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23: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 普通高校汽车本科专业 教学改革 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家用轿车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汽

车人才紧俏,汽车业用人量增长明显,所需各类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汽车研发、制造、机电等技术类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科班出身、有工作经验者成为各用人单位竞相争抢的对象。

但由于目前不少高校的汽车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课的讲授,轻视实践课的教学;还使用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材,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虽然汽车企业急需科班汽车人才,但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汽车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却让不少企业不太满意,这就出现了企业人才难寻,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因此,普通高校汽车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我国现代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而探讨我国普通高校汽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汽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正进入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期,无论是上海通用这样的合资企业,还是哈飞、长安、奇瑞等国有企业,乃至吉利等民营企业,都迫不及待地进行“自主研发”和“自主设计”。这就要求汽车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研发和设计能力的素质,掌握扎实的汽车理论基础。但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汽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的教学模式要与汽车专业的特点相适应。例如,《汽车构造》这门课程,其内容主要是针对汽车实际结构讲解汽车各种装置的作用、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目前学生大多对机械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汽车构造》课程应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课内授课与课外多途径加强理解并举、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的方法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设计原理及零部件的功能介绍为主,很容易产生理解困难的现象。例如,在差速器原理学习的时候,教师讲解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讲明白两侧车轮转速与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转速之间的关系,而将课堂教学在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在讲完汽车差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后,学生能够立即进行实验,通过现场演示:第一,出现差速时,从动锥齿轮和差速器壳一起如何带动差速器行星轮系统进行公转;第二,可以清楚地看到行星齿轮系统在两侧车轮阻力矩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自转。这样便于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同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运用汽车整车教学软件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结合板书、投影与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板书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时间,教材内容一般滞后于现代汽车技术,且教材更新的速度较慢,要想及时将汽车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显得比较困难。可喜的是目前大多学校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选用大量结构简图、彩图、三维图、视频动画等,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提高上课教学质量,我校引进景格汽车整车教学软件,系统以现在流行的大众车系的宝来、丰田车系的花冠为典型,对整车各大总成如发动机、变速器、空调、ABS、电气、动力转向等进行基本结构、原理的介绍。例如,系统介绍花冠汽车1ZZ发动机各总成的基本结构,包含活塞连杆总成、机油滤清器总成、水泵总成、机油泵总成、油底壳总成、曲轴总成、气缸体总成、气缸盖总成、发电机总成、起动机总成、进气歧管总成、前盖总成、排气歧管总成、气缸盖罩总成、VVT-i结构、总体结构等。系统采用三维虚拟方式表达各总成的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各总成及零部件可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移动等,学生运用此软件进行各总成的装配。这样,配套教师的教案,全方位地介绍了发动机的组成结构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记忆效果大大增强,提高了学习兴趣,情绪高昂,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二)建立校内汽车教学实习基地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尤其是汽车专业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汽车的生产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按照传统做法,学校一般安排有限几次实验,此外就是校外实习,以班为单位,集体到一个单位实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此举有其独特的优点,对培养专业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性质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大中型企业的效益大不如前,所以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下降,有些是靠校友的关系在维持着。即使有些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但具体负责指导的基层班组也缺乏积极性,工人师傅不愿意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企业自动化水平提高,学生去实习只限于参观实习,很快会失去兴趣,导致实习质量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校外实习出现的问题,弥补校外实践教学的不足,我们必须花大力在学校内建立汽车教学实习基地。具体实施改革方案如下:

1.选择切合实际的实践项目

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服从于汽车产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样,实习项目所完成的工程实践训练应该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

因为经费紧张和各方面的原因,高校不可能建立类似企业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但我们可以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训设备(整车)改造及制作,购置一些汽车诊断仪器和维修设备,购买一些报废的车辆。这个实习基地可以是开放性,包括时间开放、专业开放、设备开放,学生可以自由组成5―6名的实践小组负责一辆车。学生对报废车辆进行诊断和维修,使其成为整车性能良好的车辆。同时能够对现在的车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对学生未来的汽车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具有这样工程实践性的实习项目,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整个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有质的飞跃,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联系的同时,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普通高等工科教育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保证都需要有一支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教学队伍做保证,也就是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实习基地主要采取专兼结合两条途径。

(1)专职教师由有生产一线实践经历和大学专业理论教学经验的人员组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地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作,专职教师具有了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高校应制定有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基地的专职教师走出去,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我校已经和科新机电、蓝星机械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利用寒暑假时间分批配送我院教师进行工程实习,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丰富教师的工厂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是从企业中聘用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是各方面的专家能手,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专业技能。我校目前正和上海龙创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洽谈,希望他们到我校进行汽车设计培训,通过他们可以把当今最新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实践教学注入活力,同时也可使学校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搭起学校到企业这座桥梁,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后能及时适用工作岗位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三)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应做调整

毕业设计是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期间综合利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锻炼和培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关键时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近几年学生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面临新的问题。

现在的就业不像以前统一分配,而是进行双向选择,而且近年来,在各大高校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再加上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公司经济不景气,都在裁员,这对2009届毕业生更是雪上加霜。在毕业设计期间,许多学生到处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找工作,有些单位要求学生在第8学期就要到单位实习等,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长期无法在学校内,常出现指导老师找不到学生的情况。即使在学校的学生也无法静心做毕业设计,这样就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针对这样的问题,可尝试着将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时间提前到第7学期初开始进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做设计。这样,学生在第8学期期间就可以自由安排,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地利用好时间。例如,有部分学生对汽车销售感兴趣,毕业后从事汽车销售的工作,那么在这个期间就可以安心地在单位实习,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或者,有些学生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就有时间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经验,又或者想留在学校里继续做设计的,可以和教师一起作项目研究,等等。形式多样化,但目的都是使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

的发展。

三、结语

结合汽车专业的教学特点,将课堂教学环节和相应的实验环节两者合而为一,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将理论教授与操作实践有机地结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时间作相应合理的调整,能使教学工作更适应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文兵,柴旺兴.校内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2]白丽平,刘建强,伍乃骐,郭钟宁.大学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探索和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3]徐勇,孔照荣,周美丽.毕业实习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2).

篇2

校企合作的独特优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办学理念向来有着前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既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又符合学校与时俱进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形势进行分析和把握;哈工大为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抓住了深圳市创办大学城这历史性机遇,突破区域办学的限制,利用深圳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探索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在“珠三角”创造出一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和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原则是依托学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根据深圳市的产业结构面向深圳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发展前沿学科与新兴学科方向,使得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密切地合作与交流,正是哈工大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其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4年12月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在充分发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另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并将有助于加强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大都是高职院校创办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而高等院校创办的校企合作在我国一直没有成熟的模式,仍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院校都出台并制定了若干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但并没有指明如何开展并更有效地进行校企之间的合作。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搭建了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后,对工作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总结了经验的同时完善了校企合作的总体思路。

设立八个学科部,为校企合作指明方向

依据深圳市乃至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深圳毗邻香有的地理环境,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把“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作为办学的总体思路,设置了八个学科部(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城市与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基础科学),奠定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基础,指引了校企合作工作的整体方向,具有了为深圳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前提条件。

分析学院特点,确定校企合作框架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作为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作为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院,具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具有前沿的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这种高端背景下的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学院教师队伍建设以“整合资源”为基本概念,形成了以全职教师为核心,校本部师资为依托,特聘教授和访问教授为资源,博士后为师资储备的团队格局,博士化率100%,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占80%以上,大多具有了国际化的交流渠道和能力。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科研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全院几千名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研究后备力量,以上这些优势为校企成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作为大学身处异地的所研究生院,从其总体规模上、各学科队伍的建设上,都比不上传统的大学校园,所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会出现“池小鱼大”的现象,对一些大企业的大课题、大项目,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第二,大多数教师作为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每年可以从国家拿到可观的纵向科研经费,所以对于一些小型的课题提不起兴趣,出现“池大鱼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院主动行动,积极与各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建立友好、深入的联系,共同承担大家面对的问题。对于前者,可以和临近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或者深圳市的各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相同学科、不同学科间进行合作,培养支大范围的优秀团队,建立一个大型的科研网络;对于后者,可以在科研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分清各个科研结点的实力与状况,主动地为企业与合适的科研结点牵线、搭桥,加快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成功措施

校企合作办学平台搭建后,学院走访了深圳市上百家企业。首批加入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就有35家业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工作的开展,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有关事宜。采取的具体促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信息网络平台

平台的建立增大了信息量,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使学院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人才及科研信息网,为学院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各种方式的人才、科研合作活动提供了信息与机会,也为会员单位提供了科研和信息交流平台。

与委员会成员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

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工作研讨会,总结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每年举办一次委员会的成员联谊活动。促进感情的交流。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横向科研合作、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邀请企业界老总和技术总监来学院讲座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和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把合作做到具体,从实践中来寻求合作的契机。

突破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范围 在更大的空间中寻求合作

每年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不仅涉及委员会的成员,还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到会,扩大交流圈,其中在第一届研讨会上,就吸引了深圳市台商协会的集体加盟。参加会展扩大学院知名度,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学院参与的大学城整体参展获得了“优秀展示奖”的荣誉称号;在“福建省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上。不仅展

示了学院的科研实力与特色,更充分了解了福建省工业经济状况,对学院与福建省在产业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和博士后参加社区科技活动,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举办的创业沙龙活动。此外,还与哈工大深圳校友会联合举办哈工大深圳校友联谊会,并定期参加校友聚会活动,这些校友中不乏大企业的总裁及高级管理人员总之,学院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合作机会,主动出击为校企合作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摸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同时吸取其他学校的成功合作经验。总结出多种合作模式,使得学院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具有了科研合作与教育合作两层含义。校企科研合作包括利用学院已有的科研设备、科研经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企业直接将课题委托给学院课题组,并提供经费;以企业或学院一方为主,引入另一方的技术设备,人力智力等资源,共同合作完成特定课题;企业选择学院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产业化;创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双方各出优势资源,合作生产。校企教育合作包括:通过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现“零距离”:保证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充分享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学院的校企合作在稳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已初见端倪。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学院的科研经费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仅2006年,学院的横向课题达到65项,经费1641.6万元,占全部科研经费的71%。去年年学院教师共获专利25项,其中申请专利发明19项,公开专利号的专利发明7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全体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也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结果。

校企科研合作成果

到目前为止,与企业联合研发项目60余项,为企业解决近40个关键技术问题,共同申请国家专利5项;与微软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教育部微软语言语音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与日东公司联合建立哈工大 日东绿色制造等联合实验室共5个,总投资800万元;另外,学院的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三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在科学有序的管理下,将依据国际惯例,大部分向社会开放,争取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合作平台。

校企教育合作成果

学院与企业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60个,作为双导师制下的企业导师近200名,其中第一批研究生,就有2/3是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完成学位论文,这批毕业生的培养得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90%以上进入深圳市企业就业。到目前为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达343人;为企业在职继续教育开设18个工程硕士班,注册学生510名,累计讲授研究生课程1820学时;建立博士后创新基地9个,为企业开设讲座35场。并经常邀请企业到学校听国际科学前沿的专题讲座。

校企合作可延45的方向

首先,继续完善畅通的信息渠道;其次,加大与哈工大本部、深圳的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第三,不仅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加入委员会,还要重点吸引有潜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加盟;第四,继续加强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之间的科研与信息交流,并继续拓展对外的合作渠道;第五,谋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第六,继续完善横向课题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

篇3

一、主要工作

(一)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我局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目标任务要求,主动思考,主动服务,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人才的需求,积极作好人才服务工作。

1.顺利完成“xx”人才规划编制

今年是“xxx”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xx”规划的编制年。为认真贯彻德阳市人事局《关于开展“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中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江府发〔xx〕20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中江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我们将县“xx”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分解落实到各股(室、中心),由分管领导带队,针对人事人才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政策、重点项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开展了重点课题调研,结合我县人事人才发展现状,综合分析调研成果,形成了《中江“xx”人力资源强县思路研究》和《中江县“xx”人才发展规划》框架。经征求88个县级各部门和乡镇意见,五易其稿,修改390余处,形成第六稿,并送常务副县长王飚和县委常委彭英审定,经专家评审论证后上报。

2.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推进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有序开展

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xx年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和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xx〕287号)和德阳市人事局《关于xx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德市人办〔xx〕86号)文件精神,我县落实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推荐县人民医院、县继光实验学校、县职业中专学校和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2)高校毕业生创业扎实推进

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不断扩招,上学难逐渐演变成了就业难,虽然2013年、2014年的生源数量有所减少,但就业人员总量增加,就业率在降低,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一、现状

1.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以青岛市某区为例,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是商务服务业、IT/电子/通信业、行政管理、金融/贸易/保险专业的毕业生,与实际毕业生不相匹配,这也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与商务服务业、行政管理、IT/电子/通信业、金融/贸易/保险四大行业对应的专业主要为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艺术设计、表演主持对应的主要为文学类专业。企业的主要需求岗位与毕业学生专业类别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商业/行政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仅占岗位需求总数的5%。其次,金融/贸易/保险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占岗位需求总数的10%;电子/通信类岗位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另外,可供艺术设计及表演主持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岗位数仅占总毕业人数的23%,匹配度较低。

2.综合性人才较为缺乏

目前,90%以上的企业更乐于招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文职人员。但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很少有实习或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效益,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加上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导致毕业生跳槽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近30%的企业招聘岗位不愿使用应届毕业生。

3.出国人员增多

2013年,该区应届毕业生中有254人出国,占全部毕业生的7%。截至今年第一季度,2014年应届毕业生当中,有近320人想要继续深造,占全部毕业生的10%,同比增长43%。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出国学习深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毕业生选择出国为自己充电,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高学历人员增多

与2013年相比,该区户籍毕业生人数减少近600人,但本科学历毕业生增加100人。由于学历相对提高,本科毕业生在工资、发展环境、培训深造等方面的诉求也相对提高。

5.应届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弱

部分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后,对社会环境不适应,自身目标高但又不乐于接触社区基层工作或者是销售等比较辛苦的工作,有的甚至由其父母代办就业相关手续,实践操作能力差。这从整体上反映出学生从高校到社会之间角色转化性差,中间缺乏过渡性的实习、见习或相关的就业指导。

二、建议

1.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当代大学生必须把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此外,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加强在校期间就业指导

针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就业观念难转变等问题,可探索在高校建立就业对接机制,由高校牵头,人社局、发改局、商务局等部门联合,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建议高校对学生就业需求提前摸底,根据需求推荐进入相关企业和一些建设项目实习,增加学生工作经验。

3.用人单位转变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用人观念也日趋成熟。高校毕业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勤奋积极的学习精神。而且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对待遇期待不高,用人成本相对也低一些,这些都是高校毕业生的优势。

4.政府部门加强对接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5.政府进行多政策支持

建立重点建设项目招聘与毕业生岗位对接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加强发改、商务、工商、人社等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市级重点项目招聘岗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及时衔接,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逐步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篇5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高等教育学府历来都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成果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具备主动钻研科学方法、积极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技巧和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许多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思维。然而如何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的这个特点,本文对以下两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一是着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式实验室的作用的自助式实验室模式(学生独立进行查资料、定方案,开展实验,参与自助式实验室);二是着力体现综合实验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尤其是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的车间大课堂模式(产学研相结合,走进工厂大课堂)。

一、自助式实验室模式

理工科院校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因为不仅教师上课需要演示实验,学生课外作业也需要做实验,有些科目还要对实验进行考试。如此多的实验活动贯穿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和学生仅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授课目标或考核形式,而就白白浪费了巨大的科学创新机会。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偶然间会有过对某一领域天马行空的超前想法,而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考中或许蕴藏着未来尖端科技的巨大突破。这些想法很可能是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检验,雏形可能永远也形不成科学理论,那么这些闪光点也就白费了。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实验行为能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能够自发地对自己超前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这个模式。

自助式实验室不是实验室的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由教师带领着完成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延伸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主动地对未知的实验理论进行探索性操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自助式实验室模式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科研创新大学生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资源的浪费,自助式实验室要做到有层次、有规范,分阶段地开展,才能张弛有度、合理利用、有序展开。

1.有层次的实验室名师指导体系

聘任学科内的教授、博士等资历深厚的专业学科教师作为自助式实验室的指导名师,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负责保养设备和更新材料、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秩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式进行指点及检验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偶然间产生出的关于科学的想法,在最开始都只是具有一个很模糊很超前的概念,这个概念拿到实验室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指点学生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准备资料以及如何开展操作。学生最终无论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都是对创新理论的一次检验,丰富了开展创新活动主体本身的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最后形成老教授指点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有层次的指导体系。

2.规范的自助式实验室实验报告

创新性实验是科技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就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细心地撰写自己想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做实验的步骤、方案,参考的文献,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做同步的详细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比较正规细致地备份了学生每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共享创新心得与体会。

3.阶段性的实验室总结汇报会

总结汇报是一种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形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自助式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创新实验报告在不断积累,这些报告有的可能比较肤浅,但是却巩固了基础知识;有的相对超前,但却受限于创新主体因知识水平、实验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会上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指导老师挑选出立意较新、思维独特、创新性高、代表性强的实验报告,由操作实验的学生阐述想法和过程,随后实验室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发掘其创新点、闪光处,最后由指导老师做归纳性的总结,指出该阶段科技实验中的成果和创新进展。

自助式实验室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动手能力的作用,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创造行为从单一活动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实验过程。在自助式实验室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为目标,较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车间大课堂模式

随着自助式实验室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观点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完善。但是再新颖的观点、再高端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际,缺乏应用性,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科技创新。所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仅要敢想、敢开展,更要很好地体现出科技实验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要注重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实践。这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车间大课堂。

车间大课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型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车间大课堂模式不仅把产学研充分结合,并使这种结合不只是满足于停留在企业提供的有限的实习点开展几天实习活动这类简单浅显的层面,而是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学校的科技创新指导有机结合,最终找准适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企业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急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经过严谨科学实验所检验的创新观点和方法。

车间大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相结合,引申下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主的大学教育与强调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车间工作相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车间大课堂模式实施起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车间“老师”走进学校课堂;二是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这两个“走进”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内容上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两者的完整性,具有可行性及可拓展性。

1.车间“老师”走进课堂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全部学习到。有很多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一些技巧、方法和经验绝不是大学课堂上几条理论、几本教材所能传授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创新视野,学校应定期邀请多年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师傅走进高校的学生课堂给学生上课,传授给学生与专业学科相关并与创业就业相关的知识技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把课堂布置成类似实验室的简易小型车间,车间“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内容。

车间“老师”走进课堂的形式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授的内容应当是贴近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点,并对其毕业后就业有帮助,或者说能够推动学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二是注意展开的幅度和尺度,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创新虽然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有重要意义,但毕竟还只是原始教学的一个辅助方式,不能够取代真正的课堂学习,它应该和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注意分梯度传授。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侧重点和选择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所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车间“老师”进课堂。

2.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一种形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掌握又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车间大课堂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周期性的安排各年级的学生走进高校定点培养企业的车间里,参观并学习真正的科技实践行为的开展流程,如流水线作业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行进的,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凌乱的原材料是如何做成成品的等等。通过现场学习,学生对于流程和技巧的掌握会比在单纯从书本学到的要深刻得多。

对于学生来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车间。尤其是一些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对操作手法技巧以及材料使用方面产生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在车间这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场所里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有些答案不一定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中使用,但是其启迪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

篇6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发表论文、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篇7

1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机电系数控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这个专业在两所学校均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代表着学校专业建设的较高水平。采用网络资源搜索、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这两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现阶段苏州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和课程设置方向。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共招收了12届学生,培养出9届毕业生共858人,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按能力机构分为四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含10门必修课程,除计算机基础课有34课时上机操作之外都以讲解为主。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含12门必修课程,实验课和上机实践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6%和5%。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均含5门必修专业课程。这5门课程按主要岗位职业特定能力,以项目要求和作业流程所涉及内容分模块制定,学生按不同专业方向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其中含有10周时间的综合实训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专业能力选修课和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性质,总学时208。各平台学时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不难看出,总学时为1752,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总学时数在1600~1800的标准。除实际训练课程外,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偏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于2006年,虽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投入,已经发展成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在校生888名。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式分成七大类: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公共必修理论课程有10门课程,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9:1;公共必修实践课程总学时206,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及社会实践,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0.37:1;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总学时688,其中实验实践课学时224,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2:1;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测绘和专业实训课程,总学时300;专业选修课程有13门课可选修,规定必须修满6门课,总学时为192,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课课时比例为3:1;公共选修课程分成7个类别,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和语言文化类、艺术素养类等,总学时128,规定要修满四门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听取学术报告、讲座,通过考试取得公共类或专业类技能证书,所得学分可折算相应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学分,不计课时。各课程种类学时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知,总学时为2198,略高于规定学时。总体来说,除选修课外,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2.5:1,但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2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调查研究本调查以两所学校2010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

2.1主要情况分析课程体系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分类方面满意度较高;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67%的学生认为无论按照知识结构还是按照能力结构编排课程体系相差不大;83%的学生认为分模块教学能很好体现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向,对上岗就业有帮助。课程内容方面,多数学生认为校内实践课程比例偏低,8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最好是1:1;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校外实训满意度高,感到能获得知识和必要的工作经验,但认为校内部分实训课程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创新性;87%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基础知识课程有一定实用性,对工作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面不够“宽”,有必要增加选修课程的门类供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回答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结果(按满分100计数)如表3所示:能力培养方面,只有3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排序结果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工作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排序依次为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2.2主要结论分析

2.2.1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3]。“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正是基于就业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设置的课程结构。

2.2.2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模块教学认同度较高。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建立了“厚基础,分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模块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在学时上向专业课程“倾斜”,建成4项精品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2.2.3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苏州市职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与校外12个公司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外7家外资企业建成校外产学研基地,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专家指导、订单式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教师培训、员工培训和科研开发等项目上展开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2.2.4实践课程比例偏低,校内实践课程质量不高无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大部分课上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影响教学效果。以本专业为例,两校校内实践课程学时都在300左右,其中钳、车、铣加工实习,MC加工实习等课程技术含量不高,学时长,与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与企业需求脱节。

2.2.5文化基础课程被“弱化”,选修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质量不高在访谈中得知,高等数学课程从原来的128学时压缩至56学时,部分数学教师因学时不够而改上一些选修课程。李毳毳在硕士论文《因子分析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应用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其教学质量对各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两校中,选修课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程随意性较大,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素质拓展课程要么是选修课程的另一种称呼,要么是为了凑学分而设立的考证和听讲座。在访谈中学生认为某些技能考证只是一种形式,与现实工作内容差距太大,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2.2.6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知识构建和技能培训方面起明显作用,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对部分课程重要度和满意度显示,学校所教知识和技能对多数学生有用,能够理解关于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都能潜移默化为能力。就业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基本工作能力不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自主创业能力不强。

3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思考与延伸

篇8

关键词:会计学科 实践教学 创新体系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建设七大系统,最终实现九大目标。其中“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概念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对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理工科学生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视,全国各高校也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文科尤其是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但从目前实施效果上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水平上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会计核算的实验教学大都停留在手工做账或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做账的低端水平上。对学生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因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在推广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学校对文科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将文科课程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的“不同”,等同为文科课程实验的“不能”。更多的则是认识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但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本质,只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科书教学的复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实际上不论是理工科实验还文科实验教学,其根本的教学理念是相同的,即主体教育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活动就会高效且富有创造性。

(二)缺少实验教学的参照标准体系 会计课程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分析问题的现实参照标准体系,而这些正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正如在理工科实验中,如果缺少了各种度量衡等标准体系和参照系,其实验也就无从下手。因此,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开展也必需从这样的基本条件人手。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缺少这些参照系和标准体系,只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总结。

(三)未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教材)、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总结与评议等若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及组织实验教学的实现形式等。一些学校将实验教学的某种形式,如课堂上准备若干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练习(模拟法庭、模拟拍卖、模拟证券交易)等,等同于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对实验教学体系的错误理解。

三、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2005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科经评审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教育高地。上海市教委将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教育高地每年投入和学院每年配套投入进行为期三年的建设。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再认识 经过探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是:“突出行业特点,强调创新实践,倡导研究教学”。一是突出行业特点。在会计行业背景下,依托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密切与上海财政局、财政部、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管理机构的联系。在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公司)、会计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中凸显会计专业发展的行业特点。二是强调创新实践。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其发展要关注实践性,更要注重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积极探索并建构“会计实践创新体系”。三是倡导研究教学。本科教育与专科或高职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的学科性(学术性),要在专业培养中体现会计学术性,就应该提倡研究性教学,增加专业教学的学术含量,提高会计研究水平以及专业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研究的能力。财务管理学科作为高地建设重点之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人才的全面发展观,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讲求诚信、知识面宽、判断力强、勇于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根据对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安排围绕课内开设实验课和集中开设实验课两类,以及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展开。除课内和集中开设的实验课外,会计学科在全校带头与十数家大中型各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本专科学生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协议。已经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开设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在总学分

中的比例,在2006-2007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6.5%,刚新调整结束的2007-2008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7.8%。学院开设的实验课主要包括:一是同步单项实验。目前典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同步实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财务会计》同步实验――填制银行结算凭证;《财务会计》同步实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运用;《财务会计》同步实验――编制现金流量表。此项实验是为配合《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设置,由自主实验和实验考核两部分组成,用以增加初学会计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弥补有关教材的局限性。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验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计算机能自动判断实验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及时指出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正,使其正确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学生自助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选择该项目中具体实验内容,自主安排实验进度,实现学生自主实验。同时,还在会计学系部网页上开设“实践教学平台”专栏,向学生提供多媒体实验辅导课件,便于学生灵活安排时间,为自主实验创造条件。二是专业综合实验。本项实验涉及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股份制房地产企业,涉及到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会计实务,开阔眼界,积累实务操作经验,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实验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置于“真实”的会计实务环境:充当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从事不同岗位的会计工作。实验指导教师只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或指出解决问题的依据所在等,学生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本项实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也在实验中得到了综合考查,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财经院校会计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与促进模式构建

为传承和发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特色,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学院进行了一些探索,由此构建的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经上海市会计教育高地项目一年多来的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所谓教学质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建立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为重点的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首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应该符合学校的各学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教学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制定出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所要求的培养标准。其次,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要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制订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阶段的实验能力设计标准及配置方案,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原则上要求每门课都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单独考核、记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配套,从而形成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既有连续性,又有系统性的适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监督,为此学院实施了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以教师同行评教,系级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的立体多维教学督导体。

(二)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三维一体的实验室开发共建发展模式 为使在院校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再过渡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通过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反过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在管理软件实验室建设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教学实际共同开发课程;二是结合课程的体系设计联合出版教材;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这同时也为管理型实验室的建设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这种合作,教师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应用,成为教学科研结合的专家。通过这样的模式,校企联合就把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推荐等做了综合考虑,从而打通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这样一个崭新的模式。

(三)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主体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足够的实务经验,对实验和案例的分析一般仅停留在理论的深层、实践的表层,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这往往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克服这种缺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积极与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先进企业取得联系,邀请企业界人士到课堂和学生直接讨论、交流,并派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上岗培训,然后再回归课堂。同时,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教师通过详细解读案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找出实验或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评价、总结并形成结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立体模式。从而使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者密切配合,学生既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从而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9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贺旻等领导的陪同下到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视察,重点视察了道桥试验实训中心、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和汽车工程试验实训中心。她来到道桥室外综合实训场地,与师生亲切交谈,并观看了学生现场路面实验,见图1、图2。看到同学们协作互助、娴熟的实验操作过程,刘延东副总理十分赞许。在道桥检测实验室,刘延东副总理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学生的材料试验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技术人员的桥梁固有频率测试、水泥耐久性检测试验,见图3。

在得知学校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直接为辽宁公路建设服务,为施工单位服务,并承担了鸭绿江界河大桥的技术支持工作后,刘延东副总理高兴地说,这是服务辽宁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紧密结合交通建设实际,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应用,直接服务于地方交通建设和发展,这是学校紧紧依托行业办学、行业积极支持学校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汽车系实训中心沈阳宝马培训基地,刘延东副总理与正在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亲切交谈,见图4。了解到学校汽车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都在97%以上的情况后,刘延东表示,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以服务彰显价值、增强吸引力、提升办学声誉。

考察结束后,刘延东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她强调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目标。教育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要实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的技术服务人才的目标。

刘延东副总理对学校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今后职业教育应是金字塔型结构,作为高专,在金字塔上端,不仅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应直接为社会行业服务,我觉得这方面学校做得很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辽宁省很重视,学校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思路要更开阔一些,希望你们继续探索。教师队伍建设要吸引社会各方面人才,直接服务职业教育。你们现在确实已经办得很好,你们还得再加把劲,争取做出更大贡献,做得更好。”

篇10

关键词:地方院校 专业实验室 管理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05-02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开展科技服务和生产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地方院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管理,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服务。

实验室评估是实验教学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室管理规范标准,通过对实验室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实验室在设置、队伍、教学、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达到基本条件和要求的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其改进的过程。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促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实验室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总体状态和建设水平,有助于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因素

随着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深入,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有滑坡趋势。影响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主要体现在实验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经费得不到保证,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大众化教育进程有差距;二是生师比失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既要承担日常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压力很大,精力不够用;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验教学一般学校只有宏观管理文件,缺少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四是不少院校较多注意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验教学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来整体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五是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不高。有些指导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实验教学指导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不扎实,精力投入不足,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类型为教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校的定位,我校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机整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大德育”是先导,“大工程”是背景,“大实践”是途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行专业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我校以实验室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各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实验中心主任,集中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期间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实践锻炼一年过“实践关”。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优先支持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电气工程实践基地的实验内容与实践训练的整合,现代制造工程中心“闭环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科专业设立专业综合实验课的改革等等,都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五是严格实验教学监控和考核。学校严格执行实验教学计划,重视实验教学的日常检查,每学期开学前和期中教学检查都把实验教学的准备和进展情况作为主要检查内容。学校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设置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增设专业技能的考核。

三、根据学校校情,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一)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

学校依据国家、黑龙江省的实验室评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研讨评估体系,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亲自修改评估条目和标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共有评估条目19条,其中重点条目8条,一般条目11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室定位与规划、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管理、队伍建设。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到每项评估条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评估条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业实验室评估结论设合格、不合格两种。评估要按各条目逐条评估。所有评估条目全部合格的,该实验室即为评估合格。如有一条重点条目或累计有三条以下一般条目不合格的实验室,在两个月内整改后可请校评估专家组的专家复核。如有两条重点条目或累计四条以上一般条目不合格的,既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需要认真整改,待下一个年度重新申请评估。评估合格的实验室,将由学校下文认定。

(二)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学校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由评估老专家、评估中心、教务处、资产处组成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听课。专家组深入专业实验室随机听课,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第二阶段:专业实验室自评。各学院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组织实验室自评,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通过听取各专业实验室自评情况汇报、就有关问题提问,认真审阅相关实证材料,随机抽阅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地考察专业实验室,召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对各实验室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最后,向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反馈交换意见。

经过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达到了四个目的,一是促进专业实验室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实验,使实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范性管理,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工作转型,为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和大学建设提供保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对专业实验室管理及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倍受就业企事业单位青睐,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茅。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周荣茂等.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加速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

4.张小民等.适应高等教育改革 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