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56

化学科学论文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1

这些研究大都关注标题的语言特征,未涉及标题的信息结构。有关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语言使用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影响了标题的写作和传播。本文拟以4本权威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为研究对象,探讨最近5年来教育学期刊论文标题的特征和变化,具体研究问题为:①论文标题长度是多少;②论文标题信息单元及结构是什么。

2.研究方法

2.1语料来源。本文所选的语料均来自2010—2014年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标题,《学习与指导》(Learm_r^awdin灯,简称LJ)228篇,《美国教育研究》(AwericawJowrwaZ,简称A£i?L)186篇,《教育研究者》(EdMcaticmd,简称£J?)126篇,《科学教学研究》(/owrmiZo/J?以earc/iinScienceTVacAiTzg,简称JJ?ST)235篇,共计775篇。这4本期刊都是SSCI检索,影响因子在2.5以上,属于教育学旗舰性期刊。其中,2010年论文161篇,2011年153篇,2012年147篇,2013年165篇,2014年149篇。2.2分析框架。论文标题的长度用单词数表示。本文采用GeSUato(2008)的方法计算单词数。缩略词(如NCLB、VASI、L2等)和不加连字符的合成词(如Lifecourse、CareerStart等)算作一个单词。对于加了连字符的合成词,根据句法-词法的标准,如果其中的一个成分只是黏着词素,则只算一个单词(如Inter-Letter、Micro-Evolution、Dis-Identification等);如果两个都是独立的意义单位,则算两个单词(如Domain-Specific、Discrete*Time、Peer-Led等)。标题的信息单元指标题的组成部分。单信息单元标题即一段式标题,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下称作“单标题”)。双信息单元标题即两段式标题,中间用冒号、破折号或问号等标点符号隔开两个短语或句子(以下称作“复合标题”)。三信息单元即三段式标题(本语料仅有2例,归入复合标题)。例子如下:例l:SocialEffectsofCollaborativeLearninginPrimarySchools(LJ,单标题)例2:TheEconomicEffectofEducationinanInformationTechnology-PenetratingEconomy:EvidenceFromHongKong(Ei?,复合标题)例3:Big-Fish-Little-PondEffectiGeneralizabilityandModeration—TwoSidesoftheSameCoin(AElU,三段式标题)关于信息结构,即信息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案。HamP_Lyons(1987)认为标题由主题、核心、评论、观点组成^Swales、Feak(l994)将复合标题分为4类:“问题-解决方案”“一般-具体”“主题-方法”及“主要-次要”,但是“主要?次要”型标题与“一般-具体”型标题不容易区分,而且有重合。Anthony(2001)根据对计算机科学研究论文标题的研究,将正副标题的关系分为5类:“命名-描述”“描述_命名”“主题-描述”“主题-范围”及“主题-方法”。本研究中未发现“命名-描述”“描述_命名”这两类,研究论文的标题与学科有一定的关系(S〇ler,2007)。GeSuat〇(2008)区分了5种最主要的语义关系:“一般-具体”“主题-方法”“主题-方法+背景,,“主题-背景”与“具体一般”。但是,Gesuat〇(2008)对“一般-具体”型标题定义太笼统(占到期刊论文复合标题的57.3%),另外,“背景”部分只是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细化,而且这两种类型有重合,不易区分。综合前人的研究,并结合本语料的特点,本文将标题的信息结构分为5类:第一类为“一般-具体”型,前半部分为主题,后半部分对主题进行详细说明或扩展,冒号或分号比较靠前;第二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型,前半部分已是比较完整的标题,为了突出重点,后半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聚焦,强调学生层次、具体能力、学习科目、研究场景、研究时期等,冒号或分号比较靠后;第三类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型,前半部分为比较完整的标题,后半部分强调所运用的研究理论或方法;第四类为“主题-观点”型,前半部分为研究主题,后半部分提出观点或看法,有时观点也以疑问形式提出,也可能是“观点-主题”型;第五类为“引言-研究内容”型,前半部分引用研究对象或其他著作的话语,对主题进行提示,后半部分是完整的标题。

3.研究结果和讨论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2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二版,2000版,2004年版以及最新出版的2008年版(第五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3、什么是部级期刊?一般说来,“部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部级刊物。

4.什么是“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5、什么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6、什么是CN类刊物?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7、什么是ISSN类刊?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8.什么是CSCD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78种(动态)。

9.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

10.什么是SCI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Citation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3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办刊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短板,受到约稿难、关注度小等问题的困扰.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期刊主管部门的支持,新疆师范类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高校教师大多以学校科研激励为目标,对西部地区科技期刊投稿热情不大,针对全国科技知名专家的约稿更是困难,而自然科学论文科研时间长,编辑约稿往往需要更长时间[11~13].西部地区大部分科技期刊办刊思路就是简单地编辑加工稿件[14~15],等稿发表.科技期刊栏目设置以高校学科为基础,来稿以本校教师为主,编辑人员主动约稿意识不够.随着西部地区高校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应转变办刊理念,借鉴内地高校科技期刊成功办刊经验,主动策划,科学设置栏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专家学者交往,通过他们约高质量高水平的稿件.高校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多以高校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如新疆师范大学科技期刊(自然科学版学报)系综合性刊物,自然科学学科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化学、地理、旅游、环境、体育等学科,发展不平衡,科技期刊刊发文章反映出学校优势学科为数学、地理、体育三个学科,但其他学科稿件少.科技期刊应该立足学校优势学科设立重点栏目,打造品牌栏目[16].西部地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较少,如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科技期刊专职编辑较少,且编辑人员岗位流动性大,而科技期刊编辑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大多需要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因此,科技期刊需要不断培训工作人员,为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奠定基础.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响因子,办刊通过特色栏目来提高知名度,通过栏目主持人扩大约稿范围.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应注重与各大期刊数据库保持联系,加强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推荐,使内地学者了解我们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栏目特色,逐步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17].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办刊策略

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据《新疆师范大学2011~2015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18],栏目设置要服务于新疆师范大学“十二五”战略重点,主要刊发新能源新材料研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向的学术论文;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干旱区湖泊环境演变实验室、新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实验室、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与评价实验室等的发展.西部地区科技期刊调整自身办刊定位,转变编辑办刊理念,向内地科技期刊学习,发动本校各学科知名专家加强对西部科技期刊的支持,与他们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多约稿,通过学校专家向外辐射,将约稿范围扩大到疆内外其他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稿件能在西部科技期刊上发表.对重点栏目实行约稿,力争每期都有1~2篇约稿,稿件要结合新疆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现代文化引领,科技、教育支撑,工业现代化、城镇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解决新疆大发展理论及实践问题.根据“十二五”战略重点、重点实验室和优先发展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不定期组成专题研究,如:环境与资源研究、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研究和理论物理研究等栏目.及时报道相关重点实验室和优先发展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其他学科根据每期栏目稿件具体数量,对不同栏目进行一定的调整或合并[19].加强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管理,规范稿件审稿制度,实行匿名审稿,严把稿件质量关.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出版四期,每期约25篇论文,论文约稿和基金稿件数量占40%以上,刊物页码压缩至108页,封面重新设计,内页重新设计要美观大方,保证刊物出版质量,切实作好编辑各项工作.积极发挥编委会力量,通过编委与校内知名专家多联系,通过校内专家向校外辐射约稿范围,加强与内地科技期刊的联系,促进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切实提高办刊质量.西部地区科技期刊还应多借鉴内地高校的办刊经验,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与专家学者交往,通过他们约高质量的稿件.

本文作者:刘会强周春丽工作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4

以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试行)》中的关于远程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为基础在以质量为核心、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的网络教育教学管理基本理念指导下与学校网络教育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合作融合双方力量进行科学化管理从学院层面的系统管理、教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四个模块构建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裁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投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洛类自成体系J虫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技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肩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技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始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启选班长,定期轮换赴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l胜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三、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5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6

【摘要题】期刊工作

【关键词】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现状/办刊/探索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研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传播科技信息最大载体的科技期刊国际竞争愈趋激烈,我国科技期刊不可回避地融入国际已成现实并将深入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各类期刊数量增长发展很快。据报道,至2002年,数量已达4457种[1],基本覆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2],进入国际期刊大国之林。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国际影响不高,已经进入国际行列的期刊也多处于国际同类期刊中等或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没有知名度。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科学家仍多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很多优秀的研究论文、即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结果大都在国外其他杂志上发表,很少在我国自己的期刊上刊登,形成了我国期刊不能直接反映国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科研进步最新动态的矛盾。因此,认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被世界著名检索收录偏低的原因以及与国际化期刊存在的差距,研究如何办好我国各学科具国际化发展前途的主流期刊迫在眉睫。

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著名检索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1.我国科技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所居位置的统计

根据200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从1993年的9617篇增至2000年的30499篇,7年中增长3倍,年增长率为18.1%,1999年、2000年增长率分别为23.4%、24.6%。论文数世界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15位跃居2000年的第8位,位居美、英、日、德、法、加、意之后[3]。

2.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工程索引》光盘检索数据库(EI)收录的统计

我国科技期刊1988~2000年13年间,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计185种,其中,2000年收录的达8503篇,比1988年增加了78%。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美国EI光盘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前12种我国科技期刊中,全部是由我国重点大学、著名高校主办的学报[4]。我国科技期刊2001年被EI数据库的收录计113种,收录论文数达9346篇。

3.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金属文摘》(MA)光盘数据库收录的统计[5]

1990—1999年间,被美国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64种,收录期刊论文15481篇,被收录论文涉及三个学科,即:TG(金属学、金属工艺),TF(冶金),TB(一般工业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每年约40种被MA收录。

1990—2001年被MA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计103种(2000年69种,2001年73种,收录期刊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58.7%)。

1999年收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1386篇,2000年收录1736篇,2001年收录1963篇,收录论文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41.6%。

4.我国科技期刊在美国《化学文摘》(CA)被收录的统计

1999—2001年,我国(含台湾)科技期刊进入美国CA千种表计177种(台湾计17种),近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5,千种表的最好名次一直保持在200名以内。

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入选美国CA最高名次的我国科技期刊是《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其次是《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和《科学通报》。

(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入选CA的期刊之比是177∶4420,入选率占1/25,比率太小。

二、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性期刊的主要差距

1.我国科技期刊何以不被美国科学信息所(414)等著名检索系统所看重[6]

“国际性期刊”是指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录、刊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并通常是由跨国编辑人员编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领域发行或传播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国际性期刊主要集中在美、英、德、日、荷兰、前苏联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有期刊7301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82.7%,其中美国占有3124种,占国际性期刊总数的35.4%。

1996年,我国科技期刊论证小组的有关专家在考察美国科学信息所(ISI)时,其所长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就有关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做了如下描述:

(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总次数是取舍该期刊的重要依据。

(2)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用总数的差别使用“影响因子”作为其评价指标。

(3)遵循国际通行编辑惯例的科技期刊作为重要的入选依据。

(4)根据国际知名专家的评判以及订户、出版单位等对该期刊的反映。

(5)“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

(6)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被SCI选取期刊的多少无关。

2.我国科技期刊入选SCI比率较低的原因分析[6]

(1)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科技水平的主观轻视思维定势

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约有80%的科技期刊尚不被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所认识和重视,被其收录的更是微乎其微。第三世界国家的科技专家及学者约占世界研究学者总数的24%,而科研经费只占全球科研经费的5.3%。美、英等国科技界片面认为:第三世界科技界的首要研究领域应去关注本国人类营养和机体免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不是去搞什么高精尖的研究课题。美国SCI的这种思维定势以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限和薄弱的科研能力,应该说也是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偏少的原因之一。

(2)发行工作的不灵活

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极为僵化、生硬。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每年向期刊出版单位发放市场营销调查表之外,几乎看不到有所作为的政策和行动。虽然实际上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但是在编辑部之上,又有所长、科研处、院长、校长的层层管理限制,编辑部的这种积极性往往在这种控制下消耗掉,最终的结局是: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方为上策,有时还被理解为不务正业的瞎折腾。目前在国内的科技期刊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千刊一面、万刊同价的局面,一直得不到改变。在广告经营上,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部无所作为,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对期刊广告缺乏理解和支持,尤其高校学报因其发行量少,广告商不愿进入,因此互为因果,更使高校学报的发行雪上加霜。

(3)缺乏对国际性期刊成功办刊经验的学习

成功的国际性期刊,都有着一整套的办刊经验,比如:期刊定位、语言的选择应用、国际化编委、发行的国际化、稿源的国际化、审稿程序的国际化与严肃性、专业的高水平英文编辑、市场化的运作体系等等,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国内科技期刊编辑部很难有机会去学习;同时又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灵活,造成在消化吸收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page_break]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思考

1.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国际化[7]

本着创办国际性期刊的目的,研究参照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基本模式。如国际上很多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一些期刊的编辑部虽然在本国,但在他国聘请编辑或编委会主席等做法,对期刊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显然得非常必须的。CellResearch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做了初步的尝试。在1990年前,CellResearch创刊之初就组织聘请了一定比例的国际化编委。1996年以来至今,又陆续聘请了一批海外科学家作为本刊国外地区编辑,至今已先后有7位国外地区编辑,协助本刊开展了英、美、加、澳国等地区的工作。实践证明,国外编委和国外地区编辑们非常热情地亲自撰稿、荐稿、审稿,并积极开展国外地区的宣传,组织专刊论文等,对本刊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做了大量工作,帮助本刊完成很多国内条件下难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编辑部也受到了来自他们的关于国际期刊的办刊方法、理念的影响,帮助开拓了国内编辑的国际化办刊思路和实践。

2.稿源和论文质量的国际化

(1)稿源的国际化

作为以全英文报道原创性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国际期刊,CellResearch首先以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金和项目资助的国内优秀原创性成果论文为主,同时还非常注重组织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科学家的来稿。本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接受刊登国外科学家来稿,1997年以来,国外来稿刊登率保持在3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2)审稿的国际化

在国内,除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外,近年来一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优秀年轻科学家,由于他们很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的背景,对来稿论文敏锐的评判和鉴赏力,成为同行审稿专家新生力量的资源。在国外,我们一方面依靠和发挥国外编委和地区编辑的作用,同时更多地依赖因特网的方便快捷、利用国际检索系统及时、丰富的网上资源信息,使国际范围的同行专家审稿逐步开展,感到国际同行间的审稿和交流不再受国家和区域的限制。由于国内外同行共同参与审稿,对于客观、准确地评判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减少误审、加快周期均很有帮助。

(3)研究国际学术热点、组织专题论文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实质取决于其论文学术价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观察科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发现和选择热点课题、组织出版专题论文,以提供读者更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如CellResearch国际编委会和编辑部于1999年讨论确定了细胞凋亡专题,通过国内外编委和地区编辑们在国内、外约稿、征集了以细胞凋亡为主题的包括研究论文和综述共10多篇论文的专刊,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刊登。根据ISIWebofScience引文检索报告,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几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国际引用。

(4)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是科学家充分交流最新研究结果和讨论疑难问题的最佳场所,也是获取最新研究动态的极好机会。因此,也是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可以共同享用的一个平台。而国际会议则是更大的平台,既有利于推动开展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交流,也有利于本刊的国际宣传和组稿。

3.建立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优秀期刊的重要保证

(1)编辑人才的高素质

编辑应具有对稿件的“鉴别能力”,他应当是科技论文的伯乐。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编辑人员的知识不仅要博,还要专。编辑应具有对审稿者的“鉴审能力”。审稿专家的审视意见是否正确或恰当,编辑的“鉴审能力”至关重要。编辑应具备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与作者广泛的联系和深入的接触,随时掌握作者群的科研动向以及他们近期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期刊在他们中间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有哪些,问题的及时反馈,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2)编辑部人才配置要高效协调

编辑部应为编辑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一种氛围,工作上既要委以重任,又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扬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大家齐心合力为争创一流期刊而努力奋斗。

(3)抓好编辑人才的继续教育

在高速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个层次的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应定期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要不断地充电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才能使期刊高水平地发展。

4.语言及出版标准规范的国际化

国际化期刊在语言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的考虑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而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因此科技期刊在向国际化进军的征程中,应首先考虑英语的使用。

目前,国际上筛选期刊的重要指标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即被引用论文的总次数与的总数的比值。通过引文统计得到的影响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期刊的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我们在论文的写作、文中插图、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都应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英文期刊更应符合国外的语言习惯,标准规范的国际化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邹大挺.中国科技期刊明天会更好—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司长邹大挺谈科技期刊建设问题.中华读书报人民书城网,2004—03—08.

[2]陈宏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制度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4.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9—24.

[4]鲍国海.1999—2000年EI光盘收据库收条中国科技期刊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5):344—345.

[5]鲍国海.1990—1999年美国《全属文摘》光盘收据库收录中国源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25—26.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7

中国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融入国际科技大舞台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4600多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国家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原创性研究,科研立题、研究思路和论文质量逐步和国际接轨。据200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分析,与1997年相比,2001年我国国际论文数在《SCI》、《EI》和《ISTP》三系统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录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长17%。就论文数而言,据世界第8位。与1997年相比,5年间我国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录的论文数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EI》收录的论文为18578篇,比上年增长32.79%,世界排名稳定在第3位,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3)2001年我国被《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长4247篇,增长率为70.6%,由上年的第8位跃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检索系统,如美国的《SCI》核心版收录我国期刊14种,《EI》收录107种,《CA》收录721种,英国的《SA》收录129种,俄罗斯的《РЖ》收录493种,日本的《JBST》收录140种。[1]

随着中国科学家频频亮相《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中国科技期刊也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统计分析数据[2],《细胞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的学术质量开始向世界水平看齐。2001年我国《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2.10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达到1.445,两种期刊均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国ISI(美国科学情报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有指标数据的中国科技期刊60种,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次的只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等4个。2001年我国被《SCIE》收录的数量虽然从63种上升至67种,有60种有计量指标,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据美国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标计算,所收录的5667种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467,我国2001年按照中国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统计,发表的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国的学术刊物——《免疫学年度评论》和《生物化学杂志》分别以50.340的影响因子、344256的被引频次,荣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响科学刊物排行榜之首。[2]这说明,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或是权威的期刊为数不多,这与我国的声望和综合国力以及我国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把我国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科技期刊现存的问题

1.学术质量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水平,国际影响力也低。期刊的影响力包含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时率和半衰期等指标。期刊的总的被引频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统计量,可以公平地评价和比较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国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较低,科技论文被转载、摘录、索引较少,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也较少。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虽呈上升的趋势,比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总的来说还很低。2001年我国科技期刊总的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6468次,影响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种,最高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也只有3.733;而英国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响因子为29.491;著名的《CELL》杂志,1999年的总的被引频次超过30万次,影响因子为36.242。由此可见,我们和世界有影响力的期刊相比差距还很大。

2.语种问题。目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国际发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语,这对于使用汉语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录中文论文为4151篇,英文论文为21724篇,英文论文的比例虽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达到83.91%。可见,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科技期刊绝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还没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检索系统的要求。这样,在世界了解我国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极大的障碍,妨碍了我国期刊被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这也是我国科技期刊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期刊来源国际化程度低。期刊来源国际化包括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一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作者一般都是国际化的,论文由多个国家作者合作完成。论文作者的高度国际化既可以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国际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是指必须有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审稿。世界上许多著名期刊都有一批国际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国《科学》杂志,累计有1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国《自然》杂志在过去的40多年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1200多篇论文。[3]中国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审稿专家一般都局限在国内。

4.期刊的出版周期问题。当今,缩短出版时滞已成为科技期刊的追求目标。有效控制稿件时滞,加快出刊的频率,往往能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情况,季刊的影响力低于双月刊,双月刊不如月刊,月刊又低于半月刊和周刊。国内的科技期刊普遍刊期较长,大部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不多,周刊更是少见,出版时滞普遍较长。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尽量缩短出版时滞,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5.期刊的发行量小,显示度低。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促销手段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水平还相当落后,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都比较小,显示度也比较低。这在现有的148种英文版科技期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国外的订户只有十几份,大部分为赠送或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海外发行渠道不够畅通。

[page_break]

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传播学的原理,任何信息的传播总是从讯息通过信源传播给受众,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流通过程四部分,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因此,笔者认为,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也就要求我们从期刊资源、刊物质量、期刊流通和读者四方面来入手。具体策略主要是: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等。

1.扩大期刊来源(刊源国际化)。期刊来源国际化包含作者、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它确保了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的有效集中。在国际化的稿源中才能选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论文,这也表明了世界范围的作者对期刊的声望、质量的肯定。如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编辑出版的近80种科技期刊,均被世界公认是相关专业的核心期刊,该学会会员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委和审稿国际化保证了稿源的国际化,论文评审的公正性,扩大了期刊市场,从而保证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如英国的《自然》拥有一个数千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网络,美国《科学》的编委会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4]中国期刊的编委和审稿如果都局限在国内,就无法争取境外稿源,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我国的华裔国际著名科学家、留学生、访问学者遍布世界各地,鼓励他们到国内的优秀刊物上发表国际上有影响、学术水平高、学科前沿的优秀论文,并通过他们广泛联络世界各国科学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作者、审稿和编委队伍。还可以通过在国内举办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学术会议以及业界的展览会中穿插学术报告会,获取稿源;参加学术组织或媒体本身的国际交流活动,进行人员的互访等,扩大刊物影响。

2.提高期刊质量(质量国际化)。期刊质量国际化包含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整体版式设计等方面的国际化。学术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是期刊质量国际化的核心,它主要指研究水准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领域具有权威性和指导作用,表现为科学机构、广大作者、读者对期刊的认可。其主要指标有:刊物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半衰期以及能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等。像《科学》、《自然》等都在《SCI》收录之列。保证科技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有好的选题策划水平,较高的创新性,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准确的学术定位。其次,要注意审稿人的选择,审稿人必须先考虑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然后才是细节。再次,编辑要注重论文的可读性和论文的结构形式,以及相关论文的集中性、检索的方便性。

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和期刊的编校、印刷、纸张及装帧质量。为此,首先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约稿、组稿,加强对稿件的三审工作,确保稿件质量。其次,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不能单纯限制论文的篇幅,压缩必要的图表,造成单篇论文的工作量太少。再次,应当认真贯彻文稿编排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语言、符号、数量、单位标准化、规范化;英文词法、语法、时态、语态等要符合国际要求;中文期刊应附有较详尽的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图题。复次,要重视印刷质量、刊物设计和装帧,使其与国际接轨。如《JAMA》杂志,每期封面均刊有精美的名画,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从艺术角度吸引读者,而且使本来枯燥的专业刊物变得活泼、高雅,使人过目不忘。

3.减少期刊流通障碍(流通国际化)。期刊流通国际化包含国际化的流通语言及科技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普遍使用英语,大约有1/7的人能够使用英语。而汉语及小语种与国外的情报交流语言障碍就比较大。调查表明,英国的科技工作者能阅读俄语者只占6%,能阅读日语者则只有1%。中文科技期刊基本上限于国内交流。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我国应尽快筹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目前,世界各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占学术期刊总刊种的70%以上。日本编辑出版英文学术期刊1000余种,而我国仅151种。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国外出版公司联合创办英文学术期刊,将我国的科研成果推向世界,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以前的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较低,1989年他们进行了学会志国际化实验,与荷兰、英国、美国、德国等出版公司合作出期刊,效果很好。[5]这些期刊由世界一流科学家组成编委会,由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期刊质量高、销路好,用户和读者多,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

出版周期是当前国际学术期刊之间竞争的主要参数之一。因而,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与读者见面,才能吸引优秀的文章。英国的《自然》,常规出版时滞为12天;《美国医学会杂志》在60-9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生物化学》对重要来稿只需40天左右就能刊出。而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太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多,因此很难征集到好的文章。期刊从审稿到出版的许多环节大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稿人网,并严格规定审稿期限;缩短排版、校对和印刷的周期;注重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等。[6]我们必须采用编辑流程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积极鼓励作者用电子邮件投稿,网上讨论修改以节约邮寄时间,使“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转变,从而有效降低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吸引大量优秀稿件,确立期刊的权威性。

4.扩大期刊发行量(期刊读者群国际化)。期刊读者群国际化也就是读者遍及世界各地,发行量大。《自然》的读者遍及220个国家与地区,《科学》有16.5万订户,《JAMA》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近40万册。期刊要做到读者国际化就必须使期刊发行向市场化发展,市场化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许多学术期刊还存在相当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新形势下的科技期刊应充分重视海外的宣传和发行工作,树立远程服务、全程服务的理念;必须在加强成本核算的同时,努力开拓多种营销渠道;必须适应市场运作规律,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Internet网站,特别是要建立英文版网站,信息,拓宽国内外读者群。利用网络向世界宣传和展示自己的期刊,打破传统的传播交流局限性,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第二,积极向国外同行、著名文摘数据库、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推荐,并赠送样刊,扩大国际影响。第三,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期刊销售网点,进行海外宣传,邀请有影响的学者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刊评,在国外同类刊物上刊登征订广告等。第四,刊登广告。学术期刊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业务,降低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稿酬吸引优秀稿件,降低期刊价格以吸引订户,形成良性循环。如英国的《自然》杂志社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60%;美国的《科学》杂志社、德国的施普林格杂志社等年收入在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7]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

[2]中国科技水准有待提高[N].科技日报,2002-07-01.

[3]续维国,包广后,王现.英美两家“百年老刊”给予我们的启示[J].编辑学报,1998,(3):179-181.

[4]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J].编辑学报,2001,(1):216-217.

[5]刘继荣,史宝娟.语言障碍与科技期刊情报国际化[J].河北科技图苑,1997,(4):56-57.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青年编辑;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中国农业期刊网;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学历的青年进入了期刊行业,扩大了编辑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入期刊行业的青年编辑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获取信息、查阅文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比较强,但是普遍缺乏编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和大部分青年编辑一样,笔者也曾是外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招聘,于是按照要求,经网上申请、笔面试等环节,最终进入了编辑行业。初入编辑行业,笔者对其一无所知。迄今为止,笔者参加编辑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从一个编辑行业的“门外汉”,通过不断摸索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责任编辑。本文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结合身边的优秀示例,分享一些能帮助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方法,以期与青年编辑共同进步。

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接触新鲜领域

(一)深入了解所在期刊的基本情况

编辑的自身成长与所在的期刊紧密相连,期刊的创新需要编辑的与时俱进,编辑的成长需要期刊提供平台。因此,新入职编辑需要对所在期刊有一个全面又深入的认识。笔者入职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于1996年创刊,是综合性农业期刊,月刊。主要刊登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作为农业高校学报类的领头期刊,影响因子以及总被引频次等指标逐年上升,2019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第33位,位于《期刊引用报告》的前25%;2020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35位,学科排名基本稳定,但在《期刊引用报告》中仅位于前5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百佳期刊”和“中国农业期刊网”颁发的“领军期刊”奖,被多个国外重要检索刊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网站来源期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国际农业和生物学中心等)收录,是农业高校学报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通过对自刊的认知,了解到自刊具有的优势以及与同类期刊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作为规划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为做好编辑工作树立良好的开端。

(二)掌握编辑必备的基本功

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掌握出版规范知识、语言文字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2]。笔者在正式接触稿件前,重点学习了语言文字知识和出版规范知识,借助陈浩元先生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和《出版专业基础·初级》《出版专业实务·初级》《量和单位》等书籍,快速对编辑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也为后续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理论还需实践证明,因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青年编辑参加编辑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于是笔者先通过借阅资深编辑修改过的一校稿件仔细揣摩修改要领,分析资深编辑对稿件整体结构、图表、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等修改的原因,着重记下之前写作中会疏忽的问题,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不断积累经验。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向资深编辑请教,边校对边学习,是快速提升编辑能力的有效途径。编辑学习是一项漫长的终生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也同样适用于编辑职业。因此,青年编辑入职后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主动加强学习与实践,力争做好学术“守门人”。

(三)积极参加编辑行业的交流学习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90学时[3]。为响应和落实国家政策,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等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青年编辑要有选择地参加培训活动,多学习多交流,让自己快速积累经验。如笔者曾参加中国农业期刊网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培训会”,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农业期刊界的百余名代表。本次会议对中国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路径展开交流,为做好农业类期刊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这次会议,笔者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具有更大的意义,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内期刊提供高质量文章仅仅是其中的一小步,往更深层次挖掘,是为国家乡村振兴做贡献,为提升国内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做贡献。编辑的工作千篇一律,很容易产生消极懈怠心里,举办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编辑业务能力,更树立了青年编辑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从编辑工作中找到乐趣、发掘意义,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增值,使自己成为专家和行家。

(四)及时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国家考试

出版制度明确要求,“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两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4]。新入职编辑应根据文件规定,提前了解考试相关资讯,有计划地学习,尽早准备,持证上岗,做一个真正的编辑从业者。笔者入职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学历和工作经历符合报考中级条件,通过提前对考试充分了解以及报名后认真准备,于2021年顺利通过了出版专业中级考试,取得了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证书,正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的责任编辑,实现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编辑从业者的职业目标。而作为编辑,取得出版资格证书只是初级目标,接下来要制定更为长远的中级目标,提升自身眼界并努力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二、借出版业改革的春风,积极投身行业社会服务工作

(一)时代呼唤青年编辑投身行业社会服务工作

近几年,国内各种编辑出版行业协会都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急需青年编辑加入,充分发挥其年轻有活力的优势,带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都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以搭建青年编辑交流探讨的平台并凝聚优秀的青年人才,共同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贡献。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发展人才是其中重要的一项[5]。青年编辑现在正处于一个国家高度重视出版行业的时代,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利好条件下,广大的青年编辑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行业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发挥双向导向作用,不仅要吸收他人成功办刊经验,传播自刊的先进成果,更要和其他行业的办刊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网络,共同为提升国内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做贡献。这种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对青年编辑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二)青年编辑要积极促进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推进期刊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建设”,“鼓励集群化发展”[5]。我国已有的期刊集群,如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和中国力学学会期刊网等通过“共享资源、抱团取暖”从而做强做大[6]。借出版业改革的春风,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和《中国农学通报》编辑部等国内权威期刊一起,构建了中国农业期刊网。该网站发扬了中国农业期刊编辑行业30多年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已经聚集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一批行业专家和学者,覆盖全国近500种农林牧渔等学术期刊。中国农业期刊网提供的交流平台,让农林牧渔行业的编辑人员汇集在一起,同心同力,共同为建设国内一流期刊出谋划策。中国农业期刊网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青年编辑队伍。在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农学会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指导下,中国农业期刊网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等会议,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开展了研究基金项目申报、行业评优结果表彰、编校知识竞赛及行业编辑培训等项目,为青年编辑提供了展示平台。如第三届中国农业期刊编校知识竞赛的举办发掘了一批具备较强编校能力的青年编辑;2021年度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项目的申报,为很多青年编辑做研究提供了支持。这些活动的举办使得很多青年编辑崭露头角,个人能力得到展现,同时也让部分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活动意义重大。青年编辑应珍惜改革带来的利好政策,积极参与活动,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想法与能力。通过参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开阔眼界。

三、直面挑战,有所作为

(一)青年编辑面临的挑战

中文科技期刊面临国际传播能力不强、在国际上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较弱的窘境,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中文科技期刊,我国的期刊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在现阶段提高稿件质量十分关键。目前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优质稿源流失严重,且许多高校机构对中文文章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职称和奖学金评审时优先考虑科学论文索引文章,而不是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质量的重点在于优秀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优质稿源。首先要保证优质稿源不外流,目前很多期刊以约稿方式争取更多优质稿源,通过和权威专家以邮件、电话和上门拜访等形式沟通交流,为自刊争取优质资源;争取到优质稿源后还需要编辑的专业水准为其“锦上添花”;最后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公众号推文或朗读文章摘要等音频方式推送优秀论文,让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能更灵活地获取文章信息,将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7]。编辑的工作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主动迎接挑战,通过加强学习成长为编辑部或行业的领军人物。

(二)做有所作为的青年编辑

青年编辑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青年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了要练好编辑必备的基本功外,还要不断开拓思维,学习新的出版理念和出版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浏览专业网站、关注微信群和新媒体平台等方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如在国家新闻署网站、“农业期刊编辑在线”微信群和公众号(“期刊强国”“科技与出版”“中国高校期刊研究会”等)等平台了解业界最新信息和相关会议资讯,时刻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另一方面,还应当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我。事实证明,在编辑做研究、写论文的过程中,个体成长与期刊发展是互相促进和相辅相成的。通过不断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做有所作为的青年编辑。科技期刊承担着扶持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编辑人员常被赞誉为“善识千里马的伯乐”,这反映了社会对编辑人员的期望和要求。中文科技期刊为众多初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的研究产出提供了展示平台,他们处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可能存在论文写作不熟练等问题,这就需要编辑在论文编校过程中积极鼓励、正向引导,发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培养优秀的科研队伍[8]。青年编辑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增强责任心,不辜负社会对编辑人员的期望。

四、结语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令人难以乐观。如何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并杜绝抄袭、剽窃现象,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就很难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落实。

结合几年来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上,而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克服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二是写前的辅导和引导;三是写中的指导和反馈;四是写后的监控和管理。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整的教学模式,本文仅集中探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一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的总结和成果的表达,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写诗崇尚“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文的“诗外功夫”,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没有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对最后能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是大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平时的积累与准备比论文写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谈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着眼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

一、使学生及早建立毕业论文的概念,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论文是限时作文,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充其量也就有十周左右的时间,而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业余学习,用来写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在这以前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的全部过程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要保证质量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及早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才是自主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独立、积极地进行自身知识建构的过程,若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就难以有效地进行自身知识系统的建构,难以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成年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带有明显的实用性,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所学知识是否有用和是否有效上,所谓“有效”,即考核通过、拿到学分。因此,对开放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占5个学分的毕业论文,应及早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毕业前必须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他们在明确了这一目标后,在思想上就会有所准备,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做一个有心人,就会主动的去关注与论文写作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去积累一些资料,了解一些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对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大有好处的。

实施办法:

1.通过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学生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的一项准备性活动,这是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服务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起到一个“导学”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同,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使学习者对此尽快有所了解,从而为入学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引”其入门。在各专业的入学教育中,要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写作,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不管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何,具有较丰富的写作知识和修养,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首先要达到的,而专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夫,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这项“大作业”。

2.通过课程导入。按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各专业所开的主要课程,在讲课前都要有一个课程介绍,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学习的重难点,网上学习资源的位置,课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内容与形式,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等,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在这个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内容,要向学生讲明:课程教材的内容只是相对得到公认的知识,或者是反映了教材编写者个人的认识,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通说定论的,需要继续探讨,还会有新的问题有待发现;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以开放的和质疑的态度对待教材的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个介绍可以结合“课程实践”的内容来说明,在学生思想上起到强化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个逆向运思的过程”,以思维过程看,阅读过程是语言的感知——情感经验——意蕴深究,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如果把阅读比作信息的吸收输入的过程的话,那么写作过程就是信息的表达输出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有效的阅读对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据《东坡志林》记载,有人曾请教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答曰:“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阅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语汇丰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平时阅读的内容往往局限在所开设的课程范围内,也有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但对专门用来探讨学术问题、反映研究成果的科学论文的阅读却往往被忽视,难怪学生写出的论文往往非牛非马,错谬百出。因此各专业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学术期刊,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规范的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吸收论文的主要观点、知识内容、写作方法、理论体系等,提取蕴藏于深层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学术论文的理论性较强,往往比较枯燥,因此阅读论文不能像茶余饭后翻阅报刊杂志那样轻松随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特别是开放教育的学生,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突出,很少有学生会把读论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像读小说那样主动去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论文阅读产生需要,主动地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读转变为主动读,从苦读上升为乐读,从感性的浏览变为理性的解读。

实施办法:

1.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阅读专业论文的兴趣。论文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要进入这个过程,教师“导入”和“导读”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所谓“导入”,是指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通过阅读论文来探究问题的动机。所谓“导读”,包扩两层含义:第一,指教师要精心的选择,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论文。“适合”的意思,一是难易程度适中,学生能够读得懂;二是与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密切相关;三是比较规范的论文。只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论文,学生才可能产生阅读兴趣并坚持阅读下去。第二,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论文,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阅读更有效。如: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其论据有哪些?作者是怎样进行逻辑论证的?你对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有什么看法?是否能有新的补充?这个问题是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进行探讨?等等。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产生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2.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探寻学习方法的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信息量,很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规范的论文,并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体会论文的写法。

3.在形成性考核作业中设计论文阅读题,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性考核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各门主干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业中,教师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比如让学生阅读某篇学术论文,从中抽出写作提纲,或对某篇学术论文从写作方法上加以评析等,学生如果不认真进行阅读,就达不到考核的要求。

4.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与新的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学习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局面;阅读的方式也由线性阅读走向了非线性阅读,由纯文字阅读变化为多媒体阅读,这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路径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论文阅读。由于网上阅读方便、快捷,一旦学生阅读论文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便会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主动上网查阅论文。

5.教师可在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辅导栏目中设立一些子栏目,比如“优秀论文推荐”、“论文评析”等,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方便。

三、设计课程小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技能上的准备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智能活动,写作能力不是通过纯理论学习可以获得的,而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行。

在普通高校,一般都有学年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把学年论文当作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和工具,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没有学年论文的要求,相对来说,课程小论文更符合电大学生的实际。这是因为,第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部分,课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各门课程的教师对本课程范围内的课题比较熟悉,都可以从本课程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介绍一些有价值的题目,指导起来得心应手。因此,课程实践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论文写作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写作训练落实到教学当中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经验,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实施办法:

1.教师在制定所教课程的课程实践实施细则时,即提出课程实践的形式为课程小论文,并对课程小论文的写作要求、质量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术论文是一种写作难度较大的文体,要求太高也不切合实际,应控制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可写一些小型的论文,或者列出论文的提纲即可。

2.由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提供题目要尽量小而实,避免求大求全,在选题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

3.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开放教育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学术期刊有限,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又须花费很多时间。课程小论文所需资料少,利用互联网来查找,辅之以其他查找途径,许多论题的资料基本可以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并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4.教师要对学生写出的课程小论文进行比较详细的批改和反馈。特别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一一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免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及早确定选题并收集资料,为毕业论文写作做最直接的准备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编写提纲,执笔写作初稿和修改定稿等环节。学生在没有研究经验和论文写作的经历之前,往往认为做毕业论文就是执笔写作的过程。其实,在论文写作的诸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选题和收集资料。只要选定了一个合适的问题,并收集到了较为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篇论文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及早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和收集资料的准备。

选题的准备就是及早选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为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做准备;资料的准备就是围绕着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收集相关资料,为展开对最终选定的论题的论证做资料的储备。

实施办法:

1.要选派得力的指导教师。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其实是初步的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因素相当关键。目前电大毕业论文的指导体制,一般都是在最后一学期才指定指导教师,因时间过于仓促,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在学生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写选题报告初稿时,指导教师就应该介入,一直到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如果过早选派指导教师有困难的话,最迟也应提前一学期。在此之前,也应选定一两位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统一指导一个教学点(班)的学生开始选题和收集资料。

2.指导学生写出选题报告。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否开始确定研究方向或选题范围的标志应是写出选题报告。从确定研究方向到较为明确的选题范围再到具体论题的确定,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的时间较长的过程,教师应依据这个过程指导学生完成并提交选题报告。最初的选题报告(初稿)可以只是研究方向或范围的选定,而且这个方向或范围也可以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随着研究的进展,方向愈益明确,范围逐渐缩小,就应要求学生写出更为具体的报告(二稿)。在这一稿中,选题范围要具体化,还应该有对最终论题的设想,此外,还应列出资料查阅的范围,最好列出一份资料目录。到第三稿,就要最终确定毕业论文的论题。论题是否确定下来,应该有两个指标:一是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二是知道怎样去完成它,也就是能将问题分解,知道从那几个角度或分几部分几层次去完成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从第四学期开始选题的话,本学期应提交选题报告的初稿,第五学期应提交二稿,第六学期初应提交三稿。

3.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研究方向的选定,最终论题的确定,论文观点的得出,可以说都从资料中来。因此,对收集资料的指导过程应该与指导学生写选题报告一并进行。各专业论文的资料来源不尽相同,有些专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验获取资料,大多数专业依赖于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收集范围和收集方法的指导。收集范围的指导,对较为宽泛的研究方向而言,应向学生推荐专业期刊和专业网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较为具体的选题范围和论题而言,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列资料目录。收集方法的指导,首先是指导学生怎样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与自己的选题相关的较为充足的资料信息,其次是指导学生怎样在众多的资料信息中确定与自己的选题密切相关的有限资料范围,再次是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记录、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毕业论文平时积累和准备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并未涵盖准备阶段的全部内容,但起码已经搭起了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无论从逻辑上或实践上都可证明,只有按照这个模式,真正把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抓好抓实,才有可能杜绝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剽窃现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才有可能使开放教育各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1]黄清云.关于我国远程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开放教育研究,1999年第2—3期。

[2]李伟、单丛凯.论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个别化学习.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年第2期。

[3]严冰主编.中国电大远程教师教育论文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金振邦主编.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化学科学论文范文篇10

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1],之后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并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门指导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各项工作。为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指示的精神,适应21世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正逐渐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转变,全国高校体育院系也不例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向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渗透。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学科专业性较强,体育专业学生相比其他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多、更难、更大。三峡大学是省属地方综合性大学,并非全国“211”或“985”工程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式新方法,提出了以“专业术科融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体育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2具体做法与过程

2.1更新观念,营造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行动起来才能自觉和迅速”[3]。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调查表明,起初教师对创业教育并不十分认可,相当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不了解。针对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就业教育观念,我们采取了宣传学习国家有关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当前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水平徘徊的严峻现实,聘请有关毕业生就业单位劳动人事专干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剖析某些院校消减体育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专业危机和职业危机教育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教育转变活动,使教师逐步认识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新的有效途径;就业与创业教育结合不仅对学生、社会、国家有利,而且对高校自身和教师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2全面分析体育专业创业教育现状,提出学院的发展对策,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使我院的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科学合理取得实效,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体育院系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对我国同类院校的创业教育有了比较全面了解,调查表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普遍存在教师创业教育观念较弱,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滞后、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不足、管理和经费投入无力等问题[4],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现有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可以与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提出了“拟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体育专业课程新体系、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术科、创建‘校企联姻’的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发展对策。学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

2.3以科学原理作指导,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5],创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具体表现在人才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及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也就是说创业精神、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检验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为能达到这个目标和标准,应对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改革或重新构建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或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新模式的关键在两者的有机融合上。首先我们以科学的原理为指导,借鉴了生物学“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的‘共生’”[6]原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类似这种生物共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我们运用“共生”原理拟定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新增了创业教育内容,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走出了第一步。其次是我们在乒乓球、健美操和篮球等专业术科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尝试。具体做法: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理念、灌输创业知识,使学生对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有初步认识;二是对术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寻术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新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了影响学生创新的因素,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营造自由创新环境,学生课堂上自觉动脑动手,创新理念得到了实现。如采用“角色变化学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品格,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任务,即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也可以在挫折和失败中获得知识与力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造就了学生创业品格。第三是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7]。创业能力和素质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锤炼和固化[8],实践环节是创业教育的重点,我们针对这一重点进行了实践模式创新。遵循实践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构筑了多维度、多层次的“4级平台+模块”实践模块支撑体系,构建了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模式,拓展了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渠道,为我院其它专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施方略。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已在其它专业得到推广。第四是实施“人文与体育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主创业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9],因此创业教育中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改革实践中,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大学语文》、《基础写作》等有关课程,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习性,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开展了“双素质提升工程”,其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写100篇日记、听20场报告、读50篇名著,并围绕“双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演讲、辩论、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第五是建立了新的专业术科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了术科考试以技术达标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把实践态度、过程和结果纳入专业术科考评之中,弱化技术达标,重实践认识过程。例如在乒乓球专业术科中试验,在专业术科总成绩评定中增设了创业实践部分内容,分数占总成绩的30%~40%。这种专业术科教学评价体系得到学生拥护和同行好评,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增强。

2.4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申报学校、省级课题立项。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获得了的阶段性成果。1)形成了“四全教育和双向适应”的创业实践指导思想。在不断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四全教育和双向适应”的创业实践指导思想,“四全教育”即“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融入专业教学全环节和素质教育全方位”;“双向适应”即“学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从市场中来;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指导市场,回到市场中去”。2)构建了“4级平台+模块”创业教育实践模式。“4级平台+模块”即第1级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由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课题研究、社团活动6个模块组成;第2级为行业创业实践平台,由实习基地、校企联姻、顶岗实习、体育公益服务和体育属性企业5个模块组成;第3级为非行业创业实践平台,由非体育企业群体指导、非体育营销企业、非体育服务企业、非体育生产企业4个模块组成;第4级为自主创业实践平台,由小型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小商店、小型体育指导培训中心和非体育小企业4个模块组成。从第1级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打牢基础到第2级行业创业实践平台巩固提高,再到第3级非行业创业实践平台锻造磨炼,最后到第4级自主创业实践平台实际应用,使整个大学期间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呈“阶梯式”向上发展,下一平台是上一平台的基础,上一平台以下一平台为条件,彼此互为联系不可分割。3)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围绕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课题组,课题组先后公开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其中体育类核心期刊近10篇,多篇论文参加了国内高层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交流。《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一项成果《高校创业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了省级鉴定,由教育部体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其中“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模式”的构建填补了国内同类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空白。

3改革的效果

3.1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创业教育的难点是如何使之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我们运用“共生”原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后,不仅未影响专业教学与学习,而且还促进了专业发展,也使创业教育获得了更快发展,同时还产生了比任何一种单一形式都大的效应。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几年三峡大学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我院每一届都榜上有名,这在学校其它学院并不多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

3.2建设两级实践基地,拓展创业实践空间,突破了创业教育实践瓶颈

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实践课是获得一手经验和体会的最佳途径[10]。创业教育的重头戏是实践教育,实践需要基地,而基地建设问题一直是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建立了校内和校外两级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俱乐部、竞赛组织、课题研究、社团活动”;校外涉及行业与非行业基地两大类,包括“校校基地、校社基地、校企基地、校政基地、校军基地”,较好解决了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单一、触及层面狭窄等问题,近3年新增实习基地近20个,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3.3加强实践管理,形成了“三二二一”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学院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三二二一”制度和机制,即“三”类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籍学分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二”方面的师资培养计划,包括创业指导教师培养和创业教育研究团队等;“二”个层面的激励政策,包括学生创业激励和教师创业研究与指导激励等;“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创业实践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科研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等,保障机制的建立较好地促进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3.4在本校得到了全面推广,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