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31

化学科研论文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学习的是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许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科目,再加上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脑、手并用,用实验方法去探索和学习知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微末见解,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一点点用。

一: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带路人和榜样,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就好象一个不认识路的向导是不可能带领游人饱览美丽的风光名胜的,甚至还有可能带领大家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拥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从而引领学生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前进。

二: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条件,培养其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境。建构式教学理论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化学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就应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刺激,让学生养成科研和创新的习惯,因为“记忆需要不断地重复以加以巩固,否则就会遗忘”,而当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就很难丢弃。所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习惯,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科研和创新的眼光观察事物,时时想到用科研和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年我教的一个班级是从全年级中挑选出来的学困生,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先天素质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能谈得上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吗?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为学生做了“魔棒点灯、小猫捉迷藏、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实验。神奇的实验现象把学生们都看傻了,引起了他们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充满了好奇心。接着我又请学生上讲台,亲自来做这些实验,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我让尽量多的学生亲自试了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随后的空气的组成这一节教学中,有一个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在演示完实验后,我提示学生能否自己寻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白磷在钟罩中燃烧的装置,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我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一周过后,居然有二十三个学生带来了他们的作品,令我大为吃惊,要知道,这可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

方案(1):材料:去底的输液盐水瓶(带胶塞)、脸盆、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2):材料:去底250毫升矿泉水瓶(带盖)、大碗、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片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方案(3):材料:破试管(去底)、胶塞、自制药匙(用铁丝末端固定一个铁制小勺做成)、打火机

药品:磷

通过做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精神,拓展了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心中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神秘和畏惧,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科研和创新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科研和创新可以是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进行的,帮助他们树立了信心,培养了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随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化学实验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例如:讲硫和磷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硫和磷的量若小,演示实验的效果会很差,几乎看不到现象,量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又太多,威胁到师、生的健康,污染了环境。我就想到引导学生制作一个新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制作这个新装置作为一个家庭作业,给了一周的时间。一周后,学生交来了他们的作品,如下:

装置一、材料:广口塑料饮料瓶(农夫果园果汁的瓶子,带盖)、铁丝、蜡烛(用于密封)、小铁勺、温度计、塑料饮料管、铁制白酒瓶盖

原理:将小铁勺固定在铁丝上,当作药匙。将铁制白酒瓶盖固定在小铁勺上方,用以盛水,在饮料瓶盖上钻三个小洞,分别将药匙、温度计、塑料饮料管固定在饮料瓶盖上。药匙中放硫和磷,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铁制白酒瓶盖中,测量水温的升高,从而观察放热现象。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的气味可通过塑料饮料管闻到。再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硫,饮料瓶盖上,避免了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环境。

优点: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环保、观察全面、效果好。

装置二、材料:铁丝、青霉素瓶(带胶塞)

原理:将铁丝砸扁盛放药品,点燃后放入青霉素瓶中观察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2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其它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对于地方院校化学专业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安排一般是这样的:在大四学年第一学期末至第二学期的这几个月时间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选题,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学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指导教师辅助的前提下,对自己的选题进行研究,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同时,学院及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与指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毕业论文任务,这是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2]。到目前为止,地方类本科院校的大四学生通常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往往不能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毕业论文上,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由于自身能力、科研素质和实际工作时间所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加之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漠视,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部分学生把毕业论文的完成工作当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过程,不愿意将时间到投入实验室研究工作。近几年,由于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会选择进一步深造,继续攻读化学专业研究生。而在考研复试过程中和进入研究生的前半年暴露出来很多问题[3~7]:大部分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素养不够,查阅化学类英文参考文献严重欠缺,读英文文献更是费劲,缺乏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不会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很多大型仪器不会使用,实验过程中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细节观察和记录不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不会用,撰写学术性科研论文的功底更是不行。存在的这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研究生学习,基于此,期待通过以下改进,在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加强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英文文献和数据库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结合起来,属于自然科学类的一门基础课。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会涉及到很多前沿的化学科研知识,化学届发展一直非常迅速,不断有新的化学科研成果涌现出来,而这些成果通常都是英文资料,如果想对化学前沿知识做到精准把握,必须让学生掌握查阅英文文献和数据库的能力。化学领域常用的4个化学数据库ScienceDirect、ACSPu-bilcations、RoyalSocietyofChemistry和WileyOnlineLibrary,这4个数据库里面基本上汇集了化学领域所有的英文文献,如果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查阅中文文献的同时,也教会并锻炼他们查阅英文文献,使他们能够在本科阶段就掌握在英文数据库里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这将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到除了书本上经典化学理论以外的更加前沿的化学知识,这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日后考研继续深造。

3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任何结论都需要用实验数据佐证。通过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数据来总结来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是化学研究的通式。要进行实验研究,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设计了一个实验想法,针对于这个实验想法开始开展实验研究。而实验研究如何开展需要事先准备好实验方案,也就是从几个方面开展对实验的探索。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如果直接把实验方案给学生,学生直接去做实验,那么学生只是个实验的操作工,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从实验方案设计方面就鼓励他们用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资料,根据文献依据设计个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再和指导老师讨论,最后产生一个完整的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学生会很有动力按照这个方案去做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实验想法是否正确。这个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的过程,将大大提高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兴趣,同时也会刺激他们学会思考,并为他们日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完成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自己对实验数据加以分析,这就是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很多时候需要软件辅助数据的处理,如origin软件,可以根据仪器测定出来的实验数据拟合出来数据的趋势,根据实验局的趋势和走向判断这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在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我们希望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并会分析这个实验数据走势图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依据实验事实判断实验原理,这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会他们日后继续深造打下基础,这将让他们在读研过程中尽快的进入角色,少走很多弯路。

5培养学生正确撰写学术型科研论文的能力

学术型科研论文撰写是化学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个能力。学术论文不同于作文,它需要用专业词汇准确的表达和描述实验事实或理论。用词需要精准到位,不能随意编造词汇。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毕业论文将是他们第一次体会到科研论文的严谨和专业。然而过年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过于口水话,写的实验结果用词不专业,这都说明了他们对学术型科研论文认识不够。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改进,在本科毕业论指导过程中,给学生指出来化学专业科研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撰写学术性科研论文,如何写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如何选择并插入参考文献,如何描述实验数据说明了一个什么科学现象或者科学原理,并让他们在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过程中应用这些技能,通过我们的反复指导,最后呈现出来一个比较完美的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日后读研过程中撰写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6结语

指出了地方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考研学生越来越多的一个现状,我们希望通过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查阅英文文献和数据库的能力、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和正确撰写学术型科研论文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日后考研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长立,潘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抄袭现象的思考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86~188.

[2]周馨慧.关于导师制对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9):204~205.

[3]张超英,徐凤信.毕业论文撰写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3(1):108~109.

[4]韩润林,张龙龙.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化工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3):133~134.

[5]赵春.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270~272.

[6]刘江燕,吕银华,韩德艳.常用化学软件在中级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06,21(2):38~41.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交叉学科;学科交流;毕业实验

医药类院校学科众多,虽然专业不同,但大部分专业知识相通,相互之间也需要借鉴学习,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训当中,尤是如此[1-2]。国内外大学都在寻找各种方法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进行交叉学习的探讨,试图建立起富有成效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战略[3-6]。以往在指导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所长,在某些综合实验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的、完善的科研能力,急需互相沟通学习。因此,我们尝试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建立交叉学科实验小组,共同进行一系列科研工作,希冀学生能通过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实验能力,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个大型实验项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所长和交叉学习,利用毕业实验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要求[7]。毕业实验设计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拟建立一个由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组成的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小组,采取团队协作模式,完成毕业实验设计。

1方法

1.1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的建立2014年6月-2018年6月,共培养4届毕业生,建立了4个交叉学科毕业科研工作小组,每组6人,包括药学小组、生物小组,4名来自药学院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的同学为药学小组,2名来自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同学为生物小组,共同完成毕业实验设计。药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各有1老师加入,作为指导教师。1.2毕业实验选题设计及实验准备。自毕业实习任务下达开始,科研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会议,讨论分析实验选题。首先,由2位指导教师初步设计一个大型跨专业实验,其内容既涉及药学专业又涵盖生物学专业。本文将选题方向定为“天然植物中免疫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分析”。近几年选定的植物分别为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实验中涉及药物提取制备的部分主要由药学小组主导设计实验流程,做好可行性分析;涉及药效生物分析的部分主要由生物小组完成初步实验设计及可行性分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各小组着重关注自身专业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进行细致的实验方法、实验流程设计规划。每位组员分工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内容以PPT的形式进行轮流汇报讨论,便于学习交叉学科实验内容和实验知识。最终确定毕业实验的具体方向和实验流程以及实验分工。强调既是各有侧重,又能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科研小组同步开展实验的准备工作,购买实验所需耗材、饲养动物、熟悉大型仪器的操作等。1.3交叉科研小组实验阶段。在题目方向选定后,首先进行的是“相关药物的提取分析”。这一阶段以药学小组为主导,生物小组辅助,通力合作。在选题之初,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基本确定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含有的与免疫活性有关的有效成分分别为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小组成员群策群力,药学小组根据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拟定整体实验方案;生物小组的同学则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学以及遗传学角度,丰富药学小组同学的知识体系,更加有效地提取相关免疫活性成分。在药物成功提取并检测后,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建立交叉学科科研小组,共同饲养动物模型及给药,可以取长补短。各组同学轮流分工,相较单独开展实验大大减轻了每位同学的工作压力,同时也熟练掌握了涉及动物饲养、给药等各项实验操作技能。最后,生物机能分析测定阶段。实验开始前,先进行小组讨论,由指导教师剖析每个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每位学生学习并制作实验流程PPT,再次开会讨论,明确每个实验项目的分工及主次。两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所涉及的多项生物机能指标的分析测定。因为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实验,包括免疫组化、凝胶电泳、RT-PCR、Western-blot、ELISA、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等,这部分工作主要由生物小组主导,药学小组辅助、学习并掌握。1.4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每年5月的答辩前阶段,实验进入最终阶段。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各自专业,选取合适的实验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药学小组和生物小组可分别选取整体实验中与自身专业相关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不同专业同学分别选取整体大实验中所涉及的与自身专业相关的1~2个小实验项目进行重点论证,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此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跟进实验进程,对实验进行整合分析,促进两组间的交流学习。

2结果

2.1交叉科研小组成功建立。科研团队的建立,改变了过去毕业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孤立局面。化零为整,发挥集体创造力,团队协作,互相借鉴学习,各小组均设计出了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毕业实验。2.2交叉团队实验进展顺利。实验进行过程中,不同阶段以不同小组为主导,充分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团队配合、学科交叉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验结果。小组成员团队协作,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溶剂萃取法和Sevage法,辅以超声波提取法,成功从蒲公英、西兰花、葡萄籽以及桦树茸中提取到相应的免疫活性成分: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并进行了纯化和检测。大规模进行动物饲养、造模的训练,大大提升了每位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了单人进行大量动物饲养的压力,也同时保证了实验样本的数量,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以往单人完成毕业实验操作所无法完成的。以往单人进行实验指标的测定,大多只能完成1~2项,而此次交叉科研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全面性,如免疫活性的测定,就进行了包括胸脾指数、血清溶血素、鼠耳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的ELISA测定和RT-PCR测定,累计每组平均可完成6~8个功能指标的测定,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对蒲公英多糖、萝卜硫素、原花青素和桦树茸多糖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远胜于以往学生独自为战的局面。每位学生除掌握了本专业涉及的实验操作技能之外,也学习熟练了其他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实验方法和技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成果斐然。2.3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顺利完成。论文撰写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及方向,顺利完成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最终均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其中两人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一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入选省级优秀论文。2.4整体毕业答辩成绩理想。此次参与交叉学科毕业实验小组毕业生共24人,同时选取独立进行毕业实验的毕业生30人,比较其毕业答辩成绩,结果见表1。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指导教师相同,但是参加交叉学科小组的毕业生答辩优秀率更高,成绩更好。

3讨论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4

一、调研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选题,破解难题

为了搞好调研工作,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本着“结合学院实际,突出发展重点,重在破解难题”的思路,明确领导班子从五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二是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三是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四是本科生毕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五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分工,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选题,分别完成了相关调研报告。

(二)拓宽渠道,深入调研

1、层层座谈,倾听民声

围绕调研课题,学院先后召开了教授和科研团队负责人代表、青年教师学生代表、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学生代表等四个层面的座谈会。座谈会围绕学校和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展开。代表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就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青年教师成长、学生管理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2、问卷调查,了解民意

针对具体调研选题,学院分别设计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查问卷》教师卷和学生卷,面向全院师生开展问卷调查。教师卷共发放60份,学生卷共发放300份。调查结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3、寻计问策,集中民智

为了切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学院专门设计发放了《“我为学院发展献一策”计策征集表》,以支部为单位,广泛征集学院师生对学校和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生工作、党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计策100余条。学院对所征集的计策进行了梳理汇总,认真分析,作为改进和提高工作的重要参考。

4、深入企业,关注需求

学院领导班子在调研中主动“走出去”,重点到常熟市联邦化工有限公司、江苏远洋化学有限公司、句容市宁武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索普集团等化工企业调研,旨在了解企业技术、用人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探讨建立校企联盟、确立产学研合作方向,为完成学院科研、就业等工作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同时为学院在科研政策、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5、专家把脉,引领发展

为了帮助大家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学院想方设法“请进来”,让专家把脉,引领科学发展。专门请化工学院联系校领导许化溪副校长作了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诠释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提出的背景、科学内涵,分析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科学发展观。同时,学院还邀请了汪尔康和董绍俊两位院士以及舒火明等几位杰出校友,与师生面对面,为学院事业和师生成长指引科学发展之路。

二、问题与对策

(一)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方面

学院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结合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目标,我们学院在形成鲜明特色,提升学科、专业的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这些必须依靠人才。而我们的队伍建设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主要表现:

1、规模、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新的发展需要;

2、人才储备意识还不够强;

3、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

4、学院科研团队(课题组)间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在学校新一轮大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以新的视野、新的观念,牢固树立紧紧依靠人才,促进学院发展的思想,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强校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具体措施:

1、紧扣学校和学院发展的目标,宣传学院专业拓展、学科发展、科研提升等方面对人才的新需求,提高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紧迫性的认识;

2、分析、调整人才规划,采取“抓两头”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和35岁以下年轻博士的引进力度;

3、优先引进对于学院的拟重点建设的学科和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科研特色研究方向团队所需人才;

4、依靠教师建设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奖励在引进急需人才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

5、完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着眼争取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将加强团队间的相互合作,作为创建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着力点,持之以恒大力推进。同时依托科研团队,通过科研经费资助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两年的努力,力求使我院的教职工总数超过80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超过60人,35岁年轻教师数量超过10人。在完成这一目标后,每年都能保持引进1-2名30岁以下博士的速度,在不远的将来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领军、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为学院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方面

自2001年11月建院以来,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相继突破,目前具有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博士点和无机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催化四个硕士点以及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但由于建院时间短、原始积累少,学院学科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专业数量还偏少。必须着力在这些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寻求突破。具体措施:

1、抢抓机遇,整合力量,在第11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力争化学和化工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取得突破;

2、采用“分步走”策略,依托学校相关学科博士点进行联合建设,积累成果与经验,积极创造条件,为自主申报化学学科博士点打好基础;

3、高度重视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专家的联系,“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

(三)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方面

1、科研工作

随着部级、省级各类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奖项从无到有、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逐年增加、三大检索和SCI论文总数屡创新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令人欣喜的背后,却存在一些让我们不容乐观的问题:科研缺乏特色方向;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上的研究优势不够明显;科研团队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课题组之间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等等。

学院目前的科研工作必须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科研的整体强大要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支撑,而我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都有限,不能全面开花,必须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应从已有的人员队伍和已经逐渐显露的强势研究方向中,凝炼出我们优先发展的科研方向,把有限的资源重点配置到这些方向,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呈现科研和学科工作都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提升科研工作还要提高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由于学院正处于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时期,有些教职员工的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2、实验室建设

学院为了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集中了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并设立了专人管理岗位。但对比省内高校相同学科的设备条件、实验室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仪器设备总量少,通用和常用仪器不足,专业仪器缺乏。

二是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专一也不专业。我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在业务上达不到专业的水平。

三是科研服务保障系统不够完善。在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供应方面尚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基本上靠课题组自己完成,增加了成本并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影响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

针对以上问题,在实验室建设中,除了加大投入外,还必须从内部管理入手,一方面建立专职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强化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意识。

(四)本科生毕业实践环节质量管理方面

经过对我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多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特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人数太少,占总人数不足10%。这一局面导致学生工程设计训练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工厂生产一线联系不紧密,实用技术含量低,对学生就业起不到直接作用。

3、由于较多学生忙于就业应聘,导致投入论文的精力受到限制,再加上少数教师要求不严,致使论文的质量受到影响。如本来是实验研究论文,结果实验内容很少,几乎变成综述性文章。

4、递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还存在着格式不规范化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江苏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意见”,加强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调整。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修订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文件,包括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具体管理规定和管理流程,落实责任体系,人员到位、权责明确、调整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加强流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基本分为3个阶段:前期的选题、审题、任务书的填写及开题报告或方案论证;中期的研究及设计,并按规范完成论文或设计任务;后期的提交成果,进行成绩评定。学院将进一步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以确保每个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3、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

由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正是联系工作的时候,并且某些单位必须试用才和学生签约,这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这种形势,可进一步尝试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培养,明确分工,各有侧重。校外毕业论文工作主要以分散的形式进行安排,一方面学生可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4、选题与专业实习、专业学习相结合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一般是在第7学期末进行的。第7学期通常是进行专业课学习的阶段,如果将选题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期中进行,可以让学生在上专业课前知道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将做哪些方面的内容,需要哪些专业知识,从而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抓住重点,点面结合,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另外,学生有了更长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设计的主动性,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我院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已在第七学期期中安排。

5、积极引导师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首先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以鼓励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承担毕业设计任务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可以适当放宽,经费资助上一视同仁,仿真实验室优先使用,指导工作量甚至可以适当提高。如果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院给予等额配套奖励。

其次,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毕业生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一次高级人才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就化学化工学院而言,以往就业率都基本达到100%。尽管如此,今年的我院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的考研通过率尚未最终出来,但估计与往年持平,在25%左右;而目前的签约率仅有15%左右,而往年同期基本达到50%。而根据今年的工作目标,我们学院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要达到99%,初次就业率也要85%,远远高出学校平均水平。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为了增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我们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危机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总量减少。尽管经济危机似乎给有些化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化学化工企业总体上难逃厄运。而且还承受着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比如,由于“十一五”节能减排压力过大,有些重污染企业被迫停产。加上人们观念的误解,在“环保”的呼声下,化工企业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导致一些非重污染性的化工产品也被叫停。因此,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化工行业的毕业生需求将大幅度减少。

2、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3、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4、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5、专业差异明显。就我院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属于功课,就业形势最好;应用化学属于理科,社会需求明显较少;化学师范就业形势最差。

6、毕业生个体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在求职过程中,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一把手”领导亲自抓,并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尤其是导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关注就业的良好机制。

2、强化就业指导。包括就业观念的引导、求职简历的制作、应聘技巧的把握、就业政策的宣传等。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5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BestUniversities,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ARWU)”[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世界大学排名(WorldUniversityRankings,WUR)”[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CHE大学排名”(CHEUniversityRanking,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rodeCienciasHu-manasySociales,CCHS-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Lab)的“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名(WebometricsRankingsofWorldUniversities,WRWU)”[5]等。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ESI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两岸三地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二)国家(地区)排名变化情况

在2005-2012年这7年内的5次评价中,均设置了“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主要是对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对这5次评价中中国两岸三地的总体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表示上升,“→”表示无变化,“↓”表示下降,表3、表5亦同),发现中国大陆一直处于排名上升的状态,从22位一路跃升至第6位;中国香港地区在这期间排名有上升、有下降,但总体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21名左右,这可能与其学校数量有关,在7年内,该地区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仅增加1所,对排名的影响也就不是很大;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类似,排名变化与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变化正相关,排名由26位上升至13位。总体可见,中国在世界水平的科研竞争力发展中整体成效卓著。具体对中国大陆地区科研实力各指标在前30强中的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发现中国大陆发文、论文被引、热门论文、高被引论文数等方面上升迅速,目前均已进入世界前10强的行列;专利数一直是中国大陆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科研实力竞争中的强项,一直保持在前10名以内,并由2007年的第8位迅速跃升为目前的第3位,实力可见一斑。但是,在各项绝对指标飞速攀升的同时,高被引占有率这项相对指标(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数量的比值)却一直下滑,由最初的18位一直降到25位,这也就反映出论文质量的提升速度并未跟上论文数量增加的步伐,也警示中国在提升科研竞争力的进程中,莫让数量掩盖质量,而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高质量论文的产出,从而真正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科研竞争力。

三、中国高校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

(一)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总体排名变化情况

通过前文阐述,我们已经发现中国高校在世界水平上的数量可见度已经越来越高。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中国高校整体排名情况。对世界一流大学(前300名)中中国高校名次分布情况分析(表4)可以发现,中国不仅在进入ESI排名的总体学校数增加,同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学校数也不断提升。大陆由最初的3所学校增加到9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目前分别有2所和4所,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72)、清华大学(84)、浙江大学(94)、上海交通大学(122)、复旦大学(172)、南京大学(2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5)、中山大学(273)、武汉大学(295);香港大学(121)、香港中文大学(170)、香港科技大学(261)、香港城市大学(296);台湾大学(71)、台湾成功大学(202)。中国高校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已有4所,其中大陆有3所,可见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些高校在世界排名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它们各自的竞争实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对RCCSE公布的2012年中国大陆高校排名前10的学校在历年世界大学评价中变化情况进行统计(表5)发现,中国一流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多呈现稳步上升的局面,虽然个别学校在2009年有下降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升幅度较大。目前在中国大陆前10强已有8所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内排名前3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也荣升世界百强(即世界顶尖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提升幅度最大,都由600名以外逐步发展进入了世界一流的行列;相比之下,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度略显缓慢,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分指标排名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脉络,并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我们对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内中国高校分指标排名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表6),发现中国高校中最有优势的科研指标在于发文数和专利数,部分学校的网络排名情况也值得肯定。但是这些优势还很微弱,而且不够稳定,在能够真正充分体现科研竞争力的主体指标实力方面,如总被引、高被引和热引等质量型指标上仍有很大欠缺,需要引起教育监管部门、高校管理者的广泛重视,加大力度,提升科研质量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科研竞争地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注意到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校排名中逐渐下跌的一所重点高校[11],其科研力量不容小觑。它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并已在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其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均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即排名前10%),在国内的专业优秀率也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这个“短小精悍”且容易被人忽视的国内重点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甚至超过了排在它前面的很多知名高校,也是这些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世界一流化建设中的榜样。

四、中国高校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展

(一)学科总体发展情况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我们对中国两岸三地进入ESI排名学科总数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发现中国大陆从最初的16个学科已经发展到目前在ESI分设的22个学科的全部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非常值得肯定。但是详细分析后发现,中国大陆高校真正进入排名的却只实现了由9个到19个学科的发展,增加了10个学科,但仍然在免疫学、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3个学科处于空白,这也是中国香港和台湾同样面临的问题,这便是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进程中所要攻克的重要难关之一。另外,从各地区内世界一流大学进入ESI学科排行的平均学科数统计情况看(如表7所示),在连续5次评价中,中国两岸三地的平均学科数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三个地区的平均学科数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中国大陆由最初的5.67增至11.11,已经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平均值的差距,但仍需继续努力,向世界高水平国家看齐。虽然22个学科均有中国大陆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进入ESI排名,但是对于每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而言,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学科数量却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大学都只有1~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除了中国科学院在20个学科均有进入以外,重点高校情况也相对较好,大陆排名前6强的高校均有10个以上学科进入,且都有排名前10%的学科存在,尤其是前3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均有4个世界一流学科(表8)。同时重点高校仍然能够呈现与国内排名类似的文史综合类院校学科广而全、理工类院校学科少而精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国内高校发展策略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规划不谋而合。国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科研竞争力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亦可推进整体实力不断加强。

(二)优势与劣势学科分析

从进入ESI排名的学科数量和具体排名情况看,中国高校在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占有相当优势。2012年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高校的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都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尤其是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等8个学科还有顶尖机构存在,不过除了清华的工程学,其他所有的顶尖学科机构均被中国科学院独揽。同时在科研机构的统计中,中国科学院在发文量、被引总量、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ESI学科数5个指标上都名列前茅,这些都深刻印证了它作为国内第一研究巨头的科研竞争实力。另外,总排名前1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学科都很齐全,并且每个学科影响力都很大,如哈佛大学有15个学科位于世界前10强,斯坦福大学有9个学科位于世界前10强。中国大陆高校只有北京大学的数学和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3个学科排在世界前10位,其他高校在世界前10强的学科领域则仍然处于空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仍然表现较弱。纵览2005-2012年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中国大学或科研机构总体上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的优势相对明显,但也呈现出学科建设相对集中的现象:优势学科愈益强大,劣势学科发展缓慢。因此,在发展这些优势学科的同时,高校管理人员、教育发展监管人员也要注意到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空间科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以及临床医学这8个学科中,中国大陆还没有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这也正是我们的劣势所在,急需加大投入,力争消除劣势,平衡发展,争创全面一流。总之,要真正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接轨,中国大陆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

五、结语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6

关于论文先题的途径,原则上说,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集中攻关的焦点问题和众人关心的热点问题中选择,还可以在别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选题,在新领域中选题。有关这方面的的论述,很多书都有介绍。这里,谈一谈护理作者易忽略的两条途径。

(1)从学术信息中选题。

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化,人们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激增的现象。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则研究思路就会大大拓宽。学术信息可以是期刊、书籍刊出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是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甚至是消息报道。科学是继往开来的,学术交流是为了促进研究的深入。从文献中可以发现尚须研究的问题,与别人交流中,也会得到选题提示。

例:“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一文中,作者敏锐地提出在化学消毒剂广泛使用时,它排放的污染物,可对手术室空气造成污染,并用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个判断,讨论了克服污染的方法。细读全文,第4点“预防措施”中,即蕴含了新的课题。如“4.2改善手术室通风换气条件”,就可以延伸研究怎样解决通风换气和空气清洁的问题,通风多少时间既不影响空气消毒,又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气污染?再如“4.3加强管理,选用适当的化学消毒剂”,这提出了关于化学消毒剂吕种、剂量、放置等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替代化学消毒剂的问题。

对文献的再思考,对信息的再整理是很多研究者选题的途径。据说,南方一些城市兴起“剪报”公司,整理、归纳报红色上的消息,出售给厂、商家。企业的生存、发展依靠信息。日本有一家生产小儿内衣的公司,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每年要出生250万婴儿,便想到如果每婴每天用2条尿布,日需量是500万条,立即改生产尿布,至今产切两旺。企业家的成功途径是可以借鉴的。

(2)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中选题。

护理学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家大政方针之中,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为国家的卫生工作服务。1997年1月15日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明了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指出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的原则,要“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科技信息的开发、利用和传播”;“卫生机构要通过改革和严格管理,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决定》中有三处提到要充分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护理研究的重要指南。随着工作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卫生服务形式、社区卫生服务已被社会千呼万唤了。据很多国家的经验,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是护理人员,然而在我国护理界还未真正涉足这块领域。学科要发燕尾服,科研要先行,护理人员要学会从国家大政方针上寻找课题,为拓展学产领域取得政策支持。

8、怎样避免选题失误?

选择什么样的论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护理论文的选题原则除通常已共识的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外,论题还要受到专业研究范畴和发表后所产生影响的限定。凡违反这些原则,超出这些限定,可视为选题失误。

怎样避免选题失误呢?以下3点可供参考。

(1)以“发表”作为撰写论文的具体目标。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以发表作为撰写论文的具体目标是指作者在选题时,就要考虑到的载体是什么,以发表载体的要求来规范选题。也许有的作者会说,我写论文就是想发表的。既然如此,在选题时就不可不了解读者对象,不可不研究读者的可接受性。

了解读者对象并不困难,因为每一本刊物的主办者,都会认真研究读者对象,并通过一些形式竭力宣传本刊物的读者群。作者只要在选题前仔细阅读刊物搞约及刊物的刊出的主要文章,就可以获得有关信息。用这些信息指导选题,就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如选择一本护理学术性期刊作发表载体,就要避免选科普性、政治性的论题;如果作者选择了一个护理管理的论题,将所写论文投寄护理管理学杂志,"命中”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研究读者的可接受性,是强调论题要有一定的读者面。作者所发表的见解是针对一种较为普遍现象的。有的作者只以少数来院进修人员反映的情况,或在某次会议上听到的零星议论,没有做深入细致地调查,即将某个问题作为论文和研究的选题,结果所发议论并无代表性。若发表出来,会让更多的读者认为这种研究是你水平的重复研究,这样的论文没有指导性。在选题时想到读者的接受性,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2)以学科研究方向界定选题范畴。

任何学科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行学科的交叉现象愈加明显,但交叉不等于融合。一个学科在发展中应坚持“他为我用”的主从原则,否则,这个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界定选题范畴,可以理解为是选择一个课题的报道角度。如选择一项新技术治疗的护理作论题时,应以护理在新技术中的作用为选题切入点,而不是以新技术的疗效如何为议论点。

再如,研究如何保障药物治疗,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是护理学科研究的课题,而研究一种药物如何生产、配制、临床实验效果等问题,是药学、医疗学研究的范畴。如果认为这是医护的相融、药护的相融,就会偏离学科研究的方向,产生错误的导向。

诚然,界定学科研究方向是难度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护理学科对自身的学术研究还缺乏深度,宏观的导向还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更需要有志于护理事业的同仁们,按照科学的思路、科学的原则实施、充实学科研究。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去看,不正是展示了广泛的选题范畴吗?

(3)以严谨治学为选题的基础。

郭沫若同志曾在《科学的春天》中写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治学之苦,苦在严谨。要将一个问题丝丝扣扣论证清楚,没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难以实现的。

细分析走入论文选题误区的现象,有的是属作者对基本概念尚不明了,就此论说,难免雾里看花,不觅真色。意大利作家康图说过:“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像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此话虽尖厉,但富含哲理。写论文是为了宣事说理,要说理必须自己先明理。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日渐迅速。近年来,研究生队伍不断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高校及相关教师关注的重点。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是相关畜牧、兽医、水产、食品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教学导向,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突破的教学难题等方面进行了整体介绍。

1课程性质及地位

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是相关涉农高校、师范院校及综合性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养殖、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本科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提高和深入,又是研究生学好分子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病毒学等课程的前期基础[1-2]。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天津农学院在200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从那时起就开始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与营养学”“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等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每届20多名研究生,到现在的每届60多名研究生,高级动物生物化学作为这些专业的核心学位课程,在天津农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多年的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逐步完善了教学内容体系,数年前课程组教师编印《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讲义》(内部印刷),对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至今,课程组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课程相关教学工作,期间进一步编制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有关材料,制作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的多媒体课件,形成了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学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大幅度调整和更新了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了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学科前沿相关内容,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注重挖掘和锻炼研究生自身的科研潜力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课程组教师在调研国内同类高校教师有关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并综合考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兴趣性”的五性要求,提出了天津农学院高级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四大模块,即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组学模块、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和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以便更好地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旨在为培养具有扎实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积极作用。2.1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动物的健康生长取决于机体代谢的有条不紊,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机体代谢联系和调节机理的理解和认识,对培养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课程专门设置了这一重要模块。该模块包括5个专题,即血液生物化学、肝脏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息传递。专题一“血液生物化学”重点介绍血液的基本成分与功能、血浆蛋白质、红细胞代谢、白细胞代谢、铁的代谢等;专题二“肝脏生物化学”重点介绍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生物转化作用、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与黄疸等;专题三“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重点介绍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途径间的联系、物质代谢的调节网络等;专题四“基因表达调控”重点介绍基因表达概述、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等;专题五“细胞信息传递”重点介绍信息传递体系、信息传递途径、信息传递途径间的交互联系、信息传递网络、信息传递与疾病等。2.2组学模块。组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揭示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设置组学模块以利于研究生追踪分子生物学理论前沿,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该模块包括4个专题,即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专题一“蛋白质组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组学概述、常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应用等;专题二“基因组学”重点介绍基因、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专题三“糖组学”重点介绍糖组学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糖组学的研究策略、糖组学研究技术进展等;专题四“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点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解读生命的“天书”———人类基因组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未来医学的重大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伦理问题等。2.3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掌握扎实的相关实验技术是学好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组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专门设置了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3-4]。该模块包括5个专题,即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技术,高通量筛选概况,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Western-blot的问题与对策。专题一“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技术”重点介绍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RNA干扰技术等;专题二“高通量筛选概况”重点介绍高通量筛选发展历程、定义、特点及组成、模型及其评价、常用检测方法及原理、中药筛选中的应用、部分仪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我国研究概状及存在问题等;专题三“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重点介绍核酸提取及常见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NA提取方法,DNA提取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RNA提取方法,RNA提取过程等;专题四“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重点介绍PCR技术简介,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案,提高PCR反应特异性的策略,以及RT-PCR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等;专题五“Western-blot的问题与对策”重点介绍Western-blot方法选择、检测系统比较、检测方法、影响Western-blot成功的要素、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等。2.4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生物化学学科涉及面广,理论及实验特色均较明显,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课程设置该模块旨在通过查阅、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前沿文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身科研潜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开放性特点。课程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研究生上台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查阅、PPT制作、语言表达、提炼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等科研创新能力。该模块内容根据每年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变化,教师和研究生分别对有关前沿文献进行讲解交流。

3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研究生上台讲解相结合。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本科生教学重在知识传授,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解,而研究生教学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思维、创新意识等综合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5]。因此,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改变以往以授课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由授课教师主讲课程的前3个模块(机体代谢的联系和调节模块、组学模块、生物化学核心实验技术理论模块),在第四模块(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模块)中采取教师主讲1篇或2篇最新的生物化学学科前沿文献,为研究生做示范,之后安排研究生上台讲解自己查阅的前沿文献。通过这种具体的课堂展示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思维。

4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组教师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多元评价模式。一改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采用上课出勤情况、查阅文献的新颖程度及科学价值、PPT的制作水平、讲解文献的能力表现、回答师生提问的能力、提出科学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记录这些单项成绩,期末将这些单项成绩进行汇总统计,最后给出综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激发了研究生的主动学习潜能,锻炼了研究生的英文文献查询、阅读及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易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较早地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改革

课程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参照参考文献[6-8]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及策略来加强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及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以下5种教学思路和方法。5.1采用“案例教学法”,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及科研实际为调动研究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讲授有关模块专题时,课程组教师将学生学习的生化理论知识和研究生日常生活实际及将来可能开展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对高级动物生物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如在讲授“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这一模块时,教师会将脂肪代谢的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紧密联系,和研究生一起讨论交流分析,如“三高”发生的原因和生化机理是什么?“三高”发生和脂肪代谢有什么关系?日常体检中测定的血液指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高低与高血压的发生又有什么关系?肥胖人群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为降低“三高”的发生,在日常饮食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些有趣问题的交流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积极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5.2尝试将前沿高水平学术报告引进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堂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积极邀请本市及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同行专家走进课堂,为研究生展示动物生物化学学科的前沿进展,让学生聆听到先进的学科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学习优秀学者及科学家的科研精神,真正认识到科研的价值及意义,树立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文化自信[3,9]。同时,这种专家学术报告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5.3引导研究生积极阅读国内外学科前沿文献查阅最新的专业学术文献,提炼科学问题,搜索最科学的试验研究技术,解决科学问题并撰写英文学术论文,这些都是研究生必备的学术能力[3]。根据多年高级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积累,课程组教师收集整理了上百篇生物化学方面的国际权威学术论文,相关专业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选阅,学生通过这些高水平英文学术论文的研读,既能增强其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弥补其在本科学习阶段专业英语学习的不足,又能开阔其科研视野,熟悉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为今后撰写英文论文打下基础。5.4注重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强化,塑造其科学精神在第四模块“生物化学学科前沿进展”中,特设“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与事”这一专题[3,5]。该专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近现代史上对生物化学学科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如获得生命科学领域、医学领域、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些科学家的生平、重要科研经历、标志性科研成果、主要科学贡献等。通过对生物化学学科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学科重要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塑造了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5.5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内容,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化学学科发展步伐也迅速加快,课程组教师及时将畜牧兽医理论及生产实践创新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内容中,每学年都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教学课件不断修改完善,使课程教学效果逐年提升。

6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的难题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8

本文作者:冯彩霞屈建莹李德亮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理论知识辅助科学研究

仪器分析方法学上广泛采用各种化学及物理、生物等非化学的方法原理、技术,新型仪器装置及分析技术不断涌现,对仪器分析学科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以便在课堂上补充新的知识。另外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会对基本知识理解得更深入透彻,对科研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在读研究生时曾经遇到根据分子荧光的I-t曲线推测荧光寿命的问题,当时只从文献上学到将I-t曲线转化成lnIt-t曲线,再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计算荧光寿命值的方法,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参阅了武汉大学新编的第五版《分析化学》下册,其书显示荧光强度衰变所遵循的公式[3]:lnI0-lnIt=t/τ(1)I0———t=0时刻的荧光强度It———t=t时刻的荧光强度τ———荧光寿命通过转化得到以下公式:lnIt=lnI0-t/τ(2)由式(2)可以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计算荧光寿命,此时才明白当初文献上所用方法的根据。另外通过电化学分析部分的电位分析基本理论,我也加深了对pH计使用步骤地理解,并进一步将电化学工作站和光催化反应结合起来,拓深光催化科研领域开展光电催化内容,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教学科研并重,师生共同进步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还会起到宣传自我,吸引学生的作用。在高校中,教师的科研多数是指导学生完成的,但是如何吸引学生在考研或者毕业生科研训练时选择自己作为导师呢?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一无资历二无名望怎么吸引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内容适当地引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帮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甚至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科研内容的兴趣,又何愁没有学生呢?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查阅外文文献,因此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无论从选课题还是写论文方面都能够有丰富的经验,既有效地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工作。[4]本人在评上硕士研究生导师之前,总是不乏有学生选我的课题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科研训练和本科毕业训练等等,这应该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人所带的本科生毕业训练中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还有两名学生的实验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和AppliedSurfaceScience。不可否认,我也曾经遇到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的冲突,特别是接任一门新的理论课程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设计和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不免就会挤掉科研的部分时间。但是我坚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首先上好一门课,这是对学生负责;而后再作科研,这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当然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在时间上和科研的矛盾几乎可以消除,青年教师就应该多投入,多努力,尽量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协调到最好。本人在脚踏实地做科研的同时,积极更新知识,开拓思想,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和科研都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水平上,才能更好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9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国际刊号:1001-9448国内刊号:44-1192/R出版地方:广东邮发代号:46-66创刊时间:1963发行周期:半月刊期刊开本:A4

复合影响因子:1.229

综合影响因子:0.352

期刊全年定价:¥240.00

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技医药卫生综合

广东医学杂志社简介:

《广东医学》(半月刊)创刊于1963年,由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是广东省历史最悠久的医学期刊。

《广东医学》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的综合性医学专业期刊,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新知识。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报道本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新知识,反映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新动向、新进展。遵循理论与实践并进,以介绍实践经验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提高的编辑方针。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突出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为广大医药卫生工作员提供医药卫生信息交流与服务。本刊一直是国家科技部用于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获奖情况: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广东医学杂志栏目设置:

述评、专题报道、诊疗新进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临床用药研究、中医、中西医结合

广东医学杂志荣誉:

CA化学文摘(美)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广东医学杂志社简介:

《广东医学》来稿应具科学性,并关注创新性和实用性;主题明确,文字精炼,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有独特见解。全文字数(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论著类论文一般不超过4000字,综述·讲座类论文不超过5000字,短篇报道一般应控制在2000字以内,病例报告在2000字以内。

《广东医学》应力求简洁、确切、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顶格排。避免使用简称、缩写、标点符号、化学结构式及药品商品名等。

《广东医学》本刊按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认定所有计划列为作者的人都应具备下列条件:⑴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须具备,多作者署名,各作者姓名以“,”分隔。对研究工作有贡献的其他人员可放入志谢项目。每篇论文作者的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单位后附上所在地及邮政编码)各占1行列于文题之下。不属同一单位或科室的多位作者共同撰写者,分别用1,2,3……序号在各作者姓名右上角及相应单位或科室名称左上角标出,单位名称间用“;”,科室名称间用“,”隔开-。

论著类论文采用第三人称撰写的中文结构式摘要,不超400字,明确标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并另纸附上英文文题及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以便编排英文目次表。获各类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另附上与中文摘要相对应的英文结构式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包括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要素)]。英文摘要作者姓名与中文姓名要一致,要全列出;但只列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名后右上角及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前左上角标“☆”。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列作者全名及联系方式。但英文摘要刊登与否,由编辑部根据论文质量酌情而定。

摘要下另行列关键词3~8个,各中(英)文关键词以“;”分隔,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小写。应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词。

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目标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除了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具备发现、分析和综合性的解决复杂化学和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化学、化工、制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领军人才的能力并敢于担当。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检验[1]。本科毕业设计能够有序、高质量的进行,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然而,在近五年的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发现,在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毕业设计(论文)虽然一直在持续改进,但在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效果不理想,设计和论文质量不高[2]。化学类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其他专业不同,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文献、跟导师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并长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并撰写论文。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程参与[3]。学生需要积极思考,根据教师任务书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文献,翻译文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数据,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和毕业论文撰写并答辩。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未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为学生购买仪器、试剂,付测试费,为学生下达任务书,对学生的论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修改,并评阅其他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1~2篇。毕业设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通知教师上报课题、对课题进行审核、组织学生和教师双选,设定开题报告、论文翻译、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截止时间,并在截止日期之前督促教师和学生完成相应工作,最后整理归档毕业设计(论文)所有资料。以上环节,若果有一方不配合,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进程将会被限制[4]。根据近五年化学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借鉴其他院校和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新举措,提出一些改进本科毕业设计的建议措施。

1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首先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安排在四年制学习第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区别于以往的集中教学和课堂教学,毕业设计是一学生一导师。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每天监督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所以部分学生思想松散,认为毕业设计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的进入实验室,甚至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形式。再加上部分学籍有异动的学生本身就经常拖沓,其他学生也效仿拖延,浪费了做毕业设计(论文)大量宝贵的时间。其次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研究生复试和学籍异动生的重修补考冲突。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毕业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实习[5];考研复试也在三月底四月初进行,近几年复试的权重也越来越大,学生非常重视,也就忽略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进程。再有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中表现出的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外文阅读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直接用研究生的部分数据,避难就易,只求通过等问题。(2)教师方面目前,高校的多数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还承担产业研发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够。也有部分教师觉得知道本科毕业设计有困难,一是觉得本科毕业设计耗时耗力,工作量却很少;另外,本科生进实验室时间较短,很难出成果,科研实验室本身就比较拥挤,还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试剂、仪器,花费精力为本科生修改论文。也有部分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不够严格,对于平时表现不积极如很少进实验室的学生也予以通过并在导师评分时打出高分,影响了其他导师所指导学生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后期才发现学生学习、毕业设计存在困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截止日期学生的相关工作迟迟无法完成,教师只能请研究生帮忙,争取让学生顺利毕业,但是其实内心多有不满,在下一年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时不肯再指导本科生。(3)管理方面学院对于教师指导学生缺乏有力的奖惩措施,对教师是否填报毕业设计课题,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业务明确说法,根据教师意愿自愿填报。学校对于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认定为仅仅相当于一片科研论文通讯作者的1/5,学院层面也缺乏鼓励措施。另外,对学生也没有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缺乏对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指导教师多数情况对学生没有要求,缺少过程性监督检查。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于宽松,分析2015年之前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可知,共有200多名学生做本科毕业设计,除一位同学自愿放弃外,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全部通过。由于学院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线上管理操作基本由毕业设计秘书一个人完成,包括需要进行质量把关的开题报告的审核评价和毕业设计答辩的意见录入等重要环节。由于毕业设计秘书工作量大,对单个学生的情况无法全面掌控,评价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目前毕业设计由导师打分(40%),评阅教师打分(20%),答辩小组打分(40%),大部分分数权限在教师手里,教师给自己学生分数都在35分以上,答辩小组打分也比较中庸,拉不开成绩看,所以学生总成绩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2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和成效

从2015年期起,鉴于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的现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人数较少,生师比小于1∶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本科生导师,为本科生定制并发放实验记录本,实现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导师一对一指导,接触科研前沿信息,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计划等实现大学四年科研连贯性。学生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完成了对所学专业和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素材,对毕业设计(论文)消除了恐惧感,对于毕业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构思,能够更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学科前沿信息,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不断地构思和践行研究方向的实验方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和学院对本科生教学和本科生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等环节,学院每年为本科生导师单独划分工作量,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或者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导师有相应的工作量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2)实施本科毕业东南大学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毕业,并提供知网和维普系统供学生使用。达不到院系要求的比例要求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参加答辩,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文献综述部分也更加仔细的阅读、分析、总结。通过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学术不端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3)学校和学院层面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东南大学2017年出台了《东南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从选题、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作用、对学生的要求、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具体规范了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导师的工作量,对于获得院级、校级和省级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额外奖励工作量,对学生和导师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毕业设计相关事宜,根据工作计划及时提醒学生、指导教师和系主任完成相关流程,加强过程性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都得到了提升。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近三年共有225名学生参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两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一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6项,院级优秀毕业论文45篇。基于本科毕业论文以第一作者在JACS、AM等国际期刊10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取得突出成果。毕业生毕业后,50%以上到国内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到国外一流大学出国深造率超10%,其他学生进入到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南京朗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结语

提高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需要学校、学院从各方面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渗透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去,持续不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设计和研究,从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有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大学四年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化学类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性训练,使学生能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勇于创新,引领未来,具有成为领军人才的潜力,实现化学类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华南,李芬,曹小华,等.化工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16):203-212.

[2]陈旭升,刘中美,周丽,等.依托科研课题探索和实践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8,9(38):140-142.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4]华宇鹏,孟根其其格.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5(1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