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24

化学反应论文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1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2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3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Φ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Φ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教学;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发现,毕业论文存在写作缺少创新,研究深度不够,如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仅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的一个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或重复了已有论文的实验条件,创新性不足;有的毕业论文存在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比如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吸光度为负值;有的同学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化学实验原理、概念不清;有的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引文不规范、甚至存在毕业论文等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启动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从2021年1月1日起,每年进行一次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1]。加强对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2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提高化学化工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2.1政策上保障毕业论文的顺利实施

学校已经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从总则、组织与管理、工作环节基本要求、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撰写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检查、毕业设计总结与档案管理、其它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学院在9月份会开展动员大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解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得重要性;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建立良好学术风气。

2.2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方面,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意愿指导本科学生论文的教师方能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实习基地化学专业相关科研人员可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化学化工学院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本科毕业生人数应控制一定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8名同学。同时要求指导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大四毕业生面临考研、就业,压力较大,要求指导教师不仅督促要完成论文,论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关注所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必要的关心和考研就业压力的疏导。对论文抽检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的论文或专家意见审定为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参照学校和国务院毕业论文抽检办法规定要求,对相应指导教师进行谈话的同时,适当减免指导学生论文人数或暂缓指导。

2.3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符合人才培养计划,体现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选题其次要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专业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最后,选题要和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相适应,切忌选题过大、过难[2-4]。选题论证报告是学生在大量阅读、归纳化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进度安排、指导教师意见、专家论证意见等,明确的论文研究内容,既体现了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对选题的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指导教师前期的指导工作,该环节的严格把控可以为毕业论文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指明方向。鼓励论文指导教师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的2017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光谱学光谱分析》杂志发表“普鲁卡因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1篇,指导的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光谱学光谱分析》杂志发表“缬沙坦分子的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会议论文1篇。对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的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电动势测定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获得了“一种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实验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中期检查是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已完成部正在进行的部分、待完成的部分和执行情况的自我评价。由指导老师结合选题论证报告中论文研究进度安排,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撰写进度进行检查,根据学生论文工作完成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整改建议,指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中期检查的认真落实,能及时发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若存在论文研究工作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也可以及时更换研究内容或者重新拟定研究方案,对学生能否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或论文质量密切相关。

2.4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答辩

我院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专业带头人为组员组成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化学化工学院各专业系部成立各答辩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答辩小组的组长,专业教师任答辩小组成员,各专业制订本专业的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上报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在中国知网大学生系统进行查重,论文查重率低于30%方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的评价指标分为5个方面,选题方面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或使用价值,能力方面重点考察文献查阅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论文的研究方案是否有特色,可行性怎样等,论文质量方面考察数据是否准确、逻辑性强不强,论文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过程材料是否完备,答辩过程中对论文是否熟悉,能否正确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由答辩小组长给出答辩小组意见。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学生毕业论文总成绩为指导教师成绩50%+答辩成绩50%,最后得分由系统转换为五等级制:优秀(≥90分)、良好(80≤分数<90)、中等(70≤分数<80)、及格(60≤分数<70)、不及格(分数<60)。答辩后,学校将分专业进行毕业论文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5%,专家将重点从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数据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专业能力以及学术素养等方面进行考察。学校建设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毕业论文完成的全过程材料可在该平台上传,加强了毕业论文完成过程的监管,可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5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

对化学化工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实验数据、仪器表征实验结果等。校企联合为化学化工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发挥了企业课题、场地和设备方面的优势,可以实现双方人力、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推动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5-7]。我院目前建设有专业相关的专业实习基地8个,经实习基地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意,可在实习基地结合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开展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结合专业实习,近几年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分光光度法对汽炉水中磷酸盐含量的研究》、《化肥中氮、氯含量的测定》、《一种药物溶出度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等都是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毕业论文工作,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上,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可以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育培养体系,同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6量子化学软件辅助完成毕业论文

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xxx分子的合成,合成的产物用红外光谱仪器采集了生成物的红外光谱,但是由于对有机化合物振动光谱的知识了解不够,对一些有机物官能团在红外光谱区出现的波段不熟悉,实验采集获得的光谱不能进行精确的指认分析,因而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不够深刻,若结合Gaussian和GaussView等量化软件,就可以模拟合成分子的红外光谱图,并对目标分子的特征振动模式进行详细的归属和分析;静电势对于考察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预测反应位点、预测分子性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静电势越负的地方对应的原子越容易发生亲电反应,越正的地方越容易发生亲核反应,分子静电势分析就可以通过量化软件计算的结果直观的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苄基紫精分子的静电势见图1,分子静电势分析结果表明,苄基紫精分子存在6个极小值点,16个极大值点。将电子激发过程描述为“空穴→电子”,从而可以以图形化的方式非常直观地考察电子从哪离开、到哪去,是局域激发、整体激发、电子转移激发还是杂化特征的激发,采用Multiwfn程序[8],可以对待测分子进行“空穴”和“电子”分布分析,从而讨论电子跃迁转移的激发类型,苄基紫精分子的电子空穴分布图见图2。按照前线轨道理论,发生化学反应时,在过渡态附近,反应物与进攻试剂之间将发生电子转移,前线电子的电子转移最容易发生,对大多数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在一个反应物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HighestOccupiedMolecularOrbital)和另一个反应物最低空轨道(LUMO,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的最大重叠方向上发生,重叠越大,成键越牢固,反应活性越大[9-10]。亲核反应物主要以其HOMO轨道参与反应,亲电反应物主要以其LUMO轨道参与反应,自由基主要以其单电子占据轨道(SOMO,SinglyOccupiedMolecularOrbital)参与反应。能隙差为HOMO-LUMO的能量之差反映了电子从占据轨道跃迁到空轨道的能力。苄基紫精分子的前线轨道及能隙差见图3。

3结论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学生本科阶段综合学业成果的具体体现。结合化学化工专业近年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政策上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答辩、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量子化学软件辅助完成毕业论文等6个方面,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构建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化学化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教督[2020]5号.

[2]冯爱秋,钟丽.应用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调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2):13-18.

[3]钮金芬,姚秉华,杜宝中,等.以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J].大学化学,2015,30(4):16-20.

[4]宾幕容,应用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36:24-25,29.

[5]韩雪峰,陈乐培,陈泽民,等.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96-99.

[6]张良,柳建华,张慧晨.论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协同关系[J].实验室科学,2021,24(1):140-143.

[7]周莉,朱虹,胡慧媛,等.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4):193-196.

[8]LuT,ChenFW.Multiwfn:amultifunctionalwavefunctionanalyzer[J].JComputChem,2012,33:580-592.

[9]刘中立,李笃,王玉琨.前线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1983(10):1-7+14.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5

句子的各种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可以分析出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中心语和定语、补语、状语等几种不同的结构关系.成分残缺是指句子应该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改变了全句的内在结构,影响了基本语意的表达.在科技论文写作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句子的主干部分或次要部分之中.1.1缺主语由于造句错误,导致句子中本来存在的主语在结构上变成其他成分,使得主语丧失.修改的办法是从谓语找回主语,挖掘出真正的主语.例1由本实验,表明自体血液回输机具有及时、高效、安全的特点.分析:该句的错误在于滥用介词结构,句首的介词“由”与后面的名词性词语“本实验”构成介词词组,使主语“本实验”变成介词结构的宾语,掩蔽了名词性主语,导致这个句子主语缺失.此句可改为“本实验表明自体血液回输机具有及时、高效、安全的特点”.1.2缺谓语例2成骨细胞分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新生24h大鼠的下颌骨.分析:该句欠缺判断动词“是”,缺乏中介手段———谓语,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清.这句话应改为“成骨细胞分离的方法,是在无菌条件下取24h大鼠的下颌骨.”1.3缺宾语例3本课题研究了考虑滞后弹性由混凝土徐变引起的连续梁次内力.分析:该句宾语的修饰语较长,宾语中心词离相关的谓语动词较远,容易把句子末尾的宾语中心词丢失.句中有谓语动词“研究”,但缺失宾语,应在句子末尾加上“的计算方法”.这句话应改为“本课题研究了考虑滞后弹性由混凝土徐变引起的连续梁次内力的计算方法.”

2错误类型之二: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不当的原因主要在于词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缺乏逻辑性.科技论文写作中,应该准确掌握所使用的词的特点和意义.2.1主谓搭配不当例4对于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监理部门应给予及时的纠正.分析:该句中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指错误,可以与“处理”或“解决”搭配,但“问题”与“纠正”搭配不当.这句话可改为“对于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监理部门应给予及时的处理.”2.2动宾搭配不当例5这种超声波能量不仅能够促进许多化学反应,甚至还可以改变某些化学反应.分析:该句中的“反应”属于假宾语,语意表述不够明确,应在句末加上“的进行”作为“促使”的宾语,加上“的方向”作为“改变”的宾语.这句话应改为“这种超声波能量不仅能够促进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甚至还可以改变某些化学反应的方向.”2.3主宾搭配不当例6玉米是一种创汇农业,目前我国正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已经在俄罗斯开辟了市场.分析:该句中的主语“玉米”本是一种农产品,并非一种“农业”,因此主宾不搭配.这句话应改为“玉米是一种创汇农产品,目前我国正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已经在俄罗斯开辟了市场.”

3错误类型之三:语句用词不妥

汉语中的词有若干类,各类词都有其不同的语法特点和适用规定,每个实词也都有实际的意义.论文作者如果不考虑词的类别、含义和适用规则,就会造成用词不妥.3.1词义误用例7对平均相对定义应结合实际的系统结构来界定.分析:该句中对“平均相对误差”这一概念进行下定义的条件,应用“根据”,而不是“结合”,“结合”在词义上使用不当.这句话应改为“对平均相对误差的定义应根据实际的系统结构来界定.”3.2词性误用“在撰写科技文章时,很少有作者顾及并考虑遣词的词性问题,他们或者不明确该词的语法特点,不顾语法法则去遣词造句;或者混淆两类不同词性的用法特点,张冠李戴,超越该词的职责范围去搭配造句,因而在科技文章中出现为数较多的词性误用语病.”[5]例8我们可以从超声测量来估计胎儿体重.分析:该句中的介词“从”使用不当,因为介词“从”一般是引出处所、时间和方向的,不能用在“超声测量”前,应将“从”改为“应用”.这句话应改为“我们可以应用超声测量来估计胎儿体重.”3.3关联词语误用例9炼油装置污水汽提后,废气中有氨氮和硫化氢.不仅要分开处理,而且汽提塔要增加侧线,投资高.该句中的复句属于假设关系复句,而不是递进关系复句,关联词“不仅……而且”应改为“如果……就”.这句话应改为“炼油装置污水汽提后,废气中有氨氮和硫化氢.如果要分开处理,汽提塔就要增加侧线,投资高.”3.4数量词误用例10整整四百吨左右的塔桅起重机,可沿轨道行走,进行不同角度的吊卸,就位非常方便.分析:该句中的错误是最常见的数量词误用的例子,定数与约数容易混用,造成自相矛盾的错误.可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删去“整整”或“左右”,如果实际数量为“四百吨”,那么“整整”和“左右”两者都可删去.这句话应改为“四百吨左右的塔桅起重机,可沿轨道行走,进行不同角度的吊卸,就位非常方便.”

4错误类型之四:语序混乱

由于语序排列的混乱,常会引起语言、逻辑和语意上的错误.4.1综合定语次序错误并列定语和递加定语排列在一起,组成综合定语.综合定语的次序排列规则一般为:领属(名词,代词)→时间,处所(时间词,处所词)→数量(数量词组)→种属(形容词,不带“的”的名词).例11常见的绝大多数的喜温耐热的蔬菜起源于高温多雨的热带.分析:该句的语序错误主要是形容词定语“常见的”领先于数量词定语“绝大多数的”,两者位置应进行调换.这句话应改为“绝大多数的常见的喜温耐热的蔬菜起源于高温多雨的热带.”4.2状语次序错误例12由于症状不典型、出现的症状比较单一,所以一般早期诊断红斑狼疮是很困难的.分析:该句中的状语“一般”即“通常”,是指一种概率.“早期诊断红斑狼疮”是一种目的,只存在能与否的可能,不适合用“一般”来修饰.而“一般”可以移后,修饰“很困难”这种状态.这句话应改为“由于症状不典型、出现的症状比较单一,所以早期诊断红斑狼疮一般是很困难的.”

5错误类型之五:表述不清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6

一、科技期刊网络数字化的优势

(一)为作者提供网络化的投稿服务平台

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拥有自己的远程投稿系统,作者可直接通过该网站了解期刊现状及投稿须知等相关信息[1],并完成作者和稿件信息登记,进行在线投稿,避免因E-mail投稿附件容量小、速度慢等投稿问题。作者还可以在网站上实时了解稿件的处理状态,根据编辑反馈及时处理、修改稿件,并对最后的定稿进行清样核对。

(二)为编辑和审稿人、作者提供高效、互动的办公平台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建立,编辑部的各项工作被纳入远程编审平台系统中,如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栏目编辑在线把关、专家在线审稿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沟通与互动,编辑部与作者建立的交流微信群也可以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科技期刊稿件的学术问题通过各领域专家进行把关,而如何选择专业对口、具备学科专长,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经验的学科专家这一问题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运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大部分科技期刊在其远程编审平台中建立审稿专家库,通过该平台直接将稿件推送给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稿专家只需通过登录期刊网站就可查看待审的稿件,并直接在网上提交审稿意见;作者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获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修改稿件上传至该平台,这使得整个审稿流程快捷方便。

(三)为读者提供易查、易用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数字科技期刊使文章“即时出版,即时发表”,具有较高的信息速发性。一方面,读者可通过互联网提前浏览刊载的论文;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按需浏览、阅读和下载文章全文内容或碎片化内容。传统纸质科技期刊发行量不大,读者群大多来自高校以及研究单位,其影响因子和被引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数字化期刊具有强大的超链接功能,方便用户进行快捷检索相关信息,查找准确率也比较高。这有利于读者查询相关文献,增加文章被引率,提高科技期刊声誉。

(四)数字化发行是期刊走向国际化必需的基础平台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并不多。而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多数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入国外著名出版机构的网络出版平台。一是自筹经费,其主动为出版论文申请国际DOI(DigitalObjectIdentifier)号,实现“引用文献”及“被引文献”的交叉链接和引证发现[2]。二是与国际接轨,其利用DOI快速检索文献。全球的数字出版行业通过DOI进行跨出版者、跨系统、跨语言的资源链接,为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搭建基础平台。目前,我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万方数据共同成立了中国DOI注册机构,以提供DOI注册服务,DOI的推广将会加快我国期刊网络化向国际化发展。《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于2017年开始采用论文文献国际统一DOI注册编码。同时,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推进期刊国际化进程的一条有效路径。数字出版的发展将要求出版企业适应新的虚拟和全球商业环境,真正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

二、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和学术保密受到影响

期刊数字化发展,从投稿、送审、期刊排版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都离不开网络,而网络经常会遭受黑客入侵、病毒攻击等,这使得系统面临瘫痪以及秘密信息泄露等问题。因此,一方面,网络安全成为科技期刊加速期刊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也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网络版期刊对网络安全问题变得十分敏感[3]。期刊数字化出版使得信息更加公开化、更加易取、更易复制,也使得投稿易存在包括剽窃、伪造、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科技期刊应从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等环节进行预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同时,由于期刊网络化存在安全问题,编辑还应该加强保密意识[4],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甄别学术不端行为和区分密与非密的能力。

(二)期刊编辑面临挑战

数字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编辑的理念和模式,无论是组稿、作者投稿,还是审校稿,编辑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一站式解决。首先,编辑需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完成编辑工作。期刊数字化优势使得科技期刊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将一系列原来繁杂的投稿、审稿等编辑流程简单化,编辑可在网上进行组稿、编辑修改稿件、熟悉公式的编排等。其次,编辑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来鉴别作者是否一稿多投或者抄袭。同时,编辑对每篇稿件还需利用网络数据库进行,追求稿件的原创性、专业性、严谨性。此外,编辑要建立作者的诚信档案。期刊数字化既保证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操作和高效性,也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其也要求编辑争取成为数字化期刊信息平台的操控者[5]。

(三)期刊网站建设面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网络化仍建立在在线投稿和远程编审等传统出版的基础上,要建立高水平、功能齐备的在编、排、印、发和供等各环节全部实现网络数字化的网站,就不能仅停留在编辑制作过程的数字化上,还要实现终端产品形态数字化,使科技期刊真正成为具有电子传播形态和网络传播形态的数字出版物。

三、科技期刊网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一)通过网络数字平台建设,实现期刊信息化共享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作者需求的把握,自行设计了一套网络投稿编辑系统,并于2006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作者的在线投稿和编辑的远程编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原有的投稿系统满足不了期刊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对投稿系统进行更新和优化,并于2013年再次上新使用,其具有外网与内网功能。外网承担门户网站功能,设有作者在线投稿系统,科技期刊的相关信息,跟进反应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有选择性地向读者推荐期刊最新刊出的文章。内网则是该期刊一个自动化办公平台,设有专家在线审稿、主编在线办公、编辑在线办公系统。对每篇初审通过的稿件,根据研究领域,该期刊设有栏目编辑质量把关、来稿通过初审、编辑就网上系统邀请对应专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此稿件的栏目编辑(栏目编辑库存里存储有高校或者科研单位此专业领域里的教授、专家或者该期刊责任编辑的信息数据)等环节。一般栏目编辑可以推荐两个审稿人,编辑也可以根据稿件内容运用该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强大资源,通过网上系统外审流程选择并确定此稿件的两位审稿专家,然后审稿专家即可收到邀请审稿的邮件,并在规定审稿的时间内直接在网上提交审稿意见书。然后,栏目编辑根据审稿专家的意见以及作者的修改稿(作者根据审稿人对稿件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做出修改后的稿件)对稿件全程把关,这样审稿流程更合理化。该科技期刊对后续的编辑加工、校对,最后作者对清样稿件的确定,每期完成后电子书的制作发送作者等全过程的网络化操作,实现了期刊工作从传统模式向网络数字化发展的转变,保持了该刊的活力和稿件的高质量。同时,该刊不定期召开期刊编委会发挥编委作用,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通过官网将征稿范围拓展至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刊登光电材料、新能源电池、电子化学品、储能材料等近年来研究热点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吸引不同科研领域的作者进行网上投稿,提高期刊知名度;参考每年召开各大化工会议的文章,及时主动地通过网络向各高校、研究单位里的老师、教授、专家约稿;加强组稿力度,通过邮件邀请高校多个领域的教授组稿,并组织出专稿、专刊,出电子刊;通过发电子刊,建立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有效推广和宣传,在刊群内实现资源共享,刊群中的成员之间可推送文章,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该刊着手搭建期刊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利用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展示和宣传期刊,投稿须知和部分发表的期刊,设置微信论坛、专家专栏等功能,使得读者可以及时地了解期刊的最新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能提高期刊影响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甚至作者,争取到更优秀、质量更高的稿源;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使用检索的功能查找有关的期刊,并可以进行浏览;投稿作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及时了解到投稿后的审稿进程等。

(二)加强与外部数据库的合作,推广数字出版,增强文章的时效性

在互联网环境下,刊网融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刊,其在加强网络数字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和维普数据等进行合作,期刊全年数字资源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借助它们的传播平台,加快自身期刊的传播速度,提高期刊的论文下载率和被引率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还通过中国知网对稿件经过审核优先数字出版,中国知网推出的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有效缩短网络出版与纸质出版的时间差,极大地便利了科研学者,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保密工作,维护共同利益

科技期刊在充分利用期刊网络优势,促进期刊发展的同时,还应针对期刊网络化的安全问题,加强保密意识,采取加强网络安全的对策,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提高对网络病毒的防御能力,筑牢防火墙,加强入侵检测,多方位地构建安全的采编审系统。如《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的投稿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该刊应加大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首先,作者在投稿送审前,必须上传其单位对此论文的保密审查凭据并进行盖章,由导师或者技术负责人签字把关,并出具无机密泄露的稿件证明。其次,审稿专家要做到将技术评审和保密评审相结合,已刊发后的文章和稿件保密证明需一一存档,编辑应按保密流程及在内网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处理稿件的传递、归档。最后,科技期刊要维护编辑部、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利益。此外,所投稿件的研究成果涉及专利申请,编辑需注意见刊及其在网络上的时间。

(四)加强刊与刊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水平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主管单位下有很多科技期刊,该刊与他刊通过建群,加强刊与刊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互动,参考其他刊物数字化流程,优化稿件处理流程,控制审稿时间,使审题稿流程合理化。科技期刊应互相上门拜访交流与召开宣传讲座,一是可了解各期刊最新动态及最新发展动向,二是可以扩大期刊知名度,充实稿源,提高稿件质量,培养潜在的作者群;邀请业内专家借助网络进行学术专访并发表至期刊,分享科研经历及研究思路,为读者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榜样。另外,科技期刊可以在刊网上并设立优秀论文奖。如其与高校编辑部合作成立专项奖金,通过学术会议进行颁奖,鼓励作者多投优秀文章,扩大期刊的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办刊能力和办刊水平,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7

在质量作用定律创立的发展史中,有3次比较重大的时间:一是贝托雷提出质量作用的思想;而是威廉米得出的第一个物质浓度与反应速率有关系的书决表示式;三是古得贝格比较完整地叙述质量作用定律。现对该定律创立过程的近180年的历史进行简单回顾。

1、从日夫鲁瓦到贝托雷

化学作用的本质是化学领域中最古老又最有吸引力的课题。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可勤(Empedokles,公元前约490~430)认为物质之所以能够发生化学变化,只不过是由于"爱"和"憎"的2种力的作用,即元素在爱的作用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约466-377)用亲疏关系结实化学作用。公元13世纪,德国炼金家马格努斯(AibertusMagnus,1193~1282)提出亲合力概念,其原意也是姻亲关系,认为一切化学结合都看做是因有关物质的"亲合性"所致。早期化学家们接受了这种观点,把导致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力称为化学"亲合力"(addinity或chemicalaffinity)。

在18世纪初,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SirIsaacNewton,1642~1727)在他的拉丁语版《光学》(Optics)(1705)的疑问31中,就从力学的角度发展了物质构造的微粒说,提出了他对化学亲合力的见解。他提出:"我们已知物体间能通过重力、磁力和电力的吸引而相互发生作用,那么在不同物质的微粒间,当距离很小时(即相接触时),则还会有另一种吸引力使2中微粒以加速地相互发生冲击。"他把各种化学物理现象,都归结于这种使物体趋近的力。牛顿对化学亲合力的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使他在化学研究上没什有取得什么成就。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Robertboyle,1627~1691)曾不满于"……酸和…碱之间假想的敌视",并表明,盐是由一种酸和一种碱相化而生成的,一种酸或碱能取代一种盐中的另一种酸或碱。他认为:"相异两元素之微粒相互吸引,则生成第三物质,即成为化合物。倘若此化合物中两元素成分之相互亲合力小于其中一成分与第四物质之亲合力,则此化合物即分解,而生成第五种物质。"波义耳试图力学原理说明化学亲合力的性质,又用这种亲合力大小解释各种微粒的分解和结合。因此,化学工作者都认为反应物间存在着亲合力,且出现了多种亲合力表。

最早的这类表中,有日夫鲁瓦(EtienneFrancoisGeoffroy,1672~1731。法国化学家)制定的一种。他在1718年试图表明一种碱对各种酸或一种酸对各种碱的亲合性的次序。他从这样的假设出发:如果一种盐中置换它,即物质间的反应能力可以进行比较。因此,日夫鲁瓦指定了一些类似物质的表,它们按照在同表首所列物质相化合时,彼此置换的能力排列。然而,在此之后不久人们便发现,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亲合性不是不变的。尤其是法国药学家、波美(AntonineBaume,1728~1804)

在1773年表明,这些亲合性是变化的,视溶液中反应是在常温("温法")下还是这些物质一起加热到较高温度("干温")进行而定的。因此,需要对这2种"法"即反应条件下制定不同的表。

在日夫鲁瓦以后,更应注目的是在1775年,瑞典化学家贝格曼(TorbenOlofBergman,1735~1784)的著作《选择性引力研究》(DisquistiodeArractionbusElectivis)中提出的"有择亲合性"概念。根据贝格曼的提法,化学反应知识根据反应物的性质,通过其所决定的有择亲合力的大小而发生的,而这个有择亲合力的大小应由置换反映来决定。他在1775年~1783年间编制了这种亲合性表。贝格曼花了艰巨劳动研究了范围广泛的物质,编撰了2张亲合性表,每张表包括59种不同的物质,正式结果发表于贝格曼的《物理化学简论》(OpusculaPhysicaetChimica)中。可惜,贝格曼没有认识到且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一切参加化学过程的物理条件,而他倾向于把亲合性看做是不变的,很少受热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他写到:"在这篇论文学位论著中,我将致力于按照吸引的强度确定其次序;但是,每个吸引力的比较精确的量度(它可以表达为数字,并将表明整个这学说),则还知识迫切追求的东西。"他按照下述原则得出其结果:"设A是一种物质,其他异质物质a、b、c等等都对它有吸引力;再设同c相化合而饱和(satuation)的A(我称这化合物为Ac),在添加了b之后,便倾向于同b化合而排除c,于是可以说A对b的吸引强于c,或者说,A对b有较强的有择吸引;最后,设Ab的化合在加入a时破裂,设b被拒斥,a被选来取代b,则将可因出结论:a在吸引本领上超过b,这样,我们便有按效验排列的系列a、b、c我在这里称做吸引的东西,其他人命名其为亲合性,我以后将不加区别地使用这2个术语,虽然后者比较带隐喻性,从哲学上看不怎么合适。"贝格曼将亲合力看作是吸引力,是物体化合的原因,也是物体发生化学变化的原因。但贝格曼的有择亲合力概念,对于整理当时化学反应有关的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777年,即贝格曼提出有择亲合力概念的第二年,德国化学家、冶金家温策尔(KarlFriedrichWenzel,1740~1793)对金属溶于酸中的溶解速率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估计这是化学亲合力的作用;同时,他还发现了金属的溶解速度率除了酸的种类之外,还受到酸的用量的影响,即他在《物质间亲合势的学说》(LehrevonderVerwandschafrtderKorper)中提出,化学反应的变化率与酸的"有效质量"(浓度)成正比。这是对质量作用的早期认识。

不管怎样,首先明确指出"质量效应"的还是法国著名化学家贝托雷(ClaudeLouisBerthoolet,1748~1822)。他在1798年随拿破伦远征埃及,发现当地盐湖沿岸有碳酸钠,便设想了这是湖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与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作用的产物。由此猜测到,当产物过量时,化学变化会逆向进行。贝托雷用这种观点重新研究了化学变化。第二年他在开罗由一些远征者建立的开罗学院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了题为"亲合力定律的研究"(RecherchessurlesLoisdeL’affinit)一文,该文于1802年出版。文中提出:化学反应不但要看亲合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反应中各个物质及其产物的性质,尤其是发挥性及溶解度。这篇论文中的思想在他1803年出版的两卷本著作《化学静力学》(EssaideStatiqueChimique)中得到进一步推广。他认为增加浓度使反应继续进行;反应通常是不完全的,而是建立起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反应产物也有变回原来物质的趋势:"亲合力并非是化合物中置换出某物质的独一无二的力量,但在化合和分解时,它有某种程度的决定性……一个物质被另外两个物质以相反力量作用,就被它们划分开来,分配的比例不仅以来于亲合力的固有强度,而且还以来于现存的作用物体的量,所以,为了产生相等的饱和度,分量可以补充亲合力之不足。"贝托雷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效应":首先,他发现化学反应可以达到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存在着产物变回反应物的趋势;其次,他看到不仅是反应物,而且产物的质量(浓度)也会对反应发生影响,产物量可使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最后他指出了物质的发挥性和溶解度等影响物质浓度的性质对反应的影响。这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质量作用定律的思想。

古德贝格和瓦格

1862年~1879年,挪威的克利斯蒂安娜(现在的奥斯陆)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古德贝格(CatoMaximillianGuldberg,1836~1902)和化学教授瓦格(PeterWaage,1833~1900),在贝特罗和圣·吉尔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碳酸钡与硫酸钾作用产生硫酸钡和硫酸钾的反应,他们根据实验结果首先以最一般的形式宣布质量作用定律。在1862年至1864年间,他们做了差不多300个实验,于1864年用挪威文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指出:对于一个化学过程,有2个相反方向的力同时在起作用,一个是帮助生成新物质,另一个帮助从新事物再生成原物质,当这2个力相等时,体系便处于平衡。在这里,他们阐述了两条规律性认识:(1)质量作用,也就是力的作用是与他们本身的质量乘积成正比;(2)如果相同质量的起作用的物质包含在不同的体积中,这些质量作用是与体积成反比。186年用法文以《化学亲合力研究》(Etudessurlesaffinitsechimiques)为题出版,该书主要是讨论他们自己的以及贝特罗的结果。他们用质量作用定律进行计算,与实验结果很为一致。他们指出,如在力学中一样,"我们必须研究这样的化学反映,其中产生新化合物的力被其他的力所平衡……,反应是不完全的,而是部分的。"他们把"活性质量(activemass)"定义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当"2个物质A与B由于双取代变成2个新物质A’+B’,且在同样条件下A’及B’可把自己变为A及B,……生成A’及B’的力随反映A+B=A’+B’的亲和性系数成比例地增加,但它也和A’B的质量关系有关。我们从自己的实验中知道,力是和两物A及B的活性质量之积成正比。如果用n,q表示A,B的活性质量,用k表示亲合性喜蛛,则力=k.n.q。"

但是,这个力不是唯一的作用,这样就弥补不了贝特罗和圣·吉尔工作的不足。"命A’+B’=A+B的反应中,A’B的活性质量为n1及q1,亲合性系数为k1,引起重新生成A及B的力是k1.n1.q1,这个力与第一个平衡,所以k.n.q=k1.n1.q1。通过实验测定活性质量n、q、n1、q1,我们就可以求出系数k与k1之比。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求出这比k/k1,我们就能算出4个物质在任何初始条件下进行反应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当时仍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8

五大特点是

(1)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20世纪以来,化学家已用实验打开原子大门,深入地了解原子内部的情况,并且用量子理论探讨原子内的电子排布、能量变化等。就是对复杂的化学反应来说,也可以测量反应机理,了解反应过渡态的情况以及分子、原子间能量的交换。

(2)从定性和半定量化向高度定量化深入。虽然近代化学也曾广泛地使用各种定量化工具,但是还只能说停留在定性和半定量化水平。本世纪60年代后,电子计算机大规模地引进化学领域,用它来计算分子结构已取得巨大的成功。如今任何化学论文如无详尽的定量数据就难以发表,发表了也难取得公认。而且如今化学实验的精密度愈来愈高,几乎所有仪器都是定量化的,有的还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

(3)对物质的研究从静态向动态伸展。近代化学对物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静态的水平或从静态出发,推出一些动态情况。例如,从热力学定律出发,通过状态函数的变化,从始态及终态情况推断反应变化中一些可能情况。现代化学已摆脱这种间接研究推理,而采用直接的方法去了解或描述动态情况,特别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微微秒技术、分子束技术在现代化学里的大规模应用。化学家目前已能了解皮秒内微粒运动的情况,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以及能量交换等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动态薛定谔方程的研究,一旦成功它将会为动态研究开辟光辉前景。

(4)由描述向推理或设计深化。近代化学几乎全凭经验,主要通过实验来了解和阐述物质。虽然也有一些理论如溶液理论、结构理论等可以指示研究方向,但总体来说近代化学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原来化学中四大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彼此存在很大独立性。然而现代化学已打破传统的界限,化学不仅自身各学科相互渗透,而且跟物理、生物、数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融和渗透。特别是近年量子化学的发展,已渗透到各学科,使化学摆脱历史传统,可以预先预测和推理,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或合成。例如,当今许多高难度的合成工作都事先根据理论设计,然后决定合成路线。著名的维生素B12的合成工作就是一个典范,它标志着化学已从描述向设计飞跃。

(5)向研究分子群深入。近代化学对化学的研究通常只停留在一个或几个分子间的作用。即所谓0级、1级、2级、3级反应,对多分子的反应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近代化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特别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就要研究多个分子甚至一大群分子间的反应了。例如,一个活细胞内往往需要几十种酶作催化剂,同时催化许多化学反应。因此研究分子群关系,已成为现代化学的一个特点。

现代化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化学向分子设计方向前进。分子设计就是说化学家像建筑师造房子那样设计好再建造。由于电子计算机、各种能谱技术、微微秒技术、激光技术、同位素技术等在化学上的应用,使分子设计逐渐趋向现实。上面说过的著名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合成难度极大的维生素B12,就是按他创立的前沿轨道理论出发,计算后设计出最佳合成路线和原料配比,一举成功并传为佳话。目前全世界每年合成几千种抗癌药,大都是先设计好合成路线,而后进入生产的。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9

当然,引起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可分为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和非荷载引起的裂缝两类。本文对这两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对在施工中进行预防的措施,供参考。

2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2.1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由于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变大多是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的,所以构件在使用时总是带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总是与主拉应力方向大致垂直,且最先在荷载效应最大处产生。如果荷载效应相同,裂缝首先在混凝土抗拉能力最薄弱处产生。

2.2预防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的措施是合理的配筋。在施工过程中,选用混凝土粘结较好的变形钢筋,控制钢筋的应力不过高,钢筋的直径不过粗,并用钢筋不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就能较好地控制正常使用条件下裂缝宽度,不致过宽。

3非荷载引起的裂缝

在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物件中,大部份缝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如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基础不匀沉降、塑性坍落、钢筋锈蚀、碱—骨科化学反应等等。

3.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1水工建筑结构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形,即通常所说的热胀冷缩。当变形受到约束时,便产生了裂缝,约束的程度越大,裂缝就越宽。

预防热胀冷缩的措施:一是撤去约束,允许自由的产生变形;二是设置伸缩缝。

3.1.2水泥和水所引起化学反应引起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开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和水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上升,如果热量不能很快散失,内部和外部温差过大,就将产生温度应力,使结构内部受压,外部受拉。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只有很低的抗拉强度,如果由内外温度差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要产生裂缝。

防止这类裂缝产生的措施是: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降低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②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2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0以下;④改善骨科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少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工艺,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⑥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热化,推迟热峰出现的时间;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⑧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过冷水或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部温差;⑨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⑩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现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两面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

3.1.3构件硬化成型后,在使用中,如果温度较大,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就极大,也会引起构件开裂。

3.1.4预防产生比类裂缝的措施是:采用隔热(或保温)措施,尽量减少构件内部温度梯度,在配筋时应考虑温度力的影响。

3.2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3.2.1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要缩小,产生收缩变形,当受到约束时,就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2.2在配筋率较高的构件中,由于钢筋对周围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收缩也会受到钢筋的限制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构件局部裂缝。

3.2.3新老混凝土界面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3.2.4防止和减少收缩裂缝的措施:①合理设置收缩缝;②改善水泥土性能,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③配筋率不宜过高,设置构造钢筋收缩裂缝健分布均匀,避免发生集中的大裂缝;④加强混凝土的时期养护,并适应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3.3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缝

3.3.1混凝土塑性坍落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头几个小时内,这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如果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在重力作用下混合料中的固体颗粒有向下沉移而水向上浮动的倾向。这种移动当受到钢筋骨架或者模板约束时,在上部就容易形成沿钢筋长度方向的裂缝。

3.3.2预防措施是:①要仔细选择集料的配级,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特别是要控制水灰比,采用适量的减水剂;②施工时混凝土既不能漏振也不能过振,避免混凝土泌水现象的发生,防止模板沉陷;③如果发生这类裂缝,可在混凝土终凝以前重新抹面压光,使裂缝闭合。3.4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3.4.1基础不均匀沉降,使超静结构受迫,从而导致裂缝。

3.4.2防止基础不均匀引起裂缝的措施是:根据地基条件及上部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及设置沉降缝。

3.5冰冻引起的裂缝

3.5.1水在结冰过程中,荷重要增加,因此,水在设灌浆或灌浆不饱满的预应力构件孔道中结冰,就可以产生沿着孔道方向的纵向裂缝。

3.5.2预防冰冻裂缝的措施:在建筑物基础梁下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炉渣)。

3.6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3.6.1原因:钢筋的生锈过程实际上是电化学反应过程,这种效应可在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中产生胀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比较薄,不是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就会沿着钢筋形成一条顺筋裂缝。顺筋裂缝一旦产生,又进一步促进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甚至钢筋锈断。这种顺筋裂缝对结构的耐久性影响最大。

3.6.2预防措施:防止顺筋裂缝的措施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适当加大保护层的厚度。

3.7碱——骨科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3.7.1原因和分析:碱——骨科反应是指混凝土孔隙中水泥的碱性溶液与活性骨科(含活性Si02)化学反应,生成碱——硅酸凝胶,碱硅胶温水后可产生膨胀,使混凝土胀裂,开始时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细小裂缝,然后由表及里地发展,裂缝中充满了白色深沉。

3.7.2预防措施:碱——骨科化学反应对结构件的耐久性影响极大,为了控制碱——骨科的化学反应速度应选择优质骨科和低含碱量水泥,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采用较低的水灰比。

4结语

裂缝是水利建筑物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水利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所以,必须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区别对待,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构件的安全、稳定、经久、耐用。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物;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论文摘要:在许多水利工程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对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认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自从2016年中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后,国内各工科高等院校对于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的相应标准,由此各高等院校开始进行各项教学及相关事项的改革,以期与此人才培养标准相匹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既定的毕业要求,即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为了与此毕业要求相适应,需要制定明确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课程体系来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1-3]。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以工科教育为主的学校,工程教育认证也深入学校培养工程人才的各个方面。我校给排水专业即将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由此各项改革也在进行中。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及现具有的问题

给排水专业有机化学课时设置为32课时理论教学,在这有限的32课时中,包括烷烃、烯烃(单烯烃及共轭二烯烃)、炔烃、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以及含氮有机物等众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重,由于该课程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使得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由于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另外,现在通常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虽然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能够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但也存在授课节奏太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不足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及实践

1.课堂教学的改进。针对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同时结合给排水专业特点,其对有机化学主要内容相关知识点的要求是初步取得积累,其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侧重于以后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同时,给排水专业有机化学的课时较少,仅32学时,因此在教学上也要设置与该特点相符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比如,对于酚类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只需掌握其化学性质,懂得如何分析确定这类化合物,而非在合成应用和对性质形成的深层次原理等方面,所以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应侧重相应化学性质的结果上,而非“为什么”上。另外对于有机化学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及动态也要实时跟踪,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介绍及展示。在吸引学生听课兴趣方面,主要从课程新内容的导入入手,要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实例,而非遥远靠想象的物体。例如介绍酚类化合物时,采用现代人崇尚的养生成分花青素的案例,通过高含量花青素植物黑枸杞视频来导入酚类化合物的讲解。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各相关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学习有机化学反应中只能凭借想象力记忆相关反应的现象,记忆不深极易遗忘。基于给排水专业课时少且无实验课时的这种现状,如果将化学反应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视觉直接冲击记忆神经细胞,学生会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由此知识掌握更加牢固[3]。例如在介绍醛酮与氨的衍生物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时,利用其反应的视频教学,学生们在看到其反应产生的黄色固体后,脑海中对于这类反应的现象记忆将会非常牢固。在介绍有机物分离知识,例如苯甲酸、苯酚、萘的分离时采用实验操作视频,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分离操作如萃取分离、沉淀分离、蒸馏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也会了然于心。总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还利用本校创建的学习平台“i花椒”及通用的QQ(QQ群)、微信(微信群)等现代通信联络手段,实现不同的教学流程,有效避免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导致的授课节奏太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不足等问题,同时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采用课堂报告和课程论文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课堂报告的内容设计为与有机化学研究相关的最新进展,分组进行,每组约5—6名学生,所要完成的内容为:文献资料的收集、PPT报告的制作、报告主持、PPT报告讲解、其他同学的提问等。这些部分的完成均由不同同学完成。另外,在PPT的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全部是一个人完成的情况,PPT分为初稿、修改稿,由不同的同学完成,并且修改PPT的同学需进行书面说明各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两稿均需发给教师。由此保证每个同学均参与其中,团结协作完成任务。采用这种课堂报告的形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从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能力等。课程论文则是另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最新研究方向及进展有所了解,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它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采用书面、图表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这与工程教育认证下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课后习题练习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其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习题设置方面,多增加创新性习题,例如设计污水中含有的几种污染物进行处理的方法及工艺,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及设计相应可行的路线解决问题。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需要一一对应,而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明确的途径及评价依据,因此可利用这些途径及评价依据作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形式由原来的考勤、作业及期末考试改为从课堂报告、课程论文、笔记的记录、作业、期末考试以及平时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即由原来较单一的理论考核为主转变为在提高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更注重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考核,形式也更多样化。在考核内容方面,由原来更多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的理论考核转变为更多增加工程应用及创新方面的考核。在评价考核成绩的组成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改革,由原来的期末考试占70%下降到40%,改为能反映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的考核,如课堂报告和课程论文提高比例,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

四、结语

在学校给排水工程专业申请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有机化学教研组从本课程目标所对应的毕业要求出发,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发现: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利用“互联网+”及现代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视频录像以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毕业要求为基准,以产出为导向,推动给排水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合格的专业毕业生及学校给排水科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2]卢艳敏,曲静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7,(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