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体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3 04:48:26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1

一、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师德修养不论是提高认识、培养情感,还是确立信念、锻炼意志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实践的锻炼以及相互借鉴。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辨”,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师师德必然会迷失方向。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面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三,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只要教师像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如:欧阳代娜、李吉林、邱学华、马芯兰等模范教师,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学习他们的事迹,会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的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以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修养认为道德是先天禀赋的,人们只要能够自省,就可以“明心见性”、“致良知”,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的师德修养当然不能走这条脱离实际的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个教师的师德认识再深刻,师德情感再深厚,如不进行道德实践,其师德意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因此,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和。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加强外在的监督和激励。对于忠于职守,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有成绩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到肯定、完善和推广,从而促进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教师向着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迈进,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可以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实践表明,加强学习是教师提高修养的前提,离开了学习的修养是盲目的修养,这种师德修养是缺乏自觉性的,容易迷失方向,当然上不可取的。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则是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的修养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谈。因此,教师的师德修养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二、师德修养的培养方法

1、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师德修养实质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践表明,进行不断而认真的

2、慎独。“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极的重要方法。“慎独”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顺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教师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坏事,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慎独”与以前的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慎独”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他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教师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2

关键词:师德师风 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8

当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超出人们道德底线的现象,但这毕竟是少数。社会民众对当前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是满意的,这说明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并且整体的发展趋势也是良好的。但是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放大效应以后,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一些错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整体、严重、快速下滑。在知识信息爆炸和道德情感正被价值理性逐步消解的时代,社会民众热切期待正常道德秩序的回归,这种期待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为人师表”的教师身上,并且这种期待会显得更为迫切。正是这种对教师较高的道德期待,导致了社会不允许高校教师“犯错”,当个别老师出现个别“情况”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无限放大。这种“供需”的矛盾所产生的张力正在迅速破坏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如何消解这个张力成为当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无疑有赖于整个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建,但是在短期内寄希望于大环境的改善与优化,无疑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必须另辟新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全面和根本性提升:

1 教师自身要提升自身修养

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受体也是教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习重业务能力,轻道德伦理,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并重。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充分认识到一个道德败坏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要不断加强道德伦理学习,先学德,再学才,增强自己的道德焦虑感和紧迫感,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第二,要加强宣传。宣传的作用在于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让人人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让个别有不良行为的教师总是感觉芒刺在背、如坐针毡,让道德良好的教师不敢“堕落”,时时警醒。如果没有“注视的眼睛”,道德的自我约束力就会涣散。第三,加强舆论引导。随着市场化转制和网络的兴趣,媒体为了收视率、订阅率和点击率,趋迎附和受众的猎奇心态,而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加强对媒体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充分发挥媒体在价值观重塑和道德伦理重建中的责任与道义,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舆论引导,提高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内在驱动力。

2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

全面推行高校教师聘用制度,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打破教师实际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教师退出制度,考核不合格、师德师风差、学生满意度低等不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教师应退出教师队伍。可以试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对没有能够竞聘上岗的教师暂时退出教师队伍,学校可以成立人才中心接纳这些暂时没有工作岗位者,给予一到二年的能力提升时间,期间如果仍然没有部门接收,第三年就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合同期满,解除聘用关系。这样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重道德的新型选人用人机制,让道德败坏者及时退出教师队伍。与此相对应,在高校教师聘用上,必须严把准入关。在招聘考试和试用考察中,要加大对应聘人员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考查份量,可以试行公务员招聘的考核方式,严格考试程序,一方面可以剔除个别利用裙带关系“混入”学校的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政治审核和道德评价,真正做到让道德败坏者进不了教师队伍。

3 建立道德评价与道德激励机制

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重论文数量、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而轻教师的德育工作和学生评价,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教师考核体系:①评价内容: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职称评定、各类荣誉评选以及薪酬挂钩,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可以试行道德修养一票制。②评价标准:把教育效果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明确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细化评价的细则,制定具体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考核,尤其要把受教育者的评价和感受纳入评价体系。③评价主体:应尽量覆盖到与教学相关的人员,如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参评教师自己。可以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专业机构,由多个部门、多层次人员组成的小组定期巡视、测评,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并开发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模型,对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总体水平进行估算。

当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需要每位高校从教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是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没有完善和优化的情况,这种个人自身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同时还需要外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相应的机会与动力,两者的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许亨洪.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商品与质量,2011,(12).

[3]田海平.论中国教育面临的伦理难题[J].河北学刊,2000,(4).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3

作者简介: 李斯霞(1978―),广东梅州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摘 要] 道德叙事是中西方历史上都存在过的优秀德育模式,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价值传递。在当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日益陷入枯燥说教的情况下,重新引入道德叙事这一古老传统,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提供一种优良高效的模式。

[关键词] 道德叙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7-03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9[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中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体系,过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与传递,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爱好,这让道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这种填鸭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对受教育者道德养成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作为以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授方式一直是该门课程的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道德叙事概述

(一)道德叙事的含义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歌唱、英雄人物、典故,也可以是教育者的自身经历或者他人的经历。人类古代的道德教育,无论是东方的《论语》、《孟子》,还是西方的《圣经》、《荷马史诗》等,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的。它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下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基本的道德遵从欲望。

(二)道德叙事的方式

1.道德叙事的题材。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德育模式,有其特定的取材方式。其所阐述故事中的形象总是生动鲜活而全面,让人能够自觉浸润在其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规范的传递,也是一个平等交流而非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其中所受的影响总是通过自觉判断而非死记硬背产生的。因为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道德叙事总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适当的加工或拔高,让受教育者感受到道德故事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当然,道德叙事的题材可以有多种,并非局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典故等,这类题材是对生活故事的提升与适当的神化,但其所要展示的道德规范总是贴近于人们的生活的,所以总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2.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的重要模块。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方式中十分重要的模块,是道德叙事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生命叙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或生命中的某段历程进行叙说和诠释。叙事主体由于讲述的是自我或者对自我影响十分巨大的生命历程,因而在叙事当中总会倾注大量的情感,讲述的总是些值得追忆和反思的经历,并且总能够激发听者的强烈共鸣。听生命故事的人总是带有一种探轶别人生命历程的好奇心,渴望与别人分享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快乐与忧伤。分享的过程也是价值判断标准产生的过程,听者通过对叙事者的讲述用善恶标准进行自觉判断,从而在善与恶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作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德育课程,所讲述的生命故事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就算是消极的也应该是积极故事的反衬,是能够让受教育者从中自觉做出积极的道德选择的。

3.道德叙事主题的提炼。新品格教育者认为,听道德故事只是为我们达成品格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化转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受教育者需要在建构故事主题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道德主题与寓意。因此,道德叙事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讲述故事,所述内容还应该紧密围绕某一德育主题进行,让受教育者在感受道德故事的巨大感召力的同时,能遵循施教者的教育思维,达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主题是从故事文本中提炼出来的,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够从故事中自觉归纳出主题,则该道德叙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仍需要施教者进一步提炼主题,将主题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情节节点将主题展示出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三)道德叙事的作用

关于道德叙事的作用,詹姆斯•威尔逊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因此,道德叙事的内容大都展示着一种善恶皆有因果的论调,总是通过表现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向善,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其故事总是让人们在给予最基本的人性善恶判断的基础上,对更深层次的善恶做出自觉地扬弃,养成高层次的道德标准。这些故事能够激起人们内心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望,激发大家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唤起大家对社会道德的责任感和维护道德的使命感。道德叙事的题材总是取材于生活,有些经典的故事,经过一代代教育者的不断改编,十分贴近受教育者的接受空间,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让受教育者总是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很相似,故事中的道德模范十分令人神往或亲切,是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总能让受教育者在其中找到许多相似性,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在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自觉扬善弃恶,总结出一些人性的闪光点供人生慢慢消化。

二、道德叙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道德叙事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可行性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意味着德育从呆板走向鲜活、从填鸭式灌输走向言传身教。道德叙事提供了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道德行为样板,供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总结出应该遵从的道德范式,十分符合受教育者从感性认识中升华出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的思想认识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内容,是德育专家们根据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总结出来的理性规律。而道德叙事则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将这些条理化的理性规律演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道德故事,重回到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感性认知上来。由此可见,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不光具有可行性,还将为该门课程的教授提供一种更为生动形象、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学模式。

(二)道德叙事能够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摆脱枯燥

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学校不重视,老师也大多抱着应付了事态度,德育课堂形式主义泛滥,走过场成为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共同心态。如此下来,老师不用心教,讲课只是一个漫无目的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不用心学,学习课程知识也仅为应付考试,形成恶性循环,课程的开展就必将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引入道德叙事这一生动鲜活的授课模式,通过选取富有感召力的、能激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道德故事,再适当运用课程情景设置等营造课堂气氛的手段,能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沉闷变为活跃、从枯燥变为生动,起到激发教师授课兴趣和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良好效果。

(三)道德叙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修养。因此,目前教条灌输式的德育方法仅能够为应付考试提供考生和材料,完全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道德叙事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道德故事,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道德叙事不强制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教师要求达到的道德传授目标,而是通过讲授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让学生自觉扬善弃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道德叙事通过讲述一个个古今中外鲜活的道德故事,将道德标准暗含其中,即起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作用,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见识,还提高了学生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将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承担了十分重大的社会使命。因此,在教材编写过于注重理论编列、知识与生活存在差距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让该门课程的教学不流于形式、课程内容不过于乏味、课堂气氛不陷于枯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所受的潜移默化多于知识性的灌输。

(一)道德故事的选取在引入了道德叙事这一鲜活的德育模式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选取有感染力的、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如前文提到的生命叙事等。该门课程的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是达到价值观上的共享和认同。因此,道德故事表达的价值观念,是要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若将违反大学生基本善恶观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们,则再优良的德育模式,也无法起到价值共鸣的作用。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更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体系,它不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目标,而是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在课前就为该次课程设置一个前提,让学生们在该前提下对所要进行的道德叙事进行讨论,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情绪,来调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的情绪背景,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发生共鸣”。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传播者;思想教育

一、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具体方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到“独慎”

“独慎”是一种修养方法,也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它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这要经历一个由十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以达到“独慎”的境界。

(二) 要_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

古人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是人难免都有过失。通过自己不断地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正确认识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教师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善于向他人学习,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进而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

(三)推动自我修养,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师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奋斗目标和教师修养目标,既为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成为不断推动和鼓舞教师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巨大力量。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惟一标准。

(四)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

树立教师理论人格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二、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

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倡导科学用人机制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 一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 “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聘任制度

要选择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淘汰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教师,革除只重学历、忽视师德的弊端,完善聘任制度,加大学生公认程度对教师升降、去留的作用。

(二)建立奖罚制度

师德的表现应与奖金、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健全配套措施。晋升工资和奖金发放等要向教书育人的优秀者倾斜,聘岗和职称评定时应把师德素质的要求纳入考评范围,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师为人师表、忠于职守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建立监督制度

师德监督制度要实行自律与他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要建立督导评价制度,组织有领导、教师和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巡视制度,设立“师德信箱”,鼓励学生对师德进行评价公布师德规范,建立师德监督网站,以及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师德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鼓励教师严格 自律,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四)导教师积极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过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自觉担负起育人的任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使师德建设一环紧扣一环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洋.浅析如何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经验管理者,2013(8).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5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总结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然而,当我们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时,却被一片打闹不止的混乱景象搅得兴致全无。这时您是怒气灌顶高声训斥,还是巧作欢颜温文尔雅? 我认为,如果高声训斥,至少有以下几点害处:一是人在气头上往往容易出言不当,不但会破坏教师自身的形象,也会破坏师生感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情感隔阂。二是破坏教师自己的情绪,影响正常授课。如果教师一进教室就生气发火,上课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无法投入热情,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压抑情绪。因此,这时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衡量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

  二、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

  所谓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能容纳。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动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这就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而宽容能够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 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要我们多一点宽容,我想我们收获的也许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三、及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自己怒从心头起时,最好先不要说话,可以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当然,教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总结

  师德培训是教师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灵魂与核心,坚持不懈、行之有效地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根据市教育局集中教育活动要求,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在暑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统一学习。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为圆满完成政治学习的任务,学校教导处精心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组织工作落实。我们采用了宣讲与讨论相结合,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四大板块学习内容:时事政治、职业道德理论培训,观看师德讲座光盘,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丰富的教育内容制订,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实效性。

  二、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大家积极学习

  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马校长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四个问题的展开中,让每一位教师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人的重要性。我们马校长从学校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对的形势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着重阐述了学校师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培训内容丰富。

  为搞好本次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活动,学校始终以“爱”为主题,精选培训内容。我们先是主要重温,马校长针对学校教师的实际作了详细的解说。

  马校长还作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彩讲座,同时结合师德内涵本质,围绕如何成为一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开展专题大讨论,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马校长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同时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以教谋私、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师德现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自查自纠、组织检查等形式,杜绝违规行为,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为学生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育局下发的光盘中,六位名师精彩的论述,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中经受了一次观念上的洗礼。

  孔上勤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王局长的讲话,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时刻要求自己,关爱学生,真心付出。的学习,则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从而更好地朝着这个标准努力。

  冯光锋老师为教师宣读了的通知,让教师认清绝对不能做拜金主义者的必要性。则让教师提高了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了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落实相关措施,以保证学习质量

  1、中心明确,过程落实。本次师德培训,我们始终围绕“师德建设”这个中心,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整个培训过程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教师写材料等形式进行。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这一次为配合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学分认定,由我们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教科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每次集会严格考勤,因公因私均需提前请假,出勤率为100%。几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整个培训过程中,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本次培训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之中教导处对每位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考评,结合整个培训过程的表现形成本次师德培训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

  五、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时代责任感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是关键。可以说师德师风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美誉度。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师德学习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承担的教育使命也决定着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重大意义,要积极进行以身作职,勤于进取,精于业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这次师德专题培训,一定能使我校教师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有更深刻的认识。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每年又会有其新的内涵与意义,教育创建高品质教育之际,作为教师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为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老师师德培训总结

  20XX年8月29日,学校组织了全校教师进行关于《没有爱就没有教师》的影视教育和请到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聂沉香教授来为我们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讲座。通过此次教育,对初入教坛的我来说起到了启明的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总结。

  首先德育处播放了全国特级教师,被誉为国宝级的教师——霍懋征。霍懋征从教六十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无论在哪一个学校、教哪一个班的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她的数学教学深入浅出,形象直观,探究规律举一反三,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掌握知识灵活,一道应用题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的作业经常做到一周无错误,每次测验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得到满分。霍老师其中有一条至理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与中国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有着密切的一致性。他们的思想都让我这位来到初级中学的新老师深受启发。我认为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把每一位学生教育好。从五十年代起,霍懋征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以“讲”为主,以“读”为辅,善于抓住教学规律的重点、难点部分,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逐步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凡是听过霍懋征讲课的领导和同志武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教育界的老前辈在称誉霍老师的教学时说:“懋征的教学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视频中,霍老师,以一些例子讲到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艰巨性。她主张课堂教育应该精讲多练,应该充分激励学生,学会赏识学生的才能,同时期待学生的成长。霍老师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不能懊悔,应该珍惜今天,努力学习,努力做好今天的事情,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这段话使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读懂了人生的真理,学会了抓紧时间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浅。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素养的首要内容和师德提升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个人道德理想确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重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生活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道德理想的确立引导。

〔关键词〕

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师德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5-0065-05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谓教师道德,是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具备相应的思想品质。教师道德的修养是从事教师职业的规范、职责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主要内容。合格的教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先行者。

近来教师涉及对学生的性骚扰等师德败坏的报道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教师师德的质疑,甚至有人声称教师队伍出现了“师德危机”。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修养,培育道德理想,对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活动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价值准则,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并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发展,在促进教师多样、专业和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科研,以及人际交往的功利化、权力化的影响,出现了教学敷衍、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消极现象。同时,整个社会、学生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关注和敏感。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基本价值准则为职业“道德底线”。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一准则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基本职业规范的集中要求,因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遵循、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底线”准则,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高生活道德修养和确立道德理想,以提升道德生活的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内容在于尽忠、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冯友兰认为,立德是人生的一种成功。道德上的成功,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就是道德的成功。所以,教师在道德修养上的成功,不一定要在社会上占多高的位置,只要在其岗位上做到尽善尽美,尽到教书育人的本职。正如说的:“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1〕

教书育人主要是教学育人。教学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主要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其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教师教学道德修养,首先在于遵循钻研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专业知识结构,认真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鼓励追求更高的教学道德标准与要求。

科研是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也包含科研道德的修养,主要指用科研道德规范科研人员科研行为的规则体系,其核心问题是严谨治学与服务社会。为此,进行科研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在科研(学术)活动中,必须坚守遵守学术规范,克服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循相应的规则要求,并鼓励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弘扬科学精神,造福人类。

教书是基础,育人是目的。育人不仅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这些知识、技能使用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有着育德的责任。任何一门教学当中都蕴含着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认知、情感和道德践行等德性发展的素材与内容,因而也有着育德的可能。正如曾任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欧内斯特・L・博耶曾指出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2〕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既有道德,又有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的不是利用人类的文明成果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道德“危险品”。可往往不少教师只传授知识、技能,标榜价值中立与价值自由,不表明自身的道德态度与价值立场,由此忽视了自身的道德责任,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呲必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 〔3〕成为当今十分沉重和让人深思的问题。承担学生育德责任,践行学生育德义务,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确认、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因为教师在对学生传递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反复确认着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解答学生的道德疑惑和剖析现代社会的道德难题当中不断反思与澄清自己的道德追求,这是一个不断确认自己的道德价值选择和不断深化道德修养的过程。

人际关系道德的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内容。它主要是指在学校工作当中,处理教书、科研等职业活动人际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人际交往上道德修养更能体现教师的人生态度与处世修养。教师在与同事交往当中,应该诚信友善,尊重同事,取长补短,互助共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当中, 教师关心学生、爱戴学生、体谅学生,注重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等与学生交往也是其职业道德的体现。这些行为当中体现出来的公正、平等、关心、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丰富教师的道德生活验,培养道德品质的积极内容。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道德的价值体验与提升是与学生一起互动、相长的过程。“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形式是得到尊受,英国伦理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说得很好:‘孩子们从接受的关爱和温暖中得到快乐,他们幸福的源泉来于此,而且当他们受到这种尊爱的同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动物甚至无生命的东西。’”〔4〕正如学生能在教师的尊重、热爱当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道德品质一样,教师也能在学生的信任、热爱和崇尚的情感当中丰富道德生活,提升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生活道德修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局限于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在于生活与思想的交往、交流,以及引导。教师的生活作风、言行举止会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论语・子路》中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服,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倡导得、宣传者、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5〕“较之于书本上、课堂中、制度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这个教育场所中的所有教育者、工作者身上所践行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更生动、更鲜活、更切近。”〔6〕教师人格的力量体现在道德生活的作风、行为处事当中。由于这样的教师的职业特征,使得其对生活道德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的生活道德是教师在工作之余通过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人格、道德行为和道德理想。在当前,有的教师在生活行为作风上不能为人师表,言行失范、作风不端等,出现了生活道德上的败坏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已经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引起了社会对教师师德的质疑,提高教师日常生活道德的修养甚为迫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拉斯思就认为,如果仅仅是因为某种外在的因素,偶尔地体现为行为的价值观并不是真正的价值观,而是对生活发生影响,能经常性地,在不同的场合指导行为的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因而,价值的养成必须行动,并且不断、反复的行动以使其成为行为习惯,成为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行为,并在多次重复正确行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7〕“教育上应该当心的一件大事是看你养成什么习惯,所以在这件事情与在其余事情上面一样,如果你不打算让它继承下去,日益增长,你就不必让他养成习惯。”〔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当中,更应该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当中。

教师生活道德修养一般是个人私人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问题,其主要在于生活中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慎独。《礼记・大学》说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然后平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师在生活中的自我修养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自我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最为真切的自我的良心追求,决定着道德境界和人生发展的高度。由于生活道德的私人性,所以教师生活道德修养如何全权在于自身的自律。教师要弘扬好学慎思、存心养性、慎独自省、慎言笃行的优良传统,在待人接物处事的日常生活作风中见师德,养成道德修身自律的习惯。

同时,对于自我修养和自律慎独的内容而言,应该赋予其当今时代的精神内容为引领。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提高生活道德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生活道德修养并不抽象,也不遥远,更不是无法达成的。只要能从关心学生做起,从做好身边细节做起,从行为作风做起,就是一种践行和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行的规范,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基本的价值行为准则、规范认同,逐渐发展为生活的理念信念的过程。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应该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要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行为习惯、生活作风当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并积极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9〕

总之,充分激发教师加强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将道德修养融入生活作风、学生交往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生活道德修养。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立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道德修养的目标,是理想的道德品质的追求。在2014年教师节讲话中强调:“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10〕树立道德理想对于教师的道德修养与精神生活来说十分重要。道德理想是指以更好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生活评价、追求的标准,引导、促动道德修养。道德理想本质上一种理想的价值追求,本身包含着人的精神、灵魂追求的目标与归属,对丰沛人的精神生活甚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能力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1〕雅斯贝尔斯说到,教育是人的灵魂启发与引导,促进人的生成的教育,“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2〕道德理想是为善的理想,是关于良心、心灵的理想。教师没有了道德理想,就是精神少了灵魂的导引,其生命是暗淡的,其工作是无灵魂的,连自身的生命都在哭泣,启发引导学生的心智成长更无从谈起。正如巴金曾所言:“没有人因为多少几年而变老;人老只是由于他抛弃了理想,岁月使皮肤发皱,而失去热情却让灵魂出现皱纹。”〔13〕

但是在现实当中,一些教师过于关注眼前与现实而忽视了道德理想。他们常常感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不谈理想,戒了”,理想渐渐成了现实的奢侈品。甚至有的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道德理想的功利化、短期化,使得人生对物质利益的获取和享用缺少了德性的把握,缺少了心性的提升,于是虽然生活得以不错的享受,却感觉没有价值、意义,虽然拥有财富,却感受不到幸福。同时,有了德性的把握,却没有理想的引导,生活的精力、时间投入不一,道德修养的目标漂浮不定,甚至有时前后矛盾,由此形成了道德生活的困惑、迷茫等诸多问题。暂时的困难,人生的挫折并不是扭曲道德理想,甚至是放弃道德理想的理由。教师更需要道德理想作为披荆斩棘的精神动力支撑和把握财富、看待挫折困难的心性引导。

道德理想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道德追求的辩证统一,并通过个体的道德理想人格体现出来。古代儒家道德倡导追求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与圣人,两者的树立都是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道德理想的统一。君子是儒家认为一般民众可以达到的理想道德人格,认为仁义是君子的核心因素,正所谓“礼义备而君子归之”。〔14〕《论语・雍也》有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尽心上》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表达了君子人际之亲和、“爱人”,由己达人等个人道德追求与社会道德要求相统一的理想道德品质追求。圣人是儒家道德推崇的崇高道德人格,其核心思路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内圣”,进而达到“外王”。而这一途径,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人道德理想与社会道德理想的统一的实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体现时代社会主导道德要求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道德追求的辩证统一,就是倡导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确立自身道德理想。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的君子道德品质要求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圣人”道德理想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在当代的发展。教师的道德理想作为体现人伦关系要求的道德,离不开社会的规范与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体现,其给予了教师道德理想追求最为基础价值规范。此外,教师将自身的道德追求与社会、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道德理想,往往能给予个人的道德理想更宽广的视野、舞台和更为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倡导公正、平等、民主、法制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社会层面的道德理想,其给予了多元价值冲突、混乱的社会当中人们道德理想树立的目标与取向引导。加之,中国的教育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内在包含对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给教师的道德理想树立提出了最为明确的社会要求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德与私德的分离是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的明显特征,而且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选择更显得多样化、自主化。现代社会下,教师的道德理想是有着自身道德生活体验和价值理解的内容,是自主建构的结果,其形成与具体内容无法强加,也无法压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价值规范与理想道德追求的价值取向、目标上给予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根本导向的前提下,教师的道德理想由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价值理解与追求,建构具体、丰富、个性的理想道德。为此,教师的道德理想的确立,既需要积极思考和体验自己的道德生活,同时还需要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以确立科学的道德理想。

总之,教师的道德理想是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道德追求的统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方向上的引导与保证之下,教师根据自身道德生活体验与道德追求来建构具有具体内容和个人理解的道德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道德理想树立的方向引导,要求教师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道德理想追求。同时,积极不断促进自身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坚定的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信念,既是肩负教师道德理想树立的目标,也是引导教师道德理想发展方向的引领。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做党和人民以及自己满意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10〕.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9-10.

〔2〕〔美〕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4.

〔3〕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N〕.辽宁日报,2014-11-13.

〔4〕〔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充,徐水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66.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7.

〔6〕沈壮海.核心价值体系践行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

〔8〕〔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9〕〔15〕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11〕杨禾.改变世界的100大科学发现〔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45.

〔1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4.

〔13〕沈明华.分类经典名人名言〔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34.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7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型教学;课堂教学

Abstract:As a new teaching notion and mode,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being pushed in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al fiel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ple expou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ainly analyzes its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bringing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要求

研究型教学也称研讨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弊端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为前提,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同传统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与质量观。研究型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它具有主动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倡导研究型教学就是要求这种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在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具体在课程的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1]。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倡导研究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在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偏差等现象已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

(一)有助于改变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然而,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仍旧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反映在教学目标观方面,大部分教师侧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授,表现为:课堂上较多地从概念、范畴理论的解析演绎出发,停留在讲清教材、讲清理论知识上,忽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较少,许多教师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尚未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在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师生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唯教师是尊”等落后教学理念。表现为: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未通过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学的过程民主化,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还包括新的学习观与质量观。在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反映不够充分,表现为:从侧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出发,考虑统一和刚性要求较多,忽略了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研究型教学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它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质量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分数论高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仍然没有改变,尚未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研究型教学评价强调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它认为对学生成绩考核应重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重在教学特色鲜明等观念无疑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并发挥好导向功能。

(二)有助于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1.有助于课堂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增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质,解决成人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仅向大学生讲授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应更加重视行为引导、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可以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转变。

2.有助于实现教学主体由师生单向传授关系向双向互动关系的转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教学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化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图景。在这种图景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主动” 双向交往互动关系。教师是引路人,是入门的向导,也是学习伙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师生“群言堂”,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

3.有助于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材使用规范性高、内容含量大且高度概括而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构建一个兼有规范性和灵活性,切合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实践难题。研究型教学倡导问题意识,主张在领会把握教材内容,作出主次、轻重、详略区分的基础上,以“少而精”的原则,以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它可以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现实问题切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得法,学生重在自我探究,且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采用讲授、讨论、启发、研究、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还可以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以研究为纽带,开展合作与交流,以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如此,研究型教学还淡化了课内课外的时间观念,教学不再只是课内的事,基于动机、兴趣,通过研讨、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品尝创造的甘甜,分享成功的喜悦。

4.有助于纠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偏差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具有导向性的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偏差较大是致使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教学特色不够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研究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较客观公正。尤其他运用的是指向不同个体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这是传统教学评价无法做到的

三、应用研究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具体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需要全面转变的教学理念应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新的教学观念,其中目前需要着重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能力培养转变;教师单向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4]。 即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思想观念的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转变。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只有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教师,而且也要针对学生改变单纯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实践的态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的改变尤其需要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他们像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那样对自己职业和专业的热爱与投入,对所教学科开展研究、探索和创新,才会成功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通过重视学科交叉、人才交叉,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基础”课教师学术梯队。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的新型培训模式,把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通过鼓励教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来探寻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课题,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只有构建这样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到真正改变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和接受,它是一项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我们把研究型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在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一方面,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变“教材”为“学材”,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增加行为规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2.课堂讨论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方面,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可以把每次课开始后的15分钟设置为独立的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准备,针对前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并使学生课堂上讨论、发言或讲述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且在实施中反对划一,而应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因为多元而开放的思想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使之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抓好设疑-导思-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基于问题的讨论,使学生重视过程中的学习,而非简单的结论。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以问题探究为突破口,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环节:加强双主体教学,精心设计互动式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形成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队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并派代表总结发言[4]。要求教师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形成课外的师生互动。在课外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开拓教学网络空间,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网上精品课设置的师生互动栏目,既有老师的问题答疑,也有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后分享和学习资料交流,从而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力。

(4)教学方法选择环节:倡导采用讲授、启发、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选择时侧重考虑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明确理论规定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适于讨论研究,充分运用案例讨论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大学生自学力度,在课内为学生推荐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精心设计作业,规范作业管理,使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团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课堂教学的考核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以平时学生课堂讨论、发言、读书笔记、作业论文、团队活动成绩为主,期末考试可用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小结题目,重点考核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有关要求及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同时,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运用各种形式(学生汇报、量表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序地进行记录和跟踪评价,避免实施过程失控,从而使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对教师教学考核应从学生是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学特色是否鲜明及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设置具体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霍盖萍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堂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33-3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4号.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8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或典型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比较,情境式教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借助多种方法,创设有效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道德价值和意义开展深入思考领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精心设计道德与法律比较分析情境,深化道德与法律知识理解。在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许多学生更趋向于法律的学习,而忽视自身道德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道德强调崇高性,缺乏明确的预测和判定。实际上,从个人付出成本来讲,道德要优于法律。道德主要强调从关注他人需求的角度,强调对自我的约束,成本较低,甚至不需要成本,而法律强调他控,以法律规范和强制执行力来调整人,修正人的行为,一旦人的行为进入法视野,其成本将变高。另外,道德的崇高性,引导人们服务于外在环境,从外在大社会大环境的回报满足自身需要。因此,就法律和道德这两种不同的要求标准来说,对于个体成长产生的意义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道德与法律比较分析情境,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法律和道德素养。

2.巧妙设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情境,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并结合当代新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进行道德教育,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德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值观念、世界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例如,《论语》中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反复比较,引导人们树“君子之德风”,修“君子之德行”。

3.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有效引入现实问题情境。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实践应用。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巧妙引入现实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道德法律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探究、深入分析、解决,从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譬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问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考试作弊、简历造假、恋爱责任、信用记录等问题,开展交流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增强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关注和调整。或结合社会上具体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诚信做人的人生态度。还有采用专题教学、社会调研的教学方式,采取学生自寻道德故事、演讲辩论主题、有关社会和谐与环境和谐的案例,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案例分析会,还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文字和图片素材、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等形式的普遍运用,使情境式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增强了吸引感染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二、总结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9

论师德修养建设的方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肯定和赞誉。足以可见教师在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师表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技巧,重要的还要有超平常人的良好品德。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加强师德修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严于解剖自己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别人,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修养。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发现问题,还不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只有在这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使师德水平真正提高。离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任何认识和解剖自己都是毫无意义的,师德修养也只能走走过场而已。 二、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 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 进行师德修养和重要方法。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甚至为了追求真理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所有这些可贵的思想品行、 高尚的道德境界,都是我 们每个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榜样,值得认真地学习。因为这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爱因斯坦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学生年龄虽小,在道德理论和文化知识方面远不如老师,但他们朴实、善良,有一颗纯洁和童心。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劳动,风义勇为等等。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列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四、提倡“慎独” 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取决于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劳动个性的特点具有“隐蔽”的特点。其所费耗的精力和心血是难以计算的,伸缩性很大,别人是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这样,就无需制裁和强制的压力来推动师德行为。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

师德修养体会总结篇10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8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高校35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60万,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7%。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今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学历,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1],其职业道德操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意义重大。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3]。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和行为[5]。

由此可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遵循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必备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和行为。特别是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改造和提高,达到高校教师的道德境界。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李春秋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6)根据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二,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师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第四,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杨芷英主编的《教师职业道德》(2007)具体列出了八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志存高远;关爱学生,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邢永富、吕秋芳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007)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总结为四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际交往。

以上各家都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概括。本文采取邢永富和吕秋芳的分类方法。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高校的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中较为杰出优秀的群体,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总体表现是良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热爱教师行业,愿意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懂得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注重自身的师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忘加强自身学习,基本能够做到把教学、科研、学习三者结合。其中一部分业务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方面

1.角色转换缓慢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无论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基本是毕业直接工作——即从一所大学进入另一所大学,甚至有的是直接毕业留校任教,大学环境都没有变化。无论学校变化与否,身份角色已经发生变化:即由“学生”变为了“教师”。名称的改变是瞬间的,但是心理角色的转换却无法轻易同步完成。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职责的顺利实现。这里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完全没有教学经验,即没有在学校当过实习教师,也没有以任何形式教过课;第二种,有一定教学经验,即在学校做过实习教师或兼职教师,甚至课外辅导教师。前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极为缓慢,后一种青年教师角色转换速度与其之前具有的教学经验成正比,即教学经验越丰富,角色转换速度越快。

2.教学方式单一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牢固,一般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现在高校流行的PPT①教学,在视听方面对教学有极大促进,弥补了以往粉笔黑板教学的不足,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首选教学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分依赖PPT,因需要操作电脑而无法脱离讲台,准备的幻灯片用完了,即使课时没有达到,也要下课。教学内容不是储存在教师头脑当中,而只是储存在PPT上,教师完全受制于PPT,出现了“一旦停电,只能停课;电脑坏了,停课;U盘数据无法识别,停课”等怪现象。

(二)学术研究方面

1.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现在能够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某些青年教师自觉已经登堂入室,自信满满而止步不前,已有的专业知识逐渐落伍,新观念、新方法不去接触,使得专业知识水平每况愈下,不思进取,混天度日。

2.急功近利,肆意抄袭

个别青年教师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搞研究,为评职称或争职位急功近利,甚至做出偷梁换柱、将他人的观念成果改头换面纳为己用的事情,严重缺乏学术研究意识,缺乏科学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三)人际交往方面

1.师生关系复杂

高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一般较易沟通,但是也出现了以下三种现象。第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太过随便,称兄道弟,呼姐叫妹,有时出现对人不对事,有失公平的情况;第二,教师对学生存有“复仇”情绪,如上学期间受过老师的严酷管教,自己为人师后恶性模仿,把学生当做宣泄撒气的对象;第三,一些青年教师假装老成,与学生拉远距离,冷漠无情,师生之间死水一潭。特别是大学教师一般不实行坐班制,这些教师有课则来,无课即走,从不参与学生活动,甚至课间也不与学生交流。教师授课不屑互动,对学生态度生硬,形似路人甲乙。

2.教师之间剑拔弩张、恶言相向

个别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中的摩擦或者职称评定的竞争等原因,相互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同事面前互相诋毁,学生面前互相拆台,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学生无所适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人才培养受到影响。

这些都有悖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符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管理,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第一,时刻提醒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珍惜一切教学机会,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

第二,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既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也不放弃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及客观情况随时调整。

第三,持续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带动他人。做到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注意师生关系。既要踏踏实实传授知识,也要真心真意关爱学生,既不冷言冷语,也不过度热情,给学生以温暖,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一切学生,既做严师,也育良徒。对学生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第五,注意同事关系。同事之间要互敬互爱,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

所谓青年教师师德缺失,这其实不是青年教师的问题,而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一个有道德缺陷的人,他做了教师,就是师德缺失;他做了医生,就是医德缺失;他做了司机,就是司机道德缺失。所以不能把矛头指向青年教师,关键是提高个人素质,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

参考文献:

[1]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

24.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3]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17.

[5]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8.

[6]张玲,刘毅,印晓星.浅析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现象[J].西北医学教育,2008,(2):134-136.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朱俊.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