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9:38:39

初中文言文论文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初中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二、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模式守旧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规程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上课的方式单点,往往只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教师上讲,初中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节奏完由教师来掌控,这样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就是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往往会产生比较厌烦的心态,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乐趣也逐渐丧失,自主的学习意识不能够得到激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初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氛围,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能否采取好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问题就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解多是每句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免显得冗长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状况。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在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状,汉语的博大精深更加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讲课,学生讲我们进行相应补充,甚至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生动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往往可以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观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探讨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问题的一种抽象表达。教师语言信息的规范程度和语言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学好语文。本文将阐述教师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探讨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反映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性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用语不规范的情况。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出现不愿学习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可能出现不严谨的用法,例如“大约在30%左右”,或是在介词,量词上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类教学语言无法对规范学生正确用语起到好的推进作用,教师没有注意,或是觉得无所谓,学生也无法构建一个规范的用语系统,不利于学生严谨用语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用语艺术美的缺乏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文包含散文、议论文、诗歌和小说等文体形式。对不同文体进行带读教学时,应该通过艺术的用语方法展示他们的不同。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其中的差异,带读课文时没有配合相应的语速、语气和情感。导致教学用语缺乏艺术美,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代入感。学生在面对干瘪空洞的文字时,并不会主动进行联想和思考,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师教学用语其沟通性和启发性不够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比较注重“讲”的过程,即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没有顾忌到学生的理解和吸收情况。而即使在课堂上进行考查时,也只是采用“问”的方式,这种“一讲”“一问”“一答”的单调教学方式会进一步加深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学习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也经常出现“一言堂”的情况,即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从头至尾教学,学生没有话语权。这对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思考,提出问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乏沟通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课堂氛围呈现出一片死气,而没有启发式的语言交流是让学生无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二、有效组织初中课堂语文教学语言的策略

(一)规范教学用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其用语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对发现教师用语不规范情况的学生进行奖励或者鼓励。这种做法首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减少不规范用语的发生;其次,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精神;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用语习惯和用语思维,较大幅度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师对教学用语的生动形象性应该加强

教师在带读教学课文时,应该加强对用语习惯的管理。例如,性格较为急躁的老师在读散文时,应该带入优美的语气和抒情的语调,适当减缓语速,给学生带入感和联想的空间;而性格温和的老师在读议论文时,也要适当提高语速,突出议论文应该有的语言气势,保证用词的精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直观地从教师的教学用语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味,进行主动地思考比较,揣摩情绪上的差异,从而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效果。

(三)适当沟通和启发学生

摒弃语文教学一讲一问的老旧模式,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启发是语言教学应该做到的改良。例如,在询问学生想法时,“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和“你的答案是什么”就有较大差别,前者侧重于对学生思考过程的重视,表示教师愿意在当前学生的思路下予以启发,帮助学生获得思考结果,而后者只是单纯地侧重于结果,并不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而在沟通方面,例如在进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询问靠近窗子的同学看着树叶一片一片凋零是什么感觉。只有进行了思想的沟通交互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被培养出来,这在语文课堂上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应用上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仔细推敲,确保教学用语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用巧妙的教学语言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观学习动力,而且能活跃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积极性,最终才能达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32.

[2]王静.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天地,2015(5):33-34.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3

    一、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加强从教队伍建设

    在教育实践中,从教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首先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全面提升从教人员的素养。这一过程应围绕“全”、“精”、“恒”三个字进行教师素质建构。

    所谓“精”,就是钻研和精修专业,包括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组织教师评课、讲课、研讨、参与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从教人员学科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从而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所谓“全”,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理论,而且致力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塑造。通过广泛的阅读、自我价值观念的更新,将有效的文化思想融入到自我认知观念,进而通过语文教学的转化,充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此外,还应当坚持一个“恒”字,即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是暂时性的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贯穿于其整个职业生涯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只有持之以恒的进行理论知识储备和自我文化素养建构,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基于此,初中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合理选用教学策略,从受教者角度出发进行适当的引导。

    1.语文课堂中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语言能力内容及具体过程,有效的进行学生自我提升的引导。首先,应当注意语文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效应。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过程,口头和书面表达的促进需要以相应数量的汉字、句子、篇章积累为前提,而各个阶段的学习间也存在逐步推进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持续和稳定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其次,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具体而言,可以采用集体阅读、反复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可以选用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全班的讨论交流,以有效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组织进行活动教学,以教材内容和活动的相互配合,促进所学之转化,而促进学生语言的应用。

    2.语文课堂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从发挥教师引导功能,从实现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的角度进行思考。其一,综合应用情景教学及其策略,建立有利于文化素养培育的课堂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依靠音乐、视频、图片等元素烘托出浓重气氛,加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进行主动的辨析,而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整合引导策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其所蕴含的传统思想进行整合,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生成。具体而言,可以将汉字的学习和与其有关的典故合并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引导将篇章的诵读有效整合,促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合理穿插,而使得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

    三、注重课后训练,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生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需要关注课后的巩固;而课后强化训练的有效开展,能够加快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内化,以促进其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

    一方面,应当采取习惯性训练策略。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习惯性的积累,有效消化所学,扩充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储备,而推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培育活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天摘抄几句经典语句,每周背诵一两篇古诗文等都是习惯性策略的具体体现。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4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义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因文言文的断句与现代文不同,学生一般难以读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先进行课文句意的疏通,然后分析文章的内涵和主题。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牢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材中所选的古文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遣词造句值得分析和推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字词知识和文章背景介绍,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需要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结合当时的战略局势对诸葛亮北伐进行简介,使学生体会诸葛亮忠贞体国之心,感受文中肺腑之言中的真情实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以诵读为基础,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对字词句的掌握为重点,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章。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学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而非文章的实质内涵,文章的本质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感悟出来。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的文言文有不少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使学生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给学生的诵读制订明确的目标,如在初读的时候由教师进行断句,对文章的诵读节奏以及语气进行指导;每次诵读的过程都要有具体的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或者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意会文章的主旨。

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知识,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为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尽量将文言文向现代汉语迁移,将文言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进行对比,关注实词中的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词语,关注虚词的用法,在辨析的过程中总结文言文的阅读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总结和归纳,如虚词“以”的用法。“以”可用作介词,在文言文中解释为用(醒能述以文者)、靠,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借(以天下之所顺)、因为(不以物喜)、拿(悉以咨之)、把(必以分人)、根据(虽不能察,必以情)等;也可用作连词,在表目的的时候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时则译为以致、以至于,实例较少。

四、引导学生课外积累丰富的文言文阅读经验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5

所谓的激励性语言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者是激励,不仅是对学习好或者课堂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语言上的激励,更要对那些不敢大声回答问题或者一时难以回答出问题的同学及时给及鼓励.这样优秀的学生会充满自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水平;中等或者偏差一些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及时鼓励下增强了自身的自信心,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主动学习获得数学成绩的提高,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也极大增强了中等以及偏下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性的语言的使用在教学上体现为一种激励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现代教学发展要求,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数学课堂较为枯燥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学科的学习.

二、激励性语言的意义

激励性语言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代表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与支持,也代表教师对于学生寄予的希望与激励.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当学生没法正确回答问题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适时给予一些善意的提示,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独立思考以及学习的快乐;当学生钻进牛角尖,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想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多一些耐心,给予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想清楚问题的实质;当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质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解题方法等都进行大胆质疑.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多加使用激励性语言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维持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更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喜爱与支持;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应用可以促使数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三、分层次激励的实践

1.教师的教学层次教师完成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一般要进行课前的备课、课堂讲课、布置作业以及作业讲解,在这四个过程中数学教师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例如,教师在备案过程中可以备案激励教学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鼓励;布置作业时要对题型进行设置,通过题目的不同难度系数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获得较好的学习巩固效果;在作业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各种各样错误进行修正,耐心讲解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加油.

2.学生的学习层次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并且是分层次的,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因材施教才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

3.学习内容的激励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以及学习内容的难度都是逐渐增加的,前面知识的学习为后面更加难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铺垫,整个数学体系是较为科学的,学习难度也是慢慢递增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题型之间的学习难度也是分层次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不同困难,带动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作业与辅导层次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制定的,通过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业的布置主要是分为基础性的题型、巩固性题型、提高性题型、拓展性题型.教师根据作业的不同难度进行针对性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辅导,有效应用激励性语言.

四、案例分析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6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苏教版教材 高中文言文 选文研究

一、选文篇目与数量的比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65篇课文,其中文言文有17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6.2%。而苏教版必修教材也是五册,共113篇课文,文言文仅有24篇,占到课文总数的21.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比例要高于苏教版。人教版是单元编排,每册课本中都有四个单元,其中有一个独立的文言单元。而苏教版是专题编排,每册课本中有四个专题,文言文则是散见于每个专题中。人教版教材中,每册课本分布的文言文近乎相同,而苏教版的分布则很不均衡,在必修1-5册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分别是4篇、2篇、8篇、4篇、6篇。必修3和必修5的文言文最多,其中必修3还专门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其他各册的文言文则穿插在各个专题中。从这样的编排中我们发现,人教版比较重视文言文整体性的学习,而苏教版则侧重对专题的理解和把握,即对人文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苏教版教材在把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和能力,苏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不均衡的分布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压力。而人教版教材中各册文言文均衡的分布却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选文题材和体裁的比较

我将两版教材文言文选文的题材分为人物形象、哲理情思、人格精神、观点论辩四种类型[2]。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将“哲理情思”题材作为选文的重点。人教版选文6篇,苏教版选文10篇,在文章的选择上也尤为相近。《陈情表》以细腻的笔触,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与对朝廷的忠心表现得淋滴尽致;《兰亭集序》以轻快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感慨。从这些文章中,学生既可以学习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可以挖掘古代人思想的精华,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选文以“观点论辩”这类题材为主。两版教材《劝学》、《师说》和《寡人之于国也》这三篇课文充满了论辩的色彩。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学到了论辩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辨的意识。但议论文本就是高中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难点,初学者很难把握其思辨思想。如果把它放在3册以后,学生也容易理解。因此,人教版的设置比较妥当;而苏教版把它放置在第一册中,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这将给初学者在学习上造成极大的困难。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更倾向散文的选编,骈文和韵文的量相对较少。人教版选取了15篇散文,苏教版选取了23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和应用文等不同体式。两版教材都将论说文作为主要的体式进行选编。在高中阶段,学生主要由对记叙文的学习转变为议论文,为了适应学生文体学习的转变,教材选编也积极作出了调整,将几乎一半的论说文安排在教材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从文体编排这个层面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编排都较为妥当。

三、选文的衔接比较

为了全面考察教材衔接的情况,有必要对两版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进行纵向分析。所以我选取了九年级下册选文和高一年级选文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两版教材在初高中选文的衔接上是否合理。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问题对策

引言: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加文学那么简单,往大里说,它在培育健康的“中国人”的思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往小里说,它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是提高其文化学识、促进其个人修养的最直接的工具。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对未来我国国民素质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探究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并进行对策探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教师教学有力而充电不足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可谓是专注,体现在上课要求学生纪律、考试要求学生成绩、学校教研比赛等要求被重视,但是,很少有语文教师专注于自己的教学素质提高,可见教师自我充电的不足

1.2学生学习有力而兴趣不足

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可谓是“表面积极”,学生们以识字多为傲,背诗快为好,写作得分为优秀,但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大多数回答都是“学校安排了就学”、“为了获得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动机,可见学习兴趣的不足

1.3教学目标有力而效果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材可谓精彩、观察教师的教案,大多数的教学目标设定中都有“学生情感、态度发展”这一项,可见教学目标之远大。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仍逃不开“背”字决,究竟这些远大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使不得而知的。

2.初中语文教学难点解析

2.1语言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语言知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但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两方面:第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但是测验上表现并不好;第二,学生学习成语词汇和一些优美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作文中少有体现,学而不会用,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其根本,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初中教师本也脱不开关系。虽说在教学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本身语言运用的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试问,教师本身文学功底弱,平时语言没有艺术感,如何要求学生对语言灵活运用?

2.2阅读和作文教学效果低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语能力的两项重要教学内容,但从整体上,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低,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学生对于“学过的”文章阅读能力很强,但在课外阅读课上表现都不尽人意;第二,初中生的作文已经出现“模板化”的趋势,学生对基本文体能构建基本框架,但是成文干涩,缺乏美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根本的兴趣,出了课堂不看书,写作文不运用创造力,想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成长难上加难。

2.3语文教学根本目标难达成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还定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尽管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整体表现是“只会考试”。语文教学拘束在课堂里,教学和学习拘束在书本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教学参考为主,离了教参就无所适从;学生与语文的接触除了“听课”、“做卷子”、“考试”再没有别的方式,教师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没教到;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氛围,学生对语文的人文精神没学着,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难以达成。

3.应对初中语文教学难点的对策

3.1语文教师重视自身文学素质的提升

一项对初中语文教师“自我充电”方式的调查显示,82%的语文教师平时的“学习”就是看看教学参考书,新增文学作品、报纸和书籍,初中语文教师们借口“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看,这导致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仅维持在入职时的水平;再来讲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无非是说和写,语文教师的说仅在课堂,写仅在教案,评论学生作文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十分权威,而教师自身又何曾在写作上下过功夫?语文教师当然不用当作家,但是长期疏于练笔,又如何为学生做语言运用的榜样?笔者建议,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需要从日常积累上提升,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写作,将有限的时间放在自身素质的实际提高上面,积极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教研组自发出刊都是比较好的方式。

3.2构建快乐艺术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快乐艺术课堂即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在课堂之中发挥创造力,以突破学生学习受条框拘束,兴趣低的问题。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中,师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阅读问题进行讲解,而是对学生们讲述了鲁迅身世、其他文学作品、鲁迅的生平轶事等。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之后教师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学生们共同讨论“鲁迅的文学作品共同性有哪些?”、“文学对时代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称文学为文化瑰宝?”。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莘莘学子化身为文学评论家,讨论结束后,师生又回到阅读问题解答上,这时候教师发现,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见解更加独到。

3.3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为骄傲,使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而教师将教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熟记再一股脑的搬给学生,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式,都达不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因为语文课堂缺乏最根本的人文气氛。建议语文教师开发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例如,组织学生去郊游,在郊游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作文练习,使学生的作文真正来源于生活,达到言之有物;又如,以班级或年组为单位,举办读书会,或者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参加读书会,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如,以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人文精神为主题举办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接触文化精神的过程,从比赛中获得成就感,也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透漏出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教学、阅读和写作教学、人文素质教学方面困在困难。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文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建构快乐艺术课堂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性,以多种形式的课后语文活动营造人文气氛,相信这些改变,能够帮助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6-10.

[2]邱小洪.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思考与对策[J].学知报,2010(01):26-27.

[3]郝婷婷.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3):96-97.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8

关键词: 语境理论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境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础,与语言相关的文章等都是语境的衍生品。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时候,大脑中没有相关的语境,那么就不能学好语言或者使用好语言。尤其是涉及文化层面的时候,许多语言语句都需要揣摩上下文的语句语义,没有很好的语境知识是很难读理解的。所以,在英语阅读的时候,语境理论显示出其特别的重要性。笔者谈及了语境理论及如何在英语阅读中使用语境理论,并提出了几种方法。

1.语境理论

语境就是理解一门语言的使用环境。由于学习语言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因此语境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语境最早是由波兰语言学家Malinowski提出的,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两种。其实语境的定义比较广泛,各种定义是相互弥补和发展的关系。无论语境的定义如何,其都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的时候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语境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语境理论,避免英语阅读中的不确定性。

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一词多义的现象经常发生。一模一样的词语,如果语境不同,那么意义就会大不一样。正确理解和学习语境,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语和句子。比如在“a new stage”中,“stage”这个单词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家常见的阶段,一个是舞台的意思。假如没有具体的语境,那么初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很难读懂词汇的意义,这个时候许多学生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学生学习英语阅读产生较坏的影响。而文章中有“the show will be better”,相当于为多义词做铺垫,即使学生不知道这个词是舞台的意思,也不会理解成阶段,学生会根据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在初中阅读中使用语境理论,会让学生避免错误理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英语阅读学习中,长期结合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上下文的能力,即使对于不认识的也会顺着词义猜测出来。

2.2利用语境理论,明确英语阅读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代词与比较性词语经常出现在初中英语阅读文章中,如果学生不能明确理解文中的各代词所指,那么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像he,her,this,it,that,better,smaller,taller等词语的出现,都涉及找到正确所指对象的问题。单纯地看这些词,学生是无法认识到其所指对象的,只有从上下文出发,利用语境,才能明确所指对象。比如:“Tom is taller than me,and my sister is shorter than him too.”这个句子中最难理解的是“him”。学生只有阅读上下文进行理解,才会知道“him”的所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代词,从语境理解代词的具体所指,这样会让学生迅速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3利用语境理论,理解英语阅读中的省略部分。

熟练应用语言就会语言精练,所以人们在熟练使用英语之后,为了沟通的便捷,会将不必要的词语省略。但是省略不代表简单地省略单词,而是合理地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而语句的意义却不改变。通常,初中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时候见到一句被省略的句子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句,或者认为句子理解难度太大。这个时候,语境理论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成分。

如:“Have you seen my phone?No,I have not.And tom has not either.”非常简短的对话,其中省略了一部分词语。但是通过阅读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对对话内容进行还原。完整的对话内容应当是:“Have you seen my phone?No,I have not seen my phone,and tom has not seen your phone either.”学生只有理解文中的语境,才会知道全部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初中英语阅读学习的时候,会受到语境较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句子,让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3.结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语境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景模式,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模拟作者的语境模式,想象其中的逻辑条理,使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变得更完整和易懂。初中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语境理论,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英语,同时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9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现浅谈几点初中语文知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正视初中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初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动器,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切不可一谈初中语文知识就色变。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小学开始接触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在初中作为自学板块进行进一步强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这些能力中已有雏形。初中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让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中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初中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莫泊桑、莎士比亚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初中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浅易,又不能过于复杂,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③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2.语法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的分类: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⑵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②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③句子:⑴单句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⑵复句(限二重复句)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修辞知识,主要有

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4.文体知识

①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③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④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标语、启示、计划、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5.文学文化常识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常识。③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④文学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6.写作的基本要求

会写记叙文,其他文体可以涉猎,不做强求。

7.古诗文语言常识

①字音:多音字、异读字。②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下转12页) (上接13页)假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④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8.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①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②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③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④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⑤学习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⑥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由于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口号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常出现有不重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视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课堂热闹,语文知识教学严重疏忽。再者,到了中考时候,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中考几乎不涉及语法知识,连作家作品、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也考的极少。这也给人以误导:初中语文知识不重要。

初中文言文论文篇10

一、故事传说导入

文言文从古流传至今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与文本相关的逸闻趣事。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可以搜集这些逸闻趣事,在课堂导入阶段给学生们介绍。对于这些逸闻趣事学生们往往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从而在无形中增强他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执教《木兰诗》的时候,就先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关于花木兰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突力子侵犯北魏边疆,地保持军帖命花弧应征入伍。花木兰想到父亲年老多病,弟弟花木力年幼无知,决意女扮男装,以弟弟的名字,代父从军……”这样的故事传说导入很快勾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在正式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学生们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会理解得更加快捷。

二、成语名句导入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其中蕴含有很多高超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其语言风格也是简洁、凝练的。流传至今的很多成语名句都出自于文言文,这些成语名句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听到。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也不乏大量的成语名句。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成语名句来进行导入,从而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醉翁亭记》的时候,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个名句进行导入。这句话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看到这句话居然出自《醉翁亭记》,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该篇文言文学习的亲切感;在执教《曹刿论战》的时候可以“一鼓作气”这个成语进行课堂导入等。这些成语和名言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精美语段导入

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多精美的语段。在课堂导入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酌情选择其中的一段文字进行事先朗读,让学生们对其进行细细品味。尝到“甜头”之后,学生们自然会对整篇文言文的内容倍感兴趣。例如,在执教《小石潭记》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配上背景音乐深情地朗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这句话,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给学生们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增。新课程标准中最多强调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有效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导入阶段就激发起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而精美语段导入正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四、插图画面导入

初中文言文课本当中亦存在不少的插图,教师完全可以从这些插图入手,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果没有插图,教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或画面。例如,在执教《爱莲说》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可以先引导初中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先对莲的外形特点进行观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进行相关的课文教学。又如,在执教《木兰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影《花木兰》的部分画面让学生们进行鉴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再如,在执教《醉翁亭记》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欧阳修在醉翁亭宴请宾客的画面让学生们观看,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教学。相关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属于视觉型的,他们对于视觉产生的冲击非常感兴趣。这也就是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道理所在。

激发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新课导入方法绝不仅仅止于上述几种,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肯研究、肯探索,相信一定会探索出更多的新课导入方法。事实上,课堂导入讲究的并不一定是方法,更重要的则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用心的投入。不论是何种课堂导入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投入,那么都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