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保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07:55:59

教育环保论文

教育环保论文篇1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建筑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教师培训中,不仅接触了建筑类工种的教学大纲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的工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更使我们亲身感受在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是如何传授和灌输的。

(1)德国建筑技术职业教育是“三元制”(国家层面提的是“双元制”)

由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学徒工,职业学校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机构承担实践性教学,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周每学年逐渐减少,第一年有20周在这里学习,只有12周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企业是逐年增加教学周时间的,但这三年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基本都是12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三个学年,理论学习是基础。跨企业培训机构,不仅接收职业学校的学徒实践课教学,而且还承担了成人职业培训以及7~10年级中学生认知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职业学校没有实训基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在培训机构实施,如BIW培训机构承担砌筑工、筑路工、木工、外墙工等实训教学,这里有大型的实训车间,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且有大型的环保设备(除尘和排风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都是通过国家考试—师傅级别。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如沥青(对人体有害材料)检测试验,采用的是封闭试验设备,旁边有淋浴设施。试验结束如皮肤上沾有沥青工作人员不出实验室就可以清洗,这样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2)在职业教育法BBIG(国家层面)中明确规定建筑18个工种的学习范围

其中第4条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工种的考试要求,其中考试范围如砌筑工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还有经济和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知识范围内就有环境保护的考点。可见德国对环境保护不仅在法条中做出规定,而且要求参加部级别考试也是必考内容。

(3)教材中环境保护知识突出体现出来。

德国建筑类中职建筑类教育的教材,在前言后给出知识点的标识,在内容复述处再加以标识提示环保等相关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以及相关建筑行业人员,使用教材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环保知识,更是起到醒世的作用,可见德国环境保护理念的强化度很高。

(4)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

1)教学环境中环保场景设置。职业学校校园内和BIW培训机构场区内布置有专门的吸烟区,在教学场所设置分类垃圾箱。特别是我们参观的职业学校,教学楼、实训室处处窗明几净、物品堆放有序,在体育馆、木工实训车间采用天窗采光。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说教,更是有这样的校园情境。2)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环保理念的体现。我们进行砌筑工的工种实训,BIW培训机构不仅给我们发工装裤,而且有工装鞋(大头高腰皮鞋),要求着装进场。在车间内所有工具分组排放在工作台上,所用材料规整堆放,并且按人数计算出的用量,指导教师做专业指导,让我们在安全协议页上签字。在料斗中拌搅灰料,而不是在地面上;在清洗工具池下部设有接水箱,水经过沉淀,再排出室外。这样一方面不污染周围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指导教师在示范演示时,不时将落地的灰料清入料斗,在实训结束时,与大家一起清理现场,工完场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将教学内容中用到的常用知识,用翻页纸写好悬挂在教室,发给学员的讲义,就是简单PPT形式,没有过多的文字。老师真真切切以自己行为在进行环境保护,为保护生存环境尽心尽力。

2、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

教育环保论文篇2

关键词:资源;环境;爱护;保护;中小学;教育

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保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和紧迫任务。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对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约。上世纪90年代初,联会国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党和政府对资源与环境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生态治理等等的具体防治措施,投入巨资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们社会,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普遍提高,各行各业正在同志“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下加快落实,成效越来越显著。我国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当量已经从以往的0.6吨下降到0.3吨左右。作为中小学教育,在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美化校园、静化学习环境方面有显著成绩,但与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相比,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出“要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的响亮口号,让孩子们尽早加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中,从小实践保护人类、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其所以这么提,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让他们从小知道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产生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土地、水、矿产、粮食都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要素。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这些物质如土地、水、矿产是自然资源,地球上总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矿产资源方面的煤、石油;据有关专家预测,世界上的石油以现在的速度使用从现在起仅能再供人类使用30多年,煤仅能再供人类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现在油价煤价都涨的很高。尽管油价现在有回落,可是从长远看,价高是一个不变的趋势。现在人类正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开发新的动力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粮食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获的产品,它是可以年复一年收获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坏,如有害物质给予污染,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传导在土地上,使土壤结构中含有破坏庄稼生长的毒素,使庄稼或蔬菜不能生长,就不能生产粮食和蔬菜,或过度开垦土地严重沙化粮食种植要减产。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趋势,必然造成粮食短缺,形成饥饿,灾荒,威胁人类的生命。

二是让他们从小认识资源使用、环境变化状况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产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使国家富强挤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动力。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GDP增长迅速,2007年达到24.66万亿元(合325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国初期GDP增长了十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单位GDP消耗矿产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而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占全球GDP总量不到4%,而我国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钢材占27%,水泥占40%;环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CO2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国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国900千克,排放SO2,美国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国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气含有的悬浮颗粒物,按微克计算,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广州151,而美国洛杉矶1998年时只有52。单位GDP排放的废水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也披露,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当我们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时,产生许多危机的感觉,坐如针扎,一定产生科学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念头,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环境、爱护资源,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三是让他们从小克服浪费资源有损环境的小毛小病,养成良好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青少年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形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小学生,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有洗脸洗衣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时关开关,吃饭不注意珍惜饭食,随意扔掉剩余饭菜,走不多远也爱让大人驾车接送,不仅多排车辆废气,浪费汽油,还形成街道堵塞;也还存在有走在公园、农地不注意爱护庄稼、花草、树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厕所、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有打扫卫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点运送的情况,干净了自家门,影响了街道卫生、邻里卫生。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只要知道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产生了危机感后,都能自觉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宣传,能够引导家庭、社会,扩大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力量。这就如同《老外在帮我们清除心理垃圾》(《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载)的事例一样,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这则消息是说:美国老人,已退休的法学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黄石市,同武汉的环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捡拾垃圾,清理环境卫生,在他的带领下,黄石市随后有数百名志愿者也都积极地参加了环卫义务活动。同样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一幕。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还包括30多名儿童参加。我国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动,从而参加了该行列。

那么,怎样的办法才能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第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新闻媒体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经常开展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的活动,不仅使社会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教育,还使教育机关的学校老师、校长也受到教育,明确认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改革和充实中小学的有关教材教学内容,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列入教材教学之中,使之内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科学》中就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级的一些语数课本中利用编题、问题回答,适当编入有趣话题,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设一些章节,专讲资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节约使用途径等问题,引起兴趣,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三、加强培训工作,使各科教师懂得防止污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第四、修改小学生守则内容,充实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学生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条款。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粮食,不挑饭食等。

第五、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少先队队会活动、共青团组织生活会活动或班内讨论活动,联系实际想人类,畅谈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有组织的突击活动,清理一些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和景区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动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激发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志向,加强学习,长大成材!

参考资料

钟兆修:《理性看绿色GDP》(《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3日第三版)

教育环保论文篇3

园外观察活动是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环境丑与美的绝佳机会。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当老师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时,可以随机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身边的自然环境,知道怎样的自然环境是美的,怎样的自然环境是丑的;怎样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有利,怎样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有害。在春游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公园里观察大自然,抓住教育契机,如草坪不能践踏,花木不能攀摘,对小动物要爱护,果皮杂物应该扔进垃圾箱内,树与风的作用……老师还可以告诉他们,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是属于大家的,并要靠大家来爱护,同时这也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进行公共道德教育的好机会。更有意义的是。当您带孩子走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您就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播着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种子。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小班幼儿可以从热爱大自然开始进行环保教育,大班幼儿则可以引导其发现大自然中受到破坏的现象,针对某一事件或现象讨论、观察或寻找解决的方法。

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科学教育中,认识空气、声音、水、电、动物、纸、花、树等,可以结合进行减少污染、噪音,节约水、电、纸,保护珍稀动植物,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在数学活动中,把“分类”学具设计成环保图书。在语言活动中,把环境问题编成故事,让幼儿发挥,讨论解决问题。在美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保教育思想。如在教育幼儿绘画时,启发幼儿为所画的人物、动物添加一些山水、树木、花草、太阳、云彩等,设置一个好的环境,使之得到潜意识的教育,让幼儿动笔,画下心目中的美环境。通过外出参观、看录像、谈话、游戏、美工制作等有趣的活动,使幼儿知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孩子在大自然中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探究行为.这对丰富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无疑都是十分有利的。当孩子回到家中,常常愿意把印象中的优美环境画出来。这时,老师可将孩子的作品挂起来展示,让小伙伴们共赏。在此过程中,孩子对优美的环境的印象就更深了。并且在表现美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萌发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在律动“小鱼游”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和幼儿一起欣赏,随着柔美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小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地、快乐地悠游;随着音乐的回转低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模仿着小鱼在污水中痛苦得难以游动的神态。幼儿园教育多姿多彩,把环保教育寓于各科教育之中,其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是知、情、意、行各层次的渗透,是不同教材、不同教法的有机而灵活的渗透。

三、在多种游戏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爱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保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老师与幼儿一起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纸板、酸奶杯、碎布等废物让幼儿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减少垃圾、利用废物、节省材料的意义。此外,还可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安排各类游戏,使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建立环保意识。通过对幼儿的渗透教育,教师综合运用认知、语言、艺术、游戏等多种教育手段,灵活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的环保意识由空白到清晰,由清晰到进一步增强。幼儿懂得了粗浅的环保知识,有了最初步的环境道德观念,开始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育环保论文篇4

身临其境,感受现状,激发环保热情。幼儿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感染,当他们接触、发现与以往不同的社会经验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和愿望,同时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情感的支配,所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例如带领幼儿观察天气,感受雾霾带给大家的不便;带领幼儿观察汽车尾气,了解尾气排放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环境优美的小区,感受洁净的家园带给大家的温馨、舒适。结合以上社会体验,教师可鼓励幼儿认真思考、大胆设想解决这些现状的方法,激发幼儿的环保热情。

二、废物利用,用实际行动带动幼儿的环保行为

在日常教学和区角活动中,加大对废旧物品的利用,真正做到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带动幼儿的环保行为,感染幼儿的幼小心灵。矿泉水瓶、塑料奶瓶、蛋糕纸盘、卫生纸筒、一次性纸杯、鞋盒、药盒等等这些用完后被人们丢弃在垃圾桶里的物品,通过清洗、整理,进行分类装盒,再贴上名称标签,就成为孩子们感兴趣、易操作的区角材料。孩子们在操作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减少生活垃圾和如何回收利用废物,极大地增加了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三、丰富教育者的环保知识,促使环保教育的顺利实施

所以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环保知识及较高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科普纪录片、阅读环保知识刊物、开展科普竞赛等多种途径、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知识理论,才能积极投入并承担起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重任,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建立起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家园共育,让家长成为环境保护的推动者

教育者除了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对家长的环保教育,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长成为环境保护的推动者。首先,可通过家长学校、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家长的环保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为孩子做榜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破坏花草树木等,另外,可建议家长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享受,从而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家园共育在环保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重视,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五、积极推广,让环保教育面向全社会

教育环保论文篇5

1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有效地阻止人们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在这种大背景下,环境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系统中必要开展的主题教育,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被动学习能力比较强,都是靠身边的环境耳濡目染地学习,[1]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更有助于人们形成环保意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代的小学生都进行了良好的环境教育,并借此形成了环保意识,在他们步入社会时就会自觉的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在这种保持的过程中,就更容易进行环境问题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关乎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是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石。

2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2.1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影响

虽然我国早已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观念,并开始实行,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广大的教师和家长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了,在他们心中考试分数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许多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核任课教师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求他们能够考高分就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环保意识等素养根本不作要求。然而,大多数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自己根本不过问。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小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家长给的课业压力,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2 教育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比较淡薄

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得不够,所以在他们工作中环境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没有。然而,小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如果教师根本没有环境教育意识,小学生也根本形成不了环保意识。

其次,几乎所有小学的语文试卷题目中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环境的,并且教师在任课过程中,所教学的内容也是偏向试卷所呈现的重点。因此,如果学校的语文试卷不涉及环境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就不会去重视环境教育。

2.3 小学的语文教师关于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关于环境教育最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即让小学生在得到环境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但是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还是重理论轻实际地对环境教育进行教学,这样单一的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学习兴趣,从而就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方面的素养。

2.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题材很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题材大部分都是关于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环境保护类的题材很少,这就体现出教育人员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过程中,也不怎么重视环境教育。同时,就算是仅有的环保类的题材,教师也不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就是形式上的讲给小学生们听,而这样根本不能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针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环境教育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教育人员与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知

教育人员与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对于学生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才是重中之重,一个只会考试得高分的“考试机器”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和贡献的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的安全,并且在未来社会也会逐渐地淘汰“考试机器”,而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在教育人员和家长的正确思想引导下,小学生的素养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为其茁壮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增强教育人员的环境教育意识

教师的教学作为学生得到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够有良好的环境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向学生不由自主的渗透,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对教师进行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是可以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培训大体上分为在职培训和职前培训这两种,在职培训就是教师在空余时间,去参加关于环境教育的培训班;职前培训就是教师在师范学校当学生时,积极地参加学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除了培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环境教育意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请教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3.3 加强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践

环境教育注定是一个注重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育,所以要着手于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学以致用。实践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为小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学到的有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在小学生的意识中铭记,并在以后所遇到环境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或处理问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了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后,应该主动的参见实践活动,[2]而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来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4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制时,适当增加关于环保的题材

在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编制时,可以适当地增加环境保护类的篇数,但编排的知识既要保证符合逻辑,又要满足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例如,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应该适当的多添加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基本概念,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年级的教材中应适当地添加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进行思考,在考虑的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而促使学习环保知识更有效率。

教育环保论文篇6

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早在世纪之交,我国环保形势已日趋严峻,基于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200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要求高校要重视环境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环保知识。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课程或讲座,加强现有环境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上水平,在全国高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绿色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学校能够向全校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信息、设备和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社会机构还是政府安排的制度,无疑都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教育机构。

1.1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现实需求性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大学生对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存在崇洋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念。而且大学生的生态知识与其行为脱节,保护环境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例如:随手扔垃圾,破坏花草树木,浪费水、电,乱扔饭菜,毁坏公共设施以及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与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相差甚远,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业性生态环境教育,但却忽视了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普遍存在着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这使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生态文明道德素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生态文明,广大学生缺乏认识、观念淡漠,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行为时有失范,缺乏自我约束,责任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来,广泛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为我国生态教育活动注入新的力量。

1.2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的一部分,是高校的基础资源,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也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或重要平台。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不够深入等。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机制、对策应用到高校馆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馆积极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书展览;举行书画、摄影、征文演讲、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比赛;培训图书馆员,成立生态信息中心,建立生态网站、生态电子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馆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良好的高校馆内外生态环境,势必有利于缓解高校馆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从而体现高校馆的生态文化个性,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高校馆的可持续发展。

1.3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体现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2年,教育部)的规定,“高校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图书馆等基本建设,以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作为落实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可见,高校馆是高校教育体系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的部分教育职能。多年来,教育部门始终是我国环境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1996年国家教委与环保局、宣传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2011年教育部与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说,高校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中担负重要责任。2015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共70条,在总则第九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责任,并且将学校环保教育置于环境保护的特殊重要地位。与1989年的环保法第五条(即“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比显然更加直接、明确,因此,高校有责任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高校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发挥作用,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生态教育的优势

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中心、知识宝库,师生进行学习、学术研究活动和施教的重要场所,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信息、辅助教育中心。

(1)高校馆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能及地位等决定了其开展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终身性、实践性、公益性等特点,它的服务宗旨是以保障师生平等获取信息为目的,从获得知识、获得信息的角度来维持社会公信力,先天决定高校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专业性,符合建立普及型、长效性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目标要求。

(2)高校馆在生态传播方面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资源优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高校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这为生态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②技术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馆的情况不断改善,大量的先进设备在高校馆得以应用,保证了在环保知识传播中技术的先进性,这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③人员优势。高校馆具有高素质、经验丰富的馆员,具备环保知识传播的人力资源优势。④高校馆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的可靠性,同时文化知识传播的无偿性也使高校馆的服务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吸引力。高校馆环境教育是学校课堂环境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更是提高和升华,可优化课堂生态教育的外部环境,弥补既往环境教育的缺失。这些优势足以使高校馆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与课堂生态教育相得益彰。

2高校图书馆生态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结合植树节、水日、气象日、动物日、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讲座、论坛、演讲、绘画、征文等形式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绿风化雨桃李芬芳”:美国学者捐赠的生态文学书陈列在学校图书馆,供学生借阅研读,“回收电子垃圾,为环保做贡献”。清华大学在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时,由人文社科图书馆主办了:①生态文明主题视频资料放映;②青年环境交友使者培训;③“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启示”讲座。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百所高校主题活动,以“践行生态文明,放飞青想”为主题,启动了百所高校“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实践活动主题网站。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真人图书馆:我的中国梦——漂流江河、倡导环保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第二期阅读分享会,畅谈生态环保新理念。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主题书展。高校图书馆利用环境纪念日,单独或与政府机关、环保组织、各教学学院等联合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宣教活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

2.2高校图书馆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馆拓展了自己的服务范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明显不足。

2.2.1缺少舆论宣传,社会影响力小缺少政府部门支持性宣传及自身的舆论宣传。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鲜为人知,很少见诸媒体,我们只有通过互联网搜索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高校馆或大学生环保社团组织依托高校馆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信息,结果是高校馆生态宣教活动社会认知度低、社会影响范围小,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扩大发展和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

2.2.2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指导缺乏理论层面的论述、剖析。目前,高校馆的生态文明教育鲜有研究,现有图书馆环境教育研究仅限于“浅谈”“初探”,还较缺少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氛围和力量,在质量方面表现为研究较肤浅,不够全面,仅限于对实践的描述或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2.2.3缺少馆员生态教育技能培训馆员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活动,大多是外聘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而高校馆自身缺乏能为大学生提供生态信息服务的馆员,这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影响了高校馆自身的生态信息服务水平。2.2.4缺乏广泛交流合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大多由高校馆单独进行,一些高校馆与其他部门也只是偶尔合作,缺乏高校馆与高校馆、高校馆与其他部门的经验交流与广泛合作,这就限制了高校馆生态教育的规模,不利于高校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高校馆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局面的形成。

3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馆可以立足其特殊的功能意义,按照生态发展导向,借鉴已经开展多年生态文明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俄罗斯高校馆,结合我国实情,探索我国高校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3.1建立生态信息中心,强化资源建设

加强高校馆生态主题文献资源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制定规章制度,配备资源,设专(兼)职人员,建专门阅览区(区域),编制环保资源数据库。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经验,建立生态信息中心、生态网站(页)。例如,奥伦堡国立农业大学“图书馆生态之页”、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图书馆“生态教育:图书馆、生态、信息”、远东联邦大学图书馆“生态信息中心”。

3.2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理念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各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明确有特色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可借鉴俄高校馆的经验举办“图书馆:面向生态科学与教育”竞赛。其次,环保宣传活动应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衔接,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可长期开展的活动,创建大学生参与的宣教活动品牌,如围绕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环保现状调查、环保制作展示、环保小报制作、利用废旧物创作书画作品;进行环保公益广告设计、环保之星评比、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环保读者群,使保护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3.3利用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把高校馆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舆情信息点及生态文明示范窗口。①可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做法,尝试建立生态中心、生态主题电子数据库,举办图书展览、图书馆生态课堂,与院系举办大学生科学实践会议、推荐展示会演示等,切实发挥高校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推广、组织、协调作用。②设立生态文明观察室,以环保专家、知识学者与读者座谈会、讲座、论坛等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

3.4培养生态人才,保证生态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生态文明理论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提高馆员的生态道德修养,强化图书馆社会宣传教育职能,促进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当好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的自觉性。这就要求高校馆要加强专业技术生态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普及各项专业知识,提高生态文明创新能力;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科技支撑,利用高校馆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

3.5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教育环保论文篇7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大学生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理念与民族未来是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应担当生态道德教育的重任,应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在这一新时期,必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正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使大众形成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纵观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其具体内容总会因时、因势而变,随着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会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为我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必将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实践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己之私外,更本质的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和变化,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一种积极回应,是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当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标准。

大学生引领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发展命运,是将来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将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实行者。然而某些大学生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环境素质,这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需要接受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并通过一系列系统有力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学习国家传达的时政文件的重要机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本着增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准则和使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充足的条件和设施,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真正付诸实践并对其教育成果进行检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一)以四门基础理论课为主渠道,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知识、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以及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强化生态文明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些课程体系中要根据时展要求,适时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但由于各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要各有侧重,互相渗透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1.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及实施环境保护法的现实意义,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破坏自然环境要受到法律惩罚的概念。

2.要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恰当合理地补充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资料。这门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牵强附会,要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合理补充,力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教育。马克思以前瞻性眼光关注和研究环境问题,即唯物地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思想,而且还从生产和社会制度方面提供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1]。这些思想为我们如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授课中还要加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环境问题与人的生态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4.要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突出探讨、邓小平、、思想中有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和要求。另外,还要结合时政要点和十报告的最新精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会有重说教灌输轻情感激发的局限,高校某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消极甚至抵触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比较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1.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法。国外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早,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环境教育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游戏和活动之中。美国教育学家约瑟夫・克奈尔撰写的《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专门研究在游戏和活动中如何开展环境教育。每个游戏都会设置一个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等形式,让参与游戏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3]。另外,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还常常采取问题教学法、户外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或在户外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抓住网络上的资源。高校可以创立生态道德教育主题网站,设置生态文明栏目,按期更新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及世界各国生态文明的现状,了解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温上升、沙漠化、能源危机程度;了解工业文明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及污染是怎样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4]。还可以利用网络大量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的资源,观看生态影片或学习借鉴国外环境教育项目,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撑,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蔡元培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而要注重实际行动,要“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通常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支撑。国外的环境教育更注重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意识,养成生态行为习惯。德国的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会公共资源,广泛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贯彻实施地方独特或国外引进的环境教育项目,如“半半项目”、“零排放项目”等。英国的环境教育鼓励学生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在实际活动中增长对环境问题的认识[5]。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策划形式多样的校内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举办生态文明知识讲座、研讨会、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增长生态文明知识。通过观看生态题材的影片,举办生态图片展、画展,通过这种更直观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最后充分发挥学校社团作用,目前各大高校都设立“环保协会”等社团,这些社团大多以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亲近自然,培养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2.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的实践评价指标。不能仅仅依靠一张试卷,而要对道德行为习惯做出规范并提出一定的社会实践要求。纵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都没有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出规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高校应审时度势地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如提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铺张浪费、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的规范要求,用此类规范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某些高校规定学生必须修满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规定项目的学分,这些规定项目包括、发明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及专业技能竞赛和参加学校指定的一些社团活动,而这些规定的项目中缺少某些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在一学期内参与一项绿色行动、回收废旧电池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将平时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书磊.国外环境教育对我国开展生态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

[4]于海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

教育环保论文篇8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教育环保论文篇9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能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文章从注意挖掘体育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8;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35-01

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都要注重渗透环境教育。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包含的环境知识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既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注意挖掘体育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体育教注意挖掘体育教材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教学素材转化为教学内容,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例如,跑步:植树接力跑――植树造林的好处,跳远:青蛙捉小虫――生态平衡链。以上内容都包含环境教育因素,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利用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素材。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有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要避免枯燥的术语讲解,应该尽量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比赛等形式进行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游泳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到被污染的河道边观察,再到清澈见底的游泳池边观看,最后分组讨论河道的水为何如此污浊。经过讨论,全班一致得出结论:由于人们随便向河道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所以河道才会变成这个样子。教师接着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到河道游泳呢?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愿意”。这时,教师立即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说道:“要保护水资源,应从我做起。比如,到游泳池游泳之前,要先把身体冲洗干净。”话音刚落,学生们都跑到水龙头下冲洗身体。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但自觉产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憎恶之情,还在行动中养成保护水资源的习惯,从而使保护环境意识得到增强。

(2)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击中活动目标”。游戏方法是:部分学生持布球当投击者,部分学生则扮演老鼠、小鸡、小鸭、老虎、狮子、熊猫等动物。游戏之前,先问学生“这些动物中哪些是野生动物”,然后让大家讨论捕杀野生动物会有什么后果。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捕杀野生动物会使生态失去平衡,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教师跟学生一起定出游戏规则:动物们可以在活动范围内自由走动,投击者如果击中的目标不是野生动物可以加1分,如果是野生动物则要受到处罚,累积分数多者为胜。通过有趣的游戏,学生不但掌握投掷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可以说,本课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认识生物多样性,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发展学生跳的能力”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在郊外模仿各种动物跳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多样性使地球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讨论人、生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人、生物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和谐共处。

三、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首先,严格要求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资源。例如,在进行体育活动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爱护体育器材的要求,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爱护体育器材。经过讨论,学生们达成共识:如果体育器材损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体育器材损坏,同学们就没法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有意破坏公物,还影响到良好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能爱护公物。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其次,抓紧时机,渗透环境教育。每次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学生都会带上一瓶矿泉水,以补充水分。这时,教师可以抓紧时机向学生渗透注重废物利用的环保教育。教师说:“你们喝完水后,矿泉水瓶会怎样处理呢?”有的学生说:“水喝完了,瓶子就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说:“用来装水喝。”有的学生说:“可以当废品卖。”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废物利用,用空瓶子装满沙子,玩打保龄球的游戏。”这时,教师应该马上表扬那些有废物利用意识的学生,并发动学生把空的矿泉水瓶集中到体育器材室,然后装满沙子,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在快乐的体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增强了注重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环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作为体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结合体育学科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学科知识和环保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必定能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教育环保论文篇10

关键词 生物教育 环境教育思想 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在生物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实施环境教育思想是由于当前人们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且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是全体公民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我国生物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社会的公民,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在生物教学中坚持落实环境教育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1在生物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生物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是大形势所趋,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而目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地表污染等方面。而造成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酸雨、温室效应等都是对大气层的破坏而造成的,这些因素都与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有关,因此,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我国基本国策的要求。其次,在生物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能提升全体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能督促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只有具有环境保意识和崇高的思想,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事业向更好地方向前进。由此可见,生物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点,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坚持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2在生物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的措施

2.1重视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课本中有很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要深入到教材中,选择教学重点。一般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步骤就是“基础生物知识点讲解―利用案例将生物环境教育知识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然后指出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思想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教育设计不仅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上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基于一个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环境教育材料,在课堂中找准切入点,使之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起来。生物课本中第一章主要讲生物细胞构成,介绍生物与生物圈的生存关系和各自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这一章节教学课案时,可以利用提炼教材中的环境教学思想重点,并且以环境知识作为中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即“环境教学设计―环境教学―环境知识―环境思想教育”。

2.2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方式,在可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思想。案例教学极具典型性,教师可以直接选取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案例的生动阐述,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案例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环境教育思想理念,真正理解环境教育思想观点。目前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现实问题中挑选生物环境教育的案例。如曾经热播的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片中讲述温室效果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引发了新冰河纪的来临,片中有一个场景是滔天大水,淹没了整座城市,人们无处可逃。教师可以选取《后天》中比较惊险的画面或视频直接用作案例分析材料,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让学生在脑海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要利用相关调查数据,如有专家计算得出,近年来,世界各地时有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冰雹、水灾、热浪等,这些自然灾害都引起人们的高度思考。由此教师便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讲解温室效应的基本概念,介绍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些原因,最后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通过自身行为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3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约束自身行为,不做一些对环境有害的行为。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学以致用,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意识转化为行为,那么,教学仍然是失败。所以,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回收废旧电池,废旧电池丢弃在空气中很难被降解,并且电池中含有微量元素,对大气层的污染很严重。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坚持饯行环境保护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身行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深化生物环境教育思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社会人类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行为,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思想,才能通过正确的认知和意识,控制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思想时,教师要深入到教学内容中,深挖环境教育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分析,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环境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并且能用所需知识引导自己参与正确的生物研究活动,达到生物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乐霞.论初中生物教育中环境教育思想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