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21:20:55

西医护理论文

西医护理论文篇1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产后抑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护理组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每组100例。产妇年龄(29.32±4.25)岁,孕周(38.28±3.03)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对象

本组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产后两周内出现5条或者5条以上症状,其中(1)和(2)必须具备:

(1)情绪抑郁;

(2)对多数活动缺乏明显的兴趣或者愉悦感;

(3)失眠或睡眠过度;

(4)精神运动型兴奋或阻滞;

(5)疲劳或乏力;

(6)体重显著下降;

(7)思维能力减退;

(8)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排除精神病史和严重并发症患者;所有患者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通过电话等方式随访。

1.3方法

1.3.1西医护理方案提供妊娠分娩知识的心理咨询,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提供安全、舒适分娩环境,陪伴分娩,减轻分娩时的紧张、焦虑心情。指导正确的喂养技巧,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住院期间,同时对住院产妇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哺乳期用药较为谨慎,抑郁症患者可适当服用安定药物。用药时间需严格限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

1.3.2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单纯西医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情志护理,积极调动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发挥自我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进行中医膳食指导,必要时进行针灸、按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情志护理:由于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很易激惹。因此对产后产妇开展护理时,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产妇的想法以及感受,积极鼓励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教会他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消除其自认为无能的态度。

(2)合理膳食指导:叮嘱产妇食用清淡而有营养的产后食物,同时还应叮嘱产妇禁止吸烟、喝酒、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可以提妇一些粗细荤素搭配恰当的食物,食量适宜,既要保证营养丰富,同时又不可过肥腻厚味,不能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有常,既不可过于操劳而耗气伤血,同时也不可久卧床而导致败血痰浊的残留。

(3)穴位按摩:产后抑郁症产妇应注意按摩百会、肝俞、脾俞、合谷、太冲、内关等穴位,同时应保证每一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5min,各个穴位按摩间隔时间大约在5~10s。同时在穴位按摩的过程中,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并辅以心理暗示,引导呼吸。另外,还应该教会家属选穴以及按摩方法,在产妇出院后由家属进行穴位按摩。

1.4干预效果评价标准

使用EPDS分别在孕晚期(面对面访谈)、产后6周(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症状从无到重,分别赋值0~3分。以上述10个条目的代数和为总分,作为评价产后抑郁的评分。本研究根据文献推荐使用9.5分为筛查产后抑郁患者临界值。抑郁率=抑郁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

研究结束时,失访12例,失访率6%。其中单纯西医组失访5例,中西结合组失访7例。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单纯西医组干预后抑郁发生率为10.53%(10/95),高于中西医结合组7.53%(7/93),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473)。

3讨论

西医护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西医护理论文篇3

 

蒙医护理、西医护理都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两者在理论基础、护理内容、护理方法等各 有异同。

 

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论体系比较

 

1.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理论基础的差异

 

蒙、西医学是风格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西医 学是建立在直观、线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了解人体微观结构与功能,以辨病、对抗性治疗为特点;蒙 医学是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从宏观整体 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以辩证、自然疗法为特点10。 蒙医护理学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护理学 的基础理论源于蒙医学。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 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 为主导。蒙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根理 论、阴阳五元理论、脏腑理论、寒热理论等。在蒙医 学理论中阴阳、五元、三根、七素、三秽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护理原则的辨证理论基础。蒙医护 理的主要核心是整体观指导下的辩证施护。

 

西医护理学是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 理学是_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 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 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病人为 中心的整体观也是西医护理的主要特点,护理程序 是其主要的护理方法。

 

1.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整体观差异

 

蒙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三个方面,_是指人体 是由三根、七素、三秽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赖以 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一赫依、希 拉、巴达干简称为三根。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 之七种基本物质一食物精华、血、肉、脂、骨、骨髓、 精液统称为七要素,简称七素。三根的作用是赋予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七素是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 器官的物质基础。它们在三根的作用下分解成精 华和糟粕,用其精华营养和补充三根以及七索本身 的损耗,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三种主要排 泄物一粪、尿、汗称为三秽。二是指人与环境也是 _个整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三 是指人的身心统一整体。蒙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 分为机体活动、心理活动和言语活动三种,疾病有 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之别。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 是大脑、心脏等处三根协调作用的结果,与整个躯 体活动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人的精神状况,心理 活动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也有着巨大影响0。

 

西医护理的整体观: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 社会、精神、文化功能的有机整体;人是一个开放系 统,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 换,以维持生命和健康状态;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健康的机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病因素,患病的机 体内也存在有利于康复的因素,人的健康状态总是 相对的,并保持动态变化。

 

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整体观虽理论基础不 同,但在认识上具有统_性,均把人作为_个有机 的整体,人是护理的研究与服务对象。蒙医关于整 体观念护理理论的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把人视为_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5 个方面来考虑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是 完全一致的。

 

在从事蒙医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 应将西医与蒙医整体护理观融会贯通,实施具有蒙 医特色的整体护理。

 

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比较

 

蒙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在护理的方法上既有差 异又有统一。

 

2.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差异 2.1.1蒙医护理的辩证施护辨证施护是蒙医护 理的基本特点,是蒙医学对疾病的_种特殊的研究 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望、触、问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H (以“六基症”理论及 “寒热”理论对疾病进行性质的判定,以“脏腑”理 论对病位进行判断H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施护的特点是证同护亦同、证 异护亦异,即同证同护、异证异护,说到底,中医护 理是“护证”。

 

2.1.2西医护理的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一种系 统而科学地安排护理活动的工作方法,包括通过全 面评估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 各方面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计划,评价 护理效果,从而使服务对象得到完整的、适应的个 体需要的护理。西医护理的原则是辨病施护。即 根据不同疾病给予不同护理。其特点是病同护亦 同、病异护亦异,即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科专护、 专病专护,说到底,西医护理是‘‘护病”。

 

2.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统一性

 

蒙医通过全面收集资料进行辩证,蒙医护理三 诊法(望、问、触)增加了收集资料的内容。护理程 序的第_步是通过观察、交谈、护理体格检查、阅读 收集病人的资料,其中体格检查的方法为视、触、 叩、听,如果能结合蒙医三诊方法就会使资料收集 的更加全面客观。

 

3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护理内容

 

3.1饮食护理

 

食物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健康 与疾病恢复有着重要作用。饮食疗法是蒙医传统 治疗疾病的方法之蒙医学认为饮食与药物同 源,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性能,具有治疗和补 体的作用0。结合病人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等 因素调节饮食的性、味、量是蒙医饮食护理的特点。 西医对饮食的分类包括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和试验 饮食,各种饮食都有自己的禁忌症,根据疾病的特 点采用不同的饮食,如甲亢病人采用高热量的饮 食等。

 

3.2起居护理

 

蒙医起居护理是指通过进行身、语、意三业护 理,调节机体三根七素,促进健康、防病治病的护理 方法。身业指坐、卧、行等身体所有活动,语业指说 话、唱歌、呼喊等是语言活动,意业指喜、怒、哀、乐、 悲、恐、思、惊等心理活动。这些日常行为活动不当 会使体内三根七素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蒙医 护理非常注重身、语、意护理。因此蒙医护理根据 病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病因、病性、病位合 理调整身、语、意三业护理。西医护理比较重视环 境护理、晨晚间护理、休息与活动等基础的日常生 活护理,同时也强调心理护理,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强调对病人的安慰、鼓励及保护性医疗等。

 

3.3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是指利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症 状、预防疾病、协助诊断以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为目的的护理方法。蒙药药性分为重、油、寒、钝、 轻、糙、热、锐8种,药力指寒热性、温热性、凉寒性。 药味有单味和复合味两类,单味即甘、酸、咸、苦、 辛、涩六味。_种药具有两种以上味为复合味。六 味各有其性质及功效。蒙药大多为生药,且以散剂 为主。蒙医实施用药护理的特点是根据药味、药 效、药性,结合病人病情不同途径给药。西医用药 护理是指在了解药物性能基础上,掌握服药的注意 事项。如抗生素应准时服药,保证有效的血药浓 度;磺胺类药服药后要多饮水,防止出现尿结晶;强心甙类药物要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防止中毒等。

 

3.4护理技术

 

蒙医和西医护理技术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 操作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蒙医传统疗术法包 括放血疗法、灸疗法、针刺疗法、敷疗、浸浴疗、按摩 疗、油疗、导泻疗、催吐疗、鼻药疗法、灌肠疗法、拔 罐疗法等十余种。蒙医护理技术主要体现在操作 的术前、术中和术后过程中。如灸疗,在操作前要 明确灸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用物准备,选择 好灸疗部位;在灸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状态,掌 握灸疗程度;在术后喝热饮,24h内禁忌凉性饮食, 忌剧烈运动,做好灸疗部位的清洁工作,预防感染。 西医护理强调的是在无菌观念的指导下的技术操 作,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导尿等。在临床护理中 将蒙医传统疗术与西医护理技术操作有机结合,提 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产后或手术后尿 储留的病人,传统采用的导尿术,不仅增加病人的 痛苦而且很易引发感染,而采用针刺或艾灸等方 法,促使病人自行排尿,这种蒙医与西医结合的操 作,不仅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以加速病人的康 复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既有 差异又有统蒙医护理需要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 理论,继承与发扬蒙医特色,形成科学有效的护理体系。

西医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中医护理 量化; 管理; 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5-02

中医护理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在区别于西医护理同时,取长补短,正向着具有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的方向发展。我们医护工作者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 在做好基础护理同时,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我院是一所中西医结合偏重于中医的综合性医院。我们通过近几年来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护理现状分析

1.1 中医护理的优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已经有数千年临床经验积累。早在远古时代就提“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同近代西医相似(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中医护理以中医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将中国传统哲学融入医学中,如,阴阳理论,五行学说。中医脏腑脏腑经络、元气、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临床实践中,对患者采用八纲辨证,整体调理。辨证施治是护理实施的方法,这与中医诊病的思路不谋而合。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是同样三因制宜的护理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很容易考虑到个体差异性。

1.2 中医临床护理现状

1.2.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随着中医护理的不断发展,人们健康意识越来越强,护理服务的范围也不断延伸, 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均与临床需求不相匹配, 中医医护理队伍远

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现中医医院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 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不足, 在护理实践中中医知识匮乏,直接影响着中医护理质量。

1.2.2 临床中医护理流于形式

中医护理已经走过多年,虽已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辨证施护理论体系, 临床推广受到限制。即使开展也往往会遇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因中医基础知识枯燥、证候难辨, 辨证结果因人而异,很难完全相似,难以量化; 实际工作中,护理措施中很多操作不符合护理操作规程;中医医院在护理管理继续使用传统陈旧的护理管理制度,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 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文书的记录停留在望、闻、问、切的记录上,缺少的辨证施护内容的记录[1]。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影响护理工作效率提高。

1.2.3中医护理整体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目前在中医院中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很多指标缺少量化,导致中医护理无法顺畅实施,体质管理有待优化[2]。中西医理论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理论, 临床上容易出现中西混杂,这样又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不利于工作管理。

2 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

2.1 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我院高度重视医务人员中医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以环境形象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作为载体, 强化医务人员仁爱、诚信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和运用中医药服务病人的意识, 也让病人更加认可中医、接受中医。如兴建了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病房、走廊、诊室等处悬挂了几十余幅历代名医画像、名言、名句和中医药图谱等, 使职工及病人随时随地都能领略到中医药文化在做人、治病、养生等方面的金玉良言, 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2.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要推进中医护理的发展, 必须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能力和质量[3]。我院结合实际制定了3年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育。每年制定中医护理培训计划,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培训内容、学时和培养目标。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 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采取强化培训, 规范操作, 反复练习,统一考核, 达到人人过关。制定多种考核、激励政策, 如按相应技术职称要求, 定期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考核, 结果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评优评先挂钩; 开通视频视教网络系统; 在职护理人员参加中医本科、大专学习取得学历,医院给予一定奖励, 使全院西医人员用3年~ 5年的时间接受系统的中医教育。通过学习,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有效促进了辨证施护的开展和中医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的应用, 为临床中医护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临床中医护理实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护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再是单纯的证,如果传统的辨证施护直接用来进行护理实践, 有收集资料不全、评估不到位的可能,因此我们将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相结合, 进行创新性继承[4]。以现代护理程序为指导,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 把护理程序中医化, 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体现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改变护理工作模式, 实行护士与医师一对一管理病人的责任制模式。责任护士运用四诊方法收集护理资料、评估病人, 与医生一同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进行辨证, 根据辨证的证型结果, 提出护理诊断,以中医护理常规为依据, 制定以中医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 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三因制宜原则给以不同的健康指导,教会患者自我养生,如利用中医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太极拳、易经等进行身心运作调理, 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已患病的病人根据病症给予饮食指导、推拿、敷贴、熏洗等护理, 以预防疾病发展变化。这一模式使传统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程序有机结合,既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护理, 也激发了护士利用中医方法护理病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

2.4 中医护理质量控制

我院建立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和《护理工作奖惩制度》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工作的标准,尽量量化管理,建立医院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定期讨论制定新规章[5]。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统一管理,多级责任制。 将辨证施护覆盖率,中医护理技术治疗参与率作为考核指标, 加大开展中医护理的激励机制,对影响中医护理开展的因素进行协调,定期做好信息总结、反馈。每年召开中医护理经验交流会,交流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体会, 探讨运用技巧, 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质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

3 讨论

我院虽然在中医护理管理模式中做了些许实践, 但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医护理有着自己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重视自然疗法的潮流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信不久将来定能做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华,魏红. 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 32(2): 105.

[2] 李绵利, 陈锦秀, 葛莉,等.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提高护理教育质量 [J]. 全科护理,2010,8(3B): 742~743.

[3] 马勤.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技术的思路和方法[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4): 656.

西医护理论文篇5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笔者在整理研究湘西民族医药论文、专著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在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上指出以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保护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突出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是保持民族医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认为将民族药物资源合理开发、实行产业化发展是弘扬民族医药的有力措施,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 湘西;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01-03

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为主,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其聚居区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文化近三十年来研究者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族医药和中医药都属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目前湘西民族医药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困境,因此加强对这些民族医药文化的研究,制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尤为重要。

1湘西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色

1?1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以口承文化为主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史,从历史资料来看,他们都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民族医药文化主要靠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等流传下来。苗族医药经历了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三个时期的发展,以古歌或神话的形式得以保存[1]。湘西苗族有祭祀神农的习俗,而神农曾“尝百草”,是药物的创始神。湘西苗族称自己的祖先为剖尤或绞黎够尤,其实即传说中的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2],蚩尤与黄帝部落大战失败后,九黎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中游,形成了三苗国。苗族历史上“蚩尤传神药”的故事一代代传了下来。湘黔边区的苗族人民至今还有一首流行的歌谣讲“药王”采药和治病的故事。湘西土家族也有悠久的医药文化,土家人民秦汉时期就定居此地,深受巴楚文化和荆蛮文化影响,有关医药的民间故事也很多,如药王菩萨为民治病,乘白虎升天成佛;药王发现茶叶的解毒功效;英雄卵雨射下十个太阳,其中一个太阳落下成为温泉,土家人可以洗浴祛病等。 湘西侗族则有古歌《玛麻妹与贯贡》,讲的是孝子贯贡遇到仙医玛麻妹治病救母的故事。玛麻妹是侗族的女性神医,这个传说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3]。湘西各少数民族的先民在与自然、疾病斗争的几千年中,积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经验,发现了医药知识,虽带有原始色彩,但是作为早期医药文化弥足珍贵。

1?2湘西民族医药文化具有朴素的自然科学性质湘西各民族的医药文化早在三千年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出现,后来由于地域关系,山区险阻,与世隔绝,各民族医药文化独自发展,保留了早期的朴素自然科学特点。土家族医药学具有“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发展出土家特色的“三元学说”。土家医认为天、地、人共同构成自然界,并用天地人或天地水三元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如人体上元为天统领心神,中元为地统领脾胃,下元为水统领肾。气、血、精三大物质促成生命活动的正常。 苗医也有“三界”学说,用自然界中树、土、水三者关系说明人体功能和相互关系。头颈部为树界,胸腹部为土界,下腹部为水界。分别主心智、营养和生殖[4]。湘西侗族民间流行的医书《医家垒》,记载侗族医学有“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理论,天与气生人,水与土养人,气多气少人都会生病,五位一体理论将病因、病理、药物性味等理论联系为一个整体。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都带有秦汉早期医药文化的特点,即用自然界的天地水土等自然物质、自然界的层次来类比解释人体,这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一样,是中国上古医药文化遗存的特点。

1?3湘西各民族医药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中,湘西各民族医药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如土家族以三元学说为指导,认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气血精的失调、异常是疾病的基本原因,诊病方法上土家医发展出了“看、问、听、脉、摸”五诊法,治疗学上有“七法”、“八则”,特别是外治法上“五术一体”,“刀、针、水、火、药”综合治疗[5]。湘西侗族医生有看、摸、划、算诊断方法,包括观面色、看异常部位形色、辨指纹、摸脉、摸皮肤、摸筋骨、阴阳推算、画字驱邪等,治病方法有推捏法、熨烫法、针刺法、拔罐法、熏蒸法、烘烤法等[6]。湘西苗医创立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学说,最早研究苗族医药的欧志安先生提出了苗族医学的“英养学说”、“斩茄学说”、“萎雄学说”、“生恩学说”四大系统,苗医的外治法有放血疗法、生姜疗法、气角疗法、化水疗法等二十多种[7]。

1?4湘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尽管有现代医药,但是湘西的民族医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医疗作用。民族医生多亲自上山采药,或用井底泥、茶枯、京墨、灶心土、烟矢、黄泥等生活常见物治病,治疗费用便宜,方法简单,但是治疗效果却很显著。根据笔者课题组湘西学生工作者对家乡21个民族县乡地区的问卷调查,老百姓对民族医药有广泛的了解和应用,腹泻、感冒、跌打损伤等病痛都会服用一定的草药和采用刮痧、熨烫等民族医疗法。侗族医药在骨折损伤方面有独特疗效,苗族医药在解毒、克毒方面独树一格,土家医药封刀接骨疗法,服侍护理技术卓有成效。至今民族医药在湘西百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5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具有“神药两解”“巫医一家”等巫术色彩由于地处古代的荆楚和巴蛮之地,湘西民族深受楚巫文化影响,各民族医药都带有宗教色彩,巫术特色浓厚。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医药都有“神药两解”、巫医不分的特点。土家族有“梯玛”文化,梯玛即巫师,集占卜、算命、祭祀、治病于一身。土家族的“梯玛神歌”中有大量的医药文化内容。如生病要驱邪、驱瘟,消除瘟疫要去除风、寒、湿、火四种邪气,梯玛祭鬼可以消灾祛疾等[8]。 侗族“巫傩医学”有送鬼法、招魂法、驱邪法、祈福法等,以精神疗法结合药物疗法,加上按摩推拿,起到“神药两解”的作用。

1?6湘西民族医药文化有一定保守性目前湘西各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老一辈民族医固守传统习惯,医药技术传男不传女,彼此学习交流少。新一代年轻人宁愿学习西医、中医理论,不愿意继承民族医术。这与民族医药文化的保守性有一定关系。在课题组访谈调查的民族医中,愿意将自己的医术心得进行交流的几乎没有。近年得益于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专家的努力,《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土家医方剂学》《苗家实用药方》《苗家养生秘录》《湘西土家族医药调查与临床研究》等民族医药专著出版,为保存、研究湘西民族医药做出了卓越贡献。

2湘西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策略设想

2?1以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保护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随着老一辈民族医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保存好民族医药文化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湘西民族医药以口承传播为主,文字文献少,不像藏医、蒙医、壮医那样有传世的典籍文献,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正在整理、重建之中,因此湘西民族医药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完整、完善的理论体系,更谈不上规范化、标准化,做好保存工作才是确实可行的第一步。湘西民族医药相对于西方医学体系,甚至是中医医学体系来说,其文化性远远大于自然科学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非主流文化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方法来保护、研究、整理、解读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常用的方法。文化人类学运用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文化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意义[9]。人类学的优势在于客观对待被研究的文化,重视田野调查、实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深层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湘西民族医药的特色源于独特的民族文化,这是汉族文化和汉族医药难以解释的,如果从所谓实用、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民族医药,民族医药将很快失去立足之地。只有从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内涵意义入手梳理,才能完整保存。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湘西民族医药,才能摒除实用的功利观念,还原文化根脉,才能理解神秘的巫医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对湘西民族医药进行研究的专家还非常少,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方药搜集、民族医访谈资料整理等,从文化角度完整保存、解读民族医药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

2?2突出民族医药的优势特色是保持民族医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近年一些学者提出湘西民族医药保护也应该注意积极建立民族医院,重视民族医行医资格认证,将民族医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等措施。但是湘西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目前虽有学者研究整理,但是总体来说还只是初具雏形,体系的严整性构建远远不够。民族医的资格认定也不同于目前国内的医师资格认证,如何规范诊疗技术,如何进行疗效考核尚待研究。在主流医学的冲击下,民族医学要得以发展,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民族医药简便廉验,既有内治法,也有很多独特、有效的外治法,土家族、苗族、侗族医药在跌打损伤、骨折骨伤、虫蛇咬伤、中毒克毒,甚至是养生延寿方面都有优势和强项。因此,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扎根群众基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切身病痛才能让民族医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建立民族医院有难度的情况下,可以依附地方中医院建立民族特色诊疗科室,对确有绝技的民族医生可由地方扶持建立民族医特色诊所,并由卫生部门建立相应资格审查与考核制度。有了固定的行医场所,民族医才能专心弘扬民族医药,建立稳定的师徒相传培养模式。

2?3将民族药物资源合理开发,实行产业化发展是弘扬民族医药的有力措施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不仅要重视文化保存、民族医培养,药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产业化也势在必行。有学者提出建立武陵药物资源生态区的建议[10],认为武陵山区为“华中药库”,药用动植物有2000-4000种之多。湘西植被丰富,药用植物繁盛,延龄草、灵芝、七叶一枝花、杜仲、八角莲等珍贵药物可大力开展规模化生态种植,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民族医药不仅要种植产业化,药物推广也需产业化,因此民族医药应加强与医药研究部门的合作,开展民族药物有效成分或验方方剂的科学研究,并积极转化科研成果。湘西民族地区也是长寿老人聚居的地方,如麻阳苗族自治县就是著名的长寿县,可以利用民族医药资源打造养生产业、长寿旅游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融药物种植、养生药膳、长寿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药植园。这样才能扩大民族医药的影响力。

2?4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湘西民族医以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为主,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现有民族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民族医药理论缺乏自觉的整理提高意识。只有建立合理的民族医培养、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医药与中医药都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似的发展历史,都以朴素的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方药使用上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因此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可以选送部分民族医到中医院校短期进修,加强理论修养,增强科学意识,适当与现代医学研究接轨,更好地传承民族医药文化。中医院校也可以开设民族医药的选修课,提高湘西民族地区学生对民族医药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民族医药接班人。民族医的培养和管理规范化必须在民族医整体素质提高、民族医药体系基本建立、突出民族专科优势的基础上施行,同时需要民族医疗科室、民族医疗诊所制度的完善,目前可能尚需时日,但这一步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湘西民族医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众多科研单位,成立了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专业委员会,怀化、通道、麻阳、芷江等地都成立了民族民间医药学会,涌现了一批民族医药研究专家。但是目前民族医药的发展还没有走出低谷,急需加大在文化、资源、制度等方面的保护和建设。湘西民族医药不仅是湖湘医学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植根民间的医药宝库,值得有识之士积极努力,将其妥善保护、传承,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田华咏.略论中国苗医特征及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8(9):2.

[2]田华咏.从苗族原始神话探寻远古苗族医药文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0):127.

[3]田华咏,田兰.侗族医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7(7):8.

[4]杜江,胡成刚,赵俊华,等.苗医“三界”学说探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3(3):8.

[5]邓星煌,萧成纹,刘逢吉,等.湖南世居少数民族医药宝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5.

[6]萧成纹.论侗医诊疗技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65):328.

[7]田华咏.苗族医药研究20年评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2):67.

[8]田华咏.“梯玛神歌”中的土家族医药文化解读[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6(6):10.

[9]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

西医护理论文篇6

 

我院心身医学中心自成立以来,对病区的护理工作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各相关科室积极配合下,初步建立了一套“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并在病区护理工作中进行了深入实践,特进行探讨:

 

1、建立理念

 

心身医学理论虽由西方首次提出,但中医学在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对心身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中医认为,人是以心为主,五脏为辅形成的有机体,如“心身合一”、“天人合一”“脏腑相关”“阴阳五行”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提及,又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讲: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通过“八纲辨证”及“六经论治”更进一步的阐述了中医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曾有多位心身医学专家表示,心身医学的发展可以从中医中寻找智慧。

 

我们借鉴国外对心身疾病患者整体护理模式并根据中医护理中“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1]的基本指导理念同本病区在西医护理中积累的广泛经验进行融汇贯通,建立“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康复病区,根据西医症状诊断及中医辨证的结果及患者的特质,对病员进行病情评估,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指导、药物及中医技术护理,预后随访等连续性的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

 

2、建立措施

 

2.1 思想准备

 

首先是分批次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动员、培训、学习,使大家真正了解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内涵和实质。

 

2.2 人员准备

 

2.2.1 护士包床到人,实施整体护理,对分管的病员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2.2.2 根据本科室护理人员的性格、爱好、职称、年龄制定人员配置比例,设立不同分工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小组,每组护理人员负责对各组分管的病员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进行整体护理。

 

2.2.3 具体工作中,我们将护理人员分为4个专业小组:①心理疏导组:通过分析辨识疾病的不同症候,给病员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患者情绪;②中医治疗组:根据病员病情的需要,给病员提供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常规治疗;③养生康复组:根据病员病情及康复情况,指导病员健康饮食及指导病员进行床边养生运动;④健康教育组:给病员提供具体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宣教,并发放本科室制作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健康教育材料及出院后随访健康指导。

 

2.2.4 根据上述不同的专业分组,我们针对各专业小组的特点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的培训,并定期邀请心理学、中医学、康复学方面的专家对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咨询、中医养生、中医刮痧拔罐等专业技能指导,同时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及定期派送人员参加中西医理论学习班,并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的三基三严考核。

 

2.3 具体措施

 

2.3.1 规章制度

 

根据病区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护士行为规范、模式病区考核标准、护理评分表及住院病员满意度调查表。

 

2.3.2 入院评估

 

每一位患者入院后需要填写‘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及‘SCL-90健康状况自查表’,我们通过患者的填表内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符合患者康复情况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计划。

 

2.3.3 心理疏导

 

中医护理称为情志护理,中医情志中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黄帝内经》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对以情绪为主要病症的心身疾病患者,如抑郁,精神分裂、神经性紧张等,我们根据不同病症,采用中医五志相胜、移情易性、清心静养及哲理养心等方法,并结合心理护理与病员进行交流沟通、心理疏导,并通过量表定期评估病员的康复情况,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再制定心理疏导计划。

 

2.3.4 中医治疗

 

大量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于心身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我们将中医技术如中医保健按摩、刮痧、足浴、拔罐等纳入到常规的护理治疗中,如对于腰背痛、神经性厌食及呕吐、睡眠障碍等心身疾病,通过中医按摩穴位及拔罐等可以很好的促进患者康复。我们根据入院时评估的患者病情,将所学到的中医治疗技术应用到合适的患者,并长期请中医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病房指导治疗及教学,既操作方便、安全实用,又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形成一套独特的科室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模式。

 

2.3.5 养生康复

 

养生是中医保健及中医护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养生康复活动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情志稳定及身体的康复。在西医中也同样鼓励病员在住院期间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以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疾病。我们在详细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后,由专人对患者进行养生指导,如制定计划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的柔和活动,同时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电解质、水等营养物质的代谢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求达到增强患者体质,促进康复的目的。

 

2.3.6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中医中又称为“治未病”,《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及治未病理论,主要指用预防和治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我们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同西医健康教育理论结合,对病员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生活制定有计划、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让病员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主动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并派专人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3、效果

 

通过建立“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病区,我们转变了以往以治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把病员的生物、生理、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视为统一整体,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给病人提供中医治疗及健康教育,从根本解决他们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在连续两年的满意度调查中,我病区由未实行模式化建设前的95%上升到99%。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病区建立后,大大调动了病区护理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护理人员被动和从属的工作地位,我们边学边建设,努力寻找自身不足,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通过团队协作、明确分工,人人管床、人人参与治疗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使每一位病员都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精细护理,并使护理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综合医院实力评估中不可缺少的指标,虽然在心身医学病区建立“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模式”仍然在探索实践阶段,笔者认为将中医保健知识及康复技术同西医的治疗相结合,对心身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更具针对性,也符合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整体护理将会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护理学科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实践经验。

西医护理论文篇7

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2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和治疗方法,并选取同期入院的28例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临床观察3个月时判断效果。

结果:28例患者治愈9例,显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34-0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的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首先侵及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该病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可导致患肢的缺血溃疡或坏疽,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痛苦,并且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巨大挑战。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够通过改善血液粘稠度、雌激素、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等提高治愈率[1],而结合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疗程[2],为此,本研究对2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选取2012年7月-2013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2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入院的28例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有长期吸烟史,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3岁,两组患者年龄、吸烟史、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与扩血管药物和高压氧舱治疗等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予以以下治疗:①阴寒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以阳和汤加减;②血瘀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予血府逐瘀汤治疗;③湿热型或热毒型:予四妙永安汤加减;④气血两亏型:补气养血辅以活血化瘀,予固步汤加减。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患肢清洁、换药、防寒、保暖及适当的功能锻炼等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以下护理措施:

合理膳食:依据患者不同的中医症型给予相应的膳食指导,如阴寒型宜进食山药、羊肉等具有温热滋补作用的食物,忌生冷寒凉食物;血瘀型宜热食生姜、莲藕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忌食收敛涩味之食;湿热型宜食苦瓜、绿豆、梨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忌辛辣;气血两亏型宜食牛肉、鸡蛋、鸡汤等有滋补作用之食。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耐心解答患者对病情和治疗的疑问,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正向的面对疾病的态度,缓解其因病情的迁延反复所产生的精神压力,鼓励其进行自主的功能锻炼,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治愈疾病的信心。

患肢局部护理: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局部的血液循环,包括局部的按摩、针灸、艾灸以及中药外敷、熏洗等措施。

1.3评价指标。以治愈、显效和无效三个级别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判定标准如下:患肢的感觉异常、疼痛、溃疡等症状完全消失判定为治愈,上述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判定为显效,上述症状表现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行×列表X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吸烟、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导致其发病[3],单纯西医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众多学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2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研究也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对中医药在提高该病疗效方面所起的作用予以重视,并在实践中探索中西医最有效的结合,同时应认识到护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采取综合的治疗护理措施,以解除患者痛苦,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效普,薛景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及相关指标的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3.25(2):47-51

[2]郭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1064-1065

西医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产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法律促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63

中医药根植传统文化,凝练生活经验,自成体系,自我融通,绵延千载而流传至今。中医的治疗理念和诊疗方法凝聚着无数历代中医从业者的经验智慧,作为一种实践理性而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操作规程,具有一定的民族医学独特性和西方医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正因为此,在西方医学主导话语权的时代,中医药面临失语状态,在传统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医药,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特别是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手段受到很多质疑,发展前景晦暗不明。为保护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医药产业,使传统中医药和当代医学诊疗体系、科学手段相结合,提升中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和中医诊疗流程的科学化,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

1 强化政府部门的法律职责

应当充分重视发掘和整理传统中医药,针对有价值的中药资源和中医诊疗手段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医药是生活经验的结晶,很多中医药并没有进入典籍,而是通过家族传递和经验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在传统社会,这一流传方式具有可持续性,但在现代社会,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导致家族传递面临断层,这一传承模式逐渐失去优势。但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个体职责,而是具有制度的正外部性,政府应当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认真发掘和整理散布的中医药知识,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强化保护,避免传承过程中的断代。同时,政府应该采取包括资金投入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传统中医药的复兴,使濒临失传或推广不够的中医药在医疗体系中复活,在服务公众健康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比如,针对有价值的中医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目,给予代表性传承人必要的资金支持;除了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政府也应该搭建平台,设立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向大众普及和传播相关知识,帮助其在新闻媒体等平台上广泛宣传,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名中医工程”,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由政府予以奖励和扶持;政府应当组织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诊疗活动,通过诊疗活动扩大其现实影响;对有效推广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税费减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渠道,使其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有效对接,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中医药的医学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化;鼓励相关企业和代表性中医药传承人开展合作,促进中药生产的批量化和流程化,造福更多民众,并保护相关传承人的物质利益;对在中医药促进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制度激励,以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中医药事业中来,推进中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2 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医药的长远发展中,应当构建完备的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传统中医药大多数以家族方式进行传承,过于注重保密性,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比较薄弱。如果以现代法律体系予以考量,很多保护方式还停在商业秘密保护模式阶段。这种保护模式可以确保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但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理念,也违背了医学发展的规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完善规则,强化对中医药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商标、专利等法律框架下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既要保护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和法律权益,也要促进医学服务大众健康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医疗手段的持续更新和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医药不是一些简单的中药制品和诊疗手段,它更是一整套理论体系和经验法则,因此,对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着眼于中医药的整体发展,从材料萃取到研制方法,从炮制流程到成品效验,从医方医术到诊疗手段,应当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从目前的法律理论看,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比较欠缺,不能服务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状况。从法律体系看,我们国家关于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不完备,相比很多国家,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泰国很早就颁布了《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法》,并成立了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和促进委员会,制定了“草药保护计划”;巴拿马实施了《特别知识产权法》。这些法规法规有效促进了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经过修改之后,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与《TRIPS协议》相一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这个法律体系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没有有效对接,所以,应当结合中医药的特点,使知识产权中的相关理论和制度能够服务于中医药的发展。比如,在专利制度中,可以根据中医药炮制方法和诊疗手段的独特性,将中医药的理论融入到专利所要求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医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使中医理论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整合中医药方面的理论人员、专家名医、法律学者等诸多领域人才,共同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攻关,使传统中医药与知识产权理论有机融合,与知识产权法律完美对接。

3 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

中医药的科学化一直饱受诟病,针对这一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当根据制定中医药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战略,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接受现代科学方法的检验,提高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传统中医药之所以遭受质疑,主要原因是其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依赖经验支撑,这些经验总结很多未经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即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未经检验,而难以确立其法律地位,这也是《中医药法》迟迟不能出台和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典籍和民间社会,有很多未经检验的中医药科学知识,只要通过科学检验,一定可以发掘出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医药产品和诊疗方法。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就是从传统中医药典籍中发掘出来的,只不过她不仅仅是简单发掘,更是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科技手段加以验证,证明了某些中医药在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科学性。所以,为提升中医药的科学化水平,应当广泛搜集整理中医病例,并展开科学研究。在整理分析大模中医中药病例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予以效验。

我国在中医药科学化方面的工作相比西方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他们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工业流程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药品在全世界销售,比如,人参蜂王浆在美国被抢先申请专利,1989年日韩国人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牛黄清心丸的改进剂型牛黄清心口服液制备方法专利申请,与中国展开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争夺,严重挤压了我国中医药的生存空间,而我国生产的中医药,由于缺少西方国家所要求的科学标准,只有极少数能在国际市场销售,这一切都源于我国中医药生产中缺失科学性。

o论从中医药保护的角度,还是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角度,政府都应当树立战略意识,推进中医药的科学化进程。不仅仅局限于整理医学典籍和发掘诊疗方法,更要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等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典籍记载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同时,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这对于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国务院在2016年2月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细化这一战略纲要中的相关内容,会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4 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

利用中医药在国际社会逐渐得到承认的契机,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合作。从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态度来看,他们有一个从拒斥到接受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中医药的经验导向违背西方医学的理念而被这些国家排斥,但随着某些中医药经过科学方法的验证,证明了其有效性,西方国家也逐步改变了对中医药的刻板印象。比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已正式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欧盟部分地区和美国得克萨斯州,针灸已被纳入医疗保险。由于西医的局限性,美国也在一些慢性病、老年病等领域尝试实施中医疗法。1992年,美国国会授权批准成立国立卫生研究院“非常规医学办公室”,拨款200万美元研究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六大类非常规疗法。2000年8月,美国FDA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标志着美国政府已正式以有别于化学药品的方法来管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植物药品。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第52次委员会上通过的《西太区发展传统医药战略计划》,对我国中医药更广泛被接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局面下,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俄罗斯、马耳他两个国家与我国卫生合作项目中,2/3项目是中医药内容。

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紧迫性,这一工作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公众卫生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发展传统中医药事业,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和全民医疗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从传承民族文化的宏观角度和完善医疗体制的微观角度,正确对待传统中医药,通过法律手段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最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审议稿规定了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中医药发展逐步走上法律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华敏等.从泰国传统医药立法探讨我国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

[2]廖海金.中药专利保护迫在眉睫[N].经济日报,2015-11-6.

西医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涉外护理 专业医护英语 国际化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21-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类人才、各类技术的“走出去”络绎不绝。而英语作为现代社会的国际化标准语言,无疑是人才国际化必备的工具之一。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英语教育,许多专业都开设有英语课程,涉外护理专业也不例外。但调查表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大都是难度不大的公共英语,有些高职院校甚至使用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的英语教材。这无疑达不到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没有新意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大,久而久之则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

专业医护英语,专业,针对性强,掌握专业医护英语对学生未来从业帮助较大,因此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医护英语十分有必要。

一、涉外护理专业医护英语优点

涉外护理专业是应市场需求而新增的一门专业。传统的护理专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也不如涉外护理专业实用性强。专业医护英语对医学类的各类名词都有细致的解释,对相关医学专业定义都用了西方的标准进行解释说明。另外,专业医护英语通常还包括西方国家前沿的医学及护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介绍,阐述了西方人的医学和护理观点,这能够与学生掌握的国内书本知识进行互补,让他们了解接触西方一些前沿性的观点和理论。有了护理知识专业的英语能力,毕业生日后将可在外资医院或者国外医院从业,这将大大提升就业档次以及增加经济收入。由此可见,专业医护英语的学习从综合角度矸治鍪侵匾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今天处于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闭门造车的年代已经逝去,各种新鲜的西方元素在中国屡见不鲜。这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步调逐渐加快,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教育、能源以及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这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遇,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台。2004年以后中国的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以一条虚拟的桥梁将我们与国外连接得更加紧密。我们的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国内外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差异等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匮乏状态,有些国家这方面人才甚至极度短缺,因此从其他国家输入护理专业人才是西方国家缓解人才需求的长久之计。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卫生部护士局的研究,由于美国人口的老龄化及医疗机构的改革而新增加的雇佣护士行业造成对护士需求持续增加,到2020年美国注册护士的短缺量将达到50万人。我们国家的涉外护理专业应势蓬勃发展。在西方国家从事护理工作待遇好,工作压力相比国内要小,工作环境也相比国内更为优越,所以许多专业能力强的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到国外从业。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了国外从业的这些优点而选择就读涉外护理专业,因此涉外护理专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都将热度不减,甚至有所攀升。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大步迈进走向国际,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多元化、世界性的元素在中国随处可见,已不再新鲜。国际化带来的机遇之一就是大量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的国际性医院及医药公司等涌入中国医疗市场,将中国的医疗水平事业提上了国际化的台阶。这些医疗机构提供高的薪资,优越的工作环境,灵活的工作时间,这对涉外护理学生无疑是很大的吸引。受经济条件等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跨出国门工作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国内的外资医疗机构从业。国内一流医院以及外资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等都对护理人才有大量需求,有专业的医护英语能力、能沟通、业务能力强都是进入这些机构工作的必备条件。

在中国国际化、全球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更加广阔,就业层次更加高,就业环境也更加优越。但是这一切的机遇都与个人专业能力呈正相关。学好专业医护英语,则提升了学生的一大硬件能力,为他们抓住机遇出国从业或者高端从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工作能力要求中,社会对英语能力的要求高度将只增不降。为了保持在未来世界的竞争力,为了广阔的就业面、就业机会和就业高度,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医护英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他们增强整体业务能力和素质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西医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