mm,呈现逐年变细的趋势,出细粉砂油井逐渐增多。另外,在少数油井采集的砂样中,有大粒砂和近似泥浆的细粉砂,说明油层骨架已遭到破坏,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将发生地层亏空严重、套管变形、破裂损坏的危险现象。

4开发中后期化学防砂技术发展方向

4.1开发新型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有一些出砂比较严重的套变的检泵油井,由于油层温度低,不能采用现有的化学防砂技术防砂。曾尝试使用常温环氧树脂防砂技术,由于固化强度低而被淘汰。目前锦州油田使用的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和LH21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所用药剂都是高温固化类型的,不适用于常温检泵油井,有待开发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

4.2逐步完善配套分层防砂工艺

针对多层合采,井段加长的出砂油井,笼统防砂方法已不再适用,分层防砂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的分层防砂技术应逐步完善各层系的设计方案、药剂的选用和施工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类油井防砂的需要。

参考文献: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来稿量;季节性规律;来稿旺季;来稿淡季

目前,相关文献在讨论高校学术期刊稿件处理时只考虑到稿件积压情况[1-4].当然,对于权威期刊来说,稿源充裕,稿件经常出现积压,但对于一般高校学术期刊,特别是非核心期刊来说,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来稿淡季时,一天甚至一个星期仅收到少数几篇稿件;来稿旺季时,一天收到几十篇稿件.淡季时缺乏稿件,期刊编辑部如果事前没有进行稿件储备,将会出现用稿荒,影响往后某一期或两期的正常出版.对于稿荒产生的原因,文献[5]认为是受“SCI至上”的学术评价影响,导致投稿崇洋化,大量的优质稿件投到国外期刊,造成高校中文期刊出现稿荒.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优质稿件投到国外期刊数量仅占一部分,对高校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可忽略不计,难以造成稿荒.在投稿旺季,如果积压太多优质稿件,对某些急于的作者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版时滞容易造成优秀稿源流失[6],作者可能会改投其它刊物,或是对期刊处理稿件效率不满,将减少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导致稿源减少.稿源是期刊的生命线,一旦稿源减少,势将影响正常出刊.尽管对稿件“以丰(旺)补欠(淡),统筹安排”的策略所有办刊人都知道,但对于“淡”和“旺”的分布规律和存稿量调控方法,办刊人也仅有粗略了解,文献[7]对《高原气象》来稿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月份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来稿量呈现出“单月高,双月低”的特征,并存在2—3月和10—11月效应;文献[8]研究医学期刊存稿量调控方法,但其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存稿量控制来调控发表时滞,而对来稿量的分布规律和存稿量调控并没有作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术期刊来稿规律进行研究,并根据来稿规律预测来稿量.为了保证发表稿件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正常出刊目的,要根据来稿规律对作者投稿进行适当安排,做到未雨绸缪,平衡稿件的发表及储备.

1高校学术期刊来稿量数据收集

1.1研究对象.选取60种不同的高校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既有社会科学版也有自然科学版,包含月刊(15种),双月刊(35种),季刊(10种),统计其10年内(2010—2019年)60种高校学术期刊各自每月的收稿篇数,篇数包括在线投稿系统来稿、电子邮箱来稿以及纸质来稿的总和;涵盖了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其中,核心期刊[9]和一般期刊各占总数50%.所调查的对象刊物涵盖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的社会科学学科,也覆盖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生命科学的6大基础学科以及由6大基础学科之间衍生出来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1.2研究方法.高校学术期刊中,由于核心和非核心、不同学科的期刊来稿量不同,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将重点放在研究来稿一般规律(趋势),因此,来稿量不区分核心和非核心期刊,将核心和非核心的来稿量相加.同样,不区分不同学科来稿量.本文采取了如下的研究方法是收集60种期刊一年内每月的来稿数量,计算每月60种期刊的来稿总量.1.3样本采集.采集60种期刊在2010—2019年10年间每年每月收稿总篇数,分别列于表1中,再根据表1生成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2高校学术期刊来稿的季节性规律

一般来说,高校学术期刊投稿者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个群体带有明显的学校特点,即有寒暑假.因此,研究时要结合学校校历,从来稿量的图表中找出高校学术期刊的来稿规律,避免以单个独特的现象代替一般性规律.为了探求来稿趋势,采取从点到面,从个别年份分析到归纳总结所有年份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选取图1中2011和2012年的来稿量进行单独分析,得到2011和2012的年度来稿规律,其次,结合图1验证2011和2012的来稿规律是否满足2010—2019中其他年份;最后,总结高校学术期刊来稿量的一般规律.从图1中2011和2012年来稿曲线发现,这两年的来稿量的总体趋势是1、2月较少,然后一直上升到一个最高点,接着就一直下降,到7、8月份达到最低点后又重新上升,到10月或11月到达一个小高峰点后又重新下降.对2011和2012年的日期进行分析发现,2011春节是2月3日,春季开学时间是2月28;暑假开始时间是7月15日左右,寒假开始时间是2012年1月15日左右;2012春节是1月23日;春季开学时间是2月25左右;暑假开始时间是7月15日左右,寒假开始时间是2013年1月20日左右.因此,2011和2012年来稿趋势图与春节和寒暑假有关联,因此,将2010—2019年10年间的春节和寒暑假月份用表2表示出来.结合图1,总结出这60种高校学术期刊在10年的来稿量的规律如下:(1)寒暑假是来稿量较少的月份,春节期间投稿量达到最低点.一般来说,1、2月和7、8月是寒暑假来临时期,来稿量相对其他月份来说有所减少.例如,2011年和2012的春节月分别是2月和1月,从图1中2011和2012年来稿曲线可看到,该月来稿量降到全年最低点.(2)春节月份过后两个月内的来稿量激升,如每年的3、4月和或2、3月.(3)开学后两个月的来稿量有所增加,无论是春季学年度还是秋季学年度都有此特点.(4)上半年的总体来稿量比下半年多.上半年来稿月份的数量分布不均,某些月份较多,某些月份较少.下半年有升有降,总体稳定.(5)春季学年度的来稿总量比秋季学年度来稿总量多.春季学年度一般是3月到7月上旬,秋季学年度一般是9月到次年1月上旬,天数大体相同.每年春季学年度来稿量比秋季学年度来稿量多.(6)上半年3或4月中会有一个来稿高峰期,具体月份是由春节所在月份决定;下半年9或10月份会有一个来稿高峰期.(7)上半年的1月和2月以及下半年的8月和12月来稿量较少.8月来稿量到了阶段性低点后可上升,到了9月或10月达以一个阶段性高点后,来稿时就一直向下降.

3高校学术期刊来稿季节性规律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术期刊来稿的季节性分布并不是偶然性规律,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学术期刊的投稿对象的构成、特征、科研环境、以及动因决定的.(1)高校学术期刊投稿者大多数都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这个群体由于高校工作的时间特征以及与高校工作相关的需求特征,从稿件创作到投稿在时间轴上具有鲜明的规律性.首先,这个群体有寒假、暑假、开学和期末等时间段.正常学年度期间,投稿量较多,假期间投稿量较少.春节期间投稿量达到最低点,如2011春节是在2月份,2012年春节是在1月份,这是因为春节期间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般都回家过年、造访亲友、或出外旅游,假期做科研的人较少,成果也相应减少.其次,高校科研群体的论文创作需要科研环境支撑;按正常推理,寒暑假是休息时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活动,来稿量应该多于工作时间,然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寒暑假却是投稿量较少的月份,表明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需要利用学校、研究机构的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才有实验条件和研究动力;工作时间便于团队合作,这也是工作时间来稿多的另一个原因.最后,高校科研群体的群体效应;群体效应在高校科研群体中特别明显.科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活动,需要群体合作,在科研过程中互相讨论更容易出成果;另外,一些老师看到其他同事在努力搞科研和创作,就产生群体效应,这种效应是动力和压力共存,导致了正常工作时间里来稿量不增反减的现象.(2)高校学术期刊投稿规律职称晋升有关.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有职称晋升需求.在现在的职称评审上,实行代表作制度,但在评审过程中,论文的数量也是评委考虑的因素之一,论文的数量优势使得申请者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注重论文的创作与发表.这意味着每个教师力争在当年职称材料截止日期前发表文章.现有的职称制度规定当年参与评审的论文最晚必须发表于8月31日前,很多作者为了达到8月底职称论文数量的硬性指标,纷纷搭上本年度投稿的末班车.考虑到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每年春节过后是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稿的高峰期,这种趋势在3到4月份达到高峰后就处于回落状态,因为如果在这个时间段之后投稿,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来稿将可能在当年8月31日前无法发表.因此,春季学年度来稿量比秋季学年度多,3到5月份投稿量最多.前一年下半年是加紧创作时期,次年上半年是投稿时间,因此,上半年的来稿量比下半年多.(3)高校学术期刊来稿的季节性与研究生毕业论文需求相关.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公开,不同高校规定的论文数量和论文级别不同,但发表学术论文都是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之一.高校研究生申请毕业时间有春季和秋季,一般论文在6月底和12月底发表就能申请毕业答辩.每年申请春季毕业的人数较多,秋季比较的人数相对少一点.因此,高校研究生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高校学术期刊来稿呈季节性规律.

4高校学术期刊来稿季节性规律的应对策略

研究高校学术期刊来稿规律的目的是做到未雨绸缪、平衡稿件的发表及储备.根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和规律归纳总结,对高校学术期刊来稿的旺淡季时间作了定义和划分:(1)来稿旺季:开学后3个月期间;(2)来稿淡季:寒暑假期间以及下半年12月;(3)来稿最淡月:春节所在的月份,一般是1月或2月;(4)来稿最旺月:春节后的第一个月,一般是3月或4月.由于淡旺季是客观存在,高校学术期刊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必须要作好应对策略以及具体的准备措施.要善于利用高校学术期刊来稿规律对来稿进行“以丰(旺)补欠(淡),统筹安排”,以达到正常出刊的目的.统筹安排要做到合理、科学、客观.根据对来稿规律的合理预测,科学平衡分流稿件,并根据每月来稿量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客观地作调整计划.目前高校学术期刊根据出刊周期大致可分为月刊、双月刊以及季刊,不同出版周期的期刊对来稿淡旺季的稿件分流程度也不同.根据来稿量的季节性规律,对照每年日历,并结合高校开学日期,可预知期刊未来一年中的旺季、淡季、最淡月和最旺月.根据从收稿到出刊的平均周期是3~4个月,即来稿淡旺季对高校学术期刊发表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而是有一个时延,时延周期和稿件出版周期一致,对稿件的供求影响效果将会在3~4个月后显现.因此,旺季后3~4个月内将会出现一个录用稿件充裕期,淡季后3~4个月内将会出现一个录用稿件稀缺期.对于旺季,期刊要为即将到来的淡季储备稿件,处理稿件时不能因为来稿量充裕就加大退稿力度,对选题好但又达不到发表要求的文章,可适当给予关注,给作者稿件退修机会,并作为淡季候补稿件;对于来稿淡季,特别是春节所在月份是来稿最淡月.对季刊来说,影响相对来说不那么大,但对于月刊和双月刊来说,将是一个严重考验,要做好最充分准备,保证3~4个月后的正常出刊.3月和4月间是最旺季,稿件可适当作储存,为淡季作后备储存;9—11月连续3个月是下半年旺季,要为寒假的淡季作稿件储备,特别是在稿件最淡季的春节月份,要保留足够的稿件供选用.编辑主动出击多渠道组稿,以度过稿荒.在录用稿件稀缺期来临之前,务必积极存储备用稿.特别在某种特殊的月份中,如春节当月,来稿量比较少,这势必对以后几个月出刊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校学术期刊必须保证出版质量,不能降低录用稿件质量要求,这时,将会出现稿件紧缺.除了以丰(旺)补欠(淡)的策略外,期刊编辑要主动出击,主动开展多方式、多渠道的组稿,以度过难关.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期刊通过推出学术专题约稿,举办或参加学术论坛或学术会议组稿,以及对在本刊表过文章的作者,特别是核心作者进行邮件邀稿.另外,一些学术网站提供各种学术资源,供期刊选取,例如,中国知网的采编系统提供约稿管理功能,可由编辑创建约稿任务,添加约稿对象,由系统向约稿对象发送邀请;又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学术期刊提供论文首发,但又不是正式发表的方式,编辑可通过阅读该网站的学术论文,对适合刊物要求的稿件,可邀请作者投稿.旺季统筹储备稿件时要做好稿件发表的协调工作.在调配稿件时,有时会跟作者期望发表的时间发生冲突,这时期刊编辑要重视与作者沟通商议.文献[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表周期将影响作者向期刊投稿的意愿.如果作者不急于发表,可适当延长稿件发表时间,将稿件作为录用稿件稀缺期的备选,但要提前与作者沟通达成发表时间安排的共识,并给作者发送纸质录用通知书,通过中国知网首发系统进行录用首发(注:录用首发并非正式发表),以消除作者顾虑,并取得作者的信任,增加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如果作者确实有发表上的时间限制,如职称评审、基金项目结项、或毕业需求,则要尽量协调作者文章的发表时间,避免耽误作者的最后截止时间.对高校投稿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高校学术期刊办刊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律,对发表的文章实行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这个周期需要2~3个月时间,录用的文章还要进行编辑加工、安排刊期等环节,从投稿到发表至少要3~4个月时间.从高校学术期刊的季节性规律来看,投稿者在一些月份过于集中投稿,导致投稿量在某一时间段剧升,而对于一些月份,则投稿量锐减,导致用稿荒.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反映出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期刊发表周期的不了解.因此,高校学术期刊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作者了解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引导作者合理投稿,提前准备,避开旺季,提高稿件录用率.

5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投稿群体有其特殊性,来稿分布呈一定的分布.因此,为了保证每期正常出版,要求期刊管理者必须对来稿的季节性规律有充分了解,未雨绸缪.采取来稿旺季为淡季储备稿件,并注意与作者沟通取得谅解的策略;当预测到来稿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期刊出版要求时,编辑要提前作好准备,在组稿、约稿方面主动出击,多渠道寻求稿源,这样才能保证稿件的正常供应.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对来稿的季节性规律作进一步深化研究,如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每月的投稿量,根据录用率和来稿量对淡旺季录用稿件的大致“欠”和“丰”作数量预测等.

参考文献:

[1]陈静,封纯珠.理科学报稿件的积压与处理[J].编辑学报,1991(3):143-146.

[2]韩川.谈谈中级医学期刊的稿件积压与处理[J].编辑之友,1988(2):33-34.

[3]梁博文.确定最佳存稿量减少稿件积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3(1):62-63.

[4]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稿件录用率的调控[J].编辑学报,2008(3):191-193.

[5]邹小荣,邹菁.困境破解: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稿荒”与“发文难”[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6):95-97.

[6]唐耀.对科技期刊审稿周期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9):53-57.

[7]叶喜艳,常宗强,张静辉,等.科技期刊来稿量年际变化与月份效应研究及启示——《高原气象》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6):710-716.

[8]吴爱华,王晴,李彩,等.医学期刊存稿量调控方法[J].编辑学报,2013(4):381-383.

[9]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6

[摘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

所以强调情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了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旨在说明5大学语文6教学必须发挥情感作用,必须重视并强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大多属选修课范畴,由于选修学生面广,选修学生知识储量参差不齐,使大学语文教学普遍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只本着让学生考试合格的消极思想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贯彻落实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心理实验证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消沉、悲观、忧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质量。人文科学也证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枯燥乏味、单调沉闷、毫无情趣的苦学,只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被强迫的负担,而不是把它作为身心自由发展的创造活动。

其次,就语文学科本身特点来看,语文内容从字词到篇章,积淀着丰厚的情感信息,闪烁着灿烂的情感火花。所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之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切感受世界、感受生活、感受生命;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而高尚的情感,使他们真正能够占有自己全面本质(马克思语),真正是有血有肉,有丰富心灵世界的生命主体,而不是冷漠僵化的思维机器。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学必须发挥情感作用,必须重视并强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学也无一例外,那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呢?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自身积极乐观、深厚健全以及丰富高尚的情感陶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它构成这样一种教育力量,决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的。教师是太阳,他的情是散布到学生心田中最有用、最珍贵和最温暖的阳光。而且,教师以他独特的情感智慧,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在学生的心目中矗起情感的丰碑。教师那活泼的,满溢生命力的,满溢才思的激情;以及他那生动优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语言情采,将使学生受益一生,甚至他就是构成学生情感世界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是一个重情、懂情、有情感深度、厚度和力度并善于运用情感艺术的大师。怎样培养呢?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本身应具备强烈的语文意识和良好的语文习惯,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通过教师语文情感素质的展示,让学生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大学语文教学。如学习再别康桥,满怀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徐志摩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充满谜一样的意蕴,让学生产生强烈兴趣,进而把徐志摩先生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64部主要诗集介绍给学生。同时,将切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美文,或随堂赏析,或印发学生,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在第二课堂里驰骋,打造自己的语文情感世界;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语文课情感素质培养活动,如在推普周、推普日组织学生找街上的错别字、报纸病句曝光、举办文学沙龙、让学生读名著谈心得、推荐一篇美文、推荐一部影视剧、推荐自己一篇作品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大学语文的强烈情感;第三,发动学生搞社会调查、编个人文集、撰写论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找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专题来写,有的学生在编写个人家史和自己的文集时,还用电脑置作,插图活泼、封面美观、装帧精美,让人爱不释手。让学生把随时随地都有的学语文的可能性,变为学语文的现实行动,从而达到培养学学语文课情感素质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多边对话。要产生对话场效应,教师对文本必须深入钻研,自己即能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有机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准确把握,辨微析毫,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文本没有深入底里的把握,就无法担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文本对话的引导者,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实现语文教学实用、发展、审美等多重功能。所以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相互情感交流中教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气氛中进行的,沉闷乏味、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总是在良好的气氛中产生,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人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畅谈人生怀抱的那种情景,体现了民主、自由、轻松、愉快、舒畅的教育气氛,可堪称是理想的情感氛围,是师生情感真正交融和谐的典范。教学中,教师就应像孔子那样自始至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信赖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并以耐心的启发,亲切感人的态度,语重心长的教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心理压力,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探求智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像赞可夫所说的那样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把课堂真正变成自己的精神乐园,从而开发心理潜能、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意因素教材是例子(叶圣陶语),是典范的学习材料。一篇篇文质精美的文章,一行行生动优美的文辞,是情感教育的凭借和出发点。教学中,即使是静态的识字教学,教师也应注意挖掘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情感意义,要让静态的识字过程转化为由兴趣、情感、审美等心理因素积极广泛参与的教学过程。比如,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就可有意识地突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引导学生认识古老汉字是一幅画,如日字()、月字();是一首诗,如明字(日月为光明)、旦字(太阳从大地升起);是一种生命实体,如字形结构上下左右里外俱全,方方正正。由此激发学生情感,激发美感,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对于动态的阅读教学,教师更应披文入情,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把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情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传情,以情激情,让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意、所阐发的道理,撞击学生的心坎,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并在激情涌动而神思飞扬的心态中,知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蕴,使之相交融激荡,发生强烈共鸣,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形成敏锐活泼的语感,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巧妙点拨,深究意蕴情境是情感的动力基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因此,良好契机和氛围的创设是培养学生情感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对问题的点拨和对意蕴的深究,学生不仅要积极调动情感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获得较强的体认情感的能力,即能敏锐地捕捉到语言文字问所蕴藏着的情和意;能把作者的这种情和意转化为自己的心灵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生动地再现情中人,情中事,情中景,情中理;最终能像夏丐尊所说的那样:/看见-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看见-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比如,爱尔克的灯光的教学据此就可这样设计一个片断:(一)创设情境,着力渲染,再现审美意象灯光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一盏自己的/心灵的灯。下面,就让我们随巴金一起走进象征着旧家族中青年希望破灭的爱尔克的灯光里:那里有/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有哈立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有闪耀出对生活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心灵的灯,,(二)点拨诱导,深究意蕴1、/爱尔克的灯光为什么让作者无限怀念?它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爱尔克的灯光是不是作者的/心灵之灯?3、/心灵的灯是否是一种单纯的希望?这样,通过/设境)))渲染)))再现)))点拨)))深究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就会被唤醒,情感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他们会积极调动自我的情感体验,在一种审美性的契机或氛围中,达到与作者心照不宣,息息相通,彼此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境界。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能深切地体认到精心设置的照在/长宜子孙上的微光的作用;体认到作者精心引用的/爱尔克灯光、的象征作用;体认到作者精心打造的/心灵的灯的富于诗意的生活礼赞;体认到作者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抨击它的罪恶,这一强烈的呼吁。

五、强化作文教学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智能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它的心理过程产生着情感和智慧。英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感情时,我就称这件艺术品是低劣的。作文亦同理,作文反映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体悟。它深深触动学生的思想灵魂,意绪心态,情感体验。同时,它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语)的活动,是生命的表现和创造。在纷繁的作文世界中,或吟咏情怀,或抒写怀抱,或剖析哲理,或状写事物,或描绘人情世态,,。无不传递着无比丰富而又无比绚丽的生命信息,而在这当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就是)))情感作文时,只有情思弥漫,文章才内容充实、血肉饱满;只有情感氛围,情感观照,情感激活,文章才能笔下生花,神意流动。应用性、知识性的文章也同样离不开情感的积极参与协作。所以,我们应强化作文教学,应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启迪他们从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发现美,发现那些令他们心灵为之感动的题材。要使他们有写作冲动,写作欲望,使他们有一种像卡夫卡所说的/即使上帝不让我写,我也要写的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感觉,让情感照亮文字,让情感贯穿作文始终,让情感诱发灵感,让情感带出文理,让情感契合形象(即把自然的人事景物融化为/心灵的风景。如若能这样,那在写文章的同时也就是一次自我生命的塑造和完善。总之,情感是大学语文学习的内驱动力,是大学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时情感是学语文教学的命脉,学生情感素质如何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米家珏.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孔子.论语[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超分子化合物;主体客体;识别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毕业论文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1].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1杂多酸类超分子化合物

杂多酸是一类金属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笼型结构,是一类优良的受体分子,它可以与无机分子、离子等底物结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电、磁、非线性光学材料极具开发价值[3],有关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开发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钼多酸超分子膜修饰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35~0.5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靳素荣等[6]合成了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变蓝.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显的电催化还原作用.毕丽华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发现了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有机溶剂中可表现出近晶相液晶行为.刘术侠等[9]以Dawson型砷钼酸、金刚烷胺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特性,并提出了一个可能变色机理.

1.2多胺类超分子化合物

由于二氧四胺体系可有效地稳定如Cu(Ⅱ)和Ni(Ⅱ)等过渡金属离子的高价氧化态,若二氧四胺与荧光基团相连,则光敏物质荧光的猝灭或增强就与相连的二氧四胺配合物与光敏物质间是否发生电子转移密切相关,即通过金属离子可以调节荧光的猝灭或开启,起到光开关的作用.苏循成等[10]合成了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大环配体,其中含有2个独立的螯合基团,在适当情况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

大环冠醚由于其自组装性能及分子识别能力而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近来,冠醚又成为在超分子体系中用于建构主体分子的一种重要的建造单元.硕士论文李晖等[11]利用了冠醚分子的分子识别能力及蒽醌分子的光敏性,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氮杂冠醚取代蒽醌分子,并以该分子作为主体分子,以稀土离子作为客体构成超分子体系,并研究了超分子体系内的能量转移过程.

1.3卟啉类超分子化合物

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类似物的超分子功能已应用于生物相关物质分析,展示了更加诱人的前景,并将推动超分子络合物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深入开展.

1.4树状超分子化合物

树状大分子(dendrimer)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类较新的合成高分子.薄志山等[12]首次合成以阴离子卟啉作为树状分子的核,树状阳离子为外层,基于卟啉阴离子与树状阳离子之间静电作用力来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镧系金属离子(Ln3+)如Tb3+和Eu3+的发光具有长寿命(微秒级)、窄波长、对环境超灵敏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发光材料,但镧系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只有很弱的发光.朱麟勇等[13]合成了聚醚型树枝体与聚丙烯酸线性聚合体的两亲杂化嵌段共聚物,研究表明聚醚树枝体通过对Tb3+能量传递,使Tb3+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天线效应”.

1.5液晶类超分子化合物

侧链液晶聚合物具有小分子液晶和高分子材料的双重特性,晏华在《超分子液晶》[14]中详细讨论了超分子和液晶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超分子液晶分子工程和超分子液晶热力学.李敏等[15]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以对硝基偶氮苯为介晶基团的丙烯酸类液晶聚合物,液晶基元上作为电子受体的硝基和作为电子给体的烷氧基可与苯环、NN之间形成一个离域的π电子体系.初步的研究表明:电晕极化制备的该类聚合物的取向膜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堪东中等[16]用4,4′-二羧酸1,6二酚氧基正己烷与等摩尔的4,4′-联吡啶合成了“T”型超分子液晶,并观察到随构筑“T”型介晶基元分子结构的变化,组装超分子体系由单向性液晶向稳定的双向性液晶转变的规律性.

1.6酞菁类超分子化合物

田宏健等[17]合成了带负电荷取代基的中位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及锌络合物和带正电荷取代基的2,9,16,23四[(4′-N,N,N三甲基)苯氧基]酞菁季铵碘盐及锌络合物,并用Job氏光度滴定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组成,为面对面的杂二聚体或三明治式的杂三聚体超分子排列.发现在超分子体系中卟啉与酞菁能互相猝灭各自的荧光,用纳秒级的激光闪光光解技术观察到卟啉的正离子在600~650nm和酞菁负离子自由基在550~600nm的瞬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超分子体系中存在分子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

2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2.1分子自组装

近年来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倍受关注,医学论文尤其是分子尺寸在1~100nm的化合物,它们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法一般很难得到.最近,Yan等[18]运用超分子自组装方法合成了长度达厘米级、直径达毫米级、管壁达400nm的管,成为超分子化学合成上的一个亮点.

刘雅娟等[19]利用一对互补的分子组分5(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2,4,6(1H,3H)嘧啶三酮和4胺基2,6二十二烷基胺基1,3,5三嗪的自组装过程构筑了一种直径约为5μm的超分子纳米管.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氢键、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导致了超分子纳米管的形成.Reinhoudt等报道了最多具有47个钯配合物的有机金属树状分子,准弹性光散射实验(QE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表明聚集体为直径200nm的圆球,Puddephatt合成了直到第4代的树状铂配合物(28个配位中心).

2.2模板合成

1992年Mobil公司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液晶模板,合成了有介孔结构的氧化硅和铝硅酸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六方排列介孔孔道的MCM-41[20].

以环糊精(α-CD,β-CD,γ-CD)作为环的轮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环糊精边缘是亲水的,内腔是疏水的,环糊精作为主体与疏水客体分子自我识别可形成轮烷.刘育[21]在以环糊精为受体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Isnin等成功地合成了不对称的轮烷.分子一端为二甲基(二茂铁甲基)铵盐,另一端为萘2磺酸盐.Stoddart等用聚乙烯醇与α-CD作用,端基为2,4二硝基苯时,得到了含有20~23个α-CD的珍珠项链型轮烷.Stoddart等在室温下合成一系列的索烃.在室温下以二苯34冠10(BPP34CI0)作为模板得到了索烃,收率高达70%[22].

2.3其他方法

最近,赵朴素等运用密度泛涵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设计优化了丁二酮肟与苯甲酸通过四重氢键构筑的异三体超分子,职称论文显示形成三聚体的反应可自发进行,实验合成出相关异三聚体[23].

赵士龙等[24]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bipyH2)2(H2P2Mo5O23).H2O,研究表明,杂多阴离子与质子化的4,4′-bipy和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成无限二维网状结构,形成超分子化合物.栾国有等[25]利用中温水热方法合成了化合物(H3NCH2CH2NH3)2[(HPO4)2Mo5O15],并确定其构型为5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边和共角连接形成1个五元环,其环平面的上下两侧各有一组HPO4四面体通过共用3个O原子与Mo—O簇键合,并且[H2P2Mo5O23]4-与H3NCH2CH2NH3通过强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超分子杂化材料.

3超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3.1在光化学上的应用

Lehn等设计了专门用于光释放碱金属离子的穴醚,他们利用2硝基苄基醚充当一个大环的桥键,紫外光照可使此键断裂,形成单环化合物,后者对碱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大大下降.张海容等[26]发现在微量环已烷存在下,BCD可诱导BNS发射强的RTP.尹伟等[27]用Eu2+与邻菲咯啉(Phen)、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和联吡啶(Dpy)形成的四元、三元和二元系列配合物与上述2种分子筛组装成新的系列超分子纳米发光材料,并对它们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比较.陈彰评[28]合成了卟啉冠醚4,4二甲基联吡啶超分子模型化合物.研究发现4,4二甲基联吡啶能很好地配合到卟啉与冠醚形成的空穴中去,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卟啉激发态分子能很好地进行电子转移,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光开关模型.

3.2在压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超分子化学的主客体适应原理,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分子用作压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涂层,利用超分子的特殊空间结构,通过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对目标分子进行分子识别.留学生论文符合空间结构的分析物被选择性地吸附,可以明显提高压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利用多种冠醚衍生物作为QCM涂层测定有机蒸气,如传感器阵列、模式识别等,在二元、三元、四元有机蒸气混合物中识别,预测结果较好,并用于定量分析.利用单苯15冠5(B15C5)、单苯18冠6(B18C6)、二苯30冠10(DB30C10)涂于TSM化学传感器电极表面,可对39种有机蒸气进行分析,其中B15C5(涂载量12mg)对甲酸的检出限为20.1μg/L,并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

Dickert等用涂BCD的QCM和SAW测定四氯乙烯,测定下限可达几个10-6(Y).以后,他们又用交联BCD作为QCM的涂层测定氯苯,大量的二乙醚存在时(二乙醚-氯苯的体积比为50000∶1),不干扰测定,线性范围10×10-6~500×10-6(Y),并用于监测Grignard反应终点.Ne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作QCM敏感涂层,对硝基苯有较高的选择性,在相对湿度高达90%和有H2,H2S,NO,SO2,CH4,n-C4H1O共存时不干扰测定.Dermody等用多种杯芳烃衍生物,在SAW石英表面分子自组装成双分子层,测定苯、氯苯、甲苯等.Pina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测定气相中酒精的含量,线性范围1×10-3~4×10-3(Y),重现性好.Malitesta等用分子印迹电合成聚合制备仿生QCM传感器.姚守拙等用咖啡因(CAF)作模板分子制成BAW传感器,对CAF的响应范围为5.0×10-9~1.0×10-4

mol/L,在pH8.0时检出限5.0×10-9mol/L,回收率96.1%~105.6%[29].

3.3超分子化合物的识别作用

所谓分子识别就是主体(或受体)对客体(或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及组装功能的基础,是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及预组织(preorganization)是决定分子识别过程的2个关键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和能力.

对羧酸根、磷酸根的识别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讨主体分子对氨基酸、肽、核苷酸等的识别,进而研究对肽、核酸的催化水解反应.大环多胺及其金属配合物能很好地识别羧酸根、磷酸根的主体分子.带吖啶基团的配合物,通过Zn2+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可对对二甲酸进行选择性识别.如果在大环多胺环外还有可以配位的氨基,则它与Cu(Ⅱ)能形成更加稳定的配合物.化合物(结构见图1)与Co(Ⅲ)形成的配合物与PO4

3-能形成相当坚固的配合物.因为分子识别的目的,这是系统可以作为一个能使磷酸键合位置移动的新摸型[30].

3.4超分子化合物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

分子器件是一种由分子元件组装的体系(即超分子结构),它被设计成为在电子、离子或光子作用下能完成特定功能的体系.刘祁涛[31]用对苯二甲酸terph为配体,合成了[Cu2(bpy)2(terph)]Cl2·4H2O晶体,其中bpy为2,2′联吡啶.英语论文应用苯三甲酸(TMA)为配体可以合成[Cu3(TMA)(H2O)3]n配位超分子晶体,为由配体超分子的途径制造纳米级的孔材料、实现纳米反应器的设想提供了可能.8羟基喹啉、邻菲咯啉的许多金属配合物都具有荧光,且配合物稳定.把8羟基喹啉或邻菲咯啉引入大环,由于两者都具有独立的配位功能,可以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化合物,并进一步发展为光化学器件.

3.5超分子化合物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

顾玉宗等[32]利用LB技术,以二十碳酸作辅助成膜材料,在疏水处理的P-Si上分别制备了2,4,6,10和20层聚乙烯咔唑(PVK)超分子膜.对这种体系的表面光电压谱(SPS)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光电压随PVK膜层数的增加而增强,在紫外区增强较为明显,随着膜层数的增加,表面光电压有趋于饱和的趋势.膜对基底的敏化主要是由于PVK的光导电性引起的.杨扬等[33]成功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了某些超分子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间产物富电子对苯二酚聚醚链(HQ)系列产品.

3.6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

超分子的反应性和催化性,与酶对底物的识别和催化底物参加反应极相似.工作总结以模仿天然酶对底物的分子识别和高效催化活性为目的的模拟酶(或称人工酶)研究近十多年来是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其中对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分析应用研究特别突出.慈云祥等将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对某些金属卟啉的模拟酶活性的影响加以应用,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模拟酶作示踪物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或以模拟酶作非放射性探针标记物建立核酸序列分析方法[34].

3.7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Shinkai等在研究硼酸衍生化卟啉的分子组装行为,并用于测定糖分子构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四(4硼酸基苯基)卟啉(TBPP)在水溶液中和糖分子存在下由π-π堆积成的聚集体,圆二色谱(CD)的激子偶合带(ECB)符号,对糖分子的绝对构型有专一性,可检测糖分子的绝对构型等等[34].

4结语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将更加紧密地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可以预见,作为超分子化学起源的主客体化学将与有机合成化学、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互相促进,为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共同做出巨大贡献;超分子化学方法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留学生论文将使人们获得多种具特定功能的配合物、晶体、陶瓷等材料;物理化学则要改变当前超分子化学的定性科学现状,从微观和宏观上把选择性分子间力、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等过程用适当的变量进行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人们对超分子化学的认识和预测、控制能力,最终要寻求解释超分子体系内在运动规律和预言此类体系整体功能的理论工具[2].

参考文献:

[1]吴世康.超分子光化学前景[J].感光化学与光化学,1994,12(4):332-341.

[2]孙得志,朱兰英,宋兴民.超分子化学、选择性分子间力和若干化学研究领域[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27-33.

[3]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25-126.

[4]杜丹,关晓凤,崔仁发,等.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1):53-56.

[5]杜丹,王升富,黄春保.吡啶2Dawson型磷钼杂多酸超分子薄膜修饰电极分析[J].测试学报,2001,20(4):29-32.

[6]靳素荣,姚礼峰.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合成化学,2001,9(3):244.

[7]王升富,杜丹,邹其超.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还原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2,30(2):178-182.

[8]毕丽华,黄如丹,王恩波,等.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9):1352-1353.

[9]刘术侠,王春梅,李德惠,等.一个新的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As2Mo18O62·6CH3CN·8H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J].化学学报,2004,62(14):1305-1310.

[10]苏循成,周志芬,林华宽,等.功能取代二氧四胺大环超分子配合物的溶液热力学性质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3(4):57-61.

[11]李晖,许慧君,周庆复.冠醚取代蒽醌超分子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及分子的能量转移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18(1):58-62.

[12]薄志山,张希,杨梅林.基于静电吸引的自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2):326-328.

[13]朱麟勇,童晓峰,李妙贞,等.嵌段共聚物PAANa2DendrPE聚集体超分子结构中树枝体对铽离子发光增强的天线效应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18(2):188-192.

[14]晏华.超分子液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30.

[15]李敏,周恩乐,徐纪平.含对硝基偶氮苯侧基的丙烯酸酯类液晶聚合物的超分子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635-638.

[16]堪东中,万雷,方江邻,等.二元羧酸与4,4′联吡啶氢键缔合组装主链型超分子液晶[J].高分子学报,2002,(6):734-737.

[17]田宏健,周庆复,沈淑引.酞菁卟啉超分子的形成及光致电子转移过程[J].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44-48.

[18]YANDe2yue,ZHOUYong2feng,YOUJian.Supramolecularself-assemblyofmacroscopictubes[J].Science,2004,303(2):65-67.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超分子化合物;主体客体;识别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毕业论文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1].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1杂多酸类超分子化合物

杂多酸是一类金属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笼型结构,是一类优良的受体分子,它可以与无机分子、离子等底物结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电、磁、非线性光学材料极具开发价值[3],有关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开发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钼多酸超分子膜修饰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35~0.5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靳素荣等[6]合成了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变蓝.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显的电催化还原作用.毕丽华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发现了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有机溶剂中可表现出近晶相液晶行为.刘术侠等[9]以Dawson型砷钼酸、金刚烷胺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特性,并提出了一个可能变色机理.

1.2多胺类超分子化合物

由于二氧四胺体系可有效地稳定如Cu(Ⅱ)和Ni(Ⅱ)等过渡金属离子的高价氧化态,若二氧四胺与荧光基团相连,则光敏物质荧光的猝灭或增强就与相连的二氧四胺配合物与光敏物质间是否发生电子转移密切相关,即通过金属离子可以调节荧光的猝灭或开启,起到光开关的作用.苏循成等[10]合成了8羟基喹啉取代的二氧四胺大环配体,其中含有2个独立的螯合基团,在适当情况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

大环冠醚由于其自组装性能及分子识别能力而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近来,冠醚又成为在超分子体系中用于建构主体分子的一种重要的建造单元.硕士论文李晖等[11]利用了冠醚分子的分子识别能力及蒽醌分子的光敏性,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氮杂冠醚取代蒽醌分子,并以该分子作为主体分子,以稀土离子作为客体构成超分子体系,并研究了超分子体系内的能量转移过程.

1.3卟啉类超分子化合物

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类似物的超分子功能已应用于生物相关物质分析,展示了更加诱人的前景,并将推动超分子络合物在分析化学中应用的深入开展.

1.4树状超分子化合物

树状大分子(dendrimer)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类较新的合成高分子.薄志山等[12]首次合成以阴离子卟啉作为树状分子的核,树状阳离子为外层,基于卟啉阴离子与树状阳离子之间静电作用力来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镧系金属离子(Ln3+)如Tb3+和Eu3+的发光具有长寿命(微秒级)、窄波长、对环境超灵敏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发光材料,但镧系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只有很弱的发光.朱麟勇等[13]合成了聚醚型树枝体与聚丙烯酸线性聚合体的两亲杂化嵌段共聚物,研究表明聚醚树枝体通过对Tb3+能量传递,使Tb3+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天线效应”.

1.5液晶类超分子化合物

侧链液晶聚合物具有小分子液晶和高分子材料的双重特性,晏华在《超分子液晶》[14]中详细讨论了超分子和液晶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超分子液晶分子工程和超分子液晶热力学.李敏等[15]从分子设计的角度出发,合成了以对硝基偶氮苯为介晶基团的丙烯酸类液晶聚合物,液晶基元上作为电子受体的硝基和作为电子给体的烷氧基可与苯环、NN之间形成一个离域的π电子体系.初步的研究表明:电晕极化制备的该类聚合物的取向膜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堪东中等[16]用4,4′-二羧酸1,6二酚氧基正己烷与等摩尔的4,4′-联吡啶合成了“T”型超分子液晶,并观察到随构筑“T”型介晶基元分子结构的变化,组装超分子体系由单向性液晶向稳定的双向性液晶转变的规律性.

1.6酞菁类超分子化合物

田宏健等[17]合成了带负电荷取代基的中位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及锌络合物和带正电荷取代基的2,9,16,23四[(4′-N,N,N三甲基)苯氧基]酞菁季铵碘盐及锌络合物,并用Job氏光度滴定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组成,为面对面的杂二聚体或三明治式的杂三聚体超分子排列.发现在超分子体系中卟啉与酞菁能互相猝灭各自的荧光,用纳秒级的激光闪光光解技术观察到卟啉的正离子在600~650nm和酞菁负离子自由基在550~600nm的瞬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超分子体系中存在分子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

2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2.1分子自组装

近年来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倍受关注,医学论文尤其是分子尺寸在1~100nm的化合物,它们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法一般很难得到.最近,Yan等[18]运用超分子自组装方法合成了长度达厘米级、直径达毫米级、管壁达400nm的管,成为超分子化学合成上的一个亮点.

刘雅娟等[19]利用一对互补的分子组分5(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2,4,6(1H,3H)嘧啶三酮和4胺基2,6二十二烷基胺基1,3,5三嗪的自组装过程构筑了一种直径约为5μm的超分子纳米管.变温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在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氢键、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导致了超分子纳米管的形成.Reinhoudt等报道了最多具有47个钯配合物的有机金属树状分子,准弹性光散射实验(QE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表明聚集体为直径200nm的圆球,Puddephatt合成了直到第4代的树状铂配合物(28个配位中心).

2.2模板合成

1992年Mobil公司的科研人员首次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液晶模板,合成了有介孔结构的氧化硅和铝硅酸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有六方排列介孔孔道的MCM-41[20].

以环糊精(α-CD,β-CD,γ-CD)作为环的轮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尤其引人注目.环糊精边缘是亲水的,内腔是疏水的,环糊精作为主体与疏水客体分子自我识别可形成轮烷.刘育[21]在以环糊精为受体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Isnin等成功地合成了不对称的轮烷.分子一端为二甲基(二茂铁甲基)铵盐,另一端为萘2磺酸盐.Stoddart等用聚乙烯醇与α-CD作用,端基为2,4二硝基苯时,得到了含有20~23个α-CD的珍珠项链型轮烷.Stoddart等在室温下合成一系列的索烃.在室温下以二苯34冠10(BPP34CI0)作为模板得到了索烃,收率高达70%[22].

2.3其他方法

最近,赵朴素等运用密度泛涵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设计优化了丁二酮肟与苯甲酸通过四重氢键构筑的异三体超分子,职称论文显示形成三聚体的反应可自发进行,实验合成出相关异三聚体[23].

赵士龙等[24]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bipyH2)2(H2P2Mo5O23).H2O,研究表明,杂多阴离子与质子化的4,4′-bipy和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成无限二维网状结构,形成超分子化合物.栾国有等[25]利用中温水热方法合成了化合物(H3NCH2CH2NH3)2[(HPO4)2Mo5O15],并确定其构型为5个MoO6八面体通过共边和共角连接形成1个五元环,其环平面的上下两侧各有一组HPO4四面体通过共用3个O原子与Mo—O簇键合,并且[H2P2Mo5O23]4-与H3NCH2CH2NH3通过强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超分子杂化材料.

3超分子化合物的应用

3.1在光化学上的应用

Lehn等设计了专门用于光释放碱金属离子的穴醚,他们利用2硝基苄基醚充当一个大环的桥键,紫外光照可使此键断裂,形成单环化合物,后者对碱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大大下降.张海容等[26]发现在微量环已烷存在下,BCD可诱导BNS发射强的RTP.尹伟等[27]用Eu2+与邻菲咯啉(Phen)、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和联吡啶(Dpy)形成的四元、三元和二元系列配合物与上述2种分子筛组装成新的系列超分子纳米发光材料,并对它们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比较.陈彰评[28]合成了卟啉冠醚4,4二甲基联吡啶超分子模型化合物.研究发现4,4二甲基联吡啶能很好地配合到卟啉与冠醚形成的空穴中去,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卟啉激发态分子能很好地进行电子转移,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光开关模型.

2在压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超分子化学的主客体适应原理,在压电化学传感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分子用作压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涂层,利用超分子的特殊空间结构,通过分子间的协同作用,对目标分子进行分子识别.留学生论文符合空间结构的分析物被选择性地吸附,可以明显提高压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利用多种冠醚衍生物作为QCM涂层测定有机蒸气,如传感器阵列、模式识别等,在二元、三元、四元有机蒸气混合物中识别,预测结果较好,并用于定量分析.利用单苯15冠5(B15C5)、单苯18冠6(B18C6)、二苯30冠10(DB30C10)涂于TSM化学传感器电极表面,可对39种有机蒸气进行分析,其中B15C5(涂载量12mg)对甲酸的检出限为20.1μg/L,并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

Dickert等用涂BCD的QCM和SAW测定四氯乙烯,测定下限可达几个10-6(Y).以后,他们又用交联BCD作为QCM的涂层测定氯苯,大量的二乙醚存在时(二乙醚-氯苯的体积比为50000∶1),不干扰测定,线性范围10×10-6~500×10-6(Y),并用于监测Grignard反应终点.Ne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作QCM敏感涂层,对硝基苯有较高的选择性,在相对湿度高达90%和有H2,H2S,NO,SO2,CH4,n-C4H1O共存时不干扰测定.Dermody等用多种杯芳烃衍生物,在SAW石英表面分子自组装成双分子层,测定苯、氯苯、甲苯等.Pinalli等用间苯二酚杯芳烃衍生物,测定气相中酒精的含量,线性范围1×10-3~4×10-3(Y),重现性好.Malitesta等用分子印迹电合成聚合制备仿生QCM传感器.姚守拙等用咖啡因(CAF)作模板分子制成BAW传感器,对CAF的响应范围为5.0×10-9~1.0×10-4

mol/L,在pH8.0时检出限5.0×10-9mol/L,回收率96.1%~105.6%[29].

3.3超分子化合物的识别作用

所谓分子识别就是主体(或受体)对客体(或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组装及组装功能的基础,是酶和受体选择性的根基.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及预组织(preorganization)是决定分子识别过程的2个关键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和能力.

对羧酸根、磷酸根的识别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讨主体分子对氨基酸、肽、核苷酸等的识别,进而研究对肽、核酸的催化水解反应.大环多胺及其金属配合物能很好地识别羧酸根、磷酸根的主体分子.带吖啶基团的配合物,通过Zn2+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可对对二甲酸进行选择性识别.如果在大环多胺环外还有可以配位的氨基,则它与Cu(Ⅱ)能形成更加稳定的配合物.化合物(结构见图1)与Co(Ⅲ)形成的配合物与PO4

3-能形成相当坚固的配合物.因为分子识别的目的,这是系统可以作为一个能使磷酸键合位置移动的新摸型[30].

3.4超分子化合物作为分子器件方面的研究

分子器件是一种由分子元件组装的体系(即超分子结构),它被设计成为在电子、离子或光子作用下能完成特定功能的体系.刘祁涛[31]用对苯二甲酸terph为配体,合成了[Cu2(bpy)2(terph)]Cl2·4H2O晶体,其中bpy为2,2′联吡啶.英语论文应用苯三甲酸(TMA)为配体可以合成[Cu3(TMA)(H2O)3]n配位超分子晶体,为由配体超分子的途径制造纳米级的孔材料、实现纳米反应器的设想提供了可能.8羟基喹啉、邻菲咯啉的许多金属配合物都具有荧光,且配合物稳定.把8羟基喹啉或邻菲咯啉引入大环,由于两者都具有独立的配位功能,可以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化合物,并进一步发展为光化学器件.

3.5超分子化合物在色谱和光谱上的应用

顾玉宗等[32]利用LB技术,以二十碳酸作辅助成膜材料,在疏水处理的P-Si上分别制备了2,4,6,10和20层聚乙烯咔唑(PVK)超分子膜.对这种体系的表面光电压谱(SPS)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光电压随PVK膜层数的增加而增强,在紫外区增强较为明显,随着膜层数的增加,表面光电压有趋于饱和的趋势.膜对基底的敏化主要是由于PVK的光导电性引起的.杨扬等[33]成功地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了某些超分子化合物合成过程中间产物富电子对苯二酚聚醚链(HQ)系列产品.

3.6超分子催化及模拟酶的分析应用

超分子的反应性和催化性,与酶对底物的识别和催化底物参加反应极相似.工作总结以模仿天然酶对底物的分子识别和高效催化活性为目的的模拟酶(或称人工酶)研究近十多年来是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重要课题.其中对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分析应用研究特别突出.慈云祥等将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对某些金属卟啉的模拟酶活性的影响加以应用,并结合免疫分析技术,建立模拟酶作示踪物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或以模拟酶作非放射性探针标记物建立核酸序列分析方法[34].

3.7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Shinkai等在研究硼酸衍生化卟啉的分子组装行为,并用于测定糖分子构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四(4硼酸基苯基)卟啉(TBPP)在水溶液中和糖分子存在下由π-π堆积成的聚集体,圆二色谱(CD)的激子偶合带(ECB)符号,对糖分子的绝对构型有专一性,可检测糖分子的绝对构型等等[34].

4结语

目前,超分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学科的研究将更加紧密地与各化学分支相结合.可以预见,作为超分子化学起源的主客体化学将与有机合成化学、配位化学和生物化学互相促进,为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共同做出巨大贡献;超分子化学方法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留学生论文将使人们获得多种具特定功能的配合物、晶体、陶瓷等材料;物理化学则要改变当前超分子化学的定性科学现状,从微观和宏观上把选择性分子间力、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等过程用适当的变量进行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人们对超分子化学的认识和预测、控制能力,最终要寻求解释超分子体系内在运动规律和预言此类体系整体功能的理论工具[2].

参考文献:

[1]吴世康.超分子光化学前景[J].感光化学与光化学,1994,12(4):332-341.

[2]孙得志,朱兰英,宋兴民.超分子化学、选择性分子间力和若干化学研究领域[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27-33.

[3]王恩波,胡长文,许林.多酸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25-126.

[4]杜丹,关晓凤,崔仁发,等.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1):53-56.

[5]杜丹,王升富,黄春保.吡啶2Dawson型磷钼杂多酸超分子薄膜修饰电极分析[J].测试学报,2001,20(4):29-32.

[6]靳素荣,姚礼峰.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合成化学,2001,9(3):244.

[7]王升富,杜丹,邹其超.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还原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2,30(2):178-182.

[8]毕丽华,黄如丹,王恩波,等.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液晶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9):1352-1353.

[9]刘术侠,王春梅,李德惠,等.一个新的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As2Mo18O62·6CH3CN·8H2O的合成、结构及性质[J].化学学报,2004,62(14):1305-1310.

[10]苏循成,周志芬,林华宽,等.功能取代二氧四胺大环超分子配合物的溶液热力学性质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3(4):57-61.

[11]李晖,许慧君,周庆复.冠醚取代蒽醌超分子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及分子的能量转移的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18(1):58-62.

[12]薄志山,张希,杨梅林.基于静电吸引的自组装树状超分子复合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2):326-328.

[13]朱麟勇,童晓峰,李妙贞,等.嵌段共聚物PAANa2DendrPE聚集体超分子结构中树枝体对铽离子发光增强的天线效应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18(2):188-192.

[14]晏华.超分子液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30.

[15]李敏,周恩乐,徐纪平.含对硝基偶氮苯侧基的丙烯酸酯类液晶聚合物的超分子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635-638.

[16]堪东中,万雷,方江邻,等.二元羧酸与4,4′联吡啶氢键缔合组装主链型超分子液晶[J].高分子学报,2002,(6):734-737.

[17]田宏健,周庆复,沈淑引.酞菁卟啉超分子的形成及光致电子转移过程[J].物理化学学报,1996,12(1):44-48.

[18]YANDe2yue,ZHOUYong2feng,YOUJian.Supramolecularself-assemblyofmacroscopictubes[J].Science,2004,303(2):65-67.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新生儿疾病筛查;吉林地区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是常见先天性内分泌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障碍或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导致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使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生长发育迟滞、智能落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儿童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1],吉林市妇产医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吉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了CH的筛查,结果报告如下职称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筛查对象

2006年9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吉林地区出生的新生儿,根据自愿原则,对16776名活产儿进行筛查。

1.2标本采集采集新生儿出生72h后足跟血3滴,滴于美国生产的SS903专用滤纸上,直径为8mm,自然晾干后待检。

1.3方法使用广州丰华生物公司提供的泰莱Ⅱ型半自动时间分辨仪荧光免疫分析法的新生儿筛查系统,测定血片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浓度。操作严格按照说明由专人完成。凡TSH>9.5mU/L者即为可疑阳性患者,立即召回复查。初召回的患者复查后TSH仍>9.5mU/L,即抽取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FT3、FT4、TSH。

1.4诊断标准甲低患者按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甲低诊断标准[2],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行甲状腺超声或99MTe扫描、骨骼X线检查等。

1.5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即根据年龄和体重立即口服甲状腺素片治疗,治疗年龄最好小于1个月,最迟不能超过3个月[3],之后每3个月复查甲功以调整甲状腺素片用量,直至2岁时。若为永久性CH病儿者,则3~11岁每半年复查1次,12~18岁每年复查1次,依据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体格发育情况增减药量,之后为一稳定用量持续终生服药。

2结果

2.1吉林市新生儿甲低发生情况全市16776名新生儿参加筛查,发现CH患者5例,其中男性2人,女性3人,男∶女为1∶1.5。CH发病率1/3355。

2.2阳性患者基本情况5例阳性患者中甲状腺正常1例,无甲状腺2例,甲状腺肿大1例,甲状腺发育不良1例;5例摄膝关节X片检查,其中1例骨龄延迟,脑干诱发电位检查1例异常;患儿母亲患有甲状腺疾病2例,其中1例为甲低孕期4个月后停药,1例为甲亢停药半年后怀孕。

2.3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测定情况5例甲低患者初筛TSH值波动在10.83~276mU/L,复筛值TSH波动在9.6~310mU/L,血液免疫检查FT3、FT4值均低于正常,除1例TSH值为55.6mU/L外,其余TSH值均>76mU/L。

2.4治疗一旦确诊,立即治疗。应用人工合成的左旋甲状腺素钠(LT4)来进行替代治疗。婴儿的初始剂量为25~50μg/d[10~15μg/(kg·d)][4]。

5例CH患儿平均开始治疗时间为36d(32~39d),经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3个月后复查甲功均在正常范围,随访观察无异常。

3讨论

199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对全国各筛查中心的资料统计,在1946334名新生儿中筛出CH患者537例,发病率1/3624[5]。虽吉林地区甲低发生率(1/3355)接均发病率,但我地区新生儿筛查数尽管逐年增高,仍未达100%,新生儿筛查数量和覆盖面是影响新生儿疾病筛查发病率准确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病因包括[6]:甲状腺生长发育不良约占85%;甲状腺素合成异常;下视丘、脑下垂体发育不全,以至于造成甲促素分泌障碍,进而使得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另外母亲因素亦会造成先天性甲状腺低能症,其中包括了母亲怀孕时碘缺乏,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有自体免疫性甲状腺炎及某些不明的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7]新生儿甲状腺素水平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越小甲状腺素水平越低,早产儿暂时性甲低(TH)远远高于足月儿。本研究中无甲状腺2例,甲状腺肿大1例,甲状腺发育不良1例;母亲自身患有甲状腺疾病2例,其中1例为甲低孕期4个月后停药,1例为甲亢停药半年后怀孕。

甲状腺激素几乎参与人体每个器官系统的生物过程,不足时可引起代谢障碍、生理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等。甲低患者是否影响智力发育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年龄越小,智力改善越明显,甲低患者最终智力发育与甲状腺素缺乏的长短成反函数关系。甲低患者一经确诊,尽快补充甲状腺素使新生儿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国内外对初始剂量推荐不一,目前多用左旋甲状腺素钠口服来进行替代治疗。婴儿初始剂量25~50μg/d[10~15μg/(kg·d)]或选用甲状腺素片,但甲状腺素片不应与大豆蛋白制品或铁混合使用,因为会干扰甲状腺素的吸收。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清TSH、FT3、FT4,并根据所测值相应调整药量。一般说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定期长期追踪,预后将十分好。本研究规范治疗,5例甲低患者平均开始治疗时间为36d(32~39d),且均得到规范治疗,患儿身高体重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定期随访智力无异常。

由于先天性甲低的新生儿生后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实验室筛查才能早发现。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患儿出生后立即做出疾病诊断且及时治疗,这些患儿的智能发育和体格发育基本可达到或接近正常同龄儿童水平。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程序包括采血、检测、追访、确诊、治疗等几个环节,筛查属社会性、群众性工作,每个环节需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结合安全有效的治疗和规范的随访,对预防智残疾病发生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军,杨青,张德英,等.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可行性评估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2004,20(12):712715.

[2]顾学范.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黄德民,官希吉.新生儿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73274.

[4]叶文虎,赵寿元,李璞.现代临床遗传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64565.

[5]朱俊真,张宁,彭彦辉.产前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9.

化学职称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GIS;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forEnvironment,简称EGIS)是收集、存储、管理、综合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是GIS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延伸,是GIS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管理技术等各种环境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的集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基本功能包括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存储、编辑,以及制图和空间分析等功能。编辑功能允许用户添加、修改、删除点、线、面或修改其属性信息;制图功能可以灵活多样地制作和显示及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如污染分布图、水功能区划图、环境规划图等等,地理要素可放大缩小以显示不同的细节内容,并能够测量地图上线段的长度或指定区域的面积。

2.空间统计分析(SpatialStatisticsAnalysis)是指对空间数据库中的专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毕业论文包括各种属性数据的集中特征数、离散特征数及其分类分级统计等。

3.叠加分析(OverlayAnalysis)功能允许两个或多个图层在空间上比较各空间要素和属性,分为合成叠加和统计叠加。合成叠加得到一个新图层,它将显示原图层的全部特征,交叉的特征区域仅显示共同特征;统计叠加可以统计一种空间要素在另一种空间要素中的分布特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从而获得各种感兴趣信息,如利用类型叠置分析获取新的类型。如土壤图与植被图叠置,以分析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可以计算某一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的数量及面积,即通过对同一地区、相同属性、不同时间的栅格数据的叠置,可以分析由时间引起的变化,通过与所需提取的范围的叠加运算,快速地进行范围内信息的提取等。

4.缓冲区分析(BufferAnalysis)是GIS的基本空间操作功能之一。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结合与居民地图层的叠加分析,可以获取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核心,空间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环境分析功能与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为环境各部门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信息服务和管理工具,成为各部门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手段。

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

由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管理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可以应用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区域环境规划、环境监督管理、区域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研究等;二是它可以广泛应用在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1.电子地图使环境管理工作变得轻松直观

由于采用空间数据和数据库挂接,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地图由传统的静态纪录变为信息丰富多样的动态的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它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和轻松。如通过直接对地图要素进行查询,可以获得环境监测点位、污染源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可以对各种环境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并分析以及采用直观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快捷的支持。

2.强大的环境规划手段

区域环境规划是EGIS应用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基于EGIS的环境规划模型还处于深化研究阶段,将环境应用模型与GIS集成为一体,可以为环境规划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手段。由于应用EGIS能够更好地考虑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3.危险物运输管理

借助GIS的运行路径选择功能,可以对危险物转移运输线路进行优化选择,能避开人口集中居住区、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制定运输计划。并可以通过GPS对危险物的运输线路进行实时监控。

4.环境模型模拟分析

环境模型在环境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污染事故发生后各个时间的扩散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硕士论文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大气扩散模型、1维水污染扩散模型、2维水污染扩散模型等等,实现各种模型的模拟结果的生成、2维和3维的显示等功能。

5.为数字环保提供技术平台

数字环保是最近提出来的终极环境管理系统,它是继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以后,环保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将是未来十年环保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方向,EGIS作为数字环保的基础平台,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环境信息服务,也能够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逐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国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

1.数据采集的技术比选

当前环境管理决策要求EGIS提供的数据种类及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同时信息采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GPS技术、视频技术、高清晰卫星图像、实时环境监测技术等等。这些实时信息采集系统都有很多传感器,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气压及水质等等。如最近微软公司正在基于VirtualEarth开发一项新技术,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大量的实时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甚至是汽油价格等等实时信息,这需要大量的传感器采集空间及其相关的实时信息,这无疑会推动更多的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

2.EGIS与环保信息化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可以预计未来五年内EGIS将会与环境信息化越来越紧密地集成起来,发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现有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水平。二者的紧密集成还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制定所需空间数据及环境数据的标准,以保证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

2.空间数据的获取渠道以及更新途径,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3.研究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集成,并分析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4.研究环境信息与空间信息及其分析、模拟结果的综合表现方式;

5.建立示范项目以便分析和测试集成的效果。

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随着空间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积累,EGIS的数据库的维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数据采集技术可能会使数据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维护是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如:采用什么技术来实现空间数据的更新与历史数据的备份?如何实现新旧空间数据的合并和统一?如何利用数据挖掘与信息抽取技术来更好地发挥数据的利用价值?遥感数据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等等。

四、发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随着国外EGIS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条件开始逐渐成熟,而且将成为我国发展GIS的重点领域,从GIS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领域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广东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的珠三角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等,但鉴于我国GIS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基本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因此EGIS的开发费用十分巨大;加上EGIS的发展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技术,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开展我国EGIS的发展策略研究。

发展EGIS应当采用“统一规划、注重基础、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的发展策略。

1.统一规划。由于EGIS的发展不但涉及众多环境部门,还包括与其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环保、环境管理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又涉及多种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为了降低空间数据资源采集和管理的成本,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多方部门的参与下,统一规划和构建EGIS的发展框架。

2.注重基础。由于我国GIS发展基础薄弱,数据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关键,失去了完善可靠的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在统一规划的思路和明确的发展框架下,不断加强基础空间数据库和基础环境数据库的积累与建设。

3.紧密跟进、高起点开发、协调发展。职称论文在技术上紧密跟进国外先进的GIS技术,高起点进行系统开发,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速度相协调,共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EGIS。

当前我国各地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开展了EGIS的研究与开发,但这些开发均是出于本部门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将来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加上没有全国性的EGIS发展框架和数据标准,数据的通用性将成为

影响EGIS开发的关键因素,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开展EGIS发展体系和框架标准的研究。

五、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已经从早期的矿产资源管理拓展到与空间地理相关联的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原有的多种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环境模型、环境规划分析)正在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功能并具有环境特征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它将成为各个环境管理部门日常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新工具。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说它是环境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